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理财知识及运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财知识及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财知识及运用

第1篇: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关键词:利益衡量 规制 民事裁判 自由裁量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82-03

一、利益衡量及其理论溯源

利益衡量, 也称法益衡量, 是指在法律所确认的利益发生相互冲突时, 由法官对冲突的利益确定其轻重而进行权衡与取舍的方法。利益衡量方法源于对实证主义法学特别是概念法学的批判。实证法学的法律方法, 在司法上表现为追求逻辑推理形式的完美, 即:法官以法律规定为法律推理的大前提, 以事实为小前提, 逻辑地推演出结论, 整个过程不允许法官的任何主观判断。利益法学与自由法学、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从事实或者法官的角度对法律的解读和对概念法学的批判, 促成了利益衡量理论的产生。

利益衡量方法在赫克利益法学创立后作为一种法学解释方法被广泛认同。而利益衡量从一种法律解释方法发展为一种法学解释方法论, 始于日本加藤一郎和星野英一提出利益衡量理论并将其系统化。1966年加藤一郎发表的《法解释的理论与利益衡量》一文可视为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学者把利益衡量方法引入国内, 梁慧星教授的《电视节目预告表的法律保护与利益衡量》一文标志利益衡量方法正式引入我国。此后, 利益衡量的研究成为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二、利益衡量是原则, 更是方法

民事司法中的利益衡量首先是一项法律原则, 法官在行使审判权过程中,应当全面调查有关利益,进行轻重缓急的选择和协调, 确保民事诉讼各方利益得到最大化实现。利益的多元化及其最大化是利益衡量原则的法理基础。在民事司法中, 审判机关借用公权力协调民事纠纷, 在解决纠纷过程中解释、适用和发现法律, 其目标是利益最大化。

利益衡量理论作为一种法律解释的方法论源于德意志的自由法学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利益法学。尽管法国民法典的缔造者拿破仑说:“将法律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公式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 任何一个能识字的并能将两个思想联结在一起的人,就能做出法律上的裁决” ,由此, 法官成为适用法律的机械,只对立法者制定的法律作三段论的逻辑操作, 即使遇有疑义, 也应探求立法者的意思,以立法者的意思为准, 从而使法官成为“自动售货机”。利益衡量模式成为美国当代奉行的主导性理论和司法方法, 与西方社会“反形式主义”的法律变革趋势是步调一致的,卡佐多法官在《司法过程的性质》中说:“我们从历史、哲学和习惯走到了这样一种力量, 即在社会学方法中得以排遣和表现的社会正义的力量。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福利。未达到其目标的规则不可能永久性地证明其存在是合理的。表现在司法决定和判决中的国家意志就是以法官固有的主观正义感为手段来获得一个公正的决定, 作为指南的是对各方当事人利益的有效掂量, 并参照社区中普遍流行的对于这类有争议的交易的看法。”

三、利益衡量在民事审判中运用的正当性

(一)认定事实以证据和证明规则为依据。在审判中, 法官对证据的评判和对事实的认定直接关系到对案件的裁判, 但法律不可能规定法官就一个具体的案件如何评判证据和认定事实, 也即不能排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众所周知, 认定事实, 历史上从“天罚神判”到法定证据主义, 早期的法官被认为没有达到相当的理性, 为寻求采信证据和认定事实的一致性, 采用法定证据主义, 立法强行规定法官采信证据和认定事实的方法。但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有限的证据规定无法规范无穷的社会事务, 于是, 在诉讼中, 便出现了自由心证主义。自由心证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依照证据法的规则所进行的合理行为, 但法官自由意志形成的过程, 必须符合人们的经验规则和逻辑推理的理性要求。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为防止擅断(滥用自由心证)、为使用自由心证的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真实, 有学者提出自由心证应当客观化,法官依据当事人提出的证据, 以及参酌一切诉讼资料, 须达到一定的心证程度(证明度)方能对事实的真假作出判断, 判断证明度的标准有两个, 即主观的确信和客观的盖然性。

(二)适用法律方面。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从制定法的视角看, 法律是对已经成熟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调整,是对以前经验的总结, “法律永远是滞后的”,其对制定以后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做出细致周全的规定。规范与事实之间永远存在着紧张。同时, 我国粗线条的立法, 就其科学、严谨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覆盖程度而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民事关系多样化及新现象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 照本宣科地适用法律是无法得出适当结论的。所以在具体的民事诉讼中, 法官应当被动、中立地启动、适用程序, 但在法律发现方面、解释方面, 离开法官的主观能动性会寸步难行, 法官在解释、适用法律时,不可避免地要对法律背后所要调整的种种利益关系进行判断、权衡, 以实现法律的真正目的。诸如, 由于法律语言的概括性, 法律条文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法律规范之间有可能冲突, 使法官无所适从; 法律条文存在漏洞, 无法涵盖现实中出现的新型案件等等, 成文法的缺陷使法官以利益衡量的自由裁量成为必须。所谓的“能动司法”, 即法律规范的静止性与司法案件的鲜活性之间的矛盾, 决定了在个案的裁判上, 必须强化法官的能动司法, 要求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理念, 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则, 并充分运用其法律知识、司法经验和政治智慧, 创造性地适用法律, 积极而理性地对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作出判断。

四、利益衡量的司法适用领域和范围

(一)利益衡量适用的司法审判领域

在民事诉讼中, 利益衡量在疑难案件中的适用无可争议。在一些合法利益冲突的案件中, 法官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的法律规则, 适用民法的原则条款来调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在行政诉讼中, 利益衡量的司法适用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57、58、59、60等条款规定的根据。如58条规定创设了行政诉讼确认违法判决适用的一种特殊情形。这种特殊情形就需要法官适用利益衡量对案件事实是否属于“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以及“重大损失”进行价值判断和司法衡量。在刑事诉讼中, 是否适用利益衡量的观点有分歧。有人认为, 罪刑法定原则, 使利益衡量在刑事审判中不存在适用空间。这种观点与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相悖。我国《刑法》的酌定量刑情节就是一项法律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进行利益衡量的重要制度。可见, 利益衡量在所有的司法审判领域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利益衡量的适用范围

并非每一个案件适用利益衡量都具有正当性, 并非只要出现利益冲突, 法官就必须进行利益衡量。综合利益法学及我国法学界对利益衡量司法适用情形的研究, 司法适用利益衡量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 严格适用法律规则与社会一般观念相悖的情形。本案法官适用利益衡量是因为若严格以法律规则判决, 会出现合法不合理的结果, 裁判决定难以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第二, 法律存在漏洞的情形。利益衡量还适用于待处理的案件所涉及的问题现行法律缺乏必要规定的情形。这种情形使法律推理的大前提空缺, 法官为解决争议只能运用实质推理寻找空缺的大前提。法律推理大前提的空缺, 使法官的裁量只能转向案件事实本身的分析。而对案件事实的分析多是对案件事实中诸冲突利益的衡量, 解决纠纷也就成了通过利益衡量对诸冲突利益做合乎公平、正义的安置。赫克明确提出利益衡量是补充漏洞的方法。国内有的学者则持异议, 认为法律漏洞不属于利益衡量与司法公平的范畴。利益衡量方法, 在司法中是用来救济法律冲突的一种方法, 而不是漏洞补充的一种方法。

第三, 规范冲突的情形。争议问题的解决可以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位价又互相抵触的法律, 但却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选择, 即“规范冲突”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 选择适用的规定不同, 适用的结果也就不同。法官应当选择哪一个法律规定, 需要进行利益衡量。

五、利益衡量的适用缺陷及其原因

利益衡量的适用缺陷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弃用。即法官受传统形式主义法律思维的影响, 回避利益衡量的适用而单纯依靠现有法律及相关规则进行裁判。传统形式主义法律思维方法以普遍形式正义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为维护法律的自主性、自治性和自立性, 主张应严格地从制定法出发运用三段论演绎推理进行司法裁判。传统法律思维方法对于解决疑难案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另一个方面是滥用。民事裁判中的滥用往往又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超越利益衡量的边界而异致的滥用。法官在审理案件时, 对于对立双方的利益进行估量和衡平, 必须充分把握协调和衡平的度, 因为利益衡量不是毫无节制且恣意的,必须在法律的弹性空间内限制法官过度的主观性, 超越该弹性空间适用利益衡量即构成滥用;二是缺少对利益结构的整体衡量而异致的滥用。对于一个需要进行利益衡量的案件来说, 需根据利益的类型进行整体权衡,造成利益衡量适用过程中上述缺陷的原因是多元的, 但最为重要者有二:

(一)利益衡量的自身特性

1.衡量过程的主观性。利益衡量是一种主观行为, 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 利益衡量的主要功能在于将法律的原则性抽象性规定与当下案件的实际情形相结合, 重点考虑当事人的实际利益和所处的具体情境, 在该过程中, 适用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其会根据自己对当事人实际情况以及法律所追求的精神等因素的把握来解释适用法律;第二, 利益衡量的作用领域重在据之弥补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依之排除反对解释和弥补法律漏洞, 概言之在于弥补法律漏洞。

2.参照标准的非确定化和结论的弹性化。利益衡量之所以存在,源于社会生活中存在广泛而深刻的利益冲突,法律必须对此予以回应。这里就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问题,即需要对各种利益进行明确的界定、权重和排序。要完成这一工作,就需要首先确定评价各种利益及调整利益冲突的一般规则或标准,没有这个一般规则或标准,法律的运作过程必然或多或少会存在主观和随意。

(二)利益衡量适用的预设难题

1.“利益”概念的宽泛性和范畴的多元性。博登海默指出,“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精确的法律概念是进行法律推理和理论研究所必须的基本前提。利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利益法学曾对利益给出过丰富多彩的解释,此外,由于利益是法律权利的内核,法学研究者一般会对利益进行自己认为适当的界定和说明,但由于利益本身的固有属性,很多对于利益的法律界定都失之于宽泛。特别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各种利益状态及其冲突广泛存在,学者对于利益的关注虽然克服了概念法学的机械化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

2.权衡考量与法学传统思维定位的偏离。一般说来,法律适用的前提是法律的规定应当是清晰而明确的, 法官所要做的只是忠实于法律,按照法律的意志而并非自己的意志来处理案件。然而在利益衡量中,由于这一前提并不存在,法官为追求实质合理转而依靠个人判断、社会意见进行权衡,根据自己对法律原则及理念的把握,特别是根据结果的正当性来解释甚至重构法律,缺少了法律规则的明确指引,这与传统法学思维所要求的明晰性及确定性严重不符,很可能会导致法律思维的迷糊。

六、利益衡量缺陷的补正

(一)确定利益衡量的适用边界

法官在运用利益衡量时须受以下条件的限制:

1.穷尽对相关法律规则探询之努力

利益衡量应确定自己的适用前提。在法律有明确规定时应严格适用法律,这是依法裁判的基本要求。加藤一郎认为,利益衡量之过程,首应视法律本身之规定是否明确,如法律规定明确,则立法者之利益衡量已甚清晰。基于法的安定性,在未穷尽法律依据之前不得以利益衡量为之裁判,只有当出现法律空白或漏洞、法律冲突时方能为之。另外,在法律明显违背正义不具正当性时,也可适用。立法本身原本就包含了利益衡量,因此法官在裁判时应当严格依法进行,如若根据法律的规定及案件事实某一利益应当受到保护,那么不论该利益与其他利益相比多么微小、多么不足以取,它都应当受到保护。

2.利益衡量结论的正当化

利益衡量方法,“实际上是先有结论后找法律条文根据,以便使结论正当化或合理化, 追求的是让法律条文为结论服务,而不是从法律条文中引出结论。法院最终的判决依据的不是法律条文,而是利益衡量的初步结论,加经过解释的法律条文。”换一个角度考虑, 也就是说法官并非仅依利益衡量裁判案件,而是在进行利益衡量得出初步解释结论之后,还须进一步从法律上寻求根据,用现行法上的根据验证自己的初步解释结论,确定其适用范围,并增强其说服力。

(二)所涉利益的构成与层次关系

1.利益的构成分析

利益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益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表现为社会主体的不同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措施,反映着人与周围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积极关系,它使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了目的性,构成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利益衡量需要对利益进行明确分类,梁上上把利益分为“当事人的具体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四类,这些利益形成一个固定的层次结构。

2.利益层次关系之界定

上述各种利益形成一个有机的层次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当事人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递进关系,也是一种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利益衡量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三)论证的介入

梁慧星先生在论述利益衡量的时候指出,“作为法律解释学方法论的利益衡量论,并不主张法官仅依利益衡量裁判案件,而是在进行利益衡量得出初步解释结论后,还须进一步寻求根据,用现行法上的根据验证自己的初步解释结论,确定其范围,并增强说服力”。

(四)利益衡量的明示

秘密使人腐化,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在司法亦然。一个判决,如果不予以公开且经不起公众质疑,其妥当性就大打折扣。在适用利益衡量进行裁判时,法官应当在判决文书中进行充分的说理,详细论述利益衡量的基本理论构成,展示利益衡量的具体过程,特别是公开利益衡量时的参酌因素及权衡标准等实质理由。不论是怎样的法律推断过程,都应在结论中予以公开详细的说明,对于其中的价值判断过程,也应有公开的表述。因为司法结论的正当性并不限于表面,而证明这一步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对做出结论的理由予以坦率的陈述,并以一种恰当而可证明的方式解释冲突,是证明结论正当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司法人员的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才能得到充分的制约。

参考文献:

[1]梁上上.利益的层次结构与利益衡量的展开[J].法学研究,2002,(1):52-65.

[2]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陆平辉.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2):58.

第2篇: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关键词: 范例式教学法 新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和“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突破了“千人一面”的习惯性思考方式,在高考中被广泛采用。“多元解读”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可以理解为“多角度立意”。因此,角度选择的层级性及最佳角度的确立在审题立意中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这一论题,笔者使用了范例式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范例式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exemplum”,意思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范例式教学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人创立的。它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依靠特殊的(例子)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①的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法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选择典型范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精讲“范例”,引导学生掌握出规律。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习得的规律和知识自主学习,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范例式教学的实例

大部分新材料作文的要求都是这样表述的,即“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全面”就是要求看到材料的多元性,就是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要一叶障目。而“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就是要学生懂得抓住多元内涵中的核心立意。

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之分,所以对于一则可以多元立意的材料,首先要明确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其次要分清多元矛盾的主次,选择材料中的核心内涵作为立意,达到“切合立意”的要求。当然,角度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其中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是常用的思维模式,很适合作为多元材料的角度切入点,“多元整合”思维往往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深刻,是确定最佳立意的重要思维方法。接下来,笔者以下面这则材料为例,谈谈范例式教学法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角度的选择和确立中的运用。

范例式教学首先要找到合适的“范例”。笔者以2015年福州市质检的作文题目为范例(天寒地冻的夜晚,两只小鸡冻醒后望着皎洁的月光,天真地说:“要是我们能到月亮上溜冰那该有多好啊……”一旁的鸡妈妈听了,教训小鸡道:“以我尝遍的人生滋味告诉你们――你们以后的路会走得很苦的。”),其一,这则材料切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这则材料的内涵,学生能够把握和领悟。其二,这是一则可以多元立意的材料,可以以此训练审题立意中角度的选择和确立。

选择了“范例”之后,老师要精讲“范例”,认真落实“举一”的工作,为“反三”奠定基础。教师要先阐释清楚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的概念,然后结合材料进行示范。例如:第一,从正向思维的角度分析,可以肯定小鸡“天真”,赞赏其面对困境,存天真的念想,用美丽的梦想化解困苦的积极心态;也可以肯定母鸡“教训”的意义和面对现实之苦,勇于尝遍“人生滋味”的态度。从正向思维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莫要丢了天真;坎坷生活,诗意情怀;教训让人少走弯路;正视现实,品尝滋味。第二,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可以否定小鸡“天真”,没有正视现实的危害。也可以否定母鸡的“教训”。因此,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的立意:1.我们莫被“天真”模糊了双眼。2.大人要保护孩子的“童真”。3.大人不能用自己的“教训”,误导孩子未来的人生。4.他人经验不足为训。第三,从整合思维的角度分析。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小鸡的“天真”与母鸡的“教训”,它们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评判二者,不可“非此即彼”,不要“厚此薄彼”,应该“相容互补”。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人生需要天真,但不要一味天真;人生要他人“教训”,但不能只听从他人,“人生滋味”还得各自去尝;“天真”与“教训”一样珍贵,二者不可偏废;梦想与现实并不对立,应该互补,要用梦想之光照亮现实。

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大部分学生明白了一则多元材料可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多个立意。而且在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不难体会,从整合思维的角度出发,能抓住材料的矛盾性,整合角度往往是文章写作的最佳切入角度。

在充分的讲解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类”,鼓励他们寻找贵。克拉夫基认为:范例式教学涉及的内容始终包含一种内在的逻辑和一种内在的概念。这个内在逻辑和概念的获得,是通过“回逆再构”过程实现的。教师要故意让学生回到知识产生的最初阶段,让学生重演其形成过程,以一个发现者的姿态拥有它们。此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和重温,并且表达出来。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即一则多元性材料可以从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整合思维为角度进行审题立意;所谓正向思维,就是抓住多元材料中的正面价值或是肯定之处,即肯定、赞成、相信材料中对、好、合理、积极的一面。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多元材料所蕴含的道理不是十全十美,往往有漏洞或缺陷。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对材料的观点或说法提出质疑,揭示其矛盾之处,提取出反面或否定的看法,即否定、反对、怀疑材料中不对、坏、不合理、消极的一面。整合思维就是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既要看到正确、合理、积极的一面,又要注意不合理消极的一面,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学生寻找出规律之后,教师要再提供一个“范例”,让学生运用规律和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于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选择了尼采的一首诗歌“处世之道”(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作为范例,这首诗歌较之上一个范例难度有一些增加。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按照刚才得出的规律,从三个角度立意。结果如下:第一,从顺向思维的角度立意,即相信、赞成、肯定材料中尼采的说法、观点、态度,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最美。第二,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立意,即质疑、反对、否定材料中尼采的说法、观点、态度。角度一: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这样最美。角度二: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这样最美。第三,从整合思维思维的角度立意,即综合顺逆双方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提出更包容圆融的看法、观点、态度。立意一:多角度,多层次(站在山顶、山脚、山腰)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立意二: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所以站在哪里看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景的人”(处世的人)“心”要更美。立意三:“中道”与“极端”的人生哲理。从训练的结果看,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规律进行审题立意。

当然,也有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独到,走上片面、偏激的道路。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

三、范例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反馈要三位一体。

范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选好范例。理想的范例应该有代表性、典型性、开导性,使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符合学情,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目标;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培养目标之间有适当的跨度。同时,选择范例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实效。在课堂操作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共鸣。课后的反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要了解学生的动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以期精选更适当的范例作为课后巩固练习。

(二)遵循渐进性原则,注重由浅入深。

在范例式教学中,每一个范例都是个别,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范例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如:设计独立型材料审题立意范例时,可以按照由简单的叙事类(寓言、故事、对话类)到(社会现象类)再到比喻类接着诗歌类最后漫画类材料的顺序。

四、结语

在课程结束前,笔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检查和评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角度的选择和确立的方法掌握得较好,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范例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范例式教学是一个序列课程,每个范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教师将“范例链”有机地连贯起来,进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并通过问题的情境创设,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那么范例式教学将会发挥更大的效用。

注释:

①杨成章,谢贤扬,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M].重庆出版社,1999:91.

参考文献:

[1]王科.范例教学模式与教师角色定位思考[J].语文学刊,2007(9):162-163.

[2]陈基伟.西德“范例教学”评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1).

第3篇: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关键词】《家庭理财》;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一、探索高职《家庭理财》课程教学方法的意义

随着普通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不断增加,家庭理财广泛兴起,力求运用所拥有的资源使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迎合社会的需要,《家庭理财》课程已在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这是一门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为一体的致用之学。家庭理财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学会规划和管理人生、获得独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家庭理财》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家庭理财的知识与技巧,还要提升他们综合理财的能力。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薄弱欠缺。所以新的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成为广大投资理财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家庭理财》课程的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缺点

(一)直接讲授法

直接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讲授法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法

在《家庭理财》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引用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让学生进行理财分析、设计理财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案例教学法想要成功吸引学生在学习热情,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应该能贴合时代、生活、现实,这样让学生不会觉得望而生畏,能有亲切感,能将自己代入到案例中,更好的进行的案例的分析与解决,但是适合的案例的选择相对较难,或者对于老师备课要求很高。另外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讨论较可能偏离方向或者主题不明确,这样就很难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

(三)模拟情景教学法

模拟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模拟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在《家庭理财》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能感同身受的进行一些理财的思考、设计,从而能帮他们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教师创设的情景要使学生能有代入感,如果创设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学生就很难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去进行知识的运用。

三、高职《家庭理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实质及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和环境,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在讨论中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这一环节虽然很好地体现了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教师的作用却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既要对课堂统筹规划,积极进行引导组织,又要让学生自己归纳,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补充。教师自始至终应保持课堂气氛“活而不乱”,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随机应变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激烈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性。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让学生认识到问题关键所在,处理好每个问题。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性的归纳、点评,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而且需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完成一项具体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任务为目的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查阅相关资料,必要时深入社会调查相关信息,充分了解市场实际情况,了解不同客户的理财需求,并对已掌握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然后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设计出相应的理财方案。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将书本知识有机地和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各个子项目评议中,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说出在完成子项目过程中的经验以及不足,然后教师根据各项目的具体的完成情况加以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经验和教训,讨论改进措施。

(三)互动教学法

家庭理财规划流程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客户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的能力。互动教学法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主讲教师先讲授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分别扮演不同类型的客户,让学生担任来自不同金融机构的理财规划师,共同来完成理财规划流程的第一步。在师生互相交谈的过程中,教师考察扮演理财规划师的学生面谈前准备工作准备的是否全面,语言及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把握是否恰当。整个交谈结束后,鼓励其他学生对此过程加以评议和补充,使学生真正掌握作为一名理财规划师应该如何面对客户,如何与不同类型客户沟通以获取所需资料。这个互动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处事及应变能力,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多媒体教学法

鉴于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必须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将市场上最新的理财产品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于生活。另外,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有效展示与案例相关的教学内容,课下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所学内容加以复习和总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张慧一.案例教学法在《家庭理财》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2)

[2]郭燕飞.基于个人理财的教学方法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2)

第4篇: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1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对工商管理教育的研究都把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作为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但是,在学生理财能力培养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课程内容不够系统,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明显偏弱;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考试考核方法缺乏灵活性等。因此,研究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模式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意义。

 

(1)促进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建设。工商管理大类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理财能力是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然重视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

 

(2)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工商管

 

理大类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丰富,但知识应用能力差,不具备专业技能,尤其是理财能力作为被广泛认同的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之_,很多学生却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已经势在必行。

 

2工商管理大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的内容

 

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要求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理财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实践教学三个方面。

 

2.1课程体系的构建2.1.1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所需要的理财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分析后,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

 

2.1.2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综合工商管理和财务类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课程,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尤其要突出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适时更新课程。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学生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会计学知识。会计被称为“经济

 

语言”,熟悉会计报表是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基础。学校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熟悉财务会计信息的记录、分类、整理、归纳、分析和报告的各个环节,能熟练运用财务工具进行财务分析,并且掌握国内外同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因此,课程方面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等。这些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将知识连贯成一个信息化的系统,从而达到为学生的理财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2)金融学知识。理财学属于金融学的范畴,因此金融学是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应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金融学有较深入的了解,包括对基本金融理论、货币银行、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认识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尤其是证券投资产品方面。

 

(3)管理学知识。财务管理属于工商管理这一学科大类,很显然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必不可少。该知识主要是能帮助学生了解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一般运行规律,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特点和基本的管理原则,从而对他们在将来的理财决策方面起到知识的补充作用。

 

(4)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已成为现代人理财最重要的工具。理财学是一门定量学科,与会计学科相比,它更加强调高等数学的运用。学生在理财活动中,如果能熟练应用数学知识,也将使他们的决策更加准确。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都是应该开设的课程。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模拟实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课堂,可以拓宽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角度,开拓视野,使学习效果更佳。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解剖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_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精神等优点。案例教学可以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2)实验教学法。建立理财实验室,通过基础实验、单项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实验安排,提高学生理财的基本操作能力、对理财的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对理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

 

(3)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再现课本中所讲述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如临其境的_种教学活动。在理财能力的培养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模拟一个与现实相同或相近的情境(如一个虚拟公司),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型(如项目投资决策模型),展开与现实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相关知识与理论的运用。

 

2.3能力评价模式改革

 

新的能力培养模式要求采取新的能力评价模式跟踪培养效果,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多是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评价全靠分数,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等。因此,可以考虑在考试形式、内容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在一定比例的笔试基础知识的考核外,可增加如以公司实例撰写分析调查报告,从不同角度对公司理财状况提出改进建议;结合上市公司数据资料计算财务比率,分析财务状况,预计企业发展趋势等实际处理问题的考核,可以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分组进行,合作完成。凡是在答案中有创新和独立见解的学生,评分时应予以鼓励。

 

2.4实践教学的改革

 

学生可采取集中实践、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践,就是通过校企结合的办学方式,学生在固定的实训基地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可以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企业合作研究各个经济领域的课题,或成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等方式,使企业成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分散实践则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以保证学生确实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实践内容,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给学生指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学到技能。

 

(2)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根据不同的实践需要,与相关单位签定实践协议,作为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企业接收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安排学生实习,优先接收优秀毕业生就业,互惠互利,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以理财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在加大专业实践的基础上,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本科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辅导,部分学生在毕业前还可以获得理财规划师的证书。

第5篇: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金融创新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个人与家庭资金的不断积累,居民对于经营资金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居民不再以单纯的把资金存进银行这种传统古板的方式使资金保值增值,更多的人开始将投资目光转向个人理财市场。居民的一些类似于寻求更多的可靠的投资机会以及让商业银行安全的保管和处理投资资金等各式各样的需求都快速的出现。综合各方考虑,很多居民的投资意识都有明显提高,有意愿将资金进行理财投资的人数也明显攀升。个人理财投资资金数额越来越多,占商业银行盈利总额的比重也越来越高。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对商业银行来说越发重要。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募集资金规模逐年上升

据调研分析可知,我国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注意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这片领域并纷纷踏足于此。根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底就有233家以上的银行投身于理财市场并衍生出了一些诸如适应当今金融市场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款理财产物。从银行理财发展报告统计获悉,每年募集到的投资资金规模大概有50万亿元,尚且在存续期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约有3.2万款,规模愈发庞大其存续总额满7.1万亿元。

二、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一)理财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势头可谓是强劲有力,各大商业银行均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拓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都想在当前这一备受居民关注和青睐的理财市场上获取利润,扩大自己的业务份额。不难发现当今理财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比比皆是,众多商业银行每周也都会发行数十款理财产品,而结果却不容乐观。截止2014年5月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上共存续理财产品的数量为50918款。数量虽然庞大,但简单的数量多并不意味着个人理财市场的发达,其存在很大的不利因素,理财产品缺乏创新并且同质化非常严重。国内商行在源源不断推陈出新的理财业务中每个都被商行贴上了自己独特的标签,而专业人员稍加简单的研究就能够发现大部分商行发行的貌似迥然不同的产品实质上全部都是大同小异,各家理财产品差异程度几近为零。

(二)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缺乏有主动营销观念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非常强业务,涉及到的专业范围也非常广泛,这就要求个人理财业务工作人员必须更全面的了解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了解不同个人理财客户的投资需求,并且能够娴熟的掌握商业银行、国家税收、多项投资、保险、金融法律、财务会计等多方面基础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理财工作上。拥有足够宽泛的现实业务操作经验,并且具备优秀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应变能力。而当今复合型经济人才的缺乏始终困扰着国内商行,阻碍着个人理财业帐谐〉挠行蚩发和进步,限制了理财市场的拓展和利润的流入。

三、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突破途径

(一)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研发创新理财产品

为了避免理财产品的单一性,丰富其产品多样化的要求,拓宽理财业务的范围,提升其业务发展的程度,就必须要求商业银行加深产品的创新深度以及增快其创新速度,达到其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根据现阶段理财市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起拥有高学历、经验丰富并且责任意识强的一致创新研发队伍,争取运用创新的发散性思维研发投资者个人所需要的并且合理的产品,并且此产品符合其特色性的要求,力求其产品做到既全面又创新的程度。另外,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和非银行机构协调配合大力合作,促使各机构之间在互相合作的同时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提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理财产品的创新意识与革新能力,促进其业务的发展与金融产品革新的进程。与此同时,构建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将客户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再将其细分,设计与客户自身经济能力、收入水平相匹配的理财产品,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客户推荐最佳的投资产品,达到理财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等要求,完成金融服务创新性的要求。

(二)健全从业资格标准、树立主动营销观念

高素质的理财从业队伍是个人理财业务创造利润的软基础,还是各家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角逐的重中之重,因此,对理财业务专业人才的技能素质培养是必须的。从事理财业务的人才对金融知识层面要求一定是综合的而非单一。培训过程中从业人员一定要掌握跨越银行专业的其他金融知识,熟练掌握关于其他金融市场的证券知识、基金知识、信托知识以及保险知识。以此为专业知识的基础进而去了解学习关于投资资金的运用、营销策略选择、风险管理的控制等,致力成为理财业务方面的专业型全才。当然商业银行也可以采取委托专业理财培训的教育机构对本行员工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理财教育培训机构会更加富有程序化和策略性,通过系统的教导和培训是员工更加流畅顺手的去落实高标准的工作。除以上两种方式之外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应该是从系统外选拔聘请有经验、有能力、有天赋的专业精尖理财人才,将这批人才用来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同时对新人进行针对性培训和经验分享,逐渐扩大理财人才队伍。不容忽视的是商业银行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一定要严格,真正地人才才能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为个人理财市场创造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孟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2]刘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第6篇: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一)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岗位任务及职业能力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院的办学特色、优势,可以将投资与理财专业就业岗位定位为理财师、客户经理(金融机构)以及后台客户服务(金融机构)这些金融理财行业的一线营销和服务岗位。这一岗位群的核心工作任务主要包括:(1)客户开发;(2)投资与理财咨询服务;(3)维护客户关系;(4)金融理财产品营销等。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的职业胜任能力包括:熟知与金融、投资、理财相关的各个门类的知识;能全面、深入地分析各类财经资讯;能熟练运用一般和专项的交易或理财服务软件;能熟练地使用计算、画图工具和软件;能撰写投资、理财报告;能用适合的方式,在各种场合与人进行有效沟通;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能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标准;能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技能、操作和思考的能力;熟知客户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收集、整理、记录客户的信息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能调查、分析客户群特征,掌握客户投资、理财需求;能根据对客户需求的深度把握,提供投资和理财咨询;能向客户详细介绍各种服务渠道与特色金融产品的申请与投资方法;能完成或协助完成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熟知客户关系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总结分析客户需求动态;能为客户提供丰富及时的投资咨询与信息服务;能支持其他有关人员及部门开展客户开发、行业开发、产品开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为业务团队提供专业化支持。

(二)投资与理财专业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的特点1.复合交叉型理财服务是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服务,上述职业岗位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系统、完整的学习,了解、理解并掌握和投资理财相关的全面知识,进而加强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将这些知识适时地用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在实务技能方面,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分析、思考、计算和研究能力。2.实践积累性从事理财行业,知识和经验都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完善,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职业的初涉期,由于没有固定的客户,从业者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为客户服务的能力。在职业的成长期,从业者已经拥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户,自身也掌握了投资理财的各类知识和相关技能,需要为固定客户提供持续服务,并开拓自己的客户群。到了职业的成熟期,从业者已经成为客户的私人理财顾问,已熟练掌握各种技能,但同时还要对新知识和技能保持学习态度。3.专业性与服务性金融理财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与服务性两大特点是赢得客户信赖的重要因素。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投资理财是一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工作,如果从业者能够给客户进行正确的分析、提供正确的投资建议或理财规划和贴心的服务,优质的客户资源就会得到稳固和扩大。4.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高在金融理财行业,一线营销和服务人员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守法遵规、正直诚信、客观公正、专业胜任、保守秘密、专业精神、恪尽职守。如果一个理财师能够真正站在客户的利益上,以客户的利益为中心,帮助客户资金实现保值增值,让客户充分信任、放心地把自己的财富交予理财师规划,这时理财师的自身价值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5.强调沟通能力投资与理财专业所定位的就业岗位的实务技能中,与对投资理财知识和理念拥有不同认知度的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可以说是最关键的技能之一。特别是对于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从业者而言,客户拓展是工作的重点,所以在客户拓展和签约过程中运用的沟通技能就成为了关键。这些技能包括:表达能力,聆听的技巧,问问题的技巧,身体语言,观察客户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能力。

(三)岗位能力有效培养的障碍性因素1.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任务的联系传统的理财类职业教育课程中许多内容的实用性不高,学科课程特点突出,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近年来,虽有不少学校对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造,但由于课程开发者的能力所限,大多数只有项目课程之名,而无项目课程之实,换汤不换药。由于没能按照岗位的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学生不能明确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运用领域,不能掌握知识应用的具体路径,便认识不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学习主动性逐步退化,教师只好被动讲授,往往“越讲越多,越讲越深”,使课程又重新回归到学科课程。2.教学方法以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普通教育的授课方式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和理解为主要教学方法。由于职教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缺乏职业经验,授课方式上大多数仍然采取的是自己从前接受教授时老师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在授课内容上应主要是“做”的方法和“做”本身,“做”是学生获得知识和知识应用方法的主要途径。但现实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实践的具体细节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能以“陈述性”知识的讲授为主。3.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全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最早采用学科课程体系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职业院校开始引进和实验国外课程体系模式,探索出平台式、模块式、宽基础活模块集群式、多元整合等多种课程体系模式。21世纪在消化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思想后,部分学校开始探索项目化课程体系。从改革的实践来看,高职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于缺乏企业理财专家的深度参与,项目的职业性、岗位针对性不强,技术含量不高。4.专任教师缺乏职业实践职教专家石伟平指出:“项目课程应当成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是,项目课程必须突出“任务中心”和“情景中心”,课程的设计需要企业理财专家的全程参与,对课程的实施环境和师资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课程的设计者———专任教师缺乏职业实践,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个人理财课程项目化改革措施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双向开发机制企业专家比较熟悉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但对课程开发技术、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并不熟悉。而专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人才的培养规律把握得较好,经过培训也能够掌握基本的课程开发技术。所以,在项目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建立校企合作的双向开发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各自的优势。具体到个人理财课程的项目化,应当聘请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理财经理为企业专家,由企业专家对理财业务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描述,对工作过程中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总结,由专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

(二)增强课程内容与理财职业岗位任务、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按照投资与理财专业“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首先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以往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理财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理财知识和理财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理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提高项目训练的价值项目课程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只有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项目活动,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达到较好的改革效果,需要精心选择典型的产品或服务(越真实越好)。在项目编排的逻辑顺序、项目问题的设计以及项目教学具体的组织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个人理财课程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以个人理财的案例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学习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即按照客户关系建立—客户信息收集—客户分析—理财规划—执行理财规划—持续服务这样的工作过程为项目设计的逻辑顺序,并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四)注重理财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理财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真实或模拟的案例为基础,设计客户信息收集、客户分析、现金规划、消费规划、教育规划、保险规划、投资规划、退休规划、综合理财规划九个项目,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做”为主,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评价)三个环节完成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于职业技能掌握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第7篇: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投资理财发展前景一片良好。在“全民理财”“草根理财”的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也加入了个人投资理财的大军。然而大学生的理财教育相对理财市场发展滞后。由于缺乏理财知识和风险意识,不少大学生陷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理财意识觉醒和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是新金融时代的重要课题。

1982年“理财教育”由安德森(Anderson)首次科学系统提出,理财教育就是使得受教育者学会设立理财目标,认识个人收入基础,制定详尽可达到目标的理财计划,应用、调整理财计划,评价理财目标和理财过程的一系列环节[1]。之后,罗伯特?清崎(Robert T.Kiyosaki)1999年出版的《富爸爸穷爸爸》提出财商的概念,为理财教育的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商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另一重要因素。智商是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情商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而财商是活动的结果和制约因素[2]。

国内对大学生理财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其中陈希(2008)对南昌,黄伟明、周源源(2010)对广东,耿黎晓(2012)对安徽,陈瑜(2013)对兰州,匡月(2013)对南京,刘禹辰(2015)对上海,劳小燕(2015)对广西,陈倩文(2015)对武汉,程力维(2016)对泉州高校大学生理财意识、理财能力、理财行为等理财现状进行了研究。不同地区大学生理财现状存在地区差异,但总体研究结果共性较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理财意识淡薄,理财认知存在误区;理财资金来源单一,资金量较小;理财渠道单一,理财环境受限;接受理财教育严重不足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本文以无锡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线上问卷和线下访谈相结合采集数据。所有样本为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1000份,有效问卷为946份, 有效率为94.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部分高校大学生都缺乏资金,处于“无财可理”的状态;第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校园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市场的冲击,大学生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但面对理财产品的时候缺乏辨别能力,缺乏理财知识和心理准备,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第三,接受理财专业教育的经管类大学生大部分都处于理论状态,缺乏理财实践。

(一)“无财可理”:缺乏资金

从资金来源角度来看,76.56%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1000元左右,86.29%的大学生资金来源于父母的供给,56.69%的父母都采用每月定期形式支付,可见大学生每月可用资金少,资金来源主要靠父母。剩余13.71%的大学生资金来源于各类奖、助学金和校内外兼职收入。调查发现学生兼职形式多样,兼职中除了传统兼职外,增加了直播、微商等新兼职形式,学生兼职比例高达80%。突出显示了大学生对资金的旺盛需求。和以往调查结果不同,54.8%大学生会进行预算,63%的大学生会进行记账,但仍有高达58.03%的学生没有结余,向朋友借钱弥补费用的比例为39.13%,43.12%的大学生会使用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等透支工具。观察大学生消费结构中86.92%为生活费,交叉统计女生在衣服、鞋帽、化妆品上、男生在请客吃饭、抽烟消费上消费比例高。

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可支配资金少,资金来源单一,除基本生活费外其他消费旺盛且多元化。大学生兼职比例高,兼职形式多样,出现微商、直播等新型兼职。同时随意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现象不普遍,大多数大学生会进行基本的预算、记账,使用透支金融工具,有一定理财意识。

(二)“无从下手”:缺乏专业知识和心理准备

部分学生对金钱和理财的认识存在误区,有19.51%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钱少谈不上理财,13.90%认为理财就是单纯的买基金、买股票,甚至仍有6.73%的大学生理财可以让人一夜暴富等一系列狭隘的理财观念。

在对理财难点的调查中,60.72%的大学生认为是缺乏理财知识。深度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财的难点在于“不了解金融工具,不知道有哪些理财产品和渠道,不懂得如何理财,惧怕风险,觉得无从下手”。大学生缺乏理财知识和心理准备,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

非经管专业学生接受公选课和讲座的人数却微乎其微,接受课程教育不足2.9%,讲座等形式占比也仅有4%。而大学生从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和报刊、网络渠道的微博、微信、理财节目等占据42.72%。由此可见,非经管类大学生接受的校园理财教育存在严重不足。

对每月结余资金利用上,69.5%的大学生选择将结余资金放入余额宝、微信钱包等货币基金中,有25.56%的大学生选择不做处理,以现金形式直接加入下月生活费。风险态度上,因大学生对抗风险能力弱,59.73%的大?W生属于保守型,追求收益稳定和低风险,36.29%的大学生属于稳健型,只有3.98%属于激进型的。可以看出,得益于移动支付、线下支付的便利,相对于现金,收益性和流动性较好的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成为学生主要选择,且和大学生的风险偏好保持一致。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有资金保值和增值意识。

调查还发现,71.6%的大学生父母无理财行为,父母的理财观念对子女理财意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这部分学生缺乏家庭理财教育。

(三)“眼高手低”:缺乏理财实践

从理财实践调查的结果来看,80%的非经管类学生不知道余额宝是货币基金,不认为自己有参与理财实践。接受理财专业教育的经管类学生高达 62%没有理财实践经历,处于理论状态。有理财经历的大学生的投资理财实践主要在少量资金买卖股票,投资纪念币,购买短期国债,基金定投,薅各种P2P羊毛等。经管类专业学生在理财实践中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分析的比例仅占2%,其余参与理财实践的学生存在羊群效应,选择听从别人的建议,选择跟随购买。突出显示大学生极其缺乏理财实践,非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理财实践因缺乏理财意识和知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经管类大学生即使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理财实践的比例也不高,并且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理财的也少之又少,处于眼高手低的状态。

三、全民理财背景下高校校园理财教育对策

(一)开设理财专门课程,普及理财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理财意识形态形成和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财意识、提高理财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开设理财课程是获得系统性理财知识最有效的方式[3]。国外很多高校都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财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来促进理财教育。学校在教授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普及基本的理财教育,提高学生的财商。[3]普及理财教育应明确理财教育目标,确定理财教育内容,分专业分阶段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首先将理财教育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进行结合,做好前期基础的理财意识和理念的教育,后期可对非?管类专业学生进行传统的理财专业课程全校公选课程和新型校园金融O2O平台深入学习。

(二)以学校为纽带,进行“家校”、“校企”相结合的理财教育

1.“家校”结合的理财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理财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中发现父母的理财意识和行为对子女的理财意识和行为呈高度相关,同时大学生理财障碍最大是缺乏资金和缺乏理财专业知识。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不仅包括大学生还要对大学生所在的家庭进行家校一体的理财教育。进行“家校”理财教育一方面是学校对大学生所在家庭理财给予关注,通过家校平台如QQ群或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普及理财知识,提高父母的理财意识,对父母进行理财教育。另一方面是家庭对高校理财教育实施给予支持,并配合学校积极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参与家庭理财活动,了解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家庭理财目标,家庭理财规划。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兼职获得收入,并取得收入支配权,对学生投资理财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

2.“校企”结合的理财教育

理财教育不是空中教育,必须和实际经济活动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在寻找利益共同点,金融机构一般都有投资者教育活动,学校的理财教育可以和这些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让金融机构投资者教育进校园,对未来潜在客户进行投资者教育和新产品介绍和推广。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大学生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理财产品,从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客户忠诚度。另外高校通过和金融机构、财富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等形式,为学校理财教育提供课外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金融市场。

(三)构建校园金融O2O平台开展理财教育及实践活动

1.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进行线上系统性理财教育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也随之进入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时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线上理财教育更加契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目前线上金融理财教育资源分散且不成系统,主要以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销售中介的官微、金融考试平台、知名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及简七理财、力哥理财、越女事务所、周知客等少数自媒体。高校可以整合金融理财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资源,教师微课资源,案例研究等构建系统性线上理财教育资源,为非经管类学生深入学习理财知识提供平台[4]。

第8篇: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关键词:理财学 理工类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62-02

资金筹集渠道及方式的多元化、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金融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大众理财意识的萌发,也为理财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理财学的普及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在理财学的普及过程中,尤其是理财学在理工类专业的推广过程中,必然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也就成了理财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理财学》教学在理工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理财学的学习对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理财学的知识不仅能满足他们在投资理财方面的需要,也能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带来一定的益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有些决策的做出,学生本来都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会凭直觉来作出决策。例如,在制定收款或者付款决策的时候,他们虽然并未学习时间价值,但是仍能够作出合理的收款或者付款决策;在风险价值的衡量中,当一项投资面临的风险增大时,他们也知道应当主动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当然,这些决策他们都不是根据理性的数据计算出来的,而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通过理财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更加确定作出某种决策的合理性。

其次,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毕业时基本上能够对某一理工类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所掌握,并且能够具备某些方面的一技之长。然而,他们不可能长期在一线扮演技术工人的角色,随着他们专业经验的积累以及相关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必然要走向管理岗位。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大环境下,管理人员对理财知识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理财学的学习必将为他们能够做出合理的管理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鉴于理财学在理工科专业学习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我校针对全校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理财学》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理财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

二、理工类专业中理财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校学习理财学的学生分别来自化工、工业、电气、环境等不同专业,在这些理工类专业的理财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

经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同学能够正确的认识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能够认识到理财学是一门有关财富创造的学问,该部分同学大多能够做到勤奋好学,学好理财知识,以便于更好地管理个人、公司财产。一部分学生将学习该课程认为是纯粹的教大家如何“发财”,该部分学生虽然具有学习的动力,但是,仍存在着对理财课程的误解。我校所开设的理财课程主要内容并非专门针对个人理财,而是以讲授公司理财的内容为主,为以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来学习该课程只是为了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上课,以修满学分。

(二)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

按照教学计划,我校该课程在理工类专业中的开设大多数都是安排在第一学期,少数是安排在第二学期,也就是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因此,学生尚未学习过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的前续课程,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概念都难以理解。例如,“财务报表”、“资产”、“所有者权益”、“现金流”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多数学生都不清楚其基本含义,而如果不懂这些内容的基本含义,对其管理就无从谈起。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该课程既然列入了教学计划,就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是理工科的学生,花太多精力在与自己专业课程相关性不大的课程上不是明智之举,甚至有的专业教师也给学生灌输该门课程不重要的思想。总之多种原因使学生对该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加大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讲到一些比较有趣的地方,多数学生都很积极,但是在课堂上讲到一些有难度的知识点,尤其是涉及到需要计算的地方,很多学生就会懒得动手,从而不能扎实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失灵

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的作业考核以及课程结束后的考试,然而,通过这两种方式,并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也不能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抄袭成风,导致作业跟别人的是同一个版本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学期结束的考试,很多同学采取临阵磨枪的做法,对于试卷中出现的单项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等类型的题目,考试之前花几天时间背一背,成绩不一定考的比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的分数低,久而久之,学生总结出了规律,认为平时的学习与考试成绩相关性不大,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就缺乏足够的动力。

三、理财学教学的改进建议

针对理财学在理工类专业的普及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协助学生订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针对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状,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大学里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加强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提炼,能够抓住该课程的核心,在第一堂课就把理财学课程的精华展现在课堂上,提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的兴趣,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在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适当补充该课程所需的相关课程的内容

由于缺乏前续课程的相关知识,要使学生顺利的掌握理财学的知识,必须适当的补充前续课程里面与此相关的一些内容。例如:(1)在讲解财务分析之前,必须先补充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否则学生连基本的“资产”等概念都不明白,后面的财务分析就无从谈起;(2)在讲解筹资的各种渠道与方式之前必须讲清楚会计恒等式里面与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相关的一些内容,否则学生不会明白为什么资金的来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当然,在补充相关内容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尺度,补充的内容不能太少,否则学生仍然搞不明白后续的相关内容;补充的内容也不宜过多,够用即可,否则,一下子灌输过多新名词会导致学生掌握内容的质量下降,导致中心偏离,对完成理财学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教学反而不利。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当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将抽象的东西通俗化、具体化,例如,我们讲财务报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报表在企业运转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我们就可以借鉴体检表在我们身体的运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一个类比,将财务报表比作人的体检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掌握财务报表所发挥的作用。(2)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所讲授的内容中来,例如:在讲授信用政策时,可以让老师扮演供应商,学生扮演客户,老师来制定收账政策,让学生回答分别会采取怎样的措施,从而将不同的应收账款收账政策对销售的影响讲解清楚。(3)在课堂中融入丰富的案例。但是,引用案例时要注意案例与所讲授内容的相关性,免得在一些与所讲授内容无关的案例上浪费时间,因此,所引用的案例一般应当是在备课的时候经过精心挑选、设计的。(4)充分运用图、表、动画等相关的形式。例如:在讲解货币时间价值时,将本金、本利和分别用不同数量的硬币来表示,并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在PPT上播放,内容形象化的同时,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效果。

(四)探索适合理财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针对传统的考核方式在理财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针对平时作业抄袭严重的现象,平时所留的课堂作业应当是开放性的题目,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例如:可以让每位同学找一家公司来作财务报表分析,必须要分析不同的企业,这样,学生的作业才能体现出来他们掌握知识的真实状况;(2)针对学生考前突击比较严重的现象,应当对考试的题型做一些改革,应当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要少考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例如名词解释,多考一些能够考察出学生的理解力、掌握知识的水平的内容,例如案例分析一类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记住相关的知识点,还要求学生已经“消化”了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的内容,具备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结束语

上述《理财学》在理工类专业学生教学中的一些措施并非普遍适用的选择,即任课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学生学习《理财学》的具体状况,酌情采取措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可能为《理财学》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老师应该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收稿日期:2011-07-22

作者简介:李文勤,女,助教,会计师,硕士,教师,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光华,柳世平.财务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健朴.理财学・编写思路与教学策略[J].网络财富,2008, (4):79-80.

第9篇:理财知识及运用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理财理念;人本理念;创新理念;信息价值理念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新产业不断涌现,产业调整与升级加速,产品更新加快,技术周期缩短,创新也成了一个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新经济的发展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适应这种创新的要求,理财人员就必须具备创新理念,善于产生先见之明。由于创新的拓展与扩散,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理财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便要求理财人员在财务会计工作中既要遵循理财的相对规范性,又要充分注意市场中每个会计主体的特殊性。因而理财人员便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财务管理经验、财务管理方法去适用于所有的理财对象。理财人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推动理财水平跃上新台阶,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财素养,适应新经济对理财灵活性、变动性的要求。

一、人本理念

人力资源是新经济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优秀人才的创新思维往往能造就巨大的财富,正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才郎”。就企业发展来看,人力资本在新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本,企业能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占有什么档次的人才,占有多少这种档次的人才以及如何开发与运用这些人才。因此,企业家必须树立“人本”理念,重视现有的人才,招揽紧缺的人才,并努力为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现代企业管理均奉行以行为科学为依托的“人本主义”管理。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的能动作用正在凸现,人力资源也成了新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言,当今市场竞争表现为商品竞争,商品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竞争,其实质则是人才竞争——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竞争。这便要求理财人员充分意识到在新经济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的一项资产,而且是企业组织中一项举足轻重的无形资产,是生产过程中惟一能动的资源。把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其目的是便于把人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管理与配置。这样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将各项理财活动“人格化”,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信息价值理念

“信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陈述、解释。汉语中“信息”是指可以传递、传送的消息。从理财角度来看,信息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和人脑能够感知到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有关的其他消息。其特点突出地表现为:信息是可以共享的,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占有、所使用;信息的作用和价值可以随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信息可以多次使用,在使用中并不损耗;信息在使用中不仅不会损耗,而且可以增值,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信息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是无限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选择,善于使用。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信息无所不有,无所不在,重要的是必须经过筛选。比如,网上的信息虽然是资源、是财富,但是,它们大部分是未被开采的原矿,需要我们对信息价值进行深层次开发,才能在信息的潜在价值中开发出信息的显在价值。在新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运用,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和组织的核心战略资源,整个社会和组织沉浸在巨大的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这使得知识及理财信息成为共享的资源,对理财中的信息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为,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用户注重的是财务信息,在新经济下信息用户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在信息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同时,信息用户还要求拓展信息披露内容,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财务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增加对财务报表表外项目的披露,如长期租赁、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机会和风险等表外项目;分别列示经常事项和非经常事项的作用、影响;列表揭示分部信息;披露资产顶债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不定期的财务报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总之,会计信息用户要求获得尽量多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会计信息用户还要求信息披露电子化。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和Internet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完全可以使理财人员建构一个以全国性以至全球性的理财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的网络。尤其是电子联机定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和运用,能够随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定时财务报告的财务软件的出现,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被记录和处理。而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直接进入相关的理财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不必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以后再看历史信息。另一方面,简便有效的运作是新经济的第一法宝。在新经济时代,一切经济活动均需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就像司机随时掌握着方向盘一样,信息使用者随时可根据经济实体变化的市场指标做出相应的理财对策调整。这便要求理财人员能够对理财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注重对理财信息的实时搜集、利用和分析,进行理财决策和资金运筹,最大限度地做到实时跟踪理财项目的市场变动情况,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理财中最能为会计信息用户带来价值的过程。这时理财人员和会计信息用户处在互利的关系之中。而且双方均要致力于共同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核心是要创造信息价值。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用户和理财人员的互动过程中最具有价值的环节实际上是理财信息更深层次处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财人员、会计信息用户均在利用网络的共享信息和深层次的实时处理理财信息所带来的信息价值链,经营自我,挑战自我,体现自身价值和创新成果。

三、法治理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