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美术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教育的特点

第1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教学方法 教育特点

美术教育通过对美的感受,进化为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精神在愉悦和操作中得到升华,在学校教育中,它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广泛性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各门类。而中小学美术教育除涉及到以上各门类外还不同程度地编写了美术欣赏、美术史、书法、篆刻、手工制作等课程,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归纳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几个板块。丰富多彩的学科内容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全面地了解美术学科涵盖的领域,开拓学生关注生活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毫无疑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何把庞杂多样的教学内容、目标与任务贯注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强化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除了传授美术技能基础之外,还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经历了由注重美术教育的德育化、智育化的倾向到当前课程改革后重新强调美术教育。这个转变过程,提出了综合学科的理念,将美术学科纳入艺术领域的大环境中,与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相互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野更宽阔、思维更活跃,在较大的艺术磁场中感受到审美欣赏和创造的愉悦。

3.侧重培养学生素质

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小学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还是在课堂里,学校的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美术的基础教学外,还应向学生展开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向他们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意味着人的知识的统一性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素质教育的落实不能忽视学校的美术教育,这不仅是信息社会里我们需要更精致的审美眼光和更强的视觉形象,而且也是因为未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品质的提高将有赖于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内外教学相结合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课堂教学应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课堂教学的结构不能只按一种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有些课可以安排先画后讲、边讲边画、边画边讲,老师设问学生解答,学生自学老师总结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解问和自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多种形式,例如以写生为目的的分组教学形式,以创作为内容的分散、竞赛等形式。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采用组织观赏、欣赏、外出写生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研究和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都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和探究、创造精神,创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环境。为了调整好课内外的教学结构,优化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参与社会艺术实践的条件,我校组织了网络校本教研,每位老师都在网络上搞了个博客,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心得与体会、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等等。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积极开办了美术博客,一方面提高了同行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可以在里面畅所欲言、汲取丰富的课外知识。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美术教学都是以学习知识技法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多以临摹成年人作品为主,所以形成了一套模仿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近年来,大家逐步认识到儿童的稚趣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天性和个性不容抹杀,学生和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化,逐步由注入式、满堂灌向启发式、活动式、创造式方向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结合。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还要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不断地进行教法上的改革和创新。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教,同时也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从写实性教学向表现性教学靠拢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当提倡儿童发挥艺术直觉,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进行扩展与延续,让学生在“创作式”的作业中完善造型技能和提高审美素质。与传统的写实造型教学相比,表现性美术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这一宗旨和要求,其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要求学生用最基本的美术技能结合自己的个性思维去观察对象,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与创造,抓住特征,夸张、超现实地表现,把与对象有关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或自己与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在创作中表现出来。我们知道,传统的写生课要求学生认真准确地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透视等客观属性,塑造出精确、完美的形体。而实际上,这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限制了儿童创造思维的活动。在写生作业中,如果我们让学生在抓住事物特征的同时,进行大胆地取舍、夸张与变形,留给他们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契机,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那么就会使作品蒙上浓厚的艺术情感和趣味。因为儿童的天真好奇心使他们在表现物象的自然属性的同时,更容易联想到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相通之处,然后进行艺术加工与发挥,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对客观对象进行超现实、超常规地表现。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使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能力与绘画能力同时进展。

总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制度,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认识特点,真正为孩子们创造自由探索、自由表达的环境和条件,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注入营养。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音体美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第2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中国、日本、美国;终身教育;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1.前言

终身教育作为一个公认的先进教育思想已在全世界普及推广,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政策或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终身学习的重要课堂,在终身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世界各国无不注重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先进经验,对于促进我国终身教育和图书馆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日本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与特点

日本图书馆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和社会教育图书馆。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短期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等,它们在终身教育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996年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关于充实地域终身学习机会方略的答申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机构要为社会提供广泛的终身学习场所。其具体措施是,大学内的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其中,大学的图书馆、资料馆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日本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是与日本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紧密联系的。日本是世界上较早以实现学习社会为主要目标,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确立终身教育框架体制的国家之一。其主要特征是: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以最终建立人人都能既自觉又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的终身学习社会为主要目标,在组织行政结构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其具体规划是:把原来分散于各个不同部门,由政府各省厅、部门分管的各种教育活动首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统合起来,然后再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进行互相协调、渗透,最终实现各种教育的一体化。而日本图书馆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与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相适应,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各种社会教育图书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统合起来的体系。而这一全社会化、网络化的图书馆体系,无疑为日本终身教育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美国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与特点

美国教育体制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多样化和实用性,同样,这一特征也运用于美国的终身教育体制。美国有各种各样专向成人学习者开放并提供多种学习机会的终身教育机构,如:具有家庭气息的以中老年学习者为主体的成人学校;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社区学院;大学开展的“非传统型学生”教育的大学开放部;以实现“远距离办学”目的的放送大学;以“契约学习”形态为特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没有围墙的大学;以对社会上的学习者实行“自学考试”,并根据学分进行学位认定的校外学位制等等。而与这些多样性学习形式相适应的各种各样的图书馆,也体现了不同的功能和特点,“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据各自的职业属性、学习目的和要求等,自主地选择和利用图书馆学习。

美国的图书情报网络是由全国性的图书馆网络、地区性的图书馆网络、商业性的情报服务网络、出版系统的资源网络等共同构成。这些网络连接到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文献服务机构,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服务机构都建有一定规模的自动化系统,以便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各类服务。

在美国,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提供图书的借阅业务,比如在大多数的美国图书馆,音像磁带、教学录象带、唱片等都属于被出借的范围。此外,图书馆还开设学习咨询室,为成人学习者义务介绍学习机构,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同时还可解答学习者提出的各种有关学习问题。

美国教育体制的多样化和实用性,决定了美国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多样化和实用性,但与日本不同的是,日本的终身教育及社会化图书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政策上的“公益性”特点。而美国的终身教育及社会化图书馆体系,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由市场竞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特点。

4.我国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与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终身教育事业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作为终身教育重要基础的成人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成人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图书馆,包括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各级教育学院和各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机构,这些高等教育图书馆在成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终身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图书情报工作网络化发展水平还较低,国内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图书情报工作网络尚没有较好地与其它网络之间连接,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等系统的图书情报网络都自成一体,相互之间还没有实现协作的资源共享。另外,我国图书馆在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服务范围、服务功能、开放程度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等方面亦存有较大差距,这些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

5.小结

随着现代终身教育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已成为具有教育、服务等综合,以及存储、传播知识的中心和终身学习的中心。构建由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构成的情报图书网络体系,发挥开放的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各类图书馆在服务功能和体系构建上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这一状态与现代终身教育发展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进一步增强“大图书馆”观念,构建“大图书馆”体系,将是今后我国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长著等.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图书情报网络化研究报告[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杨子竞.民众的大学美国公共图书馆现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3

第3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改革;个性;美术教育

作为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社会终极目的是造就具有多种美术方面知识与能力的社会群体,并以此去影响和改善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环境。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对美术现象产生一种持续的兴趣,愿意接触和关注美术活动,即使他今后不从事美术工作,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是美术教育的成功。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特点

1.教育形式上的形象性美术较之文学、音乐、诗歌、戏剧等其他的艺术形式,其形象性又有自己的特点,表现更为直接、突出。这就是形象的直观性,确定性和可视性。作为高职院校的美术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是形成其高尚思想品德、情操和意志的重要手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的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培养和训练。同时,美术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

2.课程设里的侧重性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形势向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高职类院校,根据其自身的专业设置,对美术教育要求更高,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美术的迅猛发展,势必减少纯绘画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课程设置,艺术观念,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改革,可加大设计艺术的教学比重,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对美术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未来德、智、体、美方向发展有用人才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修养。

二、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观念落后,师资缺乏。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普遍对美术教育重视不够,从事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也非常缺乏。可以说部分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已经日渐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看起来异常丰富,其实内容是非常空虚,根本没有能发挥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2.目前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只是一味强调统一性,个性教育缺乏。在日重的美术教育中存在无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的现象,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收不到理想的教育预期效果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路径的选择

1.要革新美术教育理念与思想,不断提高美术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可以说现代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元开放式的美学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必须要能坚持紧扣时展的要求,不断更新美术教学理念,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美学素养和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能在高职院校彻底树立起新的美术教育理念,高职院校要逐步建立和健全美术教育体制,要做到始终把美术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全过程。当然良好的美术教育是离不开有较全面专业素养和组织研究能力的美术教师,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要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爱好兴趣等来施展美术教育。

第4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信息时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特点

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变革力量。这种力量打破了地域、社会的界限,进而推动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形成。瞬间传递的信息已成为一种新形式的资本,它不仅仅促进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对美术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校美术教育与以往相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学生学习、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对学校概念的认识,美术教育已不再囿于课堂和教材这一单一的渠道,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远程教育的诞生打破了以学校为中心或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使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

2.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知识、技能的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是学生能力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3.文化信息来源的扩展增加了学生多向选择的可能性和接受信息的随意性。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4.教材趋于科学化。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社会,学生学习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网络给学生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美术教育的范围得到空前的扩展、美术师资的培养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高层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条件也日趋成熟。近年来,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开始注重包括普及美术知识在内的“通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始着眼新世纪与国际接轨。利用信息平台与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美术教育相互交流。坚持中国文化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育理念,积极构架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互相连接与融合,以期取得美术学科、学生的发展以及美术对社会的贡献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二、信息时代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具有知识膨胀、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人才竞争激烈等特点。这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整体要求。

1.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其实,创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由于竞争的激烈,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教育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因此,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从对文化的选择和传递到文化的更新与创造,都不能脱离信息时代的要求。多年来,学校美术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尤其是美术课程仍为整个学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离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难以跟上信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步伐,现在的学校美术教育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信息时代所急需的学生总体文化素养中,艺术素养是具有独立地位的,它不是一般的知识与学问,而是一种人格力量,是一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美术学科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总任务所决定的。信息时代的特点要求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朝以下三大模式发展:

(1)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目标的美术教育;

(2)以培养专门设计人才为目标的美术教育;

(3)培养具有美术素养的其他人才为目标的美术教育。

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化的深入,人类逐渐从繁重的逻辑思维中解放出来,而对形象思维能力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数字媒体的产生给传统艺术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信息化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创作的质量、艺术设计的效率和艺术设计自动化的水平,而且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艺术需要,艺术观念和艺术能力,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效果。而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强调形体的感受与概括,色彩的辨识与归纳、空间的理解与想象、形象的记忆与衍化、情感的表现与传达等,恰好可以求得智能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美术教育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1.开展信息教育,整合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美术教育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美术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着信息时代的甄别。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学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地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所以信息教育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从美术学科、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寻找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进行评价。而信息技术具有以下特点:资源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间的高效性、学习的主动性等。根据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特点,通过对它们进行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美术学科知识结构的口径

在信息时代,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克服单类教育的不足,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形式。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为了纠正片面培养和片面发展的倾向,使人从人格、智力、体能、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结构和功能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美术教育除了面临上述挑战外,还要应付来自艺术方面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拓展美术学科知识结构的口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拓展美术学科知识结构的口径:

(1)将现代美术教育理论融汇到教学实践中去,完善现代美术教学论及教学法向素质教育转轨。

(2)加强师资培训及再教育系统的建设,改造现有的师资结构。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应具有全面的电脑技术、网络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图形软件等,同时要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全方位的理解。

(3)还要特别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重视传统的“纸”上功夫,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可忽视,如:传统绘画技法、素描写生、色彩写生、美术创作,等等。

这些都是落实和发展信息时代美术教育理念与效能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美术教育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点,贯彻教育课程的新概念,积极推进美术教育的自身转换和新的发展,以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为依据,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加强美术教学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教育与生活及社会的情感性特征,改变单纯以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为目的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精神发展。同时,美术教育的发展还应体现在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大众参与活动的趋势方面,开拓美术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挖掘美术教育的新资源,不断提高美术教育的社会化水平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加强学生人文素养,适当添加对美术新形式的运用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成分之一。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整体上说,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它对学生实施的不仅仅是美术专业化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专业技法的训练。美术教育不但要通过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渗透非审美因素的教育。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美术的文化底蕴,形素养。美术教育运用的媒介是美术作品,而人们对美术作品的认定带有时代特点,“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美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视觉文化教育”的提法,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这是对美术教育泛化的理解,联系我国美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学校美术教育对美术新形式的运用还是以传统优秀的美术门类为主,适当添加新形式(主要是现代媒体艺术)。现代媒体艺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其他门类也可以适当突出其现代特色,使学校美术教育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传统,美术教学走向综合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地域、社会的界限,进而推动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于这一缘故,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传统愈显其重要性。“文化相对论(CulturalRelativism)的出发点是一切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虽然表现形态不同,但是在根本上却是一致的。因此应平等地对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相关文件中也表示:“世界诸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化的造型美术领域,我们应该提倡继承、弘扬本民族文化艺术,加强中国画、书法以及民间工艺美术等课程的教学,同时,培养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艺术价值的态度,促进美术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全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与教育内容综合化的影响下,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走向综合化。信息时代的学校美术教育进将改变以往门类单独开设,互不联系的做法,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美术各门类的综合,即在讲授某一门类的时候,有机穿插兼顾其他门类的有关内容,使美术形式规律突显。

(2)美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如美术和音乐、美术和舞蹈、美术与影视的综合。

(3)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横向展开跨学科的教学,注重学科间联系的整体性、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趋向复合型通才的目标发展。

第5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综合课程框架下的一种混合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为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的同时,也力求兼顾美术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要求。这类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通常既重视幼儿对艺术作品欣赏与创作的感受、体验,及对幼儿情感、态度等的培养,也重视幼儿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幼儿对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和内化。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有时由教师确定,有时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发起,兼具预设性和生成性两种特点。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一般是先根据幼儿的经验和主题的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再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活动目标的,活动内容和目标均具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当活动是由教师根据预设的目标、内容和步骤来开展时,这类活动呈现出较高的结构化程度;当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在主题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和经验,对预设方案作出调整并发起,或是由幼儿发起时,这类活动则呈现出较低的结构化程度。〔1〕

在主题活动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可使幼儿获得必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幼儿在活动中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类美术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对教师开展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准确把握活动设计意图,按照活动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还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反应,对预设的活动内容或活动过程作出适时调整,对幼儿的需要作出机智回应。

二、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

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常渗透在一定的主题活动之中。它不是单一的美术教育活动,而是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将美术与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中的其他门类,或与社会、科学、语言、健康等其他领域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活动。

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将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互相整合,可以破除二者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局限,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整合应该是一种自然、适当、有机的融合和相互渗透,而不是生硬的简单相加。

将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相整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美术为切入点和主要活动内容,同时适当兼容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内容,以达成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整合,这种整合的目标主要指向美术发展领域。二是根据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让美术与其他领域或同领域的其他艺术门类相互融合渗透,使儿童的艺术学习与其生活、情感以及社会、科学、语言等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整合,形成更为整体性的经验,这是一种融合程度更高的整合方式,其目标指向同时兼顾美术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三、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

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学科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活动目标的设定通常有学科化倾向,活动内容的选择也会较多地考虑美术的内在序列和要求。〔2〕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通常不被提倡,但由于其活动目标较单一和明确,活动内容和步骤多是事先确定好了的,教师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因此在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选择开展这种类型的美术教育活动。

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学科为取向,某种程度上更易帮助幼儿由易到难、较系统地获得一定的美术表达技能,也便于新手教师在短期内较高效地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当然,这种类型的美术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活动内容常常脱离幼儿生活,甚至导致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技能的枯燥训练。为避免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单独科目的美术教育活动时,可以采取一些“变式”,如将系列美术教育活动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为线索加以串联,使幼儿能够在成系列的美术教育活动中较为持续地探索他们的关注点,获得较系统的经验。这种变式兼顾了学科取向与儿童发展取向这两种设计取向的优势,既可顾及幼儿美术学习方面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特征,也可顾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发展水平和需要等。

四、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是一种结构化程度较低的活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大多为美工区活动,它是一种儿童兴趣和发展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活动通常不设置统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自主地与同伴、教师互动。〔3〕当然,教师也可以投放特定材料、进行适当引导,如,引导幼儿开展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美术活动。与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相比,美工区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更强,活动的组织较开放,活动的状态类似于游戏。

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既可以由幼儿自发生成,也可以是美术教学活动或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拓展,还可以与班级其他游戏活动相结合。作品既可以是由幼儿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幼儿以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的,作品创作时间较宽松。美工区的环境布置主要着眼于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且富有美感的区域,因此,可在区域内用张贴、悬挂、摆放等多种方式陈列一些适宜幼儿欣赏的大师                 作品、工艺美术品,或提供展示幼儿作品的平台等。

五、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指在幼儿园所处社区或大自然中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因这一类美术活动是在园外进行的,相对于园内美术活动,其结构化程度更低。活动目标通常着眼于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或审美素养,较注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类美术活动更趋生活化,幼儿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土、沙、石、枝条、树叶等来进行创作,或开展写生、摄影、参观、欣赏活动等,这类美术活动有利于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

在社区/自然情境中组织开展美术活动,一般可以与郊游等户外活动结合,在活动中注入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审美素养。在活动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社区和家长资源,如组织亲子共游活动,在家长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相关的美术教育活动;或组织幼儿到人文景点参观;或组织幼儿开展郊游写生活动,让幼儿与美丽的大自然亲密接触。社区中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场地、资源,如节庆活动、公共绿地、大型沙地等,都可充分利用。

社区/自然情境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户外活动,这对于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要协调好与家园、社区的关系,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尤其是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此外,教师还需具备较好的设计及组织活动的能力,在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渗透或穿插适宜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

六、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

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亲子园教师为0~3岁低龄儿童及其家长所设计、组织的美术教育活动。教师在设计这类美术教育活动时,要坚持“以幼儿教育为主,适当兼顾家长教育”的活动原则,以激发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促进幼儿的艺术成长为目标,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美术教育活动,帮助家长提高艺术素养和美术教育指导水平。亲子园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关键是要符合低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活动形式可以有较为正式的教师与亲子面对面的美术教育活动和亲子美术工作坊活动等,一般来说,后者的亲子自由探索程度与创作空间更大。

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结构化程度更低,可变性和不确定性也更大,这对教师整合资源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更高。亲子园中的美术教育活动通常都需家长参与,因此在活动材料选择、创作时间与空间安排、创作形式设计、教师介入和指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如活动材料要适合不同创作水平的幼儿和家长的需要;创作的场地要安全、宽敞、舒适,可以不拘一格,如,可以在地垫上、桌子上、草地上、公园里,等等。亲子创作活动一般不受常规的约束,通常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实施。如,以游戏的形式导入,用游戏化的语言指导及评价等。教师对这类活动的指导可采取多层次、互动式的参与方法,让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交流更丰富多样。

第6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理论;实践;探索

幼儿阶段是美术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是孩子发散性思维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能促进幼儿大脑的协调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幼儿活动能力的提高。此外,美育有益于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创造力,总之,对幼儿的发展是相当有效的。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应试教育背景之下,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发展普遍存在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好多的幼儿美术老师将美术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育等同起来,机械地照搬,没有一定的方法可循。且教师过分放任自流,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师不敢教或不重视传授必需的技能技巧。其次,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其形式局限,材料单一,内容枯燥,让幼儿和教师容易感到乏味、枯燥,从而失去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块,其幼儿美术师资也是比较缺乏的。幼儿教师肩挑重任,但真正受过正确的美术专业训练,善于指导、理解儿童的教师却为数不多。大多数的幼儿美术教育中用的是传统的老师,传统模式化教育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美术教育得不到实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意义和作用。

二、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

幼儿美术教育老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出发,来把握幼儿的教育活动。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首先就表现在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不论是绘画的兴趣还是手工兴趣,或者是美术欣赏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和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幼儿喜爱绘画是天性,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观察方式,幼儿能够凭着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所以,幼儿美术老师应该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出发,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作为一名幼儿绘画老师,这时候最适宜的就是给幼儿笔和纸,让他们任意地去涂抹,充分地感受颜色、感受自己涂抹的效果,激发兴趣。

2.多加鼓励,增强自信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其次还表现在多加鼓励,增强自信。幼儿还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启蒙阶段,作为一名幼儿美术老师,应该适时给予鼓励,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幼儿美术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去鼓励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比如,针对绘画的同一题材,幼儿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都会有很大的不同,美术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特点。如果发现作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获得自信和成就感。例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美术老师应该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看到的表达出来,老师就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表扬,正面评价,增强信心。这样,才能够更加激发幼儿的美术创造力。

3.多角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最后还表现在多角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应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让孩子形成一种“照猫画虎”的习惯,应该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性。幼儿美术老师要相信孩子是有表现能力的,要给予孩子表现的空间,允许孩子独特的、大胆的、有创意的表现。比如,在画动物的时候,老师为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让孩子自己想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目中动物样子。美术老师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和创意,再经过一定的指导,让孩子更具有表现力,增加自信。因此,在以后在美术课上会描绘得更出色、更有特点,更加具有创造力。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应该以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发展为中心,打破其幼儿美术传统教育的模式,借鉴和引入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先进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发展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创意想象,启迪心智,进一步地提高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意义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s still the weak link in basic education in our nation’s school, and the division of high art education courses has a direct connection with the basis of art education. So we must reform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some old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at present.

关键词:高等师范 美术教育 课程改革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简介:张晓纪(1981.12),女,汉,河南太康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教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及研究工作。

美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美术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加强美术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美术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现行美术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美术教育走上系

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在一段历史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没改变。面对新世纪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师范院校沿袭了美术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专业美术院校是以培养美术创作、鉴赏、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美术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即“一专多能”。

二、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怎样更好的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育界、学术界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高师美术教育也相应提出了“一专多能”的教育目标。 “一专”,就目前高等师范的生源和学制情况来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很难达到专业美术院校学生的水平;“多能”又出现了“多而不能”,看似学了很多课程,但都没学通,不能应用于以后的教学中。高师美术教育如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与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已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关键课题。目前,高师美术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一些脱节的情况。这问题主要出在教学目标和体制上;不注重师范特性,片面追求专业美术院校的专业水平;套用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要求,对师范类院校与美术学院办学宗旨的不同情况认识不清,导致教师教学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关心、不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教改的精神、内容。

美国全国美术学校协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美术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美术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美术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知识,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美术能力,即美术教师能凭着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和技术,进行创作、鉴赏并评价他人的作品;三是专业素质,美术教师必须能解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我国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一)美术艺术的特殊性和美术教育规律统一

美术艺术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实践,美术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美术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美术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美术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

(二)多元化美术教育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统一

我们应该改变以往以西方美术为主、中国美术为辅的美术教育状况,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美术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

(三)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统一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人,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高师美术教育应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美术教育。

(四)增开部分适应时代、实用性强的课程

如增开《中小学美术新课标及新教材解析》、《电脑美术及新课件制作》等课,使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了解新课改的精神及内容,掌握新观念、新的教育手段、新的教法。部分课程应作科学、有机的整合。如《美术鉴赏》与《中西美术史》,可整合为《中国美术史与欣赏》与《外国美术史与欣赏》。这样不仅避免了课程设置与知识学习的重复浪费,而且有利于学习的系统性的连贯性。

(五)加强教育实习

学生深入中小学实习,可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为专业课学习与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打好基础。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是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晓红,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

第8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江南建筑风格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的现状

1.渗透意识不强,渗透方法不当。

江南建筑风格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渗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渗透意识不强,渗透方法不当。首先,其富有层次感的设计在美术美学上的渗透是非常少的;其次,中学生的美术教材涉及江南建筑的内容太少,即使有,也只是寥寥数百字的简单介绍概况,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剖析,可见国人对江南建筑风格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意识并不是很强烈;最后,现如今的美术教育一般都是通过编写教材或刊物,来让青少年从课本上了解学习建筑风格,并没有像国外那样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开放性思维,学会从生活中去体会建筑的美感和意境。这种单一渗透的方法相对而言是过于死板滞后的,所以应该加以改变。

2.渗透形式陈旧,渗透范围较小。

与许多北方建筑相比,江南的建筑显得更加灵动秀美,其柔美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然而需要运用一些富有活力的形式,才能将这些特点更好地呈现出来。我国现阶段的渗透形式多半是平面模式,比较陈旧,日本美学教育在选择渗透形式方面就费了很大的工夫,充分利用了一些造型性的游戏(玩砂、化妆、雕塑等)、绘画立体、制作观赏作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文化的渗透形式,是很值得我国江南建筑风格在渗透过程中借鉴的。另外,在渗透范围上,我国的美术教育主要针对课堂及相关专业的教授,造成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局面,渗透范围较狭小;而在德国,美术融入了生活,在大街小巷家居装潢等处都能体现,他们通过举办一些建筑展,开设一些专题讲座,等等,来达到扩大建筑风格渗透范围的目的。我国的江南建筑风格本身是源自江浙百姓的生活,怎样把这种风格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范围扩大化,值得我们深思。

3.美术教育对建筑风格的重视程度不够。

美术的定义是非常广泛的,人们通常把美术理解为绘画。实际上除了绘画外,美术还包含许多其他范畴,例如雕塑、手工、建筑、工艺美术等,其中绘画、雕塑是众所周知的,而建筑相比较而言,知道的人比较少,这也就成了其受重视程度不够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建筑是对美术的一种立体的诠释,它比绘画要具体生动,比雕塑要大气磅礴,囊括的美术元素并不亚于其他范畴。我国的美术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因而建筑风格的重视不够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要尽快纠正这种思想上的偏见。像江南建筑这种积淀下来的优秀的文化瑰宝,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加大对建筑风格的重视,是推动美术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江南建筑风格如何渗透到美术教育中去

1.增强渗透融合意识,改变借鉴方法。

江南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高出屋檐的马头墙,曲折蜿蜒的深巷里弄,棱角笔直的亭台楼院,建筑主要依水而建傍水而筑,常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针对江南建筑风格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现状,一些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研究者进行了仔细的研讨和探究,提出了江南建筑风格更好地渗透到美术教育中的几点建议和要求。在意识方面,从当代中学生的美术教材入手,将更多的包含江南建筑风格的内容加进教科书,让广大学者感受到江南建筑风格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从根源上增强建筑风格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意识。在方法方面,要改善以往单纯从书本上接受美术教育的形式,书本固然重要,但是亲身实践感知也一样重要。这需要学者有行动意识和将美术融于生活的观念,借鉴国外发达的国家、地区的先进方法,通过野外写生等方法切身实地地感受江南建筑风格的灵魂,以及它们在美术教育上的造诣。

2.创新渗透形式,拓展渗透范围。

从渗透形式上来讲,将平面呆板的形式转变为富有层次感的立体形式是首要问题,图文结合的旧形式满足不了现在年轻人对美术的高层次追求,而富有活力的创新形式才是美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例如自行设计江南建筑风格的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自行填色,然后将成品进行一系列的排版布局,等等,都能创新美学教育的形式,便于建筑风格的更好渗透。从渗透范围上来说,走出课堂是重中之重,美术作为一门抽象性学科,从课堂范围内获取的建筑风格知识过于狭隘。走出课堂,将美术教育延伸到其他领域,例如举办江南建筑风格的讲座,开设江南建筑风格的展览,创办江南建筑风格类的知识竞赛,这些都是扩大江南建筑风格在美术教育上渗透范围的重要途径。

3.加强美术教育对建筑风格的重视程度。

姑且抛开江南建筑风格小角度,从整个建筑风格大的方向来看,加强美术教育对建筑风格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提高建筑在美术教育中的曝光率,即在美术教育中频繁提及建筑风格的重要性,具体可以在课堂教授、教材编写、相关考核内容上实施;其次,要扩大建筑风格在美术教育中的覆盖面,从各种渠道反映出建筑风格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要通过下达强制性的美术教育大纲文件及要求,并将建筑风格列入相关美术教育的考试考核范围,这虽然有些强硬,却不失为一个直截了当的好方法,能使建筑风格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江南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作,其特点鲜明,风格迥异,匠心独运,是中华文明之瑰宝,要想其长存,必须积极渗透到美术教育这一媒介中去;而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学问,要想其长远稳健地发展,则不能忽视江南建筑风格的重要作用。只有重视江南建筑风格的作用,才能完善美术教育的体系,才能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因而,江南建筑风格依仗美术教育得以延续,美术教育依靠江南建筑风格得以发展,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共同进步,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崔自默.当代美术现象刍言[N].北京日报,2000.

第9篇:美术教育的特点范文

面对中国伟大的美术文明与现代阵容庞大、发展迅速的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对我国美术教育史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紧迫的任务。从我国师范美术教育来说,按照2005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美术教育史作为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开设,但目前最缺的是教材和相应的研究资料。另外从阵容庞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来看,他们职前教育就缺乏这门必要的知识。教师工作中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思考问题是不能缺乏教育史知识平台的。古今中外教育史中蕴含着先贤宝贵的经验,有着深厚精辟的理论,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是他们思考发展和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

我国美术教育史涉及美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各个层面,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史蕴含着美术兴邦的历史经验。通过展现美术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华美术多方位的总体认识,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第一,能为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思考依据。WWW.133229.COM第二,是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因素。

研究我国美术教育史要在深入挖掘和大量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过程,探讨美术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展现我国美术教育走过的辉煌历程。我国美术教育史不仅要勾勒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总体发展面貌,并要史论结合,概括出各个时代的特点,找出规律性和特殊性。美术教育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各时期的美术教育现象、教育形式与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关系。紧密联系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广泛吸收学术界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作出在宏观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进行剖析和梳理。美术教育史研究紧密联系着历史学、社会学、美术史、美术学等,美术教育史研究要思路开阔,在综合其他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新的美术教育考证方法,借鉴教育史研究的一切具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和方法,博采众长,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研究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谈到美术,我们可能会想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或者现代人说的艺术设计)。谈到美术教育,我们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不同的美术教育形式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美术教育史研究包括三大类:一是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在传统中的主要教育方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图样临习等。在现代社会“专业美术教育”一般在学校实施,如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各类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科。这种教育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目的是美术文化本体的传承与发展,最终指向是以创造的产品为社会提供精神的与物态的艺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人文美术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作品认知、社会活动与信息接受等方面中的教育,主要指为教化国民素质而言。在现代社会的“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一般指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教育目的是公民素质教育。三是社会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包括家庭与社会生活、活动等方面的美术现象对人的影响与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家庭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筑、影视、网络、工业产品、宗教美术、政治美术、商业美术;生活活动的器具、婚丧嫁娶与礼仪活动中美术参与的运用等。这些美术文化随时随地对公民起着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