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冶金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为加快金衢丽地区的发展,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省政府《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金衢丽地区加快发展注入活力。三地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该规划的实施十分关注。在今年省人代会上,三地省人大代表分别提出建议,要求加大金衢丽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力度。代表们要求,省政府要把加大组织实施《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力度,提高到省政府战略高度,列入2006年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代表们建议:一要建立省级组织协调机构,协调解决金衢丽产业带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有关具体问题。二要加快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临金、杭新景、龙丽高速公路建设,及早启动有关公路、铁路,水运、机场建设工作。三要研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对金衢丽地区产业带规划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指导、政策扶持、市场研究和信息咨询。四要加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五要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办理结果:加大支持力度 实现协调发展
对三地区代表的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把它们作为今年的重点建议,要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点办理,并在今年第一次接待代表日活动中,专题安排接待金衢丽地区的代表,徐宏俊副主任率有关承办单位领导听取了代表的意见和要求。
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地区代表们的建议,王永明副省长亲自领办。6月8日,王永明副省长召开座谈会,当面征求提出建议的部分省人大代表的意见。主办单位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办单位省财政厅、省农办、省教育厅等部门负责人汇报了办理工作情况。
座谈会上,代表们对进一步办理好建议提出了具体意见。
承办单位表示,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办理意见,并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金衢丽地区产业带2006年度实施计划的落实和重点项目的推进。金衢丽产业带2006年度实施计划共有60个项目,根据三地的申报要求,省里共安排金衢丽地区2006年新增省重点项目56个,总投资136亿元,省发改委将会同三市发改委加快推进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一批项目的建设工作。
二、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金衢丽地区搞好大型核电站规划选址,并加快前期工作。同时积极与国家发改委、铁道部、民航总局联系,争取早日批复杭新景建德至白沙关段、龙丽高速公路项目建议书,争取将衢州机场迁建、钱塘江中上游水运开发列入国家建设规划。
三、加大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一是积极推进“四项工程”建设。省财政根据各地经济状况实施分类补助,对金衢丽地区列入一类地区、二类地区的县市区,省财政分别给予50%(食宿改造工程60%)、30%的补助。二是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加大对金衢丽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预计省财政对金衢丽转移支付达1.6亿元。三是继续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并对金衢丽地区倾斜安排。四是突出对金衢丽地区的倾斜政策,促进金衢丽地区职业学校建设。
四、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今年4月,省政府下发了《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经过考核,对开化、江山、衢江、常山等9个钱塘江流域干流和一级支流源头所在地的经济欠发达县(市、区),实行省级财政专项转移补助,以帮助上述地区全面落实生态建设与污染整治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五、研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省发委改已于2006年5月出台了《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省直其它有关部门也已经根据自己的职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
关键词:冶金工业,高速钢轧辊,研究现状
一、冶金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逐步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为主转向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保护环境。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主流是缩短生产流程,减少工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技术进步中有两大主要趋向:一是寻找可以替代传统工艺的新工艺流程的研究开发;二是现有工艺和技术装备的完善化。两大技术进步趋向互相竞争、相互渗透,促使钢铁工业不断提高钢材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走向集约化。
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是一种“冷态”下间歇式生产的工艺流程。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10多个大型钢铁厂都是采用这种工艺流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业已逐步将上述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改造成为现代化“热态”连续生产工艺流程。这种工艺流程具有高效、连续、紧凑、智能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钢铁工业发达国家开发成功接近最终钢材产品形状的连铸、连轧技术,如带钢、型钢的连铸连轧等。由于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紧凑、生产周期短、物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自从1989年世界第一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在美国纽柯公司克劳福兹维尔厂投产以来, 经过10多年发展,到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38个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厂共56条生产线,总生产能力已超过5 500万吨。我国现已有5个钢铁企业建成8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到目前为止又有5个钢铁企业正在建设厚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不久的将来总生产能力将达2000万吨,预计届时将占全世界同类生产线能力的1/4以上。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2001年我国连铸比达到89.71%,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达到了96.96%,目前,全国重点大中型企业中,连铸比达到99%以上的企业已达41家。
带钢连铸连轧技术是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家正在积极开发应用的一项重大钢铁生产前沿技术,它将是21世纪钢铁生产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二)钢铁产量不断增长
冶金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国内方面,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钢铁行业投资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有效打击了“地条钢”等劣质产品冲击钢材市场的行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钢铁生产企业对市场更加理性化。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速度加快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仍保持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球钢铁需求持续增长。
二、冶金工业对轧辊的需求
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为轧辊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一方面,随着钢产量的不断增加,轧辊需求量大幅增长。仅就国内而言,据统计,每年消耗的轧辊材料有50万吨以上,价值数十亿元。另一方面,随着轧钢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轧辊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轧辊生产厂家的制造水平还较落后。仅以宝钢为例,2000年,宝钢用于轧辊的采购资金超过2亿元,其中国内的只占30%,国外的占70%。因此,不断研究新型轧辊材质及制造工艺,为轧机配备高性能的轧辊已成为国内轧辊生产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轧辊材料的研究现状
为提高热轧辊的表面耐磨性,热轧辊材料不断地得到改进,其基本的发展过程是从冷硬铸铁到高铬铸铁到半高速钢和高速钢。高速钢材料用于轧辊制造,使轧辊性能显著提高,轧材质量明显改善。
(一)高速钢轧辊的特点
高速钢轧辊是用具有高硬度,尤其是具有很好的红硬性、耐磨性和淬透性的高速钢作为轧辊的工作层,用韧性满足要求的高强度灰铁、球铁、铸钢及锻钢作为轧辊的芯部材料,把工作层和芯部以冶金结合的方式结合起来的高性能轧辊。
1、高速钢轧辊的化学成分特点
(1)含有较多的C和V。C和V可以形成高硬度的MC型碳化物,提高轧辊耐磨性;
(2)有较高的Cr含量。Cr含量高,可在轧辊组织中形成一定数量的M7C3型碳化物,有利于降低轧制力并改善轧辊辊面的抗粗糙性;
(3)含有一定量的Co(≤10%)。Co可提高高速钢轧辊的红硬性,从而提高轧辊耐磨性;
(4)离心铸造高速钢轧辊中含有≤5%的Nb。Nb可降低轧辊组织中因合金元素密度差大而引起的偏析。
2、高速钢轧辊的组织特点
高速钢轧辊的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组织结构特征:(1)碳化物的种类、形状、体积分数及分布;(2)马氏体基体的性能特点;(3)晶粒尺寸大小。轧辊用高速钢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合金成分及工艺条件有关。因材料成分和工艺条件的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同以往的高铬铸铁轧辊相比,高速钢轧辊中的碳化物类型较多,除含有MC型碳化物外,还含有M2C、M6C和M7C3型碳化物。
(二)高速钢轧辊的生产工艺及其特点
围绕着轧辊外层与芯部的结合问题,高速钢轧辊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目前国外主要采用离心铸造法(CF)、连续浇铸复合法(CPC)和电渣熔铸法(ESR)制造,而热等静压法(HIP)和喷射成形法(Osprey)仍在完善和发展中。CPC法制造轧辊装备复杂,我国仍无法生产;ESR法制造轧辊能耗高,仅适合于制造冷轧辊;用离心铸造法生产轧辊装备简单,工艺稳定,效率高,是制造高速钢轧辊的重要方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离心铸造法生产高速钢轧辊尽管存在着合金元素容易产生偏析的问题,但由于其突出的优点,使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高速钢轧辊生产的主导地位。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
(三)高速钢轧辊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在热带钢连轧机上开始试用高速钢轧辊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高速钢轧辊的比例不断提高,在某些机架上,甚至全部采用了高速钢轧辊。使用高速钢轧辊后,辊耗明显下降,换辊次数显著减少,轧辊研磨量减少,轧机能力提高,燃料和动力消耗降低,有助于降低轧制成本和提高带钢质量。
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铸造高速钢轧辊的研究,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采用普通离心铸造方法生产了高速钢辊环,其成分(质量分数,%)为:2.0~2.4C,8~15W,2~3Mo,4~7V,3~5Co;金相组织为:马氏体+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为:硬度60~65HRC,冲击韧性(5~10)J/cm,抗拉强度(400~600)MPa。
四、结语
随着轧机向自动化、连续化、重型化方向发展,对轧辊的几何尺寸、表面精度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轧辊生产厂、研究机构和钢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冶金轧辊材料的基础性研究、轧辊生产技术的研究、轧辊工艺装备的研究和轧辊使用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我国轧辊制造业和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符寒光.高速钢轧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钢铁,2000,(05).
[2]翁宇庆.我国冶金工业在新世纪最初几年的科技进步[J]钢铁,2004,(01).
一、专家引领,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专家引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带动,一线教师往往只能凭经验改进教学,难以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教育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较深入,能准确把握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对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开展教师培训时要充分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一是开阔视野,了解当前教育理论前沿的基本情况,强化理论素养;二是通过专家的引领,了解各地教学改革的最新信息,明确自己目前需要研究和突破的关键问题;三是聘请专家帮忙制订教师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方向的正确性、培训内容的时代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四是充分发挥专家在讲座和诊断方面的优势,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
二、名师带动,辐射地方教育
名师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有较大影响力并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专家型教师,这些教师既有教学一线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师培训中,通过名师组建教师学术团队可以带动整个学科乃至一定区域教师的发展。我区从2010年起实施“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至今已组建了100个特级教师工作坊。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是某一区域内由一名特级教师主持、多位不同层级的教师参加的具有共学、导教、引研性质的学习型组织。通过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坊,可以造就有一定影响力的基础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制度化的方式扩大特级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特定团队教师成为基础教育一定方向或某个地域的带头人;发掘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特级教师工作坊通过专题讲座、同课异构、案例研讨、课题研究、个体指导等形式开展活动,以课题为载体进行教学探索,以工作坊为依托进行教师培训,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的做法,一方面使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进行,使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另一方面创新了教师培训的做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质量保证。
三、小班化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就改进培训方式方法一项指出:“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小班化培训方式有以下优点:一是培训内容设置灵活,能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教师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使培训更有效;二是交互性强,学员之间及学员与培训者之间能充分地进行交流;三是对培训实行有效管理和过程跟踪,构建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以课题为抓手,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定位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是应用层面上的研究,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及其他先进教学经验的启发,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并用这些理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与研究,是对教育理论的有效运用和对工作经验的升华。学校在推动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时要注意:一是定位要准确。作为课题研究,它不是纯理论研究,更多的是研究和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并为教育教学服务;二是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的范围大小要适中,研究的问题难易要适度,研究目标要明确,研究方法要适用;三是做到真研究。选择课题真实、研究过程真实、结题论证真实,且真正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
五、校本教研,推动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从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建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营造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和共享经验的氛围,从而激活教师的研究潜力,引领教师向反思型、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自主型、创造型、专家型教师迈进,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因此,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研修的过程,自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有专业研修、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关键是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制度:一是建立校本教研常规制度,明确提出校本教研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具体规定校本教研的时间、次数、主要任务与步骤;二是建立教育教学常规制度,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必要选择;三是建立教师管理常规制度,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道德要求和工作要求。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必然会使教师在做中“研”,在“研”中成长,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最常态化、最高效益的选择。
六、网络培训,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网络培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因其有着传统培训模式不可替代的巨大优势,已成为教师在职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网络培训模式有许多优势:一是网络培训费用低,可以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二是网络培训省时省力,可随时随地进行;三是可以有效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为参训教师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内容。尽管网络培训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网络培训这一新生事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学习资源建设滞后、互动方式多数限于以教师的自我沟通为主等。要使网络培训取得真正的培训实效,不仅要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还要做到软件不软,如认识到位、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培训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作用。
七、任务驱动,促使教师自我学习
任务驱动就是为教师搭建平台,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实践及体验成功的愉悦,将完成任务变成自主的行为,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专业的成长。如建立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档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举行教学技能比赛、特色教学的探讨、教师年度研修作业等,这些任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全体教师或部分教师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我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信息化成为扞卫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度过金融业寒冬的有力武器。专家指出,加强信息化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金融信息服务普及化是目前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虽然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着进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也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IT治理不完善,信息系统研究欠缺;信息化战略不明确,规划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软硬件及核心技术欠缺,系统安全存在隐患,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等。这就需要对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革。
信息化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面对金融业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致总结如下:
进一步加强自身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金融行业信息化监管,既是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创新、推动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手段,也是管理和防范风险、保障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
就银行方面而言,我国的银行业普遍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较为先进的业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相对还比较薄弱。相关金融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缺位,同时存在不少对外包的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问题。为了建立起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相关专家提出要尽快建立银行监管网络的建议。网络是银行监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银行监管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同时要充分考虑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金融网络的长期稳定互联做准备。
进一步重视金融行业连续性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
重视金融行业连续性管理,是现代化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这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金融业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客观条件。
我们知道,金融风险的防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复杂问题。虽然不能仅仅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解决,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金融信息技术深入、广泛的应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以及严格金融监管强有力的途径与方法。过去的几年,某些金融机构、服务商等由于信息系统故障,导致异常业务中断,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为此,金融业将进一步重视业务的连续性管理,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技术风险,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银行监管部门也将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建设与运营的成本。
进一步提高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服务建设速度
不仅仅局限在金融业,现在各个行业都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越来越侧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方针。我国各金融机构也已经开始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重大变革,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虽然现在金融界真在迅速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较之发达国家的客户服务的运营与管理仍有不足。客户关系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提炼是银行信息化服务的重点,信息技术结合客户管理、信息服务管理高端人才都将成为金融行业服务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因素。如此看来,应该从现在开始逐步重视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并培养一批真正面向客户的系统需求分析的高端专业人才。
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托管的流程标准和监管机制
所谓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是指银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把信息技术的相关业务承包给外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商的做法。信息技术托管,即IT外包,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一定要有明确的标准流程约和完善的监管机制。
金融机构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信息技术托管范围逐渐加大的同时,对IT服务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金融行业而言,对信息技术托管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我们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协助企业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等专家普遍认为,符合客户需求和管理模式的专业IT外包服务,可以把金融机构从长远的固定IT成本上释放出来,使金融机构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托管将以其服务行为的公司化、配套行、灵活度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最为可行的途径之一。
进一步走向行业业务信息服务的普及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用户量将超亿,并持续增加,对网上支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金融信息服务进一步走向普及,也是当前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一、2016年金融业发展状况
2016年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GDP增长保持在6.7%,CPI上涨2%,均在政府目标区间。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2016年,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为应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2016年我国货币政策“稳”字当头。在总体稳健的基调下,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保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稳定市场预期。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央行更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提供流动性,保持了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上半年,在稳增长要求下仍较为宽松,年初降准一次;后转向以高频的公开市场操作和MLF、SLF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为主。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防风险,表现在流动性投放总量控制和结构上“锁短放长”。2016年12月未,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4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总的来看,货币总量和利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相匹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主要针对系统性风险,着力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性。2015年底,央行提出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2016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央行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同时,央行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
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2016年以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增强,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全球接受程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央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2016年以来,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基本形成;配合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央行和相关部门着力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和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2016年,我国金融业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银行业改革逐步深化。2016年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了银行“十三五”良好开局。支持“三去一补”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全面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2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年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增长4%;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拨备覆盖率175.5%,资本充足率13.3%。2016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改收官。经过多年发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已成为国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旗下拥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金融牌照。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作用的发挥呈现出如下特点: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有所提高,融资额也在逐年增长;农村金融服务的领域逐步拓宽;农村金融体系在逐步形成。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改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关注农村,形成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随着担保公司、民间互助社、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使农村金融?`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巩固传统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创新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改变着农民的传统理财观,同时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农村金融市场。
2014年,银监会批准了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的筹建。截至2016年底,首批试点5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300多亿元。目前,银监会共批准筹建11家民营银行,其中6家已经开业。这些银行探索出了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发展特色,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股东资源优势,提出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开展颇具新意的各项业务,与现有银行实现错位竞争。
我国信托业不失时机地抓住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不断开拓业务空间。2016年,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保持增长态势,跨入“18万亿时代”,利润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信托公司的业务拓展能力以及与业务协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信托业的资金实力处于提升时期,为今后信托业务转型夯实了实力基础。近年来,在国务院以及商务部、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鼓励下,融资租赁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企业数量、行业实力和业务总量都大幅增加,为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融资租赁规模看,已形成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其中金融租赁公司市场份额领先,市场占比39.45%;外商和内资租赁公司的租赁市场份额分别为30.40%、30.15%。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与商业银行传统消费信贷业务差异化竞争、互补发展的新型金融主体,已经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抓手。2016年底,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100多亿元。
二是保险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保险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保险监管和保险行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方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5.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全国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4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保费收入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全面深化保险监管改革,推动保险监管走向现代化。坚持“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保险产品监管改革,正式实施“偿二代”监管制度体系,打造全面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格局。个人税收优惠健康保险、巨灾保险工作持续推进,大病保险全面铺开,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责任保险产品体系日益健全,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日益发挥。
三是证券业积极创新和稳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多项基础性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历史遗留的一些突出制度障碍和市场风险得以化解,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转折性变化,已初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并正常运行,宏观经济“晴雨表”作用日渐显现。从2015年 11 月股转系统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以来,到2016年 6 月 27 日新三板分层制度正式实施,新三板将进入价值重塑的新常态,新三版挂牌企业从2015年的5129家发展到2016年的10163家。
二、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2017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防控风险将面临挑战。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可能会给已经聚集起来的泡沫、杠杆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给经济金融带来风险。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2017年我国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一方面美元进入到加息通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美国新选总统上台后,在“美国利益优先”的口号之下,我国的外贸环境面临更大压力。受财政约束、供给侧因素的变化以及去杠杆、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基建投资可能有所回落,房地产销售也将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下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从消费和出口看,2017年消费将与去年基本持平,出口形势依旧严峻。总体分析,2017年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态势,经济增速将在6.5%左右。
(二)金融运行面临的风险压力较大
一是杠杆率过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尽管与美、英、法、日等主要国家相比,这一水平并不算高,但有再次加快趋势。二是货币存量高企。中国的货币存量(M2)是世界上最高的,高达150万亿元人民币,折成美元超过21万亿;而美国作为最大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国,货币存量也仅为11万亿美元左右。
三、2017年金融业发展展望
(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
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货币政策需加速转型以应对再平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控方式将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货币政策定调“稳健中性”,同时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政策闸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要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的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根据调控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时适度运用利率工具预调微调,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用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有效发挥利率走廊的作用。对于短期利率,将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以培育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对于中长期利率,将发挥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切实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平衡跨境资本流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继续稳妥推进金融业改革
一是银行业深化改革和稳中求进。在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增长动力转换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盈利放缓、息差收窄、资产质量下滑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和资产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比如我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银行业在不良贷款管理和化解上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消费稳定较快增?L带来相关贷款需求增加、基建投资融资需求较大等。预计2017年我国M2增长11.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2.8%左右。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将分别保持在11%、10.5%左右;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将持续放缓,小幅上升到1.8%左右的水平。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依然面临两大问题:营收能力面临挑战;信用成本持续增加。综合考虑,2017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将与2016年基本持平。
我国银行业面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将借鉴国际大银行战略发展经验,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监管新变化,把握好当前经营策略和长远发展规划之间的平衡,持续推进经营转型。第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银行业根据社会融资结构的新变化,实行综合性经营、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牢牢把握客户需求,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创新型业务,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和自主化,向“轻型”银行转型。第二,加快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将带来更多新业务增长点。银行业抓住国家战略部署带来市场契机,加快优化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积极对接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内的“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企业兼并重组、注重通过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节能环保改造升级等促进过剩产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加强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正在向银行业传导,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不断积累。因此,需要更加清醒认识到金融风险的扩散性和蔓延性,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加强防范风险宣教、积极主动预防与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体之一,在促进我国“三农”经济发展,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缺陷等方面作用明显。但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前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改革和转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合理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完善定向降准政策和再贴现业务管理,运用和管理好支农再贷款,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对投放较多涉农贷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财政补贴,降低运营成本。建立财政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和补偿自然风险。第二,完善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上,要继续强化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以农村金融服务力量薄弱的贫困边远地区为重点开展业务,同时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第三,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针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简化审批程序,探索更加灵活、便利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合适的贷款还款期限,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拓宽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对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守住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底线,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创新和较快发展。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为信托业安排和调整业务布局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托业应努力探索新的转型方式,根据新的市场机会配置资金,深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改善信托资产管理方式;不断延展信托产品的投资范围,给投资人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我国是世界上潜在的最大租?U市场已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共识,融资租赁行业未来仍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复合增速。未来,中国将面临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新兴行业和装备制造业正迅速发展,传统产业正待升级,这势必会加大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民生工程如保障房建设、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开展,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设备投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这些都为中国融资租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金融租赁行业将主要在体制机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纵向深耕特定行业,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融资的多样性、多元化,提升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水平,加大租赁资产流转,提高盈利能力。消费金融公司抓紧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服务居民消费升级谋发展,坚守功能定位,坚持特色经营,夯实专业化能力基础,依托“小、快、灵”等独特优势,持续发挥促消费、惠民生、稳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是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和规范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各项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自律组织的建立,互联网金融将会更加规范,发展将更加稳步,逐步摆脱“野蛮生长”的局面,发展模式会逐步稳定与成熟。随着金融改革创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会愈加激烈。金融科技引领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金融“电商化”、一体化服务平台等综合化服务模式逐步涌现。互联网金融加速与产业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市场下沉,细分市场表现良好,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甚至延伸到农村,成为普惠金融。
四是保险业谋划战略发展定位和稳定发展。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要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正确把握保险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实“保险业姓保”,成为国家发展的稳定器、人民生活的保障器和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保险业全面深化保险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深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保险业双向开放。继续抓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战略两大主线,推动保险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建设、脱贫攻坚战略、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预警与防范化解相结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进一步改造万能险业务规则,重塑万能险发展生态,研究制定万能险的经营门槛、业务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等一系列刚性约束,强化比例控制;研究制定在“偿二代”框架下更高的资本约束。切实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运营模式也逐渐向着多样化发展。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借助公司网站、网上商城、离线平台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未来随着互联网和保险业继续融合深化,以平台建设、渠道拓展、客户资源以及大数据精准营销为主要着力点的互联网保险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
(三)金融市场面临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金融调控;金融发展;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04-05
一、2016年金融业发展状况
2016年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GDP增长保持在6.7%,CPI上涨2%,均在政府目标区间。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2016年,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为应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2016年我国货币政策“稳”字当头。在总体稳健的基调下,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保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稳定市场预期。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央行更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提供流动性,保持了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上半年,在稳增长要求下仍较为宽松,年初降准一次;后转向以高频的公开市场操作和MLF、SLF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为主。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防风险,表现在流动性投放总量控制和结构上“锁短放长”。2016年12月未,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4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总的来看,货币总量和利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相匹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主要针对系统性风险,着力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性。2015年底,央行提出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2016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央行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同时,央行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
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2016年以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增强,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全球接受程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央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2016年以来,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基本形成;配合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央行和相关部门着力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和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2016年,我国金融业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银行业改革逐步深化。2016年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了银行“十三五”良好开局。支持“三去一补”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全面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2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年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增长4%;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拨备覆盖率175.5%,资本充足率13.3%。2016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改收官。经过多年发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已成为国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旗下拥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金融牌照。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作用的发挥呈现出如下特点: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有所提高,融资额也在逐年增长;农村金融服务的领域逐步拓宽;农村金融体系在逐步形成。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改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关注农村,形成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随着担保公司、民间互助社、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使农村金融`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巩固传统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创新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改变着农民的传统理财观,同时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农村金融市场。
2014年,银监会批准了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的筹建。截至2016年底,首批试点5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300多亿元。目前,银监会共批准筹建11家民营银行,其中6家已经开业。这些银行探索出了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发展特色,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股东资源优势,提出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开展颇具新意的各项业务,与现有银行实现错位竞争。
我国信托业不失时机地抓住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不断开拓业务空间。2016年,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保持增长态势,跨入“18万亿时代”,利润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信托公司的业务拓展能力以及与业务协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信托业的资金实力处于提升时期,为今后信托业务转型夯实了实力基础。近年来,在国务院以及商务部、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鼓励下,融资租赁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企业数量、行业实力和业务总量都大幅增加,为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融资租赁规模看,已形成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其中金融租赁公司市场份额领先,市场占比39.45%;外商和内资租赁公司的租赁市场份额分别为30.40%、30.15%。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与商业银行传统消费信贷业务差异化竞争、互补发展的新型金融主体,已经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抓手。2016年底,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100多亿元。
二是保险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保险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保险监管和保险行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方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5.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全国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4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保费收入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全面深化保险监管改革,推动保险监管走向现代化。坚持“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保险产品监管改革,正式实施“偿二代”监管制度体系,打造全面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格局。个人税收优惠健康保险、巨灾保险工作持续推进,大病保险全面铺开,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责任保险产品体系日益健全,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日益发挥。
三是证券业积极创新和稳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多项基础性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历史遗留的一些突出制度障碍和市场风险得以化解,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转折性变化,已初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并正常运行,宏观经济“晴雨表”作用日渐显现。从2015年 11 月股转系统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以来,到2016年 6 月 27 日新三板分层制度正式实施,新三板将进入价值重塑的新常态,新三版挂牌企业从2015年的5129家发展到2016年的10163家。
二、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2017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防控风险将面临挑战。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可能会给已经聚集起来的泡沫、杠杆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给经济金融带来风险。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2017年我国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一方面美元进入到加息通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美国新选总统上台后,在“美国利益优先”的口号之下,我国的外贸环境面临更大压力。受财政约束、供给侧因素的变化以及去杠杆、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基建投资可能有所回落,房地产销售也将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下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从消费和出口看,2017年消费将与去年基本持平,出口形势依旧严峻。总体分析,2017年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态势,经济增速将在6.5%左右。
(二)金融运行面临的风险压力较大
一是杠杆率过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尽管与美、英、法、日等主要国家相比,这一水平并不算高,但有再次加快趋势。二是货币存量高企。中国的货币存量(M2)是世界上最高的,高达150万亿元人民币,折成美元超过21万亿;而美国作为最大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国,货币存量也仅为11万亿美元左右。
三、2017年金融业发展展望
(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
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货币政策需加速转型以应对再平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控方式将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货币政策定调“稳健中性”,同时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政策闸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要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的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根据调控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时适度运用利率工具预调微调,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用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有效发挥利率走廊的作用。对于短期利率,将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以培育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对于中长期利率,将发挥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切实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平衡跨境资本流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继续稳妥推进金融业改革
一是银行业深化改革和稳中求进。在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增长动力转换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盈利放缓、息差收窄、资产质量下滑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和资产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比如我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银行业在不良贷款管理和化解上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消费稳定较快增L带来相关贷款需求增加、基建投资融资需求较大等。预计2017年我国M2增长11.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2.8%左右。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将分别保持在11%、10.5%左右;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将持续放缓,小幅上升到1.8%左右的水平。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依然面临两大问题:营收能力面临挑战;信用成本持续增加。综合考虑,2017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将与2016年基本持平。
我国银行业面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将借鉴国际大银行战略发展经验,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监管新变化,把握好当前经营策略和长远发展规划之间的平衡,持续推进经营转型。第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银行业根据社会融资结构的新变化,实行综合性经营、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牢牢把握客户需求,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创新型业务,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和自主化,向“轻型”银行转型。第二,加快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将带来更多新业务增长点。银行业抓住国家战略部署带来市场契机,加快优化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积极对接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内的“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企业兼并重组、注重通过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节能环保改造升级等促进过剩产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加强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正在向银行业传导,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不断积累。因此,需要更加清醒认识到金融风险的扩散性和蔓延性,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加强防范风险宣教、积极主动预防与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体之一,在促进我国“三农”经济发展,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缺陷等方面作用明显。但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前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改革和转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合理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完善定向降准政策和再贴现业务管理,运用和管理好支农再贷款,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对投放较多涉农贷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财政补贴,降低运营成本。建立财政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和补偿自然风险。第二,完善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上,要继续强化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以农村金融服务力量薄弱的贫困边远地区为重点开展业务,同时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第三,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针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简化审批程序,探索更加灵活、便利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合适的贷款还款期限,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拓宽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对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守住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底线,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创新和较快发展。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为信托业安排和调整业务布局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托业应努力探索新的转型方式,根据新的市场机会配置资金,深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改善信托资产管理方式;不断延展信托产品的投资范围,给投资人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我国是世界上潜在的最大租U市场已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共识,融资租赁行业未来仍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复合增速。未来,中国将面临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新兴行业和装备制造业正迅速发展,传统产业正待升级,这势必会加大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民生工程如保障房建设、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开展,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设备投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这些都为中国融资租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金融租赁行业将主要在体制机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纵向深耕特定行业,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融资的多样性、多元化,提升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水平,加大租赁资产流转,提高盈利能力。消费金融公司抓紧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服务居民消费升级谋发展,坚守功能定位,坚持特色经营,夯实专业化能力基础,依托“小、快、灵”等独特优势,持续发挥促消费、惠民生、稳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是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和规范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各项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自律组织的建立,互联网金融将会更加规范,发展将更加稳步,逐步摆脱“野蛮生长”的局面,发展模式会逐步稳定与成熟。随着金融改革创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会愈加激烈。金融科技引领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金融“电商化”、一体化服务平台等综合化服务模式逐步涌现。互联网金融加速与产业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市场下沉,细分市场表现良好,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甚至延伸到农村,成为普惠金融。
四是保险业谋划战略发展定位和稳定发展。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要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正确把握保险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实“保险业姓保”,成为国家发展的稳定器、人民生活的保障器和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保险业全面深化保险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深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保险业双向开放。继续抓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战略两大主线,推动保险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建设、脱贫攻坚战略、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预警与防范化解相结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进一步改造万能险业务规则,重塑万能险发展生态,研究制定万能险的经营门槛、业务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等一系列刚性约束,强化比例控制;研究制定在“偿二代”框架下更高的资本约束。切实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运营模式也逐渐向着多样化发展。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借助公司网站、网上商城、离线平台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未来随着互联网和保险业继续融合深化,以平台建设、渠道拓展、客户资源以及大数据精准营销为主要着力点的互联网保险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
(三)金融市场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是资本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促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发挥其主要服务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积极作用。对目前跨区域经营的,要抓紧调整规范。建设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进一步促进期货市场加快发展。目前由于新三板缺乏流动性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因此研究推出新三板转板制度,对很多挂牌新三板企业而言具备很大吸引力,可以提升新三板的定位。2017年的国内大类资产配置中,相较债市、楼市,机构普遍更为看好股市。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产业、新行业加快形成,基础设施继续加码,将成为股市上行的重要驱动因素,股票市场面临比2016年更好的机遇。但考虑到经济基本面难改弱势格局,企业盈利难以根本改善等影响,整体而言将延续窄幅震荡、小步上行走势。2017年债市仍存阶段性机会。业内人士预测,债券市场收益率易升难降,信用利差收窄空间有限,但上升幅度不会太大。由于经济弱势增长局面难以根本改观,利率债仍将是低风险偏好资金抱团取暖的避风港;人民币加入SDR后,债券市场国际化纵深发展,国际投资者配置债券的意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PPP项目与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相结合等相关政策的加速落地,债券产品创新继续提速,有利于将资本引入债市。
二是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17年美联储或将延续加息步伐;同时,英国脱欧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欧、日等经济体复苏态势不明朗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可能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然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不会出现持续单边贬值,汇率或将保持宽幅双向浮动。从中长期来看,在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贸易顺差较高以及外汇储备充足等背景下,人民币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同时,人民币正式纳入SDR提振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将有助外汇市场供求改善。这一系列因素将支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1]陈晓华.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杜恂诚.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与社会转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3):15-24。
[3]林全杰.“一带一路”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市场,2016,(3):81-82。
[4]陆岷峰,虞鹏飞.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5,(1):3-9。
[5]中人民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R].2017。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有色冶金行业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045-01
冶金自动化技术作为自动化在冶金行业的应用技术,其发展轨迹既遵从自动化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与钢铁工业的发展,包括工艺路线演化、制造装备的更迭、生产流程和组织方式、企业运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等密切关联。
一、冶金自动化技术现状和差距
在基础控制方面,以PLC、DCS、工业控制计算机为代表的计算机控制取代了常规模拟控制,已在冶金企业全面普及。在控制算法上,回路控制普遍采用PID算法,智能控制、先进控制技术在电炉电极升降控制、连铸结晶器液位控制、加热炉燃烧控制、轧机轧制力控制等方面有了初步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检测方面,与回路控制、安全生产、能源计量等相关的流量、压力、温度、重量等信号的检测仪表的配备比较齐全;高炉的软熔带形状与位置、高炉炉缸渣铁液位、炼钢过程的熔池钢水含碳量和温度、连续铸钢过程的结晶器钢坯拉漏预报、钢材质量和机械性能预报等软测量技术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电气传动方面,用于节能的交流变频技术普遍采用;国产大功率交、直流传动装置在轧线上得到成功应用。
二、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对冶金自动化技术的需求
炼铁系统(铁、焦、烧)是高炉-转炉流程降低成本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瓶颈,目前现状和国际炼铁发展目标有相当的差距,要向渣量150~300kg/t、焦比240~300kg/t、喷煤250~300kg/t、风温1250~1300℃、寿命大于20年的21世纪国际先进目标努力。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主要有:(1)开发更多的专用仪表,特别是直接在线检测质量的仪表,采用数据融合技术;(2)针对高炉冶炼大滞后系统特点,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采用预测控制等先进控制技术;(3)数学模型、专家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相结合,保证冶炼过程顺行;(4)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不断优化操作工艺,提高技术性能指标;(5)应当关注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HISmelt、Corex、Finex技术)等新一代炼铁生产流程对自动化技术的新需求。
炼钢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工序,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范围,具有决定性影响:(1)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钢铁厂(转炉或电炉)均采用人工经验控制炼钢终点,效率低,稳定性差,无法满足洁净钢或高品质钢生产的质量要求,需要完善动态数学模型,并与炉气分析等技术结合,提高炼钢终点的自动控制水平。(2)炼钢采取了很多综合节能工艺技术,要求针对工艺的变化,建立能量/物料综合优化模型,确定合理化学能输入比例、顶底比例、优化电功率曲线和废钢/铁水比例,以提高冶炼强度,缩短冶炼周期,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3)铁水预处理和炉外精炼的发展要求建立化学成分、纯净度、钢水温度全线高精度预报模型,并对合金化、造渣、成分调节进行优化控制。(4)继续优化高效连铸和近终型连铸技术,要求提升电磁连铸自动控制技术;开发接近凝固温度、高均质、高等轴晶化的优化浇铸技术和铸坯质量保障系统;同时考虑薄板坯连铸、薄带连铸(StripCasting)等新工艺的自动化需求。
20世纪轧钢技术取得重大技术进步的主要特征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如计算机自动控制在连轧机上首先应用,使板带材的尺寸精度控制得到了飞跃,AGC的广泛推广应用就是例证,以后的板形自动控制、中厚板的平面形状自动控制、自由规程轧制等,无一不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应用的结果。今后,轧钢生产工艺流程将更加紧凑,趋于铸轧一体化生产和柔性化生产,对自动化提出新的要求:(1)要求先进的高精度、多参数在线综合测试技术与高响应速度的控制系统相结合,保证轧钢生产的高精度、高速度以及产品的高质量。(2)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相结合,轧钢工艺控制和管理相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高品质化。(3)计算力学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由轧制尺寸形状预报和力学模拟转到金属组织性能预报和控制。(4)扩展控轧控冷技术与"超级钢"技术相结合,在自由规程轧制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柔性化生产,即用同一化学成分的钢坯,在轧机上通过工艺过程参数的控制,生产出不同级别性能的钢材,大大提高轧制效率。
现代化钢铁厂,无论是以高炉-转炉为代表的联合企业还是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短流程钢厂,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以产品为目标,以生产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纽带,将几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效化生产线。由于钢铁企业生产效率高,物资、能源消耗、运输、供应与销售量大,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社会和环境建立起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对钢铁厂的生产与管理进行计算机控制,要求适应以下发展趋势:
(1)生产过程随着钢铁生产技术特别是连铸与热轧热送的发展日趋连续化,高效化的连续生产,要求钢厂计划控制和管理系统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间的物流、能流和生产时序进行准确预报,实现快速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和灵活地调整生产工艺和产品方案。(2)目前,产品万能化的传统钢铁厂正在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产品专业化、生产集成化的新型钢铁厂。(3)产品质量是钢铁企业的生命线。
三、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冶金自动化技术在自动化技术的推动和冶金行业技术需求的拉动的双重机制作用下,必将取得更大进展。
(一)过程控制系统
冶金流程在线连续检测和监控系统。采用新型传感器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软测量技术、数据融合和数据处理技术、冶金环境下可靠性技术,以关键工艺参数闭环控制、物流跟踪、能源平衡控制、环境排放实时控制和产品质量全面过程控制为目标,实现冶金流程在线检测和监控系统,包括铁水、钢水、熔渣成分和温度的检测和预报,钢水纯净度检测和预报,钢坯和钢材的温度、尺寸、组织、缺陷等参数检测和判断,全线废气和烟尘的监测等。
(二)生产管理控制系统
冶金流程的全息集成。实现铁-钢-轧横向数据集成和相互传递,实现管理-计划-生产-控制纵向信息集成,同时,整合生产实时数据和关系数据库为数据仓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提供生产管理控制的决策支持。
(三)企业信息化系统
企业信息集成到行业信息集成。信息化的目的之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在有效竞争前提下趋利避害,在企业信息系统的编码体系标准化、企业异构数据/信息集成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协作制造企业信息集成,全行业信息网络建设及宏观调控信息系统,直至全球行业信息网络建设及宏观调控信息系统。
管控一体化,实现实时性能管理(RealPerformanceManagement)。协调销流程,实现从订货合同到生产计划、制造作业指令、产品入库、出厂发运的信息化。生产与销售连成一个整体,计划调度和生产控制有机衔接;质量设计进入制造,质量控制跟踪全程,完善PDCA质量循环体系;成本管理在线覆盖生产流程,资金控制实时贯穿企业全部业务活动,通过预算、预警、预测等手段,达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
四、小结
我国冶金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钢铁工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发展为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冶金企业花巨资大量引进的国外软硬件产品、先进技术和自动化系统,我国冶金自动化工作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雅倩.浅谈当前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电子世界.2013(15).
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航运 融资 发展
船舶运输和建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更是资金密集型企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舶的大型化和现代化使其造价日趋昂贵,同时航运企业在营运过程中也需要大量资金,这类企业在船舶建造、买卖和营运过程中,很难依靠自有资金完成融资任务,所以航运事业的发展壮大与其融资方式的科学合理与否休戚相关。
航运企业和船舶的融(集)资方式和渠道
1、船舶抵押融资
在现代各种筹资方式中,最常见、最为船舶所有人、船舶经营人所青睐也最为金融机构所接受的,就是船舶抵押融资方式,即船舶所有人等通过与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取得所需的资金,银行为保证贷款安全以及借款方为表明其还款的诚意,双方再另行签订船舶抵押合同,使船舶成为借贷合同得以履行的担保物。借贷双方在向主管机关递交相应的材料,申请完成船舶抵押权登记后,即具备对抗第三者的效力。
2、企业法人和自然人自行出资或集资
企业以厂房、机器或其他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及自有流动资金出资,自然人以自有房产、汽车等抵押贷款及自有存款或向亲友拆借等方式出资,自行建造或买卖船舶,或依地域关系或血缘关系、亲友关系等形成的法人或自然人之间订立合股协议,集资建造及购买船舶。
3、股票市场融资
股票融资是指航运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把社会上闲散的小资本吸收和集中起来,形成其日常运行所需的大资本。
4、债券市场融资
债券融资,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航运企业发行债券可以用不动产或动产作抵押,也可以由第三人作担保,或仅凭航运企业自身的资信度。
5、融资租赁方式融资
融资租赁是将金融信贷与实物租赁方式相结合、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租赁方式。船舶融资租赁的出租方即船舶所有人为具有融资租赁经营资质的融资租赁企业,承租方即船舶经营人为具有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的航运企业,承租人是以经营船舶、支付租金的方式而后取得船舶所有权为目的,而出租人是以出资建造或购买船舶交于承租人经营,然后收取租金为目的。
6、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方式通常出现在船舶订造人或所有人在短期资金紧张需要应急的情况下,向个人或企业所借的承诺付以较高利息的临时短期借款,一般出现在船舶抵押借款到期需办理抵押权注销后重新办理船舶抵押的转贷过渡期,或船舶建造过程中因订造人自有流动资不足,为使船舶建造过程不中断而出现的高息临时借款。
综上所述,航运企业的融资方式较为多样,巨大的资金需求也会导致多种融资方式的并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因融资信息不畅、借款方信用不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等原因,存在企业融资方式传统、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内源性融资等问题。
航运界现行融资方式存在的困境
1、融资形式过于传统集中
航运企业融资最普遍的做法是银行贷款,而取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还是船舶抵押。与股票、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相比,贷款融资难以一次性筹集到大笔资金,融资数量有限。并且固定的利息支付和还款期限,使航运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风险。
2、银企融资信息传输不畅
航运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航运公司对于除了银行抵押贷款和民间资金拆借以外的融资方式了解不多,也不知该从何处得到这类信息,故而对于其相应的融资方式产生畏惧心理而裹足不前、不敢尝试,从而丧失机会。
3、航运融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不完善
我国目前对于在建船舶抵押登记和船舶融资租赁等融资形式缺少专门的法律,如在建船舶抵押只有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制定的《建造中船舶抵押权登记暂行办法》和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应管理办法,船舶融资租赁也一样,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海商法》及其他一般法律规定关于租赁合同的一些规定,法律规定比较零散。
4、金融机构对航运业融资普遍不热情
总体上来说,银行信贷更多投向大项目和大企业,商业银行和类银行金融机构对于船舶融资普遍不太了解,而且很多银行因航运信贷投资回收期长、融资金额高且风险大普遍存有畏惧心理,投资热情不高。
5、开展船舶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主体单一
航运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是船舶抵押,而开展船舶的抵押业务的金融机构也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另外还有极少数的融资租赁公司和担保公司,而大量的小额贷款金融企业、村镇银行、境外银行分支机构及担保企业均尚未开展这类业务。
针对航运企业和船舶建造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拓展融资方式和途径的相关建议
1、完善航运投融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政府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航运企业融资难创造条件。尤其应在加强航运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适时推出《融资租赁法》、《公司股权出质登记规则》、《在建船舶抵押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在交易服务、保险服务、法律服务、经济服务等配套政策上更加完善,如浙江省出台首个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监管办法,便于船舶融资租赁、企业股权质押、在建项目的抵押融资等融资项目的顺利开展、有法可依。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健全航运企业再担保体系,结合主管部门提供的航运企业和船舶的安全信用等级、监管等级加强航运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航运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一、平凡教师应怀有不平凡的职业理想
教师虽平凡,但我们却不应甘于平凡。甘于平凡则易形成职业倦怠,视工作为一种折磨;不甘平凡才能有进取的动力,才有可能博得人生精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教育使命,满怀刚入职时的热情,把眼光放远,坚定向专业化发展的信念。坚定不做“庸师”做“名师”的目标,立足教育圣坛,超越平凡,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我们要形成积极的职业理想,不仅要学会如何从业,更要懂得怎样敬业和乐业。把教育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让超越平凡的职业理想成为我们向专业化迈进的“核动力”。
二、把每节课都当作艺术品来雕琢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必须捍卫的主阵地。教师要提高对任教课程的教学意义,重视每节课的“量变”价值,要把每一节课都当作艺术品来雕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展教材,依据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科学性等原则,从育人大目标着眼,从每堂课的授课目的定位,做到精心设计、有效教学,达到教育效益最大化,使我们的课能够起到利于学生智慧能力的发展,利于学生人格健全的培养,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三、重视教师基本功的自我修炼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形式和要求的转变,教师基本功早已在“三字一话”的基础上又丰富了许多内容,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教学新装备应用能力、新教法实践能力等。练就全面、娴熟、过硬的基本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重视基本功自我修炼的重要意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练功计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练功活动中,争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绽放出更多的职业魅力。
四、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学会依靠巨人的肩膀,眼界决定境界。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丰富自己的眼界,比如采取“专业悦读”之法来学习教育理论、案例、经验总结等,这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师素质的有效方法;积极争取“走出去”的机会,参加校外学习是教师获得知识更新的“加油站”;“名师”虽然远在天边,但我们可以借助网络“面对面”地与其交谈……我们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实践,逐步实现由“不成熟――成熟――优秀――卓越”的转变。
五、反思是获得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
教师不应停留在现有教学水准上,应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进行深刻地理性思考,要自觉形成反思意识和习惯,明确需要反思的内容,掌握反思策略,顺应新课程改革精神,努力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助推者。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勤于反思,用批判的眼光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结果,通过反思体会自己的教育价值,“闪光点”则吸收运用,“失误处”则力戒纠偏,“平常之举”则思如何创新升值,形成经验性、创造性、理性的认识,用以提升教学综合素养,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向“完美”趋近。
六、不耻上下问,探道取经
追求专业化成长不能把自己禁锢在自我的空间,固步自封是难以取得专业化成长“加速度”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专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平时我们要展开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抛砖引玉,把别人的点滴经验、成功做法及时吸收消化、创造运用,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特色。做到不耻上下问,探道取经,尤其是同事对自己的批判性的反馈更要加以重视改进,在分享中使自己成为集他人优点的大成者。
七、学会享受职业幸福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否感受到职业幸福在于个人的抉择。不要总抱怨教师职位低、报酬差、工作苦、身心累……要学会善待自己,享受教师事业的成功与快乐。教师欲在专业化成长之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拥有一颗健康、充满激情的心,把教师事业中的每个环节都想象成饱含幸福感的体验,使更多的教师、学生也能“感染”到我们的幸福快乐。一个具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实现“变奉献为享受,变重复为创造,变谋生手段为幸福体验,变平淡的生活为精彩的世界”的转化,我们要不甘于平庸,不追名逐利,不轻狂浮躁,踏踏实实地做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