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推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问题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7-02
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一书,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实践基础和历史地位,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精神实质,再到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内容非常周全[1]。科学发展观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路径之一是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对科学发展观进行阐释和重构,重在释疑解惑,形成基于问题逻辑的科学发展观教学体系平台。
一、构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
问题逻辑是专门研究问题的一门应用思维科学,其中心任务是揭示问题之间及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个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2]。以问题的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思政课”,我们开展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对问题(《读本》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与教材内容对接,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建立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层次细化所指向的是问题的层级关系,即预设一级问题,然后把问题细化为二级、三级层次;或者把大的难题化解为小的问题进行解答。具体做法如下:
1.建构六个一级问题的逻辑体系:“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科学发展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其中一级问题“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统领其余五个问题,也是其他问题必须回答的总问题。“以人为本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回答后面四个问题。后面四个问题是一个横向逻辑,共同为推动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服务。
2.建构基于问题逻辑的二级问题体系,即在每个一级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二级问题体系。如一级问题“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下有三个二级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发展观探索的最新成就?”“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意义重大”等。
3.建构三级问题体系。如,二级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下面有四个三级问题:“传统发展观为什么面临挑战?”“发展为什么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为什么会造成严重后果?”“为什么要科学发展?”通过以上三级问题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问题体系,构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
二、建立问题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
在一个“问题场”中,问题之间总是存在某种联系,如何建立三级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建构科学发展观问题体系的基础。这里主要有以下几种逻辑关系:
1.并列逻辑。所谓并列的逻辑关系,就是说在一个大的问题内部所细化的诸多问题之间是属于一种并列的逻辑关系,并不存在一个问题比另外一个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它们以同等的力量共同支持“元问题”。在建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体系里,存在某些的三级问题的并列关系。如“为什么改革开放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作为一个二级问题,通过并列的逻辑关系细化为:“为什么要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做到‘不折腾’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等并列逻辑关系的三级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细化为“民族团结为什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为什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两个并列的三级问题。
2.递进逻辑。建立递进的逻辑关系的问题是基于问题逻辑的根本。递进关系就是一个问题为下一问题做前提、基础或者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通过层层深化而不断建构问题体系。如“为什么人是发展的本质?”的问题在细化为三个问题过程中就采用递进的逻辑。即“‘以人为本’的‘人’为什么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为什么比‘以民为本’更具优越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为了谁,依靠谁’”等。
3.互补逻辑。问题之间的互补逻辑就是一个问题成为另外一个问题的补充。由于问题总是基于探求特定的未知领域的问题,因而总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要求有相关的问题作为补充,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构问题体系。
4.因果逻辑。因果逻辑是问题之间产生一种因果联系,进言之,正是有了这个问题,才会导致产生另外一个问题,或者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果逻辑逐渐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
三、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问题的有效对接
基于问题逻辑的科学发展观进“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除了在科学发展观内容与教材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问题体系,还要通过在课堂内外采集和解答学生问题,把学生问题纳入问题体系,将学生问题与科学发展观教学内容对接起来,实现科学发展观内容与学生需要的对接。在推进学生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对接,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三类问题的对接,具体对接如下:
1.教材核心问题与热点问题的对接。黑格尔指出,“个人无论采取任何方式履行他的义务,他必须同时找到他自己的利益,和他的满足或打算。”[3] 大学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社会家庭共同体的一员,具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对社会问题有着天然的接触和感触;另一方面是学校共同体成员,在这个共同体里,又追求着一种学院式知识,在知识的共同体“濡化”下成长。而前者更具有根本性。这就决定了学生必定会无意识地与社会现实所接触,又有意识地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他们之间的张力很容易困惑许多学生。只有把教材核心问题与社会的热点问题对接起来,才能打通长期困惑学生心中的种种谜团和困惑。让学生在了解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教材的核心问题,在学习教材的核心问题过程中更加清楚地认识社会的热点问题。
2.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进“思政课”更多是基于实践操作层面上来做文章,而对理论本身的“说清楚、讲明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重视理论问题的研究,在进“思政课”过程中,把一些理论说清楚,从而使思想上不造成困惑,同时也有利于把问题领悟更加透彻,从而避免进“思政课”的实践过程中走过场,流于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说,加强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相结合,更加能够推动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支持。
3.学生问题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对接。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学生的成长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之一,而成才的需要就成为最主要的利益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学生的问题与学生成长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树立学生的问题,建构学生的问题体系,从而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更加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成长需要。
四、构建科学发展观问题逻辑体系的意义
1.问题逻辑与学生理解。问题体系使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点一目了然,有利于明了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关节点。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学习科学发展观到底要关注什么问题?应该关注哪些核心问题、热点问题等。
2.问题逻辑与创新思维训练。问题特别是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体系,本身蕴涵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问题和问题体系一方面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指向未知。学生提出问题本身就促进了大学生积极思考,而提出越来越深刻问题的进程,是创新思维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
3.学生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结合。在传统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里,更多地关注国家的需要、集体的需要。在一个价值观念多样性的、行为取向的多样性的社会环境里,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具有自己的追求和思考的方向,具有选择自己方向的权力和主观能动性。康德指出,“不要让你自己成为他人的纯然手段,要对他们来说同时是目的。”[5]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许多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成长机会,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之间的张力保持在最佳的角度使学生在适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增范,齐建英.《科学发展观读本》是一本好教材[EB/OL].henan.省略/ztzl/system/2008/10/21/010101917.shtml, 2011-01-25.
[2]周晓林.逻辑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75.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62.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生活知识;数理推论;数字计算
一、数学,小学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学科
它牵涉的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语言文字到逻辑推理,从数字计算到因果分析……然而,许多人却认为:“数学数字学,加减乘除多,添上几括号,计算得结果。”还有一些人更认为:“语言抓大片,数学一根线。数学实无巧,抓线可通天。”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得出一个真切的答案――数学不等于简单数字计算。
二、数学,是语言文字的综合库
小学数学,无论是从数数到读数,还是从写数到计算,无不是一种语言文字的重复运用。如果语言不能,何能数出、读出相关的数来;文字不会,又怎能写出相应数来。数的大写、小写,无时不在向人们展示――它们是多种文字的综合运用。可以说,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是不可能读数、写数与计算的,没有语言组织能力和语句分析能力,是不可能分析数学题目中数量关系,从而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的。
三、数学,是逻辑推理的秘籍室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极少部分简单计算外,众多的列式题、文字题、应用题均需要经过周密和逻辑推理才能完成,特别是思考题目,其逻辑推理要求就更加周密了。有假设、有条件、有因果等各种关系,不分清题中所给之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经过逻辑推理,是不可能用简单的计算就能解决的。比如:时间单位与时间单位之间的推理,时间与路程的联系研究,总量与分量的关系分析,归一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的透视,单位“1”的确定,乃至正、反比例中两项关联量的商、积与比例本身的关系……就连几个数的大小的比较,也逃不出逻辑推理的范畴。以上事例无不说明:数学,是一个逻辑推理的秘籍室。
四、数学,是生活知识的百宝箱
数目,来源于生活,文字,创造于生活,所有相关的数学问题,更是生活问题的再现,只不过是把生活文字化、计算化而己,应用题则全是生活的翻版,由此可见,离开了生活,就没有数学可谈。比如:年、月、日、时的相互转化关系,日、月、星、辰的周转规律,吃、穿、住、行的数据体现,甚至于生、老、病、死的自然推测,无一不体现在数学中。可以说,没有这些最起码的生活知识,所谓的计算能力再好,也学不了数学。
五、数学,是数理推论的乐园
数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数的读法,数的写法,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先后半岛牟排列,数的计算,和、差、积、商之间的关系,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等,无不体现出:数学是一个数理推论的王国。也正是这些广泛的内容,把数学组成了一个奇妙的数理推论的游乐园。
六、数学是数字计算的贮藏室
在数学中,无论是生活知识的积累及语言文字的综合体现,逻辑推理及数理推论的运用,甚至于列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式子。最终都体现在一个“数字计算”上。因为,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计算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质问题。这也许是许多人误认为“数学数字学,加减乘除多。添上几括号,计算得结果”及“语文抓大片,数学一根线数学实无巧,抓线可通天”的缘故吧。
1. 以情境为基础的逻辑推理
Module 2 Unit 2 “It’s still read and loved”第4部分第2个问题: Why do you think Tom wants to go to his own funeral?文中第三段作者告诉我们书中最喜爱的场景就是当大家都认为Tom死了的时候,Tom决定去参加自己的葬礼。Tom躲着看了一会儿,然后突然出现在参与葬礼的人们的面前,这让在场的人们感到惊讶,同时看到Tom还活着也让他们感到很高兴。人们的惊讶和高兴给了Tom一个非常积极的评价。所以第2题的答案可以写成:Maybe he wants to see what people really think about him.
2. 以事实和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再结合常识的逻辑推理
Revision module A第15部分,根据第13部分短文内容回答问题的第2题:Why do you think scientists and business people weren’t allowed to use the US army’s network?从文章的描述可以看出,美国最初发明互联网的动机是军方需要一个计算机网络,根据常识可以推理,在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不够完善或得不到绝对保障的情况下,政府肯定不会允许科学家和商人使用互联网,因为这可能会使军方的绝密情报信息泄露。所以,该题的答案可以是:Because there was secret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3. 以搜集分散信息为基础的动态性心理的逻辑推理
Module 8 Unit 1 “It’s the band which gets everything dancing”第四部分第3题:How popular are the Blues Boys?对于第3题的答案,运用已知描述很容易推导出来:大家都想参加学校的舞会,托尼想拍几张好照片却被前面涌动的人头挡住视线,可见场面是如此火爆;当爵士男孩乐队演奏时玲玲用了一个语气词“嘘”,这个语气词传达出这支乐队在他们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一支能让在场每一个人跳起舞来的乐队。所以第3题的答案是:They’re very popular.
4. 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的逻辑推理
Module 9 Unit 1的第四部分,Question 1: What does Betty think the ending will be? 大明、贝蒂和玲玲在为托尼丢失相机而担心他爸爸不知会如何处置他的事讨论对策,贝蒂说:“This is like a cartoon story.”“I can imagine every drawing in the cartoon.”贝蒂还说:“This isn’t one of those cartoons which make you laugh.”从这些话可以推断出贝蒂对此感到不容乐观。所以,答案为:She thinks it will be an unhappy ending.
5. 基于文章结构、事实之间的关系,和具有意义的链条式逻辑推理
Module 11 Unit 2的第三部分第1题选择题:
The writer wants to .
A) show the disadvantages of how cities have grown over the years
B) show that life in the city can be enjoyable
C) describe the dangers of city life
1岁左右――在变幻的世界里飞
魔方被誉为世界三大智力玩具之一,因为它有着变幻无穷的面孔,所以才魅力无限。LALA布书逻辑推理系列中的魔方,每一块软软的魔方都有六个不同的图案,36个画面随宝宝组合,不要说宝宝,就连爸爸妈妈看到了也会忍不住喜欢;当然,逻辑思维本身就够深奥的,所以,魔方的图案就尽可能贴近宝宝的生活,比如:宝宝的日常生活、熟悉的动物、四季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帮助宝宝数数字的动物图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让宝宝在辨识图形过程中学会数数字,缩短宝宝理解数字概念所需要的时间;同时可以培养宝宝运用线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1岁以下――转转脑筋认识世界
上下跳动的猴宝宝,荡秋千的长尾猴,可玩耍的男孩女孩玩偶,活动的糖罐儿,可放进取出的糖果,可打开的房门、车门,还有飘动的窗帘,沙沙的响纸……LALA布书逻辑推理系列中的脑筋转转,给小宝宝们带来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认知世界。这本书有极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宝宝拿起来就放不下;最为可贵的是,这本布书通过一些对比鲜明的事物,较早地使宝宝理解一些基本概念,从此打开了一条逻辑推理认知之路。
两岁以上――学习充满乐趣
、词性转换多、非谓语动词多、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科技英语的翻译也有别于其它英语文体的翻译。科技英语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对译者而言,首先应该理清句子的层次,判明各层意思之间的语法及逻辑关系,再运用各种翻译表达技巧和专业知识,将各层意思准确地译出。本文将从语法分析、逻辑推理和专业知识的运用三个不同角度,举例介绍科技英语的句子翻译。
一、 语法分析
科技英语中存在大量由基本句型扩展而来的结构复杂的句子。扩展的方式包括:各种短语(包括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和词组充当句子的一定成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合并成并列复合句或复合从句;修饰语和并列成分的扩大。
翻译科技英语中结构复杂的句子,首先应对句子结构进行语法分析,理清各结构层次的隶属关系。译者分析句子结构可采取以下步骤:
1.阅读整个句子,根据主语、谓语和连接词来判断句型。
2.找出每个句型中的主要成分,并理解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例如定语,状语,补语等)之间的关系。
3.如果是复杂句的话,译者就需要判断每个从句中所有成分的相互关系。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每个从句的时态、语气和语态。
通过以上句法分析的三个步骤,译者将能够准确地理解句子结构和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
二、逻辑推理分析
科技英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自身的问题,它同时还与其他的语言学因素相关。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逻辑推理。一位着名的苏联语言学家曾举例:John is in the pen. 毫无疑问,所有人的都会把pen翻译成“牲口圈”,而不是“笔”因为“人在钢笔里”的翻译明显不符合逻辑。翻译是一项逻辑活动,最终的译文是逻辑推理的产物。在进行逻辑推理的时
候,译者要首先找出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照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译文能够准确体现原文的精神实质。具体来说,逻辑推理包括以下四种方法:
1、按照原句的逻辑关系来组织译文,而不能局限于句子的自身结构和语法关系。
2、按照原句的逻辑关系来组织译文,而不能局限于句子的语序。
3、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把复杂的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出来,同时注意正面表达和反面表达的转化。
4、在翻译具有特殊结构和短语的句子时,应该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去分析,并且确保把原句的意思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
英语中的单词通常在不同的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为了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译者就需要准确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某些从语法角度看有歧义的句子,译者可利用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帮助判明句子的结构层次关系,以弥补单纯语法分析的不足。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广泛,科技英语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掌握一些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从语法分析、逻辑推理和专业知识的运用三个不同角度,介绍了科技英语中句子的翻译方法。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提高译者的科技英语翻译水平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阎庆甲,阎文培.科技英语翻译方法.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
[2] 范武邱.实用科技英语翻译讲评.外文出版社,2001
[3] 王志奎.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数理逻辑 离散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54-02
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学习的基本数学工具,其研究主要对象是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离散数学最难学习的是数理逻辑部分,这部分内容定义公式繁多,不易记忆和接受,学生学习比较困难,但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离散数学教学中,讲授数理逻辑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一、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的教学内容
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是数理逻辑中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命题是指有具体意义的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形象的说,如果将命题看作运算对象,如代数中的数字、字母或代数公式,而把逻辑联结词看作是运算符号,如代数中的“加、减、乘、除”,那么命题演算也就类似于代数运算。这种逻辑运算同代数运算一样,有自己的运算规律。
谓词演算也称一阶逻辑演算。它为了克服命题逻辑的局限性,将命题的内部结构分解成三部分:个体词、谓词和量词,然后研究这种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
二、数理逻辑的教学方法讨论
(一)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在每部分内容前设置悬疑,提出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有趣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什么用。如在讲授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之前,可以先提出如下问题:
例1:一逻辑学家被困一部落,酋长有意放行,于是对逻辑学家说:“现有两扇门,一是自由,一是死亡,两门可任开启一扇。你可从两战士中选其一负责解答你任一问题(Y/N),两战士其一诚实,另一说谎。”逻辑学家沉思片刻,向其一战士发问,然后开门从容地离开。逻辑学家是怎样发问的呢?
听到这个问题,学生必定非常好奇,在此教师可说学完命题逻辑推理理论后,这个问题就可解决。于是学生会带着好奇心,学习效果定会比预期好。
(二)深入生活,加强概念理解
在命题逻辑中的五种联结词中,学生最难掌握的是蕴涵联结词。其中重点是蕴涵联结词的前件和后件的区分。根据课本的定义[1]:
设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如果p,则q”称为p与q的蕴涵式,记做Pq,并称p是蕴涵式的前件,q是蕴涵式的后件,称作蕴涵联接词。并规定Pq为假当且仅当p为真q为假。
为了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可以给出一些用蕴涵式表示的自然语言。如“只要p就q”,“因为p,所以q”,“p仅当q”,“只有q才p”,“除非p才q”,“除非p否则非q”等。在上述语句中,一个共性就是q是p的必要条件。
例2:“爱生活,爱拉芳。”
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大家都觉得有一定道理,但同时也有一些的疑惑,问题的关键到底出现在哪里呢?我们设p:爱生活;q:爱拉芳,则原广告可写作Pq。假设爱拉芳,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爱生活,有品位;但反过来说,爱生活的人,一定会爱拉芳,用拉芳的产品吗?结论显然是否定的,这句广告词有意混淆蕴涵式的前件和后件,把必要条件说成充分条件。
(三)注重类比,抓住重点内容
数理逻辑部分的内容复杂,公式繁多,在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让学生容易听懂呢?这是每个老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将命题推理系统和一阶逻辑推理系统对比,由于它们的字母表、合式公式和推理规则都很类似,把它们的相同和区别之处给学生讲清楚,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如在命题逻辑的等值演算中,教材给出了16个组基本的等值式:
教学时,可以给出学生其中的一个证明,剩余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如证明(1),当A为F时,┑A为T,┑┑A为F;当A为T时,┑A为F,┑┑A为T,所以有A ┑┑A。这样,学生就得到了等值式,而且对其他等值式也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便于记忆。
为了改进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部分的教学方法,在分析数理逻辑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加深概念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和抓住重点内容。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结果来看,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验证; 推理; 质疑;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21-001
初中科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用科学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教师要大力研究科学教学,以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跨越”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围绕这一思想,我们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大力改革,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着借鉴意义。
一、从实际出发,对实施验证
科学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对事物进行验证然后过渡到对比观察。我们知道,经验事实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所有的事实都是从验证开始,但是,这并意味着科学的本质就是事实。科学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已经有了的,是已知信息的一个单元,它可以看得见、是具体的,而不是存在于理论上的形式上的。初中科学课程就是注重事实,以事实为基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9.8m/s2,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力加速度,还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可燃物的燃烧离不开氧气等等。所以,我们科学老师在对科学事实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所引用事物的典型性与生活性,还要考虑它的基础性,是具有一定科学代表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我们所举的这些例子,激发他们去验证、比较与观察,让学生更好的达到验证事实的目标,逐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
二、把逻辑推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他不是凭空就产生的,科学课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严格的自身的体系结构,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的事实,只能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只有这样,才能系统的掌握初中科学课程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初中科学课程里所包括的所有内容,如对物质、能量的认识,还有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等科学不是单一的,它还包括物理一般的概念,诸如压强、对物体施加的力、物体的密度、物体组成的最小单位分子、原子,也有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生长,还包括化学反应等。我们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思想的传递并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比如对科学概念的解释要逻辑推理,对知识的归类要推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时,笔者拿了两种不同的物质:蔗糖、松香粉,在做实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不断的强调他们的溶解是不同的,这是笔者用了知识性概念为主线逻辑推理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事物证明,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都会起到很了不起的作用。
三、启发学生学会质疑,敢于创新
知识的学习是在“疑”的情况下进行的,提出质疑是一种创新的表现,是发挥主体性的表现,也是一个过程。我们在初中科学教学时,要对这一点引起重视,不间断的对学生要多质疑,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积极的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要有主见,这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在初中,科学学习刚刚开始,对很多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所以,概念成为教学的重点,这一点是科学学科的特点。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什么是原子与分子,我们只要知道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部分科学知识被称为“理论”就很少有人问起,为什么有些称为“定律”,为什么有些称为“原理”呢?那些教科书上列出的结论和知识,更少有人问起。说起来,这也是教育的一个缺陷,学生已经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是正确的,是要无条件相信的,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教学,这样,学生对理论、对课本的盲目信从,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对于书本中的思想教条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性的学习。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课程包涵了很多种事物,这些事物是繁杂的、系统的、全面的,这些都是教学的要素,教师首先要坚持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的跳跃式转变,以验证科学事实为前提,以逻辑推理为主线,以质疑创新为动力,对初中科学课堂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蔡培阳.解读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2]高洁,胡继飞.初中科学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04)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类比推理:实践;研究
类比推理属于一种逻辑推理思维,其含义是指根据两个对象有某些相同属性,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它以两个对象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判断为前提。类比推理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数学中的知识理论需要学生学会思考,拓展思维,认真分析研究问题中隐藏的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教学角度出发,类比推理法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法宝,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类比推理法实践
1.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根据其内涵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章节,比较分散。不同概念之间不存在完全独立,都是彼此联系存在着某些相似性的。教师可利用类比推理法把这些分散的理论理顺成一个知识体系,使学生可以进行系统学习,加深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解。
2.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结合类比推理法,向学生展示一种逻辑推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生的学习方法。数学知识多数是由点到线再到面,掌握了基本原理以及学习方法,运用类比推理法便能举一反三。比如,由向量可以推到共线向量、共面向量以及空间向量。
3.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会听课,还要学会自己思考总结,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能够化为己用。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可根据讲过的相似例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推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基本原理,学生便可开拓自身思维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各种知识脉络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并从中得出启发解决问题。
二、类比推理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类比推理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作用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就教师教学活动而言,类比推理法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较好的可能性。
而类比推理法对学生的作用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发展成一个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把新旧知识整体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类比推理法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分析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新思路。
关键词: 物理教学 逻辑推理 能力培养
案例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当u>2f,2f>u>f,u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让学生分析凸透镜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吗?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当蜡烛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由缩小到放大,肯定在某一位置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再进一步追问:当u满足什么条件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呢?不难得出“当u=2f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u=f时,可提示学生蜡烛就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光路可逆原理,可得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光,光线不能会聚,其反向延长线也不能相交,所以此时凸透镜不成像。在此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用推理的方法分析,在U>f时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所以成实像,U
案例二:在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高。学生很难理解斜面的倾斜程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在教学中可尝试用极限的思维帮助学生进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实验方法总结出了“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的结论。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分析:若木板水平放置,即斜面的倾角为零,此时的有用功为零,所以机械效率为零;若木板竖直放置,即斜面的倾角为90度,此时的有用功等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为1。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案例三:在完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后,如何降低台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真正暴露物体不受力的本性,是本节课的难点。实验收集数据如下:
引导学生分析下表可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然后引导学生推理,具体推理过程如下:
师:若木板表面绝对光滑,小车所受阻力为零,小车的速度将会怎样变化?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生:小车的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请画出此时小车的受力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此时小车还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师:木板不可能无限长,当小车运动到木板末端时,若重力和支持力同时消失,小车会掉下来吗?此时小车受力吗?小车将怎样运动?
生:不会掉下来,此时小车不受力,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那么我们可总结出当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会怎样运动?
生: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上述推理,绝大多数同学能理解“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要善于深挖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对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阮英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