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设计 过程 设计导则 实施
1、对于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
本论文立足于二次订单设计的意义诠释,从城市设计不直接创造物质城市、而创造一个使他人能够进行直接创作的决策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
2、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的理解――过程论:
城市设计是一个设计和实施没有断裂的过程,两个阶段相互依存和影响,前一阶段所提供的技术成果是否符合实施管理的要求,是否为建设项目设定了适宜的标准;后一阶段协商过程中的自由裁量尺度,不完善的专家决策,缺乏公众影响力等,都可能带来并不是理想模型所预期的实效的城市设计。
2.1方案设计层面的有效性
对于城市设计方案有效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看,对于有效性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就空间本身的设计而言,其空间形态设计是否符合审美标准、空间效果是否宜人,就设计的研究基础而言,其研究内容是否有翔实准确,对策是否有针对性等等,这些都是城市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些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所讨论的有效性只针对设计层面面向实施阶段或与实施阶段紧密相关的内容。它包括(1)设计成果必须符合管理者、开发商、公众等各个方面的利益。(2)设计导则的合理制定,能够切实有效的指导后期的实施过程(3)对于整体设计过程的设计与安排。
2.2实施层面的有效性
一个合理的城市设计方案如果只停留在图纸上,文本里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管理部门的落实,开发商的实施,才能最终影响城市的建成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有效性还包括实施层面的有效性。它包括(1)部分指标法定化(2)实施激励机制的指定(3)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的设立。
3、提高城市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3.1设计层面
3.1.1对于设计程序的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型内容,对目标的研究、对过程的设计更是提高城市设计实效的重要成果。从“过程论”的角度出发,设计师要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城市设计工作应该具有一种对资源和调控资源的要素进行主动组织的行为。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3.1.2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
大规模城市设计项目实施往往并非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所难免。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无法预测。仅靠设计方案来指导实施,往往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想。所以科学合理的制订导则,既不失之概略,又不可失之巨细。才是切实有效的贯彻城市设计思想的方法。
3.1.3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积极地组织公众参与,使各利益群体能在导则的制定上达成一致。公众参与的人选问题上不应一味强调人数的增加,而应该强调在尽可能覆盖利益群体基础上的数量集成。参与城市设计运作的主要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开发商与企业集团,其二为地方社区组织,其三为相关政府部门。在确立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各类会议等形式获取公众对于导则制定的看法和建议。
3.2实施层面
3.2.1部分指标法定化:
对于建筑设计成果进行核查把关是城市设计决策得以有效贯彻的主要途径。项目审批的执行应以城市设计导则为主要的评审依据,这意味着必须将导则的地位从普通的城市设计阶段性成果上升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令工具,这种地位的转变是审批程序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规划体系当中,城市设计并没有被纳入到法定的规划体系当中,业已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导则条例应当依附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考虑将规定性导则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成果当中,使城市设计导则能更有效的在项目审批程序中发挥效力。
3.2.2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的运作往往由设计师、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分子作为操作主体,一个城市设计的最终实施是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政府、开发商、市民、建筑专家等都是广义上的城市设计师,彼此的相关性和矛盾都影响着对物质空间品质标准的选择。如果仅凭少数精英分子,最终只能导致其 “努力贴近”而无法“完全代表”社会需求。所以,只有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缩小设计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认识差异,从而提高设计产品的效用。
项目的审批过程是将城市设计导则纳入相应级别的城市规划成果作为建设开发依据,再通过“一书两证”的建设管理体系完成对设计个案的城市设计管制的过程。在颁发项目建设工程许可证之前,应当组织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公众的广泛监督。
3.2.3实施的激励机制
我国土地国有政策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下政府统一安排向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向过渡和转变,开发商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做出决策判断,在有利可图时趋之若鹜,反之则退避三舍。鉴于此,城市设计有必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对私人开发加以引导,调节个体开发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偏差。
在此可参考美国城市设计激励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策略:通过直接或间接形式的政府资金投入,向开发商表明政府建设决心。增加项目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发成本,以此拉动私人资本投入,确保项目顺利运转。城市设计资金策略主要包括经费援助、赋税/租地价减免与信贷支持三种形式。
(2)开发权转移:将限制性地带的项目开发转移至其他地区进行建设的综合技巧。这一措施既有助于稳定开发市场,同时也使得特殊价值用地在开发中得以保留。
(3)连带开发:以社会责任分摊为原则,要求私人开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附加建设与自身项目无关但有益于公共利益的项目
3.2.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
4.1.2位置和周围环境
街坊位于中心区南片区西侧,北临深南路,东、西两侧分别为益田路、新洲路,南侧为福华一路。街坊北侧为正在设计中的深圳彩电中心,东北和东侧为正在设计中的市民中心和中心广场,东南方向为今后开发的商务中心区,22号街坊南侧为办公楼和社区购物公园。23-1号街坊南侧为预留发展用地,街坊西侧为五洲宾馆。
用地面积:22号街坊6个地块面积合计5.32万平方米,23-1号街坊7个地块面积合计5.66万平方米。
4.2本次城市设计的要求
(1)根据中心区的整体城市设计概念,及22, 23-1街坊所处的位置和开发时序,考虑与其它周围区域特别是未来发展的商务中心区的衔接和配合,从而确定该地区城市形象基调,提出总体城市设计原则,为各地块的单体设计提供指导 。
(3)进行交通组织分析,并确定各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停车数量、人行系统布置。
(4)对外部空间进行统一的环境设计,包括人行道、广场、绿地、广告及各种公共设施 (如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
4.3.1SOM公司提交的阶段设计成果
SOM公司最初提交了三个概念汇报说明:经专家研究讨论后,第三个方案被确定为优选方案。
这三个方案都缩小了每个地块的面积,第三个方案在利用每边多出来的退后红线用地,集中处理,形成两组公园,东边一组,西边一组。三个土地调整的方向都是缩小地块,增加建筑覆盖率,增大容积率,避免出现退后红线过大,或者在红线内造小公园等。
4.3.2本次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
(1)导则所涉及的内容
本次城市设计导则涵盖了空间的重新构筑、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建筑设计、保护环境设计四个方面。
在空间的重新构筑这一部分中,导则要求新区根据田字形街道网络布置:13个开发区段的形状力求简单,大多成直线形;拟建东西两个社区公园;设立福华一路和公园的街道为主街;连通两个公园的街道为食街;面临建筑后面或者侧面的街道为辅助街;由建筑立面构成的街道立面线不允许有后退或者参差不齐;高层建筑必须错开建造;地面停车场的必须设在街景视线以外。
在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指南部分中,导则要求街道和人行道以及骑楼使车流和人流尽量分开;并提出了道路的剖面设计;人行道、铺地材料、路灯、街头设施和街道绿化的设计;公园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部分中,导则要求部分建筑的正面与规定的街墙立面线看齐;规定了低层建筑的外墙材料和窗墙比;连拱廊的位置、高度和宽度;对建筑后退部位和突出部位的位置、距离、塔楼体积变化的部位加以控制;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设计必须表明塔楼顶部的形式与建筑的整体协调并尊重周围环境。
本次城市设计的内容如下表
(2)导则的具体表达
评审委员意见:1号方案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塔楼体量处理较好。功能分区明确,空间联系合理,商业面积大而集中,建筑平面利用率高,立面细部处理细致简洁,不足之处是群房立面处理不够,群房内部空间处理缺少变化3号方案在城市设计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处理较好,但是立面不够简洁,缺乏形式的统一感4号方案比较突出,立面处理简洁明快,群房内部设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塔楼设置了空中花园,楼顶还考虑了节能方面的设施,设计有新意,但空中花园过多,减少了实用面积2号和5号方案与城市设计的要求有明显差异。
免税大厦的中标方案可以说严格依照导则上的建筑外观方面的标准进行设计,因此,对中标方案的修改过程比较简单。
4.4.2总结
4.4.3.1设计层面
总体来说,导则的制定是相当有效的,通过绩效性与规定性指标的分等级制定,对于整体城市空间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在建筑单体的某些控制指标上,有些细节指标制定不够合理,详述见下文。
导则的制定方面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1)导则编制过程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设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公众参与还处于“咨询型”的低级阶段,对城市设计的编制没有重大影响。
(2)只是完成了设计阶段导则的制定,没有对整个设计程序进行总体的设计和考虑。设计师应该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4.4.3.2实施层面
城市设计导则的执行力度
(1)结合实际情况,对导则中有关建筑立面窗墙比以及建筑体量的规定评审后期有所放松。
导则对于建筑窗墙比和退台的规定如下:
低层建筑为地面到14-17米之间标高之间的建筑部位,外墙至少有40%的面积使用石料或者铸石贴面;二层至40米标高内,玻璃面积不得超过墙面的40%;塔楼外壳的玻璃面积可达40%-50%;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
早期建设的两栋写字楼和现在建设的写字楼在外形上有很大区别。譬如:建筑风格和窗墙比。如图,分别是最早期建设的国际商会大厦和中期建设的中心商务大厦,前者的窗墙比严格按照40%-50%,而后者的塔楼外立面部分是玻璃幕墙,很明显,后期管理部门执行城市设计导则的力度与早期相比,已经大大放宽。这主要是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为满足窗墙比的规定,本来可以设计的明亮通透的办公空间被高密度的竖线条墙垛遮挡了大部分光线,狭小的窗洞无法为使用者提供开敞的视线。因此,在后期评审工作中,评审委员有意放松了对于窗墙比的限制。
(2)导则中合理有效的规定严格遵守,各个项目街墙、步行系统和塔楼的位置等严格按照导则规定进行评审。如骑楼的建设,符合深圳的气候特征,能够为烈日炎炎下的行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统一街墙的规定,导则提出减小并统一建筑退红线的规定,从而使建筑更好的限定出街道空间。
可以说在评审过程中,基本是按照导则的要求进行审批的,同时评审委员也结合实际对导则当中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行了调整,总体的实施过程是理想的。
但在实施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没有固定的评审委员会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者没能全程参与其中,对于导则的理解有所差异导致项目的评审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2)在项目实施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组织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地组织会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可行性。
5结论:有效的城市设计不只是将包装精美的产品交送出去,而必须在组织体系中制定一个适应需求、实践变化的弹性规则,并将城市物质空间改造的过程与社会及权力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城市设计视做一个从设计到实施无断裂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城市设计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george r v.a procedural explanation for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金广君译.当代城市设计诠释.规划师,2000(6):98-103
[2]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3]Simon H A.Science of Artificial;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北京:出版社,1985
[4]都市设计在台湾;林钦荣.创兴出版有限公司,1996
[5]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6]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曹 曙 翁一峰.城市规划,2006 (12)
[7]《深圳市中心城市规划设计指南》;「美SOM建筑与规划设计公司
[8]《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高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9]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规划师,1999(2)
[10]作为一种管理策略的城市设计;庄宇.城市规划学刊,1998(2)
[11]详细城市设计导则的操作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以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为案例; 房文君.2004
【关键词】公共健康;城市设计;教学探索
1缘起:重大公共健康突发事件催生城市设计教学新视野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公共健康”概念出现在国人面前,而公共健康并非医疗卫生部门能够完全解决,人居环境学科也应该有所担当与作为。扬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在大四下学期开设了13周的城市设计专题。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初期,教学团队开设了题为“基于公共健康的城市设计思维”的讲座,学生们反响强烈,深刻感受到城市营建过程中公共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学团队适时提出,基于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教学,是对既有城市设计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经典著作与实践,获取不同建筑师、规划师应对健康挑战的先驱性探索;设计过程中,利用相关技术指引与导则引导学生构建促进公共健康的基础城市设计策略。
2案例解析:融入公共健康观念的城市设计实践
2.1为健康而设计的田园城市。霍华德122年前提出的“理想城”影响深远,其原版著作值得学生们深入体会其精髓。通过研读《明日的田园城市》发现,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鼻祖的霍华德所提出的这座“理想城”,本质上是为了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而设计。导读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审视具体空间安排与其深层逻辑;另一方面,深入特定时间的社会背景,理解作者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以及他对公共健康的思考。2.2以城市美学改善巴黎公共健康。19世纪中叶,巴黎市中心拥挤不堪,塞纳河沿岸有数量众多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巴黎改造计划的背景即在如此恶劣的城市环境中展开。该计划拆除了大量旧建筑,开辟出数条林荫大道;规范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与形式,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重视公共绿地建设,新规划建设了数个大型公园,使之成为“城市之肺”;改造完成后,巴黎形成了单中心、放射状交通网、主轴线与塞纳河平行的城市格局。城市美学,实际上就是有关城市空间的艺术设计,包括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公共绿地、重要建筑物的布置。通过巴黎的改造案例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城市设计原则———经过个别设计的公共建筑物毕竟有限,为了更为有效地运用这些建筑物,有必要集中地、有重点地美化一个地区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依据城市规模,应集中地、有重点地设计一条或几条轴线干道,强调其与公共建筑、门户地区的相互联系。2.3关注通风的香港城市设计导则。2003年香港SARS疫情爆发,作为世界闻名的高密度城市,疫情对香港社会的危害远比其他城市严重。此后香港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建设中的通风问题,根据空气流动的科学研究与评估成果制定了《城市设计指引》的“空间流通”专题(图1)。借此案例,学生能够获取高密度城市为实现健康的通风环境,在城市总体布局与建筑群体不同层次可资借鉴的设计手法。
3策略构建:基于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方法
3.1采用小尺度街区与密路网模式。据调查,在街区连通程度更高且适宜步行的街区环境中,居民选择步行作为出行方式的频率更高。此次疫情也看到小尺度社区的优势———有效减低了传播的风险与防疫的难度。学生在充分理解小尺度街区与密路网模式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长、宽在100~130m左右街区单元模块(图2),其中设有社区组团绿化提供休憩交流空间,街角设置口袋空间形成居民活动节点,社区相关配套布置在底层裙房。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基础空间单元成为居民就近参与公共活动最频繁的空间,也是市民日常活动的第一圈层。3.2设置多尺度通风廊道。通风廊道对于城市公共健康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相关研究已证实风道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遏制作用;同时,通风廊道也有利于疏散街道峡谷与密集区域的污染物,防止污染的聚集。基于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城市规划方案阶段预留多尺度的通风廊道:就总体布局而言,以主要盛行风方向开辟通风廊道,并结合慢行系统延展廊道,使空气能够有效地流入场地,从而驱散热气、废气和微尘,以及改善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就群体布局而言,建筑群的高度朝着盛行风的方向逐级降低,利用高度轮廓带来的气压差异去引动气流,让风透入建筑群(图3);采用梯级式的平台设计,将气流从上空引导至地面的行人路。减少平台的上盖面积,在地面提供更多休憩与空气通道(图4)。3.3塑造界面、尺度友好的街道空间。友好的街道环境更有可能吸引居民进行步行或骑行等健康活动,目前的街道环境设计正在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从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发展转变(图5)。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公共健康,结合街道环境在界面与尺度的主要控制要素(表1),引导学生进行街道空间的塑造。3.4提供多层级的公共空间体系。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有利于人们参与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从而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解读与应用凯文•林奇提出的,检验城市空间品质的基本指标———活力、感受、适宜性、可达性、管理。基于不同的尺度与功能需求,学生提出三个层次的公共空间体系。第一层级包括:中央绿色长廊—中央生态空间—中央商务区广场;第二层次包括:线性滨水绿道—南部滨水公园。第三层次包括:邻里开放空间通廊—邻里公园(图6)。
4结束语:教学思考与展望
通过本次的城市设计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团队形成了如下的思考与展望:(1)通过重读经典理论与实践的方式(而非追逐学术热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基于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并非一个新的课题,不同时空需要结合差异化的健康诉求进行城市设计实践。例如巴黎改建计划以街道轴线-广场为核心的城市美化,是为了驱逐贫民窟,改善巴黎中心区的卫生环境。而香港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则源于高密度地区对传染病疫情的忧虑。在这些经典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空间控制手段,已经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基本手法,而且,以重读、再探经典的方式启动设计,契合本科阶段强调设计基本素养的培养目标。(2)通过成熟的,已经普遍运用的技术导则作为支撑,保证公共健康促进的城市设计策略构建。本次教学的难点是,在设计过程如何控制学生方案的走向。对此,教学团队认为在引导学生提出某个相关策略时,需要技术方法的支撑。例如“设置多尺度通风廊道”方面,《香港城市设计指引》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技术手册;在“塑造友好的街道环境”方面,《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中的图示化语言,能够很好地被学生接受。相关技术导则或指引的运用,可控制学生方案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不至于太过“天马行空”。(3)在教学基本框架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例如某学生从增强交通方式可达性的角度,提出促进公共健康的规划设计策略(图7),试图将公共空间设置在地铁、公交等主要线路周边;进行站点布置时,将办公和居住建筑的入口朝向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快速到达公共空间;加大公共交通和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的接驳,在轨道站点附近布置公交枢纽站。(4)如今,口罩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不戴口罩出门似乎比不带手机还不自在。可以说,人类的行为习惯被突如其来的重大健康事件彻底改变了。那么,城市设计观念是否会随之更新?当下14亿中国人对公共健康议题的重视程度在历史上都未曾有过,这种趋同的社会共识当然也会体现在城市设计观念及其具体空间营建之中。通过这段时间的线上教学,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教学团队已初步构建了教学框架,但仍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在城市设计教育的维度回应“后疫情时代”的集体诉求。(文中自绘图片源自扬州大学16级建筑学王潮、韩卓、王靖婷、罗智勇、莫合塔尔等同学的课程设计,特此感谢他们为本文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3]李煜,朱文一.纽约城市公共健康空间设计导则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世界建筑,2013(9):130-133.
【关键词】 城市设计 边缘型 高新园区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设计走上规划舞台,城市设计观念逐步被普遍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城市设计可以理解、改造、管理和经营城市,城市设计的作用愈发凸显。
1.1城市设计的概念及目的
长期以来,对于城市设计的定义,专家和学者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如沙里宁对城市设计的定义:“城镇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1]”;培根(E.Bacon) 指出:“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 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2]”;胥瓦尼( H.Shirvan)下的定义:“城市设计是处理物质环境质量的那部分城市固化过程, 也就是说, 它是环境的物质和空间设计[3]”。而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1998, 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中明确城市设计的定义为: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 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综合以上认识,城市设计内涵丰富,是对城市物质空间以及建筑形态上的一种引导控制,同时也是对文化、经济和社会总体协调的政策设计。
1.2产业园区类型
依据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的发展关系,将产业园分为如下三类:边缘型、城中型、拓荒型。其中边缘型园区处于城市边缘或城市,有较大的发展余地,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区依托高校科研密集区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城市边缘区建设。如日本关西科学城、天津华苑产业区、深圳市高新区等 [4]。本文提到的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和济南大学科技园服务外包产业园都是边缘型开发区,依托大城市周边优秀的自然、人文、教育和公共设施资源快速发展。
2 研究对象简介
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规划区总用地964.21公顷,主要以林地、水面、耕地、村镇建设用地为主。基地四周被高速路及城市道路围合,东为雷锋大道、西为绕城高速、北为黄金大道、南为岳麓大道。基地内河流、水面、湖泊众多,其中渔婆塘水库在基地中心位置。未来发展将要求本区成为:区域级商业商务服务中心、地区级专业服务中心、信息技术转化应用中心、光伏产业集群区、综合服务配套中心。
济南大学科技园服务外包产业园位于大学科技园中部海棠路以西,马鞍山与徕佛山围合的山谷中,总用地约209公顷。基地内现状以农田为主,地形较为平缓。规划目标和定位:未来建成山东省及区域内服务外包产业最集中、技术最先进、资源最丰富、政策最优惠,面向世界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推进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引领山东服务外包品牌效应的先导区;提升济南服务外包生态特色的试验区。
3 边缘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设计问题的探讨
3.1 问题剖析
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整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了的环境设计[6]。许多城市设计项目是由于项目组织方、项目设计团队、政府管理部门、项目施工方之间不断博弈,最后得出相互磨合甚至妥协的结果,因此在这里面经常有一些程序上不合理、设计规范上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细心体会。以前文所述两个边缘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这类城市设计往往有以下几点问题。
1)定位过高、与周边产业园形成竞争关系
规划设计定位是项目最基本的议题。而许多项目组织方和管理者存在着超前、求大、求全的思想,忽视了项目自身特有的区位、环境、资源等支撑条件。例如济南市城市东部的齐鲁软件园已经率先形成规模和品牌,而作为城市边缘区域的济南大学科技园服务外包产业园定位为面向世界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这显然不现实。同时就环渤海湾地区来说,国家2009年批准的北京、天津、大连等“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均比济南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项目所在的岳麓山科技园以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为主。而湖南省内截至2011年已有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四个国家级高新区,临近省份湖北省截至2012年已有武汉、襄阳、宜昌、孝感四个国家级高新区,这些国家级高新区均涵盖光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产业结构部分重合,形成相互竞争关系。
2)现状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亟需改善
边缘型高新园区处于城市边缘或城市,优点是土地充足、拆迁量小,但基础设施薄弱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道路建设及地块内“七通一平”等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3)规划管理不到位,实施效果打折扣
目前我国的规划管理已经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管理人员也呈专业化、高学历化发展,但是在城镇化浪潮中规划管理无论从方式上、制度上还是具体管理者上看,还是有很多瑕疵。具体从长沙与济南两个项目来看,边缘型城市新区的管理和控制力度比主城区相对松懈。两个规划文本中都提到了城市设计的管理控制机制,强调城市设计介入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是对建设行为进行更有效的管控。这种控制过于结构性的和原则性,强调的是对城市总体结构、空间系统、总体风貌等宏观体系的把握和控制,而忽略了城市空间的具体引导,如建筑风格、色彩、高度、景观廊道、街道界面、开放空间等。而这些空间上具体引导往往是城市规划管理者需要掌控的重要内容。
3.2 对策与建议
针对边缘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项目系统性和可行性
规划中应注重项目运作可行性、重视分期发展,使项目开发形成连动的规模效应。近期开发和远期发展相结合,从整个规划区综合考虑,包括路网、绿地、建筑布局,以利于滚动开发,分期建设,紧跟时代变化发展。
2)提高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
从实际项目来看,我国城市设计还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和法律地位的明确,同时市民的公共参与也不足,在2008年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因此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城市设计经常成为华丽的招商文件或者挂在墙上的效果图。建议在政府层面应重视城市设计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参考和前置要素,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保障城市设计的有利推行。
3)充分利用城市边缘资源、提升项目支撑力
边缘型高新园区周边往往有大型高校园区、城市新区以及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区。城市设计中应统筹考虑区域内的各种行政、公建、居住、教育、文化娱乐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商业竞争,利用外部资源,特别是高校优质的教育文化资源,形成对项目可行性的有力支撑。
4)城市设计控制导则细化
由于具体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的控制需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管理单元提出城市设计控制性导则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实际效用。城市设计导则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控制指标(如建设高度布局、建设密度分区等);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给出各级绿地指标和分布形态;对城市风貌要素、重要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及规定性控制。
4 结语
在城市化规划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项目中具有空间、形态、开发时序的引导与示范的双重作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设计的作用将越来越突显,在城市规划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顾启源, 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341
[2] 培根. 城市设计. 黄富厢, 朱琪, 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21
[3] 刘宛. 城市设计的范畴及要素[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1):76-80,96
[4] 哈米德·胥瓦尼. 都市设计程序. 谢庆达, 译[M]. 台北:创兴出版社, 1979:91
【关键词】城市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作用 控制方式 运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把城市的总体规划或者是分区规划当成是规划的依据,来对建设地区的土地的使用性质以及使用的强度等控制性的指标进行确定,并且对于道路以及工程的管线控制性的位置和空间环境的控制等进行的规划。
一、在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控制作用。合理保护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并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公共利益和生态效益。
2、协调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作用还在于社会行动的协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公众对编制区空间利益诉求的过程,是对编制区发展目标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
3、引导作用。合理促进城市开发与城市经营。控制性详细规划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最终形成平面+高度+时序的四维控制体系。同时通过积极的规划引导,合理平衡土地价值与开发需求,为开发与经营保留适当弹性,并保证相关开发与经营合乎公众利益。
二、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控制方式
城市规划经过较为深入调查了解,对编制区内的区位条件、用地现状、建筑物状况、道路及各种市政公共设施、环境状况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分析和研究了城市总体规划对该编制区的规划要求。在城市总体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对编制区的建设在发展时序上、空间布局上、道路系统、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安排上进行上、下层面规划的有效衔接,确定编制区内的规划原则,用地布局,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本编制区内的规划原则、用地布局,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本编制区的各项要求,以近期建设引导远期目标的实现。规划思路“自上而下、有效衔接”,体现了规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同时,规划以“片区、地块、细分地块”的研究思路,对用地、设施进行“从大到小、层层落实和控制”,建立科学的规划控制体系,确定合理的用地功能、公共设施配置,塑造优美的绿地景观和综合环境,并以地块为单位作出相应的定性、定量控制指标和引导要求,同时又结合实际,兼顾当前和未来,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操作性。为最终将该编制区建成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综合功能区提供建设管理依据,体现了规划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对每个地块做了法定和管理图则,为加强开发、建设方对用地选择的可靠性和目的性,增加了透明度,分图则图文并茂,其中既有地块的位置图,又有地块控制图则,同时对地块的综合控制指标和控制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减少了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规划注重城市设计引导。
规划从建筑群体环境层面上对各主要功能片区空间进行空间景观分析,特别对区内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中布局区、主要景观节点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和引导,这些深化和引导是传统控规成果的延续和扩展,是为充分反映规划意图的补充和具体化。虽然这些空间景观规划是控制编制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不是强制性要求,但对下一层次的规划不失为一种建设性的引导。规划强调关系公众利益的公共设置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对规划区内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突出满足城市发展的非盈利性项目(如社区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社区医疗卫生、小学、幼儿园等)和各级市政公用设施(停车场、供水、供电、电信、环卫)的用地控制要求做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并将这些需要配套项目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规模落实到用地上,加强了对城市建设的具体调控和引导,保证基础性、公益性用地不被侵占,切实保证公共利益。
三、在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运用
1、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具有法定效力的规划编制层次之一,是城市规划调控城市土地开发和各项建设活动的直接依据。选取控制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规划控制意图,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不同用地性质,有不同的规划意图和不同的控制目标,控制内容也应各有侧重,确定控制指标体系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采用相同的控制指标体系,忽视了各地块不同的控制需求,难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保护城市文化特色。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2、因地制宜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针对规划区的不同用地类型,如新发展地区.基本建成区.老城区.城中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各地块建设状况不同,建设方式与更新改造方式也不同。因此,本着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针对不同用地.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采取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和制定多层次的控制深度。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3、控规中多数指标针对的只是城市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决定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好坏的因素,除了建筑形体之外,由空间界面组成的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
4、进一步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问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公共利益不受分割,保持公共环境、政府的土地收益等,研究市场经济中什么情况下严格控制什么内容,哪些内容可以由市场主体自由发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并非越庞大越好,内容越多越好,内容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5、控制指标的确定可以通过形体布局模拟推算法、经验归纳统计法和调查对比分析法等方式确定,一般采取多种方法的综合确定指标。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地区控制原则、地区规划发展目标、现状及规划基础设施水平和地价因素等确定。
结束语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技术成果,编制主体可以是规划设计单位。但作为规划、管理、法律三者交汇点的法定成果、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法定图则等应有政府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
参考文献:
[1]张刚.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学报,2010年
[2]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9年10月
[3]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 2009年.
关键词:规划体系;总体城市设计;措施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然而,尽管我国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全国各地城市原本的特点以及个性逐渐被埋没,每一座城市整体给人的感觉越来越相似,这种消失了传统特色的城市设计并不受人们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未来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必须能够适应我国城市规划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城市建设的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和总体城市设计
(一)我国现行规划体系
我国经济进步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的基础。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包含行政、法规以及运作等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只包含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具体运作,如实施、监督、管理以及编制等细节内容。其中核心体系为城市规划编制。大到城市规划小到村庄规划都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详细的规划以及总体的规划两种形式共同存在于城市和镇的规划过程中,从而能够提升细节规划力度,提升城市规划质量。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成为城市规划编制运行过程中的核心[1]。同时,村、乡、镇、城市以及城镇等规划体系是根据不同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然而在规划过程中存在法定和非法定规划两种方式,专题规划、发展规划以及概念规划等是非法定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以上划分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内部,城市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内容,但是城市规划的整个流程当中都存在城市设计的思想。
(二)城市规划同城市设计之间的联系
在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城市规范拥有更加广阔的覆盖面。将核心作为土地的有效利用,重点设置为功能的合理布置是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特点,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能够对形体环境以及二维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有效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这一规划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以及未来发展等多种因素。而我国现代的城市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已经能够应用综合控制环境、社会、人等多种因素替代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在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城市设计建立在城市规划基础上,而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设计进行利用从而获得空间以及形象上的创造[2]。事实上,从发展关系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产生的根源,城市建设体系当中,既包含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同时也包含景观建筑学等内容。在对城市设计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反向,该领域具有高度综合性,在同其他几门学科保持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体系当中。
二、在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加强总体城市设计的措施
(一)坚持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向融合的设计方法
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够提升城市设计效果和功能,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对城市规划体系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应对城市设计的本质进行了解[3]。首先,城市设计是重新构思城市空间的一种理念,它建立在现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是城市规划整个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城市设计控制、引导城市中建筑以及环境等因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方法功能,为提升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奠定良好基础。我国城市规划中,始终存在城市设计这一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对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因此根据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必须提升二者的融合程度,提升城市设计对城市规划的依赖程度。现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拥有三种表现形成:首先,以一种思想方式存在,无形的影响城市规划状态,人们可以从城市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等内容中发现城市规划的踪影;其次,针对城市规划中的特定城市空间环境来讲,这些项目的指导以及设计都需要城市设计进行装箱的规划;最后,城市设计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如局部和整体的城市设计。现阶段,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三种形式进行充分的利用[4]。
(二)提升城市设计的开发控制作用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运用城市设计展开城市建设,必须加强以下两点认知。首先,重新认识控规的特殊性和实质。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控规以层次的形式体现,它能够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特殊的建设项目以及特殊空间进行规划,在引导以及控制城市建设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控规发挥功能的主要方式是详细划分土地、充分应用建筑技术管理规范等,从而促使城市规划过程中呈现出开发控制型特点[5]。城市设计建立在控规层基础上,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为城市总体设计与规划,控制中观层面的设计主要指的是对空间环境、建筑以及城市体型的设计。其次,特定的联系和互补性存在于控规和城市设计之间。理性研究有形物质形体空间是控规的主要特点,而城市设计在应用过程中,更能够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以及风格等进行充分的体现,这些物质具有无形性。然而二者的紧密联系存在于目标、方法和内容当中。对二者进行科学的综合应用,能够更好的对城市空间进行组织并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由于控规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此城市设计中的关键构思来自于控规[6]。如果城市设计在控规层面基础上,不行将控规的规划功能以及总体设计思想进行综合应用,有效指导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在积极进行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的过程中,不行对城市设计与控规的联系进行充分研究。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为人们构建更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然而,我国的城市建设必须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应同我国城市现行规划进行紧密的结合,相关人员应及时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方法,从而提升各项措施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促使城市经过规划和设计以后,能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并拥有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功能。
作者:李小晓 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咏梅.行动规划视角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以安吉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2,05:42-45.
[2]梅刚,王永强.城市设计导则与我国规划管理体系相结合的理论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153-155.
[3]周显坤,谭纵波,董珂.回归职能,明确事权——对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辨析与思考[J].规划师,2015,07:36-41+54.
[4]陈宏军,施源.城市规划实施机制的逻辑自洽与制度保证——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实践[J].城市规划,2007,04:20-25.
1.1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设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典型要素空间设计(中心广场,商业街道,居住区,滨水区等);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城市交通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设计;城市生态防护圈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等。
2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作灵感交织,而形象思维则是城市设计的主要思维。城市设计的创作需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2)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与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3)以城市意象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机理延续;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映。4)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建
筑学密切关联,而且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城市设计是这些相关学科在城市物质环境设置、使用和体验这一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借助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追求空间形式上的统一与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与优化,社会生活上的和谐与协调。5)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环境是没有活力的。现代城市设计在使环境美达到具体化与视觉化的设计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三维环境视觉理论外,还在大范围内把人的时间运动与空间环境视为统一系统,将时间和空间概念从建筑范畴运用到城市环境设计中。
3城市设计的原则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要强化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使它们成为城市的典型识别标记。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另外,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协调保护与建设、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的多重关系。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
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4.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设计主要追求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2)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城市设计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具体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而城市规划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关注是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可以说关注人还是关注物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分水岭。
3)形态维度不同。城市设计是城市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如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空间布置和设计等)。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二维空间的总体安排(如用地规划、道路两侧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4)工作属性不同。城市设计工作属性属于艺术创作,强调环境人文因素,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间、街墙界面、整体材质色彩等)。而城市规划工作属于技术经济规划,以城市建设法规为指导,注重各类技术经济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区、用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数据)。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设计工作成果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并附有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城市规划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条款、政策、方案,图纸是次要的。
6)参与人员不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
4.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城市设计的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反映在城市三维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
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区别和联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整体环境与个体形象的关系。两者在设计的规模、尺度和层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它属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的问题(单体、群体建筑在城市都是一个点),它属于城市个体元素设计。建筑设计虽然也要考虑环境效果,但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的效果。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整个城市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建筑设计一般以单个委托人作为服务对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决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体现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解决的问题)和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解决的问题)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2]叶思儒.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论,www.baidu.com,2005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总体规划;作用
一 概述
城市设计是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城市面与线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高一白先生认为:“城市设计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是运用一定的规则,将城市设计、建设、发展、文化等各类元素合理排布的一个过程,它是将各个环节做以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美化处理加工的过程,经过这一处理而产生的城市更能突出人的主导性地位,能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舒适”。
二 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故而其着眼点园林建筑物质形态年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也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如归哦人们直接以承受规划区直到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生产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控制详细规划,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如果没有条例的约束,其间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对具体建筑物的描述,城市设计的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作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城市设计导则正式城市设计一种法令型成果形式,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得到重视,除须根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划设计要点执行外,同时对于建设项目在方案初步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成果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三 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从从属的角度看,城市是建筑的载体;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建筑师城市的主体,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建筑和城市都是因人类活动二创造的空间。只不过从数量到功能上,建筑都比城市细小很多。
1绿化。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绿地。好的设计可以改善绿化、植被被破坏的程度,甚至通过立体的绿化措施创造出更富趣味的绿地场所。
2交通。人、车流线和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人车争道的机会,汽车的增加占用空间且污染环境。好的设计会竭力避免流线的交叉并增加人流通行的机会。同时减少汽车占用行人道路。
3能源。新建筑的加人增加了城市供水、电、气、暖的数量。同时加剧了城市处理污水的压力。好的设计应把节能措施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减轻能源的消耗。
4城市功能。无用或有害的功能破坏了城市的效率和秩序。好的建筑设计应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5文脉。一个优秀的建筑外观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而恶俗的设计让城市失去或消减了原有的特色。
6空间。有趣或是适当的空间吸引人们在其内驻足、休息。这种空间应该是有活力的、动人的场所。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的空间必须不仅容纳人群的活动,而且还应该更好的促进公众的活动,因此应该促使这些空间转变为我们所能接受的有意义的、值得改变的空间
四 正确处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的态度对待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
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设计原则
美国城市设计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设计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
3.设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4.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①强建筑的绿化以加强城市的绿化
加强建筑的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时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想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
②发利用地下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加,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城市化程度增加。建筑向高空发展,往往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更加拥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城市土壤的破坏,减轻地面上住宅,交通生产和生活服务,社会活动的相互干扰;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双重功效;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侵占农田,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地下环境相对湿度适宜,避免鼠害虫害;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总之,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设计相协调的结果。建筑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好城市的建筑是搞好城市设计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工作
1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
1.1.1 空间尺度
小城镇的合理尺度是建立在人与城镇、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之间的尺度关系,以及在小城镇中建筑实体、空间、实体与空间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尺度关系。这些尺度在我国传统的小城镇中有很好的体现,如以人为中心出发,依据步行出行的尺度来营建亲切宜人空间尺度。然而当今一些新型小城镇却忽视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尺度运用,一些新型小城镇的道路尺度过大,造成沿街建筑显得低矮,与周边建筑物的体量、高度极不相称,使人感到空旷与冷漠,因此,必须把空间尺度或尺度体系作为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以适应小城镇人口与用地发展的动态应变,防止城镇无限制蔓延。
1.1.2 历史文化风貌
风貌不只是小城镇长期建设并与其特殊自然环境融合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过程的反映,它在演进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小城镇独特的历史风貌。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小城镇文化遗产丰富,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突出其地方特色的可识别性,不但能避免“千镇一面”,而且能有效营造小城镇风貌特色。因此,历史文化风貌应成为小城镇城市设计不可忽略的要素,这样才能立足于历史根源,营建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因素的整体空间意向,以及可被感知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
1.1.3 绿色开敞空间
小城镇规模小,周边被自然环境包围,农田、山野和水系易形成天然绿化防护用地和大环境绿化。这种自然山水格局和绿化体系,以生态原则确定土地形态上的差别、各自的价值及限制,能合理划定开敞空间,构筑科学的开敞空间框架。因此,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中必然少不了绿色开敞空间,关注这一要素,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将山头、深谷、陡坡、自然岸线、湿地等纳入永久性开敞空间,使绿化系统化、网络化、保护自然生态中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自然植被的连续性,使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的态势,引导城镇空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1.1.4 空间轮廓形态
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不能平铺直叙,而应注重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特色分明、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使空间有序而又层次清晰,因而要提高视觉空间品质必然要关注小城镇的空间轮廓设计。
1.2 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效
城市设计在对规划和建筑两大层面的衔接上具有天然纽带作用,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可承上启下,将二维定性(土地性质)定量(开发容量)的二维空间的资源分配逐步演绎成定质(空间品质)定形(整体形态)的三维空间,还可从宏观城镇层面到微观建筑空间层面对城镇进行控制和把握,将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那部分空隙进行协调。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却始终存在影响其实效的诸多矛盾因素,因此,对实际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践和理论进行分析而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矛盾:
1.2.1 小城镇城市设计自身失效
对小城镇城市设计的错误认识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小城镇城市设计概念本身的错误认识,始终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简单地认为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只关注三维空间中的形态、景观的美学原则,抛弃小城镇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可行性和协调性;其二,由于不明确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任务而造成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方案,由于设计任务的表述草率而造成对具体城市设计项目认识的粗浅。这些对城市设计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引发了自身错误的设计方案,方案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从而造成了方案自身的失效。
1.2.2 小城镇城市设计未被生效
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的落实过程中有一些非理性、不科学的过程,从而导致一些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未被生效。在方案落实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是采用竞赛投标或者方案征集的方式,方案评审决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方案的内涵和延续性而过多考虑效果图的美观与否,常常导致优秀的城市设计被错误的决策,无法付诸实践;此外,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属于非法定规划,如果要将方案付诸实施常常需要通过将其嵌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上,而这种嵌入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偏差和失效。因此,一些真正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也无法通过规范和法定的程序给予落实。
1.2.3 小城镇城市设计效用偏差
一个完整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应在全局性的实施控制和动态管理中才能使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各种现实问题而改变局部设计方案。此外,已经确定了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城市设计管理监察机构,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常常无法整体或准确地实施。因此,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常常由于此类动态监督检查管理机制的不足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结果,最终导致一定的效用偏差。
2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促进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与持续发展,针对上述对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关键问题的分析,而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2.1 树立小城镇城市设计观念体系
对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内涵应有明确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观念体系,明确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政策设计”,在整合小城镇各项系统和各方面问题后形成的物质空间形式应具有十分鲜明的可操作性。
2.2 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框架体系
城市设计具有完整、系统的体系结构,其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不是只针对局部地区的突发性规划,只有这种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才具有延续性,即上位设计指导下位设计,才具有积累性,即相近地块的相互指导和积累经验。同时,这种小城镇城市设计体系不但有利于各局部地块征集方案时编制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任务书,同时也有利于设计方案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2.3 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编制体系
城市设计的方案编制过程和成果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但其整体的体系框架还是有必要系统化的。正如唐子来认为“一项完整的城市设计策略(无论是总体的还是局部的)往往包括目标、达到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导则作为构成元素”,运用这套整体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组成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目标――行动”更加明确,为后期实施控制提供明确的设计控制标准。
2.4 创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控制体系
为了能够让小城镇城市设计实现其预期的效用,必须使其落实到具体的控制层面上。然而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将城市设计融入到传统规划体系框架中还是具有独立的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都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充分考虑到城市设计方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的控制体系是实现小城镇城市设计内容有效性的重要一步。
2.5 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保障体系
构建健全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和专门的城市设计监督检查机构有利于确保城市设计完整地实施。只有完整地实施才能在后期给与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实效性的评价。
2.6 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决策体系
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决策者必须广泛化和多元化,决策过程施行多层面化和多次化。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的不同程度给予不同层面的决策结果,让专家、政府、公众、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人群参与决策,这样才有利于选出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同时也有利于后期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
1 前言
城市设计的行为虽然延续了两千年,但是概念却是上世纪40年代才提出的,迄今为止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总的概括可把城市设计理解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物化地说,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这三大理论一直是规划师的主要导则。从几种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到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许多实例证明,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的使用。在瑞士,你单独看每一栋房子,并不觉得多么漂亮,可是把它们放在环境中,就显得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是那么和谐。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建筑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单独看,有些还不错,放在一起就是乱七八糟。“这就不是建筑的问题,而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问题。”而城市规划是政府做的事,政府的作用,正应该是放长眼光,不图一时之利,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用城市设计的手法营造城市,在总体上对城市进行把握。
2场所理论
二战以后,由于城市环境开始恶化,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从旁系学科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生存环境和建设的问题。场所理论即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城市设计理论。在战后几十年里,很多学者都为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创立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首推“十次小组”他的核心主张就是“场所理论”。其主要哲学基础源自结构人类学。著名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不仅运用深层结构概念分析世界各国神话获得巨大成功,并且将结构主义的思维原则分析方法推广至哲学和其他科学领域。他认为,“如果说在人类创造的,看来最荒唐无际的神话中也有结构的话,那末人类所创造的其他事务中当然也会有结构”在斯氏看来,唯有原始人的“野性思维”才是某种永恒的东西,以及深层结构。结构主义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是相同的。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与同样的失误,也就是形成了转换。因此,结构分析可看作是X射线,它旨在透视表面上独立存在的具体客体,透过“以要素为中心”的世界和表层结构来深究关系的世界和深层结构。
路易斯.康也意识到场所感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是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质”但现在这些街道变成了没有情趣的运动通道,不再从属于与他共存的街区,所以“你只有路,而没有街道”。
3图底分析理论
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它虽然貌似古典,但却仍然是当代城市设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增加、减少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学来驾驶空间的种种联系。其目标旨在建立一种不同尺寸大小的、单独封闭而又有序相关的空间等级层次,并在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澄清城市空间结构。正如学者罗杰所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物和空间,如“场”提供焦点中心的建筑和开场空间而得到强化。”而表达剖析这种城市结构组织的最有效式工具就是“图底分析”,这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次序的二维平面抽象,通过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的描绘出来。这一分析途径在诺利1748年的罗马实空地图中曾得到极好表达。地图把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于是,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便合盘托出。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大于外部空间。因而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空间”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而在现代建筑概念中,建筑物是纯图象化的,独立的,空间则是一种“非包容性的空间”。图底理论是对城市人类行为剖析的一种方法,是用来发现特定城市或聚落的人类聚居偏好的一种方式(图底是这种偏好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最后形成设计的类型学的理论.作为建筑师,阿耳朵.罗西曾经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图底和肌理,为自己的设计寻找了很多的依据和理由,国外的很多建筑设计理论都有浓重的城市意识,在外部空间的营造方面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很相通的。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城市用地中,设计建造的垂直方向扩展的实体要素,很容易导致“大量不符合使用和娱乐用途的开放空间”,如在许多现代小区中,由于高层公寓的存在,建筑覆盖率很低,所以很难赋予空间以整体连贯性。与“诺利地图”不同,这种空给人的主要印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建筑物,而互有关联的街区格局则已不复存在。为了弥补上述不足,重新捕获外部空间的形式次序,首先我们可以把空间和街区的周边很好的结合起来,人为的设计一些空间阴角、壁龛、回廊、死巷等外部空间的完形。欲取得积极的空间,更方便的途径乃是吸取历史上城镇形态的精华,运用水平向的建筑群,并使建筑大于外部空间覆盖率,形成一种合理的密集。从概念上讲,也就是说空间由建筑形体塑造而成,这已经成为今天旧城改造和步行街设计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空间是城市体验的中介,它构成了公共、半公共和私有领域共存和过度的序列。正是空间实与空的互异构成了城市不同的空间结构,建立了场所之间不同的形体序列和视觉方位,城市中空的本质取决于四周实体的配置,绝大多数城市中实体于空间地独特性取决于公共空间的设计,同时,这种图底分析还鲜明的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所形成的机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简而言之,RogerTrancik的“图底”大概说的是罗马城市的演变的与众不同之处:现在的城市演变,大致如在绘图纸上用橡皮把旧线条全檫了重画过(把旧全拆了重新规划重建,新旧间没什么关系,象拆掉的旧胡同和后建的超高层那样),同时城市渐渐扩大(向郊外漫延)“图底”式的城市演变,大致如在绘图纸上盖上另一张新透明图(在旧的基础上以相似形式叠加),例如一个地点原始时代是个半圆型的茅草村,1000年后成了一个半圆型的居住街区,又过1000年同一地点盖的大角斗场也是同样的一个半圆型,最新的角斗场里可能还留着最早的茅草村的炉灶-----城市结构和范围千年不变,也没向郊外漫延.-------我国也有个相近的例子:开封,因为黄泛和历史断裂,上下叠加了7座开封城.城市结构和范围千年不变.向上叠上去.个人认为,罗马和开封的“图底”式城市演变也有相似的成因,罗马城最早的“底图”是前世界首都(罗马帝国),后来的各"新版"罗马无法彻底复写,是自然的.开封也类似,都有“新版”无法超跃“旧版”的历史阻RogerTrancik讲"图底"式演变的目的之一在于探索第三种城市演变的方向(第一种是全拆了重来,第二种是全保留不变).RogerTrancik还有其他理论如“失落的空间”---现代城市规划的废弃产物(如废弃的后巷,地下车场等...)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国内外一系列规划设计竞赛中,许多获奖方案都对基地文脉进行了这种分析。1983年法国巴黎歌剧院设计竞赛中,加拿大建筑师卡.奥托中选方案用了图底分析理论方法,确定了依循并尊重原有巴黎城市格局的设计原则,结果获得成功。美国学者罗杰运用此法分析华盛顿、波士顿、歌德堡的城市空间,莫里士拒此分析西方古代城市的形态也均获成功。
4行为理论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3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5结束语
本文对“场所理论”、“图底分析理论”、“行为理论”的特质的探讨,其实是对人与“建筑外部空间”的关系的探讨。因为设计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勒・柯布西耶曾说:“伟大的建筑起源于人性并且与人类本能直接有关。”美国著名建筑师巴里・A・伯克斯认为:“艺术和建筑总是会把观赏者拉回到那些作为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的最基本的形体上来。这些基本形体的意义是永远也不会被磨灭的―它们充满了在新的构图组合上的可能性,让人们不断去探索。” 因此,设计师必须意识到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设计的基本元素进行原创性地重构来满足人的实际功能需要和审美心理需求的。空间设计亦如此。
参考文献:
[1](美)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林玉莲、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荆其敏.建筑环境观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4]齐康编. 城市建筑[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7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