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的作用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风景园林设计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
首先,城市的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之间的目标和对象是基本上一致的。一般来说,对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主要的对象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和绿色空间,通过调节和控制城市中的环境和绿色空间来达到规划城市的目的;而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这个社会具有更加优美、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们能够拥有更加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针对风景园林的设计来说,主要对象就是城市中的绿化带、绿色园林等植被,而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能够让这个城市的绿化更加完善,让整个城市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这一方面而言,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对象和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在学术上、理论上是相通的。不管是风景园林设计还是城市规划设计,其最初的理论思想体系都是在一定的文学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可能这种文学思想不一定的一模一样的,但是不管是人文主义的思想还是功能主义的思想,其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积极的意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具体体现,所以在这些积极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风景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在思想上和学术上都是存在相同之处的。简单的说,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者不仅要充当设计过程中的主人公,同时还要兼顾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主要设计任务,与此同时,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他们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之前,首先要对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再对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风景建筑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到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城市进行风景园林的规划工作。
二我国城市设计工作中风景园林起到的作用
第一,在我国古代,风景园林的设计都有一定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风景园林的设计、建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受到着古代社会道家思想的熏陶,通俗的说,就是园林在设计和建筑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其最初需要表达的那种感情和意义。在这种感情和意义的指导下,风景园林的设计要将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保障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达到和谐一致,让人文环境之中体现出自然环境的优美,让自然环境中透露出人文环境的意境。上述这种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不仅在古代受到大力的推崇,在现在甚至是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这种设计方法、设计理念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需求,它同时综合了布局和意境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我国历代园林设计的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都园林的设计过程中都是把对风景区位的设计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经营位置”是整个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在这样的原理指导下,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兼顾整个城市区域内的空间以及各种城市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变成了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空间的层次感、延伸感以及渗透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量的城市园林设计案例向我们证明,在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下,城市园林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将整个布局和环境规划到最优状态,保证整个空间设计层次与空间形态表现效果的强化。通俗的说,就是在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人们追求的不是一味的自然或者是一味的人文,而是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能够显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实现周边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空间环境与人们生活地域的和谐统一,让整个园林的空间设计达到协调性发展的目的。基于这一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我国大量的城市设计工作人员都参考了这一设计理念对城市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新时期的城市设计不仅要体现出整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反映出整个城市在设计过程中所要表达的理念个意识,实现整个城市的整个功能和局部功能的相互统一,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和谐统一,据此达到园林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延伸(消除城市设计原有的边界感与距离感)并相互渗透。需要注意的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设计空间延伸感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且空间的延伸感对于整个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城市设计倾向于以空间分隔为手段,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城市设计的归属感。
三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这就对我们新时期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园林建设并不是人们传统上认为的只需要具备观赏意义就足够的,它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意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底蕴,它更多的倾向于一种推动城市健康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需求满足。从上面这一角度来分析,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中风景园林的作用,分别从城市规划设计以及风景园林设计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园林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城市设计更加完善,同时还能增加整个城市设计的意境,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和谐统一,让城市园林设计的空间更具层次感和渗透感,希望通过上述研究方法,能够以此为今后的园林设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意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关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设计的作用在于不断平衡城市空间组织、城市物质性设施、城市功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对独立,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所在的区域及整个城市。所谓建筑设计,是指以工程技术条件为依据,从具体的建设任务要求出发提出设想,并以其要实现的功能为依据对建筑物的材料和构造,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进行确定。
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概述
1、城市设计
在目前的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设计已成为保障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规划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国家规定和施工规范等硬性指标来确定城市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能够协调、配合进行。这样的规划要求对于控制城市发展方向和实现预计城市发展目标有着良好的作用与意义。在城市设计工作中,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概括和管理城市化建设中所产生和相对应的关系,从工作实施结果来完善和管理城市现代化质量控制要求。而在目前的城市化建设工作中,其规划质量与城市发展前景紧密相关,对于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中,一旦城市设计不科学、不合理,那么极其容易造成城市建设质量偏低,使得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发展受阻。
2、建筑设计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澎湃,城市建设事业逐步朝着高层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和建筑方向对于缓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紧张局面十分有效。当然,在这种建筑趋势下,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与设计,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就当前社会发展而言,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地产开发追求更大经济利益和更高利润空间的主要手段。也可以说建筑设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而言,在目前的高层建筑设计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根据施工成本、施工条件以及实际情况来进行总结与统计,根据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处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的顺利进行;其次,我们还需要对于当前城市发展的经济水平分析,使得建筑结构从功能上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追求和生活要求。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讨论建筑设计的意义首先应该讨论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人类社会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城市及其造城运动的出现。可以这么说:随着城市的出现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激动人心的建筑艺术的大幕就此揭开了。营造城市所投入的巨大劳动和智慧让一个个文明灿烂登场又黯然谢幕。今天即使古代文明早已灰飞烟灭了,但当我们看到些许遗迹的时候依然会为那时的壮美与精致而震惊。没有城市,没有那纷繁的功能与数量,建筑师也许永远不会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与技术职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仅次于总统的职业”。众所周知,人类在河流的渡口和道路的节点聚居形成了村镇,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有了市场的出现城市的功能骤然繁多了,之后随着人口的加剧、交通的频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出现了。其实早期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是不分的,近代科学的发展才使建筑和规划有了各自的分野。所以说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就像水滴之于江海,树木之于森林。从从属的角度看,城市是建筑的载体;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建筑和城市都是因人类活动而创造的空间。只不过从数量到功能上,建筑都比城市细小很多。所以城市和建筑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做建筑设计首先要搞清楚建筑物与城市设计的关系。一般来说,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只能有两种结果,或令这个城市的环境更好或是更糟:
(1)绿化。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绿地。好的设计可以改善绿化、植被被破坏的程度,甚至通过立体的绿化措施创造出更富趣味的绿化场所。
(2)交通。人、车流线和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人车争道的机会,汽车的增加占用空间且污染环境。好的设计会竭力避免流线的交叉并增加人流通行的机会。同时减少汽车占用行人道路。
(3)能源。新建筑的加入增加了城市供水、电、气、暖的数量。同时加剧了城市处理污水的压力。好的设计应把节能措施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减轻能源的消耗。
(4)城市功能。无用或有害的功能破坏了城市的效率和秩序。好的建筑设计应增加居民活动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5)文脉。一个优秀的建筑外观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而恶俗的设计让城市失去或消减了原有的特色。
(6)空间。有趣或是适当的空间吸引人们在其内驻足、休憩。这种空间应该是有活力的、动人的场所。“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的空间不仅容纳人群的活动,而且还应该更好地促进公众的活动,因此应该促使这些空间转变为我们所能接受的有意义的、值得改变的空间”。
除以上六条原则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可以作为我们建筑师评价建筑优劣的标准。但这六条也许是最基本的准则。也是建筑设计存在意义的基础。
三、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和谐性方案建议
1、明确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间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是相辅相成的,城市设计不能脱离建筑设计的客观实践,而建筑设计也不能违背城市设计,城市建设者要从根本上认识并理解二者的关系,只有从思想上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够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对城市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合理的规划,进而促进建筑设计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2、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
城市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城市设计是否合理与科学直接决定了城市发展能否持续,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设计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城市设计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现状没有改变,城市设计应该与城市管理独立,城市管理不能够影响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城市设计部门要认真将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仔细研究,认真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对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出现的矛盾要及时有效的解决,只有重视城市设计与城市建筑设计的和谐性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城市设计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城市建设中的点线面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城市设计要依靠建筑设计工作来进行实现,在进行城市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城市设计工作还是城市建筑设计工作的实现都要通过城市建设的相关主管部门来执行和控制,同时作为城市设计部门也要对城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进行有机协调。
3、重视人的作用
城市的主体和核心是人,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人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要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建筑设计的和谐,最根本的还是人,因为人既是主体又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城市设计管理与建筑设计整个过程都依靠人来进行,因此要重视人在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建筑设计和谐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城市设计与城市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城市设计要为城市建筑设计指明方向,城市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大环境,要将城市建筑设计放在城市发展的大空间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设计与城市建筑设计的和谐,城市设计是城市建筑展开的基础和进行设计的依据,要科学对待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相互关系,最终实现城市设计与城市建筑设计的和谐。
结束语
城市设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建筑又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所以建筑设计必须合理的融入城市规划,这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建筑设计的本身特性,还要使其与城市规划相互结合,使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宋聚伟.加强建筑设计体现城市规划特点[J].民营科技,2011,(02):279.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重要性
城市设计是建设良好城市环境的重要前提,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建设,城市规划为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制定了方向,并通过城市设计协调城市各方面建筑和空间的关系,使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因素能够有效的协调和统一起来,为城市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概述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环境以及城市形体的安排,是对城市人们生活与工作空间秩序的创造,城市规划将城市中的街道、建筑以及公共设施等分别按照其艺术特征、使用功能等结合起来,是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居民精神面貌以及城市经济的重要体现,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高质量的精神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产生高效、融洽、快捷以及卫生的感觉,城市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规划之前要对城市空间有充分的了解,在设计时要保证这些空间协调发展,使城市的外貌更加美丽大方,使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城市的文化魅力和生活动力。在城市规划中尤其要对城市图书馆、宾馆以及医院、学校和电影院等这些公共建筑重点规划与设计,要合理安排城市居民区和各类工厂建筑的空间位置,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不仅是城市居民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1]。城市设计包括城市景观、建筑形态以及城市项目规划中各方面的内容,城市设计的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城市设计是一种约束城市机能和城市形态的规则,城市中建筑的造型和结构都应按照这一规则进行建设与修筑。第二,城市设计是打造城市造型的工作,通过城市造型的打造,向其他城市或国家展现该城市的美观造型。第三,城市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艺术,设计的目的不仅为了向外界展现城市的美观,还在于将城市中的住宅、建筑、工厂、商店等设施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满足城市居民在审美、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求。
2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2.1住宅设计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住宅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居住、生活以及工作都离不开住宅,人们生活时间最长的地点就是住宅区,城市住宅区不仅涵盖了人们生理需要,还包含了人们生活、娱乐及休闲等需要,城市住宅小区是由多个家庭共同建设形成的,包含了所有家庭成员的感情以及心理寄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传统的物质需求理念转向精神层面的需求,给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为了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住宅的需求,城市住宅设计不仅要关注居住空间更要关注空间环境对人的影响,充分营造一个良好的住宅空间与住宅环境,使人们心情愉悦,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2]。此外,城市住宅设计对城市的形象十分重要,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居住用地占据整个城市建筑用地的30%,由此可见,城市住宅区对城市形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对城市住宅区的设计加以重视对整个城市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2.2设计使城市空间人性化
城市设计要注重服务于城市中的居民,尤其要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纵观历史中城市的发展,从古时候的园林、市、坊等公共场所,到现代的步行街、广场、公园等,都体现了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目前,随着城市用地面积紧张形势的产生以及城市交通工具的聚增,城市中的停车场等建筑渐渐占据了城市的一些街道和广场等公共空间,加之近年来城市环境的恶化,使参与公共活动的居民数量逐渐减少,因此,公共空间的设计逐渐被轻视。虽然城市发展中存在诸多现象不利于城市空间的科学、合理布局,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切实存在的,因此,城市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的问题,还是城市政府部门与广大居民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科学发展机动交通,尽力复兴和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保证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滨水区设计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滨水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包含的重要部分,对城市整体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滨水区的设计主要是指对城市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滨水区进行恢复和修缮,保持滨水区维持原有的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起到保护历史的作用。其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滨水区的作用要重新定位,要对原有的滨水区进行再次开发和改造,使原有滨水区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场所[3]。第三,当今一些城市原有的滨水区已经不能承担城市的一些重要功能,这就需要重新开发滨水区,结合城市的布局空间和城市的文化特征,创造一个崭新的、具有城市功能的、城市居民切实需要的新滨水区。结论综上所述,在一些城市设计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缺乏协调性与统一性,造成城市设计中出现一些缺憾的现象,无法通过城市规划与设计体现城市的人文精神与经济发展现状,因此,城市设计中要注重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协调统一,切实根据城市的历史特征以及城市居民的需求,从建筑、空间、格局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环境优美,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活空间,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促进城市的长足发展。
作者:胡禾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城乡规划局
参考文献:
[1]奚文沁.历史地区整体空间格局保护导向下的城市设计方法探索———以上海中心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05)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内涵相当丰富。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各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城镇化进程、成果、政策、模式也会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城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的过程。而这其中城市设计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必须强化它的权威作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郭恩章提出:城市建设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人性化设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确定为主导方向,通过城市设计,达到方便市民生活、适居的目的,并有力的支撑特色城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自主创新是城市设计的永恒主题[2]。
1城市设计的角色
1.1.城市设计与城市经济
由于工业发展,使城市经济效益提高,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随之增多,为城市带来的外部效益也越大。城市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少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工业开发需要建造大量的厂房和提供工人住房,不仅刺激了设计需求的产生,而且城市开发成为一项资本积累的必需过程;第二、建筑业可以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柱,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当然,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能为城市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城市有能力投入资金建造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然后,这一切又促进了城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设计构成了良性循环。在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城,历史性主题的提出表明对传统的保护,对于缓解从工业化城市经济向后工业化城市经济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还为城市不断注入生机活力[3]。
1.2.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复杂的实体,一个过程,一个产物,一种生活方式,一件艺术品,一种生产模式,一种消费模式(Montgomery,1990)。文化是某种方式和价值的表达,不仅仅是艺术和学问,还包括普通的和法律的行为(Williams,1981)。通过文化来展示城镇,在场所营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更好地表明了城市的质量,从而能更好地吸引投资和增强市民自豪感。许多城市只有强调自身与众不同,突出比其他城市更具优势,更有特色,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是主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城镇化的关键。[4]笔者认为高品质的城市环境的改善是刺激和吸引投资的关键。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重视城市生存品质,重视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的前提下,城市设计是连接两种主体的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法,由此,融入了文化因素的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干涉更为有效。
2、现阶段我国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整体系
一个设计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有无一个相对明确的城市设计大纲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而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实践恰恰是在大纲欠缺或大纲的内容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如控规中制定的关于建筑形体的一些指导性指标,而总体规划中的一些分项,如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也类似于城市设计,但始终是局部的、缺乏系统性的规划。
2.2、注重物质规划,轻实质内容
在大规模特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将来一块块分而开发的基地如何与漂亮的设计模型取得一致,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对具体规划建设指导意义不大。
2.3、无法律效力
城市设计至今未进入我国城市规划法定体系,仍属非法定规划范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法定程序的缺失,因此造成规划成果无法律效力、难以融入城市规划体系的局面。其编制审批程序也由各城市自行确定,有的城市报市政府人大、有的报当地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城市规划部门审批。各地方的标准、要求和运作机制五花八门,深浅不一,影响了城市设计的品质,并难以有效推进城市建设。上述问题是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克服和纠正的难度也比较大,但笔者对它的未来前景是充满信心的。
3、对策及建议
做好城市设计就等于给城市建设定了一个调,提供了决策和建设的依据。在现行规划体制下,当务之急是确立城市设计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系,根据城市规划的不同层面内容,相应地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分区(组团)城市设计、详细(重点街道、地段)城市设计等不同层次的工作,并从各个层次对单体建筑设计进行引导和调控。
3.1、城市设计层次的划分
3.1.1第一层次: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资料集中将城市设计定义为:在对城市自然现状特点以及城市历史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提炼的基础上,更具城市性质规模,对城市形态和总体空间布局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构成城市的物质要素形式纷繁复杂,有街道、桥梁、河流、厂房、住宅、商场、公园、雕塑、办公楼、教学楼等,在同一时刻城市中还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有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家居生活、休闲游憩等,这些要素并不独立,它们同处于一个时空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城市这个复杂的巨大系统。而事实上,这些大量的建筑和景观都有着各自特殊的功能要求和形象要求,并分别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无法保证最终的城市整体效果。这就需要总体城市设计来加以整合,确保这些建筑和景观符合城市的需要,使各要素、各建筑景观融为一体,共同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整体形态和风貌。3.1.2、第二层次:分区(组团)城市设计分区(组团)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局部地段的不同性质设计的。按照规划对区块的功能要求,对土地使用、空间布局、建筑体块、绿化、交通、市政设施等从设计的角度提出要求和具体方案,保证分区内的具体建筑和景观能够符合该组团整体形态的需要,使这一局部地段(块)的各建筑协调一致,并能融于这个城市整体环境之中。如旧城区,一般历史文化积淀多,社会结构稳定,人口密集,商业繁荣。要尽量保持传统风格,不要轻易破坏城市肌理,拆改中要精心设计,在改善提升功能的同时,努力保持原有的文化气息;新区建设中,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格局,在注重社会结构建立的同时,着力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融合。3.1.3、第三层次:详细(重点街道、地段)城市设计重点街道、地段的城市设计是当前城市设计的当务之急,也是现实可行的。重点街道、地段是城市标志性开放空间,是展现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风景。一个城市中的建筑数量庞大、功能形式多种多样,城市中一条街、一个标志性地段它所包含的建筑数量、形态和功能也不一样,这是城市功能和文化多元的表现,也是城市开放包容的表现。因此,详细城市设计对城市重点街道、地段的空间环境进行维护整合,并融入城市生活的新的功能与要求,通过对街道、地段的空间,包括街道(地段)建筑形式、空间尺度、颜色与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的人性化设计,为居民提供使用方便、视觉舒适、层次丰富的街道环境和地段风景,唤起市民对城市历史的共鸣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3.2、规范引导设计内容
在现阶段城市设计注重物质规划、轻实质内容的普遍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点作为控制要素来作考虑:基于城市整体风貌控制目标的城市风貌分区,包含建筑风貌分区、建立色彩分区;基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控制目标的城市竖向分区控制,包含城市地标形态;建筑高度和密度分区,城市轮廓线控制等;基于公共资源分配和组织目标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建构;基于城市自然生态格局保护目标的城市绿地、水系、景观系统;为更好的落实上述内容的要求,应以导则的形式作为设计成果的主要形式。导则应清晰、简单和明确给参与建设的各方以明确的导向性。[5]上述几点应自上而下地指导各分区建设,同时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也通过同类或不同类要素之间互相协调整合,完善各层面各要素系统的整体建构,避免出现只注重漂亮模型或图纸而忽视自身特色及在城市中地位的现象。
3.3、确定城市设计法律地位
针对城市设计无法律效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实施城市设计过程中,应以立法形式确立其法律地位,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将城市设计实施成为准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最大有效地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通过对城市开发执行、开发控制及对各类设计执行设计控制的操作,以此作为公共利益的开发预期并控制城市开发因素,这些开发预期的设定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
【关键词】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产业规划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发展的城市经济是城市设计的物质保障,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实践的理性指导。以产业理念为维度,剖析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需求及实现路径为本文主旨,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的过程既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美学设计,又是对城市整体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及环境利益等的协调、权衡与配置的过程。
一、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
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产业规划是描绘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统筹安排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资源配置、发展程度、支撑条件等,提出具体、长远而全面的城市产业发展构想。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部署和战略安排,其具体的编制对象即为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存在双向促进的关系。首先,产业发展带来城市功能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新要求,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善和调整。其次,城市规划制约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作用于产业发展的性质方向,催生新的产业规划。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相较于城市规划宏观视角下的数据化和抽象化,城市设计更具图形化和具体化的特征。它综合考量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需求,对相关因素进行有序组织并加以恰当的控制和引导,创造理想化的城市空间,推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取决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公共干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统筹,引导、控制、约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技术性因素作为具体的操作手段依赖于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设计的必要条件。
二、产业规划缺位下的城市设计现状
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性化意识逐渐被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中,有助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景观艺术水平。然而从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现分析如下:
1、城市设计中的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是城市设计中多元利益主体的“生存常态”。目前,城市设计的组织编制主体主要包括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各级政府及开发单位等,各部门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省市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把握全局、维护公众利益,区县政府更多关注地方经济发展,而开发单位则争取自身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冲突容易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背离城市设计的初衷。且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管理理念各有不同,管理方式差异性强,管理水平参差,也使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面临挑战。
2、城市设计导则缺乏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和谐性与整体性,以及在更广泛、复杂的地域空间和经济布局中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设计的内容、形式与深度各有不同,在多种审美中选择适宜该城市的标准,如何在产业规划的引导下将城市设计成果具体应用到城市设计中即为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具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是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编制中的薄弱环节,并无成熟的经验方法可借鉴。
3、城市设计成果难以变现
我国多数城市设计仍停留在形态设计层面,重视描绘终极蓝图,对城市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及城市设计的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未引起足够关注。现阶段城市设计的成果通常是感性的,在将其纳入规划设计要点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对城市设计的成果进行“翻译”。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设计变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替代品的境况屡见不鲜,并且因为缺乏对开发条件的深入研究,使设计成果最终停留在纸面上。城市设计成果看似丰富多彩,在实际应用中却流于无形。
三、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
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关系决定了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矛盾而又共生的关系。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与宜居环境,吸引要素集聚,打造城市品牌,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通过城市设计环节达到城市效益的最大化。
1、产业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主要针对城市整体建设空间的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对城市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状空间格局、环境生态评价、文化、人口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对城市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情况以及城市中的产业与驱动经济的整合方式进行构思,以确保城市设计的实施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另外,须重点关注城市重要规划与设计案例的研究,将规划与设计成果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优缺点及对城市发展的正负影响,使后续规划设计与前期的规划有效衔接,并集中修正前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利益和谐配置的城市设计
多元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设计过程,而利益主体的动机、目标及相互关系的差异决定了现实的分配关系。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本身即为公众共同享有的资源。因此,公众参与应作为实施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步骤。政府秉持中立的立场,无论是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拟定,市域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或是地块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逐个阶段,公众都有权参与其中。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利益的均衡配置成为城市设计空间配置的主旨内容。
城市发展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而无论城市设计抑或城市规划都只是城市建设的开端。城市设计若不能根据特定的城市环境、产业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相应调整,会为城市发展带来阻碍。而相反,若城市设计能够贴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利益及产业发展利益进行合理配置,必将提高城市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健.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3(02)
[2]关丽阳.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及规划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 2011(04)
[3]张.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D].天津大学.2011
[4]冯婕.我国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研究[J].城市建筑. 2011(02)
1.面向精细化管理——如何协调复杂的局面?在当今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建设过去重效率而轻品质、重“增量”而轻“存量”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精明利用“增量”空间,有效盘活“存量”空间,改变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营造可持续、高品质城市空间,是当前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善局面需要精细化的管理:从城市的物质环境来看,城市设计面对的是公共空间、建筑组群、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环境,需要对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协调;从社会经济环境来看,城市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理想的城市空间,既要有清晰易辨的城市空间结构、便捷的交通系统、完整而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设施,也要有反映经济价值的城市活力、蕴涵地方历史的文化意义和体现公共利益的社会意识。而中国当前规划设计的运作模式由旧的计划体制发展而来,一方面,制作编制规划的设计团队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另一方面,各相关专业的管理职能部门均为纵向的行政体系,分庭而治。这就导致在面对城市复杂局面时,规划设计难以适应对城市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这是当今城市设计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2.涉及多参与主体——如何平衡多元的利益?由于思想与制度上的“惯性”,中国当前的规划设计运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将规划设计的过程视为一个技术性的过程,导致了规划设计过程表现出“封闭性”的特征。这种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某种程度上虽然适应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对“效率”的需要,却往往只考虑了政府的发展意愿,无法及时获取开发机构的开发意愿,更难以反映公众的真实需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规划设计由原来仅仅对政府负责变为要对政府、开发机构和公众负责。这就意味着当前的规划设计运作过程需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各相关利益群体均需要了解设计过程中的有效信息,从自身需求出发对设计的决策提出要求,参与到规划设计的决策过程中来。如何使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透明化、公开化,使相关决策能够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是当今城市设计面临的第二个挑战。3.应对动态的过程——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投资只占城市开发的一小部分,多数投资来自于市场,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集体、个体、外资和合资等多渠道资金投入的状况,同时,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城市建设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中,面对政府、开发商、公众等多元的参与主体与不确定的投资环境及项目完成期限,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政治和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城市建设机制表现为一种供给导向型的模式不同,仅仅依靠美好的蓝图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如何有效贯彻、落实目标,保证城市设计实施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是城市设计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在“不确定”的建设环境下,城市设计需要利用灵活的作用手段,制定弹性的城市设计实施框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然而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仍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过程之中,计划经济的思想与做法仍存在并影响着城市建设,城市设计在中国虽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获得发展,却同样不能独善其身,体现在规划管理部门在推进城市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未能及时反映市场与社会的需求,缺乏主动有效的运作手段。这是当今城市设计面临的又一挑战。
二、城市设计运作的“集群化”倾向
在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流动与组合机制的改变,营造了激烈竞争与充满不确定的环境,单一作战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集群化”的协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当代城市设计根植于市场经济的特性使其先天具备了“集群化”的倾向,并具体体现在“倡导多学科协作”“兼顾多主体利益”和“注重全过程协调”三个方面。1.倡导多学科协作城市设计师面对的是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这个极为复杂的研究对象,这也就意味着城市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问题和挑战。首先,与城市空间设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城市设计师的专业基础和看家本领;其次,良好城市空间的形成仅仅依靠设计本身显然不够,城市设计师还需要了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交通规划、市政规划等相关知识并与城市设计建立起联系;第三,城市设计的实施要求城市设计师必须了解城市的政策背景和管理机制,善于利用或创造方针、政策来保证城市设计实施的实效性;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离不开开发机构的支持,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师要了解城市开发的市场需求和机制,并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来引导城市建设;最后,城市设计往往是围绕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的,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还须借助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领域的方法理论来加强对城市设计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能完全掌握上述所有这些知识与技能,可见,单凭城市设计师的个体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城市设计工作的,必须依靠城市设计集群化的团队。尤其在复杂的城市设计工程中,城市设计师必须与来自不同知识背景的专家组合作,[2]以形成综合的解决方案,更有效地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这决定了城市设计团队是多专业的集群,除了城市设计师,还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交通工程师等,他们有不同的专业背景,通过密切的协作共同为设计目标的实现做着自己的努力。2.兼顾多主体利益城市设计运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城市开发活动的公共干预来获得高品质的城市空间,而城市开发的目的总是为了一定的利益,这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其中,政府部门是整个运作过程的管理者。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进行设计导控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保障城市环境品质,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另一方面则为了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开发机构是城市设计的导控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机构以保障或增进自身利益作为最高目标,追求利润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专业人员是城市设计的编制者。集中了专业智慧的专业人员,通过问题分析、提出设计概念与方案并转化为导控规则,为运作过程提供基本的依据。公众是城市空间的最终使用者。作为城市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公众是运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方,关注的是设计方案、项目开发对其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各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相互交织,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在全局的观念下,城市设计运作就必须从整体、个体多角度来思考公共、团体及私人等多种利益的平衡,通过协调来保证公共和私人的利益,使各利益主体认识到城市设计所带来的益处,积极参与并通过公开公正的沟通与协调争取自身的利益,将各种意见融合到一起,形成各方认可的共识,才能使城市空间的建设获得更好的品质。3.注重全过程协调当今的城市设计已经不再是仅仅提供美好的蓝图,而是提出实现蓝图的一系列的行动计划,这些行动是在城市设计目标的指引下的一种手段选择,是在城市设计目标和行动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是一个“设计”加“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制定、设计与表达、成果转化、成果审批、成果实施、监督检查、管理维护、评估反馈八个阶段,各个阶段在不同层次上是循环往复的,并由此构成了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在城市设计全过程中,涉及专业设计、管理操作、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开发机构、专业人员、公众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各方的参与不应该是片面性、阶段性的,而是整体的、全过程的。一方面,城市设计面对的是公共空间、建筑组群、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环境,其运作需要在多专业协作中通过协调来获得理想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在空间形态的背后是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政府、开发集团和其他利益群体,为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目的,围绕着利益分配这一主题展开博弈。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目的的实现,不仅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提供足够的激励,使各参与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政府部门所希望实现的社会效益,也需要加以一定的限制,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在这一意义上,当代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不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片断、封闭的过程,而是注重全过程的、开放的协作过程。
三、城市设计运作的集群化协作策略
从城市设计的集群化倾向可以看出,城市设计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城市设计集群的有效协作息息相关。面对当代城市设计的挑战,封闭、单一的城市设计运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发挥城市设计的各参与主体的作用需要在平台建设、组织机构、技术手段、参与环境等各个方面采用相应的协作策略。1.建立切实有效的协作平台机制的建立首先应保证协作的有效性,成功的协作取决于:①根植于地方背景;②各参与者在一开始就明确自身的角色、权力与职责;③如有需要,整个过程应该对所有相关利益者开放;④加强信息的管理与流动使其有效为各参与者服务;⑤参与者能够获得相应的技能和专业的意见。[3]在中国的实践中,面对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效的协作应该在开发过程的早期就将各参与者组织起来,各方的协作应和整个开发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做有利于及早发现可能导致冲突、造成延迟的障碍并做出应对的措施,而非在变化发生之后再做出反应。作为城市设计的组织者,政府部门在整个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积极为各方创造参与的条件。政府部门需要对过程中涉及到的利害关系进行分析,收集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和意见并对其中的共同利益进行识别,通过规划组织、提供信息与交流、积极调动广大的民众,监察与反馈等具体环节来达成共识,将一些必须遵守或有益的建议体现到城市设计的导控规则中,或强制执行,或进行引导,从而保证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能得到各方的支持与理解。另一促进协作有效性的方式是政府部门建立或委托一个专职的规划设计顾问机构,由于规划管理部门未必有精力、有相应的技能来管理整个运作过程,因此,一个专职的顾问机构能够为参与各方提供相应的信息,有效地协调各方的意见从而促进城市设计的运作。2.改善职能部门的协作效能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集群化协作对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并不仅仅是规划管理部门的事,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城市设计运作具有直接影响的部门主要指计划部门、土地部门、财政部门,有间接影响的部门则包括环保、消防、卫生、市政、园林、建委、房产等。各职能部门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代表着城市政府的立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的关键在于:①将需要共同执行的重要的城市设计成果上升为公共政策,给予一定的法律地位,一旦城市设计导控规则获得法律地位,也就意味着城市设计成果将成为各部门共同遵守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文件,运用到未来的城市管理中去,从而促进了城市政府不同部门、机构之间以及政府和开发机构、市民之间行动的相互协同;②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部门间的冲突常常表现在一些责、权、利模糊的“边界”上,在城市设计的执行过程与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相关的法规政策对各部门的具体管理形式缺乏明文规定,不但开发机构需要在各职能部门之间疲于奔命,规划部门也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管理成本来进行综合协调,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设的效率;③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信息是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一个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促进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传递,减小规划管理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并为城市设计的运作建立一个协商的基础。3.提供整合集群的技术支持在当前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多学科的协作在技术上往往表现为规划设计、市政、交通等不同专业繁复多样的设计类型和设计成果,成果之间存在重叠甚至矛盾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城市设计多专业协作有效发挥作用。为了避免“规划打架”,应对城市空间的综合发展和多元的专业学科作用,城市设计的集群化协作在技术层面上需要以具有“综合性”的成果作为载体,为各专业的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参与城市设计的技术平台。首先,除了功能组织、公共空间、建筑形态和交通组织等常规的城市设计内容,还应加强与规划、建筑、市政、交通等各专业之间的协作,对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公共空间的整体性构建、立体慢行系统的连续性组织、市政交通设施的一体化衔接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目标的达到需要可付诸实践的具体行动,而行动应该能够使片断式开发所产生的效益与城市设计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并由小到大产生连锁效应,这些实施城市设计的行动与策略应该在设计阶段就有所考虑并体现在技术成果中,其中既包括对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开发时序、重点项目、近期建设等的统筹安排,还包括对城市设计运作在公共投资、经济导控手段方面的市场策略和对工作组织、公众参与的意见和建议。4.营造多方参与的良好环境城市设计作用的发挥与一个支持城市设计的良好社会氛围相关,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城市设计各参与群体的理解与支持。“在任何领域,我们都必须为更高质量的城市设计赢得言论上的胜利”。[4]城市设计参与各方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影响着其对城市设计的支持程度。各参与方对城市设计的关注程度与其切身利益有关,关键在于让其认识到城市设计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密切,好的城市设计能够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为开发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为政府带来城市管理上的成功,进而改变各方对城市设计的看法,鼓励其关心、支持甚至积极投入到城市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推动好的设计的程度取决于技能、知识和参与者的态度。[5]也就是说,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城市设计各参与者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城市设计的实践意义重大。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来自于政府的引导,通过关于好的城市设计的大众教育、对好的城市设计进行鼓励、积极提倡公众参与等方式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设计运作的氛围。同时,良好参与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开放的信息平台建设。城市设计的相关成果作为一种公共信息,应及时为各参与方所了解,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各方对城市设计的认知和参与,也能够增加规划过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防止决策过程中腐败行为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表达对信息能否被有效地共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安妮•贝尔(AnneR.Beer)认为,设计决策制定过程中主要参与者之间的交流通常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参与者经常使用不同的语言,各个专业拥有自己的“行话”,而这些“行话”对于大部分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的普通民众而言都是难以理解的。[6]鉴于此,信息要为各方所共享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这种人为导致的“隔阂”。因此,城市设计过程中相关信息应针对不同的受众调整表达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真正参与、融入到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中来。
关键词:城市设计作用;城市设计控制要素;规划法律体系;规划实施;弹性控制
前言
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两套控制和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体系,它们控制的内容各有侧重。城市设计通常以控制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为主,但在现行规划法规中并没有被赋予相应的法律地位,本文探讨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体,以弹性形式增加若干城市设计中重要的控制要素,将两者控制内容和优势相融合,使其更好的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同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和可控性。
1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别
城市设计通常指以城市整体或某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结合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并且对规划功能分区、街区的界面、建筑形体间关系、建筑色彩、公共空间、景观处理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指导性建议。它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别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为地块性质、范围、道路、管线、配套设施、容积率等,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的三维空间性的系统设计。
2城市设计法律定位
两者所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控制的方面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国内规划界也逐渐对城市设计渐渐重视起来,逐步通过这种空间系统性控制方法指导规划设计的落实。但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或新法)的条款内容上我们无法直接得知与城市设计的条款信息,或者说法律没有对城市设计赋予法律的意义和具体技术的定义。《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时,因为城市设计难以有效和规范的开展与实施,同时因为缺少法律的支撑,城市设计终不能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样予以落实,无法有效引导城市在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等方面有序发展。
城市空间形态是不同的主体对地块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进行开发而形成的。不同背景的开发商是城市开发里的主体,房地产的开发又是城市开发中重要的形式。所以开发商尽可能地追求高利润,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出的指标条件框架下,将以各种方式去达到尽可能高的利益,所以这样必然会造成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没有硬性规定的诸如建筑色彩、景观环境、街墙①,贴线率等控制要素的缺失,最后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将是杂乱无序、缺乏联系,无法真正达到城市规划的目的。
3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考虑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法律的效力,控制指标大多具有强制性,是指导城市规划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如果另外确立城市设计的法律效力,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两套标准与流程进行管理,将可能造成实际操作时管理难度增大,规划审批变复杂以、编制难度上升、调整程序繁琐等问题。所以笔者建议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体,在其基础上以非强制性内容的方式增加若干城市设计中主要考虑的要素,使两者有机的融合,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指导城市发展。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体系中增加如下的弹性控制要素的建议:(1)、开放空间,提倡在地块用地红线内建设全天候的公共开放空间,弥补高强度开发中造成的缺乏地面公共空间的情况。此类公共空间可以通过地块内部场地、建筑内部首层开放空间、架空层及屋顶花园等形式实现。(2)、建筑间口率②,通过该要素控制高层塔楼的空间布局,尽可能互相不遮挡,同时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3)、街墙连续度与贴线率③,通过此要素控制沿街建筑面的连续度和规整程度。鼓励形成整齐、连续的界面景观,鼓励建筑底层宜提供零售、餐饮、展示、休闲娱乐等商业、文化设施。(4)、建筑风貌,包括建筑风格、形式、材质等,通过此要素控制和引导形成丰富有致的城市空间想象。(5)、街墙退界区④,鼓励在形成较为活跃和宽敞的步行开放空间,宜结合建筑底层设置公共服务功能,提供餐饮、休憩、展示等设施。
如果地块的开发者在满足控制性详细规划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满足上述的弹性控制要素的内容,将得到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方面的奖励,以鼓励开发者按照规划的引导进行开发,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和城市空间。(上述要素具体的控制体系及奖励机制需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及地块功能性质制定)例如在用地红线内(除建筑退界区)为城市提供永久性场地开放空间,无条件为公众使用时,该用地建筑密度可适当提高。
4结语
笔者认为将城市设计的要素加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控制体系中是为了加强两者的衔接及从各方面指导城市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景观、宜人的开放空间。使地块开发迈向更高水平,并鼓励营造更多更丰富的公共空间。从法规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体系,而目前城市设计无论暂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现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独立运作,无法通过从城市设计的方面知道城市的开发建设。基于这点笔者提出了上述建议,希望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能有机融合。
注释:
①街墙:指街道两侧地块内的沿街建筑立面。
②建筑间口率:地块一侧基地面宽与同侧高层建筑面宽之和的差值与该侧基地面宽之间的比值称为建筑间口率。
③贴线率建筑有效贴线界面的垂直投影长度(贴线率计算长度)与规划贴线基准长度的比值,以百分比计,不保留小数。
④街墙退界区:建筑红线与对应一边道路红线之间的距离区。
参考文献:
[1]王世福.试论城市设计的作用[J].规划师,1999,16(5):112-115.
[2]戴冬晖.试论城市设计的设计特征与管理特征[J].华中建筑,2009,27(05):133-135转139.
[3]陈宇,朱忠东.基于法规体系角度下的城市设计作用和地位探讨[J].中外建筑,2010,1:79-80.
[4]权丹.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研究.硕士论文,2009.
【关键词】建设规划;小城镇;城市设计;物质与人文形象
1概述: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城镇建设方案。除了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有关之外,还与小城镇的功能、空间、经济、环境和形体等因素有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行政指导以及规划的长远性有关。
城市设计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居民获得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通常,在镇区建设规划初期,城镇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框架和指导,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很良好的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小城镇的整体设计,从小城镇整体环境的改善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形象。我们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城镇结构关系的建构及城镇人文形象的造就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进而全面完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
2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2.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小城镇通常除了街道空间外,公共的休闲空间通常非常缺乏。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特别注重小城镇的公共建筑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河流绿地等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的综合功能、人流活动规律以及用地的性质来形成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用来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主要的公建设施(如商业建筑和活动中心等)布置,还要考虑小城镇的布局特征、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城镇范围的林地、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因素进行统一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园林规划等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设计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小城镇空间,不仅要建立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公共空间,还要建立性质相同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对于城镇的绿地建设,不仅要分类别,还要按照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片区或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如休闲娱乐、交通集散、集会和市政等不同内容。
2.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通常是指各类构筑物和建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镇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整体组织布置。城镇建设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协调和谐的城镇形象,并控制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考虑使公共建筑布局合理,形成城镇景观的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从而形成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还要对小城镇轮廓线进行控制,城镇轮廓线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体量、高度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形成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部分,这样城镇轮廓线就具有很好的清晰度,丰富了小城镇的整体空间。
3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3.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地方种族群体的传统文化及其演变对城镇空间的组织和发展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城镇文化。因此,城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城镇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城市设计中:1)要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在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中融入这些因素,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村落布局和民俗民风等,延续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与特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各项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3)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要充分反映当代城镇居民的生活,创造既有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城镇风格。
3.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内涵,主要由社会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及聚居方式等影响所形成.其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城镇的意义还表现在环境方面,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安全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还能使其与居民的生活融成一体,使环境更加宜人。
3.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发展与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和需要。在小城镇物质形态的背后还潜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和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对居民的精神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安全感、邻里感、自我感、社会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地缘、血缘和宗教缘等,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安全和稳定,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因此城市设计最好能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这样既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也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空间区位、形体分布特征及其组织规律,是功能要求与技术能力在空间和形体上的具体表现。城镇在经过长时间的变迁,都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形态。城市设计在镇区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小城镇形体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整体结构。
由于受城镇用地规划、建筑寿命、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的影响,部分城镇结构通常存在维持原状的趋向,使小城镇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城市设计要充分尊重小城镇的这种原有结构,使其得到延续和保护。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结构性衰退,使各组织要素和子系统能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维持小城镇的结构稳定。
5结语
通过对城镇人文形态、物质形态、整体结构关系的研究,探讨城市设计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更加深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作者:李晓明
参考文献:
[1] 江霞.试论中国 特色的建筑理论[J].山西 建筑,2013,31(7):14-16.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发展趋势;规划结构和布局;重要性
城市设计的手法在各国历代的城市建设中都有表现。中国居住区建设在完成了量的积累以后,开始追求质的提高,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居住区书籍规划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多元的居住文化定位,强调丰富多彩的地域环境特色,重视不同居住区民群体的价值取向,创造多功能的空间环境,提供新的、多元的、多选择的生活方式,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也是重要的硬指标。而要建设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 必须运用城市设计的构思, 精心规划、精心设计, 并精心施工、精心管理, 才能得以实现。
1 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城市设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
1.2 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1.3 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1.4 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设计最初定位于偏重视觉艺术的布局,实际上是建筑学的方法在城市规模上的使用;随后强调重视情感、文化,讲求文脉的设计手法;进而强调人与环境、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现在的城市设计还进一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注重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包括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等。
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活动强调固定的空间结果到强调对于发展建设的组织过程;从专业设计活动到商业活动、政府行为、开发活动以及规划设计的综合;城市设计的成果从形态布局到政策、决策等控制手段。
2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
2.1 规划结构和布局
规划结构和布局是城市特色在空间上的投影。规划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城市道路系统、城市河湖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布局形态。具体的规划布局主要是指一个居住区、一个开发区、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某一建筑群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规划设计构思。城市的布局形态和规划布局的构思是城市特色的总体框架。平原城市、山区城市、滨江滨海城市以及不同性质的城市, 都会形成不同的布局形态。一个工业街坊、一个居住小区、一组建筑群的平面布置和空间组织也可形成不同的特色。构思奇巧的空间布局,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建筑的形象。
2.2 建筑形式与体量
建筑是城市空间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筑及其群体组合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在城市设计中,根据城市整体形态结构和塑造区域特色的要求,对建筑形式及体量进行控制,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外观、沿街后退、风格、尺度、色彩、材料等内容。
2.3 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是形成城市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古典园林, 桂林的漓江山水, 北京的故宫、天坛, 西安的大小雁塔和钟鼓楼, 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等, 都是这些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和古迹。文物古迹能使城市的文化艺术价值得到升华,风景名胜能使城市增添自然界的魅力。要使城市更富有鲜明的特色,就是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自然文化遗产,使其在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姿。
2.4 支持活动
行为与城市空间互相依存,城市空间只有在功能、用途、活动等的支持下才具有活力,具有意义。空间与使用的关系,是城市设计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购物、用餐、观赏、休息、通勤、旅游等行为都是城市中心区是否健全、富有活力的标志。将活动行为安排在最符合其功能的适合场所,才能创造优良的城市环境。
2.5 园林绿化
园林绿化可以给城市带来生气,增添优美, 净化环境, 强化特色。我国不少城市不仅重视城区绿化, 而且还把近郊的风景区和山林绿地延伸插入市区,以改善生态环境。沈阳、郑州、合肥、成都等城市结合环境综合整治, 利用水面建成的绿化带, 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需要指出的是,优美得体的建筑或建筑群,也得要依托绿化来为之增色。要使园林绿化为城市增色,一是要重视街道绿化和居住区绿化;二是要与河湖水面、公园、山林绿地紧密结合,形成城市绿化系统;三是要选用具有地方特点的树种,绿化种植要多样化。
2.6 保存与维护
城市保护系指城市中有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为环境的保护,其中历史传统建筑与场所尤其值得重视。城市设计的保护既有邻里、场所,还有历史建筑和地区,包括对其中活动的保存,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
2.7 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由建筑物、道路、广场、广告、车辆等人工装饰色彩和山林、绿化、天空、水色等自然色彩的合反映。江浙一带的城市,以青瓦白墙的建筑, 加上石桥和河流水色, 形成江南古朴的水乡景色。青岛、威海等城市,蓝天、碧海、绿树、红瓦、黄墙,形成了海滨城市的优美色调。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往往与心理感受相关连, 不同环境下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和需求也是不同的。在阴雨多雾、阳光稀少的地区,人们会希望明快的色调来调整压抑的心理;在严寒的北方,炎热的南方,人们对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联系人们的心理感受和要求,使人工色彩既能弥补自然色彩的不足,又能适应人们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更加富有特色。
3 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充分营造一个市发展和政府的政策中机动交通却越来越处于支引人的城市环境面貌以为城市的各项功能服务。好的、人性化的住宅区空间环境, 对人的心情以及配的地位。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供人居住于其中。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道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设计在城市中的重要性。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化地区的扩大,原有的并不承担城市重要功能的滨水地区,需要从头开始,创造出一个满足现代城市功能、市民生活需要的滨水地区。改善滨水地带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创造更吸引人的城市环境面貌以城市的各项功能服务。城市设计对环境形态做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安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4 城市设计的发展
现代城市设计,从形式到现在,已得到社会和规划、建筑界的认同,而且已经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城市设计实践。而今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仍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近年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首先表现在城市设计和经济发展愈来愈多的联系。很多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及吸引更多的投资、旅游购物和工作,以促进城市繁荣和发展。美国城市设计专家迈克尔索斯.沃斯在分析了美国40 多个城市的70 个实例基础上,发现近年来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设计研究,把目的放在了振兴经济和发展。另外一个发展趋势表现在城市设计难以实现,主要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城市设计的成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空间形体的形态设计,以图纸为主;二是制定政策、设计准则、指导纲要及管理控制方式。这两方面都需要健全的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管理,组织公众参与、设计评审和专家咨询等活动。发展趋势之三,表现在近年来城市设计更强调城市的综合性、交融性,不同功能的建筑相互交融混合,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和建筑交融混合,城市空间的立体混合。混合城市空间是高度城市化,城市节地,人际交往和丰富城市生活的必然趋势。最后,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设计近年来学科研究新的重要趋势之一。
5 结语
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现代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紧密联系,城市设计既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又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景观和市政等详细工程设计的联系桥梁,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详细规划之外必不可少的设计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雷求从基本生理雷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丈化领城的更高层次推进,人们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实体规划和建筑设计角度改造环境,而还要从建设的目的和建成的效果着眼,改善城市的综合环境,满足市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揭海平.我国城市设计实践的现状与反思[D].广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