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存货内部控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存货内部控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存货内部控制现状

第1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控制,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贯彻经营方针和决策,维护流动资产安全与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监督的控制系统。

一、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视不够,内部控制薄弱

企业虽然有存货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但在执行中怕麻烦,仅仅是走过场,并未认真落实。在具体的存货管理中,各部门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不相容职务没有实行相互分离措施,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内控标准和尺度,很容易发生错误,给心术不正的人提供舞弊的机会。一些企业即使有相关制度也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存货内部控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整体框架体系有缺失

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方面。企业在内控方面更多重视控制活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涉及较少。存货内控作为整个内控的一部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不全面,存货内部控制就会有缺陷;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的缺失,会使企业存货内控存在较大隐患。

(三)存货信息系统有缺陷

存货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对生产经营的作用很大。目前企业存货信息化程度低,基本上是手工和计算机并行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收集与交换。这种初级程度的存货管理容易导致存货核算出现问题。例如,原辅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并未相应结转成本;原辅材料并未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已经结转了成本;购货发票未到,期末又没有按规定暂估入库,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缺乏真实记录。存货的领用、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在工程项目核算上容易出现问题,导致企业存货核算不准确,账实不符,无法对存货进行及时监控。

(四)缺乏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

采购计划安排不科学,对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就会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多数企业把存货管理的重点放在原材料采购和成品的销售上,而忽视了存货成本和存货资金占用情况,缺乏科学的采购计划和销售预测,无法对存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控制。企业没有形成采购存货的限额责任管理,容易导致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等不合理状况,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二、加强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健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法人和部门经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控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方面。存货内部控制几乎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全部过程的一切职能,存货内控设计应该融入整个体系。

健全存货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防止和发现舞弊,保证存货资金的合理占用,避免生产经营中一切不合理的损耗浪费,有利于各部门及时了解存货的动态信息,为生产经营提供有效依据。企业要下大力气做好存货内部控制,从上到下都要重视存货内部控制并认真贯彻落实。

(二)加强存货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资源,对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改造,充分开发利用企业内的人、财、物等资源及企业内信息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存货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在已经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之间的可集成性,将存货内部控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生产、设计、经营管理、采购、存储等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对资金、货物、人员和信息的全方位监控,并有效阻止企业各部门各自为政、信息阻塞、账实不符等问题的发生。

(三)完善企业存货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存货管理流程,明确存货取得、验收入库、原料加工、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进行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企业内部除存货管理、监督部门及仓储人员外,其他部门和人员接触存货,需经过相关部门特别授权。

对存货的存储条件严格按要求执行。财务、验收、领用、发放各环节要建立定期对账制度。企业应当于年终开展全面的存货盘点,使用科学的盘点方法,对存货质量、状况、数量等做好记录,对出现的问题要严肃处理。

(四)加强存货采购管理,完善采购计划

企业的采购业务应多集中,尽量避免多头和分散采购。这样可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堵塞管理漏洞。企业应当对采购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重大和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要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不得安排同一机构办理采购业务全过程。对存货的主要环节如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合理选择采购方式、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管理供应过程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加采购透明度,对采购货物的品质、价格、数量等进行动态监督。

(五)加强全体员工培训,提高存货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素质

在存货内部控制中人起决定性作用。重用德才兼备的员工充实存货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用人。企业还应结合实际,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培训各种内控制度,通过查漏洞,定措施,使广大员工自觉参与存货内部控制。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重视存货内部控制,并自觉执行存货内部控制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内控执行环境,才能使内控保护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第2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以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为中心的42家鞋服企业库存总量高达483亿元。其中,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达37.21亿元,与2011年底36.99亿元的总库存相比,增长了0.22亿元。由此可见,国内鞋服行业高库存现象已极为普遍,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亟待解决。

2、企业存货及内部控制概述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3、鞋服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的分析

近两年来,高库存问题在整个鞋服行业集中爆发了。库存问题和行业的激烈竞争有关,加上产品的同质化,价位互相接近等因素,而且行业增长又受到渠道增长极限的制约,以及经济大环境的通胀、购买力有所下滑等的影响,库存问题就浮现出来了。

本次研究通过抽取国内8家知名的鞋服企业近2年来的存货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样本选取遵循随机原则。

据了解,按照行业的正常运作,10%―20%的范围被视作安全库存,这同时也在鞋服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内。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鞋服企业的库存都已经超出了可控范围。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存货金额增长。李宁公司的库存大幅上升,2011年,李宁集团存货金额为11.3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06亿元同比上升40.57%。安踏集团的存货额达到6.1亿元,同比增长36.21%。特步公司2011年全年销售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24.28%,存货额也上升45.17%,达到6.7亿元。而361度2011年销售收入55.68亿元,同比增长14.84%,存货额增长幅度高达81.80%,达到4.51亿元。匹克去年营业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9.40%,存货额增长幅度在五大品牌中最低,为25.73%,存货额4.21亿元。星期六营收为13.48亿元,同比增长17.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同比下降0.85%至0.99亿元。此外,存货净额增长39.43%到7.99亿元,其中一年期以内占比42.51%、一至两年期占比27.45%。全年存货周转天数达到353天,较2010年增加43天。百丽2011年业绩也显示,期末存货金额比去年年底上升34.1%,从48.59亿元上升到65.17亿元。达芙妮的存货金额则从10.84亿港元上升到20.59亿港元。

(2)库存天数增加。据了解,李宁、安踏、特步、匹克和中国动向这5家公司的平均库存天数为41天。其中,李宁为46天,安踏为25天,特步为44天,匹克为33天,中国动向则为54天,比2010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通过研究样本企业的存货数据,可见我国大部分鞋服企业都存在着一定库存压力,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管理者应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视存货的内部控制,实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避免物品积压或短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4、加强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对策

笔者认为,存货的内部控制尤为重要,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对存货的需要,降低存货相关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必须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

(1)建立健全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了保证存货业务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建立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如实行严格的内部牵制、职务分离控制制度、储存保管制度、盘存控制制度、计价方法控制制度等。另外,对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加强监督检查。

(2)采用ABC控制法,降低存货库存量,加速资金周转。对存货的日常管理,可以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10%~1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80%左右,实行重点管理,如大型备品备件等;B类存货为一般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20%~30%,资金占全部存货总额的15%左右,适当控制,实行日常管理,如日常生产消耗用材料等;C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60%~6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进行一般管理,如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随时都可以采购。通过ABC分类后,抓住重点存货,控制一般存货,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存货库存,减少储备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3)充分利用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存货资金信息化管理。要想使存货管理达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就要使企业尽快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如ERP系统。利用ERP使人、财、物、产、供、销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降低库存,使存货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3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内部控制不仅是一种面大量广的基础性管理,而且也是一种成本低廉、作用长久的治本性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管理系统网络中的基本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应当涉及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范围扩展得越大,控制就越是严密,作用也就越大。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防范错弊行为的发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企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一般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相互牵制原则。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如果是经过两个以上的有相互制约环节对其进行监督和核查,其发生错弊现象的概率就很低。二是成本效益原则。在设计内部控制时,一定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一般来讲,只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三是岗位责任原则。内部控制的设立是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紧密联系的,企业按照其推行的管理模式设立工作岗位,并赋予其责、权、利,规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四是协调配合原则。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五是系统网络原则。按照系统网络原则的要求,各项控制点应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控制之下,设立要齐全且点点相连、环环相扣、不能脱节。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多数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规章制度缺失,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有的企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有法不学,有法不依,有的逃避金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存在问题。我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小企业将会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生存风险,而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包括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这种机制,在会计信息、资产和经营活动三方面的控制缺乏有效性。第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会计根本没有会计资格证书,不具备起码的会计基础知识,难免账务处理不出现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一些民营业主受到个人意志的限制和利益驱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现象在当前还普遍存在。第二,资产安全完整系数低,中小型企业因内部控制制度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在资产管理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收回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第三,经营活动缺乏有效性合规性。中小型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在进行经营活动时,更加缺乏合法、合规性。例如,对现金的控制只考虑现金收支的量,不考虑现金收支的质,即现金收支活动没有完全在合法状态下进行;对存货的控制只考虑生产对存货的合理需要,不考虑存货在合法状态下流转。第四,中小企业的控制环境存在明显的不足。应加强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管理风格、操守及价值观等软控制的培养与建设,塑造长期、全面、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其成员能自觉把诚信尽责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并团结一致使其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吻合,为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备件。

三、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特提出以下改进对策: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重视人的因素。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企业的内部控制,表面上是管理和会计的控制制度,实际上所有内部控制的关键都在于人。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必须要从“人”这一要素入手。也要加强广大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2)明确权责利关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着重解决企业内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指对不相容职务必须分别由不同部门或人员来办理。例如,明确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企业财务专用章与法人代表私章由不同人员管理,财务专用章与银行支票应由会计、出纳人员分别保管;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互相监督与制约的作用。

(3)建立健全的资产安全完整维护体系。针对中小型企业在资产管理运作方面所暴露的弊端,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一是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把握资金的来龙去脉,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运用,对资金的调拨进行严密的权限控制,从而减少资金的流失。二是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应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等级评定,定期核定应收账款,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催收制度,即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做账龄分析,并根据合同等建立一系列的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催款措施,尽快缩短收回账款的时间,防止发生坏账。三是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存货物资,避免大量存货积压在库、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四是杜绝重钱不重物的错误思想,加强对各类财产物资的管理。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

(4)负责人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并自觉接受监督。虽然制定有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也较为全面,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不执行不落实,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来制约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企业领导者必须自觉接受内部控制的制约,力求内部控制在企业中随时发挥作用。会计监督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但现行会计监督存在局限性,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加大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的力度,为会计监督提供良好环境;全面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让会计人员依法监督;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适应生产经营的管理需要而产生的,是现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存在经营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适时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修改、完善,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控制功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更大的效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无论何种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只有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中小企业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1、存货管理的组织结构过于简单。如今,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之下,我国连锁商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加严峻。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到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实力。但是我国多数连锁商业企业存货管理的组织架构都比较简单,导致相关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当出现问题时,使得责任归属不好判定;有的企业为节约人工成本,直接不设验货人员,从而疏忽了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有的企业并没有对畅销品与滞销品的需求进行具体的调查与统计,导致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对采购时点和采购数量把握不准,容易使商品出现缺货、断货的风险,严重的情况下会使企业出现经营危机;为防止商品积压和滞销,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我国连锁商业企业常常采用代销经营的方式,把风险直接转移给供应商承担,这样做的话,反而提高了自身的进货成本。

2、存货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成果来管理企业存货,已然成了当前存货管理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目前而言,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连锁商业企业存货管理方面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从存货管理的具体管理流程来看,大部分连锁商业企业还处于手工操作或手工与计算机管理系统同时运用的阶段,其在自动识别、监控以及网络等方面的运用比较落伍。但是,连锁商业企业存货品种颇多,核算与统计的工作量很多,倘若不能实现信息化管理,就会使得存货核算工作效率低下。目前,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单向传递的,所以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所需商品的供应情况以及经销商所经销产品的销售状况。有些企业虽然在小范围内建立了信息系统,但仅限在部门内部或是企业内部之间,也不能实现存货信息资源的广泛传递与共享。

3、采购管理问题。由于连锁商业企业实行的是统一的标准化经营管理体制,所有分店经营的商品都要通过采购部门集中采购与配送,因此商品采购的良好运转,将给连锁商业企业带来较好的效益。而目前连锁商业企业的采购管理问题颇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部与分店之间采购权限划分不明确,容易引发总部采购人员与门店销售人员的矛盾冲突;第二,分店与总部配合的密切度不高。总部拥有商标权、专利权和自行进口的商品都是一定要由总部统一配送的,同时对于采购量少、供应商不愿意配送的商品,分店必须配合总部自行采购,如果总部与分店的配合度不高,就容易造成商品的短缺,质量得到消费者的质疑,且无法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第三,连锁商业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不透明。由于采购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不完善,很多企业并没有实现采购业务的系统化,信息难以实现共享。即釆购订单的制定、审批和执行等方面交流不顺畅,部分商品经常出现采购周期过长和成本过高的现象。

4、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制约。经历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连锁商业企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自身管理仍然缺乏知识化,运作极不规范。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连锁商业企业都缺乏一套完善的运作管理机制,使得总店对各连锁分店监督不力,滋生了一些营私舞弊等腐败行为。老员工虚报错报业绩,造成账实严重不符;出纳没有严格遵守会计岗位轮换原则,工作陋习致使企业资金被不法分子骗走;内部控制中的采购不相容职权设置不当,在采购过程中各相关人员没有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中饱私囊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商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企业声誉也会因此受损;没有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及采购授权审批程序,当出现经济纠纷时,经常会因为个人情面或者是没有法律依据而放弃诉讼,因此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严重时会导致整个连锁体系的崩溃。

二、完善连锁商业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1、建立操作性强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存货内部控制能够有效保障连锁商业企业存货的安全,保证商品交易活动的有效进行,因此建立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连锁商业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连锁商业企业首先应该对存货内部控制制度有一定的了解,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指定专门的人员作为存货内部控制管理担当,规范存货内部控制流程,并监督其实施情况。连锁商业企业的存货主要是待售商品,因此根据这一特点,管理担当应该从商品的采购、验收、仓储、盘存等几个方面入手,制定一系列职权分离、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

2、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企业之间的各项信息的传播方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在连锁商业企业之间建立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商品信息的传播速度,还能有效降低成本。目前,POS+MIS系统为很多企业带来了便利。其中POS系统就是所谓的时点销售数据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销售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处理,为商品的及时补货和管理提供依据;MIS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专门为连锁企业服务、具有特定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增加商品销售,在企业内部对商品计划、合同、购货、销货、调货、存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积极引进先进的采购管理理念和经验。为了规范连锁商业企业采购业务的流程,顺利完成存货采购,连锁商业企业首先应该规范商品采购流程;其次总部与分店之间应该明确各自的采购权限,根据各地域的特点,采用总部集中采购和门店自行采购相结合的模式,以避免存货成本的提高和质量问题的出现。在采购人员的设置上,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增强管理幅度,尽量精简机构设置,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加强连锁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商业数据的共享,共同进行产品分类和管理,这将有效地缩短存货供销链,帮助企业提高存货周转效率,促使企业可以以较低的营运成本领先于竞争对手,巩固市场地位;最后,加强对采购成本进行周密分析,设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准则,尽量避免采用预付账款的方式进行釆购。

第5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 内部控制管理

一、 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方法和制度。企业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商品流通企业就是商品的购销,商品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营运资金流动比例高,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显得更为重要。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保护财产的安全。

2、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3、有利于企业履行国家法律法规。

4、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存货管理

存货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种类多,核算工作量大,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存货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利于存货管理;另一方面,存货的流转缺乏真实记录,流动资金管理无法顺利进行,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二) 货币资金存在的问题

商品流通企业的模式为商品采购-资金-商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低价买入商品,提供增值服务,销售增值后的商品。商品流通企业资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管理者不具备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没有资金使用计划,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资金链条容易断裂,从而造成企业运营困难。

2.信息失真,无法合理的进行企业决策。

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进行企业决策。

三、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 内控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未建立内控制度,企业增加经营风险。如职责划分不明确,利用职权舞弊,挪用资金等行为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以及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对企业造成潜在的风险。

(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评估机制

风险管理是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手段,找出企业风险,使风险最小化。风险评估是对妨碍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活动加以识别和分析。国内很多商品流通企业,对经营风险缺乏应有的认识,只重视商品经营数量和经营品种,忽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四、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采取的措施

(一) 内部控制管理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企业全体员工,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3.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对重大业务与事项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4.有效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5.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进行职责分离,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6.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

(二) 商品流通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的具体措施

1.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商品流通企业进行正常运营而建立的整体架构和职责分工的框架体系。职责界清晰,权责明确对等结构层次分明,沟通渠道顺畅,按照内部控制设计的相关原则,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的关键。减少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从自上而下控制的组织形式,转变为扁平化,网络化,民主化的组织形式,明确各个部门责任,力求能够合并且体现监督原则,使各部门增强协同工作能力。

2.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商品流通企业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商品流通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体现。控制活动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空盒子,把商品流通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并且对企业经营的关键活动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商品流通企业应该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而控制措施是针对各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内部控制应该在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这几方面加以控制,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的控制以及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

3.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商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员工执行情况的考核。对于执行良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执行情况差的员工进行惩罚,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要全方位检验开合过程,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考核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措施,将绩效考核与员工收入结合起来,将绩效考核与企业选拔管理人员联系起来,增强企业与员工的能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商品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将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发展战略得以实现,为企业创造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机制,加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景.浅谈商品流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商业会计,2003,(02)

2.麦健华.浅谈新会计制度下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两种核算办法[j].商业会计,2005,(01)

3.张丽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科技咨询导报,2006,(14)

第6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内控责任; 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心环节,行政事业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觑。相对于纪检、监察、审计等外部监督,内部控制犹如单位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不相容岗位分离,授权审批、财产保护、会计控制等手段,达到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但现实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还比较落后,存在诸多不足,因此研究和推进《规范》的实施,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效率、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和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一)不知内控为何物、有何用,单位负责人风险意识淡漠

不少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单一,资金来源较为稳定,有无风险控制无所谓,花大力气去设计一套内部控制就是作茧自缚;有的单位负责人认为“一支笔”审批就是最有效的控制;有的单位只注重制度本身的制定,而忽略执行的有效性;有的单位负责人简单认为财务预算就是内部控制;还有的单位负责人将财务核算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

(二)预算控制不够有力

预算编制比较粗糙,单位总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各业务部门上年收支决算、结合当年情况进行增量预算,没有对预算项目逐笔进行核定;预算执行缺乏力度,随意调整增减预算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控制标准,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实际执行超出预算时又不能不放行,往往是先占用下年指标,下一年度预算时再增加相应的预算额度,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三)财务管理弱化,会计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行政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人员紧张、用工形式多样等因素影响,岗位设置普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无法有效分离,给资金、资产安全埋下隐患。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费用报销程序是“先审批,再审核”,这样会计人员无权参与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对经济业务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财务部门的工作局限于业务控制末端,不能实现对业务项目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在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时,主要依据原始凭证,缺少业务凭证的比对(如发票与订单、合同、出库单、入库单等相互印证),业务的真实性、计价的准确性难以保证,会计的监督职能受到限制。票据管理不够完善,未建立抽查制度,存在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等问题;对已投入使用的票据没有按时、按规定程序交验、核销,从而滋生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近几年财政改革频繁,财务人手紧张,财务人员没有时间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导致会计业务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很好地适应财政改革的变化。

(四)资产监管不力,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广泛实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环节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资产使用环节、管理环节仍存在控制缺位现象,如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登记入账,没有建立定期财产清查制度,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没有明确资产使用人(或保管人)的相应责任,从而致使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还有些固定资产购置时没有充分论证调研,购置后不适合使用要求,导致资产闲置浪费。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管理还处于空白阶段,如高校及科研院所申报的专利权等,申报及维护费用年年开支,但专利的推广、转化却无人问津。其他实物资产如存货一经购买或领用(先入库后再发出),即全部列为支出,这些资产往往缺乏专人管理,极易造成资产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改善措施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风险责任

针对许多单位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规范》第一章第六条指出:“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胡服骑射”、“上行下效”这些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只有单位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认真地去组织人员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负责有效实施。结合《规范》的施行,各单位应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让每位员工都能熟悉、掌握内部控制理念、内容和方法,并积极参与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全面梳理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从而有效防范风险。

(二)完善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

预算链接了整个单位的全部业务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环节。《规范》在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中第一节详细论述了预算管理的控制。

1.科学准确编制预算

预算执行顺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制的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准确。这就要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业务单位内部各部门间进行充分有效沟通,尽量细化预算的具体项目,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经反复论证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

2.预算执行严格有效

单位应按批复的预算合理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定期召开预算执行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或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时公布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严肃预算追加程序,预算调整合法有据,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

3.决算编制真实完整,建立有效绩效评价体系

决算是预算最终执行结果的主要载体,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健全;决算编制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决算分析,重点关注不合理超预算支出等异常情况;建立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对预算执行好、绩效显著的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背预算管理规定或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各部门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实现预算编制目标明确、预算执行刚劲有力、决算真实准确、绩效评价体系客观公正。

(三)以会计控制为关键点,辐射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完善

1.合理设置会计机构,配备高素质会计人员,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责任重大。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管,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的必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聘用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重视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会计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单位还应关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财务文化培养,营造一个讲诚信、遵纪守法的会计环境。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和岗位,明确相关岗位职责权限,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2.收入应当归口管理,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取得收入时,应开据合法的票据并按相关规定签订合同,同时向财务部门提交相关业务材料,及时办理收入的入账手续。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设立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配备保管票据的保险柜,做到人走柜锁;严格按规定使用相关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使用范围。

3.明确费用开支标准、报销流程,按规定办理支出事项

单位应加强授权审批权限控制,不得越权审批,对大额资金业务应执行分级授权,逐级审批制度。会计人员重点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只有真实合法合理且符合相关规定的单据,才能按支出业务的管理规定支付资金。对有特殊规定的业务,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业务,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四)强化资产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1.严格货币资金控制

合理设置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落实定期轮岗制度,严禁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支票保管人与印章保管人相分离,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库存现金,月末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确保账实、账账相符。

2.科学管理存货

明确存货管理流程,按计划采购存货,认真验收入库,科学合理保管存货,严格存货领用出库手续,定期、不定期盘点存货,按规定权限审批后及时处理存货盘盈盘亏,并分析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存货管理;执行限制接近制度,确保存货安全完整。

3.固定资产归口管理,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明确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每一项资产的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对特殊资产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限制接触条件;对不使用、不需用及报废固定资产,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进行调剂、租借或处置,使各项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建立健全资产台账,随时监控资产动态情况,保证账实、账账相符,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4.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推进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转化工作

合理界定无形资产的范围和种类,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有社会效益的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等)的推广、转化工作。

《规范》紧扣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经济活动的内在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瞄准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重点强化机制建设,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S].

[2]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精讲(2011)[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1.

[3]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 陈文东.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5] 刘亚平.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18).

第7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一、A公司进存销内部控制现状

1.A公司进货内部控制制度

A公司进货控制活动中,主要由采供部、销售部、仓储部和财务部、售后服务部完成各项工作。采购要包括以下流程,编制需求、请购、审批、选择供应商、签订合同、入库验收及付款7个步骤:

(1)编制需求及采购计划,财务门部预算人员根据公司下发的预算计划表及以前年度商品采购情况采用增量预算法编制一定时间段的商品采购预算表。

(2)请购,销售部门根据公司下发的计划性文件和预算分析存销比、月度销售能力等情况,进行采购申请。

(3)审批,采供部部门负责人进行第一步审批,审批合格后,由分管领导进行最终审批,只有审批通过的采购才能继续。

(4)选择供应商,由采购员选择合作的供应商,拟定拟采购种类、数额及金额等数据,不出现重大变动,供应商为长期合作的企业。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确定供应商名单。

(5)签订合同,采供部根据采购申请分别向长期合作的企业提出月度初步订单。供销双方根据预测数、半年计划、商业库存及工业生产等因素进行磋商,达成一致,报分管领导批准,形成商品合同订单。

(7)付款,该公司采购付款是依据签订的采购合同进行款项支付,主要采用周期结算付款,通常账期为30-60天。基本报账程序如下,采购归口部门资金管理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货款审批单”录入资金监管系统;在合同约定周期内,出纳人员完成会计凭证的审核与资金监管系统中支付凭证的相关信息填制、网上银行付款申请单,再递交财务负责任人审核、确认,再由出纳人员完成支付,对支付金额较大的款项出纳人员在支付完成后及时打印支付凭证附在原会计凭证后面,再次核对支付的正确性。

2.A公司的存货管理内部控制

(1)存货验收入库内部控制

对于购进商品,当商品运输到 A公司后,采购部、售后服务部部门人员与仓储部门人员共同接收采购物资。采购部核对购进商品的采购单据与待检物资。售后服务部部门主要负责核对购入商品的型号、配置、机器性能是否与合同上一致;仓储部门需要负责核对商品数量、型号、外包装是否完好的准确性。商品一致的话对存货进行验收,根据采购单形成相应的入库单,打印入库单,一式二联,一联仓储留存,一联转交财务部。再由仓储部进行入库扫描,扫描获取的信息数据导入仓储系统,数据通过信息系统导入销售系统。

(2)仓储环节的内部控制

存货实务入库必须得到管理层的指示与批准,这是存储环节的关键控制点。企业的存储管理需要有适当的存储设施,以使存货免受意外损坏、盗窃或者是被人为破坏。保管专员对检验合格的商品,按照规格分门别类的放置在制定地点。仓储部门负责人需规定固定时间,组织专业人员对存货进行清查、盘点,以防损坏。每次检查都应做好记录,做到存货信息一致。

(3)领用与发出

业务部在销售系统里提交相应订单(订单包括收货客户地址,单价、数量、账期信用额度等),经各级领导审批合格的订单,最终显示在仓储系统里,仓储部门根据订单形成相应的出库单找打印一式三份,一份仓储部门留存,一部业务部留存,一部转交财务部,仓储部给予付货,做好出入库手续,登记详细台账,选择相应物流公司,客户收到货后向客户收取相应的收货回执,或由物流公司将客户的签收单递交公司,以客户的收货回执单做为与物流公司结算依据。

3.A公司销售内控制度

(1)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

①明确业务归口:销售部门要负责签订合同、处理订单、执行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并催收货款。订单部负责审核订单合同、单价、账期、信用额度等。财务中心主要负责销售款项的记录和结算、监督管理货款回收。仓储部主要负责审核发货单据是否齐全并办理发货的具体事宜。销售收据和发票由财务中心指定专人负责开具。

②销售授权: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的制定与修改、销售价格与折扣的制定与修改、销售费用预算以及超过公司既定销售和信用政策规定范围的特殊事项,均由总经理以内部文件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审批后下发执行。

(2)销售与发货

①客户信用管理和赊销管理

营销部负责进行客户信用调查,建立所有客户的信用档案,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确定客户信用期限、信用额度、折扣比率与折扣期限。销售部门要对客户信用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分析其最新的财务状况和回款状况,并协助营销部门收集客户信用信息,做到及时反馈,如果出现重大变动,要及时提请更改其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采购审批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在采购过程中,及时,科学,合理,准确的执行审批任务。包括对申请采购物品的确定,供应商的推荐、备选、价格的确定等进行监督。同时,还要关注公司库存的变化,保证采购的商品后不会造成库存的大范围积压,通过对审批人员职责的清晰化,就能使每个人都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的起到采购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3)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

不相容岗位就是指在经济业务中,同一个人办理会出现漏洞和舞弊的可能的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职务,在采购活动中,就是采购的申请和审批这两项活动必须有2个或2个以上的人来完成。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简单来说,就是指申请者要与授权者分离,授权者与执行者,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在采购活动中,申请采购的人与采购审批人要分离,采购审批人与采购的执行人要分离,采购执行人与财务付款人要分离,这样,才能使采购业务的内控更加严密,减少漏洞和风险的产生。

(二)加强存货内部控制

在 A公司存货内部中,存货的市内销售,外市销售,存货退回,样品抽检等,都应按照企业内的出库票据凭票办理出库手续,不允许白条出库。对于商品出库必须经过专门人员的复核,仔细检验出库票据的产品名称,生产地区,数量规模等是否清楚明确,对于发现存在问题的要与相关的部门负责人联系,找出问题原因并解决。检验单据是否合格,检验合格后再进行销售,确保出库存货明确记录销账后再办理出库。严格把控盖章、销账、核对流程,确保不漏盖、不缺盖付讫章。有员工疏忽所造成损失由责任人索赔。存货出库时,必须由两人以上监管清点数目,必须做到每件商品都过目,每批商品都清点。搬运过程中,需要专人看管监搬,防止存货破损毁坏。存货的关键控制点有3个,分别是出库票据审核、出入库专人负责以及盖章及时有效。只要严把三关确保存货安全出库。同时,应按财务制度办理商品储存中所涉及的有关财务方面的事宜。

(三)强化销售内部控制

1.加强订单的验证和审批流程

一般而言,当客户有购买意向时,会先向销售部门提供购货订单,当销售部门收到购货订单后,营销部应首先查看这家客户是否有赊账,赊账额度是否在信用额度内,赊账的期限是否超出公司所授予的信用期限。对于一个新客户,营销部应协同销售部详细调查客户的信用记录,资金实力,公司规模,然后针对新客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信用额度以及信用期限,降低坏账的风险。对于老客户而言,营销部应查阅该客户以往的还款记录,确认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应参考该客户以往的销售记录,确认新订单的数量,型号等是否与以前有较大不同。对于数量金额较大的订单,可以要求客户提供最近半年的审计报告,来参考该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此防范可能的风险。

当销售合同确定后,必须要有销售部门负责人与营销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才能上报总经理审批,而不能跳过销售部门或营销部负责人,因为销售与营销负责任是最了解交易详情的人,对于可能的风险要及时向总经理报告。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应收账款的管理始终是整个销售环节的重中之重,一般企业都会给客户一定时间的信用期,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要始终保持对应收账款的关注,对于余额较大的或者账龄较长的应收款项要特别关注。同时,需要按照事先制定的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根据账龄不同,计提不同比例的坏账准备,真实反映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同时也提醒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对超过信用期限的应收款项进行催收,同时对大额的应收款项的客户要保持重点跟踪,实时了解该客户的经营情况,必要时,可实地调查企业的经营情况。总之,应收账款不仅是销售环节的重要一环,同时应收账款的正常回收也关乎整个公司的资金周转,每个人都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的意识,确保企业的经营不受资金周转的影响。

第8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存货;管理现状;内控制度

制造型企业的存货积压较其他行业来说比较严重,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资金链是否畅通,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如果存货管理出现问题,就可能不能很好地配合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可见企业有必要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一、存货管理概念

存货管理是指存货的信息管理以及关于存货的决策,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存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要控制存货水平,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基础上,降低存货成本。存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存货的控制管理、存货的决策管理和存货的规划管理。

二、制造型企业存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型企业存货管理现状

本文通过对库存数较大的16家制造型企业2006—2010年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存货结构和质量两方面了解存货管理的现状并发现问题。

1.企业存货的结构分布

从2006年到2010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各行业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存在重大差异,其中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高达27%-38%,该比率越大,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很差,短期偿债风险较高,给企业的财务压力较大;但是汽车制造业的该指标较低,说明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高。

制造型企业整体上存货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汽车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增幅最大;纺织业的存货数量呈现波动状态。

2.企业存货的质量状况

在抽取的16家制造型上市公司中,有13家公司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占抽取总数的81.3%,其余3家财务报告资料显示存货未发生减值。对抽取的16家公司近五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下述结论:企业不良资产提取的跌价准备占存货总额超过5%以上的提取次数在13.7%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不良资产占存货的比例还是值得注意的,企业应该采取措施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提高存货的整体质量。

(二)制造型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制造型企业存货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存货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比如:原材料与产成品不配比,产量的计量未按发出材料配比核算来进行;库存量持高不下;存货结构分布不合理;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导致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内部控制不健全,出库、入库、账目由一人完成,增加了材料流失的可能性,同时加上不进行定期盘点,导致了企业的资产流失等。

三、制造型企业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存货管理中出现高库存、存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货的收、发、存记录不完善

材料验收环节不规范,比如在购料凭证未到达企业,而材料已到,在月末不对该材料进行估价记账,导致材料未在账上及时反映。材料领用单据是计算生产成本和费用的原始凭证,也是会计稽核的重要依据,所以对单据的填写要求相对严格,可是在结转该业务时涉及的人为因素较多。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岗位职权不明晰

第一,人员岗位职权不明晰。尤其是在制造型的小企业中出现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较多,主要由于人员不足,一人多职的状况是常有的。第二,在企业中也会出现监管制度不健全。比如一些原材料的价格的制定不是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而是以单靠采购人员和供应商的商谈结果为准,容易造成采购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高出许多,给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获取私利提供机会。

(三)存货管理尚未全面实现信息化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的存货信息的搜集与传达主要依靠人工,存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缓慢。制造型企业的存货一般品种较多,存储量又大,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很大,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工传递的信息通常准确度偏低、不完整的特点,并且人工传递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样传递的信息就缺乏及时性,影响存货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提高制造型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

采购、仓储、记账应合理分工而不是由一个人或同一个部门进行,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相互稽核。财务部门应按时或不定时地进行实物盘点,以做到帐实相符,如果不符,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企业应制定具体的存货盘点制度,以便于有章可循,也可以提高存货盘点效率。财务部对材料的发出记录也要进行审核,看相关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得到相应的审批。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划清职责权限

1.仓储部门对入库存货的存货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方面进行检查与采购合同相符后,才能入库。涉及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有需要,可以聘请外部专家或具有检验资格机构协助检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存储系统,定期检查库存,加强日常监管工作,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

2.采购部门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材料需求编制详细合理的采购计划,由主管采购业务的人员审核并批准。采购程序应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批准,在发生重大事项应采取集体决策的方法。

3.企业应制定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并依照生产使用情况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价值高的存货或具有特殊性质的存货应当特别授权。

(三)加强存货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计算机存货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系统,使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实时动态的了解存货信息,提高存货管理效率。同时根据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运用信息化管理方法对存货实施管理,能做到记录及时、准确,也能实现存货信息在员工和员工、员工和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共享,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总之,企业通过加强存货管理,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企业管理中的订单流、物流、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少的投入获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和重点,从而降低成本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第9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1.1 企业的存货属于流动资产的一种,它在企业所占的资产总比重约占30%左右,因而企业的存货管理和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甚至影响到企业资金占用水平和资产运作的效率。而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对企业资金占用量也是不同的。企业为了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就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合理存货管理的方法,这样才能降低企业平均占用水平,还能够提高存货的运转速度和资产周转总量。企业存货一般情况下属于企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环节降低成本比其他环节降低成本的效果要高得多,因而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也成了企业提高利润的一个关键点。

1.2 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①管理不善。企业存货管理的管理制度并不健全,因而在进行存货管理时会出现诸多问题,如管理不善、职责不清、问题汇报不及时等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更有甚者会造成企业重要的损失。即便一些企业有了一套关于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但相关人员并不能清楚的认识到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因而在制度的遵守和执行上存在着一定的水分。②核算不实,成本费用增大。一些企业的会计核算并没有运用他们的职能去监督企业众多业务的款项,造成了企业的账目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出现了严重的猫腻现象,让企业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③产品滞销。有很多企业都会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企业的产品一旦出现滞销,那么企业就不能获得经济效益,企业有可能会出现资产青黄不接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亏损。

2 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企业存货管理是企业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因此企业就需要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管理方法对存货管理进行优化,以使存货管理中的各项指标都趋于最佳状态,从而以小投入换大产出,使得企业的利益得以最大化。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将企业的精力放在了提高销售和扩充规模上面,而对于存货管理方面则没有投入太大的精力,这也是国内大部分企业没能够跻身于大企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需要降低存货成本,必须加强对存货管理系统的认识,为此就需要把存货管理的进程提到日常工作上来。

2.1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为了完善管理系统,就需要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与存货管理系统,这样才能让企业及时了解到存货的动态信息,但是企业要建立一个属于自身的存货管理系统,因此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存货管理运营。在对企业存货管理进行核算的时候,要统一按照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这样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错算、漏算等情况的出现,而存货的核算也能够完整无误的上报至企业。

2.2 完善企业存货管理规章制度。企业只有完善自身存货管理制度系统,才能够在竞争中稳定的发展下去,但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对存货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并且要行之有效的实施下去。

2.3 存货的规划。存货规划就是指对存货实施监控,主要是达到降低企业资金占用率的目的,使存货效益和成本形成一个有益的正比。做好存货规划对于企业获得最大化利润有着不可获取的作用。想要制定好存货规划,首先,要定好订货的数量和批次,在订货的同时还要考虑好可能出现缺货的情况,因此要能够及时的补货,以免出现缺货的情况。其次,还要对存货资金的占用率进行控制,这个可以根据存货的平均周转额和周转日进行确定。在确定好存货规划后,还要能够保证规划能够完整的实施下去,因而要建立一个相关的监督系统,并及时的处理规划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可预计的问题。

2.4 完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内部的控制是够完善,只有好的内部控制才能把管理精力转到企业发展中来。所以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而想要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做好岗位分工控制,存货管理业务的相关人员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并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职责和职能,以确保责任分担的明确性。同时还要保证存货业务与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就是明确存货业务审批人的权限,其批准方式、程度以及相关控制措施都要按照明确的规定进行。而经办人员在办理权限业务的时候也要明确自身的职能,有权拒绝超出自身权限的业务,还要及时向上级人员汇报,以免出现不可预计的情况。对于那些没有授权的机构人员,在办理存货业务时要严令禁止。且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存货业务流程,将存货业务流程中的各项行为都建立一个规范要求,并在办理业务的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凭证。第三要对仓储和保管系统进行控制。企业要有一个合理的仓储计划,这个仓储计划应建立在企业的销售计划和生产采购资金之上,以此来明确库存的存量和结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仓储的管理,对于没有授权的人员有权拒绝其接触存货。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对企业内存货进行划分,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第四要做好存货业务的监督与检查。企业存货业务相关的人员要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对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2.5 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进行自身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企业内部物流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众多小资源,为了加强存货管理资源,就需要完善内部资源整合。而企业的存货量、仓储量和成本对物流资源是否合理利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已经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重视,他们会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来满足企业的需要,但仅利用这一点很难将企业的利润提升,所以就需要引入第三方物流,这样对企业管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优点有以下四个,一是为了降低企业的仓储费用及运输费用;二是会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减少企业存货对资金的占用率;三是通过与第三方物流的接触能够加强企业利益,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四是通过第三方对物流的管理,大幅度减少企业对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因此各项费用也会明显下降。虽然利用第三方物流有着诸多优点,但还是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在内外资源的利用整合方面,要首先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并整理物流人员的构成。②加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现代物流管理与企业存货管理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与现代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来进行的,因而企业要加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还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③在对存货管理进行完善时,不能仅仅局限在改进存货的仓储成本和物流成本,同时还要着眼于存货业务的流程设计和存货点上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