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亲家庭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等。
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
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
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5〕(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单亲子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58-02
一、单亲家庭子女品德、行为问题现状
单亲家庭指的是父亲和子女或母亲和子女组成的基本生存组织(破损的核心家庭),即单亲家庭是由于夫妻离异或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其孩子组成的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中国男女的自由选择。而由于离婚案件的增多,单亲家庭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单亲家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也成了单亲子女的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家庭环境的急骤变化远远超过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甚至给子女一生带来精神创伤。不少单亲子女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而心理失衡又导致不少单亲子女走上犯罪道路,致使单亲子女犯罪率高。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5%以上。
因此,广大的单亲家庭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教育单亲子女,以保障他们健康成长。许多家庭对此不知所措,学校也是“老兵遇着新问题”,社会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指导或辅的机构组织。对我们思想品德教育者而言这更是一个亟待用心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单亲家庭子女的品德教育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决对策。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单亲家庭子女品德、行为问题表现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孩子的品德、行为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忧郁型:多数单亲家庭学生属于这一类型。由于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喜欢独处,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自己孤独的城堡里。
第二,散漫型:处于无教育和无监管能力的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其行为往往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经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一般较差。
第三,多疑型: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学生和重组家庭的学生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信任,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经常会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个别的甚至大打出手。
第四,霸道型:由祖辈哺养,或因过度溺爱,或因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由于缺少管教,或过度被溺爱,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自我为中心主义心理强,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意识淡薄。
(二)对单亲家庭子女品德、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单亲父母对子女教育责任的忽视。许多夫妻在离婚后,双方出于再婚或生活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对孩子的抚养责任相互推诿,不愿履行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义务。也有的单亲家长虽然将孩子的抚养权争于名下,但因忙于工作、交际等而无暇照顾子女,使子女失去应有的教育和关爱。孩子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与坏人接触走向犯罪。
(2)单亲家庭对子女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有的单亲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被别人看不起,或受人欺负,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一味满足,使得许多离异家庭子女从小就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一旦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容易走向犯罪;有的家长由于婚姻的失败或生活压力而工作倍加勤奋,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操劳,顾不上教管孩子,这使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有思想压抑和行为退缩的表现;有的单亲家庭不顾子女的实际学习能力,在学业上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甚至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时,非打即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无形中使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
(3)家长不良言行对子女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离异家庭的家长,由于本身形象欠佳或有不良嗜好,赌博成性、或作风不检点、或脾气暴躁,动辄打人骂人。其言行极易成为孩子们消极模仿的对象,从而养成各种不良习惯和品行。
2.学校方面原因
(1)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一般多注重整体的管理而忽视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视。以致后来有些孩子因为在家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在学校又得不到温暖,便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产生厌恶。
(2)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虽然每个中小学校开有思想品德课程,但课程大多是为了应试而忽视了个性化、人性化的思想疏通、心理辅导和品德教育。要么等到学生出了问题,违反班纪校规,学校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一般化的品德教育。
3.社会方面原因
(1)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上,人们认为离婚父母都是有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也与正常孩子不同,常常只强调它的负面影响,觉得单亲家庭就是有缺陷、有问题,认为它们是“不完整家庭”、“不成功家庭”、“问题家庭”、“残缺家庭”、“破裂家庭”等,这给单亲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带来了许多压力和痛苦。
(2)不良社会传媒环境的影响。缺少完整家庭温暖和父母细心管理的单亲子女,更难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腐蚀感染,最终在不良文化的诱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误入偷窃、打架、赌博、行骗、抢劫等犯罪歧途。
三、对单亲家庭子女思想及品德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起坚固的三位一体教育网,优化思想、品德、行为教育体系,共同促进单亲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单亲家庭内部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采取健康积极的教育方式,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单亲家长为了孩子幸福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互动关系是必要的选择。首先,单亲家长要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态度来重建新的家庭生活,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尽力给子女健康和完整的爱,这其中包括调动亲戚朋友同事中的性别资源来弥补角色缺失,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温暖。其次,家长要树立自身良好的榜样形象,并以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多与孩子谈心、交流、沟通,既不能过分严厉又不能过于溺爱,把他(她)当作普通孩子,给以健康积极的教育,与其形成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关系,使家庭关系融洽和谐。
(二)学校要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给予单亲子女更多的关爱
学校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为单亲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寻找社会支持系统,借助强大的社会力量,通过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单亲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与竞争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老师要加强单亲子女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培养单亲子女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不管在潜意识中还是在日常行为表现中都不要把单亲家庭子女特殊化,对他们进行的教育也应正常,应做到因事而异,而不是因人而异。身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育者——思想品德老师及班主任,更应采取各种方法,如个别谈话法,心理沟通法,加强对单亲子女的心理疏导,在思想上和品德上给予引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给予帮助,要一视同仁,不要让他觉得自己是因为在单亲家庭别人才给他关注,防止其敏感心理。又要个别对待,使其能感受到老师、同学对其的关心、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能感受到被关心、被爱护的温暖。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这些孩子多接触有意义、有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四)社会应以正常化的观念对待单亲家庭,并为单亲子女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单亲家庭的态度应该逐渐宽容、理性,正常化,而不能将单亲家庭界定为“破碎家庭”、“非成功家庭”。对于单亲家庭的观念应正常化。除此之外,社会应为单亲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全社会都应当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关心单亲家庭子女,保证他们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享有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和尊严,应规范社会舆论,净化传媒内容,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并要通过舆论的力量和环境氛围为教育单亲家庭子女创造条件。
(五)单亲子女自身也应坚强面对现实,不断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形成自己的良好人格,与同学建立良好友谊关系
引导单亲子女多与朋友或老师交流,以消除内心的孤独。走出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发展自己各方面的特长、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多和朋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强化自信,淡化自卑,转移注意力,面对单亲的现实,从而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重新面对学习和生活。
总之,单亲家庭孩子的幸福成长,必须同时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以形成保障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的良性环境。但我们也要明白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环境作用的发挥必须要引导单亲子女自身观念的转变,能正确看待单亲家庭的事实,理解父母的难处,以平和的心态重新积极地面对生活,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洁,庄晓薪.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子女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2]王祖侠,郑燕.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科学教育论坛,2005,(17).
[3]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4).
一、心理问题分类:
(一)自卑型:他们平时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二)放任型:他们平时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学习成绩差。
(三)戒备型:他们平时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对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没有集体荣誉感,学习无上进心,学习成绩差。
(四)狂躁型:他们平时言行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
(五)少年老成型:他们平时学习努力,成绩中等偏上,但他幼小的心灵早巳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往往说话、办事与年龄不相称,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
总体上,这些孩子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教师的教育,经常与教师作对,他们有时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他们有时为发泄内心的郁闷,有意违反学校纪律,以引起教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加上法律观念淡薄,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父母分手后依然要象以前一样关爱孩子
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初现感情破裂而无法继续一起走下去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适当的机会,两人心平气和,或单方家长以一种比较轻松方式将这个决定告诉孩子,并说明父母的分开并不意味着停止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他始终是父母心中的宝贝。让他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单、孤独和不幸的。浓浓的爱意和亲情可以减少家庭的破碎所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
而现实生活中,往往离异的夫妻双方心中都有结,大都不能像朋友一样交往,有的家长见丫面不分场合随时发生口角,甚至当孩子面说对方的坏话。这样,就变本加厉的加重了孩子内心的阴影,这会改变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导致孩子疏远父母。所以,在孩子面前美化两人关系很有必要,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可是他们还是好朋友。孩子应该是父母共同拥有,不是哪一方拥有抚养权就归属哪一方的所有。因此,无论父亲或母亲,虽然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都应该尽量多抽空多陪陪孩子谈心聊天。这样可以促进与孩子的关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谈天教育孩于一些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的爱心。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善恶,帮助弱者,富有爱心的人才会拥有许多朋友,在以后的道路上就不会孤独。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并不一定不幸,只要有家长的爱心给予、有良好的教育方式,那么你的孩子同样会拥有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一样的幸福。
三、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中往往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伴。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四、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化解孩子思想上的死结
年少的单亲孩子因为感觉到自己家庭的余宗不同,他们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五、利用社会的力量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个孩子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断性不强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即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对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多看看有关表现男性优秀品质的影视片与书籍,并有意识地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如教师、男同事等,以免形成上面所说的偏阴人格。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角色教育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六、科学的教养
(一)力争多放手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务,不要过度保护。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于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代作主张。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方法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母身亡,其主要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他们当中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小就饱受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磨难,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卑
自卑是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缺陷之一。它是由自我评价过低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不适当的自我否定的态度。在活动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是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父母离异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认知、社会性等方面。若再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笑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会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
2.怯懦
感情脆弱、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产生形成怯懦性格。它的核心就是害怕,害怕一切。它的基本特征是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等。破裂家庭的夫妻由于感情纠葛,不仅无力顾及孩子,还给孩子带来不能摆脱的情感负担,使孩子心理上的积极因素被抑制。因此,离异家庭子女多表现为抑郁和退缩。
3.粗暴
易冲动而又意志薄弱的孩子易形成暴躁的性格,其核心是冷酷无情。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的情绪,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离异家庭子女更是如此。
4.孤僻
离异家庭的子女很容易产生性格孤僻,他们自我评价较低,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会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以至不能接受自己。他们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
5.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主观上感到非常痛苦,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社会适应能力差,依赖性较强,对集体冷漠,与师友感情疏远,容易出现对抗情绪,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以及“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多数时候会出现父离异前家庭条件不错,也很有文化传统,从父母离异后,沾染了不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与家长的教育背道而弛,厌学,纪律散漫等情况。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我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我班有一名叫魏鑫的同学,她的母亲早就去世了,父亲又成立了新的家庭,她与继母不和,经常闹别扭,有时把不好的情绪带到学校,影响了她的正常学习。我了解了情况后,及时和她进行沟通,父亲总不能单身一辈子,你总是要离开父亲的,要想父亲好好的生活,那必须得有人陪、又人照顾。在我多次的教育下,她能正确处理与继母的关系,我感到很欣慰。
2.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其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其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3.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蛮做,便会大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 “手拉手,一帮一”、 “同在一片蓝天下”、 “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关键词】小学生 单亲家庭 自卑忧郁 研究分析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文明、进步,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经受着巨大的冲击。我国的离婚率逐步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据调查,本校10个班级中,离异家庭占全校学生家庭总数的4%以上,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部分性格张扬,表现欲较强;部分性格比较孤僻,不合群,胆小,害怕与同伴交往;部分遇事紧张,自卑感强,学习缺乏自信心等。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对我校三年级以上28名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同时,在该校随机抽取了224名三年级以上正常家庭儿童作为参照,发现离异家庭子女中至少有一方面心理问题的人数占了100%,而完整家庭子女中至少有一方面心理问题的人数仅占18.8%。正如当代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所说的“离婚是80年代以来儿童面临着最严峻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因此,如何避免家庭的离异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要把它作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来攻克。针对这种现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校三年级以上28名离异单亲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年龄在8至12岁。
1.2 研究方法。
考虑到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研究方法上计划采取以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为主,结合必要的文献资料和理论研究。
2.研究的内容
2.1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特征。
2.1.1 自卑忧郁。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与人交往谨慎,或不愿与人交往。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怕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在学校不接受班级任何工作,在家里不愿做家务劳动,总怕自己完不成任务,怕别人讥笑,缺乏自信心,逐渐形成胆小、孤僻、自卑等的个性。例如:心情开朗,对任何事都充满着自信的王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因感情问题而离异了。在法庭上,他被判给了父亲。很快,年轻的继母进了家门,父亲不许他与生母见面……小小年纪的他,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显得非常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渐渐显得孤僻,让人难以接近。
2.1.2 心理封闭。在离异家庭里,孩子的自我心理封闭主要表现为抑郁、猜疑、嫉妒等。无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便故意作弄自己,看到别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讽刺和威胁,产生嫉妒心理。不愿与他人感情交流,不愿别人知道自己家的处境,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孤守自己的一小角天地,把自己封闭在“真空”中。
2.1.3 憎恨攻击。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对家庭现状的不满,就表现为憎恨周围的人和事物,报复心理强烈,对周围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
2.1.4 自私冷漠。在与离异家庭子女的交往中,他们很多表现出自私,对周围人冷漠,行为不受约束,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柳红由于父母离异,周围的亲戚朋友对她照顾有佳。在家里,只要是她想要的,想做的,不管是好是坏,都会无条件的满足她,渐渐的形成什么都只考虑到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在学校里,从来不会考虑班级利益,而只会强调“我想怎么样……我想干什么……”。
由此可见,家庭的离异已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很有必要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2.2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2.1 忽视型。即离异后,有些父母自身难以走出家庭破裂的阴影,对孩子无法给予关爱,缺乏起码的责任感,数年不去探望孩子,拒绝支付抚养费。还有的父(母)索性将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便感觉不到正常家庭的亲情,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往往容易形成心理封闭、憎恨、攻击等问题。
2.2.2 溺爱型。离异父(母)为了弥补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伤害,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视如掌上明珠,造成“亲情过剩”。久而久之,则养成了子女的骄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这些也容易形成自私、憎恨、攻击等心理问题。
2.2.3 恶劣情绪型。婚姻的失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离异家庭父母向周围的朋友、心理医生求助的很少,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恶劣情绪感染给孩子,甚至在孩子的身上发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往往情绪低落,在家里感觉不到家的温馨,就极易形成抑郁和孤僻,充满仇恨、攻击等心理问题。
2.2.4 仇视对方型。有些离异家庭父母在分手之后,不但彼此仇视,还试图将这种敌对思想灌输给孩子,采取粗暴的方式不允许对方来探视孩子,不允许孩子与对方接触,交流,在夹缝中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这也容易形成攻击、自私、冷漠、逆反心理等心理问题。
3.讨论――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3.1 要维护其自尊。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很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教师可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教师可找这个同学聊一聊,相信贴心的谈话和诚恳的态度定会使孩子体凉别人的痛苦的。班主任也可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以便形成正确的舆论,使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3.2 要开导其心理。日常生活中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热线联系,互通学生情况,或定期家访,把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可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如果遇到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缺乏适当监督,应及时提醒家长,指导他们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当孩子与新组建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对离异父母怨恨时,要当好协调员,使孩子能体谅出“父母离异是双方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双方毕竟从更大的痛苦中解脱了出来”的无奈选择。
3.3 要化解其心结。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学校、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3.4 要抚慰其心灵。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成绩骤然下降时,发动其他老师和成绩好的学生为他们“开小灶”。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3.5 要优化其心态。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乏,家庭的先天不足使他们幼小的心理产生渴望被关怀的心理,班集体中应创造一种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既竞争有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上各项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使他们提高自信心。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人认为就是夫妻离异家庭。但其实不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单亲家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除了离婚之外,还有配偶意外死亡、夫妻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①离婚家庭越来越多,由于缺乏对婚姻的认识和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使得草率结婚和离婚的现象也增多。闪婚闪离的婚姻越来越多,处于一种不理性的婚姻状态,对于家庭和孩子的责任感不强。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环境变化,离婚的人已经形成一股大军,而离异后的孩子就成了婚姻的牺牲品。
2.1 家庭生活
2.2 学校生活
3 优化单亲家庭幼儿教育的对策
3.1 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2 协同父母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3 关注幼儿的人际交往
3.4 帮助幼儿融入班集体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已日益普遍,所以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成长问题也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着祖国的未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单亲家庭幼儿成长得很好。作为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定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切实地从以上几方面关注孩子的身体和 心灵的健康成长,让单亲家庭孩子的童年没有缺憾,让孩子的性格形成步入正轨,帮助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① 笙长军.单亲家庭子女自卑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对策.延边大学学报,2009.42(5).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在这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孩子当中,单亲家庭的子女占有相当的比例,离婚或父母某一方意外死亡是形成单亲家庭比较常见的原因。虽然每个家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后果却相当一致――孩子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成为了家庭悲剧的牺牲者和承担者,被迫承受着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压力。他们作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和整个社会的息息相关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地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单亲学生的心理问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寻找对策。
一、单亲子女方面
1.勇敢面对现实,摆脱孤僻自卑的心理。
单亲子女要主动调节心理,重新振作起来,坚强地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生活。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要向家长、朋友或老师寻求帮助。此外,要主动与人沟通,用诚恳、乐观的态度多接触同学,多交朋友,和同学老师取得心灵上的沟通,相信老师和同学也会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你解决心灵上的困惑,从而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之中。
2.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业余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局限,能扩大知识面,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激发兴趣、陶冶情操等方面也发挥着一定作用,能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单亲子女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同时,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这些不但可以激发单亲子女活动的积极性,转移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而且可以使他们及早发现自己的闪光处,为建立自信心提供良好的机会。
二、单亲家长方面
1.摆正心态,调整不良心理情绪。
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如果单亲家长长期处于抑郁、消沉、悲痛的情绪之中,那么将对子女的情绪产生消极的影响。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就是消除子女不良情绪的前提。因此,单亲家长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痛苦的现实中走出来,面对并解决新问题,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怨天尤人,逃避困境,用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2.采取宽严适度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孩子在双亲的抚育和教育下,会更有安全感,有利于身心的自然健康发展。然而,家庭的缺损往往也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损,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诸多的偏差,因此对单亲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加强理性,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不要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情感,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因为这种溺爱、怜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当然,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因此,单亲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子女学会自信、自立、自助、自强。
3.培养广博的情感。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夫妻和子女,最基本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破裂,从而使家庭关系失调。”在单亲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情感残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要帮助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子女克服情感心理障碍。单亲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情感,引导孩子面对现实,调整自我,用良好的意志品质战胜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困难,使孩子明白父(母)亲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
4.丰富家庭生活内容,扩大子女生活圈子。
由于家庭关系的失调,单亲家庭往往表现出沉闷、压抑的生活气氛。这种气氛势必会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单亲家庭除有常规的生活外,还应安排一些有趣的娱乐、休闲活动,家长也要学习一些有关现代家庭生活的知识,尽可能地让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增添生活乐趣,使孩子摆脱单亲家庭的孤独感和不适感。同时,单亲家长还应扩大家庭生活的范围,不仅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增强与同龄孩子之间的友谊,而且还要让子女多接触其他亲友中的长辈,能够跟长辈交流和沟通。
三、学校方面
1.要正确认识单亲家庭,用情感教育人。
学校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关心单亲子女,不歧视他们,给单亲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以弥补家庭环境带来的缺陷,努力为他们创设一种没有轻视、敌意,充满真诚、关爱的环境。其次,教师要主动去信任、理解、尊重这类学生,关心、帮助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以真诚的情感来激活他们丰富的情感领域。只有对他们倾注爱,才会便于交流和沟通,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从而架起师生之间爱的桥梁。
2.开展有益的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社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群体里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所以,学校要组织一些校园集体活动,教师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尽量的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充分肯定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表扬他们为集体活动做出的成绩,使他们相信自己也是集体中光荣的一员,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群体活动中去。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以此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单亲家庭的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单亲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只有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及人格发展的规律,本着热爱学生的精神,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聂琼芳. 单亲家庭的优秀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6.10第五期
一、单亲家庭教养方式的概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简述。现今社会中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关注起步相对较晚,对其概念的说法也有很多,但单亲家庭的概念均包含以下内容:家庭成员的关系只有单一的父亲或者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子女的年龄有一定限制;子女的婚姻状况属于未婚,并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现阶段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我国单亲家庭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其对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青少年产生极端心理,甚至出现青少年犯罪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针对单亲家庭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侧重与离婚家庭的研究,同时也缺乏系统性,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方式过于系统,虽然具有很多实证性的案例,但缺乏数据统计基础。此外,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客观性,往往是对单亲家庭教养所产生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对其所产生的优势或者正面因素缺乏调查。虽然,我国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研究逐渐完善,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完善。
二、单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大,较为常见的有:抑郁症;孤独、焦虑、冲动、自责等等,青春期的青少年存在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现象,在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身体与心理发展缺乏平衡的现象,而单亲家庭形成的过程对青少年的打击比较大,这也就容易对其造成心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青少年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有意识的对焦虑、痛苦的事情进行回避,这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方面原因。同时,这种反应长时间的保持,会逐渐超过青少年对自身的控制效果,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根据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生理与心理的各项指标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有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较强的心理、情感调节能力,除非是他人对其家庭进行侮辱。由此可见不能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的否定,也不能一昧的以家庭因素为理由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解释。
三、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受到单亲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影响,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就是亲子之间存在的联系,不良的亲子互动可以让青少年产生自闭倾向;亲子之间缺乏往来,单亲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所以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也会降低孩子对其的依赖性;家庭对子女的约束,严格或者过于宽容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孩子,抑制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冲突对孩子所产生的压力,简单的说就是父母之间的婚姻问题会为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与方式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例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对孩子的事情强行干涉,在外人面前惩罚孩子、责怪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等等,都会使青少年难以接受,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长时间也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的现象。此外,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与保护,也容易使青少年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产生自我中心、任性、自大等问题,这都是单亲家庭对孩子教养方面存在的误区。
四、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健康程度相对与普通家庭来讲偏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也有一部分的单亲家庭亲少年,心理素质较好,各方面指标也相对较高,这与单亲父母的教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但有一点是具有共性的,那就是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调查可以表明,单亲家庭的环境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但并不是全部,以下对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简单分析:
首先应该对家庭角色的缺陷进行弥补,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调动。单亲的青少年在对性别角色模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父母的角色是难以完善替换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养的过程中不应该由于个人因素来对子女享受家长爱的权利进行剥夺,鼓励孩子与另一半互相接触。如果是丧偶的单亲家庭则可以通过朋友或者亲人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以此来帮助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榜样。
其次就是单亲家庭应该承担双重角色的教养,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点,在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适当的对孩子进行鼓励,肯定子女的付出。同时,还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的活动,避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者溺爱,帮助孩子独立自主的进行生活,尊重青少年的思想与情感,以此来促进其心理的完善。
背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西堡镇有很多人远赴他乡打工、做生意。这些人的足迹遍及、四川和青海省玉树、果洛、黄南、海北、海西、西宁等地。特定的人口流动,给当地学校带来日益关注的教育难题,那就是留守学生居多、单亲家庭学生上升。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及探索,笔者就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以引起社会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重视。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心理表现
根据《西堡学校单亲家庭学生基本信息》统计数据显示:父母离异、家庭解体是造成单亲家庭学生上升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父母亡故。由于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单亲家庭学生造成严重的、复杂的精神危机,并严重威胁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这些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良表现,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情形:
(一)自卑心理
单亲家庭学生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感受不到温馨的家庭温暖,接受不到家庭正常的教育。因此,在跟同龄人的对比中,他们的心灵受到重创,心理上失去平衡而形成一定的压力。这些学生在痛苦中学习,在烦恼中成长,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大多产生一些悲观、消极情绪,心事重重,行事倦怠,没有奋斗目标。如本校七年级学生丁某、樊某等,从小母亲就离开了他们,“妈妈”一词在他们嘴边消失。过早的失去母爱,家庭生活的艰辛,再加上父亲或临时监护人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缺乏自信,产生了不如别人、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二)失落心理
家庭结构变化、父母离异、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使他们产生诸多疑虑:为什么我只有爸爸或妈妈?为什么以前的快乐生活一去不复返?这种失落感使他们变得抑郁寡欢、多愁善感、冷漠与封闭,对未来一片迷茫,继而开始躲避家庭教育,充满脑子的不是对学习、人生的思考,不是对玩的好奇,而是无数的疑虑、茫然和伤害。他们体验到的是悲哀、不安全、被遗忘等失落心理。像本校七年级学生窦某某就是典型一例。父母离异后,她跟其父生活,但后来其父再婚,她不愿随父生活,于是跟奶奶住在了一起。自此后,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其它同学交往,甚至有意躲避自己的父亲,怕受到伤害。
(三)恐惧心理
父母离异后的恩怨情仇、矛盾冲突,无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创伤,并由此产生对整个社会及周围人们的不信任和怀疑,于是似乎觉得在他们的周围始终有危险存在,恐惧心理与日俱增。去年初三毕业的张某同学,四岁时父母离异,在跟父亲一起生活时,父亲给她讲她母亲的种种不是,而当她有一段时间跟母亲生活时,母亲又给她说她父亲的各种不是。结果,这位女孩子父母谁都不信,甚至连自己的老师也不信任。笔者曾跟她聊天时,她坦言自己觉得生活在一个周围布满危险的环境中,恐惧不安,她害怕周围的一切。这种恐惧心理的滋生,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四)早恋心理
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单亲家庭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亲情与温馨,缺少了应得到的呵护与关爱。为了弥补亲情的缺憾,使心灵得到充实,使孤寂得以慰藉,于是乎把情感希望寄托在异性同学身上,希望在异性那里得到爱和曾经拥有的快乐。如本校学生樊某某,自小父母离异后,她跟其父一起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刻意打扮自己,跟男同学有异常交往。我们也承认,这种朦胧情感的产生实际上是每一位学生进入青春期时的一种正常现象,而对于单亲家庭学生来说,表现尤为突出。这种朦胧情感产生后,如果不加以正确、正面引导,那么必然会导致这些同学沉溺于和异性的交往,产生不现实的美好幻想,影响学业,影响成长。
二、农村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中存在的普通问题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所以单亲家庭孩子的被监护人或是单身父亲或是单身母亲,或是再婚父母,或是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在家庭教育方面常常表现出:1.“溺爱”。这是由于单身父母为了弥补心理的愧疚而采取娇惯、宠爱行为,给予物质上的充分满足,而忽视精神上的引导和管教。2.“厌弃”。有些单身父母视自己的子女为一种包袱,重则打骂,轻在寄养。3.“无暇顾及”。在西堡村的单亲家庭学生中,有80%的单身父母都在外地经商或打工,多则一年两次,少则多年一次,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
(二)学校教育缺少关注
在农村学校,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一方面缺少共识性的关注,另一方面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不深入。有的班主任老师对本班单亲学生信息一概不知,有的老师将单亲学生的不良心理当作错误批评,有的老师对单亲学生不信任,失去了信心,从而加重了单亲学生的压力。
三、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对策探索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爱和责任,对于单亲家庭孩子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有责任去管理他们,有责任去关爱他们,使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建立单亲学生档案
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学生人数;作为班主任,必须熟悉掌握单亲学生家庭基本情况,产生单亲的原因,单亲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行为,以及不良心理表现;作为教师,必须熟知任教班级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掌握了这些学生的基本信息,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
(二)亲情化管理
西堡学校就有教师跟单亲学生结对的举措。教师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可以补偿这些学生的亲情缺失,使他们感受学校、班集体的温暖,逐渐化解他们内心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其次创造和谐快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加强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呼唤自信心,矫正不良行为,做到不厌弃、不责备、不用过激的言行去伤害,使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他们干涸的心灵会滋润,他们内心的灯会点亮。
(三)家校联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