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心理的基本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天光明,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人生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来说,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三天光明,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无非是在灯红酒绿的舞厅中度过,或是漫无目的地游玩着,他们追求的是醉生梦死的生活。而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也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但他们不是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是吃不得半点苦,把学习当成一大苦差,整天东游西逛,无心向学。对于学习,他们总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而是哀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责怨上天没有赋予他们聪颖的天资、超人的智慧,让他们能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的社会是高科技发展的社会,是人才济济的社会,没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的。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她还能用自己残疾的身躯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闻名于世的书。而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去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用自己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断前进,在逆境中获得新生。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正是苦难铸就了海伦·凯勒坚强的性格。她作为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却有着超越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像到的情景,表达自己对求知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友爱。她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诫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类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有健康身体而没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纵然是身体残疾也不会抱怨命运的安排,去渴求他人的怜悯。他们会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到达理想的彼岸。
一、锻炼意志性格,加强艺术修养
首先我们应注意自己的意志和性格的培养和锻炼,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情绪的干扰,培养不受外界影响的性格。
再次加强艺术修养,端正歌唱的态度,正确认识歌唱的意义。歌曲是通过歌唱和音乐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情感就是感情,是外界事物对人所引起的某种心理状态,列宁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人都是有感情的,而音乐首先在情感上打动人心,然后才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加上歌唱者精湛的演绎技巧可以唤醒人们沉睡的思想意识,通过欣赏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良好教育。
再次,平时加强歌唱者欲望的培养。一个人歌唱前需要在心理上、精神上、身体及发声器官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歌唱前要自我激发歌唱欲望并对歌曲情绪进行培养。努力使自己习惯于各种环境,各种场合的歌唱。随着舞台经验的积累和歌唱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歌唱者越来越对自己充满信心,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艺高人胆大”。
二、 运用表演技巧,克服紧张心理
紧张是一种与人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情绪状态。人的情绪变化主要受下丘脑的调节和控制。当下丘脑受到某一种紧张源刺激时,交感神经活动就会加强,这时人们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从而影响演唱效果,甚至导致演出无法顺利进行。要想克服这种紧张的心理,需要多方面着手,并根据演唱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逐渐克服,才能确保演唱的顺利进行。
1、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熟练的演唱技巧和轻松自如的歌唱,是表现作品的起码要求,也是防止过分紧张心理的基本保证。这种熟练的技巧必须来自于长期的基本功训练,包括情、声、字、腔、润、味、行等。任何一项技能的练习都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任何一个歌手都不要企图寻找歌唱成功的捷径,只有日积月累练就的扎实基本功才是获得成功演唱的根本途径。因此,勤学苦练演唱基本功是克服紧张心理的第一步。
2、端正演唱心态
在演唱中要想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心理,必须要端正歌唱动机,保持正确的歌唱状态。成功的演唱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需要一分对于演出无论成功与否都能泰然处之的平常心;既有“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清醒意识,又有得意时需淡然的警醒。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曾说,因为演出时心情十分激动,精力又高度集中,即使耶稣的十二各弟子都坐在第一排,也会一个都看不见。有了正确的歌唱心态,演出者就能排除私心杂念,高度集中注意力,并将自己置身于歌曲特定的情景中,从而毫无顾虑、认真专著的演唱,自然也就不知道紧张为何物了。
三、塑造和感受艺术形象
音乐想象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除了生活的积累,知识的丰富、音乐语言的把握和声乐技巧的纯熟之外,在歌唱中通过形象思维手段,形成与之一致的心理境界和内心视像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途径,也是让歌唱者达到忘我境界,忘掉紧张,完全投入到歌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如:《松花江上》这首作品,作于1936年11月,当时由于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使得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群众流亡关外,他们时刻怀念家乡,抗日热情十分高涨。词曲作者目睹了西安街头东北军和大批流亡者的惨景,以极大的热情和真挚的感情写出了这首歌曲。演唱这首作品必须以真挚的感情作为基础,融入到歌曲中,通过音乐想象去感受和塑造艺术形象,从而更好地去诠释作品。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素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以适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会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认识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赢得竞争。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口素质的竞争。人口素质的内涵包括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年是未来的希望,维护他们的健康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健康是财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当前,健康的内涵已经改变,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病态,还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其他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并能促进人的健康的一门科学。它能引导和促使人们自觉地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人民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的必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和经济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成熟和独立。这一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这个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预防各种疾病,确保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其相关的卫生知识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还会辐射社会和家庭。所以,这是一项优化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1990年国务院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且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教学、建筑、学生起居、运动、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法规的形式加以严格规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更加说明了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教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教会人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体健康是一种实力,拥有这种实力的人能够成功地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潜力,拥有这种潜力的人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化健康意识。
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身体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没有无身体的心理,也没有无心理的身体。人们常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说,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为增强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去提高所有人员的身心素质。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剧烈的经济竞争促使很多国家把提高人口素质、人民健康作为发展经济和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因为经济竞争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竞争,教育竞争的背后是智力竞争,就是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人们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必须
让学生懂得只有敢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科学、德育的内容,是营造一种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向导的整体优化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有中学德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善与恶、美与丑等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因素、社会消极面往往会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使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灵在烦恼、懊悔、绝望中难以自拔,最终导致出走、轻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学的道德理论植根于他们的头脑,并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分析社会道德现象的正确方法,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新时代的文明素养,确立对社会、国家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具备抵制社会消极影响的能力,促进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开展健康教育,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卫生策略。对于国家来说,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国民保健对策。人们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难的道理,只要人们具备基本的卫生知识,许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预防。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由单项传播信息向双项传播信息方式转变,形成课堂教学、科普录象、卫生咨询、心理咨询、个别交流、学生反馈信箱、网络新技术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提高教学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未来息息相关,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学习生活经历和大学校园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这种心理发展水平所表现出的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积极面,二是内心存在显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的一帆风顺和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常常带有优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点,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消极失望,有可能导致心理生理机能的紊乱而影响健康。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当务之急。
据有关统计,世界各国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引发的疾病。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宣讲,建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吸烟是世界上公认的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首位。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约250万人死于由此引发的疾病。另外,调查表明,吸烟的起始年龄越早,其患病的危险性越高。吸烟还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减退,智力活动能力降低,思维能力衰退。某些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吸烟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不吸烟的学生。由此可见,吸烟确属公害。因此,不少国家都制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法规。而酗酒是世界公认的又一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在危险因素中居于第二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因酗酒而结束生命。众所周知,酒精对人体细胞有毒害作用,过量饮酒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损害人体神经中枢、心脏、肝脏,还会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疾病。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显而易见。要减少和消除其影响,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集体的管理者、技术的指导者,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找准学生的精神需求点,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把握好方法和时机,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良才.大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
[2]杨普春.情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2010,(5).
诸如英语词的概念与其物质外壳的关系,有与汉语现象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一张书桌”的组词的汉译英a desk,这是典型的英汉两种语言现象相一致的,学生学这类组词无多大困难。但在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与外壳英语两种语言现象不一致时,如“一袋大米”,学生往往容易犯a bag rice这样的错误,又如把“不久”译成no long,“前几天”译成before some day。至于“一 本英语书”用a而不用an,“几本书”用book而未加s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汉语中介心理的障碍现象。
在句子结构上,英汉现象一致的英汉翻译干扰不大,但在不一致时,这种中介心理干扰就大了。如“这不是书”,“书在桌子”上就容易译作“This isnot book”“Book on desk”之类。汉语词序定冠词和系词等尽被“忽略”,这说明作为语言模式已基本固定的中小学生习惯了汉语观念,处处都造成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急需英语教师的点示和启发。从科研的角度看,学习英语实质上,是使英语材料在头脑中与汉语系统接通,进而才能建立新的联系系统的心理过程。
语感心理问题
有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还谈不上培养语感,其实不然。因为语感本身就属于阅读能力所包含的诸因素的一种,只要教学大纲有要求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就要遇到语感问题,因为语感是阅读能力的根本和实质,就是说阅读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外语语感的强弱,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感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英语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如英语中行为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加“s”,语感强的会脱口而出“He workshard。”而有的学生经老师反复指出,仍然忘了加“s”,可问到这项语法规则,几乎人人都会说他知道。但一运用,语感不同的人表现就不一样了。
又如:“We saw a bear dancing on the stage。”有的学生可以马上在脑海里出现一幅有趣的图画,一只熊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地舞蹈,从而形象鲜明地铭记这个句子,而有的同学则要老师讲解一番“see sb doing sth”的语法分析才能明白,并且记忆也不深刻,这就是语感心理成熟的程度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要走出“纯语法”的教学误区,在阅读能力和语感心理方面加大教学力度,是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一条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迁移心理问题
迁移的基本条件,是不同技能是否具有共同的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如技能等),这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成熟的迁移心理素质,是英语教改中的重要课题。
如果先行学习对于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在英语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的迁移,认识迁移是有条件的,有规律可循的,对促进学生正迁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负迁移的发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教师威信
1 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布置学习任务、传授技术、组织练习和分析技术、纠正错误动作、监控运动负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等。同时,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仪态仪表整洁利落、庄重大方、精神振奋、充满激情;讲解语言精炼、准确、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情趣和幽默感;示范动作准确、轻松自如,姿势优美这些都能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和崇拜,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教师威信的建立起积极的正面作用。
2 建立中学体育教师威信的意义
2.1 教师威信。威信是指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所树立的一种威望和信誉,能够使他人对其产生信服,会对他人产生一种影响力、号召力和约束力。所谓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丰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高超的教育技能和真挚的感情,通过良好的示范行为去影响学生,进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一种自觉的信服而又尊重的态度,是教师的教育态度在师生关系上的反馈结果
2.2 建立中学体育教师威信的意义。体育教师的威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的威信是一种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之一。体育教师的威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愿望等诸多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体育教师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具有较高威信的体育教师,不仅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且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亢奋的良好心理状态,即使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通常也会使学生感到心悦诚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责感或感到良心上的不安,从而会更加积极努力学习。所以说教师威信的建立事非常重要的。
3 建立体育教师威信的几个侧重点
3.1 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建立威信的关键。人与人相处首次接触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总是很深刻的,也是很牢固的,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体育教师来校工作时间不长,学校里的学生对其了解不是很多,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印象的创造实质是其自身形象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学生将从教师留下的良好第一印象中认识教师并扩大到他们的其他方面,更有助于青年教师威信的树立。据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第一印象能影响教师威信的建立。教师与学生第—次见面时,学生对新来的教师满怀热切期望和充满新奇感,这个时候,学生对教师的一言—行都特别敏感。由此而产生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以及有关的态度,往往成为影响教师威信的重要心理条件。如果教师开头几次课都作好了充分准备、态度沉着、自然而亲切、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得当,能取得“第—感知效果”,就能初步树立起威信,反之,如果没有充分准备,上课时表现过度紧张、语无伦次、举止呆板,或精神不振,不善于控制课堂纪律,不能机智地处理班级偶发事件,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在大多数情况下,恢复丧失的威信,要比获得威信困难得多。
3.2 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是建立威信的基石。经过调查分析有68%的同学认为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高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威信。调查结果表明:专业技能以及知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良好的技术和和知识理论是建立体育教师威信的基础,上课的时候学生会提问一些问题,你的生动准确的回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的知识面广泛,能把问题更扩展一些效果会更佳,这也是建立威信的最佳时机。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时机,标准漂亮的示范动作会使学生崇拜你,学生是最好的评委,学生会根据你的动作来确定教师在他心理的位置,这也是教师建立威信的最佳时机。
3.3 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建立威信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宏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教学情境富有创意、即能营造较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对突发事件能迅速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始终驾驭着教学的进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使教师的威信得到提高。有68%的学生认为教学能力可以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尽快建立威信,有19%的学生不确定是否能建立教师的威信,仅有13%的学生认为不能建立威信。说明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能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威信。
[关键词]体育课 恐惧心理 克服和矫正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经常对一些项目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特征有:思维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相关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甚至出虚脱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造成了学生技术动作变形,既定配合失误,或者无法完成练习,严重的还会造成伤害事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恐惧心理的成因
1 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等客观因素是形成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在进行对抗性项目时;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类项目时;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久性项目时,他们普遍对此感到焦虑或恐惧。这些现象在体育课中十分常见。另外,技术动作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因此,以上客观因素构成了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产生恐惧心理重要原因。
2 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总是不敢迎难而上,力不从心,并错误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加上他人并无恶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对体育学习和测试感到惧怕。
3 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境再现
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运动者本身的因素,造成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一些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或经验,当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境就会再现,甚至夸大了危险性,而引发对该内容的恐惧。
4 对体育运动科学的无知
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知识了解、掌握不多,加上体育理论课少之又少,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肤浅。而一旦出现问题自己又不能解释时,就产生了恐惧感。
5 教师的单一要求和不自觉的偏爱
在体育课中,不论学生的情况如何,个别体育教师都一味的、不分层次的同一标准、单一要求,这样就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遭受失败的困扰,而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其次教师对学生又不能平等对待,往往容易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让他们当反面教材,使他们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也随之产生。
多种多样原因不同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个别学生的恐惧心理还可能演化成“群体效应”,使教学无法继续。恐惧心理是体育教学的阻力,但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克服和矫正的,关键在于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方法。
二、克服和矫正的方法
1 强化身体素质法
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综合训练,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某些身体素质训练,即“课课练”,这种做法确有一定实效。同时针对个别差异及其程度加以区别对待,达到全面训练、综合发展的目的,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不断积累“实力”,增强信心,逐渐克服恐惧。
2 降低难度法
是在不改变动作结构的情况下,改变练习的难度和条件,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一是在新授课时教师的完整示范,不宜将动作的难度做得过大,如双杠支撑摆动,教师将摆动幅度做得过大,而初学的学生则感到了危险而产生恐惧感,因此,新授课示范的难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待基本掌握后再提出新的要求,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二是降低器械难度,器械难度在客观上会引发学生的恐惧心理,如可用橡皮筋代替跳高横竿,低杠代替高杠,移近踏跳板等等,让学生有安全感,逐步掌握技术动作的基本要领,还可以将动作分解,设置有效的辅助练习等等。
3 保护帮助法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改善体育学习的保护条件,如在进行单杠骑撑前回环的教学时,杠下垫上厚垫和用薄垫或根本不用,其结果截然不同,笔者曾在所任教三个学生情况基本相似的班级中做了这样的试验,结果,基本完成率的比约为5:3:2。所以保护条件好或保护者多,练习者心理稳定性就高,易产生安全感,练习完成的程度就高。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有准备有重点的做好学生练习时的保护与帮助,并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个别“重点对象”教师应亲自保护帮助。另外,注意掌握好脱保时机是保护帮助法的重要一环。
4 表率帮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组织安排好学生练习时的前后顺序,把技术好、胆量大,有把握的学生排在前面,情况一般的学生排在中间,技术较差,胆怯的学生排在最后,利用好生影响差生,带动差生,这种教学秩序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练习动力,引发学生间的“比、帮、带”,还能影响有恐惧感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 常识学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学习与他们程度相适应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以及事故的预防和急救常识和运动力学的有关原理,使体育学习与常识原理知的了解掌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
一、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既然学生每天的大部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那么学校的环境气氛就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亦即,学校自身的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源。因此,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的静态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暗示薰陶的作用。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容校貌,如校园内葱郁的花草树木,洁净的教学设施,每一个角落都可给人以美的感受,都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而心理环境则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动态的校园文化等,广义的校园文化应包括校风班风。良好的风气催人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人际关系融洽,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减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消极的风气则使人情绪低落,感到压抑、纪律松懈、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水平也必然降低。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可见心理环境比之物质环境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心理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心理环境是由全体师生,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创造的校园文化环境。它反映出学校所有成员特有的共同的心理品质,同时也给予置身其中的全体成员以特有的心理影响。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其核心是特殊的心理环境的形成,所以说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学校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归属的需要”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之一,而社会心理学也揭示了个体心理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则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一旦形成,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得群体成员形成共同的心理倾向,甚至具有共同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心理效应有两类,一类是群体心理有社会助长作用,能使个体行为增质增量;另一类是群体心理有社会致弱作用,能使个体行为减质减量。有两个典型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心理效应:前者,国外有人用雁和雁群做过试验,单独一只雁飞的最远的距离比雁群一起飞的距离短得多;后者,如人们常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现象。所以一个好学生在不良学风的学校或班级中,也会不思进取,一个差的学生在具有良好学风的学校或班级中学习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学校硬件环境也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群体心理环境作为基础,硬件再好,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心育环境的创设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学校心育环境,就是创设具有渗透性、暗示性,体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倾心建设良好校风
作为社会风气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风气,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因素,它是每个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集体意识的倾向和行为特色的集中体现。校风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校风建设是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学校心育环境的最高功能。
1、良好校风的心理功能
①感染功能。良好的校风对师生员工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是无声的行动命令。它能够使学校成员自觉与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采取符合教育要求的从众行为方式。
②行为导向功能。校风虽然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但它却能使师生员工自觉的遵守,抵制和排除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的侵蚀。
③内聚功能。良好的校风,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因此它能增强集体意义,增强内聚力,使其处处关心学校的声誉,时时不忘自己的校训,保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义务和责任。
④激励功能。良好校风能催人奋进,使人在思想上、情绪上,行为上得到统一,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⑤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良好的校风能防御外在不良因素的侵袭、干扰,使师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的侵蚀。
2、良好校风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①创设加速良好校风形成的情景,校风的形成要有计划宣传、发动,形成强大的舆论,从而在师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印象和心理压力。
②充分发挥教师“隐蔽强化”的作用,这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本条件。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其思想和言行均对学生起到“隐蔽强化”的心理作用。
③制订严明可行的校规校纪,这是构成良好校风的必备因素。一所学校有章可循,有纪可遵,就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④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内在动力,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也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与巩固。
(二)潜心营造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的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体作法有:
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意识,它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反之教师专制、居高临下的教学作风,往往导致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感。
一、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界定
幼儿舞蹈是由儿童表演或体现幼儿生活的舞蹈,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基本功则是指幼儿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它涉及学习者自身外在的条件,以及学习者自身内在的条件,体现出学习者是否能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和技巧动作的能力和素质。舞蹈基本功所要求的外在条件是指幼儿的身材及躯体的软开度等先天基本素质条件;而内在条件则是指模仿能力、控制能力、表现能力等基本能力。
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指对内在软开度和外在能力的训练。“软开度”即柔软度,是指经过专业化及系统化的训练后,跳舞者全身肌肉相关联的韧带都能够拉长拉伸。“力度”的意思是指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跳舞者对控制力、耐力、弹跳力、支撑反作用力等力量型的感觉。回想一下,我们看到过的舞台上业余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节目的情景,虽然她们都在尽力完成演出任务,但总给人一种僵硬的感觉,没有像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舞者那样动作流畅,每个环节犹如行云流水般给人带来美得享受,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专业化、系统化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需要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的一般价值
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幼儿身体的训练,是塑造幼儿完美体形的训练,包括对于幼儿韧带的柔韧性和肌肉的延展性以及身体的力度力量和协调性、灵活性的训练。老师在课程的设计时,注重游戏的植入,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如“比一比”、“演一演”、“小老师”等不同形式。
三、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特殊价值
一方面,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和其他的培训一样有着针对性的一般价值,可以各有侧重地进行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训练,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我们会借助各种能够获取资源的平台,如:图片、视频、音频等等,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知生活中的精彩,从切身的体会中找寻艺术的灵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头脑以及灵活的躯体去演绎、去创造。我们会模仿各种小动物,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达到训练的效果。以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蚂蚁爬”为例,我带领幼儿通过图片的形式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知道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它有六条腿,在地上爬,背上可以背粮食,是个勤劳的搬运工,而且它们认真劳动时都能按照特定的路线有序行动。了解了蚂蚁后,让一名幼儿来模仿蚂蚁运粮的情境,只见她“扑通”跪在地上,四肢着地,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觉得她模仿得像不像?哪里可以改进?”“膝盖不能着地,背要平平的才能运送粮食!”“那它是如何向前爬的呢?腿一直保持不着地吗?眼睛应该看向哪里?如何才能使两只小蚂蚁运粮时不碰撞?”孩子们通过观察来解决老师的提问后开始尝试,并掌握要领。学会了四肢协调动作,手臂和腿部肌肉通过这一动作达到训练的目的。
在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很多动作都来源于生活,是模仿生活中的事与物,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我们通过“模仿游戏”和“创编游戏”感知身边的一切。
我们在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上把社会和健康两个领域综合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传递给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既加深了社会认知意识,还使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强健体魄,为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从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经过基本功训练的孩子和普通孩子的不同。他们往往更有自信,更加聪慧,对于美得理解更加深刻,对自己要求也更加严格,更能吃苦,少抱怨。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学习过程。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方向教育,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条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注重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利用学生自制课堂纪律进行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练习习惯。其次,我还注重榜样模范的力量效应,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对凡有乐于助人的学生予以鼓励、表扬,同时还注重培养小组长,由小组长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这样,学生既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教师要看到学生自我锻炼意志的愿望,并鼓励他们自主活动。如对自觉性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自己制定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并指导他们正确分析主客观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学生在明确行动目的,了解困难过程以后意志锻炼收获更大。我在每周每班中将一节体育课定为小组自主活动课。要求学生自己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素质练习或游戏进行活动。学生积极性较高,他们愉快地玩起了跳绳、打羽毛球等日常游戏,也自觉组织篮球赛,往返跑等体育活动,运动场上往往笑声不断。同时,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本小组规定,不用教师加以管制。整节课,学生都体现了积极、自觉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这种效应还延伸至课外及自习课,在课外活动及自习课话动中,学生也能自觉、积极地参与。
三、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将心理倾向于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以便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和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奠定基础。有自卑思想的学生,大多是性格懦弱、思想抑郁的学生,几乎没有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很少受到教师的表扬。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较弱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不敢尝试,不敢参与某项活动或练习。教学中,我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表现,适时地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敢于尝试。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积极练习,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如在一次排球课上,一个自身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垫球姿势不太标准,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敢做动作,经过教师的鼓励,他大胆尝试,最后可以大方的在同学面前做动作。
四、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往往在家中较受宠爱,因此常表现出霸道、自私、缺乏爱心等。为了培养学生爱心,让学生相互关心,每新接一个班,我就规定一条体育课堂纪律:积极汇报,大胆说话,发现课堂中有学生不适应立即向教师汇报。学生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课堂中发现有人不舒服,就会马上来报告,我就及时处理,同时还安排相应同学去照顾。既避免了课堂意外的发生,又充分调动学生相互关注、相互关心。时间长了,学生对体育课中常见运动反应症状有了一定了解,对一些常见症如:中暑、肌肉痉挛等能边报告边处理。学生间相互关注、关心了,学生关系融洽了,班级更团结了。
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确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训练中,某一项目完成得不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思考,找出不足,思考怎么克服,并积极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累了”“我不干了”等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如果有了这类想法,应尽快打消。
六、教师以正确的教态、积极的心理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