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绿地设计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城市内涝、地表径流、雨水管网、河道水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me Chinese city frequent water-logging, city "meet the rain will flood" has become a certain universality and a "city disease". The potential problems in urban construction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adverse factors results. The city also needs to deal with the potential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city construction find reason, to advance to solve.
Key words: the city water-logging, surface runoff, rain pipes, river water system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屡屡发生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涝。特别是2011年6月份以来,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杭州、南昌等大城市均在遭遇强降雨袭击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城市内涝,不少城市还出现了接二连三地发生内涝的现象,给市民生活、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最近几年来,国内城市内涝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市民将其归纳为“逢雨必涝”。然而,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城市内涝频发应是城市建设中多种不利因素综合的结果,其应对措施也必须是对城市建设的多个相关工作领域同步进行调整和改善。
1、城市降雨排水机制简介
分析城市内涝问题,首先需要对城市区域的降雨排水机制进行必要的梳理。一般来说,可将城市区域的降雨排出过程简要归纳如下:首先,降水以雨水形式落至城市地块,通过地表径流汇集到城市道路的雨水管网,通过雨水管网就近排入附近的河道、湖泊等城市内部水系,再通过城市内部水系最终排出城市用地范围。
2、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分析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也应从上述城市降雨排出过程的各个阶段着手,逐一分析其中的不利因素所在。
2.1、极端天气现象多发
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强,地球大气蕴含能量更加充沛,大气活动更加剧烈和频繁,并携带更多的水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国内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一些大型城市,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上空的冷暖气流垂直活动加剧。当含雨云系经过城市上空时,在城市热岛效应冷暖空气垂直对流作用下,一是驻留的时间更久;二是降雨强度增大。因此,与以往相比较,降雨更多的发生在城市范围,而且降雨强度也有所增大。
2.2、城市地表径流增加
降雨落到地面后,一部分以水蒸汽的形式返回大气,一部分通过渗透进入土壤,其余的则沿地表形成漫流,最终汇集到管网,就是所谓的地表径流。其中,地表径流与降雨总量的比值就是径流系数。
从表1、表2的径流系数变化中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建设强度的不断增加,地面硬化的比例越来越高,径流系数不断增大。由此产生了两方面的效应,一是降雨总量中更多的比例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排出,进而增大了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内部河流水系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水流通过地表径流方式汇集的速度更快,因此意味着降雨将用更短的时间,快速的汇集到雨水管网系统和城市内部水系。而我们知道,同样一次降雨通过同样规模的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用时一个小时和用时三个小时其结果差别十分显著。
2.3、城市管网建设水平偏低、维护保养不足
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设计建设水平偏低,其次是已建管网缺乏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2.3.1、雨水管网的设计标准
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首先取决于降雨强度。我国目前规范体系中的降雨强度测算方法源于前苏联,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参数――设计重现期,是指按照统计概率,出现与设计标准同样级别的降雨的平均期限,即设计暴雨强度出现的周期。实际中的情况是:一方面,很多城市管网系统设计时,设计重现期取值标准本就不高,特别是老城区,重现期为一年的不在少数;另一情况是统计数据反映的是此前几十年来记录的平均水平,然而随着气候变化,此前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极端情况却在同一年中屡屡发生,设计标准显然不能够满足。
2.3.2、雨水管网的维护保养
在雨水管网的维护保养方面,我们的城市欠账也很多。我们知道道路、桥梁有它的寿命周期,需要定期的更新改造和维护保养,才能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但在雨水管网方面,能够做到正常进行更新维护保养的城市并不多。笔者曾经亲历过一次道路改造,挖出的一根直径为1.5米的雨水干管。经过十多年的使用,基本上没有清理过,管道中泥沙淤积已经达到原有管道断面的85%以上。这根直径1.5米的管道实际过水能力已经不及一根直径0.6米的小管道。但在主管部门的信息资料中,它仍然是1.5米的主干管道。试问强降雨时,怎能保证排水通畅。
2.4、河道蓄水能力降低
河道、湖泊等城市内部原有的水网体系,除了基本的排水功能之外,还承担着重要的储水蓄水功能。但多数城市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随着土地开发强度要求不断提升,往往是河道裁弯取直、硬化驳岸;湖泊则是越占越小,很多小的河塘基本消失。城市内部水系的储水蓄水能力严重降低,其结果就是旱时河道干枯断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降雨稍大时,水位急剧上升,很快就河满湖溢。快速上升的水位通过与之连通的雨水管网进入城市低洼地块,导致局部内涝。
3、以松陵城区为例浅析城市内涝的应对措施
3.1、松陵城区基本情况简介
吴江市松陵城区位于苏州市区南部,西濒太湖,东邻九里湖、同里湖、南星湖、叶泽湖等,是传统的太湖淤积水网地区。区域内湖泊、河道水网密集,是较为典型的内涝易发城市。一方面,水网密布使得降水便于就近排入河道、湖泊水体,利于城市地块内涝的排出;另一方面,也正由于河道水系发达,河道及地下水位均较高,地块排水的绝对高差很小,不利于城市排涝。根据历史水文资料记录分析,松陵城区发生城市内涝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原因:一是梅雨较长时间滞留,导致内部水位持续高涨;二是过境台风带来的短时间、高强度降雨。
3.2、城市内涝的措施应对
松陵城区在总结多年来应对城市内涝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多个工作领域着手采取改进措施,逐步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措施体系。
3.2.1、建立完善的圩堤体系应对洪涝灾害
松陵城区的平均地块竖向标高约为黄海2.5~2.6米,内河常水位约为黄海1.3米,排水的绝对高差不大。市区内的低洼地块标高大致与常水位相当。为妥善应对过境洪水和城市内涝问题,根据《吴江市松陵片区防洪除涝及水系整治规划》安排,采取结合自然水系将城区划分为若干圩堤包围的方法。圩堤包围之外是为外河,用于行洪排涝;圩堤包围之内是为内河,与外河相连处均设有排水闸站,可人为调节水位高低。平时闸站开放,使内外水系自由沟通,利于水流交换和生态环境的培养。高水位时,关闭所有圩堤包围,同时开转闸站设备,人工将内河水排往外河。
3.2.2、提升雨水管网建设标准
松陵城区由于河网水系发达,城区河道密度较大,雨水管道都能够较为便利的就近排入河道,因此雨水管网往往不是城市排涝的瓶颈。在此前的城市雨水管网设计中采用的暴雨重现期仅为一年。但近年来,在新城区建设中已将暴雨重现期设计标准的下限提高为两年。
在雨水管网的日常维护方面,松陵城区已明确由市城管局下属的市政养护部门设立专门机构,配套人员、资金、设备用以专门负责城区的雨水管网检查和维护。有关力量还在进一步加强。
3.2.3、增加城市绿地率
近年来,吴江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吴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对松陵城区的绿地结构、绿地率以及重大的绿地景观设施等进行了规划控制。规划有滨湖生态公园、松陵公园、南部城市公园等多处大型城市绿地公园和一些具有一定用地规模的街头绿地公园,此外还结合市区京杭运河、三船河、内苏州河、外苏州河、行船河、南大港河、云龙河等主干水系河道沿线规划了多条生态绿化景观廊道,宽度一般在70米~200米不等,城市整体绿地比率得到提升。截至2010年,松陵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3%,城市用地中的硬化比率同比显著降低。在较好地营建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同时,使得市区地表径流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2.4、保证必要的水面率
在控制水面率方面,近年来吴江市先后编制了《吴江市松陵片区防洪除涝及水系整治规划》、《松陵城区水系治理近期建设计划》等。在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由规划、水利等相关部门在水系专项规划等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对每一条河道的位置和宽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划定了河道蓝线。按照控制详细规划中河道水面面积汇总计算,形成了基本水面率。目前城区的控制基本水面率达到5%。在实际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宽度在控规规定宽度的基础上不得缩减,但可以在沿河防护绿地范围中适当拓宽,河道岸线允许自然变化。由此,加上城市公园、居住地块等的景观水面,整个城区的实际水面率有望达到8%左右的水平。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综合推进,近年来松陵城区应对突发强降雨的能力有所提高。2011年以来虽有过几次局部强降雨过程,但没有形成比较明显的城市内涝。
参考文献: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建设部2001.6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国家计划委员会1987.4
[3]、《吴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7.10
[4]、《吴江市松陵片区防洪除涝及水系整治规划》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8
[5]、《松陵城区水系治理近期建设计划》吴江市规划技术服务中心2010.10
1市政工程建设“城市病”的各种症状
1.1道路及配套项目提前“老化”,改造困难
如果中心城区道路在建设时受各种不利条件和陈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就会对道路交通流量和地下管线穿行预估不足。加之道路过于狭窄,将严重影响目前及未来的交通发展,地下管线的布设也会过早出现不能满足周边配套需要的现象。事实上,要治理上述中心城区道路“老化病”而进行道路改造,难度指数非常高。因为人流众多,加之周边构筑物复杂,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供选择。
1.2形成“断头路”,道路路网无法贯通
为了力推城市建设,一旦有市政项目上马,工程人员总是铆足了精神赶工期,保质量、重安全,力推精品工程。但往往因为“城中村”改造、拆迁、体制机制及建设资金等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形成了“断头路”。一个美好的开始就这样促成一个难看的收尾,甚至收不了尾。另外,这些“断头路”大部分都是拆迁量大、建设成本高的“老大难”项目,再重新打通这些“断头路”就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所以,很多类似情形都无法及早启动打通工程,导致道路路网迟迟不能贯通,部分未建段落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1.3对交叉建设项目协调不够,造成即建即拆现象
城市片区路网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建设的过程,承建单位一般不只一两家,这就导致各条道路建设的先后顺序也不完全统一。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取得有效沟通或是协调不畅,或是不遵循合理的施工顺序,就会出现先建再挖、即建即拆的情况,既造成交通影响周期变长,同时引发重复建设的资金浪费。
2防止市政工程建设“城市病”的注意事项
2.1前期设计不容忽视
防止“城市病”,要在拟建工程前期设计时严把设计质量关,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标准,并对后期施工有足够的预见性。只有全局考虑,统筹设计才能避免“断头路”或多次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建设道路工程时,除了满足其自身功能需求外,还要充分考虑整个片区路网的贯通,要对拆迁障碍或是临近重要构筑物阻碍影响作预估处理方案,从源头上杜绝“断头路”的形成。在前期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近远期交通发展以及临近拟建交通要道是否会造成破坏影响,从而避免周边因改善交通或是改造其它道路对新建道路及其它设施造成严重破坏。要让道路有足够的可变发展空间,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
2.2做好服务需求调查,明确设计标准
防止“城市病”,就要做好需求调查工作,多方协调沟通,充分发挥它服务大众的功能,据此拟定切合实际功能需求的设计标准。例如,在打造一块城市绿地时,不仅要展现它的景观绿化对于城市的美化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周边居民对该绿地的参与程度。可以布设大小合适的居民健身场所与方便通行的园内道路,让游人轻松的进来,安全的离开;可以配备可供大人、小孩活动的专用设施及服务场所,让嬉笑玩耍的小孩玩得尽兴,也让习惯忙碌的大人驻足放松。考虑到诸如此类的人性化细节,这块城市绿地才会有人与景的共存,才能展现动与静的结合,真正发挥扮绿城市的作用。如果一块漂亮的绿地建成后,难以聚集人气,没有生气,就成为一种“病态”美,只会白白浪费宝贵的绿地资源。再如,修建闹市中的交通要道,除了满足来往车辆的畅通以及大量的交通转换,更多需考虑沿线两侧行人的通行、穿行等问题。只有给行人通行、穿行提供方便,才会降低行人强行横穿街道干扰车辆通行或引发交通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同时也就防止了“城市病”的发生,避免了因非人性化设计为道路带来拥堵,以及出现拥堵之后再对交通采取疏、缓堵等“治病”措施带来的加倍投资。
2.3做好全面防范工作
防止“城市病”,还在于市政工程建设的众多参与单位,都应着眼于市政工程项目全面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城市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城市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工程设计单位和人员要获知最新规划信息,确定切合实际的可行方案。在市政道路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片区规划、路网规划与线路、道路标高、排水排污走向、供水规模及各种管线布置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大幅调整路线、管线布置冲突,避免道路刚竣工就破路埋管现象,避免因信息不及时,造成设计返工,甚至施工返工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要理顺建设管理这条线,加强与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超前沟通,做好项目周边单位的协调。此外,更要履行好对施工中各参与单位的管理,安排好建设的先后顺序,才能避免反复拆建的工作,才能实现城市建设工程的价值利益最大化。
3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内涝; 原因;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TU998.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城市内涝是指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导致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性气候,夏秋之际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持续时间长,然而降水又不能被及时排走,致使城市低洼地区大面积积水。
今年夏季,一场场暴雨席卷大半个中国,多数城市出现内涝现象。6月30日,鄂尔多斯出现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东胜区发生内涝,因城区部分建筑墙体倒塌,低洼处平房浸水造成8人死亡。7月10日,强降雨导致成都中心城区8座下穿隧道积水、40处路面积水;武侯区倒塌房屋12间;新都区1人不慎落水失踪。7月14日晚,广州遭遇暴雨,导致城区出现内涝,主干大道中白云区医院路段出现较大积水,一度影响交通。城市快速发展,增加了内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城市对内涝及其衍生灾害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
二、 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导致强降雨天气增多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地表气温升高,进而引发水面蒸发量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使得更多的降水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变得越来越明显,致使城市中的上升气流增强。城市中的工业生产、民用炉灶及焚烧废物等产生了大量凝结核,因此城市云量一般比郊区多,从而使市区雨量比郊区多,形成了城市雨岛。
(二)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1、城市扩建致使天然地形地貌遭到改变
在自然的状态下,天然的沟塘河渠都有排洪的能力,天然的森林植被和湿地有涵养水源的价值。但是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使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池塘、水沟、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破坏、截断或填筑它用,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
2、城市地面硬化率高,渗水面积大幅度减少
天然的情况下,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土壤会像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雨水并储存,来不及吸收的雨水才在地表形成径流。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地扩建,原始的绿地基本上被混凝土或沥青代替。一些城市地面硬化率达 90%以上,地面的大量硬化导致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一旦遭遇暴雨很容易形成城市内涝。
(三)城镇建设管理的缺陷
1、雨水管渠设计标准偏低
根据2006年建设部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我国的排涝标准为 0.5年到3年一遇,重要地区要达到3年到5年一遇。据调查,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多数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2011 年,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对排水标准进行了修订,调高了设计标准。但是就这一标准,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2、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
给排水管道是地下工程,其畅通与否,在不出现暴雨的情况下往往对城市的美观不会造成影响,且城市给排水管网的建设投资巨大,各级政府往往会有“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城市老城区管道改造不仅费用高,还需要各部门的协调,而且管道开挖会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所以在老城区进行管网改造极为困难。
3、 人为因素导致下水管道堵塞
市民的生活杂物也会导致周围排水管道堵塞,一些人为图方便,将垃圾倾入排水管网,造成管网堵塞。国内很多城市的老城区都是雨污合流排水体制,城市中最容易发生排水管道堵塞的地方是餐饮业集中地区,一些餐馆把含有大量菜叶、瓜果皮、动物毛皮的废水倒入下水道,这些杂物经长期堆积,就会形成黏稠的物质,严重阻塞管道。
三、防治措施
(一) 保护和增大城市水体面积
在城市延伸发展时,要严格规划管理建设用地,严禁随意填埋河道水系,有条件的已建成区要有计划地疏通恢复已淤塞的河流和湖泊。城市推广雨水收集利用,道路两侧逐步建设雨水蓄水设施,如蓄水池,蓄水河渠等。大中城市可以尝试建造人工湖泊,既可以调节气候,美化城市,又可以在汛期防洪。
(二)城市地面和下水管道多采用透水材料
保持城市内良好的地表透水性,道路、停车场、广场推广使用透水性铺装材料,人行道路面采用可下渗结构,留足渗水地面,以减少地表径流量。改变下水管道的材料,利用透水材料,增加排水过程中的渗透水量,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大下水管道的排泄量。
(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增加植被绿化面积,可以加强土地对雨水的自然吸附,有效地增加地面积水的下渗能力。据调查,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绿地的渗水能力是水泥或沥青硬地的8倍。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建设下凹式绿地,这种绿地遇到暴雨的时候,即使一时来不及渗透,也可以积蓄近10厘米雨水,然后慢慢渗入地下,形成一个天然的“蓄水池”。
(四)建立城市排水系统 GIS 数据库
国内大多数城市排水管网错综复杂,水务局也不能完全掌握排水管网数据,因此当发生内涝灾害时,我们无法查找问题的根源。目前,国外很多城市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这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GIS系统与分布在管网内部的传感系统结合,当暴雨发生时,实时监测排水管网的水压异常并报警,为工作人员解决和查找问题的根源提供了依据。
四、总结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大中城市的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城市过快且不科学的开发。城市开发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不能过分强调眼前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幸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不可取的,从长远来看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为了减少城市内涝发生概率,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长远考虑,做到未雨绸缪,用长远的眼光来建设和管理城市,从而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参考文献
[1] 叶斌;盛代林;门小瑜.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对策[J]. 水利经济,2010,28(04):1003-9511
设计背景:南入口广场位于城市中心区生态景观轴线南端,东靠张宅河及E22居住小区与E23商办区,南临温州大道,西侧为居住小区及E20商业金融用地,北至锦江路。总占地面积:78441.8平方米。为了彰显城市品位、完善城市中轴绿地,温州市政府提出要对这一片区域进行建设利用。
一、总体设计说明
1.1设计依据
1.1.1甲方提供的设计范围地形图及相关资料。
1.1.2《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1.1.3《浙江省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技术规定》
1.1.4《温州市审批技术规定》
1.1. 5《公园设计规范》
满足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市政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标准与规范的要求。
1.2方案总体构思
1.2.1以“亲绿、亲水设计”为核心,通过自然地貌起伏和生态植物群落来创造植物绿肺。
1. 2. 2融合当地文化,加强公园文化底蕴。
1.2.3从温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中获取灵感,将温州城市发展轨迹作为一连串故事背景,从郭璞建造温州古城开始---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温州模式发展战略---和谐温州、实力温州、活力温州---六城联创等事迹逐步展开叙述,努力打造一个集"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温州文化展示、绿色生态为一体的市级公共空间"。
景观结构:
一带
沿人工湖和张宅河形成一条滨水休闲景观带。既是公园内部一条主要游览路线,也串联起各个不同的景观功能空间。
从南面展现温州城市起源文脉的主题雕塑------演绎音乐喷泉------风帆——温州发展事迹解说石板——现代城市展示模板,通过特色石板、地面广场、园路等设计方式串联起各大功能区块,使旅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享受各个功能空间所带来的喜与悲。
四区
城市起源区城市过渡区城市发展区城市生态区从南到北,沿轴而上,一气呵成,设计理念与北面已经建成的世纪广场和市政府形成呼应,体现政府公共空间开放性、严肃性、亲民性的特点,演绎着温州市城市中心区南入口广场高品质的景观,达到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最终目的。
城市起源区
位于地块南侧:地块南面为温州大道,视线开阔,形象突出,为提供入口标志性形象的营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温州造城鼻祖郭璞造城作为故事的起源,循循渐叙,诉说着温州发展的轨迹,同时也以此来纪念郭璞造城的功绩。
城市过渡区
这个片区水面相对宽阔,适合做展示城市景观形象和开阔开放空间的滨水景观,同时结合滨水景观优势,布置广场售卖部和公厕。特色音乐喷泉、临水榭、景观桥、湖心岛共同营造滨水休闲景观片。
城市发展区
结合绿地景观,利用地势起伏高差,布置广场主题雕塑,从温州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提炼设计精华,体现发展为主题的城市文化景观。
城市生态区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形成适宜居住、适宜生活、适宜工作的生态园林城市。拥有青山绿水,可以依山傍水,坐看细水长流,绿野千顷,静温悠闲,于城市繁华间别有洞天。城市生态区给繁忙都市人和身临其境的游客一种休闲惬意、一种生活回归。茶室、现代城市展示模板的嵌入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态与现代都市的向往。
二、专项设计说明
2.1总平面设计说明
2.1.1现状分析
现状是一片废置的农田和部分老房子,怎么样在这片边缘化的土地上创造出具有景观意义和价值的作品是我们着重去考虑的问题。
2.1.2环境与绿化设计
植物设计在整体环境景观构建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景观意境及文化意蕴的传递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方案植物设计主要遵循“常绿、乡土、乔木”的设计原则,平面布置上结合林缘线、林冠线、郁闭度等指标来考虑。
1.目标:美化、彩化、香化、净化;根据季节的变化,设计多种多样的植物,达到“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且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对比感强烈。
2.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设计:
上层大乔木——形成上层界面空间;
中层乔灌木——应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果、叶、杆及芳香物种
下层矮植物——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植物及草坪。
主要绿化植物的选择
1、观赏乔木:大型桂花、乐昌含笑、红楠、香樟、栾树、无患子、枫香。
2、色叶乔木:红叶李、银杏、红枫、杜英、马褂木、黄金槐、红瑞木等。
3、观花树种:紫薇、山茶、丁香、广玉兰、紫玉兰、碧桃、梅、李、丁香、木槿等。
4、造型树种:小叶榕、苏铁、五针松、杨梅树、羽毛枫、笔管榕、雪松、皇后葵等。
5、花灌木:红花继木、金叶瓜子黄杨、美人蕉、红叶石楠、迎春花、扶芳藤、茉莉等。
6、地被植物:麦冬、鸢尾、丝兰、黄菖蒲、沿解草、金边过路黄、马尼拉草等。
7、水生植物:水独、睡莲、伞草、薏苡、水芋、千屈菜、唐菖蒲、荷花等
2.1.3竖向设计
广场竖向设计以“庄重大气,自然水岸”为特色,以植物造景和道路规划为主导将广场的空间巧妙的划分,利用水岸-----广场------绿地的高差变化营造最佳景观效果。
2.1.5无障碍设计
遵循人性化和亲民性的设计原则。在主要游览道路、公共设施的设计上,采用斜坡式通道和护栏等形式给残疾人提供方便。
2. 1.6古树名木保护和植被保护措施
在古树名木保护和植被保护设计上,我们遵循最小干预和保护同时兼顾的原则。即原先能利用的植物我们尽量保留,原先能利用的土方我们尽量原地消纳,涉及古树名木的树种,我们坚决执行古树名木保护设计规范。
2.2环境和功能设计
2 .2.1 景观功能多样性:城市公共绿地+滨水绿地+广场绿地
1、城市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主要位于广场西侧,设计主要遵循严整而虚实有序的形体结构,通过树影、声响、叶色等传递风、月、云、日、气、四季等自然的信息。从南至北4个植物群落:春季缤纷花海------夏日芬芳花海------秋叶菊香花海------冬飘香雪花海共同传递着四季的变化。
2、滨水绿地
水,为万物之灵,生命之源。她,更赋予广场以最自然的灵性美感,临近水边,使人心旷神怡,远离尘嚣,静谧和平,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空气温度,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
3、广场绿地
广场规划共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南部为城市起源区,为整个广场的重点部分,是整个广场的主题、灵魂所在;中部、南部分别为中心广场的展开部分。
2 .2 .2景观环境的均好性
园路和铺地是构架臻善臻美生态广场的主要硬件,两者互动,空间上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映照,共塑广场环境的完美与和谐。
2 .2.3主要景点设计
1、音乐喷泉——流韵乐章
音乐喷泉与临水榭遥相呼应,喷泉随音乐节奏的改变,一会儿如千古传诵的梁祝翅膀,轻盈的相对翩翩起舞,在轻柔的低语间,感触柔水般的无奈和坚贞,五彩的水诉说着淡淡的永恒,一会儿又如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喷泉直上云宵,带着心中激昂的色彩如神六升天,心中便有了刹那间幸福和骄傲。
2、湖心岛——柳州浮翠
树影婆娑的树林,散落脚旁的卵石,简单的线条朴实的色彩,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宁静的归属感,不经意地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风儿吹过,唤醒了满岛的桃花,引得它们喃喃低语,也吹动了平静的水面,添加了一份生动的活力。
关键词:形成原因;对策探讨
Abstract: The city water logging has now become a very serious urban diseases, do a good job in the city drainage planning, set up to city drainage system perfect from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e reason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city water logging, explore solutions.
Key word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全国各个城市的道路、地道桥、地铁站和地下车库等道路设施也越建越多。但是,由于规划建设中“重地表,轻地下” 的弊端,使得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规划建设不到位。因此,入夏以来的一场场强降雨使我国许多城市遭受到严重的内涝,甚至引起很多惨痛的事故。这些事故提醒着我们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对其进行科学、深入的规划。
一、城市内涝的定义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二、形成城市内涝的原因
城市内涝在我国比较普遍,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有两个:首先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大、时间长也会形成积水。其次,是由于地势引起的,内涝多发生在城市内地势比较低洼的区域。
形成城市内涝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地下基础实施不健全,排水系统规划严重滞后
首先,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地面上的高楼大厦关注较多,而对于,地下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从而导致国内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例如,排水管道老化,排水管道清理不及时,排水设施不健全等。因此,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城市防洪标准较低,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能力
我国现行排水标准比较低。根据现行《防护标准(GB50201-94)》规定,规划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可采用20年一遇的标准;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必须采用50年一遇的标准。按照《城市排水规划规范》要求采取1-3年的重现期标准,重要地段采取3-5年的重现期标准。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排水重现期标准为1年,地级城市的排水重现期标准为0.5-1年,这就意味着,每年允许城市发生1-2次不严重的积水。很明显,这属于较低的标准。而老城区的防洪标准还低于新城区的防洪标准,再加上老城区排水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老城区容易成为内涝的重灾区。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设施正常应能够应对每小时47毫米和66毫米强度的降雨。但是,在立交桥下、过街的地下通道里、地下车库里、地铁站内等一些特殊的易积水地段,雨水汇集量超过了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就会造成内涝。3)填河造地,破坏城市原有排水体系
由于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地价飞涨,寸土寸金。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被填埋,并在其上进行建设,这样的做法不仅减少了雨水的地下渗入量,还打破了原有的排水体系,减少了可排入雨水的地点,或延长了雨水排入河道的距离。特别是在本来就河道稀少的华北平原地带,这种做法更易形成城市内涝。
4)城市地面大量硬化,减少雨水的地下渗入量
城市地面的大量硬化,如柏油路、水泥路面、水泥广场、大型停车场等,使得雨水不能再通过地面渗入地下,只能通过雨水管道排除,大大增加了区域的汇水量,加重了排水系统的压力,容易形成路面积水。当道路上的雨水排水口数量不足,或面积较小时,便形成城市内涝。
三、城市内涝的高发地点
首先,是城市内地势较低的地区;其次,是立交桥下、过街地下通道里、地下车库里、地铁站内等一些特殊地段,都是降雨后内涝的高发地点。
四、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探讨
1、编制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提高新建排水设施建设标准
过去30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猛,城市管理部门关注的是地面上的形象,对地下的基础设施不重视。往往是城市开发建设到哪里排水设施配到哪里,很少有城市系统地编制排水专项规划,对排水设施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对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统筹考虑,以至城市骨干排水设施不足或标准偏低,有些片区配套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就没有排水设施,发生问题只好采取临时措施。因此,只有先编制了排水专项规划,才能对城市现有的排水管线有完整的了解,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只有先编制了排水专项规划,才能合理的规划新的排水管线,来分担原有管网的水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国外一些大城市较少出现城市内涝,除了因为有完善的排水专项规划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用的排水标准比较高,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而我国2006年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也是0.5-3年,重要地区为3-5年。虽然我国30年来排水设计标准有所提高,但在实施中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城市排水设计重现期仍在1年上下。所以,我国急需提高新建排水设施的建设标准,特别是地道桥、立交桥等一些容易发生内涝的地段。
2、改造旧的排水设施,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
改造旧的排水设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道路路面排水口不足,或面积较小。这种情况较容易改造,增加排水口的数量和面积即可。2)排水管沟的排水能力不足。一般老城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效果明显的做法是:结合旧城改造一起开展,进行系统的排水规划,统一制定合理的排水方案,统一改造,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3)地道桥、立交桥、地下车库等特殊地段大面积长时间积水。这种情况是因为雨水大量汇集,而引起的管道排水量不足。首先应该加大排水口的数量和面积;其次,应配置大功率排水泵和临时排水管道或临时蓄水池,一旦发生积水,立即启动应急排水设施,及时将积水抽排到排水管道或临时蓄水池内,再排入城市管网。
同时应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排水管沟,以便能第一时间发现管沟的破损或淤堵情况,进行及时的维修或清理。在国外有些城市为避免下水道入口被堵,在雨水篦子下面加设了铁篮子,作用是拦截随雨水冲入的杂物,使得这些杂物不能进入下水道。在清理时,只要打开雨水篦子,把铁篮子提出来,倒出篮子中的垃圾,就能快速有效地清除进入杂物,从而保障管沟畅通。我国也应借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有效减少管道淤堵,又能提高管沟的清理效率。
3、建设雨水调储设施,增加雨水的地下渗入量
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是减少雨洪冲击的方法之一,大量利用雨洪资源是解决城市暴雨内涝的新策略,即在排水系统难以实施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蓄水设施,以蓄排结合的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许多西方国家认识到雨水对城市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法规,限制雨水的直接排放与流失,鼓励雨水的贮存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如日本把城市防涝作为重要的建设项目,要求在城市地下广泛建蓄水池,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设置雨水蓄存设施;德国在建设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中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美国芝加哥市在新开发区强制性地实施雨水贮留设施,修建蓄水湖、蓄水池,遇暴雨时用来蓄水。我国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规划,在易积水地段修建蓄水池;清理河道,加强河道的泄洪能力;对湖泊及景观水系的进行规划整治,作为临时的蓄水湖使用,即可提高城市的品味,又能发挥它们的调蓄水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照明节能;设计措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党和国家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条就是节约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考虑各项的节能,而城市道路照明节能就是其中必然考虑的一项。城市道路照明,是提高道路的夜间利用率,确保夜间交通安全,美化城市环境的照明措施,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公共设施。公路、街道、桥梁、街心广场和隧道等地的照明均属道路照明,有些国家还把免费公园和城市绿地的公共照明也包括在内。道路照明的种类可分为连续照明、特殊区域(区段)照明和缓冲照明三种。
1 城市道路照明节能设计的指标和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城市的用电量也在逐年升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道路照明用电量已占城市总用电量的30%,而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耗电,这造成了我国电力发展的重大浪费,给国家的发展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去年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发的《“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规划纲要》中详细的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的道路照明节能的现状,并依据事实统计数据总结出我国目前城市的道路照明节能的具体发展指标,即发展城市绿色照明,建立有利于城市照明节能、城市照明品质提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维护机制。
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照明设计主要依靠标准为2006年12月19日,2007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编号为 CJJ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节能设计是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措施减少道路照明在日常使用中的无意义浪费,从而以更加少的能量消耗完成道路照明的使用要求。道路节能设计根源取于设计标准,而在使用中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调整,所以其相互间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 城市道路照明节能设计的具体措施
2.1 照明路灯亮度的选择。在《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中第3项有明确的城市道路照明亮度标准。进行设计时必须满足标准中所规定的最小亮度要求,同时在满足最小亮度的基础上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减少照明过程中的过高亮度,从而进行节能设计。在设计标准的选择中要分清道路的使用类别,即机动车使用照明和人行道照明,其中机动车使用照明又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应以路面平均亮度(或路面平均照度)、路面亮度均匀度和总想均匀度(或路面照度均匀度)、眩光限制、环境比和诱导性为评价指标。人行道路照明应以路面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和垂直照度为评价指标。
2.2 选择适宜的照明灯具和光源。选择节约型的灯具是城市道路照明节能设计中的重要措施,我国的灯具材料自发展以来主要有白炽灯、卤钨灯、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中显钠灯、高压钠灯、LED光源灯等。
白炽灯是最早出现的电灯,其由电流通过灯丝加热至白炽状态产生光的一种光源。用耐热玻璃制成泡壳,内装钨丝。泡壳内抽去空气,以免灯丝氧化,或再充入惰性气体(如氩),减少钨丝受热蒸发。因灯丝所耗电能仅一小部分转为可见光,故发光效率低,一般为10~15流/瓦,使用寿命通常为1000小时。
卤钨灯相比白炽灯,其在玻璃外壳中多填充有一些卤族元素,如碘和溴,可以使得钨原子循环,灯丝的使用寿命就会延长很多,外形一般都是一个细小的石英玻璃管,它的发光率一般在21流/瓦左右,使用寿命通常为1500小时左右。
荧光灯分为荧光低压汞灯和无极荧光灯。荧光抵押汞灯是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辐射紫外线,从而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的原理发光,因此它属于低气压弧光放电光源。它的发光率一般在40流/瓦左右,使用寿命通常为5000小时左右。无极荧光灯是最新型的照明材料,目前在城市道路照明中使用较多。其即无极灯由高频发生器、耦合器和灯泡三部分组成。它是通过高频发生器的电磁场以感应的方式耦合到灯内,使灯泡内的气体雪崩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受激原子返回基态时辐射出紫外线。灯泡内壁的荧光粉受到紫外线激发产生可见光。它的发光率一般在80流/瓦左右,使用寿命通常为10000小时左右。
金属卤化物灯有两种,一种是石英金卤灯,其电弧管泡壳是用石英做的,另一种是陶瓷金卤灯,其电弧管泡壳是用半透明氧化铝陶瓷做的,它具有高光效(65~140lm/w),长寿命(5000~20000h),显色性好(Ra65~95)结构紧凑、性能稳定等特点。金卤灯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光源之一,它兼有荧光灯、高压汞灯、高压钠灯的优点、克服了这些灯的缺陷,金卤灯汇集了气体放电光源的主要优点。
高压钠灯放电稳定时,灯内钠蒸气的分压强达到106Pa的钠灯。使用时发出金白色光,具有发光效率高、耗电少、寿命长、透雾能力强和不诱等优点,它的发光率一般在100流/瓦左右,使用寿命通常为20000小时左右。
LED(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发光的半导体电子元件,LED耗电相当低,直流驱动,超低功耗(单管0.03-0.06瓦),电光功率转换接近30%。一般来说LED的工作电压是2-3.6V,工作电流是0.02-0.03A;这就是说,它消耗的电能不超过0.1W,相同照明效果比传统光源节能近80%。不存在灯丝发光易烧、热沉积、光衰等缺点,在恰当的电流和电压下,使用寿命可达6万到10万小时,比传统光源寿命长10倍以上。
灯具光源的选择上,很多道路选择太阳能自充电电灯。这种灯具能有效的利用白天灯具关闭的间隙进行自充。这种方式直接避免了安装后电力的浪费,有效的提高的道路照明的节能的效率。
2.3 合理设置布灯方式。布灯设计时要依据城市道路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布灯设计。布灯方式主要有单侧布置、双侧对称布置、双侧交错布置、中心对称布置等,布置时考虑道路类型不同设计亦不同即机动车照明道路、人行照明道路以及交汇区照明道路。对于路宽要考虑主干路照明设计、支线路照明设计。综合各方因素后制定道路照明间接、照明高度设置、灯具照射角度等。从而得出既满足设计标准又符合道路实际的最佳设计方案。
2.4 合理选择电气附件。在灯具的选择后,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于镇流器等电气附件的选择,而这些电气附件往往会在道路照明节能中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部分灯具内的电容元件,蓄电能力不足,一旦供电信号发出,电容元件电力不足以达到标准要求的亮度,则必然需要加强布灯排设,如此即造成了电力的浪费又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2.5 控制方式节能。城市道路照明控制分为集中控制盒单点控制。在实际的道路照明中,部分道路往往不需要在夜晚提供持续的照明,此时保持灯具常开就是一种电力浪费。实际使用中往往采用自动独立配电柜等控制措施来达到实现局部道路的照明切断功能,以此来保证城市道路节能的目标。
3 结语
随着国家建设的逐渐完备,节能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城市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照明节能必然会成为大家重要控制目标之一。只有完备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节能设计才能促进国家建设,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关键词:低洼地积水雨水排放
一西湖区积水现状分析
⑴区域气候降水量影响。杭州市西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每年3月到5月各月雨日都有半个月左右 ,6月中旬开始进入雨水集中的梅雨期,历时约1个月,8月下旬到9月中旬,杭州受台风活动影响,雨水显著增多。冬天降水量并不多,但从12月至次年2月,各月平均都有9到10天的雨雪天气,偶尔还会出现冰冻现象。
⑵流域地理水文特征影响。西湖区地处平原边缘地带,临近山丘,一旦遭遇强降雨,大量雨水从集雨面较大的山坡汇流而下,若不能经河流及时排出,便加剧了这些地块的积水程度。长期以来,因河道缺乏疏浚,淤泥沉积,严重影响了其行洪能力。近年的河道整治工程,使情况有所改善。但整治河道河底标高普遍较高,同时为了满足景观水位,该区域河道常水位长期偏高。强降雨时,受外河水位托高影响,水位进一步上升,上下游水位趋向一致,河道流速减慢,造成地块雨水排放能力不足,导致地块积水,甚至引起河水倒灌。
⑶雨水排放系统现状问题①地面雨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根据现场调查,曲荷巷、文北巷、留下等地块,地面雨水口较少,特别是曲荷巷横路,雨水口数量严重不足,再加上淤堵情况的发生,使雨水不能迅速进入雨水管道,这是造成雨水排放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②雨水管道排水能力不足。由于现有管道系统建成年代较早,在多年的运行中,又出现淤积、破损等情况,使雨水管过流能力不足,削弱了排水能力。当区块雨水管道标高低于市政道路管道标高时,该地块积水就更为明显,文北巷就属于这种典型情况。③地块雨水排放形式单一。据调查,文三、九莲新村等地块内的雨水均通过雨水管道以重力流形式直接排入河道,排放形式单一。在强降雨情况下缺乏水泵提升、临时雨水收集存储或雨水回用等应急措施,从而造成地块雨水汇流集中迅速,骤然增加了市政雨水管道压力;当重力流排放的雨水系统某一段出现问题时,该区块雨水就无法排除,从而增加了受灾的可能性。
⑷雨水设计重现期。雨水设计重现期是雨水排放系统的重要、关键参数,直接影响管径的确定。根据历年暴雨积水情况来看,造成暴雨积水的原因与设计标准偏低、管理滞后、收集系统不完善、系统管道达标率低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增强西湖区排水蓄洪能力的对策
⑴加强区块内雨水的调节利用①增强地面的透水性。因地面径流系数对流入雨水管网的流量有较大影响,所以要尽可能降低城市地面综合径流系数。这就需要增加地面透水性,推广透水材料的使用,如透水砖、多孔的嵌草砖、碎石地面等。问世不久的高强度、高透水性环保路面砖,因其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下渗,减小径流系数,进而降低河道洪峰流量。近些年的道路改造采用透水沥青路面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路面的积水。②做好雨水的二次利用。雨水是继中水、海水之后的“第三水源”。在城市需水量不断增加的今天,若能有效利用短时特大暴雨带来的水源,化害为利,在解决雨水排水问题的同时,也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雨水利用可以减少雨水排放量,削减洪峰,渗透补充地下水,或作为生态用水和其它杂用水的补充水源,从而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污染③增加城市绿地。绿地是种天然的渗透设施,透水性好。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现代生活小区内均有不少绿地分布,这便于雨水的引入利用,进而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而且绿地对雨水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④利用洼地、水体就地滞蓄。城市建设多热衷于花巨资建造泵站、修筑河道、拓宽沟渠、铺设管网这些传统的城市排水设施,但很少花钱去修筑蓄水设施。就西湖区的情况完全可以利用低洼地、水体,原有河道改造为湖泊化河道,扩大浅水域、种植水生植物,集景观与排水于一体。沿道路周边设置截水管。将道路积水全部汇入小湖泊,实行就地滞蓄,这将大大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
⑵排水系统改造①完善排水管道系统。西湖区文三路地块的雨水主干管位于文二、文三路上,出水口在古荡湾河沿线,这样就形成主干管过少,主干管排水压力大的不利现状,故应增加主干管,以缓解文二、文三路排水管道的排水压力。考虑系统的总体排水安全后,可在市政雨水管出水口设置泵房。当外河水位过高时,通过水泵强制外排,保证区块排水畅通。并进行雨、污分流改革,增加地块的雨水收集系统,增加雨水口,保证雨水的收集,就近接入丰乐河的雨水管或文二路(教工路)市政雨水管道。文北巷地块的排水出路近期仍为莫干山路和文二路雨水管,最终进入西溪河。考虑景观要求,西溪河常水位普遍偏高,雨水管出水口长期处于淹没或半淹没状态。在降雨时,受外河水位托高影响,水位还将有所升高,若不及时降低河水水位,就会造成地块雨水排放能力不足,易造成地块积水。②提高雨水重现期标准。根据规范,地块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q•Ψ•F(L/S)杭州市的暴雨强度公式:q=(57.69+53.467lgTe)/(t+6.124)1.008在西湖区雨水量计算中,根据地块内用地情况,综合径流系数Ψ取0.70,采取不同排雨重现期Te,分别计算出Te为0.5年、1年、2年和5年时,地块的1小时平均降雨强度,如下表:
不同重现期的地块雨水量
根据西湖区的现状情况,分别采用重现期Te为0.5年、1年、2年和5年的雨水量标准,对西湖区的雨水量进行了计算,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取10min,折减系数m取2.0,地块综合径流系数Ψ取0.70,地块面积采用3100万平方米,雨水量如下表:
曲荷巷雨水量
根据杭州城市总体雨水规划和杭州城市雨水管道设计标准,我们采用重现期为1年的标准设计雨水管道,还可适当提高重现期。
⑶实施应急排水措施①在道路积水区:区交警部门对积水严重区域进行封堵,交通疏导。区城管办在小区及重要区域架设人行通行便桥。②在小区积水区:社区为每户进水居民家门口用沙包叠筑,防止雨水倒灌。街道增加临时抽水泵强排。区城管办对小区主要出入口搭设临时便道。街道组织转移受灾人员,将受灾人员安置于社区会议室、活动室,安排好临时住宿。③设立排水泵站,因为河道的水位高,排水受到阻碍,一些区块应该设立排水泵站,通过蓄水池的调节后排入余杭塘河,或者对雨水进行二次利用。④在社区及时扫除道路积水,清理雨水箅子垃圾。进行疏通疏导工作,区城管办泵站值班人员到岗待命。
关键词:市政;园林;规划;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一正确了解市政园林内部结构
在对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化园林进行浅析之后逐渐发展成的现代化市政园林建设,市政园林与我国的市政发展密切结合,逐渐适应着市政的各方面需求与现代人们的需要。市政园林景观是以市政辖区为主要载体,以成功实现市政辖区的园林化,创建与国家市政为中心的新型园林。市政园林的最终目的是创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园林景观环境。
通过对市政园林内部结构的浅析,一般将其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 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其他公共绿地及市政道路的绿地管理;
(2) 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的管理,工厂、机关单位、学校等附属绿地的管理;
(3) 园林绿地建设养护及管理:包含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单位;
(4) 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包括市政园林绿化中的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的管理及专用物资的供给及有关保障性工作;
(5) 园林绿化中的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包括市政园林绿化中的科研、教育单位及园林服务单位。市政园林景观规划、施工及养护管理等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系统。
二科学做好市政园林景观规划
根据我国市政园林规划上的要求,参考发达国家在市政园林景观规划中的成功经验,重点从市政工程建设规划着手,科学有效的结合新的市政工程建设及对老城区的改造,创造出高标准、高品质的市政园林工程。
2.1以人为本为中心。市政园林所服务的对象是人,其要求在进行市政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的兼顾到服务的对象行为需求。为此,一定要在开展市政园林规划设计之前对服务对象的相关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多听听人民大众的意见,发挥民主精神。同时在对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市政园林工程建设。
2.2遵循生态设计标准开展市政园林景观建设。在进行市政园林景观规划工作当中最好能够杜绝毁田造林的传统方法,针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区域当中的植物最好能够进行保留,全面的去考虑对客观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争取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将负面影响减小的最低。与此同时,需要维护植物物种的多样性,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把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自然生态旅游有效结合。
2.3重点方在对城市绿地景观的链接,重视关键区域的形象规划。
2.4彰显‘系统化’理念,着重展现市政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体现市政环境理念,保证城市的自然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5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沿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革新。以往成功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加以参考,但其是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特征等因素的制约的。一定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加强园林设计师的培养
目前,我国市政园林建设已趋于成熟的一个状态,这一行业已经变成较为成熟的专业,为此,则需要对园林设计师进行严格的培训,但现有的园林设计师培养形式及有关内容需要加以改进:
(1) 园林设计工程师学习内容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现有的园林专业中名称未达到统一,其中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这些不同的称谓给人们造成了很多的困惑。由于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在毕业之后都从事于园林设计工作,这将阻碍我国园林学科及园林景观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2) 专业学习时间少,学制欠缺。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强专业的综合体系,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3) 缺乏教育实践实践。当下我国的市政园林教学形式上通常使用的是课堂学科教育及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但是由于资金上的问题,往往仅仅只有2-3次的实习机会。
市政园林设计工程师培育具体方案:
要想真正的实现独具中国特色的市政园林景观规划工作,需要对其进行对应性的改变。对我国现有的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进行定位、定型及定向,进行人为的改变。第一,对园林专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促使园林学科独具中国特色;第二,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再者,将建筑、地理专业等融入到园林专业当中,对园林专业知识结构进行本质上的整合。
四加快市政园林建设方面的立法进程,对相关法律标准加以完善,依法加强园林业管理
4.1根据我国国务院有关法律规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市政绿化条例》、《市政公园管理条例》的起草协调工作,并将其颁布实施。同时制定有关地方性的法律法规,逐渐促使园林业相关法律规章体制得以完善。
4.2依据市政园林标准化体系,促使园林专业化、标准化。
4.3全面强化市政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使园林业的管理职能。在有关管理制度上,一定要坚持统一化分级管理,最好在人物财力方面的有效掌控。其中,中小型市政园林工程以集中化管理为主。
4.4国家各级园林行政主管单位需要积极的参加园林景观规划工作,发挥其审核、协调、服务及监管的职能,针对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进行科学管理。针对独立经营市政园林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则需要进行依法行业监督及管理。
4.5有效保护及管理市政园林景观成果。市政园林景观建设不是可以对植被进行随意损坏的,一定要真正的做好对古老景观的保护及管理。
五作好宣传工作,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到市政园林景观工作中来
市政园林景观建设属于一项公益性事业,具备群众性、社会性,如果脱离了广大社会群众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的。为了能够促使广大群众能够积极的参加进来,需要开展多种类型的市政园林景观宣传教育工作,将爱护园林成为每个人的思想,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人们在这一方面的思想认识,鼓励单位或者个人来承担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
六重视市政园林景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环保全球化意识的逐渐深入及广泛,‘绿色革命’逐渐成为整个世界上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之后就得到全人类的重视。针对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需要开展大范围的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科学的对各类植被进行分配,令其能够在大自然中自养循环,与此同时又能够有利于避免其对环境形成不必要的污染,起到调节空间、保持水土的有效作用。
结束语
在市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理念,围绕‘建现代工业新城、创文化生态名城’为最终目标,树立“引森林进市政、变园林为森林”的发展理念,遵循“群众、企业、政府利益有机统一,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相关要求,努力开展各类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在开展的市政园林景观建设当中要充分的展现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一所城市的专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