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教学的背景和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化;SPOC; 高校;混合教学
[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SPOC教学 方发为例[2016B28]、[2016LYJG007];基于就业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6B26];广西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5JGA234];广西高等学校强基计划,示范网络课程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上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教育部所制定的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中,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何让传统教学和线上信息优势结合,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对于目前教育事业来说一个亟待推行和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混合式教学是最适合于信息化这一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可以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在本文中混合教学模式,是特指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
1 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信息化冲击下,各个高校、教育部门都不断的进行尝试,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新的概念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其中让人谈论的最多的,也最为认可的主要有慕课(MOOCS)、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我们对这些名词定义并不陌生,但τ谒们在教学中的关联性却较少推敲。
慕课指的是大规模的、开放的、线上教学,特点是不分地域、时间、人群,缺点是授课的标准、难度及目标难以统一,因此往往参加学习的人多,坚持学习的人少。SPOC的也常常被称为“后慕课时代”,国内常称为“私播课”,是相对慕课而言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它是基于慕课所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教学尝试。SPOC的教学方式,首先对目标和选学做出比较一致的要求,针对性地选择线上慕课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提升和调整,进而在线下近一步的讨论、提问、辩论和答疑。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SPOC教学是针对于小众群体,利用丰富慕课网络资源,因材施教,并且在课堂上运用翻转式学习的方式。因而翻转课堂是在SPOC(MOOCS)等新的教学形式下衍生了新的教学方法,SPOC(MOOCS)为翻转课堂提供更多可行性的资源。混合学习是学习方式,慕课、SPOC、 翻转教学均是它不同的实践形式。
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即可利用传统课堂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又吸取在线学习的灵活性与丰富性来实现教育目的及改善教学,因此SPOC是一种慕课在高校中可行的方式,适合于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的需要。
2 SPOC混合教学设计
按照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传统的课程中一般所达到的是知识、理解、应用的层面,通过SPOC的混合式教学,可以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上升到分析及综合能力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延伸,在教师价值得到近一步的体现和提升。
目前采用SPOC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主要是:由教师团队建立完整的线上MOOC课程,作为学生线下自主学习的资源,教师通过线上平台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组织学生于传统课堂中进行重难点强调、问题答疑,总结等,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最后再适当布置相关学习任务进行巩固,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SPOC混合教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环境设计
对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具备有基本信息化教学环境。首先学生、教师必须配备电脑、手机以及便携式实验设备;其次,需要具备有无线网络环境及交互式教学平台;另外,教室的设置也有别于传统的教室,以清华慕课课程开展的教室为例,慕课教室内课桌以组来进行划分,多采用圆桌的形式,旨在提供一个轻松平等的讨论环境,同时教室内还需要配备足够的电源及多块黑板。教室人数规模一般控制在30~60人左右,以便于开展有效融合的交互式讨论。
2.2教学课前准备
课前主要是根据上课时间以每周为单位,学习视频及资料,明确考评及预习要求,学生需要自主学习视频及发放的资料,并完成课前专题讨论及课前习题练习。SPOC混合教学中和以往传统学习提前预习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学习所采用的MOOC资源,一般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决定学习的方式及观看视频的次数。利用课前学习的方式可以缩小其知识基础差距,从而使整体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是进行课堂交互性学习,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总结等行为发生的基础。
2.3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SPOC混合教学与传统课程想比较最大的优势体现在,通过学生线上学习活动,可以由平台记录的学生的课前学习行为,通过选课学生管理,我们可以查看学生进入课程、播客视频、讨论区发表话题、讨论、阅读、练习、在线测试等时间及次数的记录,
通过课前练习的记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便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内容,通过混合式的教学来达到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式,也非常符合学界所推崇的基于成效的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通过目标、措施、评价的闭环,以实现持续改进。
2.4 教学课堂
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课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学生必须发生课前学习行为(2)设定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3)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课程的节奏,改编课程材料,近一步提供学习材料,引起更深层次的讨论。
在课堂中老师需要解答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及讲解本周章节内容的关键,梳理重、难点。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汇报等环节深化学习,弥补课前学习的不足,教师近一步总结,并布置下次课程预习要求。课后仍然进行巩固复习,完成习题。
在上述的SPOC混合教学设计中,我们会发现通过线上及线下教学的结合,能够赋予学生更加充分、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并且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课程内容。
3 SPOC混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始对混合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也有部分的教师也开始在教学中实践,但从目前来看SPOC混合教学实践的推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3.1学生学习具有差异,两级分化
在SPOC混合教学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比较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线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往往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自制力较强的学生更能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部分的学生通过在线上学习,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课堂上往往积极发言,善于交流,因而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升,并且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协作、语言表达及自制力等综合能力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习惯于被动式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显现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无法完成课前学习要求,课堂中回避交流,学习效率呈下降趋势。
应对策略:
如何减少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尝试,(1)设置SPOC实验班与平行班,通过双向选择,保证混合教学达到最优效果(2)建立课前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可由教师分析统计不同学生的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通过课前测验,计入考核。(3)课前布置课前思考题,准备课堂讨论发言,采用鼓励机制,建立学习小组,成绩按小组计分,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3)对于基础及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课前建议通过集中观看视频,集中讨论的方式,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保障教学顺利展开。
3.2 高校教师缺乏对混合课程深入了解
多数高校教师对SPOC混合教学方式的内涵缺乏深入理解,高校的混合课程建设也大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一些网络辅助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管理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采用线上资源、课堂资源及线上测三者合一,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针对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发生根本的变化。另外,SPOC混合课程需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含有现成的慕课资源,因而在课程中,开展混合教学需要录制大量的微视频,完善其资料,并且要不断地跟踪学生的学习,在线上形成交互,这样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尤其,首次尝试混合教学需要花费原课程近3倍以上的时间与精力,而从目前多数高校推广来看,在高强度的教学下,并未给予教师合理的薪酬支持,这也是SPOC混合课程实践让诸多教师望而却步的原因。
应对策略:
如何让高校教师正确面对SPOC混合教学?(1)大力推广SPOC的教学方式,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相关学习,让教师们意识到混合教学的发展价值。教学需要破除墨守成规,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需求的优秀人才。(2)组织观摩成功SPOC混合教学教学案例,让教师们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方式。(3)采用鼓励机制,针对高强度的教学,建议给予教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如清华大学,首次对于首次开展混合教学的老师都给予原课时3倍以上的奖励,并且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因而在目前所有的高校中清华大学混合教学开展与实践一直遥遥领先。(4)团队教学。在SPOC混合教学中,对于教学资源的数量及质量要求较高,如果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往往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通常要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增加教学助理,才能把课程设计推到最优效果。
3.3 教学环境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缺乏良好的混合式教学硬件及网络支持。学校缺乏无线网络覆盖,教室没有免费Wifi,采用混合式教学,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其次,高校教学网络平台开发设计不够完善,教学模块单一,互动性不足,学生学习评价分析缺乏,因而对于教学实施的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多数高校开展SPOC混合教学,均采用传统教室,这对人数控制、小组讨论的环境氛围的营造有所欠缺,同时也缺乏足够的电源等辅件支持。
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给予以下的支持。(1)学校要尽可能地提供无忧的信息环境,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配备足够的电脑提供给学生学习,提供wifi覆盖,提供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空间。(2)完善教学网络平台。模块智能化,增加优质资源的链接,重视平台中教学的效果追踪和评价,这样既能够提供给教师一个更加便利的线上教学环境,同时也能够根据分析因材施教。(3)高校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SPOC混合教学的专用教室及录制微视频的录播室,给予教师开展混合教学最大技术及环境的支持。
4 结语
当前,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对新一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及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学习优势和线上学习的优势相互结合是高校教学模式发展改革的必然之路,SPOC混合教学将技术融入教学的实践,着眼于有效学习,利用SPOC混合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课程教学的特色化和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14
[2]徐葳,贾永政,[美]阿曼多・福克斯,[美]戴维・帕特森.从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MOOC实践的学术对话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30(4):13-22.).
[3]祝智庭,刘名卓.“后 MOOC”时 期 的 在 线 学 习 新 样 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关键词:教育O2O模式;个性化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78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体现在学生个体和各个层面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个性化发展的变化,这种形式下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否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O2O模式作为一种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模式,在个性化教育教学中有着较好的优势,将其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1 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015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高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对现有教育资源重构及优化利用,这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在线教育发展得非常快,国外的“可汗学院”、MOOC的出现都将在线教育推向了。但纯粹的在线教育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在线学习的参与率、完成率、互动、反馈等方面。究其原因,学生在缺乏有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还存在很大的困难。线上的学习虽然可以教给学生知识,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及面对面沟通交流的缺陷等问题都让在线教育遇到了瓶颈。
在越来越多的批评质疑声中,一种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彼此优势互补,“从线上到线下”或者“从线下到线上”甚至两者融合交错不分彼此,这就是教育O2O模式。
因材施教是顺应时展的教育理念,个性化教学方法与教育O2O模式的结合给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动手操作方面因其个体差异导致传统的教学无法很好的满足教学需要,探索将教育O2O模式应用到应用型本科的日常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是对现代教育模式变革的有力促进,是对处于变型时期的传统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有效的促进了个性化特征鲜明的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
2.1 教育O2O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教育O2O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进。教育O2O模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两部分相互交错,实现了线上和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应用。
2.1.1 教育O2O模式的线上部分
在教育O2O模式的线上部分通过在收集的学生在线下的学习状况,分析现有教学的不足,依照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及需求,设计其适合个性化需求的自学资料。使学生能够在课后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资料,随时随地学习,及时查漏补缺,这也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针对个性化的自学资料,同时也应配备对应的学习资料的测试资料,通过线上的测试来考核学生自学的效果。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尤其是测试中重复出现错误的问题和大部分学生容易出错误的知识点,在线上以讨论的形式为学生们进行讲解。同时在线下课堂授课的时候也σ状淼闹识点进行巩固和加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时,应结合前面所反映的问题及学生反馈的学习需求,以及当下的社会需求和形式,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2.1.2 教育O2O模式的线下部分
在教育O2O模式的线下部分不再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提问为主,教师主要是答疑解惑,师生之间以相互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在课前备课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做好把控课堂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应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在线上进行学习,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这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和进步,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了。教师充当的是导师的角色,通过布置任务方式确定教学学习的方向,学生根据需要在线上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去完成任务。课后学生的线上在线学习不仅仅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其它的互联网资源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中怕遇到拦路虎,有些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后面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到最后就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教育O2O模式下,学生在课后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线上平台找老师寻求帮助,或者可以将问题到网上,也可以将问题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加深印象。
2.2 教育O2O模式的个性化线上平台的构建
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教育O2O模式,是将线上教育和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能较好的实现教育个性化教学。在这种模式下,需要以现有的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具备优势教育资源的线上平台。教育O2O模式的个性化线上平台的构建能有效的将线上的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并借助于线下教室的课堂授课等形式确保教学知识点与线上教学资源一致性。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将线下课堂的教学场景及内容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上载到线上平台上,并实现线上学习交流、问题反馈等互动环节。
线上平台是一个集合了网络课程、大数据和工具有机结合的组织系统,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每个人既可以是学习者,又可以是教师,通过角色互动,充分实现合作学习。通过在这个平台上的学习,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中得到进步。
线上平台的建设模式需要从“供给思维”转向“需求思维”,也就是不再是直接根据教材定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资源内容。线上平台资源库的建设关键在于教学的应用,资源库的教学应用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课程设计,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个体学习进程,制定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的学习模式。教学资源的内容可通过文字、图片、PPT、FLASH、应用软件、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使其更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微课”作为目前一种应用比较好的线上教学工具在高校悄然兴起。这种线上教学工具操作简单方便,教师只需要有摄录设备或者录屏软件,即可设计或录制完成教学视频课件,并将视频课件上传到线上。学生通过登录教学平台就能进行在线学习,视频课件可暂停也可以反复播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另外针对在线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在教学平台上提出,教师也可针对微课里的重点、难点进行提示,答疑。
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很好的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融合在了一起,学生能够在课后随时随地线上学习,教师也能在课后线上答疑解惑,课堂的教学再也不是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的模式了,教与学的充分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3 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以教育O2O模式为理念的教育平台的应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各高校及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在应用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师平时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平时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上进行课后备课上课,在信息化教学需要下,教的上课、备课方式都需要改变,而且还要在线上上传教案、课件等资料。这对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因此如何将信息化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有待探讨。
(2)虽然在线教育早就已经在国内各培训机构早有应用,国外许多高校也有采用,但将教育O2O模式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日常教学还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教学及学习兴趣。学校方面必须考虑如何投入一定的师资、财力物力来有效地解决这个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常娜,曹辉.“互联网+”背景下O2O教育生态圈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2]王琴.浅谈O2O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09).
为解决职业院校开展通识课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落后等问题,网络通识课程应运而生。网络通识课程的开设,也促生了一个新的商业服务行业――网络通识“代W”服务。
一、“代学”服务产生的原因
1.从课程资源本身分析
目前各职业院校所开设的网络通识课程,多是通过各种方式,从课程供应商处购得。且不去分析此过程中的商业利益所造成的质量问题,仅从课程教学方式来看,几乎所有的课程均采用相同的呈现模式:观看视频解答题目完成学习。这个教学过程基本借助教学视频来实现,虽然在视频中也会嵌入一些问答或考核方式,却并没有太多的改变。这导致部分课程资源缺乏教学设计的指导和支持,对教学过程也没有足够的研究,即使课程讲授教师均是名师、大家,讲授过程也足够精彩,却难以将学生带入学习中来。一方面,课程资源的模式简单,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这为“代学”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从教师辅导情况进行分析
职业院校之所以引进网络通识课程,从本质上来看,是因为其师资力量存在着较大的缺口,无法满足通识课程教育的需求,这就导致网络通识课程开设后,学校并没有能力为课程配备足够的指导教师,教学团队更无从谈起。而网络通识课程的模式又决定了课程的讲授教师不会也不可能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辅导工作。这样一来,网络通识课程事实上成为了将课堂搬到网上的“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中缺少真正的师生交流,学习支持服务也往往停留在技术支持的层面,学生遇到问题难以求助,对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从教学考核和反馈情况进行分析
目前的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的全部过程都在线上完成,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反馈,还是学生的成绩评定,均依赖于网络教学平台。这导致反馈的信息多集中在学习主动性较高、学习情况较好的学生上,容易导致课程教师和管理人员出现“一切顺利”的错觉。而事实上,学生通过“代学”完成课程学习,利用“代考”通过课程考试并不困难。
4.从学生学习情况来分析
所有关于“代学”服务产生的原因,最终都指向学生。如果学生具有足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即使其他方面条件不足,也不会出现找人“代学”的现象。然而,这个原因却几乎是一个“死结”。尽管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在进行改革,但高等教育“严进宽出”这一现实却并未改变,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还很难改变。这就导致“等着毕业”“混到文凭就好”这样的思想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于是,既能轻松获得学分,又不要自己劳心费神的“代学”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接受了。
二、避免“代学”服务的路径分析
“代学”服务依附网络通识课程而发展,早已被各大院校和网络通识课程供应商所关注,各大网络通识课程提供商也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相关问题。
然而,技术并不是万能的,现有的几乎所有计算机技术手段对于真实环境下通过手动操作实现的网络作弊行为,都是无效的。因此,防止“代学”作弊行为还应从管理和教学两方面入手。
1.增加教学中的交互环节
目前的网络通识课程教学视频中往往会添加问题、作业等交互环节,但由于内容固定、模式简单,因此很容易通过软件手段加以破解。如果内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环节,如对讲、视频等,即使实际上双方并不认识,但由于交互内容的随机性变大,可以有效控制利用各种外挂软件“挂机”学习的现象。而出于心理顾虑,学生找人“代学”课程也会更加慎重,对人工“代学”也会产生不小的抑制效果。
2.适当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通过适当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把在线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收获和取得的成绩拿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讨论,能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实体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会使学生感受到网络通识课程并不是“学不学只有自己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学习行为中的不良倾向,降低学生对寻找“代学”服务的热情。当然, 由于通识教育的特殊性,翻转课堂在设计上也应有别于一般课程,如减少学生的时间负担,尽量避免大量的课程作 业[2],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目的。
3.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考核
线上考核,由于没有监督,根本无法明确参与考核的人员,导致学生代考、专业替考现象随处可见。既然如此,不妨在正常进行线上考核的同时,增加线下考核的环节。在线下考核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线下考核的内容、形式和所占课程成绩的比例,既要实现“学与未学”的区分,又不能将线上学习的成绩弃之不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让那些想通过“代学”服务蒙混过关取得学分的学生无处遁形。
4.重视辅导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辅导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能够适应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提升对网络教学活动的掌控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辅导教师应做到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学生的发言及时回应,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这样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减少其在学习中出现倦怠的可能性。
三、结语
网络通识课对解决目前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资源匮乏这一棘手问题无疑是一剂良药。但网络通识课程并不是把课程的一切交给网络。把教学作为商品,任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消费,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是对学生的不公平。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情况考核,才能将通识课程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学生修养和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做人应该具有弹性形变
教学背景:在学习完“弹力”一课后,学生了解了如何区分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人文思想精神渗透:同学们,做人应该具有弹性形变。例如我们面对顺境和逆境时的态度,顺境和逆境就像是外界作用在我们身上的力,会使我们的心态发生一些变化,当撤掉外力以后,我们能恢复原状、找回真实的自己吗?很多人不惧逆境,在困难和挫折中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而在顺境中却会自我膨胀、迷失方向;而有些人会在喝彩声中精神抖擞但面对灾难时灰心绝望。人应该具有弹性形变的本领,当“外力”作用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要从中获得进取的力量,当撤掉“外力”时,我们能恢复原状,不迷失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找到起点重新出发,在弹性限度内,生活就会伸缩自如、张弛有度。
学生感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要做到一时的成功不骄傲、一时的退步不自弃,应保持孜孜以求、刻苦努力的生活态度,一定会成为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人!
二、摩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背景:学习了“摩擦力”一课以后,学生掌握了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
人文思想渗透:同学们,摩擦力产生的几个条件缺一不可,例如其中的一个条件是互相接触。如果物体之间不产生接触,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哪来的摩擦呢?再例如其中的一个条件:压力。如果物体之间没有压力,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倘若父母能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而不强加给孩子过多的压力,那么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就会少一些摩擦,会更加和谐融洽。如果同学们在与朋友相处时,能多尊重和包容朋友,就会少一些由于苛责带来的摩擦,这样就会拥有更多的友谊。
学生感悟:在与他人相处时,多一些包容可减少彼此的摩擦,对他人多一些关心和帮助就如同在接触面上加了油,可以减少与他人的摩擦,增进感情。
三、什么情况下的合力最大
教学背景:在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合力”一课之后,学生知道了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这一原理。
人文思想渗透:当几个力方向相同并在同一直线上时,这几个力的合力最大。就像平时的成绩一样,每个人都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是需要如下条件的:自己的刻苦努力、教师的引导教育和家长的鼎力帮助。只有这几个力的方向一致,合力才会最大,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合力的大小,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学生感悟:成绩的取得主要在于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但由于自控力不够,总是会浪费很多时间做一些低效或无效的事情,如果要想使学习效果的合力最大,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成绩。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背景:在学习了“力”这一课以后,学生明白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人文思想渗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像同学们之间的交往,对他人投之以桃,别人就会报之以李。如果对他人斤斤计较,他人可能会对你睚眦必报。我们在向他人微笑的同时,自己也会因为他人的微笑而心情愉悦!我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良心会因受到谴责而惴惴不安。因此,我们应多关心身边的朋友,在关心朋友的同时也会因朋友的关心而感到温暖!
学生感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像一束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一定会逆向返回。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将收获怎样的心情。
五、亚里士多德的意义
教学背景: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的一些错误观点很是不屑,从而对这位古希腊的博学家有一定的误解,认为他对科学的贡献是错误的或是负面的。
人文思想渗透: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例如力是使物理运动的原因、光是最单纯的颜色、不承认有真空存在等。由于当时知识的局限和宗教的力量,他的一些错误学说在很长时间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然而,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其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科学、政治和哲学。我们知道,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艰难而漫长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也只是400多年前的事,第一张地球的照片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知识的有限、科技的局限以及宗教的束缚这些因素导致的人类对科学和世界的错误认识而产生鄙夷,更不能站在现在的科学高度去谴责或嘲讽2 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这是不理智的,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令世人敬佩的!
学生感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不断的猜想、假设、验证,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科学家探究真理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有时甚至为了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是珍贵且可敬的!
六、浮力的利用
教学背景:学习了“浮力的利用”一课之后,学生明白了浮力的巨大作用。
人文思想渗透:浮力的利用教会我们一些处世之道,例如面对困难时,如果无法改变环境,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换种方式面对苦难,或许会柳暗花明。就像潜水艇在露出水面之前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潜一样,又如把钢铁做成空心的轮船,靠增大浮力来漂浮在水面上,又如在飞艇中充入密度较小的气体飞艇能升空一样。
学生感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认真面对、积极解决。
七、存储足够的弹性势能
教学背景:在学习了“机械能的转化”以后,学生知道了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人文思想渗透: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例如,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还经常熬夜学习;有的同学该学的时候认真学,该玩的时候痛快玩。哪种学习效果好呢?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呢?玩是在浪费时间吗?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天都需要静思的时间,这是大脑真正的放松,人在放松的时候也是在储存势能,在恰当的时机可以转化为更多的动能。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就是在为自己增加势能,为以后转换成更多的动能作准备,让自己的进步更大。
学生感悟: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艺多不压身,都是指人要储备势能,势能越大,转换的动能就越大。
八、物尽其用的杠杆
教学背景:在学习了“杠杆的分类”以后,学生了解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杠杆。
人文思想渗透:省力的杠杆浪费距离,距离小的杠杆费力,等臂杠杆力量、距离相等。这三种杠杆在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利用自身的优点,规避自身的缺点,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生感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像不存在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
上面的图形中,九个数字正好是从1到9,既无重复,也没有遗漏,但它们并不是按递增或递减顺序来排列。按照上图的排法,到底有何奥妙呢?图中任意一横行、一纵列及一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全都等于15。把上面的图旋转90°、180°与270°,再把它们与原图一起画在透明纸上,从反面来观察,这样一共可以得到八个图,但它们并无实质上的不同。还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阶幻方的构造和性质,将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数学热情,从而可以把众多的学生引入数学课堂。许多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数学游戏的热衷,投身于数学研究,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当今教育,注重个性的张扬,摒弃教育的强制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的培养,能更好地适应这一点。教学中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才能事半功倍。而面对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也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我先课件演示情境:小明不小心将同桌小芳的作业本带回家,如果步行有几种方法可以让作业本回小芳的身边,让她按时完成作业。(小明家、小芳家在同一条直线上)
方法一:小明把作业本送给小芳。课件演示,出示小明速度(每分钟40米)和时间(30分钟),让学生求路程(40×30=1200)。
方法二:小芳去拿作业本。课件演示,出示小芳速度(每分钟60米)和时间(20分钟),让学生求路程(60×20=1200)。
方法三:两人同时从家出发,面对面行走,途中相遇。
1课件演示,重点理解“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
2同桌合作表演上述三个词语的意思。
3让两人表演,重点理解“相遇时间”。
师:如果将上述三种情境分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
……
让学生编题继续研究探索相遇问题,重点研究两个人(物体)在运动时的特殊情况――“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终相遇”。
一、相关背景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通过汉语和外语,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双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与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也就是说,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同步获取外语知识与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兼具语言习得与专业习得的两个焦点,且两者地位平等,不存在偏废任何其中一个侧面的问题。双语教学兼具政治与教育双重意义。一方面,双语教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从谋篇布局的“大手笔”阶段转向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阶段,同时对外语人才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需求愈发强烈,因为外语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该倡议的实施效果。现阶段,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传统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实际情况,更不能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因此,要想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复合外语能力的人才,其首要因素便在于双语“金课”的有效实施。在此背景下,顺应了时展趋势的双语“金课”的重要性便愈发突显,即双语“金课”可为“一带一路”供给双语人才,且服务于政治交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双语教学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方向,且国际化教学和科研对双语教学也提出了挑战,这就更加突显了我国对双语教学的强烈需求。因为双语教学有利于高校师生了解国际动态、接轨国际前沿、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教育国际化提供重要基石。2001年,教育部提出使用外语授课,以应对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2005年,教育部再次要求扩大和提高双语课程的数量与质量。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持续打造国际化教学科研土壤与环境,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增强对外籍师生的吸引力[1]。2021年,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提出,开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而双语“金课”为其实现提供了具体的、可实施的现实抓手。另外,以“金课”为标准与指导,可以有效推动高校课程改革,振兴本科教育教学,优化高端、高质、高复合“三高”人才的培养方案。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要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明确提出了“金课”建设的内容与要求,以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与质量体系[4]。其中,高阶性指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创新性指向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5],挑战度指向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这有机融合了学生、教师、学习这三方面的要求。蔡映辉[6]将“金课”定位为课程设计贯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课程核心。在“金课”的标准与指导下,双语“金课”的现实意义更加突显。然而,目前双语教学效果未达预期,具体体现在学生满意度不高、获得感不强,教师课堂控制力不高、认同感不强,教材建设质量不高、不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等方面。相关原因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双语教材、双语教师、学生水平、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故如何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打造双语“金课”,成为众多走在前沿、实行双语课程的教师需要面对的中心难题。学界对此的研究较为零碎,或侧重某一学科领域、某一专业方向、某一具体课程,或侧重实际教学的经验总结、体悟反思,鲜有建立框架而进行全面梳理者。因此,本文试图在“金课”的背景下,探讨双语课程体系及教师队伍、教学的建设策略,以期系统性地帮助教师提高双语授课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及“金课”质量要求。
二、“金课”视域下双语课程建设策略
(一)课程体系建设
“金课”视域下,课程体系建设是双语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设置、学时调整、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质量建设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既要开设外语等公共基础课,也要开设双语专业课程,从而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学时调整。因为专业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大多艰深难懂,加之双语教学与课堂互动的要求,教师需要增加学时数量来应对以上挑战。同时,教师可以合理取舍其他相关课程中重复的部分内容[7],形成课程群协同共进,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提质增效。第三,教材建设。在内容上,当前多数原版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8]。因为原版教材语法词汇过难,所以学生多选择参阅中文教材,并形成了路径依赖,这就与双语教学的目的相背而驰。另外,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熟悉教材、梳理体系、构建教案,这对其要求较高。形式上,因为原版教材大多数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分量极重、不易携带,且阅读量大、价格昂贵。因此,保留原版教材的核心特色,组织人力编写适应我国师生情况的精编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同时融合商务外语、学术外语等专门用途外语教材的编写经验,可有效提高教材的可读性与吸引力。第四,学生培养。高校学生在外语交流、学习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加之专业课程内容高深、难度较大,在母语教学条件下,学生尚且感到吃力。因此在学生外语水平不高和前期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双语授课的成效便会大大受限,更容易导致学生心理排斥、厌恶双语课程,最终事与愿违。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方面,课前设立教改班级,吸收外语基础扎实的学生入班;课中注重教学引导,营造教学氛围;课后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在积累双语授课经验的同时,不至于让学生成为双语教学失败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可将双语教学贯穿四年学习始终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配套的高质量外语课程,辅助学生提高外语实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双语教学。第五,质量建设。改革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既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又体现了“金课”标准的落地生根。因此,学生测评应由线上成绩与线下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线上成绩应当包括视频学习、互动讨论等,线下成绩应当包括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汇报展演及最终的期末测试成绩等。另外,通过兼顾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兼具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查,以多维考核系统为抓手,能够客观、动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现阶段,师资匮乏制约了双语教学的推广[9],同时师资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10]。因此,“金课”视域下,保障师资力量是基础,提高教学水平是核心。即双语教学团队既要注重队伍的稳定性,又要注重学科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方可以方可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团队,进而打造学科优势与特色。另外,为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在教学前期侧重准备,优化授课教案学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对接专业课程术语将成为教师双语课程授课的核心。首先,培养方式上,要采取短期培养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短期培养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参加双语授课培训、出国留学项目、境外交流项目等。长期培训则可以依托现有校内资源,开展在职培养[11]。另外,学校不仅要注重对双语主讲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双语助教的发掘。其次,增量师资上,要注重后续教师招聘。后续引进教师时,学校应将专业的外语表达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之一,以提高后续人才队伍的双语教学能力。另外,学校通过聘请外国教师联合执教,聘用来华留学生担任助教,可以提升双语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此外,在双语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双语生态的土壤建设。一是环境建设。打造国际化交流环境,设置国际化交流平台,组织国际交流活动,以促进教师外语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制度建设,特别是激励机制。双语教学压力大于母语授课。国内多数高校通过调整学时系数的方式激励教师,但与教师的付出相比,尚显不足,难以激励更多教师广泛参与双语教学。因此,学校应从资金经费、任务数量、职称晋级、工资调整、出国研究等方面予以考虑。
(三)教学建设
教学是链接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金课”视域下,教学建设涉及理念建设、能力建设、模式建设三个方面。第一,理念建设。理念建设是教学建设的灵魂。“金课”的教学理念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此,教学的主要特点由“填鸭式”转向引导式,教师角色由信息传递者转换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启发管理者[12],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即课堂不再是信息传递的场所,而成为师生分享知识、交流体验、互相激发、不断感悟的成长空间;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考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第二,能力建设。能力建设是教学建设的保障。各学科差异大,故各自的双语教学经验被认为不具有普遍性和复制性,难以标准化。但是根据基于CLIL4Cs理论的研究,双语教师通过持续提升专业知识能力、语言教学能力、环境建设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13],从内容、交际、认知、文化四途径入手,可以持续提高双语教学成效,增强双语教学感染力。即双语教学不仅旨在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在学生语言发展方面提出反馈与建议,方才符合双语教学的本质内涵。这就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语言、课堂语言,同时还要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具备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另外,双语教师要通过诊断式教学,对教学片段进行诊断,一对一分析、点评,以动态提高双语教学能力。第三,模式建设。模式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实施途径。即摒弃单一教学方式,由“满堂灌”变“满堂学”,从教师教变为学生学。基于此,方式由单一转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由低迷转高昂,氛围由沉闷转活跃,状态由被动转主动。①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如小组汇报、微课教学、实验参观、沙龙交流、主题讲座等。其中,沙龙交流以其独特的场域,体现了学缘共同体思维的复杂性、创造性和交融性,彰显了本真追求,突显了心灵交往[14]。②采用混合化现代教学模式,如综合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程等。课前,教师在学习管理系统上传授课视频、课件、学案等,布置课前自学任务,并在兼顾认知快与认知慢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突破时空场域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同时,特别注重规定学习的时间节点,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也能通过截止时间督促学生学习。课中,在线下面授时,借助雨课堂,教师可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综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的引导性、互动性、实践性、思辨性;在线上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线上题目与线上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发问,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和信心。课后,教师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测试、引导讨论、布置作业,完成学习评价闭环,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此举既可以避免传统的权威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取学科教学之长,补双语教学之短,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后还可以发放反馈问卷,开展调查,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学生对于双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感受,以促进反思,最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优化路径。
三、结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魅力课堂
语文教学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诸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都集中在及格线上下,而这些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都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地开发语文这门学科人文性色彩的一面,为学生打造一个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这门学科独有的魅力和文化的巨大感染力。
一、以学为主,唤起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长久以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缺失。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身对于这个课堂的重要意义,而教师也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意识、个人情感以及感情的关注,这就使得教与学其实是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教师按照既定的教育计划进行,而学生则毫无选择的权利,学习效率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这也就使得我们的教学效率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以学为主,真正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被真正唤起,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发现语文之美,去感受文化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注重诗词教学,为学生打造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
诗词部分的教学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诗词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成就。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古文的翻译以及词句的意义,要更多地结合时代的背景,通过文字来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
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方式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渲染一下时代的背景,让课堂仿佛回到了那个中原沦丧,仁人志士图强光复的时代。通过这样的渲染,学生会更加了解这首词中作者所饱含的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苦心情。尤其是最后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既点明了作者的平生志愿,也诉说了作者高尚的情怀:那就是注重生前志,也重身后名。这点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关键,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这种文学感染力的烘托,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喜爱语文,从而能够让学生逐步积累文化底蕴。
三、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建立长效的语文学习机制
高中阶段任何一门学科都会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学生成绩的提高除了需要教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之外,更需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坚定信念,而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忽略的部分。虽然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的成绩提高依然很艰难,这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方面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良好学习机制。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这就使得学生一旦脱离了课堂,学习效率就变得很低,因为教师将课堂安排得过于紧凑和全面,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一旦脱离了教师,学生在学习方面就失去了方向。因此,教师在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时刻谨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更要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努力为学生打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深刻了解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教学来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长效的学习机制,为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提供更为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数学教学 阅读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困惑不已,经反复探索后窃认为:数学学习离不开阅读。同一般意义的阅读过程一样,数学阅读过程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了对文字、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公式图表等内容的感知和认读。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好学生阅读环节,可使他们在积极的心态下主动地感知知识背景,形成数学概念,内化知识涵义。
但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知识的符号化、逻辑化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给出阅读示范,教会学生读书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是专家们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其设计内容本身就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读"课本,帮助他们发现数学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示范,发挥组织者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概念教学或公式教学中,教师可重读概念或公式中的关键词,用彩笔勾划出要点,帮助学生弄清其中的含义。又如在讲"三角形概念"这节内容时,可在引导学生阅读三角形概念的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几个关键词句:"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并思考:为什么样要求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不可以将三条线段写成三条线?去掉首尾顺次连接行不行?这样边读边思考问题,既可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又为他们以后"自读"提供了示范。
二、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阅读提纲,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书中的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科学的治学精神。数学教材毕竟不同于文科类的教材,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或看小说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结果收获甚微,甚至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教师不妨先做出阅读示范,然后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传授数学阅读技能,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慢慢地,当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对于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自定阅读计划(包括进度),独立完成阅读笔记,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一起始年级阶段教师要格外重视阅读习惯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阅读示范作用,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形成较规范的阅读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防止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教师可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内容, 设计分层递进式的阅读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解读,效果颇佳。例如,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这一节时,可列出如下提纲:
(1)阅读课本中的定理及逆定理,想一想怎样用几何图形和语言表述它们?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
(3)定理或逆定理中所提出的"距离"相等是什么意思?
(4)与角平分线上的点相比,两者有什么异同?
(5)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6)能否在三角形内找一点,使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列出提纲后,可以在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先进行一般性阅读;然后再将关键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与已有旧知识进行对比,展示差异要点;最后再启发他们去回读,去再思考,从而拓展学生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三、进行反馈练习,巩固阅读效果
教学尝试中,笔者发现:有些时候尽管学生读了,想了,但他们仍是一知半解,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了阅读之后的辨别练习。我们知道,练习是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易混淆的概念,易犯的错误考虑进去,设置一个个练习"陷阱",让学生辩析,有助于学生准确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理解知识内涵。
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通过阅读来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通过阅的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步学会将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来表述数学概念。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例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什么是"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阅读后一连串的问题回荡在学生脑海里。通过大家的交流、争论、计算,大家终于明白了这些数学语言的意义。
四、拓展创新,提炼思想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讨论,笔者认为,高中数学难点概念的成因主要有:(1)概念本身问题:部分概念抽象层级多,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高,表征方法少,具体化、形象化困难,理解难度大;(2)教材编写中的问题:部分概念定义的文字表述过长、语言枯燥、符号抽象难懂,教材中对概念的形成提供的感性材料不够充分,巩固概念的配套练习不够恰当,教学课时安排过于紧张,学生缺乏深入理解所必须的时间;(3)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对所引入概念的必要性(背景)阐述不够重视;对概念本质属性的剖析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字叙述、图形、数学符号等多角度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辨析的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普遍存在以解题代替巩固练习的现象;(4)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能理解部分概念学习的必要性,学习动力不足;上位概念理解不深、固定点知识薄弱;语言转换能力缺乏,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表征方法少,缺乏原型和样例支撑;不清楚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恰当的概念网络结构,
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基础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概念,而要让学生理解概念,教师首先自己要理解概念,为此,我校数学学科组开展了“高中数学难点概念解读”为主题的学科校本研修活动,提出概念的解读也要高立意的要求,体现在能宏观把握数学概念在中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及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挖掘依附于概念的数学思想方法,从前后知识联系的角度审视概念,在概念体系中认识概念等,只有这样,概念的教学才能循序渐进,具体教学才能抓住教学核心,摒弃细枝末节,即一节课中到底讲些什么,哪些重点讲,哪些不需讲,哪些本课之前讲,哪些后续讲等,提高概念的教学效率,
以下我们以“曲线与方程”的概念解读为例,谈谈如何对数学难点概念进行深入解读,
1.地位作用
“曲线与方程”是人教c版教材选修2一l中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一节“曲线与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必修2中的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起始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即通过研究曲线的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就带来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能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即怎样保证这种研究的可靠性,
“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建立曲线方程和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都是以这两个概念为基础的,该内容安排于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是让学生对曲线的方程的认识经历从“观念”到“概念”的螺旋上升过程,又使后续研究圆锥曲线等内容的理论基础,使得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有一个更加系统、完整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借助曲线与方程之间互为表示的等价关系,通过方程来研究曲线,因此,“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概念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
2.内容解析
“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定义: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点的集合或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以后,任何曲线都有惟一的方程,任何方程也都有惟一确定的曲线(或点集),曲线与方程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是通过曲线上的点所成的集合与方程所有解所构成的集合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来建立的,定义中,条件(1)中“都”字阐明了曲线上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保证了曲线对于方程的纯粹性;同样地,(2)中“都”字阐明了符合条件的所有点都在曲线上,保证了曲线对于方程的完备性,纯粹性与完备性合起来,保证了曲线与方程的等价性,这是曲线的方程概念的本质属性,
从集合角度看,如果把直角坐标平面内曲线上的点所组成的集合记作A,方程F(x,y)=0的解所对应点的集合记作日,那么定义中(1)用集合关系表示就是A∈B,定义中(2)用集合关系表示就是B∈A,两者合起来即A=B,这是从集合角度对曲线与方程关系的解释,
“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只是定义的主体不同,曲线的方程反映的是图形所满足的数量关系,方程的曲线反映的是数量关系所表示的图形,“曲线与方程”概念所界定的既不是具体直观的曲线,也不是具体实在的方程,而是它们之间相互的“隶属关系”,跨越几何和代数两界,认识这种隶属关系并能应用,是教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曲线与方程”一方面要从形到数,即绘出曲线,写出相应方程;另一方面要从数到形,即给出方程及其要求,画出相应曲线,揭示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互统一的关系,体现解析几何的核心――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作形判数”与“就数论形”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径,是数学方法论上的一次飞跃,
3.学情分析
3.1知识与认知基础
就学生而言,在这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在必修课程《数学2》的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中,讨论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加上初中和高一学过的函数在内,学生已有了曲线与方程的初步观念(还不能说是“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有了处理相关问题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曲线与方程的认知基础,是学生理解曲线与方程概念的最近发展区,
3.2可能的理解障碍
首先,学生在学习曲线与方程概念之前,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更多是从整体、宏观角度认识的,一般情况下,会认为直线就是直线、圆就是圆,不会想到把它们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方程就是方程,不会想到把它们看作满足某种条件的解的集合,而曲线与方程概念是通过“曲线上的点”和“方程的解(有序实数对)”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来定义的,这种考察问题角度与思维方式的变化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思维障碍,因此,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是借助实例,将学生对曲线与方程之间的“能相互替代”“等价”“不多不少”等观念进行精确描述,将已有观念明确化、概念化,
其次,在经历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对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两个方面产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两者缺一都将扩大概念的外延,同时学生易将定义中的(1)(2)两点孤立开来,认为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那么曲线就是方程的曲线,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那么方程就是曲线的方程,未能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因此,教学要通过对正、反例的充分辨析,引导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认识到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
再次,之前学生求得的直线或圆往往是一条完整的直线或一个完整的圆,不需要去深究求得的方程是否会混入不在曲线上的点的问题,而进入到一般的曲线的研究过程,在给定曲线一部分确定其方程时,学生会受函数定义域与值域负迁移的影响,出现变量范围错误的现象,例如,对单位圆的上半圆(不含端点),其方程应为X2+y2=1(y>o),学生会写成X2+y2=1(-1
4.教学建议
4.1关注知识体系的螺旋上升
教师要从全套教材的结构来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前后安排顺序,把握好要求,体现知识体系的螺旋上升过程,教学要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在函数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其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在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的内容学习中,要明确提出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能熟练地判断给定坐标的点是否在曲线上,熟悉曲线上点的坐标求法,为得出曲线的方程概念埋下伏笔;在圆锥曲线方程的内容学习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关系,强化概念的理解,
4.2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
从既要让学生理解“曲线与方程”的概念、又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为载体,在给出抽象概念之前,通过实例,让学生建立起“纯粹性”“完备性”的充分体验,体会到引入曲线与方程概念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后,再给出严格的数学定义,并借助反例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辨析,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这样“颠来倒去”的数学定义,再通过给出曲线写方程、给出方程画出曲线的图象,以及证明“已知方程是给出曲线的方程”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充分理解“曲线与方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领悟定义中①②的缺一不可性,把握概念的深层结构,
4.3善于举例,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由于“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通过简单、具体而又较为丰富的例子(直线、圆及其变式)完成概念同化,在概念应用中通过进一步的变式训练完成概念的顺应,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合理运用变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其中,反例(非概念变式)的引入对于概念的正确理解、防止或纠正学生各种可能的错误观念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