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病学重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临床科研
神经病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可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内容繁多,理论深奥,抽象和立体思维要求高。神经病学具有所涉及的疾病复杂、症状广泛、诊断的依赖性强、疾病严重、病种繁多,是内科中最为复杂的一门学科,相对与其他内科疾病,认识并掌握神经科疾病对研究生来讲有着更高的难度,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比本科生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3年时间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神经科硕士研究生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道路,总结本科十多年的研究生教学经验,探索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培养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效果。
1 研究生的理论学习阶段
神经病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由于本科阶段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神经病学知识掌握不多。安排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加强神经病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理学等;其次,对神经病学临床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力求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掌握。此外,还需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安排学科带头人,结合我科实际科研工作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力求使学生对学科前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临床实践及科研阶段
2.1 在每日的查房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运用多种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1]
在进入临床学习阶段,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向的重点培养。首先是基本功的培养,所有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参与每日的查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大胆探索和运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新住院患者,选择典型的常见病例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分析并指导学生如何开医嘱,针对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相互启发中,使学生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归纳、联系、排除等各种辩证方法来认识本科常见疾病的本质。
2.2 关注本学科热点前沿问题
查房时还可以提出相关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翻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充分准备后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运用理论独立进行思维,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寻找以后有价值的临床研究的方向。
2.3 加强学生与患者沟通技巧的培养[2]
患者对疾病症状的描述是最确切的,学生可以通过患者对疾病的描述,详细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掌握其同类疾病的共性及特点;而这些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融洽相处,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后,才有机会从患者或其家属处获取病史及体格检查等第一手资料,才能对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才能增长临床知识及经验。因此要教导学生心存救死扶伤的理念,尊重患者,关心爱护患者, 这样才能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 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4 定期开展病例讨论
定期对疑难病例及典型病例进行课内大讨论,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准备发言。完成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引导学生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首先让询问病史和查体的学生分别进行汇报,归纳和分析病人的病史与临床特点,提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并互相讨论,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及各种相关的问题。最后由导师总结,结合病例讲解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注意各学科间联系。譬如讲授如何及时准确识别伴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心梗支架术后并发脑梗的治疗要点;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的关联等。
2.5 定期进行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3]
了解新技术,加速知识更新,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观念日新月异,作为教师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时把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尤其是结合本科室的科研临床特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和发展方向。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神经科都瞩目的新技术,是脑血管病治疗的焦点。我科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面如动脉瘤填塞、颅内支架等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组织观看整个操作过程,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疾病。医学生涯要想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必须要培养研究型的医学人才每周安排学生进行学术论文文献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结合科室特色,为其量身订制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的科研方向进行不同方向的重点技能培训,如研究癫痫及周围神经疾病的学生,加强进行神经肌肉活检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知识的培训,将科室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推向深入,又突显了个人专业研究特色,本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病的研究在省内及全国都处于相对领先的低位,对脑血管病感兴趣的同学,加强影像学的学习,并鼓励他们参加神经介入手术的操作,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其积极性,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佳伟,李丹.神经内科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186-187.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神经病学;实习教学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2级本科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共108人,分为试验组(n=54)和对照组(n=54)。两组学生性别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神经内科实习时间为两周。试验组按照结合OSCE目标的实习方式进行实习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式,学生跟随教师查房、开医嘱。
1.2结合OSCE目标的实习教学设计
OSCE目标与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生水平相符,整合临床教学内容,对神经病学临床实习教学进行整体化设计,设计学习路径单、实习教学策略和实习组织形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OSCE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习路径单是核心内容,是教师根据神经病学临床思维与疾病认识规律,从症状入手,整理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常见疾病的学习路径。通过学习路径单,使学生了解神经病学实习目标、要求和考核标准,明白如何进行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等。采取小组学习、以病例为中心学习、角色扮演、翻转课堂学习等学习模式,将一些基础知识、体检视频上传至神经病学课程网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对实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和OSCE评价。教师按照OSCE方式进行打分,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标准OSCE,由临床教师选定病人,进行多站式考核,共设5站,每站用时10分钟。每站测试一种能力,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病例分析和治疗选择、病例书写考站,每站20分。将考核标准和评分上传至神经病学课程网站,学生可随时查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两组对实习效果的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OSCE成绩,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对实习效果的评价。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OSCE成绩试验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病例分析和治疗选择站点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病历书写方面,两组OSCE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2.2两组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评价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培育正确的职业观和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方面,试验组对实习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
3讨论
3.1按照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医学教育是一种连续性教育,每一阶段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都有变化。课堂教学常常作为医学生学习的第一步———信息传递,第二步则是吸收内化,而临床思维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则需专业环境的熏陶和有经验的临床教师的帮助。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医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式学习。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培养实践能力,是临床实习教学目的。和课堂教学考核不同,对于医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应侧重于综合能力考核。神经病学专业性强,要求医师具备高度缜密的临床思维。神经科医师可通过病史采集和查体等,相对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神经系统疾病谱广、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神经病学心存畏惧,想学好却常常不知如何着手,需要引路者。从教师的角度看,他们也存在如何教的困惑。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实习教学内容存在随意性大、无序化等问题;教学模式单一,缺少设计;临床带教医师存在层次化和带教经验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实习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时,对实习效果的评估也缺乏客观性、全面性,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学习效果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被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广泛关注和采用的OSCE体系,从设计、布置、实施以及评估方面着手,提供了一个客观、有序、有组织的考核框架,通过多个模拟临床场景考站,考查医学生应具备的6项基本技能:处理病人能力(包括临床推理能力)、医学知识应用能力、基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职业素质、基于整体的实践能力[6]。OSCE可以客观地评价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决策能力,是目前考查学生临床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7-8]。OSCE采用的测试手段与临床实际情景联系密切,反映了认识和诊疗疾病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医学人文精神[9],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路径。
3.2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
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教师结合实习目标及要求,分析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OSCE要求为线索,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核心,按照临床诊疗规律和路径,梳理实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单,明确实习内容、实习策略以及考核标准。创建神经病学网络平台,上传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提供多种途径,供学生和教师交流;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以病例为中心、角色扮演、情景学习等,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以监测学生学习效果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临床带教医师明白教什么、怎么教,实习生明白实习什么、怎么实习。教师从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成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此外,采用OSCE体系可避免传统考试的偶然性和变异性,而且对于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评价更准确,另外OSCE体系采用的测试手段与临床实际情景联系更密切,能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综合考查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实习生沟通能力、现场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3有利于实习目标的达成
学生按照学习路径表,以临床实习所见病例为核心,按照临床规律进行学习。从与病人相见开始建立医患关系,从病人的症状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查体,根据病史和查体得出可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据此安排病人进行辅助检查。全面分析病人的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病人病情、经济状况、对疾病的诉求、背景等多个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在诊治过程中不清晰的地方,寻找各种途径进行解决,而对于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可进行进一步探究。在此过程中可随时和带教教师讨论以获得帮助。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询问和查体较为复杂,实习生在面对病人时常常不知如何张口、如何动手。而学习路径单的运用,有利于实习生明确面对病人时应问什么、查什么,怎么问、怎么查,重点是什么,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在最令学生头痛的诊断分析考核中,试验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学习路径单的运用,使试验组学生在疾病诊断思路方面有了更多训练。试验组医患沟通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这个结果并不难理解,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医生观察病人,病人也观察医生,而病史询问和查体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第一步,一名操作规范、行为举止得体的医师更容易获得病人的认同。从对实习效果的评价来看,学生认为结合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和考核,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学生先对实际病例进行诊治,再学习理论知识,然后与临床联系起来,不断总结,真正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临床思维训练,逐步实现从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过渡。在最初面对病人时,医生常常是不自信,甚至是不知所措的,而医生的自信,只有在成功诊治病人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结合OSCE目标进行神经病学实习教学设计和考核,能促进实习生增强自信,提升职业素质与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脑血管病医学教育;脑血管病专科培训;神经科恐惧症;长期课程;临床教育者
受人口老龄化及缺血性卒中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影响,全世界对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对神经科的畏惧以及脑血管病专科培训不足导致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相对紧缺[1]。师资配备不足,教学方法落后,治疗手段有限,职业倦怠率高,神经解剖复杂,以及神经科查体困难等是脑血管病专科医师短缺的重要原因[2]。为此,美国医学教育着眼于课程调整、师资培训以及脑血管病亚专科建设,对本科生、医学生及毕业后医学教育进行了长程系统性优化,以引导更多人从事脑血管病专业。本文对此进行介绍和总结,为我国脑血管病专科医学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1尽早开展本科生脑血管病相关教学
美国医学教育类似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需完成普通本科学习并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后,才能进入医学院学习。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与神经科学有关的大学课程多以基础科学为主,缺乏临床教学内容[1-2],仅有2.7%的本科生考虑选择从事神经科工作[1]。因此,美国神经病学会鼓励大学教育增加临床教学,特别是脑血管病专科相关教学内容,用丰富有趣的脑血管病实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如成立脑血管病学习小组,参加脑血管病基础或临床研究相关的实习项目,促进医疗机构与大学合作,鼓励学术型脑血管病专科医师参与大学生教学等方法,增加大学生对神经科及脑血管病专业的兴趣[1]。具体实施时,强调以不与本科生日常课程冲突为原则,借助大学校园、医疗机构或是网络资源,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及评估指标。导师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同时,要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时长、工作责任及文献阅读量等。美国弗吉尼亚科技大学开设的“临床神经病学实践”项目将每周一次的75min理论教学和每周半天的临床见习相整合[3],不仅在教学中教授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背景调查等研究方法,还通过临床见习锻炼了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了互相尊重、责任心和自信心等品质。该项目明显增加了学生对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激发了大学生对脑血管病专科的兴趣。
2针对性培养医学生脑血管病相关基本功
医学生对神经科的畏惧在学完神经病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后甚至会更加严重,这与神经系统疾病繁杂,神经科解剖复杂及查体困难有关[2]。脑血管病病情变化快,工作中经常遇到沟通困难的情况,又进一步增加了医学生对脑血管病的恐惧感。因此,医学院神经科教育的调整强调以医学生需求为中心,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医学生参与度,帮助医学生领会神经科的内涵,注重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临床研究发现,上级医师在查房前对患者病情进行简单介绍,与医学生说明需要沟通交流的重点,在查房后进行简短的总结能够明显提高医学生对脑血管疾病的理解及医患沟通能力[4]。模拟教学是提高神经科查体教学效率,让医学生尽早接触真实患者,培养其对神经科兴趣的有效手段。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日(NeuroDay)”课程,将神经科查体教学与模拟查房相结合[2]。在正式授课前1周,学生先通过视频预习神经科查体内容,了解解剖知识,熟悉教学内容。模拟查房时,将学生分为10~11人的小组,针对11位患有神经科典型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真实患者进行模拟诊疗。患者分布在不同房间,每个房间还配有1名指导老师,医学生需要完成相应的病史采集及查体。通过“神经科日”的沉浸式学习,医学生对脑血管病等常见疾病有了感性的认识,锻炼了神经系统查体及沟通能力,减少了对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病专科的恐惧感。
3健全脑血管病专科培训体系
全面清晰的专科培训体系是学科储备人才的关键。美国自2003年起设置了具有专业认证的脑血管病专科培训[5]。近年来,随着大血管闭塞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又派生出了神经介入亚专科。神经科住院医师完成4年住院医师培训后,继续1~2年的脑血管病或神经重症专科培训,再接受2年的神经介入亚专科培训,最终成长为神经内科体系培养的介入医师,约占神经介入医师的1/3。与神经外科或影像科专业培养的神经介入医师相比,神经内科介入医师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全程医疗服务,包括急诊室初诊、溶栓、血管内治疗、重症监护、住院治疗及出院后门诊随访。为了进一步优化神经内科介入医师培养体系,打破职业发展壁垒,美国医学教育从导师任职、轮转科室分配及教学模式,如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增加学员动手机会等方面进行调整,不断对神经内科介入医师培训进行完善[6]。
4强化医学教育师资培训
师资是医学教育的核心,也是吸引专业人才的重要资源。为了完善师资储备,美国神经病学会将神经病学医学教育设定为一个专门的亚专科。专科培训时长为1~2年,培训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研究等[7-8]。同时,鼓励临床医师参与教学工作,注重“临床-教育者(clinician-educators)”的培养,对医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核,设立专门的教学晋升路线。在美国,神经科住院医师是医学生近1/3医学知识的来源[7]。因此,对住院医师进行医学教学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是改革的重点。改革建议设置专门的教学课程,将教学能力如教学理论、教学技巧等作为住院医师培训核心胜任力的考核指标[8]。耶鲁大学医学院设置了住院医师长期临床教学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启迪式课程、核心领导力培养、床边教学以及导师能力培训等。住院医师不仅是临床课程小组学习的领导者,还可以利用情景模拟,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教学。通过培养住院医师的核心临床教学能力,实现高效率的脑血管病相关教学,增加医学生及住院医师对脑血管病专业的兴趣[7-8]。
5讨论和建议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少见病因。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之间8例非高血压病因的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例非高血压病因的脑血管病患者,全部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结论:脑血管病的发病,可能与颈椎间盘突出相关。
【关键词】脑血管病;病因;颈椎间盘突出
脑血管病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病,因发病率高、发病后的致残率高,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增多,非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患脑血管病的人数也增多。本文将积累的8例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脑血管病病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8例病例资料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时间从2007年9月21日至2008年2月6日。男3例,女5例。年龄34岁至81岁,平均年龄48.80 岁。病程从3天至一年不等。经脑彩超检查和头CT检查,诊断明确。全部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1.2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归纳总结。
1.2.1 主要症状及体征:发作性双手麻木伴意识不清3个月1例。跌倒发作1年,偏瘫、言语不清2个月1例。颈项不适1年,偏侧口角流涎、偏侧肢体麻木1周1例。发作性头晕、颈项部不适半年,伴走路不稳2天2例。经常头晕1年伴偏侧肢体活动不灵10小时1例。持续性头昏伴颈项部不适1年,饮水返呛3天1例。颈项不适1年,伴头晕1个月1例。全部8例病例血压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6例。偏侧面神经、舌下神经瘫,双侧霍夫曼氏征阳性,偏侧锥体束征阳性1例。双侧霍夫曼氏征阳性,偏侧锥体束征阳性1例。
1.2.2 辅助检查:头CT结果: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4例。基底节区脑梗塞3例。小脑半球梗塞1例。脑彩超结果:脑动脉弹性减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一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痉挛1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例。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1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狭窄1例。椎-基底动脉痉挛2例。颈椎MRI检查结果:颈3-4、4-5、5-6间盘突出,颈3-4为重1例。 颈3-4、4-5、5-6、6-7、7-8间盘突出,颈5-6、6-7间盘为明显2例。 颈3-4、4-5间盘突出2例。颈4-5、5-6、6-7间盘突出,颈5-6为重1例。颈3-4、4-5间盘突出2例。血糖偏高(6.11mmol/L)1例。血脂偏高(甘油三酯2.8mmol/L)1例。全部8例病例血常规、尿常规正常,心电正常。
1.2.3 治疗:全部患者给与20%甘露醇静脉点滴治疗,和0.9%氯化钠250ml加丹红注射液30ml静脉点滴治疗。
1.3 结果:6例患者经治疗,症状及体征消失出院。1例经过临床治疗半个月,症状及体征好转出院。1例于住院第四日因小脑扁桃体疝死亡。
2 讨论
2.1 缺血性脑血管病,历来在神经内科教材[1~3]中作为重点被大篇幅描述,而颈椎病几乎不被提及。国内的一些重要参考书[4、5]如此,国外文献[8]也如此。所以印象中这两个疾病风马牛不相及。但本文报告的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共同特点是都伴有肯定的颈椎病。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有待大样本病例前瞻性研究寻找答案。
2.2 颈部是头部的比邻,心脏是血管的起点。是脑血管患病后波及到了颈部血管,还是颈部血管患病后累及到了脑部血管?显然应是颈部血管病在先,脑血管在后。超声检查[6、7]发现,大面积脑血栓患者,颈内动脉狭窄者多见。椎动脉的延长支基底动脉,和基底动脉环分出的小脑上、下动脉,主要负责脑干及小脑的血液供应。故,至少小脑半球梗死与椎-基底动脉供血相关。
2.3 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能够引起小脑半球梗死,这容易理解。但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如何导致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就比较令人费解。推断,是椎动脉供血障碍首先造成了颈部交感干或颈部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功能紊乱,引起了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所报告的8例病例除1例,脑彩超回报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狭窄外,不是报告脑动脉痉挛,就是回报脑动脉供血不足。此临床所见之脑血管功能紊乱支持以上推断。
2.4 反复的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损伤了血管壁本身,反复的血管壁损伤后的反复修复引起了血管壁弹性减退。如果有其它因素参与,如:高胆固醇血症,血管壁病变会变得复杂,且血管壁病变会迅速加重,超声检查会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动脉狭窄;伴有高血压的,血管壁病变就呈高血压性动脉硬化表现。
2.5 椎动脉供血障碍是如何发生的? 推断,椎动脉位于颈椎间孔内,颈椎骨性病变或颈椎间盘的退性行性变,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理结构,使穿行其中的椎动脉受到了牵拉。牵拉对椎动脉本身是一种损害。再加上,突出的颈椎间盘对椎动脉的挤压,不断活动的增生变形的骨性颈椎结构对椎动脉的撞击,椎动脉受损出现自我保护性痉挛,之后出现反射性舒张。这就是椎动脉供血功能障碍。
2.6 颈椎关节是人体关节活动量最大的关节。即便人躺下休息,颈椎关节也会因身体时常需要翻身而活动。而站立或坐位时,需要转头而活动颈椎关节时就更多了。推断,颈椎源性椎动脉供血功能障碍患者应该非常多。这种推断与临床上脑彩超检查结果,脑血管供血功能障碍阳性率高,相吻合。
2.7 本文所报告的8例病例资料的时间来源段在5个月内。据此推断,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应该是较高的。也许因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不再追求吃饱,而是改为讲究吃好。这样患高血压、高血脂的相对少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开车的多了,大量使用电脑的人多了,患颈椎病的相对多了。脑血管病,还是那个脑血管病,但致病原因发生了改变。这一点应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毕竟,脑血管病的终末结局,脑出血、脑血栓致残率高。预防发病、防止复发十分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第6版171-205
[2]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7月第5版126-161
[3] 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内科学. 1982年11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47-947
[4]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 张沅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73-85
[6] 陈秋惠等.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的超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1):300
[7] 杜继臣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7):282
[8] Benson RL. Stroke prevention: hypertension, diabetes, tobacco and lipids. Neurological clinics, 2000, 18: 309-319
[摘要]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 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引入PBL方法。PBL教学模式在设计上遵循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调查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 教学结果调查表明,PBL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留学生学习积极性(98.3%),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5.0%)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能力(94.2%),留学生能熟练掌握诊治脑血管病内容。 结论 PBL教学法提高了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脑血管病;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47-04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XUE Shouru HAN Xuefei CAI Xiuying DUAN Xiaoyu DONG Wan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Methods In theory teaching of CVD for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the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a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quality. PBL teaching mode was designed to follow the case as a guide and the problem as a basement, with the full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BL teaching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PBL teaching method could help to manipulate the primitive of foreign students (98.3%) and improve foreig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CVD (95.0%, 94.2%). Foreign students could master CV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using PBL teaching method. Conclusion PBL teaching model has also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VD course, and it is worthy of recommending.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基金项目] 苏州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编号2009-sz-027)。
[作者简介] 薛寿儒(1967.4-),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和神经变性病的基础和临床。
国内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极其重要,占据临床神经病学教学的核心地位。在传统教学中,遵循“灌输式”教育,即“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和教材为主”模式,该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思维不够活跃、动手创造能力不够强、探索未知领域意识薄弱等缺点,其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1-3]。PBL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病。其特征是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由于脑血管病教学内容繁多,涉及的各种症状体征复杂,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留学生常常感到枯燥难懂,教学效率低,因此,十分有必要应用PBL教学方法改善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接受该教学方法的132名留学生(共4个班)课后随机发放120份调查内容相同的问卷,并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
1.2 PBL教学对象及实施方法
1.2.1 留学生课前预习 上课前2周告知留学生脑血管病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通知学生课前认真学习脑血管病课的内容,主讲教师通过校内局域网发送脑血管病章节的学习目标和相关问题,让留学生(每班分5组)围绕学习内容查阅资料,并鼓励留学生上互联网查询脑血管病最新进展信息。由学生分组讨论(每5~6人一组)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主要有:①如何问诊,即详细的病史询问应该主要包括哪方面内容?②如何体检,即针对病史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哪方面内容?可能的体征是什么?为什么?③如何辅助检查,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按轻重缓急顺序,主要安排哪方面实验室与辅助检查?实验室与辅助检查的可能结果是什么?④如何诊断,脑血管病的的临床诊断标准为何?应该如何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⑤如何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什么?每一小组负责制作并讲解其中的一部分幻灯片。对小组讲者的要求:幻灯片张数适中,每张幻灯数不能超过5张,每张幻灯字数不能超过20个;要求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讲解完需准确回答听者提出的问题。对听者的要求:积极配合提出问题,并可能回答讲者不能回答的问题。
1.2.2 教师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教学课件制作 应用我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多年来在脑血管病教学研究工作中收集的大量典型病例、脑CT、MRI、MRA、MRV、DSA、CTA、SPECT、PET等典型影像资料,结合既往典型病例的腰穿脑脊液资料作为素材。以PBL教学方式为先导,围绕脑血管病的两大要素:主要脑血管分布和脑功能区分布及构造设计学习目标的问题,并围绕脑血管病的两类主要问题,即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1.2.3 知识梳理安排 各组分别展示课件,讲述有关内容。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可针对一些关键知识点提出问题,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例如:有肢体瘫痪的患者一定就是脑血管病吗?回答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根据情况决定由自己回答或将问题布置为课下作业,由学生借助各种学习工具获得答案。教师对学生课件制作的质量、讲授水平、课堂提问与回答的踊跃程度等进行简要小结。
1.3 临床PBL课实践
病史询问:指导1名学生按时间顺序,沿逻辑思维进行问诊,其余同学倾听。教师需在病史询问过程中对学生的病史询问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如病史询问所用词语不能过度专业化,询问顺序不能杂乱无章,不能偏题,不能有重大遗漏等。病史询问结束后可由其他学生补充。
体格检查:指定1名学生进行神经系统针对性的体格检查,注意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前后上下顺序、手法以及查体过程中爱伤观念的体现。查体结束后首先体检者汇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阳性结果,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神经系统查体部分的补充与纠正。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由指定学生根据前述的病史询问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果,提出为确立临床诊断进一步需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由学生进行分析。其中,脑CT、MRI、MRA等典型影像资料与脑脊液结果的分析是重要基本功,教师要结合病例,对典型影像资料的临床意义、脑脊液结果的判断与临床价值、脑CT和MRI的阅读顺序及异常表现进行必要的讲解。
诊断的提出:指导学生用专业语言精简总结,并提出临床诊断及其依据。
鉴别诊断的分析:由指定学生提出主要的临床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治疗原则:由指定学生根据临床资料,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原则和一般治疗,要求注意观察判断病情进展的指标及必要的处理方法。例如:1例脑血管病患者,如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病,首选的治疗措施是什么?如果用药3 d以后效果不佳,应考虑有哪些恶化的原因?应给予患者哪些检查?如何调整用药?对于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布置为课下作业,并推荐主要的参考文献或网络资源供学生查阅参考,待下次课由学生做出回答。
讨论总结:讨论围绕临床脑血管病病例引导出来的学习目标进行,留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病例的临床特点,最后提出诊疗意见。如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呕吐和肢体瘫痪,相应提出如下问题: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原因、瘫痪血管分布特点及如何处理等。留学生围绕问题运用新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经过讨论做出正确的处理。讨论过程中注重充分运用教学课件演示脑血管构造及分布。对课堂上尚未解决的学术问题通过局域网进行交流探讨,以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不足。
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定: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小结,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结果
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对PBL教学形式与效果普遍评价较高,大多数留学生认为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能力。见表1。
3 讨论
3.1 我校留学生的教学特点
我校自2006年起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类留学生,我校留学生主要来源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和极少数欧美国家的应届高中生,目前在校生400余人。我校留学生的基本情况是:①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留学生之间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但其医学知识相对匮乏;②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主要受英联邦国家语言环境的熏陶,他们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普遍较好,虽然大多数留学生入学时能用英语交流,但由于留学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带有浓重的地域口音,而英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表达相对不够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③这些学生大多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深受该文化背景影响;④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强,课堂气氛热烈,随时可能会打断教师授课而提出问题,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上课迟到、早退时有发生;⑤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回国参加本土医师执业资格或执照考试。尽快熟悉这些情况,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授课前应该熟悉和尊重来华留学生所在国的国体、政体、民族、文化、宗教、历史等特点,并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减少师生间的陌生感,建立师生友谊,为对外医学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氛围,这是取得留学生信任和认可教师教学权威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利用有限的高校资源改善留学生的教学效果。因此,对留学生用英语授课,要求任课教师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4]。目前神经内科留学生的授课教师主要由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出国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语言、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较易与留学生沟通,且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而脑血管病理论教学时间达4课时,占整个神经病学理论教学的1/8。因此,选择脑血管病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其目的是以病案为基础、问题为核心,培养留学生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达到熟练掌握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3.2 PBL教学法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的意义
PBL最早始于1969年,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得到推荐,此后在国内各医学院校开始尝试,并得到较快发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是以重视能力培养代替重视知识传授、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人才。PBL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互动,因此密切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人际交往和互助共事的交流能力;同时,PBL教学还可以提高组织调查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等。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应用PBL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留学生对脑血管病内容产生深刻准确的记忆,加深对脑血管病知识的理解。
3.3 PBL教学法体会
PBL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以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案等问题为核心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它弥补了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进步。它推动高等医学教育理念的变革,成为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热点[1,4-5]。留学生由于思维较为自信活跃,敢于发言提出问题等特点,采用PBL教学非常适合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内容枯燥难懂,尤其脑血管病理论教学更加如此,PBL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汇集了图片、录像、动画等音频及视频材料,使抽象、枯燥难懂的脑血管病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直观易懂,有利于学生对脑血管病各类抽象症状体征的理解。
PBL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勇于参与、善于表达、乐于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并分享学习体会。因此,P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充分调动其交流积极性。研究中有98.3%的学生认为PBL教学能够提高其自身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可见其调动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活跃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在PBL教学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查阅资料并加以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和记忆,强化专业知识的吸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研究中,有91.7%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创新和理解记忆。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需要全面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完整的体格检查,合适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采用PBL教学后,学生需要自己发现临床疾病的不典型性,并加以鉴别诊断,最后才能形成准确的临床诊断。95.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有助于增强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虽然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被动听教师上课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充满激情活力的PBL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接受的。研究结果中,有95.8%的学生觉得能够适应PBL教学。可见,PBL教学在临床神经病教学中是值得推广和实践的。
传统教学中,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PBL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发生了角色互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协调和指导帮助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造性,达到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PBL教学法的组织设计和有效管理以及对学生积极参与的帮助和激励促进。因此,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PBL教学虽然在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普遍,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尚属起步阶段,而且各个医学院校实施的方法也不同,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普及该方法还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5-7],包括:①全才型的优秀教师严重缺乏,全才型师资力量薄弱。②缺乏系统有效的PBL教学教材和配套培训资料。③典型病例难易程度的控制。病例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病例过于复杂,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④有些学生对PBL教学法不适应。⑤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PBL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灌输法教学,突然转变教学方法,有些学生感到学习负担加重,不能有效适应。
总之,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脑血管病教学,有利于调动留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对解决当前医疗环境下教学资源短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0]。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PBL教材及配套培训资料的开发和典型病例难易程度的控制[5,11-13]。该教学模式弥补了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动手能力较差和创造性思维不强的问题,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J]. Med Educ,2005,39(7):732-741.
[2] 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71-1074.
[3] Hofman K,Hosokawa M,Blake RJ,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outcomes: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chool of Medicine[J]. Acad Med,2006, 81(7):617-625.
[4] 姜春明,王竹颖.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1(9):1348-1350.
[5] 尚宏,王鹏军,付锦,等.七年制临床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2):1483-1485.
[6] 张旭祥,念馨,左帆,等.PBL教学法在内分泌专业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药科学,2011,1(9):156-157.
[7] 厉岩,马建辉,雷红英,等.综合性大学医科PBL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59-61.
[8] 姜东辉,曹赋韬.医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8(32):65-66.
[9] 石玮玮,杨正刚,张丽平,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149-150.
[10] 李海燕,曹励民,贺红艳,等.PBL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15(8):73-75.
[11] 杨淑华,刘艳阳,李碧丽,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 (7): 38-41.
[12] 陈丽仙,卢传坚,陈延,等.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临床课程PBL教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9):909-911.
PBL教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提出,它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PBL教学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必要的知识点,而且对同学们临床推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都是传统教学达不到的。对于教师来说,通过PBL教学案例的书写,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多媒体教学在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学生掌握牙体牙髓病各种疾病特征的前提是掌握其解剖病理形态,牙体组织发病的病理学过程复杂,授课时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不易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的动态过程;不能辨明牙体组织病变的具体病理学变化。然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许多牙体组织病变是在动态过程中发生的,由于动态过程中的每一个时间结点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很难让学生理解完整动态过程中是如何病变的。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牙体牙髓病变的整个动态过程,将每一个时间结点的病变很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内容具体化。
三、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在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牙体牙髓病学是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的理解消化,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我们采用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进行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3.1确立学习目标,建立学习模块
实验重点是对牙体牙髓病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查诊断、治疗方法的正确认识,对临床上常见问题有一定处理能力。因此牙体牙髓病学实验目标确定为:(1)初步建立临床思维,培养横向思维,使学生能够对牙体牙髓病学常见病、多发病做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2)掌握基本的牙体牙髓病学操作技能如:各类洞型制备、充填术、盖髓术、根管治疗术等。
3.2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对设定的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后,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尽量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阐述对所提供病历的看法。同时,可以在组内和不同的组之间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和启发,督促学生不断反思,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3.3借助多媒体技术,老师进行总结归纳
讨论结束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些共性问题、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详尽分析。从主诉、现病史、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图片、视频等,通过直观体验,更好地答疑解惑。最后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每组答案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四、结束语
【关键词】 急诊; 意识障碍; 诊断
120接诊的患者一般都是急重症, 特点是病情急、进展快、猝死率高, 其中意识障碍又是常见的急症之一, 接诊时因患者意识障碍,不能自诉病史, 致使多数患者病史不明, 病情复杂。作为“120”急救工作者, 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年间“120”所接诊的103例意识障碍成年患者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男61例, 女52例。年龄20~90岁, 平均年龄59.4岁。脑源性疾病47例, 占45.6%, 其中脑出血19例, 脑梗死8例, 脑瘤2例, 癫痫发作5例, 脑外伤13例。中毒39例, 占37.9%, 一氧化碳中毒26例, 安眠药中毒5例, 有机磷中毒4例, 酒精中毒4例。内分泌疾病9例, 占8.73%, 其中低血糖6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1例。感染性疾病4例, 占3.88%, 其中肺部感染3例, 脑炎1例。其他4例, 占3.88%。发病至接诊时间为5 min至数小时不等。
1. 2 方法 现场简要询问呼救人员患者的病史, 快速进行主要的体格检查, 迅速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 做紧急必要的急救处理后及时接回医院。途中和回院后, 抢救与病史详细询问及检查同时进行,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CT等检查, 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诊断, 指导治疗。
1. 3 意识障碍成度分级 根据临床表现, 把意识障碍分为轻、中、重三级:意识模糊、嗜睡或朦胧状态者为轻度, 共21例;精神错乱、谵妄者为中度, 共25例;昏睡、呼之不应、惊厥以及腱反射和脑干反射消失者为重度, 共57例。
2 结果
本组确诊97例, 达94.2%;抢救成功91例, 占88.3%;死亡12例(临终状态6例), 占11.7%。
3 讨论
意识障碍系指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 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状态。当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或两侧大脑皮质广泛性损害时, 使觉醒状态减弱, 意识内容减少或改变, 即可造成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脑功能紊乱, 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涉及内、外、妇、儿、神经病等多科疾病, 本组病例脑源性疾病为主要原因, 其次为外源性中毒, 内分泌代谢紊乱、感染性疾病等。
3. 1 确定是否有意识障碍 一旦接诊意识障碍患者, 要求医生在短时间内作出应急反应, 确定是否有意识障碍, 以便及时恰当处理, 改善其预后。意识障碍应注意与发作性睡病、癔病发作、闭锁综合征和木僵等疾病相鉴别。本组病例均符合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
3. 2 造成意识障碍病因的诊断 意识障碍的病因繁多, 诊断有时比较困难, 但只要注意观察发病患者的周围环境, 详细询问陪同人员患者病史及仔细检查可获得正确诊断。诊断可采取以下步骤。
3. 2. 1 迅速准确询问病史 包括起病方式、首发症状、伴随症状、及既往病史等。
急性脑血管病多起病急, 突然昏迷并伴有血压升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脑肿瘤所致昏迷起病缓慢并有前驱症状。颠痫发作常突然倒地并伴有口吐白沫和抽搐。感染性疾病多有发热头痛等病史。低血糖和高血糖昏迷既往多有糖尿病史。
3. 2. 2 发生环境 一氧化碳中毒大多在冬季夜间燃煤取暖时发生,也可在通风不良的浴室内使用燃气热水器引起,发生中毒的环境常可闻到煤气味,患者常有面色潮红, 鼾睡不醒, 出现大小失禁等;有机磷和安眠药中毒,有时在患者身边能发现剩余药物或药瓶并可闻及农药气味;外伤患者多有受伤现场。
3. 2. 3 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因病因繁多故需全面检查, 因时间紧迫, 故需有重点进行,掌握生命体征, 以便速确定抢救措施。重点检查神经体征和脑膜刺激征, 以便迅速按病因诊断进行分类, 缩小检索范围。应根据提供的线索确定体格检查的重点。通常具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或(和)脑膜刺激征者多为颅内疾病引起,反之, 多为颅外全身性疾病引起, 注意生命体征、瞳孔、面容、耳部情况、呼气的气味及神经定位体征等。如酒精中毒可闻酒精气味, 有机磷中毒可闻农药气味, 糖尿病酮症可闻及烂苹果气味。其中要特别注意瞳孔的变化, 如瞳孔的大小、形状、位置、两侧对称性及对光反应, 可帮助判定神经损害的部位及程度。瞳孔的对光反射与昏迷程度呈正比。双侧瞳孔散大, 眼球固定, 双眼睑睁开是为死亡之象;双侧瞳孔缩小提示、有机磷农药中毒, 瞳孔如针尖样提示桥脑出血;一侧瞳孔扩大见于内束出血、急性颅高压导致的脑疝;动眼神经或中脑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即为早期脑疝形成[2], 如双侧瞳孔忽大忽小。还要着重于神经定位体征和脑干功能的检查:肢瘫为单瘫或偏瘫者, 则为大脑半球病变, 一侧颅神经麻痹(如面瘫)伴对侧偏瘫者, 则为脑干病变。
3. 2. 4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血象、生化、尿液、胃内容、胸透、心电图、CT及MRI等检查。
3. 3 治疗原则 迅速确定诊断, 依据患者生命体征初步估计病情, 发现危及生命情况, 立即就地抢救;查明病因的对因治疗。如大量脑出血及脑瘤可手术治疗、中毒者行排毒解毒并尽早、足量使用拮抗剂、一氧化碳中毒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行高压氧治疗, 糖尿病用胰岛素、低血糖者补糖、感染者抗感染治疗。病因一时未明者应对症治疗。同时防止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注射呼吸中枢兴奋剂,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插管辅以人工呼吸。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 给予强心, 升压药物, 纠正休克。有颅压增高者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 如皮质激素、甘露醇、速尿等利尿脱水剂等。抗菌药物防治感染。控制过高血压和过高体温。控制抽搐。纠正水电解持平衡紊乱, 补充营养。给予脑代谢促进剂、苏醒剂等。注意口腔、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的护理。
总之, 急诊医师依据以上的诊断思路, 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避免脏器进一步损害。同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证实以上的诊断, 并完善抢救方案。以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一、当前临床医学本科五年课程设置情况
当前,临床医学本科五年一般要学习如下课程: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心理、病理生理、病理、预防医学、微生物、免疫、诊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神经病、精神病、统计学等。基本上分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基本课程包括解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医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后两年以临床课程为主,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药理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最后1年以临床实习为主。
二、当前临床医学本科五年课程设置优缺点分析
(一)优点
这种课程设置方法确有很多的优点,实践证明足以把学生培养成材。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的学生多数都能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能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掌握人类疾病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处理本专业多发病和常见病以及危急病症,有一定的预防知识,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二)缺点
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发现这种课程设置方法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一些学生针对课程设置在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方面的不足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值得我们重视。
下面仅对学生吐槽最多的一点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改革尤其需要注意进行优化的地方。
学生反映最多的是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严重的问题。很多学生戏言,这可以使得他们掌握的知识点非常扎实、牢靠,比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学生学习更为深入。
下面以基础课程里的病理学、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其中人体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实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其任务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配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基本技能,要求一方面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正确认识各器官、结构的正常位置与形态,正确应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之。
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构成人体各系统的器官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及其规律。掌握和利用这些机制、规律,可以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使医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
在以上三门课程里,均讲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然而其中知识点显而易见有所重复。一旦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沟通不畅,对学生的要求就会出现重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厌烦的情绪。
三、解决方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可以从教材选择,教师要求等方面着手,既能让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到相关知识,而不出现各种重复的知识点学习,从而提高效率,加强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国内临床八年制医学本硕博连读在本科四年的一些专业课设置方法我们也可以进行借鉴。
我国临床八年制医学本硕博连读实行八年一贯制的教学安排。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临床通科实习、临床二级学科实习、科研训练、论文答辩等。各个院校对各阶段的学习时间安排均有所不同。
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八年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人体疾病与健康基础、系统整合、基础实验、临床医学等。其中第二学年主要开设人体疾病与健康基础,包括人体构造、分子细胞与组织、代谢、遗传等课程。第三学年主要开设系统整合,基础实验等课程,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课程。第四学年主要开设临床医学等,如外科、内科、妇产科等。
这种专业设置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各科间知识点重复的问题。使学生更能高效率的系统深入的学习医学知识,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6-0924-02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B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HS于1969 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创立[1]。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开始试行PBL教学法,它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考核与评估体系等方面有着根本区别。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PBL已逐步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但由于PBL教学法主要运用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在医学专科教育中的经验还很少,因此为探讨PBL教学法在医学专科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妇产科学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尝试。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1、2班80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授课;以3、4班80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授课。实验组入学成绩最高511分,最低421分,平均成绩(449.90±23.92)分;对照组入学成绩最高498分,最低432分,平均成绩(451.70±22.39)分。实验组平均年龄为(18.10±0.5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18.20±0.63)岁。两组在入学成绩、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学内容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