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普及初等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及初等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及初等教育

第1篇: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如何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实施“艺术普及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了如何将艺术普教以学科为基础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示出高等教育的艺术普教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对高等教育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素质教育”日益备受关注,作为素质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一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这里所言的艺术教育并非艺术院校的专业艺术技法训练或纯抽象的艺术理论学习,是旨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综合艺术教育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现代化今天纷繁复杂的多样化艺术形式,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发展,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经验对于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与人性中最深层面的意识紧密联系,艺术能给人以勇气和希望,能给人以精神慰藉,艺术也保证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之间得以心灵的沟通,艺术还能够保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所以说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体制也是不健全的,同样高等教育也需要艺术教育。在这里,我想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谈谈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思考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将艺术普及教育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中。

一、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控制,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一直作为“副科”可有可无地存在,担任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数是“兼职”,并不是经过专业艺术训练和理论学习的专业艺术教师,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只是以简单的摹写或自由发挥来应付儿童对艺术的本性渴求,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等学习。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校艺术课的课时很少,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学校每周只有一到二节甚至干脆砍掉艺术课。

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普及教育又怎样呢?事实上,刚入学的大学生对艺术史和美学理论知之甚少,对于高雅艺术普遍兴趣不高,甚至于不知如何欣赏,学校也将重点集中在科技教育各课程的教学上,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人为地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文理分家,这势必严重地妨碍、制约、损害、摧残乃至扼杀人的本性、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极不有利于贯彻中央《决定》的精神”。众所周知,这种文理分裂,会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严重失衡,最终如同自然生态一样,失衡会使各个物种急剧退化甚至于导致生物链的断裂,教育的失衡就会导致各学科之间丧失多元化之间的相互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中国已进入了世界一体化竞争当中,实际上,经济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与世界先进的教育体制接轨,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科学实践当中缺乏冲动性的创造能力、外向性的表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协调能力。究其深层面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于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就在《论大学教育》的演讲中指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众所周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不仅是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且还是想像力、创造力极为丰富的科学家,他承认是艺术为其科学创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活动通过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既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热情,也能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所积淀于人们心中的艺术修养和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则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人们灵感的产生提供契机和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多次著文阐述科学与美的相互关系,他说。在分子等微观世界里,分子结构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排列构成的,科学与美密不可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杨叔子先生也多次呼吁,科技教育必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二、将艺术普教以学科为基础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提高艺术素养,开拓人文思想领域,由此担负起艺术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格局中重任,这一教育理念已得到有关教育专家的共识,目前,众多高等院校也已逐渐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先前经验作参考,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实施这一教育理念的最终效果而言,收效甚微。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学生自身基础薄弱;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坚的艺术普教,注定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又不同于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由于本身既是感性的又是精神的东西,其性质规定了对于它的学习必须经过感性的理性认识,方能登堂入室。可以设想,如果用数学的教学方法去教艺术课程,从理论到教条,弄不好就会把一种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变成干巴巴的东西,但又不能用教化学的教学方法去具体对待艺术课程,弄不好又会走入纯技法训练的死胡同,最终落得空有技法而无思想的“匠人”。因此,在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拓展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明确确立艺术教育的教育目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可以培养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终生受益,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视觉文化意识,使能更充分地体验周围文化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将艺术与历史、文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其他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第二,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由于当代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大多并未具备多少艺术素养,基础相当薄弱,另一方面,目前高等院校普遍课程任务比较重,不可能让出太多的课时给艺术教育课程,因此,必须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使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效益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一般情况下,艺术教育的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欣赏与评论、美学理论、艺术实践与创作等四大部分,为了适应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需求,可以适当调整其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的四大组成部分有机整合,合理分配至大学四个学年当中。大学一、二年级可侧重于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之初,从艺术的感性认识人手,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大学三、四年级可侧重于美学理论与艺术评论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并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艺术史的课程教学可作为艺术普教的重点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期间。

第三,融合多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如果说在艺术史的教学中撇开历史背景、宗教特征、审美心理等不谈,只是就艺术特征而讲解艺术发展史的话,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了无生趣,学生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艺术教育要用跨学科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这样,可以把关于艺术作品以及关于政治、宗教、哲学、经济学等知识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例如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兴起不单单只是研究山水画的绘画风格,还要深入了解魏晋“玄学”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士大夫个性情趣的审美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特征等等,研究达芬奇的《最后晚餐》、《蒙娜丽莎》不单单是研究作品的视觉风格,这些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和时代,那是个发现和科学的时代,是探索空间观点的时代。画家在揭示直线透视系统的同时,也探索了空间。

所以对于艺术教育的教师而言,不仅仅要吸取文学、艺术、音乐、社会历史等知识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还要用社会学科的教育去传授学生研究、思维和决策的技巧。

第四,组织编写一套适合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教材。组织编写一套教学内容上适合于当前高等院校的艺术普教的艺术教材对实施艺术普及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就目前已经出版的艺术普教的教材来说,一是不够系统,只局限于艺术史、绘画欣赏等部分,并且不能很好地融合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学科,对于艺术知识的介绍只能限于粗略、简化而已。二是内容上过于专业化,只是将艺术院校专业教材的内容加以删节、缩略,教材的文字语言过于专业,不够通俗易懂,如此教材会大大降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其阅读兴趣。如果把艺术史、作品欣赏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用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肯定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参与。三是过于注重艺术发展的连续性、时代性,忽略了不同艺术之间的比较性。例如大多数艺术史教材都是按时代顺序来叙述,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保证了时代的连续性,但其缺点是没有注意到艺术之间的比较,无意间就削弱了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第五,探索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艺术教育在自身特点上不同于其他教育课程,它的教学载体丰富多样,不仅有文字的,还有视觉的、听觉的;不仅有具象的,还有抽象的;不仅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技法知识的传授;不仅可在课堂进行教学,也可走出户外,深入生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采用传统的口授教学方法,还应结合技法做示范教学、电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艺术教师应在教学软件的制作上下功夫,结合课程的需求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程方案,引导学生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参与热情和互动热情。

随着艺术的发展,现代艺术也越来越关注人的自身,越来越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将艺术教育与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教会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这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目标之一.

第2篇: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第一条为保障本世纪末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对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市、市辖区,下同)进行评估验收。为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评估验收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条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现阶段初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五年、六年制的教育;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三年、四年制的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教育。

第四条评估验收工作,应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分期分批进行。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在2000年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和初级中等教育普及情况,分段或一并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教育阶段普及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小学三年或四年义务教育的县,可组织阶段性评估。

第六条评估验收以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和国家划定的其他实施义务教育的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

第二章评估项目及指标要求

第七条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

入学率:

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都能入学;其他县达到95%左右。

各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达到80%左右,其他县达到60%左右(含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下同)。

辍学率:

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应分别控制在1%以下和2%以下;其他县应分别控制在1%左右和3%左右。

完成率: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一般达到98%左右。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文盲率:

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一般控制在1%左右(识字人口含通过非正规教育达到扫盲要求的,下同)。

全县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评估验收。

第八条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集镇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大多数能入学。

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控制在5%左右。

适龄女童入学率、辍学率和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文盲率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九条师资水平的基本要求

小学、初中教师都能达到任职要求。

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和取得相应专业合格证书的,小学达到90%以上;初中达到80%以上,确有实际困难的县在1995年前亦不得低于70%。

实施义务教育后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均符合国家规定。

小学、初中校长均经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

小学、初中的设置符合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

小学、初中校舍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标准要求,做到坚固、够用、适用。校舍中的危房能及时消除。

小学、初中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配备标准要求,满足教学基本需要。

第十一条教育经费的要求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了“两个增长”。在教育支出总额中做到了以财政拨款为主。

财政拨发的按年度每生平均计算的公用经费达到省级制定的标准,并逐年增长。

教职工工资(包括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按时足额发放。

在城乡均按规定足额征收了教育附加,并做到了专款专用,使用合理。

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坚持依法集资办法、捐资助学,开展勤工俭学。

第十二条教育质量的要求

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十三条凡本章已量化的指标,各地不得自行降低要求;凡本章未量化的指标,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区别不同类型地区制定具体标准,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十四条对已经普及初等教育,但居住特别分散的边疆地区、深山区、牧区等,因自然条件不利,达到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可对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的要求做适当调整,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的村办小学,可先要求做到:班班有教室,校校无危房,学生人人有课桌凳,教师教学有教具和必备的资料。

第三章评估验收程度

第十五条按省级确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期限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先根据本办法认真进行自查,在自查的基础上,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评估验收申请报告。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提出申请的县,应组织教育和财政、人事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按本办法进行评估验收。凡达到各项要求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核准,即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县。有关评估验收的报告、资料等,应于每年10月底以前报国家教育委员会。

地级人民政府在评估验收工作中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第十七条国家教育委员会经对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报评估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可责成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复查,并有权对复查结论进行最终审核。

第十八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规划的实施工作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进行评估。

第四章表彰和处罚

第十九条凡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相应的称号,发给奖牌,并予以奖励。

第二十条凡被省、自治区、直辖市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称号的,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公布名单。

国家教育委员会定期组织评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并予以表彰。

第二十一条国家教育委员会依据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评估结果,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表彰。

第二十二条凡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在接受评估验收后,必须继续采取措施,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

第二十三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撤消其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称号,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一)在评估验收活动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第3篇: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教育问题,因此各国在其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都把初等教育定义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作为一名初等教育者,要认清初等教育的重要性,紧抓初等教育的核心,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应用人才。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教育问题,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然而不论哪个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现阶段,我们国家更是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初等教育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要紧抓初等教育的核心,才能够才能做到又好又快的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谈谈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包括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一切教育,是对公民所实施的初等程度的教育,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壮年的初等教育。它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次,谈谈初等教育的核心。初等教育的核心,是面向不同的学生,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人才。抓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亮点,培养学生诚实、朴实、礼貌的传统的优秀品格,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自然的人,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因为禁止或强迫思想不仅是愚昧的,也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思想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

 

肉体受到监狱、刑罚、痛苦、贫困乃至死亡威胁,但思想仍能自由地思考。思想是客观的,只能疏导,而不能禁止或强迫,禁止或强迫思想往往适得其反。古人想用麻木化愚弄国民,殊不知,正确与错误总在比较中加以鉴别、认识,在自由的学习、自由的思考后,才会明辨是非。

 

生命原本是最自然、美好的,花开花落、阴晴圆缺,都是生命自己的规律和形式。给她以充足营养、宽松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根本的呵护,寻找合适的显现形式,按自己的心性自然地生活,应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孟国泰说:真教育,请遵循;勿操纵,宜尊重;勿洗脑;宜引导;勿填鸭,宜疏导;勿奴役,宜解放;勿掐断,宜点燃;勿泯灭,宜唤醒;勿羁绊,宜松绑;勿钳制,宜放手;勿笼养,宜放生;勿冷漠,宜发现;勿谴责,宜赏识;勿异化,宜转化;勿扭曲,宜通和。

 

最后,谈谈初等教育的实施,学校都在搞初等教育改革,有的是学案教学,有的是高效课堂教学等,都是搞形式主义,而没有抓住初等教育的核心,教育没有灵魂,把学生当成老师的复印机或传话筒。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失去兴趣,没有创造力。

 

孟国泰说:真正的教育是“疏导、引导”,是“导育”。只有导育,才是“尊重人、幸福人、相信人、发现人、发展人、创新人、成就人,让人成其为人”的不二法门。因为把教育独立与学生实际生活脱离关系,有三大弊端,学科与真实生活断绝,生活自生活,学科自学科;学科变成纸上的假东西;学科在实际上不能应用。

 

成人把自己的种种知识用尽方法缩成一小块,是学生熟读背诵,自然毫无意义。这种成人认为真理的东西,对于学生本来没有意义,学科与真实生活脱离,要学生用心去学,学生对他当然没兴趣,没兴趣自然觉得学起来困难,自然逃学。倘若人们把要学的东西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学生没有不喜欢的,因为好学正是孩子的天性。

 

初等教育包括知识的教育和品格的培养。因为初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儿童读许多书,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在养成将来应用的能力、技能和习惯,也要求知识,但知识应该从养成活动的能力、技能和习惯中来。人要生活不能不去活动,等到习惯养成后,自然得到了有用的知识。

 

成人社会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座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一员。儿童在没有教育以前,有一种天生的本能,好奇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根据,为基础。儿童之所以很自然,一方面,有它自己的本能,有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又有社会环境的需要。

 

教育就是利用他的本能及环境,使他朝我们预定的方向去。教育就是用最容易的方法输入社会实用的知识。父母教育的时候,须将利用他的本能欲望,造成种种环境条件。孟国泰说:教育乃导育。教育之道,乃导育之道。导是道的源泉,道是导的归宿。

 

导快乐,得快乐之道;导学习,得学习之道;导创新,得创新之道;导做人,得做人之道。真正的教育不是牵着人的“鼻子”走,而是要顺应人(尤其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好动”和“互动”,让人从“被动”走向“主动”。实现人的主动发展,让人自觉、自主、自动、自愿、自由地成长,是真正教育的最佳体现。

 

品格培养包括居官清廉、做事勤奋、生活节俭、诚实守信、交友谨慎、勤读书、学做人、精忠报国、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缺乏的教育。只有知识,没有良好的品格,就不能好好地做人,甚至犯罪,成为人民、社会和国家的罪人,使知识失去意义,使教育失去意义。因此,有了知识的教育和品格的培养,才能让他们成为人才,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初等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基础好了才有好的教育。要搞好初等教育,必须抓住初等教育的核心。

 

第4篇: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本文不拘泥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力图从世界背景看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并尽可能地依据具体数据来说明观点,从而鲜明地区别于我国很多学者在介绍外国私立教育时所常用的定性方法。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为教育决策提供些许相关决策支持材料。1997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这句话既明确了国家政府对我国民办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的良好愿望,也对民办学校的“补充”功能作出了原则性的规范。然而,这里的“补充”是维持民办学校现有办学规模的补充,还是允许其适度发展的补充,尚无明确说明,只能等待《条例》的“实施细则”来作出规定。而本文可作为“实施细则”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因为我国民办学校规模的预测和确定,不能完全忽视国外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和经验。

本文数据全部取自于《世界教育报告》里的有效数据。所谓“有效数据”,就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既有八十年代的数据,也有九十年代的数据。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一个时期的数据,则不在选择之列,因为无法作前后对比。在这一原则下,笔者选择了9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初等教育的数据和7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中等教育的数据。数据均为同一个指标,即私立学校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通过对这个比值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将得出几点结论,并将结论作浅近的定性分析。

二、98国私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本表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初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美国,1980年的比值为11%,而1992年的比值为10%,其变化特征为下降,尽管下降幅度很小。

(2)在9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初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有53个,占54%;有所下降约有28个,占28.6%,而没有变化的有17个,占17.3%。

(3)表明:国外的私立初等教育,尽管在各国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但发展和上升的势头是明显的。

释读和分析:

(1)表明: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26.5%;在5~9%之间的有17个国家,占17.3%;在10~24%之间的有34个国家,占34.7%;在25~49%之间的有11个国家,占11.2%;在50%以上的国家有10个,占10.2%。

(2)比值在25%以内的国家有77个,占78.6%;在50%以内的国家共88个,占89.8%;

(3)由(1)和(2)可以得知,大多数国家的私立初等教育规模都在25%以内,因而只能是公立初等教育的某种补充。

三、78国私立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中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比利时,1980年的比值为64%,1992年的比值为66%,其变化特征为增加或上升。

(2)在7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中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有42个,占53.8%;有所下降的有31个,占37.9%;未发生变化的有5个,占6.4%。

(3)私立中等教育,就全球范围而言,上升势头是明显的。

(1)博茨瓦纳的私立中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31个百分点;加篷的降幅最大,下降了26个百分点。

(2)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9个国家;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4个国家,升降幅度最大的国家,其升降幅度全部在5个百分点之上;如果与表2相比,则可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的变化幅度大于私立初等教育。

(3)就地区分布而言,升降幅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发达国家基本不在此列。

(1)在比值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除孟加拉国、斐济和毛里求斯以外,其它国家的比值均有上升。

(2)在比值排名倒数前10位的国家中,除斯里兰卡和希腊未发生变化外,其它国家的比值也都有所上升。

(3)从表7与表3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相比于私立初等教育,发展的势头更为明显一些,例如就比值排名第10位的数字而言,私立初等教育由1980年的55%下降到52%;而私立中等教育同期则由48%上升到62%。

(1)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7个国家,约占9%;在5~9%之间的,有14个国家,占17.9%;在10~2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33.3%;在25~49%之间的,有19个国家,占24.4%;占5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占15.4%。

(2)如表8所示,比值在50%以内的国家,占84.6%,而在其中,比值在5~49%之间的国家有40个,居三分之二多。

(3)如果按照10个百分点划段,那么则发现:10%以内的,有23个国家;11~20%之间的,有17个国家;在21~30%之间的,有12个国家;换言之,多数国家的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30%以下。

(4)可以发现:多数国家,私立中等教育的规模要大于私立初等教育的规模,因为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25%以上的国家,仅占21.4%;而私立中等教育规模超过25%的国家,约占40%。

四、结语

自1980年至1992年,私立初等教育规模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有28个,占98国的28.6%,私立中等教育规模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共31个,占78国的40%弱。由此我们可从反方向得出: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明显的。私立中小学教育继战后初期的大发展而曾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那么为什么八十年代以来能够出现这种反弹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增加教育服务的品种,扩大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而选择的背景,自然是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的反映,以及人们对公立教育信心的不断下降。因此,鼓励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成为不少国家的共识,这里的鼓励不是以牺牲公立教育为代价,而是尽可能的创造适度竞争的氛围,以带动公私立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如果说传统上私立教育的发展往往是与宗教因素、个人行为相关更多的话,那么这个时期政府行为的日益凸现则是其突出的特点。

(1)智利的私立初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20个百分点;格林纳达私立初等教育的降幅最大,下降了84个百分点。

(2)在变化最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中,增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有8个,降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仅有3个。

(3)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5个,占98国的15.3%,说明多数国家的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之内,私立初等教育变化的相对平稳是明显的。

(4)就地区分布而言,增降幅较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在非洲、拉丁洲和亚洲,很少出现在欧洲(东欧除外)和北美洲,说明这些地区的私立教育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不大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公私立初等教育的平衡已基本形成。

(1)本表的两组比值代表了两个极端,虽然就统计而言,它们都不在常态分布范围之里,但12年间未出现较大的起伏,也可能暗示出私立初等教育机构与其环境已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

(2)这些国家的比值,无论是特殊的高,还是特别的低,绝大多数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尽管上升的幅度多数在两个百分点之内。

第5篇: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一、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困境

总的来说,由于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教育体制与模式的影响以及在深层次上我国文化传统的内在作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教育投资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资增长缓慢,总体水平偏低。按照世界有关标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500、600美元时,他们的平均教育预算应分别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3.5%、4%。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字,1994年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中,中国仅为2.2%;世界平均水平为5.2%;就连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分别为3.9%和3.0%。即使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经过这几教育投资的高成长,现在教育预算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仍不足5%。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难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

其次,我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甚高的情况下,投资基础教育能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我国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急剧扩大,初等教育相对萎缩。在国家教育事业经费中,初、中、高三级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财政教育拨款中超过20%,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规模有限,毛入学率仅为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资相当于培养60个小学生和25个中学生,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这样的国家教育投资在结构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据权威部门统计,从1994年到1996年,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预算内拨款的比重从59.85%下降到54.37%,其中农村学校下降到52.63%。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小学从59.85%下降到51.92%;初中从56.44%下降到49.44%;义务教育中政府拨款的比重比非义务教育的还要低,是政府拨款比重不尽合理的一个方面。

还有,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体制对教育发展不利。我国的基础教育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义务教育在财政支付方面实际上由县、乡政府负担。但国家并没有实际的财税政策支持,以增加县、乡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能力。如1996年在全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04%,非常之低。县、乡政府往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的投入,而且在实际使用中还到处被挪用挤占,所以真正投入到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中的费用少之又少。

二、实施教育产业化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教育产业化的条件。而且一些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现实的社会运行之中了。

1、实际上早在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就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教育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构成教育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教育服务,这与传统意义上服务企业的性质完全一样。尽管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受益具有社会性和私人性,但这种复杂关系并不影响教育的产业性质。因此从产业分类学上把教育看作产业是不成问题的。

2、从需求方来看,社会和家庭居民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愿望,教育产业化呼之欲出。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到2020年将达到16亿,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拓展空间。而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从居民的消费比例看,教育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0%。中国青年报社几年前做过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表明:85.6%的家庭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18-25岁青年毛入学率不足10%,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越来越多的人期待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也导致基础教育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家庭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方百计为子女选择一所好学校以争取高考的胜利。另外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年1.2万美元的低限计算,至少每年在教育上以3亿美元的增率在流出。教育的巨大需求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教育产业化是缓解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增加教育供给的途径之一。按同龄青少年毛入学率计,研究生教育我国仅为0.4%,本科生为4%,专科教育为7%,高中段教育为34%,初中段为85%,小学净入学率为99%。2020年要达到本科生10%,专科生20%,高中段65—70%,九年义务教育95%以上,没有通过教育产业化增加教育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和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模式单一、办学体制僵化、教育机构冗员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状况。在这些公办教育机构中沉淀着相当数量的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若通过教育产业化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整合这部分沉淀着的教育资源存量,其增加教育市场供给的潜力是相当大的。其次,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教育异军突起,至1999年底,全国有民办幼儿园24643所,民办小学1806所,民办普通中学1702所,民办职业中学689所,民办中等专业和技术学校1036所,民办高等学校20所,分别占相应学校比例的13.2%、0.28%、2.1%、6.9%、12.6%和1.9%,已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另外各类培训机构21309所,年培训量达600万人次。大大地满足了社会的受教育需求。

三、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尽管从理论上说教育产业化有充分的依据,教育产业化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解决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现实中某些条件离教育产业化相距甚远,如果操之过急,可能欲速不达。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1、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市场化,即是在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化。既然政府的作用是为了克服市场的缺陷,那么教育产业化在引进市场机制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必须依靠政府的作用保证教育自身目的的全面实现。政府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运行制度,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监控机制,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只有当政府具备很大的监控能力以后,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才能真正到位。

现阶段教育产业化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里的公平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即无论是在宏观层次上还是在微观层次上,只要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和教育条件改善,我们都可以视为公平程度的提高。如果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公平,即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扩大视为不公平增加,那么,在微观层次上教育产业化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加剧。但是,追根究底,这种不公平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所致。要做到完全的、高水平的公平,那只能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政府有能力为任何一个人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和完全平等的优良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所以,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实的选择。

2、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自身属性与特点,对各类教育进行组织与管理。

首先,就初等普通教育而言,虽然初等教育的投资可以由社会、私人承担,并由市场来决定其发展;但考虑到初等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国民教育,其发展往往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素质的普遍提高,并制约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为初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比较平等的接受初等教育,以保证整个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初等教育的投资与管理,原则上讲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实行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加强政府对初等教育发展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初等教育这一国民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而不能由私人和市场来自发地决定。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发挥社会和个人对初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以便扩大社会对整个教育投资的来源。

第6篇: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关键词: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一、殖民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因以及大学的成立

印度在古代就有了类似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或者中心,例如婆罗门的帕利沙德,还有佛教的那烂陀寺,如印度教授纳格帕乌尔的观点:现代印度的大学很少认为自己是受益于本国古代或中世纪的教育中心,其发展与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没有明确的关联,自己也不是这些机构的延续。绝大多数印度人民认为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受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的影响较深,其发展也是始于殖民地时期。这一观点可以充分说明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对广大人民的影响力。英国殖民期间,为了维持其统治和剥削,需要一批公务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公司职员等的协助,所以不得不从印度本地人中培养一批知识分子。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来,通过按照英国的模式来进行教育,可以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并把接受过英国教育的人作为传播的工具,以达到从思想上控制印度。所以,对发展高等教育,英国殖民者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1857年就成立了三所大学—孟买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和马德拉斯大学。毫无疑问,这些大学和学院都是按照英国伦敦大学的模式来建立的。与伦敦大学相似,此时印度的大学都只是一种考试的机构,其本身不进行教学或科研活动,主要是对自己的附属学院设立课程,举行考试以及为学生颁发学位。教学工作则都是由各学院负责。大学的设立,对标准不一,课程设置不同以及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学院有统一规范的作用。但是,由于学院在多方面都要听从大学的安排与管理,其自身的创新性以及独特性就难以得到发展。学院附属于大学的制度被称作附属学院制,这是独立前印度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对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二、殖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造

在大学成立的同时,尤其是在大学成立之后,印度很多旧式学院也都对自身进行了改造,官办学院和学校开始出现。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相比于高等教育而言,印度初等教育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殖民地政府只是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忽视初等教育的发展。虽然《伍德教育急件》中指出要在印度扩大群众教育,并实施补助金制度。但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接受补助金的小学须向每个小学生收取一个月的学费。换而言之,就是初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补助,也要有自己的经费。这种规定对初等教育造成的多方面不利的影响。其一,印度国内群众普遍处于贫困的状态,根本无力负担学费,所以学校也无法获得补助金,初等教育普及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其二,很多地方政府过度重视补助金制度,而忽视本地区乡村学校的发展,造成大量乡村学校倒闭或者被兼并。学校的减少同样不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为了考察1854年《伍德教育急件》颁布以来印度教育的发展状况,1882年政府成立印度教育委员会,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委员会,它的涉及面很广,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政府在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初等教育的发展。2、公立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处于何种位置。3、政府对初等教育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就第一个方面,委员会建议初等教育应由地方负责,中等教育应该根据培养目的的不同而制定不同分课程,以就业为目的的课程应与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课程区分开来。就高等教育而言,委员会认为应该推行放任政策,政府鼓励私立院校的建立并减少公立院校的建立,允许私立院校的学费低于公立院校。委员会对教育的建议特别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三、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7篇: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摘要:目前,大先生失业难成绩是国度面临的重要成绩之一,而招致大先生失业率低的一个缘由就是大先生不能把学校学习的东西用于实践任务中,没有做到学致使用,本文从职业导向角度剖析高校英语教育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初等教育;职业导向;失业

大先生毕业后间接面临的是失业成绩,只要在大学时期进步本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失业竞争力,才干在毕业后顺利失业,完成团体价值。基于此种情况,高校教学也必需以失业爲导向,依据社会关于人才的详细需求和理论要求停止教学,以培育高素质、全方面的使用型人才爲培育目的,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络,力图完成学致使用的教学理念,进而进步高校的教学质量,以此提升失业率。本文引见的以职业爲导向的大学英语教育形式。职业导向的初等教育(Profession-orientedHigherEducation)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博士于2013年4月26日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校庆上初次地下零碎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办学定位,关乎高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特征。

一、教学变革背景引见

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疾速开展,产业构造和市场需求随之发作宏大变化。具有职业中心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出越来越分明的劣势,顺应经济开展需求。目前随着高校各种变革不时深化和教育要求的日益进步,我国教育体制上对大先生的职业才能培育越来越注重,在这方面,我国教育界专家和学者都和学者对职业中心才能的内容及测评方面都有了深化的研讨和探究。这种教育及人才培育形式一旦普及将极大推进我们教育变革事业,进步高校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才能。中国综合国力不时增强,促进了中内政流和协作,中外协作时机大幅提升,中外合资企业随处可见,英语遭到史无前例的关注和注重。这就爲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多时机,于此同时,也对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仅仅满足于读写才能的培育似乎曾经无法以后对英语的要求。所以高校英语变革和教学要重新定位,调整思绪,投合以后经济和人才市场对英语的需求。高校英语教学的次要义务高校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爲了进步先生使用英语的才能,让先生学有所用,爲本人未来的任务发明休息力和价值,而不只仅是一纸文凭的局限。所以,关于高校管理者和英语教育者来说,进步先生的言语运用才能,增强先生英语听力和英语交流变得愈加重要。

二、教学变革的几点建议

2.1明白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员课堂教学的指点,有鲜明的方向性。高校在制定教学目的时不只要思索先生详细知识层面的要求,还要思索本专业先生当前失业的实践技艺要求,也是实际运用到理论的详细表现。初等教育承当着爲社会保送少量人才的重担,拥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技艺才干更好的顺应社会开展和需求。注重教育,不只要注重专业知识,还要思索教育对职业的奉献。所谓初等教育的职业性是教育爲职业提供所需求的文明、技艺和学术根底,并以无限的功利性爲参照完成教育的社会价值。精确定位高校英语教学目的,凸显教学与失业的严密衔接,注重进步先生实践运用英语的才能,力图培育出契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2高校教学课程的变革先生承受大学教育,取得知识的同时也是爲了未来顺利失业发明条件。因而高校英语教学课程要具有上述要求,在满足先生对必要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要突显先生对知识的理论和运用才能。先生也不能疏忽对先生英语根本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换句话说,先生要具有最少的英语根本功,这是运用需求的重中之重。国际初等院校可以充沛学习国际上普遍运用的高校教育形式,比方,在大一新退学大先生停止英语根底学习,当学习根底知识掌握到一定水平的时分在大二或大三增设专业英语课,把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到了大四综合运用英语,开设职业英语课程,对先生停止失业指点和管理,协助先生顺利失业。

2.3办法要妥当高校教育任务者首先要找到一条合适的教育形式和办法顺应社会开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只要办法对了,才干事半功倍。而互动教学就是很好的进步先生英语学习才能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互动中,教学相长,先生失掉与专业相关的技艺的锤炼,教员在互动中不时改良教学办法,促进教学程度不时进步。初等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让先生具有团体和社会生活和生活才能。初等教育中参加职业爲导向这种教育形式的教育目的就是爲了使每个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后都能成爲社会有用之才,拥有顺应职业和职业开展的才能,并注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教育真正回归实质。

2.4变革完善初等院校英语考试评价机制不断以来,高校,也包括其他各类学校,期末考试经过一张试卷作爲对先生考评的次要根据。如今这种考评渐渐突显其弊端和缺乏,无法片面权衡先生的真实程度。而且也消除了先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味,好多先生觉得上课听不听都无所谓,于是招致先生上课学习态度不仔细,全凭期末考试之前片面突击,各种背题压题甚至想出各种作弊手腕。应对这种景象的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把原来仅仅局限于期末的考评交叉到平常的教学进程中来,从先生的各种表现,各种活动的参与和表现,先生自评,互评,教员测评等多种手腕片面调查先生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才能,也能以此完成经过考察促进教学程度进步的目的。教员可以在平常教学中添加各种考评方式,笔如,写作,翻译,演讲等等作爲先生平常学习表现的测评,另外,专业工夫鼓舞先生多多组织并参与各类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如各种英语竞赛还可以把英语和网络终端等方式无机结合起来,充沛应用网络平台加强英语的适用价值。

三结语

上述阐述标明在高校展开职业教育的特殊意义,但并不标明可以疏忽学术开展教育,学术教育的开展是职业教育得以存在和开展的根底。随着社会的开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若想添加毕业生的失业率和失业才能就要调整教育形式,以失业爲导向对高校英语教学形式停止变革。各高校应从目前本校英语教学现状高校着手,剖析基于失业导向详细准绳要求,然后提出相应施行方案和整改措施,以此进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协助先生完成由学校园到理论的良好过渡,坚持以失业爲指点,完善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体制,爲全新的开展性英语形式而努力斗争!

参考文献

[1]陈静.基于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形式变革研讨[J].迷信中国人,2016(12).

第8篇: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教师口语》是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之一。《教师口语》主要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正确掌握科学发声技巧,语音响亮;说话清晰、流畅、得体;听话准确,理解快,记得清;有_定应变能力,语态自然大方;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一般口语交际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能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特点、运用教学口语的技能、教师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等,并具有一定的指导小学生运用口语的能力。本课程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以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语言素质。

 

因此,我们要树立“大”教师口语观,运用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合理构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课内外_体化内容体系。使学生进入本专业便应进入口语训练环境,要让口语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从课上到课下,让口语训练无处不在,成为学生每时每刻的“必修课”。课堂教学起指导作用,课外活动和课外实践作为训练的主阵地。采用先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构建系统的训练网络,发挥好课堂上教师和校外辅导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安排课外活动和实践,使训练切实高效的进行。只有营造良好的

 

训练空间,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才能让学生训练到位,从而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这是依据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合理构建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初等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使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本课程体系划分为五大模块,层层递进,形成较科学的训练体系。

 

第一模块:语音强化

 

一年级抓基础,从语音训练入手,利用《汉语》课系统学习发音原理与技巧,课下进行拼音扫读技能培训、考核和绕口令朗读训练,训练规范发音,使学生达到“敢说”的程度。

 

第二模块:巩固基础

 

二年级利用《汉语》和《语文》课练习朗读技巧,课下进行朗读基本功培训、考核,训练学生规范流畅朗读小学语文课文的能力,利用文科各门课程进行“课前三分钟口头表达训练”(如新闻宣读等),请校外辅导老师做针对性辅导和讲座,达到“能说”的程度。

 

第三模块:专项集训

 

三年级集中在《教师口语》课上进行科学、系统的口语表达训练,如一般口语表达技巧和教学口语技巧等,全面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进行配乐朗诵、讲故事、演讲基本功的培训、考核,统一组织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并请校外辅导老师做针对性辅导和讲座,到见习校听课、观摩,达到“会说”的程度。

 

第四模块.自主提局

 

四年级结合《大学语文》和《古代文学》的教学进行经典诵读基本功训练,结合《写作》课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并对学生进行目标式考核。此外,主要提倡学生利用校园语言文字网进行自主学习、自行训练,并到共建校听课、见习,达到“擅说”的程度。

 

第五模块:实习实训学生的运用规范口语教育教学的能力。与实习校辅导老师建立经常性联系,走出去、请进来,为每班配备专门辅导教师和校外辅导教师,逐一训练、过关。

 

在五年级下学期到实习校集中实习,进行“试讲”进一步实地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与技巧,尤其重点训练学生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口语表达技巧,达到“说得好”的程度。

 

另外,在系统训练的同时,组织学生建立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口才协会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校内外群体竞赛与活动,如组织朗读、讲故事、演讲等比赛,举办普通话知识竞赛等,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表演和竞赛,各班每天有固定时间有组织的训练。可以形式多样,如以班为单位集体训练,以寝室为单位小组训练,互相督促练习,共同提高。把班级学生分别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自行组织训练。广泛开展学生自我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效应。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了《教师口语》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师口语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而创立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口语》课为主,以《语文〉、《汉语》等课为辅,以《教法》课学生试讲为检验口语水平的实训阵地,以基本功训练和学生课外活动、课外实践辅助教学,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对学生进行开放式、多层次、多角度的训练,强调训练的目的性、实效性,强调“学’“用”相辅相成,良性运作,全面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基本素质。本模式以理论做指导,具有科学性;以训练为核心,具有可行性;以实践为基础,具有实效性。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我们立足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自主学习、任务型教学、学习策略、情境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任务(目标)教学法:将教学任务开学初即分配到每个人,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使学生能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计划、调整和评价。

 

(二)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教师口语》教学的主要方法。自主学习过程是由学生针对指定任务的目标和内容,运用所学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控,并在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后进行自选材料学习。

 

(三)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促进学生快乐学习的有效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更有实效性。

 

(四“五多”教学法,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效果突出。

 

(五“赏识教学法”使学生学习轻松、兴趣浓厚,学习信心增强,学习效果好。

 

(六)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对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解决教师口语教学直观、生动、标准化的教学难题,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训练能力。

 

(七)分级式教学方法: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和必修课教学内容,按学生情况分级进行教学,考试进行分层考试,主要目的是针对不同水平层面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人人“吃饱”人人受益的目的。

 

(八)网络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提供网络信息,学生根据大纲内容和个体需要自主学习与自主实践。

 

(九)视频图像模拟法:采用教师示范、录像和图片向学生进行分析与展示,让学生反复进行模拟学习,达到训练目的。

 

(十)学生互导法:在课堂内外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口语表达技能,相互之间开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信心与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建设

 

(一)学校积极努力,搭建校园口语训练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校园“语言文字网”开发自主学习资源环境,为学生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师生间信息沟通空间,提供辅导渠道。尤其是和校外辅导教师建立了密切联系,利用网络观摩和学习。

 

(三)利用互联网,及时了解国内同等院校相关课程的建设情况,建立密切伙伴关系,积极进行共建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在教学资料的运用中,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收集网上最新资料,充实课堂。

 

(五)指导学生上网自主查阅资料,进行筛选、编辑,培养其合理、有效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五、校内实训环境建设

 

(一)学校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培训班,训练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二)配备充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教学,生动、形象地演示课程内容,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恰当运用语音分析实验室的作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训练提供科学保障。

 

(四)利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视听教室、模拟教室、微格实验室等,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五)合理使用校园广播电台,普及规范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

 

六、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巾、领带、鞋袜、皮包、眼镜等等都要与服装本体呼应、烘托,以达到整体美。求职时着装既要符合身份、年龄,也要考虑季节、环境,或选择明度比较高的服装让人觉得轻松飘逸,或选择明度比较低的服装让人觉得沉稳老成。高职生切忌不要盲目追逐和趋从时尚,不可让自己的个性淹没在统一的时尚之中。

 

(三)仪态:要有正确的站、坐、走相,即俗话说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风度翩翩的仪态礼仪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正式场合坐姿切忌半躺半坐、跷二郎腿、抖腿等不雅习惯;站姿切忌弯腰驼背、歪歪斜斜、倚门、倚墙;走姿切忌重心不稳、左摇右晃,弯腰驼背、步履拖沓。表情友善坦诚,温文尔雅,眼神热情、自信。

 

(四)言谈:谈话时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等符合礼仪规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始终面带微笑。彬彬有礼的言谈礼仪能赢得别人的好感,获得好人缘。一个善于使用语言与他人沟通的人,本身就具备了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在交谈过程中,把握真诚的原则,真诚的交流才能具有感染力。真实地表现自己,比伪装自我来获取工作会更有收获。要时刻提醒自己回答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分表现自己。切忌随便打断主考官的谈话,切忌口若悬河、不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生实习基地。学生定期分批到小学见习,听课、座谈、试讲等,重点学习教育教学语言的运用,并在毕业前进行八周集中教育实习。

 

(二)聘请优秀小学教师作为《教师口语》课主讲教师和课外辅导教师,主讲教师每学期为学生示范课2次,有关口语讲座1次,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教师与学生建立经常性联系,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并定期深入学生中间进行辅导。组织学生到辅导教师所在学校观摩,和辅导教师座谈。

 

(三)学生组成多个小组,利用周末到小学等进行实践活动,这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之_。为小学生进行业余辅导,和小学生交流,体验教育教学口语的规律性。

 

(四)为每一组实习、见习学生配备指导教师,负责该实得要领,要多问一问自己:我应该说什么。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每个组织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员工形象。一位打扮不合时宜、举止失态、言语粗俗的邋遢的大学生与形象良好、风度翩翩、儒雅睿智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求职,前者肯定是落选者。所以每个高职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求职礼仪表现,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普及初等教育范文

关键词:法国 免费学前教育 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30-01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发展以立法的方式加以保障历来受到法国政府的重视,如今已出台40多部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将学前教育的地位、性质,在学前教育发展领域政府的职责、财政投入、弱势群体儿童的权益以及幼儿教师的待遇等明确下来。

一、法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内容与作用

大革命以后,法国便致力于教育立法。1791年法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在所有人不可缺少的那些科目教学中实行免费教育”。18世纪末期,法国政府颁布了《康多塞法案》,首次以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来看待初等教育。1835年,要求将初等教育特别是学馆在各县建立起来,由国家管理托儿所。托儿所管理与监督体系最早于1837年问世。《费里法案》(1881)规定以义务、免费和世俗化作为国民教育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明确指出对学前教育实行免费。法国政府在这一年的8月又继续出台教育法令,在公共教育系统中增加幼教机构,包括托儿所等,并以“母育学校”统一称呼。《戈勃莱法案》(1886)中将学前教育纳入初等教育之中并明确要求由省级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以及幼儿教师,而且统一以小学教师称呼。教育部长于1908年颁布法令,指出照料幼儿,使他们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哈比教育法》(1975)又进一步指出,以推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相衔接作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法国教育部于1977年明确指出,以教育、照料和学前准备作为幼儿学校所要实现的目标。秉承《教育方针法》的基本理念,法国政府在1990年尝试将传统的年级概念打破,将学习阶段这一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初等教育中建立起来。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在这项改革下合为一体,以三个学习阶段来划分2岁至11岁的教育。《幼儿学校教学大纲》(1995)中,W前教育又呈现出新的改革方向,以五大领域来划分教学活动。《教育法典》(2000)将教育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地位明确下来,国家必须确保教育的组织和执行;国家承担(公立)初等学校和幼儿学校教师的工资。纵观法国政府颁布的几十部法律规范,可以发现其主要内容集中于确立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明确学前教育免费与公益的性质,细化学前教育的目标与课程设置,规定对幼儿教师基本权益的保障措施几方面。

二、法国学前教育立法对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使学前教育立法进程加快

政府要以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看待学前教育,将其法律地位明确下来。我国政府现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前教育办学行为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促进学前教育的有序发展,确保每名儿童真正有权接受学前教育。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先导,现阶段我国正面临学前教育不公平的严峻挑战,因此当务之急是借鉴国外的学前教育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尽快制定出公平性与公益性兼备的学前教育法律规范。

(二)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大

我国学前教育不仅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也无法与国内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学前教育阶段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其基础非常薄弱。只有以充足的资金支持学前教育,使其摆脱资金短缺的状况,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我国2010年至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在学前教育领域,国家已逐步加大投入,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将资金落实到位,特别注意扶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确保能够全面、均衡地发展学前教育。同时,在幼教薪资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力度。

(三)完善学前教育目标和课程

我国可以借鉴法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目标的设定以及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具体来讲,我国可围绕具体化、系统化、可操作化的标准来设置学前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他们学会生活与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参考本土文化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并将该阶段课程的多样性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繁,王雨露.国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

[2]沙莉,庞丽娟.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地位――法国免费学前教育法律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9).

[3]庞丽娟,夏靖,沙莉.台湾地区立法促进私立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