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相连,所有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可以不再限定在某一家医院和某一本病例上,而是可以自动获取、自主上传,云端数据分析之后,跨地区的医生会诊也能够轻松实现。这等于是在不大范围移动医疗点(医院、医生)地理位置的前提下,对医疗资源进行更高效的分配。
在这方面,国外由于审批环节相对较少,初创公司切入医疗服务市场也相对容易,其发展出的商业模式对国内医疗市场很具有启发性。
互联网医疗模式初探
ZocDoc:“网上挂号”模式
ZocDoc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垂直搜索平台,患者可以通过ZocDoc软件,通过资质认证及其他患者点评等信息,搜索最适合自己的医生,并进行在线预约。
ZocDoc的盈利模式比较简单、直接,就是向医生收费。每位注册医生都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将自己纳入ZocDoc的系统,以方便患者找到他们。在美国,医生属于高收入群体,对支付费用不敏感,让ZocDoc的模式得以实现。据悉,其目前已在全美2000个城镇提供医生预订服务,注册用户突破500万。
Practice Fusion:“免费+广告”模式
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初创公司 Practice Fusion,最近在D轮融资中获得1.3亿美元投资。Practice Fusion 专注于电子病历建设,并通过向患者和医生免费开放的方式,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对医药公司、保险公司形成巨大的议价能力。
首先,公司为患者建立的电子病例,对医患双方来说都非常方便。医生可以方便地填写病历,查看以前的诊疗方案,甚至能够与患者之前的医生进行交流。其次,公司的系统还能用于更有效地跟保险公司交流,处理患者账单。最后,Practice Fusion开发的软件还能对医生处方进行识别,并对有严重药理反应的用药进行提示,避免人为失误造成的致命威胁。
对患者和医生提供免费服务的Practice Fusion,盈利来源主要是医药公司的广告。实际上,公司真正的金矿是用户的电子病历卡、医生的诊疗信息和用户反馈。信息对医疗产业相比其他行业可能更加重要,无论是治疗还是研发,都少不了数据反馈和分析。而疾病与年龄、工作、性别的关联性统计,则是保险公司进行保单设计的基础。这些信息在去除身份信息之后,还能为Practice Fusion带来更大价值。
WellDoc、CardioNet:疾病管理平台模式
WellDoc专注于糖尿病管理,其旗舰产品BlueStar移动应用,获得FDA批准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提供帮助。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记录饮食、血糖水平和药物治疗方案信息。而手机应用在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药物剂量、食物摄入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发送给医生,帮助医生调整患者的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控制血糖效果。
CardioNet则专注于心脏信息管理,为患者提供长期的远程心脏监测。其主要通过传感器为患者提供7×24小时心脏数据检测,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器进行分析,当监测到心律异常时,自动将数据提交医护人员。由于其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优于传统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严重心脏病的发生。
通过对特定疾病(糖尿病、心脏病)的深度数据挖掘,WellDoc、CardioNet等公司为患者保持健康、及时就医提供了一个更高效率的检测平台,并能够减少病情严重化的可能性。如此,也减少了保险公司的长期支出,受到医疗保险机构的青睐。以WellDoc为例,只要医生建议患者使用这一系统,保险公司都会埋单。
Zeo:硬件销售模式
Zeo为消费者提供的睡眠解决方案包括其销售的腕带、头贴以及手机应用。消费者睡觉前带上腕带并启动睡眠追踪功能后,它会收集消费者的脑电波并通过蓝牙将数据传到其应用程序内进行分析,并计算出最佳睡眠时间,当大脑处在最适合叫醒的时候,自动进行叫醒。Zeo的盈利模式也非常简单,就是向消费者销售硬件。
苹果公司的平台模式
苹果公司在WWDC2014(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开发者大会)上了HealthKit健康平台。该软件可整合第三方健康软件数据,并允许医疗机构接收和上传用户医疗数据。
作为一个平台,HealthKit支持同时接入多个信息搜集设备。假如你同时拥有监测运动时热量消耗和心率的各种手表或腕带,HealthKit能够同时与这些健康追踪设备进行数据同步,并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健康建议。HealthKit健康平台汇总数据,再经过云端数据分析的方法,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追踪用户的健康状况。目前,耐克、Fitbit、iHeath等可穿戴设备厂商都已计划加入该平台。
对于国内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可能人人都有切身的感受。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都在向三级医院集中,三级医院诊疗人次数倍于二级医院,数十倍于一级医院,其治疗资源压力巨大(图1)。另一方面,三级医院在中国分配也不均衡,医疗资源仅集中在少数地区,如北京、天津、辽宁每百万人口有2个或以上三级医院,而人口大省河南却仅0.59个,东南部较发达的广东省也才0.86个三级医院(图2)。
短时期内,受到薪资水平、建设成本等因素限制,三级医院在中国大面积铺开不太现实,而二级、一级医院的治疗水平显然难以大幅赶超三级医院。在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矛盾下,互联网医疗体系,通过云端数据采集、处理、传递,成为降低患者就医门槛的有力工具。并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医疗需求有增无减,互联网医疗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医疗O2O突破口
在国内门诊市场,目前的O2O模式还主要是提供在线挂号平台的初级模式。这一平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医院长时间排队的问题,但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医生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国内经营时间长、规模大的“好大夫在线”,经营模式上从入院前预订、出院后反馈入手。患者可以在线进行医院、医生的查找、预约,然后还可以通过治疗效果和服务态度对医生进行评价。模式上比较接近ZocDoc和Practice Fusion,但目前医生(特别是三甲医院医生)对其服务基本上没有强烈诉求(电话咨询只在下班之后),而向患者收费在中外基本上都走不通,所以好大夫在线的商业价值还是在于其累积的疾病数据库,这又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来完善电子病历。因此,好大夫在线目前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仍处在积累核心竞争力阶段。
对O2O医疗健康管理的突破,国内企业大多选择开发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并结合移动互联网的数据上传、分析优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而国内投资者对A股相关公司的追捧令该板块在过去一年相对沪深300指数涨幅达67%(图3)。但实际上,A股公司参与智慧医疗领域程度尚浅,真正能拿出产品和成套系统的公司为数不多。
然而,这轮被称为“智慧”的席卷中国的城市建设热潮中,谁是埋单者?政府,企业,还是能享受智慧生活的市民?
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改革处副处长郑明媚表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正是缺乏商业模式,而这直接决定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否可持续。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完全由其承担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考虑引进民间资本,和企业合作。”郑明媚说。
对政府和企业来说,各种探索正在进行中。
谁应为智慧城市埋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智慧城市的项目进行一些必要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来决定谁埋单。目前北京市已经在作这样的尝试。”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李继刚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李继刚认为,基础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投入,例如智慧政务、搭建一个整合的信息数据平台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城市中的一些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政务的智慧化本质上还是为了使城市的运营管理更高效,最终结果就是惠民。毫无疑问,这部分应该由政府来投入。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的惠民投入还远远不够。”
政府的钱又从哪来?
众所周知,高企的地方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即便是在合理合法运用资金的情况下,似乎又有太多的领域需要投入――教育、医疗、交通等等。
尽管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都在试图对智慧城市做顶层规划和设计,并设立了许多试点城市,但并没有太多前期的资金支持。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王爱华告诉《望东方周刊》,国家设有专项的信息化基金,会划拨到各个地方城市,但没有智慧城市的专项基金。
至于基金最后有没有应用到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或者智慧城市,各地方也莫衷一是。
201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央编办、工信部等部委研究决定,将深圳、佛山、苏州等80个城市列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国家发改委《关于同意深圳市等80个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国家将为试点城市提供资金支持。
《通知》明确了国家将采取“后补助方式”支持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对条件成熟的城市,中央财政将安排部分启动资金,并在后续年度中根据考核验收结果给予财政奖励;对已拨付启动资金的城市,如通过考核验收则继续拨付奖励资金,未通过考核验收将视情况收回全部或部分已拨付资金。各城市获得财政支持的多寡与其考核验收结果直接挂钩。
在公布了智慧城市试点之后,在住建部的牵头下,国开行提出为相关项目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之后又有两家商业银行作出承诺,表示将提供不低于国开行的授信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另有其他投资机构也在2013年4月初签订了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
“最初,地方政府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场分钱游戏,入选了住建部的智慧城市试点就能拿到钱,实际上多数拿不到。能看到的也就是一些银行关于授信额度的承诺,但是,钱借了总是要还的,如果项目后期运营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最终还是个支出项,最后变成了债务。”一家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内厂商内部人士告诉《望东方周刊》。
上述人士对本刊透露,实际上,不管手里是否有相关的资金,政府都不大乐意出钱,总是希望企业进行前期垫付及建设。
“从规定可以看出,现在相关部门是很聪明很谨慎的,想拿到钱是要通过考核验收的。而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有一定风险,因为它总要进行前期投资,而最后也未必能够达标。”李继刚说。
依靠市场的力量
作为基础公共惠民服务的智慧城市项目自然应当由政府来埋单。然而,当市民想要享受超出了基础之外的更高层次服务,例如随身WiFi、远程医疗等,则可能需要为此支付一定的代价。
李继刚认为,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为什么北京、上海的房价贵?因为有最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在他看来,不仅是智慧城市这方面,对于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都可以探讨一种合理的公共回报机制。“谁受益谁就付出一定的回报,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个机制如何设计得公正合理是个关键。就像中国的高速公路一样,收费是为回收投资,但投资收回之后还继续收费就不合理了。”
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兴起之后,智慧化的应用就层出不穷。例如基于位置服务的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美团等,以及乐视开始通过大屏幕植入一些可链接社区服务的功能和应用。
这些市场化的力量,可以为智慧城市的商业运营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政府需要做的,是开放数据和信息。商业公司则基于这些数据和信息开发最贴近市场和用户的应用。
北京市西城区曾对车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感到头疼:一边是车主找不到停车位,另一边却是高达40%的地下车库空置率。西城区相关部门希望能做一套信息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提供咨询时,李继刚却有不同的看法:“政府只需要把这些停车信息汇总并把数据开放出去就可以了,自然会有很多企业来做这个事情。至于他们做得好不好,准确与否,自有用户和市场去检验,最后形成优胜劣汰。”
2009年,香港交通运输署推出与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共同研发的“公共交通查询服务”,然而,这个免费的路线搜寻系统却没有被市民所认可,被指责体验差、甚至出现错误的资料数据、资料过时及资料不足等。之后,香港交通运输署改变策略,将数据开放出去。短短3个月后,市场中便出现了十多款相关的APP,由其自己优胜劣汰。
“我相信商业公司的嗅觉更灵敏,也有专业的技术和运营团队,最终他们究竟靠什么模式来盈利,这是他们的问题。事实上,现在许多公司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也没有让用户直接付费,这方面他们很擅长。政府根本没必要也没有精力对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李继刚说。
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各地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指挥城市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干预行为。
“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政府只在一些关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更多的领域要交给企业来做,政府做好引导作用即可。”郑明媚说,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企业更看重后期的商业运营
BT(Built-Transfer,建设-移交,)和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最常用的一种模式。
前者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后者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中兴通讯副总裁徐明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将BT和BOT比喻为简单的“买卖关系”,而先付钱还是后期移交时付钱,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这种传统模式是以往中兴的智慧城市项目的选择,例如河南三门峡等。
亿阳集团与哈尔滨市政府合作建设的“电子警察”项目也是典型的BT模式,即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该项目由亿阳完全出资4000万元建设,建成后交由哈尔滨市政府使用,该市则需通过3年的分期付款向亿阳支付全部的建设费用。
“政府通过购买企业的服务来调动市场资源,让双方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但前提是让企业看到盈利的潜能。”郑明媚说。
“地方政府比较倾向于采用BT模式,因为这由企业提供技术方案和全部建设资金,政府在前期无需任何投资,只需提供政策即可。”徐明表示。
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徐明对BT模式有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智慧城市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企业压力很大。而当项目建好之后,还要面临验收方面的一些风险。例如政府可能觉得建好了之后用得不太好,或者干脆没什么用,那么这时政府是埋单还是不埋单呢?这对企业是个残酷的风险,因为一不小心丧失的不仅是前期投入,还有商业信誉和品牌价值,而政府呢,也浪费了时间精力。对双方都没好处。”徐明说。
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跟最初政府的规划设计以及与企业的前期沟通关系很大。“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在摸索,政府和企业都是这样。一些地方政府对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还没有想得太清楚,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理想的项目出现,而令双方都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最典型的案例是被称为2011年安防行业第一大单的平安重庆项目,最终因政府不能及时还款导致项目搁浅。
这种模式的另一个弊端是,在项目移交给政府之后,后期维护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徐明说:“产品买了,后续的服务却没跟上。事实上,政府的确可以自己组织人力或者托管给专门的公司去运维,但效果往往不太好。”
作为企业,更看重的是后期的商业运营。
曙光集团参与了许多城市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和运维,但在诸多应用中,属于政府免费提供给市民的政务服务类即没有商业拓展空间的项目,并不在其关注范围内。
“实际上,有一些城市的云计算中心,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收回建设成本。我们更看重的是后期可能具有商业价值的服务,比如针对企业的产业政策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及商务交易平台、小微贷款在线平台等,这些服务对企业收费,因此具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在一些城市云计算中心我们70%的收入来自于此。”曙光集团副总裁聂华告诉本刊记者。
探路PPP模式
面对BT模式的诸多弊端,中兴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PPP。
广义PPP被称为公私合作模式,狭义的PPP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组成特殊目的机构,引入社会资本,共同设计开发,共同承担风险,全过程合作。简单而言,即与地方政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建设智慧城市――这也是中兴正在探索的模式。
徐明认为,首先,这能够解决政府和企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合资公司作为一个运营主体,可以采取结构性融资的方式。而最重要的是,能从根本上解决BT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项目后续的长期性维护和运营。
“通过合资企业的模式能够实现什么事情?我们过去做信息服务,跟企业和政府是B2B和B2G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买卖方式,而现在我们参与后期运营了,直接面向享受智慧城市服务的市民,那就延伸成了B2B2C或B2G2C。这样就可以进行一些商业运营了,比如说我们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但可能会推送广告给用户。”徐明说。
最重要的是,PPP模式下,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参与更深,企业对项目前期科研、立项等阶段参与更深。政府和企业都是全程参与,双方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
“现在企业与政府一起进行前期的联合规划及顶层设计,政府熟悉政务并掌握了城市的数据,而企业则是IT专家,这样的一个联合实体会更容易成功,并且能够真正做到信息惠民。”徐明说。
2014年6月28日,中兴通讯与银川市政府举行的银川智慧城市研究院暨中兴(银川)智慧产业有限公司揭牌、银川中兴大数据中心建设启动仪式。这令银川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第一家引入PPP模式的城市――由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
如此规格的医疗服务,以往普通老百姓恐怕难以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但是今天,一个产业正在让这些高端医疗服务,成为普通人都消费得起的服务。甚至有专家认为,它将颠覆传统医疗产业的格局,影响和加速其改革进程。这就是移动医疗。
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资源正在被智慧地连接。“在移动医疗平台上的注册医生和护士,就像淘宝卖家一样,对用户非常亲切热情,甚至一次问诊能达到20分钟。”和君咨询分析师丁立朝对《中外管理》形象地描述道。这对于“排队两小时,看病两分钟”的传统医疗来说,体验可谓天壤之别。
然而,人们眼中的移动医疗,似乎还仅仅停留在挂号、支付、咨询的层面。移动医疗,未来能真正为用户做些什么?如何影响甚至改变医疗行业?医方和患者能得到什么样的增值服务?一切皆可想象。
趋势一:远程医疗让病情前置
如果有一款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有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的患者进行监测,自然可以降低不少发生危险的几率。一般情况下,患者打算去医院疹疗,即使测一下血氧量也要提前几天预约,还要进行各种准备。
2016年3月,橙意家人科技了国内首款医疗级可穿戴设备――鼾症监测仪。这个腕表可24小时记录血氧饱和度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患者可从手机App上查看报告,还能获得后台专家的健康指导。
再比如:目前国内已有医院上线了微信全流程就诊,依托微信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患者可直接通过微信实现诊间支付和医保实时结算,预约、挂号、电子报告、账单查询等都能使用微信随时完成,大大简化了看病流程,节约了就诊时间。
同时,远程医疗体系还可收集到大量的数据样本,分析整理并上传到数据库后,可直接被医院、学校、政府部门等使用。这对医疗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创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移动医疗App已经超过2000款,目前市售的有健康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不下50种。移动医疗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健康管家”,可提前为用户预警并提供解决方案。更有意义的是,远程医疗的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终端,可以为社区医院带来固定的“筛查”人群。
移动医疗将原本封闭的医疗信息打通并连接起来,释放出更多的共享信息、资源和数据源。但远程医疗与“私人医生”模式,还存在着距离,只有和社区医院无缝合作,打通用户与医生之间的“需求不对称”,才能形成医患的双赢关系。那么,接下来必然是线上线下的协同。
趋势二:线上线下的协同
“经过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将进入2.0时代,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结合应该会成为标配。想用轻资产来撬动健康管理尚可,但要撬动医疗却很难。”丁立朝对《中外管理》说。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它在短短一年间,超越已成立10年的好大夫在线和成立5年的春雨医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背后的顶层设计。目前,平安好医生除通常移动平台的业务外,正在布局500家线下诊所――“万家诊所”。在“万家诊所”的加盟体系里,核心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需诊所自有,但平安万家诊所在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基础上,会为加盟方提供包含顾客引流、诊疗支持、药品器械集体采购、转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如果平安将线下部分布局完成,那么意味着在国家控制三甲医院、控制大型医院门诊量(强制分流)的背景下,平安这类企业很可能真正抢占入口。”丁立朝表示,“尽管这个过程还很曲折,但它必将成为传统医疗的有益补充。”目前,除了平安好医生以外,春雨医生也在开设线下诊所。
而对于移动医疗OTO的趋势,微医联合创始人张晓春则表示:移动医疗的第一阶段是纯线上进行,即轻服务阶段;第二阶段就是就医流程的改善,由线上部分转入线下,更多在于优化就医流程;第三阶段便是经过线下流程优化后,将适合线上进行的部分重新回归到线上,这也就是团队医疗的阶段。也就是说,已经不再仅仅是线下协作组模式,而是首诊在线下,将诊后随访、复诊等放在线上进行,在跨区域的医生协作组织下进行。
趋势三:从B端入手,再渗透C端
有业内人士说,如果移动医疗应用提供的仅是挂号、预约和支付等简单业务,那么还远未触动行业“痛点”。真正的“痛点”,在于有病的患者找不到医生,大众的健康管理缺乏专人管理。
因此,没有医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本质上依然是医疗,如果不能解决医疗中的痛点,而仅仅停留在移动端的流程优化方面,显然始终徘徊在医疗服务的。
在今年6月,北京中普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成功,成为国内“移动医疗运营服务”的第一股。而中普达之所以可以被资本看好,也正因为它触及医疗的痛点和核心。
举例来说,中普达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服务好医疗机构,这与一般重在“轻问诊”“健康管理”的移动平台有本质不同。中普达坚信移动医疗的发展基础,是医疗机构移动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而不能与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产生交互的互联网产品,就根本不具备生命力。
而且,作为任何一个平台企业,都绕不开盈利模式问题。在中普达的理念中,只有基于医疗机构自身资源的to C业务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医疗延伸服务,比如:“医护通”“移动护士站”等产品都是如此。其中,“移动护士站”已成几百家医疗机构的标配,它帮助医院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了事故几率,弥补了医院信息系统与病房间“20米”信息化空缺。而受益者,一定首先是C端(患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出院人数约2亿,而其中约68%的患者有延续护理的需求。虽然,国内有大量基于公有云的移动医疗应用,但出于医疗机构对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很难参与和信任。那该如何解决这个痛点?
中普达采用了无线广域内网技术,数据只在专网和专线通道中传输,这就确保了医疗数据的安全性和专有性。同时,通过加载新的应用模块,就可以协助医疗机构便捷地实现院外的多种业务延伸,可以对患者进行院前、院中和院后的全病程专业医疗服务。同时,这让患者能够切实体验到“分级诊疗制度”带来的便捷服务。
中普达董事长兰云峰认为,移动医疗应该先做“医疗+互联网”,让医疗机构先应用起来,让患者在医疗机构的服务中有所体会和感知,再通过“互联网+医疗”来丰富应用,提升患者体验。这恐怕才是用户愿意主动接受移动医疗业务的重点。
像中普达这类致力于新技术与新应用的平台企业,由于实现对患者医疗全过程的服务,已经触及医疗服务、技术服务等层面,可想而知在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趋势四:玩转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作为移动医疗,要考虑好互联网的本质,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链条来设计商业模式。如果理解这个本质,你就知道你的利润来源在哪儿。”丁立朝分析,“互联网无非四种商业模式:游戏、广告、电商、社区。掌握好互联网的玩法,结合医疗行业的痛点,仍会有市场机会。”
那么,如何玩转移动医疗?目前,已经有一些成功经验可循,但也有不少市场空白。
首先,游戏。在这个领域,可以说还没有好的游戏项目出来。“我认为未来在医疗里面一定会有。”丁立朝对此充满信心和期待。
第二,广告。目前,对于在线问诊业务,都是在以广告的模式做,甚至拓展出来一些咨询业务,比如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大数据挖掘。现在大部分的互联网平台都是在做广告+电商的盈利模式。试想,如果一个平台的活跃用户有10%的转化率,盈利是不是就很可观?
第三,电商。有一家做中药材的电商平台,成立一年就已经做到收支持平,预计年底有望盈利。由于中药材行业有极强的特殊性,比如:资源极度分散、价格不稳定和易受资本影响。尽管中药材市场有2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却包含着国家规定的12807个品种,常用的药材也有1200种,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且要销往全国。因此,这也导致每个单品量都不大,仅一两个亿就可能控盘。像人们熟悉的三七、生姜、普洱茶,多因资本炒作而身价倍增。
目前,全国有17个中药材零售市场。作为传统商业,通常会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囤货以便控盘,鲜有人愿意去做整合。因此,当一个平台用互联网的模式进行整合,就打破了原有中药材市场的格局。因此,在医疗行业中选准了定位,就使这个平台胜券在握。
第四,做好社区。如果研究一下罗辑思维的模式,就不难看清其典型的社区玩法:通过名人吸引住粉丝,然后进行众筹、做付费的内刊等,有了眼球就会有转化率。因此,只要有平台、能产生出好的内容,其实就不愁盈利问题。比如:在成都已有肾病、肾透析的社区上线,在社区里可以实现医医互动、医患互动、患患互动,盈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事实上,移动医疗在本质上与其他行业没有太大差异。只要站在管理的角度考虑,真正从解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痛点去思考商业模式,比如信任问题,权威性问题,这要花很大的力气来建立平台的品牌形象。同时,结合互联网的手段就可能找到市场空间。”丁立朝特别强调,新创业者的机会更多是集中在细分和垂直领域。
“而未来的3.0时代,应该是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融合,一定要把技术的应用加入进来。”因此,丁立朝认为懂得互联网时代玩法的专业人才,以及懂得医疗行业的专业人才同样重要。
趋势五:医疗与保险的有效结合
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看病更多的是依赖于医保,购买商业保险者不足10%。因此,这也是许多移动医疗平台从C端找不到商业模式的原因。“谁来买单”一直是困扰平台企业和业内人士的难题。
目前已有商业保险开始通过移动医疗手段,去监测被保者的身体状况。甚至于,当被保者一旦出现亚健康状态,就会为其安排体检等医疗干预,以降低出险几率。就像一个笑话所说:一个明星为自己的臀部买了1000万元的保险,保险公司恨不得雇6个保镖24小时地保护她。事前的防范与预警的投入,通常会比事后赔付要合算得多。这对于保险公司和被保者,无论如何都是极好的服务和保障。试想,如果有这样一款能进行健康管理的保险,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此买单?毕竟,人们买保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放心大胆的生病,而永远是少生病。
“未来,移动医疗与医疗险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丁立朝说,“因为中国的保险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投了6-7万亿,这也是国家现在医改转向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地方政府已越来越无力支撑医保的费用。”
网购红利衰减,线上线下迎来融合时代。网购增速下降,电商经济将进入新常态阶段(增速下降到30%以下);网购人口红利锐减,传统价格战逐渐向精准营销过渡,社交及交易数据获广泛应用。
增速放缓引发渠道关系变革,电商开始与实体企业进行合作甚至融合。如阿里苏宁互相入股,苏宁与万达达成战略合作,京东入股永辉等。线上线下供应链资源共享是大趋势,从投资角度看,具备供应链比较优势的实体企业更易受电商青睐(网点、品类经营、仓储物流资源等)。
国企改革逐渐深化,继续贯穿行业全局。国企改革解除行业及公司发展桎梏,打破原有机制促进转型发生。其中,广州是改革力度及速度领先地区,深圳有望接力广州成为改革热点区域,上海、北京亦是改革重镇。
转型仍是零售行业主要的驱动因素,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终端需求萎缩,传统零售企业模式转型势在必行,线上线下供应链融合提供新机遇。
转型方向一:拥抱互联网,发展跨境电商。目前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已近4万亿元,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政策红利扶持下,跨境电商产业将蓬勃发展。
互联网环境及技术改善,黄金珠宝逐渐向线上迁徙。中国黄金珠宝市场规模未来三年有望达万亿规模;行业格局分散、CR不足40%,目前电商化率不足10%。
转型方向二:供应链服务。零售业本质为商品+服务,电商发展对实体渠道稀缺性产生冲击,并引领供应链效率变革升级,供应链服务随后快速发展;电商品牌化为大趋势,具备营销优势的电商代运营平台迎发展良机。
转型方向三:品牌企业受益消费升级、渠道效率提升。在渠道O2O转型推动下,品牌商与消费者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与直接,品牌商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
零售行业转型的主题风云变幻,创投、养老、VR都成为市场热点。
主题风云一:创投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各类科技园、孵化器等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载体。
主题风云二:大健康,受益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养老产业供给不足、需求迫切,政府政策持续扶持,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其中,养老服务最具发展潜力,当前可行的盈利模式在于高端养老服务运营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供应。
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5亿,养老产业需求市场将达到5万亿元。生育率的降低促使了“养儿防老”的观念转变,机构养老的模式开始兴起,目前中国“9073”的养老格局已基本明确。近年来,关于养老产业发展规划的国家和地方政策频频出台,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的养老子行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大上市公司、民间资本开始大力布局养老产业,我们预计养老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机会。
养老服务是养老产业四大板块的核心,其中医疗护理服务更是产业链的重中之重。养老与医疗的分离使得养老机构远未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我们认为未来“医养结合”有望解决养老和医疗分离的痛点。随着未来居家养老成为主流形态,上门护理的服务需求有望成为一片“蓝海”,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将有效提高有限的专业人员对庞大的老年人群的覆盖,同时移动医疗也将实现对老年人健康更及时有效的监测和管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颠覆和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零售、娱乐、餐饮、金融等诸多行业都在这一“科技之手”的操控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彻底改造,O2O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井喷期。
O2O助力 用科技撑起立体时尚
“趣搭科技的总部在上海,发端于服装产业,发展于日用百货,如今借助O2O新模式的利导,已成为引领江浙沪、北上广等沿海、一线城市生活潮流的生力军。”张天慧如是说。在2015年年初上海举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上,上海趣搭网络科技旗下魔购百货的3D试衣技术,成为了服博会的一大亮点。趣搭科技研发的趣搭魔镜通过虚拟技术+3D手段为品牌量身打造虚拟试衣室,为品牌的消费者们塑造出立体、时尚的穿衣主张。 山西趣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慧
近年来,上海趣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着眼于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消费产业和制造产业的结合,推出“互联网+”背景下一站式智慧生活终端机,也称作“趣搭・魔购”。该产品融合线上线下,汇通国内国际,拓宽实体商贸经营范畴,创新受众消费模式和品牌推广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趣搭・魔购”百货终端机即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青年创客、创业群体等提供低门槛、易操作、易推广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只要“一机在手”“线上线下互通互动”,就可实现“电脑+人脑”的融合、实体经营与网络拓宽渠道的融合。
据张天慧介绍,2014年,趣搭科技提出的“智能化零售模式+移动互联网布局”的战略与“互联网+”不谋而合。经过一年的互联网经营转型战略发展,趣搭科技已经领先业内,率先步入“互联网+”的时代。2015年趣搭科技再次掀起革新风暴,成为业内领军企业。同样,趣搭服务的客户也将更容易成为“互联网+”的受益者。
魔购百货在品牌定位上更具特色,与国际领先的体验式购物模式完美结合,并且将趣搭魔镜与移动终端及线上百货平台巧妙融合,覆盖所有频道。张天慧表示:“为真正践行趣搭追求的品牌理念。奢华服饰、放心日用、健康食品、电器家装,甚至是点对点的专属定制服务都可以在魔购百货上买到。”而具体到设计,她指出:“趣搭采用定制化设计,更精准的定位客户群体,让平常难以实现的客户群体细分问题也得到完美解决。更让人放心的是,趣搭百货是搭载于全新智能的,方便智测易控,用户在手机上同样可以选购产品。客户同时通过APP实时查看产品各个角度的三维立体效果,让“营销”更智能,定位更准确。” 魔购百货终端机
入驻山西 甩开膀子搞跨界
被问及趣搭科技进驻山西的主要动机时,张天慧饶有趣味地告诉记者:“事实上,在江浙沪沿海地区已经风靡很久的魔购百货悄然登陆山西,可以预见的是,魔购百货将很快颠覆山西众多消费者的生活模式。2015年,趣搭科技开始将全新的O2O运营方式拓展至全国市场。而山西市场是作为华北地区比较重要的市场来布局的。近两年,作为以重工业、能源产业为经济支撑的重要省份,山西的核心支柱产业整体形势低迷,带路转型、谋求跨界发展是政策导向、局势所需。趣搭科技应时登陆山西,一方面填补了这一新科技成果或者说是盈利模式在部分北方市场的需求空白,另一方面也是区域化跨界转型发展在轻智能化层面的有效尝试。” 具备3D、真人试衣功能的“魔镜”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记者了解到,趣搭网络科技旗下的魔购百货电商平台,与实体店相结合,线下引流、线上消费,帮助实体店转型升级,跨界挣钱。这一平台整合了数万种商品资源,涵盖奢侈品、食品、酒水饮料、日化用品、服装等。“这些产品资源都是整合了国内外近千个知名品牌的一手资源,像奢侈品都是欧美当季同款,价格也比国内有一定优势,而且可以保证绝对的货真价实,因为都是品牌商在魔购的直营店。多数“购物-速递-售后保障”等环节,都是直接跟品牌商联络的。像阿玛尼、杰尼亚、普拉达这些世界顶尖的奢侈品牌,更可以实现在趣搭魔镜试衣后,按照魔镜收录的个人体型数据为顾客量身打造最贴合其身形的定制服装。”张天慧这样向记者介绍,“下一步待落地规模逐渐扩大之后,平台将会设置虚拟商城、境外医疗、定制旅游、留学移民、慈善公益等多个方面的增值服务。”
魔力营销 接地气的时尚风暴
未来的世界是“互联网+”的世界。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局限于产品、渠道的竞争,而是资源整合的竞争,是终端消费者的竞争。谁能够拥有优势资源,拥有稳定用户群,不管他消费什么产品,你都能够从中盈利,如此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在山西趣搭科技的引领下,部分消费者已开始陆续接触到魔购百货这样的新式电商购物消费平台,潜在消费者的集聚不过是分分钟的事。“站在魔镜前,轻轻一挥手,就能在自己身上任意搭配中意的衣物鞋帽,省去脱衣、试衣的繁琐。在手机上,把模特的身高、体重、发型、面貌按照自己的参数设置后,即可以穿上各种漂亮衣服“走T台秀”。试过之后如果真的喜欢,还可以手机下单支付,这是魔购高科技迅速吸引消费者的魔力所在。”张天慧显然一副“魔粉”的姿态,一脸自信地告诉记者。而据了解,原来喜欢在淘宝、京东购物的消费者们,自从接触了魔购百货后,很快就喜欢上魔购,“在魔购购物,最大的收获是放心,买奢侈品最重要的是放心,货真价实,而且价格也相当亲民。” 商场展列
张天慧告诉记者,现在实体店铺的老板,往往盈利点比较单一,行情好则赚钱多。一旦行情有变,生意难免会惨淡一些。在这种情况之下,给实体店铺补充一个盈利点,就显得很有必要,以确保其在竞争中立足不败之地,而魔购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山西趣搭网络科技公司在全省境内关于魔购百货的招商工作已全面铺开,包括太原、运城在内的多个省内重要城市的招商加盟工作已率先展开。张天慧指出,“山西作为晋商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们都有着较为缜密的商业思维,对新事物、新商机的考量与接受,通常都会经过慎重而周全的考虑分析,警惕意识极强,一旦产品经过广泛论证,商业价值受到普遍认可,后续的市场空间是不可估量的。而我们对于合作者的选择也会相对谨慎一些,必须是有一定零售快消品、奢侈品销售经验的机构或个人,并且掌握一定客户资源,如此才能列入合作范围。”
目前,太原北美新天地、长风商务第六馆等一些人流密集的消费场所正与山西趣搭网络紧密接触,洽谈深度合作。不久的将来,太原乃至山西众多的超市、百货商场、餐饮连锁机构、大型书店、汽车4S店等地方都将会看到魔购魔镜的身影。
关键词:公私合营(PPP)项目;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渠道
2016年,全国建设试点省市推行“智慧型”社区养老工程,2017年初,湖南率先试运营,具有鲜明的产业指导意义。2016中国养老产业博览会的举行,结合了多种社会力量,将养老服务项目与社会资源有效对接,倡导养老新理念,促进社会健康快速发展。PPP模式将公私两方力量联合,这种联合共同体有利于社会基础产业的构建。
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融资特征及问题
1、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融资特征
(1)内源融资规模大,外源融资规模小。外源融资,是指融资来源于本单位以外。内源融资,则是来源于本单位积累的利润。随着近年来养老服务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在初创筹资期间,政府补助占比相对来说有走低的趋势,这就需要更多的内部融资途径来补充产业基础建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养老产业的银行贷款、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外源融资每年均不足30%。
(2)直接融资规模大,间接融资规模小。直接筹资,是指企业不借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力量,直接从社会筹集资本。间接投资,则相反。立足当前养老行业阶段来看,直接投资更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资信度,其规模也越来越大,而间接融资则会相对弱一些,主要是因为行业风险有较多的不可控性,因此银行和类似的金融机构放贷会相对保守一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养老产业的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每年均不足25%。
(3)股权融资规模大,债券融资规模小。企业股权投资方式是直接吸收投资、公开发行股票;而债务投资则是通过金融以及社会资本举债的方式取得的。以当前的行业背景来看,养老服务产业的资金来源,除了一定比例的政府补助之外,就是大规模的股权融资,主要依托于大型企业的接盘和商业模式的优化运营。债权融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主要由于当前行业利润空间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养老产业的银行借款、债券发行、利用商业信用等债权融资每年均不足25%。
2、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过高。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公益性产品,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需求势必迅速扩张,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以及国债规模的大面积扩张,造成财政成本的不断上升。据国家数据统计,2002—2016年每年的政府补贴的总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已压力重重。
(2)社会力量的作用尚不明显。养老服务产业实现盈利往往需要的战线比较长,经测算,投资回收期基本都是八到十年,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而民营资本又更加重视短期内发展,这就使得民营资本面对养老服务产业只能望而却步。国家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养老政策实施初期,社会力量作用还不是很明显。
(3)传统融资渠道相对受限。近些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呈现这样的势头:一方面,许多国外融资模式虽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但未能在本土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在国内其他领域的融资模式虽有效果但本领域却未能实施。通过近几年的融资规模数据可以观察,养老产业近几年融资渠道稳中有升,但依然相对受限,市场化不足。
二、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可行性
1、国家鼓励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模式进行产业融资
鼓励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医疗、卫生、养老体系建设的创新性改革中。对于一些医养结合机构,一旦符合条件即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市场化融资模式,支持各种商业合作的模式进行项目合作共建,极大地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通过产业基金、PPP等模式,大力支持社会化产业进程。
2、PPP模式与养老服务产业的适配性对接
PPP模式的思路与养老服务产业在融资问题上非常相近。第一,PPP模式和养老产业都是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可以实现对接。第二,PPP模式与养老服务产业非常相近,都是投资大,回报少,周期长。第三,养老服务产业是一项长期工程,现阶段其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相对稳定。政府也会通过各种措施加以保障,这又与PPP项目非常一致。
三、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模式融资的制约因素
1、地方政府财力短缺
近年来,养老服务的管理工作由中央下放到地方,但仅仅是事务管理权。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资金还是出自地方政府财政,这样,地方政府在管理上就变得力不从心,实行分税改革以来,地方税收减少,财力已经趋于短缺。
2、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一方面,资本市场上金融产品种类单一,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监管不规范,法律方面缺乏实施细则,实施难度大。这就导致资本市场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
3、行业利润率偏低
养老服务产业的供给对象大多属于退休工资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价格应该更加人性化,同时,政府也应有规范严格的价格控制,这就是养老服务产业呈现低利润的主要原因。养老企业利润少,自然积极性差,因此,难以将养老服务产业带入良性发展轨道。
4、优惠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在贷款、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政府都为都为产业基建“大开绿灯”,但很多政策引导过于宏观,相关法律上没有相应配套的实施细则,执行难度大。建立健全产业优惠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四、国外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模式融资的经验与启示
1、美国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的融资模式
在美国,养老服务产业融资主要依赖市场。美国的养老社区分为两种:专门建成的和自然形成的。为非营利机构提供的专门建成的社区运营达到40年,前期投入不用偿还。而自然形成的养老社区大多是由居民人员流动自发形成的。此时,联邦政府无偿改建房屋结构,增加社区医疗健身设施。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机构接盘公共服务事项,按照履约情况支付合同约定相关服务费用。
2、日本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的融资模式
PPP融资模式在日本为介护险制度,即为日常生活有困难的人提供以个人人权和尊严为前提的帮助,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日本的养老事业为非营利性质,是由政府主办的;日本的养老产业为营利性质,多是由社会资本主办的,两者共同构成了日本的养老体系。根据2000年日本《护理保险法》,护理费用的10%由老人自行缴纳,余下90%的费用负担比例由被保险者承担。
3、新加坡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的融资模式
新加坡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在养老服务产业的规划建设方面并不是完全依赖市场,而是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市场化私人筹资方面相对成熟,实现企业融资多元化,养老地产企业在新加坡可以与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相结合。新加坡的金融业越是成熟,市场认可度越高,不可控风险就越小,同时,又反向作用于该行业发展,使之良性循环。
4、国外养老服务产业应用PPP模式
融资的可借鉴性指引首先,我国应系统规划一个养老服务体系并且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即现在所倡导的智慧型养老体系,医疗、卫生、养老协同发展。其次,健全立法机制,保障养老体系标准落到实处。可以看到国际上普遍采用了这一方法,为融资渠道的开拓奠定了基础。最后,加大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与市场的有机合作,有利于产业的高速稳健发展。
五、我国养老服务产业PPP模式融资实现路径
1、政府财政应适度向民间资本倾斜
政府财政应适度向民间资本倾斜,把过去政策补贴的养老服务产业的财政资金,转向给民间资本注资补贴。转变过去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补贴的财政状况,多增加一些资金来源渠道。同时,政府也要制定各种实施细则来弥补目前法律法规上的不足,建立健全稳定的法律保障的社会大环境,保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持续、稳健态势。
2、养老企业应多种盈利模式
经营养老企业收费标准不宜过高。但为保证项目持续性盈利,养老产业还应积极拓展盈利渠道,如出租配套设施、场地和部分养老房屋等隐形利润空间,来弥补前期的建设成本以及持续的运营成本。积极打造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吸纳社会资本的加入,扩大融资渠道和规模,优化养老服务产业的运营发展。
3、社会公众应全民参与、全民支持改变
社会以往观念,养老产业不是政府和资本群体的营利工具,它是一种社会利建设,需要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建设,万众一心共同构建。共建社会福利事业有利于打造企业知名度,有利于政府事务工作的科学有序的管理,也利于全民养老品质的提升,共建美好宜居生态环境。众志成城,将政府监管引导与社会资源协调起来,做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贡献。
参考文献
[1]甘国玲、姜姝珺:PPP融资模式促进养老机构投资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7(6).
[2]李莉:养老产业PPP项目新模式的探索研究[J].管理观察,2017(2).
[3]石丹林:医养护一体化养老产业融资模式初探[J].武汉金融,2016(12).
[4]邬昭晗:国外养老产业融资模式对我国的启发[J].现代商业,2016(27).
[5]王盛、董柳茵:城市养老地产融资模式探索[J].科学发展,2016(8).
[6]龚艳萍: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以荆门市为例的养老产业PPP项目思考[J].荆楚学刊,2016(1).
[7]朱圣渊:中国养老地产项目融资组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8]陈懿嘉:以PPP模式进行养老产业投资的探究[D].苏州大学,2015.
[9]黄雅琪、储星星:云南省养老产业投融资渠道优化措施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
[10]彭鲁莎:中国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
如今大数据已应用于社会和生活的多个方面,交易数据、社交数据等的融合与处理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福利。在壳牌中国,大数据成为了指导企业业务及运营管理的重要应用。
理解数据之“大”
“所谓大数据其实更多强调的是数据的重要性,本质上不是绝对地说有多少数据就可以称之为大数据,有多少数据就是小数据。”壳牌石油中国区首席信息官徐斌表示,“壳牌石油过去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基于商业智能、数据仓库一直在使用数据。而当时IT架构基于单机方式运行,数据处理效率受限,数据源也大多来自企业内部。”
“互联网所积累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同时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就产生了现在新的分布式平台来做数据分析。”徐斌解释道,“所谓‘大’,现在看来可能更多出于广告目的。我个人认为,数据‘大’的概念更多是强调其商业价值,而不用去关注到底是多少数量级,或者是多少维度,这不是大数据的核心。”
“大数据的价值应该是通过数据去发现规律,通过信息整合去发现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浓缩形成智慧。”徐斌总结说,“这也是壳牌中国应用数据的最终目的。”
目前,大数据应用已渗入壳牌中国业务体系。在壳牌上游业务中,壳牌通过对地理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从而提高油井开采成功率;在油罐管理上,壳牌使用SIR实时数据分析,减少潜在事故启动数量、及早发现问题,大幅降低泄露事故;同时,可减少误报导致的损失。大数据的应用可为每个油站每年节约约4000美元成本。
在下游燃油、油销售上,壳牌整合移动设备、车联网上的客户数据并进行分析,向客户推送定制服务消息。同时,壳牌与阿里巴巴合作,通过对网上交易及社交数据的分析,精确定位潜在客户,实现高达70%的客户转化率。另一方面,壳牌与银联的合作,可通过对相关银行卡交易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明晰壳牌的市场份额。
夯实大数据技术能力
目前,大数据发展行动已成为国家战略。2015年两会提出的发展“互联网+”,其中核心技术就是大数据。云、物、移、大、智,大数据是核心,通过数据才能产生资产价值。
“从目前大数据发展国内外情况来看,英国是第1名,中国排位靠后。”徐斌表示,“这一位置也表明中国大数据使用状态、数据开放都比较落后,需要有所提升。但中国大数据应用领域也很多,应用最多的就是金融业、医疗业和政府公共事业,这是目前用的比较多的三个领域。”
对于目前业界存在的一些大数据认识误区,徐斌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厘清。“首先,大数据不是单纯的技术,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业务问题,帮助业务创造新的机会,需要团队协作实现其价值;同时,大数据实现需要比较好的数据源,如果数据质量不高,再好的系统也没有意义。总的来说,大数据不是工具,是一整套体系。其次,大数据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方面,大数据不是全部数据,因此不能够完全展现事情本质,只能预测可能性概率比较高的事情;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自身数据应用不好或存在很多信息鼓捣,也很难实现数据指导决策的有效应用。”
“目前,大数据在各个行业都有一些典型应用。例如汽车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数据进行快速决策,调整汽车行驶过程;例如新浪曾经推出南方-新浪大数据100指数,通过大家讨论股票的热度、财务指标考量等维度,精选出得票最高的股票对其进行投资;另外,金融行业可以通过银行交易数据来分析跟踪整个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徐斌介绍说。
那么,对单个企业而言,如何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建设?徐斌认为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企业大数据体系,包括数据基础平台、数据报表与可视化、产品与运营分析、精细化运营平台、数据产品、战略分析与决策等;二是实现企业数据资产管理,包括数据资产治理、数据资产应用、数据资产运营;三是发展大数据应用应与云计算相辅相成;四是认识到大数据是文化与技术的结合。首先要有数据驱动决策的文化,其次要思考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
六个维度认识大数据价值
徐斌指出,大数据的应用主要有四种。“一是描述性数据应用,相当于给企业管理者一个显微镜和望远镜,了解企业发生了什么。二是诊断性数据应用,但企业发声问题时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原因,如不良贷款为何一直上升?客户为何流失?哪些客户流程?三是预测性数据应用,比如通过数据测评,提前了解零部件情况,及时调配。壳牌也有这样的配件,比如钻头,如何让它更健康的运作?壳牌通过传感器了解钻头的热度、疲劳度等,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数据及时跟踪就可以提前预防,这样就为企业带来大量的价值。四是指导性数据应用,通过多维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给企业合理的建议方案。比如开发用户,是做线下营销还是线上接触?是找这个群体还是找那个群体?这些都需要大数据分析。这是大数据最核心的应用。”
具体到大数据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实现。徐斌表示大数据对企业有六个维度价值。
决策支持
假如企业要开一个加油站,在哪个点开?这直接影响到投资有没有回报。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手机信号定位来判断移动速度,判断是车还是人流,看看每天通过车的速度,这样的数据很准确,如果通过它来做决策,显然它的效率会高、回报率更可靠。
运营优化
比如加油站地下油罐的设计,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决策。比如把这个区域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地下油罐是不是有泄露的可能?对壳牌来说,全球评估下来,一个站一年可以省好几万元钱,一年就是十几亿,这是成本的巨大节约。
营销突破
通过大数据找到潜在的客户,可是企业的潜在客户在哪里?以前都是做线下促销活动,精准力很差、转换率很低。但是通过淘宝交易应用,通过新浪微博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车主,这些人就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就对他做精准营销,这个转换率是50%,非常高。
安全保护
比如,人的安全驾驶行为可通过数据分析出来,而化工厂也能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危险,采取措施。
业务创新
用数据做业务创新,比如某服装公司,七天内给一个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西服。靠的是什么?沉淀十年的西服板型的大数据,优化裁减、安装匹配,这就是创新。
继稻盛和夫之后,世界再次迎来了一位带领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东方企业家。
2009年,宋志平在国药集团提出力争2015年进入世界500强时,不少人并不相信。因为国药集团2008年销售收入只有430亿元,距离世界500强相当遥远。然而,5年后,国药集团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
作为两家大型企业的统军者,宋志平以共生多赢、和谐包容的经营智慧,提出“行业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孕于行业之中”,并创造了“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的央企巿营模式,为集团乃至国企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近日,《国企》杂志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国企》:国药集团的成功得益于哪些因素?
宋志平:国药集团属于在完全市场竞争领域中的非垄断企业。与中国建材一样,它的快速成长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具有标杆性的积极意义。
企业成长首先要看到大的经济发展背景。从外部因素讲,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企业内部因素来说,源自国药集团成功引入了市场机制以及清晰的战略与目标。企业一定要有清晰的战略。战略不正确的话,走得越远错的越多。在制定国药集团发展战略时,我们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环境、自身、竞争者等有清晰认识,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等等。考虑医药行业处在充分竞争领域,行业散,企业小,资源整合比较容易,滚雪球式的方法则很难做大,所以我们决定采取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的方式成长壮大。作为国资委的董事会试点单位,国药集团有个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有一支非常好的执行团队,董事会、经理层和党委有机融合,形成了"一驾马车三匹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生动局面。
《国企》:有人认为,包括国药集团在内的不少国企进军500强的秘诀,就是“买企业”。您怎样看待这一说法?
宋志平: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国药集团的快速成长,一半靠兼并重组,一半靠自身的内生式发展。全世界的大公司大多也是同样的发展模式。我始终认为,企业的逻辑是成长的逻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的。作为国家企业的央企在行业中既是引领导者又是整合者。整合不仅是做大企业的方式,也是优化行业的方式。但企业整合要从效益出发,不是单纯为大而大。企业整合一要有显著的盈利,二要遵循市场的逻辑,三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国药集团确立世界500强战略目标后,依托资本市场理性地进行了兼并重组,并发挥了收购企业的潜在价值,实现了1+1>2式增长。这其中的关键,是看清并顺应产业的发展形势。但做大也不能光靠买。收购以后,企业自身也在成长。企业分散时无协同效应,彼此是竞争者,价格打得很低,很难生存下去。企业收购之后有了协同效应、规模效应,收入在增长,利润也在增长。同时国药集团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和内部资源的整合,近两年来,每年自身成长占总成长额的一半以上,实现了企业的有机成长。
《国企》:收购容易整合难,很多企业“成也收购,败也收购”,国药集团如何确保收购的成功?
宋志平:收购是高难度的经营活动。一方面全世界收购失败的案例不少,另一方面,许多大企业是靠兼并重组而形成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收购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与市场逻辑。比如国药集团的战略考虑,是把物流库、配送体系建立起来,因为这不是一般企业能建立起来的。收购如果做不好不如不收。收购失败者往往是因为管控与整合能力差,最终导致收购成了套在脖子上的“绞索”。收购的核心是看能不能赚钱、有无利润、能否有盈利模式与有效整合措施。收购的出发点不是规模扩大,而是效益增加。
国药集团的扩张是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国有资本被不断稀释,现在的国有资产比例不足50%。这样的企业并非纯粹的国有企业,因为社会资本也已成为有一定份量的股东,甚至从总和上已超过国有资本的比例,性质上已成为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我们不能回到传统的国有企业的老路上去,更不能走全面私有化的路子。我希望走出一条国民共进的融合、共赢的混合所有制的路子来。这一点国药集团已经做到了。
《国企》:站在新的起点上,国药集团的下一个战略目标与方向是什么?
宋志平:医药行业号称是永远的朝阳产业。20多年来,医药业始终保持着近20%的发展速度,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出4个百分点。未来十年是医药的“黄金十年”,全行业每年会有20%的增长。国药集团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下一个目标是加大技术创新和生物医药的制造能力,对标跨国医药公司,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水平,实现做强做优、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医药集团的战略目标。
国药集团作为央企的医药健康产业平台也把健康领域作为下一个发展目标—包括体检、医疗、养老和保健。美国健康医疗产业一年3.5万亿美元产值,其中医药只占3000亿美元。健康产业大过医药10倍。国药集团进入健康领域,也要走联合重组道路。
我希望尽快把国药集团的医疗体系建设起来,建立类似台湾长庚医院那样的体系。但医院不同企业,整合的难度很大。要把问题解决好、管好并产生效益,这并不容易,资金能力与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去。
《国企》:中国大企业往往把国际化战略看得非常重要,尤其是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国药集团如何看待国际化?
宋志平:国际化是大的趋势,中国企业成长之后一定要走出国门,有跨国经营的实力才能在全球赢得市场、赢得尊重。但在此之前首先应该完成实力的提升,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大踏步走出去。中国企业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推进,走出去撞运气是很危险的。
如果觉得以上太过文艺,智能家居还可以为你描述这样一幅具象场景:通过手机APP,用户发出的语音指令被转换成数据流,经由手机网络传输至控制中心,然后将语言转化成为指令,经过诸多复杂算法,再通过光纤和家庭无线网络发送到空调、电饭煲的智能芯片中,电器就可以按照指令开始行动……而与此同时,它们会将开关机、用电量、温度等相关数据回传到控制中心,并随时向使用者“汇报”……
这一幕幕场景,是否让人们想到了科幻影片?事实上,智能家居早已不是仅仅存在于影视作品的“概念”,而是已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智髓家居产业前景广阔
智能家居的早期目标,主要以灼’光遥控控制、电器远程控制和电动窗帘控制为主,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延伸,其智能控制的功能亦越来越多,控制对象不断扩展,联动场景要求逐步提升,逐渐延伸到家庭安防报警、背景音乐、可视对讲、门禁指纹控制、家电自动化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智能家居概念几乎已渗透进所有传统弱电行业,市场发展前景愈加诱人。而以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传感器为核心的现代数字技术,更为其幻化出无限可能。
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为了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城市发展,政府在《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全面推动宽带普及、宽带提速,加快推动信息消费持续增长……这在政策层面,为智能家居、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发展环境与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报告前瞻》分析,目前我国智能家居产品与技术百花齐放,市场开始明显出现低、中、高不同产品档次的分水岭,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面对中国庞大的需求市场,预计该行业将以年均19.8%的速率持续增长,在2015年产值达1240亿元。而前瞻研究院的《2013-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机会分忻报告》则显示,2013-2018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8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高达2500亿元左右,市场前景广阔。
巨头逐鹿智能家居市场
智慧家居是家居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前景诱人,且毫无悬念地引发诸多行业巨头进驻相关领域跑马圈地。
细心的产业人士发现,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企业就纷纷加大动作抢占智能家居市场。大量不同类型企业聚集在同一狭隘客厅中进行火拼。乐视网与富士康、高通等企业合作,打响了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电视行业的第一枪;随后,爱奇艺、小米、阿里巴巴等无数互联网巨头,以各种方式,纷纷闯入用户的“客厅”。
在互联网企业的四面夹攻下,传统制造业也开始加快步伐。三星、LG、东芝等日韩家电巨头,及海尔、长虹、康佳等民族家电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产品和解决方案,标志着智能家居大潮已全面来袭。
实际上,企业不应只局限于客厅,局限于电视、冰箱等传统电器。这些也只是智能家居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智慧家居的范畴不应仅限于家庭娱乐和家居控制(比如开关、灯光、温湿度控制等),在不远的未来,能源、医疗、教育等传统产业都将与家庭应用密切结合。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智能家居产品都是冰山一角。
在这方面,国际IT巨头视野更为开阔,其全面进入到智能家居的上下产业链,并下血本加大产业并购力度,以快速打通行业市场。如2014年伊始,CES(美国消费电子展)即刮起智能家居大潮,而Google更宣布以32亿美元现金方式收购Next Labs,震惊业界――Nest Labs的智能家居产品与智能硬件十分有名,其创始人又恰恰是业界著名的“iPod之父”,此项并购可谓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或许是32亿美元的价格太过惊人,谷歌对Nest的收购引发了行业关于智能家居的大讨论,诸多业界人士称“智能家居的春天就要来了”,全球产业巨头亦纷纷追不及待入华跑马圈地,布局智能家居市场。
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瓶颈
2014年,与物联网、智慧城市概念密切相关的智能家居产业风光无限,但细心的产业人士亦指出:较之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智能家居系统起步较晚,市场主流产品(系统)不能全面解决产品本身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内涵仍较为贫乏,技术门槛不高,价格高昂,智能家居市场的坚冰还未完全打破,这使智能家居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价高和寡”。厂商巨大的前期投资,势必会影响到智能家居产品的价格,这决定了初期用户必定是高收入家庭。在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看来,智能家居依然是属于“锦上添花”类的奢侈消费品,甚至可望不可即。美国智能家居公司control4曾在广东顺德开了一家旗舰店,而后由于业绩不佳而被迫关闭。业内专家直言,之所以销售差,是因为价格昂贵,一套智能家居产品多达10余万元,对于旧房用户来说,还需要重新装潢,代价太大。
事实上,智能家居在国内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但现在只是零星地分布在一些别墅、高档住宅之中,并没有在大众之间普及开来。整个国内智能家居市场仍以商用市场为主,智能家居行业尚未实现规模化发展。因此,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和消费价格,是未来智能家居市场拓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智能家居厂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的消费需求,积极研发适合消费者个性化配置的产品,降低智能家居系统安装的成本,这样才能令其真正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因此,企业率先生产出个性化、平民化的产品,对于如何在这个市场中站好位置,占住有利地形,关系到其能否把握住机遇,抢占该领域长远商机。
其次,智能家居似乎并不“智能”。如今,国内宣传甚广的“智能家居”概念,大多停留在场景构造、开关集成上。打开一个“智能家居系统”网站,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智能家居系统都由多个独立模块组成,包括灯光控制、音响控制、安防控制、家电控制等等,而这些独立系统,都是“旧瓶装新酒”,其发展并不成熟,还不能于统一平台上实现互联互通。而在没有“杀手级”应用出现的当下,市场也很难找到爆发点。
家联国际上海家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洪佩军博士指出: “智能家居目前在设计上并不能够做到整体智能。每个品牌基于自身能力的智能方案实为画地为牢,只关注自己能做什么,而忽视消费者需要什么,结果每个家庭被不同品牌割裂成了多个孤岛。”
另外,影响智能家居普及的关键因素,除了高昂的价格,还关于用户体验,即是否使用简单、操作容易。目前,大多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不够人性化,形成了操作难度偏高,尤其对中老年人群而言,要弄清楚其复杂的操作,不啻于打一场“硬仗”。对于购买智能家居的用户来说,家是放松自我的地方,原本是想是享受更便捷、更从容的生活,如若遇上操作流程繁复的智能产品,该产品迟早会变成家中一件摆设。
而想要达到“智能”的水平,不仅要在系统和数据搜集上花费足够的功夫,硬件(主要指智能家用电器)功能、硬件之间的通信和兼容性也亟需改进――整合不同硬件并组成系统,让家居真正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
模式、安全、标准之田
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挖掘。在家庭核心消费领域,智能家居一直以来充当的都是“非必需品”,属于改善型产品,如何进一步挖掘其市场价值,成为产业发展难题之一,而如何寻求产业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模式,成为智能家居行业的突破点。
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洪仕斌表示:“智能家居产业正处于市场发展初期,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还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
产品技术、质量、功能固然重要,但市场运营模式、盈利模式也极为关键,只有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整个行业才有可能良性循环发展。否则,一味埋头做研发和凭空鼓吹概念一样,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目前,国内智能家居厂商大多以“赔本赚吆喝”的状态在做推广应用,可谓辛苦不已。
“安全性”是一大新挑战。智能家居产品必定要与网络互联,而家居不像手机、笔记本电脑一样,有超长的密码保护和安全测试。如果网络安全出问题,用户将面临家庭隐私泄漏、财产物品损失等严重后果。
我们手持各种手机、Pad、笔记本,然而哪些终端可以控制哪些电器?各种授权、密码怎么使用?这都为用户带来了新的思维负担,而一旦弄混了终端,会不会出现“我都不知道是谁把家里的炉灶点燃了”的尴尬状况?如果自己明明在家,突然发现大门被别人控制、自动打开了,人们的心情又将如何?
所以,不管是通过微博发送私信,还是在下载的APP上控制空调打开、操作电饭煲煮饭,又或家庭安防自动监控、远程操作,对于使用者来说,“安全”和“隐私”始终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业内人士发现:越是对技术熟悉、感兴趣的“发烧友”,越不敢轻易尝试这种被技术深度植入的“智能家居”。因此,要想推动智能家居的普及,系统安全的保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