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第1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城市道路工程 设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城市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功能化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观赏功能和享受功能,满足市民的审美需要。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使市民对于精神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市民在文化生活中的需要也越来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形象的个性化特点。

1 城市道路工程以人为本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的设计,要和周围环境和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例如上海有名的世纪大道,在主道和辅道之间设立有绿化隔离带,其采用了非对称的断面设计方案,在大道的北侧设计了多处休闲的地方,还设计了艺术画廊、雕塑广场、休闲小品等具有文化特色的景点。道路工程设计不仅影响了道路的安全使用和交通运输的状态,而且人性化的设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乘客的审美疲劳。从安全和人性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圆弧曲线的设计方法比单纯的直线和短线好得多,主干道可以保证其直线的特点,在一般的道路设计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曲线设计方案。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突出道路两边的自然景色和建筑物,而且能够改变道路交通中的单调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 以人为本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的融入策略

2.1 保证交通的安全和畅通性

在道路的横截面设计中要首先保证交通的安全和畅通性,将人行道、机动车道和非机电车道的车辆分离开,提高行车的速度,减少它们的相互干扰。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沿途供暖管线、电缆、自来水管道、污水管道等管线的影响,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建筑和人防工程的干扰。同时还应当考虑到道路两边的建筑特点,尽可能地实现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协调。城市道路设计应当首先满足公共交通的需要,提倡公交车优先的原则,设置港湾式车站和公交专用通道。

2.2 合理设计人行道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人行道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人行道不再仅仅是行人通行的通道,同时对城市景观的营造、疏导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人行道的设计时,要选择具有一定密实度、平整度和防滑的材料,这不仅能够满足人行道正常的功能,而且还能够保证行人的安全。在人行道的铺设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色彩和图案,体现出独特性和趣味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同时增添城市的景观作用。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残疾人的通行需要,做好无障碍设计,这也最能够体现出城市道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3 科学设计商业性道路

在城市的道路工程设计中具有不同商业性的道路。其中交通性道路、景观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不同的道路具有不同的设计要求。例如交通性道路主要是为了满通的需要,道路上的车流量比较高,因此机动车道路比较宽,对于人行道的要求比较低,适合城市中长距离的交通需要,这种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的设计方式。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辅设施的设计,例如对护栏、路灯、人行天桥等的设计,完善其交通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突出其使用的功能,尽量达到简洁明快的效果。在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的提前量,使驾驶员在驾驶的过程中能够预先了解到路况的条件。城市的生活性道路目的性强,主要满足出行和到达的需要,路上的行人比较多,其对于交通性的要求比较高。这种道路工程上的人流密度比较大,交通情况复杂,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达到细节上的尽善尽美,其中增加足够多的停车位是人性化设计的关键。在生活道路的交叉口,可以设计成凸凹的形状,将部分路面抬高或者降低,使路面不平而减速。还可以在路面上设置路障,来限制车辆的转弯和前行,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小区的入口和道路的交叉口,要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以达到限速或者禁止转弯的目的,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充分地保障行人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4 商业区提供足够的步行空间

商业性道路商业比较发达,包含了大量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它主要为满足人们的购物需要而提供足够的步行空间。同时还要考虑到行人的安全、购物环境的需要以及交通目的等,对于机电车道的要求比较低,同时还应当减少对行人的干扰,可以采用一幅路或者两幅路的设计形式。景观性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道路,最能够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其绿化率应当不小于40%,宽度应当比较宽,能够满通和人们休闲的需要,对于人行道的要求比较高,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的绿地和人行道结合的方式,道路采用非对称的设计方法,一般采用两幅路的设计方式。

3 结语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往往重视其交通功能性,把以车为本作为了设计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发挥其建筑功能。这种设计方案没有考虑到城市的文化和地形特点,导致了城市道路设计的单调化,而且也没有反映出城市的文化气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城市的道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道路的观赏性,应当在设计的过程中添加人性化的元素,把以人为本融入到城市道路工程的设计中。

参考文献:

[1]曹斌华.浅谈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道路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134-135.

第2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 创新 以人为本

城市设计要以人为本,精心设计,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创新的理念塑造精品,以优质的服务构建和谐,努力实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的“三年大变样”的目标。

抢抓机遇 只争朝夕

项目建设要想达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不仅要求各勘察设计、监理和各施工企业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紧跟“三年大变样”中石家庄发展速度,而且在行动上要精心部署,科学管理,提高设计水平,严把工程质量,围绕石家庄“一城三区三组团”的城市发展规划,确保“穿城入地”工程、“一河两环”水景工程、精品公园工程等“十大工程”和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省新华书店出版发行中心等一批省重点工程以及万达广场、裕西城市商务广场、远洋城和胜利大街地下商业街等四大城市综合体建设的规范运作和扎实推进,形成一批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姿景观和现代多元高档社区,凸显省会现代风采。

精心设计 共创和谐

在路网改造、绿化美化工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总体布局,注意全方位考虑设计因素,规范设计变更,避免重复建设。结合道路改造,精心设计便道地下管网工程,将供水、供暖、供电、通信等行业的需求全面考虑进来,争取“一次性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因便道施工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的次数。

在十字路口街旁绿化美化工程中,应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因素,既要设计出便于人们抄近路穿行的便捷甬路,又要铺设方便人们锻炼身体的鹅卵石环路,还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出行需求,在修台阶时要与坡道共建,方便轮椅通过。

争当主人 不做过客

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情感各不相同,把自己当成城市的主人,就会爱惜城市的公共设施和绿地高楼;把自己当成城市的外人,就会无休止地掠夺城市资源,拆割变卖不锈钢座椅、安全井盖等市政设施,甚至到处乱贴乱画。如果总把自己当作过客,那么城市也绝不会对你敞开友善和包容之门。如果是城市主人,会爱惜城市的一草一木,关注城市的日新月异,对城市的发展向政府提出自己的谏言。而我们的各级政府能够悉心听取民意并采纳良策,以雷厉风行之办事节奏及时整改,使普通百姓的谏言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所有的市民为之感动。

市民的踊跃参政是公民意识的回归,政府的及时反馈整改是政府工作作风转变的有力证明,政府与市民的坦诚、务实和健康互动,书写了共建现代城市文明的和谐篇章。

为需设计 不盲从跟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各勘察设计单位和各建设单位的艰苦努力下,涌现出很多高品位、高质量的建筑和绚丽多姿的城市图画,单体设计、小区规划、景观美化无不精雕细琢。平面布置、立面处理、结构造型、外墙保温、厨卫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室内外环境的靓化上,新颖独特、时尚实用。

当然,我们也发现,由于市场炒作和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如住宅客厅面积扩大到60~70,卫生间扩大到18,这都超出正常人所能接受的范畴。过大的空间会使人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因此,虚荣而不切合实际的设计,不会也不可能成为设计市场的主流,没必要盲目跟风。

小区的改造设计,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满足道路、排水、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功能性设施建设的需要的同时,还要重点在群众休闲聚集的地方修建卫生公厕和休闲、娱乐等服务场所,为群众造福。同时充分利用零星空地设置休闲桌椅、健身器材、残疾人通道等。

精雕细琢 扮美城市

针对省会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活动空间少的现状,以“三年大变样”为契机,在城市改造设计中迫切需要通过精雕细琢,增加像民心广场、人民广场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以改善中心区环境,提升中心区品质。同时2010年省城将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低碳生态示范区和滨水生态宜居新城”的标准,开展滨河新区的城市设计,力求在成果设计上达到国际水准,在实际成效上体现文化特色,全面启动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等项目,倾力建设百年经典新城。

省会城市以开放大度的胸怀,拓展城市空间,突出抓好总投资540亿元的“十大工程”,在大破中大立,各项工程务求精雕细琢,建筑的点、线、面之美,艺术的视听之美,要与观、感、悟等人的情愫相结合,个体建筑要与整体布局紧密结合,小之锦绣,大之磅礴,浑然天成,力争前瞻50年不落伍。人予建筑灵气,建筑赋人活力,相偎相依,共生共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功能多样的设计新原则。对重点道路和建筑进行夜景亮化设计,打造线网结合、动静和美、色彩多姿的夜景景观,使省会城市景观更加美轮美奂。

在“三年大变样”的带动下,充满文化内涵的高品位、高水平的设计作品,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让拥堵路变通畅大道,让荒山包变秀美公园,让破旧的城中村演变成锦绣社区,一步步扮美扮靓省会城市。■

第3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单体建筑;外观要素;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评价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在专家们的眼里包含了若干的内容,而在大多数人的现实感官上,却多体现在建筑单体的造型、色彩以及群体建筑布局的是否和谐上,单体建筑的追求完美性,能极大地体现城市风貌,同时也是使城市设计趋于完善的条件之一。

一、单体建筑的外观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地位

一个建筑的好坏,除内在的功能分区、组织人流、内部空间划分、合理布局等内在要素外,还有相关的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布局这三个主要外观要素。

1.建筑造型的作用。建筑造型一直是古今中外衡量一个建筑是否完美或者独具特色的标准,虽然有些建筑在内部因素上有一点缺欠,但好的外部造型足能弥补其不足。譬如罗马建筑一直被世人推崇,古罗马斗牛场的宏伟,无不使人赞叹,虽没有内部厕所的功能缺陷,但在人们眼中依旧是完美的经典之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造型;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更能说明这一点,多数表演者认为歌剧院内部音质效果不佳,且自我感知不良,之所以每年能招来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游客,在于它别致的造型,剧院上数以万计的白色瓷砖,如同白色风帆一般,在这三面环海的位置上,从哪个角度看都很有特点,成为悉尼市的地标,虽然结构上有缺陷、形势与内容也表里不一,但从现实效果来说,在如此环境和地形下,似乎什么造型都不会有现在的成功和吸引力。建筑设计在从业专家是从里到外的加以研究、学习,而大多的民众能欣赏的主要是造型,城市设计大完善过程正是让民众对城市建设满意的过程。

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营造不同造型的单体建筑,从图纸到实际要依情而论。新城建设中,建筑是可以尽情发挥想象、推陈出新;而在旧城改造时,就要研究周围具有保留性永久建筑的特点,在统一中求变化,保持原有风貌又耳目一新,这一设计手法尤其古城设计中更为重要。

一个城市中采用单一风格的建筑设计是不对的,因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能记载不同的年代、风土人情和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所以城市设计在建筑上应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

2.建筑色彩的作用。在城市设计的实际运作中,建筑色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与其他两外部因素相辅相成。单体建筑可以单一色彩为主色调,群体建筑则以复合色调为宜,建筑色彩就是要展现自身个性的同时,更要体现群体之中的共性,建筑色彩的多元性与统一性是优秀城市设计的必要条件。

在做建筑色彩设计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属性,尤其是建筑的功能属性。以孩子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建筑譬如幼儿园或游乐场为例,色彩的跳动性就要加强,可以采用互补色,以鲜明动感的色彩来吸引孩子。而对纪念性的建筑来说,多以白、灰、黑为主色调,才更能体现其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如果把二者的颜色互换,前者就无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后者给人浮躁之感。

3.建筑布局的作用。优秀的城市设计又有科学合理的建筑布局。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人文、文化程度、工程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才使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建筑布局,建筑设计占城市设计很大比例,各城市要建设自己独特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建筑群体,若盲目地生搬硬套先进的大城市建筑模式,就会失去特有的地方性,破坏已经成型的建筑体系。

城市设计中的建筑布局不应只表现在图纸上,还需要丰富的立体思维呈现完整的空间立体景观,并且各组成要素和谐统一的成为整体。无论是新区的开发,还是老城的改建或者扩建,城市设计都不能割裂独立的看待。城市设计如同一个杯子,建筑开发、市政设施、道路广场、园林电信等诸多因素就是杯中的液体,也许每项色彩各异,但只有它们有机地融合才能完美的展现,单纯突出一面或者缺乏全局意识,那么再优秀的个体,也是城市设计中煞风景的败笔。

二、如何协调好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布局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1.从理论上追寻。从古至今,众多的建筑师们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相应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多遵循着“人情化”与地方性结合、有机建筑论及芒德福的理论建设实施。

“人情化”与地方性结合;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托就提出“现代建筑的最新课题是要使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与心里的领域”。城市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宗旨来满足人们需要而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要求有层次变化,体量尺度要适合。那种片面追求功能与经济效益的建筑是极不利现代化的城市设计。

有机建筑论;由上个世纪美国大师赖特提出的,强调建筑的有机整体性,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感觉,表现的主要方面就是与外部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具体内容包括了临近的房屋、广场、道路、绿化等,简单讲就是“阳光、空气、和绿地的”的和谐设计。

第4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字】: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我国也有很多城市加入到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与更新中来,并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如:沈阳市中心运河的改造、上海的黄浦江岸线规划、苏州的金鸡湖湖滨规划与开发等。我国很多城市政府已经认识到,滨水地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显著促进城市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并带来税收、就业和更多的投资机会,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

一、滨水地区的概念

滨水地区: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等。笼统的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吸引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二、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形态内容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考虑滨水区城市形态,不仅直接研究水体、滨水两岸地区,而且应该把它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从大局入手,以整个城市结构、城市空间形态为背景,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滨水城市形态。城市形态设计应立足于景观、历史、经济、文化、生态等诸方面整体效益,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与城市整体结构的契合,华盛顿和堪培拉是两个成功的范例,这两个城市都是近现代在完全未开发的自然地形条件下建造的。而大多数滨水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滨水区域的空间形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应与所处环境的整体结构形态相一致,使得滨水城市的水域空间与其他区域呈现空间特征,宏观上保持城市结构的完整性与整体性。

三、滨水地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主要的开放空间之一,其开发不仅涉及工程、交通、景观、环境等诸多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众多部门、团体的利益和矛盾,是城市土地开发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地段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在过去的40多年中,滨水地区的重建和开发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以及国际间城市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内很多城市都注意到滨水地区开发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我国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规划设计仍处于探索之中。虽然有些项目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大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滨水地区开发的不够成功,甚至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滨水地区规划与城市缺乏有机联系,导致滨水地区的开敞空间往往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缺乏合理、富有生机的衔接和过渡,独立的在城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彼此割裂,不能形成完整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另外,由于许多滨水地区的土地仍被传统型“赖水为生”的产业或部分工业、商业建筑用地所占据,滨水岸线也不够连续,市民无法接近和享用。

2、滨水地区基础设施不全且残旧落后,尤其缺乏亲水设施,缺乏对人的使用需求的考虑。另外滨水活动类型单调,很难吸引人群驻足,主要的活动还是以餐饮休闲为主,兼有漫步道或公园等,能真正提供丰富活动的空间还是比较匮乏的。

3、由于历史的原因,滨水地区往往被传统的工业、企业占据,污染严重,虽然有规划方案,但城市化土地的经营往往落后于市场开发的需要,造成长时期内新建项目与老旧企业混杂并存的格局,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无法实施,滨水景观界面处于混乱状态。

4、城市滨水地区的改造总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老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空间,目前的大部分改造往往忽略了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通过改造,虽然能焕然一新,但是城市历史的痕迹、记忆也被彻底抹去,造成了历史文脉的缺失。

四、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滨水地区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发滨水地区的动力因素之一就是要带动全市经济、城建的发展,因此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要努力加强与原市区的联系。不仅要研究滨水水体、滨水两岸地区,而且应该把它纳入到整个城市中来,在功能安排、公共活动组织、交通系统等方面与城市主体协调一致,如在开发项目安排上,应以适合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新项目和有需求的项目来补充、提高原市区的建设项目:在空间布局上,要力求用一个开敞的空间体系将滨水地区和原市区连接起来,使滨水地区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滨水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在交通系统组织上,要布置便捷的公交系统和步行系统,将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增强滨水地区的可达性。

2、“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把人的利益和要求作为考虑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作为各项活动的根本目标。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场所,因此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始终以人的各种需求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首先,确保滨水地区的共享性是很有必要的,让全体市民共同享受滨水地区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其次,沿着滨水地带的公共步行道是吸引人们的最基本因素。因此,在设计时应将直接沿着水体的部分开辟为步行道,而让滨水的建设项目后退岸线,用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滨水地区活动。最后,还要仔细考虑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提供足够的有品味的基础设施。

3、坚持地域文化与环境特色原则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跟其他地域、其他的空间范围有着明显的不同。而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发源地,它记载着城市的过去与今天,繁荣与衰败,是城市发展的印记,包含有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努力挖掘这些地域特点,如自然的、历史的或人为形成的。对于不能体现出地域文化与环境特色的或是与原有风貌不协调的滨水规划设计不要使用,应尽量采用能够体现出和尊重地区历史的、现状的和个性的滨水设计手法。

4、坚持滨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和规划提出的要求主要是协调处理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性城市设计观念非常有必要,因为城市设计过程的本质就是尽可能为公众服务、保护公众的利益。

结束语

城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已随着公众和游客对文化、游憩、休闲、娱乐、度假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进入到城市的各个层面。城市本身是个复杂的综合体,要创建亲切宜人和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重视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并存,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意义,努力创建人性化的空间场所。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日]河川治理中心.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M].苏利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商务商业核心区是××新城的核心区,依据《××新城总体建设规划》,××新城位于××的科技商务中轴线——××大道两侧,包括××区南部园区的站南组团和××组团,其中××商务商业核心区占地一平方公里,位于外环生态圈南侧、××大道西侧,地理位置优越。

根据市规委会审定的城市设计方案,××商务商业核心区将整合共享集约化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组合复合型城市功能、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商务商业核心区将建成精明、高效、很现代、很××的新城中心。

我局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城市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及广州市城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通过对项目建设背景、定位和资源条件的深入研究和深刻了解,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和经验,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通过探索与创新,通过对大量先进的城市基础公用设施技术的系统优化和集成,规划建设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综合功能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公用系统。使××商务商业核心区成为资源集约节约、功能优化配套、设施系统完善、环境生态宜人、技术理念先进的复合型城市功能配套区。××商务商业核心区将成为城市建设节能环保高效的示范、新城市形态探索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充分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节能环保、以人为本,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范。

1、科学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手段,用科学的方式将核心区打造成为一座智慧之城、绿色之城、效率之城。

资源的有限性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如何突破这样的刚性约束,成为今天我们无可回避的难题。××新城特别是其核心区的发展必须以精明增长的方式,探索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对各种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发挥整体效益,以富有智慧的新模式破解这一难题。也通过资源、技术的整合使得核心区成为智慧之城;贯彻绿色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将核心区打造成为绿色之城,通过对空间、技术、能源、智能化等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核心区打造成为效率之城。

2、节能环保:为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市政保障系统均是建立在集约、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我局充分运用市政工程新技术,统筹协调城市地下管网、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实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建立安全、节能、环保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系统。

××商务商业核心区地下空间市政系统主要包括五大系统与一项实用新技术:综合管沟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区域供冷系统、无化粪池污水收集系统、数字城市及光导照明系统。以上系统能极大的节约土地、能源、减少污染及提高效率,达到集约化利用城市空间,实现资源、能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的目的。

第6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广场;空间形态;以人为本;杭州

1 城市广场概述

广场是于公元前5世纪出现于古希腊,我们统称为“欧洲”广场。当时的广场是通过周边各种建筑物或构筑物所围合成的空旷地。由于文化背景和相关历史的产业,中国古代广场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半坡村人,将他们居住的小型的圆形或方形的房屋沿着圆圈密集排列,中间形成了一块空旷空间,那就是中国广场的雏形。

2 杭州城市广场的特征

2.1 杭州城市广场的类型

城市广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可按照功能性质、广场与道路平面关系、构成因素、广场等级以及广场形态等因素进行分类。杭州主要广场分类有:

重要改革建筑物前广场,如人民广场;周边形广场、平面型广场,如武林广场;立体型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如庆春广场。此外,还有其他商业广场、水体广场等等。

2.2 杭州城市广场的特征

一是市民化:通过近期新建的广场的建造风格来看,传统的内向封闭型态相对弱化,建筑与空间锁蕴含的政治色彩也逐渐消失,与之相反,它作为一种娱乐、休闲、民俗、商业和体育文化场地,是广大市民互相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是空间立体,结构多样:这主要表现在各种空间形态的融合以及城市空间渗透,如立体型广场—庆春广场的这个特征尤其具有代表性。

三是休闲、文化性:杭州作为中国古都之一,体现了其独特人文景观。

3 杭州城市广场现存问题及解析

3.1 存在问题

3.1.1 规划不能形成体系。影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主客体因素较多,对于杭州的广场而言,政府在建,自发的也在建,缺乏统筹规划,按钮一席形成整个城市的体系建设。

3.1.2 广场数量不能满足市民需求。城市化的加剧,人口数量的剧增,导致杭州广场的数量的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及时不断在建设,但大部分是自发的小项目,如街头绿地的广场、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广场等。

3.1.3 “以人为本”体现不明显:21世纪的设计理念更趋向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杭州有些广场就明显显示了这一弱点,例如,具体表现在空间形态的单一、缺乏可达性以及不能满足功能性等等。

3.1.4 广场和城市不能有机融合。杭州境内,部分广场与城市的公共空间分割明显,从空间形态和布局来看不能和周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周边环境无法带动或起到积极影响的作用。

3.2 实例分析

西湖文化广场、武林广场和吴山广场位于杭州延安路段。以分析这个路段的三个广场为例。延安路生横穿杭州城区南北方向,该区域是杭州最为繁华商业大街,也是最能体现城市形象的主导元素。延安路全长约3.5km。3个广场位置如图1所示。

3.3 原因分析

3.3.1 广场、城市不能浑然一体。如图1所示,广场的步行体系与城市的交通系统相互割裂,广场实际上分布于道路的一端,与其他道路交织。从布局上来讲,他们缺少相互的渗透和联系,没有有机延续建筑空间,因而,针对商业街上的购物、娱乐等人群的活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继而,也就缺乏其独特的魅力。

3.3.2 广场、城市间整体性缺失。从规划和人体工程学角度来讲,一般认为500~800m是步行街最理想的长度,而武林广场和吴山广场见的距离则达到了近3000m,中间缺少一定量的集会、休息的环境;另外,与延安路交织的多个人行天桥更增加了游人的疲劳感。

4 杭州城市广场营造的对策

(1)形成系统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整个城市开敞空间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在杭州城市广场的总体规划中,要对广场的布局、数量和规模要作指导性规划,定位好每一个广场的特色及所需满足的功能。

(2)内容丰富,彰显个性:对于每一个区域的广场的特色进行塑造,使之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音乐广场、商业广场等。

(3)地域特色:广场营造时,要充分考虑杭州地域特点,注重其历史文脉和爱染要素的和谐统一,传达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

(4)以人为本:广场景观设计中,要特别强调游人的相关活动和感受。就客体而言,要从布局、功能等方面充分满足对主体的关怀。

参考文献

第7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人居环境理念”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的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对资源产量最少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1 人居环境理念景观设计内容的选择和分析

1.1 空间设计的选择和分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生态环境与居住区的户外要有必要的链接,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周边的生态环境,可以节省一定的经济费用如在古代设计中提到的“假借”,合理运用户外空间,达到完美和谐。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要有一定的范围划分。通过道路、河流、终点空间的合理布局,有层次、内容、作用的划分,这样可以让住户清晰明了的认知户外公共空间。

1.2 构成要素的选择和分析

景观设计中离不开植被、山、水等要素,设计师要设身处地的以本地的景观作为理想的基础,在体现设计师修养的同时,也为人类造就更为体贴入微的舒适环境。居住者的内心希望拥有一片能与内心共鸣的空间,而优秀的景观设计则能充分诠释现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诉求,因此,科学的规划设计、场地选择至关重要。

2 景观设计象征与时间性深度想象

2.1 象征性诠释沟通

象征符号所载负的形象及意义,因时间的传递与解释,促成了主体审美资源的灵感来源。唯城市的生活空间因历经数次被殖民,建构空间的主体意识薄弱,因此,象征诠释尚未成形,美感经验也未被记述与发掘。而目前的困扰转机正是自我认同的象征创造与日常生活空间、身体感触与姿态的合铸,形成特殊的地方性,尤其是原初体悟的空间景观。

2.2 时间性想像重构

时间原本于社会生活中,扮演变迁、过程与主体记忆的综合表现,时间本系审美一维。然而,于现代性的生产中,时间反而金钱化地与空间扮演商品资本积果的社会权力一维,因此,时空基于商品生产经由社会实践的组织而被定义。时空的审美特征不论前现代或现代社会,均以社群共同体的生活实践记忆,被标帜与具体化。时间性的具体化是空间显现与流动的景象,透露出显著共同体的记忆、生活惯习、自我行为、生活建构与生存心态。所谓的时间性想像重构是针对城市社会变迁中,主体性尚未建构,有必要重新确认城市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图像”。

2.3 人对景观场所的基本心理需要

人的心理需要是引起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变化和永无止境的。景观中的设施应多奇多样、颜色丰富、特色鲜明且功能多样性。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特别注意色彩的搭配,色彩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一个好的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巧妙地应用色彩感情的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暗示作用,引起大众的广泛注意和兴趣,使人容易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公共建筑的色彩可相对鲜明、热烈、突出,强调其功能地位,主要颜色不宜超过3种,且要合理搭配,把握适当的面积和比例。小区中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居民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充分考虑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为特殊人群提供保障和方便。

2.4 人居环境理念设计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则。“以人为本”的环境景观必然要渗入更多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蕴涵人类文化传统的理念和价值观,要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及区域规划的要求下,使居住区的一切设施、绿化及建筑等因人而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并结合国情民意,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手法,在功能合理和经济可行的前提下,赋予居住区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规划设计必须具有超前意识,留有较好的发展、调整、可改造的余地,因此,规划设计应附有弹性,强调可持续发展,既着眼于已有建筑和设施,尊重其现状,又有利于文脉传承,进行改造与扩建。

第8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1 城市设计的涵义与内容

1.1 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 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设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典型要素空间设计(中心广场,商业街道,居住区,滨水区等);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城市交通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设计;城市生态防护圈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等。

2 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作灵感交织,而形象思维则是城市设计的主要思维。城市设计的创作需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2)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与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3)以城市意象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机理延续;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映。4)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建

筑学密切关联,而且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城市设计是这些相关学科在城市物质环境设置、使用和体验这一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借助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追求空间形式上的统一与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与优化,社会生活上的和谐与协调。5)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环境是没有活力的。现代城市设计在使环境美达到具体化与视觉化的设计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三维环境视觉理论外,还在大范围内把人的时间运动与空间环境视为统一系统,将时间和空间概念从建筑范畴运用到城市环境设计中。

3 城市设计的原则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要强化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使它们成为城市的典型识别标记。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另外,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协调保护与建设、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的多重关系。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

4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4.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设计主要追求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2)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城市设计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具体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而城市规划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关注是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可以说关注人还是关注物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分水岭。

3)形态维度不同。城市设计是城市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如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空间布置和设计等)。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二维空间的总体安排(如用地规划、道路两侧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4)工作属性不同。城市设计工作属性属于艺术创作,强调环境人文因素,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间、街墙界面、整体材质色彩等)。而城市规划工作属于技术经济规划,以城市建设法规为指导,注重各类技术经济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区、用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数据)。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设计工作成果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并附有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城市规划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条款、政策、方案,图纸是次要的。

6)参与人员不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

4.2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城市设计的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反映在城市三维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

5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区别和联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整体环境与个体形象的关系。两者在设计的规模、尺度和层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它属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的问题(单体、群体建筑在城市都是一个点),它属于城市个体元素设计。建筑设计虽然也要考虑环境效果,但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的效果。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整个城市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建筑设计一般以单个委托人作为服务对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决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体现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解决的问题)和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解决的问题)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第9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范文

关键字:文化广场;尺度;人性化;地方文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lture square, the scale of the humanized design and local culture, urban culture square design analysis the problem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o make better use of modern urban ethnic style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culture square design to improve the use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improve the urban grade, optimize the urban space, it is the purpo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e square, is also the designer pursuit of the goal.

Key word: cultural square; Scale; Human nature; Loc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文化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文化广场这一载体所蕴涵的诸多信息,成为一个城市设计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城市文化广场在设计中的所需考虑的一些问题及存在的误区。

1、城市文化广场的尺度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它项目的建设;势必会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使广场不具备亲和力,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一些县市的广场面积达到了10hm2,还有的甚至超过了30hm2.按广场用地1m2/人的规划指标结合当地的人口来算,明显超标。再者,在城市中建广场也不宜把所有的广场面积指标都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中,而应适当分散,建成一个广场系列,扩大广场的服务半径,提高广场的利用率。并且使每个广场依据其功能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使广场更具亲和力。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性化的场所空间

城市文化广场的整体环境设计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以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人文特色为依据,尊重历史、借鉴古今文化,让人文跟广场环境设计结合起来。在文化广场中提供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铺设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并且设置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2.1大草坪的弊端

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可视却不可达,不免令人索然。而且会造成广场很大,视觉空间开敞,但游人只能在路面和局部硬质铺装上活动,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国外的一些地区在处理草坪的使用与维护问题时,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这对立的二者巧妙的统一了起来。这既养护了草坪的生物机能,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这些成功的处理手法可供我们借鉴。

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除了保障公共行为的实现外,也要做好领有空间的设计。能否保障半公共行为和私密行为的实现,这既是社会对人的态度的体现,也是广场设计品位高低的反映[1].但是,在漫无遮挡的广场平面空间中,游人的私密行为又怎能得到保障?那些依依的有情人又能在哪里说悄悄话?这不禁使当前的一些广场失去了应有的人情味。所以在广场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场的空间层次、游人行为的多样性及广场内容的可接触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广场的领域化倾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有人提出“小就是美”确有道理。领域性的创造可运用植物、建筑小品及铺地等多种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及开敞空间,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广场设计时理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是,大草坪这种单一的景观处理手法实难与各季节的景观特色相协调。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阴乔木,使得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萧条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这些不利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所以广场设计应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及景观处理。在南方城市棗如深圳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冬季植被比较单一,但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如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广场,在冬季就举办冰雕、雪雕等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2广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重庆人民广场调查分析报告中曾体现了一些受访群众的意愿:他们希望广场应多设置美观耐用的固定长凳,设置必要数目的电话亭,设置一些挡雨设施等[2].这反映出目前广场中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这样会制约广场服务功能的全方面发挥,减弱广场的舒适性及吸引力。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在不妨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3城市文化广场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3].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在广场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强化地方独有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一样。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以形成“来此必游”的社会效益。

4、结论

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知识,结合自然、结合人文、结合居民、结合城市、结合现代文化广场设计基本原则,更好的展示了其多功能的特性,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空间,是城市文化广场建设的目的,也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J].规划师,1998. 1.

[2]余柏椿.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101.

[3]陈旭锦.重庆人民广场调查及技术统计分析[J].建筑学报,1999. 4. 2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