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

第1篇: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

【关键词】中职;实训;技能;电子电工; 兴趣

职业学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几年来,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求教法,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激发兴趣

对学习电子电工专业的职高学生来说,如果对电没有感情,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实习训练效果。所以,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觉得是机械性操作,不感到实习枯燥无味。作为一名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师,设法让学生对电子电工实训产生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1利用学生好奇心理

学生第一次进入电子电工实训室时,看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此时,我们会不失良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实训室布局,让学生明白训练过程中要接触电,必须保证安全,要遵守纪律,按照操作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绝不允许不检查线路而直接通电运行,更不允许以电取乐。还要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总开关的位置,以便应急迅速断电。

1.2以实例激起兴趣

如讲电的应用时,突出“电”在家庭电气化及电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使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通过讲解,许多同学不仅克服了对电的畏惧心理,而且产生了新的好奇心。

1.3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保持兴趣

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我们便在实训课中先进行课题分解,针对具体课题,列举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并说明故障原因和维修要点,这样把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1.4以社会实践活动激发求知欲

我们常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师生义务维修小家电,我作为他们的技术后盾。通过此活动,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得以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使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产生对电子电工实训的向往,并萌生练好电子技能的强烈欲望。实践证明,在实训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的重要前提。

2 讲求教法

在技能教学中,一般都是将实验、实习安排在新授课后进行,作为对课本有关内容的验证、实践。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采取二个结合,即一是将实验、实训与讲授相结合;二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电路模拟仿真教学。

2.1实验、实训与讲授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利用自制教具讲清原理。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把学生带进了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实验、实训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阵地。上好实验课不但可以验证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仅仅在实验室中操作验证还达不到电子工艺操作要求。为此, 我每学期还组织学生到定点语音教学设备厂顶岗实习两周,主要进行语音单元板焊接组装。学生通过下厂实习,不但提高了技能,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2.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电路模拟仿真教学

对一些元器件较多、线路安装复杂的电路我们利用EWB电子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连接、检查、调试,成功后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节省了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实习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年龄、认知规律,分阶段实施。我们对电子电工专业三年的实习课提出了三个阶段目标:一年级的目标为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的使用、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二年级的目标为照明电路的配线、安装及检修、电子线路的焊接、电机拖动线路的安装与检修;三年级的目标是综合提高,内容是生产适应性实习。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所确定的三个目标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从教案的准备,实物准备,示范指导,巡视指导,到结束指导等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两个做法:

3.1基本操作练习和反复练习相结合

在电子焊接中,就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来说,安全要求很高,所使用的工具和焊接要领,是工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有机结合点。在学生练习的初期,我们先讲要求,然后按演示的姿势让学生模仿练习,强调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的准确性。一开始,大部分学生比较害怕,有极少数的同学在练习过程中把元件丢在一旁,徒手去干,甚到有的只能集中于个别动作上,不能控制动作细节。习惯动作干扰了正确动作,造成动作忙乱紧张,呆板而不协调,甚至产生了多余动作,而学生却觉察不出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和错误。为了不使学生在操作时养成坏习惯,我们就启发学生分析图解、观看录像、反复演示,直到同学了解到个别动作对整体技术的联系。

3.2专题操作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相结合

专题操作练习是把一个实习课分解成若干个小课所进行的实习,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创造性练习则是学生熟练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练习。这种创造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生产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创造性练习过程中,我们结合电子装配知识,在学生模拟安装电路时,只给原理图,不要求统一模式,让学生本着经济合理、规范的要求自行设计电路的安装图,这一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技能开发的能力。

总之,实训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电子电工专业更显得重要,技能训练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顺利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曾祥富. 电工技能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

关键词:教学内容;学习欲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23-01

《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较强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原理抽象、知识含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而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如果不在教法上下工夫,学生就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最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畏难情绪,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由浅至深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磁场、交流电路三大部分。由于在学电工基础课程时还特别需要初中物理与数学基础知识辅助, 而职校学生这方面基础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要做到紧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以实用为原则,转变“教学内容即教材”的传统观念,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作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由易到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接受能力),将学生分为强、中、弱三种,并对他们实施分层次的教学。如,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要适当加深部分教学内容,在动手和实践中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兴趣;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加强拓展知识的学习,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电工基础作为一门技术理论课,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如果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尽力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在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程时,先不急于传授书本知识给学生,而是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电路;一个是家用荧光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双联开关控制一盏灯的电路连接,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电路,但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当电路一接通,灯管发光、熄灭的控制瞬间,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没有人因为电路的简单而不以为然。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

电工基础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图景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概念和规律有重要作用。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反应过程无法看到,可信度小,学生难以理解。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可将如电源内部电子和离子的移动,电动势的方向,电容器充放电,交流电的产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等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将题干、电路图及分析过程中融入到课件里,这样不仅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将时间留给学生分析、解答,又形象展示了教学内容,又高效生动省时,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二)仿真软件虚拟实验教学

为弥补实验的不足,提升实验效果,电工基础的教学可以利用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教学系统进行虚拟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的准确率。例如:在荧光灯电路安装中,教师可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学习照明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电路图并能按照电路图安装电路、电路检测、判断并排除电路故障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等。仿真实验本身可以让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置身于真实幻觉中,会使之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在这种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的技能,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仿真结果的演示可以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图像,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情绪也调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采用项目教学法

若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将会促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例如在讲《照明电路安装》这一项目时,教师可先讲解本次实验的主要任务、目的、要求,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计划、画出电路图、选择实验方法、选择实验设备和仪表,经过老师检查无危险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中通过同学间的对比和老师的指导,发现计划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然后改正错误完成实验。最后师生共同研讨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并写出实验报告。另外,在这一项目实践中,还会用到开关的使用、万用表电阻测量的使用等相关联的知识,使学生所学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相互协作、共同面对任务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四、参与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2006年起我们电工电子科组的同事都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对原有的实验实习装置进行改造和现实生活中的产品进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本人指导林家威同学发明创造的“带照明的螺丝刀”、“节能定时插座” 就在江门市第二十三、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实践证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广东、北京、广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电工基础(第3版)[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实训方法

《电工技能与训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整个实训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只注重实训的结果,不注重实训的过程,培养的学生不能胜任企业工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实训,将“典型工作任务”贯穿整个实训过程。这样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统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四个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

一个完整、全面的工作行为必然来源于企业实践的典型工作任务。比如,在对企业“首席电工”“专家工人”访谈中了解到,“照明与安全报警系统”的综合布线具有典型代表性(别墅、智能小区、写字楼归属此类),涵盖了电工所有的基本知识点,可以呈现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对人的职业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是“室内布线”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实训项目能自然而然地覆盖预定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它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安装实施、检查验收及项目评估等步骤。

二、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开展实训

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开展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明确任务,获取信息

这是导向阶段,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一套别墅要安装照明报警系统,请考虑整个系统的性价比拟定合同,制订让客户满意的项目计划,并模拟施工。

主要功能:电器插座和照明功能,防火报警功能(烟感),煤气泄漏报警功能,防盗报警功能。

项目要求:签订合同――经济实惠,编制项目书――规范合理,虚拟仿真――科学全面,施工布局――完整方便,验收质量――安全满意。

2.制订计划,作出决策

此阶段是学生合作学习、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拟订计划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合理分组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搭配。一个组一般以4名左右的学生为宜,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2)分析项目要求

分析项目要求是成功设计一个项目计划的基础工作。只有弄清楚项目的各种需求,才能设计出满足用户需要的照明报警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①输入系统,包括大门传感器、窗户玻璃破裂传感器、室内红外线探测传感器、液化气探测器及烟感探测器。②输出系统,包括外墙、大门、警灯、警铃、小区保安及110警务系统。③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传输通道、保安告知、计算机系统及电话系统。④照明工程,包括开关数量与位置、灯具数量及位置、插座数量与位置规划。

学生按照这一系统分析,小组内分工协作,收集相关的信息、编制项目合同、分解有关任务、准备必需的器材、自学相应的知识、制作必备的项目手册等,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3)制订小组行动计划

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订小组行动计划,这个实训环节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规划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相关知识。要根据工作任务的步骤和工艺流程、每道工序所需要的工时、每道工序应满足的质量和技术要求,确定工序之间的衔接与配合等。

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制订出的方案是五花八门的,但哪个方案最合理,教师不用提前告诉他们,而是先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案,进行小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互帮互助,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画出系统工艺草图

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制订好方案后,为便于组织项目的实施,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都画出系统工艺草图。如要求学生在报警设备安装位置工艺图中标出各种传感器及报警器的位置。

3.工作计划的实施

在组织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展开和技能训练均由认识设备开始,在认识设备的基础上熟悉和使用设备;然后学习安装与连接设备,并完成安装连接后的参数设置,使设备达到正常使用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在企业工作的氛围,还应要求每个小组对所选的设备列出硬件清单。为了能选择价格合理和功能合乎客户要求的电线、插座、探测器等,学生需要进行市场调查,这样学生既可了解设备的功能、参数等,又可对行业需求有一定的把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器材供应商”,按照学生的器材清单提供材料,力求提供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实践环境;教师还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寻求项目的可能解决方案和最终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在“做中学”。

4.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根据工作任务中每道工序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设计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检查和评价。

项目教学的目的不是追求标准答案,正如评价不同的装修公司的样板房一样,每个作品可以不一样,对作品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要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考量。

四、实践效果与体会

在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电工技能实训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制作报价表、配置设备清单、绘制工艺草图、绘制电路图、编制项目文件、组织安装施工、绘制安检表格。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工作过程,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1.实训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结构为基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2.学习内容: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是与以后的工作有直接联系的。3.课时安排: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学习情境进行,学生有安排自主学习进程的空间。4.学习主动性:学生根据项目的需要去寻找知识,为主动学习。5.学习兴趣:学到的知识比以前更扎实,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高。6.学习目标:不但掌握了专业理论,把理性的知识和感性的技能结合起来,而且明白这些理论在以后工作中的用处。7.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8.学习方法:缩短了学习时间,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教师安排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时,要把重要的知识点隐含在任务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比如,不要在课堂上讲解安全条例,而要指导学生把相关安全条例落实到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每个小组要有施工监理);并将安全条例贯穿到检查环节中――要求学生制作工程验收手册,并利用安全条例实地检查验收其他“施工队”的照明报警系统工程质量,逐项打分,并反馈和汇总验收结果。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时运用各个知识点,这比让学生死记硬背安全条例的教学效果更好。类似这样的知识讲解,不应是“老师讲,学生听、读、背”,而应是在实际工作中用,真正做到“学习的过程是工作,工作的过程是学习”。

参考文献:

第4篇: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

关键词:VR技术;机电类专业;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145

目前V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学中,针对机电类专业教学中某些理论知识、结构原理难懂难学,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足的矛盾,VR技术所具有的良好交互性、直观性、场景逼真性等优势,很好地解决了教与学面临的困境;同时VR技术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机电类专业实训实践内容对场地、材料、设施设备、人员等的限制性要求,这对专业建设面临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的学校提供了解决方案。

1 VR技术概述

1.1 VR技术概念与特征

VR技术集成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是计算机产生的一种人为虚拟的环境,可以直接观察、操作、触摸、检测周围环境及事物的内在变化,并能与之发生“交互”作用。

VR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沉浸性 使用者完全融入虚拟环境,并且认为该环境是真实的,自己就是该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者由观察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具有主导性。

(2)交互性 改变传统人机交互利用鼠标和键盘的一维、二维交互模式,利用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实际动作,借助特殊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交互,产生和真实世界一样的感知。

(3)想象性 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软件一个平台,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进入宏观或者微观世界,让使用者完成在现实中由于各种条件制约而难以完成的事情。

1.2 VR技术分类

根据用户参与虚拟现实的不同形式以及沉浸的程度不同,虚拟现实技术可分为三类。

(1)桌面式 利用个人计算机或图形工作站等设备,产生虚拟场景,通过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力反馈器、三维鼠标或其它手控输入设备,将计算机的屏幕作为观察虚拟世界的一个窗口,在一些专业软件的帮助下,参与者可以在仿真过程中设计各种环境。

(2)沉浸式 通常采用头盔式显示器、洞穴式立体显示等设备,利用空间位置跟踪定位设备、数据手套、其他手控输入设备、声音设备让使用者沉入其中。

(3)共享式 是一种基于网络连接的虚拟现实系统,它将多个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同时参加一个虚拟空间,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

2 VR技术在机电类专业中的应用

2.1 理论教学中的应用---VR课堂

理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VR技术应用于机电类课堂教学主要是依据不同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

(1)VRPPT应用 机电类专业课程中,如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原理等涉及原理、概念等的内容,如果依据传统的课件、视频学生难以理解,借助VRPPT使老师从传统的二维PPT教学转化成3D 教学,依托桌面虚拟显示平台与3D 投影相结合,让平面物体可视化,这样学生和老师就能真实感受机械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及实践应用,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VR视频应用 机电类课程涉及到实物展示、加工维修、拆装等内容通常利用图片、视频或者真实物体来进行教学,例如机械制图课程中组合体读图、零件结构认知、装配结构认知等,由于学生位置角度和参与度或者实物不方便拆卸等因素的限制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VR技术,构建一个与实物同样的三维物体,如可采用3dsMAX建模,在VRML播放器中使用,或者利QUICKTIME VR等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极大提升。

一般而言,传统n堂理论教学中利用VR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要课程资源兼容普通电脑和VR 设备,教师可通过普通电脑进行编辑,然后导出编辑内容到VR 设备,即可实现VR 课堂从编辑到授课。

2.2 实训教学中的应用----VR实训室

VR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是该技术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最主要表现形式。VR实训室依托虚拟现实设施设备以及配套的机电类专业课程实训VR 软件,可以完成传统实训难以达成的一些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

(1)弥补资金不足,实训设备陈旧落后。机电类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实训设施设备价格高昂,占地面积巨大,学校资金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导致学非所用,学校甚至租用、借用设施设备进行实训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利用VR技术创造生产现场模拟的实践环境,实训教学不再受场地、设备限制,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2)突破时空限制,实训更形象直观。机电类实训过程中,采用VR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模拟还原某个情境或者场景。例如,电工课程中的,触电急救课程,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学生通过操作VR 设备,可以进行现场虚拟实训,作为真正实训前的“预实训”。

(3)学生自主选择,实训可重复。利用VR技术,学生自助选择实训模块及次数,增强实训效果,不产生耗材成本问题。例如大型机械的拆装,利用VR技术不仅实现产品模型以装配图和爆炸图的形式出现, 同时又能满足机械维修训练, 实现产品的反复拆装模拟。

(4)避免风险,实训更安全 。VR技术可以避免实训环节中的危险风险,提升实训效率,同时节约实训成本。例如,电工电子实训中,电流热效应带来的爆燃,学生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触电风险等。在焊工实训中,不需要真实焊机的情况下,VR设施设备将焊接演练过程中焊枪的位置、速度和角度等进行采集处理,并实时生成虚拟焊缝。

2.3 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实训基地

VR实训基地的打造,可以解决机电类专业面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校企合作很难实质性融入,学校投入难、学生实践管理难等问题。机电类VR实训基地是一个集多个专业的教学实训、VR 资源开发、VR 人才培训、参观体验展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基地。

基地大致布局为:围绕综合功能分区、硬件建设及VR 教学实训软件与配套教学资源的安装与部署等建设需求,含六大区域,即专题展示区、全景教学区、桌面实训区、沉浸体验区、体感交互区及虚拟仿真区。

基地基础功能是:

(1)多专业综合实践平台 基地根据不同课程配备相适应的桌面式、头盔式、体感式等各类虚拟交互设备,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定制开发VR 软件、资源等内容,可全面满足机电类专业的实践需求。

(2)VR 人才培训平台 结合机电类专业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可承接周边院校学生及社会人士的VR 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满足社会对VR 领域人才的需求。

(3)VR Y源开发平台 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VR技术开发企业等合作开发VR 教学资源,老师参与共同研发VR 软件和配套资源及承接相关VR 资源开发需求;学生可获得实习实践岗位。

(4)VR展示体验平台 基地对本地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开放,学校对VR 技术应用、实践的成果展示,作为学校创新职业教育发展品牌的传播窗口。

3 VR技术对机电类专业建设的要求

(1)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教师要对VR新技术的应用有积极的态度,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能把新技术融入到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中。特别是要善于将机电类专业知识、资源等通过VR技术进行转化,不断发现和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教师在传统设施设备上依附的演示者角色向VR技术中要求的指导者角色转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2)教育教学内容重构 根据VR技术的特点重新架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机电类专业涉及到的理论、原理等复杂深奥的知识或者机械加工技能训练、机械装置拆装技能训练等课程可以采用桌面式设施设备进行教学,对于因时间、空间限制无法讲清的内容,可采用沉浸式设施设备进行讲授等,通过教师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虚拟现实设施设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3)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VR技术应用使得传统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结构增加了两个变量“教师与设备互动、学生与设备互动”,这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适应并善于利用VR技术进行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实践亟待探索。

总之,VR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当中是信息技术和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未来趋势,其直观、互动、沉浸和可重复性等特性易于教师教学、易于学生学习,是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敏,韩丰.虚拟现实技术综述[J].软件导刊,2010(06).

第5篇: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电子技术;学习兴趣;培养策略;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电子技术专业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一个专业,作为中职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是为学生学习专业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属于工科类。为了切合当前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要,以及本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本校全面进入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阶段的时期,完全有必要改进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以掌握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技能教学为核心,电子技术教育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课改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各种实践能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知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知就慢,甚至不接受。因此若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电子技术教学主要是应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电子技术的实用性,趣味性,教学中应用电路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难度也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生动的教学软件把教材中有关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专业教学中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设置良好的情境需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以及配合完成目标所需的实训条件,任务目标最好是由浅入深的,可使他们产生兴趣,对完成任务产生强烈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讲数字电路时,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先提出“交通灯分那几种颜色和控制方式?”、“遥控汽车或者飞机玩具是如何控制的?”等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通过模拟演示给同学们观看,随后就引入课题,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2.充分发挥实物认知的作用。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专业是技能应用性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元件和各种电路。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教学手段,在实训台上让学生多看电路元件,让学生记下型号。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型、型号,了解元器件的应用情况,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充分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职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比较差。如果仍以传统的教育观念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则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专业课教师应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不断提高实际教学能力,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技术训练有机融合。如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动脑动手,寻求完成项目的方法。我在“OTL功放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实训项目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学生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做,学习状态大增。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仿真演示,以便帮助学生摆脱认知障碍。我们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效果,将整个过程通过仿真方法完成,这样不仅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学生也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利用各类竞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学校可通过各种竞赛(班级、学校),参加市、省级的学生技能大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一系列的比赛,并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鼓励,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主要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变化

打破传统理论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岗位要求构建 “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课程设置中要做到公共课应体现基础性、人文性、发展性,专业课体现岗位需求,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应嵌入其中,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互为补充。学生的学习目标应由原来对学科知识理解转向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应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技能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模式实现 “从理论到实践”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转变。

2、教学形式变革

废除传统的以单一“课堂式”理论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模块的需求采用实践主导、技能培训、电子产品制作、小组合作开发、顶岗实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打破原有按学科型课程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动课堂及实验与理论分割的教学现状,按项目、任务引领组织教学,形成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按照岗位技能要求来建构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目标,实现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协同进步和发展。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是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更注重实训过程的引导和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形成必要的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要与当地的生产实践相联系,到用人企业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能力需求,最好能将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导入教学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习领域以代表不同的生产环节,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达到企业的能力要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1、专业定向,校企结合。按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可以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更好的环境。实施阶段性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各年级学生训练有素,学有所长 一年级:以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基础、电子电工技能实训、电子仪器测量为核心课程,重点抓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续培养打下基础。二年级:以电子CAD、电子整机装配、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为核心课程,围绕企业中级考证标准(无线电装接工、家电维修工)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与技能组合教学。三年级:安排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以学生顶岗为途径强化实践能力,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进行学生实习成绩考核,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2、校企挂钩,实行“订单式”培养。专业教学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并遵循三个原则:(1)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性:(2)结合学生现有素质,突出适应性;(3)联系就业实际,突出一致性,按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我校正积极与宁波电子行业各企业(如中策电子、华英伦电子)广泛接触,拟定人才订单培养计划,目的是实现教育教学与岗位需求的良好对接,将毕业生需要掌握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列入教学计划,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四、小结

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且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第6篇: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

摘要: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现状,结合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电气专业实际,提出了土建类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提高“双师”素质;开展校内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双师”素质;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双师”素质;联合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提高“双师”素质。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实践教学;土建类建筑电气专业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终身发展的制度设计”(项目编号:GJA114017)

作者简介:赵翠玉,女,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技术专业教学、高等职业教育;黄金林,男,江苏理工学院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专业教学、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69-03

“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提升办学质量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现状,课题组通过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案例研究,结合学校建筑电气专业的具体实际,积极探索出土建类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双师”素质的途径,切实提高了土建类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在高职教育中,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它综合了教师与技师两类人才的特征,尤其是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双师型”教师主要是针对教师队伍整体而言。

“双师”素质是针对专业教师个体而言,它要求专业教师既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理论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的能力、丰富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操作示范能力,又熟悉企业生产环境、了解企业运作过程、掌握企业组织管理方式。[1]

“双师”素质教师较“双师型”教师有更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职称。即教师职称和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2)能力。即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3)双师”素质是个动态的概念。即”双师”素质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水平,要跟得上社会技术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通常将有教师中级以上职称和具有相关专业一线实践技能的教师定义为“双师”素质教师,其中包括从行业转入高职院校的教师。综上,笔者所指的”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具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的能力,同时,还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双师”素质的现状

从目前整体状况来看,虽然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双师”素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难以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对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达到50%为合格,70%为优秀。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超过40万人,双师型教师约占40%,仅从数量上讲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此外,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双师”素质教师大部分是中年教师;学历大多为本科;副高职称居多;来源渠道狭隘;所具有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与所授专业的对口性不强。

(二)教师专业实践意识淡薄

专业实践信念是专业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坚信和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行为的内驱力。[2]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教师没有强烈的专业实践意识,没有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自我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既怕进企业、进工厂、进实验室,又怕干活太脏、太累,不肯吃苦。

(三)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强调“精英教育”和“学术教育”,导致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3]而理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高职教育也被办成了“学历层次相对低一级的高等教育”,变得毫无实践特色。

另外,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由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工作和生产实践的操作。[4]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不是很多,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教师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造成了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传授的现状,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地开展,毕业的学生因缺少专业实践的培养锻炼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不实

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方式相对单一,且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系统的能力培训,再加上专业教师自身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使培训的效果也不明显。

(五)“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通常将“双师”素质教师简单地认定为“双职称”、“双证”和“双能”教师,没有系统、科学、可操作的“双师”素质评定指标体系,缺乏必要的考核方式和展示“双师”能力的平台,并且也没有建立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

三、专业实践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策略

“双师”素质不足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束缚因素,因此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培养和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5]通过案例研究,土建类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提高“双师”素质

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或虚设企业工作场景,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是专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最佳渠道。依托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双师”素质,既可节约时间,又可节省人力和财力,要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培养。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目前建有:专业基础实验室(含电子、电工、PLC等)、专业综合实验室(含智能化等)、专业实训室(含给排水、供配电等)。一方面,每学期安排教学任务时选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条件和资源,为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进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训等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重点强化实践操作,从而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在实训基地建设时安排专业教师及时参与,从规划设计到建设使用等环节都须深度介入,特别要促使他们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等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成果应用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来,使基地建设尽可能与生产、管理、服务等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二)开展校内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双师”素质

开展校内专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双师”素质的又一途径。(1)鼓励教师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可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工鉴定,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2)支持教师参与考评工作,增强专业实践的素质和能力。目前,学校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工种达十五个(含维修电工),在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7位教师中具有考评员或高级考评员资格的有3人。教师通过担任考评员,一方面有机会与企业的考评员进行专业交流;另一方面能全面熟悉职业技能鉴定的一系列过程,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专业技能培训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在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时更有发言权,在具体完成教学任务时更具实践效果。

(三)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双师”素质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已成共识。赴企业挂职锻炼是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企业能给教师提供专业实践平台,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能让教师切实全面地接触工程实践,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长期(短期)挂职、短期培训和兼职等方式赴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水平。同时,高职院校也应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建立和完善挂职锻炼的政策、制度和运行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目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近十个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与基地的合作,不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上岗挂职锻炼,使教师及时获得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进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四)联合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提高“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仅仅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势必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全日制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大多是学科型的人才,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学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产学研项目,在项目合作开发中提高实践能力,这对“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积极作用[6],也对学生今后就业找准市场方向,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的限制,学校在科研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所以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合作技术开发,通过项目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校企合作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和平台。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团队,为企业提供项目研发、技术难题攻关、职工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企业软硬实力的提升;而企业则可以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长久来看,校企双方合作是一种互利双赢关系,共同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院校和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校企双向服务”的政策机制。如校企联姻合作开发项目,企业可借助院校的师资和场地等优势资源,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及设备的改造等;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派专业教师参加产学研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有鉴于此,近年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安徽郎溪经济开发区伴月山庄学府新村详细规划、宁波慈溪市白金湾联排别墅环境舒适与节能系统设计方案等项目。实践证明,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实现了人才互培,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鼓励教师参加建筑工程技术类执业资格考试(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造价工程师及监理工程师等)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企业顶岗实习等,都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途径很多,还有待继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付云.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发展综述[J].机械职业教育,2009(1):58-60.

[2]朱冰.“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与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10-112.

[3]鲁刚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60-63.

[4]张舸,王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3):112-113.

[5]何语华.“双师型”职教师资个性化发展初探[J].职业,2009(9):7-8.

第7篇: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探讨 课堂气氛 学习兴趣 电子类专业理论课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电子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几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没有“电”。我国95%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类专业,如应用电子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前景十分乐观。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类专业课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是理论教学课程,这些课程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枯燥乏味、沉闷无趣,可谓是学生无兴趣学,教师也无情绪讲。如何改变这样尴尬的状况,是当前许多电子类专业理论课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课程教学枯燥无趣的原因

电子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枯燥无趣的原因较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基础较为薄弱。

基础薄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问题,尤其是数学基础和电学的功底都比较差,对于理论的分析计算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产生畏学的情绪。另外,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课上听不懂,课下看不懂,不明白的问题越积越多,因此越来越不愿意学习。

(二)课程理论性较强。

电子类专业的理论课程较多,例如电工、模电、数电、高频等,这些课程都是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它们在电子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些课程的共同点都是理论性强、概念较多、电路复杂抽象,教学内容偏重系统原理分析和公式推导计算,内容枯燥,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困难,普遍反映课程难学、听不懂、学不明白、不愿意学、没意思、不知道怎么用,这些想法导致都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

(三)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气氛的主要因素[1]。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座位上听,这种机械、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了。

(四)实验内容陈旧。

在电子类课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只是辅助,多侧重理论教学,同时在少而不多的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和结论性实验又占了大多数。另外各学校购买的实验设备总是固定的几种,操作点也因为实验设备而被相对固定了,不能随意改变内容,使得学生只能完成固定的实验内容,多年不变。而这些实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新技术的需求。由于实验器材及方法的陈旧,当学生完成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后,竟然不知道这些器件、电路、系统究竟是如何选用的,它们有何实际的应用,如果有了其他的功能要求又该如何设计实现等。原有的实验课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完成了实验台上固定电路的测试而已。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理论课程越来越不好上,越来越难上。通过几年的教学尝试,我渐渐摸索出一点经验,并在实际教学中略显成效。

二、使理论课程教学“活跃”起来的对策

(一)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与源泉[2]。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了,才会自发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地提高其能力。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我选用了一些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电子产品,比如手电筒、便携式充电器、无线耳机、直流稳压电源、调频调幅收音机、电子表、小型对讲机、移动手机等应用作为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制作手电筒?如何设计一个便携式充电器?如何设计一个直流稳压电源?如何装配一个对讲机?如何制作一个电子表?如何完成一个抢答器?为什么CDMA要比GSM系统更好,其优势是什么?日常应用时如何DIY一个电视天线?是否可以DIY一个无线耳机呢?ATM机为什么能够进行异地存取款?无线测向运动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随着一道道问题的顺利解答,同时配以课程相关内容的介绍,学生自然而然对电子类的理论课程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觉得这些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经常使用的、处处可见的,不是遥不可及的,进而打消学生觉得难学的顾虑,从而主动地探索。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适当调整授课内容,与时俱进。

目前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些落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于一些含数学知识较多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可以简化,因为高职学生就业的目标不是做理论分析与研究,所以在讲授课程时应当着重突出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没必要深究全部甚至极少在实际中应用到的部分,另外还可以适时增加新的知识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过程,增强实施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没有考虑到实用性,致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其实这些课程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多,因此在讲授时可以借助学生最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这样使学生对这门课先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不是糊里糊涂的一通死记。比如说模拟调制系统这部分涉及调制、解调、混频、选频等知识点。以前这些内容是按章节讲授的,而且是先原理分析,后电路计算,学生学过后只会算题,不知道如何应用。在选取调频调幅收音机这个常见载体后,就可以既轻松又明确地完成这些知识点的讲授。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他们熟悉的调频调幅收音机,工作频率、工作方式、元器件组成等。我把需要的部分从学生的讨论中提取出来,通过讲义、课件、实物等,将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混频、选频等知识点通过收音机结合起来讲授。等学生对各单元组成电路有了认知、理解、分析计算能力之后,引导学生对各单元组成电路关的元器件进行相关的计算、选取、测量和装配焊接等。最后当收音机装配完成后,让学生利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仪表测量各点波形,记录参数,进行最后的调试验收。若不能完成正常功能,还要进一步对故障检查,分析原因,排除故障。通过以上的教学实施,学生在掌握调制、解调、混频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对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能力,还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同样一个电子秒表也涵盖了数字电子中的进制转换、门电路、触发器、计数器等大部分知识点。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电子产品,提出自己想要加入的功能与应用等,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形成师生间的互动。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授。这种讨论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另外对于一些实际的系统,还可以采取实物教学。比如手电筒、收音机、对讲机、充电器、电子表、抢答器等这些实物都非常多见,给学生留下了直观的印象,容易加强理解和掌握。

(四)引入仿真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学好理论知识,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针对这些理论课程,可以借助教学课件、影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介绍某个电子电路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和3D录像,说明将要学习的这个电子电路的组成、主要原理、完成的功能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等,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教学效率。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仿真技术,利用Multisim等软件进行虚拟实训,这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一种仿真技术,对于教学也非常有利,尤其对于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这些需要较多频域图和时域图来分析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仿真技术把这些较复杂的波形问题变得直观化、简单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创建自主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虚拟教学课堂,并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后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师生间的双向反馈。

(五)以实用为目的,创新实验教学。

除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外,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高职院校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一直存在实验内容偏少、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改善电子类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气氛的方法之一。

根据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建立“验证+仿真+创新”的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教学。验证性实验则是在现有的实验设备上对理论知识点进行验证,加深理解,这是一个基础。仿真性实验则是通过仿真软件为进行系统的设计,这是一个提高。创新性实验则是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型项目的研发,项目可以是原有的,也可以是创新的,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电子竞赛等。

另外,在组织形式上,全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独立完成制订、设计、选件、测试、排查,完成报告等任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书写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尽管仍然受到某些因素和条件的影响或制约,但是是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3]。相信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他们的理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