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气自动化评估调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应用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电气工程在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在传统电气工程领域中引入新型电气自动化技术,从根本角度全面提升相关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采取有效措施将电气自动化与电气设计方案相互容易,可以实现电气系统自动化发展目标,如进行系统自主调节、自主检测等,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创造良好基础条件,同时有助于系统稳定性全民提升。
1.电气工程中常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1.1集中式监控技术
所谓集中式监控技术即是利用同一个监控系统对所有设备实施全面监控。简单理解即是将传统比较复杂的监控系统线路全部集中到一起,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进行操作、管理,而且尚未对应用的工作环境提出更高需求。
1.2远程监控技术
所谓远程监控技术即是在终端计算机控制下,对处于不同空间的电气设备实施监督与控制的自动化技术统称。采用远程监控技术方式,可以避免空间、距离等方面因素等系统实施效果所产生的限制作用,使电气工程项目“灵活性”特征有了显著提升,确保任何空间内的电气设备都可以保持稳定运营状态,有效节约系统监控成本,大大提高了利润发展空间。
1.3现场总线监控技术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电气工程领域中,总线监控技术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所谓现场总线监控即是结合项目市场实际发展需求所指定的相应管理方案,其自身具备显著的“针对性”特征,可以最大化压缩工程控制成本,同时不影响各项工程内容的独立性,确保在一台工程设施出现问题时,其他工程设施可以正常运作,从根本角度全面提升电气工程系统的可靠性。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2.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相对比较而言,传统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水平较低,始终没有解决电网运行稳定性发展问题,一旦电网系统出现故障,查找事故原因后才能进行维修,因此,会造成大面积、长时间停电现象。如果在电网调度服务器内安装电气自动化设置,则可以逐步实现电动调度自动化发展目标。开展相关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电网调度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数据库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用电量进行有效评估,平稳峰谷平段用电量,即便电网内部分区域出现故障,系统也可以自动进行故障定位,安排工作人员在最快时间赶到故障地点实施维修,将相关事故引发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变电站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很多工作环节都需要人工参与,不可避免存在一定偏差,而且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为了保持系统稳定运作状态,变电站全天二十四小时都需要安排工作人员值守,不仅造成大量人力资源被浪费,而且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特征相对较差。传统变电站监控系统设置过程中,主要依靠电磁装置发挥自身效用,如果将自动化技术引入相关工作中,可以在终端计算机控制下,对整个变电站系统实施监控,相关系统运作数据都会传输到电脑主机内,一旦引发故障,主机会通过计算机端进行提示。随着自动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大部分传统人工操作环节都可以依靠计算机进行,从而真正实现系统无人值守发展目标,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避免人工操作误差对系统造成严重损害,从根本角度全面提升变电站系统运作稳定性。
2.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对于电气工程管理而言,传统的电气技术只能在故障形成后发挥相关作用,一旦在系统维护及保养过程中出现工作误差,很可能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而采用自动化技术则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对电气系统运作状况实施全程监控,通过搜集有效数据判断系统设备是否存在故障,即在事故发生之前已经做好预防工作,避免故障形成使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相对比较而言,在电气系统内引入自动化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压缩控制成本,同时也加大了系统运作的灵活性。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对管理策略进行全面调整,维持低投入、高产出的良好系统发展状态。
2.4电气自动化及时在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分散控制系统即是采取有效措施,将系统控制功能分散,而将显示及操作功能即为一体的系统类型。该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举例说明,工作站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分别是工程师工作站和运行员工作站,实际发展过程中,工程师工作站主要负责系统参数设置,并对维护系统运行的整个发展过程;运行员工作站主要负责提供相关借口,实施信息的接受及命令的发送,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提交给工程师工作站。不仅如此,过程控制单元可以采用动态监控模式监督设备运作的整个过程,以保持安全、稳定、经济化的系统运行状态。与传统技术相比较,电气自动化技术拥有显著发展优势,不仅可以全面提升电气工程的整体工作效率,还有助于控制监督成本的投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电气工程内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镜.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
[2]王伟.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
智能建筑是一项高水准、科技化、现代化的建筑产品。它主要是将建筑的大体结构、设备情况、管理水平、服务内容等进行最优、最有效的组合,以满足客户越来越高的使用居住标准与要求,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在智能化建筑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如下:①实时采集数据。控制中心机构的自动化系统实时观测建筑中的各个系统,并采集系统的运行信号,然后检测和输入各个系统的控制量。②管理和控制实时数据。控制中心实时监控建筑中多个系统,随时下达指令。③完成控制指令。智能建筑中的系统都是可以独立运行的系统,同时还可以由控制中心统一支配,各个系统需准确、无误地完成控制中心机构的控制命令。
2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住宅小区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人们对智能化住宅楼更加情有独钟,这无疑使智能化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智能化楼宇的核心,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控制着智能建筑中的空调系统、制冷机组、给排水系统和变电设备系统,还控制着公共区域的灯光——如果自然光变暗,那么光感就会自动进行泛光照明。如果出现了消防报警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利用自动发出的强光启动紧急照明装置,从而实现了对楼宇智能化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管理,同时也达到了自动管理、分散控制、节约能源等目的。如今,许多商业建筑,尤其是一些高级酒店,已经实现了多功能服务。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商户,在一些高档区域,还要求从客户的角度进行规划,通过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提高建筑多方面设施的智能化应用,从而实现更大的效益。
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特点
首先,智能化建筑其实是以建筑物自身为操作平台,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等,兼备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施和方便通信系统,将建筑打造成集结构、管理、服务和个性化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建筑,给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一个更加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其次,在智能化建筑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控制和管理整个建筑的照明控制系统、配电系统、电梯系统和空调系统等,而且这种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可以集中优化管理建筑中的各个系统,还可以节省建筑的设备能耗,从而有效提高建筑的自动化管理能力,为人们创造安全、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最后,在智能建筑中运用现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还表现在能够使建筑物的各项功能更加齐全,并全面、高效地控制建筑中的各个系统和设备。通过实时的数字化监控系统,随时调整系统的运行,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完善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所发出的一切指令都能及时传送到系统当中,并随时接收系统反馈回来的信息,实现实时监控和实时管理的目的。由此可知,在智能建筑中应用现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能完善建筑中整个系统的联动机制,还能提高智能建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
4电气自动化控制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4.1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两个关键系统电气自动化有两个很关键的系统,分别是TN-S系统和TN-C系统。在TN-S系统中,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分开的;而在TN-C系统中,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TN-S系统中有5根线,这5线包括3根火线(A,B,C)、1根保护零线(PE)和1根工作零线(N);TN-C系统有4根线,包括3根火线(A,B,C)和1根工作零线(N)。这两个关键系统可以满足智能建筑内部因单相设备较多、用电负荷较大而产生的不平衡等波动情况的需求。
4.2交、直流接地工作对智能建筑而言,交流和直流接地工作特别重要——能够提高智能建筑中不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降低电磁干扰。在智能建筑控制电气自动化体系中,多选择中性点接地方法使接地继电保护一直处于使用状态。智能建筑是将建筑、控制、计算机、通信等多种技术密切组合,建筑物内随时要进行输入、传输、处理信息等工作,其全部运用微电流或微电位高速运行,所以建筑物不但需要稳定的电源,还需要建立稳定、安全的基准电位。
4.3智能建筑的照明系统智能建筑电气照明系统的优越性在于其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照明,既提升了工作质量,也优化了工作环境,还能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维护费用。它采用先进的电磁调压和电子感应技术,可以全天候对所有供电系统实施监控与跟踪,从而达到优化供电的目的。中央监控装置在工作时能够体现出最有效的监控效果,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照明效果,其主流技术包括通信、计算机、安全防范、空调、消防等各个子系统。
4.4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利用最新的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合理集成建筑内的智能化子系统,从而形成一个高品质的数据库,并以此建立客观的能源消耗评估体系,然后根据这些消耗内容及时调整方案,制订新的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使能源管理平台能有效控制能源,使能源管理智能化得到充分利用。
5结束语
【关键词】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养护
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和养护,可以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营水平,延长设备使用年限,提升企业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与养护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同时还需要进行管理改革,引入更多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自动化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共同促进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和养护水平。
1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建设,提升自动化管理水平
电气设备提升自动化应用水平,必然会引入很多新设备,也会产生很多新的操作规范,这些操作规范必须要严格遵守。使用电源时,可以分为连接电源和断开电源使用,当连接电源时,应当先连接隔离开关,然后再连接负荷开关,当断开电源时,应当先断开负荷开关,然后断开隔离开关。当电气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很多热量,尤其是引入自动化管理设备,就会产生更多的热量,因此必须要有良好的通风散热设备以及防火手段。电气设备多用高压电,应当对的带电体给予更高的保护,所有金属外壳的设备都应当接地线,对于高压设备,应当要有额外的保护设备,防止自然界中的生命体接触导致短路事故产生。凡是用电设备,都应该要有保护措施,要防止过载、欠压、失压、短路以及雷击现象产生影响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的各类管路都应该加以隔绝,使用绝缘性能良好的材料。要定期检查各种电气设备,排除因为设备老化损坏引起的消防安全隐患。
2加强电器设备自动化应用的前期管理
电器自动化设备的前期管理是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气设备全寿命周期最大经济效益实现的重要保障,必须要重视电器设备自动化应用的前期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进行新设备新项目进行改建,扩建等工程时,应当要负责关键设备的选择,与设备供应商进行商业合同技术协议签订,以及设备采购验收等工作。电气设备采购安装应当要按照质量最优,货比三家以及全寿命周期费效比最高等原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做好设备监理,质量检验等工作。对于进口设备,要依法进行商业检验。工程建设部门要对电气设备的安装以及施工和自动化改进制定严格的工程合同与工程计划,全面落实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施工单位必须要具有相关资质,在施工建设全过程必须要严格按照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以及行业规范。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好施工记录,将电气设备自动化应用产生的相关安装记录、实验记录、使用报告等等备齐,移交使用单位,为后续维修提供便利。
3加强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试验与检修工作
为了保障电气自动化设备在企业内的全面应用与安全运行,电气设备的试验与检验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对于长期运行的设备以及新安装调试的设备应当进行相应的技术水平试验预评估,减少这些无法同期进行检验工作的设备的运行状态。技术评估应当结合电气设备技术状态、技术水平以及使用周期并且结合电气设备的使用环境以及负载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先的原则,强调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检修,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及时排除。发生设备故障之后,应当要保障修理工作的快速进行,按照周期进行合理的检查。评估还应该对电器设备是否需要延长检修试验周期,并报告给相关领导进行批准。检修完毕之后,应当对检修现场进行清扫,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环境高效清洁。
4加强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保障安全生产
国家对于企业电气自动化设备使用与管理的规范相当严格,还出台了很多的管理规范与管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第一,企业必须要制定电气设备安全负责制。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机构职责、电气设备岗位安全教育培养培训职责,生产单位安全负责人职责,安全管理人员职责,设备操作开发人员安全管理职责等等都需要企业明晰,要做到职责到岗,职责到人。同时,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现状编制出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与维护工作守则,同时还要务必做到相关责任人与技术人员人手一册,强化相关责任人的安全管理防范意识与手段、自我保护意识与手段,让相关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重视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与养护,从而从源头上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失职渎职,违法违规操作以及违反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管理、维护等工作的相关责任人,还有那些给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造成重大损失的相关责任者,企业要联合公安机关进行处置,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5加强电气自动化设备保护装置的管理与养护
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与养护,不能忽视的就是继电保护设备的作用。继电保护设备可以排除故障或者缩小故障范围,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电气设备中有很多都是高压设备,高压电气设备的安全保护需要计算出正确的使用参数,保障设备在安全参数范围内高效运行,不能产生跳闸、误动、电压过低等等不力影响。继电保护装置必须要调整校验可靠,保障高灵敏度,运行状态要好,保障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对已经调整好了的继电保护装置,非特殊情况不得擅自改动,更不可随意更改。企业生产人员以及值班人员应当进行定期检查,在运行日志上,应当要详细记录各种电气设备继电保护装置启动的次数以及信号反应,同时还要详细记录启动原因。生产部门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到生产一线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检查,保护电气设备,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保障安全生产。
6结语
加强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和养护,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升电气设备的管理水平,延长电气设备的使用年限,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加大自动化设备与技术在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与养护的应用,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聪.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和养护[J].无线互联科技,2011(04):61~62.
[2]张鹏,任建文,刘晓凤.探究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和养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5):140.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相关问题;研究
一、导言
电气自动化是在生产力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工业生产实现创造性改革的重要阶段,对于工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电气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下,减少了人员的投入,减轻了人员的劳动负担,有效的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是促进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在电气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生产的运行状况,所以要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研究。在程序设计,设备维护以及工艺设计方面不断完善,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并且加强控制设备的日常管理,才能够确保控制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为促进工业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在电厂运行中,运行的环境、温度以及电气波等都会直接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并且还会对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直接的影响。要想有效保证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电厂中的正常运行和减少监控故障的发生,就必须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可靠性的评估和测量工作。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有一部分企业由于元器件生产增多和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这样生产出来的元器件质量就得不到保障,从而就严重影响了电厂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必须开展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评测,从而就可以保证电厂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1.可靠性提高设备的质量
在生产中,要想保证电厂的正常运行,就必须保证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质量,并且电气自动化的可靠、经济和安全性与设备的质量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这样就必须提高设备的质量,从而就可以有效保证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厂在运行的过程中,减少故障的发生,并且可以达到各大厂商追求的目标。
2.可靠性能够增强设备的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由于我国科技和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进度,所以,用户既追求性能好的产品,也追求可靠性水平高的产品,只有达到这两个要求,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处于优胜劣汰的地位。此外,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复杂,这样就必须保证设备的可靠性,从而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份席位。
3.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现状
电气设备自动化就是机械设备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运行,运行过程中只需要少量的工作人员或者不需要工作人员即可完成操作,并且实现监控、控制和操作等一系列的工作,有效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为工业生产企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电气自动化的运行是电子技术应用的成果,但是控制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电气自动化的运行状况,所以提高控制设备可靠性是工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检测的方法
1.实验室检测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检测方法中,实验室检测是最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在实验室中,能够对变换工作、环境条件进行变换,并且能够模拟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运行的环境,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检测,能够得出一个比较稳定的检测指标,并且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可靠的检测参数。一般而言,实验室检测方法比较具有可靠性,所得到的参数均具有比较高的品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该类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试验品,相应的投入成本比较高。
2.保证实验测试
保证实验测试的方法是在产品出厂前对产品进行无故障的实验电控设备的检测,如果发生故障,且故障的发生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因此,电控设备的失效率在检测中会呈现出时间的变化性、多样性、复杂性。此外,在产品出厂之前对产品进行检测,能够实现对产品早期失效情况的考核,再根据检测结果中对产品进行改善,从而降低失效率。虽然该类方法能够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但是其检测的时间比较久,对生产量比较大的工厂而言不适合,往往比较适合产量比较小的工厂。
3.现场检测
所谓的现场检测主要是指对设备直接进行可靠性的检测,对检测的结果数据进行记录,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指标。通常情况下,这种检测的方法是当前最为普遍的检测方法,其优点是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检测,能够将产品真实的可靠性指标进行反映与表现。一般而言,现场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在线检测、停机检测以及脱机检测。
四、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的策略
1.提高设计的可靠性
要想提高控制设备的整体可靠性需要从设计阶段开始,在控制设备设计之初就需要从控制设备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产品的设计参数,研讨和保证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产品的结构形式和类型需要根据应用空间来设计,产品的大小决定着产品的类型和其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批量。产品的形式和类型的不同也影响着产品的经济性能,在设计时这些方面需要一一考虑到,遗漏任何一个方面对其设备整体的可靠性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保证器件技术要求的情况下,运用价值工程观念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方案对零部件进行设计,以减少生产产品的费用,降低整个设备的制造成本。在周密的思维下选择合理的材料和元器件进行设计不仅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能和操作维修性能,从整体上提高设备可靠性。
2.合理选用零部件
因为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中的零部件较多,所以零部件的选用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标准和原则进行。在满足控制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尽量控制零部件的种类和型号,能通用的尽量使用通用。零部件的合理选用,不仅在使用性能方面有所保障,同时在设备发生故障时也能够及时的得到维修,对于零部件的更换也会比较及时。选用零部件的过程中,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要合理的控制经济性,权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控制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供有利的基础。3.3电子元器件的选择元器件是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基础组成单元,所以元器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在选择元器件,要对设备的运行工艺有所了解,然后根据工艺设计技术来确定元器件的质量等级以及型号、规格等,尽量满足控制设备运行的条件。控制设备的运行对于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元器件要具有较强的散热性,并且能够在温湿度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运行,以充分的保证控制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六、结论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设备中的可靠性是影响电气设备运行的关键,其中,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因素非常多,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进行测试,上文所列举的几种测试方法中,均需要保证结合实际的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从我们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中,只有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才能促使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王磊,薛双苓.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J].科技传播,2011,(19).
[2]李乐超.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32).
(1)智能建筑是将信息化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建筑,它以传统建筑为基础,使其具有自动化办公、智能化建筑设备和全面化通信网络,将系统、结构、管理、服务等优势结合在一起,向客户提供更便利、安全、舒适、高效的生活与建筑环境。智能建筑以科学布线为前提,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将建筑物内不同子系统进行综合配置,以实现全面管理建筑内设备的最终目的。
(2)智能建筑安装的电气自动化系统是运用能力较强的现场控制器,对建筑物中配变电体系、中央空调体系、照明体系、给水排水体系进行全面控制,另外其还控制着通风体系以及电梯系统。它综合体现出信息学、电子学、电工学和自动化技术等学科特征。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先进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①提高联动性。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让楼宇中空调系统、配电系统、消防系统、照明系统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大幅度增强其联动效果,同时设计实施完善的应急处理措施以提高系统的自动识别、判断能力,只要进行紧急处理体系,各个子系统之间就可以实现互动与优化配置,从而有效避免因某一环节的疏漏而使整个系统受到影响。②提高监控性。智能建筑运用自动化体系达到科学监控系统和设备全部工作流程的目的。智能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由于电气系统具有全面、多样化组件、复杂性结构的特点,选择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对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进行数字化、全方位的监控,子系统可以准确、及时的接受控制中心的指令,进而增强管理的监控性。③提高安全性。电气系统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不同设备因操作不当、设备故障或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系统安全性。运用自动化控制可以快速的对异常情况作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运用遥控模式排除故障,进而保障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自动化系统所设计的操作流程能够保持完善的数据和快速准确的计算。数据库的完善性有力的保障了电气系统的安全性。
2电气自动化控制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2.1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两个关键系统
电气自动化有两个很关键的系统,它们分别是TN-S系统和TN-C系统。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概念,TN-S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分开的(俗称的三相五线制);TN-C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俗称的三相四线制)。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TN-S系统中有五根线,这五线分别是三根火线(A、B、C)、一根工作零线(N)、一根保护零线(PE);TN-C系统有四根线,其四线分别是三根火线(A、B、C)、一根工作零线(N)。这两个关键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智能建筑内部因单相设备较多,从而导致用电负荷较大产生不平衡等波动情况的需求。
2.2交、直流接地工作
对智能建筑而言,交流和直流接地工作特别重要。其能够强化智能建筑中不同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另外能降低电磁干扰。在智能建筑实际配电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接地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接地方式,使接地工作切实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智能建筑控制电气自动化体系中,多选择中性点接地方法让接地继电保护一直保持在使用状态。智能建筑是将建筑、控制、计算机、通信等多种不同领域的技术密切组合,建筑物内随时要进行输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等工作,其全部运用微电流或者微电位进行高速的运行,所以其不但需要稳定的电源,还需要建立稳定、安全的基准电位。另外,目前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集成、高频率、高精度,造成比较严重的电磁干扰现象,此问题需要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智能建筑接地技术优势既能够对设备和操作人员人身安全予以保护,也能够对楼宇系统的工作予以稳定。
2.3智能建筑的照明系统
智能建筑电气照明系统的优越性在于,其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照明,既增强工作质量也优化工作环境,还能够降低能源使用率,进而降低维护费用。它采用先进的电磁调压及电子感应技术,可以全天候对供电所有系统实施监控与跟踪,从而达到优化供电目的。中央监控装置在工作时能够体现出最有效的监控功效,可按照需要对照明效果进行随时调节,其主流技术包括通信、计算机、安全防范、空调、消防等各个子系统。2.4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利用最新的数据处理与通信技术,对建筑内的智能化子系统(包括计算机、通讯设备、测控单元等)进行合理集成,从而形成一个高品质的数据库,并以此建立一个客观的能源消耗评估体系,并根据这些消耗内容及时调整方案,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及考核办法,使能源管理平台能有效对能源实施控制,让能源管理智能化得到充分利用。
3结语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核心课重要度;满足度;社会需求
中图书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49-02
据了解,麦可思公司是专业的,唯一的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着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曾承担了国际、省级的重大研究项目,与国内近200所高校有稳定的长期研究合作。我院院长认为麦可思公司的年度报告为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启示作用,希望各专业根据报告客观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从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由MyCOS公司提供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看出,电气自动化专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如就业现状满意度、就业质量等都比较高,但某些方面还是存在问题,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问题进行整改。
1 报告分析
1.1 就业竞争力
表1是本校2011届主要专业毕业半年后的总体就业指标一览,包括其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就业现状满意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计算出了各专业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竞争力指数综合了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就业现状满意度这四项指标,是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
某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指数的具体计算如下:首先求得该专业的就业率与本校最高的专业就业率的比例,即就业率/本校最高的专业就业率,该指标反映的是在本校各专业就业率的相对水平;同理计算月收入的比例、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的比例和就业现状满意度的比例;然后算得四个比例平均值,即为就业竞争力指数,最大平均值为100%。
分析得出,本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专业是物流管理(国际物流)(96.7%),就业竞争力指数最低的专业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梯制造技术及维护)(81.0%),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排名第三。
1.2 主要专业工作相关的核心课程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
电气自动化为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由其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回答所认为的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五门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均分别高于该专业毕业生对这五门核心课程重要度的评价,即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重要度更高。
另外,该专业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度为100%,且此课程被该专业毕业生评价为对个人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但其满足度仅为44%。需在课程设置和培养上进一步加强。另外,其它核心课也不是很高,也需要整改。
2 结论分析
经过电气自动化教研室老师对MYCOS报告分析和讨论,形成了如下结论:
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情况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愿意留在技术一线岗位工作,动手能力强,适应性方面要比本科生更强,所以企业乐意接受。这一结果与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纷至沓来的情况相呼应的。
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比较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前景及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与电气专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适应。但是,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环境,生活条件及工资待遇有所期待提高。这与毕业生比较高的离职率相吻合,毕业生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待遇,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③数据分析反映出本专业毕业生在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④核心课程重要度都很高,但满足度有些课比较低,需在课程教法、课程改革及培养上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电力电子技术和交直流调速系统。
3 工作对策与建议
综合问题和意见,电气自动化专业召开了专门的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研讨会,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和改进。
①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毕业生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为了能够及时跟踪毕业生的情况,需要建立本专业毕业生信息中心,开辟网上校友录等形式,及时收集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向。
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实践课和实际操作的相关课程份量,以缩短走向社会的不适应期。同时,对于学生在吃苦耐劳、创新能力、沟通交流方面的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力度。教育和引导学生考取就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电梯专业除了必须的电梯安装证以外,要正确引导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工证等。
其次,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证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互结合,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再次,加强实操培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工作中最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并认为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是就业成功的主要原因。再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应在校期间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快速的转型和就业具有很大的帮助。
③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课程体系,并在课程教学方式及模式上要实现多样化。包括机房授课、多媒体教室授课、实训室实训、企业现场教学、企业兼职老师授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小组法、探索法、项目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④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壮大兼职教师的队伍和加大参与教学的份额,以此来提高实训环节的有效性。
4 结 语
通过对本次调研材料的总结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到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以及学生家长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不足,这对于我们专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的改革计划,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各环节的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船舶电力拖动系统;教学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21-02
一、船舶电力拖动系统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学校于1978年开设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船舶电力拖动系统成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该专业始终以培养船舶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坚持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指导思想开展教学与人才的培养。自本课程开设以来,在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课程建设,改革和完善了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编写了一系列教学文件,并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1年专业调整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划分出电力传动和船舶电气两个专业方向。船舶电力拖动系统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限定课,在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船舶电力拖动系统课程学时数的缩减,以及学生的不断扩招,该课程的教学也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来为适应教学评估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创造条件。我校物流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系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和实验室以及085建设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船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在课程内容以及体系结构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
《船舶电力拖动系统》是船舶电气自动化的核心专业特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船舶电力拖动基础、船舶常用低压控制电器、船舶电气基本控制电路、船舶典型控制电路、船舶锅炉控制电路、船舶锅炉控制电路、船舶甲板机械的电力拖动控制电路、舵机的电力拖动控制电路和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等。课程主要介绍电力拖动系统的基本理论和船舶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力拖动系统的运行性能和基本计算,熟悉船舶主要机电设备,拖动系统的线路与原理,及船舶电气控制的原理,侧重反映了船舶电气自动化的新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船舶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为了尊重个性,发挥特长,加强学生船舶电力拖动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培养,在课程组织方式进行实践,对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打破了行政班级的界限,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和特长按层次分流培养的试点。从实际船舶电气工程出发,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集合,加强习题课与课堂讨论环节,并辅以课外组织创新团队、开设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已逐渐弥补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并取得显著成效。
三、船舶电力拖动系统体系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和航运事业的发展,船舶电力拖动系统课程内涵在不断加深。本门课程为有志从事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领域工作的学生而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船舶电力拖动基础知识,掌握船舶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具备从事船舶电气工作的基本能力。表1所示为船舶电力拖动系统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包括教学内容、能力培养和评价标准。
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科技发展,不断探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华耀.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
[2]潘芳伟.电气控制与PLC工学结合特色课程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8).
[3]赵殿礼.船舶电气设备与系统[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9.
[4]薛士龙.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计划书[Z].2010,(5).
[5]薛士龙.上海海事大学重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Z].2004,(5).
[6]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6).
[7]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6).
[8]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6).
[9]上海海事大学发展规划处(高教所).“085工程”建设年度总结[Z].2012,(12).
关键词:DSM;电能管理;中国电能服务网
作者简介:田会峰(1980-),男,安徽萧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周瑜(1984-),女,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江苏张家港2156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48-02
在当今能源相对紧缺、世界环境日益变差的大环境下,节能减排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节约了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Demand Side Management)是指在政府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下,采取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措施以及适宜的运作方式,通过电力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产品供应商、电力用户等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在满足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社会效益最好、各方受益、最低成本能源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文中按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能管理方向。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
1998年,国家将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合并和压缩。电工类和电子与信息类合并成电气信息类。原电工类的电机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压电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等专业合并为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涉及电工技术、电气技术、电力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等诸多领域,是通用性很强的“宽口径大专业”。全国各高校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依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确定了彼此不同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模式,体现出各校的办学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镇江校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从2000年开始招生,但是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上海船舶工业学院创办的船舶电气控制专业,1978年镇江船舶学院开始招收船舶电气自动化本科专业,经过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业自动化专业等发展到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是培养以船舶为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其专业建设是依托船舶行业,依靠教学、科学与管理,将其建设成以船舶电气自动化为主要特色、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专业。[2]
张家港校区因为远离校本部,又是异地新建校区,无法享受校本部几十年来在船舶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张家港校区自2005年开始招生,其专业方向表面上沿袭镇江校区的“船舶电气自动化”方向,但培养方案实际上与船舶相关的课程基本没有涉及,比如:本部开设的“船舶概论”“船舶电站自动化”“船舶机舱自动化”等课程。[3]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作为校区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目前是以船舶电气自动化和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混合体,专业方向不明确,不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求,电能管理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国务院曾多次发文要大力发展电能需求侧管理。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专业及方向设置中,还没有电能管理方向,市场需求量巨大。
为此,为了突出办学特色,服务经济,培养社会急缺的电能管理人才,校区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并从2008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设置电能管理方向。
二、电能管理方向建设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是对负荷控制和管理,以及远程抄表和计费自动化。本着“科学管理电能,轻松降低成本”的电能管理新思路,确保电力用户有序用电,其技术领域涉及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几大高新技术,即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因此,电能管理方向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特色是实时监测和采集各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对其用电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针对不合理或浪费用电的装备和线路,对其进行整改,优化电力用户的内部电网,以达到降低电能的目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加强理论、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来设置专业模块课程。[4]由于“电能管理”是新建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没有大的改变,目前只在第7学期增加了电能管理方面的两门方向选修课:“电能需求侧管理”和“电能优化技术”,下一步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继续增加电力系统方面的两门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相近或密切相关的几门课程组成课程组,有利于相关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科研合作。具体分为5个课程组: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组:包括“电路”、“模电”、“数电”、“电力电子技术”、“CPLD及FPGA设计”等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组: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控制与检测技术课程组: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原理”、“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检测与仪表”、“MATLAB语言与科学计算”等课程;电机与电气技术课程组:包括“电机与拖动基础”、“电气与PLC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电能与电力技术课程组:包括“工程图学基础”、“电能需求侧管理”、“电能优化技术”、“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等课程。
三、电能管理方向建设实践
为了加强电能管理方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将企业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始终,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引进企业高级人才到校任教,同时,学校派青年教师下到企业学习至少1年时间。见图1。
1.教材建设
“电能优化技术”被校区列为重点课程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讲义,进一步编写教材,努力将“电能优化技术”打造精品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能质量:电压、谐波、三相不平衡、功率因数等;电源优化;配网优化;电能质量优化;电能轨迹优化;电能检测技术等。
“电能需求侧管理”已经编写成讲义,并投入教学使用,主要内容涉及电力系统、智能电网、供电技术、需求侧管理、DSM平台使用、电能系统构建等。
2.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中国电能服务网(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和智能电力研究院(清华大学韩英铎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校区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学习1年,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这样教师有了实际的工程背景,在讲授理论课程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听课才会感兴趣,不会显得课程枯燥无味。
智能电力研究院坐落在校区,与学院有紧密合作关系,长期邀请清华大学的教授给学生做学术讲座,同时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也参于研究院的科研项目。
3.电能管理实验室建设
为了实现工程教育,必须将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由于企业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背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区与太谷电力共同建设“电能管理实验室”,使用“中国电能服务网”平台。该平台功能包括以下5个模块:电能在线模块、用电分析模块、辅助决策模块、有序用电模块和系统工具箱模块。
为了能采集电能数据,通过电能监测仪、电流互感器、服务器等器件,利用RS48总线和以太网,可以采集和监测的数据包括:监测电力指标,包括相电压、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等;电量指标,包括有功电量、有功电度、无功电量、无功电度等;质量指标,包括谐波电压、谐波电流、三相不平衡度、电压偏差、频率偏差、零线电流等。同时,还能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壳体的温度。
通过此DSM平台,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电能的输入、传输、消耗的全过程。
4.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本专业目前共有6门课程,包括“电路”、“数电”、“电力电子技术”、“电能优化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技术”等课程实现网络教学,网络学堂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教学案例、在线答疑、师生互动等,教学资料丰富。
5.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学校和企业各有强项,优势互补,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和制定,实践环节的教学以及教材的建设等。企业的科研项目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
由太谷电力有限公司挑选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兼任“电能管理”专业方向工程实践培养指导教师,每周安排2学时,总计32学时的工程实践课程。
另外在第8学期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6个月,并将在今后逐渐扩至1年,达到“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3+1”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现场安装与调试,并参与企业应用设计。
通过实习,学生对工程项目比较熟悉,将在企业里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6.联合培训“电能管理师”
目前,社会上急缺电能管理师,每年的用电高峰期,政府为了完成减排任务,都要求企业“拉闸限电”,对企业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企业内部的电工紧紧是会用电,但是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优化企业内部电网,降低电能。因此,校区教师和太谷电力合作共同培训“电能管理师”。
四、结束语
目前,全国大约200多所院校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甚至一些以文科见长的综合型大学也在办此专业。[5]对于本科院校异地新建校区,如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样宽口径的电类大专业,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很难与其他老牌院校的此专业相比,这样不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和学生就业等。
因此,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泽忠,王兆安,沈颂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5-6.
[2]姜文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船电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科技信息,
2011,(21).
[3]刘维亭,王德明,朱志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实践[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一、引言
《传感器技术》课程涉及机械、物理、化学,光学、材料、电子、生物、半导体、信息处理等众多学科领域,属于交叉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繁多的被测量和测量仪器中归纳出检测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特性,以便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目前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为传统的按测量原理分类介绍传感器知识并基于理论假设项目教学,这种分类方法侧重于传感器的原理性知识掌握和传感器改革,这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需求不一致,且跟当前传感器的集成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相矛盾;二为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但是传感器本身种类繁多,单纯的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涉及到的传感器太少,不足以涵盖传感器的整体状况,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传感器技术知识。因此,结合职业院校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及工学结合等特点,本课程改革结合以上两种方式的优点和当前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来调整课程体系架构和教学方式。
二、课程改革理念
以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为基准,根据我院自动化系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改革课程,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传感器选型与应用的职业能力培养。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传感器选型能力、典型测量转换电路设计制作能力、常见传感器安装、检测和维护能力;根据传感器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调整课程知识体系架构;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和能力达成项目;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项目来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我院自动化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岗位群,面向西部电气电子电器产业,本课程改革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改变:
(一)课程目标的改变。从传统的着重讲解传感器结构、原理与应用向培养选型、改革和制作具体传感检测电路的能力上转变。
(二)课程体系的改变。从传统的通过按测量原理分类介绍传感器以及前些年的纯粹以项目为导向学习传感器转变为按被测量(即功能)来实施传感器的教学,以使学生在了解传感器工作原理、特性的基础上,容易根据测量对象来选择传感器;引入典型的实际工程应用项目,指导学生应用选择的传感器进行信号处理电路改革和应用。
四、教学模式的设计
采用系统性知识教学与模块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真实产品作引导、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为基础,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传感器技术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实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
五、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典型传感器工程应用学习项目中,每个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都会经历“资讯(信息收集)决策(拟定方案)计划(制定实施细则)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分析提高)”六个阶段,老师带着学生完成六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手把手教学生怎样做,让学生体会每一阶段具体工作任务,为走向工作岗位、参加工作积累经验。在具体的理论、实训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法、演讲法和反思法等微观教学法的交替使用,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并且充分运用引导文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进取心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