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数字化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盈利模式

第1篇: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首先,交通流量要想真正成为被调控的对象,必须全而数字化。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指标:

一、交通流量数量指标。它是指流量可被精确数字量化,且量化标准必须唯一,以便于计算和评估。

二、交通流量流向指标。流向是流量单元的方向。在多组分动态流动状态下的交通流量单元方向都是唯一的。任何一条单独流量路径都可以进行直线单项双向通路转换,流量路径可以多条交叉,且可以弯曲重叠。

三、交通流量循环指标。它是指交通流量必然是一个循环系统,其流量不能随意产生和消失,也不能随意停滞和超速。交通流量的循环特征为:总体闭环流动、流量连续持久、流量域总体综合均衡和流量载体身份稳定。

四、交通流量流速指标。它是量化表示和计算流量的基准数据。交通流量的流速具备可精确量化、衡量标准唯一、多速度不可叠加和交叉速度会相互干扰四个特点。

其次,交通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经济价值目标的最大化。即先进行经济化价值量计算,综合评价交通流量的途径路线、流向、流速和循环程度的经济价值量化指标,再决定交通流量单元的优先级别和交通调控措施的优先级别。

在现实生活坚辛,物流需求是导致交通流量变化的人为因索,而交通调控措施是人为改善交通流量的主要技术方法。交通调控是一个动态的数字化调控过程,其实施方式包括数字化统计、数字化计算、数学模型优化调整和数字化指令管控,它们前后衔接,组成了一个连续的动态循环螺旋上升过程和一个实用的数学模型。

交通和物流路径的科学设置,是决定交通和物流路径畅通的基本因素。最基本的交通调控手段是对静态道路网和动态路线网的规划,主要包括:交通道路网流通化规划、运载工具路线优化规划、物流能力优化规划和交通网点优化规划。交通规划最重要的原则是以精确的动态交通流量最佳路线,作为道路规划参考标准。静态道路网的作用是多功能通用载体,道路设施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组装式结构,而不是目前的土木工程固定式结构。只有基于多功能通用道路的动态交通路线成为交通流量的主要通过路径,交通管理的动态调控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第2篇: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医院;统计工作;理论模式;实践探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44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77- 02

0 前 言

一般来说,数字化医院指的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系统以及数字设备的建设和开发,进而使得医院内部患者的相关数据信息以及医院内部的工作资料、药品信息等能够实现数字化的管理,大大减轻了医院职员的工作负担。作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点工作,统计工作首先要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进而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实现医院数据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总之,进行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现代社会,只有提升医院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才可以推动现代化医院的建设。

1 统计工作的理论模式

1.1 工作理论新变化

随着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多行业内的工作理论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对于医院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医院统计工作理论也同样出现了新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统计工作的技术环境促进了工作理论的变革。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给医院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同时为适应各个行业的发展,SPSS、SAS等统计软件也应运而生,这些统计软件的功能基本可以满足现代统计工作的要求。

其次,在几十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类医院的数量与规模激增,医院的内部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具体,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医院应该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实时的医疗信息统计体系,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建设需要。在进行医疗信息统计系统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新的工作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医院管理者来说,要及时补充数字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且不断对于其他行业的数字化建设经验进行有效的借鉴,取其精华,实现医院统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1]。

最后,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海量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导致了信息在分布、传播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医院的各类信息快速增加,这就需要医院保障统计工作的与时俱进。

1.2 统计工作新模式

在进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医院统计工作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医疗数据收集方面,很多医院都在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在进行数据库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是计算机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相关技术,最终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很多医疗信息可以即时输入到数据库当中,有效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并且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储存海量医疗信息,并且可以依据程序设置对于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自动归类处理。

同时在数据的归纳与核查方面,可以根据事先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的自动核查,如果发现异常,计算机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及时地反馈。并且可以实现数据的即时更新,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信息的查询过程中,可以掌握最新信息。最后,在数据的利用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各级医院医疗数据信息的共享。

2 统计工作实践探索

任何工作的推进与建设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探索才能够不断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医院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也经历了长期的工作实践的探索。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积极进行医疗事业的建设,尤其是在医院统计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实践的的有效探索,例如建设了单机版统计系统,该系统可以对于病人的基本信息、手术信息等进行统计、汇总与查询,有效避免了医院在信息统计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错报、漏报等问题[2]。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技术传入我国的初期,我国还积极进行统计工作的新探索,建立了网页版的医院综合信息统计系统,这是我国进行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初步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医院统计工作探索过程中,很多统计系统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只能在军队医院和少数医院中得以应用推广。

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以后,我国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网络计算机人才也层出不穷。数字化医院建设工作也得到了多方的重视,因此一些专门应用于医疗事业的统计系统被不断建构出来,应用到具体的医疗统计工作当中,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推广。在进行统计工作信息化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出现,面对新问题、新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任然需要医院的管理人员不断进行医院统计系统的优化和升级,以适应社会需求。

3 结 语

现代医院的发展必然要进行各项工作的优化与创新,这样才可以实现医院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由于医院数量与规模的不断扩大,统计工作的建设更为迫切,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与人员抓住重点,不断推动数字化医院建设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小区供热 数据开发 模型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77-02

1 物业小区供热系统分析及目标确定

1.1 物业小区供热系统现状分析

馨苑小区座落在河北省霸州市南孟镇西四公里处,是华北油田华隆综合服务处管理的一个综合性生活小区,采暖面积共240308 m2。一直采用集中热水供暖方式,小区锅炉房基本上处于小区中间地带,热水通过两条干线、十条支线及若干条分支线送到用户。采暖燃料主要使用天然气。

在我们对供暖系统改造前,小区在供热方面上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供暖热源问题:小区在采暖期的大部分时间为地热和采暖锅炉联合供热状态。2012年以前,小区供暖主要采用的是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供暖方式,但当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只能依靠职工凭经验对锅炉进行手动调节,随意性较大,无法及时、准确地控制锅炉出口温度,从而不能很好地依据天气的变化情况来合理调整供热量,造成能源的浪费,成本相对来说过高。

(2)供热管网的流量分配不合理问题:馨苑小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造,尤其是近几年新居民楼的建造、小区内旧平房的拆除、部分区域管线的更换,导致供热管网最初的流量分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系统整体来看,流量分配已经严重失调,出现了冷暖不均的问题。同时,由于流量失调,管网部分区域管压偏大,极易造成日趋老化的供热管线出现穿孔现象。

(3)对地热的合理利用缺乏定量指导。未能合理地利用地热资源。

1.2 物业小区供热系统优化运行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小区供热系统状况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系统管理、自动调控、合理调整系统结构的方式来节约能源消耗,提高供热质量。为此,我们明确供热系统改造总目标:(1)小区用户室温稳定在16~20 ℃之间,用户对供暖服务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2)节约供热成本40万元(以2001-2002年度供热成本为基数)。(3)供热系统与环境温度监测系统相结合,保证系统水温与当时的环境温度下所需的出口水温一致,误差不大于1 ℃。

2 具体实施措施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来提高物业小区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实现供热系统的自动管理、优化运行。

2.1 供热热源的合理选择及自动调控

(1)供热热源的合理选择。馨苑小区锅炉房原有的供热热源为1台7 MW锅炉、四台2.8 MW锅炉与地热资源实行联合供暖。我们经过多方论证,于2012年安装两台型号为WNS7-1.0/115/70-Y(Q)的全自动燃气热水锅炉,仍旧采用锅炉与地热资源实行联合供热的方式。新型号锅炉的采用更便于实现我们对锅炉运行的自动控制。在结合本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后,我们对采暖期地热的供能状况和锅炉的用气情况进行了预测。并作出用能、用气分布图以供运行参考。

(2)供热热源的自动调控。针对地热井具有排量与压力稳定的特点,我们在采水方面使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方便地通过调节地热水排量的方式来调控输出热能。

对于锅炉燃烧的调控,我们则通过建立以数据模型为核心的自控系统,利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动化管理。

①自控系统功能简述。

系统工作原理:

使供热系统随时处于经济运行状态,减少系统运行的人为干扰,基本实现全过程的自动控制。此系统为DCS系统,见下表:

②自控系统的多种功能

我们通过建立数据模型采用的自控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检测功能;2)控制功能;3)显示功能;4)数据处理功能;5)报警功能;6)数据画面传送功能。

③自控系统实际应用情况

我们于2012年采暖期开始将此自控系统应用于供暖。从而变原先员工手动调节供热温度为系统自动调节

为使用户的散热设备的放热量与用户热负荷的变化相适应,以防止供热时用户发生室温过高或过低现象,我们通过应用自控系统对锅炉的燃烧实现自动管理。

其中,数据模型中的燃烧负荷计算如下。

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时,自控系统通过采集系统温度和室外温度进行比例差值运算,计算出待调锅炉的热负荷调节值,并通过PLC输出模块控制比例调节仪无极调节执行器SQM-10/11来调节控制燃烧器的出力,使燃烧器功率随室外温度发生改变而改变,以达到最佳供热。

司炉工在操作站可实现手/自动无扰切换,通过计算机控制启炉、停炉。另外,自控系统还能对锅炉出口压力、出口温度、燃气压力等主要参数进行高低限和熄火报警,实现自动连锁保护。

经过采暖期的试运行,这一数据模型基本适合馨苑小区采暖系统。

在采暖试运行期,我们还加强了对管网中部分典型用户的有效监测,并对这些监测资料进行计算机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找出运行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管网和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使小区供热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2.2 供热管网的适时调整,实现系统优化运行

(1)调节管网结构,减少水力损失。我们对小区的供热用户及管网进行了详细调查,摸清各类建筑物的采暖面积、设计参数及供热管网的流程。并对各条干线、支线、分支线进行了水力、热力计算,结合在采暖期间用超声波流量计对各节点每个支线流量进行的测量,进行数据对比后,我们对供热系统中结构不合理的方面进行了整改:供热管网部分区域水力损失过大,已不能满足运行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在管网适当位置上加设加压泵站,提高本区用户的动水压力曲线,弥补管路水力损失;改变管网某些区域的管路接口,从而使用供热得到满足。

依照此表来实现对整个供热系统的调整,并将此表作为对供热管网和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在部分区域管网我们还加装了自力式流量控制器,利用新技术产品来保证流量调节的有效性以及提高管网各部分流量的稳定性,此项工作还起到了缓解供热管网系统部分区域管压偏大的作用。

3 自控系统运行效果

经过两个采暖期的实际运行,馨苑小区以数据模型为核心的供热系统实行自动管理、优化运行,取得了以下成果:

使供热范围内不同区域间的供热温度得到平衡,冷暖不均现象得到了改善,整个采暖期用户室内温度基本上在规定温度范围内,供热用户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缓解了供热系统中部分区域管压偏大的现象,降低了日趋老化的供暖管线易出现穿孔的潜在危险性,延长了供热管道的实际使用年限,由此相应的减少了供暖管网的维护费用,节能效果明显,当年采暖期:供热用气量由应用前的360立方/天减少到310立方/天(用气178方+地热折算气量132方),加上在此期间新增供热面积所耗热量,年可节约燃料50万方以上;锅炉用水由实施前的45000方/采暖期减到24000方/采暖期,节水21000方;节约锅炉药品约3吨,节约用电39600度。合计减少成本40万元以上。

由于锅炉操作自控系统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司炉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自控系统中具有的严格报警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锅炉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为整个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日趋完善,锅炉燃烧自控系统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对于我处在其他辖区锅炉房进行经验推广具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可耕,赵凤香.加强供暖运行调节管理节约能源[J].区域供热,2007(3):23-27.

第4篇: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影响制约当前报业数字化的因素有哪些和报业数字化的方向在哪里,是当前报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报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发展理念亟待加强。一方面,新媒体崛起分众加剧。网络、手机、户外等新媒体的快速、海量、互动及跨地域、跨时空传播,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日趋多元化,分流了报业的受众和广告份额。另一方面,传统报业经营成本加大。报业日趋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造成了可替代性与微利化趋势,阅读率、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下滑。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原材料涨价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报社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经营难度增大,传统的以数量扩张型为主的报业发展模式开始面临挑战。

面对报纸的市场化和受众的细分化,很多报纸虽然从办报理念、新闻策划、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但在认识上没有把数字化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很多报社对数字报业发展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认识到数字化将推动平面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促进传统纸介质向数字网络化转型,对适应技术进步和发展数字报业持观望态度,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报业投入应用程度不高。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及少数国内先进报业在报纸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数字化平台、手机二维码、电子商务、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等领域正在不断创新尝试。而大多数报社在新媒体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投入相对有限,支撑数字报业和管理信息化的装备系统相对落后,竞争力水平较低。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报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融资渠道及手段单一,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报业数字化的发展。仅靠报社自身的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大投入、高成长”的要求。二是技术更新改造慢。一方面是新闻采编出版系统升级改造进程不快。报业数字化最重要的是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实现报业流程再造,技术装备的落伍直接导致报纸出版周期长、信息传递滞后、传播模式单一、互动性差。同时在数字出版格式、网络安全、版权保护等技术问题方面还存在很多风险,尚需完善。另一方面是报社内部信息化程度低,资源整合不足。有些报社在财务、广告、发行以及人事、劳资等管理上还是手工作业,信息传递速度慢,办公成本较高,决策能力差,与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再有就是信息深度加工、信息增值服务缺乏。各报社在长期办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信息,由于缺乏数字技术支撑的数据库开发加工,使宝贵的信息资源白白浪费。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数字报业同传统报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关键,人才保障不可或缺。国内报业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由于多受原来计划经济和事业单位的影响,大都不甚合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开发网络技术队伍。随着传统报业与新媒体合作的逐步深入,报社迫切需要一支精通现代传媒运作、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快报业人才结构调整,适应数字报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已成为当前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数字报业开始试水,成熟盈利模式尚未形成。从目前来看,数字化报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广告、有偿信息服务以及增值产品,而各报社新闻网站、数字报纸、手机报等产品形式还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形式单一。报社把新媒体当成传统媒体内容的渠道,网站的内容大多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新瓶装旧酒,缺乏更新和检索,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难以产生吸引力。二是部分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受到技术、标准、产业之间的隔阂等因素影响,传统报业向数字新媒体领域拓展时,有些项目技术手段固然可以实现,但内容增值的效果一时并不明显。三是受技术厂商制约。以近几年的手机报为例,信息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报社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产品的发展。

数字化带动传统报业结构升级,体制机制运行仍缺乏活力。发展数字报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支撑,但目前报业的体制机制运行缺乏活力。报社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不明确的法人制度,使报社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很难以市场的方式来配置自己所急需的资源,难以推动新媒体业务的公司制运作,也对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产生了很大制约。虽然很多报社推出了采编部门的岗位责任制、经营部门的目标责任制、人事制度的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制、收入分配的绩效考核制等相关改革,但由于旧观念的承袭、人才的缺乏、配套政策的不到位,这些内部机制改革还不够深入,难以激发内部活力。尤其是在面对以先进传播技术为手段、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依托的新兴媒体的挑战时,报社反应不够快、应对办法不够多,难以抵御新兴媒体的冲击。

数字报业发展战略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普遍共识,各大报业集团和主要报社在数字网络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实践。当前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数字化引领报业发展趋势,要求必须推动战略转型。无论是传统报业还是数字报业,其核心竞争力都是新闻内容的创新能力和正规化、职业化的能力,无论信息传播技术怎么变化,报业的安身立命之本都没有改变。数字化报业建设是涉及数字网络建设、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电子显示终端制造商、广告客户、学术研究机构等多个关联行业的系统工程,数字报业是传统报业的战略转型,而非策略性调整。报纸出版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传统报纸业务的同时,积极采用数字、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重塑报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是中国报业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目前,除传统平面媒体以外,各个报业集团实施新媒体探索的方式主要有网络媒体、手机报、电子阅读器、户外多媒体等形式。国内一些先进报业集团,都组织了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进行试验性质的产业结构试探,都在走以传统报业为主,实施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相结合,促进整个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子。

数字化催生报业运营规则,要求必须创新盈利模式。传统纸介报纸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数字化对传统报业运营带来冲击、挑战甚至颠覆的同时,数字报业自身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商业运行模式,这是数字报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当前传统报业面临发展挑战,主要原因也在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不适应传媒市场的变革,所以必须加以调整和改变。传统报业最基本的盈利模式是订阅和广告,而数字报业要实现与网络、手机以及其他新介质的有机结合,必须扩展新的盈利模式。充分利用新介质特点,在实现平面广告、网络广告、无线广告有机结合的同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开辟多种盈利模式,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路径。在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探索当中,需要报业、广告业、IT业、通信业等多个方面的配合,在广泛的合作中谋求共赢。

数字化带动报业技术革命,要求必须再造业务流程。数字报业是全方位的行业变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数字化。推进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必须转变传统报业观念,努力探索新兴数字产业的内在规律。大力创新内容出版形式,改造传统报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调整报业运营组织和业务流程。借助新媒体手段,报纸新闻信息的生产实现向现场发稿、滚动发稿的方式转变,打破原有的出版周期限制,在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准确信息,并随时保持互动。数字技术的更新将对传统报业的采访、编辑、组版、发行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传播流程的再造。

数字化提升报业核心能力,要求必须构建新型产业链。内容是报业核心能力的本质,一切有利于展现和增进报业核心能力的介质技术、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无论是纸张、印刷、发行网络,还是数字内容终端、互联网,都是报纸实现核心价值的手段。数字报业是新型报业产业链的建构,而非简单的重组。发展数字报业必须破除传统行业壁垒,在战略共识基础上,广泛联合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业、软件业、广告业、教育研究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协调市场,合作共赢,整合资源,集成创新,共同致力于数字报业新生业态的培育和发展,共同致力于新型产业链和价值的探索和构建。传统报业应利用好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优势,在新媒介环境下,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印刷、发行、广告收入的产业链,向新兴产业拓展。

第5篇: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传统商业模式中,“用户模式”往往不在考虑范畴之内。传统的商业更多从“盈利模式”开始考虑,所谓无利不起早,一定是有利可图、想清楚了盈利模式才会去做这个生意。但在互联网业务,企业首先要集中精力考虑用户模式,首先考虑怎么发展客户,怎样以某种方式获得客户,以某种方式获得很好的用户体验,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客户平台,等到形成了一定的用户规模和用户忠诚度(或称黏性)之后,再来考虑如何开发这些用户资源来赚钱。比如YouTube,在网站开办之后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确定的盈利模式,但它的网络视频给了用户全新的体验,用户规模迅速扩大,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的用户模式,而为相应的盈利模式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互联网的“双模模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同时考虑用户、客户发展和盈利模式,但是应该明确两者要分开考虑,并考虑好它们之间的时间发展顺序——先建立“用户模式”,通过聚集人气、黏住客户,形成巨大的用户空间;然后建立“盈利模式”,即在这个已经形成的用户空间里寻找合适的商业价值,来达到商业目标。

用虚拟空间映射实体世界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是一个由众多个人组成的社会化网络空间,根据消费者在这个社会化网络空间中的商业消费行为的两大类,我们可以把社会化网络中的这个虚拟空间分成两个子空间:数字消费空间和实体生活映射空间。

先来看数字消费空间。这个空间里的产品是纯数字化的消费品,听音乐、读书都是可以数字化消费的。传统的书籍和唱片,那些有形的东西其实都只是载体,我们真正消费的是音乐本身和文字所带来的信息,而不是光盘和纸张。所有这些信息产品现在都已经数字化,所有这些信息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不再需要建立任何一个有形的载体。

再来看实体生活映射空间。我们现实生活的许多消费行为,比如吃饭喝酒,没有办法放到虚拟空间去进行,还必须让我们的真身到实地去消费,但即使是餐饮、娱乐、旅行这些实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信息映射到网络空间,我们把这个空间称为做实体生活映射空间。我们通过映射到这个虚拟空间的信息,去驱动和影响我们在实体世界中的行为。比如电子商务、网上购物,都是通过网上信息去驱动的一个个消费行为。

当我们寻找移动互联网业务机会的时候,应该清楚移动互联网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本质上,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真实地、完整地映射我们的实体世界。

在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中寻找新定位

在整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中,大家没有必要一窝蜂地都去追App store这个热潮。应该看到,苹果的App Store只是苹果自己这个半封闭的生态中的一个部分。但这个部分是最值得仿效的最重要部分吗?我们认为,在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中,最重要的是形成网上社区。在这个网上社区中,用户能够把用户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行为、偏好等都真实而完整地映射出来,创造出全新的数字化生活,从而为增值业务带来巨大的创新机会。

移动互联网给运营商、给服务提供商(SP)/内容供应商(CP)等行业参与者的机会和挑战在哪里?无论是对个人移动互联网还是对于企业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我们都需要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图,只有理解了整个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找到机会和定位。

在个人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其价值链主要是四个环节:内容生产、内容聚集、内容发送、内容接收。内容生产部分包括音乐、电影、新闻、体育、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各种内容形态,其提供者主要是各种电视节目、电影视频及音乐等制作方和发行方;内容聚合部分包括内容管理、内容编排、内容转码、内容呈现、标准变换等,其典型参与者有YouTube、优酷网、土豆网、Facebook,微博等互联网企业;内容发送部分则是把聚合后的数字化内容分发到移动终端的网络,包括有线/IPTV/卫星,下一代无线网(4G,LTE),无线电,平面等,这其中包括中国电信(微博)、东方有线、Comcost和AT&T等运营商。最后是内容接收部分是各种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等,其典型参与者,包括苹果、诺基亚、索爱等终端制造商。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企业只参与价值链其中的一个环节,而有些企业则参与了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如索尼公司,在内容生产和内容接收环节都有参与。

以上便是由不同的层次所形成的整个个人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其中各个层面,从终端、应用、开发社区到运营商的能力开放,都有非常多的商业机会,原本完全不同领域的不同角色在新的价值链中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

移动互联网应用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正在产生一个全新的ITC(IT and Communications -信息通信)生态,这将会给整个IT和通信行业带来新一轮创新机会。在这个新的生态中,个人或者中小型公司的创新力量会得到更好的价值体现。中小规模的SP、CP或AP(Service Provider,Content provider, Application Provider)公司,只要在新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能强有力发挥作用的位置,都会找到很好的商业机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以前做SP和CP的,都是将面对个人消费者的服务产品放到运营商的平台上运行,然后跟运营商分成,现在简单产品放进去不会再有那么好的收益。如果从企业信息化移动应用当中找到服务企业所擅长的应用,哪怕是简单的应用,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发挥创意,把移动性和创造性很好地利用起来,企业都会得到很多很好的机会。在企业移动信息化方面,中小型企业乃至个人相信都会有潜在的巨大的机会。

移动互联网是用户为王的时代

第6篇: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报纸;数字出版;盈利;法规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

一、报纸出版的现状

据统计,报纸媒体的相关APP平台的下载量大约只占据到传媒行业的3%。在国内所有主流的阅读和新闻类的新媒体平台中,传统报纸在新媒体时代彻底丧失了其原本的平台价值地位。平台价值的消失,不代表内容价值的消失,报纸内容占据主流的阅读和新闻类的新媒体平台90%以上的份额。简单来说,以往我们通过《人民日报》等报纸来看《人民日报》的内容,而现在我们通过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来阅读《人民日报》的内容。这种情况下《人民日报》的平台价值虽然萎缩,但其内容影响力反而扩大。

在这种现状下,我们需要加快发展报纸的数字化出版。对于报纸的数字化出版,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在报纸出版各环节增加数字化技术,使报纸内容数字化,方便网络传播,就实现了报纸数字化出版。其实,这种数字化不能称之为报纸的数字化出版,只能称之为报纸的数字化。

二、报纸数字化出版的设想

数字化出版等于互联网加出版,是互联网+的范畴。以往传统报社把每年出版的报纸装订成厚厚的合订本,供查阅和检索,但这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的要求了。报社在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就是要把出版过的报纸都碎片化,然后重新组织成新的产品。从按报纸出版日期的结构化数据到非结构化的数据,然后再从非结构化、碎片化零散的数据按内容分类,变成一个结构化的数据内容。国外很多出版集团都已经开始转型,转向了数字出版,最终由出版商转型为信息服务商。

目前很多报社在报纸正常出版的基础上,都拥有了自己的网站、微信、微博及APP手机客户端,可以让读者很方便的用手机浏览和查阅报纸内容,同时整个报纸阅读也进行了个性化的推送,有些报社还推出了社交、阅读、个性化服务等功能,而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以往出版的报刊其实只是一个产品,而国外的同行把报刊变成了专业知识库,他们把报纸产品碎片化之后分类抽取形成这样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要比原来单一产品要有价值得多。

三、报纸数字化出版的应用

当前报社进行了出版数字化改造,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打造网站、两微一端,但这种投入是很难盈利的,我们要做的是数字化出版,是将报纸内容进行信息化,进行信息共享和分享,并进行重组,形成新的产品。因为非结构化的数据都是零散的数据,没有组织性,而我们原有的模式就是检索的模式,搜索出的内容太多,这是客户所不需要的,客户需要的是在短时间内得到他所需的内容。所以我们要把非结构化的数据变成结构化,也就是说我们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小数据的服务。只有提供小数据的服务客户才需要,才会为此付费。完全的海量数据搜索客户是不会为此付费的,所以我们要设计这样的产品。

比如医学类的报纸进行数字化出版之后,形成了自己的数据库,当患者输入高血压症后,会检索出血压的参考数值、可能的病因、病人需要的注意事项等,还会有药物指南、治疗建议等等,如果严重到需要手术时,会出现有关支架、搭桥手术的应用程度和利弊等,只有能提供这种服务给客户,客户才会为此付费。大数据时代数据并非越大越好,应当通过数据重组创建一个小的数据服务。可以进行跨部检索、语意检索、知识关联然后进行知识提取,通过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从而获取收益。

要实现报纸数字化出版,需要传统报社与新兴出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出版机构利用全产业链布局的发展思路,实现内容、技术、渠道和平台的融合转型,增强跨产业发展,利用投资、上下游联动等方式进行全方位衍生与合作的新生态体系。

四、未来报纸数字化出版的盈利模式

(一)建立多功能书店,在线收费阅读。大家都知道亚马逊可以买图书,却可能不知道它还卖数字报,亚马逊与20多家美国最大的报社进行合作,通过Kindle手持阅读器可以购买数字报进行在线阅读。

(二)进行延伸服务。很多国外的出版机构把国外的教材做成电子课件的形式,通过白板与外教一对一在线教学,效果非常好,很多家庭都选择了这种全美式英语教育课程。这种模式就是国外一些大的出版集团和一些IT公司合作,利用数字出版数据库,基于网上教学的开发,办成了课外学习班。

(三)基于内容的重新开发。比如一家报社把自己的内容重新编成音频产品进行分类,有适合于开车的时候听的、坐在沙发上听的,进行重新的加工进行收费服务。

(四)广告收入。在报纸数字出版平台为第三方广告,由广告主支付费用。这种盈利模式与某些传统报刊的盈利模式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内容吸引读者,从而吸引广告投放以收取广告费。

(五)融入多媒体。数字出版可以融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直接面对消费群体,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作出完全个性化又非常专业的刊物,如婚庆版、生日版、成长记忆版、个人简历版等不同风格的多媒体刊物。

(六)增值服务。数字发行平台通过自己的监测统计系统,搜集整理用户的信息,如数据下载量、阅读率、平均阅读时间、广告时间、用户年龄、阅读偏好等详细数据,建立数据库,实现有针对性的推送个性化增值服务。比如像高端成功人士推送高端消费信息,向有孩子家庭推送儿童教育及儿童娱乐信息。

第7篇: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媒体;商业模式;述评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词源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关于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学者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关于媒体商业模式的讨论多为策略性的案例研究,少有从学理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清晰界定。Morris(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战略、结构、经济等领域做出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抉择,从而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将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经济层、运营层和战略层三个层面。其中经济层关注企业如何产生利润,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市场定位、竞争优势、价值创造等。基于Morris对于商业模式的分层,笔者拟将目前国内媒体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方面的研究予以梳理,并归纳出媒体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见表)。

第一,经济层,关注盈利逻辑、利润来源、成本结构等,如方琦(2007)认为报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是在继续发展平面纸媒优势的基础上,再次或多次利用报业特有的新闻信息开辟新的数字化盈利模式和渠道,为报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关键是一次采访多次利用,多次销售;刘学义(2010)认为免费与收费并存、广告与用户并重的商业模式是未来报纸网站的主流,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网站为例,说明具有利基市场、专业市场或者垄断市场特色的报纸网站向收费转型成功的概率较大。李洪洋(2015)认为数字时代的媒体形态是文化轻资产,纸媒新的商业模式应寻求把内容、品牌、用户和流量、资源和数据变现。从这一层面分析商业模式,优点在于清晰呈现价值如何实现,企业如何通过产品赚钱;缺点在于将商业模式限定在过于狭窄的范围,不利于从宏观角度实现长远发展。

第二,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如张金海、林翔(2014)指出信息流已不足以支撑网络媒体未来可持续发展,网络媒体要建立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交互式平台商业模式;余莉等(2014)聚焦于商业模式的运营层面,发现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存在业务发展乏力、节目内容资源缺乏、频道定位不清等问题,提出要完善商业性生产机制。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在于指导性、可操作性强,易于在企业实践中落地;缺点在于企业日常经营繁杂琐碎,容易模糊重点。

第三,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价值主张、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等,这一层面上学者或多或少都会提到“价值”。如郑豪杰(2011)建构了一个通过实现方式来连接价值主张、业务系统、盈利模式三个维度的商业模式创新框架。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起点,现代出版可以从出版者转型为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业务系统是核心,出版企业要识别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自身资源与能力,确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模式是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之间比较的结果,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提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刘冰、游苏宁(2011)认为重构商业模式是我国科技期刊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以Elsevier等国际出版集团为例,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打造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全球性网络化销售、建立战略投资体系等,打造了扩张型商业模式。建议国内科技期刊应借势资本,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多形式发展数字产品最终提升品牌。任健(2012)以波特的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认为“三次售卖”的理论实质是以信息服务提供为载体的“价值塑造-价值整合与放大-价值延伸”过程,价值塑造要以内容为先导,价值整合与放大要以期刊内容为基础整合其他资源创造多业态产品,期刊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就是根据不同消费需求、不同的业态将期刊的既有信息进行相应产品化的创意与设计。肖玉琴(2014)认为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价值主张,构建了包括广告主、商业合作者、受众、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在内的多元化价值主张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新框架;窦毓磊(2014)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围绕着“创造客户”所进行的一系列价值创新过程,提出了针对社会化媒体企业的3V(价值主张、价值构建、价值体系)2E(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研究体系,从创新的角度挖掘社会化媒体企业商业模式的驱动因素。廖小刚、周国清(2013)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一种战略创和制度集合,在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之后,整合企业、顾客、价值链伙伴等利益相关者,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是利于顶层设计促进长远发展,缺点是过于宽泛不利于执行。

从表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要素有盈利/收入模式(7次)、顾客/受众关系(7次)、产品服务(7次),其次是企业资源(5次)、伙伴/合作(5次)、技术(4次)、业务/运营流程(3次),另外还有环境方面提到了社会公共价值、市场公平竞争等。目前的研究从战略层面出发的较多,说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多是对某个案例的描述性分析,尚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框架,对媒体商业模式的具体形式未有合适的分类。

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基于内外部资源,采用相关技术改进业务流程,优化合作伙伴关系科学配置资源,为客户提供独特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利润的持续转化机制,是战略决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盈利机制等的一系列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包括用户价值(产品/服务、用户关系),企业价值(核心资源、业务流程、盈利模式)、伙伴价值(伙伴关系)。企业价值实现是基础,也是最终目的;客户价值实现是核心,也是必要条件;伙伴价值实现是保障,合作共赢(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Morris, M. M. Schindehutte, and J. Allen,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 p.726-735.

[2]方琦.论我国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J].新闻前哨,2007,(5).

[3]刘学义.“广告中心”还是“用户中心”?--美英报纸网站商业模式转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

[4]李洪洋.互联网思维下的纸媒商业模式[J].新闻战线,2015,(1).

[5]张金海,林翔.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2,(8).

[6]余莉,范金慧,李睿,薛婧贤,童蔚闻.探析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商业运营模式[J].现代传播,2014,(12).

[7]郑豪杰.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出版,2011年3月上.

[8]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9]任健.从“三次售卖”到信息服务多业态平台化集成提供--对期刊商业模式创新中支撑因素的探析[J].新闻大学,2012(1).

[10]肖玉琴.基于价值主张多元转向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分析[J].编辑之友,2014,(9).

第8篇: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远流出版的数位创新转型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先生]

远流创办于1975年,共出了5000多种书,营业额有5亿新台币。目前远流处在创新转型的阶段,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数字转型;二是数位文化创意转型。

文化创意转型主要体现在远流经营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旗舰基地――华山1914,这里不过多涉及。我主要介绍一下远流出版的数字转型战略。

1994年,从《老鼠娶新娘》的光盘版开始,远流涉足数字出版。之后成立网络书店,打造金庸茶馆,2000年,我们研发线上百科全书,到了2006年,我们研发出Koobe平台,在此平台上电子杂志和电子书,并进行运营工作。

为什么要开发这样的平台呢?早期我们希望通过与其它成熟平台的合作来达成电子出版物的运营。但通过与多家国外平台洽谈试验,发现均不能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在中文检索上存在很大问题。后来受到韩国的电子书BoopTopia公开上市的刺激,我们决定要自行研究出适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平台。

2008年我们正式在Koobe平台上电子杂志,运作良好。现以远流《科学人》杂志为例。《科学人》纸本杂志在台湾300多个店铺售卖,业绩一般,但《科学人》电子版每月却有1万人上网下载试读,每月有100万新台币的销售额。我们还可以从Koobe的后台知道读者阅读杂志的平均时间是35分钟,其中大概有32%的时间在利用杂志以外的功能,比如查网络字典、查科学字典、做标记等。

Koobe还可以有效保护出版物版权,这里的版权,不仅是PDF和Flash,还包括所有动态的影音作品。

当然,远流对Koobe的定位,还不只是内容的运营平台,我们还希望它能成为整个台湾出版业界、图书馆界共同使用的平台,它将是一个Ebook的通路商。

数字版权保护与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建立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主任张立先生]

传统出版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存在版权保护的机制。但数字出版发展到今天,大家仍然觉得应是免费的午餐,这是值得思考的。

但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制度,可否通过简单的修改原先的条例就实现呢?我持怀疑态度。原来出版社和作者签约,只要库存没有了,不去再版了,作者就可以收回版权。而数字化时代中,库存在数据库里,一旦分销出去,就可无限繁衍。到时作者、出版者、分销商的利益都很难保障。而这些情况,是与以往的完全不同的,仅凭简单修改条约是不够的。

今天通过百度我们能搜索到并免费获得Mp3,那百度犯规了么?它只是提供链接,只要取消链接就不承担连带的责任。但这种规定合理么?我们可以回溯这一规定的发源。当年制定这个政策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兴的互联网刚刚起步,没有形成盈利模式;二是当时要建信息高速公路,这是利好做法。但今天,这一机制使我们产业链存在的内在利益链条断了。我们应该考虑重建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

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探讨

[商务印书馆信息中心主任刘成勇先生]

当前传统出版单位都清楚要把握数字化浪潮的危机和机遇,探索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内大部分出版单位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出版资源的数字出版形态,还没有开发出来适合互联网需求的数字出版产品,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数字出版产品的销售渠道,没有实现盈利。

我想传统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首先有四个要素:一是数字化,数字化永远是传统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的第一步,也只是万里的第一步,只有做了数字化之后,后面产品的开发、渠道的建设、商业模式的突破才有可能。二是产品化,要形成供用户使用的数字出版产品。三是平台化,独立的、孤立的数字出版产品的成功率不大,我们必须搭建一个具有一定技术门槛,拥有特色内容的开放的数字出版平台。四是规模化,这不仅仅体现在内容海量的规模和高集中度上,而且用户的数量、访问量也要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认清这四大要素后,我们再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数字出版运作模式 ,我归纳成“五个一”工程。

一是要制定一个清晰、可操作的数字出版战略。传统出版单位必须认真分析本单位的核心、优势,然后选择适合的数字出版形态,并慎重选择进入数字出版的路径。二是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出版单位现行体制很难适应新的数字出版要求。出版社要想在数字出版领域真正与技术提供商、新兴的数字出版商同台竞技,就必须向这些公司靠拢,建立与传统出版不同的有利于创造、创新、创业的机制。三是要培养一支融合技术、出版、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四是要打造一个规模化、集约化的数字化出版产品平台。五是要建设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销售渠道。

最后我们还要看到,传统出版社要进军数字出版,必须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一是内容提供商与数字出版商的关系。数字出版商是把内容、技术融为一体,向用户提供增值的服务。传统出版社不能固守内容提供商的定位,而要争取向下游延伸,成为数字出版商。

二是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的关系。目前是技术提供商在推动和主导我国数字产品的发展,内容提供商要妥善处理好与之的竞争和共存的博弈。

三是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关系。现在传统出版很难离开数字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不会有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划分。

四是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从产业链来看,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是源和流的关系,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五是有线互联网与无线互联网的关系。随着3G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的平台、媒介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互联网,未来融合通讯、阅读器、电脑功能等功能的移动媒体肯定会出现,数字出版将向无线移动、向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非常明显。

六是科技项目与数字出版产品的关系。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以科技项目的形式来运作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当然科技项目资金的来源最好申请国家资金。

七是内容与展现形式的关系。现在数字出版已经出现很多的形态,如电子书、数据库、按需印刷、手持阅读器、在线教育平台等。我们要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内容与展现形式的分离,达到“一次制作,多元”的目标。

八是版权保护与内容传播的关系。九是标准与实践的关系。数字出版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实践。另外我们也要尽可能采用国际、国内相关标准,以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

十是1.0与2.0的关系。大家都在谈Web1.0和Web2.0,我想二者之间其实就是大众与小众的关系、精英与草根的关系。我们在网上最终的目标是要成立一个网上社区,大家都在网络社区里分享我们的内容,向适合的用户营销、推动我们的产品。

进军新媒体的“第三条道路”

[广州家庭医生在线信息公司总经理郑文艺先生]

我认为现阶段出版同仁进军新媒体有三条道路,第一条路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直接发展而来,像新浪、百度、腾讯、盛大。第二条路,将传统媒体直接嫁接到互联网上,建一个同名网站。第三条路,整合传统媒体的品牌,资源优势,彻底打破“新媒体由传统媒体管辖”的模式,通过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和盈利模式的创新走出一条独立的新媒体发展之路。

在此我以“家庭医生在线”为例,探讨如何走这第三条路。“家庭医生在线”是完全独立于《家庭医生》之外的一个公司,它独立运营,本网站独立半年后,价值已经增加了6-8倍。这就是制度创新的结果。

二是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说跳出传统媒体的框架,家庭医生在线跳出杂志,按照新媒体内容的特点,增加海量的、时效性、方便性的信息。

三是盈利模式的创新,盈利模式的创新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家庭医生在线的盈利模式和很多网站、很多传统媒体都不一样。我们利用《家庭医生》杂志的资源生产视频、演讲等内容,我们还把原有资源改写为不同版本提供给不同媒体,进而通过这些渠道盈利。目前看来,这一盈利效果效果很好。

数字出版需要全方位整合

[香港现代教育网络有限公司CEO李超伦先生]

当前数字出版要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整合。

第一个整合,就是整个供与求之间的过程。整合的概念不是整合我们自己的内部生产,而是去聆听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要做客户需要的产品。

第二个整合,是产品整合。我们的数字出版经常自豪于我们有很多产品,但可知全球最大的内容提供商却只有几十种产品。我们看Windows,全世界都可以使用,但它就只是一个产品,它是整合了简体字、繁体字、俄文等不同文字的一个产品。我们也需要产品整合。

第三个整合,是服务整合。我们出版业一直只提供一种服务,那就是供客户阅读。但是今天的数位内容里面大部分都不只是用来阅读的,检索、娱乐、保存信息等,我们还可以提供如此多的服务。

目前我们的数字出版中,每一本书、每一个产品都是孤岛,要让孤岛连成大陆是很难的,但我们一定要一起做,只有长江、黄河才能完成整体的数位出版的概念。

移动阅读撬动数字出版坚冰

[广州金蟾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杨洪先生]

2007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移动阅读器Kindle,从此点燃了移动阅读之火。从中国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字出版的市场启动也会由移动阅读开启,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移动阅读可利用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它还有清晰的用户身份,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以及良好的付费环境和付费的习惯,同时具有便携性和阅读的舒适度,读者有大量的理由爱上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能够市场化运作最重要的是,它具备可经营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6个亿,有1.17亿是经常使用手机阅读,大概占了其中的两成,这个数据还在高速增长。

金蟾软件公司看准了庞大的手机阅读群体,开发了“易博士”平台。这一平台是跨设备的,可以在不同的终端上显示内容,我们还成功开发了易博士M218B电子纸,于2008年9月份成为国家图书馆移动数字阅读唯一合作电子纸。它采用美国Elnk公司的材料,仅0.2毫米厚度并可弯曲。

我们还非常注重移动教育市场,已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合作成立电子纸教材实验室,开发适合中小学使用的移动终端,研发的成果会向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外我们还联合三大运营商推出基于3G的移动设备,通过运营商集中采购的方式,展开一些报纸数字版的推广。我们相信,通过多渠道经营,移动数字出版将在两年内得到飞速的发展。

古籍数字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晓京女士]

什么是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保护,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下面我主要讲一下古籍数字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首先我展示几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来说明古籍数字化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我们公司的核心产品是国学宝典,这是一套开放式的文献古籍数据库,已经建设了二十年,在此期间我们与国内200多所重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著名的专家和教授保持密切的联系,聘请了众多著名专家担任顾问。这些专家、学者既是数据库的使用者,也是数据库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我们还参与到了他们相关研究课题中,以提升数据库的时效性和学术性。我们还利用国学宝典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古籍数字化的衍生品。一是我们开发的一系列国学系列电子出版物,这一套电子出版物有二十多种,可以全文浏览、检索,还配了一些字辞典、背景音乐、按需打印等功能。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国学U盘智能书库,以U盘为载体,以经典文献为基本内容,采用先进的智能芯片加密技术,可以在多语言的Windows下运行,可以防病毒、防拷贝,相比光盘,无论从存储量、安全性、个性化、使用便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飞跃,因此一经投放市场就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国学U盘智能书库的成功运作,我们逐渐跳出依托光盘的模式,开始尝试与硬件的结合,我们把国学宝典固化到各种硬件载体,如笔记本、带朗读功能的MP3,还有金蟾公司的电子纸,这些运作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也从实际层面体现了软硬件的合作的重要性。

第9篇:数字化盈利模式范文

大多数银行在数字化旅程上已经行走了很多年,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走了一半的历程而已。数字银行不仅仅是提供在线服务、移动银行或者创建一个新的APP给客户使用,它实际上是一个运行整个组织的方法,这种新模式将影响产品开发、服务分配、前台和后台操作、营销沟通和客户体验。

技术的发展持续震撼着金融行业。人们普遍认为,数字银行业的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有意义。然而,在全渠道的整合,大数据的处理性能,建设开放、弹性的平台上,金融机构面临着许多挑战。

打破局限性 迎接新挑战

移动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给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和挑战。产品和服务通过数字化方式供给,客户使用数字渠道开展日常金融活动,基础设施满足实时数字化交互需求是通往数字银行的必经之路。

但是,传统银行在架构体系上更多地采用了由事务处理类场景驱动发展的集中式架构,架构体系也相对封闭。然而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传统的垂直扩展的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未来互联网类业务带来的挑战。

在封闭式架构下,从提出业务需求到实现最终的业务上线,中间需要经历若干环节,并且这个上线周期是比较长的。由此看来,这个过程是不符合互联网时代产品快速创新、上线的要求。银行在建设IT系统初期,都是面向业务,垂直建设,造成IT基础设施差异大,面对成千上万的物理硬件,管理上非常困难,而且非常容易造成人为的错误操作。封闭式架构专用的软硬件,价格高昂。此外,由于系统弹性不足,为了应对业务峰值而进行的冗余设计也造成资源上的极大浪费。

实现全新数字金融

因此金融机构需要重构现有的ICT技术,提升IT架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还需要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使其更符合金融行业严苛的技术要求。华为针对金融机构现有IT架构,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以及金融服务渠道三个方面进行重塑:

重塑平台 华为以高性能的IT开放平台、云平台、分布式架构,为金融客户构筑开放、高效的基础设施。以开放平台与云计算助力构筑敏捷IT平台、大数据助力智慧运营、远程视频银行助力金融服务创新,支撑银行数字化变革,制胜新金融时代。基于开源的Open Stack的金融云实现金融业务系统的自动安装部署,IT资源按需所取,助力金融产品快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