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平台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4年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各大自媒体平台已经蓄势待发,这场关乎自媒体盈利模式的探索,注定是一场征战。
流量为王自媒体坐享广告收入
广告作为PC时代门户网站赚的盆满钵满的利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也不逊色,对于自媒体盈利,百度和腾讯两大巨头也瞄准了广告分发这块大蛋糕。
2013年12月,百度自媒体平台百度百家后起发力,来势汹汹,一开始就祭出了流量大旗,宣称所有的自媒体人都可以成为百度的广告分发平台,作者通过自己的百家页面的广告位点击来获取收益分成,实质上百度拿出广告流量换取自媒体内容。
这种盈利模式依托于百度自身强大的流量,背靠母体生长,自媒体人在短时间内尝到了甜头,也塑造了程苓峰月入3万的励志故事。如此一来,自媒体人成为百度的网盟的一个变种,每个自媒体人成为百度的合作站点,广告源源不断,收益就会滚滚来。
然而这种模式的价值可持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露出了弊端:随着自媒体人数的增多,单一作者的利益会摊薄,且就目前来看,收益较高的作者大多是被推荐到首页的作者。顺便提一句,这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打法,降低了自媒体人自身的价值体现,一旦半路杀出个360,拦截广告流量,自媒体人揭竿而起,又能奈何?
另外,展示广告都是以影响用户体验代价,百家也不例外。而百家日后移动端布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届时百家的广告呈现会受到更大的制约,如何在用户体验和自媒体盈利寻找平衡点是百度需要考虑的。
无独有偶,如果说百度百家聚焦于传统互联网广告,那么微信则是把自媒体人作为移动广告联盟网点。2014年初,微信上线广点通,作为全民参与的开放性平台,微信依然采用谨慎步伐,首先采用了内测邀请方式进行测试,这对于在订阅号里蛰伏已久的公共账号来说,无疑是福音。
微信依托腾讯平台的大数据、大流量,根据公共账号的粉丝情况与广告主进行精准匹配,相比百度web端“分产到户”的广告配发更有效率,尤其对于垂直领域的大号,可以针对性的进行O2O推荐,体现了自媒体账号的附加值。
公共账号的广告模式多为文章底部文字链形式,呈现更加友好,也不会对阅读体验造成影响,知名自媒体人李瀛寰肯定了广点通的价值,但提到广点通位于页面最下方,作者常规介绍或者签名档最下面,很多读者看不到,间接指出了广点通点击率并不高的事实,对于草根账号来说,低微的点击率乘以打开率,流量变现空间也并不那么乐观。
也许对于自媒体人来说,依靠平台的广告分发着实为一种快速赚钱的方法,但是从程苓峰挖到自媒体广告的第一桶金到百度广告分发以及微信广点通,都证明了广告分发方式惠及的大多是明星用户,长尾流量变现依然沉寂。除此,“点击率”驱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作家迎合热点、利用标题党讨好读者。而且像微信这种开放不强调原创的平台,内容的筛选者相比内容创造者更新能力更强,专业团队运营的采编大号,粉丝吸附能力更强,在利益去试下,劣币驱良币,影响自媒体的独创性核心价值。
稿酬模式 依靠编辑运营的传统打法
从博客到微博再到自媒体,核心都是内容。内容的重要不言而喻,而平台付费购买自媒体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策略,毕竟对于自媒体人来说,钱落袋为安才是最踏实的。
腾讯大家采用传统约稿方式,有爆出1-2元/字的稿费标准,签约标准甚至高达10万RMB/年,其更多是依靠作者自身的知名度作为考量拟定薪酬,无关于点击量、流量,有点类似平媒的专栏,自媒体人出售内容,编辑运营内容。
大家约稿的对象决定了自媒体精英化,草根自媒体是没有希望的。而且这种自媒体人与粉丝、平台之间处于一种弱联结关系。这种高端烧钱的打法注定是孤独的,短时间并不寻求平台的盈利性,而是以提高平台影响力为目标,而这种口碑的建立也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当然这种模式是否可取与平台资质和自身发展策略有关系,不可盖棺定论,此前搜狐也采用了稿件付费的形式,时隔不久,搜狐自媒体升级为内容奖励模式,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根据自媒体人的文章点击量、文章数量等作为评判标准,对自媒体人进行梯度奖励,打破了以往每个人都是不痛不痒的稿费模式,提升了自媒体人参与平台竞争的积极性。
此外,搜狐自媒体还在探索经纪人模式的盈利方式,平台牵线,邀请自媒体人参与商业活动,从中提取收入分成。这种尝试脱离自媒体人的原生角色,将经纪人模式嫁接在平台资源上,对运营成本人力、物力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样资源稀缺决定了这种盈利模式要想照顾到长尾人群并非易事。
多方布局 粉丝经济与平台资源并发
自媒体平台上演的是一场自媒体人和粉丝互动大戏,缺了任何一方都不行,罗振宇自媒体会员资格高价拍卖,显示了粉丝经济的潜力,那么粉丝经济能否成为自媒体盈利爆发点?
2014年初,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云阅读提出“粉丝捧场+编辑奖励+平台广告位开放”组合拳打法,高调发力粉丝经济,意在寻求自媒体影响力变现。
粉丝捧场功能是针对有原创能力的写作者开放,作为自媒体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吸附对味的粉丝,“浅浅的影响一万人,不如深深的影响一千人”,网易云阅读以用户订阅标签,为用户个性化推荐优质自媒体文章,粉丝对自媒体人打赏鼓励,刺激更多高品质文章产出。其逻辑在于通过粉丝力量保全自媒体人的独特性,但是让粉丝拿出真金白银需要一定的时间教育成本,并不能像广告分发那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微信对公共账号付费慎之又慎,网易推粉丝捧场想必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粉丝捧场是突破,但创新也意味着风险,因此网易云阅读也采用了常规编辑鼓励制进行全平台刺激,云阅读依仗较强的内容运营能力,通过点击量以及编辑评估,综合评价优质自媒体人,进行每月千元以上的现金奖励。
对于广告投放,网易云阅读在一开始就列入变现计划内,提供自媒体流量变现,随着云阅读广告系统的全面开发,自媒体人广告收入也不遥远。与搜狐早先提出的原生广告强调自媒体人自己扩展广告主不同,网易云阅读宣称,既可以推广自己的资源,网易云阅读平台也可以把自己的广告分给自媒体人。
以捧场盘活粉丝经济,强化作者粉丝关系纽带;以编辑奖励刺激正向竞争,促进平台良性环境;广告位开放,促进自媒体全局商业化。三步棋,环环相扣,网易的野心在于创造高黏性的商业生态。目前开放捧场和编辑鼓励,广告位尚未开放,云阅读的难点在于权衡自媒体优质内容和盈利迫切需求,毕竟自媒体人的耐心也是有限的。面对波诡云谲的市场,棋局虽好,如何驾驭落子的节奏更为重要了。
小结
一、广播电视类传媒
(一)电视。电视包括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盈利模式也相应有所区别。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1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1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要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提高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
数字电视作为大众传媒,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观众的不同需求,其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普遍服务,为大多数人提供电视节目服务,其中包括为部分低收入受众免费提供基本收视服务;二是为较高收入群体提供增值服务。
在定价策略上,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是非线性定价策略和搭配销售的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非线性定价策略的主要形式为两部定价,比如基本维护费加上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安装费加使用费等。搭配销售主要体现在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上,运营商一般提供不同的节目套餐。观众对不同节目的评价不同,通过打包销售可以减少消费者评价的异质性,从而可以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此外,数字电视运营商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预付费用的付款方式。消费者需要预先缴纳年度或月度的收视费,少罚多不退,通过这些有违《消费者权益法》和《合同法》的价格策略,运营商可以节省大量流动资金。
(二)广播。经营广播的过程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完整过程。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广播市场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广播产品就是节目,价格就是广告的定价。定价原则考虑三个指标,即收听率:价格=每收听点成本×收听率。广告主会根据不同频率的听众结构有针对性投放。广播广告是三次转卖过程,首先把节目转卖给听众,再将听众转卖给广告客户,然后将广告时段转卖给广告公司及客户。近年来,广播电台一直进行着经营模式探索,经历了“独家―多家―联合承包―单频率行业―总台行业”的几个阶段。总台行业就是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操作、分别核算的经营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是将广告市场划分为若干个行业,按上一年度广告完成额作为标底,对广告公司实行招标,价高者得到该行业的资格。取得资格的广告公司将任务额的5%~10%风险抵押金交给电台,完成任务给予返还,超出部分,按照奖励制度进行奖励。
(三)电影。电影的盈利模式包括票房收入以及后电影市场。目前,我国电影在生产、发行、放映上的脱节,相互不能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电影企业对放映的影片内容、质量,事先所知甚少。中国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对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随着电影产业的日益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这种电影理念将严重制约电影市场的巩固和发展。要实现电影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需要注重培养后电影市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美国电影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特别是电影后产品营销的成功。一般而言,美国电影总收入只有20%是票房收入,其余80%是影片后产品营销。从中给予我们启示: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要把后产品开发当作电影运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后产品营销已迈出了关键一步。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的上映,摩托罗拉通过海报,将产品信息融入电影的前期宣传;宝马公司赞助首映式与国美电器合作,其片花广告在国美100多家连锁店的电视屏幕上反复放映,最终影片还未上映便收回全部投资。
二、新传媒类传媒
目前,我国网络广告的总量还与报纸相去甚远,但其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已经连续数年保持高比例增长。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到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报告》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
(一)互联网新传媒。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
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
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主要是信息;商务平台,支持在线交易,既有B2B,也有C2C。
(二)移动互联网新传媒。以手机媒体为例,手机报纸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向彩信订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前两种方式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盈利渠道,但这些收入极其有限,并且目前的手机报纸用户多为免费赠阅,收费用户较少。对于另一种“融合媒介”手机电视而言,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通过卫星广播传输电视信号、移动通信网络参与互动的商业模式;另一种是只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电视信号的商业模式。前者主要收入来源于用户的手机电视月租费、电视广告费、电视点播费等;后者的盈利方式与现在各种数据业务的盈利方式类似。在推广手机电视业务进程中,现在不能对终端用户收费,推广手机电视的各个链条只能依靠广告收入。
三、出版类传媒
(一)报纸与杂志。我国传媒市场仍是半垄断性的,业外资本难以进入,专业化分工不够,传媒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传媒严重依赖广告,经营模式单一。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绝大多数报纸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广告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超过70%,发行收入占比例小。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表明,包括报纸和期刊在内的平面媒体广告在2005年年初开始出现了惊人的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其中尤以报纸的下滑最为惨重。虽然从2005年全年看,报业广告还是有所增长,但有研究者认为,与当年网络广告75.9%的增幅相比,报业广告的增长显然是明显放缓了。2006年全国报业增长幅度在2005年大幅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
(二)图书出版。图书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来自于销售图书本身的收入。我国的书价自1993年4月的图书价格改革,扩大了出版社定价自,除中小学课本、大中专教材以及党的文献外,其余书籍一律由出版社自主定价、自负盈亏。出版社推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客观上造成了图书成本的上扬,从而推动图书价格上涨。以前,出版社享受国家的种种优惠政策,如今,绝大多数出版社都要自负盈亏。
四、盈利模式探讨
总结以上分析可见,传媒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收入来源见表1。(表1)
2006年《传媒蓝皮书》显示,“2005年传媒产业比2004年增长了11.9%,仍然保持高增长的势头,但和往年相比,速度已经开始降低了。前几年传媒产业的发展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一倍,都保持在14%以上。这说明,传媒产业的增长势头开始变缓了,但仍然很强劲。”2005年中国传媒结构的改变比较明显,在传媒市场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市场内部各种媒介形态的市场份额此消彼长。蓝皮书指出,报业在2005年遭遇了“拐点”,进入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广告增长率从持续20年的高位跌落下来,广告收入大都下跌10%~30%,不少跌幅甚至在40%以上,平均跌幅在15%以上;同时,报纸的年轻读者流失,发行市场萎缩。与报业的处境恰成对照的是,互联网广告和广播影视增长强劲,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已达19亿元,比2003年增长75.9%;而2005年广播电视的收入也增长强劲,前三个季度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已达324.41亿元。电视在国内的人口覆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达到95.59%,全国电视观众达12.38亿人。我国广播影视已初步形成了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为了尽快摆脱无法盈利的尴尬局面,微博平台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
任何产品都必须考虑盈利问题,微博也不例外,在投入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没有盈利很难继续存活,商业化提速无可厚非。
然而,新浪微博商业化进程提速是迫不得已。新浪微博的成本投入逐渐升高,财报显示,2011年在微博营销和研发方面的总投入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一倍。虽然新浪凭借先发优势在微博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在流量上也远超对手,但大量的流量始终无法变现。而腾讯、搜狐等竞争对手却不会因此而放慢赶超的步调。对于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新浪而言,对微博的期待必然会更加急切。
对于微博的商业化提速,笔者持赞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产品的商业化提速可以净化市场环境,推进市场快速发展,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
今年5月,新浪推出企业微博2.0,向热衷微博营销的企业提供品牌展示、数据中心、应用中心三大功能。随后,新浪微博迈开会员收费的商业化步伐,再加上之前新浪微博推出的微号服务,新浪一直在积极探索微博商业化的可行之路。不断的商业化提速尝试总比腾讯、搜狐的不作为和永远等待要强。
新浪微博公布广告报价表时质疑声一片,但仔细分析发现,受限于国内网民较弱的附加服务消费习惯,选择付费的广告盈利模式完全符合当前国内互联网发展现状,除了广告没有其他可行有效的盈利方式。再者, Facebook 和 Twitter各自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已经通过广告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国内微博平全可以参考之。更进一步讲,如果新浪微博此举效果凸显,一方面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新功能和应用,另一方面将带动腾讯、网易及搜狐的微博广告盈利模式,从而推动微博盈利模式的发展和演进。
当然,弊端也显而易见,用户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将受到影响。
然而,一派光鲜靓丽背后,自媒体领域却也存在着让人无法忽视的“成长的烦恼”。由自媒体交易平台一道网联合问卷网发起的《自媒体人生存状况调查》显示,中国自媒体人在运营自媒体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包括受众需求难以满足、传播范围受限、内容生产成本高、盈利方式被动、抄袭成风维权难、管理经验不足、平台资源分散等各种问题。这群以80后为主力军,横跨70后、90后的“新”媒体人,不管是单打独斗,还是团队合作,要在这一新兴领域中可持续地生存下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事实上,自媒体行业规模虽与日俱增,但仍有相当多的自媒体人难以获得盈利以维持经营。1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发出属于自我、忠于自我的声音是许多自媒体人共同的理想,然而要实现这个理想,并在自媒体圈长久地存在下去还有很多坎儿要过。
问卷网调查发现,目前最让中国自媒体人闹心的问题莫过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尤其是在内容生产成本短时间内还无法降低、以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占主导地位的当下,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可观的盈利,不只是生产优质原创内容吸引受众阅读、关注那么简单。
在资深自媒体专家范卫锋看来,自媒体从业者的进场早期红利期是2013年以前。目前进场的自媒体人持续增加,同时之前进场的人并未退出,自媒体行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种情况下,除了极少数“游侠”状态的自媒体大号仍在单枪匹马运作,大多数想要做大的自媒体,便需要进行内容运营、商务合作、产品开发等等工作。据了解,范卫锋是证券时报财经传媒集团投资总监,曾多次帮助自媒体品牌获得资本支持,是自媒体资本化、团队化的坚定支持者。
问卷网《自媒体人生存状况调查》获得的数据还显示,60%的受访者正在有团队、有组织地运营自媒体。然而,即便团队分工合作,由于自媒体运营经验不足、行业规则混乱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自媒体人仍面临自身资源管理不到位,自媒体平台过于分散以致分身乏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原创文章抄袭成风、维权困难等困扰。而其中,原创内容抄袭在业内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有高达35.8%的受访者能够接受或已经进行了内容抄袭。此外,“山寨号”也成为了让自媒体人头疼的问题。例如,杂志《创业家》的官方微信被命名为“创业家杂志”,就是由于“创业家”三字被恶意“抢注”而导致的无奈之举。1关于原创稿件转载抄袭的调查结果[保存到相册]
对于自媒体领域普遍存在的抄袭行为,范卫锋分析称,自媒体目前要想做到所谓的“大号”、营销号,纯原创的成本过于高昂,而转载的代价过低。因此,大多数此类自媒体,走向了“编辑号”、“文摘号”的路线。他认为,抄袭的普遍存在是自媒体生态圈的毒药。而当前自媒体人的维权成本对于每个个体都太高,难以承受。对于侵权者来说,代价和成本却又太低,无法起到制止此类行为的作用。
路还很长,在摸索中寻找方向
作为刚崭露头角的新兴行业,自媒体一方面承载了许多创业者、媒体人的期待与想象,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因为“新”而出现种种问题。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的自媒体人也正想方设法做着不同的尝试,寄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可行的生产运营方式,同时拓展盈利模式。
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回归自媒体的本源,将打造优质原创内容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来积累并固定受众。这在目前以文章阅读、内容转发为扩大粉丝群及知名度的主要方式的自媒体领域中,是一种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积极行动。1
当然,内容质量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制作成本的上升,这势必要求内容的原创性得到保护。已有一部分自媒体人开始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最近自媒体账号“异见”的运营者黄杨和“花边阅读”的运营者侯俊谋就起诉了两家侵权微信公众账号,并各索赔万余元。虽然结果还是未知数,但随着自媒体人维权日益增多,类似侵权行为也将逐渐受到关注。
社交问答网站诞生之初,便受到了众多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青睐,如其代表性网站Quora一上线便获得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 Capital 1400万美元的投资。同时,国内社交问答网站知乎也是在创业之初就获得了启明创投、创新工场以及两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和蔡文胜的联合A轮投资。
一个新模式的诞生,围绕其盈利模式是否清晰成熟以及能否在短期内获得收益等利益相关的问题,必然会展开一场讨论。对于社交问答服务来说,距离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还很遥远。
盈利模式未明
自2009年创立至今,Quora已先后获得总计达6400万美元的投资。今年5月,Quora更是宣布公司所有重要用户数据在过去一年都至少增长了3倍,这其中包括日活跃用户数(DAU)、月活跃用户数(MAU)、注册用户数以及回答用户的问题数等。
尽管并不能如实反应网站质量和用户体验,但用户数据的增长却能直观地体现出网站当前的发展状况是否良好,而即便是发展良好且被看作社交问答网站代表的Quora,至今也尚未拥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Quora的用户现在达到了数以百万计,很多的用户已经看到了在Quora上面可以免费地提供和分享知识。律师和其他行业的专家正在使用Quora来建立自己名声,并且他们也通过Quora获得了好处。现在我还不确定公司是否会将此作为盈利点,因为我们现在的重点是促进增长,扩大规模,把尽可能多的人吸引到Quora这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上来。”Quora创始人亚当·德安吉洛(Adam D’Angel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随着Quora等海外问答网站的兴起,国内也涌现了一大批类似的网站,如知乎、略晓等。
从2011年1月26日上线至今,知乎已走过了两年半的历程,目前,其日活跃用户达到了60万,而月活跃用户则达到了1000万,短短半年就增长了10倍,而这种高速的增长仍在继续。
如今,知乎每天产生的优质内容量已经相当于两个新闻门户一天的更新量。今年5月,知乎了一款全新的资讯类应用——知乎日报,将社区中有价值的内容经过编辑选择,结合当下热点推荐给更多用户。“知乎一直致力于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到互联网上,让彼此能够更好的连接。”知乎创始人周源表示。
同样,模式与Quora相似的知乎在盈利方面的状况也与前者类似。而面对外界对于盈利模式的疑问,知乎团队也一贯以“我们还没准备好”作为回应。
“目前,知乎还处于内容生产的阶段,而盈利模式需等知乎达到信息传播阶段之后,这是属于第三阶段的事情,不能着急。”知乎联合创始人成远如是说。
在他看来,未来知乎的盈利模式不会和传统的企业有太大差别,也是以广告盈利为主。“在不伤害用户体验的版块上向企业、广告主收费,通过广告盈利,但当前知乎最重要的还是积累优质内容、扩大用户基数。”
有偿问答的尝试
同样是受Quora的启发而创立的略晓,虽然在人气、用户数据、外界口碑等方面不及知乎,也并未获得投资,但在盈利模式上的摸索却比知乎更进一步。
略晓采用小额有偿问答的模式,提问者可以通过它将自己想知道的信息、知识提出来,并可以通过现金悬赏的形式,获得更精准、更高质量的回答和服务。而回答者可以通过回答问题,获得赞同,同时还能赚取现金。
“让知识体现价值”是略晓的主旨,在创始人陈硕看来,每一个信息和知识都是有价值的。“用户在网上分享,光靠兴趣并不能持久,而只有给他们带来名或利才有可能让他们长期停留在问答网站上,并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分享给不认识的人。”陈硕表示,“如律师、医生等在网站上做出有价值回答后吸引到现实中客户,或是分享的内容被编辑看中并整理出书等。因此,有偿的小额付费问答就是我们最初想到的方式,就好像你用金钱来交换我的时间和知识。”
但显然,这种模式并不符合中国网民的行为习惯,人们习惯于在网上免费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资源等。“在当前的中国,泛社会化问答网站想要做有偿问答是很困难的,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我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陈硕表示,“但不得不强调的是,Internet等同分享,但分享并不等同于免费。”
陈硕承认,略晓最初尝试的这种小额有偿问答的模式情形并不乐观,因此,他们进行了第二次尝试——晓站,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开源的问答网站平台,企业或个人用户可以在略晓的平台下快速建立属于自己的Q&A站点。
“曾有很多商家找上门来,如留学、移民等,他们并不愿意在泛社会化的大平台上去做分享,但却愿意在我们的平台下做一个单独的、垂直的独立站点,展示自己并与用户沟通。而这给了我们灵感,晓站就是这么产生的。”陈硕表示。
晓站同时具有小组的社交性和小站的独立性,既可以作为兴趣小组使用,也可以作为建站工具使用,同时还具有提问、回答、评论、付费咨询等社会化问答的元素。
“从今年年初晓站正式上线至今,已经积累了不少用户。我们并不会插手晓站的推广,通常都是晓站主自行推广,这样也可节省略晓本身的成本。”陈硕介绍道,“在晓站的首页,有一块用户自定义的广告区,用户可以添加任何想添加的广告,增加自己的收益,而我们则是抽取分层,这也是我们继早期的有偿问答之后,探索的第二条路。”
“目前第二种探索的收益还行,但由于团队前期的投入,目前收入还没打平,我们也在继续努力。”陈硕表示。
盈利之路任重道远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公司的盈利模式会是什么样子。或许会是广告,也有可能是通过会员付费的模式,或者是通过专家咨询模式来增加营收。”亚当·德安吉洛如是说。
在针对问答网站盈利模式的探讨中,广告是最常被人提及的一种形式,而问答网站广告的魅力在于,用户在网站上或回答的问题、关注的内容必然是他们当前最关心的话题,从中透露大量的广告信号,而广告主就可捕捉这些信号,并据此有针对性的精准广告,提高广告的转化率。
新辣道联手《小时代3》推出小时代套餐,强调与粉丝的互动性,通过微博、微信征集小时代套餐四种鱼锅的名字、广告语、礼物。新辣道自电影《小时代3》上映前44天就开始造势,小时代套餐截止到7月21日已售出5000份。
新辣道还联合了追梦网,发起了“小时代主题餐厅”的众筹项目。支持金额从20元-5000元不等,每个级别有不同的福利。众筹项目达标后,新辣道将北京、上海的两家店改造为小时代餐厅。
围绕小时代套餐,新辣道希望借“餐厅即媒体”的思维,开展了O2O的闭环整合营销:
第一步:新辣道与《小时代》互为媒体。新辣道在商场中投放的媒体广告,替换成小时代版菜单;在小时代粉丝聚集地进行定向推广;双方以各自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为主阵地,相互宣传,宣传节奏相互配合。而每卖一份特别套餐,《小时代3》方面也可以获得10%的提成(每份套餐180元),未来新辣道卖出《小时代3》电影票也可能拿取利润返点。
第二步:借助《小时代3》置换优质资源,与网易、人人、万达电影院、快的打车、蒙牛合作,不需要像以往付出太大的代价。新辣道官方微信推出“完美周末”套餐,包括小时代套餐、限量礼物、万达电影票、代金券、快的打车券。
互联网思维,打造“餐厅即媒体”
主角谈
新辣道总裁李剑:
从菜单到主题餐厅,无不体现了互联网思维,注重与粉丝的情感共鸣,满足影迷们“理想在现实中实现”的愿望。既可以找到《小时代3》的忠实粉丝,为新辣道与《小时代4》的合作蓄势,与粉丝走得更近,持续沟通。又可以借助追梦网的网络用户,做二次传播、推广。而新辣道和《小时代3》互为媒体,传播对方,未必一定要多花钱。通过新辣道十年积累的会员、小时代的忠实粉丝,在优势传播资源互补的情况下,通过自媒体粉丝的互动,可以形成新辣道与小时代线上线下百万级的粉丝交互。双方并没有因此而付出太多成本。
而这种思路,可以作为未来餐饮业开辟新盈利模式的一个合作方向。我们有客流、有场所、有注意力,除了餐饮消费,为什么不能做更多的跨界品牌合作?
“餐厅即媒体”将引爆巨大的商业空间,未来餐饮业本身的收益将会越来越低,餐厅作为线上的入口,结合互联网基因之后,将创造更多的增值点。餐厅收酒水费,实际上是酒企、饮料企业借助餐厅这个平台展示、销售,就是个实证。餐厅作为强媒介,可以将信息有效传达给千万消费者,完全可以成为其他品牌的渠道,未来有很多想象的空间。现在新辣道的200家店,能辐射到2000多万的年轻女性,如果未来店面扩张到1000家,将覆盖中国大部分年轻女性,影响力自然而知。同时餐厅要借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与用户的深度互动,这样才能真正影响到用户。
新辣道资深市场总监刘波:
互联网思维,即餐饮业一直强调的顾客是上帝,只不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可以实现消费者的真正参与。借用互联网思维,不要只局限于服务好消费者,更要形成粉丝经济的链条、盈利模式。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带着消费者一起玩,以此保证消费体验,持续打造新的吸睛点。未来新辣道将根据消费者需求,涉足与新辣道密切相关的两三类生活服务,最终将消费者聚集到一个虚拟的社群,进行持续、深层次的消费者交流和互动。
合作方谈
《小时代3》制片人张先生
《小时代3》对合作品牌的选择标准是:受众人群匹配度、创意是否有吸引点、品牌价值是否能借势。而新辣道正契合这三点,而且合作的内容是生活服务类的,较容易打造衍生品,我们很注重新辣道自身会员及门店的规模性,对电影的宣传、落地、粉丝营销都是有帮助的;套餐经营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虽然新辣道借势《小时代3》是阶段性的,但经过本次合作,新辣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体系,可以将模式化、程序化的经验运用到下一部电影中,找到精准的、内容适合的电影即可。但是形式可以复制,内容却未必。这要看新辣道是否能将电影提供的内容,“为己所用”,能提升新辣道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并最终留得住粉丝们。
追梦网副总裁杨京华
众筹主题餐厅是给粉丝带来的福利,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粉丝的真实需求、满足粉丝、与粉丝互动、增强黏性,需要三方的共同推进:《小时代》制片方提供内容元素,新辣道提品和空间,追梦网回馈粉丝需求,并利用追梦网百万线上会员、全国高校学生会资源,进行精准地、定向推广。“餐厅即媒体”,是自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其实就是对用户的重复运营,让用户持续关注。如果能为原有用户持续提供新鲜卖点,是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度,获得喜好度的。但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要注重打通彼此,整合各自的用户群资源,在整合过程中,满足合作各方的自我需求。
大家谈
豆果网副总裁朱虹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餐厅即媒体”,突破了传统餐饮陈旧的营销模式,创新和跨界是值得点赞的。近年借助互联网思维火起来的餐饮品牌不少,但大部分都没有办法让消费者持续买单。餐厅受地域、用户的粘性相对也较低的限制,很难聚合粉丝形式交互式的社区体验,且还需要突破电影影响力的段性的,形成长时间的粉丝积累与持续自造血等,新辣道借助《小时代》将餐厅平台打造社区未来商业价值有多大还得看具体执行,成功的难度是蛮大。
王品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赵广丰
能否成为长远的商业模式要看产品和消费体验,产品是餐饮的核心,用餐体验是加分项。电影跨界营销推出话题性商品,实际是体验环节的提升,带动餐厅的知名度或品牌关注度,但一般是流水性商品,产品周期和寿命不可能太长,更难以让消费者持续购买产品。而参加这类活动的多是脑残粉或对你好奇的消费者,但是除了与小时代套餐之外的绑定合作,都与小时代无关,其他餐厅也可以这么做,没有独特性也未必有太大的吸引力。
从长远考虑,因为某部电影的粉丝人群相对小众,适合做阶段性的主题营销活动,但效应也较短,却也没有办法成为品牌的核心元素。但如果把影视变成品牌的延伸,风险在于电影的周期较短,是否能与电影高度联结,可能会被电影中或明星代言的其他品牌稀释掉你对这部电影的独有联结。
在大数据时代、O2O闭环下,王品集团也会找消费者契合度高的品牌做跨界合作,如宝马、HELLO KITTY,为顾客提供专属服务,获得荣誉感,以提高用户黏性、增加新客户。但消费者来店里主要是吃饭、体验,不是来接受媒体信息的,对消费者的优惠信息推介就要慎重,把实体渠道与线上渠道变成新媒体也要非常谨慎。
北京华夏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EO方建华
刚才说了,微博的主体不是网购,但微博大流量对淘宝的导流效果明显,换句话说,阿里就是奔着新浪微博的大流量数据去的。阿里要做的是把那些对淘宝有着重要作用的流量数据挖掘过滤出来,在新浪微博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新的导购平台。这样在不伤害新浪微博原有运营模式的基础上,阿里得以孵化一个有着巨大电商价值的社会导购平台。记住,他只是导购平台。
新浪他不懂电商,做不出像样的导购平台,阿里懂电商但没有足够的社交流量资源,也做不成这件事。没有战略投资,这件事就无法完成。而现在不同了,双方目标一致,利益共享,可以合力打造这个社会化电商导购平台。这就是大佬们的策略,也是目前电商竞争形式所逼。
说实话,新浪品牌广告之盈利模式确实遭遇了瓶颈。阿里背靠着700万活跃的网商,他们无一不希望在淘宝流量之外的社交网络上,构建自己的流量体系,拓展客户群。这也被业界认为是微博盈利模式探索上的绝佳突破。喜欢看表面的业界人士就表态了,他们以为阿里想在微博上开淘宝店,换句话说,从新浪微博角度来看,新浪微博开启了商业化的进程。如果这么说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双方而是在社会化电商数据挖掘上试探看看是否有所出路。这才是他们的目的,希望马云同意我的看法。
移动互联网这个事情谁也控制不了,但是腾讯确实占到了先机。但是未来谁在移动互联网这块市场地上挖土掘地,占据主要高地,目前现在谁也说不清楚。马云联合新浪微博孵化一个领先的导购平台只是阿里要做的一件事,另外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布局也正是阿里要做的。腾讯微信的市场地位,新浪微博与阿里的合作希望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双方单枪匹马都不足以对抗,但联合起来就有很多悬念了。(这个以前的文章我也分析了,阿里浪的联合确实具备了微信的绝大部分功能,PK起来,真的很难说)
另外,数据才是未来的互联网行业竞争的关键,阿里握有电商数据、社交数据将会使其更具有竞争优势,数据服务也是阿里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新浪的2012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74%,日活跃用户数4620万,同比增长82%。去年全年,新浪对微博的资金投入近1.6亿美元,营收只有6600万美元。受新浪微博近1亿美元亏损影响,新浪去年整体净利润只有3170万美元。
由于率先开创“门户+微博”盈利模式,新浪曾经受到投资者追捧,股价一度飙升至134美元。然而对微博的高昂投入拖累了新浪整体业绩,2011年新浪整体亏损3.021亿美元,到2012年才勉强扭亏。在业绩压力下,新浪股价最低跌至41美元,估值大幅缩水。
事实上,新浪微博用户数早已到了流量变现的时候。2011年,新浪CEO曹国伟公布了微博商业化六大模式: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及数字内容收费。从2012年开始,微博为新浪带来收入,2012年后三个季度,新浪微博收入分别达到1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和2850万美元。
易观咨询分析师闫晓佳认为,如果新浪微博是一家创业公司,一年几千万美元的营收足以支撑资本市场的预期,但对新浪来讲,这样的业绩与公司规模很难匹配。新浪微博聚人不聚财、只烧钱不盈利的窘境未根本改观,长期用门户广告收入养微博,对新浪形成巨大拖累。微信:盈利模式不清晰
微信自2011年1月上线以来发展迅猛,至今年1月,微信用户数已超过3亿。
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发送的各种拜年信息中,通过微信发送的占11.1%,通过飞信、微博发送的分别占4.1%、3.4%。短信拜年虽然仍占据主体地位,但已被微信明显侵蚀。
在腾讯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下,米聊等国内同类产品迅速败北。而在微信“朋友圈”推出后,微信摆脱了“对讲机”形象。闫晓佳说,新浪微博是完全开放的媒体平台,“陌生人”信息量太大,想关注的人反而找不到,而微信是一个半封闭的“熟人社交圈”,更适合熟人交流。与新浪微博相比,微信的圈子更加核心,微博用户向微信“朋友圈”转移很正常,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微信用户的黏性。
尽管对内对外都产生巨大冲击,但微信仍没找到明确的变现模式。
从腾讯发展经验看,一个优质项目往往都能在短期内找到清晰的收入模式。如桌面QQ在2001年同时在线突破百万,两年后QQ秀业务即产生巨额收入;2003年腾讯做游戏大厅、2005年大力发展腾讯网,同样迅速获得回报。而微信在迅速扩张两年后,仍没有盈利迹象,3亿用户并没有变成真金白银。流量巨头变现难
“用户多了自然能盈利”已成为互联网行业共识,但实践中,巨大的流量并不一定能产生相匹配的收入,将流量做大只是第一步,将流量变现更加考验一个企业综合实力。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新浪微广告形式没有摆脱门户广告传统思维,大量广告推送给了不需要的人群,对用户社交行为背后的商业信息视而不见,广告投放不够精准。事实上,新浪微博客户群与电商客户群高度重合,如果加强用户信息挖掘,做到精准分析,并通过技术手段做到有效推送,并与电商建立合理的分成模式,能为新浪微博带来更加有效的变现渠道。
社交关系模式
微信诞生以来,依托腾讯独有的用户资源进行推广,这种经济实惠的通讯工具成为很多手机用户的首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即时通讯网民规模达到5.32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6440万,即时通讯的使用率为86.2%。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微信,其直接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是增值服务的开发。微信在社交关系模式中开发的主要产品见表。
微信从1.0到4.5,在其业务极受关注的时期,它适时推出相关附属业务,提高了用户黏性,尤其是产品功能上的快速创新使得微信不断提供差异化应用,成为其社交关系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微信不仅是即时通讯工具,还是移动社交平台与信息资讯流通平台。
从这些创新应用的推广看出,微信是“点对点”,而微信营销是“点对面”。在社交工具推广的初期,在用户还没有建立起对微信的信任和忠诚度之前,如果过早地进入商业化可能会有损用户体验,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这既不利于其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可能在竞争蓝海中夭折。所以微信在“社交关系模式”这个层次考虑最多的是其产品推广及用户黏性的培养问题,目的是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为以后在商业化竞争中建立信用体系夯实用户基础。
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不同的盈利模式,在社交关系模式建立时期,微信作为沟通工具,它的价值是为用户减少了短信和通话的费用,因此在这一阶段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腾讯与电信运营商的沟通和合作。比如,微信与香港电信运营商电讯盈科合作,推出香港地区用户8港币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套餐中包括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的文字、语言、视频等服务。这些尝试给运营商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业务,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电信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总之,从社交关系模式来说,第一重要的是先发优势,使后来的易信、来往难以望其项背;第二个是用户体验,互动性始终是最核心的一个因素,既维持着使用热度,也吸引着后来者的参与,而且拉高了竞争的门槛;第三个是与管理者的博弈,比如最近微信在封一些账号和微信群,这是市场无法抗拒的因素。
表 微信前期主要产品一览表
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微信的确需要时间与用户建立“刚需”关系,但也需要有效盈利来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在《论社会化媒体盈利模式的创新》一文中曾预言:“电子商务模式将成为社会化媒体盈利模式创新的突破口。要实现从社交关系模式到电子商务模式的递进转变,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工具需要革新,那就是移动支付工具。”为了推进移动支付的商业化,微信首先从移动手机游戏入手,以趣味性来吸引用户,其次则是推出支持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
投资嘀嘀打车。2013年1月6日,腾讯投资3000万美元给滴滴打车,将其业务植入微信。这款改变出租司机等客方式的应用程序,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据腾讯公关部数据显示,2014年1月10日-2月8日,微信支付的订单总量已突破500万单。截至2014年1月26日,使用嘀嘀打车的全国司机总数超过了40万,乘客达3000万以上,全国共有33个城市支持微信支付打车费。其中,北京地区用户数为630万,日均订单12万份。微信支付订单总量已突破500万单,根据微信支付的奖励规则,若以奖励金额最大值计算,滴滴打车的奖励总额目前已超过1亿元。
发起“微信红包”活动。把微信手机支付推到高峰的是2014年1月26日推出的“抢红包”活动,这个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拜年”服务在新年伊始引发了一场发红包、抢红包、讨要红包的狂欢盛宴。据统计,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16点,参与微信抢红包的用户数已经超过了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与耗资巨大的滴滴打车相比,微信红包建立了在社交中交易、在交易中社交的移动支付平台,其中的最大赢家是腾讯公司。
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虽然微信在移动支付工具推广上“烧了不少钱”,但这为以后微信进入金融行业及发展电子商务模式打下了基础。2013年6月17日,微信低调地针对一部分公众账号开通了在线支付购物功能,腾讯同时也将旗下支付平台财付通引入微信公众账户,首批接入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四家一线品牌基金公司,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获取产品信息,直接进行交易。这种“互联网+金融”的厉害之处就是通过渠道优势,降低了普通民众理财的门槛,取消了理财经理的中间环节,让理财变得更加简单透明。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用更低的成本将小额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带动了金融企业的变革。
中国互联网金融,是个很特殊的存在,本质上是银行支付系统和信用卡系统的落后与现实中不断增加的快捷支付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银行系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将会采取措施。比如今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鼓励并支持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但部门之间的协调监管需加强。随后,央行条法司在京召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商讨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同时,也会进一步改进银行支付系统,但是这个问题并非短期可以解决的,不能通过既有的途径解决,就一定会有另一种形式出现。因此,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未来的日子还长,博弈才刚刚开始。
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推动下,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实质上已经开始进入到移动电子商务这一层面,首先它要突破移动支付与用户对接的技术门槛问题,其次要在公共平台上建立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最后将用户流量合理导入到移动电商平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微信应从社交媒体本身出发,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微信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分享用户资源,并且用户也可以通过O2O切入电子商务企业,从而完成对接的信息流。显然,腾讯已经开始行动,2014年3月10日,腾讯宣布入股京东上市前15%股份,把旗下B2C平台QQ网购和C2C平台拍拍网并入京东,并且微信支付也将为京东开放专属入口。这体现了腾讯明显的战略意图――依靠京东彻底打通微信生态圈,即利用京东拥有的1400个配送站以及1300个区县物流,构建本地服务与“最后一公里”的立体生态圈。此外,微信需要不断更新创意类产品来培养用户的电子商务习惯,然后建立自身数据库实现针对用户购买产品的精准营销,实现从商流到资金流的转换。同时,微信会进一步实现物流、互联网、日常生活各方面需求之间的切入和衔接,并把用户的购物体验嵌入到社交网络中,通过“关系链”等形式进行口碑营销,完成级联式扩散传播或者实现商品的“病毒式营销”。
移动电子商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领域,它不仅需要数据库、支付平台信用体系等技术构建,还需要开发杀手级数据产品,以形成移动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形成这种生态系统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也依赖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对于腾讯而言,从将搜搜注入搜狗,到入股大众点评,再到与京东的交易,都是其做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战略布局。其中最核心的是人与人的连接(微信)、人与信息(搜狗)的连接、人与物(电商)的连接,这些关键节点的实现将极大丰富微信支付、金融服务等核心产品的应用场景。如果微信的支付功能与移动电子商务对接能完全普及,那么微信的盈利模式也找到了突破口,微信的长足发展也就有了经济基础。
物联网信息模式
微信在商业化进程中,其野心不在广告,也不在游戏,更不在增值服务。微信真正的目标除了国际化,还有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拓展,它将用户拓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的分享与互通。2013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上中国电信副总工程师靳东滨表示,2012年国内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到2015年国内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市场的变化,也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从智能汽车到智能家居,从谷歌眼镜到三星近期推出的Activity Tracker智能腕带,从3D打印技术到苹果即将推出的全息投影,每一处微小的应用都像是给人们穿上了感知信息的“新皮肤”,它不仅预示着物联网正进入到人们的生活,还显示出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未来,物联网相关软件应用首先会步入一个抢滩市场的“格斗期”,然后会细分市场进入维系发展的稳定期,最后为了实现物联网应用的集约化发展,可能会实现应用平台的规模化整合。物联网应用的创新及多元应用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将成为未来物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当然,物联网的基础互联网也会发生一场以应用创新为机遇的升级,这种升级表现在互联网Web3.0的发展上。
1998年,万维网联盟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提出语义网概念,简单来说,语义网是一种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够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像人工智能一样使交流变得更有效率和有价值。未来的Web3.0正是以语义网为基础,基于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链接,物与物之间相关联的数据网络。如同《大数据》的作者涂子沛所说:“就像浏览网页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数据在网上的自动整合和跳转也将成为我们新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新的方式,互联网将向我们推送信息而不是我们在网上搜索信息。”这种以数据驱动生产力变革的形式就是未来物联网信息模式,它需要物联网生态圈与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对接。目前社会化媒体信息关联不仅是互联网Web3.0的发展方向,更是实现物联网物物相连的趋势。对社会化媒体来说,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思想意识的巨大变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上的O2O模式似乎成为一个商机无限的蓝海。它将促使传统电商和传统零售趋向线上线下价格一致;到移动电子商务时代,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开始实现功能上的整合发展,并改变盈利模式。最终,谁能率先打造出O2O闭环,形成环形运营机制,谁就能抓住新的行业增长点,进入物联网的竞争蓝海。
二维码功能显然在物联网领域不容忽视,微信也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比如它已经可以绑定财付通,再通过二维码识别并与移动支付结合,使用户实现“即拍即买”。 2013年8月份,微信5.0版本推出后,在北京国贸的银泰中心就有自动售货机上标明,使用微信二维码扫描支付就可购买饮料、小食品。虽然,当前二维码的安全遭到诟病,甚至2014年3月13日,央行要求暂停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业务,但这正凸显了二维码功能的重要性。相信完善了产品安全性的二维码功能将在物联网竞争蓝海中起到关键作用。
未来,微信商业化发展的主体将从内容转移到人。它的盈利模式不仅能拓展到“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上,而且还能拓展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与人生体验中。在物联网信息阶段,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一个像二维码一样的通用ID,当人们需要技术设备来感知个人喜好时,就不得不自愿显示ID,以便技术设备搜集个人数据,从而向个人推送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实现信息的对等传播,在商业发展上实现供求的精准营销。
在物联网信息模式背景下,微信作为一种应用介质应该和时下热门的可穿戴设备结合,使人与物可以对话,人可以直接向物发出指令,从而上升到一种人工智能的存在,变成人、物之间互动的遥控器,而遥控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数据库建设,从而诞生系列的微信营销的管理工具,比如有偿的个人信息屏蔽工具、精准的市场调查工具等。未来电子商务发展到物联网阶段,将把仓储管理、物流运送、货物查询、柜台收银与智能手机全都连在一起,买家能够轻松找到所需,快速完成购买;卖家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准确地掌握客户的行为特征,包括客户的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实现个性营销。
当前微信盈利的两个困境。网络具有自我增强机制,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能是商业盈利新的增长点,微信的商业化路径也不例外。根据美国商人圈对8500多家美国企业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70%的美国中小企业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都开展了社会化营销活动。但在中国,这些才刚刚开始。当下微信的盈利模式正处于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初期,还存在内外两个困境。
一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微信属于网络经济的“新产品”,它的运行受网络经济规则的制约,同时由于具有优先情结特性,致使网络链接产生马太效应,出现网络的非均衡性,比如微信在运行初期与移动运营商展开的是否收费之争,这都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利益矛盾。
二是从内部环境来看,自从微信公众平台开放后,大堆营销账号进入这片蓝海,衍生出了微信“加粉”、微信恶意代码、微信解封等灰色产业,形成一条产业链,以至于微信水军和微信培训在其中搅乱市场,形成微信乱象。另外,微信自身仍需要技术提升,譬如网络隐私及安全隐患都是亟需突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