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电工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
实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76-02
维修电工实训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等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也是社会开展“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工安全知识与技术,熟练使用常用电3232具及仪器仪表,识别、选择、调整常用低压电器,学会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修,能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操作水平,部分高水平学生可以达到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操作水平。本课程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技能后,可以胜任企业里安装、操作、维修等电工岗位。
然而传统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距离,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造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取证间的脱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做到本课程的实训教学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必须对现行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
“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因此,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打破传统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线索的教学模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真实的企业岗位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行为,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实施教学,使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同时通过对实际线路的接触,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实验,并体验企业对实际岗位的要求,逐步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路
维修电工的工作涉及设备和人身的安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典型电路的安装与线路的检测、专业工具与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通过对这一岗位的调研,及行业专家的深入分析,根据这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将本课程设计为四大模块:基础技能实训、应用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技能实训。以上四个模块是以完成维修电工这一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通过真实的项目环境培养职业素质。同时教学内容涵盖了“维修电工初级”的基本应会要求,涵盖了“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应知、应会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融于课程教学中。
三、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线的课程实训内容
针对安装、操作、维修电工等职业岗位对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和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既能贴近企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又可实际操作的学习情境,如触电急救训练、电工仪表与实测、照明电路的安装与检查、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调试等项目。将学习情境分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和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学项目丰富,内容充实,针对性强,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体的实训内容见表1:
四、基于行动导向原则的教学模式设计
维修电工实训是一门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完全在实训场地和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讲、练、示范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实现教学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特别是在生产技能训练中,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实际生产,得到实际技能训练。在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中,都以生产实际中的规程、规范为指导,严格执行岗位责任条例,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整个实训内容占用三周教学周,共计90学时。其中基础技能实训占用20学时;应用技能实训占用22学时;综合技能实训占用20学时;生产技能实训占用28学时。基础技能实训分为5项实训内容,10个单项实训项目,主要侧重于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维修与保养。应用技能实训主要侧重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分为6个实训项目,主要学会控制线路的连接、调试方法。综合技能实训以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故障排除为主要实训内容,分为3个实训项目,主要完成机床控制电路的检修任务。生产技能训练主要是根据校办工厂的产品调整实训内容,目前实训项目是电动吊篮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在应用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中,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融入教学过程。
五、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考核体系
【关键词】高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方法;总结;体会
高级维修电工实训主要是电气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了《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与PLC》和《电工技术与电机应用》等多门课程后开展的实训项目,是在取得了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操作训练。该实训项目的时间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三年,此时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此实训项目。同时,在学生进入三年级后,要面临用人单位的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更全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所以,适时的安排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为此,如何开展高级维修电工实训,确保实训效果,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作为老师,经过多次实际指导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归纳出了以下几点实践教学方法,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
1、做好实训项目分析,明确实训项目的内容
首先要对实训项目进行分析。组织高级维修电工实训的目的之一是学生要参加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且要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证书。所以根据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要求,将此次实训定为三个项目,即单相调压电路的安装与调试、钻床与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操作与故障排除、PLC设计。
其次是明确实训项目的内容。项目之一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具体内容是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线路的布线设计;电路板的制作和元件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之二钻床与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操作与故障排除,具体内容是熟悉各元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钻床与铣床的控制线路工作原理;了解各元件在模拟电路板上的位置;掌握操作与故障排除方法。项目之三PLC设计的具体内容是熟悉基本指令和硬件系统连接;Y—D控制电路、双速控制电路和自耦降压电路的改造。
2、合理安排实训时间与实训进程
三个实训项目总的时间是三周,总的实训课时为84学时。各个项目的实训课时均为28学时。实训进程用表格的形式绘制,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适时了解每天实训的进程。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组织实施实训过程
针对三种不同的实训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相应的实训目的与要求。
3.1在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实训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3.1.1集中讲解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首先集中讲解本实训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操作要领,如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测试、焊接技术、布线设计技巧等,让学生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心中有数。
3.1.2分组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把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分组,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在实训过程中既有分工又互相协助,共同完成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3.1.3才艺展示
在实训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焊接技术好,焊点不仅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良好的导电性能,而且表面整齐、美观,焊接质量高。有的学生在布线设计方面表现出色,元件布局合理规范,排列整齐。由此指导老师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各阶段表现优秀的学生,让优秀的学生来展示其才艺,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有利于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
3.1.4经验交流
在完成了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后,指导老师要及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并研究改进的方法。这样在老师的精心辅导和学生认真努力下,能按质按量地完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3.2在钻床和铣床线路的操作与故障排除项目实训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3.2.1示范式
对钻床和铣床电气控制电路的操作练习采用示范式教学方法。先由指导老师把整个完整的操作步骤操作示范一遍,讲解操作要点和难点。例如从钻床的主轴电动机的起动、摇臂升降电动机的上升和下降、液压泵电动机可逆控制、冷却泵电动机的起动等,边实际操作边讲解,让学生有很强的感性认识,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记忆深刻。
3.2.2阶梯式
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再把整个完整的操作步骤进行分解,学生分步地多次、反复的单独进行练习,然后再合成为完整的操作步骤。通过先分再合、从简单到复杂如此阶梯式的练习后,学生能够很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
3.2.3引导式
对钻床和铣床线路的故障分析与排除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按照电路原理图,从元件图形符号的含义到主电路的接线方式和控制电路的接线方式分析,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和阅读电路原理图方法,熟悉钻床和铣床线路模拟板的电器的位置和布线规律,再结合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电器的动作情况。通过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很顺利的完成这个实训项目。
3.3在PLC设计项目实训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3.3.1点拨式
PLC设计项目首先要根据具体控制电路设计PLC梯形图,在实训开始指导老师只简单介绍,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能编写出有新意的程序,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时指导老师要适时点拨学生,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的改进,最终完成梯形图的设计。
3.3.2竞赛式
在PLC梯形图设计好后,要进行计算机与PLC之间的通讯和实现PLC的硬件连接与运行。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式,比比谁接线和操作做得更快更好,无形中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效率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实训总结
通过三周的实训,学生在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实训过程中,通过对电子产品的制作调试过程,学会了阅读电路原理图,熟悉了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测试,进一步掌握了焊接技术和电路组装技能,并能熟练查阅相关元件手册;学会使用电子仪器调试电路的方法并能处理安装与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大大提高;在钻床和铣床线路的操作与故障分析项目实训过程中,以工厂实际设备的电气控制为例,学生熟悉了工厂电气控制的特点和电路实现方法,基本具备了分析故障原因和查找故障出现位置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通过PLC设计,学生掌握了正确设计PLC梯形图的方法,熟悉了PLC的硬件连接与运行特点,更加了解了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训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由学校负责组织的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试,考试结果令人满意。
5、实训体会
三周的实训,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老师和学生要加强沟通,在实训过程中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训教学效果;二是要加大实训室的资金投入,在数量满足的情况下保证设备的质量;三是要对实训内容进行修改。 钻床和铣床线路的操作与故障排除这一实训项目有一部分与中级维修电工内容重复,希望以后能用新的实训内容来代替,效果会更好。
中等职业教育 理实一体化 实训 双师
中等职校学生入学时大多数在16岁左右,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气技术专业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企业和应用类公司、单位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生产线上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生源差、在校时间短、实训硬件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等现实问题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对新疆职教投入的加大,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用理实(理论、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开的做法。现将我校在电气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作以简单介绍。
一、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实训硬件不足,且现有的实训设备很难满足企业对学生的技术要求;“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也难以胜任“动手”;理论课偏多,实训课偏少;理论课上学生只动脑不动手,而实训课上只是简单模拟教师的操作过程,只动手,不动脑。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失去了教学应起的作用,即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探求手脑并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1.优化并压缩基础课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与我校其他专业不同,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因此,我们要在基础课内容的选择和课时分配中要突出重点,综合考虑(见图1)。
不因人设课,大胆地弱化一些基础课。将地方史、法律、职业道德等可合而为一。对职业生涯课程分为占课时较少的普通班和选修提高班。依据学生特点,设置礼仪、企业文化、美术、职业生涯(提高班)、文学欣赏、青年心理学等选修课。这样既节约了课时,为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节省了大量课时,同时,也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选定的基础课程进行内容的优化。而其他的课程,如数学,可根据专业特点,着重函数、方程组及线性代数等内容,为学生的后续课程做准备。设立校内各专业的学术机构,对选定的基础课内容进行确认。编写适应本专业的基础课校本教材。
2.调研企业,强化校企合作
我校近几年不间断地选派教师下企业调研,并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常规化。通过对中泰化学、广汇集团、特变电工、乌石化、新疆化肥厂等企业的调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通过调研,我们把专业设置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状况,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为理实一体化打好了基础。其次,通过下厂调研,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实训基地,开拓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下厂实习,有侧重点的学习本专业的新技术,干中学、学中干,提高技能,增强职业能力。同时,在下厂的调研锻炼中,也使我们的教师群体得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及技能,开阔了眼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好了师资贮备。
3.实训场地的改造
近几年,我国对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我们要把握好这一契机,对以前的实训项目进行优化,对实训室进行改造并进行充实,以满足本专业核心课程,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PLC、电力拖动等课程理实一体化的需要,并根据已有设备,加强学生对内外线路布线、安装的认识,特别需要树立学生安全用电、安全操作的意识。此外,对于一些成本较大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训项目,可使用仿真器材进行实训。考虑到专业特点,应当把实训室建立成理论、实训操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两者相互渗透,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场地。
4.设计技能模块
根据技能要求,研究并确立每个岗位的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并分析技能要求及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遵循认知规律设定实训项目。在教学中,以项目为驱动,围绕项目展开,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渗透于实践中,讲练结合,使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中级维修电工的考前综合练习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分析了中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见图2),确定了技能实训的行动领域。
中级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主要分为以下两项:一是安装调试操作技能;二是故障分析、修复及设备检修技能。围绕这个目标,并考虑在企业调研得知的实际情况,对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内容进行了组合,编制了中级维修电工一体化教学系统方框图(见图3所示),通过这些核心实训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气专业在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基本核心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5.一体化教学拓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气技术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而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学校的实训设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紧跟企业进行更新。应当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把握好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机会,把校外的顶岗实习,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在实习之前,首先应当确定学生所在企业中本专业的核心技能是什么,新技术、新方法又有哪些,同企业一道,组织由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实训教师队伍,安排学生参与对不同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工作。实习中应分阶段进行总结和考核,循环上升,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的意识。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成绩综合评定,教师要及时更新实训计划和教案。只有这样,我们才完成了本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过程。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环节。作为职校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用教育理论及授课技巧,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此外,应当将具有技术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坚持教师下场学习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成长锻炼,应尽可能参与或学习企业的一些重大技术改造,使我们的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鼓励学生面对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所构建的产品目标,产生一种创造激情和价值实现欲望,使学生能够在一种企业生产环境或情境下,按照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工作模式,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做“融入课堂学习,学生围绕项目中核心理论知识点及重点实践技能分组讨论,互动教学,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训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的手段上,采用模块化教学和任务引领式两种教学方法。即在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在专业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采用任务引领式教学。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考虑了专业基础课的完整性、灵活性、共享性,又兼顾了专业课的针对性、实践性、指向性,使得两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
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教学知识点,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以模块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有机整体。各模块在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同时,又相互独立,可根据专业技能教学要求进行取舍,也可随技术更新对相应的模块内容进行更新;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结合,注意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及考工综合训练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引领式教学方法,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体化教学中,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育内容,在明确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后,完成向实现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在教案的编写中,打破传统的方式,设计全新的教案和学案。例如,在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重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了利用实物,自己动手,寻找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思考,从而寻找规律,找出问题的答案。首先,在多媒体中出示电路图,让学生认真识读。指出各元件的名称,根据符号判别三极管的管型。其次,要求学生根据电路图,按规定在试验台上搭接电路。调节RP电位器,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情况和LED的亮度变化。缓慢调节RP使IB分别为10uA 15uA 20uA 25uA 30uA,记录IB、Ic和IE对应的电流值。把各次测量数据记录在案。最后,根据记录测量的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自行发现三极管电路的放大规律,相比过去单独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甚至连演示实验也不进行的情况,首先,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其次,在分析思考实验现象的同时,学生自主得出了结论,相比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也更为深刻彻底。
4.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模拟考工形式进行,分为理论及实际操作。在理论考核中,应重点考查学生对应项目所涉及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在实际操作中,重点考核学生操作(每个阶段子项目)能力,使用电气设备能力,分析排除故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考核学生敬业精神及安全意识,给出综合评价成绩。
四、成效与展望
通过一线教学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改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现了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新人才培养管,缩小了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企业用的上、留得住。在招生、学习、就业的良性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实施,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条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过程中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了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更科学的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在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新疆这样边远地区,实施电气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无疑是艰辛的,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锻炼,走上业务不断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罗庚新,宁玉山.高职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1,(3):104-105.
\[2\]张国香.“宽口径”人才模式下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12,(5):91-92.
关键词:维修电工;三阶段训练;探索
中图分类号:GT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12-02
1 “三阶段训练法”的提出
针对上述问题,2003年9月,我们学校电工专业制订并实施了专业技能的“三阶段训练法”。在制订具体方案时,我们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四个方面:①电工专业的教学大纲;②国家技能鉴定指南有关章节;③东莞市对维修电工专业职校生的技术要求。④结合本校电工专业的教学资源配备实际情况,我们把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分成八个母模块,它们分别是:一、安全用电;二、电工工具及仪表;三、相关知识;四、室内线路;五、电子;六、电动机;七、电力拖动;八、机床线路。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个项目。按照三年制职校电工专业的教学计划(电工、机电、机械制造、数控专业第一学期专业课有《电工技术》;第二学期专业课有《电子技术》、《电工仪表》;第三学期专业课有《电力拖动》),充分考虑“三阶段训练法”的可操作性,我们把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分成三个阶段,规定每学期为一个阶段。第四学期后半段一般为下单位生产实习,不安排校内实训。详见下表1。
表1中的内容以项目为基本单位,分解到三个阶段中。前二个阶段重点为专业技能基本素质训练阶段,通过这二个阶段的实训,使电工专业的学生能全面、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此后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技能提高阶段,重点为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训练。按其所设置的技能训练内容,到第三阶段,所学的内容达到中级工水平,即学生在第三学期结束时,成绩合格的可以参加中级工的等级技术鉴定。
2 结构分析
(1)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共设置了八个母模块,二十六个项目,其训练内容紧紧抓住维修电工的技能要点,包括了历年来等级技能鉴定的各知识点与技能点,每个项目均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既有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又有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体系。
(2)该方法分阶段设置,备阶段在安排内容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紧密结合教学计划,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教学进度和相应学科的授课时间。符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
(3)在测评技能训练成绩时,模拟国家技能鉴定中心的考试方法,试题难易程度相对稳定,每一阶段可选择的测评课题均在两个以上(带为备选)。
(1)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以下三点:①要求学生毕业前达到国家技能签定中心的中级维修电工的标准。②满足本地区用人单位对维修电工专业毕业生提出的知识技能要求。③为该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 实践后经验总结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1)激发了学生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往,一年级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所学知识得不到运用,学生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理解不深。而当开始上技能训练课时,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又已淡忘,训练效果不甚理想。“三阶段训练法”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方法。学生一进校,就既学理论知识,又学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始终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在每个阶段中,我们都设置了两类项目,一类是基本技能,另一类是产品或者服务。例如第一阶段,1、2、3、7、8、9等项目属基本技能。5、6等项目属服务,9、10、11等项目属产品,当学生练习基本技能感到枯燥的时候,教师就让他们练习产品或者服务项目。由于产品或者服务是一种看得见的输出,能给予学生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学习劲头更足。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相应加强,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2)技能鉴定成绩稳步提高。“三阶段训练法”在起始阶段就注重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安排了足够多的时间练习基本操作技能,改变了以往为考试而练的模式,克服了因基本功不熟练使成绩波动大的弊端。从夯实基础抓起,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有序的技能训练,使技能鉴定成绩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
(3)有利于专业系列化设置,增强了专业适应面。“三阶段训练法”吸取了模块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专业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教学机制灵活,易于开展专业系列化设置。同时,维修电工专业可以向电子、电气仪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延伸。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前二个阶段可以基本不变,后一个阶段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作相应调整。除此外,电工专业本身也可根据毕业后的就业趋向灵活调整:如变成内外线电工、高低配值班电工。
(4)培养的学生专业素质全面、适应面广。“三阶段训练法”包含的内容广泛,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对操作技能要求全面、具体。这就保证了学生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专业上的潜力得到全面开发,专业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技巧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拓宽了学生毕业时的择业范围,增强了其对不同工种的适应能力,也适应了快速发展的企业、工厂对电工在技术和能力上的需要。
4 结语
一、电子电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电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现场操作技能和素质,就业后应能尽快上岗。所以,实践教学是实施电子电工类专业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应占较大比重。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
中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整体教学体系采用“前后两段式”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与此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式结构体系,它由实验系列、实训系列、综合实三部分构成。各个系列的实践性环节,都融入了实践素质教育的内容。实验系列由专业基础课程与基本素质课程组成,它穿插在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初级阶段。实训系列由基本实践环节组成,它一般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相应课程理论教学的中间或结束后进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中级阶段;综合实要融入相应工种的技能,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毕业前的就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级阶段。
二、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我们电子电工类专业坚持基础知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强调素质实践教育的原则,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质。
1、加强基础知识
主要通过实验系列来完成。为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各理论课程都含有课内实验。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2、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主要通过实训系列来完成。实践教学各环节除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包括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一般能力。如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不断。电子电工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是电工工艺技术、电子工艺技术及机床电气控制的能力,它主要通过实验―实训―综合实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等模块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自设性内容,针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
4、强调素质实践教育
主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综合实来完成。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在教法上,要充分发挥实践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根据实践环境施教,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个性。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手段的研究、开放与应用,采用电子教案、课件、模拟软件、投影仪演示等多种教学形式。
在学法上,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实践前有预习,明确每个实践模块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独立拟订实践环节的方案;实践过程中有步骤,做到认真听讲与记录,仔细观察,牢记要领,善于提问,勤于分析与训练,掌握技能;实践后有总结,及时写总结报告,归纳技术与操作要点,分析不足与改进方法。
在实践教学的途径方面,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电子电工类专业逐步完善形成教学、实训、与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有效促进了各方面的结合,加大推进了“双证书”教育的力度。电子电工类专业“双证书”教育的主要思想是: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实现培训、实训与考试三位一体。具体做法是: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相应工种的应知部门,实践教学环节要融合相应工种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达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经过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职业资格零培训。同时可以依托企业,深入进行校企合作。
四、抓好三项基本建设
中职实践教学改革要抓好三项基本建设。
1、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综合性和先进性的改造;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和电子行业的优势,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它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
2、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采用了中职公开出版的教材,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和校内的“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状况,体现岗位的针对性、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编写校本教材(实践教学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完善建设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关键词】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对《维修电工》课程的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核如果采用单一的阶段性考试和最终平均分配每个项目的权重是不合理的。因为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与成功感丧失,甚至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等现象,其次,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与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尊师观念缺乏,纪律观念淡薄,师生冲突,生生冲突极易诱发,再次,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着行为道德素质低下等问题。职业学生存在以上现象的成因是老师的教育理念的错位、单纯地以学习成绩评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上进心不强。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维修电工》评价方式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教师评价一刀切;二是,《维修电工》课程标准不完善;三是,缺少应知方面的评价;四是,评价标准不完善;五是,缺少综合性项目。
鉴于此,笔者思考引入《维修电工》课程教学的多元评价势在必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于是2014年3月申请了《关于《维修电工》课程教学多元评价的研究》课题的立项。
二、问题研究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人才。而评价改革则是造就这样人才的阶梯。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它强调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实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各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目标,让评价真正为教学服务。这些基本理念代表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课题的研究范围是我校机电专业学生。课题立项之后,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和课题组成员的商议,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对该课题进行研究。
1、调查分析法:对《维修电工》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2、文献资料法:查找已有的与《维修电工》课堂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自己的教学为研究主体,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4、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师运用及时反馈评价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失败与成功案例反思,优化及时反馈评价的策略与方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主要步骤
(一)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差异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研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潜能,形成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促进教师自身教育教学驾驭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二)内容
1.《维修电工》课程标准的修订
2.《维修电工》基础理论学习部分的习题册
3.《维修电工》单项训练的评价标准
4.《维修电工》综合训练的评价标准
5.研究报告
(三)如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首先从评价主体来讲,对于教师的评价,由于其利益相关者很多,如何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意见反馈给教师,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问题。当前维修电工的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多主体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可以以多渠道地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扮演一种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评价本身也是持一种否定态度,或者处于任凭教师随意评价的消极心理状态。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教师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应当体现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等方面。
其次,从评价内容上来谈,应该多维化。以往,在维修电工的教学过程中,比如,接线部分,老师就对该线路是否通电成功,给学生打个分;机床排故部分,就对学生是否排除故障直接给个分;对学生应知部分,基本不给予打分,所以就编写了每个项目的理论习题。而且结合企业需要,以维修电工技能大赛和机电专业学生技能抽测为导向,增加了机电一体设备组装与调试这部分考核内容。
再次,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来说,以往老师通过对实训部分的最终成果进行评定,最后对每个项目的成绩进行平均化,得出最终的实训成绩。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为此,笔者修订了《维修电工》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部分的习题册,并且完善了评价标准。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将尽对课题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维修电工》课程标准的修订
由于维修电工分为基础训练,中级工和高级工三种,所以根据最新的教学进度,对课标中的课时、学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及评价方式进行整改,以达到我校对学生的考核要求。
(二)《维修电工》理论学习部分的习题册
由于维修电工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理实课程,应该体现“应知”和“应会”。所以,就专门编写了习题册,包含了每个项目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而且把原来的实训报告也用习题册来代替,因为习题册中每个项目的习题后面,还要求学生写出本项目的实习小结,并且老师的各部分打分情况和每个项目所占权重都写在表格里,那么,教师在最终给学生实训等级时,只需拿出这本习题册,根据每个项目的成绩和权重,就可以评定等级,这样就减轻了教师的成绩评定工作,不用把每个项目的实习报告一张一张翻出来查了。
(三)《维修电工》单项训练的评价标准
以前的评价标准不全面,现在增添了每个项目的功能评价标准,态度情况评价标准,PLC部分的评价标准及安全情况评价等,对以往的接线部分评价标准、机床排故评价标准等进行细化,对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所占比例进行可行性的整改。
(四)《维修电工》综合训练的评价标准
结合企业需求,以技能大赛和机电专业学生技能抽测为导向,增添了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内容。以往这部分内容是空白的。所以就制定要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维修电工》课程实现多元化评价,为学生差异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研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潜能,形成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有效的实践和成果,同时促进教师自身教育教学驾驭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技能教学;多种方法;提高质量
G633.67
《电工技能训练》是技工院校维修电工专业学生进行中级技能训练的一门技能课,但是由于学生理论基础掌握不牢固,造成技能操作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现象,因此他们认为技能课难学。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人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技能训练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1.教师示范,夯实基础
技能教学比起理论教学来说,教师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尤为重要,无论是一些简单的操作还是复杂的工艺训练,学生都在模仿之中,教师的示范无形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学生进行实训之前,教师要对学生需要练习的内容进行演示,做到规范、直观、清晰、安全,使学生了解实训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同时通过老师的演示,排除了部分学生对电的恐惧感。
在《三相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降压起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训练》实训时,教师首先结合星形―三角形降压的理论知识,示范电动机三相绕组星形和三角形以及时间继电器的具体接线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贯穿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模仿、练习,这样就使学生训练的目标更加明确,很好地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过度,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很好地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降压起动控制线路的安装。
2.任务驱动,主动探究
学生是实训练习的主体,必须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获得新技能;教师要布置实训任务,驱动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运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引导、鼓励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三相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降压起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中,教师首先明确这节课的任务是控制线路的安装,学生再结合教师示范的新技能,自主完成控制线路的安装。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研究,教师在旁边观察,最后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对新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回顾和复习,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分组练习,开展竞技
电工技能的训练一般比较乏味、单一,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操作,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枯燥的感觉,多数学生不能坚持,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改变这一局面,可以利用分组、合作的方法,以组为单位展开竞技比赛,对完成速度快、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电专业的学生大多以男生为主,他们动手能力强,好胜心强,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选出那些技能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为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指导和带动本组能力差的学生,再给优胜组给予一些奖励;这样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动下积极动手实践,组内成员互相合作,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他们在集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动手动脑,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
4.合理评价,适当鼓励
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中,我们应该对过程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给予他们发挥个性特长的空间,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同时教师要更多的给予鼓励。教师不但要利用竞赛评价他们的学习,而且要评价他们的行为、思想和精神,其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等是教学评价的主要着眼点。总之,老师一定要注意和懂得对学生评价的作用,使学生的技能、思想行为等及时得到的肯定,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发展和提高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在完成控制线路的安装训练后,教师根据技能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打分,及时评价他们技能水平掌握的情况,并总结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同时鼓励实训过程中表现好的组长、组员,激励其他落后的组不要气馁,最后完成训练内容。
5.注重反馈,及时总结
在带学生实训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改进技能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也更能改善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
【关键词】五个对接 电子 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教改尝试,这里笔者将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电子专业)在课程改革中的尝试和实际做法作简要介绍,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找准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确立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我们在2011年下期组织了电子专业专业课教师开展了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调研了海尔、格力、TCL 、四川凯越光电、柏狮光电以及当地多家家电维修店、四川职业学院、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16家大中型企业和单位。调查涉及电子电器制造、产业和维修、销售等领域。调查的对象有一线员工、毕业学生、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长、企业老总等,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深入企业考察、与负责人和员工交谈等形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企业对中职学生的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及中职生今后的升迁途径,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确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确定学科课程标准提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通过对调查情况详细分析,并经过分类、归纳、总结,形成了电子专业的市场调研报告,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电子电器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安全意识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产品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从事电子电器产品装配、检验、调试、维修能力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通过调研,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切合中职学生实际、企业需求,更能体现人才成长的需要。
2.改革课程结构 创新育人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结构需求,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232"课程体系。即: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两条腿走路即"2";课程结构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企业实习课,并开设三个专门化方向"3";课程内容实现与双证书对接,即"2"。
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为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类为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采用基础平台加专业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开设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技术应用等基础平台课。开设三个专业门化方向,即:电子产品装配方向、家电维修方向和维修电工方向。专业技能课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转岗的能力。
第三类为企业实习课。我们将教育部规定的顶岗实习一年分散到各学期:第一学期军训一周、企业见习一周,着重培养学生国防意识、爱国爱党爱军队的思想品质、训练学生遵章守纪、一切行动听指挥、适应集体生活,增强对企业感性认识,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主要利用寒暑假),学生到企业参加四个月企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体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体会挣钱艰辛,通过实习还可挣回近三年学费,并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生分别到企业专业对口实习两周,熟悉企业、熟悉工作岗位、增强专业技能;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强化技能、实现学生到技术工人身份的转换,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三年中,各专业三类课程比例大体相当,文化基础课1154学时,专业技能课1220学时,实习课累计1320学时,各约占三分之一。调整后的课程结构既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其中在企业顶岗实习累计一年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中职生从学生向技术工人转换的成长特点。
3.按企业要求设置课程,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学校与广东大东俊通、重庆海尔集团、格力电器、富士机电、四川凯越光电等多家企业和区域多家家电维修店签定了校企合作、定单培训协议。我们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联办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企业定期接受实习学生;学校聘请工程师、技术员到校上课等。比如,去年春节以来,我校与海尔集团联合招收了四个"海尔班"共计200余人。我们按海尔集团的要求,调整了课程结构,融入了海尔文化、加强了维修电工、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的学习等内容;学校聘请了海尔集团的工程师陈元等4人作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兼职教师;海尔集团从一年级开始每期安排企业工程师到校上课,并将根据教学进度,向学校提供海尔冰箱、空调、热水器等生产器件作为电子专业学生校内实习的实训设备设施和器材;还为联办班学生设置了奖学金。学校还多次组织召开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积极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对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建议和意见。去年4月份以来学校先后安排了10春、10秋电子班70余名学生到重庆海尔集团顶岗实习。在去年春节和今年暑假,学校安排了10秋、11春、11秋和三个年级的学生到大东俊通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短期实习,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再全部回校学习,挣回实习工资平均达8000余元。
4.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以往的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科性质浓厚,理论、实践分割严重。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对传统学科课程进修了整合,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我们将电子专业原来四门基础课课程《电工技术基础》、《电工技能》、《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整合为两门课程《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将《电子测量》、《材料与元件》、《电子产品结构工艺》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为了进一步适应中职生学习特点,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我们从去年12月开始,组织教师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等,这些课程打破传统的陈述式性质的教材体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轻应用性等缺点,按"做中学、做中教"的指导思想,先实践、后理论和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来组合教学内容,并将实践课融合到各章各节中,同时还配备了大量实物图片、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等来加强直观性教学。目前,这些教材分别由高教社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生产环境,我们以工作过程导向,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编写了技能实训项目教材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等。还在全校推行项目教学法: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训项目,都将制作一件可以看得见的产品或作品。这样,教学环境更加贴近真实生产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职业素养。
5.改革课程内容,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标准的衔接
为了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我们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并改革专业各学科课程内容。为了让学生既能获得毕业证,又能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我们在课程上加强了与职业工种的对接: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维修电工》对接维修电工初、中级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CAD》、《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对接无线电装接工初、中级;《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对接家用电器维修工及制冷设备维修工初、中级。这样,电子专业学生就可以考取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家用电器维修工或制冷设备维修工等工种等初、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在课程标准的设置上参照各工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科长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们按照初级工、中级工的应知应会标准开展教学,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从二年级开始,我们每期开展一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这样至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均可考取1-2各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双证制比例达97%以上。我校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关系如下:
6.探索中高职衔接机制,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以前的中职教育,过分强调就业教育,把中职教育办成了终极教育,导致学生无希望、没追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也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为了打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我们一方面提出了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把学生在校时间由原来的四学期调整为五学期,第六学期一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部分留下继续学习参加高职对口单招考试或对口升学考试;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了高职对口升学课程。比如,电子专业开设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及应用》是目前四川省高职对口升学必考内容。第三是积极探索中高职的衔接机制,今年我们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立了中高职衔接试点班:与高职教师一起研究研究了试点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确定了哪些知识技能在中职阶段上,哪些知识技能在高职上;还与高职学校的老师一起编写中高职衔接课程大纲和衔接教材;学生的学习成绩每期上报高职院校;按计划定期聘请高职院校教师到学校上课等。目前,电子专业学生基本形成了就业班、对口升学班、中高职衔接试点班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带来了丰硕成果。2012年电子近200多学生毕业,其中升学本科院校22人、职业技术学院45人,其余学生全部推荐到大、中型企业工作,一次就业率大95%以上,对口就业达70%。2013年参加全市中职生技能竞赛,学校获团体一等奖;电子专业被省教厅推荐代表四川参加全国中职生电器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技能竞赛。通过行的课程改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材易懂、易学,学风、教风空前浓厚,也有力推动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效途径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中职教育无论在生源素质、办学模式还是教学定位上,都有别于其他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即既要有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最新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列为“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十项重点工程之一”。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中职学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获得教育系统领域的教师资格证书,又有本专业或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或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课教师。
南宁机电工程学校在实行“双师型”教师的聘任过程中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聘任标准,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v,持有教师资格证;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热爱职业教育,关爱学生;近三年内,年度考核都在合格以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含行政兼职人员):
1.通过国家组织的中级以上专业技能培训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与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如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编辑等);
2.通过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中级及以上执业资格证书(如汽车维修工、维修电工、钳工、电子商务、物流、网络等技师及以上资格);
3.取得行业特许的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
4.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高级及以上证书。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存的问题
(一)师资来源单一,“双师型”教师比例少
受学校进人必考的国家政策限制,近年招进的教师大多是大学应届毕业生,许多没有教学经验,直接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同时受地理位置及待遇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市县级中职校在进人时,不少紧缺专业因报名人数不足无法开考;学校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渠道也不十分畅通,而从企业调入的占比极少,在知识传授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因而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以崇左市职教园内四所中职校为例,“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业教师总数的41%,与自治区要求差距明显。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教师实践能力提升
许多市县级职校前身是职业高中,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缺乏学术带头人;而文化课教师比例很大,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各中职学校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不少专业课程是由文化课教师通过个人自学、学校内培而转型承担。专任教师职称普遍偏低,且职称结构严重偏向理论教学方面,影响学校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不科学,师资互补性不强
目前由于紧缺专业师资少,外聘工作难,各校对外聘兼职教师的管理不严,许多兼职教师不具有教师任职资格。虽然这些教师具备了本专业较高的技术水准,但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培训,因而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对教育教学规律不太了解,教学水平低,同时在时间上、能力上对本校教师指导有限。
四、我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和取证制度
加强培训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培训模式如下。
首先,完善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让青年教师从迈入中职学院的第一天起就明白中职教师做什么,怎么做,让老教师指导并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
其次,积极开展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选派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聘请校外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寒暑假期到校对教师进行技能方面的专项培训(每学期两周)。
再次,实施“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针对性进行教学、实训的培训指导,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最后,要求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参加本专业的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或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鼓励教师参加行业的各类执业资格证、专业资格证、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等相关证书的考试和认定;组织教师参加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参与全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发挥示范作用。
(二)安排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带班学习
到企业顶岗实习是中职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之一。我校每年安排学生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实习,此时也是教师跟班学习实践,积累经验,了解生产一线的运行情况的最好机会。我校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每名教师必须到企业带班顶岗学习一次,每月轮换,并明确带班教师除负责学生的考勤,协调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外,还要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相关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掌握企业生产、服务、管理、销售的理念、技术和技能,采集专业教学、学生实验实训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事实证明,教师到企业带班回来后,不但能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学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上更加得心应手。
(三)到学校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师履历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它是培养师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截至目前,我校已经建立广西水利电力集团、南宁广缘(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50个校外实训基地。我校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服务,更新知识,提高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研究,发挥技术服务与开发的多方位辐射效应。在校企合作的实战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兼课教师,充实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专家成立专业委员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学活动。如南宁机电工程学校成立的汽车、机加工等专业指导委员会,从各行业中聘用了六名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对专门人才的要求对学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设置、实训计划、用人标准等进行改革,构建适应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始终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五)积极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建
高中看高考,中职看竞赛。在中职学校开展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测手段,是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学生技能竞赛水平体现在学生,决定于教师。教师开展技能比赛更是直接提高个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我校每年举办学生、教师技能大,比赛项目涉及各专业,并选派成绩优秀的学生及教师参加全区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
(六)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实训室建设
学校将实训室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训室建设与改造为平台,完善保障制度,让专业教师人人参与实训室管理和建设,使专业教师在实训项目的开发、完善,实训设备维护,实训教学法指导等活动中,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