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范文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

第1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范文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人类对脑系疾病的认识日渐提高。而传统中医以“心主神明”作为脏腑辨证体系的核心思想,对头痛、眩晕、颤证、中风、癫狂、郁证等诸多脑病多从五脏论治,而一直未能明确脑在神志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给脑病的辨证治疗带来诸多理论困惑和冲突,制约了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的健康发展。而“脑主神明”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脑,承认脑在精神活动、感觉、知觉、运动、情绪、意志等的中枢地位,抛弃传统藏象学说对脑病认识的缺陷,从辨证论治方面探索中医脑病证治规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脑病优势,已成为中医理论创新和实践的突破口[1]。

1 脑主神明的文献沿革

数千年来,“脑主神明”论一直以非系统的、散在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脑为髓汇聚之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物质基础,由人体最精微的物质组成。《素问·脉要精微论》明确指出“头者,精明之府”,脑髓是人精神智慧产生之处;而且“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一般称颅骨内之髓为脑髓,风府穴位以下脊骨内之髓为脊髓,脊髓经项后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脊髓,另外还有骨空内的骨髓。后世医家多宗此说,如《金匮玉函经·证治总则》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明确脑就是人体最高主宰。

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厥头痛》亦载“头为心神所居”,认为神统于心而宅于脑。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灸法门》曰:“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首次阐述脑是通过经络发挥脑主神明功能的。及至明清时期西医东渐,越来越多的医家已认识到脑具有感觉和支配语言、记忆、运动的功能,《普济方》云:“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聚。”强调脑总统众神,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核心;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医学入门》首次提到“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区别,“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将“心”分为有形之心和无形之心,后者即为脑髓。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根据“气虚”、“血瘀”等,创立系列治疗脑病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癫狂梦醒汤等,丰富了脑病的治则和方药,为中医脑病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50年来,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得到较大发展,

初步形成了中医脑病学科。

2 中医儿童脑病的理论框架

中医儿童脑病理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六、七情、痰饮、瘀血、饮食、疫毒、外伤及先天禀赋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小儿脑髓,导致脑主神明功能失常或髓失其养,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和建立中医脑病文献学、病因病机、辨证规范、治则、方药、预防保健等内容。其研究范围相当于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身心医学,以及一些温(热)病引起的精神症状,儿科领域主要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各种感染性脑炎、脑积水、癫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学习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

2.1 维持正常“脑主神明”功能的条件

脑主神明功能依赖于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和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①先天之精充盈是根基。《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男女交合,两精相搏,在胚胎初成之时形成脑髓,神藏于其中。《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精赖命门之火温养而化生脑髓。②后天水谷精微充养是保障。《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头为气血精华会聚之处,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脑必须获得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的濡养、温煦、推动,方能维持各种生理活动。③经络通畅是前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络,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大肠经、胃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胆经、肝经等八条经脉与头直接联系,其余四条以表里关系与脑络属。奇经八脉之督脉与脑关系最为密切,《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五脏六腑之精微通过经络上注于脑,脑之神明由经络而主宰和调控脏腑功能。

2.2 关于脑的生理功能

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发源地和调控枢纽,居天阳之位,至高至贵之脏,主宰人的神智活动,具体有以下生理功能。①脑主感知,五官均通于脑,每种感觉都是脑功能的具体表现;而且从外界所感知的信息都要反映于脑,产生知觉并作出相应反应。②脑主记忆活动,髓海充足则记忆牢固,不足则健忘失忆。③脑主思维,汪昂在《本草备要·辛荑》中描述:“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尔雅义疏》在解“思”时说“人之思虑生产于心而属于脑。”可见,思维活动是由脑所主。④脑主运动,《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⑤脑主调节适应,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及脏腑功能活动,以维持自身的生理平衡,并调节人体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及时对外环境变化作出适度反应[2]。

2.3 “脑-脏-腑”是中医脑病基本框架

传统中医理论受五行学说影响,将脑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机械地分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志成为脑由五脏而发于外的表现。而中医儿童脑病理论将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对五脏六腑发挥主导、统领作用,并通过经络组成复杂有序的调控网络,构成“脑-脏-腑”3个层次的脏象体系。脑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互为影响。若脑髓充足、脑神功能正常,则脏腑功能协调,反之则功能紊乱;若脏腑失常、气血不足亦可使脑髓不足、元神虚疲;或脏腑之气上逆冲脑而扰动神明。

3 基于中医脑病理论指导抽动障碍诊治

TD是一组以头、肢体和躯干等部位肌肉突发、快速、重复的不自主抽动,和(或)伴爆发性喉音和行为紊乱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挤眉、眨眼、撅嘴、吸鼻子、耸肩或喉中“哼哼”声等,常因紧张、焦虑而加重,甚出现全身多部位抽动,病位涉及眼睛、鼻、口唇、咽喉、颈项、肩部、手臂、腹部等。有资料显示,5%~20%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史,1%~2%儿童患慢性抽动障碍,约0.1%~0.5%儿童患抽动-秽语综合征[3]。经积极治疗后,约40%~50%患儿在青春期后痊愈,约30%症状有所减轻,约20%将终生罹症[4],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学习困难及自伤等异常行为。

中医认为,TD系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内伤七情、痰饮、瘀血、饮食、疫毒、外伤等诸多因素,伤及脑髓,扰其神明,进而影响肺、肝、脾等脏腑功能,破坏脏腑间动态平衡,表现为动风、颤动、神机失用、思维呆滞、口中秽语,或兴奋躁动不宁。本病基本病因病机系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虚、痰蒙神窍、阳气亢盛、经隧不畅,使脑髓失养,元神受扰而致,临证须结合五脏六腑虚实而辨治。

3.1 先天禀赋不足,脑髓失养——补肾填髓

《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临床多将脑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后世多宗此说,如《备急千金要方》载“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医林改错》云:“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素灵微蕴》明确指出“肾为髓之下源”,《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云:“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肾藏精,精生髓,肾中精气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下,沿督脉上输于脑,化生为脑髓。所以,肾精足则髓化有源,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活动等正常;肾精虚则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则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健忘。《医述》谓:“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髓是肾精赖命门之火温养化生的产物,并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下沿督脉上输而充于脑,故《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内寓元阴元阳,肾精充盛,阳气充沛,则髓海得养,脑髓充足,神机运转如常;反之,若肾精亏损,髓失化源,脑髓空虚,阳气虚弱,温运乏力,化髓不足,神机失运,必致脑主神智失常而成智能迟缓之变。故《医学心悟》也谓:“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因此,对于TD患儿,如有宫内缺氧史、产中抢救史、反复呼吸道感染、身材矮小、记忆力差、眼神呆滞、行动迟缓者,宜填精益髓、补脑培元。

3.2 气血亏虚——益气养血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谓:“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平人绝谷》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明确指出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五脏气血充盈是脑主神明的保障。《类经·疾病类》亦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TD患儿多有眨眼、瞬目、眼睛干涩的症状,眼系作为眼睛与脑相连的通路,为气血出入脑的门户之一,《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五脏六腑之气血通过眼系进入颅内,营养大脑;同时脑之病理变化亦可通过眼系表达于外。TD患儿频繁眨眼、眼痒干涩是脏腑亏虚,气血不能上充目珠,更不能通过眼系输送精微以滋养脑髓了。《医林改错》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因此,对于兼有身材羸瘦、毛发枯槁、目珠无神、纳差、便溏等抽动患儿,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开胃。

3.3 痰瘀蒙闭清窍——开窍祛痰通络

脑之清窍易为病邪所蒙,正如《医碥》所指“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之邪气相侵,内而六府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肺主降、肝主升,刚柔相济则阴阳协调,是调畅全身气机的中心环节。风为百病之长,常挟温、寒、湿诸邪,经口鼻入肺卫,若失治误治则内陷成伏风。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上通喉咙;肝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声为呼,其脉循喉咙,上入鼻咽,连目系环唇内,故TD初起可见眨眼、吸鼻、咧嘴等上部抽动为主,然后渐及颈项、躯干抽动。咽喉为清浊之气、水谷出入之窍道,位于少阳半表半里,为伏邪潜藏之处,故喉中乖戾声声。风善行而数变,故症状反复、病位游移;病情渐深则内外风火相煽,劫耗阴津为痰,致使风痰互结,流窜经络可致抽动缠绵难愈。治疗上首先宣肺肃降、祛风化痰,使邪有出路;二则疏肝通络熄内风,使邪无所藏,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零食等,痰湿内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阳;或外伤跌仆伤及脑络,血瘀气滞,脑络瘀阻,脑窍为病邪所蒙,为恢复脑清灵之性,宜通窍、祛痰、通络治法。

3.4 阳亢化风——潜阳熄风

脑病常见于素体阳盛、肝阳上亢;或因情志刺激、忧郁恼怒,气郁化火,暗耗肝阴,阴不制阳而致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风动于上的病症。《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生病》认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火性炎上,唯风上巅,提示了脑病病因大多与风、火相关,因此,潜阳熄风是TD的基本治则之一。

综上所述,“脑神”功能正常建立在五脏生理功能基础之上,治疗脑病应注意结合五脏,五脏的病变影响及脑,脑的病变也可通过五脏进行调治;同时,脏腑功能依赖脑的协调指挥,故治疗TD应以补髓培元、益气养血、开窍化痰通络、潜阳熄风为基本大法,再分辨相兼脏腑,治以健脾、养心、调肝、理肺、益肾等方法,调和五脏,以助脑髓阴阳气血平衡,则脑神自宁,病安从来。同时要强调养生调摄,脑为清灵之脏、喜盈恶亏,喜静恶扰,藏而不泻,调养神志,使形与神俱,不使外邪侵入,情志和调,五脏安定,气血调匀,则少得病而防脑病的发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

4 结语

建构中医“脑主神明”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复杂生命现象,提高临床疗效,把“脑主神明”作为中医藏象学说最核心问题去研究,同化渗透到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形成“脑-脏-腑”为框架的中医脏腑辨证体系。尽管该理论与经典中医理论体系存在诸多矛盾,但这是现代中医发展的必然,其本质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一次理论重建。笔者以儿童TD这一疑难脑病为突破口,尝试从脑主神明理论角度探讨其诊治,推动对TD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解,提高临床疗效,从而为构筑中医儿童脑病理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新陆.“脑主神明”对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性[J].天津中医药, 2007,24(6):441-444.

[2] 史正刚.中医识脑[J].甘肃中医,2003,1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