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范文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

第1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区别范文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人类对脑系疾病的认识日渐提高。而传统中医以“心主神明”作为脏腑辨证体系的核心思想,对头痛、眩晕、颤证、中风、癫狂、郁证等诸多脑病多从五脏论治,而一直未能明确脑在神志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给脑病的辨证治疗带来诸多理论困惑和冲突,制约了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的健康发展。而“脑主神明”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脑,承认脑在精神活动、感觉、知觉、运动、情绪、意志等的中枢地位,抛弃传统藏象学说对脑病认识的缺陷,从辨证论治方面探索中医脑病证治规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脑病优势,已成为中医理论创新和实践的突破口[1]。

1 脑主神明的文献沿革

数千年来,“脑主神明”论一直以非系统的、散在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着。《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脑为髓汇聚之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物质基础,由人体最精微的物质组成。《素问·脉要精微论》明确指出“头者,精明之府”,脑髓是人精神智慧产生之处;而且“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一般称颅骨内之髓为脑髓,风府穴位以下脊骨内之髓为脊髓,脊髓经项后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脊髓,另外还有骨空内的骨髓。后世医家多宗此说,如《金匮玉函经·证治总则》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明确脑就是人体最高主宰。

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厥头痛》亦载“头为心神所居”,认为神统于心而宅于脑。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灸法门》曰:“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首次阐述脑是通过经络发挥脑主神明功能的。及至明清时期西医东渐,越来越多的医家已认识到脑具有感觉和支配语言、记忆、运动的功能,《普济方》云:“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聚。”强调脑总统众神,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核心;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医学入门》首次提到“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区别,“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将“心”分为有形之心和无形之心,后者即为脑髓。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根据“气虚”、“血瘀”等,创立系列治疗脑病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癫狂梦醒汤等,丰富了脑病的治则和方药,为中医脑病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50年来,中医脑病理论和临床得到较大发展,

初步形成了中医脑病学科。

2 中医儿童脑病的理论框架

中医儿童脑病理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六、七情、痰饮、瘀血、饮食、疫毒、外伤及先天禀赋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小儿脑髓,导致脑主神明功能失常或髓失其养,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和建立中医脑病文献学、病因病机、辨证规范、治则、方药、预防保健等内容。其研究范围相当于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身心医学,以及一些温(热)病引起的精神症状,儿科领域主要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各种感染性脑炎、脑积水、癫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学习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

2.1 维持正常“脑主神明”功能的条件

脑主神明功能依赖于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和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①先天之精充盈是根基。《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男女交合,两精相搏,在胚胎初成之时形成脑髓,神藏于其中。《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精赖命门之火温养而化生脑髓。②后天水谷精微充养是保障。《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头为气血精华会聚之处,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脑必须获得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的濡养、温煦、推动,方能维持各种生理活动。③经络通畅是前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络,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大肠经、胃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胆经、肝经等八条经脉与头直接联系,其余四条以表里关系与脑络属。奇经八脉之督脉与脑关系最为密切,《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五脏六腑之精微通过经络上注于脑,脑之神明由经络而主宰和调控脏腑功能。

2.2 关于脑的生理功能

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发源地和调控枢纽,居天阳之位,至高至贵之脏,主宰人的神智活动,具体有以下生理功能。①脑主感知,五官均通于脑,每种感觉都是脑功能的具体表现;而且从外界所感知的信息都要反映于脑,产生知觉并作出相应反应。②脑主记忆活动,髓海充足则记忆牢固,不足则健忘失忆。③脑主思维,汪昂在《本草备要·辛荑》中描述:“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尔雅义疏》在解“思”时说“人之思虑生产于心而属于脑。”可见,思维活动是由脑所主。④脑主运动,《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⑤脑主调节适应,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及脏腑功能活动,以维持自身的生理平衡,并调节人体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及时对外环境变化作出适度反应[2]。

2.3 “脑-脏-腑”是中医脑病基本框架

传统中医理论受五行学说影响,将脑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机械地分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志成为脑由五脏而发于外的表现。而中医儿童脑病理论将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对五脏六腑发挥主导、统领作用,并通过经络组成复杂有序的调控网络,构成“脑-脏-腑”3个层次的脏象体系。脑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互为影响。若脑髓充足、脑神功能正常,则脏腑功能协调,反之则功能紊乱;若脏腑失常、气血不足亦可使脑髓不足、元神虚疲;或脏腑之气上逆冲脑而扰动神明。

3 基于中医脑病理论指导抽动障碍诊治

TD是一组以头、肢体和躯干等部位肌肉突发、快速、重复的不自主抽动,和(或)伴爆发性喉音和行为紊乱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挤眉、眨眼、撅嘴、吸鼻子、耸肩或喉中“哼哼”声等,常因紧张、焦虑而加重,甚出现全身多部位抽动,病位涉及眼睛、鼻、口唇、咽喉、颈项、肩部、手臂、腹部等。有资料显示,5%~20%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史,1%~2%儿童患慢性抽动障碍,约0.1%~0.5%儿童患抽动-秽语综合征[3]。经积极治疗后,约40%~50%患儿在青春期后痊愈,约30%症状有所减轻,约20%将终生罹症[4],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学习困难及自伤等异常行为。

中医认为,TD系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内伤七情、痰饮、瘀血、饮食、疫毒、外伤等诸多因素,伤及脑髓,扰其神明,进而影响肺、肝、脾等脏腑功能,破坏脏腑间动态平衡,表现为动风、颤动、神机失用、思维呆滞、口中秽语,或兴奋躁动不宁。本病基本病因病机系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虚、痰蒙神窍、阳气亢盛、经隧不畅,使脑髓失养,元神受扰而致,临证须结合五脏六腑虚实而辨治。

3.1 先天禀赋不足,脑髓失养——补肾填髓

《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临床多将脑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后世多宗此说,如《备急千金要方》载“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医林改错》云:“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素灵微蕴》明确指出“肾为髓之下源”,《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云:“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肾藏精,精生髓,肾中精气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下,沿督脉上输于脑,化生为脑髓。所以,肾精足则髓化有源,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活动等正常;肾精虚则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则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健忘。《医述》谓:“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髓是肾精赖命门之火温养化生的产物,并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下沿督脉上输而充于脑,故《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内寓元阴元阳,肾精充盛,阳气充沛,则髓海得养,脑髓充足,神机运转如常;反之,若肾精亏损,髓失化源,脑髓空虚,阳气虚弱,温运乏力,化髓不足,神机失运,必致脑主神智失常而成智能迟缓之变。故《医学心悟》也谓:“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因此,对于TD患儿,如有宫内缺氧史、产中抢救史、反复呼吸道感染、身材矮小、记忆力差、眼神呆滞、行动迟缓者,宜填精益髓、补脑培元。

3.2 气血亏虚——益气养血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谓:“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平人绝谷》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明确指出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五脏气血充盈是脑主神明的保障。《类经·疾病类》亦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TD患儿多有眨眼、瞬目、眼睛干涩的症状,眼系作为眼睛与脑相连的通路,为气血出入脑的门户之一,《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五脏六腑之气血通过眼系进入颅内,营养大脑;同时脑之病理变化亦可通过眼系表达于外。TD患儿频繁眨眼、眼痒干涩是脏腑亏虚,气血不能上充目珠,更不能通过眼系输送精微以滋养脑髓了。《医林改错》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因此,对于兼有身材羸瘦、毛发枯槁、目珠无神、纳差、便溏等抽动患儿,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开胃。

3.3 痰瘀蒙闭清窍——开窍祛痰通络

脑之清窍易为病邪所蒙,正如《医碥》所指“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之邪气相侵,内而六府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肺主降、肝主升,刚柔相济则阴阳协调,是调畅全身气机的中心环节。风为百病之长,常挟温、寒、湿诸邪,经口鼻入肺卫,若失治误治则内陷成伏风。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上通喉咙;肝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声为呼,其脉循喉咙,上入鼻咽,连目系环唇内,故TD初起可见眨眼、吸鼻、咧嘴等上部抽动为主,然后渐及颈项、躯干抽动。咽喉为清浊之气、水谷出入之窍道,位于少阳半表半里,为伏邪潜藏之处,故喉中乖戾声声。风善行而数变,故症状反复、病位游移;病情渐深则内外风火相煽,劫耗阴津为痰,致使风痰互结,流窜经络可致抽动缠绵难愈。治疗上首先宣肺肃降、祛风化痰,使邪有出路;二则疏肝通络熄内风,使邪无所藏,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零食等,痰湿内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阳;或外伤跌仆伤及脑络,血瘀气滞,脑络瘀阻,脑窍为病邪所蒙,为恢复脑清灵之性,宜通窍、祛痰、通络治法。

3.4 阳亢化风——潜阳熄风

脑病常见于素体阳盛、肝阳上亢;或因情志刺激、忧郁恼怒,气郁化火,暗耗肝阴,阴不制阳而致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风动于上的病症。《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生病》认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火性炎上,唯风上巅,提示了脑病病因大多与风、火相关,因此,潜阳熄风是TD的基本治则之一。

综上所述,“脑神”功能正常建立在五脏生理功能基础之上,治疗脑病应注意结合五脏,五脏的病变影响及脑,脑的病变也可通过五脏进行调治;同时,脏腑功能依赖脑的协调指挥,故治疗TD应以补髓培元、益气养血、开窍化痰通络、潜阳熄风为基本大法,再分辨相兼脏腑,治以健脾、养心、调肝、理肺、益肾等方法,调和五脏,以助脑髓阴阳气血平衡,则脑神自宁,病安从来。同时要强调养生调摄,脑为清灵之脏、喜盈恶亏,喜静恶扰,藏而不泻,调养神志,使形与神俱,不使外邪侵入,情志和调,五脏安定,气血调匀,则少得病而防脑病的发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

4 结语

建构中医“脑主神明”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复杂生命现象,提高临床疗效,把“脑主神明”作为中医藏象学说最核心问题去研究,同化渗透到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形成“脑-脏-腑”为框架的中医脏腑辨证体系。尽管该理论与经典中医理论体系存在诸多矛盾,但这是现代中医发展的必然,其本质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一次理论重建。笔者以儿童TD这一疑难脑病为突破口,尝试从脑主神明理论角度探讨其诊治,推动对TD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解,提高临床疗效,从而为构筑中医儿童脑病理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新陆.“脑主神明”对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性[J].天津中医药, 2007,24(6):441-444.

[2] 史正刚.中医识脑[J].甘肃中医,2003,16(9):1-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