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

第1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机械制造;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7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我校获批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赫然在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本课程为我校校级重点课程,以江苏省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为依托,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较多的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我校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为主线进行探讨,可为同类院校该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教学改革的定位及目标

根据学校定位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从“应用性、工程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定位。通过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推案例法、项目法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推广以赛事为导向的创新训练活动;强化实践教育及工程实际应用,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树立工程和创新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加强职业素养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1.教材和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教材的建设应该紧跟学科的最新发展,贴近行业需求,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卓越计划”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基础上编写了“卓越工程能力培养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编写过程中以精、新、宽为原则,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构建符合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强化案例教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工程的分析和理解。以机制工艺过程为主线,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各章节均以案例导入开篇,启发学生,循序渐进,抽丝剥茧,使学生掌握工程实质。章节后配合大量习题,学生可自我检测,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将教学活动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学习成效。传统的“填鸭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弊端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而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项目实践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教学的动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兼顾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文字、影、音、动画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增强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课程特点,本次教改采用了多媒体与CAD/CAE/CAM软件集成式教学手段。如:讲解机床结构和传动系统时,多媒体教学一般采用机床剖切图或录像进行演示,但学生无法看清机床内部结构,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教学团队基于Pro/E软件建立了CA6140整套机床的3D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可将机床各部件构成、空间位置关系、传动过程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迅速掌握知识要点,并增强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在讲解钻、扩、攻丝、磨削等加工工艺时,将小型手工钻、抛光机、磨平机等带进课堂,现场在铝板上进行钻孔、攻丝,对板件进行磨边、抛光等,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后续将知识点扩展到各种机床设备上,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将问题提炼出来以项目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研究。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和综合性较强,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专业前沿技术的准确把握,又要具有大工程意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我校为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构建理论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出台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办法》。从学校层面鼓励和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目前本课程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为2∶3,为本课程的深入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优秀师资基础。

4.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工科课程来讲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课内实验充分考虑实用性设置了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普通车床传动及调整机床、夹具拆装与调整、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等。实验分组确保3~5人小组形式,要求人人动手操作,并增加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对于课程设计教师选择实际生产中的典型零件让学生完成零件图、毛坯图绘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工序卡编制,夹具装配图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为控制设计质量任课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从图纸、说明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严格把关。生产实习环节集中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实施了“企业导师讲解+校内导师讲解+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报告撰写”的实习模式来保证实习效果。企业导师讲解完毕后,校内导师必须将重点问题逐个讲解,分厂实习结束后在非生产区分组讨论,实习报告当前完成。

5.融入课程体系,贯通实践环节全过程。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共性问题:无法与先修课程有效衔接,对于制造环节不具备标准意识和精度意识,不知道零件如何选材,甚至不能完整绘制一张合格的工程图。究其原因,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工程材料》等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环节将本课程知识点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随时告诉学生该知识点与先修课程间的联系。如讲解装配工艺时,除讲解本课程知识点外,要进行外延拓展,提问学生装配环节需要用的螺栓如何选择,不同场合螺栓及与之配套的螺母性能等级如何确定等。课内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点,课外要求学生查阅专业书籍,逐步培养工程意识。此外,传统教学中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为孤立,彼此间缺乏联系,没有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即使做完夹具实验,后续课程设计依然不会设计夹具。此次教改过程中贯通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全过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提前下发,学生在做“夹具拆装与调整”课内实验时就有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更为深入地拆装各种夹具。在后续课程设计时对于每道工序需要自主设计的夹具就不会陌生,课程设计环节可以随时返回开放实验室查看夹具结构。在做课程设计时告诉学生往年毕业设计的相关工艺工装设计题目,深度和要求。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相关就会更为认真地设计。此外,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必须选择具有工程背景的典型题目,有效承接学校到企业和理论到实际的脱节。教改过程中还实行了培优式做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6.强化科技创新训练,以赛促学。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和应用层面,而是明确指出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要求基本的工程设计、制造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嫁接后续实际工作的桥梁。因此,除满足正常学习要求外,任课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给优秀学生配备科研导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各大赛事,以赛事为导向,不断形成科技创新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将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提炼,通过创新平台加以解决。指导学生进行专利申报和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其科学素养。科学的培养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2014年我院学生在各大赛事中均获佳绩,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营造了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使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反哺了教师教学,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所具备的工程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使其对后续专业课程轻松驾驭,既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又使教师课堂教学压力减小,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非常重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更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学校自身定位,学生综合素质等因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丰富理论,不断探索和总结、勇于实践。实践表明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技术水平都能得到较大提升,为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树勇,赵立红,张艳秋,等.大工程观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32-134.

第2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原则和方法及措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是机电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其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它既为学习后继专业课服务,又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新一轮的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很多老师、专家、行业人士都已经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着手进行机械制造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讨,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我校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宿迁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上既要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传统专业课程,多年来人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教学手段的使用不科学。目前,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如:投影仪、幻灯片、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这些教学手段引入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有些教师把这些设备当成是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上课过份依赖PPT。其二,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这门课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毛坯的制造和零件的切削加工等内容,学生必须结合大量的实践才容易理解。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者是先学完实践再学理论。其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这门课的考核方式多以书面答卷的形式出现,因此,学生只是单一的追求卷面分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无关的就不重视,导致高分低能,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加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1)课程体系模块化,将该门课程分为机械加工技术基础、机械冷加工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综合应用模块。(2)教学内容工种化,将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工种分为车工、钳工、磨工、刨工、铣工、特种加工等。(3)授课过程项目化,将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实训内容以实训项目的形式予以教学。(4)教学要求层次化,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5)考核方式科学化、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内容生活化。这些教学改革措施的实行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促进宿迁乃至苏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及措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其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因此,该门课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教学目标要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特别是我们给学生制定的能力目标要能与我们的企业的能力目标要求相结合,与我们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计划接轨。(2)教学内容动态变化对准市场。适时变换我们的教学内容,从强化专业技能到关键技能的整体塑造,从强化单一技能到多项技能的充分兼顾 。(3)教学方法新旧结合。汲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一些闪光点,运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任务化教学模式,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4)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职业练技能。对于实践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一些实践环节,我们要多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予以体现。对于职业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技能,在平时的实践训练中要突出强化。(5)课程改革要持之以恒。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及时更新自己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原则,我认为该门课的改革应采取以下措施:(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和实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我借助了实训车间的一些相关的机械零件,及来自生产生活实际中有趣的机构和机械零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兴趣,加深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在讲授到某个环节时,再让学生亲手触摸实物,使学生对机械零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2)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空间,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只能成为学生的催眠曲。教师不能局限在三尺讲台,应当多到学生中互动,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的课堂才不显得“枯燥乏味”。

总之,我们应该紧跟课改的发展方向,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立足本地、本校实际,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的适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书元,王克明.《机械制造技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第3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211

0 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研究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方法的机械类专业学科,是各类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最主要特征是追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统一,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系统、扎实的机械制造工艺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训培养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因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1.1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

高校扩招,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解效果不佳,对课程缺乏感性认识,难以跟随教师的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给学习效果带来了较多的不利影响。

1.2 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受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繁杂而范围宽泛,涉及到各类机床、刀具、加工方法等多内容,在编排教材过程中难免出现求大、求全的情况,忽视了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加工。学生在刚刚接触机械专业时缺乏相关知识基础和实践体验,对教学内容不能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接触陌生的零件、设备,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本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分布相对独立,学时紧张,而机械制造工艺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知识更新换代快,书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机械制造岗位的要求,一些学生毕业之后在就业岗位上还需要重新学习,给就业增加了阻力。

1.3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双重要求,但是一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情况,教师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详细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必要的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实践操作技能,无法通过现场参观、见习以及实习提升学生对学科的感性认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相互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1.4 教学方法落后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亲自动手来真正理解教学知识点,但是一些教师却仍然沿用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解+多媒体演示,成绩考核也只单纯考察学生的出勤和卷面分数,对学生的机械制造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感性认识不够重视,在教师不当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机械制造实践教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种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创新教学方法、理念

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照搬教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结合机械制造实践,适当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有意识的锻炼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将实践操作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充分联系起来。例如《铸造》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工厂或者实训中心,观看铸造钢的基本流程,同时为学生展示各种铸造残次废品,让学生分辨缺陷类型、分析原因,沙眼空穴、断裂、裂纹,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到铸造过程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将所见所闻和书本上的知识一一对照,加深认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意识,可以应用课题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实践课题,展示一个机械制造成品,让学生自行制定机械制造工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制造工艺进行评分,为学生分析工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类似机械制造车间的工作流程来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发动机箱盖,让学生分析其制作流程,学生会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从铸造、锻压开始,直至成孔、磨削和尺寸精度控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加工流程,通过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类似机械制造车间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

2.2 现代化教具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学生都掌握了应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更多的将互联网当做娱乐工具。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更先进的现代化教具来提供更加真实、直观的教学场景,在学校条件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课程。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搜集机械制造工艺最新的发展方向和高新技术,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如为学生展示最先进的多轴多坐标全自动数控加工中心,能够在同一工作台上,同时完成切削、孔加工、装配和精度加工等多个任务,但是仍然应用了最基本的机械制造工艺。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PPT技术,播放机械制造加工操作动画,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运动模式,将机床基本机构、原理、零件配合方式等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图像,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知识信息,学生自身也会被生动的课堂教学所吸引,而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本远远高于课堂教学,导致很多专业都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经费组织实践教学。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实际上,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对机械制造加工流程了如指掌,才能够形成对机械制造工艺更高层次的理论认识,高校应该为学生就业打好能力基础,不应该甩锅给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影响专业口碑。为了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深入机械制造生产一线,做到即懂理论又懂实践,才能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有针对性性、不过时的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持续2周左右,包括参观、实训两部分内容,教师需根据教学进度计划,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工厂,要注意进入车间之前首先要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布置预习,确保学生心中有数,之后带领学生参观车床,了解其结构、工作原因和刀具夹具情况,参观之后要进行总结,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但是不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课题,学生自主探索,结合零件图学习图样,编制加工工艺,加工零件,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派上用场,在锻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课学习自觉性。

2.4 巩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任何学科的构成基石,虽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较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同样不能忽视基础知识教学,脱离了基础知识教育的实践教学都是无本之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程和传统理论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内容之间关系密切相互穿插,因此不能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明确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金属加工基本理论,了解机床的基本结构、原理、用途范围,并掌握分析调整通用机床传动链以及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装配工艺的能力,同时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编排,适当取舍,减少繁琐深奥而生产实践中较少应用的理论推导,剔除和教学目标不符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设置的针对性。

3 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制造过程,学科时间性较强,涉及内容广泛,知识更新换代快,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应用现代化教具以及巩固理论基础等措施来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韩兴国,王斌武,崔立秀.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4(05).

[2]胡迎春.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手段的应用[J].才智,2015(32).

[3]孙航.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4]查文秀.浅探《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2012(04).

[5]陈明.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3(11).

[6]刘芳.《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考试周刊,2011(37):143-144.

第4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2、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气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产品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等。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常用零件的制造工艺编制、工装设计与选择、普通和数控加工、质量检测及机电设备应用等基本知识,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与加工、机械产品安装与调试等能力,从事较简单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械产品加工、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生产线维护、生产现场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5、培养模式:

第5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 实践 教学

1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1.1 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特点。对于实践教学来讲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操作,两者是相辅相承的,结合的好,教学会如虎添翼,而且使学生拉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把理论知识和实践一体化,易于突出所学专业的重点便于学习。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它应具有如下的特点:

1.1.1 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

1.1.2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能动性,对实验加以理解和体验,都成为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知识面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关键,所以实践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1.4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达到了统一性和实用性。

1.1.5 推动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陛学习,树立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

1.2 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理论与方法,采用相应手段,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学活动。

1.3 实践教学的作用。机械制造实践课程为后续课程的教学、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奠定扎实的工艺基础,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并将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2 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2.1 基干岗位需求革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真实的产品加工为基础进行的,集中显现出了职业性及实践性。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用实际生产出的产品零件作为材料进行工艺分析及加工制造,重点进行产品零件生产的核心技术的讲解,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训练操控中要以真实生产的零件为实训材料,通过观察、讲解、分析等,提取出和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能在实际训练中接触到将来在职业岗位上会面临的客户需求。教学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内容覆盖了有关机械加工制造行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础内容以及可能会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在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使其有能力进行中等复杂零件的工艺设计,掌握机械制造行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此同时,为填充社会对机械制造人才的需要的空缺,教学还将相关工种职业资格取证的条件及需要加入到考虑的因素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2 拓宽机械制造实践教学的方法。

2.2.1 感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已有简单的挂图、模型等教具,实行教具感观教学法。由于该课程涉及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点较多,如: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工艺学等,每一知识点都有相应挂图、模型等教具(如:制图常用纸质或布质挂图、木模等,金属切削要用到车刀、麻花钻、铣刀等重量轻、体积小的实体模型)。教师在钳工工具知识授课时要把常用量具中的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测量工具的实体进行展示并教学生使用。教师在金属材料学知识讲授时,可拿一些小块钢、铁、有色金属、工程塑料等实物材料来展示。教师用一个个实体的展现,要比书本上的示意图更形象、直观,将使学生对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豁然开朗,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2 多媒体教学法。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师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片,利用动画视频教学片演示各种机械零件制造的动态过程,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转化为动力来学好该门课程。如:通过车刀车削工件外圆动态演示,可使学生巩固切削用量、刀具材料与刀具结构等知识;通过用麻花钻、深孔钻钻孔演示来理解这两种钻头不同的钻削特点及钻头结构、钻削用量,从而进一步认识麻花钻与深孔钻的区别、用途等;通过装配、修配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演示来熟悉机械修理要点及装配方法等;通过普通电工常用仪表、工具、导线线头的加工、普通照明灯的安装等演示使学生了解电工基础知识等。动画视频教学片教学将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且形象、直观、易懂,是课堂黑板板书讲授的有力补充,尤其对机械制造实践课程必不可少,作用明显。这样,将文字板书与动画视频相结合,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记忆。

第6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战略从粗放增长型向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各制造业对于专业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人才需求也大幅增加。而作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专业的机械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工业是一个国家的筋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甚至国防的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化是我国由发展中国家进军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然而,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相当落后,并对国外的高新技术具有相当的依赖性。为了促进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现在众多中职学校的机械专业课教学模式都有着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

1.目前教学模式的弊端

机械专业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看中实践能力的课程。学生完成课程后不仅要能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具备绘图、操作机器等的动手能力。对于这样一门课程,采用与其他理论性课程类似的教学模式势必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仅仅教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又远远不够。这种情况给机械专业课的教学带来了难度,目前中职学校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1)过于侧重理论的教学。机械专业基础知识涉及面广,且大都枯燥难懂。而目前的中职学校对于这门课的教学仍采用填鸭式。须知中职学生一般在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填鸭式教学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机械专业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仍然有相当高的要求,而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只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限于中职学校的理论教育深度和水平,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既不能很好地参与科研工作,又不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机器。这显然是偏离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的。

(2)实践环节投入太少。对于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机械设备是其必备的技能,也是各企业所招收的员工应有的能力。就目前来看,各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教学在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虽然基本上各中等职业学校都会设置实训学习环节,但其持续时间和强度都不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老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因人而异,而不是以偏概全。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实施方便,对于基础知识好,注意力集中的学生仍然有很好的效果。而考虑到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上课容易走神,对学习缺少兴趣的特点,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理应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而笔者看到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仍然在众多中职学校大行其道,亟待改革。

2.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存在着上述弊端,目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难以满足现代机械制造业的需求。针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模式的这种现状,笔者提出了几点改革要点。

(1)重新编排课程,合理分配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一门课程保持新鲜活力的重要源泉。中职学校的机械专业课内容应该结合当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合理安排。因此,有必要对机械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编排。删除过时的知识点,增加新的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够跟得上时代。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机械制造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那么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就必须能够培养这种人才。依靠过去的课程内容来教学,显然是不行的。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划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2)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一般都是面向车间的技术工人。因此,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能干才是硬道理,学校有必要,也有责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受到中职学校教学资金的限制,实训所需的机械设备数量一般都不多,种类单一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科学调整实训周期,安排学生轮流参加实训学习,并及时展开经验总结和交流,巩固所学技能。

(3)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建议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例如项目教学法和演示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法即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完整过程,教师辅助指导。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能够带给学生成就感,并提高其自信心。而这些会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锻炼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而这个转变过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机械专业技术人才。中职学校是这些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现阶段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近年来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已经难以让各机械制造企业满意。为了提高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对于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新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调整教学内容 建立实训基地 改革教学方法 建立“双师型”队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87

近年来,机械加工技术有着非常迅速地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在机械专业的课程中,《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机械专业基础课,适应性和普遍性很广,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内容全面,主要包括常用的机械加工设备、常见的工程材料的牌号和性能、机械原理、常用机构、各类机械加工方法,及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因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学生很少见过机械加工中常用的各种机床设备和机械制造工艺流程,教学比较困难,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要不断的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调整教学内容。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现今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完成。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根据本课程规划的总体目标,必须是合理的添加或删除现有的教材内容,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新理论教学内容不但要满足制造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还要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训内容。其结果一定会导致在理论教学期间,实践教学所需时间和理论教学任务需要完成的矛盾。因此,为避免出现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来实施解决。首先是整合和构建机械制造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的框架,并且和专业课程建立联系。不能是从形式上简单分开和组合各个教学内容,而是把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等作为实践教学部分的理论基础,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的机械加工技术和创新发明,并应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随时掌握机械专业最新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实训能力,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能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中要作出更多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学生能勤于思考深入生产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培养学生特点,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区别开来,表明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反映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并体现了《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在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起着融会贯通的重要作用。

2. 建立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院必须要建设机械专业的实训基地,真正让学生融入到相关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实训基地,提供给学生各种基本的机械加工设备,针对不同机床掌握使用方法,亲自动手加工各种机械产品,设计产品工艺流程,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技能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与完善。并且可以与企业合作交流,校企合作,更有利于新产品,新技术的接入,教学相长,从而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专家探讨教学问题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等。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是实用性很强但课程内容是枯燥和难懂的,尤其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从而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往往会因为听不懂而放弃学习这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改进教学方法,就会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工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机械加工工艺设备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研究应用,新工艺手段的不断出现,现代科技取代了传统的处理方法。前沿技术,如仿生学和微电子机械加工的应用打破了机械加工与制造的传统固有概念。新时期的教师要想传授给学生不过时的知识就得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先进技术与理念,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及时掌握机械制造业的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

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准备优秀的课件和相关视频,使教学更直观生动,使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老师掌握了这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后,还可以与学生建立网络交流,上传教学视频,布置课后思考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光盘或素材,让学生很快找到所需要的内容,高效有序,并且可以建立学生学习监控系统,监督引导他们的学习,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全面提高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接下来的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双师型”队伍。

若想把实践教学改革顺利推行下去,就必须有一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要到企业外聘一些兼职技术工人与工程师,把最前沿的技术带到教学中来。只有这样的教师、工人与工程师的组合,才能把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最大限度有效地融合起来,培养出高专业技能、高素质的适合企业用工要求的技术人才,实现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总而言之,针对机械相关企业的人才要求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机械教学要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规划真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就业竞争力,适应企业需求,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8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典型零件加工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29-01

机械制造技术工艺课是机械制造大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在各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知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工艺装备;零件机械加工质量分析。此课程实践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目前还是偏重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的环节偏少,使学生感到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实际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1.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单项灌输为主,创新思维培养滞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课程评价体系将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视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考试时记忆性的问题占主要部分,缺乏真正体现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

3.实践环节得不到保障,实践能力考核不足。

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成为机械制造技术工艺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1]

针对当前在机械制造技术工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院设立了《机械制造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院级教改课题,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一、改革课程内容

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从事工艺技术员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取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行业背景,将相关企业的常用零件进行分类,按照轴类、盘类、箱体类等,每类选取3-4个典型零件,由简单到复杂,将其所需的加工工艺知识贯穿于教学中。

按照生产技术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流程设计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从生产实际要求出发,由浅入深设计三到四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选案例注重实用性和代表性,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既能使学生较快融入企业生产实际,突出岗位应用能力,又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将每个学习模块的目标任务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背景材料”和“知识链接”等方式反映每个学习任务的重点内容。以典型零件加工工艺为主线,将机床、刀具、夹具、工件等有关知识有机地综合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具有特色的教材《典型零件加工技术》。

二、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不再是课堂上的观众,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信息,分组(团队)制订工作计划并实施,在实施中进行质量检查与控制,最后参与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8人),根据教材编写的结构顺序,在学习了工艺基础之后,根据各环节的任务,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团队,经过分析讨论,利用校园网络、图书馆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分别制定出任务零件的加工工艺文件,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对本组的工艺方案进行讲解答辩,教师和其他团队对每小组方案进行点评,优化,选出的优化方案在本校实习厂实训设备上进行加工、质量检测,针对出现的问题查找原因。

学生在确定工艺方案的过程中不断使用工艺基础知识,针对不同的任务零件,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制定工艺文件,对工艺基础逐渐强化、熟练,能够在团队合作之下制定中等难度零件的加工工艺。

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成分在逐渐减少,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加强。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并归纳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提升结合起来。

三、改革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情况,学生轻实践,重理论,死记硬背,考前突击复习,考试后很快遗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为改变现状,我们将以往的考核评价方法改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多元化综合考核评价模式。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两部分。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占30%,内容包括:考勤情况,项目准备及完成情况,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提问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阶段性评价,分为两部分:①学生自评:从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计划;小组学习表现;独立学习与工作;获取与处理信息;学习与工作方法;表达与交流几方面进行。②教师评价:从工艺制定;加工过程;加工结果;安全意识;学习与工作报告;日常作业答辩几方面进行。阶段性评价成绩计入平时过程考核成绩。

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典型零件加工技术》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对工艺基础知识理论掌握的更加牢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典型零件加工技术》也成为学院省级示范重点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9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深度;广度;复合;多元

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简况和发展态势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较多地被称为机电一体化,被视为是机械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交叉学科,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例如安全气囊、防滑刹车系统、复印机、行驶模拟装置和自动售票机等一系列产品都是运用了机械电子技术的结果。电子工业、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涉足范围,其不局限于机械制造的某个固定方向,涉及该领域所有分支学科。20世纪90年代初期,机械电子工程作为一个独立专业呈现。曾经,机械电子只是机械工程的一个专业方向和重点课程,甚至被划分在精密仪器技术专业中。今天,已经有很多大学将其列为独立的专业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飞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迅猛崛起,机电方面的人才缺口大幅攀升。MEMS、传感与测控、数字化技术、CIPE、CAD/CAM/CAPP一体化等机械工程学科的前沿课日益引起国内产业界和学界重视,目前,我国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较高,总体研究水平的国际位次有所上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控原理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先进制造技术导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应用与程序设计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CAD/CAM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精度与测量、液压传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专用机械原理与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课程设计、制造工艺实习、机械制造工程学综合实验、精度与公差实验、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数控原理实验、数控线切割实验、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机械零件测绘、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快速原型制造实验、机器人控制实验、科技活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大体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可细分为机械电子系统(传动和模拟技术,机器和设备,机械人技术及其运动系统,传感和执行元件技术,测量技术和图像处理等),微型,超微型机械(微系统技术,微型和精密仪器的功能组,微系统的测量技术等)和生物机械(机器人技术,生物系统,仿生执行技术,控制和设计,控制系统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大学的专业设置存在差异,取决于专业的具体方向和培养重点的不同。例如,上海交大的机械电子工程偏向汽车方向、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制造和车辆电子系统的控制研究等,比较民用化。浙江大学传统的机械制造很强,在大型机械的设计和控制,尤其是国防,航空领域的项目很多,毕业生很多在研究所工作。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电子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机器人和柔性制造等自动化控制的应用,如大型焊接机器人,流水线等等,大多数服务于汽车制造产业和造船工业等,毕业生去向以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为主,研究所要少一些。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定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业特色。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侧重于机电控制和数控维修。注意以数控所需各种能力为主线,突出机电控制的专业核心地位,培养会设计、能编程、具有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工程师和职教师资。简言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或培养能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职教师资。能适应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临的行业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呈现出的多元复合发展趋势。

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强化本专业大学生素养的应对之策

1.要引导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动态。要积极培养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2.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使其成为专业素养精深、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促使其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要的专业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和基本工艺操作等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一定开发能力;对数控加工技术有较强的编程和操作能力;对大型数控加工设备具有较强的维护能力;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除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外,还需促使其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得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 机电工程,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