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线上课程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课程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课程教学总结

第1篇: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建;混合式教学

《应用密码学》是信息安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其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后续安全技术的基础[1]。另外,国家也提出了高校课堂教学和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性变革的需求[2]。因此,必须要研究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对《应用密码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

1现状分析

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比如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时新、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过程不重视及教学评价不多样等,这些导致了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教”与“学”相脱离。究其原因,本质就是没有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当前,我国正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资源逐渐呈现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形态[3]。而且,国家正在大力推动MOOC、SPOC和微课等新型课程形态建设[4]。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革命,利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可以实现人才质量培养质的飞跃。因此,《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依托“线上MOOC视频”和“课程录制视频”的平台和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并在知识点中融入思政元素,采用重难点知识剖析和讲授、学生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师生协同构建课堂、重在设计教学过程,借助信息化技术跟踪学生课下、课上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生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最终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教学设计

《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设计包括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所依托的静态教学文本,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引领性纲要。本节首先说明设计依据,然后介绍教案设计的内容,重点阐述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最后分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新颖之处。

2.1设计依据

《应用密码学》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重在讲授解决问题方法的设计与实现。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依据如下:(1)课程内容繁多且设计思路复杂,采用混合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时内自学更多的知识和内容。(2)课程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合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3)课程设计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

2.2教案设计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每一学时、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所提问题等相关信息,编写了《应用密码学》教案。教案的编写以章为单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分配、教具准备、课前测验、课堂问题、课堂讨论、课后复习、参考资源等信息。

2.3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斟酌设计。(1)课前准备。首先,在每一堂课上课之前,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基于本堂课所授知识点必须完成以下两个任务:①观看“线上MOOC视频”,以及观看“课程录制视频”,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课堂知识点测试”,做摸底测试。然后,根据学生“线上MOOC视频”观看时长以及“知识点测试”结果,教师动态构建课堂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2)课堂教学设计。在学生了解了本堂课教学相关信息以及教师掌握了学生本堂课的知识点学习状态之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即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构建如下,如下图所示:①教师对“线上课堂知识点测试”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②教师对每一知识点的重难点部分做详细讲解;③学生讲解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④基于课程特点及团队分组情况,每一组学生协作讲解知识点中的设计思想及设计实现过程;⑤其他学生对讲解内容的学生团队打分评价,实现学生互评;⑥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针对知识点的开放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进行简单汇报;⑦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随机测试,实现过程性评价;⑧教师总结。(3)课后测试和评价。针对每一知识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特别是密码学设计相关的实践性作业,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另外,教师根据每一知识点学生课前、课上及课后的综合表现,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状态,记录评价,做到心中有数。

2.4创新之处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师生协同构建课堂,教师重在课堂组织设计、学生重在主动参与评价,具体创新之处如下:(1)师生协同共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灵活建教学内容,做到目标明确、有张有弛。(2)师生协同共筑课堂过程。课程教学设计注重过程化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做到身临其境,学而有获。(3)师生协同公设评价体系。课程考核采用过程化考核,所有学生参与的“教”与“学”的过程都量化成绩,实现课程评价的多样化和客观性。

3教学设计实践

分组密码是一种对称密码体制,是《应用密码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是理解和学习后续课程其他密码体制的根本,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但是,分组密码是学生第一次面对的密码体制类型,所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而且,其设计和实现更加关注思路和方法的设计,对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首先自学线上视频和课程视频资源,做到先入为主;然后以分组的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自我学习、自我讲解、团队合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布置实验作业,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如下:(1)教师首先对重难点及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得学生关注学习的侧重点。(2)基本概念一般比较简单,由学生进行讲解。(3)设计与实现部分较为复杂,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之上,教师进行补充,查漏补缺,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4)最后,教师布置习题,实现课堂巩固。以上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强调师生共建“课堂”,协同重构教学内容、共同实现教学过程、融合评价教学成果,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新颖之处如下:(1)教的特色:重在重构、设计和评价。设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修订教学内容(闭环)。(2)学的特色:重在参与、主动和实践。确立学习目标→实现主动学习→形成学习自评→提升学习目标(闭环)。(3)“教”与“学”之间的关联:师生之间从始至终的协同共建课程。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融合。

4结语

本文探讨了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及在《应用密码学》课程具体章节上的实践。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AI技术对教师的“教”的过程和学生的“学”的过程进行记录并实现行为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光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9):62-63.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张宁,谭示崇,傅晓彤,杜小刚,李晖.基于SPOC和翻转课堂的现代密码学课程改革总结与分析[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9(6):89-95.

第2篇: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该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识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及能力结构的基础。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对定量分析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掌握,并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科学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上得到初步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1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存在脱节的现象,通常理论课才开始一两周,实验课就已经进行了,此时学生只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任务和作用等基础知识,对具体的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原理并没有掌握,即使在实验课上,由老师通过板书的方式为同学们讲解相关实验内容,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过程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1]。因此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也因理解不透彻而导致实验过程频频出错,学生只是按照老师黑板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完成,不懂的地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问老师,忽视了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分析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改革探索。以期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病,并遵从OBE理念撰写教学大纲,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环保意识强、有责任、敢担当和有作为的新时代专业工程技术人才[2]。

2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分析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二者的优势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3-4]。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在近些年已经逐步成为网络教学的重要工具,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7]。超星学习通也是在网络教学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可在电脑、手机等多种电子产品端进行阅读和学习,还开设有网络公开课、资料图书等资源。我校为方便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与超星学习通合作,开通了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更好的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自己的课程体系中。为此,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也利用该教学平台对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进行了改革,将混合式教学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5],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各种典型的分析方法。

2.1教学资源建设

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OBE理念为指导,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在整合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教学大纲。针对教学大纲,并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不同实验项目的难度,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组将容量分析器皿的使用和校准、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操作练习、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溶液中铋和铅的连续测定、I2标准溶液的标定及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等几个重要实现项目录制成微课,并上传到超星学习通泛雅学习平台。微课内容包括学习目的、实验仪器、实验药品、操作步骤、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注意事项以及课后思考题。同时,根据不同实验内容,课程组也制作了相应的实验讲义,供同学们书写报告和预习使用。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实现分析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2.2分析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

课前,教师通过超星泛雅学习平台预习任务,教学任务中包括教学视频和教学讲义两个部分,学生课前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的任务点,并学习与该项目相关的实验知识。从图1中可以看到,26.67%的学生在网络预习部分可以获得满分,此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了网络平台上的预习任务。43.33%的学生成绩在80~100分之间,证明绝大部分同学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有23.33%的学生成绩在60~80分范围内,只有少数同学没有按照规定的任务要求完成网络课前预习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少部分没有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同学的实验操作辅导,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实验项目。课上,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成绩分布图,教师可以准确掌握同学们的课前预习效果。并根据学习效果适当安排课前提问,以巩固、加深重点内容。在正式实验操作前,老师在讲台前也要对微课视频中容易出错的步骤和关键操作环节进行演示,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实验过程中虽然是单人单组进行演示操作练习,但是每个实验项目也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助教,帮组同学们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线上预习中成绩不高的同学,要更加关注他们在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步骤和方法是否正确、规范,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实验过程中,每个同学也要记录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并要求每个实验项目都要重复操作三次,以保证实验的准确率。课后,针对本次实验项目中大部分同学遇到的问题,安排小组讨论并总结改进计划。讨论内容包括课后思考题、实验中易错操作环节、实验项目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热点问题。教师将全班同学平均分成6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讨论。最后每组以PPT的形式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对于实验项目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其他组同学如果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相应的补充。最终的实验成绩不仅包括了课前预习,课上实验操作,还将小组讨论部分换算成分值计入总成绩,这就有效避免了单一考核制度带来的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总之,通过小组讨论,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与分析化学有关的食品安全、药品分析、化妆品研究和环境监测等问题,使学生树立了科学、公平的分析检测意识。

3分析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改革调查

有学者认为,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单独的通过行政班的成绩来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是不够准确的[8]。因此我们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同学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在所有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结束后将问卷发送给学生,调查结果不影响学生的实验成绩。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影响,此次调查也为后期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3.1线上预习环节调查

线上预习调查见表1。从表1线上预习调查表和图2调查结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81%的同学能够按照任务点要求完成线上预习,只有4%的同学从来不预习,说明大部分同学对待课前线上预习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同时在调查中发现,96%的同学认为线上预习是有必要的,对课堂上的实验操作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这个调查结果与参与线上课前预习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说明能够完成课前预习的同学都觉得线上预习对线下的实验操作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帮助。而在调查同学们是如何完成课前预习的结果中可以发现,有62%的同学不仅能完成老师在线上的预习内容,还结合了实验教材进行有目的预习,说明绝大部分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机械的观看视频和PPT,而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完成课前预习部分,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3.2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

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见表2。从表2混合式教学效果调查表和图3调查结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有72%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对提高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帮助的,但仍有20%的同学认为,只是有少部分帮助而已。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虽然混合式教学能够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发掘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以更大的限度帮助同学们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92%的同学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也更加激励我们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我们在混合式教学能否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的调查中发现,78%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但仍有少部分同学持否定态度,这个结果与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3篇: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一、教学设计和组织

1.逆向设计

在美国产生的逆向设计理论,是由教育学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的一种课程设计理论。该理论是以目标为导向,然后基于目标为核心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最后对预设指向目标进行评价。

在汽车实践课程中采用逆向设计的理论,提取了汽车拆装、汽车保养、汽车维护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下设置相应的子项目,采用真实典型的汽车实物为载体,设计和开发教学项目,形成项目教学方案,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和交替进行。以汽车拆装为例,下设子项目包括:车门拆装、雨刮器拆装、前后保险杠拆装等。子项目在设计时,以目标为导向。以雨刮器拆装为例,以让学生认识雨刮器结构和使用原理为目标,为完成该目标,在拆装过程中,需要学生首先观看视频或者教师演练,其次分组练习和讨论,最后教师和学生互评。

2.教学组织

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前提,充分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升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1)视频制作。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课堂,其中线上课堂能否实施其关键在于设计、制作教学视频。以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制作视频展示教学项目的内容。

(2)组织课堂活动。通过线上的视频学习,保证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堂外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上将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线上了解的知识。最终保证学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

(3)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评价体系,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课实际情况给分。同时,学生在数字教学平台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双向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3.数字教学平台

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将教学任务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在日常保养的教学过程中,展示保养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分组讨论,同时教师展示操作,然后再分小组训练。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看视频,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授课条件

“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本体,其所有教学的内容都必须体现社会与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践性。为保证实践的效果,就需要在实训室、教师素质等软硬件方面改进。

1.实训室

建设产学研服一体化实训室(车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线上体验汽车拆装、保养的过程,用真实汽车及零部件进行训练,最终在真实的生产情景中学习经验,从而实现车间与课堂、员工与学生以及师傅与教师相互融合。同时具备开展对外业务的条件。

2.教师素质

为保障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采用校内外教师共同授课方式,这样可以建立最符合实践需要的教师队伍。

采用引进兼职教师、教师下企业或在社会上招聘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课程教师的方式,将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请到学校里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总结汽车实践课程初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技能和创造力为目标,安排各种实际场景进行具体实践,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和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数字化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在汽车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仿真教学,其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型技能培训方式,并且仿真教学的消耗较小。但是,如何将仿真教学引出课堂,保证学生在教学外也可以学习成为改进的方向。

2.建立“产学研服”一体化实训室(车间)

利用具备对外业务条件的实训室(车间)开展对外业务,整合科研项目,开展学生实训,提高校内师资水平。在实训室下一步改建时可以将“互联网+”理念引入其中,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训室,提升实训室的利用率。

第4篇: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35-03

1 中国此类课程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高校相关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Adobe公司推出PhotoShop2.0版本时,开始引入高校课堂教学。从前期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到时展计算机技术进步和普及后,推广至与图形图像相关的教学领域。由专业精英化,开始转变为大众普及化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一般包括PhotoShop、3DMAX、CoreIDRAW、Illustrator、Auto CAD、Flash、Premiere Pro、AfterEffects、Maya等。此类课程属于技术应用型,与中級、高级职业技术类院校和培训机构相区别的是:高等本科院校此类课程的教学大纲,系统性地梳理了基础知识线索,同时与例证应用相结合。大多数院校课堂教学,以讲解基础知识和上机演示实例为两条线索,相互穿插和交织。以完成效果图例,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践环节。上机操作考试,也是以完成指定图例的最终效果,为主要评分依据的。

课程的名称设置和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软件名称直接命名或分阶段命名(如3DMAX l、Ⅱ、Ⅲ),课程大纲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专业重点,系统地讲解此软件的应用技术。西北师范大学,属于此类情况。

另一种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等相对范围更大的名称命名课程。这种命名方式的优点是:考虑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与教学大纲制定和使用周期可能出现的相对不匹配状况,命名更加灵活。教师上课内容也可依据时展,做个性化地调整。缺点是:考核标准不能完全统一,不同教师相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与评分标准,在评分环节,欠缺公平性的标准依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相关专业属于此类情况。

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类教材,也是遵循基础知识和上机实例的两条线索,以软件的名字为命名关键词,书名分为两类,例如:《PhotoShop CS6从入门到精通》;《PhotoShop CS6效果图1 08例》等。

如果大学软件类课程是按照单个软件的学习,来设置的教学计划。那么,大学课堂的教学安排的周期,是不可能时时追赶上,更新日益加快的图形图像软件应用市场的变革周期的。而且,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应用类软件是不可能被学习完整和充分的。作为应用软件的追随者,即使疲于奔命,也会应接不暇。另外,解决实际的设计应用问题,往往需要同时在多个软件之间,运用各个软件最长处的功能,在软件中穿梭应用,来得出最佳图形图像效果。即使精通单个,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也可能四处碰壁。

2 个案的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与全国许多高等院校此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同,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基础知识、上机演示实例和辅导学生上机练习。以学生完成所要求的效果图例,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践环节及上机操作考评依据。这种教师课堂机房PPT界面讲解、软件操作界面切换示范,和要求学生当堂或课后举一反三巩固练习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的突出弊端是: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速度及认知程度不同,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这种情况虽然是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普遍状况,但是在计算机软件实际操作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前一阶段的知识点未掌握清楚,那么后阶段的知识则会完全听不懂,很难再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本科的专业小型课程24-35人,专业大型课程60-70人。软件课程教学内容,又是大部分同学在入校前从未接触过的零基础新知识,学生个人的实际理解与动作操作能力,在此种情况下更为突出。在专业小型课堂里,大多数同学会因无法向后推进,要求老师再讲一遍或再讲几遍。任课教师一般情况下,不会放着学生课堂所提出的问题,不管不顾,而是极其耐心地讲解到他们都弄懂为止。这样,课堂中的教学进度,在专业小班的情况下,会直接取决于吸收最慢的同学的进度。那么,班级中多数同学,在课堂中反而是“吃不饱”的情况。“吃不饱”与“跟不上”并存,“吃不饱”要迁就“跟不上”,整体教学效果相对低下。以本人十年一线教学中的经验为例,我经常会在备课时,一个知识点的不同方面各准备上1-2个例子,可实际上课中,我只讲到了知识点三个方向的两个方面,每个方面还只讲了一个例子,这样另一个方面,就要留到下节课再继续了。作为教师,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要全部讲解到,那么,只能采用压缩举例说明部分的教学方法了。

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样,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类课程教学中,有一些基础知识,是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讲解的部分。一位任课教师在每年、每班讲解的这部分内容,均是相同的。几位平行班教学的任课教师,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内容,每位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部分是“因材施教”的辅导部分,根据学生的吸收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微调。如果,可以简化重复性的劳动内容,会极大地节约教学课时量,以将有限的课时,调配至“不能统一答复和处理”的因材施教部分。

3 此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策略

1)依据课程难易分阶设置课程,将原先较大的课程包,打散为相对小阶的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效果和应用需求,选择阶段性课程。这样,可解决课堂进度被动退后的实际问题。如:《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l》、《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Ⅱ》、《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Ⅲ》……。

欧美院校普遍采用学分制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中级、高级等阶段,如果基础阶段的课程没有修完,是无法选修中级阶段的课程的,以此类推。我们虽然是学年制,但能否借鉴此种方法,将课程更为细化。例如,《3DS MAX》课程可以分为初级建模、中级建模、高级建模、材质、灯光、摄影机、渲染、动画等八个学习阶段。非设计专业的同学可以依据兴趣选修前两个阶段的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只需学习前七个阶段,就可以完成专业学习要求;而三维动画的同学,要学满八个阶段的内容。

2)以实际应用设置辅专题课程,解决学院派教学中偏重“概念化设计”,较少触及“现实实用化设计”的弊端,为学生就业增加提前演练的机会。

学院派的设计经常以“概念型”为主,“现实型”为辅。形成此种状况的特殊原因之一是:学院的教学硬件条件有限,导致产学研结合弱。例如,《模型制作》课程,学院没有加工精确材料的大型机械,学生加工模型构建仍然依靠手工作业。学生没有资金,将自己的设计图纸,送件到专业的模型公司加工。因此,模型材质,要考虑缺乏工具和经费的情况,必须便切、便剪、便粘贴,学生会选择KT版、硬纸版、牙签、筷子等材料。亚克力等实际设计中的材料,很难进入课堂。

3)积极利用计算机图像图像专业软件丰富的社会团体及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由相对“甄别型”、“对抗”式的“重复劳动”,转变为有效“统筹”与“利用”,转“堵”为“通”。反思社会化软件教学的优势,并积极学习与吸收营养。

除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开设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类课程之外,Adobe、Auto desk、Wacom等软件、硬件生产公司,水晶石、火星时代等设计公司,均开设盈利性质的软件类相关课程培训。还有网友自发上传的学习体验。网络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软件类教学讲座视频,水平参差不齐的资源,随时随处可供播放和下载。

一些高校教师,怕学生受质量低下视频的误导,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摸透基础知识。采用“一棍子打死”的粗暴办法,劝说学生,不看网络视频。这种“清高”的堵截做法,不理智、不可取。“英雄不问出处”,大可放低“象牙塔”和“天之骄子”的身段与架势,针对“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有分辨地学习“他人之长处”。作为教师,可以凭借专业的眼光,审视着这些非专业的教学视频,花费些时间与精力,辨别其良莠。再将优秀的视频推荐给学生,以作为自身的“教学补充”。

4)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拟学生实际工作的模式。

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性,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且迅速地投入到方案的执行与实验中去。给学生提供全盘思考和尝试错误方案的机会,杜绝一味的课堂知识“灌输”。高校的课程设置均是环环相扣的,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够利用逐步积累的知识和增长的技能,综合应用,完成目标项目,呈现全面的表达。

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虽然课程设置全面,且课时量较大。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还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图形图像软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调整。教师教学很认真和辛苦;可许多学生反馈的信息,依旧觉得所学知识较为零散,具体应用的时候想不起来,该用哪些知识点,去处理哪些具体问题。综合学生所反映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系统地理清所学知识,难以做到“活学活用”。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倡导劳动实践中出真知。需要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实练机会,引导他们运用所学,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同时依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解放教师脑中“系统传授一门知识与技能”的“华山一条路”思维定式,转变思维角度。计算机软件只是一个工具,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要灵活运用工具。教会学生综合应用软件的方法。在专业培养方面,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艺术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并不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知识的讲授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每一个软件知识点都“面面俱到”地掌握,只需涵盖在一定时间阈值内的实践所需技能即可。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其驾驭此图形图像软件和同类型软件的方法。教师的职能也不仅仅是受之以“鱼”,更重要的予以“渔”。使其能“灵活捕鱼”,并不断自我更新“渔”之方法。给予学生实际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可忽视并要积极培育学生的自学、自醒、自悟、自束、自更之能力。信息化社会,海量的知识和获取的便利性,教师的职能要随发展而转变。

5)线上解决基础知识的讲解部分+线下实验课程进行具体的上机辅导。

学习尔雅课程、教师发展在线网络课程等慕课的教学形式,将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的基础教学讲解内容,直接上传至院内、校内小范围的平台系统,供学生在阶段时间内,自己灵活开展视频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理解程度,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通过反复多次地点击视频,达到反复聆听直至完全弄懂、掌握的学习目的。这种“线上视频”资源的讲解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工作量。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线下”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中,辅导线上解决不了、个性化的具体问题。

这种方法的另一项优势是:学生对于“线上视频”的自行学习,是在“面對面”线下辅导之前进行的,是一种变相的强制“自学”。如果学生在“线上”时偷懒,那么参加“线下”课程时,将无法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这种方法将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精品课程之类的网络资源,增多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互长的机会,更方便相关的教学研究和数据统计。

①在教学平台中,将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的“通识线上视频+线下课堂专题辅导”的综合新形式建立起来。充分利用尔雅、教师培训网、精品课程等网络视频教学资源,提升已有资源的被利用率。

②减去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建立系统的、固定化的课堂辅导专题竞赛的模式。

③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类实验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目标明确地,带着实际问题,进行操作实验。将学生跟随老师模式,转变为老师协助学生模式,转化课堂教学的中心。

④建立此类课程的理论视频教学库,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增加资源的被利用率,有效整合。

6)课堂的具体设置:以问题设置为线索引导,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位置,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组织与管理、学习成果集中讨论与评定。

①教师在针对学生情况的教学设计具体课程规划中,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由浅入深地设计若干课程阶段性任务环节,环环相扣、层层引导,将繁杂的课程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必经步骤中,引导学生选择多样的、有效地途径,运用已有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新技能,并迅速用以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循序渐进的、间接式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②用设计师完成室内设计项目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概念项目的完成氛围。让全班同学通过自由组合搭配,划分3-4名同学为一个竞项组,全班划分为若干个竞项组,统一竞争一个模拟项目。教师在提出相应竞标要求后,让各组组员之间自行分配任务、协调、管理和控制完成进度。教师在其间观察、指导、调节各组之间的竞争关系,增强各组之间的多渠道信息联系和比较。注意课堂环境的搭配,调整部分课桌椅形式,以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头脑风暴。

③课堂模拟甲乙双方,阶段性的虚拟竞标截止日期之后,先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班做竞标的PPT演示,总结完成模拟任务的方式方法、所用知识,讲解本组的竞标优势。再进行同学集体评论和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竞争组之间通过比较与讨论,取长补短、全方位地增进技艺。教师将集体竞标结果公布后再进行总结,特别强调优弱点的分析与改进的建议。

④竞标得胜组的方案经改良后,再次进行全班集体头脑风暴的讨论,以此方案为基础,全班同学再次整合队伍,特别强调明确个人在方案组中的分工,继续深入细化地完成最终方案。

⑤教师深入细致地总结每位学生的工作成果和课程阶段性的知识点,掌控课程进度。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置下一阶段性课程任务。

第5篇: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教学内容设计包括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内容设计时将知识点归纳分为概念型、原理型、实践型和计算型[4],概念型和原理型知识以线上学习为主,计算型知识需线上和课堂相结合,实践型知识需线上、课堂和实习三位一体设计。以“压力容器安全附件爆破片”为例,“爆破片的分类及结构”属于概念型和原理型知识,教学设计时主要作为线上学习内容,课堂上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补充;“爆破片的设计计算”属计算型知识,主要以课堂讲授、线下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此外,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了线上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有关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爆破片的使用和检验”,除了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案例讨论、还需配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实施过程

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发现并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汇总学生的反馈,确定课堂重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去探究问题,互助协作;课后,学生进行总结复习自主解决问题,还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在专业实习时完成相关知识的实践应用。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线上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得进行预习、复习、拓展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线上学习反馈,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惑,从而更有针对性得开展课堂教学。此外,教师共享的课程相关学习资源,能够扩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线下课堂是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师生面对面交流,形成基于问题的对话课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任务汇报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使知识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与交流。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原理和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如,针对“压力容器的事故调查与分析”这一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了解了压力容器的事故调查与分析内容及流程;教师在课堂上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展开进一步讲解,强调事故调查分析的关键点,并布置案例作业;课后学生随机分组,合作小组通过搜集资料,协作配合,完成案例作业,并在后续的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展示。采用课堂讨论时,教师可选择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话题,提前精心设置“问号”,课堂上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广泛讨论,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打开“问号”。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际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课程适当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工厂实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的现场实践教学。实习前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学生构建合作小组,做好人员分工、资料查阅、问题讨论等前期工作,带着问题去企业现场实习,与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最后形成实习报告。实践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和体会,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3教学评价改进

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课程、教学、学习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的多样性[5]。本课程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表现和期末考试给出课程考核。线上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交流、个性探索等;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实践教学评价注重团队合作、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教学评价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线上学习有学生自测和课后测验,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小组成果汇报评价由组内互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构成;实践项目报告评价由企业人员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构成。此外,学生还会在学校的教务处网站进行网上评教,对教师能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帮助教师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6篇: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 远程网络问题 方法当前的公务员考试、留学生考试、资格证考试、研究生考试等远程视频课程遍布信息网络,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部分培训教育官方网站打出“签约保过”,以求在庞大的考生资源中分得一杯羹。学员所缴费用越高,获得的师资力量待遇规格就会越高,VIP学员还能获得线下一对一“包过”辅导。但目前,在网络上同样存在具有招收成人学员资格的单位在其招生网站上打出半年包拿大专、本科学历的浮夸广告,即可以窥视到成人网络教育的泛滥性、欺骗性和商业性问题。

狭义层面上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系列的一类教育形式,其存在的意义是提高在职学员在国民教育方向的专业化知识,协助成人在现实工作中更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促成其工作任务高效率地完成。

一、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结构不合理。传统课程设计以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的课内课外、主辅结合的结构模式而推行,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同时兼顾各学科之间特色的相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课程结构系统。但成人网络课程教育忽视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地培养,割裂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网络课程内容以“灌输、填鸭”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专业课与综合课之间的界限模糊,在网络课程设计的结构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成分。如应用心理学专业,全日制本科课程设计包含40%的基础专业课、30%的综合专业课、30%的专业实践课。但成人网络课程设计上70%属于综合专业课,20%的基础专业课,剩下10%属于课外实践内容,结构上明显存在设计上的偏差。

未能充分体现成人网络教育的自身特色。成人网络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上,与传统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偏差,完全照搬照抄高等教育模式,采用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虽然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但也忽视了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立完整性特点。成人网络教育针对的教学主体是成人,那么问题就在于成人教育和学生教育之间存在着知识掌握、实践经验、教学感悟等各方面的不一样。如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计上,成人教育关注点应该在“心理学的应用实践”上,但采用传统全日制课程设计,其焦点落脚在“心理学基础知识”上,如此设计的教学课程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自然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不能满足学员的学习预期。成人学员在工作之余选择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其个人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手头的实际工作,为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储备应用型的知识。就好像是教师在课堂上花大篇幅去讲解“心理学的历史、起源、流派”,学生渴望获得的却是“心理学在管理中、工业操作中、产品设计中、商品销售中”的实践性方法,课程知识的讲解与成人学生所期望获取的课程内容南辕北辙,势必降低了学员对成人教育效果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

不当的网络课程设计就如同这样一则故事:你喜欢吃橙子,然后花了很多精力、时间和财力去准备了一大筐橙子,拿去请你的某位伙伴品尝。最后伙伴吃了很少,而且也非常不开心。对此你责怪你的伙伴不懂你的心思,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但你却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伙伴喜欢吃的是苹果,你却拿你喜欢吃的橙子去给他品尝。其结果和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成人教育网络设计的应对方法

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成人网络课程针对的是在职成人,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有限,期望获取的知识现时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灵活多变。因此在实际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重点有所偏重,如90分钟应用心理学课程,分三部分进行,20分钟基础理论知识讲解(22%),30分钟操作方法应用讲解(33%),30分钟现实案例剖析讲解(33%),剩下10分钟进行提问总结(约12%)。这样的课程规划,在内容上满足了成人学员对教学的预期,在课程侧重点上又针对学员特点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调整,社会实践案例讲解和应用操作方法各占总课时的33%,其职业性特点就不言而喻了。

线上线下交叉、虚拟现实分组互动教学法应用。成人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职业实用性,在现实应用方面拥有相比于传统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采取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分组互动的课程设计就满足这点要求。远程网络教学最大限度降低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内容传递上的障碍,使得成人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但由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成人学员又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课堂监督、强有力的师生互动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这样的种教学结果是教学主办方和网络课程参与的个体都不愿意看到的。如应用心理学成教网络课程中,线上课程占据65%,线下实操占据35%,除去正常的线上课程讲解以外,线下内容包括“作业练习”“应用练习”“练习在线反馈”“作业在线作答”等,这种线上、线下交叉教学的方法,能够监督和检验学员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附带少量分组演练课程,将实际距离较近的学员分到同一组,进行成员之间的线下互动应用,学员之间探索式的交流,既能够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也能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学习成效。

学员期望和课程设计要相互结合、共同进退,优秀的成人教育者要考虑现实条件限制的因素、学员网络分布的因素、教学目标大纲的因素,并结合这些因素完成科学合理人性化地课堂设计,这才是成人网络课程教育所亟需的。

参考文献:

[1]傅晓敏.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管理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01).

第7篇: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一、引言

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其数量也持续快速增长。来自世界上200多所知名大学超过800个MOOC提供给公众,数百万学生接受它们。MOOC的迅猛发展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强烈冲击,并引发了大批学者的研究。然而我们通过对MOOC学习者行为研究发现,MOOC仍然不能代替传统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MOOC 教学的快捷资源共享优势,结合传统课堂教学的研讨型优势,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型教育模式。

本文提出基于MOOC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并在某学院林业3S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线上线下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模式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MOOC 的优势与不足

大规模在线课程,即MOOC,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育形式,出现于2008年。随着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MOOC公司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合作,2012年MOOC发展迅速。我国也相继出现了众多的MOOC平台,如学堂在线、智慧树、网易课程等。MOOC在线,就意味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这些课程往往是公开而且免费的。

然而,据统计,大部分MOOC参与率很高,而完成率通常不到10%。MOOC相当于一个讲座,通常采取一组短视频段的形式,其知识点碎片化,要求授课教师按照MOOC教学的特点将教学大纲的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和编排,将知识点打散,再进行串联。这对于学生尤其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初学者来说,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深度不够。而学生评估通过在线测验和项目,通过网络传递接口,使用社交媒体工具或专门的在线讨论论坛提供。这种师生互动方式,完全失去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人文方面交流的机会,缺乏思维的深度碰撞。

三、基于MOOC的林业3S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实践

1.线上――课前学习

林业3S技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许多前期知识储备,如所用的ARCGIS和ENVI软件的基础操作等。学生在上课之前先在MOOC平台自主学习课程任务相关的视频。

我们的视频分为基本操作和课外拓展两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视频来观看。基础视频一般时长20分钟左右,涵盖课程任务的核心操作。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增加课外拓展视频的学习。之后可以自主测试与任务相关的练习题目。考虑到课堂的针对性,要求学生提交问题记录。可以是视频中没看懂的地方、知识点、疑问等,也可以是不会做的题目或其他各种问题。

2.线下――课堂教学

借鉴Robert Talbert 教授的翻转课堂模型,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线上观看MOOC视频形成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并自我测试。老师通过收集的学生的问题反馈,提前整理和准备,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共性问题、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分问题分别讨论展示,讨论学生提出的大部分疑问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各个同学的表现要及时跟踪记录,方便教学管理反馈及评价。

翻转课堂模式虽然降低了很多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但需要教师全程跟踪参与教学活动并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因此需要教师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3.课后练习

林业3S技术课程有大量的上机实践操作项目,目的是训练学生熟练操作软件制图能力及图像处理的能力。由于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没有办法给学生提供大量练习时间。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自己练习的方式来提高。我们常用的两个软件在学生个人电脑和机房都有安装,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选择练习方式。在练习过程中,如遇到操作难点或忘记需要用到之前的知识点,可以通?^网上MOOC的形式重复观看学习,这样即可保证上机实践效果,还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留言讨论区和老师沟通,及时解决碰到的问题。上机实践的评定要求学生在线提交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是练习结果图和操作步骤总结两部分。

4.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我们改变了过去简单的“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采取线上线下共同考核的方式。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MOOC资源学习、讨论、互动20%,上机实践提交的实习报告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50%。这样的评定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估,要求老师全程跟踪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在线学习进度、在线测试完成情况、讨论参与情况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衡量其在线学习的效果进度以及真实性。

四、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我们从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线上预习能够有效地将知识内化,做到心中有数。在面对面的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增强,改变了以往课堂满堂灌的形式,老师讲解总结重难点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和共鸣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但线上答疑效果不如面对面授课效果好。线上答疑由于双方在表述方面存在问题,由此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不能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案。总体而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可极大地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良好。

第8篇: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教育;O2O法则;扁平化思维;教学系统重构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持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1],这是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 年)发展规划》之后,又一部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社会条件下教学变革发展方向的文件。由此,实现基于信息和互联网重构系统的智慧教育建设,已具备现实需求的社会基础和实施践行的政策条件,智慧教育也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互联网+”已在我国社会建设多领域普遍应用的前提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亦已成为当下社会各领域工作新的方式,O2O法则作为当下具有普适意义的互联网思维范式,日益被人们所接受。鉴于此,本文拟以O2O法则为认识理据,就教育理念、教学资源、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等构成的整体结构层次,系统探索“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教育教学模式与资源体系建设,以期进一步明晰我国教育教学转型的方向,拓展符合时展需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推动教学系统重构的探索实践。

一、O2O法则比照下的智慧教育可行性分析

O2O(Online To Offline)专指线上、线下商务,是一种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前台、将线下商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商务模式。当前,这一商务理念已进化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价值论法则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运行模式。O2O法则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互联网技术变革传统产业业态,并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和系统管理,旨在使传统产业生机勃发、协调发展。在O2O法则下,运行业态不再区分线上与线下,而是一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同步运行的新型服务体系。事实证明,O2O法则不仅适用于商务运行,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时代教育等其他社会业态的转型需要。

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从生态学的视角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绝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可见,智慧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2]

因此,“互联网+”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不断革新的互联网技术提升教育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实现工具革新的教育发展新形态。就此而言,转换传统行业服务方式和服务场所,创造一切服从大众需要、线上线下协调运行和便捷服务的O2O模式,与上述“互联网+”教育所需要具备的形态性质与根本理念恰相吻合。

二、目前“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统教育+网络信息化”教学并未能系统整合和发挥出网络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亦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的学习需要,“互联网+”教育还问题重重且任重道远。

其一,信息技术应用流于形式。尽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已久,但学校教育网络信息化仍流于形式。当前网上虽开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作业批改等在线教学形式,但稍加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些貌似网络信息技术化的教学形式只是将线下实体课堂搬上了网络,仍然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完成作业和学期考试等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属于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级形态。

其二,线上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脱节。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为人类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和突破。[2]在解决就学机会和教育公平等问题方面,慕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尝试,也为教育变革开创了划时代的探索视角,使学校教育因此具有了告别传统教育理念、调整传统教学策略和传授模式的创新动机。借此,课堂教学有望告别传统,建构出依托大数据技术、创新强化学生知识获取与内化能动性的新型教学体系。然而,当前慕课等线上课程教学形式仍存在着种种与教育目标不甚协调的问题。首先,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科教学对应的方法创新,现有慕课视频讲座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以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课程内容与当下社会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慕课等线上课程规模浩大,虽然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共享,但教师讲课之余与学生沟通寥寥,知识结构理解、吸收与内化的教学层面被不同程度地忽略。总之,慕课由于缺乏线下互动而使知识体验缺失,其教学实践与其设定的优质教学、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兴趣的初衷相去甚远。

其三,资源链接不足,知识更新滞后。教学资源匮乏与教学情境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学校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虽然可用于学校教学的各类教育资源知识库、学习平台系统和作业批改网等在线教育资源比比皆是,但这些教学资源多半仅为各类教育机构独自使用,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合作和扁平化链接。这种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利用,严重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发展。

正是教学资源的相对封闭状态,致使我国课程结构与教学基本形式难有根本性的转变,即使某项课程偶有创新,也往往多年重复使用,难与迅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环境等形成与时俱进的现时性关联,导致学生知识理解困难。

其四,信息递送和管理体系建设意识薄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教育,需要相应的设备系统来获取教育资源和实现教学管理,要求线下形成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监督与线上教学平台系统融合成统一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而形成完整的递送与管理体系,以有效保障和控制最终的O2O教学成效。然而,由于有关部门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意识薄弱而投入不足,我国校园数字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网络运行速度较慢,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这是当前我国学校教学中许多教学改革难题持续存在、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

三、基于O2O法则的智慧教育的实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1.把握教育规律与信息技术规律,实现两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首先,应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为此,学校教学者不仅需要深谙教育的内在规律,还应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规律,并使两个规律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既要聚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和潜力,也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体验。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主动学习。

其次,由于未来的教学形态将不再有线上线下之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将是今后社会各领域的常态工作范式,因此,“互联网+”教育应打破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行其道的尴尬局面,就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展开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探索。具体说来,教学环境应当由传统教室或网络环境向线上线下一切适宜学习的空间转移;教学结构应与时俱进地进行动态化更新,并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生态化,即依据不同的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O2O课程结构,形成能够适应于学生终身学习、动态灵活的线上线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应建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校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和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线上线下有机对接的O2O教学模式,以形成智慧教学;教学资源则应更多拓展使用云教育数据库,链接线上线下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方便智慧学习。与此同时,还应形成线上线下贯通的教学监督与评价的O2O系统管理体系,以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和智慧服务。

2.以扁平化思维实现智慧教育资源效应的最大化

当下流于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远非“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仅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并使二者深度融合,而且还需要同时实现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传统教育体制往往容易造成优质教学资源过度集中,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如前所述,当前互联网在线教育虽已能够广泛链接各类开放性学习资源,但由于缺乏沟通合作,大量资源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和共享。扁平化思维是O2O的重要资源策略,其能够消除层级障碍,直接实现资源链接,因而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资源使用者和提供者达到双赢,并实现资源生态效应。O2O的扁平化思维有望进一步加快教育资源传递的速度,使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模式,往往极易聚合超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进而大大降低学习和教学的投入成本。也就是说,以O2O产业链思维形成学校教学资源的多向度扁平化生态连接和充分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学校教学形式固定重复的弊端,有利于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还可以大幅度减少资源建设费用。

以O2O法则理念建构学校教学资源体系,可以尝试在国内校际与相关国家教学机构之间,形成各具所长、分工合作的教学资源产业化链接,以加强学校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关联性,寻求学校教学资源平衡协同、生态化利用的实现途径,弥补当前学校教学资源的种种不足,使教学投入效应最大化。

3.建构与时俱进的智慧教育课程结构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结构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来实现;第二阶段是理解、吸收与内化,由学生通过课后复习、阅读表达等途径来完成。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知识内化不够,多归因于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传授,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然而,学生之所以学习动力不足,除了缺乏学习意识或学习意识不强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学课程结构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类共享资源,重新建构基于O2O理念的教学结构,以不同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课程构成,并及时进行动态化更新。除了关注课程结构逻辑性使学生理解、内化知识之外,还需要使教学结构的两个阶段课程比值恰当,为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以便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等交际方式进行学习,从授课方式上建立起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内化机制。可采取组织学生们观看视频,学习国内外知名教授讲授的课程,并与教师进行探讨等多种开放性的线上线下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4]

4.创建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模式和管理体系

(1)教学模式。如果将智慧教育理解为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要的智慧性教学系统,那么教学模式无疑是智慧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而教学模式之所以要进行变革,核心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学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也就是说,由于拥有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当前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O2O理念下学校教学模式应切实满足并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帮助其建立起强大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基于可协作的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自组织性质的探究式知识建构。这一目标能否达到,关乎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竞争和能否自觉开展终身学习。因此,O2O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应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实现优质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必然成为学校O2O教学模式中的根本性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型人才。[5]根据这样的整合目的,凡适合线上开出的课程应尽量在线上开出,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留出精力,在线下课堂通过更为深入的解惑答疑、组织讨论等,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到的知识。课程作业和过程性测评考试可以在线上完成,总结性考试或考查则可在线下完成,以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与考核。总之,以O2O理念创设的课程教学,将是基于线下实体课堂、线上慕课在线教学资料,或线下实体课堂、线上答疑+在线批改等形式交替教学,整合线上线下之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相互之间互动交流,以完成知识建构的全新教学模式(见表1)。而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依据自身所长分工协作,开展课程内容设计与制作等教学资源建设、线下组织面授、在线互动答疑、教学安排、课程总结评价等教务工作,即以团队方式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

(2)课程资源。O2O教学模式下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应依据优化原则合理定位,对通用性程度较高的课程,可直接引进、共享国内外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或使用慕课等开放性在线教学资源,也可使用国内校际合作开发区域共享的在线资源。与此同时,教学资源

建设还应根据本校特色专业教学的具体要求,开发各类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相关资源。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资源设计应避免在视频制作上过度投入。授课视频虽然在教学资源中相对重要,但与时俱进的教学阅读材料、视频和实践探索等同样重要。O2O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细致考察和精心准备,切实做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使之具有清晰的逻辑框架和简洁明了的媒体呈现效果。

此外,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资源的使用应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采用学习者感兴趣的现实实例,激发学习者兴趣;对辅知识课程,则需要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尤其需要利用协作方的资源链接,采用专题讲座或访谈等授课方法,以真情实景促进和提高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对基础课程,则可利用短小精湛的线上信息资源,实现在线引导教学。总之,恰当地利用O2O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可充分实现与时俱进、精炼适用的学校教学。

(3)管理模式。如前所述,学校教学O2O远非以线上线下简单叠加的教学平台即可实现预期成效,其同样需要完整的运营体系来掌控教学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为教学制定适合于线上线下操作评价的规范流程,这些教学规范和评价系统还需要以O2O系统化思维,使线上线下平台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管理系统,对各个教学环节实现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保障教学系统的职能执行力和教学效果。为保证得到资源协作各方普遍认同和有机协作,O2O资源模式应在规则制定、过程监管、冲突裁判、服务链接等方面形成系统管理的组织职能,形成学校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变革的O2O管理理念与管理机制。

(4)教学资源递送体系。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O2O教学模式课程通常需要提供大量结构化的教学视频等在线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到学生在线学习视频,再到构建课堂协作学习环境等,O2O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网络条件和与之匹配的计算机设备支持,因为其授课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平台支持的适合性。尤其是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影响极大,更需要相应网络技术条件的有效支持。当前Web3.0网络虽已经实现高度智能化,但大多数学校的校园设备落后,网络卡慢已严重制约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校教学。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提高服务器性能配置、增大宽带接入量等途径,卓有成效地解决校园网络的信息递送问题。只有切实做好学校教学资源的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方可能落实O2O教学模式,进而使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5)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线教学资源质量、线上线下教学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以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等,无不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有效考核。需要强调的是,O2O提倡将服务流程规范和服务评审两大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而不是满足于搭建线上线下简单结合的运营平台。因此,学校教学应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深度融合的完整运行体系,以确保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反馈评价体系,O2O法则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参与,不但要注重对学习成效的评价,还要依据大数据建立学习者的个体学习档案,加强对学习成效的全过程监评,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等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需要针对线上线下教学的一切内容,覆盖学习方法选择、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效果、学习计划、专业表达和作业成绩等方面。形成性评价侧重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而总结性评价则需体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程度,所有这些评价都将依据大数据形成最终科学判断,并使之用于指导后续的教学与学习。

5.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O2O理念创设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必然会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这不仅要求学生在课余进行教学视频等形式的在线学习,还需要在线完成作业练习和进入相关网站查寻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以及与教师和同学实现在线的有效互动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关联学习,培养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善于将日常采集的各种碎片化信息资料,经计算机智能甄别实现分门别类的数据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专门知识)。而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要求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数字软件技术。[6]否则,难以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结构。

教师不仅应具有驾驭现代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自主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能力[7],能够熟练制作形式新颖且知识容量恰当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课件,还需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各类数字软件和设备的操作技术,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以便熟练获取网络平台的知识信息,有效地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360doc个人图书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国智慧学习环境十大特征[DB/OL](2015-08-21)[2016-04-20].http:///content/15/0921/16/1609415_500527901.shtml.

[2] 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1.

[3] 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

[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大数据改变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杏坛高议文化讲坛的演讲[J].世界教育信息,2014(24):6.

[5] 何立新.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8.

[6] 吴国强.能动关联:“云”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与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2(5):82.

第9篇:线上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结构;信息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73-02

一、引言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前学习观看视频,第二阶段是课堂拓展练习教师指导解答,第三阶段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学习内容。传统教学模式大多为全班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对全班同学进行同步性的授课,此时教师只能传递知识,而无法顾及学生是否能吸收内化知识。当学生回家做作业时常常会出现上课时以为已经会的概念,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此时却没有人可以及时协助。翻转课堂因而变成解决此一问题的绝佳解决方案。

翻转课堂起源自美国柯罗拉多州两位高中老师Bergmann和Sams(2012),原本只是为了让因参加课外活动或运动比赛而缺课的学生可以补课,找到了一个可以录制PowerPoint演示的软件,并将上课的内容录制下来,让学生可以在家看电影补课。后来演变成课前预习、课堂上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此上课形式打破了过去上课听讲、回家复习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成功,在于综合翻转课堂学习方法。翻转课堂建立了一个架构,让学生可以获得适性且个人化的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重复观看教学影片以理清概念,暂停或倒带时有机会思考并做笔记,或是根据自己的速度阅读PPT。在课堂时间,学生可以根据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透过小组讨论或是一对一的指导完成个性化学习。

翻转课堂不仅提升了学生兴趣,也大幅提升了教学成效。以前学生独自在家写作业,碰到困难时,没有人可以及时协助,而产生挫折感,翻转课堂则可以让学生可以马上得到回馈。透过合作学习,同学间可以互相教学,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原本不会的概念。在校外没有资源可使用或父母无法指导课业疑难的弱势孩子,也可在翻转课堂中得到老师更多地协助。翻转课堂为中职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翻转课堂优化中职数控课堂教学结构实践与分析

(一)优化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模型

依据中职教学的特点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根据笔者长期在数控教学第一线进行课堂观察的实践经验,构建了适用于中职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从时间上来看,优化翻转数控课堂教学结构模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学习观看视频,第二部分是课堂拓展练习教师指导解答,第三部分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学习内容。

1.课前学习观看视频,根据具体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结合课堂教学经验,创建微视频以及自主学习单。在创建微视频及自主学习单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将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在自主学习单中呈现项目任务明确要求,然后对任务进行分析理清思路。

2.课堂拓展练习教师指导解答,按照理实一体化项目学习活动的基本步骤,教师讲授课程了解要点,通过简单案例让学生小试牛刀,教师巡视指导,通过自行寻找解决问题方案,小组合作寻找解决问题方案,拓展练习并且进行小组竞赛,教师巡视引导,然后总结提炼,熟记步骤,最后对作品展示项目评价,项目小结。

3.下一节课的课前学习内容,教师将各组完成的项目进行整理并撰写点评后,与全班学生分享,回家作业,布置下一节的课前学习内容。

(二)优化教学结构的相关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自己带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来到学校,进入课堂。加之,因微视频、微课程的制作成本低、数据量小,15分钟内完成,容易调动学习者注意力,易于网络传输分享,目前教学资源多以微课程等形式呈现。

微课程教学视频,是指一种以微视频为主体的相关课程教学资源,也可包括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微课的长度一般在15分钟以内,以一个或数个小知识点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微课程资源不是使用视频取代教师,不是让学生无序学习、孤立学习;微课程资源是一种手段,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微课程资源为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从练习改为必须先阅读课本的指定章节,及聆听有声录音或PPT讲义,学生更有兴趣。但是课后练习是巩固已有知识,老师在网络上提供课堂讲义,并通过线上讨论来扩展课堂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已掌握知识走进课堂,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主动提出问题,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原本不会的概念。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节省时间不必再讲解基本的概念,而能讲解更深入的知识,学生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效率,解决心中疑点难点。

优化教学结构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微课资源的制作与自主学习单的设计制作两大块。微课资源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5种:使用快课工具+PPT录制、使用拍摄设备直接录制教学视频、使用电子白板软件录制、使用平板电脑+“涂鸦”工具录制、使用录屏软件录制。由此可见,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微课就没办法实现。

“任务单”全称“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结合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则设计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单,提供解惑答疑充当导演角色。

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好处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问题导向。

微课鼓励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流程、教学结构,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当下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微讲台、微博、微信、百度云盘、邮箱、qq群、腾讯微云等微课程及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只要有智能手机或者电脑有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

(三)优化教学结构的实践与分析

我们在学校《零件数控车编程与加工》课程中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创性地进行了中职数控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教授的内容是螺纹件的加工,教师事先制作好微视频,在课前,必须先阅读课本的指定章节及聆听有声录音或PPT讲义。开始上课后的前10分钟,会先询问学生阅读时是否有问题并予以讲解,剩下的时间将用于动手实践操作,或分组讨论手边的主题。使用微课程教学缩短了老师示范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编写完整的零件加工程序,并最终完成工件加工程序的编制,提高教学效率。美国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是让学生回家观看可汗学院影片并做作业,课堂上则是实践,并由老师或已懂的同学去指导还有疑问的同学,增加了学生与老师间及学生间的互动,并透过课堂时间回答问题、探索更深入的内容,引导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使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结构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理念与技术手段要同时更新同时进步,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结论

“翻转课堂”整合了直接传授与建构主义学习,面授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变化。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提升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抓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1]在职业教育领域热衷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浪潮中,翻转课堂因其独特的优势引发了职业教育界的思考,预想不久的将来就会有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刘光然.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

[2]娄智华.信息环境下教学结构改革的案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周路.“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