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范文

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

第1篇: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范文

一、授课

改变传统的讲课方式,把授课的重点转移到学生“会做”上,再在“会做”的前提下弄“懂”,即“先会后愤”的讲课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程度较差的同学学会做,即“会”。程度好一些的学生,要在“会”的同时,还得要弄懂原理,即“既会又弄懂”。讲课的顺序是:首先由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教师示范“怎样做”;再由学生“练习”怎样做,使全部学生学会怎样做;最后老师讲解为何这样做,原理是什么(程度稍好的同学能理解),即:老师示范―学生练习―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时间分配应掌握在2:5:3的范围。例如我在讲授《电工技能与训练》中“日期光灯的安装与维修”一节时,在学生看书预习的基础上,我用了10分钟时间向学生演示日光灯线路的连接方法;然后给学生22分钟的时间,根据老师的示范,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连接线路;再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分析讲解日光灯的工作原理――灯管的发光原理、起辉器的启动原理、镇流器的工作原理及构造等等。最后几分钟,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和布置作业。经过这一节的练习和讲解,全部同学都能够完整地安装一架日光灯,学到一项技术,部分同学还能知道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和各部件的作用。

二、实验实训

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和学生接受能力,打破教材安排的实验实训内容和顺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实验实训。对学校内部有条件做的实验实训要及时完整地做好,对学校内部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实验实训条件的实验实训课题,要创造条件,采用走出去观察,或借用器材,或用其他材料顶替,或用其他实验实训说明,或用讲解实验的方法等,把教材中所有涉及的实验实训都要有所交代,不能因学校条件限制把原因推到学校,把实验实训去掉。因为实验实训课是专业课的重要内容,也是真正学习技术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做好实验实训,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例如。我在讲授《电工技能与训练》中“防雷常识”一节内容时,我采用了走出去观察和用其他材料顶替等实验实训手段。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如下:讲“接闪器”和引下线“时,学校没有条件实训,我就带学生到校外、去楼顶,观察各种接闪器的形状结构、材料规格,到变电室,到楼房墙体看引下线;讲“接地体”时,我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现场,观察接地体的形状、埋没深度等。

三、学生作业

在学生作业的布置上,不是过去的单纯书面作业,而是把作业分了三种形式;一是书面作业;二是实际操作;三是小制作。并且加大实际操作和小制作的作业分量。例如,我在讲授《电工技能与训练》中“电动机全压启动”一节时,作业是让每位学生自己安装一套“电动机可逆运转控制电路”并试车成功。试车成功者为完成作业,试车不成功者要重做,直至试车成功。同学们用了三个多小时才完成这次作业。虽然用的时间比较长,完成后也比较累,但每位同学试车成功后都感到很兴奋,有种胜利的喜悦,也学到知识。这类作业学生也喜欢去做。把“让”学生去做作业变成了我“要”去做作业。对学生来说把做这类作业变成了一种乐趣。克服了职业学校的学生厌学习厌做作业的现象。而且通过做这类作业,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验证学生对本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再如我在做《电机与变压器》中“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首尾端的测定”实验时,我布置的作业不是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而是让每位同学在我面前亲自操作一遍,测定出三相绕组及首尾端。正确者才算完成作业,否则重做,直至测出为止。

四、考试

第2篇: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及能力评价等模式进行变革,做到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模块教学法(MES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我校在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实施对象

电子电工专业一年级学生,生源状况:初中毕业生及结业生。入学时没有任何专业基础。

二、模块设计原则

从企业对电子电工专业人才需求出发,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为技能训练核心,以典型课题为实例,以维修技术水平为检测标准设计模块

1.模块设计本着覆盖相应的岗位群、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水平、以基本功训练为主、兼顾新技术、突出专业主干、兼顾专业边缘和着眼电气维修、兼顾电气设计原则,将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为4个一级模块和若干个二级模块,一级模块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强电技能训练模块、弱电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并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要求、实施方法。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该模块覆盖电工(09 -030)、维修电工(09-031)、电工电路仪表装接调试工 (09 -018)、无线电装接工(36 -002)、无线电调试工(36 -003)5个工种。

三、模块式技能训练的内涵

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是依据专业职业性常规训练的着重点,将专业技能分解成一系列模块,以师带徒,强化训练,由学校训练到工厂训练、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由反复练习到创造性练习。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逐项推进,逐项达标,形成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过程,是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体验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模块式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1.“情境—达标”教学原则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按照学科型的知识体系,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框架,将各种显性知识纳入课堂体系的。至于对学生知识迁移、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形成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缄默知识则根本不在课程设计考虑之列。“情境——达标”式课程设计模式不但重视缄默知识的作用,而且主张改革课程设计的传统思路和程序,以职业岗位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是: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体系——分析职业能力形成所需经验——分析各种经验发生的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模块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活动

职业教育的核心概念是职业。“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是指按照顾客订单组织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活动。他强调依靠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职业技术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一是德国的“双元制”,即企业+学校模式,其学员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其教学过程企业与学校双位一体,学员基本上30%的时间在校学习,70%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受训,培训的重点是在企业内,学校只起补充作用;二是“模块式教学体制改革”,其主旨就是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专业性内容,模块精讲,技能多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五、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组织实施

1.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

实践性教学定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双师型”的配置,让学校的教师走向工厂具有教师和技术工人双重身份,又要下大力引进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教师队伍。让技术专家型教师队伍参加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教育水平。

2.建立健全与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基地

配套建设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实施,要进行综合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避免盲目性、重复性、观赏性投资,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宁可减少对验证实验的投入,也要确保对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投入,努力做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身到所学专业的环境中去,努力开拓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训资源共享之路,为专业课教学采用现场教学,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3.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模块体系

以职业性任务和和行为过程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不片面强调课程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片面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重点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整合,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分成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大类,每类课程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以模块式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纽带,再去进一步组合课程,组织教学。

六、结束语

我校在实施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后,起到了实践训练促进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中级工技能鉴定中,合格率超过95%,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都能胜任本职工作,有部分学员已成为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报告,2007,(7).

第3篇: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数控技术 技能训练 岗位化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一、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岗位需求定位

根据教育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定位,主要是三个就业方向: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和机械CAD/CAM技术,涉及数控编程、数控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定位。

结合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数控与模具教研室的调研,广东地区数控技术专业岗位主要是数控设备操作技术员、数控编程员,数控维修服务技术员,数控设备技术支持(设备销售厂商),数控车间管理员。并且数控编程员和操作人员的比例达到84.2%。因此,数控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较高数控操作技能,懂工艺,能编程,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主,以数控维修技术员,数控设备技术支持者,数控车间管理员为辅。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内涵与岗位技能提升分析

为使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岗,在校内应较好培养专项技能,把专业核心基础课《数控加工基础》的教学按技能(就业)岗位方向进行模块式规划。每个子模块按技能要素与理论要素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学,整个体系涵盖专业(工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针对《数控加工基础》课程所采用的一体化模块教学,就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理论和实习教学实现一体化,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理论为基础,穿插技能训练,确定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整个知识面了解更深,且有一定技能基础,达到专业通识目的。

根据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特点,结合我校09级《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主干课程与专项实训(参照表1),对《数控加工基础》模块式规划改革如表2所示。

结合表2的模块规划,专业发展岗位仍然包括:数控机床操作工类、数控编程师类、数控设备维护维修类、数控设备售后技术服务,表2做了具体的细化。鉴于相关企业大多使用三坐标测量机,表2增加了一个逆向工程方面的了解,预留学生今后发展空间。

《数控加工基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虽不能大力提升学生技能,但是整个流程理清了数控技术专业的知识面,为后面的专项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参考表1)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就业指明了方向。此后,学生可以根据对各模块和岗位的不同喜好,采取侧重学习。

三、配套教学设施建设规划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对原有设备、实验室重新布局,并新购其它设备。已经规划新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布局,如图1所示。包括10个特征事物:(1)多媒体教室;(2)数控车床加工实训场地;(3)学生作业、听课场地;(4)电火花线切割实训场地;(5)工、量、刃具(磨刀机)学习柜;(6)三坐标测量机;(7)数控车床拆装、机床电气实训场地;(8)数控仿真、软件自动编程实训场地(机房);(9)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场地;(10)学生获奖作品展学习柜。把教学、实训设备集成为一体化实训场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保证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

四、教改及岗位专项训练效果预测

目前,社会存在很多技能培训学校,其中机械类培训以数控技术与模具设计方面占绝大部分市场。把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控加工基础》)、专业课、实训环节实现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实施时,就确保学生同时读了这两所学校:学校学历文凭教育、校外技能强化培训教育。建立技能培训环境,缩短学生就业距离,进一步实现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另外,表2所示某些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积木式的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不同的教学层次需要编排,对本行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添加进去。这种模块化结构便于调节,即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可剪辑、可嵌入,以适应不同对象的需求。因此,上述一体化模块式既适合全日制教学,也适合各种短期岗位培训,组织社会、企业员工报名参加专项理论与技能培训。

实施中应注意,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

五、总结

为了确保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岗位化训练,在《数控加工基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规划及一体化理实教学中心建设后,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二,建设一套满足理论与实践指导融合的教材,《数控加工基础》是本专业的重要一环。

第三,单独建立《数控加工基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评价内容,本课程教学属于专业基础通识教育。

第四,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岗位化技能训练,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体系。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效果评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专项技能实训(参考表1)后,通过就业调查比较,才能综合客观评价实施教学改革的效果。其中,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等是衡量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1]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200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2009.85-92.

[2]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数控与模具教研室.《数控技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确定的调研报告[DB/OL ].2010-04-12.

[3]刘宏军,沈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及技能培养方案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525-527.

[4]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7):42-45.

[5]夏慧贤.当代中小学实训教学模式研究[M].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8.

第4篇: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汽车电子教学团队建设管理

近年来,团队精神也在感染着高校教师队伍,形成了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团队所有成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相互补充,成员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是高校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对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竞争力和生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专业与职业的内在要求,重点建设了团队带头人、实施人才共育、增强团队成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等方面,提高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团队健康成长,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构建专业要求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始终把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设计开发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把“重在实践,理论活用”作为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坚持“以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为主线,增强设计与创新能力;以制造业为根本,多能发展,拓宽就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并设计了符合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二、加强团队带头人建设及管理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为高级职称、电子技术省级专业带头人、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团队带头人能够紧密联系学校各部门与社会行业企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促进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并在团队中发挥了业务指导和示范带动作用。[1]

(一)主持制定团队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团队建设与发展有计划、有目标,团队有总体发展规划、成员个人发展规划及工作任务。团队发展规划是通过努力把团队打造成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强、成果多的优秀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工作目标是打造符合时展的、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三年内完成本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一支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团队。

(二)组织实施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和改革

团队带头人积极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技术工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带领团队及时追踪专业发展的前沿,开展专业调研和专业剖析。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积极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积极参与汽车电子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确立专业发展的思路与模式,并制定了特色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生产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和本专业毕业生回访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开发了多个校企合作单位,并聘请多名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本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以身作则加强带头人自身修养

团队带头人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教学严谨,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深入生产科研第一线,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执行能力,善于团结协作,能够在团队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正常开展有效的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三、实施团队分工协作人才共育

汽车电子技术是一门涉及汽车技术、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因此要求团队全体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而努力。

(一)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所在,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团队在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育人形式,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合作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三种办学形式。通过校企合作之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办学条件、育人及就业等主要瓶颈问题。

(二)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途径

根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人才培养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校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团队成员明确职责,各自发挥优势。专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制订课程大纲与教学方案;实训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主要开展实训技能与岗位实习指导工作。

(三)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方法

1.在课程讲授方式中实现分工协作,每门课程都有一名相应擅长的老师来负责,同时又有其他1-2名教师协作,做好课程标准的制定及相应的授课工作。团队的理念是由“专攻”到“专教”,体现个人优势的同时提升整体水平,实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目标。

2.在项目教学中实现分工协作,针对开展项目教学法课程中的不同项目模块,寻找最佳的教师搭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

3.在专兼职教师中实现分工协作,增强高职教育活力。团队内的企业外聘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现场教学工作,具体指导学生设计汽车电子生产维修过程的每一步实践教学环节,撰写进行汽车电子生产维修过程的专题报告,分析汽车电子生产维修具体案例,实现了对校内专任教师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此同时,学院也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单位新产品研发,或承担一定的职业培训工作,增强高职实践教学能力。

4.协调团队成员,发挥团队优势,提升团队整体能力。团队成员都担任过相关理论课程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中都相互配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把自己多年来在教学、知识、技能等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注重教学、科研与生产相互融合,将科学研究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将教学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教学成果得到一定的推广。

四、注重团队成员教学科研培养

(一)通过组织实施教师的听课、试讲、语言等基本功训练,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职业技能竞赛,使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通过“双师”素质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学院选派专职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锻炼,到国家或省培训基地参加“双师”素质培训,团队成员全部获得相应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具有“双师”资格,都已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三)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和专业建设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多项横向合作项目。有老师自主设计实用新型专利,如卡片式试卷;有老师参与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设计;还有老师参与多项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通过教科研项目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目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取得了以“省级专业建设带头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精品课程”“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规划教材”和多个“实用新型专利”为标志的系列建设成果,完成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多位老师主编规划教材5部、副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及精品课程教材10余部、自主编写实验实训教材3部;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院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或参与实用新型专利7项;4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上10余篇;指导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及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获省科技成果奖1项;多名教师被选聘为淮北市职业教育专家库成员。

五、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生产能力培养的需求,团队已建设多个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如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力电子实验室、汽车空调维修实验室、传感与检测实验室、单片机与PLC工控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机电一体化省级实验实训中心拥有汽车检测与维修多个实训室。为推进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让学生尽可能早的接触生产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团队建设发展规划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规范管理。与原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将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开发更多的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将工学结合向深度推进。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整合实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工艺、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并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实现资源共享。

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基本能力

团队部分成员受聘担任淮北市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专家顾问,积极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参与淮北市及周边地区多家企业多项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推广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积极进行团队建设与管理,保证本专业健康有序发展,并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应用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工艺与管理等专业群的大力发展,更好地为淮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骆正军.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第5篇: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范文

对于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程适当综合化就是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内容与框架,构成一门新的课程。如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测量与工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三门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删节、补充后,综合为一门课程,即《电子技术》(上、下),上部分属于专业理论综合课,下部分属于专业实践综合课,分两个学期完成教学。

一、实行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也就是说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专业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比例达1:1左右。实践课的加强,会使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时数相应减少。将相关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综合为一门课程,可剔除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从而得以节约课时,用于实践性教学。另外,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还便于教学实施。在不降低原有理论深度且引进了部分新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可以节约课时,使之更利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综合化不是学科型教材简单地加加减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适度地多设接口。比如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技术I(上)》的教学安排中,我们把教学目标划分成以下几个模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仪器与测量、电子基本技能。前面两个模块主要学习电子专业理论基础,使学生基本具备电子电路的识图和分析能力,后面两个模块主要学习常用电子仪器的应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以及安装焊接能力;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技术I(下)》的教学安排中,我们把教学目标划分成两个模块: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线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了解电子工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掌握Protel软件,能够熟练地运用软件设计满足用户要求的PCB板图,最后模拟实际生产线的管理,按照PCB板制作的工艺流程完成成品的制作。

三、综合课的教学实施

1.编制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在编写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综合课程教学大纲上。每门综合课教学大纲应组织三到五人的编写小组,由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执笔。编写小组在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确定该课程的功能与框架,由执笔者写出课程基本要求,并据此写出课程教学大纲初稿。每次审稿,必须由审稿者签署书面意见,作为执笔者修改的依据。

2.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教材或讲义。目前综合课教材还是以“选”为主,逐步向“编”过渡。有些课程难以选到合适的教材,须由任课教师写出讲义,并打印给学生作为教材,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已编写了部分综合课讲义。大部分选用的教材,难以达到综合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教研室组织人员写出补充讲义。从试行情况看,写补充讲义以完善现有教材的不足,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3.对任课教师必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综合课内容面广、量大,突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综合课的教学质量要由 “双师型”教师队伍来保证。因此,任课教师应多下实验室、实训室锻炼自己。我校已采取了有关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实践教学现场,打破以往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界线,每个教师轮流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任务,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热情,在教学安排中实践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质量明显提高。此外,还聘请有关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来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4.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课程综合化属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内容改变了必须有新方法与之适应,包括教学方法与考方法。对于专业课要改变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做法,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在能力培养上要强调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可实行厂校联合,工厂、企业除提供现场教学的场地、设备外,还可派出有关技术人员与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查。

5.成立学生助教小组。综合课是主干专业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应用电子专业的《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制作》课程, 涉及到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以及EDA软件的应用技术,还有动手安装调试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负担,切实保证课程要求的职业能力准确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自愿原则,每门综合课均可在班级内挑选几名成绩优秀、热情高的学生组成课外助教小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助教小组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成为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辅导力量,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辅导。学生助教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入学生成绩单的特长栏内。如实用电工技术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经教师强化训练后,既可参与理论教学课外辅导,又可帮助实验室、实训室检修仪表、准备实验等,还可让他们在实验课或实训课中协助老师参与指导。

6.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综合课的竞赛活动,可以是理论知识竞赛,也可以是实践环节的技能竞赛,优胜者的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单的特长栏内。如应用电子专业的《电子技术I(上)》可进行电子基本技能竞赛,《电子技术I(下)》可进行电子线路板设计竞赛等。竞赛一般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际的相近专业组织对抗赛,另外,还可请教专家对课程发展动向作专题报告。通过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能力和进取精神。

第6篇: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职业能力;教学一体化

机电专业是机械、电气、计算机控制等学科的高度融合,机电技术是各种高新技术的基础,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与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航运、造修船等机电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电制造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尽快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人了解现代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的变革。首先明确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但不能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其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工作。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为了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探讨了高职机电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并试行了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 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改之前,曾经有学生反映:“进校快一年了,家里的日光灯坏了都不会修。”

3.专业特色不明显

各科实训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尤其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这里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而且指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上处处体现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但其毕业生出了校门并不能马上独立工作,需要一个见习期,有个师傅带一带才行。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其毕业生离开学校,只需一个短暂的适应期,就能迅速上手,顶岗工作。机电专业课程设计应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核心,采用核心技术课程设置一体化(以专业核心技术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和“四层一贯穿”(四层:公共课、专业理论、实训模块、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向专业、专长到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以机电专业下的数控技术方向为例,来图加工要求先看懂产品图纸。来样加工则需要进行产品测绘、图纸设计,接着进行机械制造的工艺设计,再将毛坯通过数控机床的成产品,随后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为了保证这个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应该在产品设计环节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设计及制造课程:在机械制造工艺环节开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应用课程;在数控加工环节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解决数控加工的操作与应用的问题,在产品质量检测环节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大部分课程应该在数控实训中心进行,采用“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边讲边做边学,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以往主要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围绕一线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针对性不强。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还具有职业关键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灵活地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做中学,主要进行机械、电工电子以及微机控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教学。这些知识通用性强。适用于装备制造、汽车、船舶、飞机等各机电行业。为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在“电机拖动”等课程采用这个方法之后。学生分析搭建典型控制电路时增强了自信,教学效果良好。

(2)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到关系紧密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比如电控箱、船舶配电板等,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3.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4.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良好的合作教育,实践教学的经费、实习场地。乃至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题目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企业能对学校的建设提出良好的指导,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学校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同时。企业还能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产学结合可解决高职教育实训室建设资金不足、设备更新淘汰快、实训教师不足等问题.又使高职院校有了造血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中,注重开发和经营,创办与专业设置相联系的经济实体和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与作用,通过自身积累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创办经济实体,学院可以采用灵活的资金政策和运行机制,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制造与改造教学实训设备,加强研发能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7篇:电工技能与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探讨 课堂气氛 学习兴趣 电子类专业理论课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电子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几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没有“电”。我国95%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类专业,如应用电子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前景十分乐观。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类专业课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是理论教学课程,这些课程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枯燥乏味、沉闷无趣,可谓是学生无兴趣学,教师也无情绪讲。如何改变这样尴尬的状况,是当前许多电子类专业理论课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课程教学枯燥无趣的原因

电子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枯燥无趣的原因较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基础较为薄弱。

基础薄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问题,尤其是数学基础和电学的功底都比较差,对于理论的分析计算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产生畏学的情绪。另外,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课上听不懂,课下看不懂,不明白的问题越积越多,因此越来越不愿意学习。

(二)课程理论性较强。

电子类专业的理论课程较多,例如电工、模电、数电、高频等,这些课程都是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它们在电子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些课程的共同点都是理论性强、概念较多、电路复杂抽象,教学内容偏重系统原理分析和公式推导计算,内容枯燥,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困难,普遍反映课程难学、听不懂、学不明白、不愿意学、没意思、不知道怎么用,这些想法导致都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

(三)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气氛的主要因素[1]。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座位上听,这种机械、被动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了。

(四)实验内容陈旧。

在电子类课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只是辅助,多侧重理论教学,同时在少而不多的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和结论性实验又占了大多数。另外各学校购买的实验设备总是固定的几种,操作点也因为实验设备而被相对固定了,不能随意改变内容,使得学生只能完成固定的实验内容,多年不变。而这些实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新技术的需求。由于实验器材及方法的陈旧,当学生完成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后,竟然不知道这些器件、电路、系统究竟是如何选用的,它们有何实际的应用,如果有了其他的功能要求又该如何设计实现等。原有的实验课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完成了实验台上固定电路的测试而已。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理论课程越来越不好上,越来越难上。通过几年的教学尝试,我渐渐摸索出一点经验,并在实际教学中略显成效。

二、使理论课程教学“活跃”起来的对策

(一)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与源泉[2]。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了,才会自发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地提高其能力。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我选用了一些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电子产品,比如手电筒、便携式充电器、无线耳机、直流稳压电源、调频调幅收音机、电子表、小型对讲机、移动手机等应用作为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制作手电筒?如何设计一个便携式充电器?如何设计一个直流稳压电源?如何装配一个对讲机?如何制作一个电子表?如何完成一个抢答器?为什么CDMA要比GSM系统更好,其优势是什么?日常应用时如何DIY一个电视天线?是否可以DIY一个无线耳机呢?ATM机为什么能够进行异地存取款?无线测向运动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随着一道道问题的顺利解答,同时配以课程相关内容的介绍,学生自然而然对电子类的理论课程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觉得这些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经常使用的、处处可见的,不是遥不可及的,进而打消学生觉得难学的顾虑,从而主动地探索。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适当调整授课内容,与时俱进。

目前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些落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于一些含数学知识较多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可以简化,因为高职学生就业的目标不是做理论分析与研究,所以在讲授课程时应当着重突出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没必要深究全部甚至极少在实际中应用到的部分,另外还可以适时增加新的知识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过程,增强实施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没有考虑到实用性,致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其实这些课程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多,因此在讲授时可以借助学生最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这样使学生对这门课先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不是糊里糊涂的一通死记。比如说模拟调制系统这部分涉及调制、解调、混频、选频等知识点。以前这些内容是按章节讲授的,而且是先原理分析,后电路计算,学生学过后只会算题,不知道如何应用。在选取调频调幅收音机这个常见载体后,就可以既轻松又明确地完成这些知识点的讲授。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他们熟悉的调频调幅收音机,工作频率、工作方式、元器件组成等。我把需要的部分从学生的讨论中提取出来,通过讲义、课件、实物等,将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混频、选频等知识点通过收音机结合起来讲授。等学生对各单元组成电路有了认知、理解、分析计算能力之后,引导学生对各单元组成电路关的元器件进行相关的计算、选取、测量和装配焊接等。最后当收音机装配完成后,让学生利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仪表测量各点波形,记录参数,进行最后的调试验收。若不能完成正常功能,还要进一步对故障检查,分析原因,排除故障。通过以上的教学实施,学生在掌握调制、解调、混频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对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能力,还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同样一个电子秒表也涵盖了数字电子中的进制转换、门电路、触发器、计数器等大部分知识点。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电子产品,提出自己想要加入的功能与应用等,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形成师生间的互动。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授。这种讨论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另外对于一些实际的系统,还可以采取实物教学。比如手电筒、收音机、对讲机、充电器、电子表、抢答器等这些实物都非常多见,给学生留下了直观的印象,容易加强理解和掌握。

(四)引入仿真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学好理论知识,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针对这些理论课程,可以借助教学课件、影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介绍某个电子电路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和3D录像,说明将要学习的这个电子电路的组成、主要原理、完成的功能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等,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教学效率。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仿真技术,利用Multisim等软件进行虚拟实训,这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一种仿真技术,对于教学也非常有利,尤其对于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这些需要较多频域图和时域图来分析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仿真技术把这些较复杂的波形问题变得直观化、简单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创建自主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虚拟教学课堂,并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后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师生间的双向反馈。

(五)以实用为目的,创新实验教学。

除了理论课程的教学外,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高职院校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一直存在实验内容偏少、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是改善电子类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气氛的方法之一。

根据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建立“验证+仿真+创新”的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教学。验证性实验则是在现有的实验设备上对理论知识点进行验证,加深理解,这是一个基础。仿真性实验则是通过仿真软件为进行系统的设计,这是一个提高。创新性实验则是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型项目的研发,项目可以是原有的,也可以是创新的,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电子竞赛等。

另外,在组织形式上,全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独立完成制订、设计、选件、测试、排查,完成报告等任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书写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尽管仍然受到某些因素和条件的影响或制约,但是是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3]。相信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他们的理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