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第1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对于现代社会的定义有很多种,如网络时代、知识时代,但无论哪一种概括都是以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为基础的,可人却是感性的、个体的,所以,以人为本、培养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发现灵魂、感受诗意。要织成一条美丽的锦缎需要经线和纬线的结合,要描绘我们多彩的人生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人类早期的教育以承传文化、成就道德理想为主,近代工业社会的教育则是重视知识的实用和应用,突显经济功能的教育。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本思想文化传统的偏实用性倾向,至今影响着一些人对科学的全面理解。从明朝宣宗后的闭关锁国、弃海而衰,清代的悖世界产业大潮而作茧自缚、鄙夷科技,导致丧权辱国、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的悲辛结局和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中,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巨大力量。从近代到现代,多少爱国志士的奔走呼号,纵横推动,才有了今天“科教兴国”的国策。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高等教育中普遍的浮躁现象和商业化急功近利思想日益严重,导致传统的人文价值受到迄今为止最大的挑战。许多大学生对他们认为无实用价值或于赚钱无益的知识一概弃之。而科学从来就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精神文化。只把科学视为满足生存需要的方法、工具无异于买椟还珠。其弊端在于,它可能会不断加剧已经分裂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最终导致破坏人类精神的健全。

人类文明就是使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最大限度地收敛人类的罪恶。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即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早在1948年,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教授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就曾提出“半人时代”的概念,探讨过因文、理分家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和畸形化,从而使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然而,多年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不仅存在文、理分家,重理轻文的现象,而且无论对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偏重传授死的知识和空泛的理论,而缺乏科学价值、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更缺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教育。

科学的目的是求知求真,科学的精神体现在不尽的真理探索之中。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自然观,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这些科学精神对时代价值观的冲击、对人类信念和理性的重建具有重大作用。科技之光的普照,科学观念的更新与普及,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科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从不提出道德的目的,但却导致道德。当人们真正用科学的目光看待客观世界,理智地思考面临的严峻现实之时,强烈的科学精神和规律意识容易把人们引向高尚的境界。同样,科学的神奇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获得精神享受,感受科学之美,欣赏自然的奥秘,体验创造的快乐。而且,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独立与创新的能力、自由与宽容的态度、团结与协作的精神,就是人文价值。

科学是求真求是,是解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然而科学并不能保证本身的发展与应用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人文是求善,是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人文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这个知识、认识、价值、伦理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然而人文并不能保证所回答的问题是否建筑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是否能实现,是否真的会造福于人类。

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只有真和善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才能造福于人类。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现有辞典没有给出精确的定义,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一般常说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一般常说的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治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完美高度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科学,主要同左脑工作有关;人文,主要同右脑工作有关。但人脑毕竟是个整体,左右两半紧密联系,功能协调,共同工作。因此,从本质上讲,科学与人文是相融的、是一体的。如果用李政道先生的话讲,他们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用此来形容两者不可分割,但还不足以形容两者相互渗透与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它们的关系不是机械决定论的,而是辩证法的相互作用论的。我们要放弃机械论的二分法,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同时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又是互补的:科学精神使人获得关于对象的客观知识,人文精神则帮助人从大千世界中选取对象,并确保知识服务于为人类造福的目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得以施展和发挥的前提,科学精神则是使人文精神落实到实处的基础和保证。离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就会漂浮于半空;离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就会失去目标和指向。二者缺一不可,他们共同构成完整、完善的人类活动。

高等学校作为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成果的重要发祥地,科学普及教育,是教育真正重要的组成部分。当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科技发展带给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之时,科学教育的任务愈加任重道远。不仅要使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求实与探索精神;而且要使他们去了解并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潜力和局限性。总之,科学教育应该融入浓厚的人文精神,避免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科学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坟墓。爱因斯坦说:科技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这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瞬息万变,社会大环境使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生活,更加冲淡了高校的人文教育,从而造成青年一代精神家园的荒芜。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如今,更多人意识到赚钱并不是生活中的唯一,而且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身体力行呼唤大学人文教育的回归。

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观念已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只关注学科性知识传承的应试教育转变为重视“做人、做事”的素质教育。通过培养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使学生懂得爱护自然、保护环境、遵守公德、尊重他人,培养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韧、奉献等美德。高等学校是产生先进生产力,创造先进文化的阵地,它不仅为知识创新提供了人才、信息、学科、学术环境、技术等优势条件,尤其以教育主体人的和谐发展与创新为重。所谓“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立足于人的解放、人的完善,是一种既弘扬科学理念,又倡导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人文社会科学不是给受教育者一个专长,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某件事情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思考问题的方法。通俗地讲,人文教育可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真理、高尚,什么是邪恶、卑鄙。因此,随着先进的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必将深刻影响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逐步转变重理轻文、重知识轻价值的教育思想,并促使我们对导致高校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和过重的功利导向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造。

第二,改进教育模式,创立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体系。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提倡通识教育,文理渗透,科学与人文并举,有效防止科技文化发展以降低人的素质为代价。譬如,在哈佛大学,要求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分析、道德伦理和外国文化这5大类课程中,选修其中8门课才能完成学业。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改进课堂教育,适当增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并辅之以精彩生动的人文讲座等。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内容,可通过某一定理背后潜藏着的科学方法及科学家一路走来的足迹,使学生感受到蕴藏在科学知识背后能打动人心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人生的态度和为人类发展服务的意识。例如,在电子专业的学生学习半导体微电子技术时,教师可以结合目前科学家的预测:即将到来的第二次电子革命可能在中国发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树立远大目标,准备迎接机遇的挑战。

建立科学的学分体系和课程体系,既给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机会,又给学生灌注人文知识的营养。将尊重事实、依从客观和理性的认知方式等科学文化的价值观与尊重生命、崇尚文化及精神力量的人文价值观互为融合,通过举办人文讲座和文化论坛形成一种氛围文化,引导我们的大学生,在认真学好专业的同时,多学些科学的心理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哲理;去了解一下祖国的长城、黄河,读一读柏拉图、孔子、老子……积累人文知识基础,积淀人生的哲理,拓宽生活思路,走出狭隘,苦中求乐。这里不妨建议大家:学一点文学,即学一种表达、表现自己的能力;学一点历史,即学一种能从他人和自己的过去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悟性;学一点辩证法,即学会不固执、不偏激、不死板,灵活机变的道理。

第2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足微血管神经病变预防和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41-02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其根本原因是长期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神经病变[1]。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我科在200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182例,给予药物、物理及手术等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有效控制糖尿病足微血管神经病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182例糖尿病足病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96例;年龄38-80岁,平均65岁;糖尿病史2-30年。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常表现为溃疡创面,可位于足趾、足跟、足背、足底、内外踝。根据溃疡的临床表现,我们将病例分为三组;第一组为足部皮肤溃疡组,有65例,病变范围小,多见于足突出部位,溃疡创面见白色坏死组织,周围无红肿;第二组为溃疡合并周围软组织感染组,有75例,病变范围较大,溃疡创面渗液多,周围组织红肿,可合并脓肿或骨髓炎;第三组为坏疽组,有42例,病变累及足趾或其他部位,甚至达小腿,溃疡创面坏死组织多,有脓液,伴恶臭。

1.2治疗方法。

1.2.1一般治疗。支持对症治疗,包括限制活动,减轻体重、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减轻水肿。严格控制血糖,以应用胰岛素为佳,积极纠正酮症酸中毒、低蛋白血症、心、脑、肾并发症及影响溃疡伤口愈合的各种不良因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当、有效的抗生素尽早控制感染。

1.2.2局部创面处理。皮肤溃疡组创面换药,修剪溃疡坏死组织,应用生肌膏、聚维酮软膏。软组织感染组应及时处理创面感染及清除坏死组织,换药先用双氧水冲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安尔碘液消毒,用含呋喃西林溶液的无菌纱布湿敷及包扎创面。外用人表皮生长因子等生物因子,促进肉芽及上皮组织生长。如创面较大难以自行愈合,可待肉芽生长满意予刃厚皮片植皮。坏疽组在血糖控制稳定及全身状况许可情况下,尽早手术行开放扩创,待感染控制,创面清洁后应用生肌膏、聚维酮软膏,肉芽生长满意予刃厚皮片植皮,小腿和足部血管条件好的,可应用小腿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足底内侧皮瓣等修复足跟或足底溃疡。已有坏疽须及时截趾或截肢。

1.2.3血管病变治疗。本组糖尿病足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需要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罂粟碱、山莨宕碱扩张微血管;应用5-HT2A受体拮抗剂安步乐克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改善微循环的效果;并适当应用抗凝药物如羟乙基淀粉、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

肢端应注意保暖,可应用40W烤灯局部照射增加温度。局部感染严重者则不适合局部烤灯照射,以免感染扩散。可利用石膏托固定肢体,并适当抬高,有利于患肢肿胀消退。进行高压氧治疗(HBD),每天一次,6天为一疗程,一般实施三至四疗程。

1.2.4神经性足溃疡的治疗。处理关键是减轻原发病造成的压力,通过足部压力计了解压力分布,然后利用特殊矫形鞋子或矫形器来改变患者足部压力。可用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可促进神经细胞核酸及蛋白合成、促进轴索再生髓鞘形成。

1.2.5截肢:积极保守治疗仍发生坏疽,或局部感染严重控制不理想并影响患者一般情况者,应及时予以截趾或截肢。可根据肢体血管狭窄、闭塞的程度和范围来确定截肢部位,确保伤口良好愈合的循环高度。

2结果

皮肤溃疡组52例患者溃疡在药物和辅助治疗下逐渐愈合;13例患者溃疡转变成肉芽创面,经植皮后愈合。软组织感染组51例在药物和辅助治疗下,换药后逐渐愈合;其余20例经扩创、植皮后愈合;3例患者由溃疡致患趾坏死,行截趾术后伤口愈合;1例因感染加重致坏疽,行截肢后伤口愈合。坏疽组36例行截趾,6例截肢,创面均一期愈合。经综合治疗,均达到满意效果。

3讨论

近年,糖尿病足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于糖尿病足我们积极采取规范化治疗,对糖尿病足病人进行分级以制定出较符合实际病情的治疗流程,根据不同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相应的各种检查以评估病人的病情,按照治疗流程对病人进行相应的治疗或护理,内外科协同合作,尽量避免糖尿病足患者截肢。针对糖尿病足周围血管和神经病变,我们采取以上及时、有效的治疗,效果满意。

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病变的病理过程为管腔的逐渐狭窄甚至闭塞,并引起慢性周围神经病变,从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临床表现表现为下肢的麻木、疼痛、肢体感觉丧失或者是异常。针对周围血管神经病变,我们给予适当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配合高压氧、矫形鞋等辅助治疗。高压氧可提高新生组织的血管化生,增加胶原的合成,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杀菌作用,同时还可促进血小板源性因子的合成,该因子有促进伤口愈合作用。针对周围神经病变,B族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可促进神经细胞核酸及蛋白合成、促进轴索再生髓鞘形成,从而促进神经的修复,达到改善神经病变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学者常用Wagner法对DF进行分级[1]。患者入院时已有足部溃疡,表现为1到5级。我们针对不同的溃疡,采取有效的外科治疗策略[4]。本组病例中皮肤溃疡组和软组织感染组大多数病人溃疡逐渐愈合,范围较大的一般植皮也能愈合。坏疽组病人应着重彻底扩创,可以给予开放引流,坏死组织清除干净后再二期闭合创面。本组病例中,有7例患者最终实施截肢,我们分析发现7例患者感染严重,且患足发生坏死的组织量多,经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由此看来,糖尿病足患者应早期积极治疗才能有效保肢,减少截肢可能性。截肢患者手术时宜选取适当的平面,一方面保证创面一期愈合,另一方面尽量保留肢体的功能,并减少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王玉珍,许樟荣.糖尿病足病的检查与诊断分级[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489-492

[2]程丽霞,张奕,柳林,等.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谱及用药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2):15-16

第3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精神病:文学创作

    伍尔夫是英国19世纪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女权运动的经典作家,其特立独行的创作活动享誉世界文坛。她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有意识地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积极寻求和营建与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相吻合的文学话语方式。其女性主义思想对于后来的女权运动具有奠基性的指导意义。但是与伍尔夫的创作活动相伴随的是间歇性的精神抑郁与兴奋,从作家一生的情况看。弗吉尼亚伍尔夫每完成一部小说的时候.她都会精神崩溃;而在小说创作投入时,往往会极度地兴奋。吉尔伯特·桑德拉和苏珊·古芭在女性经典之作《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疯女人”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女性作家笔下女性人物及女性作家自身形象的典型意象,反映女性作家在表达真实自我与传统男性写作规范之间痛苦的精神抗争。伍尔夫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伍尔夫曾描述自己的生活是“那种走在深渊旁的羊肠小道的感觉”。

    一、伍尔夫的精神病概况

    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59岁的时候,在写下给丈夫伦纳德与姐姐文妮莎的信后,来到乌斯河畔,在衣兜里装满石头,慢慢走入河心沉入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传记学者们大多认为她的死与她的精神病史有关.伍尔夫确实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它是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行为与其存在的客观世界发生了严重不协调和冲突时所出现的一种精神异常现象。对伍尔夫而言,疯狂的警告性症状是头疼、失眠、视听幻象,血管刺痛,头晕目眩。伍尔夫曾多次表现出自杀倾向.1904年,父亲去世。她不断陷入幻觉,试图从窗户跳出去:1913年,婚后生活的不适使她一度陷入精神紊乱,悄悄吃下100片左右的巴比妥,经过紧张抢救才脱离危险;28年后,她以自杀这种极为疯狂的形式摆脱病魔的困扰,来完善生命、实现自我。

    伍尔夫的精神病首先是源于家族的遗传。斯蒂芬家族存在着精神病不稳定的血缘气质。其父莱斯利-斯蒂芬发作过他称为“狂暴突发症”的病。他的朋友们都害怕流露对他的批评意见.伍尔夫也继承了这种对舆论意见的极度敏感。其次。伍尔夫的疯狂是一种对往昔岁月的逃避。这与她身边亲人接二连三的死亡有关:13岁时深深依恋的母亲朱莉亚因流感而引发风湿病去世:15岁时接替母亲照顾她们的同母异父的姐姐斯蒂娜离开了他们:22岁时父亲斯蒂芬患胃癌去世:24岁时哥哥索比也离开了他们。除此之外,伍尔夫幼年曾经遭受过同母异父哥哥的犯。痛失亲人的伤心、无助以及对父亲的负罪感严重地影响着她的健康。最后,男性社会各种制度规范对女性的压抑与女性追求精神心灵的自由、表达女性真实内心世界的努力之间的各种矛盾也是伍尔夫精神疯狂的原因。伴随着伍尔夫的文学创作活动的是她的精神疾病:“创作的成功使她享受到满足,创作的过程中的心路折磨则使她感受到深刻的忧虑,每当焦躁和忧虑猛烈地袭来,就会成为精神病复发的诱因。”

    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加剧病情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在其诗学着作《影响的焦虑》(AnxietyofIn.lfunece,1973)中将文学的影响比作父子关系,弱势诗人只能模仿其父辈诗人。而强势诗人却能奋起抗争,挑战父辈诗人。形成俄狄浦斯式的对抗。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修正了哈罗德·布鲁姆关于影响的焦虑的理论,将“文学父子之间的俄狄浦斯斗争的弗洛伊德范例转变成女性主义的影响理论,用来形容在父权制文化与文学中的19世纪妇女作家的焦虑。”实际上l8、l9世纪在传统男权社会的各种社会道德规范束缚下的女作家就扮演了文学中“子”的角色,吉尔伯特和格芭指出,“在男性中心的文学俄狄浦斯范式中,女作家被忽略。女作家在面对这样男权中心思想所建构的创造力与文学史图景,她的焦虑是更深层的。——一种对作家身份的焦虑。”

    作为女性作家,伍尔夫对其作品创新、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焦虑使其处于精神痛苦中,甚至多次精神崩溃。伍尔夫在其El记中大量记载了这种担心与忧虑。“就写作而言。最糟糕的是作者过分看重外界的赞誉。可以肯定,这个短篇(《邱园记事》)是得不到什么赞赏的。而我还会对此有些在乎。一大早的没人来说好听的,很难动笔。”(1919年5月12日记) “《夜与日》仍缠绕在心头,浪费了许多时间。乔治·艾略特从不读书评,因为别人的飞短流长会令她无法写作。现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毁还是誉我并不特别计较。只是这些东西扰乱了心神。”(1919年11月16日)今天下午我终于设想出一部新小说的新表现手法。……即结构松散,可以包容一切,同时,更接近主题.却又能保持形式和节奏的不变。”(1920年1月26日)“我将不再为取悦别人而写作,而作出改变,现在我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将来也是。”(1937年8月6日)培伍尔夫的成长受到已经内化于心的贞洁观念的影响,她常处于缄默状态。“作为一个女性,她常常会感到很难替复杂的思想状态找到适当的语言表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和小孩都储藏着私人化的词语内涵。因为她们使用公共话语的空间受到了她们低微地位的限制。”千百年来女性的缄默状态与作家所必需的心灵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形成一种的尖锐的矛盾,这使得女性作家在创作活动充满了困惑与焦虑。伍尔夫常处于思想表达的压抑状态,“我有一个女人的感情,但我只有男人的语言”。当她写作时感觉到:女性写作“缺乏一种传统规范,而一代人的工具对下一代毫无用处,又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在文学创作中,伍尔夫发现,要大声地表达她作为一个作家的声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对现存的语言无法表现的女性特有的感情建构一种表述方式,几乎需要疯狂地冒险。基于传统的“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大男子批评家像对待妇女那样评判她们的作品:“妇女作品所受的待遇好象它们本身就是妇女,对它们的评论往往始于其胸围、臀围进行的学术测量”。同仰对于伍尔夫来说,写作是一种革命行为,她与英国父权制文化及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形式和价值观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致她在落笔时充满恐惧和决心。因为语言和文化被压迫者攥在手里,要和他们争夺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略,但伍尔夫还是义无返顾的拿起笔,努力地抗拒和颠覆着父权文化。

    三、创作的文学治疗作用

    心理学理论认为,精神抑郁状态是心理能量长期淤积的结果,这本身是一种致病的过程,淤积的心理能量必须释放,释放了才觉得舒畅和健康。而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精神创造活动便是心理能量释放的重要途径和出路。对于伍尔夫而言,早年母亲的去世诱发了精神病,之后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去以及同父异母哥哥的犯都使她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特别是婚姻生活的不适及没有孩子常常让她在姐姐跟前感到自卑,还有将自己所思所得诉之于笔端的冲动欲望等等。而伍尔夫创作活动使她表达自己声音的欲望得到满足。创作上的成功也冲淡了婚姻生活的阴郁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写作缓解了伍尔夫的精神抑郁症,有自我精神治疗的作用。

    伍尔夫生病时。她经常会产生幻象并受到奇怪的声音的折磨,她会听到死者声音,这种幻象与往昔的生活和已逝的灵魂联系在一起,使她处于一种精神上的孤立状态和毁灭性的隔绝状态中。她的思想空白,退化到完全被动的植物状态。这与她早年失去亲人的的经历以及成长中的孤独有关。为此,父亲死后,伍尔夫兄妹们逃离了令人窒息、充满伤心记忆的肯辛顿区搬到布卢姆斯伯里区,企图从父亲的专横、呆板、阴暗的生活阴影中摆脱出来,伍尔夫一直都在做着努力。然而,早年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幻象的形式使她精神恍惚,难以摆脱。她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写作来记载斯蒂芬一家曾经的快乐生活.也塑造心目中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期望卸出心头的重负,后来的《到灯塔去》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小说中的拉姆齐夫人就是她塑造的心目中母亲的形象.一个有个性却没有留下生动言论和着作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从13岁母亲去世到44岁完成《到灯塔去》草稿的多年里,母亲的灵魂始终占据着她的心灵。当这部小说完成时,她就不再看见母亲了,也不再听到母亲的声音了。通过给记忆赋予形体,她现在能够自己支配父母遗传禀赋,排除他们的错误从而将自己造就为艺术家。

    四、患病丰富了她的文学视角,形成独特的艺术景观

    伍尔夫在《奥兰多》中写到:一个作家灵魂的每一种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着作里。患病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漫游,它带给作家探索人物内心隐秘世界的机会,也进一步拓展了作家文学描写的的空间。对伍尔夫而言,其身体的或精神的特殊体验都会影响到她的创作过程,写作既是为缓解疯狂的紧张状态而作的挣扎。同时也是对心灵挣扎的自动记录。“每一部作品都朝那个虚构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上堆积一点,我则把它像假面具戴着在世上走” “真我”和“假我”之间的抗争让作家陷入自我分裂之中。因此,“疯子”形象就是作者本人的重象,是作者的另一个自我,倾诉了作者本人的忧虑和愤怒。

    在《达洛卫夫人》中通过赛普蒂默斯的形象传递了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伍尔夫对赛普蒂默斯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大篇幅地描写了他的妄想性的幻听幻视等错觉以及意念跳跃、情绪亢奋、语无伦次,有时听见麻雀用希腊语歌唱,有时又以先知的身份向世人宣布真理等等情景,显示了作家对于精神病人反常意识形态的深入把握;而且都可以在伍尔夫的病史中找到依据.这种人物的塑造方法与她患病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通过赛普蒂默斯的视角.对当时英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第4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关键词】产后;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050-01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常见于下肢,尤其是左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较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及肺栓塞,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产妇年龄23~38岁,体重62~87kg。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右下肢2例。7例发生在剖宫产后,1例发生在自然分娩后。剖宫产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常规用止血药1~3天。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有:患肢不同程度的肿胀、沉重、疼痛,局部皮肤颜色苍白,伴有低热、乏力等。患肢周径增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下肢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探头加压后静脉管腔变化不明显或部分管腔压闭,提示血栓存在。

1.2 治疗方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促进炎症反应消退,减轻肿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开始起床活动后可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用肝素、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治疗,同时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监测血凝、超声。

1.3 结果

经治疗,5~10天后所有患者症状改善,复查超声提示血栓消失。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2 讨论

2.1 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1]。妊娠期雌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增加,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孕妇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妇女增加40%~50%,改变红细胞表面负电荷,血沉加快,故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2]。分娩后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3周降至正常。孕期和产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一旦血管损伤即容易凝血。分娩时、手术创伤造成血管壁损伤,内皮组织受损,胶原暴露,引起凝血物质释放,血栓容易形成。剖宫产麻醉时间长,麻醉平面以下静脉血管壁平滑肌松弛,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如发生产后大出血,输入库存血,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术后禁食6小时,如液体补充不足,使血液浓缩,血流缓慢。产妇体质较虚弱,惧怕腹部或会阴伤口疼痛,产后长期卧床,引起静脉血流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孕妇高龄、肥胖,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2.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孕期加强保健,合理营养,适当控制体重,减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术前仔细询问有无血栓史,检查凝血功能。剖宫产术中轻柔操作,减少血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注意补充液体,保持水电平衡。术后少用或不用止血药,减少血栓形成。分娩后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及早多做踝关节的伸屈活动,抬高下肢,家属可协助按摩下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以促进血液回流。同时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产妇情绪低落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下肢静脉回流[3]。产后仔细观察肢体情况,如有下肢疼痛、肿胀,活动不便等,应考虑血栓形成,行彩超检查,及早发现血栓[4],以免延误治疗。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或术后可预防性治疗,如应用右旋糖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等,对抗血液高凝状态[5],防止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陈维洲,许玉韵,吕俊升. 心血管病治疗学[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42.

[2] 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44-45.

[3] 辛绍伟,齐加欣,黄俊荣.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88-289.

第5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89-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现代西医内科多采用B族维生素治疗。2002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益气养血化瘀汤并用针灸治疗该病,效果颇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本次接受调查和实验的病例都符合国家糖尿病协会颁布的诊断标准,并且所有的患者都进行空腹状态下三次血糖的测量,尿糖均为阳性。这些患者都有四肢麻木、头轻脚重的感觉,并且体重低于正常水平,夜间尿多、饮食次数多等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的加重患者反应能力下降,神经系统反应会较慢。中医诊断将上述情况分为:阴虚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3型。

1.2 病例选择 所调查的患者都是在2002年5月――2006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都是神经周围发生突变造成的糖尿病。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共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分别为41例、39例。其中治疗组的男女比例接近一比一,分别是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36-83岁平均58.5岁,糖尿病病程3-26年、平均14.5年;伴周围神经病变6个月-14年、平均6年;伴视网膜病变,肾病,冠心病、白内障等20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36-80岁,平均58岁;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6.1年;伴周围神经病变6个月-15年,平均6年;伴视网膜病变、肾病、冠心病、白内障18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糖尿病患者需要适当的运动、基本知识的宣传和积极的控制饮食,通过生理、心理的调节促进血糖回归到正常水平,通过活血化瘀的针灸治疗可以将胰岛素水平控制到正常水平,患者除了用胰岛素还要用瑞彤、达美康等药物的联合治疗。

2.1 中医治疗 益气养血化瘀汤以补气养血化瘀通络。组成:生黄芪30克、太子参20克、鸡血藤2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络石藤20克、天麻20克、桑枝15克、秦艽15克、石斛15克、木瓜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14天为一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中药以上述为主,偏阴虚者加生地黄30克、知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偏气虚者加白术10克、人参25克、赤芍15克;偏阳虚者加制附子10克、鹿角10克、忍冬藤15克、羊藿15克等。

2.2 针刺治疗 上肢麻木痛主取井穴;少商,商阳,少冲,少泽,关冲,配穴取二间,三间,阳溪,曲池,前谷,后溪,鱼际,大陵;下肢麻痛主取井穴;涌泉,历兑,隐白,足窍阴,大敦,至阴,配穴取然谷,太溪,阴谷,行间,太冲,曲泉,内庭,解溪等。

手足背痛病变以三阳经五输穴为主,手掌足底病变以三阴经五输穴为主。局部消毒,先用三棱针点刺井穴,放血4-6滴;再用毫针刺入所属荥,输,经,合各穴,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同时取胃管下俞(胰俞)脾俞,足三里毫针刺,平补平泻,得气为度,针灸留针时间为30分钟,十天为一个疗程,患者需要坚持4个疗程左右。对照组的患者每日进行肌肉注射,注射液体为0.5毫克的维生素B12,然后口服100毫克维生素B1100,口服三次,疗程和治疗组相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患者肌腱反应能力逐步恢复正常水平,患者肌电图神经传输功能提高,自觉症状逐步消失。有效:患者深浅感觉和肌腱反射等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肌电图传输的速度相比之前有所增加,无效:患者腱反射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善,肌神经传输速度经过治疗并没有发生一定的变化。

3.2 治疗效果 治疗组41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0%。对照组39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55.9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典型病例

患者金某,男67岁,于2003年5月4日就诊。患糖尿病15年长期服用万苏平,二甲双胍等口服液治疗。于2000年冬季开始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夜间尤甚)发凉感觉异常逐渐加重。查舌质紫暗,脉细涩。双下肢肌肤甲错色暗,静脉曲张。感觉定量试验显示:右腓总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8.15m/s,38.02m/s,左中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0.32m/s,40.80m/s,空腹血糖11.88nmol/l。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方用:生黄芪30克、鸡血藤30克、太子参3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石斛10克、络石藤10克、天嘛10克、桑枝10克、秦艽15克、木瓜15克、川芎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半月为医疗程,需要坚持两个疗程。用三棱针刺双侧井穴;涌泉、历兑、隐白、足窍阴,大敦,至阴、放血4-6滴;然后毫针刺然谷,太溪,阴谷,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解溪等穴,平补平泻,进行穴位针灸时要留针30分钟,两天进行一次,当两个疗程过去之后患者的症状就有所好装,四肢有力,腱反射逐步恢复正常水平,患者在坚持几个疗程之后,采访人员的跟踪发现并没有复发的迹象。

第6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1 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探讨

形成静脉血栓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缓慢。首先,妊娠期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一旦有血管损伤,就很容易形成凝固血栓。其次,妊娠期子宫对下腔静脉、髂静脉等处的压迫,致使静脉回流不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在分娩中,盆腔静脉血管壁受损,这些都加大了血栓发生的危险性,同时我们注意到,孕产妇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右下肢,这可能是由于解剖结构不同造成的,左髂总静脉受到右髂总静脉与腰骶部生理学前凸的压迫,致使左髂总静脉管腔相对狭窄,血流在此处流动缓慢,易于形成血栓。流行病研究也表明,产妇左下肢较右下肢在血栓发生率明显偏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剖宫产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比顺产分娩高[1]。造成此现象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剖宫产需要输血的可能性更大,而库存血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会使血液黏稠度上升,从而促进血栓形成;产妇在剖宫产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反复穿刺或输入具有刺激性的药液,从而造成了血管壁的损伤,暴露出胶原蛋白,增加了血小板的凝聚能力,促进了血液凝固过程;麻醉剂及术后长时间卧床,也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孕产妇吸烟、酗酒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其产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2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1 针对病因的预测策略:血栓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及血流缓慢。针对血液的高凝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用药物进行干预,在以妊娠妇女为对象的研究中,肝素被证明是较安全的抗凝药物。对于肝素的用量,应严格按照APTT的结果来进行调整,以APTT延长2倍为宜,连续使用致分娩前24h,可以取得较好的抗凝效果,但肝素会增加出血机会[2],导致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上升。低分子肝素弥补了这一缺点,其半衰期长,不会造成骨质疏松,但价格贵,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剖宫产产妇分娩中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几率,先多与肝素结合应用。最新研究表明,利伐沙班作为已经在国外上市的一种Xa因子抑制剂,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且副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已在多领域中有所应用,但其在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与预防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除了药物预防与治疗,我们应当鼓励产妇在分娩后主动运动,但此运动应该是分阶段的,首先在术后24小时内,多做翻身运动,将产妇下肢抬高30°左右,以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鼓励患者自己进行背屈、旋转足踝运动,每次大概10遍左右,每两小时左右进行一次,应注意的是,此时需护士或家属陪同监护,防止产妇发生意外。在术后1~2天时,鼓励产妇在床上进行更大幅度的抬蹬运动,可以模拟骑自行车的动作,每次10次左右,共进行3~4次即可。之后鼓励产妇下床自行活动,这不仅可以改善产妇的血液循环状况,还能帮助产妇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产后恢复速度。在产妇不能或不愿自主活动时,可以由护士或家属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达到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目的。同时,一些物理机械性预防措施也可以应用于孕产妇的深静脉血栓预防中,主要有循序减压弹力袜、周围性充气加压及足底泵等方法。其中弹力袜应用较广泛,在其他系统大手术中使用弹力袜可以限制静脉的过度扩张,改善血液淤积情况。周围性充气加压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在多种术后血栓高危人群已普遍应用。这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大型手术后预防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可移植到剖宫产产妇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中。

2.2 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方案策略,以满足不同患者各自的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舒适度。具体到产科,应考虑到产科的实际情况,其服务对象并不是病人,而是正处于某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孕产妇,我们更应关注到其心理的变化及出院后的恢复情况,也更应重视健康教育在孕产妇改变生活方式,提高育儿水平方面的作用,将孕产妇作为我们服务的中心点而展开护理实践。

在孕产妇入院伊始,我们就应了解其心理状态,舒缓其紧张、焦虑的心理,让其对分娩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并对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做好充分的准备。此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关于并发症的健康教育有可能会引起产妇更大的恐慌,但在现阶段医疗环境下这无疑是必要的,我们要在日常护理中多关注这些“准妈妈”的心态变化,使其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孩子的降生。在产后,心理护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帮助产妇度过产后抑郁阶段及使产妇能够对产后恢复树立信心。良好的心情可调解自主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功能,使机体反应性增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小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危险。同时,愉悦的心情也能让产妇积极配合产后恢复及并发症的治疗,愿意参与上述主动运动中,早日下床活动。这对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由于妊娠的特殊性,我们应该重视在产妇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产前适当控制体重,产后合理补充营养。针对深静脉血栓,我们应该建议产妇食用高蛋白、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水,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液循环。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保持产妇通气,避免便秘,防止腹压增加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

3 讨论与小结

对于孕产妇产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我们应该掌握及时与适度的原则,在入院之始,对产妇进行全面的风险评级,针对不同产妇发生产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高低,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区别对待。对于低危人群,鼓励用主动活动、分级加压弹力袜等无副作用的预防措施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对中度危险产妇,可以使用小剂量药物预防。对于存在高度深静脉血栓危险的产妇,推荐使用药物及辅助机械预防手段,从入院伊始就着手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James AH.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3):326-331.

第7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IgA/中药疗法;,血尿/中药疗法;,张琪,

摘要: 介绍了张琪教授治疗IgA肾病尿血证的经验。张琪教授认为,IgA肾病尿血证病因病机复杂,病势缠绵难愈。治疗上应分两期论治。急性期多属邪实,治疗重在祛邪,以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慢性进展期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阴两虚在该期较为突出,故治疗应重视补泻兼施,治疗多用益气滋阴、凉血止血之法,若兼见瘀血者,可考虑配合使用活血化瘀之品,但应用时要慎重。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IgA/中药疗法; 血尿/中药疗法; 张琪

IgA肾病为免疫病理学诊断名称,指的是不伴有系统性疾病,肾活检免疫病理检查在肾小球系膜区有以IgA为主的颗粒样沉积的肾小球肾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与感染有关的反复发作性血尿,可同时伴有轻度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1g,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肾病综合症、急性肾炎综合症。IgA肾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目前现代医学对IgA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还不明确。

张琪教授是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从事医、教、研工作60余年,在中医肾脏病领域造诣颇深,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张教授,现将其辨治IgA肾病尿血证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IgA肾病尿血证的病因病机

IgA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或伴有轻度蛋白尿。张老认为,血尿多与热有关,血尿病机离不开热、虚、瘀。外感风热之邪,或思虑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致气血不和,湿热内聚,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发为本病;或因肾阴亏虚,阴虚内热,灼伤血络而致尿血,而出血多有瘀滞。瘀血阻络,血不循经,则血尿不止。此外邪热下扰肾络,则往往使血尿加重或反复。肾虚不能固涩,精微随尿液下泄而成蛋白尿。本病的发生多在人体御邪能力薄弱时,病情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正气损伤,邪气仍盛,故本病的病理性质在发作期多为风热犯肺或火热炽盛,或湿热瘀阻,终致络伤血溢,以邪为主;慢性持续阶段多因脾肾气阴两虚,故辨证以正虚为主,或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 IgA肾病尿血证的辨证论治

张老认为,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上很少见到有热而无虚、瘀者,或有虚、瘀而不兼有热邪者,往往热、虚、瘀相互交织在一起,病情复杂而缠绵,治疗较为顽固。本病一旦发生,则很难彻底治愈,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甚至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张老对本病的治疗分两期论治。急性发作期多为邪实,治疗重在祛邪;慢性进展期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而兼见湿热留恋,故治疗重视扶正祛邪、补泻兼施。

2.1 急性发作期

2.1.1 风热扰络 IgA肾病若因外感风热,热邪入里,热伤血络,则临床症见:发病后1~2d即见尿血鲜红或尿色如浓茶,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咽痛,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洪数或滑数。辨证:外感风热,热伤血络。治宜清热解毒。方药:柴胡20g,生石膏50~100g,白花蛇舌草50g,金银花50g,连翘15g,蒲公英30g,瞿麦15g,大黄5g,生地30g,玄参20g,紫花地丁15g,重楼15g,金荞麦15g,甘草10g。水煎服。

本方中柴胡解肌清热透邪外出,生石膏解肌清热泻火;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金荞麦、重楼皆为清热解毒之品;生地、玄参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生大黄泻下焦湿热,瞿麦利水通淋。诸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皆安,血尿自止。

2.1.2 下焦湿热 IgA肾病若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等而出现湿热蕴结证候,则临床症见:尿色鲜红,或尿黄赤,尿常规检测以大量红细胞为主,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咽痛,或兼见尿道灼热或疼痛,腰酸痛,脉滑数,舌质红,苔白干。辨证:湿热蕴结。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用加味八正散治疗。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50g,大黄7.5g,生地20g,瞿麦15g,蓄15g,车前子15g,紫花地丁15g,金荞麦15g,重楼15g,小蓟50g,金银花50g,连翘15g,白茅根20g,甘草10g。水煎服。

本方中生地黄、白茅根、小蓟清热凉血止血;车前子、蓄、瞿麦皆具有清热利水通淋的作用;邪热侵入肾与膀胱,伤及血络则出现血尿,热邪蕴结则白细胞增多,于方中加入清热解毒之白花蛇舌草、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重楼、金荞麦、蒲公英等。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在本方中取其清热解毒,开瘀利水通淋之功,用量宜小,一般用5~10g。多用则泻下,少量用时开瘀通淋止痛,对兼有小便涩痛者有卓效,故为方中不可缺少之药。

2.2 慢性进展期

2.2.1 气阴两虚 IgA肾病患者反复出现血尿,迁延不愈,症见:周身乏力,气短心悸,腰酸膝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淡,脉沉细或细数无力,属气阴两虚之证,用自拟益气养阴摄血合剂治疗。药物组成:侧柏炭20g,大黄炭10g,阿胶15g,蒲黄炭15g,生地25g,熟地25g,黄芪30g,党参20g,血余炭15g,地榆炭20g,小蓟30g。水煎服。

方中用黄芪以补气,生地、熟地、阿胶滋阴益气以固摄,诸炭止血标本兼顾。此时见血止血则难使血止,必以补气滋阴从本论治,方能达到固摄止血之效。当然,诸炭类止血相辅相成亦不可忽视,中药方剂之配伍,有主有辅,君臣佐使,非单味药可以解决,张老认为以此方治疗IgA肾病日久不愈常可获良效。

2.2.2 气阴两虚、湿热留恋 IgA肾病患者反复出现血尿,迁延不愈,症见:肉眼或镜下血尿,尿黄赤而灼热,倦怠乏力,五心烦热,口干而粘,舌淡红,苔白微腻或少苔,脉细数。辨证属气阴两 虚、湿热留恋。治法: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清心莲子饮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20g,麦冬20g,地骨皮15g,白茅根50g,茯苓20g,小蓟50g,生地20g,车前子15g,甘草15g。水煎服。 久病血尿,以气虚统摄失职为多。血尿日久必伤阴分,且湿热内停又易灼伤血脉,故立本法。热盛者,加栀子、生地等凉血止血;若湿热渐去,常配龙骨、牡蛎、海螵蛸、茜草以增收涩止血之力。

2.2.3 阴虚内热 IgA肾病患者反复血尿,迁延不愈,症见腰痛,手足心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气短心悸,头晕耳鸣,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数。辨证属阴虚内热,气虚固摄无力。治法:益气养阴,凉血止血。用知柏地黄汤加参芪补肾滋阴益气固摄,药物组成:熟地20g,山萸肉15g,山药15g,茯苓15g,丹皮15g,泽泻15g,知母10g,黄柏10g,龟板20g,地骨皮15g,女贞子20g,旱莲草15g,黄芪20g,党参30g,甘草15g。水煎服。

本方对IgA肾病兼见蛋白尿者最为适宜。方中以知柏地黄汤加黄芪为主,前者滋肾阴降相火,后者益气固摄。蛋白尿属于水谷之精微,补肾益气固摄既可治阴虚火旺之血尿,又可治气虚不摄之蛋白尿,具双重作用。龟板与知母、黄柏配伍,尤能增强滋阴降火之功,对于阴虚火旺、肾失封藏之IgA肾病血尿、蛋白尿者尤为适宜;女贞子、旱莲草组成二至丸,与地骨皮皆为滋阴降火之品,组于一方其效弥彰。

2.2.4 阴亏火动迫血妄行 IgA肾病患者症见:头昏腰酸,疲倦乏力,五心烦热,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舌红苔白少津,脉细数。辨证属肾阴亏耗相火妄动者,可用滋阴凉血辅以收敛法治疗。药物组成:生地、熟地各20g,生山药20g,阿胶15g,白芍15g,龙骨20g,牡蛎20g,海螵蛸20g,茜草20g,白头翁15g,金樱子15g,龟板20g。水煎服。

生熟二地、阿胶、龟板、生山药滋补肾阴,芍药养血敛阴,白头翁清热凉血,味苦而涩,凉血中兼有固涩之功,海螵蛸味涩收敛止血,茜草性寒凉血止血,金樱子、龙骨、牡蛎收敛固涩。全方以滋阴补肾药为主,辅以清热止血、收敛固涩之品,适用于IgA肾病之血尿日久不止之证,用之多能收效。

3 典型病例

例1:张某,女,36岁,2005年1月22日来我院初诊。自述8个月前出现明显腰痛,腿膝无力,活动后腰痛加重,曾在北京医科大学作病理活检确诊为IgA肾病,对症治疗后病有所减轻,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双下肢无浮肿,舌质淡,苔白,脉弱。尿常规示红细胞(RBC):+++,蛋白(Pro):-。诊断为IgA肾病,辨证:阴虚血热。治法:滋补肾阴,清热凉血。方药:生地20g,山萸肉20g,枸杞子20g,川断20g,杜仲20g,泽泻20g,川芎20g,小蓟30g,茜草20g,藕节20g,桑椹20g,桑寄生10g,茯苓20g,白花蛇舌草30g,薏苡仁25g,甘草10g。服上方2个月后,患者腰痛明显减轻,腿膝乏力也有所好转。复查尿常规示RBC:+,Pro:-。于上方去川芎、杜仲、茜草、薏苡仁,加党参20g,白茅根30g,小蓟改为20g,继服3个月后复查,患者腰痛、腿膝乏力基本好转,复查尿常规示RBC:±,Pro:-。

例2:马某,男,22岁,2004年11月7日来我院初诊,自述两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腰酸乏力、食少等症,家人带其至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院就诊,经病理活检确诊为IgA肾病。就诊时患者腰痛乏力,胃纳差,眠可,双下肢无浮肿,舌红,苔白,脉弦细。尿常规示Pro:±,RBC:+++。诊断为Ig肾病,辨证:气阴两虚,兼有血热。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方药:黄芪50g,太子参30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茜草20g,藕节20g,地榆炭25g,棕榈炭20g,贯众20g,三七 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金樱子25g, 甘草10g。服上方2个月后,患者腰酸乏力、纳差明显好转。复查尿常规示RBC:+,Pro:-。于上方去枸杞子、菟丝子、茜草、藕节、地榆炭、棕榈炭、贯众、半枝莲,加柴胡10g,黄芩10g,益母草30g,车前草15g,麦冬20g,茯苓20g,黄芪改为20g。此后,在本方基础上加减长期服药,复查尿常规示RBC:-~+,Pro:-。

第8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静脉血栓是指因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等原因致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绝大多数的深静脉血栓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可导致肺血栓栓塞症而危及生命。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做不动或由于静脉直接损伤等,易形成深静脉血栓[1]。在多年临床护理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现对有关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预防以及护理报告如下。

1 形成原因

1.1 术前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 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等患者是深静脉血栓(dvt)发病的高危人群。进食少、腹泻、补液量不足、出汗多,使血液粘滞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流缓慢也可导致dvt的发生。

1.2 手术中麻醉 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使静脉回流减慢。同时,麻醉使静脉壁平滑肌松弛,内皮细胞受牵张而胶原纤维暴露,也是手术后易发生深静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手术本身创伤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导致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促使凝血因子活化,血液凝固度增高;手术还可引起血小板增多,粘附性增强易于聚集。术后不恰当地应用止血药物,使血液的凝血机制发生改变。WWw.lw881.com

1.4 术后长时间的卧床 下肢缺乏运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影响小腿肌肉的泵功能,下肢丰富的静脉窦亦使血流停滞而形成血栓。同时麻醉作用增加了下肢静脉的容量,制动后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dvt的发病风险。

1.5 静脉输注有刺激性的液体及药物 如高渗溶液、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以及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皆可造成静脉壁损伤而诱发血栓形成。术后由于一侧上肢需要监测血压,故增加了下肢静脉穿刺输液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的机会。

1.6 其他因素 原发性高凝状态、血型(a型血人群d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血型人群)、感染、吸烟、化疗等因素。

2 预防措施

2.1 环境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2.2 饮食和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2.3 术后预防 术后卧床期间,定时变换,每2h 1次,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指导并监督患者做下肢主动肌肉运动,包括髋、膝、踝关节的伸屈运动。被动的肌肉按摩和关节活动。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督促病人深呼吸,每小时10~20次,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

2.4 输液操作的预防 术中及术后最好选择上肢静脉输液,因上肢静脉回流好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低于下肢。护士应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勿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以减少机械性损伤。输液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穿刺部位感染,并要防止各种微粒进入静脉通道形成微栓。

2.5 严格禁止吸烟 烟中尼古丁可导致末梢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血管内膜变化引起胆固醇沉积。

3 护理措施

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2]的应及时通知医生。

3.2 患肢的护理 患肢早期应抬高避免过度活动,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20~30cm,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温变冷、以肢端为重,皮肤可出现青紫花斑,应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3]。

3.3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凝药。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临床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注意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观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颜色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

3.5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主动真诚地与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过程,耐心开展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认真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候黎莉.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8,14(3):327-328.

第9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脑卒中患者约有三分之一需卧床。因其运动功能障碍使血流滞缓,易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瘫痪肢体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DVT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DVT是病死率极高的肺动脉栓塞的基础病。

1 临床表现

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临床表现有患侧肢体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碍、浅静脉扩张、下肢水肿,皮肤发绀,皮肤温度升高,肌肉萎缩及双下肢不对称等,但约50%或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和体征,研究表明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重度偏瘫及长期卧床患者的DVT发生率较高,且患者瘫痪程度越重,DVT发生率越高[1]。

2 DVT的病因以及预防

脑卒中患者发生DVT多在脑卒中早期1~2周内,其高发原因:(1)肢体肌肉瘫痪无力,其深静脉失去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血液淤滞。(2)血液黏滞度高。由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措施中脱水剂和促高凝剂的使用,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易形成血栓。(3)深静脉损伤。最常见的是深静脉置管术和介入性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纤维蛋白原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易于黏附、聚集而形成DVT。DVT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DVT引起的,故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4]。基于上述DVT的发病因素,采用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及加穿弹性压力袜套,通过被动运动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鼓励患者经常做足伸屈运动和早日离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安全有效的措施[2]。弹性压力袜套是一般使用于大隐静脉曲张的辅治疗物品,脑卒中患者使用弹性压力袜套可通过压迫瘫痪肢体的浅静脉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降低DVT发生的同时,应避免深静脉创伤性护理操作,适当补足水分。

3 护理方法

3.1 患肢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疼痛和肿胀情况,触摸患肢动脉搏动,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同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和患肢的感觉。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可采用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测量周径,并与溶栓前对比,以观察了解疾病的发展及恢复情况。

3.2 患肢 DVT发生后,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患肢抬高20~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5],腘窝处避免受压,患肢制动,局部禁止按摩,可予以湿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3.3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药物溶栓时首选患肢静脉,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性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下肢DVT后1~2周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要警惕PE的发生[6]。

3.4 出血的护理 用软毛牙刷刷牙,如齿龈出血时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时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7]。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 块2 cm×2 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8]。

3.5 心理护理 下肢DVT患者常因疼痛较重、患肢水肿、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家庭、社会的支持。

3.6 健康指导 避免长时间久站及卧床时间过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绝对戒烟,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饮茶,因茶叶有促进排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脑卒中患者是DVT高危人群,特别是合并重度瘫痪者,多数脑卒中患者的DVT累及下肢远端深静脉,DVT发生后,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病死率可高达20%~30%,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后出现一系列综合征,给患者的生命、生活及工作带来影响。所以DVT的早期预防对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2 徐秋霞,王松,赵永志.血栓栓塞性疾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93-94,108-109.

3 付佳,高凡,郭红,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6):550.

4 曹洪,李伟,谢祥仁.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医学综述,2008,14(2):2752-2781.

5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6 单爱静,张轶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行导管溶栓术的护理.现代护理,2005,11(22):195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