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立夏的习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图书管理员;信息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79-01
一、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员的素质要求
1、全心全意的服务素质。馆员的工作要做到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群是庞大的,而且职业和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借阅和使用图书资料方面的差异。当他们来图书馆借阅和查询时,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馆员耐心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服务,做到百问不厌,百拿不厌,百换不厌。没有这种服务态度,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馆员。
2、合理的知识结构。除必须具备基本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吸取新知识,掌握一些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以便对读者开展导读工作,满足高层次读者的需求,更好地协助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文献检索。结合特色专业如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等,开展定题服务;查新、服务,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优势使各专业、各课题及学科带头人直接链接图书馆的各专题数据库。
3、熟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要不同程度地掌握现代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日常操作、系统开发与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各种实用技术,以保证馆员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信息处理工作。
4、一定的外语水平。在学术国际化、知识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中,图书管理员还应努力掌握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外语知识,快速地了解、选择和获取信息资源。英文在资源网络技术使用的各种软件及其网络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有条件为读者提供知识性、学术性均较强的优质服务。
5、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馆员与用户的沟通,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期望。良好的沟通,有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此,馆员应该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软科学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语言表达和说服能力,努力缩短馆员与用户之间“共识”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用真诚的服务去争取更多用户的支持,提高馆员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路径
1、树立以读者为本的职业理念。“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工作宗旨,以“读者为本”职业理念的形成表现为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形成。馆员职业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留给读者的印象不仅仅是馆员个人的形象,也是整所学校教育的形象。严肃的职业纪律是落实科学化管理的前提,也是形成团体精神、最终形成稳定的职业理念的重要环节。职业责任是实现馆员创新服务项目、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的基础。馆员应当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尽可能对这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和专业群创建服务项目,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做好新兴专业和专业群的工作,与学校特色专业一致构建特色资料项目,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生命力的最优化。
2、加强岗位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图书馆员只有通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通过积极组织馆员参加各种类型的中、短期技术培训,着重进行图书情报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使馆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补充新知识与新技能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帮助馆员增强网上采访及编目的能力;增强在网上信息检索和对用户进行的能力;增强负责参与系统的设计能力。同时应该经常性的到一些先进的、一流的图书馆学习,参加专题讲座和学术会议,与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在跨入新世界的同时,也跨入了一个朝气旅勃的崭新网络化的新时代。
3、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知识更新以日计算的今天,数字图书馆所需的人才仅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途径是不够的,从本单位和本部门产生也是很难的。图书馆要提高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综合素质,必须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用他们的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来激活、提高馆员们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生存力。
4、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增强。要提倡图书管理人员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举办岗位培训班等活动,把宣传教育与制度约束结合起来,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要使图书管理人员意识到自己的服务职能,为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满意的服务。
5、树立竞争和发展理念。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树立竞争和发展意识。勇敢面对竞争压力,克服知识结构上的固定思维和知识更新上的畏难情绪,刻苦钻研、不断进步。既要努力学习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又要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要力争系统掌握现代科技和图书馆专业知识,努力改进和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图书馆工作的行家里手。发展素质不仅能使自己长期存在于竞争环境中不被淘汰,而且可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持续进步。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不论学历、职称高低,继续学习、更新观念都是他们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之,在信息时代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员只有适应日新月异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成为信息时代图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的做好图书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
作者简介:钟翔(1965.01― )女,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贾兰萍.析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2]严树超.谈图书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技术 教师素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77-01
一 教育观念
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的引领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只是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还应是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行为观: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民主和平等,尊重和赞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常反思;在对待同行上,强调相互学习与合作。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情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二 职业道德
信息技术教师在职业道德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行为上要遵守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尊重、热爱学生,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立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甘于铺垫、乐于奉献,献身信息技术教育事业。
三 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是多种技术的组合,包含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传输的技术、信息处理的技术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全面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本内容,及时吸取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学的要求。
四 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新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确立和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不同于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材,把各种现代信息理论和基本技术都作了介绍,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挑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作归纳总结。新课程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引导学生融入教材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恰当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把学科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课堂既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又是教育科研的实验中心。只有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才能有创新,才能促进教学,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五 健康的心理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大量调查资料表明部分教师自私心理严重,合作精神较差。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去影响学生。
六 现代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永远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一方面要具有高效获取、批判性吸收存储、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更新旧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对当代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具有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娄彦顶.新课改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素质培养[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2)
[2]张龙革、罗秀梅、臧毅飞.试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自我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55~57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更重要的是数学观念的建立。数学观念是数学教学这一范畴的最高境界,也是数学素质教育所刻意追求的培养目标。学生如果具备了强烈的“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思维能力,合情、合理、精确、严密等处理问题的习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处理事物的科学精神,那么当他走入社会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其良好的数学素养将会使他终身受益。
那么,学生的数学观念从何而来?这一任务自然就落在我们数学教师的肩上。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家、数学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研究这三种思维活动的相互关系,就成为研究数学教学结构的根本出发点。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作为“思想过程”来进行。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教学的实质,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这条线,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应从自己设计讲授教案改变为学生设计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去找出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疑难点,确定出哪些精讲,哪些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我们应讲学生之所需,讲概念的重点与难点的转化,讲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规律。其次,应重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大、中专学生刚入校接触的大都是普通文化课,而学生在学习上还停留在中学那种让教师和试题牵着走的学习方法。大、中专生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处于一种主动进取的状态,会分析、勤思考,把知识学活,能触类旁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从被动的获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说明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意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它强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概讲”与“精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是大脑接受外界视角符号(如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能力。阅读包括略读与精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概括介绍教材及章节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获得关于学科内容及章节内容的主要信息。通过对具体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图表等)进行仔细分析解释,以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
2.“点总结”与“面总结”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自学的基础,但要形成对知识的连贯性系统的理解,还需要不断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点总结”与“面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点总结”是指每讲到重要的知识点后,用“说明”“注意”“注”等方式进行强调、解释或归纳,让学生对知识点有较全面完整的理解;“面总结”是指在讲完一节、一章或一本教材之后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认识准确、完整,而且对面上的知识也能较全面地掌握。
3.突出逻辑性、加强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掌握知识是指知识必须过手,或者说知识能通过思维再现出来,也就是“记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吸收并不单是学生的任务,同时也是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记忆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吸收知识的效率。同时,应该突出知识间的联系,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介绍记忆方法,以提高学生记忆吸收的能力。
4.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强调各知识点的地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必须建立在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除努力让学生掌握好各部分知识外,还应力求让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这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并且明白每一章、节或知识点在学科知识系统中的地位。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打下基础。
5.例题要精选精讲、习题要精练,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以致用,学生能否将熟练掌握的知识灵活的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自学能力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或精选例题,例题的选择要以能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为原则,同时要考虑知识的实际意义。另外,在例题讲解上也要讲求“精讲”。即不在于把解的过程全讲出来,而是要特别突出问题的分析理解过程。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仅有教师的例题示范是不够的,还要给学生留适当的作业,让学生“精练”。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6.适时组织学生自学,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安排学生自学,教师不但不轻松,还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要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基础的情况下才行。当然,自学时间及自学内容也不能随意选择,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当选择某些章节组织学生自学。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采用“完全自学”和“辅导自学”两种方法。前者是让学生独立自学并完成作业;后者是教师给学生拟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按提纲在课堂上自学,有问题时向老师请教,老师从旁辅导和答疑,然后完成作业。
以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为目的
关键词:素养;科学方法;原始问题;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23-3
1 物理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
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内部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
2 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的物理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深入思考、深层交流探讨中,顺利地把新知识与新方法纳入到自己原有的体系中。这就要求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从而保证课堂宽松且有序,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方法的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3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策略
3.1 设计有效的教W方式
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有效地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就要保证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有效,是指教学方式能有效地突破教材重难点,同时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实验探究教学为例。设计实验方案时,要鼓励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同时确保学生真实地思考、交流;实验时,要做到合理分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带着任务、伴着思考分工合作,有效实验;评估时,让学生真实地反馈实验现象与猜想或现实的差距,并让学生认真思考提出方案进行修正或改进实验等。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要确保全员全程真实地参与,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而不是教师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切不可为教学形式而形式。
3.2 渗透价值的引领,培养必备的品格
价值观是人心灵的风向标。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值得追求、坚守、效仿的,他必会误入歧途,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可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物理教材中价值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挖掘。一是物理学史。如开普勒质疑与导师第谷8'的角度误差,经过4年多刻苦的计算,发现了开普勒的三个定律,推动了对天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开普勒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在不平坦的科学道路上执着追求真理的敬业精神,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二是科学内容本身也有价值目标。如第一类永动机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而无法制造成功,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都渗透着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物理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在教学中渗透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必备的品格。
3.3 注重物理科学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科素养
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思维方法、物理方法和科学方法观。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抽象、概括、推理、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物理方法是物理知识建构有的方法,如比值定义法、理想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等[2]。
科学方法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主要要素之一,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实现知识体系建构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平行和同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离开学校后学习与工作最有力的工具。科学方法更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如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了统治人们一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力与运动的错误理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因此,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物理知识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科学方法的掌握要通过训练才能得到强化。教师不能直接将物理概念或规律等告知学生,而要将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让物理知识运用恰当的科学方法合乎逻辑地归纳得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下面均以“密度”为例,探讨如何贯彻科学方法的教学。
首先,创设情景引发思维动机。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因素,思维发展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在学生利用气味、颜色、硬度鉴别了水、醋等物质后,提出如何区别外观一样的铁块与铝块。学生显然无法用上述方法鉴别,引发了思维动机,激发了好奇心。其次,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如图1,通过合理的逻辑解决了为什么要测量两个量的问题:①用人们对经典物理世界最朴素、最本原的感知引入;②运用控制变量法,明确控制体积相同,比质量;③运用类比,引入物质疏密概念;④运用迁移法,明确比较物质疏密有两种方法;⑤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最优方案,明确测量两个量的意义。而后进行实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进一步利用图像,结合数学分析、归纳,“无意间”发现了同种物质与不同种物质的规律,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预设目的。思维加工过程,教师要显化科学方法的教育,同时明确各种科学方法的条件、步骤和意义,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加速学生的认知过程。最后,进行反思总结思维过程。总结过程,即学生用外在的语言规范内在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探索自身思考的过程,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的品质,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交换;离婚;影响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离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然而在以前离婚现象并不普遍,而且长期以来离婚受到社会的限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离婚率明显上升,离婚问题于是便成为了最突出的婚姻家庭问题。“西方国家离婚率居高不下和发展中国家离婚率稳定上场,是当今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离婚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但就其自身而言,离婚率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因而也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当代社会离婚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交换资源弱化导致夫妻间内在吸引力弱化。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人的行动首先是一个理性的行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都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报酬这同样也适用于夫妻关系中。因此,在婚姻关系中,夫妻间可供交换的资源越多,得到的报酬也就越大,婚姻稳定性也会随之增高。相反,如果夫妻间可供交换的资源越少,得到的报酬就会越少,那么夫妻间的相互吸引力就会减弱,婚姻稳定性就会减弱,最终甚至会导致离婚。叶文振、徐安琪在《中国婚姻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通过研究认为,婚姻质量与婚姻稳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婚姻质量评估的一个标准就死是夫妻双方在交换中所获得报酬的数量。交换中所获得的报酬即是夫妻间可供交换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情感方面。
在众多的交换资源中,物质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夫妻关系中,夫妻一方的经济收入变小了或没有了,夫妻间可供交换的资源就会减少,夫妻一方从另一方那里得不到相应的报酬,那么吸引力就会下降,于是就会产生各种以金钱问题为中心的矛盾。时间久了,矛盾不断升华以致达到双方都无法解决和控制的地步,于是最后婚姻就只能宣告破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渴望能够满足更多的需求,例如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性的交流等。
(二)离婚成本降低。叶文振指出,离婚成本显著下降或离婚成本约束解除导致了离婚率上升,所以,离婚成本的降低是影响离婚的一个重要因素。
1.社会舆论压力减小。在中国古代,离婚是一个可怕的字眼,离婚是一种可耻的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开始越来越注重人权与自由。在现在社会,是否选择离婚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其他人无权干涉。伴随着中国离婚文化观念的改变,离婚所受到的社会阻力越来越小。
2.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在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中,婚姻的目的是以传宗接代为中心任务,整个家族的意志被重视,而夫妻双方个人的想法受到忽视。并且解除婚约通常要经过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还有一些明确的条件规定。在以前子女倘若婚姻不幸福甚至有了离婚的念头,父母一般都会极力的劝说,并将其离婚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而现在碰到类似的事情父母一般都会更多的考虑子女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他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做决定,只要快乐就好,幸福就好。
3.女性追求自我及其地位与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男权主义盛行,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下,基本上处于一种被支配的地位。女性在家庭中的任务和角色主要就是教育子女,服侍丈夫,照料家务。改革开放以后,女性也逐渐的进入到劳动力市场,这时,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开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女性的意识也开始发生着转变,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也可以追求自己的事业,不仅仅只是生儿育女,她们也开始享受工作带给她们的乐趣,也希望能够在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然而很多丈夫仍然以传统的性别观念要要求妻子,以成为自己和家庭的附属物。于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两种不同的观念发生分歧,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不堪重负,于是婚姻便开始慢慢走向尽头。
4.离婚手续的办理简易化。自2003年10月1日起,随着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在全国的实施,办理离婚手续不再需要单位开具证明,符合条件的当天即可办理离婚手续,只需支付10元工本费。这样既节省了经济成本,又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离婚手续办理的简易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离婚率的高涨,现在很多人都采取协议离婚,省去了诉讼的高额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对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了社会成本。
二、离婚对策思考
对于离婚问题,我们倡导的原则应是提倡离婚自由,反对草率离婚。
(一)政府支持。首先政府应贯彻落实中国《新婚姻法》的规定。中国新婚姻法确立了离婚的过错赔偿原则,这是对离婚无过错方的法律保护。应认真贯彻落实《新婚姻法》中的这一原则,以保护无过错方离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单身母亲的利益,给她们提供一些补助。同时还应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宣传正确的婚姻观,以免给离婚当事人带来一些心理压力。
关键词:基坑 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有限元模拟
中图分类号:TU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039-04
基坑开挖时,坑内外通常存在着水头差,地下水将在坑内外水头差作用下发生渗流。基坑开挖过程是地下水渗流与岩土变形动态耦合的过程。利用渗流-应力耦合理论研究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渗流形态和孔隙水压力场的分布,分析地下水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在分析渗流稳定问题时,引入了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关系,即渗流-应力耦合关系,并在岩土工程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渗流-应力耦合问题已成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谢兼量[1]进行了渗流应力耦合条件下的海堤边坡稳定性研究;贾善坡等[2]进行了泥岩隧道施工过程中,渗流场与应力场完全耦合的损伤模型研究;张巍等[3]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进行了应力-损伤-渗流的耦合分析;张媛媛[4],苗丽等,周建国等[6]在土坝的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应用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进展;王强等[7],杨永恒[8],郭娟[9],周舒威等[10]基于渗流-应力耦合对尾矿坝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李筱艳[11]、纪佑军等[12]采用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求解基坑的渗流场以及位移场。
本文结合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站南北两侧公共地块地下车库项目,利用ABAQU
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基坑工程在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分析,可为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
星海街站南北两侧公共地块地下车库场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及其以西、苏华路南北两侧的公共地块内。项目主要包括绿地、下沉式广场、地下两、三层停车场及局部商业、预留地下通道,部分地面建(构)筑物。地下车库北基坑北侧5 m为苏雅路,东侧基坑边线位于星海街慢车道上,距离建园大厦4~7 m,南侧基坑边线位于苏华路慢车道上,西侧较为空旷,现为绿化草坪。南基坑北侧基坑边线位于苏华路慢车道上,东侧基坑边线位于星海街慢车道上,距离星海大厦3~7 m,南侧基坑边线以南7 m有一近东西走向河道(相门塘),C25孔以南现为在建工地,西侧较为空旷,为绿化草坪。地下室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地下室结构底板(无论地下两层或三层)均处于同一标高,地下室结构顶板上部覆土(至自然地面)地下三层处约1.3 m,地下两层处约3.0 m,基坑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约14.5 m。
3 有限元分析
3.1 模型尺寸与计算参数
2.2 边界条件
模型左边界为轴对称边界条件,右边设置水平方向位移约束,底部边界设置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约束。模型右边界假定孔隙水压力不发生变化为定水头边界,即水源源不断地补充,模型底部为不透水边界,模型左边界孔隙水压力随着降水水头的变化而变化。
2.3 有限元模拟的实施步骤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降水开挖引起的基坑变形
地下水渗流作用贯穿于基坑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无论是降水阶段,还是开挖加撑阶段。而基坑的变形主要就是桩体的变形、桩后地面沉降和基坑底部隆起。图2为二维基坑模型降水开挖过程中的土体沉降变形图。可以发现:(1)随着开挖过程的不断进行,桩后地面的沉降量和基坑底部的隆起量都在不断增加。(2)在考虑渗流作用的情况下,基坑在开挖间歇期的沉降变形值均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沉降变形值要小,而基坑隆起量却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隆起量要大,但两者的变化量不大。
3.2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图3为不同开挖阶段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变化曲线,每步开挖和间歇期的趋势一致,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下移,与各步开挖面基本保持一致,最终在基坑底面处达到最大。从图中还可以看出:(1)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墙身下部的位移随之增大,而顶部位移有减小的趋势,其最大位移发生在第三次开挖结束之后。(2)在每步开挖间歇结束时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均有所减小,这是由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渗流造成坑外水压力的减小,使得墙体的位移有所回落,有利于基坑的稳定性。
3.3 基坑底隆起变形
3.4 孔隙水压力变化
基坑降水开挖引起的渗流场总静孔隙水压力如图5所示,a为地应力平衡时的初始孔隙水压力分布图,此时孔压不存在超静孔压,孔压分布和重力场平衡,所以不发生渗流;b~d为每步开挖结束时和开挖间歇期结束时土体中的总静孔压的分布图,由于降水开挖后基坑内外产生水头差变化,开挖卸载也同时在土中产生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土中水在重力势(水头差)和压力势(超静孔压)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渗流。等势线从入水边界到出水边界逐渐变密集,在围护墙底部附近分布最密,随着开挖的进行,围护墙周围的等势线也是越来越密,水力梯度也就越来越大,故此时地下水的流速也就越大。
3.5 地面沉降
图6是支护墙外地面沉降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三层基坑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从整个变形趋势来看,它们的形状都是一个类似于向下凹的盆地形状,最大沉降量并不是出现在坑壁,而是在离基坑一定距离的地方,再随着距支护结构边缘距离的增加,沉降变形值逐渐减小。所以,在坑外附近有建筑物的情况下,要严格注意地表的沉降,防止产生允许值之外的不均匀沉降而造成严重损失。
4 结论
在考虑渗流作用的情况下,基坑在开挖间歇期的坑外地表沉降量均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沉降量要小,而基底隆起量却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隆起量要大。围护墙在开挖过程中的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下移,与各步开挖面基本保持一致,最终在基坑底面处达到最大。而在每步开挖间歇结束时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均有所减小。随着开挖的进行,围护墙周围的水头等势线越来越密,流速也越来越大。地面沉降形状为下凹的盆地形状,最大沉降量不是出现在坑壁,而是离基坑一定距离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谢兼量.考虑渗流应力耦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2007.
[2]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泥岩隧道施工过程中渗流场与应力场全耦合损伤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1):19-26.
[3] 张巍,肖明,范国邦.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应力-损伤-渗流应力耦合分析[J].岩土力学,2008,29(7):1813-1818.
[4] 张媛媛.ANSYS在土坝渗流场和应力场及其耦合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5] 苗丽,郭雪莽,王复明.基于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土坝稳定性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9):75-77.
[6] 周建国,李淼,郭雪莽.东湖书库非均质土坝渗流场与应用场耦合分析[J].水利电力机械,2007,29(3):28-30.
[7] 王强,鲁柄强,王水平.尾矿坝渗流-应力耦合场的有限元分析[J].现代矿业,2010(3):74-77.
[8] 杨永恒.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分析及其在尾矿坝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6.
[9] 郭娟.木梓沟尾矿堆积坝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坝体渗流场与应力耦合分析[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10] 周舒威,李庶林,李青石,等.基于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的野鸡尾尾矿坝稳定性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32(4):494-501.
关键词:素质教育 班级管理 目标 内因
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当教师不做班主任是一种遗憾。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班主任会额外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更多的惊喜与收获。通过对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总结,认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教育从“心”开始。
一、班主任工作要用心去教育
用心,即心中有学生。对学生要用心去品味、去倾听、去观察、去理解。老师的用心学生是看得见的:对学生真心,学生迟早会接受并回报;对学生耐心,学生迟早会被感化;在学生面前虚心,学生会更加敬重我。心中有学生就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把他们当成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与教师平等的人。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灵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敞开心扉,对于有心病的孩子,多给他创造说的氛围和机会。
作为班主任还要用心去学习。初当班主任的同志一定要有“虽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先学总有经可得”的观念。作为新班主任,大多热情有余,而能力和经验不足,这是带班过程中最大的问题。除了向老班主任讨教外,应还学习、思考和总结一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和杂志上的内容。高中阶段青少年具有敏感、易怒、好动、叛逆、贪玩、行为缺乏自控能力、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等的特点,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问题,书里会有相应的方法可供借鉴。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情境,善于用故事来引导学生,而不是只给学生讲大道理。
二、真正触动学生内心,让内因发挥主导作用
辨证唯物论中有个观点: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人的成长和进步,主要在于自己的内心,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为此,我认为班主任应重点抓住三方面的教育:目标教育、优良品质养成教育、拒绝早恋教育。
高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人生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海上没有方向的航船。我经常在班级利用各种机会来渗透这种思想。比如,在新闻中我看到某供电公司克服很大困难给某偏远老山区通上了电,那里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了电灯。利用学生下午自习学累后的时间与他们讨论为什么那里的百姓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与我们的生活差距如此之大。这里有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地理的因素,但他们没有强烈的改变生活现状的目标,所以也就没有想去改变生活的办法,永远不会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差距,就是由不同的生活目标决定的,消除这种差距,只能靠勤奋学习,靠知识来改变和缩小。
通过事例告诉孩子们现在就应该树立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你将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为此你应付出怎样的努力。那你的近期目标是什么,你想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你的目标有多高,你就能飞多高,人走多远,是目的地和双脚决定的。比例12届我带过的班中,有个入学排名最后的学生王某,从入校就一直跟着我,他是一个哥们义气十足,在同学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孩子,但就是不知道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初中几乎就没怎么学过习。两年来通过谈话,短信等各种方式与他进行交流,帮他建立目标和信心,临近高考时,他的学习成绩已经稳定在年级五百名左右,最后考取中国公安大学,同时他很关心班级,跟我私下如同朋友。
学习成绩是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一个人如果不知孝敬父母、感恩师长,就不能会为集体、国家做出贡献,哪怕他有再高的人生目标、再高品质的生活也没有意义。大家可能都会看到,有的学生下课时问老师问题不起立,在走廊看到老师视为空气,有的学生在家对父母大呼小叫指手画脚,远离公益活动毫无社会责任感。这些让我想到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现在时代变了,可是一些优良品质仍需传承。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是有缺失的。作为班主任,育人先育德,必须重视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以德育活动和班会为载体,每次与班干部一起认真准备精心筹划,学生全员参与,班主任适时适当的指导,收到实效。“身无饥寒,亲不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亲”。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同事给予支持,感谢朋友给予帮助,知恩图报是担负责任的开始。
现在男女生接触过密已不是个别现象。过早恋爱势必要影响学业,还对其他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班级风气。不少学生成绩下滑的根源就是因为早恋。如何教育学生处理早恋是班主任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通过班会《花开应有时,拒绝早恋》,教育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同学互相倾慕,互相心仪是正常现象,说明你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说明你们渴望爱情,这没有错。但对于你们现在来说,应该把90%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考取个理想的大学;剩下10%的精力用在处理好与同学和师长的关系上。恋爱可早可晚,学习只能趁年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必须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恋爱是美好的事情,要让美好在适宜时美丽绽放。如果同学们真有相互心仪的,不妨彼此有个美好的约定,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同时我还结合专业分析了早恋的不良后果,激素分泌容易紊乱影响器官发育,将来会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由于女生心理和生理要比男生发育早,其实同学之间不适合恋爱,以后女生应该找比自己大几岁的,男生应该找比自己小几岁的。通过班会的形式没有伤及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之后通过私下交流,早恋的学生表示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结束了青涩的恋情,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三、加强班级风气建设,抓好班级日常管理
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与努力,就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那么班级的管理也就相对简单,老师的要求他们会主动的遵守和执行。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是一群不断犯错误,不断改正错误,向着自己目标不断努力前行的孩子。学校就是他们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地方。但要让他们知道什么错误可以犯,什么错误不能犯。也要知道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有些错误的代价是付不起的。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上,应着重以下几方面:
1.约法三章,结合学校要求,全班讨论,共同制定班规,严格执行。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级干部队伍,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3.抓两头、带中间,加强班级风气建设.对纪律、卫生、学习上的优秀学生在班会上要表彰,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推进班级进步的强大动力。对于“问题学生”要激发他们自信心和自觉性。有进步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4.见缝插针,丰富学生在校生活,让学生觉得在班级里是快乐充实的。如:午睡后的唱歌时间,开展三个小组的循环PK赛,个人PK赛,学期末奖励;下午自习课多时,最后一节前十分钟讲笑话;以前周末上课时,每周周测试后拿出十分钟,两名学生演讲,其他同学轮流点评。鼓励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间多进行体育运动。通过活动,逐渐渗透给学生一个观点,就是干什么都要全力以赴,学的投入,玩的舒服。
5.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如:建立班级QQ群,通过邮箱和微博,时不时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学生轮流每周写《班级故事》等。
对学生用心去交流,才会越来越喜欢和欣赏学生。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虽然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但独立意识强烈,尊重和赏识更能激发其内省意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从“心”开始教育。相反的,一味的呵斥惩罚只会适得其反。适时适当的情境教育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班主任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科学、细心的态度,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但不变的教育爱学生的心。只有这样,高中班主任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郑立平.把班级还给学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0-33.
新时代要求下,学生管理要在一定的原则上进行,切莫一味的要求学生“按制度办事”,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发展、时代要求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真正实现学生管理的目的。
一、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制度无法落实
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目前,虽然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在进行学生管理改革,并试图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学生管理,但目前看来,还是缺乏多样性和可行性。这既表现在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制定上,又表现在教师的管理方式上。在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学校还缺乏充分调研,虽然重视了学生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效果并不好,管理制度成了摆设,教师不落实,学生不遵循,使管理“形同虚设”。另外,在管理实施方面,管理方式单一也是很大问题,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一味的强调制度的执行落实,进行制度规定的说教,规范学生的行为,却忽视了管理方式,是管理方式僵化,很多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故意违反管理制度,以表达不满和引起关注,这些都使管理落实方面出现很大漏洞。
2.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
目前素质教育改革中,很多高等学校在进行扩招,这种扩招能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但却也拉低了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得中职学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也就造成了“难管理”的局面。其次,中职学生因为都处在青春期,存在一定叛逆心理,加上接触的社会生活也较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态度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也为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因为家庭、自身等原因进入中职学校,被很多老师认为是素质低的表现,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并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进行学生管理也就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
3.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育观念和管理手段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教育观念与管理手段相互协调,才能保证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中职学校管理中教育观念落后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学生仍局限于学习应试教育的内容,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参加工作;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不够积极主动,对于教学方法不进行创新,只按照原有教学思路进行知识教育,教育模式僵化,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育观念必将使管理模式僵化,也必将拉低教学效率,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
二、素质教育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对策
1.改进学校管理制度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学校管理者转变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实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政策。在这个要求下,学校管理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管理经验和方法,探讨出更适合本学校的管理模式。同时,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充分调研学生、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加强管理制度的配合度,帮助管理制度的更好实行。另外,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对于管理工作做的好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从而提高政策执行积极性。
2.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素质教育下,对学生加强管理,就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当中应更加注意德育。中职学生结束学校生活后,很多都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因此,针对这一特点,除了培养中职学生必要的工作技能,还要进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和品德教育,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和人际交往准则,使学生能更好融入到社会工作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除了进行必要礼仪、公德的教育,还要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另外要改变一贯的说教方式,让学生真正灵活体会到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3.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要转变原有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管理。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建立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帮助学校管理的实现。其次,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进行充分调研,制定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的管理规定,从而变管理为服务,使学生管理不再是简单的硬性管理,而是软性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学生管理更容易落实。在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人格、个性、兴趣等,因材施教,不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个性发展。另外,还要转变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老师、依赖老师,切实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论文关键词 减刑程序 挑战 重构
一、我国减刑程序概述
减刑程序,即减刑的适用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对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罪犯减轻原判刑罚必须遵循的法定办事规程。在我国,对罪犯进行减刑的法律依据是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等相关规定。但是,这些法律对减刑程序的规范过于简单,同时在我国的刑罚执行实践中又出现了严重的走形,致使减刑本来具有的促进罪犯积极接受教育改造、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制度价值大大贬损,并引发了较严重的司法不公和权力腐败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包括服刑罪犯和被害人在内的一般公民对于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的信心。
目前,我国法院对减刑案件的审理基本上是按照一种近似于行政报批的程序进行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减刑裁定不过是法院依据执行机关的意思出具的法律认可文书而已。目前我国减刑的权力被监狱等刑罚执行机关所垄断,法院的决定基本上已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程序需要。因为,人民法院对减刑案件的审理完全依赖于执行机关提出的减刑建议书和表明罪犯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相关书面材料,而检察机关在减刑程序中由于同样缺乏对执行机关的减刑建议和人民法院的减刑裁定进行实质审查的有效途径,其监督作用无法发挥作用。因此,现行的减刑适用机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效率要求,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无法体现。很容易导致对罪犯执行中的权力腐败,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屡屡曝光的监狱系统腐败案件即是例证。
二、减刑程序的重构宏观法制层面的挑战
(一)对刑事执行环节的不够重视导致重构减刑程序的法律依据不足
减刑作为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一项法律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这种法制背景下,虽然减刑程序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几部法律中都有规定,但是减刑程序的这种同属几法、几法交叉规定的现状,非但没有使其在学术研究中受到重视,反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冷落。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减刑的适用成为了被司法程序遗忘的角落,从而最终造成刑罚执行过程中减刑的适用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可循。
(二)刑事诉讼中程序性违法制裁措施的缺失导致减刑程序的司法不公
重实体、轻程序是我国司法观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减刑程序运行的现状实际上是违反了审判公开的基本原则的,但由于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一直有一个重要的缺口,就是在法律上只规定了具体程序和这些程序的实施条件和方法,但没有规定对不按程序的诉讼活动如何进行惩治的方法以及有关方面的程序。一句话,也就是没有规定对背离程序的处罚措施,没有这方面的法律程序规范。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司法实践中对程序违法行为采取的往往是宽容甚至默许的态度,这导致了在我国的刑事诉讼领域,程序性的违法大行其道,即使是对程序法基本原则的违反也是听之任之,这不仅有悖于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对罪犯改造政策的充分实现。
三、减刑程序的重构微观制度层面的挑战
(一)减刑程序的管辖级别和审理方式的设置不尽合理
首先,在减刑程序的管辖级别上,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减刑案件必须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负责审理,甚至包括被判处拘役、管制等轻型罪犯的减刑案件。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司法成本,也削弱了可操作性。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法院基于办案效率,通常都是将减刑案件放到一定数量后进行统一的一次性审理,虽然这在客观上满足了效率要求,但对于保证减刑案件的审判质量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在减刑程序的审理方式上,书面审理是法院通常的审理方式,这种方式只对报送的一些书面材料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也仅限于执行机关呈报的材料手续是否齐全完备、所报材料之间是否有矛盾、所报减刑是否符合法定原则以及司法解释规定的减刑起始时间、间隔、幅度等。
(二)减刑程序的审判组织构成不够科学
当前,法院在审理减刑案件中,都仅能由法官组成合议庭,不像普通刑事案件那样可以组成由社会公众参与陪审的合议庭。但是事实上,减刑的适用不仅仅只是判断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这么简单,而是“一项融刑法学、矫正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十分复杂、专门化程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是由一般刑事案件的法官来审理对罪犯减刑的案件不利于保证审判质量。
(三)减刑程序中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权利缺乏保障
1.服刑罪犯无权参与减刑程序
我国对减刑程序的法律规范中,罪犯本人对自己的考核情况没有知悉权,更没有申请减刑和参与诉讼的权利,再加上法院审理减刑案件的整个过程是秘密和不公开的,使得本应作为程序主体的服刑罪犯没有任何参与减刑程序的机会,只能消极地等待裁判结果的到来,其程序主体地位遭到抹煞。实践中,法院裁定是否对犯罪进行减刑,不用对服刑罪犯进行讯问,也不用听取服刑罪犯的意见和申辩,只需对执行机关制作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查即可,罪犯的权利得不到保证,这是很不合理的。
2.原被害人无权参与减刑程序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作为受害方,其自身利益受到了罪犯的某种侵害。罪犯被判处刑罚,受到刑事制裁,就是对被害人切身利益的一种保护。而减刑程序启动后,意味着罪犯有可能受到的刑事制裁减轻,服刑期限减短,这很有可能致使被害人受到的伤害和损失没有得到有效的弥补,导致对司法公正的不满。但是,按照现行法律和法律规范规定,法院在减刑程序适用中不需要听取原被害人的意见,甚至在作出减刑裁定后,也无须将裁定书送达给原被害人,完全没有考虑到原被害人的利益。这种制度设置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保护原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四、减刑程序的重构之经纬
(一)减刑程序法制层面重构之经略
1.完善减刑程序的立法
如前所述,我国对刑事执行活动明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关注,因此我国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对减刑的程序问题规定得非常简单,从而最终造成刑罚执行过程中减刑的适用无正当的法律依据可循。鉴于这种情况,立法部门应当针对性进行调研,迅速将学界的批判意见和司法实践部门实践的合理内容纳入相关法律的修改计划中,完善减刑的程序立法,为减刑程序的重构创造条件,使减刑程序有详细的法律规范可依。
2.转变缺乏程序性违法制裁措施的立法方式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设定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在法律上只规定了具体程序和这些程序的实施条件和方法,但没有规定对不按该程序的诉讼活动如何进行惩治的方法。就减刑程序来讲,现行的程序设定使得减刑的审理程序属于不公开的书面审理方式,这种审理方实际上是违反了审判公开的基本原则的。对于这种程序性违法事项,必须在立法上给与相应的处罚措施,完善这方面的法律程序规范,使得诉讼程序的进行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有效实现刑事诉讼的程序正义。
(二)减刑程序制度层面重构之纬度
1.重构减刑的提请程序及庭前准备程序
(1)强化对服刑罪犯提请减刑的权利保障。为强化对服刑罪犯基本权利的保障,将来再修改刑事诉讼法时有必要规定:如果服刑罪犯认为其已经符合减刑的法定条件而执行机不同意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罪犯本人有权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经过审查后,检察机关认为符合减刑条件的,应向执行机关提出书面纠正意见,执行机关在收到书面纠正意见后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
(2)通知原被害人并征求其对减刑的意见。法院经过对提交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并决定开庭审理的减刑案件,如果有明确被害人,法院应当将执行机关提交的减刑建议书以及有利于罪犯减轻刑罚的书面证明材料等详细情况送达原被害人,并询问其对服刑罪犯适用减刑的意见。如果原被害人对适用减刑有意见,应告知被害人有权出庭发表庭审意见或委托诉讼人出庭发表意见。
3.重构减刑的审理程序
(1)减刑的管辖级别。如前所述,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减刑案件只能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这就导致了中、高级人民法院不堪重负,不得不采取书面审理或将案件积压到一定数量后进行一次性处理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减刑案件的审判质量。其实,对某些本身情节简单、事实清楚,所犯罪行亦不严重的案件,完全没有必要由中级人民法院裁判减刑。所以,有必要适当降低减刑案件的管辖级别,具体方式是:将拘役犯和管制犯的减刑案件交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而将被判处死缓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减刑,以及被判处有期徒刑或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的减刑案件,仍然维持现在的做法,分别由高级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