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立夏的习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图书管理员;信息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79-01
一、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员的素质要求
1、全心全意的服务素质。馆员的工作要做到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群是庞大的,而且职业和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借阅和使用图书资料方面的差异。当他们来图书馆借阅和查询时,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馆员耐心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服务,做到百问不厌,百拿不厌,百换不厌。没有这种服务态度,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馆员。
2、合理的知识结构。除必须具备基本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吸取新知识,掌握一些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以便对读者开展导读工作,满足高层次读者的需求,更好地协助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文献检索。结合特色专业如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等,开展定题服务;查新、服务,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优势使各专业、各课题及学科带头人直接链接图书馆的各专题数据库。
3、熟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要不同程度地掌握现代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日常操作、系统开发与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各种实用技术,以保证馆员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信息处理工作。
4、一定的外语水平。在学术国际化、知识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中,图书管理员还应努力掌握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外语知识,快速地了解、选择和获取信息资源。英文在资源网络技术使用的各种软件及其网络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有条件为读者提供知识性、学术性均较强的优质服务。
5、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馆员与用户的沟通,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期望。良好的沟通,有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此,馆员应该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软科学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语言表达和说服能力,努力缩短馆员与用户之间“共识”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用真诚的服务去争取更多用户的支持,提高馆员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路径
1、树立以读者为本的职业理念。“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工作宗旨,以“读者为本”职业理念的形成表现为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形成。馆员职业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留给读者的印象不仅仅是馆员个人的形象,也是整所学校教育的形象。严肃的职业纪律是落实科学化管理的前提,也是形成团体精神、最终形成稳定的职业理念的重要环节。职业责任是实现馆员创新服务项目、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的基础。馆员应当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尽可能对这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和专业群创建服务项目,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做好新兴专业和专业群的工作,与学校特色专业一致构建特色资料项目,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生命力的最优化。
2、加强岗位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图书馆员只有通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通过积极组织馆员参加各种类型的中、短期技术培训,着重进行图书情报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使馆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补充新知识与新技能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帮助馆员增强网上采访及编目的能力;增强在网上信息检索和对用户进行的能力;增强负责参与系统的设计能力。同时应该经常性的到一些先进的、一流的图书馆学习,参加专题讲座和学术会议,与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在跨入新世界的同时,也跨入了一个朝气旅勃的崭新网络化的新时代。
3、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知识更新以日计算的今天,数字图书馆所需的人才仅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途径是不够的,从本单位和本部门产生也是很难的。图书馆要提高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综合素质,必须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用他们的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来激活、提高馆员们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生存力。
4、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增强。要提倡图书管理人员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举办岗位培训班等活动,把宣传教育与制度约束结合起来,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要使图书管理人员意识到自己的服务职能,为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满意的服务。
5、树立竞争和发展理念。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树立竞争和发展意识。勇敢面对竞争压力,克服知识结构上的固定思维和知识更新上的畏难情绪,刻苦钻研、不断进步。既要努力学习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又要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要力争系统掌握现代科技和图书馆专业知识,努力改进和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图书馆工作的行家里手。发展素质不仅能使自己长期存在于竞争环境中不被淘汰,而且可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持续进步。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不论学历、职称高低,继续学习、更新观念都是他们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之,在信息时代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员只有适应日新月异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成为信息时代图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的做好图书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
作者简介:钟翔(1965.01― )女,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贾兰萍.析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2]严树超.谈图书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知识员工 需求 激励要素
“知识员工”指“在企业中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做出创新型的贡献、带来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快速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本文从知识员工需求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知识员工的激励要素问题。
一、知识员工需求要素调查得分
本次调查对象为企业员工和清华、人大MBA班的学员,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两种方式完成,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36份,有效问卷225份。其中男性占80%,女性占20%;平均年龄31岁,年龄分布从21岁到49岁;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占到了92.3%;工作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营销类,各占32.4%、36.4%、31.2%;被调查群体在目前的企业工作时间最短的为6个月,最长的为22年。
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激励的需求维度”细分为金钱财富、工作成就、工作自主性、个体成长和发展、企业文化五个维度,并细化出二阶因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按照被调查对象对激励要素的排序,排在第一位的赋值为5分,第二位的4分,依次类推,第五位的为1分。分数越高,意味着激励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二、知识员工需求要素的激励作用分析
(一)工作成就因子的激励作用
获得工作成就感的渠道排序为:上级认可、自身满足、社会地位、下属认可、同级认可。个体访谈的解释为:上级认可直接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和职位的晋升,所以被多数人所看重。很多资料认为知识员工的成就感多来自自身体验,但调查结果表明自身满足在成就感的影响中处于第二位,这与传统价值观和工作方式有关。知识员工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影响力也比较关注,他们既希望工作能够得到公司的嘉奖,又希望可以获得业界的认可和社会的支持。
(二)个体成长与发展因子的激励作用
个体成长和发展五个要素的激励作用排序依次为:工作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工作内容与兴趣爱好的匹配、工作的挑战性、培训机会、晋升机会,五个要素的得分都较高,而且差距不大。这既说明以上五个要素被大多数个体所看重,也可能因为这五个要素有较大的相关性。通过个体访谈印证了这一看法:一些人认为晋升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升到更高的职位意味着工作挑战性加大,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成就感也会随之上升。对于培训机会,一些人认为“充电”之后,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人认为“镀金”之后,可能会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金钱财富因子的激励作用
金钱财富的激励作用排序为:业绩工资、风险收入、固定工资、股票期权、职位福利。由于业绩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能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和工作成就,所以被列为激励作用最大的要素。风险收入因其金额较大,而且对知识员工的个体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被许多人青睐。排在第三位的固定工资是生活的保障,同时也是最有把握得到的部分,某种程度上也是工作重要程度和复杂程度的体现。股票期权之所以被排在第四位,与目前股市的低迷导致很多员工持观望态度不无关系。福利待遇属于“保健因素”,激励作用相对较小。
(四)工作自主性因子的激励作用
影响工作自主性的要素很多,但工作任务的选择权、参与制定工作目标、工作团队组建的选择权、弹性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地点被认为最重要的五个要素,说明知识员工有强烈的参与管理的愿望,他们希望与上级一同来商讨确定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并希望可以自主选择,与志趣相投的人结成工作团队。弹性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因为有利于工作自主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得到了多数知识员工的偏爱。
(五)企业文化因子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 信息加工理论 化学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是一切化学用语的基础,其他化学用语都以元素符号为基本的单元来组成。可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元素符号内容属于无意义识记材料,学习中既枯燥又无实验,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记不住,易遗忘,学习效率不高,负担很重,学得很被动。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人类的记忆有这样一个模型:
图1 人类的记忆模型
人的记忆模型中首先是输入部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分别传入眼睛和耳朵,然后进入记忆框架。记忆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识别再认,认识记忆中已有的东西。当一个模式被识别后,它就储存在短时记忆中,除了本身的信息被存入短时记忆外,还有一些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以帮助识别这个物体。用计算机术语来说,这就是数据。数据提供各种情况和资料,程序则组织和利用这些资料。那么是不是学生看到了听到了就是对这个信息的输入?不是,真正的输入是学生将信息转入暂时记忆中。要使得学生对教师所呈现的信息由高效率的输入,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对所呈现信息的注意。
一、教学实践片段及分析
对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这27个元素符号(氢、氦……)的教学,我分了三步走。
(一)符号意义化,丰富化。
1.将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识记材料变成意义丰富的材料。适当介绍化学元素符号的起源。为了给各国化学家提供一个每种语言用起来都无需改变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系统,1813年,瑞典化学大师贝采里乌斯(J.Berzelius,1779―1848)在《哲学年鉴》上第一次发表了他的化学符号,它是用来表示一种元素和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及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这套符号通用以后,就成为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些符号,现代化学的发展简直难以想象。它的发展反映了化学的逐步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
2.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氧(拉丁名称为Oxygen),它的元素符号表示为O。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在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后面加上元素名称中另一个字母(必须小写)以示区别,如氯(拉丁名称为Chlorine),它的元素符号为Cl。
3.描述性的介绍元素符号。在正式向学生呈现所要掌握的27个元素符号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背景。这也是信息加工理论所强调的,承认人脑中智能和知识的存在,将无意刺激转化为与学习者已经具有的有意义的信息联系起来,同时也充分利用“记忆多余性”原理,这样新的信息就可以有效地在长时记忆中编码,并在需要的时候容易提取。如,氧元素,是大写的O,我们呼吸需要的氧气就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氯元素,由大写的C和小写的l组成,自来水的杀菌剂氯气是由这种元素组成……
(二)记忆整合化、多彩化。
1.帮助学生对元素符号进行有效的编码。编码是将学习者短时记忆中以知觉方式存在的信息转换成概念形式或有意义形式进入长时记忆。所以学习者必须具备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以使得学习得到的信息容易记住,并且将其迁移到学习者以后所遇到的各种情境中去,这就是编码策略。我就元素符号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编码策略,将要掌握的27个元素符号编成顺口溜:
在元素符号有来由,拉丁名称取字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附加字母要小写。
碳是C,磷是P,铅的符号是Pb。Cu铜,Ca钙,钨的符号W。
H氢,S硫,硅的符号Si。金Au,银Ag,镁的符号Mg。
钠Na,氖Ne,汞的符号Hg。硼是B,钡Ba,铁的符号Fe。
锌Zn,锰Mn,锡的符号Sn。钾是K,碘是I,氟的符号是F。
氧是O,氮是N,溴的符号是Br。Al铝,Cl氯,氦的符号He.
并编成五言律诗: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这样能使学习者头脑中原本零散的信息形成有一定联系的结构,有利于学习者在以后相关的情境中提取。研究者惊喜的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课间时间都在津津有味地背着这些顺口溜,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校园小调。
2.增加信息的区别性。信息会因后继学习的其他信息得到保持,也会由于后来的信息形似而混淆。也就是说,要促进学生记住并会用元素符号,不仅要找到合适的编码,而且要提供编码的区别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符号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多种形式。
(三)刺激强劲化,及时化。
我开展了一次“元素符号背诵接龙”,以小组为单位,以最短的时间背诵完27个元素符号为获胜者(在背元素符号时,要说出大小写)。
第二次比赛与第一次时隔一天,第二次小组循环背完27个元素符号所需要的时间明显比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短。因为刺激得到了强化,并且有及时的反馈。第一次比赛后,不同组的学生斗志昂扬地积极要求我再组织第二次比赛。这次活动既有组内合作,又有组间竞争,学生个个背得兴趣盎然,热火朝天。有些学生在第一次背诵的时候花了较长的时间回忆,觉得给小组了拖后退,为了在第二次的比赛中能够给小组争光,利用间隔的时间用心去记忆,去强化。同时,组内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同学,采用抽背的形式考查对方。大家在第二次“元素符号背诵接龙”中都有了很出色的表现。
二、教学后学生掌握元素符号情况及特点分析
从课后的测试题分析,大部分学生对27个要掌握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元素符号的辨别,表示方法等都掌握的比较好。但还是出现了下列情况:有4个学生认为C25H50COOH中有4种元素,有学生干脆写有5种元素组成。当我让这些答错的学生订正时,他们立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并且觉得很懊恼。
元素符号的默写中,铁、氢、氧、碳等元素符号是100%的正确率,其一是因为铁、铜等物质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质,在他们的脑海中有非常具体的事物形象;其二是因为在化学教材的第一、二章中已经频繁出现过这些元素符号,在学生的记忆中已经对这些符号有所储备,所以再次提取这些符号的时候就显得比较容易,可见新信息的获得加工与利用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新的信息必须和学生原有的有意义的信息联系起来,才能在有效的长时记忆中编码、储存,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容易的提取。错误率比较高的是铝、氯、氦、钠,铝和氯因读音和相近,且元素符号非常相似,容易混淆。而金属钠和氦气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物质,不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以当有新的信息输入的时候,一些学生无法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衔接,出现信息难以提取,输出错误的情况。
简答题“一氧化碳能不能写成‘Co’,查一下元素周期表,‘Co’表示什么元素?”对照班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写出“一氧化碳能不能写成‘Co’”的原因,在实验班中却有24位学生主动写出了原因:“Co只能表示一种元素,而一氧化碳是有两种元素组成的。”
这说明,实验班学生在脑海中主动构建对元素符号的认知,对化学的学习充满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因为“枯燥”的元素符号而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反而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司马贺.人类的认知[C].1986.
[2]黄卫平,石磊.略谈学习化学用语的方法[J].中学生理科月刊,1997,(20).
[3]彭辉.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胡珊.初中化学“符号语言”有效教学策略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5]徐碧波.信息加工理论与加涅的学习观[J].比较教育研究,1988,(01).
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所谓的潜在意义。即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材料在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学习者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弄清楚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可与新学习的材料发生联系并提供知识学习的生长点。《旅游心理学》中很多的概念、定义、原理初次接触感觉非常抽象、概括甚至难以理解,说到底,这些概念、定义、原理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前,必须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我们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充分了解我们学习对象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基础与新知识学习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定义和原理的掌握情况,以便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发,着力寻找理论和实践的联结点,从而突破难点、疑点和盲点,为系统掌握知识铺平道路。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比如,关于“气质”概念的教学。书本上给出了“气质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这一定义,事实上这其中还包括了两个概念:心理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心理行为与“脾气”一词的意思基本一致,较容易理解,而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成为这部分的难点。对于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书本上只用描述性语言作了简单介绍,这里我们就必须补充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说明,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所谓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就是指心理行为发生时变化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表现的显隐以及均衡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引例释疑,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生长点,既符合学生由具体向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更符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要求。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举例是手段,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基础。因此,举例应从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理解原理、效法措施出发,要仔细斟酌、推敲,切忌为举例而举例,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对比方式,推陈出新,从而充分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和理解新知。如我们在学习理解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后,在学习“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这个概念时,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心理学”这个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异曲同工之处。这同样符合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
二、反馈质疑,强化新知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即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让新旧知识相互间发生同化、顺应或改造,最终使旧知识得到充实、扩展和更新,新知识获得真正的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信息的价值在于传输和反馈。同样,笔者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活化和掌握也只有通过传输和反馈,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与利用,实现知识的共享、再生和创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提问、自测、比较、归纳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及时捕捉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新知的反馈信息。
一方面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强化新知;另一方面可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最佳的积极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学习《旅游心理学》中“人的心理的实质”这部分内容时,一般是分三个层面引导学生逐层理解,即“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基本上都采用正面举例的方式论述。笔者认为,如果在每个层面讲解结束后设计几个反馈提问,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人的心理吗?为什么?人的主观能动性越强,说明人的心理品质越好吗?为什么?人只要多接触客观现实,心理就能得到不断发展吗?为什么?这几个反戈一击的问题,学生如果都能正确问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已经准确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如果学生一时不能正确问答,教师可引导分析,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使新知识真正获得实际的心理意义。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课堂上察言观色、练习中寻找问题、考查后反馈小结是及时捕捉学生新知学习反馈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和灵活应用。
三、浓缩归纳,重构体系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从而使新旧知识相互同化、顺应或重组为更高度分化的新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融会贯通。奥苏伯尔认为,这种实质性的联系组织得越好,学生往往就学得越好,有意义学习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在学习“旅游者的需要”这一部分内容后,紧接着学习“旅游者的动机”,如果仅仅根据书本上出示的动机概念来理解动机,学生肯定会觉得困难。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描述:“人的需要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会转化为行动呢?并非如此,许多需要只是稍纵即逝,只有少数特别强烈且强烈到一定程度的需要才会成为直接推动人行为的动力。
需要成为直接推动人行为动力的时候,需要也就转化成为了动机。因此,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动机是需要的转化形式,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动力,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原因。”通过上述语句的描述,新知“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原因”与已有知识“需要”间真正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通过引例释疑及反馈质疑,学生在大脑中便储存了许多零星的、不完整的信息碎片,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零星的、不完整的信息碎片如果不能整合为一个更高层次的信息结构体,学习者就很难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心向、潜在意义和心理意义等重要条件外,还必须打破所学学科知识的章节界限,及时地把所学的知识以新的方式进行浓缩归纳和重新组合,形成更高层次、更有内在联系的新的信息块、信息组和信息体,从而为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奠定基础。浓缩归纳,重构体系,这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最终实现的标尺。
【关键词】社会交换;离婚;影响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离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然而在以前离婚现象并不普遍,而且长期以来离婚受到社会的限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离婚率明显上升,离婚问题于是便成为了最突出的婚姻家庭问题。“西方国家离婚率居高不下和发展中国家离婚率稳定上场,是当今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离婚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但就其自身而言,离婚率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因而也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当代社会离婚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交换资源弱化导致夫妻间内在吸引力弱化。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人的行动首先是一个理性的行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都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报酬这同样也适用于夫妻关系中。因此,在婚姻关系中,夫妻间可供交换的资源越多,得到的报酬也就越大,婚姻稳定性也会随之增高。相反,如果夫妻间可供交换的资源越少,得到的报酬就会越少,那么夫妻间的相互吸引力就会减弱,婚姻稳定性就会减弱,最终甚至会导致离婚。叶文振、徐安琪在《中国婚姻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通过研究认为,婚姻质量与婚姻稳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婚姻质量评估的一个标准就死是夫妻双方在交换中所获得报酬的数量。交换中所获得的报酬即是夫妻间可供交换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情感方面。
在众多的交换资源中,物质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夫妻关系中,夫妻一方的经济收入变小了或没有了,夫妻间可供交换的资源就会减少,夫妻一方从另一方那里得不到相应的报酬,那么吸引力就会下降,于是就会产生各种以金钱问题为中心的矛盾。时间久了,矛盾不断升华以致达到双方都无法解决和控制的地步,于是最后婚姻就只能宣告破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渴望能够满足更多的需求,例如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性的交流等。
(二)离婚成本降低。叶文振指出,离婚成本显著下降或离婚成本约束解除导致了离婚率上升,所以,离婚成本的降低是影响离婚的一个重要因素。
1.社会舆论压力减小。在中国古代,离婚是一个可怕的字眼,离婚是一种可耻的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开始越来越注重人权与自由。在现在社会,是否选择离婚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其他人无权干涉。伴随着中国离婚文化观念的改变,离婚所受到的社会阻力越来越小。
2.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在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中,婚姻的目的是以传宗接代为中心任务,整个家族的意志被重视,而夫妻双方个人的想法受到忽视。并且解除婚约通常要经过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还有一些明确的条件规定。在以前子女倘若婚姻不幸福甚至有了离婚的念头,父母一般都会极力的劝说,并将其离婚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而现在碰到类似的事情父母一般都会更多的考虑子女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他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做决定,只要快乐就好,幸福就好。
3.女性追求自我及其地位与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男权主义盛行,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下,基本上处于一种被支配的地位。女性在家庭中的任务和角色主要就是教育子女,服侍丈夫,照料家务。改革开放以后,女性也逐渐的进入到劳动力市场,这时,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开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女性的意识也开始发生着转变,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也可以追求自己的事业,不仅仅只是生儿育女,她们也开始享受工作带给她们的乐趣,也希望能够在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然而很多丈夫仍然以传统的性别观念要要求妻子,以成为自己和家庭的附属物。于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两种不同的观念发生分歧,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不堪重负,于是婚姻便开始慢慢走向尽头。
4.离婚手续的办理简易化。自2003年10月1日起,随着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在全国的实施,办理离婚手续不再需要单位开具证明,符合条件的当天即可办理离婚手续,只需支付10元工本费。这样既节省了经济成本,又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离婚手续办理的简易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离婚率的高涨,现在很多人都采取协议离婚,省去了诉讼的高额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对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了社会成本。
二、离婚对策思考
对于离婚问题,我们倡导的原则应是提倡离婚自由,反对草率离婚。
(一)政府支持。首先政府应贯彻落实中国《新婚姻法》的规定。中国新婚姻法确立了离婚的过错赔偿原则,这是对离婚无过错方的法律保护。应认真贯彻落实《新婚姻法》中的这一原则,以保护无过错方离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单身母亲的利益,给她们提供一些补助。同时还应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宣传正确的婚姻观,以免给离婚当事人带来一些心理压力。
关键词:基坑 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有限元模拟
中图分类号:TU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039-04
基坑开挖时,坑内外通常存在着水头差,地下水将在坑内外水头差作用下发生渗流。基坑开挖过程是地下水渗流与岩土变形动态耦合的过程。利用渗流-应力耦合理论研究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渗流形态和孔隙水压力场的分布,分析地下水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在分析渗流稳定问题时,引入了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关系,即渗流-应力耦合关系,并在岩土工程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渗流-应力耦合问题已成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谢兼量[1]进行了渗流应力耦合条件下的海堤边坡稳定性研究;贾善坡等[2]进行了泥岩隧道施工过程中,渗流场与应力场完全耦合的损伤模型研究;张巍等[3]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进行了应力-损伤-渗流的耦合分析;张媛媛[4],苗丽等,周建国等[6]在土坝的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应用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进展;王强等[7],杨永恒[8],郭娟[9],周舒威等[10]基于渗流-应力耦合对尾矿坝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李筱艳[11]、纪佑军等[12]采用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求解基坑的渗流场以及位移场。
本文结合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站南北两侧公共地块地下车库项目,利用ABAQU
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基坑工程在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分析,可为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
星海街站南北两侧公共地块地下车库场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及其以西、苏华路南北两侧的公共地块内。项目主要包括绿地、下沉式广场、地下两、三层停车场及局部商业、预留地下通道,部分地面建(构)筑物。地下车库北基坑北侧5 m为苏雅路,东侧基坑边线位于星海街慢车道上,距离建园大厦4~7 m,南侧基坑边线位于苏华路慢车道上,西侧较为空旷,现为绿化草坪。南基坑北侧基坑边线位于苏华路慢车道上,东侧基坑边线位于星海街慢车道上,距离星海大厦3~7 m,南侧基坑边线以南7 m有一近东西走向河道(相门塘),C25孔以南现为在建工地,西侧较为空旷,为绿化草坪。地下室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地下室结构底板(无论地下两层或三层)均处于同一标高,地下室结构顶板上部覆土(至自然地面)地下三层处约1.3 m,地下两层处约3.0 m,基坑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约14.5 m。
3 有限元分析
3.1 模型尺寸与计算参数
2.2 边界条件
模型左边界为轴对称边界条件,右边设置水平方向位移约束,底部边界设置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约束。模型右边界假定孔隙水压力不发生变化为定水头边界,即水源源不断地补充,模型底部为不透水边界,模型左边界孔隙水压力随着降水水头的变化而变化。
2.3 有限元模拟的实施步骤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降水开挖引起的基坑变形
地下水渗流作用贯穿于基坑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无论是降水阶段,还是开挖加撑阶段。而基坑的变形主要就是桩体的变形、桩后地面沉降和基坑底部隆起。图2为二维基坑模型降水开挖过程中的土体沉降变形图。可以发现:(1)随着开挖过程的不断进行,桩后地面的沉降量和基坑底部的隆起量都在不断增加。(2)在考虑渗流作用的情况下,基坑在开挖间歇期的沉降变形值均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沉降变形值要小,而基坑隆起量却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隆起量要大,但两者的变化量不大。
3.2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图3为不同开挖阶段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变化曲线,每步开挖和间歇期的趋势一致,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下移,与各步开挖面基本保持一致,最终在基坑底面处达到最大。从图中还可以看出:(1)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墙身下部的位移随之增大,而顶部位移有减小的趋势,其最大位移发生在第三次开挖结束之后。(2)在每步开挖间歇结束时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均有所减小,这是由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渗流造成坑外水压力的减小,使得墙体的位移有所回落,有利于基坑的稳定性。
3.3 基坑底隆起变形
3.4 孔隙水压力变化
基坑降水开挖引起的渗流场总静孔隙水压力如图5所示,a为地应力平衡时的初始孔隙水压力分布图,此时孔压不存在超静孔压,孔压分布和重力场平衡,所以不发生渗流;b~d为每步开挖结束时和开挖间歇期结束时土体中的总静孔压的分布图,由于降水开挖后基坑内外产生水头差变化,开挖卸载也同时在土中产生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土中水在重力势(水头差)和压力势(超静孔压)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渗流。等势线从入水边界到出水边界逐渐变密集,在围护墙底部附近分布最密,随着开挖的进行,围护墙周围的等势线也是越来越密,水力梯度也就越来越大,故此时地下水的流速也就越大。
3.5 地面沉降
图6是支护墙外地面沉降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三层基坑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从整个变形趋势来看,它们的形状都是一个类似于向下凹的盆地形状,最大沉降量并不是出现在坑壁,而是在离基坑一定距离的地方,再随着距支护结构边缘距离的增加,沉降变形值逐渐减小。所以,在坑外附近有建筑物的情况下,要严格注意地表的沉降,防止产生允许值之外的不均匀沉降而造成严重损失。
4 结论
在考虑渗流作用的情况下,基坑在开挖间歇期的坑外地表沉降量均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沉降量要小,而基底隆起量却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隆起量要大。围护墙在开挖过程中的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下移,与各步开挖面基本保持一致,最终在基坑底面处达到最大。而在每步开挖间歇结束时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均有所减小。随着开挖的进行,围护墙周围的水头等势线越来越密,流速也越来越大。地面沉降形状为下凹的盆地形状,最大沉降量不是出现在坑壁,而是离基坑一定距离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谢兼量.考虑渗流应力耦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2007.
[2]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泥岩隧道施工过程中渗流场与应力场全耦合损伤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1):19-26.
[3] 张巍,肖明,范国邦.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应力-损伤-渗流应力耦合分析[J].岩土力学,2008,29(7):1813-1818.
[4] 张媛媛.ANSYS在土坝渗流场和应力场及其耦合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5] 苗丽,郭雪莽,王复明.基于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土坝稳定性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9):75-77.
[6] 周建国,李淼,郭雪莽.东湖书库非均质土坝渗流场与应用场耦合分析[J].水利电力机械,2007,29(3):28-30.
[7] 王强,鲁柄强,王水平.尾矿坝渗流-应力耦合场的有限元分析[J].现代矿业,2010(3):74-77.
[8] 杨永恒.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分析及其在尾矿坝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6.
[9] 郭娟.木梓沟尾矿堆积坝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坝体渗流场与应力耦合分析[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10] 周舒威,李庶林,李青石,等.基于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的野鸡尾尾矿坝稳定性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32(4):494-501.
【摘 要】图书馆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分析目前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出发,重点探讨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员提升素质和技能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时代;图书管理员;素质与技能;提升策略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职能管理部门,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形象和高校的发展。在信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对管理员素质和技能需要不断的改进,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一、信息时代下图书管理员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忽视了对相关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要求,从而导致了图书管理员整体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图书管理员中高层次人才不多,不少人员学历比较低,专业素质差,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图书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系统性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操作以及外语能力,直接影响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第二,不少图书管理员职业责任感不强,在他们看来,图书馆只是高职院校的辅助部门,无法发挥巨大作用,得不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在工作中存在消极懈怠、散漫拖拉的现象,缺失为广大读者服务的职业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差;第三,由于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繁琐的图书管理工作,导致部分管理人员思想僵化和不思进取,仅了解与个人工作相关的事项,而对读书的需求,管理功能的创新等缺乏了解。
二、信息时代下图书管理员的素质与技能提升策略
(一)强化思想教育
要在信息时代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首先要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要强化有关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其充分认识图书管理工作对学校以及广大学生读者的重要作用,自觉忠于职守,抵制消极马虎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要强化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走出专注图书管理的误区,在重视图书的同时关注读者,将读者摆在首要位置,以热心周到的良好态度接待和帮助读者,本着不计名利、为人作嫁衣的精神,做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形成良好互动,提升工作服务水平。可定期组织座谈会或者外邀专家,专门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强化服务意识的思想教育,帮助提升管理员的软实力。
(二)加强业务培训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是提升素质和技能的必要途径。一是图书馆管理员要在新时期自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学习钻研热情,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图书管理知识和技能,积极解决和克服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积累一套学习与工作的有效经验,不断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二是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知识的不断更新,图书馆收藏信息资源日的益丰富,这一变化要求管理人员要积极补充更新知识,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高职院校的领导要积极为图书管理人员创造和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尤其要对实用性强的诸如计算机操作、数据的检索等方面知识开展培训,全面提升管理员的专业水平。
(三)健全激励机制
健全的考评激励机制是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中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和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一是要将管理员的日常表现、工作业绩与职务、职称挂钩,遏制散漫慵懒的不良风气,以量化手段激发进取创新精神。鼓励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和行为,拓展思路、勇于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挖掘信息资源。二是要积极挖掘和树立工作典型,不定期对表现突出的管理人员进行表彰,给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涌现,通过榜样力量推动整体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
三、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多挑战。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强化业务技能培训以及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才能不断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丹.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2,3(21):78.
[2]林显春.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对策研究[J].剑南文学,2013,9(5):248-249.
[3]单虹.论如何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34):10.
[4]赵洪萍.探讨交互式阅读理论框架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英语教师,2011,19(09):23-29.
新时代要求下,学生管理要在一定的原则上进行,切莫一味的要求学生“按制度办事”,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发展、时代要求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真正实现学生管理的目的。
一、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制度无法落实
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目前,虽然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在进行学生管理改革,并试图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学生管理,但目前看来,还是缺乏多样性和可行性。这既表现在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制定上,又表现在教师的管理方式上。在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学校还缺乏充分调研,虽然重视了学生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效果并不好,管理制度成了摆设,教师不落实,学生不遵循,使管理“形同虚设”。另外,在管理实施方面,管理方式单一也是很大问题,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一味的强调制度的执行落实,进行制度规定的说教,规范学生的行为,却忽视了管理方式,是管理方式僵化,很多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故意违反管理制度,以表达不满和引起关注,这些都使管理落实方面出现很大漏洞。
2.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
目前素质教育改革中,很多高等学校在进行扩招,这种扩招能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但却也拉低了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得中职学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也就造成了“难管理”的局面。其次,中职学生因为都处在青春期,存在一定叛逆心理,加上接触的社会生活也较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态度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也为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因为家庭、自身等原因进入中职学校,被很多老师认为是素质低的表现,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并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进行学生管理也就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
3.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育观念和管理手段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教育观念与管理手段相互协调,才能保证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中职学校管理中教育观念落后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学生仍局限于学习应试教育的内容,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参加工作;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不够积极主动,对于教学方法不进行创新,只按照原有教学思路进行知识教育,教育模式僵化,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育观念必将使管理模式僵化,也必将拉低教学效率,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
二、素质教育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对策
1.改进学校管理制度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学校管理者转变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实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政策。在这个要求下,学校管理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管理经验和方法,探讨出更适合本学校的管理模式。同时,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充分调研学生、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加强管理制度的配合度,帮助管理制度的更好实行。另外,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对于管理工作做的好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从而提高政策执行积极性。
2.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素质教育下,对学生加强管理,就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当中应更加注意德育。中职学生结束学校生活后,很多都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因此,针对这一特点,除了培养中职学生必要的工作技能,还要进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和品德教育,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和人际交往准则,使学生能更好融入到社会工作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除了进行必要礼仪、公德的教育,还要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另外要改变一贯的说教方式,让学生真正灵活体会到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3.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要转变原有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管理。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建立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帮助学校管理的实现。其次,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进行充分调研,制定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的管理规定,从而变管理为服务,使学生管理不再是简单的硬性管理,而是软性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学生管理更容易落实。在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人格、个性、兴趣等,因材施教,不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个性发展。另外,还要转变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老师、依赖老师,切实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从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特色两大方面,概要阐述了该校音乐系老师在成功素质教育模式下对音乐理论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5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我校在课程管理上采取的是一种素质学分制:即根据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制定相应的学分,在大学4年中如果提前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修满者直到修完相应学分的课程为止才能毕业。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好学、优秀的学生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混日子问题的存在。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号召与课程管理影响下,我们音乐系的理论老师大到从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小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这些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取得了一些经验,也获得了一点成效。
一、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
1.把原来所有学生都统一上大课的音乐理论课程分成了必修音乐理论课和选修的音乐理论课两大块。其中必修音乐理论课程又包括必修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和必修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两大类。在必修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上,我们本着“少而精”、“够用”的原则,科学精选、合理安排。凡与专业需要相关联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保证开出;凡可开可不开的专业基础课,尽量少开;凡与专业课没有直接联系,又不影响“三用原则”的专业基础课,一律不开。这类课程包括有: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西方音乐史与作品赏析、曲式分析、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等。而必修音乐专业理论课程则根据不同的学生专业来制定相应的必修课程,例如钢琴专业的学生除了主修钢琴课程以外,钢琴艺术史则是他们的必修专业理论课程,声乐专业的学生除了主修声乐以外,意大利语、德语则是他们的必修专业课程。
2.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又新增开了许多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是根据不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延伸,一方面能让他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让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更为学生将来走人社会,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而对于跨专业的学生,如果也想学习这些课程,则可以作为他们本专业的音乐选修课来完成。即: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每学期都进行一次音乐选修课程的选择,每次限选两门课程,成绩合格者则有相应课程的学分,成绩不合格者则没有学分。通过这种将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以及必修和选修课程方式的改革,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以前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也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教学方式的特色
一个音乐理论老师除了为学生教授相关音乐知识,更应满足学生音乐美育需求服务。但一直以来由于许多学生并不懂得学习音乐理论对指导音乐实践的重要性,所以不愿意学,另一方面还因为它和音乐专业小课相比:缺乏互动性和实践l生,并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各大音乐高校的音乐理论课程,几乎成了学生中“枯燥无味,‘没意思课程’的代名词”。
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我们音乐理论基础的几个教师就“如何提高音乐理论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理论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两个议题专门召开了几次教研活动来讨论。
针对第一个议题,我们除了在课堂上举出大量的音乐家通过系统的刻苦学习音乐理论以后,才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事例以外,另一方面则是分析和赏析大量的各种音乐作品(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专业时会碰到的一些作品),让音乐理论能够联系实际专业,让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引导老师,在上课的学生中虽然都是音乐的爱好者,可因为性格和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种类喜好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提高他们对音乐理论课程的兴趣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积极性,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对此我们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究竟在哪儿?是否能将需要学习的音乐理论知识与他们感兴趣的关注点相结合?
为了找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我们采取了让学生自我介绍的方式,大致了解了学生对于各种音乐的喜好程度。以一个班35人为例,其中50%的学生主要喜欢通俗音乐,40%学生热衷民族、古典音乐,10%的学生偏爱摇滚和爵士音乐。对于这种现状,我们在乐理、和声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经典的通俗歌曲、乐曲为例进行分析;在音乐史及作品赏析的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一些热衷民族、古典音乐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在西方现代音乐的课堂上,让对偏爱摇滚和爵士音乐的学生说出自己对不同爵士摇滚风格流派的艺术家音乐的感受和看法。通过这种教学改革,我们不仅提高和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积极性,更获得了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2.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兴趣,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理论知识与音响、音像资料教学方式相结合
例如:在对音乐史论的这部分内容的课程讲解中,我们首先将每个时期的音乐历史脉络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根据每次课的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的代表作曲家生平以及作品和风格。其中作曲家生平介绍我们采取的是音像资料和课程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看到音像后有身历其境的感受,还能系统地了解一个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对于创作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而对于作曲家相关的音乐作品的介绍则主要用音响的播放,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音乐本身。
②在教学中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来举例说明。
例如:在对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讲解上,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告诉学生:“在这首歌曲里从头至尾的音阶排列只有5个音,即首调的:12356(即宫、商、角、徵、羽)5个音,与西洋大、小调相比,它的独到之处是:没有半音,也不包含增减音程;它相邻的两个音级是大二度或小三度;五声调式只有一个大三度,因此说这个大三度是五声调式的特征音程。并且在西方,人们最早听到的中国音乐就是这首《茉莉花》。它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入歌剧代表作品《图兰多》中,因此在众多的国际场合中(例如香港1997年回归中英两国的交接仪式
上、2004年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闭幕式上),都选用了这首音乐。
③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感性上的认识。
如在区别新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征时,运用贺绿汀先生的作品——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和阿炳先生的作品——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进行对比。两者虽然都是中国音乐作品,但从表演形式上和写作手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前者的音乐形态更多是从西方音乐中借鉴而来的,故已不是中国传统音乐,而后者因为他的形式是本民族固有的,其音乐形态也具有本民族固有的特征,所以属于中国传统音乐。
在讲到中国民歌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中国民歌的民族及地域特点:我们通过播放不同地方和民族的民歌进行对比(如江苏民歌和陕北民歌的对比,西藏民歌和河北民歌的对比);通过对旋律、节奏和风格上对比,及这些地方的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的对比,让学生不仅从感觉上体会到不同地方的民歌特点,更从理论上找到了形成民歌风格的原因。
④利用计算机课鉴的优势将图片、和文字以及实物相结合。
在讲到中国民族乐器概论这一课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广泛、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历史悠久的乐器文化,我们不仅简单介绍了民族乐器的产生,还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古代乐器八音中每类乐器的代表乐器图片。其中对钟类乐器的介绍时,还重点介绍了产生于战国时期,1978年挖掘于湖北随州的曾候乙编钟,并让学生亲自去湖北省博物馆去参观实物。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介绍,我发现学生不仅对这些古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更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乐器文化感到振奋和自豪。
⑤从音乐作品本身人手,介绍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音乐故事。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听音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例如:在讲到中国民族乐器笛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在中国,虽然有很多的贫困学校因为贫穷买不起音响设备和键盘乐器,但老师们仍然想法设法为学生们创造各种音乐教育条件,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事情:“在湖北省的京山县曹武镇朱岭小学里有700多名学生,全校没有一位专门的音乐老师,上音乐课就是教唱流行歌曲。”按说这样的音乐教学在农村是很普遍的,但是该校校长没有放弃音乐教学,他也想让孩子们能够会一两种乐器,但是学校里学生们的家庭都比较穷,一般的键盘乐器学校买不起,也不好普及,当他打听到在当地最好普及的乐器是笛子时,(因为它价格便宜,也就三五块钱)而且在当地有位老艺人会吹,于是他就找到这位老艺人学吹笛子,然后再教给高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再带徒弟,负责教低年级学生,就这样一个带一个,就都会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批学会吹笛子的学生已经都读高中了,但他们却把笛子的吹奏技巧教给了低年级的同学,依此类推,每届相传,自然生生不息。每到周一早上升旗,在这个学校响起的不是音响设备里放出的国歌,而是全体学生用笛子吹奏的国歌……”这件真实的故事不仅告诉同学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他们知道在这样一个贫困的乡村,音乐是如何在一点一点地改变孩子们的生活。音乐自有音乐的力量,它会带给生活很多改变。
在讲到音乐作品阿炳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不仅介绍了阿炳先生苦难的人生经历,还重点介绍了这首作品之所以能保留下来的曲折经历。以此告诉他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正是由于有这些千千万万类似于阿炳先生的民间音乐家的存在,才得以发展和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赵作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