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立夏的习俗范文

立夏的习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立夏的习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立夏的习俗

第1篇:立夏的习俗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员;信息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79-01

一、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员的素质要求

1、全心全意的服务素质。馆员的工作要做到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群是庞大的,而且职业和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借阅和使用图书资料方面的差异。当他们来图书馆借阅和查询时,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馆员耐心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服务,做到百问不厌,百拿不厌,百换不厌。没有这种服务态度,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馆员。

2、合理的知识结构。除必须具备基本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吸取新知识,掌握一些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以便对读者开展导读工作,满足高层次读者的需求,更好地协助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文献检索。结合特色专业如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等,开展定题服务;查新、服务,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优势使各专业、各课题及学科带头人直接链接图书馆的各专题数据库。

3、熟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要不同程度地掌握现代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日常操作、系统开发与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各种实用技术,以保证馆员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信息处理工作。

4、一定的外语水平。在学术国际化、知识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中,图书管理员还应努力掌握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外语知识,快速地了解、选择和获取信息资源。英文在资源网络技术使用的各种软件及其网络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有条件为读者提供知识性、学术性均较强的优质服务。

5、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馆员与用户的沟通,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期望。良好的沟通,有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此,馆员应该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软科学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语言表达和说服能力,努力缩短馆员与用户之间“共识”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用真诚的服务去争取更多用户的支持,提高馆员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路径

1、树立以读者为本的职业理念。“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工作宗旨,以“读者为本”职业理念的形成表现为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形成。馆员职业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留给读者的印象不仅仅是馆员个人的形象,也是整所学校教育的形象。严肃的职业纪律是落实科学化管理的前提,也是形成团体精神、最终形成稳定的职业理念的重要环节。职业责任是实现馆员创新服务项目、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的基础。馆员应当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尽可能对这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和专业群创建服务项目,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做好新兴专业和专业群的工作,与学校特色专业一致构建特色资料项目,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生命力的最优化。

2、加强岗位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图书馆员只有通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能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通过积极组织馆员参加各种类型的中、短期技术培训,着重进行图书情报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使馆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补充新知识与新技能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帮助馆员增强网上采访及编目的能力;增强在网上信息检索和对用户进行的能力;增强负责参与系统的设计能力。同时应该经常性的到一些先进的、一流的图书馆学习,参加专题讲座和学术会议,与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在跨入新世界的同时,也跨入了一个朝气旅勃的崭新网络化的新时代。

3、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知识更新以日计算的今天,数字图书馆所需的人才仅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途径是不够的,从本单位和本部门产生也是很难的。图书馆要提高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综合素质,必须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用他们的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来激活、提高馆员们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生存力。

4、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增强。要提倡图书管理人员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举办岗位培训班等活动,把宣传教育与制度约束结合起来,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要使图书管理人员意识到自己的服务职能,为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满意的服务。

5、树立竞争和发展理念。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树立竞争和发展意识。勇敢面对竞争压力,克服知识结构上的固定思维和知识更新上的畏难情绪,刻苦钻研、不断进步。既要努力学习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又要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要力争系统掌握现代科技和图书馆专业知识,努力改进和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图书馆工作的行家里手。发展素质不仅能使自己长期存在于竞争环境中不被淘汰,而且可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持续进步。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不论学历、职称高低,继续学习、更新观念都是他们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之,在信息时代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员只有适应日新月异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成为信息时代图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的做好图书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

作者简介:钟翔(1965.01― )女,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贾兰萍.析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2]严树超.谈图书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第2篇:立夏的习俗范文

关键词:知识员工 需求 激励要素

“知识员工”指“在企业中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做出创新型的贡献、带来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快速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本文从知识员工需求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知识员工的激励要素问题。

一、知识员工需求要素调查得分

本次调查对象为企业员工和清华、人大MBA班的学员,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两种方式完成,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36份,有效问卷225份。其中男性占80%,女性占20%;平均年龄31岁,年龄分布从21岁到49岁;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占到了92.3%;工作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营销类,各占32.4%、36.4%、31.2%;被调查群体在目前的企业工作时间最短的为6个月,最长的为22年。

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激励的需求维度”细分为金钱财富、工作成就、工作自主性、个体成长和发展、企业文化五个维度,并细化出二阶因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按照被调查对象对激励要素的排序,排在第一位的赋值为5分,第二位的4分,依次类推,第五位的为1分。分数越高,意味着激励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二、知识员工需求要素的激励作用分析

(一)工作成就因子的激励作用

获得工作成就感的渠道排序为:上级认可、自身满足、社会地位、下属认可、同级认可。个体访谈的解释为:上级认可直接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和职位的晋升,所以被多数人所看重。很多资料认为知识员工的成就感多来自自身体验,但调查结果表明自身满足在成就感的影响中处于第二位,这与传统价值观和工作方式有关。知识员工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影响力也比较关注,他们既希望工作能够得到公司的嘉奖,又希望可以获得业界的认可和社会的支持。

(二)个体成长与发展因子的激励作用

个体成长和发展五个要素的激励作用排序依次为:工作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工作内容与兴趣爱好的匹配、工作的挑战性、培训机会、晋升机会,五个要素的得分都较高,而且差距不大。这既说明以上五个要素被大多数个体所看重,也可能因为这五个要素有较大的相关性。通过个体访谈印证了这一看法:一些人认为晋升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升到更高的职位意味着工作挑战性加大,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成就感也会随之上升。对于培训机会,一些人认为“充电”之后,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人认为“镀金”之后,可能会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金钱财富因子的激励作用

金钱财富的激励作用排序为:业绩工资、风险收入、固定工资、股票期权、职位福利。由于业绩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能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和工作成就,所以被列为激励作用最大的要素。风险收入因其金额较大,而且对知识员工的个体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被许多人青睐。排在第三位的固定工资是生活的保障,同时也是最有把握得到的部分,某种程度上也是工作重要程度和复杂程度的体现。股票期权之所以被排在第四位,与目前股市的低迷导致很多员工持观望态度不无关系。福利待遇属于“保健因素”,激励作用相对较小。

(四)工作自主性因子的激励作用

影响工作自主性的要素很多,但工作任务的选择权、参与制定工作目标、工作团队组建的选择权、弹性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地点被认为最重要的五个要素,说明知识员工有强烈的参与管理的愿望,他们希望与上级一同来商讨确定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并希望可以自主选择,与志趣相投的人结成工作团队。弹性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因为有利于工作自主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得到了多数知识员工的偏爱。

(五)企业文化因子的激励作用

第3篇:立夏的习俗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更重要的是数学观念的建立。数学观念是数学教学这一范畴的最高境界,也是数学素质教育所刻意追求的培养目标。学生如果具备了强烈的“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思维能力,合情、合理、精确、严密等处理问题的习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处理事物的科学精神,那么当他走入社会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其良好的数学素养将会使他终身受益。

那么,学生的数学观念从何而来?这一任务自然就落在我们数学教师的肩上。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家、数学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研究这三种思维活动的相互关系,就成为研究数学教学结构的根本出发点。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作为“思想过程”来进行。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教学的实质,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这条线,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应从自己设计讲授教案改变为学生设计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去找出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疑难点,确定出哪些精讲,哪些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我们应讲学生之所需,讲概念的重点与难点的转化,讲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规律。其次,应重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大、中专学生刚入校接触的大都是普通文化课,而学生在学习上还停留在中学那种让教师和试题牵着走的学习方法。大、中专生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处于一种主动进取的状态,会分析、勤思考,把知识学活,能触类旁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从被动的获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说明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意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它强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概讲”与“精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是大脑接受外界视角符号(如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能力。阅读包括略读与精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概括介绍教材及章节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获得关于学科内容及章节内容的主要信息。通过对具体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图表等)进行仔细分析解释,以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

2.“点总结”与“面总结”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自学的基础,但要形成对知识的连贯性系统的理解,还需要不断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点总结”与“面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点总结”是指每讲到重要的知识点后,用“说明”“注意”“注”等方式进行强调、解释或归纳,让学生对知识点有较全面完整的理解;“面总结”是指在讲完一节、一章或一本教材之后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认识准确、完整,而且对面上的知识也能较全面地掌握。

3.突出逻辑性、加强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掌握知识是指知识必须过手,或者说知识能通过思维再现出来,也就是“记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吸收并不单是学生的任务,同时也是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记忆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吸收知识的效率。同时,应该突出知识间的联系,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介绍记忆方法,以提高学生记忆吸收的能力。

4.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强调各知识点的地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必须建立在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除努力让学生掌握好各部分知识外,还应力求让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这是灵活应用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并且明白每一章、节或知识点在学科知识系统中的地位。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打下基础。

5.例题要精选精讲、习题要精练,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以致用,学生能否将熟练掌握的知识灵活的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自学能力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或精选例题,例题的选择要以能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为原则,同时要考虑知识的实际意义。另外,在例题讲解上也要讲求“精讲”。即不在于把解的过程全讲出来,而是要特别突出问题的分析理解过程。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仅有教师的例题示范是不够的,还要给学生留适当的作业,让学生“精练”。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6.适时组织学生自学,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安排学生自学,教师不但不轻松,还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要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基础的情况下才行。当然,自学时间及自学内容也不能随意选择,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当选择某些章节组织学生自学。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采用“完全自学”和“辅导自学”两种方法。前者是让学生独立自学并完成作业;后者是教师给学生拟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按提纲在课堂上自学,有问题时向老师请教,老师从旁辅导和答疑,然后完成作业。

以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为目的

第4篇:立夏的习俗范文

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习材料必须具有所谓的潜在意义。即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材料在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学习者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必须弄清楚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可与新学习的材料发生联系并提供知识学习的生长点。《旅游心理学》中很多的概念、定义、原理初次接触感觉非常抽象、概括甚至难以理解,说到底,这些概念、定义、原理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前,必须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我们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充分了解我们学习对象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基础与新知识学习材料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定义和原理的掌握情况,以便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发,着力寻找理论和实践的联结点,从而突破难点、疑点和盲点,为系统掌握知识铺平道路。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比如,关于“气质”概念的教学。书本上给出了“气质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这一定义,事实上这其中还包括了两个概念:心理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心理行为与“脾气”一词的意思基本一致,较容易理解,而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成为这部分的难点。对于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书本上只用描述性语言作了简单介绍,这里我们就必须补充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说明,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所谓心理行为的动力特征就是指心理行为发生时变化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表现的显隐以及均衡的程度等方面的特点,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引例释疑,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生长点,既符合学生由具体向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更符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要求。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举例是手段,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基础。因此,举例应从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理解原理、效法措施出发,要仔细斟酌、推敲,切忌为举例而举例,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对比方式,推陈出新,从而充分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和理解新知。如我们在学习理解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后,在学习“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这个概念时,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心理学”这个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异曲同工之处。这同样符合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

二、反馈质疑,强化新知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即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发生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让新旧知识相互间发生同化、顺应或改造,最终使旧知识得到充实、扩展和更新,新知识获得真正的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信息的价值在于传输和反馈。同样,笔者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活化和掌握也只有通过传输和反馈,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与利用,实现知识的共享、再生和创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提问、自测、比较、归纳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及时捕捉学生学习新知掌握新知的反馈信息。

一方面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强化新知;另一方面可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最佳的积极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学习《旅游心理学》中“人的心理的实质”这部分内容时,一般是分三个层面引导学生逐层理解,即“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基本上都采用正面举例的方式论述。笔者认为,如果在每个层面讲解结束后设计几个反馈提问,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人的心理吗?为什么?人的主观能动性越强,说明人的心理品质越好吗?为什么?人只要多接触客观现实,心理就能得到不断发展吗?为什么?这几个反戈一击的问题,学生如果都能正确问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已经准确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如果学生一时不能正确问答,教师可引导分析,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使新知识真正获得实际的心理意义。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课堂上察言观色、练习中寻找问题、考查后反馈小结是及时捕捉学生新知学习反馈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和灵活应用。

三、浓缩归纳,重构体系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从而使新旧知识相互同化、顺应或重组为更高度分化的新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融会贯通。奥苏伯尔认为,这种实质性的联系组织得越好,学生往往就学得越好,有意义学习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在学习“旅游者的需要”这一部分内容后,紧接着学习“旅游者的动机”,如果仅仅根据书本上出示的动机概念来理解动机,学生肯定会觉得困难。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描述:“人的需要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会转化为行动呢?并非如此,许多需要只是稍纵即逝,只有少数特别强烈且强烈到一定程度的需要才会成为直接推动人行为的动力。

需要成为直接推动人行为动力的时候,需要也就转化成为了动机。因此,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动机是需要的转化形式,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动力,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原因。”通过上述语句的描述,新知“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原因”与已有知识“需要”间真正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通过引例释疑及反馈质疑,学生在大脑中便储存了许多零星的、不完整的信息碎片,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零星的、不完整的信息碎片如果不能整合为一个更高层次的信息结构体,学习者就很难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心向、潜在意义和心理意义等重要条件外,还必须打破所学学科知识的章节界限,及时地把所学的知识以新的方式进行浓缩归纳和重新组合,形成更高层次、更有内在联系的新的信息块、信息组和信息体,从而为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奠定基础。浓缩归纳,重构体系,这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最终实现的标尺。

第5篇:立夏的习俗范文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概述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及需要自主选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也有学者把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以及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物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或氛围,让学生有意识地搜寻、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体验、质疑、反思,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使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过程以及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实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心理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三是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比初中生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相对于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运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

调查显示,将近80%的高中生不喜欢“老师侃侃而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那些内容呈现方式丰富,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知识结构逻辑性强的内容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运动的描述、直线运动规律、机械能、恒定电流、分子动理论、机械振动、光的传播、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等内容。

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及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可以构建如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于基础性的、难度不大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课堂互动学习完成,基本上可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和目的;第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机能;第三,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从系统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不必再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而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向,引导课堂教学活动向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发展;第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生的自学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假如学生在课前没有经历自学,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显得十分被动,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第五,课堂教学的重点从系统地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更注重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而非简单的复述或讲授。

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学习策略指导

(一)设疑激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们早就做过“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结论是兴趣最高的那门学科往往成绩是最好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就能产生巨大的内部动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可见,学习动机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对话、创设问题、演示实验、物理史实、物理故事等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应用多种手段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喷泉失喷”“高空落蛋”是我们在讲解《超重和失重》《动量定理》时常用的案例,每次开展实验都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如,要在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速度为零,加速度是否一定为零?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是否也越大?在学习“物体的内能”这一内容时提出问题:一壶20℃的水,你能用多少种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1千克0℃的水和1千克0℃的冰的内能相等吗?贴近生活的背景材料,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唤起思维的能动性,而亲历问题探究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第6篇:立夏的习俗范文

关键词:基坑 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有限元模拟

中图分类号:TU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039-04

基坑开挖时,坑内外通常存在着水头差,地下水将在坑内外水头差作用下发生渗流。基坑开挖过程是地下水渗流与岩土变形动态耦合的过程。利用渗流-应力耦合理论研究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渗流形态和孔隙水压力场的分布,分析地下水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在分析渗流稳定问题时,引入了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关系,即渗流-应力耦合关系,并在岩土工程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渗流-应力耦合问题已成了研究的热点问题。谢兼量[1]进行了渗流应力耦合条件下的海堤边坡稳定性研究;贾善坡等[2]进行了泥岩隧道施工过程中,渗流场与应力场完全耦合的损伤模型研究;张巍等[3]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进行了应力-损伤-渗流的耦合分析;张媛媛[4],苗丽等,周建国等[6]在土坝的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应用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进展;王强等[7],杨永恒[8],郭娟[9],周舒威等[10]基于渗流-应力耦合对尾矿坝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李筱艳[11]、纪佑军等[12]采用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求解基坑的渗流场以及位移场。

本文结合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站南北两侧公共地块地下车库项目,利用ABAQU

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基坑工程在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分析,可为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

星海街站南北两侧公共地块地下车库场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及其以西、苏华路南北两侧的公共地块内。项目主要包括绿地、下沉式广场、地下两、三层停车场及局部商业、预留地下通道,部分地面建(构)筑物。地下车库北基坑北侧5 m为苏雅路,东侧基坑边线位于星海街慢车道上,距离建园大厦4~7 m,南侧基坑边线位于苏华路慢车道上,西侧较为空旷,现为绿化草坪。南基坑北侧基坑边线位于苏华路慢车道上,东侧基坑边线位于星海街慢车道上,距离星海大厦3~7 m,南侧基坑边线以南7 m有一近东西走向河道(相门塘),C25孔以南现为在建工地,西侧较为空旷,为绿化草坪。地下室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地下室结构底板(无论地下两层或三层)均处于同一标高,地下室结构顶板上部覆土(至自然地面)地下三层处约1.3 m,地下两层处约3.0 m,基坑深度为自然地面以下约14.5 m。

3 有限元分析

3.1 模型尺寸与计算参数

2.2 边界条件

模型左边界为轴对称边界条件,右边设置水平方向位移约束,底部边界设置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约束。模型右边界假定孔隙水压力不发生变化为定水头边界,即水源源不断地补充,模型底部为不透水边界,模型左边界孔隙水压力随着降水水头的变化而变化。

2.3 有限元模拟的实施步骤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降水开挖引起的基坑变形

地下水渗流作用贯穿于基坑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无论是降水阶段,还是开挖加撑阶段。而基坑的变形主要就是桩体的变形、桩后地面沉降和基坑底部隆起。图2为二维基坑模型降水开挖过程中的土体沉降变形图。可以发现:(1)随着开挖过程的不断进行,桩后地面的沉降量和基坑底部的隆起量都在不断增加。(2)在考虑渗流作用的情况下,基坑在开挖间歇期的沉降变形值均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沉降变形值要小,而基坑隆起量却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隆起量要大,但两者的变化量不大。

3.2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图3为不同开挖阶段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变化曲线,每步开挖和间歇期的趋势一致,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下移,与各步开挖面基本保持一致,最终在基坑底面处达到最大。从图中还可以看出:(1)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墙身下部的位移随之增大,而顶部位移有减小的趋势,其最大位移发生在第三次开挖结束之后。(2)在每步开挖间歇结束时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均有所减小,这是由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渗流造成坑外水压力的减小,使得墙体的位移有所回落,有利于基坑的稳定性。

3.3 基坑底隆起变形

3.4 孔隙水压力变化

基坑降水开挖引起的渗流场总静孔隙水压力如图5所示,a为地应力平衡时的初始孔隙水压力分布图,此时孔压不存在超静孔压,孔压分布和重力场平衡,所以不发生渗流;b~d为每步开挖结束时和开挖间歇期结束时土体中的总静孔压的分布图,由于降水开挖后基坑内外产生水头差变化,开挖卸载也同时在土中产生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土中水在重力势(水头差)和压力势(超静孔压)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渗流。等势线从入水边界到出水边界逐渐变密集,在围护墙底部附近分布最密,随着开挖的进行,围护墙周围的等势线也是越来越密,水力梯度也就越来越大,故此时地下水的流速也就越大。

3.5 地面沉降

图6是支护墙外地面沉降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三层基坑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从整个变形趋势来看,它们的形状都是一个类似于向下凹的盆地形状,最大沉降量并不是出现在坑壁,而是在离基坑一定距离的地方,再随着距支护结构边缘距离的增加,沉降变形值逐渐减小。所以,在坑外附近有建筑物的情况下,要严格注意地表的沉降,防止产生允许值之外的不均匀沉降而造成严重损失。

4 结论

在考虑渗流作用的情况下,基坑在开挖间歇期的坑外地表沉降量均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沉降量要小,而基底隆起量却比同期开挖结束后的隆起量要大。围护墙在开挖过程中的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下移,与各步开挖面基本保持一致,最终在基坑底面处达到最大。而在每步开挖间歇结束时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均有所减小。随着开挖的进行,围护墙周围的水头等势线越来越密,流速也越来越大。地面沉降形状为下凹的盆地形状,最大沉降量不是出现在坑壁,而是离基坑一定距离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谢兼量.考虑渗流应力耦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2007.

[2]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泥岩隧道施工过程中渗流场与应力场全耦合损伤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1):19-26.

[3] 张巍,肖明,范国邦.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应力-损伤-渗流应力耦合分析[J].岩土力学,2008,29(7):1813-1818.

[4] 张媛媛.ANSYS在土坝渗流场和应力场及其耦合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5] 苗丽,郭雪莽,王复明.基于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土坝稳定性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9):75-77.

[6] 周建国,李淼,郭雪莽.东湖书库非均质土坝渗流场与应用场耦合分析[J].水利电力机械,2007,29(3):28-30.

[7] 王强,鲁柄强,王水平.尾矿坝渗流-应力耦合场的有限元分析[J].现代矿业,2010(3):74-77.

[8] 杨永恒.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分析及其在尾矿坝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6.

[9] 郭娟.木梓沟尾矿堆积坝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坝体渗流场与应力耦合分析[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10] 周舒威,李庶林,李青石,等.基于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的野鸡尾尾矿坝稳定性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32(4):494-501.

第7篇:立夏的习俗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班级管理 目标 内因

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当教师不做班主任是一种遗憾。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班主任会额外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更多的惊喜与收获。通过对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总结,认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教育从“心”开始。

一、班主任工作要用心去教育

用心,即心中有学生。对学生要用心去品味、去倾听、去观察、去理解。老师的用心学生是看得见的:对学生真心,学生迟早会接受并回报;对学生耐心,学生迟早会被感化;在学生面前虚心,学生会更加敬重我。心中有学生就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把他们当成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与教师平等的人。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灵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敞开心扉,对于有心病的孩子,多给他创造说的氛围和机会。

作为班主任还要用心去学习。初当班主任的同志一定要有“虽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先学总有经可得”的观念。作为新班主任,大多热情有余,而能力和经验不足,这是带班过程中最大的问题。除了向老班主任讨教外,应还学习、思考和总结一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和杂志上的内容。高中阶段青少年具有敏感、易怒、好动、叛逆、贪玩、行为缺乏自控能力、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等的特点,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问题,书里会有相应的方法可供借鉴。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情境,善于用故事来引导学生,而不是只给学生讲大道理。

二、真正触动学生内心,让内因发挥主导作用

辨证唯物论中有个观点: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人的成长和进步,主要在于自己的内心,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为此,我认为班主任应重点抓住三方面的教育:目标教育、优良品质养成教育、拒绝早恋教育。

高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人生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海上没有方向的航船。我经常在班级利用各种机会来渗透这种思想。比如,在新闻中我看到某供电公司克服很大困难给某偏远老山区通上了电,那里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了电灯。利用学生下午自习学累后的时间与他们讨论为什么那里的百姓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与我们的生活差距如此之大。这里有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地理的因素,但他们没有强烈的改变生活现状的目标,所以也就没有想去改变生活的办法,永远不会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差距,就是由不同的生活目标决定的,消除这种差距,只能靠勤奋学习,靠知识来改变和缩小。

通过事例告诉孩子们现在就应该树立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你将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为此你应付出怎样的努力。那你的近期目标是什么,你想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你的目标有多高,你就能飞多高,人走多远,是目的地和双脚决定的。比例12届我带过的班中,有个入学排名最后的学生王某,从入校就一直跟着我,他是一个哥们义气十足,在同学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孩子,但就是不知道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初中几乎就没怎么学过习。两年来通过谈话,短信等各种方式与他进行交流,帮他建立目标和信心,临近高考时,他的学习成绩已经稳定在年级五百名左右,最后考取中国公安大学,同时他很关心班级,跟我私下如同朋友。

学习成绩是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一个人如果不知孝敬父母、感恩师长,就不能会为集体、国家做出贡献,哪怕他有再高的人生目标、再高品质的生活也没有意义。大家可能都会看到,有的学生下课时问老师问题不起立,在走廊看到老师视为空气,有的学生在家对父母大呼小叫指手画脚,远离公益活动毫无社会责任感。这些让我想到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现在时代变了,可是一些优良品质仍需传承。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是有缺失的。作为班主任,育人先育德,必须重视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以德育活动和班会为载体,每次与班干部一起认真准备精心筹划,学生全员参与,班主任适时适当的指导,收到实效。“身无饥寒,亲不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亲”。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同事给予支持,感谢朋友给予帮助,知恩图报是担负责任的开始。

现在男女生接触过密已不是个别现象。过早恋爱势必要影响学业,还对其他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班级风气。不少学生成绩下滑的根源就是因为早恋。如何教育学生处理早恋是班主任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通过班会《花开应有时,拒绝早恋》,教育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同学互相倾慕,互相心仪是正常现象,说明你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说明你们渴望爱情,这没有错。但对于你们现在来说,应该把90%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考取个理想的大学;剩下10%的精力用在处理好与同学和师长的关系上。恋爱可早可晚,学习只能趁年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必须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恋爱是美好的事情,要让美好在适宜时美丽绽放。如果同学们真有相互心仪的,不妨彼此有个美好的约定,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同时我还结合专业分析了早恋的不良后果,激素分泌容易紊乱影响器官发育,将来会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由于女生心理和生理要比男生发育早,其实同学之间不适合恋爱,以后女生应该找比自己大几岁的,男生应该找比自己小几岁的。通过班会的形式没有伤及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之后通过私下交流,早恋的学生表示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结束了青涩的恋情,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三、加强班级风气建设,抓好班级日常管理

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与努力,就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那么班级的管理也就相对简单,老师的要求他们会主动的遵守和执行。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是一群不断犯错误,不断改正错误,向着自己目标不断努力前行的孩子。学校就是他们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地方。但要让他们知道什么错误可以犯,什么错误不能犯。也要知道犯错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有些错误的代价是付不起的。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上,应着重以下几方面:

1.约法三章,结合学校要求,全班讨论,共同制定班规,严格执行。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级干部队伍,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3.抓两头、带中间,加强班级风气建设.对纪律、卫生、学习上的优秀学生在班会上要表彰,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推进班级进步的强大动力。对于“问题学生”要激发他们自信心和自觉性。有进步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4.见缝插针,丰富学生在校生活,让学生觉得在班级里是快乐充实的。如:午睡后的唱歌时间,开展三个小组的循环PK赛,个人PK赛,学期末奖励;下午自习课多时,最后一节前十分钟讲笑话;以前周末上课时,每周周测试后拿出十分钟,两名学生演讲,其他同学轮流点评。鼓励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间多进行体育运动。通过活动,逐渐渗透给学生一个观点,就是干什么都要全力以赴,学的投入,玩的舒服。

5.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如:建立班级QQ群,通过邮箱和微博,时不时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学生轮流每周写《班级故事》等。

对学生用心去交流,才会越来越喜欢和欣赏学生。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虽然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但独立意识强烈,尊重和赏识更能激发其内省意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从“心”开始教育。相反的,一味的呵斥惩罚只会适得其反。适时适当的情境教育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班主任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科学、细心的态度,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但不变的教育爱学生的心。只有这样,高中班主任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郑立平.把班级还给学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0-33.

第8篇:立夏的习俗范文

新时代要求下,学生管理要在一定的原则上进行,切莫一味的要求学生“按制度办事”,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发展、时代要求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真正实现学生管理的目的。

一、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制度无法落实

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目前,虽然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在进行学生管理改革,并试图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学生管理,但目前看来,还是缺乏多样性和可行性。这既表现在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制定上,又表现在教师的管理方式上。在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学校还缺乏充分调研,虽然重视了学生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效果并不好,管理制度成了摆设,教师不落实,学生不遵循,使管理“形同虚设”。另外,在管理实施方面,管理方式单一也是很大问题,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一味的强调制度的执行落实,进行制度规定的说教,规范学生的行为,却忽视了管理方式,是管理方式僵化,很多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故意违反管理制度,以表达不满和引起关注,这些都使管理落实方面出现很大漏洞。

2.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

目前素质教育改革中,很多高等学校在进行扩招,这种扩招能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但却也拉低了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得中职学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也就造成了“难管理”的局面。其次,中职学生因为都处在青春期,存在一定叛逆心理,加上接触的社会生活也较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态度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也为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因为家庭、自身等原因进入中职学校,被很多老师认为是素质低的表现,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并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进行学生管理也就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

3.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育观念和管理手段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教育观念与管理手段相互协调,才能保证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中职学校管理中教育观念落后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学生仍局限于学习应试教育的内容,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参加工作;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不够积极主动,对于教学方法不进行创新,只按照原有教学思路进行知识教育,教育模式僵化,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育观念必将使管理模式僵化,也必将拉低教学效率,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

二、素质教育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对策

1.改进学校管理制度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学校管理者转变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实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政策。在这个要求下,学校管理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管理经验和方法,探讨出更适合本学校的管理模式。同时,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充分调研学生、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加强管理制度的配合度,帮助管理制度的更好实行。另外,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对于管理工作做的好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从而提高政策执行积极性。

2.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素质教育下,对学生加强管理,就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当中应更加注意德育。中职学生结束学校生活后,很多都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因此,针对这一特点,除了培养中职学生必要的工作技能,还要进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和品德教育,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和人际交往准则,使学生能更好融入到社会工作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除了进行必要礼仪、公德的教育,还要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另外要改变一贯的说教方式,让学生真正灵活体会到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3.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要转变原有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管理。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建立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帮助学校管理的实现。其次,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进行充分调研,制定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的管理规定,从而变管理为服务,使学生管理不再是简单的硬性管理,而是软性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学生管理更容易落实。在进行学生管理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人格、个性、兴趣等,因材施教,不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个性发展。另外,还要转变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老师、依赖老师,切实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第9篇:立夏的习俗范文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从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特色两大方面,概要阐述了该校音乐系老师在成功素质教育模式下对音乐理论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5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我校在课程管理上采取的是一种素质学分制:即根据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制定相应的学分,在大学4年中如果提前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修满者直到修完相应学分的课程为止才能毕业。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好学、优秀的学生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混日子问题的存在。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号召与课程管理影响下,我们音乐系的理论老师大到从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小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这些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取得了一些经验,也获得了一点成效。

一、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

1.把原来所有学生都统一上大课的音乐理论课程分成了必修音乐理论课和选修的音乐理论课两大块。其中必修音乐理论课程又包括必修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和必修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两大类。在必修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上,我们本着“少而精”、“够用”的原则,科学精选、合理安排。凡与专业需要相关联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保证开出;凡可开可不开的专业基础课,尽量少开;凡与专业课没有直接联系,又不影响“三用原则”的专业基础课,一律不开。这类课程包括有: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西方音乐史与作品赏析、曲式分析、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等。而必修音乐专业理论课程则根据不同的学生专业来制定相应的必修课程,例如钢琴专业的学生除了主修钢琴课程以外,钢琴艺术史则是他们的必修专业理论课程,声乐专业的学生除了主修声乐以外,意大利语、德语则是他们的必修专业课程。

2.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又新增开了许多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是根据不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延伸,一方面能让他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让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更为学生将来走人社会,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而对于跨专业的学生,如果也想学习这些课程,则可以作为他们本专业的音乐选修课来完成。即: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每学期都进行一次音乐选修课程的选择,每次限选两门课程,成绩合格者则有相应课程的学分,成绩不合格者则没有学分。通过这种将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以及必修和选修课程方式的改革,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以前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也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教学方式的特色

一个音乐理论老师除了为学生教授相关音乐知识,更应满足学生音乐美育需求服务。但一直以来由于许多学生并不懂得学习音乐理论对指导音乐实践的重要性,所以不愿意学,另一方面还因为它和音乐专业小课相比:缺乏互动性和实践l生,并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各大音乐高校的音乐理论课程,几乎成了学生中“枯燥无味,‘没意思课程’的代名词”。

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我们音乐理论基础的几个教师就“如何提高音乐理论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理论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两个议题专门召开了几次教研活动来讨论。

针对第一个议题,我们除了在课堂上举出大量的音乐家通过系统的刻苦学习音乐理论以后,才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事例以外,另一方面则是分析和赏析大量的各种音乐作品(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专业时会碰到的一些作品),让音乐理论能够联系实际专业,让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引导老师,在上课的学生中虽然都是音乐的爱好者,可因为性格和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种类喜好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提高他们对音乐理论课程的兴趣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积极性,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对此我们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究竟在哪儿?是否能将需要学习的音乐理论知识与他们感兴趣的关注点相结合?

为了找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我们采取了让学生自我介绍的方式,大致了解了学生对于各种音乐的喜好程度。以一个班35人为例,其中50%的学生主要喜欢通俗音乐,40%学生热衷民族、古典音乐,10%的学生偏爱摇滚和爵士音乐。对于这种现状,我们在乐理、和声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经典的通俗歌曲、乐曲为例进行分析;在音乐史及作品赏析的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一些热衷民族、古典音乐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在西方现代音乐的课堂上,让对偏爱摇滚和爵士音乐的学生说出自己对不同爵士摇滚风格流派的艺术家音乐的感受和看法。通过这种教学改革,我们不仅提高和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积极性,更获得了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2.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兴趣,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理论知识与音响、音像资料教学方式相结合

例如:在对音乐史论的这部分内容的课程讲解中,我们首先将每个时期的音乐历史脉络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根据每次课的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的代表作曲家生平以及作品和风格。其中作曲家生平介绍我们采取的是音像资料和课程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看到音像后有身历其境的感受,还能系统地了解一个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对于创作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而对于作曲家相关的音乐作品的介绍则主要用音响的播放,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音乐本身。

②在教学中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来举例说明。

例如:在对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讲解上,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告诉学生:“在这首歌曲里从头至尾的音阶排列只有5个音,即首调的:12356(即宫、商、角、徵、羽)5个音,与西洋大、小调相比,它的独到之处是:没有半音,也不包含增减音程;它相邻的两个音级是大二度或小三度;五声调式只有一个大三度,因此说这个大三度是五声调式的特征音程。并且在西方,人们最早听到的中国音乐就是这首《茉莉花》。它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入歌剧代表作品《图兰多》中,因此在众多的国际场合中(例如香港1997年回归中英两国的交接仪式

上、2004年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闭幕式上),都选用了这首音乐。

③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感性上的认识。

如在区别新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征时,运用贺绿汀先生的作品——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和阿炳先生的作品——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进行对比。两者虽然都是中国音乐作品,但从表演形式上和写作手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前者的音乐形态更多是从西方音乐中借鉴而来的,故已不是中国传统音乐,而后者因为他的形式是本民族固有的,其音乐形态也具有本民族固有的特征,所以属于中国传统音乐。

在讲到中国民歌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中国民歌的民族及地域特点:我们通过播放不同地方和民族的民歌进行对比(如江苏民歌和陕北民歌的对比,西藏民歌和河北民歌的对比);通过对旋律、节奏和风格上对比,及这些地方的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的对比,让学生不仅从感觉上体会到不同地方的民歌特点,更从理论上找到了形成民歌风格的原因。

④利用计算机课鉴的优势将图片、和文字以及实物相结合。

在讲到中国民族乐器概论这一课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广泛、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历史悠久的乐器文化,我们不仅简单介绍了民族乐器的产生,还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古代乐器八音中每类乐器的代表乐器图片。其中对钟类乐器的介绍时,还重点介绍了产生于战国时期,1978年挖掘于湖北随州的曾候乙编钟,并让学生亲自去湖北省博物馆去参观实物。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介绍,我发现学生不仅对这些古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更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乐器文化感到振奋和自豪。

⑤从音乐作品本身人手,介绍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音乐故事。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听音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例如:在讲到中国民族乐器笛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在中国,虽然有很多的贫困学校因为贫穷买不起音响设备和键盘乐器,但老师们仍然想法设法为学生们创造各种音乐教育条件,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事情:“在湖北省的京山县曹武镇朱岭小学里有700多名学生,全校没有一位专门的音乐老师,上音乐课就是教唱流行歌曲。”按说这样的音乐教学在农村是很普遍的,但是该校校长没有放弃音乐教学,他也想让孩子们能够会一两种乐器,但是学校里学生们的家庭都比较穷,一般的键盘乐器学校买不起,也不好普及,当他打听到在当地最好普及的乐器是笛子时,(因为它价格便宜,也就三五块钱)而且在当地有位老艺人会吹,于是他就找到这位老艺人学吹笛子,然后再教给高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再带徒弟,负责教低年级学生,就这样一个带一个,就都会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批学会吹笛子的学生已经都读高中了,但他们却把笛子的吹奏技巧教给了低年级的同学,依此类推,每届相传,自然生生不息。每到周一早上升旗,在这个学校响起的不是音响设备里放出的国歌,而是全体学生用笛子吹奏的国歌……”这件真实的故事不仅告诉同学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他们知道在这样一个贫困的乡村,音乐是如何在一点一点地改变孩子们的生活。音乐自有音乐的力量,它会带给生活很多改变。

在讲到音乐作品阿炳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不仅介绍了阿炳先生苦难的人生经历,还重点介绍了这首作品之所以能保留下来的曲折经历。以此告诉他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正是由于有这些千千万万类似于阿炳先生的民间音乐家的存在,才得以发展和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赵作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