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第1篇: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的研究活动,不但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素质。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思路及任务。

各班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具体分工,并明确了研究思路,有严密的实施计划,确定研究方案。

2、确定研究方式,指导学生选题。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有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组织形式也有小组合作、个人独立和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之分。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课题研究,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3、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课题确定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给他们讲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活动方案,如何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研究中注重亲身参与,体验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开题论证会,交流选题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印发了“活动记录表”,学生记录每次活动的情况,便于课题分析和总结评价。

二、经验和体会

(一)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探索出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类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研究主题下选择小课题的组织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

2、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摒弃了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成为了教师主动的教学行为。

3、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锻炼了学生意志,又增添了他们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

1、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们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不仅只是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更主要的是要把它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落到实处。

2、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好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同时,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实施。

3、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选题,因地制宜,联系生活经验,发挥优势,选择自已熟悉和喜欢的,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三、存在的问题

1、我们在整体研究中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有的主题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而有的主题却冷冷清清,无动于衷;有的课题小组热情高涨,成果不断,而有的小组却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第2篇: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二十一世纪已刚刚开始.教育技术在我国就步入了自其产生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教育技术是一项事业.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真正能提高教育教学的绩效.同时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片。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构筑研究性学习体系.有助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依据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自主探究科学内容.在掌握和建构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本文所指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网络、社会实践等途径,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问题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学习内容的综合开放性.将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模式急需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针对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

1.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

在专业层面上。我们立足基础教学。构建并完善以模块教育为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我们将教育技术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二三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重点是夯实基础;第二阶段(三四、五学期)。即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阶段(六、七、八学期),采用模块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完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基本专业技能.保证学生的后续发展。从第三个阶段起开始进人模块化专业特色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方向模块,并可从中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个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目前主要模块如下:

(1)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训练模块。侧重于校企合作及软件外包企业对教育软件人员的知识要求.量身打造校企业需要的教育软件设计人才。

(2)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模块。侧重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网络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手能力培养例如:学校与湖北泰德安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致力于培养实战型、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网络人才:采用泰德实用的培训课程和先进网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环境。

(3)数字化视频技术和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模块。这一模块侧重于教育技术硬件和非线性编辑的应用能力培养。我院建有数字媒体和电视制作实验室.并与当地电视台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在课程体系中引进的相关技术。

(4)“准研究生”和信息技术教学人才培养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考研的学生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注重理论基础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学研究活动。在该模块化教学中,引入产学研合作教学理念,引进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合作教学模式,每个模块都与相关行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特色培养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加了课程体系的弹性,有力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实施以问题和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1)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发问、提出问题的精神,以及积极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2)强调课堂教学中思考与提问并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研讨。

(3)教学中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将准备讲授的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思考实现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

(4)各课程小组构建了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配合课堂学习,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5)改革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手段.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教师对学生研究成果及课堂表现认真评判、全面考察.并制定相应比例体现在考核成绩中。考试可采用多样化形式.

在”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自主探究性研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其课程教学操作模式可概括为:问题引出一主动探索一开展研究和设计一交流评价一点评改进。其实施步骤为:

(1)成立课程教学小组。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成立3—4人的课程研究和实施小组。

(2)教学情境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网络教育应用》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识基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拟提出有关网络课程的设计、网上教学与学习环境的设计、教育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而引导学生对网格技术、络多媒体技术、agent技术和vrml技术深入探究和掌握。

(3)学生任务分组。我们将班级共计40名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在有关网络课程的设计、教育资源系统、教学管理设计等方面确定一个选题,根据学习任务和问题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组织讨论(包括小组讨论、网上讨论、课堂教学讨论),进行评价、总结。

(4)任务的实施。各小组根据选题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任务内容在学院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上进行任务的具体实施。

(5)成果演示、多元评价。在任务实施完成后,各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其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组织展开多元评价,包括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问的评价等。

(6)改革考核方式。笔试成绩f理论、实验)占50%,研究性学习占30%(研究性学习报告、讨论记录),作业、提问等占20%。

3.注重实践环节。推进研究性学习

我院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专业专题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实践教学以及教育技术项目竞赛与课外科技活动等,对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为配合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我们每门课安排不同学时的课程实验.开设开放性实验室.由验证性实验过渡到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我们实施了模块化教学学校利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模块和更多的实践时间另外。我们还增设了以实验课时为主的专业选修课,如数字媒体技术等:同时。充分利用我院数字媒体实验室的条件.安排基本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制作不同的数字媒体作品.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其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如孝感地区定点的中小学学校、湖北泰德安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孝感电视台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科研实践教学中。学校每学年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参加教育技术活动.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使学生及早触及先进的前沿教育科学技术.接触并感受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思想、学术概念、研究方法与分析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早期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还建立了”网络设计”、”多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开发”和”数字媒体”四个学生课外创新基地,为部分优秀学生搭建了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几年来.学生的作品分别参加了全国、全省或学校组织的教育技术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分别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技能获得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加深了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具备了利用网络和学校资源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筛选、分析、归纳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

2.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根本性转变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第3篇: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专题课程 研究性学习 困惑 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创造良好课程氛围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专题类教学当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策略,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程度,还可以促使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状态。但是,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存在很多困惑,需要尽快实施有效措施,改变教学局面。

一、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概述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是指老师通过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语文课程专题,并进行研究学习,这是一种集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教师指导为一体的开放性学习策略。该模式下的语文学习课本、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大胆走出教师、融入社会,从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语文知识,它才是真正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中的专题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是老师或学生自己创设、搜寻的,而研究性学习则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专题课程,并围绕这样的主题,自动探索知识、吸取知识,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大胆尝试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的困惑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脱离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和课程配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总是显得与现阶段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格格不入。

(一)课时分配难题。高中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课时配置为288个,课时分配便成为难题。部分学校将大量精力都用在了成果宣传和展示当中,却没有注意到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落实是否具有整体性,在很多高中,只有少部分班级能够参与其中。目前,高中学生所接触到的重要学习科目有语、数、外、政、史、地、理、化这几门功课,全部的288个课时并没有明确落实到各科目任教老师的头上,针对课时分配问题,老师无所适从。

(二)评价者是谁。实行新课改以后,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在高中毕业生的学习评价当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比例。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开放性教学,以一种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效果可能作用于课本,更有可能作用于自然人或者某一事物,实际上,老师、学校、社会、家长,甚至企业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但是这些评价者在学生评价当中应该占据多少分量?能否客观评价?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存在的困惑。

(三)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共有15个学分,进行评价时,这15个学分应该怎样进行分配成了一大难题。学分的分配必须凸显教学特色,满足教育的发展和要求,但是不能够阻碍学生自由发展,怎样分配才能体现教学的均衡性,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开发?能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性的学分分配?是否可以按照几种固定的学分分配模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些是学分分配上的困惑。

三、如何实施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点实施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建议:

(一)科学分解与整体规制。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实施存在的评价困难、学分分配困难问题,可以通过科学分解和整体规制的办法解决。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从下一届入学新生开始,全面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三年学制实施教学与评价,将研究性学习学分作为三年学制评价中重要的加分项目,并提升其加分地位,将其纳入到毕业考试的成绩评价当中。

(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对象与实施步骤和策略。高一: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初步接触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并逐步建立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策略适用感觉和习惯。高一期间,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专题,辅导其进行研究,给予学生较为深刻的提点,后期初步养成自主研究习惯。

高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题课程的利用。这一学期,老师可以大量删减掉课本教学内容,全力支持学生进行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将删减部分的课本内容调整到下一学习阶段,或是让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

高三:全面回归课本知识,并对专题类研究性学分未修满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成果加以利用。

四、结语

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普及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全面改观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值得推广和适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 研究性学习 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对于中学图书馆的建设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和机遇,应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馆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切实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服务保证。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正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学图书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图书馆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探讨和认识中学图书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建设好图书馆,进一步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校的教风、学风,形成良好的传统,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中学图书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地。

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研究性课题的开展和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存纽带开展的。同时,图书馆通过对学生合理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不断汲取知识、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都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地。

2.中学图书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息采集基地。

如果说课堂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的话,那么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熏陶过程,它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细致入微,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境界。利用图书馆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手段。资料查阅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对照一定课题找寻相关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或将一定的成果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成败得失分析,以认识其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服务。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特别是资料查阅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学校书刊情报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是学生采集信息的主要基地。

3.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查找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学图书馆作为学生查阅资料和进行探讨学习的良好场所,应积极配合研究性活动的开展,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学习的重要条件,让学生在探讨各种课题时,能够有一个安静的、互不干扰的环境。如我校的图书馆设有外借全开架书库、期刊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读者自修室,还有学术报告厅、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为师生提供了安静、宽敞、清洁的良好学习环境。

中学图书馆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图书馆理念和效能所带来的一种特色文化氛围。中学图书馆一方面要力求注重馆舍造型与布局、空间利用和室内外的布置与美化、服务设施的先进与流畅等。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宣传活动。如我校还设有图书馆橱窗、图书馆小报小刊、新书介绍栏等: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读书节、专题讲座与研讨会、专题征文活动、书法比赛等,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师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高雅、幽静、情趣盎然的港湾。

三、中学图书馆如何面对研究性学习

1.多媒体和电子阅览室让研究性学习丰富多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多媒体读物也日益增多。近几年来,我校对图书馆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多媒体和拥有50多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还购置了各种教学软件。

现在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不同,他们生逢电子时代,很多人从小就喜欢玩电脑;学校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图书的利用率非常高,它们已经成为学生们研究性学习的好帮手。在确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后,师生常常一起到这里来查找资料。老师随时指导孩子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鉴别能力。如地震、雪崩、泥石流、沙尘暴等,与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关,图书馆的那套《探索》光盘,其中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很多学生都看了这套光盘,其中的许多文字、图片都成了他们研究学习中的内容。近年来这类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多媒体光盘、电子图书,越来越多地得到同学们的钟爱。

2.图书馆管理员与任课老师的新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与学生一起进图书馆查阅、收集资料,来完成研究性课题,应当成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我校在几年前就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开学初,各学科老师就将与本学期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发给同学。按照同学的意愿选定课题,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期末以组进行考核。同学们领到题目后,有空就往图书馆跑,一方面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另一方面请图书馆的老师帮助参谋,顺利地完成了论文。

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决定着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我校图书馆馆长具有本科学历,其他图书馆的老师都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对馆藏图书资料了如指掌,对高初中课程及研究性学习都有深入的了解。每学期一开学,管理员就开始收集即将开展的研究性学习题目,然后针对这些课题进行资料整理,为学生查阅做好准备。

3.倡导学生多借书、多读书。

中学图书馆让学校不再仅仅是教师的讲台,也成为学生们快乐读书,培养自己探索精神的地方。我校有位学生曾说:“是学校开展读书节的氛围改变了我,当我被高考竞争的压力压得几乎窒息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使我重振信心……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在读书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在我校,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很容易:学校图书馆实行现代化管理,全天候开架借阅,各部门每周开放时间都达到40个小时以上。另外,每学年从新生中选一批热心者,组成读书兴趣小组,并由他们担任义务图书管理员,参与图书的借还工作,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接触书籍和各类信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索、求知的氛围。

如果是天生的盲童,一般不会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因为他们从未看见过星星。中学生也是一样,如果他们没有一定的知识与视野,在研究性学习中就很难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所以一个学校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应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书籍资料,鼓励他们多借书、多读书。

四、创建现代化图书馆,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研究性学习服务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在有限的经费、人力和馆舍的条件下,把所有的文献搜集齐全,加工整理,迅速传递。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资源共享。图书馆的资源包括馆藏、目录、人员设备,等等。有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使用这些资源时,就是资源共享。现在我校图书馆已采用有效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馆际工作,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节约了人力和经费,而且开拓了新的领域,扩大了研究性学习的服务范围。资源共享作为图书馆事业的一个崇高的目标,终将得到实现。

对于中学图书馆的新型设备与建设应考虑到现代图书馆功能的要求。根据不同研究课题的读者、各种载体的文献,应处理好读者的活动场所、书库,精心安排合理布局。开架借阅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要变封闭型图书馆为开放型图书馆,把图书馆工作搞好搞活。我校选择了比较优美的环境,整个建筑物在绿树环抱之中,室外有草坪、读书广场,室内布局合理、舒适实用,给读者营造了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总之,中学图书馆要在研究性学习中起作用,一定要做好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工作,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兢兢业业,既要顺应时代改革的潮流,又要按新课程改革方向,还要从研究性课题出发。

参考文献:

[1]赵徽.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开明出版社,2003.5.

[2]周长站.馆藏文献建设.远方出版社,2007.1.

第5篇: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为落实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提高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重点,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取向;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门类的资源综合优势,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弹性教学计划;培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学科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本原则。2012年,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将对培养计划再次进行全面认真的修订,使本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大纲更为科学适用、特色鲜明。

加强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由“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三部分组成。四年制本科按照各课程模块的学分规定和修读要求组织落实“1+2+0.5+0.5”分段式课程教学活动,即用一年左右时间修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两年时间完成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第四年,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用半年左右时间分别完成就业导航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任务,半年时间顶岗实习;实践模块贯穿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类课程采取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有意识地使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集体实践与个人实践、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它们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贯穿于大学四年全过程的、科学的实践体系,使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所以,以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突破口,建设了一套适合于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体系,满足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需要。以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重心,开设研究创新型实训内容。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成效

本科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建设一批校内开放性实验室、导师科研实验平台,积极倡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前进入实验室,协助教师搞科研,以锻炼学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并对有成果的学生进行一定奖励,因而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近五年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人数如(表略)可以看出随着我校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实训体系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参与的学生数在逐年增加,而且我校是以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自由组合成立项目研究小组,然后同老师进行联系沟通,查阅文献资料并填写“研究性实验项目申请书”,确定研究项目内容。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学生得到了全面的训练,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09级以来参与研究性学习的300名学生跟踪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我校07级一位同学自大二上学期就参与研究性学习,协助老师做研究。正是在长期科研环境熏陶下,该同学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学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很多实验技术和技能。2008年参与了安徽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实验室项目“农药三唑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研究应用”,并在2010年AnalyticalChemistr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获得了2010安徽省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该同学毕业后即考取了某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5],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某学生在大二期间参与了石墨烯的研究性学习,一开始以为很简单,后来发现很多实验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成功,但是多次的失败并不意味一定没有结果。多次失败之后烯,那种喜悦只有参与了才能深刻体会到。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加深了本科生对专业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可能是因为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或者实训体系没有完善,研究性学习涉及面太窄。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采取措施积极进行改革和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做好。

第6篇: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认识;研究型教师;研究性学习;思考

研究提升教学境界,研究成就知识创新。在教育改革和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师更需要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笔者就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语文常规教学中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其中有认识,有思考,也有困惑。

一、对于做研究型教师的认识

所谓研究型的教师,就是要能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并不是教师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生的记忆之中,而是以学生既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来建构新知识的。”

1.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这些年,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一直在搞课改,认真思考,不难发现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老师的表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学生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元素,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目标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最终成为学习的独立者,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可能我们现在还不具备真正做研究的能力,但我们有思考自己学生的能力。教师做研究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研究了,而在于你是不是思考了。做研究的本质是思考学生,而不一定非要去研究学生。即便是我们正在(或打算)做教育叙事,做行动研究或者做文献对比综述,都是为了更好地去思考学生。

2.要用智慧激活学生思维

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理,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这时如果改用研究方式教学,不仅能“激起情,引起疑”,更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主动获取知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二、对于学生做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倡研究性学习。要学生做研究性学习,就是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和真实的活动中自主地学习。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再多也没用,而一定要引导作为‘游客’的学生,调动其对生活的积累,自己亲身去‘游历’一番。”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丰富的研究课题。作为语文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将眼光更多地集中在经典文化的传承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做“游客”,到更广阔而自由的语文天地去“游历”,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高一年级和高二上学期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大胆尝试和推进了研究性学习。

选题的背景:古代散文教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师要想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就必须转变以往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习惯。教学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体现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即自主学习。“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由自主展开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基于此,我选择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设计定位为研究性专题课,旨在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引向深入,推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三篇古代散文:《赤壁赋》《兰亭集序》和《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名家力作,情、景、理,三者兼备,情景之间理趣流动。如《赤壁赋》由月夜泛舟的陶醉、悲凉箫声的感伤写到人生失意的悲情、随遇而安的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兰亭集序》作为书序,先介绍兰亭集会“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之后由宴游活动谈及生死观,再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游褒禅山记》先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赏游的过程,然后借赏游经历阐明治学观点,最后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

实施的步骤:每一个子课题分四步完成。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寻找类似及相关的内容。第二步,学生自主结合成若干个课题小组(6~8人/组),各课题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第三步,各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然后在小组范围内讨论并整理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第四步,小组研究总结,汇报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高一(1)班某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

研究课题:苏轼与黄州

拟使用的方法:课本与课外文献资料、互联网、教师的指导

研究的任务:

1.走近苏轼,探寻心路历程

苏轼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为什么被贬黄州?(乌台诗狱案)

走近黄州,寻访苏轼。

2.苏轼的赤壁情结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精神状态如何?都有哪些人生的顿悟?

3.回顾苏轼作品,品评东坡印象

苏轼写过哪些作品?从他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4.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

“我”眼中的苏轼。

归纳总结苏轼的人格精神。

四、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教而方知困,学而知不足。”初次尝试研究性学习,虽说探索了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方式,也引发了不少相关的思考,其中有对经验的总结,也有对问题的困惑等等。

从教师的角度看,课改发展到今天,我们若还延用传授式教法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运用研究式,学生便可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方面审视文本、进行研究,这样更有益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人格构成,然而,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究竟应如何把握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与发展探究能力两者间的平衡呢?这是我的一大困惑。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接受、记忆、模仿改变为“各类活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选择性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开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尝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热闹背后的不足,一些中差生盲从应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这又该如何解决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改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我坚信只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且学且感,且行且思,明天我们就会收获精彩。耕耘不止,行者无疆,我愿执著地攀高探险!

参考文献:

[1]郭家海.教师的观念决定学生能力养成的可能.人民教育,2011(18).

第7篇: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客体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奏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忽视群体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无可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1.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应引导进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一般情况下,小的专题一学期完成,大的专题或综合性专题一学年完成。在选题上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以致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确定专题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只起指导参谋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有的同学喜欢小说,可围绕古今中外的小说确定研究专题,“孙悟空人物形象研究”,“《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研究”等;有的同学喜欢将诗词作为研究专题,诸如“杜甫与李白诗歌之比较”,“诗词的艺术魅力”等;有的同学喜欢散文,凡是与散文有关的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例如,“杨朔散文研究”等等,诸如此类,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只不过当学生提出研究专题后,教师应给学生当好“参谋”,帮助学生恰当地拟定专题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等。

3.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第8篇: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程序设计;研究性学习;网络教学;任务驱动;合作

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各类高校积极参与,我校是第二批启动高校之一,共有两个工科专业参与,随着该计划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及专业加入其中。“卓越计划”的特点具有三条:第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第二,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第三,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卓越计划”的这些特点为相关高校及专业课程体系指明了建设目标和改革方向。

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各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虽然具有基础性质,但是对某些行业企业而言,课程的内容却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应该赋予它一定的工程性,按照工程要求予以掌握。在课内学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训练成在编程方面具有工程能力的人,只有依靠第二课堂这一学习平台。适应参与“卓越计划”这一背景,配合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程序设计课程既要深化教学计划内的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更要强化教学计划外的第二课堂建设。

1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

1.1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目前高校中广泛开展的一种非主流的教学形式,通常在一门课程结束不久后实施,主要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程序设计课程通常是一年级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应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举行。由于课程实践性强,应采用机考方式,优胜者给予学分,同时有奖状、奖金等奖励。学科竞赛的内容与第一课堂一致,通过竞赛,第一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课程的影响力得到提高。学科竞赛培训时间非常短,因此不具有应用能力培养的功能,举办学科竞赛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选修课招生做宣传工作,也为研究性学习挑选人才。

1.2 选修课

在第一课堂学习完成之后,选修课是开展深入学习活动的一个平台,可以进行工程能力培养。它面向大二学生,以学年为周期滚动进行,每学期24学时,一学年48学时,上课与上机学时比为1:2。尤其鼓励在学科竞赛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学习及研究。选修课以实际应用问题为教学内容,但鉴于学生都没有工程经历,所以学习应该以模仿为主;模仿对象选择小规模的工程案例,要求学生模仿并实现这些案例。在教学中,每一个实际问题都被看作一个专题,学生每学期选择一个专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师在指导时,学生的第一专题应该给予更多的讲解、第二专题应该给予更多的自主空间。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开拓视野、了解应用、培养基础性的工程能力。

1.3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挑选一些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实际课题研究,同时作为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它面向二、三年级已经有编程基础的学生,为了使“研究”名符其实,周期一般较长,约为两年,活动完成后颁发证书、给予学分。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独创性和系统性,以最大可能强化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工程应用,可以是教师当前的横向课题,也可以是中小规模工程案例的模拟项目,它们必须能让学生感兴趣,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及研究的积极性。如果课题(或项目)规模过大,就必须通过分解形成若干子课题(或子项目),并成立多个研究小组,以小组的内、外合作方式应对。课题也以“任务驱动”方式完成。

不同的活动形式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形成互补,在不同学年学期合理利用这些形式,最终可形成一个梯级的学习发展进程,就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而言,只能使用后两种活动形式。

2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 使用传统+网络的教学模式

随着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的普遍使用,随着Internet中各种编程“发烧”网站的建立,网络教学模式日渐成熟,这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方式。把多媒体课件、课题资料、留言等放在平台上,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极大改善,网络与书籍一样,成为学习的工具。网上学习的材料远比网下丰富,撷取也容易得多,如果校园网材料不够,还可以借助Internet网收集材料。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各有优势,可以形成互补,传统教学模式就像“话剧”,网络教学模式好比“网游”,“话剧”现场氛围热烈,会有特定效果,“网游”可以交互、可以反复。网络教学模式保证了随时、随地的学习与多方交流,由于可以反复观摩,在细节上对学生帮助尤为明显。

学科竞赛主要是复习和巩固第一课堂知识,教学模式应该与第一课堂的实验教学形态类似,以机房练习为主,以网络自主学习为辅。因为它比较简单,所以不用赘述。

选修课要解决的专题来自于实际问题,通常在普通教材中是找不到答案的,相关资料只能通过网络获取,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对示范程序的讲解必须在网络中能播放出来,让学生反复观看。传统教学模式也必须被加以利用,在现场(课堂和机房)指导和面对面的交流更能释疑,在工作启动阶段、关键问题解决阶段更需要面对面的辅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并开展研究工作,网络是学习平台、资料平台、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讨论,电子邮件是传递信息的手段,相当多的资料还要到Internet网上查阅。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启动阶段,由于学生没有工程经验,在网络上的教师意见和工作流程未必能被理解并贯彻执行,此时指导教师要扶学生上马、送上一程,教师还要在各阶段中召集学生,检查完成进度。

2.2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只要外部限制少、条件允许,“程序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是最佳选择,通过“任务驱动”不仅可以完成教学工作,也同时完成了课题研究、甚至科研产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围绕着若干个实际问题开展,每个实际问题分配一个专门单元来解决,每个单元又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任务是教学内容的特定形态和最小单位,也是课题内容的特定形态和最小单位,任务是教师制定、学生完成的,在一个课题(项目)中,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掌握应用、强化能力。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任务设计是一项耗费心力的工作,有时花费精力设计出来,却效果不明显,笔者总结出任务的三大特征作为设计依据:第一,科学性,任务应该有科学根据,有原理支持,最好有科技亮点包含其中,完成起来有相对难度;第二,适用性,任务所在的实际问题需控制规模,从中分解出来的任务要大小适中,并考虑学生的基础及差异、兴趣及差异、能力及差异,任务之间也要合理衔接、循序渐进;第三,多样性,围绕同一个实际问题的任务分解方案可以多种多样,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与小组(或团队)学习形式分不开的,实际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小组竞争解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在我校“程序设计”第二课堂的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全面采用。

3第二课堂能力培养的策略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结束后的深化学习场所,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第一课堂受到的各种掣制,指导教师拥有决定权,可以自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也有话语权,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对教学内容提出意见,因而它的教学更灵活,可以弥补第一课堂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种种不足。

3.1 创新能力与“四会”要求

创新能力对应用的关系是种子对土壤的关系,要创新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土壤”。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实际问题开展的,所以“土壤”是有的。“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实际应用问题的落点,因此每一个任务都是可以搞创新的,只是在规模上有大小区分、程度上呈高低之别而已。

我们谈创新能力,不能凭空地去谈,因为创新能力里有许多非常具体的因素,这些具体的因素都具备了,创新能力就会自然而生。在软件项目上创新,四会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四会即:会思考、会运用、会借鉴、会查资料:会思考就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找到实际问题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举一反三;会运用是让学生掌握实现方法,通过学习与模仿,达到创新;会借鉴指的是能够利用一切已有的、成熟的或不成熟的设计成果,来构建自己的系统;会查资料是指有能力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查阅资料成为一种习惯[2]。这些能力一句话就是知识的获取能力和运用能力,创新是这些能力的结果。

借鉴、查资料的能力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广泛阅读获得,要完成的任务越复杂、越陌生,网络查阅量就越大,则分析和筛选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所以教师分解任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思考、运用的能力需在反复实践中练就,但是起点应该是模仿,教师通过案例讲解,传授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实现方法、介绍工作的一般流程,再让学生去解决类似问题。

3.2 合作与竞争意识的训练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是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在工程实践中,个体之间的合作不可缺少,合作是工程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工程规模越大,个体则越多,合作则越复杂。对于个体而言,合作能力是基本的工程能力,因此大学生在学校中一定要经历合作训练。

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都涉及工程项目或课题,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创设合作氛围、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技巧。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能改变当代大学生在沟通能力、包容耐度上的欠缺;通过合作,取长补短,能改变不良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达到共同进步。在合作的方法和策略上可采用“合作基层小组”类型[3]。

“小组由不同性质的成员的组成,代表学校里不同性别、能力、文化背景甚至种族的群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持续时间更长一些[3]。”因此对学生分组不能随机搭配,简单处理,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应该把选题、分组、分工三者放在一起考虑[4]:

第一,组内学生的特点要多样性,能力多样,性格多样,男女兼有,这样才能互补;但是年级最好相同,以保证合作关系不中断。组内必须选择一位各方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带领大家工作。

第二,设立多个小组,不同的小组可以完成不同的选题,也可以完成相同的选题,在小组间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促进合作,合作加强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彼此互相作用,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好氛围。

第三,在选题上,要考虑参与活动的人数,如果人数多,则课题(或项目)规模可大一些,分解出来的任务可多一些,如果人数少,则课题(或项目)规模可小一些,分解出来的任务可少一些,这样做是要保证可以设立多个小组,引入组间竞争机制。

选修课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分组方法。

4 结语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是一项工程,培养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项工程,两项工程同时实施,作为组织者的指导教师身兼两职,工作非常繁重。在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真正落实各项措施,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2012-09-23]..

[2]朱骐,陈瑾,张宏. 程序设计课程的自分类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11(23):73-76.

第9篇:学期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关键词 艺校 振兴京剧 研究性学习 校本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实验的缘由

“校本研究性学习”是学校师生为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而共同参与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该活动是以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多种能力的生成为导向的。

在“振兴京剧对策研究”校本研究性学习之前,笔者在高二年级进行了语文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范围涉及京剧、评剧、舞蹈、音乐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语文教材远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严肃的文本内容也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大多数学生爱学的课文只占教材的50%。此表还显示出:89%的学生有参加校本研究性学习的意愿,75%的学生认为它对语文和专业都有益处。而学生对语文课的建议表达了他们对学习贴近专业的知识及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期待。因此,要改变艺校学生不爱学文化课及语文教材滞后于时代的现状,改变他们单一的学习方式,就要以开发贴近学生经验与兴趣的校本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满足其心理需要入手,转变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态度。

2 实验的设计

2.1 课题的提出

京剧作为国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却叫好不叫座。远没有美国大片吸引人,原因何在?京剧班的学生是京剧事业的接班人,京剧事业的发展与之息息相关。他们应该关注这种社会现象,并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与探究力求找到此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2 课题的实施

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京剧票房”?为题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充分关注,然后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到剧场或上街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内容:(1)现在都有哪些人看京剧?年龄层次如何?喜欢京剧的原因?(2)不喜欢京剧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京剧你才会喜欢?(3)如果你是剧场经理或京剧团团长,会采用怎样的营销策略争取观众?你从美国大片或麦当劳在中国的成功经验中能借鉴到哪些东西呢?

社会调查后,还可以通过对京剧名家、京剧名师、老戏迷访谈及上网查询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京剧的历史与现状。此后,学生们还要学会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加工。

2.3 课题的成果

课题的成果是论文或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A. 京剧的历史与现状振兴京剧对策研究;B. 京剧对天津及全国的影响;C.天津市民对京剧的喜爱度与参与度;D.京剧的发展与振兴途径。

由于课题容量较大,所以计划用分阶段完成的形式,具体分为“问题的提出、成因分析、调查结果、启示与建议”几部分。考虑到学生功课比较紧张,因此三、四个人构成一个课题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然后把课题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点,每个小组承担一、两个任务,分工合作。调查回来后再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发言,大家再根据发言展开讨论,通过头脑风暴法,一起找出京剧的发展与振兴途径。最后由班里写作好的几位学生归纳总结,撰写成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时间预计为一学期。

2.4 课题的评价

此次研究性学习拟采用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教师将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将学生的作品、体会、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等及时收入其中,使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它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使学生在档案袋制作过程中,反思他们的作品、知识和理解力;还会使学生对档案袋的内容产生个体成就感和进步感。

为了实施有效的评价,此次成绩拟占平时成绩的30%~ 50%,所占分值比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设定。

3 实验的实施

课题的提出是京剧班一个女生因京剧不景气想退学引起的。于是,从2006年3月到6月,历时4个月,其间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问等方法,运用上网查询、自制调查问卷、上街采访、征询专业老师意见等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对师生来说都是从未涉足的新领域,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最大的难题就是时间问题。学生们专业课、文化课都要兼顾,课外时间很有限。因此,笔者采用了把课题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点,各小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承担一、两个任务的方式来使负担最小化。

学生们初步了解京剧市场现状后,在笔者的指导下开始设计调查问卷。从问卷的调查内容看,学生已初步具有了市场意识,如“看一场京剧,如果只花十元钱,您会去看吗?”“如果您是大老板,会投资京剧事业吗?”也有争取观众的意识,如“您认为怎样做京剧才能吸引你?”他们还不约而同地关注观众对传统戏和现代戏喜好的选择。

学生们随后用自己设计的问卷,以小组为单位上街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课上对调查结果的汇总与筛选,师生共同提炼出七条被调查者的振兴京剧的观点、九条在网上和报刊杂志上收集到的京剧专家的观点。笔者把提炼出的观点制成《振兴京剧对策一览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学生的观点”一栏中提出自己的振兴京剧见解。然后交给各自的专业老师,请他们参与对学生观点的评价。从回收的情况看,大多数的老师是愿意参与的,提出的各种观点也很中肯务实。如姜志军老师写道“振兴京剧关键是继承、发展、创新,多向兄弟剧种学习,博采众长,跟上时代的发展。多排近、现代戏。学生要刻苦学习专业。以传统戏打基础,到高年级要学些现代戏,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专业老师的积极反馈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

在层层铺垫之后,开始进入了论文撰写阶段。这些学生从未写过论文,所以,每一步都需要老师的精心策划与引导。笔者根据他们的写作意向,为他们列了四套论文写作提纲供其选择。从论文完成的质量看,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同学们分别从京剧艺术的现状、成因分析、存在价值和振兴对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4 实验成果示例

“振兴对策:(1)京剧虽然是国粹,但也不能高高在上,总是等着观众主动来欣赏它。要把京剧发扬下去,就应当让京剧走进观众。例如组织演员到各学校、企业、剧院等地举行公演,把好剧目、新剧目介绍给观众。让他们零距离地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2)现如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振兴京剧也要从营造市场角度去考虑。例如在票价方面要采取打折或节假日票价大优惠等促销手段,以多拉广告等手段降低演出成本,从而能降低票价,让观众从经济上能够承受,这样便可以增加观众了。(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建议教育部门将京剧剧本列入中小学教材,使学生们从小就接触京剧,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如果人们听京剧像听古典音乐一样觉得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京剧事业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了。”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