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思想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启示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一、唤醒正能量,增强心理健康素质
正能量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查德?怀斯曼定义正能量为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的力量,促进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的内涵丰富,给人传递大爱的胸怀、进取的锐志以及忘我的无私精神,可以说,正能量对社会中的人意义非凡,正能量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人、对事、对物持有的积极正确的态度,积极的影响着人的信念、情感和意志力,强大的正能量能增强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开朗和进取,能有效规避消极、悲观、沮丧和消沉的负能量,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拥有正能量的人能感染周边的人,正能量能传递正能量,拥有正能量的人更常展现出欣喜、欢悦的表情,并且与心理健康指数成正比。正能量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期高校中有许多的大学生受到不同心理问题的困扰,会有不同程度的心情抑郁、焦虑,甚至对生活和学习产生绝望,因此专注于正面的情绪和能量,召唤它们进入我们的生命中至关重要。
在教育实践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让学生感到心灵上的归属感和身体上的温暖感,以此提高精神能量对抗负面情绪,获得心理健康。控制思维变化,激发内心含有的正能量,同时运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己,完成“新的自我”的神奇转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鼓励和积极传递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强大的信念,深深的影响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当遇到烦恼、挫折时,要善于开解自己,及时做好疏导工作,使氛围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情去给世界着色,这必然会改变事情的原貌,甚至扭曲了事实,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减轻负面的情绪,积蓄积极的情绪,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正能量。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心理健康成熟的人会善于控制自己,能够紧紧抓住客观因素中的可控部分,坦然接受客观因素中的不可控部分,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用一颗阳光的心灵,把时间花在不断进步上面。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讲,每个个体正能量的叠加,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正能量场,引领社会健康的发展。正能量是时代的呼唤,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传递正能量就是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和正确的人生理念,对提升心理健康的内在素质发挥着积极作。
二、构建和谐精神家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品位
注重和谐精神家园的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实施人文关怀对策,注重心理疏导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渗入尊重人、关爱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核心精神。人的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建设和谐精神家园的基础。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会传染给其他人,而激发相同的能量,并且能够引发内部同理心和凝聚力的产生,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脑的机能,而是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精神家园的建设尤为重要。大学生是和谐精神家园的存在元素和能动的建设者,社会的迅速发展、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加等给大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内心深处消极情绪的积淀容易爆发各种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最大限度的清楚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和失调的外部诱因,促使学生学会用和谐思维认识自我和外部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具有感恩、善念、包容、快乐、和谐的理念,培育学生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调节好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和失落感的不良情绪,以开阔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能量对待学习和生活,用健康丰富的人文知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位。
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精华,是一种赋含人文关怀内涵的文化,其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了作为主体存在的人,与作为客体存在的对象之间的“和谐”思想,譬如,“知行合一”、“中和之美”、“慎独”、德治教化、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如此,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有丰富的心理疏导的知识和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挖掘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大学生熟悉和已认知的方式渗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道德形成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始终是通过社会实践表达的,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践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契机,社会中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精髓的土壤,有些传统文化的践行突破学校的局限,内涵丰富且有教育的价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历经几千年的演变积淀了厚厚的智慧,然而科学现代化的建设弱化了文化等软实力的作用和地位,长久以来的物质发展忽视了精神的需求,变化的社会环境、先进的传播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挑战,也带来难得的机遇。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设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在由说到做的转变,不能只是囿于阐释理论原理,而是在社会实践的立场上发扬和践行人文关怀,转变为行动的理论才有现实的价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应重视开发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所蕴涵的时代精神资源,把它们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先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尽管对人性只能作出主观的猜测或某种预设,但从本源上确认了人对善和德的需要,铸塑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文关怀的鲜明特征。
四、完善机制构建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
关键词:大学语文;议论文文本教学;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2(C)-0079-01
通用《大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占有很大比重,体例则涵盖政论(包括社论)、时事评论、文学评论、思想评论、文化随笔、史论、杂文等类别。如此精彩纷呈的各类议论性文章,完全符合编者的选材原则:即“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数前辈和先贤,无论陶行知还是叶圣陶,无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提倡主动的、多样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时代的要求。“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学说中的重要观点。为此,本文认为,议论文教学不可偏执于科学思维能力这个范畴,经典范文课的教学绝不等同于逻辑学,当然更有别于心理学;同时,议论文本的教学也不能太过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政治课。而只有人性化的倡导,方能取众家之长而去其之短。如果太执着于科学性,必然会导致机械刻板的程式化,文章的分析则很可能流于“八股”的程式。
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对外是屏障,对内是黏合剂。她说,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承本国的优秀文化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不相同的地方,其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烈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修养,追求理想与人格的完美。翻开中国古代的任何经典,几乎所有的书都讲修身养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吾日三省吾身”等,均讲究道德,讲究做人,讲究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与教育的本质紧密相连。
语文课程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作为语文教育的使命主要是传承经典文化,发展语言能力,形成独立人格。
步入全球化的时代,要把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纳入课程范围之内,传承给下一代,而不能仅仅抱着本民族的文化,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当然在传承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本民族的经典文化显然是重点之一。从文化品质上来说,著名作家的经典文本传承了真正的中华和世界文明史。而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五经》《四书》当然最为典范,而这其中,除了《诗经》,主要的体例便是议论说理类的。由此也可以佐证议论文的重大价值所在。
发展语言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其实不外乎两点:一是语言环境,二是语言实践。我们学的主要是母语,自然语言环境已经具备。但是语言环境有优美语境、典范语境和粗俗语境、垃圾语境之分。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怎样的语境呢?这无疑是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了。而时下除了人际语境外,还有网络语境、电视语境等。所以我们提倡让学生诵读经典也正是为了给学生创设高尚优美的经典语境,让学生在典范的语言熏陶中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关于语言实践,无非是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而语言实践和语言环境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充分地吸收和积累,并且是优质语言的吸收和积累,才能有优质语言的输出。
当一个人对社会、他人、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稳定的正确的美好的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有独立的人格了。而这一切,在议论类的文章中,往往体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古圣先贤著书立说,议事明理,传承卓越的心灵之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议论文通过议论说理,可以激浊扬清,启智开悟;可以明辨是非,弃恶向善;可以弘扬正确的思想观念,净化人类的心灵世界,从而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树,有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而这一切,都与语文教育尤其是议论文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
根据我国近年来关于议论文教学的各种试验和流派,特别是借鉴各资深名家的教学思想,本文认为,继承前辈的真知灼见,顺应时代的鲜明主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倡导以人为本的议论文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和严格遵循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关于教育的重要方针政策,倡导以人为本,注重科学发展,加强人文培养,在兼顾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更加突出议论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关怀,更加强调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更加注重新一代青年的时代特征;注重传承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通过语文教育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体验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学与美育系列讲座》.《江苏教育》,89―90.
[2]《艺海漫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思维培育学》.卫灿金.(语文出版社).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措施,以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发展性人才,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人文教育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有高职高专院校1091所,占全国高校的60.9%,在校生数713万,占高校在校生的47%。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学生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既直接影响这支生力军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作用发挥的程度,又关乎高职学生能否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强化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意义重大。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 “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是说,在强调文化素质教育,并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之切入点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的、智慧性的,它试图解决的不是“头脑”问题而是“心灵”问题。因为人文学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点,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有助于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和激发活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人文教育,就没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普遍感到不满。在高职院校,一方面是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下滑,另一方面是现有的人文课程内容及授课方法令学生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人文教育的两大主干课程“两课”和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较差,普遍认为当前这两大主干课程内容有待整合、改革,教学方法上也要更贴近高职院校学生。另外,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为了完成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本文对本地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由于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短(大多是以前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升格而来的),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状况较差,如文学艺术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较为贫乏,对哲学思想的接触认识非常有限,艺术的修养爱好比较肤浅等。
调查还发现,高职学生在价值观上日益注重物质享受,在人生观上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主要是依靠课本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介绍,人文素质相当欠缺,情感枯竭,批判性思考缺失,创造力、想象力萎缩,人文精神低落,“异化”现象日趋严重,价值体系混杂。由此可知,在高职院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那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认为高职教育理念上的误区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原因。
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解存在误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对这个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着功利倾向,往往只注重对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当成了某种特定职业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没有看成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对“必需、够用”原则的理解存在误区。所谓“必需、够用”,并非仅仅是针对掌握某种技能的技术基础,而且还包括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还包括掌握这一技能的人的综合素质培育。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对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素质课程作不适当的压缩,必然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三,把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误区。习惯于把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课程称作人文素质教育课,似乎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而没有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和教育理念,似乎人文素质教育只是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任务,而没有看成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
我国高职院校强化人文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21世纪的核心文化价值或理念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这是具有时代性与人类性的精神。在全社会信息化的大进程之中,随着科学与人文日益融通的现代社会的建立,培养既有先进科学知识又有丰厚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自然成为教育研究的首选课题。
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人文教育的提法有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教育应涵盖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本文认为,依据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应当含有三个要义:一是人文知识传授;二是人文环境熏陶;三是人文精神传递。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即称之为完整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基本作用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塑造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懂得“如何做人”。通过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知识的学习,提升人文精神。
采取何种方法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正如周远清(原教育部副部长)所说的:“当前世界上都在考虑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如何加强做人的教育,如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协调一致,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高职院校落实人文教育应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提高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十六大完整地表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目的。作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其所培养的劳动者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际竞争力,而“人文素质是人才基础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科学教育人们理解人类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应持什么态度,等等。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是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
(二)突破课本课堂教学束缚并拓展学生知识面
高职院校不仅要开好教好“两课”,还要结合各院校学生的实际设置其它的一些人文课程。文学、艺术、哲学、美学等传统的人文学科要开设,带有时代特点的心理学、创业教育、公共关系等人文学科也要开设好,还要积极倡导学生广泛阅读《科技发展史》、《自然科学概论》、《中国文化史》等人文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要积极提倡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尤其是国外一些人文主义作家的作品,如培根、卢梭、叔本华、马斯洛等人的著作,也可阅读《卡耐基:成功之路丛书》和其他的教材,努力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以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特点,认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规律,开拓积极的和快乐的人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为高职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力量。
(三)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由于受教学目标和课时的局限,在高职院校设置比较多而全的人文课程是不现实的,而且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重视人文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建设很有必要。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人文学科不能仅仅理解为几个显在的、可被命名的学科(如文、史、哲、宗教等)而已,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渗透于各学科,萦绕于各门学科之间,萦绕于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因此,其课程设计既应包括显性课程的设置,又应包括隐性课程的设置。一般认为,人文课程的建设归纳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学校硬环境,既要重视呈现自然美的景观,又要突出高雅的人文主题,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以升华,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大学生一般社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长期的学习压力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习惯,加之思想认识片面单纯,对社会了解肤浅,思想易走极端。因此,应该重视和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人文精神。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并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教育知识外,还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从而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同时提升文化素质。
另外,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辟第二课堂活动。举办各种人文知识讲座,如文学欣赏、名著名画欣赏讲座,开展书法摄影大赛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勇于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国涛.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2(2)
2.毛国涛.对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7)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冯盈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加强人文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5.毛国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