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的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材教参;教书育人;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00-01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力求做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和感悟:
一、“老教师” 与“新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一个教师如果能做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那他就是一个“老教师”。做不到这些,只能算是一个“新教师”。而新课程改革则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攻坚战,它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建立全新的教学观,要重新“洗牌”.否则,那些所谓的“老经验”就会成为我们开拓进取的绊脚石。可见,教师前面的这个“老”字,不是我们锐意改革的资本,而是我们实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沉重“包袱”。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中的“老教师”是那些锐意改革,勇于实践的人;而裹足不前,墨守成规的人则是“新教师”,甚至不能胜任“教师”这个称号,会被时代的要求所淘汰!
二、“小教材” 与“大教参”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虽然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尽可能的体现地域特色,但是,一套教材质量再高,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从课程资源以及时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来看,主要依靠的是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是“小教材”。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乃至学生、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三、“教书” 与“育人”
如果说应试教育使我们忽视了育人工作,甚至是将育人当作教书的铺垫,那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以育人为中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才是我们教书的目的。由此可见,过去育人是为了让学生更听话、更温顺,以便老师显示“教书”的本领,而现在,则需要我们逆向思考。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即注重养成教育“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书要服从、服务于育人。育人是我们教学实践的“内容”,而教书则是教学实践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育人的要求决定着教书的方式,育人的新要求决定着教书的方方面面要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教书”反作用于“育人”,当“教书”适合于“育人”时,可以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四、关注育人的 “重点、难点”
过去我们评价一个老师书教得好不好,课讲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看这个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是否成功,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而新课程标准则对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不做硬性规定。这就意味着新课程标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寻找它们与教材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这些热点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握和突破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是表象,而育人的重点、难点才是本质的东西,后者才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倍加重视的问题。
五、从“形式”到“内容”
一、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分析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虽然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最近,通过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门调研之后,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农村教师队伍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需引起社会及教育界领导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 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一是年龄结构老化。初中教师平均年龄为35.8岁,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39.4岁,边远乡镇学校尤为突出,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高达45.3岁。二是学历层次不高。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9.5%,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达11.8%,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1%,其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达37.8%。三是错位任教严重。据统计全县共缺各学科教师213人,英语更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一名全日制专科英语教师,由于教师的缺乏,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等严重的错位任教现象。
(二) 农村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
一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下降。据调查,农村教师安心工作的仅为45.1%。二是教师的自身修养欠缺。一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对暂时落后、学习有困难或是有情绪的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个别教师放松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不能起到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的作用。
(三)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堪忧
一是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落后,教学设施匮乏,边远农村小学更为严重。二是流动机制不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分配制度尚未形成,一些教师想方设法要调进条件好、待遇高的学校,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拉大分配差距难。教职工平均分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导致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综上观点所述,我们得知人才的发展日趋成为制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 21 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基础教育掀起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改革浪潮。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河南省农村教育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但亦面临种种困难,尤其是农村教师自身素质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面对挑战,每一个关心、支持农村教育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因此实施农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是摆在了当今农村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
二、农村教师与课程改革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在倡导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做最大的努力才有可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此次课程改革力度大,时间紧,难度高,对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管理体制等都提出较高要求。然而对于农村师资水平偏低、观念落后、教学设施差的现状,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快提高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显然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对此如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法,必将有助于尽快提高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有效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农村教育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等的可持续发展。
(一) 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关注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众多的课程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宣传和采纳往往不会带来实际的变化。例如,美国60 年代进行的国家课程发展运动,大量资金投入课程改革项目,重点在于开发适合所有教师的课程,然而后来的评价研究发现创新的课程设计并未得到广泛的采用,使用的程度也不理想。事实上,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实施,它是课程设计达到预期目标的必然途径,也是产生问题或遭到抵制最多的环节,同样也是检验课程设计科学性的主要方法。因此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极其重要。
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证实:有效的课程实施是走向成功变革的必由之路。由此审视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课程实施问题一直处于研究的边缘,从而造成许多改革计划实施的表面化和肤浅化。同时,由于我国的课程管理一直是中央集权,课程实施主要由上而下通过行政命令来推行,所以很少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此次课程改革,从改革的力度、实施的难度、预期的效果等各方面都要求必须极其重视课程实施,充分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推进新课程的实施。然而,由于我国各地情况的巨大差异性,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可能不重蹈历史的覆辙,真正的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因此实地调查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透视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核心作用,离开教师谈论课程实施是不可想象的。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来实现。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 分)+教材(2 分)+环境(4 分)+教法(3 分)]×教师素质。姑且不论这里的每一个分值是否具有普适性,但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倍数关系在公式中起着统率作用。而对于条件性课程相对缺乏的农村来说,农村教师更是关系到农村教育发展的命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
1.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动力和源泉
课程改革前期的规划、教材的编制,实施方案、策略的确定等都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由教师来发动、开展,没有教师的发动,前期所有的投入都只能是理想,是美丽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核心就因为他是课程实施的动力和源泉。
2. 教师是课堂教学变革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如果说课程改革可以由课程专家、政府等来策划和开展,那么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只能由一线教师来策划和实施。每个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落实到课堂教学,他们只能是依据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力所能及的变革,任何超越他自身承受的外来规范都只能最终导致教学改革的失败。因此如何基于教师个人能力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关键。
3.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国家的需求,同时满足人民、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光有劳动意愿和劳动技能,还不是合格的社会人,更多地可能只是生物人或沦为工具人。只有正确认识到人的本质、人的社会特性与意义和责任,即具有公民意识,劳动者才有可能为社会主义劳动积极创造。”“无论何时,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职业教育中,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能力是关键,而素质与人格则是根本,三者是统一的。我们所希望的职业教育,正是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本位教育的完善和统一。这是我所认识的职业教育。那么在课程改革中又应该如何呢?
2世界职业教育本位观对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的启示
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生存和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适应人生命发展的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主要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素质教育课程三类。其中基础课程与素质教育课程一般采用传统教育方式;而专业课程采用传统教育方式有它的难处,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专业课程改革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多种课程改革中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相对应用比较广泛,同时也需要继续完善。那世界职业教育本位观给专业课程改革有什么提示呢?专业课程从注重理论知识到与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的特点可以看出,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相辅相成,而素质和人格在专业课程中是否也应占据一席呢?我们的专业课程是否应该将职业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本位进行一次整合呢?那就在现今的专业一体化课程中寻找突破,实现专业课程真正的一体化教学。
3一体化课程改革要点
3.1培养人格和素质本位
在一体化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人格和素质在校锻炼的最好机会。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合理的考评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将人格和素质的一些项目,融入学生成绩考评,使学生体会和接受自身人格和素质的成长。
3.2认真把握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关键。想要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没有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能成熟的。而问题的产生常常出现在能力的成长锻炼中。实践操作技能、沟通技能、学习技能等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是能够进行的。而对问题深浅的把握却没有非常的清醒,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同学相互帮助解决;又有什么问题必须通过指导教师才能解决;那会不会出现连指导教师也当场解决不了的细节问题呢?所有问题都应该允许出现,同时教师应该做好对这类问题分类,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效果进行评价和评估,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相当有益的。想要对问题分类,那必须有合适的问题存在。职业知识中就可以提炼这样的若干问题。
3.3踏实掌握知识本位
知识本位是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础。知识是原理,在一定时间或者很长时间,甚至永远都是不会有大的变化。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固然重要,同时能掌握知识点在能力训练培养中,所能引出的合理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更为难得。一体化课程中,知识原理的东西变化不大,而它所能带给我们在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等各项能力培养中,产生出来的问题,又是如此的变化巨大。这就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各种问题。学生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探索能真正发挥个人人格优势,主动学习,找到自身素质提高的方法。
3.4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素质和人格本位的统一
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本身对人的要求就是一体的,作为一体化课程改革,更应该注重它们的统一和相辅相成。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尽可能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制定出合理评价指标。有了合理的评价指标,才能让人看到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都是一样重要的。
3.5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化探索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师;自我评价;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有种种不足之处,缺少发展,无法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就要不断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自我评价进行初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化学课程需要新的评价体系,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学的结果的评价和对老师的教学评价。从各种文献资料介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年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已经逐渐完善;而对教师的评价还很不完善。实际上,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和专家评价、家长评价等。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同行、领导和专家评价,重点是在课堂评价。而教师自我评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在新的课程改革进程中,促进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新课程下教师自我评价的意义
1.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才能较快地提高本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就是一个教学经验累积和总结的过程。而对教学的自我评价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很多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即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认识,这些认识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教师只有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和提炼,才能促进他的发展。
2.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自我评价,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教育或教学规律的研究者,而不只是一个教书匠。
新形势下的新课程改革已经为教师创造了实施更多创新形式、创新内容的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注入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思路,因材施教,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以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分析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和提炼出一般规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具备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是新课改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基本要素。
三、新课程下化学教师的自我评价中的反思策略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反思可以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反思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教师把它们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4.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所谓教材的难点,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写出新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导学案 高效课堂
“导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我校自从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式,从学校实际出发,借鉴隆盛中学的课堂改革模式。推出了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导学案”教学,现已初具规模,并约见成效。
一、边远山区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地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探索新课程实施的途径,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状况依然存在,教师一言堂,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老实被动地听;教师满堂问,学生机械地答;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教学效益差,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困境中;一些教师担心学生学习新课程获得的知识少,不能应对考试的需要,在课堂上盲目地添加一些知识内容,这就使得正常的教学时间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从而导致课时增加,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的,面对这种局面,教师、学生都感到十分困惑。
由此,改革课堂教学中重复率高、教学效益差、学生被动学习、学习负担重的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深入推进新课程、进一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综上所述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落实新课程理念,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学生能当堂学,当堂会,当堂巩固,做到高质量、轻负担。我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正在努力地探索一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属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新途径。
二、“四优教学”(导学案),突破山区数学教学的瓶颈
依据我们对新课程的思考和我们学校的教学实际,我校数学组全体老师在新课程教学方式上做出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借鉴隆盛中学的教学模式,推出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方式。
“导学案”教学就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的内容,根据学案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中,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和改进学案的设计。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探索,我校的“导学案”教学的主要内容被确定为“四个优化”的做法。
1、优化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用内部心理活动状态来表达的,比如现在的所谓的“三维目标”等,有的表达往往是模糊的、笼统的,没有能够结合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在实际教学中难于把握学生也很难于去理解。而在“导学案”教学中,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优化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导学案”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向学生明确具体地呈现出来,并强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学生拿到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从而清晰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并且还在“导学案”上写下了激励语言,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优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向学生灌输的一种思想是“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主动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之中,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数学,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要根据其学科特点以及所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同时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导学案”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课前、课后的自学与课堂上的教学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必须懂得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利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引导、点拨学生探究新知。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改革;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的颁布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已近两年。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日益深化的同时,高职院校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实质性阶段。本文针对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改革背景,综合分析其难点、重点,选择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多元课程改革为路径,探索课程开发流程的优化,以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这一层面的深入。
一、地税报税实务课程的课程建设背景与难点
1.税务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需要。税务专业人才既需要专门化的职业技能,也需要较高的人际沟通水平;既需要冷静的分析能力,也需要敏感的风险意识。由于就业岗位对税务专业人才要求的多层次性与综合性,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往往难以梳理出所需技能、态度及知识与具体岗位工作的多层次对应关系,从而出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化。而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时,由于缺乏工作任务与所需能力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片面强调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综合性,导致了课程教学设计的虚拟化,因而迫切需要找到整体优化税务专业课程设计的途径。
2.学生职业能力如何逐步提升。在虚化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一是教师忽视了其在教学中引导者的角色;二是由于高职学生作为不同于本科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点而被忽视。传统的财经类高职课程总是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讲授,却又与实际的工作实践相去甚远,使学生觉得这些内容无关紧要,成为课堂的局外人,无法让学生完成完整的产品设计或工作任务,难以体会成功的快乐, 职业能力的提升亦无从谈起。
3.教师专业成长如何同步实现。由于教学设计的相对虚化,课程教学内容无法根据能力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与组织,教师往往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学生应会的内容,却又无法确切地表述这些应会的内容在具体岗位工作中的指向,使得课程教学虽然安排得十分饱满, 但许多教学内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教师总是将精力集中于怎么教上,忽视了学生该学什么与怎样学,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使教师难以从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4.工学结合改革如何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财经类高职院校由于更加注重学生人际沟通与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迫切需要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工作与风险体验。
二、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改革实践与效果
基于上述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难点,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特点,采取以学校、企业及教育学者为多元开发主体,以教学做合一为基本理念,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用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培养规格,以典型报税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实行教学的整体性课程改革。
1.工作中学习―专业与课程基于工作岗位。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教学设计这两个设计的基本层面入手进行整体优化,实现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分类,以实现学生能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与要求中学习。因此,税务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确立了税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基于税务业务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即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税务业务的复杂性逐步提升而形成的,企业实习也是从校内实习、校外定点实习到就业顶岗实习逐级递进的。
■
图1 税务专业课程体系
税务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税务师事务所和企业财税类工作岗位:咨询助理岗、记账和报税岗、税务审计和筹划岗的工作内容,确立了相应的课程。从整体上对税务专业结合工作岗位进行了整合。在此基础上也对地税报税实务课程进行了定位,并结合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调研和讨论,得出了以下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对照表:
■
2.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融合,突出重点、难点。以往的税法课程选取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单一税种去选取,地税报税实务课程在案例的选取上是基于记账、报税的角度去选择,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地税报税实务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是营业税、个人所得税,采取案例教学法,在任务二、任务三种都突出体现了营业税及个人所得税,这将一个税种的若干内容分散到两个任务当中,使得学生重复认知,加强记忆。同时将一个税种知识分到两个任务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降低一次性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同时,分企业学习可以使学生不是站在学科体系的角度,而是从企业角度来看,需要完成哪些纳税申报工作。
3.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与程序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纳税有整体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从案例导入―知识点输入―解决案例问题―师生检查―师生评价―师生反思。强调四个典型环节的教学组织:讲―做―交流―反思。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理论也达到相应的高度。在程序教学方式的课堂上,打破原有计算应纳税额的方式,而是有该项业务的发生,根据业务发生来看涉及哪些税种,再根据业务发生的情况及各个税种的基本规则,计算各个税种的应纳税额,按照征管要求完成纳税申报。这样使学生能按照企业业务程序,完成纳税申报工作,而不是各个税种孤立的情况。具体程序:教师给出某企业买入一栋楼房的案例,让学生首先思考需要涉及哪些税种,并且根据各个税种的基本规则,完成纳税申报,之后让学生继续思考,拥有这栋房产后还可能涉及哪些税种。
4.创新工作页形式,精心为学生搭设自学阶梯。创新工作页设计形式,按照工作页的设计内容可以分为获取信息类工作页、计划类工作页、决策类工作页、实施类工作页、检查类工作页及评价总结类工作页;按照工作页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卡片型、表格型、问题型及提纲型等工作页;按照教学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听讲类工作页、小组讨论类工作页、集体评价类工作页及个人反思类工作页等。地税报税实务案例指导书中设计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工作页,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阶梯。
5.改革考核方法,建立新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因此,考核方式和考评指标设置有较高的科学性要求。我们按照“PDCA循环”模式,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具体实施:采取了笔试、口试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笔试考试以案例分析为主,知识测试为辅;口试以小组为单位抽取技能测试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准备并进行答辩汇报,汇报时间每组10~15分钟,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分。评分观测点包含小组分工配合、表达、内容正确性等方面,过程评价包括学生考勤、课业评定。
四、未来改革的方向及途径分析
1.地税报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尽管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做了一些工作,但在因材施教以及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关注较少,对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没有真正有效开展。笔者希望能在如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加强实践:(1)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讲”和“写”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在教学中主培养学生会讲和会写,因此我校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都会安排这两方面的师生互动。如让学生就当前的“营改增”热点、难点写小论文,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写个人体会。(2)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抓住学科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适应,授课点的确定不仅在于对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还需要注重三个要点:以人为本,强化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学术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以突出所教对象的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给学生充分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要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形成“名师带头,团队作战”的培养方式,发扬“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造就一大批富有朝气的教学骨干。(2)形成教师间定期互动交流的规范机制,形成优势共享、完美互动的良好局面。在教学团队中,大家就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有助于加深对教与学的深层理解,扩大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以团队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师集体力量,提高处理复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应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人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新颖想法时,还不能称之为创新;只有把新颖的想法付诸实施,形成新事物、产生新动力,才可称之为创新。在整个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当学生有了某种创新想法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主动与周围的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敢于发表各种的不同见解。
本文详细分析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项目中地税报税实务课程在改革之前的背景与难点,并阐述了改革的特色及优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及实现途径。提出今后要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等多个教学目标,要优化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发挥团队协同的效应,激励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9).
[2]陈永跃.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比较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3]何善亮.从意义建构到能力生成―“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探析、实践应对与理论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学习更加关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定论为宗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掌握,深层次的挖掘。教学内容上重视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实行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对教材中的现有知识进行直接阐释。在教学监控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以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1.教学认知能力的要求
(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本文所指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程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层次的掌握。做到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对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设计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未来的教育方式正向更加开放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规范纯洁、鲜明生动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对非语言表达要求是,例如课堂教学中,目光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4.教学监控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方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晡总会将其三者写上,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了吗?尤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能正因为不可量化,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显得难以把握,有些教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某个教学环节强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专门留出一个环节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以上都说明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还没有掌握理解清楚。
2.教学方式技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都会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吏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有时反而帮了倒忙例如,小学课文《春天来了》无数朵鲜花争芳斗艳,河岸上一排排垂柳,长出嫩芽。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可能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在黑板上画出这幅美丽的春天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出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操纵教学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学方式技术化。
5.注重课堂教学表面,忽视教学的本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然而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却忽视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例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在小学的课堂上都会看见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然而,仔细观察发现多数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给专家或听课教师的感觉场面很热闹,但是实质上当师让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代表小组。这反映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在教学的本质上。以上隋况表明教师对教学只注重表面而对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1.独立思考和学习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人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同行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学习书本与理论
教师学习,是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室的认知能力到教师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那么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最简便地吸收新的理论的来源。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打开理论书籍,可能使你茅塞顿开。教学的知识是不变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多变的,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观念的输入,才能觉醒,才能去比较、反思,才能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超级秘书网
4.回到课堂再实践
【关键词】数学课程 专业结合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37-01
中职数学作为职业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如何为专业服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职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带动中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见成效。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处于“自发、零散、随意”的状态,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在很多的职业学校中定位模糊,甚至有的学校将数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深化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真正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二、与专业结合构建数学课程体系
通过下企业调研,与各专业教师座谈,给学生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专业调研与课程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分析各专业对数学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及程度,梳理出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相关要求,挖掘出对数学课程的隐性需求,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一手材料。
依据中职各专业特点、数学教育规律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数学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中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中职各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开发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满足专业培养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三、根据专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依据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中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中职数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开展专业和社会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数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制定各专业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以“结合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为中职数学课程建设提供逻辑起点和有效资源素材。
四、创新整体资源建设,开发优质资源
围绕“服务专业需求、突出技术应用、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课程的专业调研为切入点,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为重点,搭建面向学生,对接各专业,展示应用共享的网络平台。
一、概念的理解
课程一词在拉丁文中是跑道的意思,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有人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有人认为课程就是教学计划,也有人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经验,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全面的。从广义来讲,课程就是实现教育目的、目标而组织的由教育内容与实施策略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从狭义来讲,课程指教学的科目,在这里指一门学科。
学科是指为了教学的需要,而把某一门科学内容加以精选和排列,使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某一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水平。学科同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内容既要能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要是科学上有定论的东西,这是二者的联系。学科的体系不同于科学本身的体系,它既要适应不同年龄的学习,又要能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这是二者的区别。
历史属于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历史课程是广义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它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是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任何国家,不管它的社会制度如何,教育都是为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育目标也由培养传统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化,历史教育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地需要进行改革。因此,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即指历史教育为实现其新的教育目标而选择的全部教育内容及进程。
二、历史课程改革的内容及进程
著名教育家泰勒经过八年的学校实验,1949年完成了他的《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创立了较完整的课程改革理论体系,他指出,课程应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所以,笔者认为历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制定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历史学科课程设计,调整优化课程结构,编写有特色的教材,加强对历史教师教学手段的培训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等等。
基础教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借鉴国内外课改的经验,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我们了解到:我们的课改工作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具体工作分两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颁布新的课程标准,评价制度及课程管理政策,使用新教材并运行起新的学校管理制度;2005年到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历史课程改革已按此进行。
三、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范畴里,最重要的是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往实行教学大纲制,中小学教育从上到下实行一纲(教学大纲)、一本(科书)、一参(统一的教学参考书),全国上下一盘旗,没有体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学生认识的差异性。在这种大“气侯”下,历史教育的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难以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为此,教育部决定要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非常英明的举措。课程标准具有教学大纲的功能,但它不同于教学大纲,它是一种规则,它研究的是课程体系中的性质、功能、范畴,明确本学科的目标、范围,研究本学科结构、概念、基本观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本学科不同类型课程的综合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等,它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估,以及升学考试命题的依据。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已按此颁行。一个好的课程标准制定后,就使得教材编写、教法采用、教学效果评价有了游戏的规则和法律的依据。好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教法的灵活性,有利于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而更好地为新世纪服务。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全新的历史教育的春天到来了。
四、历史课程改革的难点
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失误和偏颇总是会发生的,课程改革也是如此。总结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对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肯定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外在课程改革中主要有哪些问题呢?综合起来如下:
1.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20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儿童中心论”非常流行,片面强调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对忽视对课程本身的系统建设,因此受到“轻视教学论”的抨击,但五十年代以后,又明显呈现课程过深、过难、过分理论化的趋势,从而使新教材难于吸引大批学生,教师也不愿意教。我们现在的教材就有这样的特点,有些偏,过于精简,难以理解,而且题和教材不配套。
2.在社会舆论上没有作好充分宣传,因为新的探索就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当人们没有接受新的理念之前,必然会对新的改革产生心理上的反抗。例如,美国的现代外语设计课程在52万美元的支撑下,历时七年的实验取得了成功,在美国东北部各州试用的结果是学生的口语能力大多超过老师,就是为了这一点,教师就拒绝采用该教材,以取得关于教师的传统形象。我们现在的教材虽有了几种版本,但在教材的使用上,都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选定的。
3.忽视课程设计的规律性,对学校课程的编写作了形而上学的理解。众所周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要求娴熟学科新知识的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课程设计,这实际上是把课程编写同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混为一谈,这使得课程改革过深、过难,教师难以掌握、学生不太愿意学,结果这成为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鉴于上述情况,现在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教师本人对新教材的适应能力,并且把这种适应能力培训工作列于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项工程对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它的复杂性、重要性、创新性使我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目前改革的难点,而对历史课程改革而言,难度就更大了。主要因素分析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由于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升学就业趋向电子工程、医学、金融、法律等热门专业,师范专业成为了冷门,而历史又是冷门中的冷门学科,很少有人选择。
(2)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其创新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现,人们往往忽视历史的教育功能,加之近些年历史高考命题较难,考生成绩难以提高,各种版本的教材,还有待调整、完善,因此,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教师无法教好历史。
(3)学校领导,特别是初中学校的领导,从本学校的升学利益出发,以中考不算历史成绩或算也分数有限为由,减少甚至不开历史课,更不愿意送教师培训。
(4)中途培训在资金和师资力量充足的情况下,学校会大力支持,但在贫困地区,在教师资源紧张的地区,培训工作就很难进行。
(5)教师本身的素质决定培训的结果。其实现在很多老师还在穿新鞋从老路。
综上所述,历史课程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周全的策略,需要主管部门的支持,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支撑,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讲,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美国联邦政府与当代美国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