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校 家校合作 激励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02
当前,由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日益不减,同时,学生家长一直青睐于普高教育,职校学生几乎是因中考分数未能达到普高录取分数线而选择进职校学习的。正是职校生多数在初中原来就是偏科生甚至是学习差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们的表扬、鼓励,一旦成为职校生后,他们会对学习乃至其他方面继续丧失自信心,这势必给整个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不少困难。因此,职业学校与家长迫切需要寻求最优结合点,共同激励职校生奋发向上,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1 职校家校合作激励机制的现状
职校生在初中大多是学习差生,老师与家长对他们的期望要求往往比较低,管理力度难免薄弱些。少数家长总认为老师带好自己的孩子是本职工作,所以当老师向他们反映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他们会置之不理,甚至有家长还会到学校责备老师没管好孩子,家校合作自然无法开展。还有,职校生的家庭不少是单亲家庭,这无疑给家校合作带来了一定阻力。因家长会等活动需耗费一定的人力与财力,一些职校有意向组织类似活动,也仅仅是拘泥于形式。比如,某些职校成立了家校合作委员会,实际上也是有名无实。另外,纵观教育好孩子的共同出发点,学校与家长内心深处始终希望加强彼此的沟通,这就为家校合作激励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基础。
2 职校家校合作激励机制的构建
设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是建立职校家校合作激励机制的重要前提。职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由校领导牵头,开设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其成员包括班主任、家长代表和任课教师等。此外,学校还应组织相关部门专门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家校合作激励机制正常运作。
2.2 制定家校合作激励机制的相关制度
建立科学的家校合作激励工作制度,是开展职校家校合作激励机制的保证。职校可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确保机构成员做到贯彻执行。比如,明确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让家长以及学校相关部门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确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督促老师及时记录学生的在校表现。
2.3 引导家长认识到家校合作激励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在不少家长的眼里,孩子因学习成绩差才进入职校学习实属无奈。迫于升学压力,中学一直都是把学习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已经对学生的自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倘若家长再选择无奈,无疑会加重对学生的身心伤害。正如某位职高校长倡导家长把受挫的自信还给学生那样,帮助家长重新去认可学生的能力水平,主动去激励孩子的健康成长,进而能够参与家校合作激励机制中来,这些对家校合作共同激励学生的这一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赢得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3 职校家校合作激励机制的运行
3.1 运用多种途径,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激励格局
为方便教师和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学校、系部或者班级应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家长会。每学期举行两次家长会,时间安排可为学期初与期中各一次。其中,学期初主要是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学期中主要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这样,学校与家长双方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共同分析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便形成有效的激励方案。
不少职校生家长系外来务工人员,平时无暇参加家长会。作为一种常用的家校合作模式,家访仍可将教师和家长紧密相连,实现教育同步化。不过,教师在家访中应保持与家长地位平等的心态,掌握好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尽可能做到报喜不报忧,多谈谈学生的闪光点,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效果。
因部分职校生来自外地区甚至外省的,开展家长会或者家访难免力不从心。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如创建班级QQ群,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短信等方式,不仅教师能将学生近期表现及时反映给家长,而且家长也可把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告知教师,进而更有利于家校合作激励工作顺利开展。
3.2 通过构建家校合作激励机制,促使后进生成功转化
作为职校生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后进生需要得到学校与家长投入更多的关注。长期以来,转化后进生不仅是职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且是职校教育的难点。事实上,尽管后进生得到的认同是微乎其微的,但他们内心深处仍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因此,职校需通过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管理中来,家校齐心合力,共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可建立家校联系卡,设立咨询室,开办家长开放日,搭建起教师与家长的心灵纽带,更好地服务于家校合作激励教育。
3.3 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不少家长设法管理好孩子,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职校需注重家长学校建设,比如,邀请教育专家来校授课,组织开展成功家长经验座谈会等,皆在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与交流。总之,只有当家长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常识,通过了解孩子现有的心理特点,借鉴别人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他们才能够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孩子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陈翠玲.校本双主家校合作模式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佛山市第十中学个案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10.
[2]马亚萍.中职校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1,(5).
[3]黄艳.赏识教育与“后进生”教育问题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方式简单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3合理利用企业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得实惠
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论文关键词]合作教育实践实训应用型人才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在于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处于主动地位,是合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学校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家园合作 机制研究
一、家园合作机制建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有了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从我园的家长行为上分析,表现为:一是同教师接触的频率增加;二是对幼儿园、班级的教育活动过问增多;三是家庭教育向幼儿园教育靠拢;四是参加各种形式家长学习活动人数增多,等等。由此可见,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主动性越来越高。那么家园合作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园在家园合作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自我园建立了一系列的家园合作机制到现在,通过领导班子制订周密的计划,明确指导思想,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带头作用和每位教师的努力,我园的家园合作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现介绍一些成功经验分享如下:
(一)开办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宣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是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在2008年10月,我园就开办了家长学校,并举办了多次专题讲座,园长向家长宣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学校的职能。讲座后,通过家长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的参与性很高,因为讲座上我们向家长介绍了家长学校的职能,每一项职能都是与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息息相关,所以家长对幼儿园开办的家长学校表示很支持,而且很多家长都表示愿意加入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中。
(二)建立家长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成立了班级家长委员会,这是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纽带,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关于家长群体的信息,充实我们的教育力量。
每个班的家委会成员是由一名老师和若干名家长组成的,这些家长都是热心教育事业并且很支持我园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家长,他们有的是居委会的干部,有的是单位的领导,有的是热心家庭教育的工人,还有的是老师。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班级的幼儿人数又比较多,每个幼儿身上出现的问题,老师不可能做到一一回答,一一解决,所以我们的家委会成员就要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家委会成员组织家长共同研究幼儿存在的问题,使老师和家长都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幼儿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三)建立幼儿园家庭教育QQ群,形成教育合力。在2009年9月初,我园很多个班级建立了班级QQ群,成员是各班的老师和家长们,为了方便家长和家长的交流,以及家长和老师的交流,QQ群管理员有的是交给家长负责。在QQ群里,每个家长的QQ号都是用孩子的姓名命名的,例如,孙畅妈妈、张嘉毅爸爸,等等。大家畅所欲言,有的家长会提到如何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会提到孩子挑食、厌食的问题,有的家长会提到如何培养孩子兴趣的问题,等等。通过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家长和老师探讨出了很多育儿经验和教子心得,既而帮助了很多家长改变态度,树立新的观念,做出正确的行为,从而使他们摆脱教育孩子的困惑。
(四)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家长会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是家园合作机制的一个基本形式,是学校与家长协调,共同教育幼儿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园的家长会形式比较多样,每次内容也都不相同,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成功,现我将我园开展的家长会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讲座性家长会。在开展讲座前,我们先给每位家长发了一份"家庭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对家庭教育的态度和家庭教育的知识以及今后幼儿园努力的方向。家长答完后,我们再统一回收上来,以便我们统汁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问卷我们知道了家长目前最需求的是什么后,再由家庭教育指导师准备讲座内容,来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讲座结束,给家长发放"讲座反馈表",让家长写一写自己的收获和心得,再提出对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在以讲座前发放问卷和讲座后发放反馈表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讲座的质量和水平,也使家庭教育指导师对讲座内容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指导方向。
2、介绍性家长会。每年新生入托时,托班组教师会举办一个"新生见面会"。首先是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情况,包括教师情况、幼儿园的园风、幼儿团课程设置、作息时间、幼儿园设施以及入托前家长需要配合幼儿园做哪些工作等。通过介绍使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个大致了解,这对指导幼儿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利于家长主动配合幼儿园教育。
3、专题性家长会。我园每年都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家长会,如"幼儿常规培养"、"幼小衔接"、"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针对性很强,关系着家长和幼儿的切身利益,家长可以有选择地来听。
(五)家长开放日。幼儿园采取"开放日"的方式也是家园合作的有效方式。每月定期向家长开放一天,这一天家长可以到幼儿园参加的各种活动,到活动室听课,看幼儿的表现,和老师交淡,和幼儿交谈。在开放日中家长不但可以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幼儿在园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学到不少幼儿园正确的教育方法。
凡是和大数据沾边儿的都是热点。这不,记者发现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记者亲眼所见的成立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活动就有两个:数据分析公司永洪科技与北航软件学院合作,成立了北航-永洪科技BI联合实验室;CA宣布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达成协议,启动大数据研究项目的第二期合作,围绕关系型数据库到非关系型数据库的迁移,以及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两大主题。
经过多方了解查询,记者发现,大数据实验室远不止这两个:
电子科技大学与朗玛信息公司建立“医疗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目标是利用大数据破解健康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象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科大-象形大数据商业智能联合实验室”,围绕大数据分析基础设施,着重在分析工具、加速计算和应用产品等方向;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与IBM建立联合实验室,目标是利用认知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助力北京市加速雾霾治理;交通部公路院与浪潮共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研究现代物流大数据应用;甚至,连餐饮企业湘鄂情都与中科院计算所携手共建“大数据及网络新媒体联合实验室”。这林林总总、形形的“大数据实验室”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数据的“炙热”程度。但记者却想对此泼盆冷水。
建立大数据实验室就能破解大数据难题了吗?大数据之难事实上是难在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上,如何建立每一个领域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如何获得大数据的洞察,既需懂“数学”又需要懂“行业”,二者缺一不可,也只有各个行业与ICT企业融合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大数据中蕴含的“智慧”。这可不像以前记者上学那会儿,给高校配几台电脑、装几套软件免费试用就可以称之为“XX联合实验室”的时代了。
而对于高校/科研院所而言,要解决教学/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更关键的在于培养机制。记者的一位朋友有个外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编程专业本科毕业,先后在Evernote、Facebook、微软实习之后成功签约Facebook。其学校本科阶段学习半年、实习半年的机制让大家深以为然,比与社会脱节的机制更有效,培养出的学生更接地气儿。当然,在国家提倡产、学、研、用积极合作,联合创新的当下,各个“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也可谓是应运而生,也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但前提是做得好、真有用,而非用空架子、虚招子来博名利。 (霍娜)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企业主体地位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面向岗位、面向社会的最佳途径之一,它使职业教育更具针对性、实用性。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这种形式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在职业院校中积极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需要保证自己的高就业率,那么培养的学生就务必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校企合作这种方式能够把企业所需岗位和学校人才培养提前对接,有效提高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校企合作实现将教学延伸到企业,又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研究。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员工直接授课于学生,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文化,熟练操作生产设备,扩展了知识面,培养了自身的岗位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的需要
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在人才使用、经验交流等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前沿技术,增强生产实践和服务能力,在企业技术改进、产品升级、市场开拓和营销策略制定等方面发挥院校特长,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把实践技能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不足问题。
(三)企业积极参与才能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创新,实习与就业联合。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学院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以实践课程为依据,让学生学到更多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和企业文化,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共同对准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院校办成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大基地,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二、企业实际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完整有效的法规体系支持
目前校企结合带有明显的自发性、民间性,缺乏足够的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持。在政策法规上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制约和具体的、可操作的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和具体的实施规则,政府、学校、企业对培养人才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文件,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对推进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缺乏具体的保障性条例,法律保障措施不力。诸多具体困难如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工伤事故如何妥善处置、企业知识产权如何保护、给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如何落实等都没有可操作性细化的法律规定,造成了校企双方的忧虑。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并不到位,在推动合作教育机构建立、成立专项扶持基金等方面缺少实质性的举措。政府的统筹与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对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缺少有效的措施,校企合作难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比较被动
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加大,企业的人更、经营决策的调整等都在影响校企合作,相当数量的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和责任。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一般不会把核心机密用于校企交流和教学研究;或出于对安全风险的考虑,不愿接纳学生实习;还有一些企业存在短期行为,没有认识到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是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所以企业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内容方面是有所选择的,企业往往不愿意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不愿意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有的企业即使接纳了学生实习,也不安排关键技术岗位,学生缺乏真刀真枪锻炼的机会,实践技能难以提高。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想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责任都推给了院校,认为参与合作教育会增加自身的额外负担,企业获利甚微。这些企业不重视校企合作,缺乏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院校没有形成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些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出于解决学校师资、实训基地、学生就业等办学能力上不足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关系主要是靠院校领导或学校的关系和信誉来建立和维系,具有相当大的弹性,而且一部分合作都是通过口头协议达成的,并未实现深度合作。因此不能形成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实训设备投入不到位、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分配不规范等,自身实力不强和运作不规范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长期开展,导致企业不愿花较大的精力和财力参与合作教育,致使双方无法开展深入的合作。具体表现为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合作的关键是校企双方要互惠双赢,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办学目标实现的同时,院校要把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给企业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提高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校企合作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保障,我国可以参考国外的成功案例,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适合国情的《校企合作教育法》,把校企合作的性质、任务、职责、培养目标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于现有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体系,引导校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目前虽然有一定宏观政策导向,但由于缺乏现实可操作的激励政策和法规,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此,政府应尽快出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来推动双方合作的进行。
(二)处理好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关系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以设备、场地、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力量进行联合办学,校企双方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将企业最需要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进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企业以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并深度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使校企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有效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宣传
政府、院校和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途径,大力加强校企合作的宣传,推动合作的可持续进展,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通过正确的宣传,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校企合作需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财政支持,发挥政府的综合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主体地位,加大社会对校企合作办学的认可度。
(四)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以利益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企业缺乏积极性是目前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从长远角度认识到校企合作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建设中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将参与校企合作规定为企业的一项义务,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进行明确定位。同时可给予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政策扶持等优惠政策。
(五)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其中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院校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双方可以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企业要求招收学生并组建班级,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直接参与订单班的教学和管理。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对校内教学进行补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切实提高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对企业而言,解决了人才紧缺的困境。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动力,要在更深的层次上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汲取现实的动力,就必须构架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我们需要采用立法手段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建立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度,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主体地位,使我国职业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严新乔.推进校企合作 服务区域经济――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中等职业教育,2008(16).
[2]王淑荣.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辽宁民办高校为例[J].当代经济,2011(11).
[3]罗月明,杨科钰.校企合作的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1(15).
[4]魏海群.法律视野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J].当代教育科学,2011(19).
在上海工作时曾提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要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已在航空、汽车、船舶、化工等重点产业,大型国有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联合开展上下游产业链合作等领域,涌现了许多成功的典型案例。市工商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将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作为此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近日,上海市工商联会同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市民营经济研究会,共同举办了以“相得益彰谋发展 同心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上海市第二届民营经济论坛。全国政协常委、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同志从解决要素资源错配问题、完善市场经济法制环境等深化改革的角度,就如何推动国企、民企相得益彰发展发表主题演讲。会上,复星集团、均瑶集团、奥盛集团、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管委会分别从实践出发,作与国有企业合作共同发展的案例分享,总结经验、开启思路,对进一步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次论坛也为民营企业开展自我教育,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提供了平台。民营企业主动参与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在本市航空、汽车、造船、化工等重点产业,大型国有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联合开展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是践行“三信”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将个人梦、企业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奋进中不断做出新贡献。
为了进一步完善上海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务。近期,市工商联积极探索服务民营经济的机制与举措,如推动建立“上海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已纳入《2013年上海市改革工作安排》;探索建立商银合作机制,推进基层商会与金融机构共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全市17个区县已成立104家“合作社”,贷款金额超过10.3亿元,涉及贷款企业526家;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建立校企共建实习和人才培养基地,已有33家企业分别与13所高校签约。
市工商联还积极探索建立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平台,会同各职能部门建立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协作机制。据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平台提供的《2013年一季度上海市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上海一季度民营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并呈现出“营改增”试点的积极效应进一步显现,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工业生产实现回升,投资增速快于全市,新设企业资本投入同比增加等特点。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义做出重要论述。
新时期,从国家高层到普通百姓,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愈发趋同。教育部2015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确立了10个不同层级的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在成都召开“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为各地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政府发力,家庭教育不再仅是家庭的事
“做学生有课程,如何做家长却没人教,只能凭摸索、凭模仿、凭感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困惑。
如何让家庭教育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家庭教育发挥育人优势,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成为育人的“一体两面”,是实验区面临的共同难题。
上海市长宁区是全国实施“三优工程”的试点区、实施《儿童规划纲要》的示范区、开展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家庭教育与性别平等”项目的试点区,目前已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工作网络。迄今为止,长宁区10余名教师通过培训、考试,并获得“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成为区级和校级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力量。
一些地方愈发认识到家庭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有一个家长学校讲师团,目前已有成员320人,成员面向学校和社会招募,只要热心家庭教育工作,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科研能力的教师(退休教师),都可以加入。这个讲师团针对家长困惑,除了在本校(园)家长学校授课外,还深入社区、村居开展家庭教育巡回授课。
在湖北省宜昌宜都市,实验区建设直接被列为市政府重点项目、市教育局2016―2017学年重点工作。构建家庭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机制建设、家庭教育队伍管理机制建设3个项目组,项目组指定牵头学校,各学校结合实际参与自主选择,参与项目组研究,形成以点带面的研究机制,保障实验有效展开。
另外,各实验区在经费保障、科学研究、督导考核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完善相关做法,走出一条政府力推家庭教育的新路,取得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
开门推窗,指导广大家长教子有方
未来家校合作怎样走出同质化困境,如何得到更多专业化支持,尚需探索。
只要轻点鼠标或发条短信,就可通过空中信息对接,找到家庭教育的良策。广东省中山市的“空中家长学校”声名远播,目前已经有了微信版。作为中山市空中家长学校的“元老”,市侨中退休副校长黄国乐发现一些新的趋势,如从2008年开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咨询关于“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明显增多;关于幼儿教育的咨询也增加了,“这也反映出,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开始设计孩子的成长之路”。为给广大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山东启动了《山东省家长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设计开发了具有普及性、富有山东特色的家长课程体系,各地也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课程。
在沈阳,该市教育局下发了《家长学校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基本实现了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办学,做到了“五有”“三落实”,全市共建立了102所市级家长学校示范校。
新疆阿克苏建立了《阿克苏地区示范家长学校评估指标》,纳入地区“德育示范校”的评估体系,对家长学校开展评估验收,以评估促发展,规范家长学校建设;此外还建立了家庭学校互访制度,采取教师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平等对话。
让父母有机会学习做父母的智慧,而不是“无证驾驶”。家校合作本来属于跨界行动,意味着对行动范畴和边界的重新划定,有待于制度化规范。可喜的是,家校合作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制度支持、经费投入、队伍保障,家庭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而是在改善教育的生态环境。
优化阵地建设,形成家庭教育整体效应
在成都市武侯区,全区80多个社区家长学校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创办了“四点半学校”“阳光学堂”等项目,每年为3.1万人次提供服务,为家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引进专业化M织,武侯区还有了属于家长的杂志。2010年10月,家长学校总校创办第一本家庭教育指导刊物《武侯家长》,截至2016年9月,刊物共出版10期,发行10万册。2014年10月创办的武侯《家校报》月刊,目前已发行12期共30万份。
家长有了自己的“阵地”,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也形成家庭教育整体效应。近年来,武侯区通过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打造了家庭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品牌,吸引14万余户家庭、40余万人参与。如磨子桥小学分校坚持10年的“亲子阅读”,使家庭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把搭建平台作为推进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着力搭建七大平台,推动了家庭教育社会化。例如,搭建关教联动平台,与关工委联合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和民族团结文艺汇演,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搭建食教联动平台,与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深入各学校食堂和小餐桌,开展问题排查和监管,全力保障食品安全。
【关键词】课改;学习小组;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080-03
东升学校从2009年开始实行教学改革,那时很多老师都被派往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他们把那里的先进做法借鉴过来,在学校试行。经过6年的摸索实践,学校的课改有了自己的特色,教学成绩显著。笔者是2011年8月加入东升教育集团的,在课改的路上还是“新人”,真正践行课改的时间也不长,许多做法都是先模仿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予以完善的,算不上首创,只是感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效果还不错。现将自己在小组建设中的做法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同探讨小组建设的良方。
大家先来熟悉几个词语:
课改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环节:自学、讨论、展示、反馈。
课改元素:课前板书、爬板、对子互批、小组讨论、展示、围学、补充质疑、帮扶、小组评价等。
从以上词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学模式凸显小组合作、结对帮扶。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更高效?如何提升课堂组织效率?都离不开学习小组。
小组建设是我们学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班级管理、班会晨会、课堂教学、作业收发、考核评价、班务及周考月考分数统计、文体活动等工作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只是将班级分为4个大组,由组长负责收发作业,课堂中也有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争论问题等,但大部分流于形式,作用不大。班级管理中小组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班风班貌,影响到课堂教学。课堂是否高效、大容量,学生的投入程度如何,对子的帮扶是否落到实处等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果班级小组建设得好的话,课改将成功一大半,即使是不实施新课堂模式,小组建设也能将传统课堂走出一条新“路子”。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班级的小组建设:
一、小组初步建设
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由老师来管理,显然老师的精力有限,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也是不科学的。如果由班干部来管理,且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纪律方面是更有保障的,有助于学生之间学习上的帮扶,营造良好的竞争性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小组初步建设工作:
1. 分组且进行座位编排
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对学生都不了解,可以先将学生按学习成绩、男女比例等因素进行初步分组,通过学生的毛遂自荐进行组内分工,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式的培训。两三周后,老师对每位同学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学之间更为熟悉了,此时进行再次分组:将一个班级分为6个小组,每组7~8人,组长与组员双向选择,按成绩、性格等编排好座位。根据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1、2、3、4、5、6、7、8号,1、2、7、8号学生能力稍差些,4号为组长,5号为副组长,能力最强,3号6号能力次之,座位可参照以下表格进行座位编排。
2. 做好组长的培训工作
初步选定组长与副组长,作好他们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思想转化、职责分工、建立学习对子和帮扶对子等,还要指导组长召开本组动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形成本组凝聚力。并且以书面的形式写出对本组事务明确的分工,班主任审核后再定稿,张贴于组内阵地内,让每位老师和同学明确分工明细。
3. 建立完整的评价体制
班级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收集各组意见,建立相对比较完整的评价体制, 包括组间、组内评比机制和课堂、各科周测评平均分、操行评估、作业完成情况等排名机制。这些机制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依据,它可以评比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优秀个人和进步个人,以及待进步小组和待进步个人,班主任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当然奖励和惩罚都要有技巧,惩罚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奖励要起到激励作用。
4. 统一评比标准
班主任与每个科任老师统一标准,课堂上可以用计分的方式对每一堂课,每一次的作业、考试、活动进行组间评比,给小组排出名次,纳入每周的优胜小组评比中。
5. 制定学期计划
小组长根据本组组员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与班主任和组员一起制定本学期的计划。小组长还可以定期与组员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应对。
小组初步建设是一个班级小组建设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经常要对一些小组评价机制进行调整,对组长进行培训、个别指导,以提高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对于个别“待进步学生”,老师应长期跟踪,转化他们的思想,在课内课外给他们安排小老师,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当然,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对班级进行重新分组,那时成熟小组初具雏形,新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完善,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小组分工
在小组分工的问题上每个班级的具体做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在传统课堂中,老师常为学生的课前准备不充分而困惑,为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不主动提出问题而着急,为班级中没有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而懊恼……在小组建设好了之后,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
班级中的每个小组一般是由6~8个人组成,由组长和副组长统管组内的所有事务。小组设正、副组长统管组内的所有事务,小组成员各负责组内的一项或多项事务。一般来讲,组长主要负责对每个组员进行分工,不定期召开组员会,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安排组内每个科目的帮扶对子和学习对子,对组员每节课、每次的作业进行评价,分析每次周考、月考的情况,在每天的晨会、每周的班会课上对本组组员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状态进行总结,并制定今后的计划与目标,课堂展示分工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辅导组织,经常与组员家长沟通、汇报学习情况等工作。副组长主要是协助正组长完成各项工作,比如分管小组课外的日常事务,每个组员的职责的落实情况,主要包括小组内黑板的及时擦洗、每小组责任区的卫生、课前准备、粉笔头的及时清理、白板笔的保管、各学科的作业收况等。
其中班主任与组长、组员一起商议在组内建帮扶对子,如3与1,4与2,5与7,6和8号是帮扶对子,1、2 、3 、4号是组内的第一讨论小组,5 、6 、7 、8号是第二讨论小组。1与2、3与4、5与6、7与8形成组内竞争对手,并在每节课的学习流程中都涉及小组讨论、对子帮扶、作业互批等合作学习的环节。例如,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展示,组长按组员的能力对本组展示的内容进行分工,如抄题、画图、双色笔的标记,总结归纳知识点、易错点、小窍门,解题过程的书写、补充、拓展等。组内的分工有些是固定的,有些是由组长、副组长随机安排的。
三、小组长培训
组长的管理能力决定了小组的好与差程度,小组长的培训是各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小组长的培训主要以解决每个组内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组长的事务比较多,管理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培训首先应转化小组长的思想,然后从小组管理方法、如何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如何营造小组的学习氛围、如何提高小组的学习成绩、如何落实小组的帮扶机制、如何处理与组员间的关系、如何对组员进行评价、如何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如何开展小组活动等方面对小组长进行指导。
1. 让小组长在管理中明确责任,体会幸福
尽管组长每天的组务工作比较重、繁琐,但是每一届,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涌现出了一些非常优秀的组长,这些组长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学习成绩基本上都稳中有升。所以这个事实也打消了组长及组长家长对于这份职责是否会影响学习成绩的顾虑。作为组长,当自已带领的小组在日、周、月排名获得好的名次,看到自已组员那灿烂笑容的时候;当本小组课堂的表现受到老师表扬,看到本组组员行为习惯、成绩均有进步的时候,心理上会得到一种非常强的满足感。组长自已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在不知觉中提高了。如果组长们能意识到、体会到这些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已的付出是值得的,是快乐的。
2. 让小组长在管理中总结方法,提升自我
每个小组的成员行为习惯、学习基础是有差异的。组长要将自已的团队带好,首先是要提高组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其次要根据组员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不同的管理。组长要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明白良好行为习惯对今后发展的影响,明白一个良好的班级、一个优秀小组对每个人的成长起到的作用等。小组长自己要找到营造小组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关键是让组内后进生能自主地学习,一个小组只有每个同学都潜心学习,互帮互助,整个小组的成绩才会提高。小组长带领优秀组员帮助后进组员提高学习成绩,并在课堂中鼓励每个组员大胆说出疑问,大胆展示,积极主动地思考。每次考试后组长要及时对组员的成绩进行分析,并与组员一起制定后阶段的目标,让组内形成一种良性竞争、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再加上落实了小组的帮扶机制,开展了有意义的小组活动,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四、班级的小组评价体制
农村小学小学管理中应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为家校合作管理奠定基础。(1)在宣传中要找准对象,由点向面拓展。一些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学生的管理方法不到位,参与意识极低,让全体学生的家长都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参与管理的重要性较为困难,故而在宣传过程中可先选择一些具有进步思想、有代表性的家长作为宣传对象。如与村委会合作,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借助村级会议等把学校的办学思想、宗旨等进行宣传。由点向面逐渐展开,通过长期坚持让大部分家长的参与意识得到提高。(2)在宣传方式上,学校不能以管理者的姿态自居,而要和家长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采用座谈、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在对家长宣传学校的管理理念、方法时,不能以机械的“讲听”方式进行,而要辅以各种案例,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家长了解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在宣传中也应广泛地收集家长的意见,家校双方相互探讨,共同交流。只有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才能让家校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奠定基础。
二、拓宽途径,引导参与,广泛引导家长参与管理
在以往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方式较为单调,多以每学期的家长会形式为主,家校管理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还是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管理的层面上。为此,在推进农村小学家校管理中,拓宽家校管理的途径对提高家校管理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1)在家校管理的方式上要以多样化的方式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如可以村为单位,以村长或村社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先进思想的家长作为带头人,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根据学校实际而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如学校也可举行开放日活动,在开放日学生家长可到校参观、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师进行交谈,提出意见或建议,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校可建立班主任-家长管理模式,在每学期开学初,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家长对班级的学生情况、管理方法等进行探讨。(2)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发挥家长的管理作用,引导其对学校的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如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有什么措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学生家长提出意见,都可以让学生家长提出来。二是要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把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告知家长,让家长能配合学校的管理,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学校放学后学生是否及时回家,如果没有,家长是否和学校取得了联系,这就需要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三是要注重建立家校圈、校讯通、意见箱、朋友圈、QQ群等多种沟通方式,为家长参与管理提供方便,促进其广泛参与管理。
三、优化方法,及时沟通,形成家校互动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