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移动浪潮;品牌设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16)10-0005-04
品牌形象是由品牌的识别性打造的个性形象,一个完整的品牌形象包括产品层面、视觉层面、文化层面、服务层面等。如何让消费者找到品牌归属感是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把品牌信息的传播触角伸向各种媒体,实现品牌的全面深度传播,这是品牌设计与传播的重中之重。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高速增长,品牌形象的数字营销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和设计公司的关注,新媒体渠道的多样化使移动品牌广告设计不断增长,移动营销技术改变了品牌形象的设计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品牌形象设计的方法。当品牌有了移动互联网这个有力的平台后,提高品牌形象的识别性和品牌价值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1]。现如今,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必需品,年轻人在移动新媒体的诱惑下重新发现了自我价值,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改变中国消费行为的一代,因此,关注品牌形象设计环境的变化,把握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习惯,剖析其背后的消费行为,都是移动浪潮中研究品牌形象设计趋势的必修课。
1移动浪潮对品牌塑造的影响
1.1移动浪潮的定义
迈克尔•赛勒在《移动浪潮》中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移动和智能化未来的蓝图,他敏锐地洞察到了移动技术的功用,其必将对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注定是颠覆性的。移动化浪潮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最终还将改变商业、工业以及整个经济[2]。移动端具有即时和便捷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契合人们的消费需求。伴随着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移动类应用成为了拉动网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3]。作为当今消费主体的80后和90后,他们正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移动设备来进行娱乐、社交与购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新兴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移动设备的兴起与发展,预告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
1.2碎片化
智能终端的普及结合互联网技术,让信息传播变得愈发简单和快捷,同时也使信息传播变得碎片化和复杂化。碎片化时代,资讯模式从传统的电视、报纸向手机、平板电脑方向转变,生活形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在碎片化的背景下,品牌传播如何找到消费者,并针对其需求进行精准地信息投放,将消费者产生的品牌的忠诚度转化为购买力变得越来越困难,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信息鸿沟[4]。
1.3随时交互
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1月,全球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终端使用时长就已经超过PC移动端,这种触媒习惯的变化昭示了移动化浪潮下,消费者行为习惯的转变。中国目前存在一个现象,即人们在实体店逛街和体验时,能够随时通过手机终端查询商品信息,进行搜索和比价,导致其最终的购买行为多是在移动终端上完成。移动端把线上与线下连接在一起,方便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交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品牌形象设计与传播环境的改变,传统的品牌设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移动化浪潮中,如何精准地找到目标受众,使品牌形象设计的效果最大化,成为了研究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问题[5]。新媒体和新技术下的品牌形象设计,强调随时交互和全时互动,这已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必要[6]。
2移动端的三大特性
2014年,互联网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都将重点放到了移动端上,这充分说明了移动化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作为手机生产第一大国,人手一机的时代已经到来,终端移动化的趋势尤为明显,移动端超越PC端成为了第一触媒。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移动化转移成为很多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人们总结出了移动互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三大特性。
2.1私密性
与传统的电脑网页相比,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其界面设计简洁干净,且有帐号系统的加持,更容易形成与受众一对一的私密沟通。互联网用户正逐渐向移动端转移,当今用户的生活与消费更偏向移动化。在用户需求方面,大家已从单纯的娱乐向商务拓展延伸,互联网介入了整个消费决策链,这就要求消费链更加注重用户的隐私[7]。例如人们在淘宝上购物或者旅行时,用手机预定机票和酒店,个人的浏览习惯与前期的消费行为都会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后,在保证了个人账户私密性的基础上,针对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品牌信息推送。
2.2场景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习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依赖移动手机,移动端也更容易通过网络大数据来收集和感知用户的当前位置、及时场景与消费习惯等,从而将品牌信息进行精准的推送[8]。基于特定个人所处的场景,移动端的地图应用会为其推送附近的服务和相应的产品信息,若满足消费者当时当下的某个需求,则很容易吸引消费者。移动互联网下的场景化营销是基于时间和空间进行的,它能感知消费者需求,在特定场景推送产品或服务信息,以供消费者对比和筛选,进而促进购买。对于消费者而言,场景化营销能让消费者与产品和服务终端变得更加紧密。
2.3强互动性
移动设备的一大特性就是互动和分享功能。摇一摇、拍照、语音、声控、滑动等都能显示出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与易操作性,更易激发用户与移动端进行多感官互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转战移动互联网,以拓展品牌形象为目标推出了自有企业的品牌APP。品牌APP的诞生,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通过与朋友分享,使品牌达到了病毒式营销和口碑营销的目的。Nike在移动互联网的表现有目共睹,Nike+的平台效应孕育了众多运动型APP,比如Nike+RunningNike+Training,Nike+FuelLab以及以环保为主题的工具型APP,例如Making,所有的APP都是以互动的方式来增强品牌形象的趣味性与美誉度。
3移动终端的品牌形象设计趋势
3.1构建品牌与受众互动
多元化的媒介形态使消费者接触品牌信息的环境更加碎片化,如果品牌能够创造一种轻松娱乐的体验方式,让消费者与品牌玩在一起,会是一种新的品牌传播方式。通过移动端与消费者沟通,真正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满足其需要,给消费者带来便利,这样消费者才会与品牌“长相厮守”[9]。2014年下半年,分众传媒的楼宇电梯广告加入了Wifi热点之后,增加了互通、互联、互动的功能。分众传媒及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所有客户端进行了互动。情人节前夕,分众传媒举办了“全城示爱”活动,用户关注了活动官方微信“全城示爱”后,即可提交表白内容参与实时抽奖,而所填表白内容会根据用户提供的对方LBS信息,在情人节期间,以弹幕形式呈现在对应位置的分众屏上,也就是说,只需要填写女友或男友所在城市的楼宇位置,表白内容就会在对应的楼宇屏内以弹幕的方式显示,小区楼下、办公大楼、购物中心等都可能成为表白中心。
3.2重视用户体验
移动互联网用户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交互与参与,用户希望在体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进行细节处理,从产品本身出发,重视视觉基因与品牌文化的关系,做让用户有最实用的形式主义消费体验[10]。体验经济下的品牌应更好地融入生活,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2016年2月6日,南方航空公司联合微信推出的“让红包飞”活动,打造了一场堪称全球最大规模的乘客机上互动体验,其旗下600余架飞机,超过2000个班次的航班,近28万乘客在进入机舱后通过微信摇一摇,伴随着南航和微信特制的音乐,摇微信红包,在飞机上度过了一个很有年味的春运。活动借助互联网的形式,向乘客送出了新春祝福,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又温暖了乘客的心,提升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3.3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技术时代,设计成为了一种增值的手段。技术创新滋生了设计的新渠道和新方法,成为了品牌增值的新增长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扫码互动、移动支付、H5等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品牌传播中。品牌形象设计需要深入理解主题,从创新的角度揭示品牌的传承和人的故事,赋予品牌更强烈、持久的精准度,找到最好的视觉设计方案。绿箭“能交流的条形码”案例,将产品本身作为传播平台,实现了媒介形态与产品的巧妙关联。绿箭作为首个合作品牌,率先使用了微信内置的“扫一扫”功能,消费者只要扫描任意一款绿色包装上的条形码,就可以免费领取50MB的手机流量和“小箭人”微信表情,具有极强的社交讨论性。绿箭与微信“扫一扫”的结合,使绿箭产品成为了与消费者沟通的载体,让交流变得简单。该设计充分利用了微信的关系链,让绿箭表情在好友之间不断传播,形成了自发的传播扩散。绿箭作为快速消费品,其产品包装本身就是品牌最大的自有媒体,能够诠释绿箭倡导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一品牌诉求,能让万千商品成为品牌与消费者的接触点。
3.4服务属性与娱乐属性并行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享受品牌提供的服务与娱乐。娱乐经济成为了品牌设计与传播涉足的新领域,消费者娱乐方式的改变也为品牌设计与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形式。针对马来西亚40°高温的夏天,麦当劳为促销其冰淇淋,在十字路口红绿灯处一方面醒目的户外广告以吸引眼球,另一方面和来往的消费者玩双屏小游戏,即派人在路口指导过路的人们在手机上进入游戏页面,转动手机上的风扇,这时,街头大广告牌上的风扇也会跟着转动。越多人参与,甜筒就越不会融化,所有参与的人都能获得免费的甜筒一份。这个案例将醒目的户外广告在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的人流密集场所,巧妙地针对年轻人群喜欢尝试和游戏的心态,设计了有趣的游戏,利用其好奇、趣味、获利的心理特点,放大了用户的参与感受,让用户在手机屏幕上的操作展现在街头大屏幕上,实现了双屏互动,增强了参与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因此,使服务属性与娱乐属性并行、构建移动生活圈是品牌设计的新趋势。
4结语
移动端技术是一种服务更私人化的技术,它相比于PC终端更加注重互动与分享。智能终端的普及使整个社会和消费者的个人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处于移动浪潮中的消费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的能力。移动战略正成为品牌形象设计与传播的新核心与新趋势,它强调与用户建立情感互动、让用户参与体验、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使品牌形象具有了时代赋予的新的生命力。品牌只有真正重视消费者在移动端上的交互体验,才能在移动化浪潮中掘金。
参考文献:
[1]张明立,冯宁.品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ZHANGMing-li,FENGNing.BrandManage-ment[M].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10.
[2]迈克尔塞勒.移动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MICHAELS.MobileMove[M].Beijing:ChinaCiticPress,2013.
[3]张苇,杨雪睿.论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品牌形象数字化设计表达[J].包装工程,2015,36(6):55—58.ZHANGWei,YANGXue-rui.DiscussiononBrandImageDigitalizationDesignExpressionunderDigitalTimesBackground[J].PackagingEngineering,2015,36(6):55—58.
[4]曹伟.媒体碎片化时代的品牌营销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2014(11):49—50.CAOWei.BrandMarketingCommunicationStrategyinMediaFragmentationTimes[J].NewsKnowledge,2014(11):49—50.
[5]高亮,蔡玉静.多通道数字推广下的品牌设计探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3(14):40—41.GAOLiang,CAIYu-jing.ExplorationonBrandDesignunderMultichannelDigitalPromotion[J].ChinaPackag-ingIndustry,2013(14):40—41.
[6]刘伟.交互品质在创新设计研究中的应用途径[J].包装工程,2015,36(8):14—16.LIUWei.ApplicationApproachofInteractionQualityinInnovationDesign[J].PackagingEngineering,2015,36(8):14—16.
[7]查克•马丁.决胜移动终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CHUCKM.DeterminingVictoryofMobileTermin-al[M].Hangzhou:ZhejiangPeople′sPublishingHouse,2014.
[8]房莹莹,张肖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品牌推广应用设计[J].艺术与设计,2013(8):119—121.FANGYing-ying,ZHANGXiao-tong.BrandPromotionApplicationDesigninMobileInternetAge[J].ArtandDesign,2013(8):119—121.
[9]赵文.品牌形象数字化探析[J].包装工程,2013,34(10):94—96.ZHAOWen.ExplorationonBrandImageDigitiza-tion[J].PackagingEngineering,2013,34(10):94—96.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架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4-00-03
0 引 言
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类与计算机的直接对话,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满足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欲望,那么物联网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就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人类与物体交流、物体互相交流的场景需求。物联网普遍被人接受的概念由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提出,无处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已经到来,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嵌入各种信息收发装置,人们将感受与传统通信交流方式不一样的交流渠道。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体与物体相互连接的互联网,它以互联网为根基并与传感网、移动通信等网络进行有机融合,并加以拓展与深化。物联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具有感知全面性,即通过感知技术脱离时空限制来获取目标信息;
(2)具有传输准确性,融合互联网与电信网络的优点,将感知信息精确发送给目标,满足实时性要求,同时物体本身还要具备数据接收和解释执行的能力;
(3)智能化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先进的智能计算技术对搜集到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妥善分析与处理,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控制。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网络各种特性要求上的差别,由于自身特性,物联网在即时通信、可靠性、资源准确性等方面需求更大。物联网的安全构建在互联网的安全上,需要在制定物联网安全策略时将互联网安全作为基础,还应充分考虑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特点。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物联网安全体系结构的需求更加明显,以上这些问题都为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 物联网安全理论基础
1.1 物联网的安全需求与特征
当今物联网安全机制缺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感知层的节点受到能力、能量限制,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并且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尚未完成,以致其工作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协议等也未能统一标准。攻击节点身份、对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有意破坏、恶意手动攻击等都对物联网感知工作的安全造成威胁。目前的通信网络是人类个体作为终端进行设计的,数量远不及物联网中的感知节点,通信网络自身承载能力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通信的安全风险。大量的终端节点接入会造成网络资源抢占,从而给拒绝服务攻击提供了条件,对密钥需求量的增加也会造成传输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在目前的网络中,通过较为复杂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而在物联网通信环境中,大部分场景中单个设备的数据发送量相对较小,使用复杂的算法保护会带来不必要的延时。
1.2 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融合性在我们制定安全策略时是尤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它集几种网络的通信特点于一身,同时也把各网络的安全问题融合起来。而且在对传统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研究工作发展了一段时间的情况下,资源有限、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导致了物联网感知网络的学习建设工作更加困难。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如图1所示。
总而言之,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时,必须全方面考虑安全需求,部署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从而能够应对安全威胁,防止安全短板,进行全方位的安全防护。
1.3 基于物联网三层结构的安全体系结构
物联网是一种应用感知技术,基于现有通信技术实现了应用多样化的网络。我们可以基于现有各种成熟的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与衔接,实现物联网的融合形成,实现物体与物体、人和物体相互的认识与感受,真正体现物物相连的智能化。目前公认的物联网三层结构如图2所示。
1.3.1 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
物联网区别于互联网的主要因素是感知层的存在,它处于底层,直接面向现实环境,基数大,功能各异,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其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该层涉及条码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主要负责感知目标、收集目标信息,包括条码(一、二维)和阅读器、传感器、RFID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网关等设备。相对于互联网而言,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是新事物,是物联网安全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感知层安全问题有以下特征:
(1)一些有效、成功的安全策略和算法不能直接应用于感知层,这是由于其自身的资源局限性造成的;
(2)感知节点数量大,不可能做到人工监管,其工作区域的无监督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风险;
(3)采用的低速低消耗通信技术在制定安全策略和算法选择时要考虑时空复杂度以降低通信资源的消耗;
(4)物联网应用场合的差异性导致了需要的技术策略也不尽相同。
这里以RFID技术为例,由于RFID应用的广泛性,在RFI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乃至将来,RFID标签将存储越来越多的信息,承担越来越多的使命,其安全事故的危害也会越来越大,而不再是无足轻重。RFID系统中电子标签固有的资源局限性、能量有限性和对读写操作的速度和性能上的要求,都增加了在RFID系统中实现安全的难度,同时还需要我们对算法复杂度、认证流程和密钥管理方面的问题加以考虑。与常规的信息系统相同,攻击RFID系统的手段与网络攻击手段相似,一般包括被动、主动、物理、内部人员和软/硬件配装等。现在提出的RFID安全技术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其中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有可能被组合运用,但其需要一定的密码学算法配合。
1.3.2 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
物联网利用网络层提供的现有通信技术,能够把目标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传递。它虽然主要以发展成熟的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但其广度与深度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扩展和超越。网络规模和数据的膨胀,将给网络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与研究方向,同时网络也将面对新的安全需求。物联网是为融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技术而建立的,伴随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与高速发展,未来物联网的信息传递将主要依靠这两种网络承载。在网络应用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环境下,各种网络实体的可信度、通信链路的安全、安全业务的不可否认性和网络安全体系的可扩展性将成为物联网网络安全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国内物联网处于应用初级阶段,网络安全标准尚未出台,网络体系结构尚未成型,但网络融合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TCP/IP网络技术而言,所有的网络监控措施、防御技术不仅面临结构更复杂的网络数据,同时又有更高的实时性要求,在网络通信、网络融合、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服务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物联网面对的不仅仅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还由于缺少人对物联网大量自动设备的有效监控,并且其终端数量庞大,设备种类和应用场景复杂等,这些因素都给物联网安全问题带来了不少挑战。物联网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博大精深,设计涉及网络安全接入、安全防护、嵌入式终端防护、自动控制等多种技术体系。物联网面临着网络可管、可控及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还有许多与传统安全问题不同的特殊点需要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正是由于系统由许多机器组成、设备缺乏管理员的正确看管,设备集群化等特点造成的。
1.3.3 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
物联网应用层主要面向物联网系统的具体业务,其安全问题直接面向物联网用户群体,包括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安全问题。此外,物联网应用层的信息安全还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取证等其他技术需求和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
中间件层主要完成对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存储分享、智能处理和管理等功能。智能是该层的主要特征,智能通过自动处理技术实现,主要在于该技术的快速准确性,而非自动处理技术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该层的安全问题含盖以下几种:
(1)恶意攻击者使用智能处理期间的漏洞躲避身份验证;
(2)非法的人为干预(内部攻击);
(3)灾难的控制与恢复等。这种安全需求可概括为:需要完善的密钥管理机制,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的可靠保证,高智能处理手段,具有入侵检测、病毒检测能力,严格的访问控制与认证机制,恶意指令分析与预防机制等。
应用服务层由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具有多样复杂性,导致它的许多安全性难点并不能使用其它层的安全协议予以解决,可认为它们属于应用层的独有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主要涉及不同访问权限访问数据库时的内容筛选决策,用户隐私信息保护及正确认证,信息泄漏追踪,剩余信息保护,电子产品和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2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来看,物联网安全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只是直观地觉得物联网安全十分重要,但并不能清楚其规划与发展路线。安全技术的跨学科研究进展、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及安全技术的融合化发展等新兴安全技术思路将在物联网安全领域发展和应用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目前,由于能够满足物联网安全新挑战及体现物联网安全特点的安全技术还不成熟,因而物联网安全技术还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完备,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跨学科研究、智能化发展、融合化发展、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等趋势。
未来的物联网发展和应用取决于众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其中物联网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各种信息安全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完善是关键因素。安全问题若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与持续关注,物联网的应用将受到重大阻力,必将承担巨大的风险。由于物联网是运行在互联网之上的,它以互联网为根基极大的丰富深化了人与物、人与人相互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它是互联网功能的扩展,因此物联网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信息安全局面。倘若未来日常生活与物联网联系密切,那么物联网安全将对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3 结 语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将在更深入、更多样化的层面影响到信息网络环境,面对非传统安全日益常态化的情况,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信息安全本质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力求在信息安全知识论和方法论领域进行总结和突破。
参考文献
[1]吴成东.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硅谷,在这里产生过无数经济奇迹,是众多精英驻足过的地方。然而,“互联网+”就像近日持续的高温,无声地侵袭着一幢幢高科技产业大楼。在中国电子大厦的高层里,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导,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先生,希望在流火的七月里,能为企业带来一丝清凉。彭剑锋说,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都显得格外焦虑,是主动拥抱、半推半就,还是抗拒变化,无疑是所有公司的艰难抉择。这个时代对应着新商业模式和新需求,跟不上只能退。正如俞敏洪所说:我们一定要变。改也可能是死路,不改一定是死路。我宁可在改的路上死掉。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关键点
网状价值、有机生态圈
记者: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6.49亿,普及率已达到47.9%,互联网产业正在深刻地影响传统产业,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已在进行当中。从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概括,互联网时代有四个典型的特征:第一,互联网时代是互联互通的商业民主时代;第二,互联网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第三,互联网是一个客户价值至上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的网状价值时代;第四,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共享的 “有机生态圈”时代。基于互联时代的四大特征,会对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彭剑锋:您说的这四大特征可以分别来探讨。第一,商业民主时代对企业的影响是,企业首先要从股东价值优先到各利益群体的价值平衡。从企业治理角度讲,过去是老板、股东说了算,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变得对称透明,各相关利益群体如客户、合作伙伴、员工等的诉求随时可以表达。因此,要平衡价值链所有参与者的利益,这是一个很大改变。其次,企业要从产品思维转到用户思维,遵照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从产品设计上来看,企业面临的挑战已不再是你能设计和生产出什么产品,而是什么产品和服务能让消费者感知和接受,只有超越用户的希望才能赢得用户。再次,企业要从高端客户定位到得粉丝者得天下,让用户成为产品服务的一个组织部分。小米企业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它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与优化、品牌传播,让粉丝来决定产品的改进与创新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谁能跟用户进行深度的交流,谁能走进用户心里,谁就能赢得用户和市场。
第二,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未来。数据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知识成为企业最大财富。企业最大的财富不再是人才,因为人才总是会流动的。企业也不再是业务驱动,而是大数据驱动经营管理。如维基百科,在全球有30万个编辑,但这30万个编辑都不是它的员工。用户既是客户又是员工。它会把不同的客户分成不同的专业群,把要研究的问题发到群里面,由群里的专业人士自己组织项目,维基百科再给予资金支持。通过项目合作制来整合全球的人才,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
第三,客户价值至上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的网状价值时代对企业的影响是,员工和客户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员工变成客户,客户变成员工,共同构成一个价值创造网;人才资源要素是最活跃、最具有价值创造潜能的要素,企业要真正体现出人力资源的优先投资和优先发展;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组织将去中心化,人人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在网状价值时代,人人都可能变成核心员工,变成最有价值创造能力的员工;客户优先的商业模式创新。客户价值免费模式实际是客户价值优先模式的一种体现,这与中国式消费创新是相适应的。
第四,开放、共享的“有机生态圈”时代对企业的影响是,企业必须要开放合作,要构建多方共赢的资源配置平台;要把企业打造成成就员工的平台,所以企业要有两个生态圈:一个就是跟他的合作社区之间所形成的生态圈,另一个是员工之间、团队之间既是独立的自主经营体,同时又能协调共赢;在网状价值时代企业需要有跨界思维,不断打破利益分配格局,高效率整合各种价值创造,敢于创新;此外还要构建共创共享机制。
互联网化
关键点
从传播到经营逻辑
记者:未来,中国多个传统行业的生死牌将捏在“互联网化”手中,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说过,中国的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中国的传统产业,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趋势。互联网本质上是人的革命,是人的思维革命,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关系的重构,也是人的心理革命。您认为,“互联网化”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彭剑锋:我不太赞同李彦宏的说法。在某些领域,互联网的确是构建了新型的业务模式,并取代了一些传统的价值链环节,比如微信等OTT业务对短信的挤压,线上购票对传统机票渠道的冲击,在传统行业业务运作的诸多环节,互联网消灭了不少传统的模式。反过来讲,“互联网化”是依托于传统产业生态基础上的网络化过程,并非是彻底的替代关系,不管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延伸,还是传统产业嫁接互联网的突围,传统产业多年来所积累下的商业本质、产业链优势、供应链资源,是简单的互联网“轻模式”永远难以跨过去的,也是在短期内难以构建的。这
也是传统企业所具备的天然的“防火墙”。
我曾经对互联化的发展阶段做过一个总结,能清楚地看出“互联网化”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第一阶段为传播互联网化,例如门户网站、Email、搜索引擎、BBS、博客、百科、问答、社交网站、微博、轻博客、微信等等。传播环节为网络营销。
第二阶段为销售互联网化。例如淘宝、一号店、京东商城、亚马逊、移动商城、线上线下O2O等等。渠道环节为电子商务。比如阿里小微金融业务可以依据中小店主的交易数据和信用状况,提供小额贷款业务,也开始尝试虚拟信用卡业务,对淘宝用户推出资金透支。京东商城、苏宁易购试水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抢占的是银行信贷、信用卡的地盘。网上水、电、燃气、手机充值,以及网上医院挂号、打车APP等,虽然没有全部代替,但在购买渠道、产品层面上正植入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和基因。
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互联网化。供应链为C2B(消费者到企业)和F2C(从厂商直接到消费者个人)。例如团购、订制化生产、工厂直销、个性化需求满足等等。以天猫双11的节前预售为例,这是一种典型的C2B形式。其流程是在提前交订金抢占双11优惠价名额,然后在双11当天交尾款,这是双11天猫最大的亮点,也奠定了双11当天几百亿的成交基础。此类C2B形式对于卖家的意义在于可以提前锁定用户群,可以有效缓解B2C模式下商家盲目生产带来的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的生产及库存成本,提升产品周转率,对于商业社会的资源节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为经营逻辑互联网化。价值链为互联网思维重构。例如组织、流程、经营理念全面互联网化。目前人们还仅仅把互联网当成一个工具使用,用以解决通讯问题和信息查询。其实,互联网还可以大规模收集、存储人类的行为信息,这在某一程度上有点像人类的大脑。当互联网越来越像人类大脑的时候,互联网就会越来越聪明,可以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这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产业互联网时代
关键点
以企业为导向
记者:在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中,互联网产业出现了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他们在搜索、电商和社交领域都崭露头角,同时他们也代表消费互联网已达到顶峰状态。随着移动终端多样化的发展,智能终端例如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互联网逐渐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到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互联网时代开始从“小C时代”逐步过渡到“大B时代”。您甚至大胆地说出,消费互联网大势已去,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彭剑锋:互联网正进入新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互联网+”时代,但是,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实际上它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我把它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泛指以生产者为用户,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体现互联网对各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改造与交融,形成以互联互通为平台的新产业生态。过去,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是以消费者为导向,而不是以企业为导向。
据调查,2013年,中国的消费者方,互联网普及率为46%,网络零售占零售业百分比为7%-8%,而美国只有6%;中国的淘宝/天猫网中,商品数量为8亿,活跃买家为2.31亿,美国的ebay网商品数量为5.5亿,活跃买家为1.28亿。在企业方,中国的云服务渗透率仅为21%,美国为55%-63%;中小企业运营中互联网使用率为20%-25%,而美国则高达72%-85%。
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调查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电商零售额达到3000亿美元,互联网经济占GDP的份额高于美国和德国水平,达到4.4%;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人,中国智能终端设备数量为7亿台;预计从现在到2025年,互联网对中国GDP增长贡献份额会达到7%-22%,中国每年可
节约医疗支出额度6100亿元,由于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年GDP增长潜力幅度之差为10万亿元,相当于澳大利亚目前全年GDP总额。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是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是用户主体不同,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个人用户提升消费过程的体验,而产业互联网主要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能源等作用;另一方面是发展动因不同,消费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在阅读、出行、娱乐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使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产业互联网将通过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得到推进。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而是以“价值经济”为主,即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创造出不仅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因此,我认为消费互联网大势已去,产业互联网时代悄然走来。
焦虑症是一种流行病
关键点
主动拥抱“互联网+”
记者:许多传统行业可能还未从“互联网化”的噩梦中惊醒过来,“互联网+”的海啸已迎面扑来。每个行业都想搭借顺风车,进行战略转型和升级。可是您讲了这么多关于战略的内容,很多企业家还是不知道如何拥抱“互联网+”。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在谈到传统家电零售业的商业模式“被颠覆”时说过,几年前,人们还在为苏宁、国美之间的“美苏大战”揪心时,谁也想不到,以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为代表的电商,竟以低价竞争优势,横扫整个零售业。在低价冲击下,一些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行业日趋萧条。以传统百货业为例,有机构发现,从2014年1月到2015年3月,百货业歇业持续。一家商场的经营者焦虑地说,在“互联网+”时代,百货行业有可能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行业”。这种“焦虑症”像流行病一样传播在各个行业,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迷惘、纠结、忙乱等症状的?
彭剑锋:正如您所说,“焦虑病”就是一种流行病,传染企业的各个层面。企业家主要的症状是:迷惘,找不到方向,战略迷失,心理没底;纠结,传统模式没出路,又找不到新的出路,“+”什么?怎么“+”?转型与融合找不到切入点;忙乱:想要变革却没有成熟的套路可循,变革病急乱投医。中高层管理者的症状是:倍感压力,思维跟不上,能力达不到要求,业绩增长摸不着门。激情衰竭,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基层员工的症状是:茫然而不知所措,不了解上层在折腾什么?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漠然面对“互联网+”,又担心饭碗不保。
海尔的张瑞敏也有焦虑。海尔去年裁掉1.6万员工,今年还要大刀阔斧,裁掉1万名以中层管理者为主的员工。裁员的原因显而易见,家电制造业的利润薄如刀刃,从利润增长的角度看,曾经是中国制造业代表的海尔近年来放缓了前进的脚步。相比同行,作为第一位跻身千亿俱乐部的家电巨头,海尔如今在制造业上的盈利能力,被同属千亿阵营、员工密集型的格力、美的反超。这让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张瑞敏不由得发出了“自杀重生、他杀淘汰”的感慨。
再以酒店行业为例,随着APP的普及,OTA(无线下载)各显神通,又是综合服务平台,又是手机门户。本来OTA每间房挣的钱就是传统酒店的两倍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还会抢去更多的市场份额。
可是OTA的日子也不好过。梁建章回到携程网后,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又是并购,又是投资。除了要对付来自去哪儿网和艺龙网的竞争和蚕食,还要提防阿里和腾讯的顺手牵羊,真可谓呕心沥血。
再看看BAT的日子。马云被腾讯的微信弄得焦头烂额,也处于明显的焦虑中:内部强行推广“往来”;匆忙推出手机游戏;收购微博;甚至传出入股360的消息,要知道,“傲娇”的马云曾经扬言:阿里与360 永远不合作!
马化腾呢?也在焦虑,且看他的一段话: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趋势的话,其实就非常危险的,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可能灰飞烟灭了。
看来大家都在焦虑,都在纠结,都在苦苦思索和寻觅。跟14年前互联网浪潮一样,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给企业界带来无穷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转型的危机和被淘汰出局的恐慌。
马云曾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两年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对传统金融机构构成巨大挑战。感受到压力的不只是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焦虑也正在进行时。
美团网CEO王兴说,在2011年之前,感觉自己就是互联网企业。但是,2011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企业又开始细分,分为了传统互联网企业和移动互联网企业,而如今又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跑得不够快,互联网企业同样会被淘汰。实际上,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因为线上发展能力有限,拖累了线下的发展。所以说,各行各业,各阶层人员都在焦虑。
医治“焦虑症”,药方在哪里
关键点
线上线下融合
记者:如果我们自己不革命,早晚会被别人革了命。传统企业兢兢业业地求生存、谋发展,却被一个个年轻的互联网后辈企业轻松超过,就连号称互联网起家的携程网也没有能幸免。“去哪儿网”上市一年不到,市值已经是携程网的一半多。很多企业,沾点互联网的光,换个互联网的新打法,轻轻松松地就超越了传统企业的市值。古人说“天道酬勤”,难道传统企业这么辛苦,这么努力,都没用吗?天道在哪儿呢?您能不能试开一张医治“焦虑症”的药方?
彭剑锋:我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我们明知道企业应转型,却不知道该怎么转;我们明知道应主动拥抱互联网,却不知道该如何拥抱。如果非要我开一张药方,我只能遗憾地说,我开不出来。因为所有企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咨询专家也都在尝试着下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是O2O,也就是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现在热门的O2O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大众点评网、团购网站等,传统服务业大多寂然无声,因为它们不知道怎样和O2O联系上。
面对互联网的变革,做鸵鸟是不行的。我们要用互联网精神打造传统服务业。不仅仅是要使用互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何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
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但是互联网时代,这个重要的三位一体被解构了。正是因为工业化的发达,产品和生产能力不仅不再稀缺,而是极大地过剩;产品更多地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渠道垄断变得不可能;最根本的是,媒介垄断被打破,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体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单向传播式方式宣传热门商品、诱导消费行为的模式不再行得通了。移动互联网进一步颠覆了现有的商业价值体系和参照物。过去,零售商和品牌商习惯了自吹自擂,而粉丝经济的核心是参与感。企业应当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到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中来。
互联网也颠覆了价值创造的规律。我们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痒点,为客户创造价值。就像雷军说的:要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来。如果仅仅提供商品本身的消费价值,由于大量同质化商品的存在,粉丝是没有动力去买你的东西的。
许多新兴互联网O2O企业,做的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利用服务和产品的过剩,跟商家讨个好折扣,以此吸引大批客户,低价批发低价销售,美其名曰“团购”。收集一批用户评价,给商户评级排名,再设法跟商家或者用户收钱,这样的就叫“点评网”。一旦他们聚敛了巨大的用户,就跟过去的分销渠道一样,垄断了商家和用户交流的渠道,就会有很强的话语权,就会在两边赚取超额利润,但更多地是向商家获取高额佣金。过去工业化时代的国美、苏宁,就是上一代的渠道垄断者。
因此,传统服务业要在新格局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但是我还坚信: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代替不了线下的实体体验。比如,酒店做好产品和服务,餐厅做出美味的菜品,永远都是线下企业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线上平台永远无法替代这种体验式服务。互联网提供了我们跟用户沟通和交易的更有效手段,不需要或者极少需要任何第
三者插足其间。我认为,最好的药方就是线上线下相互取暖,共同发展。
新一轮人力资源管理危机
关键点
危机预警HR
记者:学术专家和企业老总的双重身份让您既有理论的高度,同时又掌握着大量的实操经验。请您分析一下,在“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会面临哪些挑战呢?
彭剑锋: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管理界,大家对“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讨论得比较激烈,称之为“互联网+”。一方面,我认为“互联网+”的说法并不准确,准确地说应该是互联网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化经营,或者说是产业互联网时代。我认为,在新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第一,选人比培养人更重要。在互联网产业化时代,企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就是人才的供应链的打造,另外一个要防止后院着火,构建起人才的防护链。这两个链条应该说,不管是对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的靠近,还是互联网开始向传统企业的渗透,都使企业不得不应对两面作战的问题,面临双链条价值链的挑战。
第二,互联网专业人才与传统产业人才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这涉及空降互联网人才的存活率与忠诚度问题。传统企业在转型时期,首先面临着存量人力资本的潜能开发问题,包括哪些人才是可以进行潜能开发的,哪些人才是要进行能力管评的。除了存量以外,还包括增量人才的引进,对引进的人才,如何对他能力进行二次开发。
我们现在面临的矛盾是,大量的传统产业在引入互联网人才的时候,会面临着与互联网原有的人力资本价值思维上的矛盾。比如说传统企业本身人力资本成本很低,现在大力引进互联网人才本身面临高薪问题,空降的互联网人才跟传统人才待遇差异非常大,如何来平衡地面部队跟空降部队两者之间的待遇差异。另外,就是我们所讲的互联网现在强调客户价值优先,这样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传统企业家希望短期能看到实际效果,但是互联网的投入,让很多传统企业家心里没底。此外,还有个性尊重、有效授权、容错率等矛盾。
另外一方面,互联网人才如何去了解传统产业,并找到自己的价值创造点,这个也是现在互联网人才在传统产业很难存活的关键。
因此,HR要创新企业的工作环境,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方式,不能用传统产业的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去评价新型的创新性的人才,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真正具有跨界的思维。
第三,产业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定位、职能转型与新能力。从我们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大趋势来讲,不管是华为也好、腾讯也好,都在推行所谓的“三支柱模型”,三支柱模型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的新的职能。三支柱模型,基本上把人力资源分成三个部门,一个是人力资源专家中心(COE),要有产品经理,实际上就是要成立专家中心。从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来讲,在专家中心里面,战略层面是专家,真正思考战略问题的是COE中心,包括战略参与、流程优化、制度制订、确定标准、文化培养等。第二个中心就是人力资源平台部,在腾讯,已经不再叫人力资源平台部了,而是叫共享交付中心,除了人力资源要实现共享以外,同时要向各个业务部门交付人力资源产品服务。这已经变成一个趋势。第三个部门就是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主要负责人力资源政策落定、制度落定。了解各个业务系统的需求,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业务支撑。
很多企业即使找到三支柱模型,同样也面临着三个部门之间的如何协同,如何实现闭合循环。腾讯、华为的人力资源部门,现在都叫项目小组组长,组织内部围绕客户需求,围绕公司战略做项目。项目小组的人员,有的人可能是在COE中心,有的人可能在HRBP中心,有的人在共享服务中心,但是都要参与公司的各种项目的研发与管理。所以这就需要通过项目化运作拆除人力资源职能边界墙,组织项目任务小组与业务部门融为一体,这时候人力资源要实现项目式管理模式与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这里面就面临着绩效考核也要发生变化,我把它称之为复合式绩效。既有岗位绩效,又要有项目绩效,对人力资源管理传统职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方式、组织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以华为为例,整个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跟原有的完全不一样。他的全球COE是专门研究绩效、专门研究组织、专门研究需要发展、专门研究劳工关系等等,主要是从专业角
度进行的。HRBP是按照业务线进行的,共享服务中心是面对整个公司来建立共享服务体系。所以这个人力资源部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完全不一样,需要:上能够跟战略去对接;左能够给业务提供支持;右能够运筹全球的人力资源,形成人力资源服务的生态圈,打造人力资源服务的供应链;下要关注员工需求,让员工能够参与,同时也要让粉丝纳入人力资源体系里面,从粉丝里面挖掘兼职的人才。从粉丝里面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贡献,应该说是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的职能和全新的挑战。
第四,人力资本价值主导时代,如何给人力资本定价。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本真正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过去我们说在传统经济条件下,货币资本占主导地位,所以利润都被货币资本拿走了。现在到了人力资本时代,人力资本说了算,就面临着你要参与利润分享,分享多少?多少归你来分享?这就面临着到底怎么给人力资本进行定价,分配比例怎么确定。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多新概念,如人才众筹与人才IPO,这就涉及到人力资本管理。价值管理要重新回归到三个要素,一个叫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一个叫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价,还有一个是人力资本的价值分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典的人力资源价值管理三要素。
第五,去中心化、自组织、创客化对基于能力的任职资格的挑战。从华为开始,在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源体系,就是传统的任职资格体系。但是传统的任职资格体系现在面临的问题,在构建任职资格标准的时候,基本上是站在昨天看明天,我们在设计各种人力资源任职资格标准的时候,基本上是所谓绩效优秀的人跟绩效不好的人。依据绩效优秀总结最优事件,形成我们所谓的任职资格体系。任职资格标准基本上是基于过去的成功来看明天,来为明天选拔人才。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的思维是站在后天看明天。
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人才没有非常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比如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结构之中,不像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人的职业生涯是可以非常清晰的规划出来的,但是像在小米,在很多的企业连职位都没有,人人都是一个工程师职位,这就面临着传统的任职资格等级制度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挑战,到底要不要继续坚持搞任职资格。对任职资格本身来讲,如何来建立复合式人才标准的任职资格,这就需要我们打造新的成长链。
第六,人才高流动下的员工满意度与敬业度及员工共享服务。在传统经济跟互联网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就是双方人才的增长,如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与敬业度?是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才得到回报,还是企业先满足员工需求以后,员工再做贡献,然后企业再给员工回报呢?
很多企业人力资源完全是基于互联网如何去满足员工需求,以及提高员工对人力资源产品服务的价值体验,所以这就面临着人力资源产品服务的设计。如果一味基于员工的需求,人工成本就会上涨。如诺基亚,一味以员工需求来构建人力资源体系,导致企业的高福利,所以我们现在提出的理念叫基于回报的需求满足。另外,就是一个企业如何打造员工服务链,建立企业员工共享服务中心。在互联网时代,针对80后、90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人力资源需求要得到认可,需要得到精神鼓励,所以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现在推进所谓的全面认可激励,全面承认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及努力,给予特别的关注认可和奖励。
第七,活力衰竭与持续激活。市场造就了很多富翁,当这些人富裕起来,靠什么持续激励他们。互联网企业讲小资,追求工作生活平衡,但是跟传统企业一结合,他们所需要的是狼性,那么狼性跟小资之间如何实现有效协调?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团队到传统企业去,互联网的员工就会说怎么没有咖啡?开会居然没有茶点?传统企业会认为茶点是成本,咖啡也是成本。我们现在说企业要尊重人性,要洞悉人性,但是最终要回归到以价值操作为本。虽然强调小资,但是也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我认为竞争淘汰机制是持续激活企业一个永恒的人力资源的真理。我鼓励企业要尊重人性,要让员工幸福,但关键是让谁幸福,让谁有体验价值。如果让懒人、不创造价值的人都有体验价值,这个企业离死亡就不远了。
第八,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效能面临的挑战。互联网时代最终还是回归到人力资源的效能管理,如何基于大数据优化人力资源的共享服务,如何培养人才价值创造力和战斗力,这都是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
用蜕变术拥抱互联网
关键点
借鉴中自己摸索
记者: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在产业互联网的紧
逼下,很多中小企业正在举步维艰地转型。对于HR来说,只有做出战略、技能和思维上的改变与转型,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您能否举一企业案例来说明,互联网精神带来的企业蜕变?
彭剑锋:我想说的是,并没有具体的方法告诉HR该如何做,就像之前我所说的,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今天谈的所有话题,也只是把这些问题摆在HR的面前,给各位HR提出一些方法论的问题。HR要在做好基础事务的前提下,把握这个时代的特征,提升互联网思维,针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型创新。以小米为例,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小米能够进入全球手机产量前三名,我认为主要得益他们对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把握,以及在此之下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在管理方面,雷军和他的团队有很多创新的理念和做法。
比如,雷军认为人力资源80%的时间应该用在找人上,要找最聪明的人,跟最聪明的人合作。过去我们一直讲企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但小米颠覆了人力资源理念。为了找到聪明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同事不够优秀,不但不能有效地帮助这个团队,反而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要把产品做到极致、要超越客户需求,人才必须要是超一流的。靠内部培养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不惜代价去市场上挖。小米研发团队从14人到400人,整个团队平均年龄33岁,几乎每个员工都来自最优秀的公司,如谷歌、微软、金山、摩托罗拉。
此外,小米的组织完全是扁平化的,7个合伙人各管一摊,形成一个自主经济体。小米的组织架构基本上就是三级,核心创始人――部门领导――员工,一竿子插到底地执行。他不会让团队过大,团队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就要将其拆分,变成项目制。从这一点来看,小米内部完全是激活的,一切围绕市场和客户的价值,大家进行自动协同,然后承担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在小米,除了7个创始人有职位,其他人都是工程师。因为组织扁平化,在管理上就能做到极简化。小米从来没有打卡制度,没有考核制度,就是强调员工自我驱动,强调要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强调责任感。
很多人说小米是“去文化”管理,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文化和价值观管理。靠价值观凝聚人、吸引人,一切围绕客户价值,组织扁平化、管理简单化,这是我们从小米的实践中看到的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蜕变。
记者手记
你焦虑,说明你未与时代失联
“24小时之内你最需要什么?”调查说,排在第一的是手机,排在食物之前。互联网成了人们另一个外挂“器官”。无论你在哪,我都在网上等你。李白诗云:“问以经济策,茫如堕烟雾。”说的是人有局限性,故而焦之虑之。“+”时代击鼓传花,传到HR手里,你敢接吗?一双白加黑的双眼要看清“+管理”的斑斓。你焦虑,认证你未与时代失联。带入感总比抽离感更让你满怀期待。
前几日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一本书――《一等一的疯狂》,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加米博士所著。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十分赞成:历史是由伟人以及他们的精神病创造的。而商业史,同样由管理者群体一次又一次焦虑所创造。
给你写个诊断书,诊断传统企业的焦虑症:从“去中心化”到“扁平化”。为什么腾讯会采用项目组机制,并允许彼此之间进行竞争?为什么阿里会提出“小而美”的公司结构?为什么海尔会实践“倒三角”理论?现在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推行“去中心化”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网状化特征明显,值得注意。
一、“台网联动”的内容阐释
所谓“台网联动”是指广播电台与广播网两者相互渗透、整合,由台网联动形成强大传播合力,台网之间融合成一体,从而开创了广播传播的新形式。
(一)“台网联动”本质是媒介融合
“台网联动”无疑促进了新旧媒介的融合,台网实现无缝化的对接,从根本上看“台网联动”本质是媒介融合。构建广播电台与网络媒体联合报道平台,是“台网联动”首要要义。
目前,广播“台网联动”可借助网络平台,开设多点直播室;建立多语言报道平台,改造网上音频在线服务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直播服务的负载能力,实现音频广播节目直播、点播和录播服务,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与此同时,“可视化广播”已经成为“台网联动”亮点。视频的加入弥补了广播单渠道传播劣势,使广播报道可视化、多维化。“可视化广播”是广播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台网联动”开辟了网站与广播互动传播的新领域。通过节目与网站的互动——各类网络视频互动演播、多媒体博客互动模块,实现了电台节目与网站的互动,促进广播节目和主持人与网络受众之间的交流,扩大了节目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广播节目与网络论坛互为推广,听众、网友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舆论引导力。
(二)“台网联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台网联动”可以理解为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组合、利用网站与电台的新闻资源、传播资源、人力资源,使网站与电台互为动力,共同发展。首先新闻资源的共享,可以使网站与广播同时受益。重要直播、重要访谈、重要嘉宾资源实现新闻资源共享,并充分整合新闻现场内外的人力、设备以及新闻资源。其次,整合传播资源。利用共享的新闻信息资源,在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载体上的“一次生成、多次”,充分发挥广播资源优势与网络互动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十分重要,广播人才与网站人才形成合力,新闻报道事半功倍,从而全面盘活现有人力资源。通过以上资源的优势整合与配置,将有利于网络和电台的受众资源得到整合,共同受到关注。
二、案例分析——内蒙古电台与内蒙古广播网的“台网联动”
1.优秀媒资共享。由内蒙古广播网(.cn)的栏目设置中可以看到,内蒙古广播网现已实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9套节目网上直播,123个重点栏目在线点播。同时拥有9套频率的记者队伍,在内蒙古全区各盟市都驻有记者站,还有遍布全区各地的通讯员队伍,以及与各盟市广播电台有新闻共享平台,24小时不间断传稿。内蒙古电台9套节目均有专区,均设联络员专人提供内容更新服务及活动动态报道;各记者站均在传稿平台上传稿,部分记者站还负责地方频道的维护和内容更新;内蒙古广播网还承担着全区各地三级广播电台的新闻稿件传稿互动,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广播资源是网站新闻资源的根本保障。
2.重大选题联合播报。内蒙古广播网在全国和自治区“两会”、十、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等重要会议期间,都在现场和前方设立多媒体直播间,实现了音视频同时采制、会内会外直播互动。无线广播与网络联动的全新报道模式,将同一音视频资源以广播和网络等多种方式予以呈现,避免重复采制,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联合播报的方式促使广播和网络联动、互动,取得很好效果。目前该报道方式已在重大宣传报道中成为常态,有效实现了网站与各频率的互动及资源共享,将图文、音视频与网络整合,构建信息传播、互动和服务平台,向内容资源和传播通道的全媒体化方向迈进。
3.社会活动赛事互为宣传。内蒙古广播网对外以独立媒体单位呈现,经常会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赛事来提高知名度,同时借力内蒙古电台各频率的新闻资讯类节目和娱乐类专题节目,将活动及赛事的各段进程进行跟踪播报,为活动造势。内蒙古广播网自2012年1月启动富民强区——首届“和谐内蒙古”拍客活动以来,先后策划了“飞扬青春、走进校园”摄影作品展和走进锡林郭勒采风活动,不断将拍客大赛推向新的。这些活动均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以专题节目形式邀请相关嘉宾参与讨论、分享经验,获得了不俗的反响。作为广播受众,常常是些移动人群类似车主和搭乘者,亦或是购买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等,这些都是网络媒体往往难以辐射到的。所以,借助传统广播的力量,开拓更为广泛的宣传平台来扩大网站活动的影响力,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活动本身带来的影响力就不只局限在网站本身了。
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台网联动”的优势体现
由上述案例可知,广播“台网联动”提升了广播的网上影响力,不仅新闻报道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开创了一种媒介融合环境下“台网联动”的新模式。
(一)实现多媒体直播报道的常态运用
按照“台网联动”传播战略,进行了创新设计。以发挥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两会”报道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报道形态的突破,实现多媒体直播报道的常态运用。真正实现了全部直播节目“文字上网、图片展示、音频点听、视频再现”的多媒体直播的报道模式。
(二)实现报道空间的全媒体拓展
“台网联动”有效突出了节目的亮点,一些重大报道、重要节目在网站首页显示的同时,及时开通论坛与网友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了“广播、网络”双平台,音频、图文、网络视频多形式的传播,有效实现了报道空间的全媒体化,日益凸显媒体的主阵地优势。
(三)实现“台网联动”下的新闻变革
媒介融合下的台网在走向联动之后,新闻也开始以一种变革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
首先,融合新闻。“台网联动”是融合新闻的基础,融合新闻是“台网联动”的产物。直播中选用相关新闻,在广播中滚动播出,补充了广播新闻资源,“台网一体”实现了网络新闻与广播新闻的互动融合,传统广播与网络传播相映成辉。其次,个。“台网联动”下的新闻变革就是要将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其三,扩大影响。“台网联动”成为一个立体化的信息桥梁,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记者在进行音频采访的同时,用摄像机记录下调查的全过程,再根据网络视频营销的规律,将这些素材进行重新“切片”、“包装”,放于网上二度传播,发挥着多层次的传播功能,提升了广播的影响力。
五、结语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受众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广播节目的听众,广播网站的用户也被纳入进来。在台网联动过程中,这两大群体不断交叉转化,成为了新型的广播受众。与传统受众不同,新型广播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呈现鲜明的特点,他们不仅浏览媒介的速度更加快,而且对媒体频率的转换频次增加。
没有哪种媒体能够独占受众的所有空间。要在激烈的网络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和受众目标。内蒙古广播网在充当内蒙古电台传统广播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发展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网络媒体的发展。网民群体庞大,不可能“一网打尽”,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其次,要根据目标网民的需求,安排网站内容,进行节目开发,适时对位的节目才会有市场;致力于网络栏目合理规划,扩展各栏目信息容量,创办亮点栏目、重点栏目,是吸引受众、增加网络影响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