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家校合作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反思

第1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关 键 词 家校合作;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2

当前,教育越来越从封闭走向开放,其中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家校合作的日益密切。为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家校互动中既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实现新的跨越。这不仅是办学理念的突破,更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行动。

一、在家校合作中丰富教师教育经验

教师是家校合作的主体之一。教师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协同育人,不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丰富教师教育经验,实现教学相长。

1.提供教育所需的独特资源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宽广的育人视野,更加灵活的教育形式,掌握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家校合作正好为之提供了可能。

一些美国教育家认为,孩子对学校的态度通常受到家长的影响。当家长对学校和学校的教师感到满意时,他们的孩子就有可能遵守学校的规则,在学校有良好的表现,并对学校的鼓励和支持有积极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把家长看作学校可以依靠的、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1]在家校合作时,教师与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家长置身同一平台,教师基于这个平台拓展视野,与家长增进交流,或请家长开设讲座,以此弥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同时,在家校合作中,因为家长的关注、参与和鼓励,教师又自发地对本职工作产生更强烈的责任心、主动性,积极获取家长有益建议和意见,从而调整身心状态,提升专业素养。

2.提升教师教育的技法技能

实践表明,家校互动与合作的关键是沟通。如何实现成功的沟通?对此,台湾著名家长工作者詹智慧在《家长动起来》一书中指出,成功的亲师沟通有四部曲,即平等、对话、共识、合作。[2]这告诉教师,在家校合作中,为方便家长接受学校意见和建议,教师要把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放在首位,因为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是人性的本真体现。教师要以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理解家长,去表现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以此换来家长的信赖与支持。例如对爱挑剔的家长,教师就不能简单地敷衍了事,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回避,而应尽量满足其要求,主动介绍孩子在校表现等。如此在频繁的沟通中,教师的教育技能技法必将得到锤炼,实现专业发展的质的提升。

3.形成教育质量的叠加优势

开展家校合作,有利于确立融洽、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优势互补。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家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被充分调动,大家努力担当起各自的角色责任;二是教师与家长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能促进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要求、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统一、协调及互补,教师和家长都能获得彼此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两方面的优势叠加起来,就可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在家校合作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中,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和兴趣等,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差异,从而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各种教育问题和案例,与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和感受。在此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会在不断尝试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调整自己的教育措施,最终使教育走向成功。

1.自我反思之一――如何提高沟通能力

如上所述,在家校合作中,顺畅的沟通十分重要。为此,教师首先要反思如何把握家长心理,充分锤炼沟通技巧。如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在与家长沟通时首先要树立信心,且真诚坦率。教师应坦陈自己的想法、感受,通过真诚的讲述和耐心的交流,消除家长对自己的担心。比如六年级学生小亮在家长眼里内向好静,但在学校他却酷爱运动,且活泼可爱,上课时还经常有意无意地捣乱,这让老师们颇为头痛。然而,小亮的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因此对孩子的行为也很不理解。可见,老师如能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经常向家长“告状”,艺术地处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那么小亮也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其次,教师应常常反思自己对待家长的态度是否坦诚。有时候,教师大胆承认自己的不懂,向家长求助,反而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比如,后进生的家长往往对经常反映孩子问题的老师“敬而远之”,因为这些老师总是从负面的角度评价孩子,对孩子的看法片面僵硬,导致家长和教师之间产生沟通障碍。因此,如果教师能从多维评价的角度反映孩子的在校表现,并以具体事例来说明孩子的成长状况,就一定能争取家长的理解,赢得家长的配合,从而更顺利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2.自我反思之二――如何开展行动研究

开展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教师积累实践智慧,形成专业自信。目前许多教师在行动研究中还比较盲目,实效性有待提高。而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能主动根据孩子身上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并在反思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法。如,教师在开展《创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中,就树立了“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总结一段时期内孩子的行为变化,就此进行互动交流等。这不但能帮助家长逐步树立科学育儿理念,使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不断提升,而且也能让教师体会到教育创造所带来的快乐与愉悦,有效提升他们行动研究的热情,避免产生 “孤军奋战”之感。

3.自我反思之三――如何科学处理信息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运用信息的最大障碍不在技术使用层面,而在如何运用技术合理有效地传递信息。当前,家校之间的很多沟通都从面对面转变为线上虚拟,由原来声情并茂的表达转而为冷冰的文字,而其中一些信息更是在来回传递中逐渐失真,导致各种分歧和误会。因此,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文字沟通时,一定要把好关,切不可随意发送无关教育的信息,对必须发送的即使是简单的通知,教师也要字斟句酌,细致检查后再向家长。

同时,教师要在与家长的沟通互动中,不断反思如何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更好地有机融合的办法,通过微信、微博、QQ等各种信息技术平台,尽量完整、充分地向家长传播。比如运动会、艺术节的有关信息,就可在平台上对家长进行现场直播和交流互动,以实现家校沟通的及时有效,增强育人体验。如此久而久之,教师处理问题信息的能力必然提高,专业素养得到发展。

第2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关键词:家校合作;方法途径;存在问题;沟通合作;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目前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调。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过程中,占绝大多数内容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其次是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业余爱好、心理健康等则较少提及。此外,家校合作的方式,目前看来仍然是以家长会为主,或者学生家长主动寻找教师进行询问,或者在有需要时教师在电话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须知,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大环境下,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并不足以让其中任何一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家长会这样的方式也仅是对学生中间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沟通,对于学生本身则难以深入分析。这样单一的方式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学者陈家麟指出,家校合作应遵循“把单纯从学校出发,要求家长配合转变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原则,[2]而现在许多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原则,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减少家校纠纷的途径,或看作是学校评优的项目。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对家校合作效果感受最深的人是学生。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愿望与能力,因此家校合作不仅是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也应该是学校与学生的合作,家长与子女的合作,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合作。要知道,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教师给学生的压力会无形地传递给家长,家长就会责备学校,学校转而又将压力施加给教师,产生恶性循环。

二、建立家校合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利用家校联系册增强家校的沟通与合作。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进步,并都希望教师把这些进步告诉同学、家长。而作为家长,也想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真诚的赞美。所以,作为教师,写家校联系册时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在要求中渗透赏识。同时,要引导家长分享自己教育辅导孩子的“实战经验”。这样,家长之间既可以相互学习,又能及时反思、整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年级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能立刻理解、记住,常常达不到教师的要求,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了帮助家长了解教师的要求,教师可以不定期写《致家长书》,在公开信中反馈班级情况,表扬表现优秀或取得进步的学生,介绍本班学生家长的成功做法和其他教育方法,并提出下一阶段的要求和重点。

(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智能化,许多学校和家长开始利用QQ、微信、网站等及时进行沟通互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家长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等,既便于众多家长之间有效交流,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将学校的教学计划等诸多内容又好又快地进行公示,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如学校组织家长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家长见面会,以及组织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一对一交流。交流见面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让家长走进课堂。我们可以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这是家长学习新课程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进入课堂中实际感受。每个学期,都安排几天“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进入课堂,观摩“新课程教学”课,和孩子一起直接感受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有家长的互动,特别是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动手实践研究,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不但使家长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使家校联动的开展更深入、更和谐、更有效。家校互动、合作,是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快乐的有效途径,把学校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将教师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家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参与家校合作,与教师、家长平等交流,共同反思。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只会加剧学生的叛逆,与其一味地纠正学生缺点,不如让学生自己反思,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商量解决办法。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有机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从而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教师和家长产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可以作为调解员帮助双方了解事实,化解矛盾。

三、结束语

家校合作是新时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 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必将推动学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研究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自己力所能及解决的问题。 “校本教研”有三个层面:自我反思、同伴合作、专业引领 。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回头看,自我批评,重新发现教学的意义。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备十年课,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师,如果做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大力倡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一课一反思”,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引导教师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课后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是学校评价教师教案的一项指标。每一位教师的课后反思都记录着他们专业成长的足迹。

二、同伴合作

“同伴合作”即“集体备课”,就是同一年级或同一学科的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我校结合实际,在“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教研活动中,积极践行“同伴合作”,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先由一位老师备课、上课,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听课。课后,先请上课老师“说课”: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设想,说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然后听课教师进行评课,重点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执教老师说的和做的一致吗?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3. 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 对执教老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清晰的建议(至少三条)。老师们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中,畅所欲言,有的放矢,讨论得异常热烈。在汇报交流中,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视觉发表了各自真实而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对一位年轻教师上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祖父的园子》一课,老师们有一个共识:拓展延伸中作者简介及其小诗和《呼兰河传》的推荐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高年级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把课文当做一个例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主动阅读,学会学习,这一点设计得很好。老师们的建议是: 1.对“排比句”解释不清,请弄清排比句的概念,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2.评价应多元化,多鼓励学生;3.请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把时间花在教学的重难点上。对另一位老师上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老师们都感觉到上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干脆利落,学生训练有素,计算速度快。老师们对她的建议是:1.请适度放慢语速,特别是在讲重难点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让所有学生都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2.“亲其师,信其道”,请多一点微笑,亲近学生,相信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教学效果会更好;3.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再放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当时有一位老师提出:上课时,老师要注意数学的严密性,教学术语一定要正确。如:老师把体积单位“cm3”读作了“cm立方”。当时,现场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议论。“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这个小问题竟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经过激烈地讨论,老师们终于达成共识:体积单位(cm3)应该读作“立方厘米”。

评课后,执教老师虚心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再次上课,其他教师继续听课……直到课堂教学效果满意为止。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课”变成了研究的载体,不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不仅引起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关注,而且通过互相交流切磋,启迪智慧,学人之长,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所有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专业引领

第4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一、要不断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教学无止境。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持续不断的学习。朱永新教授子在他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这样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像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要求的。”读书,读好书,这个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读书,学习,可以增加我们的智慧,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升理念。学习其实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我们不仅可以向书本学习,还可以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凡是觉得好的东西,都可以大胆的拿来,整理加工,化为自己的东西。

报纸杂志是很好的学习渠道。一些老教师至今还保持订教育期刊的好习惯。平时,《语文教学通讯》、《教师月刊》、《高考》、《教学档案》等是我经常翻阅的。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就要系统的读一些东西,尤其是要养成读一些好的教育刊物的习惯,因为这些刊物等及时反映最前沿信息,传递相关人士对教育的思考,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对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只要我们的学习不停止,坚持实践,最终我们会成为学习型教师,进而成为有自己思想的优秀教师。

学习还包括“爱”的学习,这里的爱指“理解与尊重”。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的选择。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理解与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及时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反思教学收到众人的青睐。《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一书的序言里这样说:“教师要想从优质教学升至有效教学,反思是关键,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并有效实施反思性教学:在反思中感知学生的学,在反思中修正自己的教,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已有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反思也是反观我们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反思课堂的成功与失败,哪怕是很细微的地方也要及时反思。因为勤于思考的教师,最后都会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教育修养。领导和专家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会经常从几个方面进行反思追问:

1.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2.我的教学有效吗?

3.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教学?

4.哪些教学环节还需加以改进?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应贯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学生是第一位的,因为他们才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思考出发点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如何才能达到师生双赢的结果。课前思考学生特点和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结合,课上关注学生的接受反映和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是否到位,课后反思是否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要最终落实成为文字,写成教学随笔或者是教育日志,总结经验,提升教育能力。

反思还包括听课后的反思。学校里免不了要听课,其实年轻老师更应该主动去听课,不管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还是刚刚登上讲台的新教师的课,我们都有必要去听听。听听他们在哪些方面处理的巧妙,及时学习。人无完人,其它老师的课上哪些方面欠妥,更要细心记下,以免自己在这方面再次出错。这些对我们很重要,因为优秀总是从坚持做好每一个细节开始的。

三、要学会合作

有些谚语说得好啊“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21世纪是个竞争与合作同在的时代,合作是我们成功的基础。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会合作的学生。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聊多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给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学会探讨、交流与合作。合作市和谐社会的动人乐章。

合作首先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就是要学会与学生合作,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以他们的身心发展阶段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去考虑问题,设置问题,相信教学相长,与学生合作,共同学习,也能提升自己。爱学生但是不迁就学生。

一个人的精力和智慧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学会与同事合作。在业务上和同事相互借鉴,相互讨论,相互支持,相互启发,资源同享,智慧共享,一起成长。不同学科同事之间也可以有合作的,交换思想,拓展思路,何乐而不为呢!

第5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的角色正从原来的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逐步向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者、教学设计的伙伴合作者、教学策略的决策者、教学过程的反思者转变。随着学校现代化信息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每位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的学习者、受益者和运用者。教师可以直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性实践,通过校园网博客圈观摩优秀的视频教学案例,可以随时与同行、学生、专家进行互动交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网络下的校本研修,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有效方式

在目前的学校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思意识的滞后的有目共睹的。其原因是常规的教研活动,往往计划2个小时,由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主题研讨等环节组成。但从教师角色来看是被研究者、被评论的对象;从参与态度的程度是旁观者听;从参与过程上分析是一言堂或单向评价较多,即便课后反思也大多注重对具体实践结果的粗浅回顾,缺乏对实践过程的深入反思。这可以说是绝多数教师的专业水平一直以来得不到进一步提高的原因之一。

美国学者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因为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教研组群体,都应该做到善于跳出圈外去主动观察和思考自己是如何实践的。基于这种认识,必须对传统的那种仅组织一次教研活动,然后就进行简单地回顾或“修补”式的教研活动形式做出改进。近年来,我市大部分学校实行了“班班通”工程,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办公,结合这一现状,我们开始依托信息技术积极尝试新的网络教研活动方式。在组织指导各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各学校教研组要成为“合作学习型”群体,改变教研活动更多的被理解为“教学观摩活动”以及成员间又相对彼此孤立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备课组成员合作策划制定本学期教研主题活动和教学内容,一起完成背景材料和教材分析,集体备课形成教案并上传学校教研活动专栏。第二步,提供原生态教学现场,即安排老师在网络教室里上课,学校电教室负责录像并上传至校园网供大家观后讨论。第三步,注重强化个体深刻反思,执教老师上好课后看课堂录像写好课后反思。第四步,教研组内互动教研,然后学校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网上研讨,由于网络研讨扩展了空间和延伸了时间,使课后讨论活动更具有教学实践的智慧。第五步,教研组在大家讨论和集体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等。实践证明,这种教研活动形式要求所有的参与者以自己或教研组成员的特定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并对其所作出的决策和具体行动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进行“定向式”的审视与分析,继而以此为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策略调整和再实践。对教师来说,学校备课组、教研组开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就教学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的平台。特别是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强化“反思重建”理念更能保证教育活动目的的达成:一方面,期望通过活动中教师个体和群体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探讨来唤醒教师问题意识,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讨论的形式期望通过教研组以及全体教师对教研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和反思重建来逐步开放教研活动,进一步弥补教研活动时间和空间约束所带来的益效损失,从而架构起开放的、高效的的新型教学研讨活动平台。

二、网络间的校际教研,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技术手段,与市教学仪器站网络中心配合,在全市有条件的学校中深入开展网络间的区域性互动教研活动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校际间的教学研讨活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教师多受益,这种形式受到教师普遍欢迎。例如,我们通过市教学仪器站网络中心联网,借助多媒体网络视频平台,组织全市具备网络互联互通条件的学校开展校际间的互动教学研讨活动,整个活动由各学科教研员主持,安排一名学科教师在主会场授课,其他教师在各自的学校观摩,然后组织研讨。这样虽然身处不同的会场,但通过网络的视频传播,使大家有了零距离的感觉,也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聆听专家的点评。这种教研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学校之间又可以资源共享,形成校际间的教研合作伙伴关系,达到更好的研讨效果。另外,各学校还可根据教研活动需要,在校园网中收录大量的教学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学科带头人观摩课、优质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教研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让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网上远程研修,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6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如果你是校长,你如何决策?有四个选项:①积极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工作,努力说服大家支持课程改革;②充分尊重教师们的意见,维持原有的课程体系不变;③选择几个有创新意愿的教师,鼓励他们小范围尝试课程改革;④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不变,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设多种促进综合素养的课程,慢慢向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渗透有利于综合素养培养的有关内容。这四个选项也是代表着目前学校管理者的几种常见的决策方式。

在四项选择中,中美校长的选择趋同性很高,选择②的均为0%,选择③的占到了65%和73%。这说明大家都认同采用小范围实验,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家的认识,待时机成熟再全面推进。也就是变革是必须的、但是需要科学稳妥地推进。

我们无法要求教师在行动初期就达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往往越是有自己独特教学经验的教师,初期的抵触情况越严重。这个时候,行政命令的强制干预可能仅限于形式,未必能直达思想深处。所以,初期有部分教师不理解,甚至不作为,我们虽然着急,但并未强迫过。

例如,为了能够更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推进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学校自2015年3月起引入了“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改进”项目。项目的进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前期做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但是让习惯了传统课堂的教师一下子转变思想,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多少还是有些不适应,短时间难以转变。项目开展初期,教师不熟悉模式,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课堂上磕磕绊绊,经常出现教学内容完不成、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还有很多来自项目内的教师的自我不认可以及项目外的教学干部的质疑:学生组成小组会不会随便说话?上课进度无法控制怎么办?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首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问题。我们根据教师实践深入探究以下四个内容:合作小组的组织与管理;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小组合作技能上去了,一部分教师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通过不同类型课程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共同合作设计和实施不同课型,如示范课、接力课、同课异构、单元整合课。在这些课程设计中,教师聚焦问题、共同教研,课堂教学实效得到了大幅提高,教师们开始对这个项目有了一定的信心。

其次,自我反思和外出学习相结合,坚定信心。在项目推进遇到阻力的时候,我们召开项目的反思总结会,让大家看到我们取得的成效,以做得好的教师和班级为范例;同时,走出去,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成功的学校学习听课交流,看到项目的未来前景;结合学校的实际,补充教学主管深入项目,为学科教学的本质把脉,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三,用学生的变化带动教师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不仅充分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自信表达等都有明显改进。教师也慢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教学观念到课堂角色及教学方式,更多的教师被项目吸引,也慢慢开始尝试。正如一位教师的感悟:“如果我们坚持总是扶着学生过河,那学生永远也学不会过河的方法,逐渐变得越来越依赖教师的引导,而不会学习、不会思考,只有把实践和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学生走得更远。”

第7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历程。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就是新颖的教学观念和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制,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简练幽默的教学语言,美观漂亮的教学板书,亲切自然的教学仪态等。而语文课程的内涵是如此丰富,语文教师的职业如此美丽,那么,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下边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在组织培训和自主学习下吸纳并重构新的专业知识体系。

语文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极广,从天文地理,至市井风俗,简直是无所不至。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切入点。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你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自我反思,提高技能

在组织培训和教学实践中探索新方法、践行新理念以提高专业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刚开始,老师们会非常困惑,课堂是师生在交流与合作,那么,老师充当什么角色?课堂教学到底如何进行?

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谈探索吧!精心设计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进入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解决疑难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分组交流,让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这种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同学也踊跃地站了起来;在课堂中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课结束后,再布置拓展延伸练习,既让学生练了笔,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应该放开,让学生在教师恰当的调控下充分讨论,不受教案的约束,不背教学目标和时间的包袱。传授知识决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善于面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总会有所收益,总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的,也才不会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教学感到厌烦。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只要养成了自觉反思的习惯,我们就一定能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既洋溢着成功的自信,也保留着反思的冷静。这样,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会越来越受学生喜欢,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越来越精彩。

三、合作学习,互相促进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三人行,必有我师”。乍看是不经意的交流,疑难问题却在合作同伴的点化下,茅塞顿开。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等疑难问题都能互相磋商。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学习的话题。

教师之间经常合作交流,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我们更加真切的体验到自己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的意义,从与同事的讲述与争鸣中,对教育的看法、认识、见解也渗透其中,一般会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通过反思揭示出教育活动中内隐的思想与理念。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思想,筑成了我们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升华。

四、开展课研,提高素养

在疑难课题研究与探索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们面对的问题,每天都是新的,都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这样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就显得必要而迫切。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连续的探究活动。现如今国家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引下,在各地教委的精心策划下,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设了优良的课研环境和条件,搭建起了语文老师进行课研工作的平台,英雄大有用武之地。

广大教师和多数学校树立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育师,科研育人”的意识,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逐渐开展起来。“科研育人”--学生综合素养明显增强。“科研育师”--教师专业素养显着提高。“科研兴校”--特色学校崭露头角。“科研兴教”--教育质量逐年上升。

第8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一个好校长只有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实践,管理的任务完成后进行认真反思自己成功的、失败的做法,并在下一个管理任务中进行改进、完善,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管理的境界,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师生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快乐。为此,校长的工作状态要处于“四化”的状态,即管理工作问题化,管理问题科研化,科研成果实践化,管理过后反思化。我认为处于“四化”状态的校长,他们对教育事业有信仰,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实践中,取得管理的成效。

2.通过调研座谈,反思总结

我们认为:学校发展必须走文化自觉之路,必须走文化立校之路,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几经探索,我们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只有秉持“团结、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让“和”文化根植于全体师生,给每个学生适合的教育,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走出低谷;只有人心思变,才能主动发展。“团结、合作、共赢”,这不仅是墙上的标语口号,而且还真正是指导我们教育实践的办学理念。以“和”文化的发展理念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的教育实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和谐、共同成长。学校本着“团结、合作、共赢”的教育理念,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分析每个学生的长处,尽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潜能,快乐成长,让学生在不同方面获得不同层次的成长,让他们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比如,我们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先后开发了7项特色校本课程。

(2)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在开发和选择学校特色时,还关注学生、家长的需求。这样的特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比如,我们的寄宿制的开展,就是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家长的心声进行的。

(3)挖掘本土资源,实现学校与社区共赢。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当地民俗风情,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把学校特色与本土特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如“青堡村的书法学会”“毕庄的空竹队”“《保定晚报》的小记者站落户我校”“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生源基地落户我校”,他们常年定期到校进班,和我们的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既解决了师资问题,又使农村乡土文化得到了传承,并将得到不断的创新,继续发扬光大,这样学校的特色就会不断彰显。同时,学校的特色又服务于本土,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3.结束

第9篇:家校合作反思范文

一、新课改下的学校管理团队建设

课改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需要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我认为学校班子扮演好“三个角色”、落实“三个到位”,为新课程实施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扮演好“引领者”角色。学校管理者应参与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待老师所提出的困难和问题,要有积极的态度,要有敢为人先,勇于革新的气魄。

第二扮演好“实验者”角色。新课程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学校领导亲临实践与教师一起实施新课程,有利于发现问题,有利于解决难题、有利于及时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第三扮演好“服务者”角色。我校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和学校四个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和各种竞赛交流活动,让教师走出去与兄弟学校多交流,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服务。

第四做到计划到位。学校研究制定新课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课题研究申报方案,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方案,确定目标,统览全局。

第五做到组织到位。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和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主任为委员的“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集中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第六做到管理到位。学校管理者应分工明确,并用相应的制度规范管理者的行为,让每一个管理者有事可干,人尽其责,使管理有序、到位。

二、搞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教育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是学生美的心灵、健康人格的塑造者。优秀的班主任团队应具备如下能力:

(一)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

新课程改革,班主任必须建立新的“学生观”,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建立新的“健康观”,树立身心都健康发展。建立新的“质量观”,树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教育思想。

(二)班主任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主体观”

新课程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社会磨炼,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转向成熟,自身的优势、潜能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出来。

(三)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发展

在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应是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班主任应该身体力行,认真学习,全面发展。

三、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敢于革新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确立,可以引领教育教学管理的方向,需要形成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1.培养教师队伍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①促进和鼓励教师“自我超越”,学校注意帮助教师产生“自我超越”的愿望,提供教师展示的平台。

②建立“共同愿景”,明确奋斗目标共同愿景是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和目标。

③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抓好校本教学研究。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行动研究为切入点,立足实际教学问题,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2.培养教师队伍的合作精神和开放心态

在传统的教学形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民主、宽松的氛围,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教师具备与多种角色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培养教育。

3.培养教师队伍的反思能力

为了更好的“研究教学,反思自我”我们提出了反思的三个步骤:①行动前反思;②行动中反思;③行动后反思。建立了反思的三种类型:①个人反思;②集体反思;③综合反思(个人和集体互动式全方位反思)。

4.培养教师队伍的职业激情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同样对工作的激情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让每个教师都能找到从事教育工作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健康、合理的激励机制。

四、加强班级小组建设

新课程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班级小组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小组建设搞得好,课堂就会既轻松,效率也高。那么,如何搞好小组建设呢?

(一)优化组合,构建团队

小组成员的搭配主要采用互补式组合。将学科成绩、行为习惯优秀的同学、中等同学与暂时处于落后的同学搭配组合,每组6至8人,并且男女搭配也要合理。

(二)选举组长,竞聘上岗

组长是小组的核心,组长必须有能力、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让学生自己报名参加竞聘,先演讲谈设想,然后全体同学投票确定人选,教师适时提出相应的意见。组长既能挑起重担,有一定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又能清楚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

(三)培训提高,边扶边放

课改搞得好不好,关键在培训,组长和组员的培训这是一个长期而又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过程。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四)及时总结,不断反思

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卢梭道:“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卢梭从哲学角度,深刻地强调了人做为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会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每周利用班会课,总结上周和前段时间各小组的表现情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