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21-03 中图分类号:G64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
(1)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市场,导致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所学的技术与企业应用的技术不匹配、技能经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地修订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紧跟市场需求的步伐。
(3)学生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从主观上缺乏动手实践的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一方面应广开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应及时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设置的结构性调整上,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已经做出了相应调整,比如大方向培养,每两年制订一次大纲。笔者针对第2、3条客观原因,以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为基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进行了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 改革内容
通过深入调研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笔者发现网络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有两个:
(1)传统的网络工程建网管网用网方向,这种人才是低端的专业技术人才,多数高校的培养层次停留在专科层次,并且其培养受网络设备硬件条件限制。另外其就业面也越来越窄,经过多年的互联网建设,很多企业都完成了信息化网络建设,对于网络管理员的需求已趋饱和。
(2)从事高层次的网络开发工作,就业面相对较广,如主流网络设备公司的网络软硬件开发,互联网公司的网站技术开发,企业的ERP信息化网络应用开发,欣欣向荣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物联网产业等。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传统网络人才和高层次网络开发人才相结合的最好载体。要管理好网络就必须知道网络底层开发及网络应用开发过程,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跟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从事新的开发方向。笔者以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具体针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1.1 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传统的C/S应用开发已趋于饱和,除了网络底层服务及应用依然基于C/S模式外,大部分互联网应用都转向了B/S模式。Java EE针对企业级应用的各种需求而提出来的软件开发体系结构,能适应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的分布式、安全性、可扩展性、集成化等要求,已经成为B/S开发的标准之一。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我们打破传统的Socket编程内容约束,引入Java EE应用开发技术,除了讲授HTML、CSS、JavaScript、JSP、Servlet、Javabean、JDBC等基础B/S的开发技术之外,还围绕企业级应用3大框架技术SSH(Struts、Spring和Hibernate)进行分析讲解,详细介绍SSH框架在各系统开发中的整合实施过程,做到所授内容与软件公司真实开发环境接轨。
除了将C/S模式向B/S模式转变,还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起的需要,增加Android移动终端平台的开发内容。“网站+浏览器+手机客户端”已经成为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模式。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网站都是基于这种模式,更多的传统行业企业网站也在跟进,移动互联网大潮势不可挡。
1.2 教学方法
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将Java EE开发的3大框架技术相融合,将网站与AndroidJava开发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网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管网和开发课程融合、利用网络程序开发加深学生对网络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管理网络。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引导学生从事企业网站系统的开发或者移动终端程序的开发,探讨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创业。
(2)明确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开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教学与实际网络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探索以实际工程项目促进教学的有效方式,建设和完善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较完备且动态优化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体系,探索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新方向。针对基础薄弱,只有JSP、Java基础的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的实践,将SSH和Android SDK技术在具体实例的实施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3)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握管理网络和网络开发的内在规律,创建科学有效的复合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尝试创新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方向转移,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移,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思考转移,从教师提问向学生发问的转移,其核心是激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从管理网站开始,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继而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并利用相应的开发技术进行开发,注重学生软件开发经验的培养。
2 具体实施过程
(1)以培养适应就业形势的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明确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网络管理和网络开发相融合。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制订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授课内容,实现两类网络人才的融合。
在学院积极进行大方向培养目标改革的背景之下,建立课程群体系,调整相关大纲内容的衔接,如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等课程组成课程群,培养移动互联网人才。课程群体系是实现知识的复合应用而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这需要积极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在全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影响下,相关教师积极参加卓越工程师的相关培训,利用带毕业生实习的机会到软件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调整课程教学。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修订一次授课方案,保证学习内容和企业需求的有机接轨,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变化。引导学生从管理网络的应用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实施。教师在讲课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标准。针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具体实例系统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讲解,增加学生团队开发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
(2)明确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开发技术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探索以实际工程项目促进教学的有效方式。以学生团队为主体,从组建小网络开始,进行网络管理,开发构建网站并从事后期的维护。以大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讲解,掌握教学节奏,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尽量压缩理论学时,提高实验实践的学时比重。将课程群中原有实践环节整合,形成大实践环节。原有课程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课程设计环节,都是在每门课上完之后各自进行。经过调整,将部分课程设计合并形成实训环节,比如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管理3门课程合并成一个实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网站系统并完成布署、管理、维护等工作。
(3)在网络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积极做到以学生学为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通常学生会对移动互联网的最新应用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再深入,再开发,学生有思想又有技术就可以试着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创业。兴趣和热情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尝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方向转移,教师应起帮助者的角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转移,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思考转移,从教师提问向学生发问转移,利用互联网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活动,为培养复合型网络工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在网络程序设计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学院研究室制度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WEB研究室的无线局域网设计、服务器架设、研究室网站的开发和维护等都是由学生团队完成的。
3 结语
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顺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发展需求,结合目前网站开发技术特点,将传统网络工程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结合,在就业中找到结合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点。
该教改方法针对性强,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充分适应移动互联网技术潮流,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占据优势。在教学内容上,将Java EE的3大框架技术相融合,将Android客户端开发与传统网站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以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以学生团队为单位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从事开发和管理维护。几年以来,我们通过上述方法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就业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今后我们将继续巩固现有教学成果,探索新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以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海文,刘柏,李明霞,产学研结合培养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讨[J],科技风,2011(5):194
早在2001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就开始发展,但是由于移动2G网络的速度很慢、费用很高,只有很少数的应用。随着2009年3G牌照的发放,移动互联网才获得了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IOS和Android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大规模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人们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彩铃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
2.1 移动互联网的优越性
高便携性:移动设备小巧轻便,可以随时上网。
隐私性:移动设备用户的隐私性远高于PC端用户的要求,高隐私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特点—数据共享时既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应用轻便: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应当是便捷的、方便的,用户不会接受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复杂的操作。
屏幕大小:移动设备的屏幕都很小,这使得它很难看到依赖于标准尺寸的台式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和图形。
2.2 移动互联网的局限性
缺乏窗口:在PC机上,用户可以打开多个窗口并且可以同时进行多重任务。但是在移动终端上,只有一个网页在同一时刻进行显示。
导航:多数的移动终端不使用类似鼠标的指针,而是单纯的向上和向下滚动与触摸设备,从而限制了导航的灵活性。
移动终端的这些特点对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者提出了挑战。鉴于移动终端的多样性,要想针对不同的终端开发统一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然而,随着HTML5的出现,应用HTML5的新功能,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可能。
3 HTML5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作为未来网页设计的新标准,HTML5具有许多新的功能。目前已经有许多浏览器如:Firefox、Google Chrome、Opera、Safari、IE9等开始支持HTML5。随着移动3G网络的普及,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具备了上网的能力。在Iphone手机、Android系统的手机中浏览器都已经支持HTML5标准。
HTML5是近十年来Web标准最巨大的飞跃,和以前的版本相比,HTML5将Web带入一个成熟的应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视频、音频、图像、动画以及各种交互动作都将被标准化。特别是HTML5 Canvas(画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绘图和动画元素,Canvas使用JavaScript直接在网页上绘制图形和动画,已经具备了取代Flash的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中,由于移动终端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开发统一的应用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但是所有这些终端设备都支持HTML5,因此以HTML5为基础开发Web应用可以达到统一开发的目标。随着HTML5的不断普及,HTML5网站大量涌现,HTML5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对熟悉HTML5的开发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的网页设计、Web前端技术等课程中增加HTML5的内容,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新机会。
4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中一般计算机专业的班级较多,专业也较多如:手机游戏专业、网络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这些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设置大部分都有相似的课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动画制作、Web前端技术的应用,在这些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选择一本教材,设计一些案例、补充一些习题的方式,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采用案例展示→操作要点分析与演示→布置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思路来安排。这样的模式可以使学生达到熟悉软件功能,也能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还不能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没能及时接受到网络学科的发展最新动态和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国内和国际计算机发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学习新技术。
随着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新形势下,为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问题,在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
5 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要达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加,引导学生及时学习和应用不断发展的Html5标准及增加的新功能。体验新标准和旧标准的不同和优势,更好更快地应用Html5新功能开发出快捷方便的应用程序。
5.2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HTML5标准
在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Web前端技术、JavaScript等课程中,主要讲授的是HTML4标准。HTML5标准虽然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但是也继承了HTML4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只要做一些调整,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讲授新的HTML5标准是可行的。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网页设计、Web前端技术、JavaScript语言等课程是相互独立的课程,彼此没有交互与结合。在HTML5标准的教学中,应当将HTML5语言、CSS3、JavaScript编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5.3 把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前景,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快的领域,这意味着要不停地学习,只要稍有迟疑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专业的发展前景,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前沿技术,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飞速增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潜能。同时,随着高速移动无线网的建设,无线游戏、音乐点播、视像和电视会议等业务正在成为现实。还有许多等待已久的移动商务业务,如移动订票、移动银行等已经开展起来。移动互联网的程序开发是学生未来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及时增加发展迅速的前沿技术,如HTML5标准的内容和应用,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6 结论
由于移动互联网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丰富的多媒体内容、优异的跨平台和跨终端等特性,基于HTML5的应用正在成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主流趋势。对于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掌握HTML5标准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Web成为新的应用平台。就业市场也会非常需要能应用HTML5标准的人才,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接触和体验了HTML5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会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上根据就业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杰.HTML5高级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李杰.HTML5和CSS3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网络购物、电子商务、O2O等新业态的迅猛兴起,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上门洗车、美容、送餐等服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
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的必需品。2015年上半年,使用手机支付的用户达2.76亿。新的消费需求被激发,新的消费业态不断出现,为经济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消费端的火爆也带动了上游供应端和中间环节的兴旺,成为拉动就业、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中国快递业务量在过去4年年均增幅在50%以上,约7成来自电商派件,吸纳数百万人就业。
互联网的巨大变革力还体现在对制造业生产组织体系的重构上。互联网与计算智能、柔性制造相结合,实现了产品的定制化生产;利用物联网,可远程监控生产全过程,实现“无人车间”。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成为制造业转型的重要路径。
如今,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工信部的数据显示,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钢铁、石化、医药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
为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国务院于今年7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创业创新等11个重点行动,10多个省份相继推出具体行动方案,“互联网+”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看来,未来互联网将逐步向产业领域拓展,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等环节的网络渗透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软件技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冯明卿(1978-),男,河南方城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冯玉东(1970-),女,河南方城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34-02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的信息服务平。2009年1月7日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从此开启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热潮。短短4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迅速普及,新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移动互联网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国内软件行业也受到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刺激而迅速活跃。面对如此旺盛的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应抓住机遇,适应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培养出合格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人才。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人才需求
2012年,我国软件产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我国软件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按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 年,我国软件业业务收入将达到4万亿元,软件出口额达到600 亿美元。中国市场每年至少存在50万软件人才的巨大缺口,并且整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递增。
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后,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呈爆炸式增长。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549.7亿元,增长96.4%,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3.6亿,增速为80.0%。2011年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已超过PC,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在2016年或超PC互联网网民规模,智能手机保有量在2016年将超过7亿。
目前互联网提供的最典型服务有资讯、交流、娱乐和购物等,而这些服务都将在移动互联网上实现。在Apple和Google构建的这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应用开发者。在国内,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十年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在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领域,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移动商务软件开发工程师以及移动增殖业务开发工程师需求量最大。
二、开设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方向专业的条件
开设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方向专业除了要考虑人才需求情况外,还要考虑师资队伍及实训实践条件等因素。笔者所在学校在2009年之初就开始尝试申报开设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专业,2010年申报开设软件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方向)专业,并获得批准。在开设移动互联网软件方向的专业建设上有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1.师资条件
作为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情况。移动互联网发展变化快,开发平台竞争激烈,在2009年3G元年各培训机构热衷于诺基亚Symbian系统平台的软件开发培训,而随着Android和iOS平台快速崛起,Symbian系统已经失去了霸主地位,诺基亚于2011年12月宣布放弃Symbian系统。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在专业建设中可以处于主动,有的放矢。
作为专业教师,需要快速掌握新技术。目前国内主流的移动互联开发平台为谷歌公司的Android和苹果公司的iOS。Android应用开发采用Java语言,iOS开发采用Objective-C。2005年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开始开设Java相关课程,2006年开始指导学生从事JavaME应用开发,2011年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移动互联网暨3G应用技术开发”师资培训。这些都为软件技术专业(移动互联网开发方向)的开设进行了技术储备。
2.实验实训条件
2012年11月数据显示,Android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76%的份额,中国市场占有率为90%。2012年第四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中Android创纪录地占据了86%的市场份额,其次苹果的iOS占据了12%的市场份额。考虑到苹果iOS开发成本较高,根据自身情况,学校选择Android作为教学平台。Android开发在Windows环境下就可以进行,开发所用的Eclipse、SDK、ADT等均可免费下载使用,学习成本较低,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基本可以满足一般应用开发的需要。
201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引进了多套3G及物联网开发教学实验平台,并建设移动互联网开发实训室,为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有WAP网站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移动商务网站开发、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手机游戏开发、软件测试及移动网络服务等。软件技术专业,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移动设备应用开发能力、移动网站开发能力、移动增值业务开发能力、软件运行维护及测试能力、快速跟踪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包括思想品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几个方面,其中能力结构是专业培养的重点。能力结构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能力,如管理的方法与技能、协调、公关能力、自学能力、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等。二是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能借助词典阅读专业外语资料,能阅读英文电力设备说明书,掌握日语基本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三是专业能力,熟悉HTML、CSS+Div、JQuery、JSP等Web技术、具备基于B/S的系统软件开发所需要的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能力、基本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程序编码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具备基于Java平台和Android平台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具备软件测试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网络运行与管理能力、及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
四、专业课程的设置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围绕移动互联网web开发能力、移动嵌入式应用开发能力和软件测试及运行维护能力三个方面来设置,如表1所示。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基础、常用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基础、软件开发流程、需求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移动通信网络基础知识。针对不同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技术要领。在具备基本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后,安排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训对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进行强化,提高技术的熟练程度。鼓励学生顶岗实习,到企业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五、立足新技术,办出专业特色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开设有软件技术专业,但是专业同质化严重,很多软件专业课程杂而全,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毫无特色。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蓬勃发展,二者联系密切,在物联网开发平台中嵌入的就有3G移动开发模块。很多院校陆续开设物联网专业,但是开始移动互联网开发专业的不多。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以移动互联网开发为重点开设软件技术专业,突出自身的软件优势,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争取办出特色。学校计算机专业成立了创新实践工作室,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新技术,早几年就在教学中引入JavaME手机开发技术,一批学生成为第一代3G开发人才。2011年引入Android技术,很多学生开发了不错的智能手机应用,成为3G移动互联网开发领域的专家。2011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检验了软件技术教学的水平。2012年,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予“全国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人才职业能力培训项目考试点”,为移动互联网开发职业认证的开展提供了条件。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软件技术专业应立足新技术,面向行业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明确专业目标,办出特色。
五、结论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技术专业开设不久,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中。在IT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创新教育,以适应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更多的优秀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2]杨亮,高岩.高校培养移动互联网人才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1,(24).
[3]熊亚蒙.高职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探讨[J].信息与电脑,
【关键词】“互联网+” 应用泰语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79-02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器。在它的驱动下,产业创新、跨界融合等社会形态风生水起,将大大惠及社会与民生。“互联网+”以其无限的“可能”预示着,包括外贸经济在内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设计,是教改各类方案的“重中之重”,它成为一个学院创新领域的核心解读,是学院确定教学方向的“指南针”、管理的核心和主体。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改革。高职应用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严格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打破条条框框,在不断教学实践中寻找出适合专业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以迅速适应中泰贸易的新环境、新理念、新思维。
一、坚持以行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就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高职院校对“互联网+行业”的人才研究与培养思路已提升到一个新的实施层面。根据当前的人才发展态势,在行业需求的具体类型方向上,将会是如下几类人才:
第一类,“中―泰”贸易人才。如既能掌握泰语的“听说读写译”,又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涉外金融知识的泰语(涉外会计方向)人才与泰语(涉外贸易方向)人才和泰语(涉外金融方向)人才等。这些涉外贸易人才是促进中―泰两国商务发展的重要部分,有着极大的需求量。
第二类,“中―泰”旅游、文化交流人才。“互联网+”的影响、中国与泰国关系的日趋发展,迫切需要中―泰跨文化交流人才,以促进彼此在文化上的交流进而促进 “中―泰”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第三类,“中―泰”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随着互联网移动的快速发展,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是深化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枢纽要地,有望成为“中国―东盟跨境电商新基地”。“互联网+”战略给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市场迫切需要大量了解网络贸易、网络零售、移动旅游等电子商务各领域的人才。
总体而言,在“互联网+”背景下,“中―泰”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除了具备泰语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专业外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如跨境电子商务、外贸、涉外会计等。与之对应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电子商务师资格、电子商务运营专才认证等证书也是大部分企业所看重的。在泰语人才的各项业务技能方面,除了泰语的听p说p读p写、译能力尤其受到重视,更多的单位希望泰语人才熟悉商务运作流程,加强和提高公关策划及管理能力。一专多能、综合型泰语人才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最为急需的,在作为泰语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能担任多项业务;而对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而言,精英型人才则最为走俏,要求具备极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此外,所有的企业都对人员的品质、素质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必备的技术能力之外,更看重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耐心细致等情商方面的表现。
因此,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泰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国内及东盟国家的涉外企事业单位,即具体面向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涉外旅游等行业的,涉及技术、管理、服务层面的一线岗位,最终培养出具备良好的泰语交际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业务、涉外旅游服务等领域知识的跨文化沟通、交际人才。这类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较为出众,国际化视野广阔,乃现代商务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用泰语专业实行以商贸行业为依托的“商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商学结合为基础”,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见习―课内操作―集中训练―综合实训―顶岗工作”的运行机制,以“商学结合”和“顶岗交替”为表现形式。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与满足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中―泰”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形成以较强的泰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岗位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形成“泰语语言技能+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泰语语言技能+涉外电子商务操作技能”、“泰语语言技能+涉外旅游服务技能”等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关系里面还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课程建设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靠课程质量的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学习课程外,还拓展开设了“互联网+商务课程包”,课程包里安排了跨境电商操作实务、跨境电商应用英语、网络营销、商务通识课、商务数据分析、国际汇兑与结算、电子商务应用、国际贸易实务、互联网金融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采用弹性学制,鼓励学生自主选修,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规定的学期内自行利用课外时间上网选修学习相应课程,并顺利通过考试拿到相应学分。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泰语专业实行“2+0.5+0.5”的教学模式,第五学期学生将赴泰国留学一个学期。为了鼓励学生到泰国实习并为学生做好实习前有效的预热,“互联网+商务课程包”的开放学习时间为第二、三、四学期。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需要制定与完善学生在课内外学习环节的要求,改革考核方式,使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而校方则在作为教学保障的后勤工作上给予大力的投入与支持,全面建设数字校园,实现无线网络的全校园覆盖。
三、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创业教育
在2015 年教育部有关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通知里,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
“互联网+”战略推动了创业教育方式的改革,移动互联网的丰富性、开放性、时效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给创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学院结合自身特点、专业特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要加强研讨,树立全新的“大创业教育观”即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除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在线等课程外,还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和推行“体验式”、“探究式”、“引导式”、“研讨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同时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培养学生商贸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定期举办职场精英对对碰的活动,借助现代互联网移动技术,远程邀请在泰国从事涉外商务、涉外教育、涉外物流、涉外旅游等行业的精英给学生讲述自身的职业发展历程以及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为学生解答对职业学习和发展的困惑,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榜样,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创业的信心。
其次,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机会。“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发拓展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训平台,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技能,有效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构建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商务开放仿真实训基地”。在深化东盟文化体验区内涵建设的同时,凸显商务交际、商务谈判、商务翻译等多种实战训练,打造多功能的实训平台,为应用泰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体验提供良好的服务,使之成为“中―泰”特色鲜明,集实用性、示范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现代商务外语实践教学、业务开发和社会服务基地。如充分利用校内商务外语实训基地、国际商务实训基地及东盟文化体验基地,培养学生相对应的技能及实战经验。商务外语实训基地主要训练学生商务交际能力;国际贸易实训基地主要训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流程;东盟文化体验基地主要培养、训练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还要结合学院特色,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文化精英体验之旅”等项目,积极开展商务泰语口语课程的改革,加强立体化体验式实践教学,在接待泰国留学生的真实过程中,熟悉真实的接待流程,通过完成接待过程中的相关任务,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实际操作技能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校与学生将来就业的工作零对接。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不能照抄照搬别的学校模式,需要立足学院的实际,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在保证稳定的教学体系前提下,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改革要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健,刘巨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集思广益,2014(5)
[2]梁洁,黄子娟.构建创新应用型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科教育,2013(27)
[3]朱军.“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企业导报,2015(16)
关键词:工作室设置;移动互联网;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Theor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Studio Setting
Di Jia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Chengdu61113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academic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a link between the gap of the bridg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oretical work and study patter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tudio set up to train students in career development capability,while re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projects of graduates the risk.
Keywords:Studio set;Mobile Internet;Work and study patter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一、引言
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成效和对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如何将高校教师技术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同时解决学生学业与就业之间的鸿沟,这都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移动创新工作室设立的社会背景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再加上3G、4G运用的对整个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全世界的移动设备制造商、互联网服务类公司、通讯设备类公司,无一例外都在招聘移动互联网工程师,移动领域就业岗位迅猛增加。同时对比IT软件工程师薪资可明确得知:相对于普通软件工程师,Android软件工程师的薪资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三、移动创新工作室设立目标
(一)专业建设。抢占市场先机建立特色实训平台。移动应用开发作为新崛起的产业,在企业运用层上已取得广度的推广与普及,但在国内各大高校中,尚未及时搭建配套的专业培养和课程体系。故及时针对人才缺口先机创建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对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必然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并可通过本工作室体系建设,搭建移动应用“教学-实训-研发”一体化专业体系:设置专业课程,编写配套教材,建设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培养高新尖端科技教师力量、建立以交通为核心的创业基地。
(二)人才培养。实施“能力进阶、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破常规以就业为教学最终目标的教育模式,开创“认知―职业―岗位―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性,粉碎“高职造就蓝领人才”的印象,实现人才潜质挖掘最大化。
伴随IT技术应用普及和深入发展,传统计算机类专业对口职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web开发,取而代之是诸如“全国一体化的电子政务系统”、“跨区域医疗社保集成数字平台”等采用具有决策支撑与数据挖掘的大型架构模式下的应用。面临企业用人要求的不断攀升,相较之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经历较短的学习生涯难以积累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体系,常规专业建设下的人才培养极容易陷入人才就业对口率底下的僵局。
充分研究市场需求与职业发展演变之后发现,移动应用开发作为新型IT技术,非常适合潜质深度挖掘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在提高学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还是激发学生创业能力,均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移动应用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与人才职业生涯发展无缝结合。
1.提高就业能力。人才市场最缺的就是以Android 3G工程师为首的移动相关行业工作。衡量一项教育专业是否迎合的人才市场的参考措施之一是参考社会培训机构专业设置。因为社会培训机构必须在经济市场作用下,去捕捉第一手的就业动态,并瞄准国家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为契机开设培训班,通常社会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可作为职业教育的有用参照数据之一。通过网络搜索不难发现,以Android为主要培训内容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社会培训课程设置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社会培训无一例外具有周期短,费用高,师资不稳定及缺乏最基础的教育体系和理念的弊端,并不能很好的填补人才缺口。因此面临社会培训动辄2,3万的绝培训费和缺乏科研基础的背景下,倘若高职院校能及时开设移动互联网开发相关课程,无疑是解决人才缺口的根本之道。一方面缓解用人单位人才慌,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率。
2.增强人才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国内乃至全球的网络通讯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在炙热竞争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适用性,纷纷重金激励开发者加入,因此各式各样的社会性企业级开发竞赛层出不穷,无一例外的是都拥有巨额奖金的鼓励。在巨额奖金的直接作用下,无疑是给学习者注射了一针强劲有力的兴奋剂。同时在行业缺乏行业认可的资格认证的状况下,通过这全球500强企业级的竞赛,学生作品的获奖情况不仅是办学实力的证明,也是提升学院知名度的有效措施。
四、工作室培训与指导计划
移动应用开发是一套跨专业的高融合性知识体系。涉及软件、网络、图形设计等所有专业。知识体系与技能培训围绕移动应用为中心可以划分为一下几类:
第一阶段:Linux操作系统及C语言编程
第二阶段:核心Java+Java数据库+Java Web开发
第三阶段:J2me应用开发课程--精通JavaME编程,能编写J2ME游戏急移植,能胜任J2ME游戏与应用开发移植工程师工作
第四阶段:Android开发高级课程--精通Android应用及游戏编程,编写出Android游戏与应用程序,并能胜任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工作。
五、结束语
目前,我院移动创新工作室已搭建完善,工作室成立一个月已研发出《交通电子预警系统》《基于云服务器的个人文件管理系统》《大型网络RPG游戏》等作品,并获得全国移动互联网创新类比赛全国第4,5,8名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2009
[2]李晓洁.手机游戏开发全书[M].2010
[3]刘韶涛,王宁生.软件体系结构的迭代增量构建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20
关键词:毕业生;高校;创业教育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82%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到300余万人次。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是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任务中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1 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着手改善、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但在开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到位
课程教学是对高校进行毕业生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创业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和传授创业规律等方面,这些教学内容属于“创业通识类”课程学习。在专业教学上,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因此,在激发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影响了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当前高校通行的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共同缺点是,在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上,缺乏多样化的分学科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条腿走路”。在教学形式上,互动体验式的实训方法和手段不足,对毕业生实践创业过程的学习还亟待加强。
1.2 师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复杂学科。创业教育施教者不仅仅是创业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还是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当前,高校对毕业生缺少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专业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吸纳优秀的专业教师。教育者不具备结合毕业生实际、立足本土环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实际上任课教师要么缺乏实战经验,要么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都是纸上谈兵[1](p.55),甚至没有任何在企业的就业经历,不能有效激发毕业生创业的热情。此外,创业教育缺乏像就业指导、思政教育一样强有力的制度认同,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缺乏制度保障。
1.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看,高校普遍没有形成或建立统一且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体系的融合度明显不足。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教育局面,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并依托网络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迫切任务。
1.4 创业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高校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等于就业教育;在教育实践上,主要集中在对毕业生创业信息的提供、创业政策法规的解释以及具体的方案技巧等的教育,具有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高校还极少,二是极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学习创业常识与方法,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生涯教育。多数高校目前热衷于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等。这些教育方式,难以平衡注重知识学习与素质能力提升两者关系,这种教育理念下,多数高校毕业生成为创业的“看客”。
2 “互联网+”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影响
未来“互联网+”行动计划应用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1 “互联网+”对创业教育方式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推动了毕业生创业教育方式的革新。在“互联网+”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正在逐步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生学”,以辅导为中心的“帮学生学”,以毕业论文为中心的“让学生学”进化为真正以生为本的“向学生学”的教育方式。创业教育不仅仅在固定的教室里,之前受地域限制的教育资源加速向虚拟化、开放化、分享化等方向转变,同时也使得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实施者为学生随时、随地、按需提供教育服务成为可能,这就给传统的创业教育带来了彻底性变革。“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是基于大数据、新媒体的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加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创业教育实施者发生了改变,政府、企业、创业孵化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等都可成为创业教育者。
2.2 “互联网+”拓展了创业教育的理念
移动互联时代造就了传统行业在挑战和机遇共存的境况下尝试转型。曾经视互联网、电商为洪水猛兽的传统企业都在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启动了企业变革的进程,决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企业的重启。作为高新的毕业生创业主体,必须在互联网思维要求下,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重新审视,表现在创业教育理念上,不仅毕业生要在产供销、人财物等经营管理全流程中学习应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上,还要体现出创业者凭借互联网技术来推动业务转型,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创I者不仅是企业家,同时还是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
2.3 “互联网+”改变了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发展的成果,它推动了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互联网+”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领域,不仅改变了教育方法,还改变了教育内容,毕业生创业者们不仅要掌握传统创业知识,还应塑就如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的能力。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 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平台
创业教育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更新,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创业教育平台是让学生可以有方法、有途径、有平台去明晰自己的价值观是否适合创业,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QQ、微博,到APP应用平台和微信,从精品课、MOOC,到资源开放课,可依托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对于毕业生来说,创业知识的学习手段越来越便捷。高校可合理运用这些平台,建立创业教育平台,通过示范典型案例,分享创业经验,提供创业帮助,解读创业政策等,与毕业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交流。
3.2 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课程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应由单纯的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转向重在培养毕业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学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能力,培育毕业生具备基于互联网造就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眼界。具w而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应重在对“互联网+”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影响力的讲解,把教学内容的核心放在对相关技术课程知识的设置,主要包括互联网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与行业的关系、互联网与业务开展、互联网与企业营销等,以此开拓毕业生创业思路和探索网络的能力。打造“线上与线下”双线教学,采用网络教育、模拟创业、创客教育等形式,为学生接受知识和转化创业教育内容提供空间。
3.3 深化创业教育的主体
高校应当立足于学校本身,搭建立体的创业教育师资平台,充分融合利用外界力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团队,组成高校、政府、企业合一的人才专家网,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政府部门要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个性化扶持,针对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原始资本、企业管理和销售渠道等情况,开展互联网创业实训、网上模拟运作、孵化培育等公共教育。高校还需鼓励并引进民间企业,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对毕业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服务,进创投基金,,调动社会资本,将学生兴趣、专业、行业与互联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统与新兴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线下企业观摩和创业实践,实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创业实践两方面的结合。
3.4 开展个性化创业教育
对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年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未来的企业家为教育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新业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应努力开展个性化教育,通过将“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结合,来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2](p.173),结合互联网所创造的行业领域的生命力,形成跨学科的教育课程群,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学生、企业人才、互联网精英集中到课程群中进行创业教育,传授毕业生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知识结构引领下的创业思维,使毕业生准确把握专业的个性化与“互联网+”的应用性,在两者交叉中寻求创业动力与机会。
参考文献
[1]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2]支侃买、马永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时代金融,2016,(8).
作者简介
张桐(1977-),女,河北省石家庄市,硕士研究生,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孙丽娜(1979-),女,河北定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特殊性,这个行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应当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不仅要具备多种软件技术开发能力,还应掌握跨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对行业要有敏锐的“嗅觉”。
位于山西太原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它在建成“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以后,继续向新的技术领域进行拓展。新创办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是以数字视音频制作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体应用手段,侧重于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数字媒体传播、表现、互动的多学科结合的特色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满足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需求,培养计算机、电子信息及通信、媒体制作与传播等学科相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的学生将掌握多个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媒体制作技术。最终学生可以独立从事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也可以进行数字媒体的制作、应用、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具备在新媒体应用环境下设计、集成、开发、使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技能。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主要面向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如游戏制作公司、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移动运营商、网络传媒机构、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商、数字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等。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使学生最大程度满足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行业需要,2010年12月,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投资数十万元建成了山西省首个“3G移动开发试验室”。该实验室能够满足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需要,配备有项目开发沙盘、实验测试手机、专业开发软硬件等实验设备,可以进行Symbian、Android、J2ME、MTK平台的手机应用软件开发。该学院拟重点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继续增加实验条件的建设投入,增加iOS、Windows Mobile、BlackBerry OS等操作系统软件开发设备,目标是建成全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专业实验室。同时继续拓展平板电脑应用开发、机顶盒等新媒体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以及数字媒体创意开发等实践研究方向,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
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期、实践时期都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针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对口专业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学体系中尚属稀缺,有部分人力培训机构有定向人才培养,但是没有构成学科专业体系。就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名称而言,我国高校有同名专业但都偏重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制作技术方向。调查结果表明该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备鲜明的行业独特性。
为了能够高质量地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紧跟时展步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经过了仔细的研究,继续在实践中贯彻学院“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构建专业、实践、就业三个平台;坚持教学、科研与创作,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教师、学生与行业专家“三个三”结合;抓住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毕业实习五个环节;落实思想、组织、条件、制度、评估五个保障。①
在“三五式”实践教学理论基础上,学院设定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思想就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运用实训理念,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支撑,紧密配合。实训大纲独立制定,实践环节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相一致,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四大基本能力:综合应用技术能力、媒体艺术理解能力、项目开发沟通能力、设计实践创造能力。因此专业的教学体系围绕着四条主线进行设计,其核心是“围绕着能力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针对综合应用技术能力进行广泛的专业技术教学。由于专业所涉及的课程跨多个学科,所以各个学科关键技术课程都应当进行教学,但是不必精通某一个专业学科。教学计划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各个学科领域,掌握行业需要的专业重点知识,具备拓展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其中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掌握重点知识,即学即用。实践教学主要用于巩固和检验学习效果。同时人才培养分层次进行,将技能分为基本技能和进阶技能,因材施教。
第二,针对媒体艺术理解能力培养进行技艺培养并重的实践教学。强调技术和艺术共同培养,同时兼具两种素质,体现“三五式”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技术、艺术和人文素养相结合。这里有别于艺术类人才培养,并不是要理工科学生去学习“绘画”,而是他们要具备适当的艺术素养、艺术理解能力,适应现代软件开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需要,适应企业项目团队建设需要,使他们在移动互联网行业具有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领导能力。
第三,针对项目开发沟通能力培养,设置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课程实践、项目实践、联合实践所占比重较大,超过50%,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设定的实践教学新形式有项目答辩、作品演讲和展示、团队竞赛等,使学生脱离学生角色而成为团队成员或职业角色,实践职场环境,实践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
第四,针对设计实践创造能力培养,进行真实的项目开发。不仅是毕业实习锻炼,学习期间校外实训就是真实的项目开发实践,校内实训和联合创作都是依照实际项目开发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立项、需求设定、框架设计、代码编写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反复的修改过程,并且进行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仿佛在企业工作一样。创意构思要经过团队讨论、辩论才可获得通过。最终的项目成果并非是练习实践而是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应用程序。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已经创建,在学生培养方面还在进行着实践探索和研究。面对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需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如何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如何分层次培养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将是学院进一步探索研究的课题。
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培养必须紧密跟随行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学科内容、教学实践环节,引进最新的技术充实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学项目案例,是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适应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本文责编:邵满春
【关键词】互联网+ 产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 融合发展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早在多年前,就以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等形式在孕育发展。今天,“互联网+”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融合发展上升到占据新兴业态竞争高地,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优化的新高度。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在一产、二产和三产中全面推进“互联网+”,对中国经济转型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将极大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将从经济结构优化、业态结构优化、市场结构优化三个方面,产生结构转型的效应。
“互联网+”将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向产业服务化方向调整。如果说,“IC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那么,“互联网+”是一个服务化的故事。服务化不光涉及服务业,而且涉及农业、制造业,是一产、二产和三产共同的升级过程。服务化代表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其方向是要使经济从同质化、低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的非优化结构,转向提高质量,追求高附加值,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优化的结构。
中国政府此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客观上将推动互联网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整合,变革生产方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在这里不光意味着技术,而且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业态是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形态)。产业化与服务化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产业化是大规模生产,长于降价竞争,进入低端结构,提高GDP速度;服务化是差异化生产,长于提价竞争,进入高端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互联网+”传统融合行业,实际是产业化与服务化相互渗透融合过程,要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增长质量。从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变,就是从传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将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对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提升作用,利用移动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网络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实现各行各业的普遍增值。在这里,我们看到,智能化、服务化并不仅仅是“互联网+制造”(如工业4.0)的方向,也是“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农业”的方向,是整个经济转型的方向。这不意味着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转型目标,而是同此前目标一脉相承。例如,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转型目标,它可以概括在智能化之下。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也可以概括在服务化之下。因为服务化就是指通过差异化实现高附加值,差异化只能靠发挥人力资源实现。这可以解释近年来为何中国GDP增速下降,但就业率不降反升,这主要是服务业、服务化发展的结果。
“互联网+”的过程还是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互联网+”与创新驱动的交集在市场导向,市场在服务化中,通过差异化需求,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创新的需求。创新就是差异化的供给。没有服务化显示需求目标,创新就会陷入盲目。以往政府导向的创新,往往与应用、需求脱节,主要就是因为没有与服务化结合,片面强调产业化,造成供给导向而非需求导向。互联网产业从出生起,就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由市场获得创新的源动力。“互联网+”将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产业所长,将需求导向的创新驱动,注入所结合的各行各业。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学习美国所长,补上自己所短;另一方面在市场创新上发挥中国所长,以补美国所短(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百分之百输给中国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中以市场创新为主、技术研发为辅,解决结构优化中的高附加值问题。事实上,如果在“互联网+”各行各业中,真能把互联网业专克美国“师傅”的本事学到手,中国对美国的超车就自然实现了。
“互联网+”将占据新业态竞争高地,使互联网发展空间拓展到中国各行各业,催生多样化增值应用。新业态将突出增值服务,从旧业态中长出增值服务这一价值增长点。以增值的业态化,保证高附加值的稳定来源。这不同于研发创新的思路,是市场创新的思路。
新业态将突出平台作用,重点发展平台(支撑服务业),形成“重服务(支撑服务)―轻服务(增值服务)”相结合的新型业态。
支撑服务业与生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B2B服务业属于生产业,但不等于全是平台支撑的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相对欧洲等国的突出优势在于有一大批世界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分享平台资源,为增值服务(APP服务)创造了轻资产运作的条件。
新业态将突出新技术经济范式的作用。在利用互联网方面,要从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为接受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
首先在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中,不光要得到移动技术,更主要是接受精准营销,例如C2B,以及WEB应用(去中心应用)这些移动模式;其次,各行各业在与云计算结合时,重要的是吸收云服务、商业云、分享型经济这些新模式;第三,各行各业与大数据结合中,比数据分析更关键的是从技术上的多样性,悟出商务上的范围经济(多样性经济),实现模式创新。
新业态将突出数据业务。“互联网+”最终使各行各业实现数据业务的主营化。推动各行各业第二信息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例如,电信业早期以语音业务为主营业务,但最终被数据业务“越顶传球”(OTT),实现超越。未来各行各业的增值业务都将成为数据业,形成对传统主营业务的冲击,加快产业创新。
“互联网+”将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推动市场向精准化转变。“互联网+”将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上一层楼,一旦发挥网络超过市场之处,即一对一、精准配置资源的优势,“互联网+”将显示出超级资源配置效力。
与市场机制一样,网络扁平化地配置资源,在这点上有别于政府机制,又有别于市场机制。其次,市场机制主要以定量的价格为手段配置资源;但网络机制主要以定性的信息为手段(包括语言、非结构化数据)配置资源,可以直接精准配置价格所无法配置的资源(如品质、体验),形成情境定价。
“互联网+”将给市场竞争带来新的特点。首先,“互联网+”更适合差异化竞争中具有沉淀成本的可竞争(Contestable)状态,而非同质化的完全竞争状态,表现为平台类似“自然垄断”,而应用(APP)完全竞争的新垄断竞争结构;其次,“互联网+”擅长提高的是效能(相对于差异化的效率,即低成本个性化),而不仅是一般效率(低成本同质化),表现为效率与多样性并重;第三,“互联网+”长于提高劳动者的多样性产出(如创新,因此具有更高附加值),而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表现为不仅直接创造更多就业,而且可能提供创造性劳动的工作机会(如创客),并且在一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例如苹果商店模式中APP得到三七分成中的70%,而无需转移支付,直接实现公平)。
最根本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市场。“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在说“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将补上一句,“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性作用”。无疑,互联网将加快有效能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这由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决定。
“互联网+”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制造”,是“互联网+”行动计划首先要加以推动的领域。“中国制造2025”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服务化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方向。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代表了下一步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的世界性趋势。其中,“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带动高附加值的新业态的发育,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把中国正在推进的“互联网+制造”,当作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是不准确的。德国和美国提出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除了顺应发展潮流和普遍规律外,还有与中国竞争的意思。中国可以借鉴其中的普遍规律,但如果照搬德、美针对中国的扬长避短之策,势必造成中国的扬短避长。所以中国必须独立思考,在遵循“互联网+制造”共同规律的同时,扬长避短,才能寻机超车。
乌尔里希・森德勒在《工业4.0》一书中认为,工业4.0实质是为了“控制工业的复杂性”。他指出,“近几十年里,技术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品乃至系统无限增加的复杂性”,“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所必需的程序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方法、手段和结构不足以稳定地控制这种复杂性”。例如,德国工业界认为:“如何解决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森德勒认为,“复杂的、智能的、网络化的技术体系强迫人们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而对策则是:“把现在的手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工业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及产品上去。这通常被称为简单的复杂(Simplexity)”。这是理解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2025”的关键。“互联网+制造”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这对“收益―成本”矛盾。相形之下,智能化、服务化已经具体了,只是上述逻辑的派生。智能化是指从技术角度(人与自然关系角度)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的成本,服务化是指从商业角度(人与人关系角度)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的成本。
中、德、美“互联网+制造”的不同在于:德国的优势在制造业的中间环节,美国的优势在技术创新,中国的优势在市场创新。德国工业4.0针对中国的一面在于,他们认识到,德国工业正是由于存在以嵌入式软件技术形式固化的复杂性中间增值环节,才没像美国制造业那样被中国掏空。因此他们加强以软件固化多样性价值这一增值点,进一步改进方向是引入移动智能的化简、降低成本,实现Simplexity,防止被中国人追上。美国搞工业互联网,与德国相反,是在总结与中国竞争教训,也认为不能把制造业搞得太简单同质化,要发挥技术创新这一相对中国的比较优势,占据制造业的上游,利用自动化制造“新硬件”。“工业互联网”立论不像工业4.0那么稳,弱点在它与就业脱节,招致更强调就业的“新工业革命”(创客)理论与之竞争,二者真正的共识在强调技术创新上。中国的“互联网+制造”,一方面要补自己的短板,这就是通过“制造业2025”,强调智能化――分别加强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并强调相互融合,分别去追德国、美国所长;另一方面还要发挥自己的所长,这就是背靠巨大市场的比较优势,在市场创新上寻求超越德、美,获得“互联网+制造”的主动权。
中国的“互联网+制造”要加强服务化环节的创新驱动,寻求弯道超车。中国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来加大力度,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从表面上看,这说的是技术;但仔细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它说的实际是新业态。因为是在新业态这一节下谈“互联网+”,而不是在技术的那一节下谈。发展新业态属于市场创新,它要由技术与商业两方面配合来实现。技术与商业结合得好,中国就会发挥出相对德国、美国的优势。
前面已经分析过什么是一般新业态,现在重点来剖析制造业新业态。现代制造业是在一二三产普遍从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变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制造业业态的所谓“现代”,首先要由这一特定的现代化内涵来决定,而不光只是技术升级。第一,“互联网+制造”形成的新业态,应是指制造业服务化这个方向的新业态。其目的是从结构优化上解决高附加值的稳定来源问题,中、德、美的不同仅在于相对于最优制造结构的相对位置不同,但共同趋向于新业态竞争高地这一点是相同的。要解决的都是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成本这一主要矛盾。智能化和服务化,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二,中国“互联网+制造”需加强对制造应用的支撑服务。制造业服务化可以有不同发展形式,需根据国情确定。德国由于弱在互联网支撑服务(SAP过去只是支撑工业3.0时代的IT业务服务),因此把增值点定位在制造内部,将网络引入制造内部,因此特别强调软件的中心作用。中国同德国比,强在互联网支撑服务,但以往主要不是支撑生产,而是支撑消费,应该把互联网支撑服务,先“+”进制造业体系,在生产业中发展出像阿里巴巴那样的世界级平台。中美在争夺“互联网+制造”领域的生产性支撑服务平台上难分胜负。美国对新硬件创新的技术支撑服务强,而中国对制造应用的支撑服务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制造应用选择由自己的服务平台来支撑是再自然不过的。从这个角度看,价值网络的作用和定位对中国来说就重要起来。中国需要跨越从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整合到价值网络整合的三级跳,挑战与希望都非常大。第三,“互联网+制造”的高附加值将来自多样性制造应用。制造产品向个性化的制造应用服务转变。在“端应用”(APP)上,依托价值网络生态,实行轻资产运作,是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成本的必然选择。
中国发展“互联网+制造”,离不开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逐渐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并将先进的技术模式转化为先进的服务模式(如将云计算转化为云服务),使创新驱动中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两个轮子都很好地转动起来。
“互联网+制造”既不是软化,也不是硬化,未来发展趋势是“软硬兼施”。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信息的软与物理的硬之间的融合。中国的制造业,要从做大,做强,向最优的方向发展。从长远看,不光要看到2025年能不能把钱赚到,还要看是否能发挥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新业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互联网+服务”将强化现代支撑服务业以激活增值服务
以互联网思路发展服务业,一方面要重点发展支撑服务业,为支撑服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支撑服务业基础上,刺激多样性的发展,发育高附加值的增值业态。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和先导部队,互联网的服务业的升级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服务业升级的一个风向标。互联网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以平台化、生态化为特色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刻改变了流通业的面貌,改变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互联网+”将把这一成功复制到流通业之外的所有服务业中。
互联网服务业态上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互联网+服务”在所到之处,势必将这种业态带入服务业中的各个子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等,在现有的传统服务业基础业务业态上,长于基于数据业务的增值业务业态来。
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相当于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离,是服务业内部支撑服务业(“重”服务业)与应用服务业(“轻”服务业)的业态分离。这种分离对业态的创新在于,第一,实现重资本与轻资产的分离,为多样性增值创造轻资产运作的条件,有效降低了创造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重大改变是通过提高知识形态的虚拟资产在资本中的比重,将服务业固定成本的构成,从现有由物质投入(如大商场的土木工程)为主,转向无形投入(如软件、虚拟商铺)为主。由于这些无形资产可以零成本复制(例如电子商务的虚拟柜台可以零成本无穷复制),使得增值应用(APP)的提供者不必重复构建固定成本,而在“以租代买”的商业模式(即分享型经济模式或称云服务模式)下,只需要自身的边际投入(如创造性劳动),就可用轻资产运作方式创造多样性价值,从而有效降低了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这与工业4.0的原理异曲同工。
第二,促进了服务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有效社会分工。基础平台相当于大规模制造的“大”生产,增值应用是个性化定制的“小”生产。在“大”生产方面,支撑服务业与生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支撑服务业肯定都是生产业,但生产业不一定是支撑服务业。因为支撑服务业必须是以平台形式(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提供生产,而不靠平台的倍增放大作用直接提供人工形式(小生产方式)服务的只能算生产中的简单再生产。中国与欧洲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欧洲各方面条件都比中国好,但电子商务发展不如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阿里巴巴等一批上市平台,相当于服务业中的“重工业”;而欧洲只有应用,没有大平台,就好比搞工业但只有轻工业没有重工业,因此搞成了服务的简单再生产,没有起到对APP多样性价值的倍增放大作用。“互联网+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在世界级平台的支撑下发展服务的问题,把中国的服务业,从整体的小生产状态,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之上。在“小”生产方面,思路应是在大生产的水平上,倒过来发展“小”生产――即个性化的、定制的多样性增值服务。传统服务业的问题在于,人工服务虽然增值性强但成本过高(即鲍莫尔说的服务业“成本病”),其实质是多样性价值与复杂性成本相互冲突。“互联网+”利用平台化解了复杂性成本,通过分离固定成本与边际成本,复制前者,分享给后者,从而战略性地解决服务业的高附加值如何以利润高于成本的方式稳定下来的问题。
“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实质要求在信息生产力基础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过去提转变发展方式、增长方式,都不提新生产力,只在生产关系中空转,极易落空。“互联网+”的新业态,则把生产力引入生产方式的转变中,为发展方式、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口号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关系看,旧业态是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大,新业态是范围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优。由此推论,“互联网+”要产生实效,需要通过创新,降低多样性成本以支持提价竞争,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业态转变,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
“互联网+农业”将充分释放服务化潜力,将农业现代化提升到新水平
中国工业化目标还有五年即将基本完成,在即将进入的信息经济时代,以服务化驱动产业化,是与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相一致的新的路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服务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应成为“互联网+农业”的中心议题。
农业服务化要解决的问题。从生产方式来看,农业家庭经营是按一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按二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服务化经营则是按三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
如果说农业产业化主要解决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问题,“互联网+农业”则更多是在农村产业化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农村家庭经营的多样性价值与精准对接市场的复杂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农业名特优新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互联网可以有效降低订单农业的复杂性成本(传统订单农业可以处理简单情况,难以应对复杂情况),在农业领域解决多样性价值与复杂性成本的矛盾。
从更广的背景看,在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动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辟更加适合农民增收的增值渠道。推动公司+农户,向网络+农户转变,有效化解产业化条件下形成中间层层得利的公司与农户的利益矛盾,让农民与增值业态直接结合。“互联网+农业”的特色在于通过平台服务与增值服务互补的服务化新业态,系统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方向。家庭经营与互联网在个性化定制上具有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小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增值性好,但成本性弱;“互联网+”能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家庭经营的个性化特点从弱势变为优势。
农业服务化的实践基础是信息化、电子商务助力和引领的“新三农”转型。遂昌模式开启了服务驱动型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浙江省的“电商换市”已成为全国首创的省级电商兴农村、行业电商化的战略部署。从农业电子商务的微观实践看,互联网在帮助农民与市民对接特色商品(如一村一品)上具有特别的优势,不同于产业化的大宗商品交易。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同质化的产业化,向差异化的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形成中国特色的家庭个性化定制自主经营与产业化大生产对接之路。
以服务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服务化,实现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工业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信息化+农业”。基于信息化驱动农业现代化这一定位,结合农业产业化,中国“互联网+农业”之路,应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两次现代化的统一。相对于农业产业化,这意味着现代化的提速,要把发动机马力提高到“工业化还有五年就要基本完成”之后新动力系统上来,否则全局都按信息化的马力带动,但农业还按工业化的马力带动,农业就会拖全局的后腿。信息化驱动,就是指要加上一匹马力更强的发动机,让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台发动机一起拉动农业。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服务化要比产业化效率更高,比产业化马力更强。服务化不完全等于电子商务化,但它首先是电子商务化。电子商务不光是做小买卖,而是要解决新的商业基础设施问题。具体说,要把农业从依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第一代思路,“要想富先修路”的第二代思路,转向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基础设施的第三代思路。
新商业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信息逐渐成为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形成分布式协同特征的信息生产力,优化重构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流通关系。信息生产力融入现代农业技术并进行集成化组装,进而释放出信息经济下农业升级的巨大能量。
以市场机制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位势,以机制保障农民增收。产业化是中国制造时代的农业发展思路,以一产的二产化来推进现代化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的。但在中国经济急剧向服务化升级的新形势下,需要以农业服务化的发展以及一产的三产化,进一步提升农业在整体经济中位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正如梁春晓所言:“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服务业,我们就不可能有更好更优的增长方式,我们也就无从谈什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间必须经历一个中国服务,因为服务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所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化都离不开专业服务。”
在产业化机制下,我国农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从这种服务体系建设向服务业发展,是向市场经济的惊险一跃。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体系之处,首先在于它是完全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有助于与政府主导的服务体系形成互补,共同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其次,网络本身配置资源的作用不亚于实体市场,它可以比实体市场更精准地、一对一地在分散的农村空间配置资源,这是农业向信息经济的伟大一跃。信息经济全面发展,不可能单把农业落在后面,离开“互联网+农业”,信息经济无法全面发展。
由电子商务带动或驱动下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形成三类服务业态,一是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交易服务;二是农业电子商务支撑服务,“指的是几乎所有电子商务交易都会用到的基础的电子商务服务,像物流快递、网上支付、云计算等公共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支撑服务或平台服务,是中国相对于世界各国的竞争优势所在,中国农业一旦与世界级的商务引擎结合,将产生巨大能量。这一能量不亚于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能量。三是农业电子商务衍生服务,特指基于平台上的应用(APP)服务,包括交易之外的其他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增值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商务衍生服务是农民成为增收主体的关键。通过免费的支撑平台,服务于以农民为增收主体的衍生服务,这是克服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利益矛盾的根本解决之道。在农业之外,“互联网+”还可以为农民从事二产、三产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服务化实现农业转型、效能提升和质量提高。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业,是指以服务业的生产方式搞农业,以信息化的方式搞农业。是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矛盾在更高层次上的扬弃。服务业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在于将定制(家庭经营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方式)有机结合为一体(大规模定制)。
农业服务化也不限于农业服务业,可以将三产的经营方式引入到一产之中。比较农业、工业和电子商务的效率可以了解其中机理。一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生产,二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大生产,三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生产(定制)与大生产(大规模)的结合。服务化中的平台经营主要提高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成本领先竞争优势,服务化中以农民为主体的衍生服务主要提高定制生产(如订单农业)和增值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产业化中,以科层化的企业方式(集中迂回方式)降低交易费用;而在服务化中,以扁平化的网络方式(分布式网络协作方式)降低交易费用。产业化的优点在效率,服务化在吸收产业化优点的同时,加入多样性经济的优点并形成效能(效率+多样性)上的新优势,从而在经济基本面上解决增产(成本领先)与增收(差异化)的矛盾。
“互联网+”,本质上体现的是信息化驱动。中国工业化目标还有五年将基本完成,最根本的经济转型,是从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的转型,这是经济现代化水平的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是信息化主导机制落地的具体方式。
责 编M凌肖汉
"Internet Plus" and the Futur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Jiang Q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