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

第1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工安全操作规范规程;技能实训;专业人才

电,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离开的伙伴。可电也被人称为“电老虎”。老虎者,百兽之王也。“老虎”可是会咬人,吃人的。事故通报上,一次次的血的事故就是证明。比如,某电业局检修班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时,工作人员蒋某漠视安全,不遵守安全守则,结果左手碰到带电导线,造成人身触电,从高空坠落死亡……

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并不神秘可怕,只要遵守了它的规律,它必将温顺地造福于人类。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认认真真、老老实实遵循,按照《电工安全操作规范规程》中的规定执行、去操作,事故就不可能发生。事实证明,许多老师傅干了一辈子,直到退休从未出现安全事故,这并不是他们的运气好。他们的经验就只有一条:坚定不移遵章守纪,脚踏实地,不越雷池一步。

《电工技能实训》是电子电工类专业必须设置的一个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与检测技术,增强对电路图的识图能力,初步具备制作和调试常用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初步具备质量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安全操作规范。电工技能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安全是第一位的,每个学生在电工技能操作的时候必须记住这一点,电工技能实训课是一个培训技能和安全规范的电工操作场所。那么,我们在电工技能的课堂中,要怎么做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时刻遵守安全规范、精通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呢?

一、培养学生电工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决定着工作者的行为,决定着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安全生产需要培育工作人员良好的安全意识。

(1)电工安全是一种道德。企业的安全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然更依赖的是企业劳动者的安全道德。如果人人都为了自己的一时轻松方便,贪图一时的舒服,不按照企业的安全规范操作,将直接影响自己的人身安全,更影响生产系统的安全,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安全。只有每一个企业劳动者从道德上把企业和集体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和集体的或他人的安全。

(2)电工安全是义务。每个人都有要求安全的基本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安全,不仅仅是企业领导的基本义务,也同样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义务。要变被动要求为主动需求,做到 “我要安全生产”,而不是“要我安全生产”。

二、培养学生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

往往是在不经意的一瞬间,因为你的不规范的小动作造成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求我们每一个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严格按照电工安全规范操作,排除不良和多余的动作。认真落实安全措施,经过长时间练习和纠正,就会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事故就会远离我们,安全才能与我们常在。只有在平时就把安全操作规程记在脑子里,体现在行动上,让安全操作成为一种习惯,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安全高效平稳进行。

让每个学生都养成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学生进入这门学科的每一节课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培训,才能使学生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知道要遵守安全操作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到从心底里认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做到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事情,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规章制度办事。这样,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这种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各种安全事故就远离我们,做到安全生产作业。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电工操作者必须做到的。

三、进行严格、有效的训练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我们的做法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考核,认真总结

(1)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进入电工实训室,必须严格遵守实训安全操作规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实行小组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提高管理自己的自觉性。强调“必须安全用电”的意识。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提醒学生时刻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实训。

(2)严格训练。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对正规产品的安装及调试,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在实训中要强调严格训练,对每一项训练内容做到多检查、多检测。

(3)严格考核。针对实训的内容进行严格考核,考核方式可以分为项目考核和技能鉴定考核。考核成绩,可以由学生根据训练内容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验收实习产品质量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第2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教学;职业资格证书;融合;思考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劳动者达到从事某种职业的最低要求,即起点要求。在职业学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是推行“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以实训为手段”的现代职教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这里结合我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如何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

一、我校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些做法

1.合理制订本专业培养目标,做到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

我校地处皖南山区:安徽省泾县。地方上已经形成以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电机产业集群,需要大批电机行业一线技术工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立项,可以预见电子产品装配行业巨大的用工需求。学校本着“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的目的,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加入电机方面的知识。整合电类专业培养目标。把电子电工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的结合起来,集中有限的师资、设备、资金把2-3个电类专业整合成一体。使培养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从《宣城市工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与子职业资格证书对应表》(表1)中不难看出,相关职业工种之间是有相同的专业技能要求。仅仅是在专业发展上做了衍生,在中职专业中推行中级工得标准和要求是完全可行的。

2.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考试形式与考证形式的结合,使学生较顺利的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帮助毕业生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今后在工作岗位群范围的转岗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结合就职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强化职业群体的通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某一工种的专业技能。优化教材,整合课程设置。以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而够用的原则来处理教材,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案,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如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删除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的电路分析与设计,电气控制中的供用电技术,电机制造与维修中的变压器制造、电线电缆制造等不太适合农村中职学生的内容。在第一学期开始通用的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第二、三学期按照不同职业能力结构要求加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培训课程。第四学期,针对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体系,提高与加强,为最终通过认证考试做好准备。在各课程学习完毕,学校再组织短期的考前集中培训,做为考前冲刺,为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此外,在技能考核方式上,采用职业资格认证中采用的达标式考核体系,只要通过考试、考核满足达标要求,不追求高分,不需排名次。这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无疑是“扬长避短”了。对于我校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不要求全部证书都获得,只要获得指定的1-2类(类:某一工种群属)中的一种证书,结合学业修满的毕业证书就能毕业。如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即可认定相对于工种合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与动力。

3.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到教师与技师相结合

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关键在于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能力水平,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技师”、“高级工”的专业教师尤为重要。实际上,农村职业学校中,经验丰富的,所掌握的技能可能不能适应新兴专业需要;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也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一方面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每学期从企业聘任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任专业课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还可以采用“送出去”的办法,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到企业实习。还通过“青蓝工程”、“传、帮、带”等校内培训班来发挥老教师的优势。融合新老教师的经验、技能水平。目前我校电子专业教师中95%是“双师型”教师。

4.借力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教学与技能培训的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技能动手能力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基石。我校建立了由校外实训基地、实训车间、实训室组成的完善的实习实训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改革实践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了“认知实训、技能实训、岗前培训、顶岗实习”的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练”,通过系统训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能独立完成实训作业。目前,我校建立了电子电工基础实验室、电子焊接装配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照明电路安装实训室、电子产品装配生产车间。开发了《电子焊接工艺》、《无线电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工技能训练项目》等校本实训教材。

二、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虽然专业教学与资格证书制度融合已是一种趋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证出多门”,融合的成本无形中增大

职业资格证有多种,有劳动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企业认证等多个部门的认证。由于社会工种的细化,同一部门的资格认证也是有很多工种,而学校给予的教育不是终身教育。导致学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是参加那一个部门的认证还是参加多部门职业资格证的认证,是参加一个工种的认证还是多个工种的认证。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这就需要各行业规范职业资格证书,整合部门利益。让行业、企业、学生均收益。

2.技能培训设备、师资受限制,不能紧跟职业发展的步伐

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对师资、实训条件、教材课程的开发要求高、速度快。然而学校的经费是有限的,在设备的投入、师资的投入是无法满足较快的设施更新速度,导致培训落后论、培训无用论日益高涨。只有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解决设备采购、更新,引入行业、企业专业人才进入职业教育领域。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融合,目的在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紧跟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真正做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精神。通过改变专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师资、设施的培养与更新,通过建设实训基地来达到这一目标。随着职业教育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备的融合方式。

参考文献

[1]湖北省职教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报告《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究》,2002.

[2]孙宝元,小华,洪彬彬.《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

第3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校 电子技术基础 实训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84-01

电子技术基础是高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实训教学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实训教学往往处于“教辅”地位,实训内容主要依托课程内容,且大部分都是验证性的实训,这与开展实训教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同时也不利于“重理论、强实践、喜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新形势下分析当前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新时期加强高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谈几点意见。

一 高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新意

当前,大多数高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时,都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教学的主人,学生往往履行“听众”的义务,教学主要以“填鸭式”的灌输以及“演示——模仿”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操作实践。在此环境中,学生虽然能掌握一定的技能,但基本没有创新,阻碍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教学内容脱离现实

由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在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中不少陈旧的教学内容明显与行业前沿技术相脱节。很多教师仍以“旧”的观念、“老”的技术来开展实训教学,指导学生实践。这样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3.教学设备明显落伍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都存在着缺乏实训资金的窘况,很多学校的实训设备还是学校建校之初购买的,不少设备老化严重,有的甚至无法正常运行。这直接导致了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了解电子技术的前沿发展,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操作实践,制约了实训教学的效果。

二 提高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质量的对策

1.转变观念,改进实训教学内容

针对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内容,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理论+集中操作”这一单一模式。实训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要形成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培养技术应用和创新精神的实训教学体系,同时要兼具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同时,实训教学内容还要尽可能地紧随时展步伐,贴近学生实际,要有选择性地开展实训项目,不能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实训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的效果。

2.以人为本,优化实训教学方法

当前,教师要在“理论适用、实践为重”的实训教学理念引导下,以人为本,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实训教学的成效。由于实训教学的学时有限,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通过必要的示范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问题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项目教学法”融于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去设计、去实施,促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进而在专业基础、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3.优化设备,开拓实训教学第二课堂

加强实训教学需要有齐全的设备,配套的仪器作为支撑,这也是高职学校办学的首要条件。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一些老旧的设备已不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就要被淘汰。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设备的投入,更新换代一些常用的仪器,为开展实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校也可以开拓思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实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使用最新的设备,掌握最新的技术,还可以让企业了解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三 总结

总之,在新的时期只要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就一定能开展好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应用技能,从而提高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新丽.《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15)

第4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之一,实训基地建设能否与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实现有机的融合与匹配,适应训练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已受到广泛重视,基地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投入比重大大增加,涌现出了一批能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实训基地,但从全局看,实训基地建设还相当薄弱,存在着建设主体、运行机制、筹资方式仍单一;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不足;没有实现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实训工作的情境化、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基地功能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不存在效益性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自2007年以来启动建设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践教学基地,2010年经教育部评审,被批准挂牌成为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围绕基地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以高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标准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校将基地的定位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建设成一个集聚“社会、企业、学校”资源,开放性、多功能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实训基地,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先进适用技术的吸收与转化、技术服务与人员培训”的区域职教平台;第二是如何把基地建设和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训任务真实等的综合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

围绕上述工作重点,项目组成员深入多个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充分提炼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为出发点,高标准建设实训基地,高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尝试,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构建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时,(1)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研制开发了适合技能训练需要的仪器设备,使实训设备真实性、先进性。包括:流水线炉温控制实训装置、模拟电子实验箱、单片机综合实验箱、PLC流量控制实验系统、SIEMENS全自动网络控制系统、吐丝机头部定位检测实验装置等,并配备开发了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既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也训练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拥有1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实训仪器设备已成为精品、部分实训仪器设备填补了国内的空白。(2)基于厂校合作,探索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形成了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企业化。机加工中心与湖州圣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建厂,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建立了湖州金恒力研发中心、湖州远来工控研发中心等多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学校提供研发场所和技术力量,企业负责承接项目、提供研发用仪器设备、产品的市场推广。(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使得基地功能多样化、社会服务效益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创新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了“创新教育实训中心”,包括:“电子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电工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生产研发中心”,包括:“电子新技术研发中心”、“过程控制研究室”、“PLC应用研究室”、“传感器应用研究室”等。(4)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使得实训工作情境化、工作任务真实化。通过条件配置,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式,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代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合一”,学练并重。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

三、“任务引领式”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系列化教材及课程教学得建设

几年来,相关专业积极探索以能力为目标的“任务引领式”实践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以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课程,明确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并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以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为例,课程开发方法如下:(1)以电力、冶金、制药等流程行业的控制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2)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3)以典型设备、生产工艺的过程控制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4)以仪表工和ASEA自动化系统助理工程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所有核心课程推行了以能力为目标的任务引领式课程教学,如图2所示。教学过程采用任务导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学生每学完一个案例,就可以在真实环境动手实践,教师边教、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现场的零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构建了综合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针对高职学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如电工电子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如图3所示。

第5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基础课程 电子技术 思考 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主要包括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两部分,对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与实践,意义掌握电子方面的知识以及电子方面的基本技能。此门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职业院校的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偏弱,学生对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比较厌烦,觉得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进行革新。并且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改革,把学生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民弱的特点与教法的改革相融合,从而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提出一些想法。

一、必须使课程目标和定位较为明确

近年来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教学的改革,切实加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家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职业教育技能比赛。换句话说,比赛的方式、内容及要求已经直观地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努力的大方向。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赛为导向,严格按照比赛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本身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确定其教学目标。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合理地设置实践环节,主要提升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实训课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电子小产品入手,例如:日常稳压器、充电器和收音机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电子小产品的内部结构,让他们发现把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变压器等元件通过某种连接组合就构成一个实用电路,以此引出学生学习的目的和知识,让学生形成较强得的求知欲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近几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学习基础较弱,对专业知识了解也是比较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对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掌握的都不够牢固。此外电子技术基础大量的实验都离不开电,学生都害怕大量使用电的心理,不敢轻易地动手去做实验,对学生来说,若是对电没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使教师教学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无形之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的时候会觉得较为单调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技能的教学重点。教师在平时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应当把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与当今时代的教学,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时间久了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功率放大电路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声音、图像显示的电路,用示波器显示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音乐的波形图像,同时用音箱来播放音乐,当只让一只功放管工作的时候,学生会清楚地看到此时的波形与两只三极管同时工作得到的完整波形的差异,清晰地听到音乐的失真,更好地理解功率放大电路中,两只三极管的工作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合理删选内容,工作原理与具体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学习的内容,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地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也随之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为广泛,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的血药,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这是十分必要的。

1.使用软件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借助实验,但是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为弥补实验的不足,提升实验效果,教师在进行电子技术的教学的时候,多用EWB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教学,借助EWB仿真软件来提高实验的准确率。

2.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有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难,教师仅用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这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电子电工专业的整合能将事物更加直观、动态、形象地展现出来,对于本学科中抽象的内容也能够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加乐于参加课堂上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电子技术基础,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专业教师平时要注重相关信息的收集,收集的信息范围要广,尽量全面,从多方面来加以教育,目前推行的项目教学法等等就是很好的先例,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创设环境、辅助课件、直观教学、实训练习等多方面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地形成好学、乐学的良好氛围,达到真正地教学的目的。

教学本身的道路是漫长的、无止境的,要想真正地使学生学好这门学科,需要每个职业院校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本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刘梅.《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点滴[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第6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 工学结合 新能源 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人们已经清楚的意识到太阳能将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到2008年年底,全球光伏累计安装容量大约18.5GWp,但其主要市场在欧美和日本。欧美和日本已经形成了光伏应用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的新兴产业队伍和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而我国虽然是光伏组件的生产大国,但光伏的安装总量包括光伏电站的安装占世界光伏安装总量的比重很小,设计、安装、运行维护产业队伍尚未形成,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建立。

根据我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年-2010年均新增55MW,到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50MW;而到2020年年需新增1350MW,累计装机将达到1600MW。因此我国光伏发电应用的潜在市场非常巨大。面对国家推动国内光伏发展的政策到位,国内光伏市场即将规模化发展,人才制约瓶颈将很快显现。因此,必须加大力度,迅速建立和完善我国光伏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南昌理工学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08年成立了太阳能光电工程学院,在应用型太阳能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探索,学校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厅重点学科优势和应用型光伏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率先摸索出光伏专业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此为案例,本文力求总结与阐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光伏应用专业教育中的成效性。

一、工学结合,依托行业、企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是是教育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创新教学实践, 实现培养目标的物质力量的中介[1] ,它包含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几个基本要素[2]。为适应世界光伏产业发展和工科院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南昌理工学院联系我国光伏产业现状,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根据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应“光伏产业应用性人才教育基本要求”为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力争在省属工科本科院校中培养具有国际光伏产业发展思维,能够胜任光伏电池组件生产、研发以及光伏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等工作,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思维的新一代光伏产业复合型人才。学院与国内大型光伏企业如赛维、晶科能源等高科技企业强强联合,建立起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有光伏电池片制造工艺、光伏材料与检测、单晶硅/多晶硅制造工艺、光伏组件加工与工艺、太阳能发电技术、光伏发电设计与施工等核心专业课程,并到企业实训,强化技能素质培养,掌握光伏电池片及组件加工技术,使学生在就业初期就能够在技术岗位上脱颖而出,从而获取更多的升职机会;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生产过程的原理与工艺要求,掌握光伏发电及相关供用电技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为学院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撑条件。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3]。新能源产业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新能源产业相关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新能源专业本科生生产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创业型、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科研教学型人才培养为辅。

1. 修订各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打破专业和学科的界限,合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优化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和过深过难的内容,吸收前沿科技成果,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尽可能应用新的实验技术,在教学之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2. 增开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施学生开放实验室建设

学校建有实验实训中心1个,其中包含6个实验室(机房、操作平台),教学机房、电子电工实验室、光伏基础实验室、光伏发电实验室、光伏材料实验室,多晶硅铸锭实验操作平台。实验实训中心平时对学生开放,66.67%的实验室为开放性实验室。制订实施了《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对实验室开放做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并提供专项经费保障,有效改变目前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同时,在开放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科研兴趣小组还能设计专题实验。

三、 改变既往单一的实习模式,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加强新能源专业本科生假期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有效模式

学校还建成由实践教学设备配套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含专业实训室)[4],能对行动体系课程[5]的教学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6],因此, 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工学结合教学情境实现的关键。学校还先后与江西上饶光电、江西上饶晶科、上海正泰、泉州百来等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参与实训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改变新能源专业学生实习模式,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充分认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倡导个性发挥的教学。

短短四年来,学院立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际,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努力提升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在光伏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突出地方性,发展应用性,着力实践性,强化专业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主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相结合,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工学结合教学的成果,值得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峻, 刘亚军. 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刍议[ J] .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 1998, ( 2): 5-12.

[2]王振洪. 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J] . 课程・教材・教法, 2004, ( 9): 75-79.

第7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胆创新;产业结构;市场经济;教学模式;实用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发展,作为专门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职业学校为了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逐渐改变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方式,正以特色、与时俱进的步伐向前迈进。那么,如何对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呢?

随着电子电器种类的增多,又不断涌现出新产品,尤其是新器件在家用电器上的应用,不断带来新的技术改革。这样一来,为了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电子电器业中的专业人才,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优化改革

很多电子电器维修的教材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由于理论知识过深量过大,重点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当前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目标制定上就应该把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放在首位,以满足任各企业电子电器技术维修一线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进

1.为实用删繁就简

它是指应当承认理论知识系统的相对不完整性,精简理论知识,降低理解的难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尽量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及部分过时及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辅以必要的定量实际维修例子。例如:在讲解制冷空调基础时,对于热力学定律的公式推导及计算可以考虑删除,因为在维修中只要了解掌握定律内容就可以。因此,培养学生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职业技能的获得和职业经验的积累。

2.为实际操作拓展知识面

电子电器维修要求的知识面要广,比如在维修冰箱时既要掌握电气焊工艺,也要求要掌握制冷系统知识和电工技能。如在修理洗衣机时检修到是电机故障时就需要更换电机,由于紧固电机的连接轴上的螺丝生锈,拧的过程中断在里面,造成无法拆卸,这时就要运用钳工的知识先用电钻钻出生锈螺丝而后在用牙攻攻出牙纹,这样就能更换电机了。从这些例子说明光靠一两个专业技能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拓展其他技能进行讲授,因此在电子电器维修教学中应适时拓展一些相关专业知识技能。

3.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

教学应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教材,整合教材,尽量介绍与实践相联系的知识点。例如,在介绍空调器原理与维修时,对于窗式空调目前处于淘汰电器,不必过多的介绍。应侧重对分体式空调进行详细的介绍,因为市场上主要以分体式空调为主,同时也是维修市场的趋势。在介绍故障维修时可以结合模拟故障进行维修。

4.为迎合新产品的出现勇于探索和创新

电子电器维修应尽可能跟上产品的发展,引进新的知识,针对各种电子电器产生的各种不同故障进行分析,突出学生探索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

1.实物演示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电器产生的故障提出问题,采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

3.项目教学法

在任务的学习计划书的准备、设计阶段及在分组学习、实物模拟和成果展示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能很好的学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具体的过程是通过展示电器故障案例,对故障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再具体进行操作,操作后在操作一次并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案例是比较重要的,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对以往的知识点进一步掌握,并通过旧知识点引出新的知识点。在这一环节中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就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两个部分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的程度。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这一环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针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

四、教学手段的改进

1.电化教学

采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将教学信息很快的展现,提高了效率。而利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可演示实际讲授中无法演示的故障维修过程,这也是根据电子电器专业课程信息量大的特点所要求做到的。

2.实训

为了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到维修技能,毕业后能独立顶岗实习。我们联系了多家电器维修售后服务部,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实地实训。在售后服务内,学生将见到许多品种的电子电器和不同的实际故障,教师进行查漏补缺,学生分组自觉主动训练,这是在实验室内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3.帮带模式

帮带模式即教师先带几个优秀的同学进行维修示范后,再由这几个同学分组进行帮带其他同学教学手段。由于电子电器维修教学中会存在电器产品结构紧凑,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同时看到教师的维修过程,因此在一些实训课中,采用帮带教学手段,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提高技能教学效率。

五、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应体现两个面,一方面要全面考查,包括对各种电子电器产品工作原理的理解和产品使用操作技巧,以及维修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可采用:口头提问; 平时实训作业,如操作使用电子电器产品的技巧; 课堂实训练习;阶段小测;期末综合性考核。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的不足,不断努力,教师也会从中及时反馈,以便改进教法。

经过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的改进,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最后对教学体系的优化,能培养学生对电子电器维修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在中职学校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让学生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的最关键的一环。通常情况下,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由于好奇都会保持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教法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开始从最简单的实验做起,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让学生乐学

就是指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能主动的参与学习,勤学、乐学。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升华到审美愉悦的境界,在乐趣中开启智慧。

(1)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信心,鼓励学生成为自己独特知识结构的建构者。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并积极主动的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的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为学生自己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在快乐中学习。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不取决于你背诵记忆老师传授内容的能力,而取决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构建相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及经验体系。教师在技能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持一种快乐、积极乐观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3)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培养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也要认真贯彻实施这一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学会创新,善于创新,积极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善于思考和发现。”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无定法但有法,对于上述电子电器专业技能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应该综合、灵活运用,不断改进和完善,力求为国家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性电子电器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立臣.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方法[J].职教论坛,2004,(12)

[2]戴元富.论在中职电子电工技能教学中乐学理念的构建[J].成才之路,2009,(17)

[3]曾庆珠.高职教育之感想―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之本[J].科技咨询,2006,(29)

第8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气设计;用电负荷;照明;防雷接地

Abstract: the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 years electrical design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architecture electric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solving method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electrical design; Electricity load; Lighting; Lightningproof grounding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 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电气设计的建设逐渐走向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对建筑电气设计有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既要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所有的图纸审查按时通过,就必须认真把握好工程电气设计的基本要点,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满足建筑物功能的需要。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电气设计的实践经验,对建筑电气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论述。

二、工程概况

某建筑占地约37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为地上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层高4.5米,建筑总高度18米。首层主要为汽修实训室,(重型机械)数控实训室,家用电器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和变配电房;二层主要为钳工实训室,制冷实训室,汽车空调实验室,中央空调实验室,电子电工实训室等;三层主要为金工实训室,模工实训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作图室,电工考核室,电工技能室;四层为车工实训室,气焊实训室,变压器实验室,PLC实验室,财务软件实训室,ERP软件制作室,物流软件制作室,ERP沙盘实验室等。

弱电系统设计

弱电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土建施工所需预留孔洞、预埋件和线槽、桥架的定位、尺寸以及走向的工艺与敷设要求。2)做好弱电设备机房和弱电井的电源和接地预留、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采用弱电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3)相对不变层(如设备层)、层面部分区间、大楼接入网的管道预埋。4)中央监控室、各类弱电机房的位置大小、平面布置要求。5)系统现场控制器(DDC)、监控点(IP/OP)的定位及安装要求。6)系统配线规格和布线要求。7)系统设备线路端接的编号和方式。施工图纸设计主要以上述图纸为主,如果图纸上表示不清楚的,可在总体说明或相应图纸中辅以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对施工图纸的补充。由于弱电系统是采用集中统一的一体化综合设计,因此我们在进行施工平面图设计时就有可能在一套施工平面图纸上反映各子系统(除火灾报警系统按规范需另行独立设计以外)的工程预埋线管和线槽桥架的安装配线的敷设和布线方式,以及相应的设备定位。

四、供配电设计

(1)用电负荷和供电电源

本建筑主要的用电设备有:照明、插座、空调以及各种实习用车床和计算机等动力设备。根据需要在建筑内部设10KV专用的变配电房,总的设计负荷为739千瓦,由一台800KVA干式变压器运行提供单电源供电。本建筑属多层建筑,消防负荷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2006-50014(2006年版)规定设置备用应急电源,其中消防负荷主要为:应急照明、疏散照明以及消防水泵,总负荷约为15千瓦,考虑采用一台常备负荷26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其中应急照明和疏散照明应用自带的蓄电池作为其应急备用电源。消防负荷的应急电源切换均在末端设置双电源转换开关作末端切换。

(2)低压配电系统

本配电房内低压侧采用单母线运行,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应急母线段,方便柴油发电机供电。本系统采用楼层分开和照明动力负荷分开的配电方式,分别设置了独立的配电系统,由此充分实现了按功能和管理方便合理的方式进行供电。各楼层的照明和动力采用放射式系统从配电房直接由电缆供电。

(3)配电间电气设计

尽管本工程为多层建筑,考虑线路的走向和管理维修安全方便,本建筑设置了电气线路专用的垂直电缆井配电间,配电间的设备安装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条文规定,如电缆桥架、照明箱、封闭母线槽之间净距应不小于100mm,配电间内高压、低压或应急电源的电气线路相互之间应保持大于300mm的间距,或采取隔离措施,并应有明显的标志,配电箱前应有不小于0.8米操作、维护距离。配电间内预留的洞口应逐曾层用无机防火材料封堵。

五、照明设计

(1)确定照度和选用光源

本工程用途主要是教学用,以实验教室为主,按照《照明设计标准》规定以及现阶段我国对照明水平的要求:普通教室的课桌照度为300lx,黑板垂直面照度500lx,普通办公室的桌面照度为300lx,应急照明的照度不小于25lx,走廊等公共休息区域照度在75~100lx之间。教室照明考虑照度的均匀度和防止眩光的要求,选用带蝙蝠翼式的直管荧光灯具,以保证光输出的扩散性、照度均匀性和有效限制眩光的产生。其中黑板灯要选用具有向黑板方向投光的专用黑板灯具。另外机械制图室以及软件制作室的光源应选用显色性较好的三基色荧光灯管。其他机床数控室有需要的可设置局部照明。

(2)照明灯具安装

本工程实验室灯具的安装高度考虑教室内放置实验用机械的具体尺寸比较大,故暂定吸顶安装;荧光灯与门窗纵向平行布置,并与黑板垂直;黑板灯安装高度3.2米,距离黑板1.1米。应急照明主要安装在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每间隔20米设置一处,在楼梯及主要出入口设置疏散指示灯,应急照明电源采用分散布置。室内的照明控制主要采用单灯独立控制,各自设置开关按钮,开关靠近门口,方便使用和管理。

插座的布置要考虑室内机械和用电设备的布置来设置,在电焊室和家电维修室预留适当的单/三相插座箱,以备学生实习用;插座回路按照规范规定要求设置漏电保护开关进行保护。考虑到安全性,插座的安装高度控制在1.5米。软件制作室要求预留管路沟槽及出线口,设置地面插座以供桌面计算机使用。教室办公室都设置一定数量的风扇,以满足室内通风要求。在办公室和个别实验室,如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微机室,设置空调开关,以备空调设备用电。

六、消防设计

消防电气设计在设计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涉及到火灾报警、扑救及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安全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按国家有关规范作好消防电气设计。

(1)消防设备及线路敷设

本工程的主要消防设备是消防水泵和应急照明,前面已经大概说明了其设置的方式和线路供电。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急照明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消防水泵的启动时间在1min内。一般线路的配线采用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消防线路的配线则应采用阻燃型或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电缆;本工程消防线路的备用电源均采用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缆。凡消防负荷设备线路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且管槽均涂防火涂料。

(2)火灾报警系统

本工程设置消防手动破玻按钮系统,由校内值班室监控,室内各消防栓处设置破玻按钮,发生火警时能及时报警和启动消防设备灭火。

七、防雷接地

本建筑防雷按二类防雷建筑进行设置,这样设置主要考虑学校是人员密集和容易造成混乱和事故的场所,要特殊照顾。按照《防雷设计规范》要求,屋顶设置明敷避雷带加避雷短针,接地引下线利用结构柱柱内的两根对角钢筋;接地极则利用基础的钢筋网;接地系统为TN-S系统,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形式,利用土基、桩基及地下钢筋网做联合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另外建筑内的各种金属设施均需要做总等电位联结。在配电房变压器低压进线处、配电间的层配电箱和微机室配电小箱内应分别设置一、二、三级浪涌保护器。对软件制作室等微机教室还要进行防静电处理。

八、结论

总之,建筑电气设计,最终是要给使用者一个安全、方便、经济、可靠的用电方案,学校面向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要遵照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和绕着满足他们的需求来进行,从整体出发,深入各个系统,力求设计达到合理和完整。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第9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订单式”培养

1 “订单式”培养兴起的背景

伴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曾经“火爆”计算机专业随着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计算机人才已经在就业市场上明显的出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几乎所有的大中专、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在这样的条件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如何从办学角度增加学生的竞争优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签订用工合同,并利用双方资源在技术、设备、师资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计算机专业不断发展和更新所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学校对于市场人才需求变化把握的准确滞后的问题,使得学校能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也不断的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来,和学校一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这样就符合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定位---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2 “订单式”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在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然后通过走访几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订单班级,发现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将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设置的盲从性

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有些学校为了迎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企业只要需要计算机方面的订单班级,学校就马上开设相关方面的专业。有时候几个月就匆忙组建一个专业。从教师到学校的实训设备都非常的缺乏,一味的追随企业和市场的步伐,但是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算机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理论知识偏多、偏难,没有具体针对某一个行业和岗位群的基础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没有以适度和够用为原则,而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近两年比较热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楼宇智能化方向)就开设了电子电工技术基础、数字电路、建筑概论、建筑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AutoCAD建筑电气识图与制图、检测技术、网络基础、交换与无线技术、网络操作系统配置与管理、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营销技巧与案例等课程,有些课程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太深、太难。这样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岗位的需求脱节。

同时存在实践教学课程的缺乏的问题,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不紧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并不等同于上机操作,没有像企业一样组建团队,实施项目化的实践教学。这样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这样的课程体系就有悖于“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的初衷。

2.3 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当前“订单式”培养的专任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弱的问题,教授的仅限于书本知识,而且大多数教师从学校一毕业就走上了教师岗位,对企业的需求根本不熟悉,所以这种培养模式对于专任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而对于企业派驻学校的兼职教师而言,他们长期工作在企业生产的一线,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如何将他们的经验有效的讲授给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能力也是很高的要求。

3 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思考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走访在高职教育战线工作的老师、领导和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料,最后归纳出以下几点解决的策略,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3.1 对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建议

1.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目前摆在很多高职院校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合格的、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现在的“订单”班的学生依然很难做到和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特别是对于发展和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学校对于市场的反应经常滞后于企业的需求,这样就导致了对于“订单”培养学校一头热,而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但是要想学校对于企业,对于市场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有个迅速而清晰的定位,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需要国家除了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以外,还要在人力方面加大投入,政策方面加以保障。

国家除了在宏观上对职业教育的方向、人才需求的类型等做出一些战略决策,还应建立健全的各个行业的职教机构,长期对学校的教育模式和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专业、深入和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起到沟通、协调和融合的作用。比如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就有500人的专业队伍,长年深入基层,在全国采集企业技术的进展情况,研究职业教育的应对方法,每年更新调整一次职业培训名录向全国。我国实施“订单”教育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市场的发展有个相对全面的把握,这样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才不会盲目,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2.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订单式”培养模式应该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度。大部分企业不肯对学校人才培养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硬件进行投资,对人才培养计划和技术创新也缺乏应有的支持。特别是一些民办院校又缺乏国家的投入,而计算机专业教学所需的常规设备又比较昂贵,而且更新速度又很快,这就是一笔很大的资金。而校内的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每年这些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也是一笔较大的开资。国家应该颁布一些法律、法令,出台激励企业资助职业教育的机制,从税收等方面对参与的企业进行优惠,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比如德国“双元制”中企业所起到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学校,学生培训经费的80%都是企业开支。法国于1925年颁布《徒工税法》,规定所有工商业主都必须缴纳职工工资额2%作为徒工税,用于职业培训,而如果提供足够职业训练岗位的工商业主就可免除缴纳徒工税。

所以,我国现阶段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可借鉴这一做法,政府对参与订单培养的企业可以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对学校进行投资和提供设备、场地。让企业意识到“订单式”培养对于企业来讲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才是最大的收益者。让企业积极参与到订单培养的每个环节,和学校一同制定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教学计划;企业的技术工人深入到学校的实践课堂,为学生带去最先进的、最实用的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

3.2 对学校层面的具体操作的建议

1.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出: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课程,通过课程来实施教育的目标。所以在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企业的需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交往能力等。特别计算机专业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的发展。

首先,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以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为标尺,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行业、企业参与到制定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的贴近企业的需求。

其次,推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所谓“宽基础”,是指所教学的内容并不针对一个专业,而是集合了某个专业职业群体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专业一般素质的培养。“活模块”面对职业群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职业的实际需要,针对一个个具体能力、技能或知识,形成一个个内容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和标准,可以灵活组合模块。特别是计算机专业,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非常实用。随着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分支越来越细化,但专业的基础知识课程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只是专业的课程各有不同。据调查,一般企业、公司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相关技术、常用软硬件安装与故障排除的通用技术。网站管理人员最好也能做一些数据库开发及办公自动化应用工作以及简单的数据库管理、平面设计等工作。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人员除了掌握计算机维修技术之外,还应具备局域网组建、小型网站建立与维护等能力。生产线用人大多侧重于具备硬件应用或电子类、自动控制类操作技能的工人。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先夯实专业基础的知识,然后再细分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进修和转岗。

最后,开设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于员工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要求,让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有个心理调适的过程,减少学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感。对于订单班的学生还可以在校期间让学生适量地了解订单企业的背景、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等,增强学生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对学生以后很快的适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老师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是目前最主要的授课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用于以技能培养为主,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应该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而面对以技能性培养为主的计算机类的职业教育更要把学生的“学”放在一个主体的地位,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次,深化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要利用多媒体、背投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设备完善的实训中心,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计算机专业的订单教学必须要引入企业的一些项目,让学生在仿真的场景中实际动手操作达到教学的目标。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的高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订单式”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总体说来源单一,大多数是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职业学校任教,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企业业实践经验。因此造成了他们在给学生讲课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首先,要健全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体系,有计划的轮流抽调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将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信息和能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技术水平。

然后,积极引进企业生产一线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可带来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而且聘请兼职教师也可缓解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技能提高。

4.紧贴岗位要求的教材编写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材的内容要与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紧密联系。首先,对于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基础知识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的原则,将理论融合到实际操作的范例中去。教材的内容上要随着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计算机专业必须要及时更新内容,所学的技术要随着企业的需求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其次,加大实践教材的开发力度。要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岗位的要求,与项目需求紧密相连开发有效的实践教材。实践教材在内容上要与专业理论课衔接和照应。

最后,鼓励教师和企业多沟通,请教行业专业人士,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发校内自编教材、讲义。

5.“订单”之后的追踪

为了提高“订单”培养模式的质量,学校要重视对订单班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工作。

首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者对学生和企业进行电话访谈等形式,了解订单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了解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到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和对学校教学的满意程度,了解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

然后总结出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校企双方合作成功的经验,同时发现毕业生就业后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适应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从而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进而满足实际需求,增强订单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最后,对于不能胜任企业需求的同学,可以再给他们一次重新回学校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何广文.订单教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朱慕菊、刘周,《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6

[3]蒋乃平等.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机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4]孙俊台《现代职教呼唤“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

[5]张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6(6).

[6]徐盈群.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7]吴颖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再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8]徐冬鸣.关于“订单式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