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的现状,结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实际,提出综合医院应从应急文化、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及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有效提高医院处置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综合医院 突发灾害 应急能力 建设
自2003年非典后,国家开始重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尤其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更加大应急工作投入力度,不断扩大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医院覆盖面,重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至2012年底卫生部门已在全国各省市共成立了11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并提出将依托综合实力强的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在全国分片区建立区域性的医疗救援中心,以切实加强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善,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和救援力量尚未完全建立并高效运转起来。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所处区域内的综合医院毫无疑问的成为第一时间承担医学救援的主要力量。汶川大地震中的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医疗逐渐融入到常态医疗中,尤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强调公益性回归,综合医院有责任与义务维护公众的全面健康,将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的现状分析
1.1思想上缺乏足够重视
面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救援,综合性医院在同级医疗机构(如急救中心、专科医院、中医院等)中是救治条件最好、救治能力是最强的,而且责无旁贷、责任重大。但由于当前医院面临市场化的激烈竞争,综合医院大多集中力量加强内部经营,发展专科实力,却往往忽略了发展医院应急能力,以至于各医院在抢救突发灾害的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1]。在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综合医院应重视发展应对各类突发灾害的能力。
1.2缺乏必要补偿渠道
一直以来,我国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都是比较低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据统计,2011年,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7%,占当年GDP总量的1.7%。2012年,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14%,占当年GDP总量的1.38%[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对应急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大,但相较实际需求而言,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尤其对综合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方面没有一个适宜的补偿机制。但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骨干力量,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救援责无旁贷且责任重大,在当前尚无明确政策补偿机制的情况下,综合医院仍应从自身各个层面加强投入,促进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2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2.1树立全员应急意识,营造应急文化氛围
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内部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应急文化则是公共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它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包含了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应急文化的建设,将公共安全提高到社会文化层次,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应急演练和应急活动来促使应急文化的沉淀,促使应急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观念[3]。综合医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首先应树立全员应急意识,从医院领导班子到职能部门到临床医技科室,建立从上至下的应急组织机构,其次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将应急文化渗透于医院制度之中,最后通过加强教育与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参与其中,去切身感受与体会,不断促进医院应急文化的沉淀,使应急渗透到日常工作当中去。
2.2详细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动态管理
根据国家、省、市卫生系统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本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修改与编制,包括总体预案及各类专项预案。预案编写应按照应急反应计划,做到具备灵活性、协调性、开放性、可持续性、预见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权威性,同时做好预案可行性论证。经论证确定后的预案不能束之高阁、成为摆设,应加强动态管理,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学习、研究及适应性演练,不断修订与完善,做到发生突发灾害事件时,能真正按照应急预案有条不紊进行,而不是盲目依靠个人经验。
2.3明确应急队伍定位,制定长效培训机制,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
综合医院应急队伍所有队员均来自医院的各个科室,平时他们要承担日常的医疗工作,“战时”则紧急抽调出来完成应急医疗任务。如何确保“战时”能够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关键还得在平时。作为广东省应急医院,我院结合实际组建了一支60人的应急队伍,平均年龄32岁,男女比例2∶1,分两个梯队,三种建制(5人分队、10人分队、20人分队),以便根据救援任务性质,机动调整救援力量。2011年我院应急队伍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首批6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之一。医院结合日常医疗工作,制定了应急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英语口语培训、封闭式专项培训以及野外团队作战训练等,不断强化应急队伍应急反应能力、机动部署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以及自我保障能力,此外还定期(如每两年)进行应急队伍人员更新、补充,以保证救援队伍整体力量和水平。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2013年菲律宾超强台风灾害,我院应急队伍均能在接到命令后,快速反应2小时内完成携行装备的配置及集结,随时为救援任务做好准备。
2.4结合救援实战要求,科学合理编配救援装备
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队伍在突发灾害事故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救援作用,不仅仅取决于专业的救援人员和高水平的救援技术,同时也取决于精良的救援装备,这两者缺一不可。装备的配置应结合救援实践需求,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如个人装备应讲究配套实用,携行装备应强调高度集成化,车载移动医院应体现机动灵活性等。目前,我院利用中央转移地方项目经费和部分自筹资金已完成了全套队伍装备配置,包括个人装备、系列携行背囊、便携式医疗救援设备以及大型应急车辆等,并定期开展人机培训与演练,不断强化装备使用。
2.5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纵横向信息共享
综合医院在应对突发灾害过程中,确保通讯联络的畅通和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十分关键,它对于识别事件苗头、准确判断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及时应急处置、控制事态扩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医院必须重视应急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信息手段,提高通讯联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院投入500万元建设了以现代化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结合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数字集群技术、无线视频传输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预案系统的应急指挥智能化系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以医院为主体机构的应急医疗指挥中心。该中心可在突发灾害发生时,立即实现应急启动、应急通知、应急会商决策、指令分解、指挥调度、跟踪反馈、现场反馈、事件终止及善后处理、事件总结、统计分析、信息等工作。
我国时刻面临着突发灾害的威胁,突发灾害事件是对综合医院应急能力的全面考验,应急能力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医院管理者应根据应急工作的特点,制定责任明确,流程清晰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队伍定位,制定长效培训机制,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结合救援实战要求,科学合理编配救援装备;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将应急工作规范化、日常化。同时,管理者还必须在院内树立全员应急的工作思想,注重宣传与教育,营造积极的应急文化氛围,从思想上、组织上到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出发,真正将医院应急工作形成体系,从而有效提高医院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景才.综合医院应对群发性灾害事故的策略[J].现代医院,2007,7(10):7-8.
关键词: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探讨
高校是培育高等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和服从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设“平安校园”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把高校办成和谐平安、环境优美、充满生机的,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等学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建成平安和谐校园,才能为为广大师生创造和谐平安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怎样建设平安校园,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一、领导重视
“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举措和有效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学校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将平安校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始终把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成立“平安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校内各部门具体落实的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为构建“平安校园”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落实责任
“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涉及部门和事务众多,为了避免相互推诿、工作拖拉的现象,坚持“用物管物,守土有责”的原则,学校必须将责任落实到实处,为此,必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治安综合治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安全责任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做到层层抓落实, 使得每个部位, 每个角落的安全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学校要与各部门签订《部门综合治理责任书》、《部门安全管理责任书》、《安全重点岗位责任书》,通过责任书对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并严格执行责任与部门、个人评优评先、晋级挂钩,以此激发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心,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三、完善制度
规范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是确保安全工作得到充分落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必要方法。高等学校必须依照自身实际,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校园秩序管理规定》《校园交通秩序管理暂行办法》《校门出入管理办法》《大型文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安全及室内设备的管理办法》《学生食堂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得安全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
四、认真检查
检查督促是执行规章制度、落实责任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坚持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制度,要形成学院领导重点抽查、保卫部门定期检查、保安整体巡查、校卫队轮流巡查的检查体系,一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二是检查安全管理人员到岗到位情况;三是及时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协调工作。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建立安全稳定工作档案。
四、加强教育
学校应该有针对地加强对教职工,尤其是学生群体的法制安全教育。保卫部门、学生部门、宣传部门可以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知识展板、标语等途径,采取讲座、海报、专题班会、竞赛、报纸专刊等方式广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并结合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等课程,切实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经验,识别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特别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日、“12.4”法制宣传日进行针对性教育,提高法制意识。其次,组织学生在当地法制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用鲜活的案例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常设机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和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加强周边整治
学校是人群集中的地方,也是消费集中的场所。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稳定。学校周边的网吧、台球桌、小旅馆、小餐馆、小商铺等秩序混乱,无序经营,小摊小贩经营的食品存在卫生安全问题。学校周边一些不法分子和闲散人员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等弱点,以及学校某些安全防范漏洞,在学校周边甚至校园内伺机对学生实施盗窃、抢劫、伤害等犯罪活动。这些给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人身和财物安全造成了很大影响。因学校没有行政执法权,就必须加强校警互动,设立警务室。充分依托地方政府,借助社会执法部门如公安、工商、城管、消防等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配合他们的各种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地处成效的学校,更是要经常与周边的村委会、居委会、街道办、派出所加强沟通与协商,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协调附近村民、民工等与学校的关系,这样才能搞好周边关系。
六、完善应急预案
安全工作有不确定性因素,对一些常规性的活动、特殊性的事项应该充分考虑到突发性事件发生可能性,因此,学校要健全各种防范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多变的形势,建立起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学生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专项预案》《消防工作
紧急情况处置预案》等系列应急预案,做到未雨绸缪。
七、加强技防建设
由于违法分子的犯罪形式的隐蔽性越来越强,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日益向智能化、团伙化和多样化趋势发展,原有的人防、物防办法已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安全需要。因此,为了提高安全事件的防范性和盗窃等治安案件的侦破率,高校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的视频监控系统,对学生宿舍、实验(训)室、财务室、图书馆等重要场所适时进行监控,并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八、加强网络监管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无疑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生活带来了便捷和高效,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信息面,为他们搭建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促进他们学习,极大方便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的沉迷以及阅历、社会经验的局限使他们的学业受到影响,被骗事件时有发生,还出现了非社会现象和现象。而且大学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西方、宗教势力等利用网络对他们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受到极大冲击。同时,在有影响的事件出现,并在BBS、论坛等地方传播时,大学生由于辨别能力、抗干扰能力的不足,很容易出现“从众心理”,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做出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事情。上述种种情况都会对学校“平安校园”建设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支包括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兼职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内,拥有丰富的政治理论、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收集和分析网络信息、解决网络出现的问题,开展有效工作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络聊天室、网络心理咨询等方式,防范和解决各类问题,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促进学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
九、加强保卫队伍建设
要有序、有效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必须建立一支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政治过硬,思想过关,作风优良,能吃苦耐劳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安全保卫工作队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明确部门安全管理职责,要负责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安全教育与管理、综合治理、国家安全教育、流动人口管理、师生户籍管理、校园交通秩序管理、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要不断地对他们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和各种法律、法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培训,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业务素质,增强他们是非辨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形成不怕风险,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形成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的良好工作作风。同时关心并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打造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是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新形势,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实施有效措施,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稳定、和谐、文明、发展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转型;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26-0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冲突和碰撞相互激荡,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各领域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置身于多元社会的大学,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地影响在校大学生,为引发危机埋下伏笔,决定了大学也是各种危机易发的场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出现,不仅威胁到生命或财产安全,引起在校学生甚至社会的恐慌,也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生活秩序不能够正常进行。几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校大学生行凶杀人、盗窃抢劫、自杀、精神伤害、校园暴力等事件,表明了加强这一问题研究的紧迫性,决定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管理已成为重要问题。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产生的种种不确定性和大学生渐多的危机事件,如何有效地实现危机应对模式与制度建设,降低危机应对与规避成本,完善大学生突发性危机应对机制,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高校管理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概述及特征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概念
“危机管理”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近年来因风险社会特征的不断凸显,而成为研究的热点。那么“危机”是什么呢?目前,这个问题普遍接受的答案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他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成严重威胁而又在压力紧迫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重大抉择的事件。”[1]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孙本初认为:“危机是指由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即刻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危机是指严重威胁组织或个人的自身利益或正常秩序,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不确定情景或事件。”[2]总的说来,危机可以概括为“一种严重威胁社会利益或社会正常秩序,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不确定状态或事件”,危机事件则是对这种威胁或紧急情势的概括。大学生危机事件是在公共危机概念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它具有危机事件的内涵和特征,所不同的是,危机事件的主体性强,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一般是指发生在高校特定社会环境、大学生或与之关系紧密群体的特定主体身上的一种特殊危急形态,是可能爆发或即将发作的,对学校声誉、秩序、成员、财产或其他合法利益造成严重侵害的情势或事件。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
大学生危机事件是社会危机事件的一种,除了具有社会危机事件所共有特征,即,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隐蔽性等之外,还有其特殊性[3],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特殊。大学生危机事件的主体专指高校大学生,也包括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其他参与者。这类主体特征表现为年轻、正义感强,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现象敏感,容易受到社会冲击,再加上其群聚而动员成本低,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成为暴力事件来源,美国校园枪击案就是一例。
2.场域特定。这类危机事件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大学校园。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他们基本活动场域,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最主要场所,比如见诸报端的食堂集体中毒、学生冲突群殴、宿舍火灾、罢课罢餐等事件。当然也不排除危机事件在校外发生可能性,如离校出走、校外伤害、多角恋伤害事件等。
3.性质敏感。高校是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有关其任何事件都具有公共性质,而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主要人才来源,其整体的学养、素质、态度代表中国未来的竞争力,是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领域。此外,高校学子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家庭,学生的处遇
、安全、权利等牵系千家万户,任何一项事件都可能发酵成为全民事件。最后,大学生自身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青年人的广泛交流,对网络、手机、电子媒介等现代传播技术的熟练掌握,这些条件往往导致任何一件争议性事件都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而成为全民话题。
4.容易激化。一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具有激化迅速和不可预测性。一些在常人看来是一般性的个人情绪管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演变为极端事件,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二是小事和个体性事件容易演化为群体性冲突。大学生因年龄阶段原因,大多数情绪化倾向明显,争强好胜,稍有处理不当就会酿成恶性事件。三是潜伏激化,即矛盾经长期潜伏、聚集,在偶然事件的激发之下容易突然激化爆发成恶性事件。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诱发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导致的危机
大学生知识丰富、政治触角敏感,对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社会问题比较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生活经验缺乏、容易被诱导和利用等不足。再加上我国社会转型中造成的利益多元、利益分化以及意识形态、精神信仰方面的客观存在的问题,及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形式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高校进行政治、宗教、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渗透,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免疫能力较差,其朴素的爱国热情、社会正义感往往会因某一件政治性事件而产生蝴蝶效应。从实际来看,学生的爱国情怀虽然使这类危机通常没有社会危害性,但却能导致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破坏,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周边环境因素导致的危机
随着大学逐渐走向开放性办学,社会与大学的互动和影响相互渗透,其中,大学周边环境成为大学生危机事件中一项不可忽略的因素。目前,因土地成本原因,许多大学都逐步郊区化。但郊区办学常因周边规划、社会管理以及与周边村民关系等问题给高校管理造成长期隐患,威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甚至扰乱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诱发了危机事件。此外,开发性大学办学模式使大学跟社会紧密结合,大学生与校园周边大量复杂成分的社会人员频繁接触,很容易养成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危机事件发生不可忽略的因素[4]。 (三)大学生个体脆弱因素导致的危机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导致的矛盾冲击、社会贫富分化、企业转轨使得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和排解这些自卑、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往往导致偏激行为或危机事件。此外,那些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的生活窘困学生,还存在着文化适应问题。从实际中的情形来看,大学生个体脆弱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危机、大学生人际危机、大学生感情危机、大学生学习危机、大学生生活危机、大学生前途危机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危机等[5]。
(四)高校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高校与学生除了培养主体与培养对象之间关系之外,还存在一种管理服务提供者与管理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基础性关系。但我国许多高校因受传统职权主义思想影响,并未及时转变,存在重管理、轻服务,习惯使用管控压制,缺乏民主协商精神,对大学生权利要求往往不能及时予以回应,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没得到及时解决等等问题,导致学生不满情绪逐渐积累起来,形成对立情绪,为突发事件引发,危机事件爆发提供了条件。
(五)不可预见因素诱发的危机
这类危机是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的灾害诱发的危机,一旦降临,危害极大,如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疾病传播、社会环境影响等带来的伤害等。这些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危机,甚至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6]。这类危机应以应以预防作为破题重点,如住宿地点的选择、安全逃生技能的学习和演练等,可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做好相关化解危害发生可能性的准备,从而,避免危害的发生或降低危害造成的损失。
三、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之策
处置大学生危机事件就是管理者对大学生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应对及善后的活动,力求解决危机,它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力量、共同完成的处理过程。所以,只要我们预防得当,措施得力,对策到位,大学生危机事件是可以妥善处置的,并能化“危”为“机”。
(一)加强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化解政治因素引发的危机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进学
头脑、驻心灵,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信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价值,培育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务实求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主流思想去征服潜流意识,用主流文化去压制负面习气,用正面教育去战胜负面影响,通过讲座、论坛、报告会、网络沟通等平台宣讲国际国内政策,讲解国家政治经济改革形势,并常抓不懈地重视学生爱国思想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甄别能力,防范敌对势力的策反,构建高校的思想、文化引导平台和坚实阵地。
(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化解社会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与高校相关的组织,特别是各级行政机关,如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高校所在地政府和乡镇、村委会、居委会等要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意识,高度重视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果断采取措施清除影响高校教育和发展的周边“毒瘤”,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保证校园的纯洁干净、温馨宁静,长沙“堕落街”的整治就值得借鉴[7]。其次,高校要与所在地方政府紧密协作,加大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减少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负面干扰和影响,清除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隐患,解决好高校与周边居民、村社在资源、利益等方面的争端、冲突和分歧。第三,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建立健全引导为主、适度干预的大学生生活辅导制度,避免大学生交友、社交不慎而导致的不良事件。
(三)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加大投入,化解高校自身管理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以人为本。要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要突出人文情怀,尊重人性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教学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管理中体现以“教师”为中心,及时回应学生、老师的合理要求。其次,食堂、浴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办公室等“窗口服务”要体现人性原则。在后勤服务管理这块,可以借鉴广州大学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化解后勤管理失误带来的危机[7]。再次,对学校管理的权利冲突和利益分歧,应建构以协商、调解、申诉、诉讼的多元解决机制,改变过去习惯使用管控、高压、制裁等威权型管理模式,避免冲突的扩大和恶化。
(四)加强危机教育,树立危机意识,化解学生自身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抗压力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心理是参与竞争的基础。这些能力包括正确面对失败、差距、先天条件的不对称、后天环境中的不公正因素等,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克服自身的脆弱。其次,在学校学生辅导机制上,应根据情况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对一些特殊的学生,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特困学生,应建立特殊的辅导机制,多关心,多疏导,多帮助,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第三,建立学校处置突发性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教育,使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能积极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积极预防和处置应急危机事件。
(五)完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没有相应的立法,处理危机时只能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如《刑法》、《民法通则》、《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对此,各高校自行出台一些相关措施来规范,贵州各高校根据教育厅的要求都出台了处置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相关预案措施,如贵州大学制定了《关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与处理办法》,贵州民族大学也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预案及应急行动方案》等,但是,这些预案都不能涵盖大学校园所有的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所以,国家应当加强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立法[5],完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使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el t., ed.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89:122.
〔2〕漆小萍.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
〔3〕谭平.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研究及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15):173.
〔4
4〕朱理哲,刘韧.构建大学生危机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2-74.
〔5〕陶若铭,刘奇欣.基于个体危机视角的大学生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1疗养安全文化的内涵
1.1疗养安全
是指疗养院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逐步制定的规章制度、程序办法、行为规范等特有的安全制度形式,是一种需要工作人员和疗养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景观安全、饮食安全、海水浴安全、体检治疗安全、运动安全等重要组成部分。
1.2疗养文化
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富有疗养自身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基于军队疗养院性质宗旨和使命任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能将内部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方向和目标上,经过长期实践和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为官兵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既包括医疗设备、疗养建筑、疗养环境、疗养因子、疗养院效益等成型的硬文化,又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等无形的软文化。
1.3疗养安全文化
是指在疗养院这个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为保证各项疗养任务的圆满完成,而逐渐形成的被工作人员和疗养人员所共同认知的规律性认识。包括制定各种疗养安全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理念追求、奖罚校准等一系列的安全观念体系,是疗养院以特色文化树形象,以先进文化激活力,以品牌文化促发展,以安全文化为基础的主要环节。
2疗养安全文化的内容
2.1安全教育
安全形势分析教育,学习了解国内外安全形式变化、党和国家时事政策,认清安全形势,澄清模糊认识,增强安全防范的自觉性和针对性。法规法纪教育,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军队条令条例及规章制度,强化遵章守纪意识,培养令行禁止、服从命令的良好风气。安全常识教育,熟知安全常识,有效预防和处理各类事故风险。保密教育,学习保密法规制度和操作技能,强化官兵保密意识,防止发生失泄密问题。“四反”教育,围绕防范政治性问题,搞好反渗透、反心战、反策反、反窃密教育,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心理健康教育,围绕克服封闭、侥幸、攀比、抑郁、浮躁、自卑、报复、猜疑、虚荣、嫉妒、逆反、恐惧心理等12类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教育,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自尊自信、心理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2.2安全队伍
建立一支能预测情况、能发现苗头、能处置问题的队伍。一是建立三个委员会。安全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本单位安全管理相关工作。政法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本单位的预防犯罪相关工作。保密委员会,负责组织本单位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二是设置四员。保卫委员,负责本单位预防犯罪和防间保密具体工作。安全员,督促本级人员遵守安全规定,制止影响安全的行为,及时报告安全情况。法律咨询员,负责组织法律常识学习,为官兵提供涉法问题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员,负责掌握官兵的心理活动情况,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
2.3安全制度
三委会合抓制度,一起分析问题原因,研究对策措施,跟踪督导落实,提升安全工作效能。月赛季评制度,单位每月组织竞赛,每季度组织一次评比的督抓措施。检查巡查制度,建立安全问题库,安全问题逐项入库备查,采取挂账销号的方法跟踪抓好整改。形势分析制度,研究分析安全管理状况,查找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明确重点,提出防范对策措施。风险评估制度,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概率、危害等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确定风险等级,提出规避或者降低风险的应对措施。日常管理制度,确保秩序正规、安全稳定。急危处置制度,根据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对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控制、减轻、消除损害。谈心交心制度,了解掌握官兵思想状况,做好一人一事工作。上岗考核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人员的政治考核和业务技能考核。军地协作制度,是军队、公安机关、驻地政府和官兵家庭联系起来,维护稳定大局的组织形式。责任追究制度,是安全目标为核心,以安全责任为牵引,形成人人担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安全责任管理和追究机制。
2.4安全设施
营区安全设施,在营区内安装视频监控等技术防范设备,营门安装伸缩门、道闸,固定哨位设置岗亭、营门外侧划定警戒线、停车线、车辆减速带、警示灯、斑马线等设施和标志,哨兵配备防暴器材,家属院等人员密集区设置防火、防盗、防触电避雷装置。机关办公楼安全设施,配齐消防设施和出入口视频监控系统,作战室、保密室、文印室、财务室、网络室等场所配备“三铁一器”(铁门、铁窗、铁皮柜和报警器)、防电磁泄漏、手机信号阻断、监控等设施。重点要害部位安全设施,兵器、弹药室要安装铁门、铁窗、铁皮柜、报警器、灭火器,车场设置限速标示牌、消防设施、避雷装置。安全标识设施,把安全文化元素融入营区各项建设中,设立安全文化墙,设置安全提示语或宣传画,重要场所有安全提示。
3疗养安全文化管理工作的实施
疗养院领导、工作人员、疗养人员是疗养安全文化的实践者,必须形成短期安全靠管理,中期安全靠制度,长期安全靠文化的管理机制,才能推动疗养院的稳定发展。
3.1发挥疗养院党委的主导性作用
疗养院党委是疗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构想者和创造者,左右着疗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并在疗养院安全文化中烙上深深的印记。发挥领导在疗养院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就是强调领导班子自身要参与到其中,并做出表率[3]。疗养院领导通过自身拥有的多方优势和资源,引入其他疗养院的先进安全文化理念,融入科学的思想、服务的意识、竞争的理念、实干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同时与疗养院本身拥有的安全文化基础相融合,构建出具有特色的疗养院安全文化。
3.2发扬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作用
工作人员是疗养院中影响力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个群体。其行为和思想将决定疗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好与坏、成与败。首先要在思想上将全院工作人员统一起来,积极主动地为疗养员服务。疗养院要建立全院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网络,由领导牵头,中层干部分管,全院参与。此外还要明确,疗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将疗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根植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中,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要在构建疗养院与疗养员和谐关系上下功夫。疗养院是一个服务性的单位,要提高疗养院的品牌号召力和社会形象,只有牢牢抓住服务对象---疗养员,让其享受到满意的服务。为了改善疗养院与疗养员的关系,在疗养院安全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树立人本理念、诚信理念、服务理念,确立“疗养员是疗养院的上帝”的理念,让每一位疗养员在疗养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同时,不断加强和提升疗养院的护理质量也是疗养院安全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3争取疗养员的配合作用
要积极争取疗养员的配合,必须完善疗养院的疗养须知内容。在疗养员入院时,护士首先向其宣读疗养须知内容,重点强调院规和安全,让其熟知疗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签订疗养安全协议书,以便更好地配合工作,确保疗养期间的安全。
3.4保持创新精神,保持安全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