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家校合作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方式

第1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是一个系统过程,而评价是这整个系统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合作学习学生评价观主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一系列要素。其中评价学生的方法是重点,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采用了如下三种评价方式:

1.同伴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的,不同特点的学生适合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把四名同学的角色分为组长、带头人、记录员和纪律员,四人的角色分工除组长是指定成绩最好的学生担任之外,其他三个角色由学生自己商量确定,其中要求带头人一般会是一位比较活跃,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组内成员的表现可以用互评表(见表1)来互相监督和鼓励。

表1组员互评表

时间

评价者

被评价者

行为表现

参与意识

参与程度

明确自身角色

倾听并尊重他人

乐于帮助他人

第2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课堂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结果,重视对测验的评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课前注重学生对自学过程的评价。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习过程。课后作业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生物课堂;评价方式

在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中,全新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重视学生课前的主学习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学习模式的改变意味着课堂评价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大量研究表明: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高效的课堂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自信心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能产生更多的促进及激励1。传统课堂中的评价手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评价手段有许多优势。

一、传统课堂中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1.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传统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作业和考试成绩评价为主,关注学习结果,而没有注意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及付出的努力。有些学生付出了努力却没有考出好成绩,也没有获得对学习过程的积极评价,自信心更加不足。

2.重视纸笔的测验,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课堂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课堂评价成为考试的陪衬和附庸。考试考什么,在评价方式上就尽量与之相同,不考的内容,课堂评价基本就不涉及,这样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身的发展。

3.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和错位可能带来这样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外部压力而不是学生成长的内在愿望,学生被动学习,对学习结果只满足于考试取得好分数,注重知识的识记和再现,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丧失对课堂评价的关注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新评价方式

1.课前注重学生对自学过程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注重学生课前的自学,学习新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并用三色(红、蓝、黑)笔画出重难点,还可写下困惑和感悟,并完成预习笔记。整个过程学生就是对自身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除此之外,每节课前组内的生物课代表需检查组员预习笔记的完成情况,对未积极完成或完成效果不理想的组员督促其完成或补充。学生不预习不上课,所以保证了每次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才进行,这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时,很多学生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已经完成了细胞中糖类的种类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和功能的对比。

2.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确定出学生探究的问题。探究问题不是简单的回答是与否,而是对知识性问题的深入探究,主要解决学生的能力问题。探究问题也不是学生个人解决,是依靠小组内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组课代表会对组内每位成员的学习情况有所评价,最后确定出中心发言人。回答探究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原位口头展示,也可整组共同讲台口头展示,也可整组黑板书面展示,并由中心发言人讲解。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并对知识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如学习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设置了两个探究题目:分析材料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识图分析细胞核的结构。两个探究题目都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对学习的过程小组课代表给予了评价,弥补了传统课堂只评价学习结果的不足。

3.课后作业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

学生完成作业后,先根据参考答案自己给出评价,小组课代表组内评价,最后教师再评。这样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评价方式多样,提高了学生对课堂评价的关注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的过程中,所以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的教学模式有其先进之处,但实施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个别小组课代表不够公平公正,将个人的喜好带入评价过程中,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等。针对这些问题,仍需在课下付出更多努力,加强对小组课代表的培养,增强其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阿什(Airasian,P.)著,徐士强等译.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基于慈善文化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研究 高校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研究 基于知、信、诺、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燕赵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务探索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易班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障碍研究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 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路径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研究 “中国梦”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调查研究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高校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关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崔海英.易班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主阵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4]年大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第4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发现二 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内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发现三 家校合作过程单向发展,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发现四 家校合作的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缺少,针对家校合作双方的专业服务匮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生本观念的深入,教育外延的扩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必须和家庭联手、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公办学校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实施过程、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家校合作一直在困境中徘徊。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家庭教育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干扰学校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被动迎合,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家校合作应如何突破困境,即独立又融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家校合作新的历史命题。本文就初中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展开专题调查,探索加强改进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4月,调研组在本区内七所公办中学随机选取八年级30%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70份。问卷由调查组发给学生家长独立完成,统一回收后由调查组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编制的家校合作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涉及家长对家校合作目的的认识、家校合作的整体情况、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等,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认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1]这是对家校合作最好的诠释,而本调研结果所呈现的家校合作状况远没有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一)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清晰

家校合作本意是集聚双方力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力,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被动服从者居多。仅有两成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促进自己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教育,也是学校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有利举措,更是自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合法途径。而八成家长却认为家校合作只是“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48.0%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主要就是听从、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安排而已。

不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学校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不清晰。他们更多地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认为家长缺乏专业性知识,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过多参与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干扰和阻碍。于是,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二)家校双方对合作价值存在理解偏差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iams)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2]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3]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基本以“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身份参与家校合作,具体形式有一学期1~2次的家长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示、家长会,随机的家校联系薄、电话沟通、个别约见、家访以及参与学校培训、个别咨询学生成长问题。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现在家校合作已从最初的家长会发展到多样的形式,但尽管学校在吸引家长参与合作上动足了脑筋,但合作的有效性仍无法得到保障。(见表1)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组织,家长旁观,双方缺乏深入互动,更多是单向参与。进入初中,专业化程度加深,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制作教具、参与班级活动、课堂观摩的机会大大减少,只有约8%的家长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的意识。这表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学校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上往往认为“家长只是简单地推卸责任”,或对学校进行“不成熟的质疑”。面对家长的参与热情,学校基本采取“推”和“拖”的方式消极应对,或者就事论事,提什么改进什么,缺乏有效的跟进措施。

(三)家校合作过程呈单向发展,缺乏深入互动

第5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中美;家校合作;机制;差异

一、中美两国家校合作机制之差异

1.责任机制之差异

“合作机制,是指行为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内在运行方式,主要包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我国的“家校合作机制”是指家庭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的内在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美国的“家校合作机制”是指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在合作过程中的内在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1)我国家校合作的责任机制。我国家校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相互推卸教育责任和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从家庭方面来看,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一旦孩子上学,有些家长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持这种思想的家长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子女的教育。相反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看做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而有些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风”,过手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还有些家长自称文化素质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

就学校而言,一些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学校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一旦父母将其子女送入学校,学校就要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全权负责。学校的此种行为更加促使家长对其责任持漠视态度。而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家校在共同促进学生学业进步方面的合作是必需的,但如果家长进入校内干预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他们则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消极情绪,担心职业和形象受到挑战和威胁。还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不懂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由此可见,在实践中我国的“家校合作”由于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机制不明确,从而导致了“家校不必合作”、“家校片面合作”和“家校不能合作”三种局面。

(2)美国家校合作的责任机制。“美国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主要表现为美国家长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及支持和强化孩子在家学习的职责;家长们有帮助和支持学校行为和学校正常运行的职责;家长具有参与政府和学校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决策制定的职责等等”。具体表现为美国家长会主动通过相关途径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并发现他们学习上的强项和所需要的帮助,以便给孩子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美国家长不仅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直接影响,还重视家校合作对孩子的共同培养,家长作为志愿者主动参与学校事务在美国已十分普遍,他们会收集许多关于学校的信息,并以匿名的形式向学校提出他们的建议。美国家长还可以直接参与政府和学校的教育决策,他们通过成立“家长一教师协会”或其他家长团体,对政府和学校的相关问题决策做出反应和认可。实践证明,美国家长的参与和学生的成功及学校的教学质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美国的家校合作过程中,学校与社区的职责更是不容忽视。学校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承担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技能、帮助家长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与家长共同改进家庭教育环境以支持孩子学习的职责;学校同时也有责任对家长进行培训并使他们参与一些组织性的活动,以使他们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学校的相关项目计划。

2.沟通机制之差异

(1)我国家校合作的沟通机制。我国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现状,可谓是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家校合作是双向活动,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双方需要双向的交流沟通,这是合作的前提。然而,我国学校与家庭交流的方式多是通过媒介(如成绩单、家长联系簿等)来传递信息,以告之家长学校的计划和日常活动,很少采用人际间的交流(如家访、校访、协助课内外教学活动等)这种双向交流方式。家长会可谓是我国最常见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们却把它看成是向家长汇报的好机会,教师在家长会上多讲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却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家长而言,也很少有参与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进步的意识,有些家长认为来学校就是监督工作,还有些家长甚至将孩子出现的一切问题归咎于学校。因此,家校双方由于缺乏双向沟通而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屏障。

(2)美国家校合作的沟通机制。在美国,家长和学校以及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三者经常就学校和孩子的相关问题开展有效的、系统性的交流。家长与学校保持经常有效的沟通,使其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就学校而言,教育者们通常运用各种联系方式(如发电子邮件、打电话、发传真、通信等)与家长取得联系。美国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是建议家长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然后请家长在作业上写评语,给家长提供反馈信息的机会。而学生家长也积极与校方沟通,他们通常会以参观者、志愿者以及管理者的身份深入学校,与校方人员进行接触。在家校合作中,社区对促进家校沟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社区经常开展一些公益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使社区成员、家长,学校之间形成互动和影响,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社区的行为进一步促进了家校合作的开展。

3.组织机制之差异

(1)我国家校合作的组织机制。我国家校合作所开展的组织活动很多,如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经验交流会等等,但这些组织活动多是即时性的,活动结束,家校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便失去了联系,因此说这种组织机制是松散的。我国虽然有家长委员会、教师委员会等组织的存在,但利于家校沟通合作、共同开展活动的组织很少。而与我国大陆相比,我国香港的家校合作组织机制较为完善,可以说香港已创造了一种家校合作的文化,就家校合作的组织而言,家长教师会、家长聊会、家长义工团等持久性组织促进了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

(2)美国家校合作的组织机制。美国的家校合作有其严密的组织保障,家校合作中相关组织的建立及其项目计划的实施使家长、学校和社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幼儿园开始,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关组织的建立。早期儿童教育是所有层级的教育中家长最早参与的一种,早期儿童教育阶段促进家校合作的相关组织有AVANCE家庭支持和教育项目组织、早期学习设计项目(MELD)组织、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ECFE)组织、家长的教师身份’(PAT)组织、家长与儿童教育项目(PACE)组织等等。而初级和中级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项目组织有:MegaSkill项目组织、儿童看护发展中心(CICC)、‘家庭与学校同在’(FT)项目组织等等”。另外,中美两国家校合作机制在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二、中美两国家校合作机制差异之原因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家校合作机制较为成熟,而我国的家校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中美两国家校合作存在的显著差异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1.法律保障

在美国,家校合作机制的正常运行有其严密的法律保障。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的指导权被认为是自然的和与生俱来的,所以这些权利被认为是美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父母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的指导权也是一项受保护的法定权利,所以学校的作用就是代替父母实行这种权利。当家长和学校之间出现分歧时,法律的作用就凸显出来,法院通常会去平衡这两种权利之间的关系,以明晰两者的责任。20世纪50年代,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NCAAP)反对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爆发后,家长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开始觉醒并试图更大程度地干预学校事务,教育者们感受到了威胁,由此双方之间产生了紧张的关系,从而导致了有关强制入学、学费、特殊教育、学生权利、课程、责任和歧视等法律案件的出现。目前学校和家长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就这些问题的争论虽然对开展家校合作有不利的影响,但家长与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责任更加明晰化了。

而我国学生家长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校合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因此我国家校合作中会出现家长与学校责任机制不明确,家校双方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鉴于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培养家长的法律意识,扭转家长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消除彼此之间的意见分歧,培养他们的共育意识。应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不断完善自身,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之中。学校应与家长明晰责任,特别是教师应敢于面对挑战,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视为提升自己的外在力量,积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家校双方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局面。

2.管理体制的保障

在美国,学校管理体制主张开放与合作,学校管理者和下属教师是通过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做出决议的。这种方式不但不会削弱领导者的权威,反而会促使其做出更好的决议。在学校中,校方管理者在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其他员工注意到,学校管理者已将参与学校教育的优先权赋予家长,家校合作的氛围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这种体制是由校长统一指挥、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的三位一体的校内领导体制。这种体制使校长拥有更大的人事权、财政权、决策权和指挥权,校长与教师之间有了严格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不利于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学校的这种管理体制对家校合作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这种等级关系一直延伸到家庭与学校之间,从而使人们形成了家庭从属于学校的错误观念。鉴于我国家校合作的弊端,可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重视双向交流方式,使家长与学校之间平等的对话,学校应鼓励家长以各种身份参与学校活动,家长也须积极与学校特别是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学校发出的信息做出反应,将他们所了解的情况、关心的问题和心中所想反馈给学校,双方互动、互益,这样,家校之间的沟通机制会更加完善。

3.资源保障

在美国,家校合作有其资源保障,资源保障首先表现为资金保障,其次表现为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利用。“美国的公立学校通常是免费的,也就是说,当一个学生报名入校的时候,不收任何费用。美国学校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拨款,二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筹集部分资金”。而学校的自筹资金部分多来自于团体或个人的资助,这些团体成员和个人都充当着家长的角色,因此他们对教育异常关心,可以说资金援助加强了学校、家长和社区之间的合作。除此之外,学校和社区中存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家长和社区成员可以利用学校中的教师及设施资源,而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也可利用社区中的相关资源开展合作,资源上的保障有利于家校合作组织的建立。

第6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合作;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 2016.01.010

[本刊网址] http://

前言

近年来,“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频频出现抑郁、自残、自杀等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高校进行简单的灌输式的强制教育,更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配合,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矫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个体心理品质。

一、家校合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13年5月,郑州某高校一女生频繁恋爱,每次失恋后暴力自残。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老师经过了解之后发现,她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和父母没有太亲密的接触,当她长到十几岁青春期时,父母才回到她的身边,原本就和父母有些生疏,加上父亲的体罚管教,这成了其日后恋爱关系中最大的心理障碍,也让她产生了自虐的倾向。

2014年4月,河南某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内自尽,该生自杀前留有遗书,说明其选择自杀的原因是被父母期望、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于是选择了不归路。学校面对几代单传、痛失爱子的家庭,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尽最大可能地解决该生的丧葬及亲属到校的食宿等所有费用。当事情接近尾声之时,情绪逐渐稳定的父母向学校提出经济赔偿要求。

高校管理者对此类事件已并不陌生。从类似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由于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因素或是其它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其背后都反映出相同的问题:第一,面对危机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遭遇严重挑战。第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家长也需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者、支持者、监管者的作用,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家校之间的合作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更需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通力协作。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成就事业的基础。家校间的良好沟通便于及时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措施,有的放矢地处理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校园学生人数众多,由于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智力和能力倾向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因素,使得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类型、程度、成因复杂多样,教师在对学生个体心理变化的把握上有一定困难,如果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校方可以更便捷、更深入地全面了解学生。高校可以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便于老师和家长沟通,适时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阶段,就能通过家校双方合力予以干预,从而避免危机事件和严重结果的产生。

二、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河南地区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各高校在家校合作方面都采取了不同措施,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纳入到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中,如在《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中邀请家长参加学生毕业典礼;向家长赠送《没有上锁的保险箱――写给大学生家长》;邀请家长畅谈新生培养计划,家长主动提出对学校专业培养方向的修改意见;有些学校寒暑假给学生家长布置“家庭作业”,作业内容是假期里至少主动找孩子深入交谈一次,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告诉孩子他(她)做的哪件事最让父母感动,二是告诉孩子父母曾为他(她)付出了什么,三是父母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期待或要求,然后假期过后通过信函的形式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辅导员……一系列的措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调查显示,在家校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较低

较多的家长参与意识薄弱,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的合作仅限于学习方面,而大学期间考试次数较少,平时对学生的关注不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忽视。更有家长认为教育和疏导学生的责任全在学校,忽略自身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言传身教的力量,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童年或青年时期就因家长自身的言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或是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父母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等受到影响。有些大学生认为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新生入学时发些宣传单或是发本《新手入学手册》,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管理和学业成绩,对家校合作只是流于表面、做做样子,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更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融人到家校合作中。

(二)沟通贫乏,流于表面,推进困难

在为数不多的开展家校合作的高校中,经费投入少,没有专门负责实施的机构,这就使家校合作在活动以及沟通方式上受到限制。高校在与家庭的合作中重在自我宣传,如新生入学时的家长会、校园开放日和日常一些简单的信息沟通,这种合作比较注重形式和对外宣传效果,缺乏实质性作用,往往很难引起家长主动配合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兴趣。由于大学生人数较多,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高校往往只有在出现危机事件后临时通知家长,只要少数家长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事先了解或对危机事件能客观理性对待,多数家长到校与教师共同面对危机问题时往往带有消极负面情绪和抵触心理,甚至会有极端情绪,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家校合作就难以顺利开展。

(三)缺乏严密计划性,难以形成完整体系

科学严密的活动计划不仅是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对活动有效开展和取得实质效果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然而过半数的被调查高校对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内容缺乏一套整体的计划,即使有也多是纸上谈兵,没有严格的实施。高校大多数只是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危机事件而临时通知家长到校,在危机预警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家长对学生情况的漏报瞒报、高校忽视与家庭的沟通等,都会造成学生信息分析不到位,延误缓解或是消除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家校合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训,充分重视家校间沟通

1.可以借鉴现有的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建立从事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的专门组织,致力研究、改革家校合作。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使家庭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情况、家庭结构以及心理教育文化的不同,影响着家长参与教育的行为,自然就关系到家校合作的进行,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差异,高校利用新生入学或寒暑假时,采用研讨班或工作坊等方式对其家长进行短期培训。内容涉及帮助子女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更好与人沟通、大学生涯的规划、情感困惑和心理问题的面对与解决等等。

3.高校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另一主体,所以高校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充分发挥其在家校合作中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咨询者等不同身份的作用。

(二)建立内容多样、方法灵活、全方位的长效沟通机制

1.充分利用书信等传统通讯方式。书信作为传统通讯方式已遍布我国各个地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传统通讯方式将辅导员、心理教师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通报,使家长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给出家庭心理教育和援助的针对性方案和措施。这一方式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尤为适用。

2.与时俱进,采用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电话、手机、微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也逐步融人到家校合作中。互联网的灵活性、便捷性、开放性、高效性、信息量大等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方式更加多样、覆盖面积增大、交互性增强、对话更方便,短信、QQ、MSN、博客等网络技术手段逐步受到重视,不懂的家长可以接受短期的培训或者由子女教授使用方法,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能快速了解到大学生在校平时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虽然因经济、地域等条件限制,有些偏远地区或贫困大学生现在使用这些方法有些困难,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进行家访或开家长会等方式面对面的交流。家访和家长会也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通过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具体、真切地了解到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便于高校为家长和学生“量体裁衣”,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虽然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但是对于学校所在地区的大学生、个别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援助等活动进行家访,还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1.法律和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2.组织保障。我国目前高校中家校合作多处于松散的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社区资源,建立持久性组织,保障家校合作的连续性、规范性和长久性。在此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例如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建立有相关组织。

3.队伍保障。通过制定相应任职资格标准,实行严格的聘用制度,把德才兼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吸收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辅导教师队伍。还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与时俱进,强化合作理念,增强其开展家校合作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高校还要把开展家校合作作为考核、评估教育工作者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第7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校企合作 动力不足

1 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如高等院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二是中层次合作。如依托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等。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2 天津市校企合作的现状

2.1 被调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状况

被调查的44家企业中有4家与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关系,有3家企业目前还没有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关系,但计划在近期进行;39%的企业表示没有这样的打算,43%的企业不予回答。对于天津校企合作的状况,50%的企业认为目前校企关系一般,主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关系紧密,成效明显;9%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有名无实,无实质性合作;另有9%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举步维艰,企业的积极性不强。从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天津市被调查企业与高校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的比率不高。大多数企业表示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打算或不予答复。

2.2 被调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从被调查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认识上看,34%的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非常重要,59%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比较重要,仅7%的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不重要;从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来看,25%的企业非常愿意开展校企合作,59%的企业比较愿意校企合作,16%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无所谓或没兴趣。从上述数据统计结果看,绝大部分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有重要意义,积极性较高。此外,企业对先进制造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类、控制与电气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有相对较高的需求。

2.3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与媒体宣传报道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经费支持、利益补偿及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奖励是远远不够的;媒体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也不足。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没有在校企合作方面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利益补偿及奖励。仅有5%的企业表示经常看到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宣传,77%的企业表示没有看到此类宣传。

3 天津市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指导与支持

校企合作能顺利、有序地展开离不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及法规来调节和指导,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至今并未在正式文本中将应用型人才教育列为一种教育类型,尽管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专门设立了应用型本科教学专门委员会,但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对校企合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2 企业从观念上重视不够

处于优势地位并且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观念误区,认为校企合作的受益方只是学校和学生,企业的收益不大,如企业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只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对企业来说,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收益有限,成本过高,这种观念会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3.3 缺乏校企合作双方交流沟通的平台 (下转第25页)(上接第10页)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当前,校企合作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不畅,缺乏校企合作双方交流沟通的平台,缺乏紧密联系的纽带,缺乏统筹规划。总体而言,校企合作的水平较低,稳定性较差,大多都是较短时间的合作,还没有发挥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优势,企业缺乏积极性。

3.4 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不多,致使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多数是以参观为主,学生很少能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我国的合作企业并无德国“教育企业”的身份,很多企业不愿意提供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来安排实习生进行生产性操作,学校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室来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4 对策探讨

4.1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对校企合作予以制度保障

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结合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亟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以保障,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只有相关体制和制度的完善,并通过使用政府投入和政府激励两种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促使校企合作模式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2 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以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就校企合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如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制定政策及相关目标;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建立与学校的长期培养机制等。学校要进一步走访企业进而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是否能进行长期而有深度的合作,关键是取决于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的把握,学校只有了解企业的真正所需,只有从根本上了解企业,解除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顾虑,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4.3 加强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报道力度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投资方式,目前门槛较低,进入较为容易。应加大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力度,让企业提高认识,促使企业领导转变观念,将校企合作当作一种长期投资,支持学校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及科研水平,转而为企业服务,让企业明白通过校企合作,也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从而调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第8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家教的几个误区

两种错误的观点 第一,家教是家长的事。许多人认为家教是单纯的家长行为,因为家教是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对孩子的教育,以家庭为主、以家长为主,所以大家觉得家教的责任全在家长,与别人无关,甚至有些学校和教师也有类似的观点。第二,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事。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责任全在教师。前几天有位学生家长在和教师交流的时候还口口声称:“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得管好教好我的孩子”。这种观点在农村相当普遍。

家教花的钱越多效果就越好 有些家长把家教看成一种时尚,不从家庭、孩子实际出发,盲目跟风甚至攀比,认为请了家教、上了培训班、花了钱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了。结果既花了钱又搞得自己、孩子身心疲惫,孩子该补的没补,该学的没学,耽误了大好时间。

家教走向极端 一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在家教过程中容易走极端,从而出现了“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家教类型。这些家教方式结果很明显,事与愿违,出力不讨好。

分清角色,同担责任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学校教育的单方面的家教,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和家庭要在家教中分清各自角色,承担各自责任,共同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的角色作用:引领与示范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家教中“学校应该领导家庭”。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拥有大量的专职教育人员,能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施教。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应起示范作用,学校应该在家校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

教师的角色作用:策划与指导 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清楚不过了。因此,教师在具体每个孩子的家教中,应该给予家长具体的指导,并针对学生实际,帮助家长在实施家教中做好策划。所以,教师应该是家校合作中的策划人、组织者、推行者、指导者、咨询者。首先,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策划者。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家,也应该是一个领导者。教师应该为家校合作出谋划策,提出新理念,创造新方法。其次,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在一个班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教师对每个家长一视同仁,目标单一,是家校合作的领导。而家长与家长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每个家长都不同程度地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而家长很难在家校合作中起到组织和领导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和家长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家长有时也把自己当作了教师的学生,教师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是顺理成章的。最后,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参与者。教师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教育学生,也可以指导家长,所以教师应该在家校合作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合作互动促成效

由于学校在家教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家校合作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学校在家教中采取的方法是否得当。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成效也不同。根据经验,笔者认为,下列一些方法值得借鉴。

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家校合作的高级组织形式。家长学校可以由部分家长和几位学校教师组成。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定期召集家长开会,家长学校也可以监督学校的办学情况。学生家长是家长学校的主体,但具体工作由学校发起和组织,学校有义务指导家长学校的工作。

经常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它为教师、家长间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平台。通过家长会,家长如实地了解了自己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现状,在今后的家教中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给孩子补课,不用盲目加班加点乱补。家长会在家教中的作用是凸显的。当然,召开家长会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把家长会开得有水平促成效。

家访 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佳家校合作方式。家访中,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还可以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家访,教师可以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促进教师与家长的感情,有效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推动家校合作的健康发展。

举办学校开放日 在学校开放日期间,学校请家长来校参与学校教育的活动。这样,家长就能和自己的孩子共同体验学校教育,还能更多了解学校概况和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家长通过听课、参加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还可以学习到许多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家教方法,真是一举双得。

第9篇:家校合作的方式范文

家庭教育工作已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家庭和学校在共同育人过程中,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理念和方法却各有侧重,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往往会产生矛盾。家校间如何有效地沟通解决这些矛盾呢?

家校合作的现实意义

美国学者兰根布伦纳和素恩伯格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家长角色分为三类:

1.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有关研究发现,当家长的这种角色参与学校教育时,他们能成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长的自信心以及家长对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随着参与有所提高。

2.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可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等。

3.作为学校教育决策的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们关于家校沟通合作的问题也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当然,家校冲突大多是由一方不尊重孩子引起的。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真正树立尊重儿童的理念,并切实落实到教育行动之中。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打骂孩子、溺爱孩子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都是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真正树立了尊重儿童的理念,家校冲突就不会出现,有的只会是强大的教育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现在,很多家长是‘70后’、‘80后’,未来会有‘90后’,家长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而又得不到满足,家校出现矛盾是必然的。我觉得家长自己也要改变,如果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比较新,可以用一些善意的方式,去帮助具体的学校和教师。”

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采取的家校合作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是学校的单向组织和号召,家长方面缺少积极主动性去双向交流。家长会上,多是老师向家长通知学生最近的考试成绩等学习情况,希望家长多督促学生学习,很少就学生的性格品德方面有所交流。在家长会的整个过程中,家长也一般是坐在讲台下,被动地听而没有发言的机会。更有甚者,学校只把家长联系作为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老师与家长见面沟通时所谈的就是学生在家里犯了错,要求家长带回家好好管教。长此以往,就给学生和家长一种印象,只要是老师家访或是叫家长去学校,就一定是学生在学校里成绩不好或是打架闹事了。结果使许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老师产生了障碍和隔阂。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本领,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品德的人。学校教育虽然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要求办学,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不断优化的一种动力,因此,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PTA途径的开发利用

全国家长教师协会(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 简写为PTA)是美国最大的保护儿童利益取向的志愿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是美国最大的儿童问题咨询机构。它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堪称是西方教育特色的典范。

19世纪末PTA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占领军,美国全面参与了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PTA于此时被引进日本。在日本实践的60多年中,PTA 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TA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委员由家长自荐或推举,与班主任共同组成班级PTA。再由各班级PTA 委员中产生学校PTA。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是PTA 的会员。每学期会员要缴纳会费( 数额很小) 作为PTA 的活动经费。学校PTA 分各专业委员会,分别负责组织学校的运动会或父母与孩子的体育比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组织野营;监督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议等等,并担负起儿童在社区中活动的组织和监督管理工作。

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于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各自的位置,明确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领导首先是组织者,要对家校合作进行指导和支持,使学校教职员工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庭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划人,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的学校整体计划的制订,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动。最后是家校活动的实施者,学校领导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能够机智地处理家校间的矛盾。

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进行一次家访,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作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责者,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要用智慧,用真诚来支持教育,很多家长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参与者,成了一名观察员。学校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宣传,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

我国家校合作的PTA借鉴

当下,社会参与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庭的参与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影响。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

换位思考是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大家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有利于彼此谅解,达成共识。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二是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营造合作气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积极的态度,二是实际的行动。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下面介绍几种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径和方法:

1.家访。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班主任每年对学生至少要家访一次,和家长面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家访时一定不能是“告状式”家访,教师在指出学生的问题的同时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2.家长会。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家长进校举行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一般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汇报学生成绩,指出学生问题,介绍班级现状,沟通家长意见。学期结束时也可以利用社区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走出校门到社区召开家长会,主要是汇报成绩,向家长宣传假期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长起一个监督作用。

3.实行学校开放教学日制度。让家长去参观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体育比赛、学校艺术节等活动。开放教学日可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关系, 使家长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以及老师同学, 长期坚持下去还可以建立家长对学校的信赖感。有些在孩子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的12 年里,连他们坐在教室里的模样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家长让他如何去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包括孩子的人际关系、他对同学和老师的评价等),又怎样配合学校去教育孩子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