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1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近年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指出农村信用社应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受政策性、制度性、技术性、操作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信贷支农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一、信贷支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角色错位理念偏差,造成信贷支农工作进度缓慢

一是部分农信社管理层在农信社的市场定位、经营范围、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农业是弱质、低效益产业,其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不利于保障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支农工作中动摇了办社宗旨,对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感兴趣,潜意识中表现出“惜贷”,一定程度导致了农户贷款难。

二是经营理念偏差造成了信贷资金流向“非农”领域。部分农信社在业务发展中,背离或抛弃了农信社正确的市场定位,热衷于“弃农进城”,将可用资金纷纷投入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路桥建设、房地产开发、大型企业等资金需求量大、使用周期长的社团贷款项目上,削弱了农信社信贷支农作用。

(二)管理能力薄弱,服务手段落后,制约了信贷支农作用的发挥

一是历史包袱沉重。农信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自然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年来受行政干预的影响,造成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

二是信贷人员紧促。目前信贷队伍中熟悉法律知识、通晓企业财会、了解市场经济、掌握农事活动的人非常稀缺,信贷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三是激励机制缺失。讲权利的少,讲责任的多,责权利的不匹配,严重挫伤了信贷员的工作热情。表现为重责任追究,轻褒扬嘉奖。放贷人员顾虑重重,宁可少放或不放,也不去冒风险,严重制约了信贷业务的开展。

二、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更新观念、端正角色,改进信贷支农服务

农信社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更新观念、行为上端正角色,牢固树立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从立足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转变经营角色,真正承担起“农村金融主力军”这一历史重任。在信贷支农工作中,努力做到深入农村、扎根农村,搞好农村信贷支农工作调查研究,力求信贷支农工作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村群众,为“三农”贷款开辟“绿色通道”。

(二)加大组资力度,壮大信贷支农实力

农信社必须不断地加大资金组织的工作力度,只有资金实力壮大了,才能为信贷支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金融服务宣传、门柜形象改善、信贷人员上门揽储、新理财产品推广等方式,动员全员想尽一切办法将闲散资金组织回社。在组织资金工作中,要大力吸收低成本资金,不断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三)狠抓清非攻坚工作,努力盘活沉淀资金,拓展支农资金渠道

农信社要不断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工作方法可采用划段清收、利息优惠、有偿收回等办法激励内部员工清收,也可以根据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清收,还可以请求党政机关进行行政清收以及人民法院司法清收,总之要千方百计地盘活沉淀资金,增加可用存量资金。

(四)加强信用村镇创建,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一是积极投身到打造“信用农村”的活动中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此项活动中,促成信用社与地方党政、农户的相互信任,加强多方合作和协调,共同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社会信用体系,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信用社信贷资金良性循环的“多赢”局面。

二是要做好农户经济档案建档工作。信用社应注重搜集、整理、完善农户经济信息,将众多分散在外部及内部的农户经济收入状况,经营负债状况,生产发展计划等信息,认真进行甄别梳理,建立详细的农户的经济档案,将其信用行为记录在案,为日后信贷支农提供参考依据。

(五)创新信贷支农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创新支农服务是新时期农村信用社开展好支农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信社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

一是科学合理地调整贷款利率、期限、额度,充分运用利率政策,最大限度的降低农贷利率,让农民获得利率优惠;要根据农业生产结构周期以及农事规律,适当地调整贷款期限,改变过去一律投放一年期短期贷款的作法,开展部分中、长期贷款项目;对已与信用社建立长期信贷关系的,且信誉良好的,如其生产经营资金需求量较大,可按一定比例适当增加贷款授信额度。

二是积极探索与保险部门合作机制,将支农贷款与农业项目保险有机结合。通过信贷制度的设计与安排,积极探索,寻求与农业项目保险的有机结合,国家也应根据现实,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有效降低农业贷款项目风险。

三是加大投放力度,不断扩大小额农贷的覆盖面。小额农贷业务作为农信社知名贷款品牌,已支持千家万户走上富裕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信用社仍应将投放小额农贷放在支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在授信额度上,可适当调高。

四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科技含量的农业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如支持具有当地经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支持“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参考文献:

[1]黄延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中国农村金融,2013(01).

第2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注重加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科学发展规律

为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学习上我们坚持做到“两保证四结合四带头”。“两保证”:保证学习时间,制定详细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集中学习和自学时间不少于50学时;保证学习质量,科学安排学习内容,每人记学习笔记不少于1万字,心得体会3篇,督导小组及时检查学习笔记,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四结合”:完成“规定材料”和消化“特色套餐”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个人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本地调研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四带头”:切实发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表率作用,坚持带头学习、带头做笔记、带头研讨、带头深入基层调研。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共举办培训班、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专题学习9次,全体党员集中专题学习40学时。为了便于相互学习、同促共进,建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园地,选出优秀心得体会上墙展示。为推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党员领导干部通过采取到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调研、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工作动态、解决工作难题。并于4月上旬举办了由市委农工办全体党员和市直农业系统机关党委委员参加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好‘三农’工作”研讨会,研讨会贴近农业农村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基础建设、农村民生改善、农村和谐稳定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讨,并提出许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通过学习交流,大家深刻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上有了新加强,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要不要科学发展和怎样科学发展上达成共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上有了新举措。

二、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科学发展决策服务水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作为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市委农工办(市政府农办)始终坚持把调研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以来,要求人人参与调研、人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办公室成立以班子成员为组长的六个调研小组,围绕农村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发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帮扶等事关我市农业农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采取外出学习考察和本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重点调研。深入县市区、企业和基层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解剖典型、座谈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组织专题考察组,4月上旬参观考察了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胶州市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化”建设、城阳区城镇化工业化和集中迁村并点工作;4月中旬考察了滕州市西岗镇土地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切实做到了带着问题下去、找到原因上来,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通过调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共提出建议22条。

立足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在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基础上,我们提出:以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体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以统筹城乡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修为先导,科学调整村镇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村土地交易平台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培育发展土地流转市场,同时积极探索“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办法;以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为重点,启动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培植具有具有济宁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一系列事关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全部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在此基础上,市委农工办对调研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综合,进一步理清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20**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以市委今年1号文件下发。

三、强化督导落实,突出实践特色,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科学发展

市委农工办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更加注重强化督导、突出实践特色,更加注重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督促指导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市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承担着一系列重要的具体工作任务。4月中旬利用两个休息日的时间到12个县市区的14个新型乡镇建设试点镇进行督导调研,发现问题现场纠正,如违法占地行为等,同时对社区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提出了建议。目前14个镇区(园)合一新型乡镇区划调整、行政资源整合、部门职权下放等重点任务已全部到位,规划修编全面展开,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框架初步拉开,新型乡镇财政、社会事业、行政管理、土地和金融等5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并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初步显现。

二是督促指导百村示范和驻村帮扶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作和后进村部门驻村帮扶工作。开展“城乡联建创五好”主题活动,4月上旬深入12个县市区的驻村帮扶点进行了督导调研,及时指导干部驻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

三是督促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启动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建设。围绕建设济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市委农工办充分发挥农口综合部门综合协调、组织指导职能,从全市现代农业全局出发,帮助指导农口有关部门制定济宁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工作任务目标和阶段性要求,督促各归口部门切实履行职责。

四、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科学发展保障机制

第3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乡镇水管站;三农;存在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富民强县、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互助县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县情,紧紧抓住农村工作这个中心不放松,作为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乡镇水管站,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乡镇水管站在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好与否,直接关系着今后加快互助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和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1互助县乡镇水管站在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部分乡(镇)水管站条件差,尤其是办公、住宿、交通等条件很差,且人员少,开展服务三农工作顾此失彼,亟待改善。二是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快速、稳步推进。三是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资金缺口大,解决三农问题单靠收取的水费难以确保水利工程的及时维修与养护,影响着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同时造成了水利工程的管理难度。四是由于乡(镇)站人员属双重领导,全县多数乡镇水管站中至少有1名水利职工常年担任乡政府安排驻村工作,使得人员本来已经非常紧缺的水利管理人员更加紧张,严重影响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随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中“两工”的取消,部分地区村社管理趋于瘫痪,灌溉时无人巡渠,维修时无人派工,由村社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无人管护,导致工程设施的偷盗案件逐年上升,水毁工程频繁发生,维修、抢修资金明显加大,使互助县的县、乡两级管理的难度加大,任务加重,供水的保证率随之下降,虽然有“一事一议”的措施,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2对策

2.1确立乡级水管站的性质与职能

乡级水管站目前在分工范围内担负着水利管理、水行政事务、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维护、乡村供水、农田基本建设、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等职责,工作任务十分繁重[1-2]。水管站开展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等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尤其当今水利工程建设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性要求不断增强,在乡级水事务管理工作中需建设一支会管理、懂科技、专业性较强的队伍。乡镇水管站作为县水务部门的派出机构和乡镇政府的水事务管理单位,其在整个乡级水事务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乡级水管站的许多公益性工作,很难由其他单位机构或组织替代。特别根据互助县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乡镇水利管理部门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和管理职能,可能会造成水利工程管理力量的削弱,导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在整个水利事业中的重要性失衡,从而影响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明确乡级水管站的管理性质和职能,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整个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2.2理顺渠道,保障乡级水管单位经费

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的制约,全县水利工程分布零散,点多、面广,给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加上管理人员少,管理经费、工程维护经费紧缺等原因,造成工程运行不畅、效益发挥不佳等。因此,应将水管单位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适量增加编制。在财政支付政策上给予倾斜,除在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外,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的经费应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费用应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

2.3建立水利管理工作法制化体系

由于乡镇水管站执法程度不一样,水利管理的法制化体系尚未形成。今后,人大、政府管理部门应从水利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以现行水法为依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水行政主管部门、用水单位和公民规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用水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开展水资源与灌溉用水收费等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水管工作早日走上法制化轨道。

2.4大胆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大胆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包则包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把调拨机制引入到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促进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效益,有效解决农民种“责任田”与用“大锅水”的矛盾,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3]。

2.5深入开展水费计收改革

针对目前水费标准低、征收难度大的实际,在遵循补偿成本、节约用水、微利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制定水价。在核实的同时,对乡(镇)水管职工实行“三包三挂钩”,即包水利灌溉、包水费征收、包工程维护管理;并将任务完成好坏与工作岗位、工资及补贴待遇挂钩,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水管站领导实行层层分片包干制,与乡(镇)水管站职工同甘共苦,及时协调处理收费中的各类矛盾,为水费的收缴工作扫清障碍。同时转变观念,制定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措施,搞好优质服务,确保农田适时灌溉。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不断提高水费计收水平。

2.6开展多种经营,补充经费来源

目前乡(镇)水管站有限的水费根本无法解决工程维修、改善办公条件、职工福利等所需资金。因此,发展多种经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是乡(镇)水管站解决经费困难的一种好办法。但目前乡镇站开展综合经营还缺少政策支持。因此,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如让乡镇水管站利用库、渠水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水能资源,采取集资、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开发水资源,发展水电产业,推进小水电代燃料亮点工程建设。还可利用水土资源和设备场地优势发展养殖业、中药材种植、旅游开发及服务业等。通过多种经营,不断壮大及促进水管事业的快速发展。

2.7加强队伍建设

乡级水管站的工作面对农民群众,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利行业形象[4]。因此,一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工程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工程档案管理等,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二是提高职工素质。乡级站职工不仅要有水事务管理的能力,而且还要有维修管护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专业能力。因此,水务部门在合理选配乡级水管工作人员的同时,应不定期、分类型地培训乡镇水管人员,以提高其综合能力。三是配备能力强的乡级水管站负责人。一个乡镇的水利工作能不能搞好,领导者的素质是关键。因此,应配强配好乡级水管站领导,为不断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奠定基础。

3结语

总之,根据当前互助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乡镇水管站对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认真分析,深入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经营机制,调动广大水管人员的积极性,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4参考文献

[1] 贺永生,苏冠群.乡水管站建设的几点体会[J].地下水,1991,13(4):247-248.

[2] 肖昌平.浅谈乡镇水利管理站的改革[J].湖南水利水电,2008(6):90-91.

第4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加大校区共建力度

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近年来,杨凌共青团充分依托区域科技优势,不断加大与驻区大中专院校的共建力度,走出了一条校区共建、科技联姻、帮扶互促的共青团服务三农新模式。早在2005年,杨凌示范区团工委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就共同启动实施了“百名大学生担任村(社区)主任助理”活动和“院村挂钩”活动。活动实施8年来,共有1023名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23个学院(系)同全区89个村(社区)结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2年3月,杨凌示范区团工委集合驻区高校在农林科技、人才推广、组织服务等方面优势,积极整合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资源,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共同开展了“田园使者”活动。目前,该活动已经成为杨凌共青团服务三农工作模式改革的实验区,高校实践育人的试验田,学生成长成才的练兵场,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素质提高的加油站。

强化管理服务措施

提供服务三农科技支撑

活动开展以来,共组建了193支服务队,有1930名大学生以“田园使者”农业技术员助理的身份,为全区各镇(办)、村、土地银行、合作社等100多个单位提供农业科技和技术支持,成为活跃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同时,杨陵区团委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作为田园使者活动的日常管理单位,尽职尽责,严格落实有关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村、合作社等机构,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督促指导和创造良好保障。在“田园使者”活动中,大学生们在土地银行规范化运营、大中棚种植品种更新、土壤测土配方改良、病虫害防治、合作社规范化经营、田园村庄创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项目化、品牌化、阵地化,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为服务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团组织设置形式

激发基层共青团工作活力

“田园使者”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也为共青团带来了特有的激情和活力。一是创新团组织设置形式。在大寨镇、五泉镇团委及时成立了“田园使者”直属团支部,开创了校区团组织联建的新模式。同时,充分发挥“田园使者”与农村青年的联络和沟通作用,积极成立组建工地直属团支部,聚合了一批农村、合作社有志青年。二是激发团工作活力。“田园使者”直属团支部针对农村团支部力量薄弱,团干部团务知识不精的状况,在五泉镇、大寨镇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积极组织开展团务知识培训。并联系校内外团组织共同开展系列青年文艺联欢和关爱志愿活动,相继举办了“相约田园”文艺下乡、留守儿童趣味运动会、邀请中小学生体验大学生活等活动,形成了全区团工作校区共创,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田园使者”活动开展以来,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网、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中国青年报、新华社、陕西新闻、陕西日报、凤凰网、西部网等30多家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关注,给予了该活动高度评价,在高校大学生中形成了广泛影响,凝聚和汇集了一股关注和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强大青春正能量。

展望美好蓝图

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全面活跃

“成绩只代表过去,蓝图催人奋进,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作为“田园使者”活动发起人和推动者的共青团杨陵区委书记薛超为下一步不断完善和深化活动,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全面活跃绘就了美好的蓝图。

认真总结,着力打造活动品牌。要认真查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活动水平、促进活动实效,把“田园使者”活动真正打造成为大学生实践锻炼、增长才干的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自主就业的练兵场,打造成为加快校区共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品牌活动。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让经验得到沉淀与复制,让活动影响得到辐射和示范,不断扩大活动辐射范围,为全省涉农高校服务“三农”工作树立典型示范。

强化措施,不断拓展活动内容。解放思想,深度挖掘,不断寻找活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从四个方面不断扩展和深化工作内容。一是依托职业农民培育,组织学生参与田园农庄(村庄)创建,引导学生在推进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难题上贡献力量;二是继续组织学生开展“相约田园”送文艺进村、进社区活动,进一步丰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三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组织学生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四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陕西梦、杨凌梦”为主题,积极开展大学生与农村青年“同劳动、话梦想、共成长”系列实践活动,推进团员青年“三观”“三热爱”理想信念教育。

第5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基本情况

2013年上半年,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192118万元,较年初增长24111万元,增幅14.35%。1~6月累计发放贷款73002万元。其中,涉农贷款171867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9.45%,较年初增长18780万元,增幅12.27%。贷款投向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农业贷款的大量投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保证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二是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稳步发展,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利息回收率不断提高,扭亏增盈效果明显。三是信贷支持重点突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的增加值。

(一)涉农贷款以农林牧渔业贷款为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

2013年上半年,永胜县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171867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占比较大,占涉农贷款的33.64%,且增长较快,较年初增长58.81%。

永胜县农村信用社2013年上半年涉农贷款投向分布情况表

单位:万元,%

(二)涉农贷款以农户贷款为主,支农作用明显

2013年上半年,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发放个人涉农贷款122712万元,其中农户贷款117908万元,占个人涉农贷款的96.09%,占涉农贷款的68.6%。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力度,农户贷款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构成部分,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占农业贷款的比重逐年增加。

永胜县农村信用社2013年上半年涉农贷款主体占比情况表

单位:万元

(三)推进产品创新,实现信贷服务和产品多样化

从2010年下半年起,永胜县农村信用社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约期还款方式,分按月还本付息和按季约期还款方式,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资金的流动增强,贷款的收回率得到提高,在产品的设计方面也有创新和突破:如近年来推出的贷免扶补、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工业园区贷款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规模按月下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信用社的信贷规模由市级人行按月下达,对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受规模的限制调控时间短,在发放贷款时既不能突破规模又不能把规模剩余太多,会存在有时有信贷需求时无规模,有规模时信贷需求不足,难免产生降低信贷准入条件的现象发生,从而产生信贷风险。

(二)农业贷款资金扶持力度大,风险大

永胜县农村信用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大改善了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但农业贷款周期长,季节性强,抗风险能力弱,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这就决定了农业贷款较其他商业性贷款风险性大,而又缺少相应有贷款风险补偿办法。

(三)房地产贷款逐年递增,不利于促进“三农”发展

2013年上半年,永胜县农村信用社房地产贷款余额14568万元,较年初增长4511万元,增幅44.85%,上半年累计发放房地产贷款5800万元。由于金融机构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为实现资金的最大效益,农村信用社有意识将资金投向利润较大的房地产行业,其服务“三农”功能定位有所弱化。

(四)创新力度不足,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发展缓慢

近年来永胜县农村信用在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但2013年上半年这类贷款余额仅为5446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83%。由于受变现能力、登记方式及贷款手续复杂繁琐,程序较多的影响,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发展缓慢。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认识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端正经营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加强学习和考核,强化内控机制建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因地制宜地制定信贷支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一是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支持优化品种,优化品质,合理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的加工转化,支持农户多种经营。二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择优支持以本地区资源为依托,产品有质量,还款有保障,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三)对支农贷款比例高的金融机构在信贷规模、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

中心支行按季下达贷款规模,使农村信用社支配信贷资金的可控性增强,合理调剂信贷资金的投放,实现社农“双赢”的良性循环。

(四)结合本地实际,开拓信贷产品创新

抓住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补贴政策等带来的农村消费升级契机、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开发农村汽车、农机、家电等贷款品种,拓展市场,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第6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金融支持“三秋”情况

灵宝金融既着眼于当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又放眼长远,改善农民收入结构;既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又通过为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资金,促进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产品增收。贷款营销中,农村信用社将资金重点用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储运购销和农户生产费用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农资农机部门经营适销对路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及农机具。提供信贷支持的信用社强化服务手段,向农户散放支农名片,提高工作效率,并组织金融下乡活动,将金融知识、业务品种和科技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积极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灵宝金融重点支持农村农民在秋季的种子、农药、化肥和农产品收购上的资金需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积极支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秋种秋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至目前,灵宝联社发放“三秋”支农贷款5630万元,投放农民种子、农药和化肥投放贷款2170万元,农机具贷款1160万元,农副产品收购贷款23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秋季农业生产,为农业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继续认真做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授信及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工作,信用社在支持三农中。严格做到贷前早调查,资金早落实,计划早安排,贷款早投放”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农资供应部门、生产企业和农户家中进行走访调查,详细了解秋作物资供应情况和资金需求情况,提前落实贷款资金计划。一方面加大资金组织力度,开展支持秋作吸存工作劳动竞赛,强化优质高效文明服务,努力拓宽增存渠道,为信贷支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加大收贷收息力度,依法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满足“三秋”资金需要,使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在大力支持“三秋”信贷资金需求的过程中,灵宝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环境裂变,前些年的顶冒名贷款经过深度排查,全部暴露,诚信客户占比少,一时难以形成一种新的农村绿色信用体系,制约信用社信贷投放。信贷人员管辖区域大、农户多,在信贷服务上没有细化,未对“三秋”信贷支持开设“绿色通道”,不同程度上对信贷需求构成一定制约因素。

三、对策建议

开设贷款“绿色通道”:在农村信用社网点开设贷款“绿色通道”,对三秋农业生产资金贷款实行上专柜办理,提高办贷效率。

实行灵活授信机制:提高农信社的信贷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中间环节,提高办贷效率。

第7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1、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手段。在农村重大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各种重大涉农政策不断推出之后,审计工作面临新局面,部分同志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对新形势、新特点,拿不出新办法,新手段,使审计工作严重滞后;

2、队伍老化,缺乏创新活力。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农经队伍特别审计队伍出现了人才断档、比例失调、队伍老化问题,农村审计队伍缺乏应有活力。

二、解决农村审计问题的几个途径

结合东丰县实际,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个人认为应重点抓住如下五个途径:

1、抓起点,常态工作不放松。县级农经工作必须始终把农村审计工作列为重点,纳入日程,周密规划,狠抓落实。东丰县资产局多年来始终针对东丰实际坚持严格的制度审计,规范流程,严把关口,坚持从源头抓起,把住收支关,堵死账外洞,管住“当家人”,健全责任制,乡镇财务全面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全面实现了“三资”崭新工作模式,为创新农村审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2、抓重点,关键问题不放过。把农村现有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看住、管好,让农民群众满意放心,这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东丰县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不放松,凡是涉农工作一步不差,凡是涉农利益一步不让,凡是惠农大事一个不丢。对高速占地,涉农拆迁、征地补偿、惠农奖补等重点领域,即时展开重点审计、跟踪审计、全面审计。2012年先后对10个乡镇160个村进行了重点审计和专项审计,处理不合理支出,纠正违规项目,依法处理了责任人。

3、抓难点,坚守阵地不退缩。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三资”各种惠农资金能否按时足额到位,一直是农村工作中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东丰县始终把审计锋芒定在这个热点难点上,多年来对全县14个乡镇229个村定期进行拉网式审计,落实政策,查处问题,保驾护航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审计工作模式取得了全新突破。

4、抓焦点,在创新中求实效。农村中干部换届选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九”化债,农业种植业保险涉农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审计工作能否在观念上有新突破,手段上有新创新,模式上有新举措,把这些焦点问题查实理清,让群众放心,让村民满意,这是个焦点中的焦点问题。几年来,东丰县始终迎难而上,抓焦点、破难点、审重点,先后对全县进行专项审计、离任审计,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全县得到及时、准确到位实施。

第8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e-related special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ke a discussion from professional settings,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determ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关键词:能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三农情怀

Key words: ability-oriented;talent training mode;feelings of the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peasant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23-02

0 引言

自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而中国传统农业也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知从“体力型”转向“知识型”,拥有农业技能的人才无疑是转型发展之必须。但是由于社会上涉农工作岗位单一,高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走向农业岗位后需要不断深入基层,不仅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也不高,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报考涉农专业,高校招生时也不得不降格以求,并且考生及家长对农业和农业院校认可度低,农村与城镇生源人数差距很大。除此以外,我国部分高校在涉农专业教育方面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考核和学历,轻技能应用”的问题。如何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农业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高职学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确定、综合素质的培养、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1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我国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等农林教育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地位。”要培养“面向农林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面向基层的农林教育改革,培养数以万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更多的熟悉并热爱三农、具有服务“三农”意识的大学生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服务“三农”意识的教育属职业教育范畴,它除了培养学生必须具有服务“三农”的职业意识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对涉农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基于兴趣导向去自主学习农业专业技术,并对农业行业和自身的未来就业拥有信心和高昂的热情。

服务“三农”意识的教育需要高校开设农业专业课程,通过专业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在国内关于此课题暂时没有相关学术作品,根据国内文献检索,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情感教育,仅有《大学生村官情感教育问题探讨》(姚琳2009)一文,文章提出大学生村官要树立起尊重农民、热爱农村、关心农业的基本感情。但是国内学者对提高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大学生基层就业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吉林农业大学郭为民、王成章的《农业高等院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北京大学张秋山的《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李文涛的《论大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等,分别研究了提高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及大学生基层培养意识的障碍问题等。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涉农专业大学生提高服务“三农”的意识问题研究较多,在关于如何培养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方面研究较少,亟待完善。

1.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此类研究甚少,但是关于对大学生职业指导、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我国可以采纳借鉴。在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是慢慢形成的,期间与职业辅导的关系密不可分。美国是最早开展大学生职业辅导的国家,早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就创办了职业咨询所,对每个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和职业定向,便于在毕业前期确定择业目标。而在日常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定向,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需要的某些能力,学会掌握职业发展策略,形成毕业辅导与日常规划相结合,注重知识、注重能力。

2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对涉农人才的需求

2.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的有效途径。

2.2 现代农业对涉农人才的需求 我国虽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比较缓慢,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至关重要。

3 基于能力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涉农人才教育思路

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服务“三农”,从职业情感教育层面培养大学生到农村和农业战线工作,具备服务“三农”的热情、能力和素质,对大学生服务三农的热情和素质培养,提出“一课程、一活动、一讲座” 的理实一体化农科人才教育体系(见图1)。

3.1 理论教育模块――通过理论讲学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 改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的学科教育为模块式能力体系教育;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由专业教育“一元化”向辅修制、双证制的“二元化”转变;由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转变。要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专业理念,就应该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划分涉农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必修课程,2个学分(1+1)。理论教育模块(含农科专业课程和围绕专业举行的三农讲座)占1个学分。

该模块主要针对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设立,主要任务和整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了解当前“三农”问题以及国外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培养全校各专业学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感。树立求真务实,特色鲜明,立足专业,服务三农的志向。

3.2 实践教育模块――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专业技能 实践融入模块(学校统一按生源地组织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家乡的调研活动)占1个学分。

本模块以家乡三农发展为立足点,了解家乡农村环境,农业发展现状,培养“热爱家乡,情系三农”的情怀,树立当代农业发展观。

实践教育模块主要通过由学院组织的“走进农村,了解家乡”大学生调研活动,进一步提升对家乡新农村建设、产业状况、农产品的供销产业链、家乡农产品的发展历史、发展环境、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如当前许多农业学院的特种动物养殖技术专业确立了“建立专业基础公共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分流,按模块嵌入主要生产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5+1的教学法模式”。中草药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形成了3+2+1的教学模式、双循环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启动的二主二辅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丰富多彩全园素质教育模式。农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培养模式。

3.3 文化养成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通过“三农”宣传阵地、社团、志愿服务等形式,加强“三农”情景教育,深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认识,形成具有三农氛围的校园文化;各社团组织一定数量的走进三农、服务三农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以三农为载体的志愿者活动,培养“三农情怀”。①加强微博、空间等网络媒体和纸媒等三农情怀宣传阵地建设,宣传三农政策、农业创业典型事迹等。②通过农村社区志愿服务,了解农村,加深对农民的感情,培养农村认同感。③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农村农业农民题材选用,以文艺形式,挖掘三农的魅力,增强三农吸引力。④通过主题论坛、演讲、征文等,农业创业、农村工作典型事迹宣讲、认知交流。⑤通过三农主题社团建设,开展三农特色活动,培养自主能力,培养从事农村工作、农业创业的学生骨干。⑥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人才计划,引导学生思考三农问题,认识和探索发展规律,通过农业创业实践,挖掘、孵化农业创业项目,培养骨干。

3.4 以校、地合作为纽带,实现产学结合 加大力度开展院校和地方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院校的人才、信息和科技等优势,指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地方实习和学习,如此不仅能够为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也能够发现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高校树立新的研究课题,推动院校的科研与创新。

比如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先后与吉林省的九台市、双辽县、郊河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十多个县、市、区、镇建立了院地合作项目对接,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吉林省政府校企合作优秀奖和吉林省人才优质项目二等奖。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调整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专业作用,立足涉农产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和方法,彰显办学特色,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性优秀人才,较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学梅.福建省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第9篇: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民间借贷;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4日

一、我国农村金融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历经变革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农村金融业务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缺陷是空间结构缺陷。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失衡、区域性布局失衡严重。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农户不能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农村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相对较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也较发达,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较为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再加上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缺少与城市市场的融合,使得许多国家的农村居民生活在相对孤立之中。上述特征都与农村金融融资出现的以下问题有关:①交通/信息条件差,以及缺少和其他市场的融合,导致市场高度分割,这就产生了信息障碍,限制了风险的分散;②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额小,家庭储蓄少,这些都增加了交易成本;③农业生产周期的季节性特征,农产品价格高度相关性以及收入的波动都加大了农村融资的风险;④农村客户常常缺少商业银行所要求的传统形式的抵押品,价格高度相关性以及收入的波动都加大了农村融资的风险。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农村地区,特别是其中的贫困人口无法得到正规金融部门的充足服务。其结果,相对于城市家庭而言,农村家庭常常得不到足够的信贷、储蓄和保险服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相互关联的,农村地下金融没有合法地位,只能在体制外畸形生长,很难满足农村资金的需要,而且地下信用没有法律保障,仍然是采用口头约定的简单形式,粗陋的形式与较高的利率,既制约了资金需求,也成为众多法律纠纷的根源。民间金融大部分都是乡村邻里、亲朋好友等社会小团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信用域极其有限,资金规模往往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2、农村金融功能性缺陷。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空间,民间金融活跃,且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的存在,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失衡、金融二元性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功能性缺陷主要体现有三:

第一,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功能不健全。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弱化,农村信用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仍然较突出:一是考虑到自身财务上能够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严重,使资金大量流向相对收益率较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二是在政府隐形担保下运作。

第二,农村民间金融容易产生经济纠纷。民间借贷的债权人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对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而借款人由于急需用钱,不论利率高低,自己承受能力如何,只管把钱弄到手,结果往往是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资金或根本无法收回,债务人不能按时归还借款,从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

第三,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不良资产严重。

3、民间金融目前还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民间金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但建国以来政府对其活动经历了由禁止、打击,到默认而不提倡的过程。即使在改革开放以来,其一直作为地下经济的一种。目前虽已引起重视,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民间借贷市场还处于半地下状态。

二、农村金融的主要运行形式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资金供求者之间直接完成或通过民间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完成的债权融资。主要运行形式有:

1、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目前在农村金融实践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力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它是否能真正转变为符合国际通行的合作金融原则的机构,一段时期以来,一直争论很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自有资金不足是制约支农工作的首要瓶颈;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农信社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等事实使农信社筹措资金日趋困难。在宏观方面,我国许多现行制度不利于银行间公平竞争。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向集体所有、向国有靠拢,“官办”的意识和表现非常强烈,为股东负责,其合作金融的“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和低盈利性”的资金和金融服务的性质体现不多。

2、小额信贷。以农村扶贫为中心的小额信贷活动,一直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部分为准正式金融,部分为非正式金融。同农村金融市场和信贷扶贫政策相比,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坚持采用小组信贷、整贷零还、小额连续放款和提供技术服务等基本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小额短期、整贷零还、小组联保、滚动发展”的原则,并指导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有效达到上述目的,开发、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并建立了一支培训有素、自愿致力于小额信贷的工作队伍。因此,小额信贷在我国迅速发展。小额信贷在我国扶贫开发项目中毋庸置疑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一些固有的不足和局限,主要表现在小额信贷只解决了向贫困农户提供小额金融服务的问题,却不能涵盖农村中最贫困、没有创收或创收能力不强的那部分贫困户;小额信贷机构目前还只能向他们的贷款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由于可用于小额信贷的资金毕竟有限和不允许突破最高借贷限额的规定,小额信贷本身很难产生规模效应。小额信贷的主要作用是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是当前不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补充,其在实现不同区域扶贫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难以替代的。

3、民间借贷。农村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口头约定型。这种情况大多是在亲戚朋友等熟人之间进行,他们完全靠的是个人之间的感情和信用,无任何手续。二是简单履约型。这种民间借贷形式较为常见,双方只是简单履行一下手续,大都是写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证明人即可成交。三是高利贷型。在利率下调和开征利息税的情况下,个别富裕农民把他们的资金以比银行利率高出许多的利率借给急需资金的人或企业,以获取高额回报。

三、对农村金融问题的法律对策

1、中国农业银行:有限度的商业化。作为农村金融中介的主体,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两难的困境,这样的局面既不利于我国整体金融改革的继续和深化,而且会妨碍我国农村金融的深化和发展,对于缓解和根治“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于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不能照搬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模式,而应考虑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农业银行的自身实际情况,在当前只能是“有限度的商业化”。第一,由于继续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第二,把支持的重点转移到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上来,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做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交叉定位;第三,搞好与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分工协作,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氛围和农村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各自的健康发展创造外部条件;第四,对其城乡业务实行差别利率,以弥补农村业务中的部分经营损失。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加快由单纯经营信贷业务向资产多元化的转变;对有效益、资金需求量大而单独一家联社贷款不足的项目,县级信用联社可采取社团贷款等形式,满足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省级联社应加强对市、县级联社富余资金的资金调剂,适当提高资金调剂利率,既为资金富余的基层联社找到解决出路,提高经营效益,又能帮助资金短缺的基层联社解决支农资金不足的矛盾;在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省级联社应加强行业指导和咨询,通过组织资金拆借、购买国债、创新信贷品种,拓展资金营运外延。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大的支持,在税收上应得到比商业银行更优惠的待遇;在利率的确定方面应有相对于商业银行更大的浮动空间;积极支持并协助其建立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银监会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促进、引导其更新理念、规范行为、提升服务水平。确定以农村信用社的“三农”服务目标,限制其资金运用范围,防止资金继续外流。适应形势要求,探索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要改进贷款管理方式。如适当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适当扩大基层农信社信贷授权;实行差别利率,对贷款量大、信用好的客户,可给予适当利率优惠;简化不必要的贷款手续,提高信贷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内部经营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应当逐步建立更为科学、责权利相结合的贷款激励机制,将贷款面、贷款额、收息率和不良贷款下降等指标纳入信用社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贷员的经济收入与贷款效益挂钩,促使信贷人员主动营销贷款;抓紧试行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对符合条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企业,采取授信贷款或保证贷款的方式,提供快捷便利的信贷服务。

3、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适时推进民间金融合法化。虽然民间金融始终应客观经济发展之需要而事实存在,甚至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还曾经出现过规模化趋势,但在制度真空的状态下,缺少必要的法律约束和行业监管,并且这些非正式金融组织的非正式运作机制及其所发行的非标准合同性金融工具所隐含的风险,较之其可能提供的金融便利与效益而言,更加引人注目,且备受质疑。因此,首先必须要明确对待民间金融的态度。加大金融、财税政策倾斜力度。目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空间还很狭窄,发展能力有限,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一是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开办之初可给予全额免税或减免一定的税收,待其经营步入正轨并实现财务可持续后再全额征税。对小额贷款公司向中小企业、“三农”的贷款,财政可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或风险补助,同时适当下调营业税率,提高其收益水平;二是进一步简化办理贷款过程中涉及的抵押、担保、评估和公证等程序,降低或免除相关费用。

4、建立中小农业担保公司。为促进农业的生产,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者贷款担保的需要,现阶段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民、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创设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可以做到:立法上设立专门条款,降低设立中小农业担保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工商登记机关应对该类农村的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发放有明显标志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给交易相对人提示。并且允许农民以自留山和自由林木经评估后投资入股设立农业担保公司。对于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可以给予一定时期的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