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最完美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这种观点指出了家庭和学校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父母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对学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而学校则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使命,学校要通过系统的文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其实,最难的教育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不断沟通合作,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实施家校合作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单靠家庭或者是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很难对小学生形成有效的影响,因此,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自私、傲慢、胆怯、暴躁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
比如,有个男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脾气特别暴躁,经常因为一件小事或者是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对人家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有一次,班内开展小竞赛活动,他因自己的一个小失误与“百分”擦肩而过。当他看到别人得满分时,立刻将自己卷子揉成一团,咬着牙,气得浑身发抖。另外,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表扬哪个学生,他就会生气,就会想尽办法找该生的麻烦,他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根本接受不了别人好过自己的任何事情。他总是以抵触的情绪与同学交往,又经常顶撞教师,搞得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都疏远他。
这个学生身上就存在易怒、嫉妒、不合群、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与人相处等等心理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客观存在,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引导,长期发展下去便很难改变了。就像案例中的孩子,他的这种扭曲的性格已初步形成,想要改变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积极地解决孩子出现的任何一点小问题,要关注孩子,家庭和学校要负起责任,为孩子创造出一片晴朗的天空。
二、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1.家校合作的途径
首先是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心理讲座,或者利用工作简报、校报等宣传途径,宣传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学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会给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是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教育活动。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学校组织相关的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现场观摩,以反思自己教育子女的言行。再次,给家长提供心理辅导。在学校开设家长心理热线和家长心理信箱,拓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途径。在学校参与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不可以对家长说教。说教等同于把家长置于无知、无能的尴尬境地,其结果是除了彰显教师的优越感之外,只能损伤家长的自尊,引起其焦虑和不满。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家长的想法,然后处理家长的情绪,最后再讨论相关的问题。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在家长学校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学校里的家长信箱或者热线与学校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家长会等活动中进行资源共享和分享。其次采取电话询问的方式,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家长可以利用电话的方便性来询问学校的有关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现状和各种表现,咨询亲子教育中的困惑,交流心得等。
2.家校合作的策略
(1)合作意识的强化。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认识到单靠一方的力量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因此,要对合作意识予以加强,积极消除不利于家校合作的一切障碍,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完成。学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明确家校合作的意义及目的,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比如,现在的班级里有很多学生成绩很好,在家庭中他们是父母的宝贝,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大多很自私,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作为教师,要能够积极地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使其父母认识到孩子仅仅学习好是不够的,引导家长改变“学习好一切都好”的错误认识,与家长努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另外,家长也需要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与班主任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引导教育观念。现在的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造成的。很多父母由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很大,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家长积极地参与进来,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女生邓某长得漂亮,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有些卷曲,很像一个洋娃娃,学习成绩处于上游,中等智商,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教师提问,她也是小声回答,整张脸还涨得通红。下课她从不与其他同学一起玩,只是静静地坐着。平时,在家中也是把自己关在房内,即使父母叫她出去一起玩,她也会拒绝。
案例中的孩子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她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缺乏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女孩的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很优秀的,即使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也总是不满意,总是期待自己的女儿能有更大的发展。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从不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每天回家很晚,第一句话也是唯一的一句话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对孩子长期保持过高的期待和过重的压力,使孩子形成了自卑心理,她很容易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时常会感到不安、烦躁、孤独,甚至离群索居。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了这样的问题孩子。学校要积极地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心理素养的科学引导,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策略,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构建协调机构。学校要积极地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工作,能够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负责人要负责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制定一些详细方案,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发展。比如,对于一些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的孩子,主要负责人就要把这些学生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来,询问一些专家的意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能够针对孩子的状况提供一些解决的策略。比如,与孩子积极地交谈,探寻孩子心里矛盾所在;针对学生的情况,与之一起制定行为契约,比如不打人、不骂人、每天对着镜子笑、说自己很棒,等等,并要能够与家长积极地联合起来,针对学生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努力制定策略,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主要负责调查反馈家校合作的情况,指出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家校合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4)联动活动机制。家长学校要积极努力建立联动心理教育活动机制,通过活动的方式不断增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要定期把家长聚在一起,针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内容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学习有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其实,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学习情况不理想,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他们逐渐放弃学习,转而把时间用在上网、逃课、捣蛋、打架等方面,以至于成为问题学生。如果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另外,学校需要定期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商量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并把这种活动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妍,向燕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情感教育的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2).
一、目前家校合作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1. 家校的地位不平等。学校往往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出现,把自身的“主导作用”转换为“领导地位”,对家长进行教育“训导”和“恩赐”,而非教育对话和协商。
2. 家校合作属于“救火”式而非“防火”式。合作往往是发现学生有问题时即兴而定,目的是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这种取向的沟通,在其起点上就具有消极意义,老师有消极情绪,家长有消极情绪,学生也有消极情绪。
3. 家校沟通的时候,学生只是单纯的被议论对象。
二、360度反馈评价的原理
360度反馈评价,是现代企业中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360度反馈评价由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同事、下属和客户等,分别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然后由专业人员根据评价结果向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以帮助被评价者提高。将其应用在学生的教育当中,就是由被评价学生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老师、家长、亲密的朋友、同桌、班干部等,分别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己也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由老师根据有关人员对学生的评价,对比学生的自我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360度反馈评价在家校合作育人中应用
1. 帮助学生设定发展目标
360度反馈评价要求学生在学期初或定期地在老师和家长帮助下设置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的设定要求相关人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设立有一定难度的可实现的发展目标。
2. 对照发展目标确定评价主题
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出现跟目标偏离较远的行为时,老师和家长共同决定召开360度反馈评价会议,并确定主题(一般是如何改进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等)。
3. 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
360度反馈评价要求所有与评价客体有关的人员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评价的主体除了家、校、学生三方,一般要加入学生的几个同伴、同桌等共3至5名同学,必要时加入科任老师。
4. 对参与人员进行评价方法的培训
老师需要对参与人员进行评价方法的培训,让他们明白360度反馈评价出发点是立足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为了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不是为了家校管理的需要,这样评价主体就会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本人一定也要让他们端正评价态度,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只有学生本人客观地反映自己,才能在和其他评价主体的对比过程中找出差异,否则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都不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本人接受来自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
5. 360度反馈评价的流程
(1)主持评价的老师先要缓和气氛,打消学生的紧张感,然后说明谈话的主旨。首先是请被邀请的同学围绕主题点评被评价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边听边记录关键词,再由学生家长点评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然后由被评价学生对刚才的评价做出反馈,双方可以互辩,由老师总结出大家认可的评价。
(2)接着,同学对被评价的学生给出改进建议,家长也提出改进建议。然后由被评价学生对建议做出反馈,同时也可以对家长提出配合方面的要求。各方一起为该生重新设置目标,并结合大家的建议设置行动计划。同时明确家长和老师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干预学生的学习进展,明确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3)老师最后总结谈话,主要是整理谈话各方的观点,包括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计划和目标等,并要求学生回去整理出文字稿,由各方签名确认。
关键词:中小学 家校合作 问题 对策
20世纪80年代起,中小学家校合作在我国产生并逐步得到发展,无论是简单的老师和家长一对一交流,或是家长会的一对多交流,又或是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多对多交流,均带有家校合作的影子。实践证明,中小学家校合作运用得当,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对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对策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的含义及重要性
所谓家校合作,就是作为教育体系中两大承担重要任务的不同主体――家庭和学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以沟通交流为主要渠道,以相互配合为主要载体,共同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力,以促进学生在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身心健康发展。
1.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加强教学效果
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标志之一,就是家校双方拥有畅通交流的渠道。学校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交流能力、优点缺点等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庭中的相关表现内容反馈给学校,双方能够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学校教师的指点下有步骤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学校,家长还可以根据获知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有益的意见建议,这样更有助于加强教学效果。
2.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创优成长环境
在学校中,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拟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计划,这样就难免产生有的学生认识不全的问题。而在家庭中,对学生最为了解的当属学生家长,而且每个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规划、成才目标等均不同,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良好的家校合作,能使这种差异逐渐缩小,达成学校教学和家庭培养之间的最优化方案效果。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调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调。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过程中,占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其次是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业余爱好、心理健康等则较少提及。尤其是在中考、高考等升学压力下,家庭更为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否达到正常水平,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能够给予学生较高质量的教学。而学校对于家庭的了解,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是否在家庭中完成课下学习。这种以学习为核心的交流内容,至今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此外,家校合作的方式,目前看来仍然是以家长会为主,或者学生家长主动寻找教师进行询问,或者在有需要时教师在电话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须知,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大环境下,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并不足以让其中任何一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家长会这样的方式也仅是对学生中间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沟通,对于学生本身则难以深入分析。这样单一的方式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2.学校和家长的自身定位不明晰
在目前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均对自身的定位有着一定的误差。诚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无论是从实践性还是专业性上来讲,学校都应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校在家校合作中处于支配地位。有的学校俨然成了发号施令者,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有的小学为学生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超出学生现有水平,最终只能由家长代劳。而家长对于自身定位也有偏差,有的家长认为,学习主要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做好后勤保障就可以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又或者学生在学校遇到了一些问题,家长也将全部责任推卸到学校身上,而不是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相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1.建立完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如家长委员会就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但是如何让已经建立起的家长委员会更好的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对于学校而言,要真正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生的整体教育体系中,让家长委员会参与学生教育的规划和管理,赋予家长委员会对于教学管理和师资力量管理评价的权限。对于家长委员会而言,要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吸收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家长进入委员会,并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参与进学校的日常管理,并且加强对于学校教学方面的监督。同时,家长委员会还要多加配合学校对于学生成长的主导任务方向,在学校的指导下完成家庭教育。
2.畅通家校合作的沟通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智能化,许多学校和家长开始探索利用QQ、微信、网站等及时进行沟通互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家长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等,既便于众多家长之间的有效交流,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将学校的教学计划等诸多内容又好又快地进行公示,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如学校组织家长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家长见面会,以及组织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一对一交流。交流见面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家校合作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存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70-02
家校合作是近年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新时期教育是一个开放体系,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则是关系到学生未来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家校合作的手段也更加丰富,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然而家校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进一步提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意识,增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对新时期的中小学家校合作策略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讨论,以供广大教育同行参考。
一、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任何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都需要有具体的制度作为其良好运行的保障。家校合作这一教育模式涉及到全体家长的参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全面合作起来并不容易,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定规章制度的难度,造成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家校合作无章可循,即便花费大力气制定出新的管理章程和监督机制,也不一定能与学校传统的管理体系相吻合,因此还可能缺乏可操作性,存在执行难度大、流于表面化或处于较低的层次等状况,严重影响到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每所学校都应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对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所有管理人员都做出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对于学生家长,要明确其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在家校合作的岗位设置、人员职责及考勤制度、学生应遵守的规则、合作关系管理办法、合作教育操作规程、合作资料管理以及合作档案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教学工作管理制度,有条件的还可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家长分别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细则。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具体落实,还应当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有实践证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监管,能确保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利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也应出台一些与家校合作有关的指导性文件,如采取适当的考评激励措施,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将家校合作成效与年终考核、先进评选、职称评定等挂钩。在落实具体制度过程中,各级专门管理机构对所属人员进行日常检查或抽查,对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都要进行有效的考核监督。
二、成立专门机构,提升管理水平
目前很多的中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认识不够,常常是遇到此任务时才被动地将这项工作交给相关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做法,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目前我国的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多数城镇中小学班级的学生数超额,再加之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加大,造成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不仅要面对超额工作量的任务,还要面对教学改革的各种挑战。繁重的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工作已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再让他们走向社会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必然力不从心,只会导致部分人对家校合作失去兴致和热情。
成立家校合作管理的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组织和管理,明确机构中各部门的职权和分工,可以有效地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混乱等问题。家校合作直接关联的两个主体是家庭和学校,它们的合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协调,目前家庭一方主要有家长委员会,而校方也必须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和沟通,并对家校信任方面进行宣传,进一步创设合作的氛围。实行新型的家校合作,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有活力的专兼职家校合作人员队伍,使之能熟练地为家校合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为此需要做的工作有给教师补习与家校合作相关的理论和技能,一些相关内容还应充实到有关课程当中;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科学的人才培养观等方面培训,帮助其摒弃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传统教育理念,远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提高家长的人格素质,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
三、构建网络平台,拓展互动空间
传统的家校合作渠道有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簿、家长开放日、个别约见等,其中家长会和家访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两种合作途径。这些传统的家校合作渠道在增进家校沟通、加强家校交流与合作方面确实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家校合作途径的弊端日益显露。如家长会的内容单一、互动空间太小,大多是教师反映学生在校的行为与成绩等,成为教师个人的“舞台”;家访需要耗费教师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且时机不容易把握好,在当前教师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全面的家访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是应用最广泛的联络沟通工具,也可以在家庭与学校间架构便捷的合作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可开设专门的家校合作栏目,开通家校信箱、制作班级网页、建立班级博客、成立班级QQ群、搭建微信平台等。这些合作方式能够让家长方便地与教师及其他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分享交流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同时教师也能够借助这些方式与家长主动沟通,告知学生在校时的优异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家长合作商讨应采取的教育对策,有效地实现了家长与教师的及时互动。
四、加大开放力度,促进家校统一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社会。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然而当前中小学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通常次数较少,且无法提供家长参与的环境;通过网络的沟通也不能够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到学校的真实情况,在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方面有其局限性。
为更好地实现家长能参与学校办学的管理和监督,应切实加大校园面向家长的开放力度,创造更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条件,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家校统一。具体的做法有增加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的频率,并且改变通常由教师为主导的方式方法,可采用交流、对话讨论、专家报告、参观游览等多种形式,给家长提供更多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利用家长的自身特长或职业特点等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使家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也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
五、转变家访观念,优化合作环境
家访曾是学校通过教师主动与家庭沟通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小学普遍注重学生课业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出现班级人数超额、学生居住日益分散等客观因素,再加上部分学校和教师有了网络沟通更加方便能取代家访等错误认识,使得家访这种传统的合作方式被疏远甚至放弃。然而,家访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加信任的合作关系是其他联系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有些对孩子教育的更深入的探讨,对学生家庭环境的更直观的体验,甚至通过直接情感交流感化学生心灵,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则必须面对面地进行沟通。
现代的教育体制要求学校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观念,要求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因此这种家校合作关系不仅是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接受家长对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家访实现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同时,现代教育也要求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小学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而便于因材施教,通过家访能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从而为其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许多优秀的教师常常通过家访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校外表现,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氛围中,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信息的交流,也有情感的沟通,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也有的教师家访不很得法,也有的家长不善于配合,有时也会造成几丝尴尬和些许遗憾。但是只要教师能根据家访对象的客观条件进行思考,并注重家访方式的选择,往往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六、结束语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家校合作在中小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走向更广泛、更深入的家校合作已成为提高教育效能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更大需求,家校合作策略也必须通过不断地发展完善才能更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水平,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善,才能找出适合中小学自身发展的合作策略。
参考文献:
[1]盛天和.家校合作:教育和谐的必然状态――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下):25-28.
[2]蒋文龙,曾谦,马晓倩.利用网络博客探索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16-217.
【关键词】小学 家校联系 现状 对策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家庭是教育子女的重要基地。家校双方只有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才能形成积极的教育影响力并作用于孩子。因此,家校联系工作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一、调查概况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北省H市三所较有代表性的小学:广场小学、市府路小学、英才小学。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7份,回收率为93.5%;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为90.5%。
2.调查内容
本次调点是小学家校联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家校联系中出现的问题、家校联系现状与家长期望之间的关系及其中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
3.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的工具为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您的孩子是否是独生子女及其所在的年级、您的学历)和15道选择题。
(2)文献法: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搜集国内外关于小学家校联系的相关研究资料,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
(3)访谈法:与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学生家长、小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发现问卷中所体现不出的深层次因素。
4.数据处理
调查采访数据由小组成员输入SPSS11.5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以单变量描述和多变量交互分析为主要统计方法,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发现,小学家校联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次数偏少、家校双方时间难以协调
小学家校联系的次数偏少(详见表1),通过深入访谈和调查得知,影响家校联系次数偏少的原因主要在于家校双方的时间难以协调。在家长看来,家校联系存在的问题52.5%是来自时间问题。如家校联系的时间安排上有冲突,许多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段进行,如学期初、学期末和节假日等,其他时间则偃旗息鼓;而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很难抽出成块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有空的时间段又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时间矛盾,因此,双方联系的时间难以协调。
2.家校联系的方式和内容单一
有效的家校联系需要家校双方进行频繁而真诚的交流沟通。调查发现,小学家校联系的方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详见表2和表3),从而影响了家校联系的效果和教育质量。
“目前,学校与您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可多选)”一题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众多方式中,较传统的家长会(79.0%)和电话短信沟通(63.0%)为主要方式。而其他方式,有的是由于实施条件的限制(如“电子邮件等网络联系方式”),有的是由于某一方消极配合(如“教师家访”)等原因,采用得比较少,由此可见,家校联系方式比较单一。
由于家校合作的活动缺乏整体的策划组织,随意性、盲目性很强,另外,由于家校双方教育观念的差异、态度和个人素质等也不同,导致家校联系的主要内容只是围绕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探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家长普遍认为,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内容的占84.0%,而家校双方共同探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仅占7.7%,身体健康方面占3.9%,心理状况方面仅占1.7%,由此可见,小学家校联系的内容也是比较单一的。
3.家校双方消极参与,实际效能低
家校联系是双向的活动,只有家校双方积极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但从调查和访谈得知,由于家长和学校领导、教师的知识、能力、技巧、时间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某一方或双方在家校联系过程中消极参与、实际效能低下的现状。
从学校方面看,首先,当家长要求介入校内日常运作和决策时,他们怀疑家长的决策能力,认为家长介入学校教育是在监督、挑毛病,甚至只会画蛇添足,他们担心职业和形象受到挑战和威胁,所以往往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消极情绪。其次,学校对于家校联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整体计划,难以与积极参与的家长相互配合,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效果上的强化较差。访谈中还了解到,部分教师几乎从未与学生家长进行过真诚的交流沟通,也缺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技巧,这些对于进行有效的家校联系也不利。
有效的家校联系还与家长的认知水平、教育和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工作时间的安排等因素有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可以部分地表示家长的教育和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家长与高中和初中学历的家长在与学校联系的主动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数值分别为0.028和0.047(详见表4)。受教育水平即认知水平越低的家长,往往越是怀疑自己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缺乏教育技巧,因此,在家校联系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消极。另外,有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持有这种思想的家庭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子女的教育。
注:Sig.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4.家校联系现状与家长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较大
家校联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学校应在家校联系的管理和投入上起主导作用,为了不断完善家校联系工作、满足家长和孩子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作为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家长对家校联系的期望和看法。
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家校联系现状与家长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从家校联系的方式上来看,当前的每一种联系方式与家长期望的方式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家长会、教师家访、书信、教师的邀请、电话短信沟通、电子邮件等网络联系方式、家校联系手册、接送孩子时交流等当前现状与家长期望值之间的显著性分别为0.063、0.000、0.009、0.000、0.001、0.000、0.000、0.000(详见表5),这从个方面说明当前的家校联系的方式渠道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的需要。再从家校联系的内容上来看,当前家校联系探讨的内容以“学习成绩”为主,占84%(详见表3),而家长期望探讨的内容,在“学习成绩”的选择上与现状存在着显著差异,显著性为0.000(详见表6);据了解,不少学校组织家校联系活动之前,并没有进行整体策划,对于交流的具体内容并未进行充分的准备,每次家校联系活动就是谈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真正讨论家长们对于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虽然有的家长对学校的要求过于苛刻,但现状与期望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注:“a”代表家长会,“b”代表教师家访,“c”代表书信,“d”代表教师邀请,“e”代表电话短信沟通,“f”代表电子邮件等网络联系方式,“g”代表家校联系手册,“h”代表接送孩子时交流。Sig.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注:“a”代表学习成绩,“b”代表身体健康,“c”代表心理状况,“d”代表道德品质,“e”代表其他方面表现。Sig.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总之,当前的家校联系现状不容乐观。诸多问题,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小学家校联系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校联系次数偏少、时间难以协调;二是家校联系的方式和内容单一;三是家校双方消极参与、实际效能低;四是家校联系现状与家长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较大。
(2)虽然H市大部分小学的家校联系工作质量整体上比往年有所提高,但当前的家校联系现状与家长的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而在提高家校联系工作质量和实际效能的过程中,家校双方的换位思考和彼此谅解、相互积极配合等非常重要。
2.建议
(1)与家长共同制定科学的家校联系工作方案,增强联系的计划性和连续性。为了解决家校双方的时间难以协调、每学期家校联系偏少的问题,学校应在每个学年之初,与家长共同协商,制定一套科学的家校联系工作方案,将本学年将要进行的家校联系活动计划、时间的大致安排和分配、采用的家校联系方式及每次家校联系的主题内容等纳入其中,使双方提前熟悉各项工作活动,有效安排协调自己的时间,以保证家校更好地配合,增强家校联系时间和活动的计划性和连续性。
(2)构建家校互动的方式体系,丰富家校联系的主题内容。①畅通双向的信息交流渠道是实施有效的家校联系的关键所在。应将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方式如“家访”“家长会”等与新型的以家庭为主的“校访”等方式结合起来,如设立家长学校、试行在国外已较多见但在我国几乎还未出现的“家校研讨会”等方式,通过家庭与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探究构建双向互动的家校联系方式体系,摆脱家校联系方式单一的现状,提高家校联系的水平和质量。②加强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的沟通交流,适时调整家校联系的具体内容,丰富家校联系主题。每次家校联系活动开始之前,学校应与学生沟通交流,从学生的具体需要出发,不仅是学习成绩,更应重视学生心理、道德品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动态,拟出详细的活动方案交与家长,让家长提前做好互动准备。在家校联系的具体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家校双方共同倾听孩子的心声,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家校联系内容的实效性。
(3)明确重要性,积极参与,相互配合,提高家校联系效能。影响家校联系实际效能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于学校的态度和家长的素质。因此,只有改变学校的消极态度,提高家长的素质,才能创设和睦的家校合作气氛,取得预期的家校合作效果。①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认识到家校联系的重要性,提高对家校联系的认识水平,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积极制订学年家校联系工作计划,策划和组织一些大型的有意义的家校联系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校联系的宣传。二是要全面提高教育工作人员尤其是教师的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广大教师改变封闭教育体制下形成的传统保守的心理,培养他们对于家校联系的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倾向。三是要经常召开家长教育知识培训,为家长提供有利于促进家校联系与合作的教育资源,宣传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指导家长协助参与学校教育工作。② 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家校联系工作和教育工作。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地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与道德素质。二要改变自身不利于孩子发展和家庭和睦的个性特征,提升和完善自身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才能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主动与学校沟通联系。三要虚心接受学校组织的家长教育知识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4)以学校为主阵地,努力完善家校联系工作,缩小现状与期望的差距。第一,物质保障。政府和学校都应加大对家校联系工作的投入,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为有效的家校联系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二,制度保障。学校应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诚邀学生家长共同制定科学的家校联系工作制度,统一认识,明确分工与合作,确保家校联系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第三,组织协调。政府在构建家校合作关系的过程中需发挥宏观调控与组织协调、督导的作用,而学校应发挥具体的家校联系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落实的作用。第四,思想建设。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必须重视思想方面的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调整心态。第五,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家校联系方面的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在家校联系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家长开展一定的教育培训,帮助家长走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误区;培养建设一支专门从事家校联系工作的队伍,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第六,宣传动员。学校应在家校联系工作开展之前、之后和过程中,重视家校联系的宣传,动员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家校联系和教育工作,通过正确科学的方法参与到家校联系中来,共同促进教育事业和孩子的发展。
四、结束语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3—0023—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幼儿园在抓好幼儿园教育及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促进家校合作,才能让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他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社会的两大教育系统,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 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教育单靠幼儿园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是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基地。双方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2. 丰富教育资源。在社会教育资源中,家长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他们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具有教师缺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家校合作,可弥补教师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对扩大孩子的视野极为有利。
3. 应对社会变化。信息社会提高了对人才教育的要求,增加了幼儿园及学校的困难。家校合作,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大的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能够提前适应变化,满足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愿。
二、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不到位。目前,总体而言,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双方都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要求,还被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左右。
2. 幼儿园和家长地位不平等。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往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家长不够尊重,有的甚至把家长看成是告状对象,把孩子在幼儿园发生问题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这就造成了家长和教师地位之间的不平等,使得家长对教师缺乏信任感,因此也就造成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障碍。
3.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呈现被动状态。现在的家长面对着很多的压力,社会环境、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问题都在困扰着家长,使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因此也就懒于主动参与幼儿园的各种互动活动,从而使家校合作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三、增进家园联系与合作的方法
1. 进行家访。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也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共同研究商讨对策。
2. 创建“家园直通车”栏目。每个班级在每周一期的栏目中,设置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内容,给家长传授育儿的原则和方法;展示家长的教育心得,将家长的育儿经验形成共有资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办好主题墙。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的活动用文字、绘画、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嵌在主题墙的专栏中,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
4. 利用“家长开放日”,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和孩子一起学习、游戏,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还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孩子与同伴相处、自律等方面的能力。
5. 利用家长资源,争取家长助教,如邀请交警家长来园讲解交通规则等。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课,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更能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成人的职业,尊敬成人的劳动。
6. 举办专家讲座。请专家来园为家长和老师们讲学,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讲授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具体运用、教育经验等,帮助家长和教师解答幼儿教育中的困惑。
关键词: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现状;对策
研究成果主要是科研课题小组经过实证调查做出的相关报告,可客观反应大连市产学研合作情况,且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性,在推动大连市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刘春波在《大连市产学研合作创新若干问题研究》中,通过对大连市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大连市产学研合作可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使用模式,推动大连市经济增长和发展支柱产业。冯云廷在《大连与辽宁沿海城市产学研区域合作研究》中,主要对作为经济中心的大连与沿海核心城市的辽宁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总结,其表示产学研区域合作道路,形成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对提高大连市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产学研合作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大连市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重视和政策指导,大连市高校、企业以及科研研究所的质量、规模都得到了相应提升,这为产学研合作能力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产学研合作环境日益完善 结合大连市特色产业、重点产业,大连市开创了专业孵化器发展路线,对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体系进行了完善。通过对孵化器建设进行强化,大连市成功构建起了大连天河小企业创业基地、大连市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产业孵化器等多个专业孵化器。到2014年底,大连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发展到40家,孵化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300家,累计孵化企业4000家,孵化器从业人员7万人。
产学研合作模式多元化 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进程中,大连市推出了多种充满生机活力的合作模式,主要有松散型合作、大学院所直接将研发植入产业、共建产学研经济联合体、产业联盟、“产业基地+研究院”集成模式五种模式。这五种合作模式各有特点,可针对不同研发力量、企业规模给予匹配相应的合作方式,更好的实现了对大连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大连市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问题
校企的价值取向差异依然严重 尽管科研所与高校随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对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逐步朝着利于科研成果的方向转变,且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开始自行创办公司,根据统计大连市累计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4000家,其中由高校教师或者高校创办的企业达到了20%。但由于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使其合作模式的开展效果不甚理想,限制了产业实力和规模的扩展。
产学研合作联盟亟待升级 因大连市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故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还需要接受长期的考验和磨合,才能够正真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外,在产业联盟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产学研联盟表现出的制度风险、文化风险和运作风险,这些都可能与知识产业联盟出现内部冲突,导致联盟发展和扩大受到影响。
产学研合作地区性明显 大连市产学研合模主要集中在本地区,以大连市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为主要资源,针对充分运用全国,甚至是全球资源,发展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模式落后。其一,就目前大连市产学研发展情况来看,其地区性特点非常显著,未形成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系尚不健全;其二,与外省市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科技人员之间的合作非常少。
促进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以战略规划引领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 大连市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中,应结合已有的合作经验和国内外优秀经验,对大连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战略进行明确,形成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使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更加规范,进而促使产学研工作的快速发展。此外,通过发展战略的形成,使校企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得到改善,形成更利于大连市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借助“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发挥辐射效应 在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中,全面构建“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和加快自主创新体制,是当前辽宁省发展的重点方向,大连市作为全省的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和产业龙头,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目前,大连市优势产业已经具有非常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条件,这为大连市产学研的深入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大连市的发展中,应当充分结合这一优势,积极构建“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实验区”,促进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完善,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以战略联盟和合作网络驱动产学研合作国际化 大连市政府应鼓励科研院校、高校和科技型企业加强国际合作网络的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帮助产学研快速对接,促进产学研合作国际化发展。此外,在产业技术联盟发展中,充分利用产业联盟或者技术联盟的影响力,加强与世界知名机构、高校和跨国企业的合作,构建起大连市跨国产业联盟。
参考文献
[1]刘春波.大连市产学研合作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1999.
关键词:农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径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参与,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表明,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育学生唯一的权威。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的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数县为研究样本,以农村留守子女为重点,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关问题,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2 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家校合作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美国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历史久远且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二战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该联合会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国家长担任“教学助手”,法国配备家校之间的“协调人”,欧洲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课题研究。1998年4月,欧洲七国(苏格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开展了“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新加坡在“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维教育网络的构建中,教育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港台地区也很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论、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补充家校合作的内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争取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将家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理论研究方面,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现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概念、内涵、价值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家校合作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术界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探索少,比较零散,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原则、分类、模式等方面的建构,对家校合作的特点、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对国外的理论引进、译介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比较笼统,没有将其置于不同的视角或背景下,重复性强;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为主,对农村家校合作尤其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对农村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策研究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对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针对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框架,分析家庭-学校-社区关系,为家校合作的实践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论依据。
3.1.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内在于家庭和社区组织中的整套资源,它们有利于儿童或年轻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这些社会资源因人而异,极其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的发展。就教育来说,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前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投入、教育期待、亲子问的互动,而家庭外社会资本是指父母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包括社区邻里关系、与子女的教师联络、与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认识、师生关系等。在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的深入调查之后,科尔曼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对高的教会学校中,学生的辍学率相对于社会资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来说明显的低,而学业成绩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说明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加社会资本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对美国的家校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促使家校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使学校开始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家长、社区等社会机构开始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
3.1.2 发展生态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容丰布任纳(Bronfenbrenner,U)的发展生态学理论(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结果;而人的生态环境,是由家庭、邻里、学校和社会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层次和结构不同的系统,因其与个体之相互关系的独特性,而对人的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生态学的理论注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积累与协作,忽略了三者整体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1.3 重叠影响阀理论
重叠影响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阀理论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模式的中心,认为,孩子们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发生了重叠的影响。重叠影响阀是对生态学理论的补充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会不断的积累,将儿童置身于一个关怀性社区之中,改变了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依序的认识趋向,增强了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更好的促进了三者之间的联系。
3.1.4 权变管理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问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其他系统之间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类型一体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间应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教育和儿童的全面发展。对于家校合作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仅凭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教育目标,学校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家庭、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努力摆脱过去和家庭、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相脱节的错误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从封闭转向开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鼓励、吸引家庭和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3.1.5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黄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导论》列举了“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变理论”、“利益群体理论”、“包容理论”、“共同责任理论”等理论依据,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许多阐述。在国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是戈登的三种模式说,即家庭影响模式、学校影响模式、社区影响模式。
爱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长参与应包含六种类型:亲职教育、家长协助子女学习、家庭与学校沟通、家长义务工作、家长参与校政、学校与社区建立协作关系。这一模式在国外具有广泛影响。
美国学者斯维普(Swap,1987)受家校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和重叠式影响理论的影响,探讨了学校用来抵制或者鼓励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种实践模式:保护性模式、家校单向传播模式、课程充实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国学者穆勒(Muller,1988)运用美国国家教育长期研究的数据,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归结为“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主要模式。
国外学者设计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策略。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称之为直接策略: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是支援教学活动的,称之为中介策略。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教育活动称之为边缘策略。
在国内,有以地区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参与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论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模式。我国学者马忠虎编著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有亲模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国内学者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骤。主要有:王维荣在其“我国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个步骤:谭虎等在“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个步骤:杨天平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中提出了五个步骤:香港大学学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据香港地区家长参与的重心,将家长参与活动分为家庭为本、学校为本和社区为本三大范畴。在《家庭学校与社区合作: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综合爱普斯坦及韦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个步骤。对各种模式加以综合,归纳出家校合作的内容、操作路径分别图1、图2。
4 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4.1 现状分析
为了解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个维度,自行设计编制了家校合作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个别访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以甘肃三市五县农村学校为样本,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展开调研,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757份,其中教师问卷252份,家长问卷505份。
4.1.1 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的分担,应该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频度分布为: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校均担>家庭为主学校为辅。
4.1.2 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有必要,可行
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态度,认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长的支持态度,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1.3 合作方式:家长会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长会和电话联系为主,合作渠道比较单一,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存实亡,徒有虚名,家长开放日、亲子互动等方式应用少,家访渐受冷遇,家校结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制约了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
4.1.4 合作时机的选择:非常规事务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和思想出现异常时,以解决问题为主,没有形成常态性工作,缺乏持续性。
4.1.4 合作内容的关注:学习成绩为主
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内容的关注点基本趋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家校双方达成了高度共识。说明家校合作双方具备合作可能和基础,有利于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明显存在合作内容狭窄,忽略了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5 交流的频度:有时有
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联系为主,表现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专业性不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只是偶然发生。
4.1.6 家校合作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从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获,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家校合作产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评价积极。
4.2 特征
综合分析各种调研材料,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现出以下三种结构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或教师之间存在低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通常着眼于一些常见的一般性、常规性的事务。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农村最具普遍性,虽然时效性好,对于维持基本教学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计划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仅停留在较低层次。
4.2.2 随机性合作
在随机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体没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与学校双方彼此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的交流范围狭窄,除非一些重大、突发的非常规性事务,双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导性合作
在主导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教师是主导,要求家庭、家长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做法不是一般农村学校所能企及的。因此,虽然这种类型的合作较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有条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较难推广。况且,学校主导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家长这两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家庭、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另一种依赖。
4.3 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目前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组织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机制。(2)渠道单一,时间拮据。制约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3)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忽略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4)单向为主,缺乏互动。合作中教师和家长角色定位不当。(5)质量不高,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决问题”为主,只有“问题”出现才能激发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需求,合作层次不高。(6)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上述问题与多数学者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
4.4 障碍分析
4.4.1 社会因素
(1)农村生活环境不佳。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多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时间和精力不足成为影响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
(2)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在受教育方面,农二代上学难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弱势群体,缺少先天的资源优势。
4.4.2 家庭因素
(1)时空受限。为了生计,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性大,远离家乡,远离子女,时空隔离,形成了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等农二代类型,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对家校合作无暇顾及,鞭长莫及,影响学校教育。
(2)家长信心不足。农村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家长仰视教师,缺少心理沟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教师产生障碍和隔阂,处于被动地位,对讨论教育问题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农民工自身知识浅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素质的训练和指导,虽有望子成龙之心,缺少点石成金之术。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学校因素
(1)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班级规模虽小,但工作时间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常规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还要准备应付一项又一项的“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无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同时,如果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不支持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就不能得到物质支持或者弹性工作制的时间补偿,导致他们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师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师范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没有向教师提供有关家校合作的专门训练,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欠缺,使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难以开展,不能落到实处。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2)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5 改进策略
5.1 升华合作理念
尽管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和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内化为理念和意识,行动上未能形成自觉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及研究人员共同推动。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观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碍。
5.2 创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经介绍了多种有关家校合作操作层面的实践模式,均有借鉴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网络环境赋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义,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方式。网络的时空跨越性,使得参与合作的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网上的交流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工远离家乡远离子女远离学校家校沟通时空受限的难题。基于网络的互动式交流,既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逐渐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认同。基于网络的“三位一体”的互动合作模式如图10。
5.3 制定政策法规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维系和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长素质和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兴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权宜之计。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协调配合,促进孩子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应加强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动就经常性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师实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组织
组织机构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家校合作领导小组、家长教师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家长会 家校合作 新渠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47-02
家长会作为一种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在中国中小学阶段的应用较普遍,但大学生家长会作为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形式,尚未推广开来,只有部分高校开设大学生家长会。大学生家长会指由高校组织、同一高等学校或院系的学生家长构成的较为正式的组织。具体而言,在这一组织中,高校与家长主要通过会议形式,就学生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成长和发展,以逐步形成合作参与管理学校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一 大学生家长会的内涵
1.大学生家长会的构成与内容
大学生家长会主要由学生家长和相关管理学生工作的老师、辅导员组成,其中家长是构成主体。在一些家长会内部,会设立理事会,推选家长代表作为理事会成员,与学校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参与学校管理的相关事宜。
大学生家长会主要参与两个方面的管理:一是学生管理;二是学校管理。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学生管理都是家长会的首要职责和内容,可从两个方向分析:第一个方向,学校到家长的方向,即学校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传达的信息,可细分为三点:入学时,学校向家长介绍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学校基本情况、办学历史、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培养方案等)和初入学的相关注意事项,有的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在迎新家长会上还为家长发放了《梦想起航――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手册;学期中,学校主要就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通报,一般是做阶段性的总结,也可能是个别学生有突出的问题需要告知家长;学期或学年末,总结学业成就(如汇报演出、颁发奖学金等),提出下一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或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情况,会不定期地开展专题型家长会,同家长交流学生某一些方面的情况,如学业情况、思想心理、社交问题、安全问题。第二个方向,家长到学校的方向,家长会就自己子女的事务与学校沟通,提出自己的疑问,了解学生入校学习、生活、培养方案等相关事宜,并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想。
学校管理是大学生家长会在内容比重上而言较次要的一个方面,但它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实现学校管理多元化、民主化的重要方面,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全面建设。学校和家长双方就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主要是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方面,如住宿条件是否需要改善等。
2.大学生家长会的形式
第一,新生家长会。新生入学时,很多学生家长会送子女入学。很多高校会利用这个机会,由学校或学院组织,在报道注册期间安排一次新生家长会。一般是校方向家长介绍大学学习、生活的情况,办理入学手续,提醒注意事项;有时,新生的辅导员、班主任同家长举办座谈会,以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和性格特点,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新生家长会旨在让家长了解子女今后学习生活的环境,协助学校帮助学生由高中向大学生活过渡,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新生家长会在各地高校已十分普遍,如去年9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新生报到之际都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第二,生源地家长会。由于很多学生都在异地上的大学,因此在学期中召开家长会受到时间、费用、交通、食宿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生源地召开家长会,则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等“走出去”,将家长会送到学生家长门口,有利于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沟通、互动活动,增强双方的合作关系。例如,去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专业课老师同新洲区十多位学生家长在新洲区教育局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召开了本地区的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共同探讨家校合作的相关内容。
第三,专题家长会。顾名思义,专题家长会是学校就某个主题召开的家长会,有相对而言主题明显且较为专一的交流内容。受邀的学生家长一般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部分家长,而非全部家长。专题家长会的内容可以是思想教育、助学政策、课业成绩、就业信息等方面,也可以是学校建设的相关方面。例如,2008年3月底,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组织了一次主要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会,参会的主要是不及格科目较多、学习成绩较低、延长学制的学生家长。
3.大学生家长会的作用
第一,学生层面。在学生层面,大学生家长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生德育的新渠道。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都不可代替的。然而孩子上大学后,同父母的交流沟通变少了,甚至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不需要再听父母的了。但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自律能力不佳,在由高中向大学、由大学向社会的过渡中,容易产生许多问题,而家长却难以察觉。大学生家长会的开展,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条新渠道,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心理变化,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施加影响,协助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帮助子女解决问题和困惑,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家长层面。在家长层面,大学生家长会有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发展。对学生家长,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家长想参与学校教育,关心子女发展情况而缺乏好的方法和信息渠道;二是家长忽视子女进入大学阶段也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教育。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学生家长会的开展,首先为家长了解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较畅通的渠道和信息来源;其次纠正了部分家长不重视大学阶段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错误心理;最后,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家长可学习到教育子女科学、合理的方法。这样,架起家长主导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家长能参与学校教育,并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和子女共同成长发展。
第三,学校层面。在学校层面,大学生家长会有利于家校合作和全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强调学校向社会开放,学生、家长、社区及其他社会力量都能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利用大学生家长会这一渠道,家长与学校有组织、较正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探讨学校的发展方向,使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能不只拘泥于专家学者的纸上理论,而是能从与学校密切相关的利益群体――家长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校工作。这一过程也是家长和学校充分合作的过程。这样既符合现代学校制度的民主化,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开放性的体现。大学生家长会的开展,推进了家校合作,并进一步从高校与家长、学生的关系这一角度完善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全面性。
二 大学生家长会存在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
大学生家长会尚未普及,发展历史有限,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家长会刚出现不久,发展较慢,尚未普及。大学生家长会目前只有新生家长会开展得比较多,但其他形式的家长会数量十分有限,许多高校还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有大学生家长会这一组织的存在,许多家长更是在子女受大学教育期间从未参加过家长会。
第二,家长会内容比较片面,形式比较单一,成效不大。目前大学生家长会的内容大多数是关于学生成绩方面的情况,而较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形式上,绝大多高校仍用传统的家长会组织方式,即类似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家长在会议室听校方讲。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家长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主动沟通与交流的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满足。这样,家长和学校的交流方式单一、内容较为单薄、有效交流有限、家长会的成效不大。
第三,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和专门的管理部门,缺少总结和后续跟进工作。大学生家长会的发展刚刚起步,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对此做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更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负责老师;在会议结束后,家长提出的建议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反应的问题往往没有做到后续的跟进,使大学生家长会流于形式而没能产生真正的作用。
2.促进大学生家长会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大学生家长会作为一个有利于促进家校合作的新渠道,应加强对其的理论研究。研究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切入,扩宽研究视野,扩展理论体系。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切不可只空泛地研究理论或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实践。同时,可关注国外的相关研究,参考借鉴其中的有益因素。
第二,提高大学生家长会的质量,在保质的前提下推广。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家长会的建设,并应具有全局发展的眼光,从发展规划、管理机构、组织内容和形式、总结和反馈、评价和改进等方面提高其质量,积极实验推广,使有益的组织方式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形成优势。
第三,丰富家长会内容,积极探索新的会议形式。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大学生家长会的内容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应关注学生成长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对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提出的建议要有可行性。在会议形式上,可积极探索不同的与会形式,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信息时代,可利用网络,设计开放型的主题网页,在网页上设置相关的信息资料;建立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间的互动平台,可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开会。
第四,明确负责部门,注重后续工作。高校应在推行大学生家长会这一组织时,做好长期规划,可以将这一工作列为学校发展的常规工作,使其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其他方面相协调,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可以让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在每一次大学生家长会后注重会议内容的总结和上报学校的工作,将会议中家长提出的问题切实解决,提出的建议纳入参考体系中,并做好对家长的反馈工作,使大学生家长会能长足发展。
三 结束语
大学生家长会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重要桥梁,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新形式,让家长与学校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促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家校合作值得探索的新渠道。同时,大学生家长会也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上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将大学生家长会这一家校合作新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贾智.当前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开展大学生“家长会”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