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设计;应用
语文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是人文教育的一门必要课程,语文教学承载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集成与弘扬的使命。当前大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呈明显降低趋势,而且很多学生都不了解中国文学知识,而且对中国文化也较为陌生,具有较低的文化素养,且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够注重高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人员表示,学生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方面,比方说数学,和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相关性的课程,并非大学语文。而高校生与高校管理人员的想法如出一辙,作为中华民族国语,汉语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一种语言,而语文课程又是贯穿教育教学始终的一门课程,因此语文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建议语文老师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讲述了模块化教学设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对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意义及现状
1、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依照内容,可划分语文教学为六大模块,即:文学材料阅读分析、语文基础知识、文章写作、文学尝试、语言表达以及文学作品赏析。以上模块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关性,然而,又具有彼此独立特性。高校语文教师展开模块化教学对学生复习自身学习情况非常有利,极易获得自身所没有有效掌握的环节,便于学生复习。语文课程教学模块方面,教师应该依照学生学习成绩展开分析,以此明晰学生未牢固掌握的环节,针对性对学生开展补习工作,这对语文教师补充课外教学知识点非常有利,语文教师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从各教育视角展开多维度拓展与延伸,这对高校提升语文教学水平非常有利,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与人文素养,一方面能够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其它课程自信心的树立也非常有利,以此使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效果得到提升。
2、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但是在其中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一,在教学中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文化课程,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及需求;其二,在语文教学中缺乏特色,导致其语文应用与行业及市场需求脱节;其三,在部分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及学生语文的实际应用;其四,在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所以就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语文人才的需求,进行具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使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几年,我国大学教育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已深入到各师生心中,使得目前语文教学模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其职场语文水平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所以如何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
1、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说,高校语文本身存在较为分散、宽广的教学内容,且还必须在有限课时内将课程内容讲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往往比较困难,再加上高等院校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娱知识水平,因此并不存在万能语文教科与各高校教学特点相适应。由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自主改变教学内容,并基于以上六模块展开语文教学。比方说,依照文本各模块展开划分,教师应该组合相同文章的体裁,并将该体裁特征凸显出来,由此便于学生全面学习自身所喜爱的语文体裁。2、大学语文理论讲解模块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理论讲解模块讲解的主要在于关于文学作品的文学尝试与写作知识等,而且理论模块化讲解的关键在于基于教学目标所展开设计的可以对学生学习课外知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更多语文知识,对学生思维广度具有有效扩充作用,培养高校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本质而言,理论讲解具有较为广泛的模块知识,然而,讲解过程中应该将知识重点突出出来,很多高校教师就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集中在一起展开讲解,由此避免学生在学习期间出现极易混乱的情况。讲解理论知识点应该突出层次,应该适合大学生理解能力与自身情况,由此对学生从理论层面学习语文信息与知识点非常有利。
三、大学语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仅仅是其基础组成环节,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对高校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非常有利。而语文模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存在密切相关性,选择模块化教学能够使学生综合表达能力与语文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职业能力模块培养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职业中的应变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求职及就职环境进行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使用语文进行职场交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日常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可以得到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4]。在就职过程中,对于学生语文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学校中的语文口语考试,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检测。在对学生进行行业适应培养时,应把重点放在行业中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多多阅读,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应以实际社会中行业方面的材料作为测试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体来设置能力训练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来计划,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满足学生对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跨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等情况,并且了解各国的礼仪,在和今后工作和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2、实施人性化教学模式在对大学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然后在对其传授复杂的内容,实施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强语文教学的难度。从基础语文到职业语文,然后是专业语文和拓展语文,通过这四种模块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适应职场中语文的应用方式。在基础语文模块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应用能力;在大学语文模块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语文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商务语文中的语法及词义,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语文的熟练度。3、提高语文的实用性在专业语文模块教学中,应该对其进行难度分层训练,对于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分散式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商务语文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拓展语文模块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比如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播放文学影视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语文发音及交流的理解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应该重视高校语文课程教学,选择模块化教学方式,模块化划分形式多样混乱、内容复杂零散的大学语文知识点,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明朗化与清晰性,使高校生人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改善高校生文学素养偏低的问题。除此之外,要想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大学还必须将教学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定期培训高校语文教学人才,使其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而且高校教师还必须重视高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积极研究切实可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大学英语职业化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巧为中心,通过进行现代化的手法进行英语教学,使英语与专业相结合,以实现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模式。另外教师也可采用全新的评价手段,让学生使用富有创新性的学习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少锋,李娟,蒋月侠.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4):169-170.
[2]张义君.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3):104-105.
[3]刘伟.浅谈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才智,2016,(15):15-16.
[4]李学林.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提升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11-112.
关键词:大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从目前大学课程设置来看,大学语文作为社会人文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保证大学语文整体教学成绩满足实际要求,不但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使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在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对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做好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工作。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基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下简称90后)。成长环境的改变,让9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了新的时代特质。科学地认识和评价90后学生,正确预见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势,敏锐捕捉他们的内在诉求对大学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90后学生成长于经济日趋繁荣、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环境中,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一切。在家庭里,90后孩子是被关注的核心,是被呵护的对象。他们安逸地生活在自我和无挫折的氛围中。而随着90后群体即将成为社会主流群体,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评价也逐渐增多。"缺乏理想信仰,没有民族精神,人格心理不健康,人文知识匮乏"等评价就成为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概括。我们承认这些评价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只看到90后学生的不足是片面的,他们身上同时存在许多积极的因素。他们张扬个性,敢于自我表现;他们有更强的公民意识;他们追求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他们目的性强,更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他们视野开阔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更加具有质疑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公允评价90后学生。也只有如此,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循循善诱。由此可见,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学生的个性特带你有足够的重视,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三、大学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大学语文的独特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
考虑到大学生的语文欣赏水平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教学,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品和通俗作品有足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从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来看,大学语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纠缠于具体的知识点。所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从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虽然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氛围要活泼一些,但是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单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和枯燥,从而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基于这一考虑,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要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引入语文课堂中,在学生间发起讨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课堂的认识。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积极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大学语文课堂都采取了公开课的方式进行,通常是整个系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学生人数较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考虑,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说教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轻松接受语文知识,并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考虑到目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应积极尝试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实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一方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应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从教学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5、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进行正常知识点的教学之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语文常识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并能够有效理解与语文相关的知识。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课堂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并根据作业结果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调整。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中,应从重视经典与通俗的结合、从生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采用漫谈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合理设置课堂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促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静;张晓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华章;2011年20期
[2]马萍;;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大学语文》的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3]徐礼节;余文英;徐兆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4]梁锦丽;;浅谈对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华章;2011年1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性;方法分析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课程的最基础部分,为了能够和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转变高职院校语文的教学现状,高职院校语文课堂需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要尽可能对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对大学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对教学评价机制加以完善,充分展现出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积极推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深层次进步和发展。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未加以足够重视
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没有深刻的认识,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都是以就业作为根本目标,所以他们更多是选择开展有实际效果的专业,对语文素养的重视力度不够。再加上高职院校学制短、课时少的特点,还要保证英语和政治这些必修课的课程,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且就算是有大学语文的课程,时间相对较少,想要通过大学英语提升人文素养更是难上加难。
(二)大学语文教材没有形成一定的特色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选择的大学语文教材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各种类型的,有些教材重视的是启迪思想,有些教材重视的是情操陶冶,有些教材重视审美能力的提升,有些则是注重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同的版本侧重不同的方面,这也给大学老师提供了各种选择。但是我们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着一定的特色,基础和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应该是为高职院校服务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现有的大学教材基本都是借鉴了普通本科学校的教材,没有联系到高职院校学生独特的特点,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老师教学方式落后
最近几年,科技飞速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很多老师都是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学工具的变化并不代表着老师观念以及方法的革新。高职院校安排的语文课时较短,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老师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二、实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应用性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丰富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资源
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大学语文只是简单的教材和课程,甚至会错误认为大学语文是对中学语文的深化。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语文涵盖的内容要深得多。从广义的层面上来看,大学课程是一个体系,涵盖了现代语文、写作、文学欣赏等多种内容。大学语文的资源获得不只是通过书本,还应该是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一方面可以是老师从语文和职业研究中获得;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从社会这所大学中获得,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以及课堂之外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性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够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充满好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老师应该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利用高新科技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不仅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增强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基本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主要是听课,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需要加强学生自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使学生能够踊跃参与到语文课程学习中。在新的教学方法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生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增强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语文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课外读本,使得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提升语文素养,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四)重视教学评价体制的完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学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人文综合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课程,只有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使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并重新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不够
大学语文教学在当代高等教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尽管有专家一直呼吁要重视大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但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并没有被各高校提高到相应重要的位置。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更是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对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的学校也尽量压缩学时,或者将本课程安排成大课,教学效果明显较差,与各个学校必开的“两课”相比,地位差别悬殊。一些专职教师也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大学语文课嘛,随便讲什么都行,谁都可以上,导致大学语文老师处于一种百口莫辩的尴尬境地,教学理想难以实现。学生本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职学生进校后都热衷于考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各种类型的资格证考试,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耗费在考证和专业课的学习上,无暇静下心来品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以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获得人生启迪。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一般就是课堂上听听,课下基本都是闲置在一边的。
1.2 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既要立足职业的需要,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思想,不仅要教他们学会做事,更要培养、提高他们如何做人的内在文化修养素质。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大学语文由于它独特的专业优势,作为一门学科本应该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相对忽视了高职学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甚至漠视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1.3 教材体例陈旧
现在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无论在编写体例上还是在篇目选择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使人感觉大学语文因校而异,教材纷繁杂乱,质量良莠不齐。教材的杂乱,从侧面反映出大学语文目前这种学科定位不明确的现实。而现行高职高专各专业往往使用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存在严重不足和不配套的情况。一方面,在体例上缺乏创新,往往是课文前面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结尾做个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答题,多数教学例文来自中学语文课本,使得与中学语文教材并无多大区别,从而使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态度产生误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各学校自选教材高职特色不鲜明,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偏难、偏深、专业性太强、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要求结合不够、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等共性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分门别类地编撰适合各类专业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以突出高职特色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4 教学方法简单
当前很多学校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延续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正如徐中玉先生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说的那样:“对语文潜移默化的功能认识不足,因此,纠缠在字、词、句上,变得鸡零狗碎,脱离作品的人文精神,缺乏感染力。”忽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与意境分析,将本来应该是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教条课。高职学生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虽然 其基础普遍较薄弱,但显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整体人文精神和内涵的关照,学生看到的还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上升到内涵的层面。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不断与时俱进,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大学生修德、敏行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大学生中所具备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而是具有“两课”所不具备的人文情操的培养和积淀作用,大学语文课本里面所精选的经典作品,一方面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另外一方面能够起到提高目前大中专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理论知识的现象,弥补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及理工科学生在语文常识、写作、表达等应用方面存在的缺陷。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生修德、敏行中的重要作用。观念的转变,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努力,更需要高职院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以及专职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切实认识到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人文知识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出适用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这一点尤为重要。多数大学语文教材都是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且存在着与初高中语文教材重复选用的现象,这使得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常常觉得大学语文只是高中语文应试教育的延续,继而产生反感。同时多古文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来说,理解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非但难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的目的,还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相对而言,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比较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选文中出现了像贾平凹、王小波、张爱玲等当代作家作品,甚至把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这样的流行歌曲也加以选入,增强了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笔者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就曾深刻感受到在讲授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这堂课时,学生的参与度与热情明显高于讲授其它选文。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课时数普遍不高,大多只有32学时或者48学时,但是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却非常丰富,学时的限制使得大学语文教师不得不对选文进行有选择地讲授。教师在教学实践积累中,对于学生们不喜欢的选文要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选文要尽可能体现出文章的趣味性,有必要时还可以适当拓展一些相关课外文段。例如在讲司马迁《史记荆轲列传》节选时学生们对荆轲刺秦的故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结合陶渊明的《咏荆轲》等与荆轲相关的文章,从多个角度对荆轲这一人物及刺秦这一行动进行讨论分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上好一堂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师讲了什么,更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没有听,或者多数学生不愿意听,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用心投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大学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变成大学生喜欢的课堂。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每一堂课内容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影音效果丰富大学生的学习趣味;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形式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运用主题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活用小组比赛的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意识等。例如有位大学语文教师在讲范曾《梵高的坟茔》这堂课时,就采用了主题研究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课前收集关于梵高的生平、作品等相关资料,对梵高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学习范曾《梵高的坟茔》这堂课时,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少学生都能对天才的悲剧命运作出积极的思考和回应,课堂效果大大提高,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对于诗歌体裁的选文,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真正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巧妙运用多媒体影音效果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艺术的陶冶。
三、课堂评价要公平公正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认为,大学语文课对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帮助,只要考试时能够及格,修到学分即可。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甚至逃课,等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短时快速背下整个学期的知识点,考试后马上忘记等不良现象。这样的学习方式功利性太强,学生虽然拿到了学分,却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丰富知识储备,还需加大平时成绩的占分比重。在平时成绩比重加大的同时,还须使平时成绩有效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大学语文课堂中公平公正地去评价学生。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课堂往往是大班授课,教师要想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细致入微地评价几乎不可能。大学语文教师应在第一堂课时就明确课程考核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笔者认为较好的方法是按照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中报告等几部分将学生划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若干等级,在日常上课中严格按照指定的等级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打分。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减少或杜绝无故旷课现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学生由最初的为学分强制性学习逐渐转变为求知识趣味性学习。
四、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22-02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现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都普遍将其开设为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是,笔者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虽然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依然存在教学课时不足、师资欠缺、教学手段更新缓慢等尴尬的现象,甚至面临停开的危险。笔者结果自身教学工作的经验,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边缘化”,地位薄弱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基础学科地位时有动摇,教学随意性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在技术上有专业特长,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很大,认为专业实践训练课程非开不可,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则认为是非专业性课程,其课时安排可多可少,甚至可以不开。因而大学语文时常遭受其它课程的排挤,课时一减再减。个别学校甚至为了给专业课和其它课让道,大学语文中途“下岗”也屡见不鲜,已经被“边缘化”, 学科地位非常薄弱。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的前身大部分为职业中专,在很多高职院校,语文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语文课教师队伍组成十分复杂,往往是代课者、兼课者居多,大学语文课专任教师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专任教师,也是专职不专心,良芳不齐,总体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师资队伍整体力比较薄弱。教师要真正教好高职语文课,确实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吸住学生,也就得在教学和教法上求深、求精、求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师资队伍巫待加强。
(三)教学内容缺少新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的浅层表面,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即把大学语文课程简单地理解为中学语文延伸,忽略了学生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的高层次的语文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常用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偏重于对思想内容的考虑,用圈定的某些思想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本应有的感动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效。另一方面,很多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占得太少,使得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对大学语文不能产生共鸣。
(四)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
评价体系即考试模式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模式上,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比如,命题单一,考试的题型除作文外,多为客观选择题,标准答案唯一,缺少促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的考查方式。另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很难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认识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文修养课所无法取代的。”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单一性的,“复合性”是其必然的要求,而大学语文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职院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并开好这门课程。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一定要紧紧把握这一理念和目标,从对单篇课文、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到深入对整个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上,都要高屋建瓴地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纯文本的教学内容,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兴趣。因此,语文课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师应该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应该引进现代教学技术走进大学语文课堂,可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还可增大课程容量、课堂密度。这就等于增加了许多无形的课时,尤其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效果极佳。
教师还要不断的优化教学内容、扩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注人时代的气息,可适当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当代生活,还可增加反映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影视剧本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逐步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提倡素质教育不是要完全废除考试。但是,大学语文课如果单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恐怕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大学语文课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以试卷为准,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综合考虑。应该以能力考核为主,可以采取口试与笔试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论文与答辩结合等形式。改重写轻说为说写并重,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对讲演、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等都评定成绩,以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用创新教育思想去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坚持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就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艺术专业 大学语文 建构主义理论
[作者简介]王英丽(1970- ),女,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吉林 四平 136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7-02
截至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公共课和必修课,但是,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其当作人文素质基础课程而列入教学计划中。尤其是艺术专业,针对学生文学基本素质较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普遍情况,多数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被动”选修课程甚至是“隐性”公共课程开设。这一做法显然值得商榷,但也实属无奈之举。作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时偏少、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学理念陈旧等。对此,我们认为只有结合学生的艺术专业背景,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主动必修课程,既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本文选取了国外正在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是一种影响很大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被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教师作指导、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和积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知识是由学生来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都作为教学情境而存在,为教学服务。在这一理论的观照下,我国的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逐步改进。
一、教材文本的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语文的相关教材更是层出不穷,配合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很多教材要么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以此突出人文教育;要么偏重于应用文书写作以及口头交际能力,以此强调应用性质的人才教育。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如何选择应当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适合教学的教材不是教师在使用中觉得得心应手就是好教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需要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角度出发。教材如同带领学生入门的一盏探照灯,教材的适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和学习。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一般都采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以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目的”,一直被视作学界中的通用教材,其中选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在编排体例上,教材根据作品内容或特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精神。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学素质相对较低,这样的高标准、高起点和高要求的教材不利于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大学语文的知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种不分专业和学科背景,笼而统之地将之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材,则失之偏颇。
围绕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建构教学体系,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把握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分专业、分门类的需求。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经受了音乐、舞蹈、绘画的培训,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对这类学生的大学语文素质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等同于普通文理科的学生。“与其分析《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的详明,不如让他们感受《战国策》的雄辩夸饰之风;与其分析《氓》女主人公的反抗形象,不如让他们体会《关雎》‘君子’‘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缠绵情怀和美好的心灵之光。”
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兼顾文学和艺术,使大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文学与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思内容相通,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相通,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这样更有利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情境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2009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之一《大学语文》,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材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尝试。该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文学与艺术兼顾的二元法则,在研究教材结构、遴选课文、分析课文等方面更加注意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努力使教材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动机。各所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应该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积极探究,选取一本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
二、教学理论方法的改革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的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者广泛。把这门课程当作一门不重要的公共课,采用填鸭式、讲授法来实行“满堂灌”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对于该课程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点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殊途同归。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应该慎重选择和对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作为教学理论革新的重要尝试。通过这一理论的贯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主动地接受审美能力的教育,在老师以“美”为标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具有艺术美感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身教。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和补充。各种教学手段都是学生感知语文世界的途径和手段,借此来收到逐渐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文美、道德美、境界美。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艺术专业学生不同特点,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式分类教学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这个特点出发,增加学生参与和课堂讨论的分量,采用更为灵活的授课形式。例如对待绘画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授不同篇目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体会《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时,不仅仅要通过讲解让学生去感受断肠人艰辛与执著的情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词中出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元素的画面感,通过多媒体直观画面来再现情景,鼓励学生采用绘画、歌唱、诗歌再创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原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除了参与式分类教学方法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诵读体验法进行教学。诵读法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来达到对作品理解、领会和审美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这种诵读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能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吟诵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深刻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之美与意境之妙。这不是老套教学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回归。因为诵读是一种精神享受,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诵读体验的是一种感性经验,是一种通过声音来反复品味情味和韵致的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指导、学生为主、潜移默化、自我建构”这种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诵读的过程中,伴随着从容自如的声音,悦耳动听的语调,生动传神的语气,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高尚感人的情操和深邃含蓄的思想内涵,会激励着每个学生对美的不懈追求。在生动的语言美感愉悦中,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视能力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共生出具有深邃博大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方面,绝大多数院校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封闭式考试。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也是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建构的知识体系也不尽相同。这类课程的考核以实现美育为教学目的,现代的标准化考试并不适合这门课程的考核。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必然要改进传统的考试方式,探讨科学合理的创新性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只要是能使考试题目充分体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同时将大学语文教学和艺术专业学习相关联,将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实现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考核中不宜出现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是否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提高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能力。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机制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在具体实施细节和方式上还有待开掘。但是任何考试评价方式都不应该脱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艺术专业的背景依托。
先生在《文学和一般艺术关系怎样》一中认定“文学有统制其他艺术的能力”,可作“一般艺术的总代表”。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逐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多地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予以关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尊重艺术专业特点,针对学生艺术专业特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美育和文化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饶峻妮.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03(5).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大学语文;激发兴趣;作品节选;教学课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央视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该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递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氛围中,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兴趣,成了当今高职院校里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二、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
我们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学校教师编写的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教材节选的作品量特别多,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课时是每周两节课程,这就意味着教材上的作品并非都能进行讲解完毕,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挑选的讲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挑选一些便于学生接受的,也便于教师驾驭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我挑选的作者有庄子、屈原、李斯、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实甫等,我逃选的文学作品有神话传说、诗经中《氓》、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庄子的《秋水》、《谏逐客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节选等。这些内容从学生的现场反映来看,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节选出适合学生且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是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一步。
三、精心制作课件,满足视觉需求
学生对满屏文字的课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大大下降。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文字的出现。现在是信息化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生对教学课件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做出优美精致的教学课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每周我都要利用一天的时间来制作下周上课的教学课件。我制作教学课件的原则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同时穿插教学视频”。在课程导入时,我会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比如在讲解陶渊明时,我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当中的一道题进行导入。问题是:下列哪位诗人在当时不受关注,到后世“粉丝”众多?A选项是白居易,B选项是李白,C选项是陶渊明。这道题我对大赛的视频进行截图,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权威性,从而激发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之后在明确答案的环节,我把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的回答截图下来,从而导入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解作者时,首先要利用各种浏览器找到清晰度较高,视觉舒服的照片插入教学课件当中。除了清晰度高的照片的插图,还要思考怎么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在讲解文学作品的作者时,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者,例如:孔子、屈原、陶渊明、王维等作者。我会把作者简介做成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来进行填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欲。在讲解接下来的内容时,我以和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讲解。我会分别提出以下问题:1.您了解陶渊明吗?能否用词语进行概括?2.我们学过陶渊明的那些诗文?《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3.陶诗的题材有哪些?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师生要进行充分互动,教师不做过多讲解以引导为主,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是主要教学环节。按照课堂的学生表现,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从而引入对教材节选田园诗《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讲解。学生在大课堂上手机的使用情况很频繁,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我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时间结束后,我来用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对于难点问题老师和学生进行探讨,进行探究性学习。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各不相同,对课件的使用习惯也各不相同。教师制作出适合自己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要求的课件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二步。
四、穿插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师可以适当在讲述的过程中加入影视作品的节选视频,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在讲述《长恨歌》时,可以截取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中杨玉环被唐玄宗赐死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来充分理解李杨的爱情故事;在讲述《西厢记》时可以把电视剧中崔莺莺和张生佛殿偶遇的过程以及红娘被打的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来赏析,以此来分析红娘的性格特点;在讲述诗人王维时,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来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屈原的《山鬼》时,因为文章不易理解加上生词较多,可以把山鬼的歌曲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音乐来弄懂字词,结合画面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五、增加知识储备量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求很大,尤其是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在讲述屈原的一生时,我需要结合史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了解秦国侵略楚国,楚王狼狈不堪地逃难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在讲解李斯的一生时,我需要了解“始皇帝在东巡至沙丘时突然驾崩,临终前他命赵高拟下遗诏,宣长子扶苏回咸阳登基。赵高找来丞相李斯和胡亥,并拿出遗诏,在赵高的巧言利诱下,三人终达成协定。三人决定秘不发丧,而是先对付扶苏,然后再拥皇子胡亥登基为帝。次日赵高再次找来李斯,他让李斯造假,写下命扶苏自尽以及解除蒙恬兵权的诏书。”的电视剧情来进行讲解;在讲解王维的一生转折点时,需要老师来了解安史之乱对其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按照朝代顺序进行排列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会对文学作品有所影响,所以好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老师讲好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尤为重要。总之,作为高职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学校的大学语文课大都是大课堂,在我校每节课人数都是250个人左右,大课堂不便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加上学生的不重视,目前大学语文课堂处于一种尴尬状态,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方面学生不爱学,另一方面教师难教学,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上大课的新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准备。《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是人文教育落实的最合适载体,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制作好课件,文学作品和历史相接轨,那么接下来教师的讲课过程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的激发也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作者:陈花芳 单位: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玲.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8).
[2]郭艺丁.浅谈如何激发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J].管理学家,2011.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27-01
一、中学语文教学特色
中学语文教学当然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但高中语文教学与大学本科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紧密的联系,时间衔接自然,课程内容的照应与过渡更显著,故本文中学的语文教学主要谈高中部分,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关系密切。
高中学生在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系统学习后,经中考升入高中,此时最大的求学目标便是高考升学,正如众所周知的,高中的一切课程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转,为对付此国内第一大考,于是形成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些特色,即:
(一)应试教育化,综合能力弱
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对付高考,所以凡是与高考相关的利于高考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会进行,而凡是与高考无关的或在其次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不会进行,或进行得很少,以免占用了有限的宝贵时间。高考是个指挥棒,历年高考真题也是个晴雨表,反映高考的动向,严抠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制胜的秘笈和法宝,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弱。
(二)重视打基础,口径较狭窄
因为高中的语文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所以一般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呈现出重视打好基础,语文的知识面、涉猎面都显得较为狭窄,特别是学理科的学生,主要局限在掌握基本知识点上,对未来学习的适应口径较窄。
(三)集中在课堂,实践活动少
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特点所限,高中语文学习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以课堂教师讲授学习为主,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课外阅读靠学生自觉和学有余力。高中学生语文课程也有一些科研活动,但一般来说科研活动都有限。
鉴于以上分析的高中语文教学特色,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不但为应试,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这是现实国情所定),还应为学生将来大学的学业和人生打下雄厚的基础,更应重在激趣,激发、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树立信念。如第一位女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不知会为多少孩子打开探究世界之大门,会激发多少孩子对浩瀚宇宙苍穹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献身科学的热情,语文课程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
二、大学本科生语文教学特色
一般地我国大学对本科生都开设有较多的人文类选修课,包括大学语文这类课程,有的学校还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大学里的语文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宽口径,重素质
大一新生经过高考千军万马的厮杀,闯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真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们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进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学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被激发出来。相较于高中的应试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视野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宽口径,为以后的学业和事业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让大学生的学业、事业适应性更强。
(二)多讨论,有实践
大学语文课都会有讨论环节,讨论课较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思考,各抒己见。有的讨论甚至引发辩论,给学生更多启迪和收获。
大学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做志愿者、家教、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些都可成为大学语文学习和发挥的第二课堂,如成为作文的素材来源,为多种文体实践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性强。
(三)时间自由,阅读较充裕
大学生活学生自主掌握的时间较多,相较高中学习生活自由多了,可自由阅读的时间较充裕。鉴于大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列出参考书目,推荐对的好书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教师还可多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学习,激活其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开拓视野,如读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等,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申报一些人文类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活动。
三、研究生语文教学特色
这里所说的研究生语文教学包含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广义的语文教学可以包括语言文学类(鉴赏的、专题的等)的选修课程,狭义的语文教学主要指研究生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工作。本文主要谈谈狭义的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
(一)心智成熟,适应性强
硕士研究生经过大学的学习,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工作经验,一般心智都比较成熟,社会适应性较强,有的人还已成家,所以硕士研究生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宝贵阅历,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导师主要在关键处点拨,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有深广度,具学术创新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学术性,具有探索性。语文学科教育探讨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主要研究教学法,也涉及教材的编选、评价等,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应突出其创新性,力求出彩出亮点,给大中小学的一线语文教师以启发和借鉴,并力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归纳为一定的理论,使之具有普适价值。由此,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最后定稿结论中都必须非常强调有深广度,具备一定的学术性,有创新点,这样的论文还可投稿发表出成果。
(三)讨论为主,重视成果
硕士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课堂更重视讨论,讨论和教师讲授约各占50%。因研究生课堂一般人数有限,比较便于组织开展讨论,教师可事先布置若干讨论题或阅读材料,到时研究生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点评、总结,这样的教学常能达到预期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考试更多的也是写论文形式,教师、学校都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尽量多地发表文章,重视成果,为未来读博进一步深造和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在学术上已有一定的方向感,由此,教师对语文学科教育的研究生在语文教学上也会着重讲学习研究的方法,教师可提出供学生探索的一些问题,图书资料查阅获取的途径,及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将平时的课业论文、毕业论文等修改后积极投稿发表等,有异于大学本科的语文教学,研究生语文教学常常是小课堂和导师制,研究生还可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做研究,其学术性和创新性都大大加强了。
四、中学大学研究生语文教学的衔接与拓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