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创新创业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创业盈利模式

第1篇: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但是目前的情况却往往令人困惑,积极努力、勇于探索未必能解决问题。我想大家经常会遇到堵车的烦恼:一到上下班高峰,就说咱们北京北四环吧,十四车道,是足够宽敞的大道吧,却往往是车如潮涌,大摆长龙,爬行缓慢,蔚为壮观。企业经营同样如此,也往往是类似的面孔,熟悉的手段,相同的思路,挤上同一条道,于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谁也走不动。所以现实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经营必须善于创新,反套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地上本来就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路”!企业经营要想脱颖而出,必须“不走寻常路”。这也是我们《赢利之道——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好,我们先从身边的事情——奥运会说起。看看“不走寻常路”的创新是如何促进社会进步、改变事态发展的。众所周知,奥运会是全球体育和人文的最大盛宴和聚会,多少年来它承载着激情、自豪、光荣和梦想,能在自己的国度里成功举办奥运会,是我们每个朋友的梦想。大家一定记得,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那一刹那,我们13亿人民是如何的万众欢呼、激情燃烧、举国沸腾的,许多同胞激动得留下满脸幸福的泪水。但是并不为所有人知道的是,在1984年以前,奥运会的承办主要是靠强制指定,那个时候并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举办奥运会,更谈不上是大众期盼或者竞争承办,甚至可以说是各个国家都是避之不及。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而情况严重:举办奥运会开支太大、收入太少,赔钱太厉害,大家都害怕了。

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欠债多年未清,1976年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欠10亿美元,差点让该市市政府破产。1980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花费90亿美元,而381家赞助商总共赞助收入才约900万美元。1984的洛杉矶奥运会当初美国政府拒绝承办,直到最后由天才的商人彼得尤伯罗斯出面负责组织,才一举改写了奥运会传承的历史。尤伯罗斯大力开源节流,锐意创新经营。大家都知道,举办奥运会最大的两项开支是盖新体育馆和奥运村。尤伯罗斯举张不要盖奥运村了,借用附近的三所大学学生宿舍一共2万名公寓来提供临时接待;比赛场馆也多半是利用现有的设施,没有大兴土木新建场馆。同时一方面大力缩减正规工作人员,常规工作人员减半;另一方面大力招募志愿者以获得支持。在开源方面,尤伯罗斯更是力所能及尽量多收钱:大幅度提高门票价格,同时几乎各项设施都明码标价,一间小型电视广播室收费50万,就连火炬传递每公里也要收3000美元。在赞助费创收方面更是锐意创新:只限定30家企业最终有资格赞助,每个行业一家,每家最低赞助门槛400万美元。赞助方案公布后,各行业内冤家对手大打出手,可口可乐和百氏可乐竞相竞争,最后可口可乐以1260万美元获得独家赞助资格;柯达认为400万太贵只愿意出100万美元,尤伯罗斯立刻飞到日本找到富士总裁,富士正愁找不到进军美国的敲门砖,喜出望外立刻以700万的赞助费用成交;通用900万超越丰田;最高莫过于电视转播权的拍卖,美国三大电视网角逐竞拍,最终NBC以1.2亿获得转播权。

结果是尤伯罗斯成功的运用了2:8原则,30家赞助商共赞助3. 85亿美元,而1980年莫斯科381家赞助商才赞助900万。最后,洛杉矶奥运会总共收入7.6亿,赢利2.5亿美金,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赢利的奥运会。自此之后,奥运会成了市长发财的机会,各地争相抢办。如今的奥运会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奥运会早已摆脱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争抢的难得良机。我们今年北京奥运会,仅纪念品——奥运祥云火炬就发行20万只,每只售价2990元,收入好几亿人民币。延续了2000多年的奥运会,顺利得以传承光大。

回头看奥运承办的发展史,尤伯罗斯利用奥运会全球唯一的资源优势,通过赞助限制企业数量和设置赞助门槛成功营造了机会的稀缺性并提升了商业价值,同时大力开源节流并最终一举获利,让洛杉矶奥运会成为奥运发展史的里程碑。我们说,面临困难时往往并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关键是要找到原来的问题点,并针对问题点找到解决办法。尤伯罗斯通过不走寻常路的思维创新,使用崭新的商业经营方法成功突破了奥运会千年以来严重亏损的困境,营造了奥运会获利经营的成功模式,进一步铸就了奥运会的辉煌。

和困境中的奥运会一样,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经营同样需要如此突破。我们说,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企业,只有夕阳的思维。我们再看看一个身边的例子:一家即将破产的罐头厂如何通过思维创新走向新生。

1992正值国退民进的开始,山东沂源县一名曾担任县外经委主任的朱姓国家干部辞职下海,买下当地一家亏损超过千万元的国有罐头厂。所谓买下,并没有花一分钱,只是开出远期期票——以用项目救活罐头厂、养活数百名工人、外加承担原厂450万元债务为条件将罐头厂盘下。盘下罐头厂后想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但是负债累累的朱厂长没有钱来买设备,就想设法通过做补偿贸易来解决问题。罐头厂最终成功引进国外生产设备的解决方案是——在国内生产产品,用未来5年内的产品出口返销来抵偿设备采购款,同时部分付款来还清设备款,结果是引进先进流水生产设备并一口气签下了800 多万美元的单子。1993年初,在20多个德国专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调试生产线生产产品。此时正值德国举办国际性食品博览会,朱厂长单刀赴会,在华侨的帮助下在德国摩尼黑和瑞士洛桑签下第一批业务——3000吨苹果汁,合约额500多万美元。罐头厂利用此合同预付款采购了原材料并启动了新的生产线,由此掘得第一桶金。此后的发展是一帆风顺,他们找到当时国内的产品空白——果汁饮料,后发先至,迅速发展壮大并占领了最高点。1994年,该企业总部从山东迁到北京,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果汁厂家。我们很多朋友每天饮用的果汁饮料,都是该企业生产的。说到这里,大家一定猜得出来,原来那家即将破产的罐头厂是谁?它就是今天汇源集团的前身。而当年只买得起一张飞机票、没带翻译单刀赴会到德国参加食品博览会的厂长,就是今天的著名企业家朱新礼,当然现在已是身价数十亿了。

我们回头梳理一下,汇源的发展思路是,用养活企业的承诺盘下国有罐头厂,通过补偿贸易用未来的产品输出换进先进的生产线,用海外合同订单预付款来启动生产线,并利用新合同融资、还款,就是这样实现了原始积累并不断滚动发展,最终找到果汁这个在中国还没有形成气候的产品,然后利用先发优势,迅速做成行业的老大。

我们通过这两个真实的案例,能总结出来什么呢?成功一定有方法,经营一定有思路。这两个案例都展示了清晰的商业思路。这里,我们把这种经营思路称之为商业模式。具体什么是商业模式呢?

1997年10月,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顾问之一罗伯森斯蒂文问中国著名高科技企业亚信的CEO田溯宁:“亚信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田溯宁反问罗伯森:“什么是商业模式?”罗伯森很奇怪田溯宁作为CEO竟然不知道什么是商业模式。罗伯森向田溯宁解释说:“一块钱通过你的公司绕了一圈,变成一块一,商业模式是指这一毛钱在什么地方增加的。”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商业模式,同时也说明了“商业模式”这个概念的提法是一个舶来品,其实中国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在出售产品,然后回收资金,这就是商业模式,只不过以前我们不提“商业模式”。洛杉矶奥运会和汇源集团的发展经历其实都分别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赢利过程,阐述了各自独特的商业模式。

2000年,互联网泡末破裂,一大批没有实际价值、经不起推敲的网络明星企业关门大吉。原时代华纳首席技术官CTO的迈克尔邓恩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采访时说:“一家新兴企业,它必须首次建立一个稳固的商业模式,高技术反倒是次要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管理学家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可见商业模式的重要地位。有资料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创业型企业的失败,23%是因为战略的失误,28% 是因为执行的问题,而高达49%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

在所有的创新之中,商业模式创新属于企业最本源的创新。离开商业模式,其他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所有的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秉持成功的商业模式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说,沃尔玛其实是开杂货店的,可口可乐是卖汽水的,微软是卖软件的,国美是开电器店的,小肥羊是开火锅店的。这些普通的行业的成功说明什么?其实说明一个道理:无论高科技、低科技,都能成功,关键是你要找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并把商业模式的赢利能力快速发挥到极致。 商业模式在学术上为多数人公认的定义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 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统”是基础或先决条件,“核心竞争力”是手段,“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目的,“持续赢利”是客观结果,也是检验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唯一的外在标准。

商业模式本质是关于企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赢利的问题,实质是商业规律在经营中的具体应用。刚才我们讲了汇源的流程,阐述了他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承诺付款盘下企业、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新产品返销盈利、签新合同收预付款进入良性发展循环的一个赢利经营过程。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塑造一种崭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第2篇: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如今,“深度分销”甚嚣尘上,有一大批的食品企业投身其中,很多企业从中尝到了甜头,但也有一些企业发现,随着深度的不断深入,企业开始又进入了另一个“红海”,即耗拼资源的“红海”。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推测,仅仅依靠一个单点,再想在食品行业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将越来越难。

那么,制胜的关键到底在哪呢?笔者以为,未来的企业竞争,其核心在于赢利模式的竞争。

食品企业赢利模式竞争的原因

产品同化、广告同化、品牌同化、促销同化、渠道同化、执行同化……很多企业陷入了营销同化的泥潭而苦不堪言。

更苦恼的是,传统的竞争优势建立方法越来越不奏效。

一个产品推出,马上会有无数产品跟风而至;一种渠道运营方式出现,同时会有很多企业采用同样的运作方式。。。。。。面对这样的竞争现状,难道中国食品企业就只能建立一种短暂的竞争优势,而不能建立长期而持续的竞争优势吗?

笔者以为,不是食品企业没有能力建立长期而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是我们食品企业的思维习惯出现了问题。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对于同化问题,任何直接从问题的同一层面寻找的差异化解决方案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差异化,也就是说,要解决食品企业同化问题,要解决食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建立问题,如果仅仅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角度去想解决方案,我们就只能进入“红海竞争”的泥潭。

其实,作为食品企业,面对一个营销同质化的市场,要想取得长期优势,必须从整体,即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这个战略,往往就是赢利模式的思维方式。

赢利模式的含义

我们知道,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利。而企业要实现赢利,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赢利点在哪里。

赢利模式就是着重于发现利润区,并创造新价值。

往往一个行业都有一条价值链,食品行业也不例外。从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再到品牌的打造和销售,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而在这条产业链条里,是有着好多个利润区的,而且每个利润区的利润高低是不同的,有的利润区高,有的稍高,有的则很低。作为企业,就是要准确把握产业链的最高利润区,然后根据这个利润区去设计自己的赢利战略和模式。

例如,对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麦当劳,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卖汉堡包的,但是,你知道它的赢利模式吗?

也许,很多人都会讲,麦当劳肯定是卖汉堡包赚钱的嘛,这还用得着问。

但是,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

其实,麦当劳不仅仅只是个卖汉堡的快餐商,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地产商,旗下的地产数量已经足以让麦当劳成为世界地产巨头。

麦当劳一直沿用“朝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赚钱”的经营办法。除了通过特许加盟收取约占销售4%的特权收益外,还通过房地产运作得到相当于10%销售额的租金。租金收益高于特许收益,也是麦当劳长期以来选择以超过任何人想象的速度圈地、建设和开新店来追求利润的原因。

麦当劳的全美万家店铺中,60%的所有权是属于麦当劳的,另外40%是由总公司向土地所有者租来的,麦当劳租地时定死租价,不允许土地所有者在租约内加上“逐年定期涨价”条款,但在出租给加盟者时,却把所有的保险费、税费加了进去,并根据物价上涨情况,理直气壮地向加盟分店逐年收取涨价租金。这其中的差价有2至4成。

当餐厅生意达到一定水准后,各店还要缴付一定营业额百分比给麦当劳,叫做“增值租金”。麦当劳不仅由此赚到了40%的利润,而且还可以通过房地产来控制加盟者完全依附于总部。在麦当劳的收入中,有1/4来自直营店,有3/4来自加盟店,而总收入的90%来自房租。

这就是麦当劳的赢利模式,不是卖汉堡包,而是卖房地产赚钱。

食品行业呼唤赢利模式创新

食品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方面的优势来获得竞争优势了。否则,迎接食品企业的,就只能是无休止的红海竞争。

找到自己所在行业的利润区,然后依据该利润区,创立新的价值提供模式,并完善一套运营系统,这样,食品企业就拥有了整体的竞争优势,而不是某一个单点的容易被模仿的优势。

也就是说,食品企业有必要以利润区定位为核心,对运营活动进行取舍,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运营系统配称。

另外,我们要知道,企业赢利模式有很多种,诸如:产品金字塔模式、独特产品模式、利润乘数模式、专业化模式等等。每个企业,都应该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赢利模式。

我们以“利润乘数模式”来举例,以阐述赢利模式对于食品企业的重大作用。

众所周知,QQ以及它的那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都是被数以亿计的网民所熟知和喜爱的。广州东利行礼品公司就发现了QQ利润乘数赢利的模式。

东利行首先与QQ的所有者腾讯公司签署了为期7年的QQ形象有偿使用协议。随后,东利行相继开发出精品玩具系列、手表系列、服饰系列、包袋系列等10大类106个系列,约1000种带QQ标志的衍生产品。

再后,东利行开始了形象授权的赢利方式。所谓的授权生产,就是将某一形象或品牌的使用权通过收取一定的使用费授予生产厂家。厂家得到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的形象或品牌迅速打开市场。

东利行在QQ上的获得是累加式的,先通过授权获得一笔收入,而且自己不用投资进行产品的生产,就使得授权产品种类达到了一定数量。

之后,东利行就把自己的授权产品集中在一起,开出了“Q-Gen”加盟连锁店,并吸引加盟商,这样,就赚了利用QQ形象的第二笔也是最大的收益的利润。如此,就实现了利润的倍增。

在利用“利润乘数模式”方面,江苏的波力食品公司在波力牧场的投资中,与东利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波力食品公司,原本是一家主要生产销售海苔、蛋卷、糖果、果冻、香菇片等各类绿色休闲食品的公司。随着在海苔等产品上的成功,波力食品紧接着采用了“利润乘数模式”。

波力食品发现了鲜奶最终将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消费主流的市场机会,而且,鲜奶的利润区主要集中在奶源的控制和冷链的建设上。于是,波力食品就从奶源、鲜奶产品提供和自建冷链销售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地方性鲜奶品牌的实践。

波力的这种“利润乘数模式”,第一个方面就是把“波力”品牌的优势运用到了乳品上。波力首先巨资建立自己的乳牛饲养和乳制品加工基地,引进优良的乳牛及先进的挤奶设备和一流的乳制品生产、包装线,并开始在昆山和上海销售牛奶,取名为“波力牧场”。

第二个方面,波力向上海昆山消费者提供新鲜的牛奶产品。昆山到上海的短距离,保证了牛奶运输的较小半径,波力牧场凭借自己圈养的奶牛和短距离运输保证了奶源质量和产品的新鲜,突出了牛奶的口感和营养成分的优势;

第三,波力发现,交通和冷链是鲜奶产品最大的成本产生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发现了新的利润区。于是,在销售模式上,波力摒弃了单纯的“经销+卖场终端”的模式,却转而采用“专卖店+卖场”的模式进行销售。专卖店模式既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同时又解决了冷链问题,产生了比进卖场更大的利润;

第四,波力食品在一个专卖店里销售公司所有系列产品,包括乳品、面包和其他休闲食品,实现了利润的扩大化。

第3篇: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文化企业;报业集团;创新能力;盈利模式

文化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提升国民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政策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对传统报业集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大支柱,改革也迫在眉睫。报业集团不得不摆脱单一的纸质发行模式,走向媒体融合、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新的传媒格局下,如何创新盈利模式,对于报业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报业集团商业模式概述

受互联网免费经济和思维逻辑的双重影响,企业商业模式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分别从企业运营、盈利来源、多维整合等不同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商业模式的结构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尽管由于学者们关注重点和研究领域的不同尚未达成共识,但基本上都认同价值是商业模式的逻辑主线,商业模式的核心范畴包括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分享与获取四个要素。

(一)价值主张。价值主张是企业的商品或服务能够为顾客带来的价值体验,是客户从中可获得的利益总和。经济价值主张不清楚或者不适合,就会导致报业集团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出现混乱,甚至失败。只有不断捕捉顾客的需要,进行深层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提出适合顾客的、有价值的企业价值主张。

(二)价值创造。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价值创造最主要的是企业投入,顾客获得所需利益,这需要构造实现顾客价值的活动流程:价值链。报业集团定位好价值链,便可以掌握价值创造中最有力的资源和业务流程,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价值传递。价值传递就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传递给客户的过程,便于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传递是评价企业价值输出的能力。

(四)价值分享与获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由企业间的直接对抗转向价值网络的整体抗衡。任何一个网络成员的竞争力会最终影响到这一整体竞争力。

通过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以及价值传递,报业集团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价值网络,价值链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合作,通过价值网络的连接,各自取得相应的利润。报业企业只有明确自己所处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在相应位置上发挥优势,才能创造价值。

二、报业集团盈利模式现状

盈利模式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系统框架。这体现了盈利模式分析框架中的基本要素―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

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是“二次售卖”模式,即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两条腿走路。我国报业市场长期采取低价发行来获取大范围受众注意力,继而获取广告收入。这使得报业发展过度依赖广告收入,基本属于“一条腿”盈利的经营模式。

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加入改变了传媒格局,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报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的报业商业模式抗风险能力差,并且在新媒体冲击下难以再凭借低价来获取高额广告收入,这亟需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三、报业集团盈利模式创新设计

(一)价值主张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一旦提出价值主张,就会集中精力在商品或服务上使其能够满足顾客的价值需求,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或战略部署。报业集团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制定运营策略,并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传递给顾客,在满足顾客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更长远的企业价值。

1、经济价值主张。报业集团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其生存发展依赖于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因此,经济价值主张对于报业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报业集团在商业运营中为其利益相关者提供直接或间接利益总结为以下几点:

2、服务价值主张。无论是传统经营模式还是数字化时代,报业集团依赖于为广大读者服务过程中获取利润。因此,报业集团的服务价值主张必须让读者获得相关的价值,以培养读者对报业集团的忠诚度,才能使报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得以长足发展。通过分析客户的需求,分类如下:

(二)价值创造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要结合价值主张在生产、营销、物流方面为顾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价值链,进而从价值链整合中获取利润,主要包含全媒体链的整合和全业务链的整合。链上所有的业务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价值链的差异化、核心化、匹配化才能够实现。

1、全媒体链整合。全媒体是把报业集团作为一个价值链条,依靠传播介质和传播途径将多种媒体复合起来,打造一个统一的全媒体信息平台。报业集团需借助互联网背景下的渠道、介质、技术来改革经营、生产和盈利模式,以进入全媒体时代。

2、全业务链整合。报业集团按照业务链条上的组成部分来设立部门结构:采编部、印刷部、发行部、广告部等。每一部门整合自己部门自身业务链条,获取新的盈利点,同时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打造集团全业务链。

(三)价值传递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

1、细分市场,建造数据库。利用报业平台优势,将服务和产品传递给读者。报业集团走数字化道路,必须走一条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主,数字化技术和媒介介质为辅的发展之路。

2、各地设报纸专卖店。专卖店所在地区有相应报纸印刷点,确保用户在第一时间阅读所订报纸,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订阅。

3、组织公益活动。报业集团可在线上组织公益活动,线下发行免费报纸,抢占优质渠道,在此过程中与广告商合作,获取盈利。

(四)价值网络创新报业集团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在整个价值网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发挥1+1>2的经济效应,从而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

1、整合平台资源,吸引外部投资。报业集团作为国有控股的事业单位不能上市,但其所属的从事产业经营和相关业务的企业公司可以上市。报业集团可将各个业务部门分离,成立单独的子公司。利用子公司允许上市的机会,与其他行业合作,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从而获得大量民间资本。

2、整合平台资源,实现内容盈利。内容资源一直是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报业集团摆脱门户网站冲击的最有力武器。报业集团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以无线电波、直播卫星、互联网络为媒介多渠道地销售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2] 孙永波.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11,7.

第4篇: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民营企业指的是全部的非公有制企业,这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中产生的。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言的,而和任何一个非国有独资企业这是相容的企业,主要包括有国有持股以及控股企业;在小范围来讲的话上只是指私营企业以及以私营企业当做主体的联营企业。在近些年来我国的民营的企业也面临着一些大范围以及小范围上的挑战。于此同时,在民营企业自己也有着相当多的困难,不管是制造业以及金融业,民营企业都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以及麻烦,如何实现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和制度上的创新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1、企业管理制度的含义

企业管理制度(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活动来进行组合、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这些职能的合称。其的范畴,站在管理对象的角度来分的话,可以把管理分成业务管理以及行为管理。而业务管理比较侧重在对于组织的中华资源上的管理,比如财务、产品、材料这些有关的管理。但是行为管理比较侧重于对于组织成员行为上的管理,所以因为这样而产生组织的设计、机制的改革、激励、工作计划以及个人和团队之间的合作等等的。可见,企业上的业务管理以及行为上的管理这是互为补合的,应该有效地配合起来这样才会发挥出管理的作用。不管是哪个方面出现问题的话都会对管理的整体带来损失,甚至使得企业管理出现一些问题,受到严重的阻力。制度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管理底线,即企业员工必须做到的。刚性的制度是企业构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骨架。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是理性的。以管理为依托,规范人但其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得,就是企业管理制度。

2、改革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2.1、企业改革应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一些发达国家有名的企业管理者的更换,对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并没有多大影响,最为重要的原因则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先进。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还存在一种经验管理的状态之中,那么这就影响以及限制到了企业的发展,领导者的随意性以及模式化管理同管理的科学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果要企业获得持续的经营活力,应该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应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变成了时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已经逐渐转向国际化的特殊的要求,同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随着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规则,应该依照这些规则来在我们的企业内部进行改革,使用模式化的管理和国际的规则相适应。

第二、这是企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需要。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去参与国际范围内资木、商品、人才、技术、信息五大要素的自由流动。再次这也是法制化的要求。法制本身就要求模式化,要求在财务管理、税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有模式,以便依法管理。最后这也是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企业必须从网上获取和大量的信息,而电脑化的条件是企业管理必须规范化、模式化。

2.2、民营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站在民营企业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要短于国外各国,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民营企业多数只是留在“能人”管理公司的模式之中,而企业的命运则是完全寄托在创始人身上。管理经验以及资源同企业的发展速度以及扩张规模不相适用,一些不了解企业的运作以及发展方向的人担任着管理者的位置。他们控制着企业以及把握全局的能力比较欠缺,在此种情况之下,企业在正确定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结果则是不尽如人意。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没有好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建立适应该企业发展而需要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企业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获得一席之地,则就应该必须改革企业发展的模式,使得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方面可以使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研究制度的形成以及变革的整体过程。使制度创新变成了现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制度创新通常都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全新的制度构建这样就可以得到追加利益的活动。它通常包括有三个力面。第一、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第二、这一种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第三、在一种组织的环境支配行为以及相互关系规则之间的变化。

本文主要将从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视角来理解企业的制度上的创新。它主要包括有企业的人本能力以及企业的文化力。

3.1、高管团队的制度创新

董事长以及总经理两职兼任将会有效地避免冲突。可以使得民营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董事长同总经理的担任者分离将会反映出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执行层上创新自由的空间。这两种职能的合一将可以使得具有更大的权力。将会第一时间地应对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同一些内部董事之间是相同的,肩负总经理的董事长应该有更多的在企业和相关产业上的知识。相对于外部董事长来说,对公司应该具有较大的责任感。当前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小企业来说当前所有权以及经营权具备着天然合一的特征。

此种统一性的主要表现在经营者可以高效地避免的冲突。同时可以敏锐地洞察以及发现其外在的机会以及威胁。这样就可以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的进程。

高管薪酬将会激励变成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相当重要的内容,高管薪酬激励对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而言通常也起着更加直接以及更加深刻的作用。在人才竞争逐渐变得激烈的当前,怎样使用薪酬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这样就可以能够有效吸引、组建、发展以及保留一支高素质且颇具竞争力的高管队伍。这是中小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民营企业的高管薪酬激励应该其绩效挂钩。基于绩效的薪资制度改变了管理的导向。有效实行按绩效付酬。其管理的重点不只是限制任务指派使其与岗位级别一致,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以及提高高管的潜能。

企业文化的制度创新所谓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同员工全部拥有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以及企业的管理风貌。主要包含有价值标准、管理制度、思想教育、经营哲学等。

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以及企业精神文化。在组成各个层次组织文化的之中,应该塑造以及确立好企业科学的内涵,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企业文化形成重要的基石,并且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较高层次。

企业文化的形成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着长期稳定的特点。特别是这之中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所以,当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之时企业之前的创新不相适应之时,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重新确定适宜的新核心能力的重要保证,世界上诸多百年公司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优秀的组织文化确保了企业创新的平稳更替。

结语

从改革开放之后,民营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之下,其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如果要想获得一席之地的话,那么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该有重要的变革。企业管理模式这是面向企业具体管理实践的,现在管理理论以及方法应该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比较稳定的组合以及综合应用范式。我国民营企业应该恰当的调整管理模式,使得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作亮.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及其制度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2:57-61

[2]张惠忠.实施管理制度创新,做大做强做长浙江民营企业[J].嘉兴学院学报,2004,02:45-49+63

第5篇: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档案管理 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1 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原则

1.1 灵活实用的原则

民营企业所开展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遵循灵活实用的原则,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服务。对档案的管理是为了方便将来高层管理人员对已有信息的查找和利用,若在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繁琐的问题将影响管理者的决策。

1.2 存储信息真实的原则

信息以决策的依据,正确真实的信息是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在档案中若存在着虚假的信息,不仅会使决策失误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

1.3 信息全面的原则

信息的全面包括大范围的全面也包括小范围的全面。所谓大范围的全面就是指档案需要有各个部门的信息,各个主体的信息。比如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信息、企业的政策、财务部、人事部、销售部等部门的信息、供货商及客户的信息等多个主体。小范围的档案是就一个主体而言的多个方面,拿销售部门来说就需要具体到销售人员的具体信息、销售业绩的信息等。

2 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问题

2.1 对档案管理的意识薄弱

一般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认为对档案进行管理是不必要的工作,只会浪费企业的财力和时间。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中,管理层对企业档案管理的不重视,是企业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而民营企业工作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客户的稳定性不强也是企业管理者认为档案管理不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档案管理问题的潜伏期较长,档案管理的漏洞所带来的危害通常在数年甚至是十多年之后才会出现,因此在短时间内管理者无法意识到档案管理存在的必要性。

2.2 管理方式的单一性

虽然说部分民营企业开展了档案管理的工作,但是就他们的管理模式上而言,存在着过度单一管理不科学的问题。民营企业为了尽量节约成本,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在档案管理上还是采取比较传统的手段,以纸质资料藏馆的方式对现有的档案进行管理。这种方式的工作量较大,一般还是需要人工进行填写,修改与查找,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量较大,而且还容易出现遗漏,导致人事资料和客户信息的遗漏,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2.3 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管理意识的缺乏必然会导致管理体系的混乱与缺失,一个企业需要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很多,包括企业的战略信息、人力资源的招聘、企业文化、客户资料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绝大多数的企业始终一味地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或者是“以员工为中心”的思想而顾此失彼,导致管理的内容不完整。

2.4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

据江苏省档案局的调查显示,江苏省民营企业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有64.5%并不是档案管理专业的人才,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并不是管理类专业毕业的人才,也有一小部分管理人员并不具备高等教育的学历。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要求下,仅仅依靠过去的管理经验是远不够的,必须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与思想才能做好现代的档案管理。

3 企业档案管理的优化

为了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企业档案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1 扩大宣传、促进重视

政府部门要帮助民营企业树立档案管理的危机意识,让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企业档案管理的缺陷会造成的问题,扩大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比如在当地的电视媒体上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提醒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重视档案(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04页)管理;在报纸传媒上以专版的形式介绍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某一企业失败的教训;在政府的网站上公布加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并向各民营企业下发文件,强制其做好档案管理,定期对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处罚。

3.2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设备

现代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已基本上不再是对人的依赖,而是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购入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增强管理的可靠性。在传统的模式中,对档案的管理完全依赖于管理者,当这名管理者离职之后,对现有档案的查询就会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管理的效率也极其低下。

3.3 优化管理方式

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大型民营企可以采取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和协作式管理模式,开展时间久,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相应的管理理念及方式更科学完善,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为大型民营企业的档案现状服务,大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基础坚实,大型民营企业作为管理榜样需要严格认真对待管理模式的选择;中型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分散管理模式,根据中民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经济效益追求的总体目标,分散管理模式管理形态独特的共存性与渐进性,可以使档案资源的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与档案知识管理等科学化、系统化,将档案管理的责任和权力都交给下级部门,责任明确地对档案进行管理,不但符合中型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还满足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现状及对经济效益追求的近期目标,为企业的管理和利用服务;小型民营企业可以采取社会化管理模式,社会化管理机构拥有科学系统的管理规范及制度,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从业人员,相关管理设施及设备也与时俱进地更新,小型民营企业的档案存放在这样的机构中可以得到专业管理,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无论是档案资源的数量、类型,还是档案管理的实力都是其档案工作开展的障碍,档案意识的提高使小型民营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的这种现状找到与之相符的档案管理模式,社会化档案管理模式无论是对企业规模、企业实力的要求都与小型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

3.4 完善档案管理体制

对档案管理体制的完善需要两个主题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为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与工作指导。另一方就是企业本身应该根据自己的规模和性质对档案管理的类型进行合理的选择,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使档案深入每一个细节;企业还需要的是建立档案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以此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可靠性。

第6篇: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创新

民营中小企业的力量不可小窥,我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在民营经济发展领先的浙江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的发动机。浙江经济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60%的税收和投资、70%的出口、近70%的GDP及全社会捐赠的80%来自民营企业,解决了浙江省90%的就业率”。但是,民营企业相对于国营企业而言,在国家资金支持、社会声誉、产品竞争环境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处于劣势。本课题分析民营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成了如何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建议。

一 民营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资金供给紧张和融资成本快速上涨使得许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浙江民营中小企业那种快节奏、高压力、强竞争的工作环境,使企业员工出现疲乏、焦虑、压抑、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等一系列现象。在此背景下,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管理层次少,管理权利集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组织层次一般较少,这就使人的管理变得更加直接。民营中小企业的集权导致管理人员较少,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对市场环境的突然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但是这类企业的集权往往使企业主事无巨细包揽各种事务,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成为摆设,很少能独立地行使并完成行驶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利。

第二,企业品牌弱势,强调速度和效率。民营中小企业在运营上很讲究效率优先,在面临大企业和成熟的企业竞争时,因为在品牌上的弱势,民营中小企业必须要在效率和速度上得到优势才能在各种竞争中胜出。速度和效率是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优势。

第三,忽视人才培养,追求短期结果导向。民营中小企业通过业绩的评判来追求短期结果的导向,因为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都还处在发展的时期,企业的基础没有夯实,抗风险能力较弱,各个方面的实力也不强,所以业绩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还可能决定企业是否能继续生存,从而导致了民营中小企业不愿意对人才进行长远的培养,而只重视对人才培养短期业绩的实现。

二 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手段落后和不规范、员工文化水平低下、流动性大,高层次人才较少这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欠缺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没有办法和企业的目标联系,使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机构,从而导致人才的发展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以至于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员工招聘方面,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都不规范,往往是缺什么招什么,以至于不能及时为企业积累和储备各种人才,没有计划,而且比较单一,大多沿用过去的管理体制。同时,在用人方面,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思想观念保守、传统,排斥异己、任人唯亲,导致企业过分集权,不利于员工的发展与培养,不能充分发挥出员工的潜能。

第二,在员工的培训方面,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员工的培训上,没有正确的培训观念,认为这是一种成本浪费,没有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投资,因此只愿意使用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注重人才的储备和积累,从而造成民营中小企业缺乏市场管理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此外,在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问题,就是培训变得形式化,只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许多企业的员工培训没有固定时间和场所,更没有严格的培训目标和制度,没能建立起一个与企业发展方向匹配的连续的系统的培训机制。

第三,在员工的薪酬和绩效方面,也成了形式。在薪酬方面,许多企业沿用老一套的体制来约束员工,没有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多层次需求。薪酬太低,员工不满意,造成离职;薪酬太高,则会对员工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发挥员工的潜能,最终还是离职等。所以,企业在确定薪酬时要多方面考虑,才能让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

2.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经营者缺乏管理意识

我国民营企业家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管理理论教育,他们自身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够高,往往没有正确的观念,缺乏对人才的信任,不能认识到在企业的成长中人才有多重要。所以他们容易把雇佣关系明朗化,从而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员工间的合作等都变消极,难以形成一个共同进退的团队,企业也难以做大。

3.民营中小企业缺乏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的风格,它对员工的行为和思想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有些民营中小企业恰恰缺乏企业文化,没能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大多数员工抱着打工的心态,不能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二 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民营中小企业想要发展壮大,走出低层次运行,必须在管理模式上创新,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持续以人为本,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人为本”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将人才作为最宝贵、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来对待,不惟身份、不惟资力、不惟职称、不惟学历,把知识、能力、品德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最主要的标准,从吸引、选拔、任用、培训、考评、激励,到留住人才的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联系,以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让培训机会和发展机会变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法宝。同时,要让人才的薪酬与企业的资产增值产生联系,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建立以效益和业绩为基础的分配制度,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和薪酬,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有远景观,大局观。企业经营者自身不足时应加强学习,也可以与员工一起参加培训,既能补充自身不足,还能增进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管理经营者要增强管理意识,要做到以人为本,敢用、重用人才,用心管理,人性化管理,“以心换心”,尊重员工,让员工愿意聚集在企业中,与经营者一起奋斗。

第三,建立完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企业竞争中最高层次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就要把自身放到一定的高度,将自身提升到相应的层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像经营家庭一样去经营企业,去爱护员工、关心员工、信任员工、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建立人性化的制度,逐渐形成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这种无形的力量能将企业升华到另一个境界。要将这种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日常发展中去,不能仅仅是形式主义,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让团队合作变得简单,融洽,高效。

三 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跨越的建议

(2011)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明确将中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提倡着力破解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的“四难”问题。除政府政策引导外,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微观管理层面影响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立业的积极性。

1.以高校应届及历界毕业生为对象实现跨越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大问题,初次就业达成率已成为对高校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既解决了社会就业难题,同时也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整体素质提高以后,“以人为本、培训体系、奖励机制、薪酬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易解决。除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之外,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中小企业主,也是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跨越的重要途径之一。

2.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实现跨越

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融合成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企业责任的诉求更高、更强。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改变用人陈旧的观念,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从培养人才入手来化解“技工荒”,分批分期有计划地选派农民工到大学升造,是培养新一代高技能、高水平技工队伍的有力之举,对公共治理而言,提供足够的良性资源来满足“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追求公平的心理需求,更能为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鼓励农民工到中小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也正为实现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跨越的重要途径之一。

3.以各种技能的下岗工人为对象实现跨越。

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掌握各种技能的下岗工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们以拥有技能、专长且为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受到招聘企业的欢迎。一方面,技能下岗工人一般具有某项专业技能,不需要企业负担培训成本,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另一方面,人才市场85%的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以往有所变化,主要是在能力强度要求方面更为迫切,是更加强调理性与务实,已经从重视人才的学历转变为更重视人才的工作经历。中小企业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这部分下岗工人参加进修,专业培训,这样可以实现企业快速拥有复合型人才的跨越。

四 结束语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1023.1万户,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之源,它们提供了65%的专利,70%的技术,和85%的新产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60%。鉴于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创新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为此,研究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讲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民营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对改善社会和谐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零售企业 创新服务 盈利模式 五维度模型

零售企业服务创新“五维度”及盈利模式转型

盈利模式是零售企业赢得利润、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而服务是零售企业盈利的核心,因此服务创新对于零售企业盈利模式有直接影响。通过服务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以及零售供应链价值,同时还可以实现盈利模式的个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根据服务创新的“五维度模型”分析,想要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应该从服务概念、服务交付系统、顾客界面、零供关系以及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创新。这五个服务创新维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创新活动应同时展开,提升整个零售供应链的绩效,在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同时,也可以为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打造“双赢”的局面。

(一)服务概念创新

“五维度模型”中提出的新服务概念主要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零售企业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可以通过改进现有的传统服务或者直接研发新的服务形式来实现。比如创新营销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经营商品种类、创新经营时间等,下面主要介绍“自有品牌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增值服务创新”三种途径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

1.自有品牌创新。这种服务概念创新主要指零售企业利用多年来积累的销售网络渠道以及顾客信息方面特有的优势,加上自身品牌信誉,向制造商委托制造贴有自己企业品牌标签的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近年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零售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很多零售企业纷纷开始发展自有品牌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沃尔玛(WalMart)、日本的优衣库(Uniqlo)、瑞典的宜家(Ikea)、美国的西尔斯(Sears)、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以及英国的马狮(Marks &Spencer)等。实现自有品牌创新不仅对于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创新供应链的流程、零供关系以及商品经营品类管理等方面内容。当一个零售企业拥有自有品牌后,首先重新安排涉及的制造商选择、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监控以及产品促销等相关业务流程的内容以及后台组织模式。同时应该注意调整零供关系,因为企业自有品牌可能会替代一些制造商的商品品牌,改变零供关系。其次应该重新调整商品经营的品类,重新分配制造商制造品牌以及新加入的自有品牌的货架空间分布。

2.业态创新。每一次业态创新对于零售业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及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推动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增加企业竞争力,提供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途径。业态创新的盈利方式主要是跟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要求,实现服务价值增值。业态创新必须通过组织创新、营销创新、流程创新等多系统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比如江苏南京的华润苏果就是一个典型通过业务创新实现发展的例子,1996年,苏果刚开始只是超市规模,1999年新增便利店,此时需要较好的物流配送系统,且对于物流配送能力的要求较高,因为便利店规模较小,具有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2000年综合超市和便利店经营,实现大型综合超市,自2001年后实现中国连锁经营,在2002年开设社区店。近年来,为了满足一些高端收入水平家庭消费,开设了SG高端精品超市,若想要实现这一业态创新目标,首先应该确定顾客身份,明确服务对象。同时对于业务服务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应强化服务人员对高端消费群体的服务能力。

3.增值服务创新。增值服务是零售服务的有效延续,丰富了零售服务的产品品类和内容,近年来随着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零售产品不断涌出。零售企业在销售商品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但是耐用性较好的商品提供售后和金融服务。零售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将以往一次交易行为通过售后服务发展成为长期稳固的关系,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这样不仅建立了企业固定的顾客源,也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近年来“苏宁易购”为消费者推出“阳光包”的增值服务,免费提供延期1年的电器产品保修服务。想要实现企业增值服务创新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利用企业的品牌信誉进行组织创新,同时应加强公司员工的相关培训工作。

(二)服务交付系统创新

创新服务交付系统大多数在后台进行,主要是指通过创新服务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零售服务效率。

1.优化业务流程。优化零售企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加强系统协作、便于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快速解决问题、提高资金流转率。一般零售连锁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主要包括生产、销售环节中的采购、贮存、商品分配、销售、出货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管理。若为连锁经营模式,零售企业首先应该建立相对统一的管理系统,明确主营业务流程,对于一些非增值环节应该尽量简化、合并或者删除。在主营业务流程中应纳入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商品流等方面内容建立统一的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以及会员管理等一体化体系结构,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立体化、便捷化和网络化。

2.组织创新。业务流程的优化、创新必须建立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因为业务流程创新是针对整个零售供应链管理,需要每一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因此对于信息流通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组织模式实行的直线职能体制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想要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必须结合整个业务流程的采购、贮存、商品分配、销售以及出货等环节为导向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团队,同时为了加强各个业务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信息的及时、高效流动应设立相应的业务流程协调部门,实现组织管理的扁平化。

(三)顾客界面创新

1.电子商务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创新进行网上零售,因为网上销售并不需要实体经营空间,可在任意时点交易,且信息处理快捷、方便。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网上销售可以减少销售成本和经营成本,减少库存,降低日后降价处理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不用拘束实体销售点营业时间限制,避免购物拥挤以及价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像1号店、京东商城、淘宝平台上都有很多卖家,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也在努力发展上线、下线业务。想要实现电子商务创新,必须加强业务流程的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协调配合。

2.消费者自助服务创新。这种创新模式下,零售服务不再由零售店提供,而是由消费者自己选择,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消费者对零售服务的满意度,也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比如宜家家居营销模式中,消费者购买的产品需要自行运输,自行安装,产品的销售成本减少,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销售价格。

(四)零供关系创新

1.零售企业和供应商合作开发新产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业态创新时间越来越短,产品更新速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于现代化零售企业而言,服务质量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服务速度也是重要的构成要素。想要实现服务速度和服务质量两者兼顾,零售企业应与供应商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因为零售企业具有掌握消费者信息的绝对优势,而供应商的产品开发能力较强,因此双方合作下,可以快速确定新产品的方向,减少新产品开发以及上市时间,降低产品开发以及营销成本,提高平台的双边服务效率。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零供信息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与普及,但在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很多零售企业并没有考虑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仅仅关注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环节管理,甚至部分零售企业不惜牺牲整体供应链的绩效来达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不仅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绩效,对零售企业的形象以及盈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零售企业应加强对零售业供应链的管理,与供应商强强联手合作,分享产品销售信息,以便供应商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快速补货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五)技术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零售业当然也不除外,技术创新是“五维度模型”中的基础维度,其他四项维度服务创新都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加以实现,因此技术创新是促进零售业服务创新顺利实践,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保障。当前,零售企业中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自动订货系统以及销售时点信息系统中应用到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形码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使零售业务流程简单化,信息流动更加高效,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盈利。

推动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策略

零售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拥有长期市场竞争优势,真正实现盈利模式的变革,应综合考虑“五维度模型”进行多方面、多系统的协调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的不可模拟性以及可发展性。但目前很多零售企业并未真正做到系统创新,导致盈利模式创新改革效果欠佳,同时政府、高校以及科研等机构普遍都存在重技术创新,轻服务创新的观念。尤其对于零售服务创新的关注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发展。因此想要进一步推动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脚步,不仅应加强企业服务创新的能力,同时应该获得有效的、低成本外部创新资源的激励。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形势下,政府部门应加强零售企业流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可为零售企业采用的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仓储计算机管理技术、射频设计以及条码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适当的政策激励。同时零售企业应加强企业组织管理化程度,我国零售企业在国内应充分利用连锁组织手段加强国内整合,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组织化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为零售产业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引导以及法律政策保护,零售企业自身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加强组织化管理程度。其次应加强培养高素质零售人才,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零售产业具有专业技术的零售人才非常欠缺,尤其是高层次零售管理人才极其匮乏。因此各大高校应结合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增设与零售业相关的各种零售教育专业课程,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加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应和零售企业合作建立课外实训基地,打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服务创新是创新、改革传统的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零售企业应以“创新服务”为基点,从服务概念创新、服务支付系统创新、顾客界面创新、零供关系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五个维度进行多系统的协调、配合,提高自身的创新服务能力。同时政府、科研单位以及高校等外部组织也应加强对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支持与激励,促进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推进和发展,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

参考文献:

1.俞国方.零售企业发展的六个创新点[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3)

2.张庆亮,何文君.我国网上零售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贸研究,2011(6)

3.李飞,汪旭晖.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6)

4.芮明杰,袁成,胡金星等.我国流通企业赢利模式的创新研究[J].当代财经,2011(7)

第8篇: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创新理念;房地产;营销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在我国大量出现,国内商业地产行业一度出现过热的势头。为了控制商业地产业过热的情况,国家实施了多次宏观调整的政策。2011 年,国家新 “国八条”出台,之后,国内众多城市又颁布了“限购令”。此外,居民对房地产营销服务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为了重新使房地产焕发活力,人们将视线转向了对营销模式的创新。

一、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现状

1.投资方面。当下,我国商业地产在投资方面存在以下这几个特点:1)投资增加速度减缓。2)投资结构发生了改变,中东部的房地产投资速度加快。3)对银行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

2.营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地产企业,但是由于国内商业地产行业起步晚,所以在很多领域还相当不成熟。在商业地产行业众多的问题中,营销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亟待解决。我国房地产企业中普遍存在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缺乏良好互动的情况,不能相互促进,导致了很多不成熟营销理论的产生,如地段论、广告致胜论以及价格致胜论等等,而实际上,这些营销理论都是经不起推敲和琢磨的。

二、商业地产营销模式的创新

在当下商业地产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房地产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1.差异化营销模式。差异化营销是指房地产企业应该在房屋的质量、设计、小区的环境、服务和安全等方面下足功夫,使本企业建筑的房屋由于其他企业,从而造就更好的营销业绩。这样,消费者在看房的过程中,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服务、小区建设的质量、设计、环境等都非常满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企业就完成了营销的第一步。然而,这对房地产企业的要求非常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企业要增加资金的投入,使生产成本大大提高,而且还要建设和不断完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区别不同企业的要素之一,是各个企业的特点,很难被同行模仿。

2.体验式营销模式。体验式营销是指让消费者亲临现场,参观样板房,并在样板房中切实地经历生活的细节,如坐沙发上聊天,在厨房做饭等等。这种让消费者真实体验新房中生活方式的模式可以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房地产企业的诚意和用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尽可能地感受到房屋的巧妙设计和采光条件等因素。当消费者体会到了公司诚挚的服务、优美的小区环境和巧妙的房屋设计时,就离销售成功不远了。

3.网络式营销模式。对房地产的网络营销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比较规范的说法。周游、赵炎认为,网络营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系列市场行为,它可以视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但它并非要替代传统营销方式,而是迎合信息科技的发展,来创新与重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模式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服务等的交换,以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要。与传统的营销模式一样,它以盈利为目标。

(1)网络营销的推广模式。房地产网络营销推广模式的运行流程包括提供信息、服务顾客、加强与消费者的关系、增加购买。企业通过在网络上最新的一手房或二手房房源信息、楼市动态、行业政策等,为消费者查询相关的信息提供便利,同时加强与顾客的互动和联系,培养潜在的客户群,最终提高房地产的营销额。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手段有很多,目前存在以下营销推广手段,包括企业网站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电子邮件营销、网络广告营销等。

(2)网络营销的拍卖模式。网络营销拍卖模式的运行流程包括提供拍卖信息宣传造势获得消费者认知吸引消费者参加竞拍。企业将要拍卖的房源的介绍,包括拍卖时间、拍卖场所等详细信息到网络上,吸引消费者参与拍卖。网络拍卖不但方便了房地产信息的流通,为消费者提高了便利,宣传了企业的品牌,而且取得了提高业绩的真实效果。然而,由于我国拍卖历史较短,对拍卖相关问题的掌握还不是很全面,导致网络拍卖效果并不是很好。

(3)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网络营销借助计算机网络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内容全面详尽、多媒体传送、形象生动、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的巨大优势,将各个主体连接在一起,为客户和企业自身创造更多的交换机会。相对其他营销模式而言,网络营销模式能够打破信息传递过程中时空的限制,营销手段千变万化,能够进行即时互动,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又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营销模式,其他方式不可替代。

三、结语

论文分析了时下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现状,提出了三种创新型的营销模式:差异化营销模式、体验式营销模式和网络化营销模式,同时解析了这三种创新型的营销模式的优势,希望能为房地产营销模式研究领域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海忠.中国消费者世代及其民族中心主义轮廓研究.管理科学学报, 2009: 88-96.

[2]屈云波,郑宏,张平淡.《营销方法》.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9.

第9篇:创新创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模式 应用 创新

一、引言

截至2012年8月,全国共有445所高校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其中隶属于地方的本科院校占据重要比例,专业建设方面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创新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当下,地方高校如何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突显自身特色,培养市场亟需、独具竞争优势的创新人才,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难题。如何在积极招生、顺利教学、合格培养、稳步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新建专业的科学规划与持续发展,特别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复合建设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综合教育系统,是高等学校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保证。如何确立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关键。

二、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性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是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遵循学科特点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强调执业能力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也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后继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学科。其起源于西方的金融学,脱胎于我国的会计学,与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存在知识上的交叉与共享。财务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金融、管理、会计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把握理财工具、理财技术,特别是熟悉资本市场的规律与规则。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满足社会需求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者不但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资金运营、熟识金融工具、进行高效融资、洞察市场信息、合理规划投资的高级理财能力。现在市场上普通财务工作者数量众多,且趋于饱和,而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却严重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立足当地经济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树立学校特色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度内含和概括的,既包括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高校,也包括为地方输送技能人才的应用型高校。例如,淮北师范大学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一所拥有15个学院、65个专业的综合性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属于省内二本招生中的高分优质生源,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因此其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要明显区别于“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及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虑学校自身特色和发展情况,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因此,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集理性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为一体,能够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一)教学体系结构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课程体系细分为平台、模块、方向等三个层面。淮北师范大学的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两个基础平台,分别体现了本校的人才综合培养特色、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特色。在课程平台之上,设立为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课程模块设置中遵循以通识教育为根、以职业需求为本、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有序、内容衔接得当、理论实践匹配、学生素质逐步提高的原则。其中,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又按照财务管理的学科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二)教学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保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稳定(达到教育部标准)的前提下,在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中体现改革重点。

1.加大通识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

适当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厚基础”的综合人才。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大学语文、大学外语、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

专业必修课的设置需要贴合财务管理的学科范畴,突出本专业的职业特点与应用特色,并以理论分析、研究工具的教学来补充。具体的说,财务管理专业应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石,以会计学为信息工具,融合管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构建满足社会执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其中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本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经济法、统计学、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综合实验等。

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更能够体现“学科本位”的特点和“能力本位”的需要的融合,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不同课程的相互渗透,又要根据不同的执业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课程,使课程设置在整体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所提出的特殊需要。在“会计”选修方向,主要开设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审计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纳税筹划、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在“金融”选修方向,主要包括跨国公司财务、金融企业会计、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

2.课程设置建设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接轨。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征询专业相关的各职业界的意见,使社会需求从教学源头得到满足。其次,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划与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相衔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相关资格认证,并将有关职业考试的内容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应避免简单的授课内容照搬和课堂成为辅导班的现象,需要考虑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职业成长的相互作用,做到融会贯通。但这种嵌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考虑学科知识、能力形成与职业成长三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做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平台

重视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应构建专业综合实践平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平台是综合立体结构,涉及课程实践、综合应用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等四大模块。

(一)课堂实践模块

理论学习是专业实践的基础,课堂授课则是实践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堂实践教学,又可以分为案例授课与课程实验两种类型。案例授课,主要是常规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将财务管理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应用互相关联。例如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本市场、金融会计等专业课授课环节,引入现实企业操作案例,进行知识点解析和理论运用;课程实验,是指划入专业课程、与理论授课相配套,但又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理论检验与应用实验,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和统计学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与案例教学相比,更能够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做到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并重。

(二)综合实践模块

财务综合模拟实验是第四学年开设,在主要专业理论学习后,在课程实践模块之上,将财务会计、公司理财、成本会计、审计、税收、统计等相关内容有效引入实验。在强调多类别知识综合运用的同时,考虑模拟企业的背景资料和实际运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得出结论、撰写文案,进行答辩。通过实验答辩,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

(三)社会实践模块

社会实践模块有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

专业实习要求高年级学生深入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一线,实际参与实习单位的日常财务工作。通过专业实习能够使学生熟悉公司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锻炼并提升实务操作技能,学习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管理实务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实际运作过程,掌握证券投资的方法与技巧。在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深化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实习通常集中安排专门实习时间,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现场工作,是社会实践模块最重要的形式。

认知实习,是指通过社会调研、实地参观、讲座座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或间接的专业方面客观认知。组织学生进到工作现场或邀请财务经理等实务人员来到讲堂的认识实习,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财务管理和会计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操作流程,认识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难题,获得解决之道、职场经验和发展规划。认识实习,可以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形式较专业实习也更为灵活,更能够突显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是专业实习的有益补充。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通过各种职业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提高工作起点,增加个人竞争力。

(四)创新实践模块

创新实践模块能够凸显各校实践特色和专业办学思路。首先,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专业课堂基础之上,举办“财经论文大赛”、“财会技能大赛”等竞赛,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锻炼和信心的树立。从执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优化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其次,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第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积极搭建创业教育平台。举办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多形式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我创业的能力。

五、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复合保障机制

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顺利实施,需要依赖于良好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指各保障要素的职能以及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寓于模式的运行,又决定其发展方向与运行状态。具体分为物质方面的基建保障与软件方面的师资保障两个层次。

(一)基设保障

1.实验室建设。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可以分为手工实验室和信息化实验室建设。其中信息化实验室是建设的重点。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教学手段的进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手段,推动高校教学信息化进程,是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以信息化实验基本设施建设为基础,统筹规划、多层互动、加大投入、创新制度、分步实施等措施,将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实验室实验手段的信息化建设。

2.基地建设。建设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更是建立学生接触职业、进入社会、学习经验的制度化路径。本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是大型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但其中以上市公司和加工型工业企业为优。大型企业业务复杂,管理规范,能够使学生在应用课本知识的同时,从实习中学习到较为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治理经验。面对企业基地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借助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囊服务和储备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寻求共同发展。

(二)师资保障

1.团队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校内专职教师的梯队建设。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教授、博士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青年讲师、助教为基础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校内专职授课教师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主体,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利用校外多类型的教师资源。一方面,加强校际间的合作,采用外聘教授或兼职教师的形式,利用外校的优势教师资源,在某些新设课程或学术科研上弥补校内教师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的专业财务人员的实践优势,以校外导师或讲座报告人的身份,参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更好地让学生接触会计实务,获得第一手的职业经验。

2.职业道德与专业胜任能力。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胜任能力,会影响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行为方向、投入程度和工作质量,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教学计划、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提升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首先,要把握教师招聘环节,实现源头控制。招聘时不但重视对教师科研能力、授课能力的考核,更要重视对其德行、心理方面的把控,应设置一定的实习观察期,以供学院对招聘教师进行全面了解。其次,重视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在工作之初为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备课、授课、学生辅导、科研等方面进行技能培训与辅导。岗前培训应该按照学校层、学院层、系部层和导师个人层,统分结合、逐步深入,在学校和学院层面更重视一般性教学经验和原则性的职业规律的培训,而系部层面更加结合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和已有的研究条件,教师导师则更加关注青年教师的自身特质和个人需求。各个层面的岗前培训互相配合,力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师德修养与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掌握教学的基本业务知识。最后,要加强教师的后续教育和在岗培训。

六、结论

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有潜力的理财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综合实践平台、建立复合保障机制等四个层面,进一步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活动,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36-41.

2.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兼析中南大学财务管理培养模式[J]. 现代大学教育,2009,(02):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