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创新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首先,知识管理是产生新知识的高智力创造性活动。知识管理它是一种创新的劳动,它反映了现在知识经济的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目前社会发展对知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并且还可以体现知识发展的新特点。相关人员进行仔细挑选和识别的显性知识,除此之外,这还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具有很大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者具有完整、严谨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还要求工作人员拥有丰富的相关的工作经验;还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要较高,对一件事情的认真态度足够好。然而,信息管理的特点和知识管理的特点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较为需要的是对物的管理,并不需要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投入。其次,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经济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深化,我国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一般来说,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面是,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所以,在知识管理的过程总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人;第二方面是,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的形式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因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是不断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第三方面是,我国的知识管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因为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由于我国的知识管理又是受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知识管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总之,根据现在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知识管理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必须要从多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并且要更多的根据其发展趋势,结合实际作出相关的调整,实现更好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最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决定了我国知识管理的进步和发展。通常来说,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这已经促使我国的知识管理有了很大的转变。知识管理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并且,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说,知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相关文化和信息的搜集、分类、整理和总结,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可以更好的丰富我国的文化信息的,甚至,我们也可以从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这一角度来说,企业更好的运用知识管理可以为其发展积累经验和促使其不断地创新、改进。总之,知识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要意义。
2.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不断向知识方面深化发展。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慢慢的向“信息”以及“知识”这两方面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对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和开发,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管理。也就是说,现在的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注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
第二,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网络的发展下,图书情报学当中所说的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的是怎样更加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不断的推动我国的知识管理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要促使我国的知识管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符合。这样是为了可以实现我国图书情报学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其价值,从而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3.图书情报学的变革研究
第一,图书情报学更加注重知识管理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并且由于新社会的新情况出现,我国对图书知识管理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整理,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知识管理已经有了新的结构和体系,还必须要更加的适合社会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我国知识管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我国的图书情报学也应该更加与时俱进,综合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积极引用新的观念和看法,不断地推动图书情报学的进步和改革。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的不断革新,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可以更好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图书情报学只有在更好的应用相关知识,才可以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推动自身的发展。新的观念以及思想会不断涌现。所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也是不断的、持续的、进步的。在对图书情报学进行研究时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创新,从而实现图书情报管理的与时俱进。
第二,要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创新,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我们对知识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在对知识进行搜集、管理、和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时,要注重这个过程的完整性以及其针对性、相关性。不断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处理。在对知识进行管理时,相关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要知道这些知识的产生、来源和发展,以及这些知识具有哪些特定的含义,它产生的背景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对知识进行管理时,这些知识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对知识的评价上。
第三,图书情报学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知识和加强对自身的革新,不断地将其与社会相结合,促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情报学的变革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因为图书情报学的变革是和知识管理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对图书情报学的体系和结构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变化、最新情况,还要积极引进国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相关体系和内容的革新,进步与发展。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况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我国应该据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社会具体实际,以及相关知识管理的知识不断地推动其革新和发展。
4.结论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课程设置 能力培养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技术人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和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采用比较多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这种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学术性强,理论性课程比例较重,实质的职业技术内容(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仅满足于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灵活性较差。二十一世纪的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多证书”的教学思路和“以能力为本”新的高职课程观,因此对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面向制造业,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专业生产的相关管理,取得维修电工或无线电装接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能更快地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在于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1)掌握相关电气基础知识,具备识读一般电气图样的能力;
(2)熟练掌握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具备触电急救及电气(线路、设备)故障应急处理的能力;
(3)掌握常用电气材料与元件的相关知识,具备选用和检测常用电气材料与元件质量的能力;
(4)掌握企业常用电机的相关知识,具备选用电机的能力;
(5)掌握电气测量及常用仪表仪器的相关知识,具备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及选择测量方法的能力;
(6)掌握电气控制技术的一般知识,具备按图制作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
(7)掌握电气设备维护保养和维修的一般工艺知识,具备维护、维修电气设备的能力;
(8)掌握维修电工中、高级或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操作技能,通过考核取得一个工种的高级工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9)了解电气控制的前沿技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10)了解相关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
(11)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创新的意识;
(1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13)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4)具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制造类企业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操作,低压电气维修,电子产品的装调等工作;也可从事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相关管理、班组长等工作;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从事电类产品的工艺设计及营销、用户服务等工作。
二、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设置
在高职教育中,如果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是一句空话。新型课程构架应打破原来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特点,重新规划,整合课程。就课程类别上讲,应分类为公共文化类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和选修课类课程等。公共文化类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和选修课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应控制在0.4∶0.5∶0.1,甚至可以达0.3∶0.6∶0.1,以强化实践环节。
1. 公共文化类课程设置
首先高职公共文化类课程应体现功能化特点,要以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过去以加大文化课比重来“夯实基础”的做法,使文化课为职业能力服务。文化课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既要“必需”又要“够用”。因此电工电子专业的公共文化类课程应包括德育类的职业生活与政治经济、职业生活与哲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学、马列、哲学和语文、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基础理论、体育与健康等,在内容上应进行精简,并辅以讲座、报告、调研等方法完成教学要求。
2. 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设置
专业课应体现复合化、实用化的特点,在原来的课程构架内,按照凝练主线、有机复合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电工电子专业,专业核心教学把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工工具、材料、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技术整合为电工技术基础,并安排电工工艺与操作实训;把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仪表与测量技术、电子元件的选用与检测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并安排电子装置工艺与操作训练;把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基础、电力拖动技术整合为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并安排直流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训练和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训练;安排传感器与PLC应用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把电器设备维修技术基础、钳工技术、典型机床电器维修、典型电子产品维修技术整合为电气设备故障处理与维修技术并安排1∶3的技术训练;安排企业供电系统与安全用电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专业中级、高级技能训练;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实训课程等。
3. 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自主决定选修课的课目与教学要求,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选修课的成绩评定以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主。
(a)人文素养类
中国历史概论、中国地理概论、新闻采访、中国革命史概论、中国名著欣赏、外国名著欣赏、创新与创业、职业生涯、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音乐欣赏、礼仪规范教程、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口语交际、书法、环境保护、心理健康教育。
(b)知识拓展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论、电机调速系统、单片机接口技术、电子CAD软件应用、计算机工业控制、数控技术基础、现代物流技术、企业管理与营销、管理心理学、多媒体与图形处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
(c)操作技能类
计算机中级应用教程、印制电路板制作技术、电动机维修技术、电冰箱维修技术、电视机维修技术、小家电维修技术、照明电路的敷设安装技术。
(d)健身强体类
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少林武术、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跳绳、踢毽子、健美训练、形体训练、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
三、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构架确定后,课程内容的筛选、确定是保证新课程体系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课程内容的确立应具有以下特性:
1. 针对性。即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是否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是教改成败的关键,严格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筛选是提高针对性的关键。应使学生学所用,所用即所学。
2. 实用性。即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按照生产实际需求流程、情景及职业特点进行整合。体现职业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体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互动和密切联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提高适应能力。
3. 时代性。即课程内容要紧跟职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要体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力。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包含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更多地融入现代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内容不能再几十年一贯制,而应不断调整更新。
关键词: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指导;知识掌握;
计划生育是制定一定计划以达到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目的,是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组成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基本国策之一,也是保证人口质量、维系生殖健康的重要途径,是育龄群众应履行的基本义务。由于该项政策落实主体是育龄人群,其能否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计划生育,并以正确的方式做好计划生育直接关乎该项国策的执行结果[2]。因此,如何提高群众觉悟,让其主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通过对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宣传,为其提供相应节育知识,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计划生育办公室接受计划生育指导的120例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2-40岁之间,平均为(28.5±4.8)岁,62例为农村育龄妇女,58例为城镇育龄妇女;18例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65例为中学文化程度,37例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以上全部育龄妇女均为合并有严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构建多种渠道宣传平台:采取多方式对基层村级育龄妇女进行宣传教育,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减少计划外怀孕出生。比如每对新婚夫妻结婚登记后,对其进行随访,上门送宣传手册,准备妊娠产妇及时建议其进行优生四项检测婚检,孕前和孕后三个月补充叶酸,安排怀孕妇女定期随访活动,一般为2个月一次,了解其身体状况,有无出现不良反应等;生产之后及时提后相关知识,了解产妇身体恢复程度,同时讲解避孕措施,发放,并建议其采取长期避孕措施,如人工放环等,将计划生育政策贯穿于整个育龄期,保证政策正确落实。
1.2.2 注重避孕政策落实。向育龄妇女讲解主要的避孕措施,主要包括安全套、避孕药、放环,结扎等,并告知每种避孕措施利弊和注意事项,帮助育龄妇女正确有效的实施避孕措施。进行人流、放环、取环、引产手术的育龄妇女,可以到计生办办公室领取人流卡,放环卡、取环卡和引产卡等四项手术卡并登记相关信息,持卡到医院做手术,可减免部分的费用。手术后,根据其填写信息进行随访,了解有无出现术后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建议促进身体恢复。
1.2.3 加强外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根据外地人信息统计结果,对外地人员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多上门走访,分发宣传资料,告知其少生优生的重要性。在管理时,注意做公平、尊重,使其共享医疗资源,如外来人员进行人流手术时给其发放人流卡,帮其享受优惠,定期给其发放等避孕物品等。
1.2.4 指导技巧的应用:因计划生育内容大多涉及避孕等内容,育龄期妇女由于文化、背景、观念影响,许多问题自觉难以启齿,不愿意和施教者进行开放式沟通,这势必影响沟通效果。因此,在进行宣传时,应注意结合育龄妇女的言行、面目表情、动作等对其心理活动进行评估,对于其自认为难以启齿的话题可以采取单独交谈、提问时沟通等方式,针对性的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5]。
1.3 效果评价指标
1.3.1 根据其对计划生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效果评价。计划生育知识主要包括:计划生育定义、优生优育知识、避孕知识、生殖健康知识,内个条目对应一定分值(满分依次是20分、30分、30分、20分),根据研究对象的答题结果给予评分,并相加计算总分,总分为100,得分越高,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3.2 根据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的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满意度根据计划生育中心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分,根据得分将其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其中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参评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将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以t检验进行数据计量。当P
2 结果
2.1 指导后研究对象对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指导前,P
表一:指导前后育龄妇女对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组别 例数 计划生育定义 优生优育 避孕知识 生殖健康知识 总分
指导后 120 18.5±2.4 28.2±1.8 27.1±2.2 17.9±1.6 96.8±2.6
指导前 120 11.6±1.9 19.4±2.1 16.6±2.4 12.8±2.7 78.9±2.3
2.2 计划生育指导后,对以上研究对象进行满意度调查,28例为基本满意,87例为非常满意,满意度为95.84%。
3 讨论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改善人口数量多、比例失衡格局的重要途径,其能否顺利实施主要依靠群众自觉能力。群众自觉能力主要和其对计划生育内容了解程度、认识深度直接相关。若其不能不能意识该项措施的必要性或者对该项国策认识存有偏差,这势必不利政策拥护和支持,也就不会做到主动寻求和支持。从计划生育实施宽度而言,该项政策的服务对象为中国全体育龄妇女,不单纯针对城镇或者农村,这就对宣传方式提出了要求[6]。我国文化程度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育龄妇女,文化程度较低,虽然对计划生育这个名词并非陌生,但对其核心内容了解甚少,又加之观念相对保守,因此,其宣传需要程度较城镇或文化程度较高妇女更为迫切,其指导方式更需大众化、通俗化,因此指导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其应结合被指导者和指导内容进行调整[7]。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其进行相应宣传教育,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这不但对其知识掌握有一定扩充作用,也有利于其支持计划生育政策落实,通过对其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其满意率高达95.84%,这说明计划生育指导符合育龄妇女需求,该项措施进行符合当前形势需要,这也保证了其有效性和时效性。
综上:对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指导可有效提高其计划生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促进生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廷芳.避孕药具发放融入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6):378―379.
[2] 朱雪梅,吴秀仙.基层计划生育指导工作中的护理问题及建议[J].天津护理,2009,17(6):348.
[3]陈晓芳.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满意度情况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7):65-67.
[4] 王艳红.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0,8(13):2006-2007.
[5] 龚永胜.浅析加强计划生育宣传与生殖健康[J].医学信息,2011,24(2):27-2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素质教育 改革深化 探究应用 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255-02
高校图书馆是传播思想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它是一种综合性质的传播中心,实现了对知识环节、信息环节、情报环节的有效应用,促进了高校的素质教育的稳定运行,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要进行图书馆建设活动的展开,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系统,促进图书馆的内部环节的积极建设,以满足高校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实现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发展。
1 高校图书馆对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以有利于社会综合环境的稳定,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它以实现社会发展目的为准则,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的开展。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教学改革规则,我们可以得到,高校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关键点的,也就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战地之一,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首先要进行人文素质的提升,满足学生的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进行学生的相关能力、素质的提升,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活动的稳定开展。
(2)为了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积极开展,我们要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它满足了学生的相关文化知识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相关文化素质的提升,它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应用,实现自己的知识渴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不断得到健全,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近几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促进了高校的图书馆建设管理模式的更新实现了其对相关知识系统的存储,有利于计算机技术与图书馆管理的有效结合,满足了学生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服务的提供,通过相关管理模式的运用,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的广泛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高校图书馆之所以成为素质教育开展的战地,这与它的内部管理工作是分不开的,高校图书馆额你不有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处理能力、文件检索信息能力,通过对各种信息工具的有效使用,满足大学生的相关知识的需求。图书馆的融洽的服务氛围及其良好的文化环境,也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思想观、价值观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教学的稳定开展。高校图书馆内部融洽的文化范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关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实现其行为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促进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良好学风的确立。图书馆是学校师生的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场所,它也有利于完善课堂教育的不足,因为图书馆是对一种被动性的自我教育,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知识能力的提升,这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开拓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满足了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2 深化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为了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不断深化,我们要进行流通环节的积极控制,以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原则,进行相关管理观念的更新,避免出现管理者的管理观念的陈旧,改变其管理观念,实现其服务者的态度,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优化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态度,确保其日常工作行为的稳定操作,确保对学生借阅环节、还书环节等的有效控制,避免发生漏借、漏还的现象,以确保日常图书馆工作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学生的相关行为的规划,进行馆藏排架方法的广泛普及,促进图书分类广泛的有效应用。避免出现错架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质量效率,进一步完善图书管理工作。
在实际图书管运作环境中,乱架现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它容易导致一系列的馆读矛盾。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相关图书的查找,日积月累就容易导致图书书标的破损,如果这时候不能实现即时修毕,就会导致书籍的书架的胡乱放置现象。以致检索到可供出借的图书时却找不到书。馆员疏于巡库,错架、乱架图书没有及时调整归位;有的图书因丢失、剔旧或者因破损下架,而又没能及时更改数据库的记录,出现了查询记录和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矛盾。
3 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服务创新,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1)网络环境的改变,促进了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更新,我们要进行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更新,以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针对时展的要求,进行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更新,以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的局限性,实现管理理念的更新,确保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行为的有效规范。确保文献服务质量的提升,确保图书馆的良好形象确立,以提高图书馆的生存发展控制,以更快适应网络环境的发展需要,实现服务管理观念意识的更新,实现其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系统的更新,以满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的需要。读者的不满情绪有很大部份是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态度冷淡、严厉、不耐烦、爱答不理而使读者自尊心受到伤害引起的。这就要求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应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理解读者、尊重读者,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角色换位思考的习惯。如果你是读者,你希望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什么样的服务态度?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热情、耐心、和蔼、负责任的接待与帮助。热情、耐心、和蔼、负责任就是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图书馆员,才能从工作中发现服务的不足,也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馆藏文献建设的稳定发展,促进图书馆馆藏建设系统的不断完善,促进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完善,以充分满足读者的需要。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工作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确保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图书馆首先要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以及重点学科最新的研究成就、发展状况,深入调查了解读者和用户对需求,对馆藏文献建设的目标、内容范围、文献载体及具体操作方法等加以科学规范,制定出符合读者需要的馆藏建设的规划,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收集人藏文献。总之,科学的馆藏文献建设是服务补救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
(2)我们也要进行图书馆多样化服务的加强,以满足读者的相关知识文化需求,我们要按照读者的读书习惯,进行相关服务方式的创新深化,以满足读者的发展需要,只有充分满足读者的发展需求,才会促进图书馆的个人服务体系的健全,才能有利于深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的提高,以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给读者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这是图书馆顺应时代的要求。多样化服务的好处在于,当读者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补救。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即对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进行针对。它不仅要能对用户提出的要求提供最确切的信息服务,还要能够预测可能的个性发展,主动收集相应的信息。依据用户的个体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心理倾向、信息需求和行为方式等来充分激励用户需求,促进用户有效检索和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进行网络智能知识服务腿细的健全,以深化相关层次的个性化的数据信息,进行知识特点的有效结合,促进其推送拉取服务的顺利进行,促进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不断更新,以满足实际工作环节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信息推送环节的有效控制,确保用户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进行相关技术方式的深化通过对电子信箱的应用,来实现人工推动环节的稳定发展。通过对相关智能软件的有效应用,来进行自动化信息的有效推送,这两种模式都是比较有效的。拉取可提供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简洁方便,其类别有分类目录、网页搜索、多元搜索等。垂直信息服务,垂直信息服务指专而深的信息咨询,即个性化的咨询,具有专门化,创造性的形态。在整个研究过程,从选题、定题到收集广泛的信息都需要咨询等支持。呼叫中心服务,利用通信网、计算机网的多功能与用户连为一体。用户接入呼叫中心可以选用电话、TP电话、传真、计算机,呼叫中根据所存的用户资料,定期向用户最新信息。提供一系列的人性内涵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根据上文所知,高校的图书馆是素质教育教学展开的基础性场所,为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要进行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深化健全,以满足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
摘 要:“APEC蓝”成为2014年度的热门话题,从而引发了人们关于治理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的反思。政治学科的教学与考试毫不例外地也必然会关注这个重大热点。本文试图通过编制的一道综合性模拟试题,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一重大热点问题。
关键词:APEC蓝 热点问题 试题解析
覃遵君,男,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
一、热点试题
“APEC蓝”成为2014年度排名居首的十大科技热词。
材料一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保障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的相关措施,实行联防联控。比如,会议期间北京放假调休6天,北京、河北、天津等8个以上城市采取汽车单双号限行政策,机关单位的公车封存70%;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工地(抢险抢修工程除外)全部停工;河北省2000多家企业临时停产、1900多家企业限产、1700多处工地停工;2014年11月6日起,实施最高一级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山东省,要求尽可能采取限、停产措施。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政府履行了什么职能?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多项严厉措施联防联控,突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3)“APEC蓝”作为一个科技新名词,作为一个理念追求和文化符号,对人们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二 “APEC蓝”的背后,是人们对雾霾治理的期待,对重回蓝天白云的向往。因而留住“APEC蓝”成为全民关注、环境保护的热门话题。
(4)有人认为,在治理雾霾时,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行政强制措施,在APEC会议这种特殊情况下,可能行得通,能够取得效果。但如果经常使用、甚至长期作出这种行政性规定,势必会侵害企业利益和公民财产使用权。对此,你持怎样的看法?
(5)针对北京地区雾霾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请你从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不同角度分别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试题分析
这道试题突出了开放性、拓展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点,既考查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四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又考查了分析、概括、演绎等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设问(1)侧重考查《政治生活》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从提供的材料中不难抽象概括出,政府采取“史上最严”的措施,旨在治理雾霾,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显然,政府是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设问(2)侧重考查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运用演绎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大前提——小前提——具体结论)的方法编制答案。从思路上应当明白,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大前提”;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及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都属于“小前提”;结合背景材料的对应分析都属于“具体结论”。
设问(3)侧重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背景材料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方式、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4)涉及到公权力和私权力的矛盾问题,其实质就是法律法规与行政命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但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行政措施,都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比,从政府的角度,可以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分析说明;从公民个人的角度,可以运用权力与义务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5)是全开放的,没有指明知识范围,难度较大。但是,设问指明了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因此,可以围绕“主体”选取和运用相关知识。
三、参考答案
(1)政府履行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都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北京的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与本地及周边的工业排放、汽车排放、工地粉尘、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严厉措施实行联防联控,才能在雾霾治理、环境保护上取得明显效果。“APEC蓝”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3)从一定意义上讲,“APEC蓝”新词成为人们创造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等生活方式,而且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人们在交流和交往中,热议“APEC蓝”,追求“APEC蓝”,自觉为“APEC蓝”而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行为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新常态。
(4)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关注民生,尊重民意,不得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侵害公民的权利。在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时,必须考虑企业和个人的合法的正当的利益。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在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时,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简单地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推行。
【摘 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以及webquest学习出发,以"和氏璧之谜"为主题,探讨了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课程整合 webquest学习
引言
目前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很多,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的学与教的实践,就是其中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新型形式,它即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也不同于针对某一知识的课件,或某一门课程的网上教材,更不同于一个学科的专业网站。专题学习网站选择某一有意义的学习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频资料信息,扩充学习资源库,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形成专题网站。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也不在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和探究者,学习过程是利用媒体这一认知工具,进行发现、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下面结合实践,说说我在制作《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中的一点体会。
专题学习网站制作的包括选题、内容设计和网站设计几个步骤。
1. 专题学习网站选题
选题网站的设计关键,主题的选择要体现专题的特点,可以涉及与中小学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专题学习网站不同于网络课程,课程在内容上有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性,而专题内容相对具体,更加针对一项具体的知识内容,因此在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教育性:专题是为教学服务的,要符合学习对象的特点,选题内容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突出学习中的重点,注意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2)科学性:选题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扩展资源内容健康、合情合理,突出专题特征。
(3)整合性:选题要在专题范围内自成体系,各相关知识点要围绕专题设立,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允许在该专题涉及的范围内含盖相关学科,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但也要切记不要为了整合而整合。
另外,在选题时还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专题要小而精。定位要小,内容要精,选择的题材涉及面可以很广,不要只是局限于学校的学科教学,但也要有所侧重,以实用为主,如和氏璧之谜只是中学语文中一编课文,尽管和氏璧故事家喻户晓,传播、影响深远,但网上有关和氏璧的资源并不丰富,尤其是关于结合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学习角度配置的,生动及吸引人的内容,尚未见有规模的开发。专题学习网站有意利用网络技术,以“探寻和氏璧下落”为端契,以各类型的文献、历史、地理资料及艺术文物为基础,开发有关和氏璧的文本、视频、声音、动画等信息,建成数字化“和氏璧之谜”,呈现一次中国文化之谜的探索之旅。除在学术文献上提供专业资料查询外,更提供一般学习者平易且轻松的透过网络学习和氏璧在文学、语言、历史、地理、科学、文化、艺术上的各种相关知识。引导学习者对所学课程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理解。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了解和氏璧在中国文化、历史、思想以及艺术的重要存在和影响。
(2)要有独特性,新颖性。现在的大多数网站,包括教育网站都是文字和图片资料的简单堆砌,表现手法简单、机械,没有创新。书本搬家、黑板搬家的现象极为严重,因此专题网站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才会有生命力。
(3)找好选题,量力而行。各中小学受有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技术上可能不能达到独立完成一个专题网站的要求,因此,重要的是作好选题,给出一个优秀专题的策划。
2.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主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 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
(2) 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 根据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3.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原则
(1)交互性原则:专题学习网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表现的知识应该是可操纵的,而不仅仅是文字的电子搬家。
专题学习网站是基于Webquest的学习模式,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大堆的现成资料放到我们的网站中让别人去学习,而是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查找资料,去学习,而我们只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各个学习习专区时要有良好的交互性,以下是我在制作《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其中的一个学习专区的模块:
史踪寻玉
璧中历史
相关知识
任务单
学习活动
论坛
作业
此模块交互性强,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网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让页面活泼美观,温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网站的设计也不能过于花哨,学生的注意力还是应该在网站的内容上。所以我们的网页的整个画面的颜色感觉是有点淡淡的感觉。
另外,网站上应该设置简洁明了的导航菜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教学中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味地跟着超级联接前进,结果开了过多的窗口而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所以,设计网站的时候应该在每个页面上都设置清楚的网站主要导航栏目。在关键的页面还可以设置一些友好的帮助语。
专题学习网站的各个专区导航都相同。所以设计网站的时候我把网站的各个学生学习区设计成5块:
任务单(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教师设置的激趣导入),
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探究学习)
论坛区(学生可以发表自已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看法)
学生上传资源(学生收集信息,学习资源)
学生上传作业(对学生提出的作业要求、作品欣赏、作品展示等)
这5个总的导航出现在每一个学生学习区页面上,使学生不至于在网站中迷路。学生熟悉了这样的模版操作,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介绍网站的操作。
(3)创新能力培养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专题学习网站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便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4)科学性原则:专题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5)协作性原则:协作学习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网络为协作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专题学习网站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
第一,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基础较为薄弱。相对而言,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对生源的文化课基础要求比较低,不少学生对文化知识掌握不多,在学习复杂的计算机课程时会感觉吃力。同时中职学校的生源中有一部分来自不太发达的地区,由于受到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制约,学生平时接触到电脑的机会较少,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了解。第二,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学习水平的保障。中职学校的一部分学生在种种因素影响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第三,计算机课程比较复杂。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教程繁琐复杂,学生想要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不仅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需要日复一日的知识积累和技能锻炼,如果学生不够用功,很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2.创新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展现
2.1创新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是培养人、影响人、改造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起到传授课本知识的作用,而且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在向学生灌输知识时常常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长此以往就很容易造成沉闷压抑的教学氛围,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致。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创新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2.1.1教师将计算机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计算机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应用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多为学生展示计算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起学生努力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欲望。例如,老师可以在指挥学生电脑操作时,谈论如今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电脑技术为人类生活提供的诸多便利,比如办公软件的应用就大大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
2.1.2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互动。
刚接触到计算机知识时,学生常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问;在熟练掌握一些计算机技能后,学生也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可以及时为学生解答疑惑,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老师在结束一堂课的时候,留下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并对课堂知识进行自己的梳理和总结,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2.1.3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游戏比赛环节,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电脑操作,互相竞争、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学习。
2.2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十分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能时只关注眼前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旧的知识只能解决一部分旧的问题,每个人都应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固步自封拒绝学习新的知识。学习应该成为一种终身习惯。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吸纳更多的知识、提高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计算机知识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其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宜照本宣科,而应积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走在科学的前沿,向学生更新更科学全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其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而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涉猎相关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考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时,不应仅仅重复讲授方法和演示操作的过程,应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新的实践。例如,老师在教学生编程序的时候,特意留一些技术漏洞,让学生去挖掘问题,并鼓励学生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学生只有养成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创新能力。
2.3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3.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下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老师在计算机操作课上向学生耐心地演示了电脑操作过程,并详细地指出其中的难点和重点,然而学生在认真听完之后,很容易就忘记了之前听过的内容,为此老师不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已讲过的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老师为学生设置任务,限制完成任务的时间,让学生边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方式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将知识点牢牢记住,基本杜绝了边学边忘这中状况的发生。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习惯,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3.2教学互换模式。
在开始新课程前,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控课堂进行传授,老师再对其授课的内容进行提问。这样师生互换位置的模拟教学,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锻炼自学能力。
2.4创新教学手段,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2.4.1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教师在指导上机操作的过程中,应为学生留下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
2.4.2完善考评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重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局限,给学生正确的反馈。当学生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时,老师应予以表扬;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应耐心指导,不能盲目批评指责;当学生在学习时会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应明确肯定他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4.3利用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越南语 本科 历史文化 教学问题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70-02
随着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高校越南语专业不断迎来崭新契机。开设越南语专业的院校(包括本科、高职高专和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日益增多,学生数量亦随之大幅增长,而社会对越南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限、要求也不断提高,且越南语专业人才的较高职业理想常与现实就业条件存在落差等状况,也致使高校越南语专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以往对越南语本科教学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对学生越南语听说读写译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对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意义和方法研究甚少,笔者将于本文中对相关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 越南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越南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大幅攀升与日趋饱和的人才需求矛盾逐步显现,用人单位对越南语专业本科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怎样提高本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成为了开设越南语专业的高校不得不面对的共同课题。然而,基于许多高校一贯秉持仅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应用能力训练的传统培养模式,各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因此缺乏特色,毕业生专业水平区分度不高,难以提升各院校自身的竞争力;且学生仅具备较为浅显的基本语言技能,不具备较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难以胜任高水平的工作岗位。
本科毕业生大多不愿意进一步深造进修越南语专业,即便是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中大多也只是将学位作为日后就业的筹码,对该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缺乏实际热忱,导致越南语专业的学术研究水平较其他东南亚语种如泰语等要逊色很多,就连最基本的越南语专业教材体系都非常不完善。尽管我国早在1942年就于国立东方语言专科学校开设越南语科,开始培养越南语专业人才,至今理应已有较为充分的积淀。由此可见,学术界对越南的历史文化领域研究较少或研究难以深入,与一直以来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有直接关系,精通越语者对历史文化领域研究不深,而专攻历史文化领域研究的学者又苦于不懂越语而难以得到更全面的视角。且对历史文化领域的不了解也同样会限制对越南语言、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当今社会环境对越南语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
二 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尽管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对越南语专业本科学习的重要意义,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归结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体系的缺乏
如前所述,越南语专业教材缺口较大,现较为系统和成熟的教材仅限于越南语语音、基础、阅读和翻译等语言技能型课程的教材,多数素质拓展类的专业选修课课程教材极为缺乏,仅靠教师的个人讲义授课存在许多限制。首先,成熟而系统的教材由于凝聚了众多专业造诣高深、教学经验丰富的编者们共同的智慧,再经过多年的实践课堂运用不断得以完善,因此教材中的知识较为全面和系统,要点分明,针对性强,即便是教学经验尚浅的教师也容易根据教材的体系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而学生也更容易系统地学习和记忆相关知识要点,特别是对被动学习的学生而言,合适的教材更能或多或少地帮助他们对相关领域知识有大致的了解。
2.师生观念的落后
一直以来,单一的语言技能培训导致学生普遍知识面狭窄,尤其缺乏对越南历史文化方面情况的了解。而一些思想尚不成熟的学生在选课时又常抱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认为学习历史文化类知识对越南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没有直接关联,此类课程学习的意义远不及语言技能型课程,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不能产生“直接效益”的相关课程学习中去。即便要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扩展知识素养,也只关注将来可能更直接影响自己就业竞争力的技能,如财会、法律、经贸等方面的课程。
加之许多教师本身也是由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学理念受旧模式影响颇深,始终将语言应用技能即听说读写译能力作为评判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未认识到越南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仅对研究生教育有意义,对越南语专业本科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不仅是进行相关领域深入研究的基础,也对全面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还有一些教师甚至自身也缺乏相关知识,对进一步补充学习兴趣又不高,因此认为开设越南历史文化类非语言应用型课程不符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担心影响教学效果而不愿意承担相关课程,继而选择尽量不开设有关课程。或即使开设了此类课程也是敷衍了事,教学质量不佳,造成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误解和抵触,恶性循环。如此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国际环境下高规格工作岗位的需要及进一步深造展开学术研究的需求,对对象国的理解甚少将阻碍学生进一步拓展语言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针对一些对越南缺乏了解的学生更难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形式的单一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的教学方式及对课堂气氛的把握能力毫无疑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许多本科学生表示对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不感兴趣,认为相关课程枯燥乏味,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水平有关。越南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对所学专业方面知识了解涉及较多,然而对历史文化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有限,尤其是要达到可以自制讲义为大学生授课的水平则要求更高,因此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需要承担相当大的压力,要付出比其他课程更多的备课时间和精力,有时难免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
加之从小学到中学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历史和文化类课程都是教师竭力灌输史料,学生拼命死记硬背各种年代、事件的教学形式,很多教师也将这种形式沿用到了大学课堂,在讲授越南历史和文化类课程时更多的是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仅通过考试的强制手段来要求学生生硬地记忆各种知识点,使学生养成了不考试便不学习的习惯,仅在考试前突击背书应付考试,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反也有一些教师由于在越南历史文化相关领域颇有研究,在给本科生教授相关课程时未注意控制授课内容的深度,令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反应的冷淡对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是一种打击,同样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 对改善本科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教学的建议
1.转换观念
由于中越两国自古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越南历史上使用汉字作为正式文字达两千多年,越南史籍都是用汉字书写,中国的文化和文明对越南影响深远,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学习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对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尤为重要,也有许多便利因素。充分利用这种便利因素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对象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只有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此类课程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积极地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
学校首先应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外语优势进行对越南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研发相关课程教材,而不仅是将研究视野局限在对语言和文学、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研究。教师也应不再将语言应用能力作为评判学生外语水平的唯一、至上标准,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基本要求,将提升学生综合文化涵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影响学生重视历史文化类课程。因为以听说读写译为主的语言应用技能培训固然重要,但对越南历史文化类的专业选修课其作用也不容忽视。必修课与选修课应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比起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充分理解对象国历史和文化,进而掌握对象国语言、语法习惯才能真正做到灵活运用。若能通过对对象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而对该国产生特殊的感情,更有利于其对该国语言的深入学习以及日后从事该门外语的相关工作。
2.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应将高层次、深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到此类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师自身具备较为充分的相关专业知识,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的基础上,注意采用新型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教师用心设计的PPT教案,并穿插丰富的与课程相关的影像资料,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避免讲课内容只是一味地堆砌史料和朗读教材讲义,应力求通过轻松有趣的表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更要注意通过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引发学生针对史实、文化现象的思考、联想和探讨,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要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将文史知识学以致用,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包容文化差异、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优化课程设置
现今国内高校越南语专业已专门开设的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主要有越南概况、越南历史、越南文化、中越关系史、中越文化交流史、越南民族与民俗、越南语言文化等,各院校具体开设的课型名称、课时比重、开课时间和方式各有不同。如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院校即便专门开设的此类课程不多,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将越南历史文化相关知识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效果显著,这些知识的有效补充对这些院校的学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令他们能更快速地适应将来高层次工作岗位的需要。
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更多高质量的此类专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无疑将使高校的越南语专业本科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长远来看,将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就业竞争力。相关课程的设置应该科学、合理、精致。一、二年级由于学生对越南国情和语言的了解十分有限,适合开设越南概况、越南历史、越南文化等用中文讲授,内容浅显易懂的课程,教师可采用轻松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与学生多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师的介绍讲解达到让学生对越南和越南人有大致地初步认识的目的。三、四年级学生已夯实语言基础,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能够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可开设中越关系史、中越文化交流史、越南民族与民俗、越南语言文化等专门性相对较强的课程,以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为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接受程度选择使用中越文交替授课或全越文授课,从而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相关知识积淀的需求。
此外,还应注意把握此类课程的课时量,除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应该固定开设外,三、四年级的专门性课程最好设置为选修课程,供有需要和兴趣的学生选择。每学年如能开设1~2门相关课程,每门课程周课时不超过2节则不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技能型课程的学习,且能对语言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刘岚.浅谈我国高校开设民俗类公共选修课的意义[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5)
[3]葛宝祥.外语教育文化性的本真思辨[J].外语学刊,2008(3)
本文作者:梁晶工作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
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交融与贯通,不仅承载着工科院校传承工业文明、建设新时代工业文化型院校的发展思路,而且加强了工科学生对工业文化(包含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之完成工业文化的思想蜕变,成为具有一定工业文化底蕴的人才。建立工业文化长廊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建立展现工业文化发展的文化长廊,在校园特定区域修建体现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工业人物雕塑及具有浓厚工业文化气息的师生休闲长廊。文化长廊营造一种工业文化氛围,如:张贴介绍世界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事件的宣传画,有条件的还可以建造播放相关视频的电视幕墙,使学生在休闲、学习之余,可以通过长廊对工业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特定区域修建工业文化雕塑(代表人物及其发明),让广大师生能够从校园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工业文化是工科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底蕴。定期举办工业文化主题展览高校通过定期举办工业文化主题展,以及动员组织学生搜集工业发展史相关图片、老实物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工业文化相关知识的兴趣。学校还应倡导工业文化的信息化发展,在文化展览中不断更新主题,以传播世界工业文化的发展新观念,当代工业文明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发现和新设备,并邀请相关专专家学者现场讲解展现企业生产工具、设备等与工业企业文化相关的信息知识,让学生对工业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直观认识。
以实体企业为模板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参照企业及行业标准,建立1∶1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体验企业文化及企业工作模式;或者跟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帮助企业宣传企业文化的同时,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加大学校与企业间文化交流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因此培养目标要着眼于企业需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请成功企业家、劳动模范、岗位能手到学校中来,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跟学生交流,或将学生带到企业中去,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模式及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学校应该在工业文化建设中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校与企业成为合作共赢的文化团体,让企业作为学生培养的“熔炉”,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从在校生转变为企业后备力量。举办相关技能大赛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性,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与工业文化相关的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竞争意识。[5]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和实际生活中广泛取材,从工业课程PPT制作到实用工具创造小发明,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工业文化素质的平台。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技能大赛这一平台充分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切实提升其工业文化素质。开设工业文化的相关课程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授知识的传统方式,工科院校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一些与工业文化相关的课程,包括介绍工业发展史、传统工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的差异、当代企业文化等,还可以结合专业优势,开设与之相关的工业课程。这类工业课程的开设,不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更是让学生无形中系统地感知工业文化的内涵,感受工业文化的魅力。
在工业发展迅猛的今天,工业文化的理念应该在工科院校引起重视;工业文化中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创新精神等都应该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相对接。要想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工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应该突出工业文化的主旋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