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高考语文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

第1篇: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职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98-02

一、高职食品专业职业文化的界定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在培养食品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之时,更要让我们的教育承载起社会责任,要在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加强食品专业的道德建设、职业文化建设,使得高职食品专业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又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什么是职业文化?唐骏等认为职业文化,是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导,以职业人为主体,以社会职业为基本的内涵,以追求职业主体正确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而构建的文化体系。高职的职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和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的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内涵积淀成果。它源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又高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高职职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建设高职食品专业职业文化的指导思想

1.加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要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特色。那么在建设食品专业的职业文化之时,一定要抓住实践特色,注重“工学结合”。换句话说,就是要紧密联系企业,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促进校园文化与食品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企业意识。

2.结合区域文化,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要立足于当地,汲取区域文化的营养,培育食品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的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等待我们食品从业人员,将食品的标准化、规范化、快餐化,等等开发出来,才能把中华饮食文化发扬光大。这些工作需要食品行业专家,或是食品专业教师努力将一些科研成果转化为食品企业的生产力,切实创造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高职食品专业职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重视改善校园环境,而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总结本院和其他院校的经验之后,就高职食品专业职业文化的建设,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来实现。

1.着力将校园文化与食品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凝练职业文化。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关系民生,是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当前,我国全社会正在推进食品安全的专项教育治理活动,重点是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开展诚信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用道德和良心做放心食品。食品专业的职业文化建设更应该结合当前形势,以开放的胸怀整合多种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与食品企业文化,要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把企业崇尚的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渗透到学院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使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有特色的职业意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职业意识、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努力将实践教学贴近企业实际―贴近职业文化。课堂是教育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更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场所。首先,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结合食品专业特色,把中华饮食文化和食品职业文化,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把食品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知识,渗透在职业文化的教学中,以价值观为核心,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并且重视个人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核心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团队要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团队合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学校的校内实训时,要建立仿真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按企业标准来实训,如穿工作服和佩带员工挂牌,做到人走场清、工具摆放整齐。

3.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宣传食品企业、职业模范事迹和精神即宣传职业文化。做好职业文化的宣传还有很多方式:如给食品班级冠名以食品企业名称,尤其是校企合作的企业,设立知名食品企业的奖学金,并且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组织评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就是“企业的员工”。在教室内布置体现企业标志,张贴企业的格言、宣传语,充分体现企业特色。按照食品企业的环境布置教学场所,将企业的理念、工作要求、管理制度等制作成宣传板,形成职业文化氛围。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宣传,在校园网上建立职业教育专栏,宣传职业模范事迹和精神,营造网络宣传的育人环境。

4.丰富职业文化的主题活动,调动师生积极参与、体验职业文化。职业文化建设当然少不了文化活动,尤其是一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其内涵。在课余时间,食品专业教师和学生社团等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有关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的演讲,素质拓展团体的训练、模拟职业面试,“工学结合”技能训练竞赛、职业生涯规划、“订单培养”学生的成果汇报演出,还有创业大赛等具有企业化的、社会性的校园活动,来丰富高职生的社会文化生活,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职业文化生活;还可以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有关诚信的辩论赛,开展“诚信”主题班会,人人畅所欲言;做诚信学子的签名留言活动。通过校园职业文化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生逐渐养成了职业习惯,成为了准职业人、准高技能人才。

四、结论

高职食品专业职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食品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的投入和指导。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企业职业文化熏陶学生。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多从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准确理解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方式、职业行为,等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加深对食品专业从业岗位的感情。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加强食品职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食品专门人才,才能培养出有“良心”和“诚信”的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第2篇: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一、 回归教材研读考纲,复习基础知识

很多高三学生在高考语文复习的时候都会感到无从下手,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太多,一时间找不到头绪。针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复习效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归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尤其是名篇名句的默写和文言文的理解等。无论高考语文题型怎么变换,只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就一定可以轻松面对。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文选编上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所选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知识性,对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具有引导作用。在语文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研读高考考纲,考纲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依据,也是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知识点的深度归纳。在研读考纲时,教师不仅要关注高考语文的考试范围和新增内容,还要关注高考语文的各种题型及命题走向,让高中生可以灵活开展语文复习。

二、 重温历年高考真题,明确命题方向

在高考语文复习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历年高考真题,带领学生重温历年真题,让学生有效把握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方向等,增强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择近三年的本省高考语文真题和一些有价值的外省高考语文真题作为学生复习的重要材料,来检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提升自身语文水平的有效方式。

尤其是在高考备考的最后阶段,学生心理压力大,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调整状态,保证高考时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可以将做语文高考真题的时间调整到每天上午,这样就与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相仿,可以促进高中生合理调节生物钟。在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纠错本,将做真题时易出错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并经常翻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避免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再次出现。

三、 培养阅读习惯,拓宽写作思路

高考语文复习要注重阅读训练,学生不仅要全面阅读语文教材,还要阅读与高考有关的各类文章,包括现代文、文言文等。只要高中生在语文复习的时候突出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一定可以提高语文成绩。

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扫除字词以及语文知识结构的障碍,查漏补缺,训练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在阅读语文教材时要着重体会语音知识、文学常识、修辞手法、标点知识、写作知识、文言知识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全面复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头绪。

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文章。比如阅读现代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还能够增加高中生的写作素材,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阅读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文言文,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文言文语感。而且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大多是开放性的,并不是孤立的,所以高中生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语文知识专题复习,重视模拟考试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考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在复习的时候仍需要把握系统性和合理性原则,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灵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专题复习,按照专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充分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根据语文学科的考试特点和近年来的试题特点,选择有层次性的训练内容。

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语文模拟考试的重视程度,让他们把每一次模拟考试都当作高考。很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时总是喜欢题海战术,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让学生反感。因此,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精练,大胆舍弃无用的复习资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对学生来说,必须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高考,自觉去学习语文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第3篇: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2015年高考已经结束,这也是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的首次高考。今年的高考秉持怎样的改革思路?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介绍: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改革大幕徐徐拉开。如果说2014年的改革主要是“拿图纸,出方案”,那么2015年则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抓施工,见成效”。《实施意见》中要求高考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015年的高考语文通过试卷设计和能力架构,落实了改革要求;通过素材选择和精心设题,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依法治国的认识,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点一:突出立德树人导向

姜钢介绍,语文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2015年高考语文进一步突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为了选拔热爱母语、学识扎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考语文试题材料一向注重选取渗透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今年是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无数中华儿女曾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全国二卷传记阅读《将军赋采薇》,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的传记材料为阅读文本,不仅适合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全国二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来护儿的重义轻财,全国一卷小说阅读材料中马兰花的诚信友善,以及福建卷语用题材料中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形象等,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蕴含依法治国理念 依法治国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也是当今时代主题。语文虽然不同于政治,但在试题中蕴含依法治国,为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全国一卷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接电话”,语用题涉及《食品安全法》,湖北卷文言文阅读谈“廉吏自古难之”的廉政话题,重庆卷语用题《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内容,都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和感悟,无疑有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文经典已融入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高考语文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力度。全国卷在古诗文阅读中,既有分析概括、翻译、古诗词鉴赏等传统题型,又有断句、文化素养以及在具体情境中默写名篇名句等新题型。现代文阅读也注意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如全国二卷小说阅读材料《塾师老汪》中对“有朋自远方来”的解释,全国二卷传记阅读中戴安澜借诸葛亮、秦始皇事迹表达壮志的两首《远征》诗等,不仅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更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尤能启人心智。同时,四川卷《两汉经学》、安徽卷《中国经典》、湖北卷《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山东卷《四堡雕版》、重庆卷《传统技艺》等试题,无不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意义,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凸显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炎黄子孙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在高考命题中凸显创新能力,不仅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核心要求,也是语文时代性、工具性的重要体现。全国二卷作文中以施一公教授为原型的科学家大李、全国一卷传记阅读中朱东润在传记文学创作上不愿“穿新鞋走老路”、湖南卷屈原《离骚》和《九章算术》“割圆术”的教益和启示、浙江卷汪曾祺刻画“捡烂纸的老头”的用意等,无不有助于引导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鼓励创业创新正能量。

特点二:体现考试内容改革方向

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高度统一,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知识文化的工具,掌握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工具,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高考语文无疑应突出阅读与表达核心素养,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借助语言与思维工具、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基础性 语文既是思维工具,又是表达工具,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又体现了语文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的基础功能。在阅读方面,试题设计积极反映时代要求,除了考查学生在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理解文本、筛选信息、鉴赏评价等精读能力外,也增加了对快速阅读能力的考查。例如,北京卷以三段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的阅读材料开篇,内容是关于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的,每篇均千字左右,大幅度突破了以往社科类文章1100字左右的文字量,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每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并回答问题。这些设计,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拓宽了对阅读能力这一基本能力考查的视野。在表达方面,试题的设计使考生既有表达的欲望,又有要表达得准确、流畅、清晰的自觉追求。全国卷和分省卷的语言表达试题都既有传统的对词语使用准确与否、语句表达正确与否、语篇中上下文衔接恰当与否的考查,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上海卷要求为小说《雪天》续写情节的补写题、湖北卷“天鹅戏水”图文转换题以及作文等表达能力的考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突出综合性 高考语文试题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试题材料,如全国一卷“电商网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全国二卷“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安徽卷“亚投行”、天津卷作文“范儿”等材料的内容,考查学生调动获取文字信息、独立思考材料内容、客观评价作品特征、准确表达思考感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实,领会理解试题背后的深层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沟通书本、课堂和学校内外的联系,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能激发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运用已有知识思考、解决身边问题,体现出高考语文综合性的特点。

着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高考语文拓宽了命题视野,注重引导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探究。尤其是作文,如上海的“坚硬、柔软与和谐”、江苏的“智慧与经验、能力、素养”、广东的“人与自然”、浙江的“人品与文品”,都着眼于对思辨能力的考查,避免宿构套作,引导深度的观察与思考。全国二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艺术是什么》,就原文中“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能否推演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江苏卷阅读题《罗丹的雕刻》引发罗丹创作对雕刻创新的根本性变革等试题内容,都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

特点三:探索创新试题设计

语文命题组专家介绍:创新试题设计是实现考试内容改革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落实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今年高考语文学科守正创新,积极调整,探索试题创新设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语用题注重创新 已经进入大数据、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文字之外,从图片、表格、数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成了阅读“新常态”。而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为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通道。全国二卷语用题“联合我们的力量”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学生要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写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此外,还能在作答的过程中,感受到该图暗合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背景。其他如全国一卷“保护水环境”、江苏卷“中国文化遗产”等标志性图形,重庆卷“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示意图、湖北卷“南水北调”路线图、浙江卷本省与全国阅读情况比较图等,都在阅读文本选择的多样化上作了积极探索。

第4篇: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考;语文;阅读;训练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目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阅读题目越来越成为考察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训练也越来越值得关注。从历年高考阅读题目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阅读题目得分较难。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成绩,教师和学生要在密切合作的情况下,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等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相关调查,现在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少,这无疑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部分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都不知道。对此,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要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下工夫。

(一)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期内能提高的。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比如,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每周内或每个月内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并在阅读后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则对此进行定期检查。其次,有针对性地对重点文章的解读进行解读,根据高考政治试卷的考察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读和泛读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后,各科教师要联合起来,特别是加强政治学科教师和语文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组织对学生的考查与培养,让学生在广泛的、大量的阅读的条件之下,为提高阅读能力做好坚持的知识储备。

(二)学生自主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教师一方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自主自觉行动。首先,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阅读能力与提高成绩之间的正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阅读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性,才有动力愿意为提高成绩而去阅读。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按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阅读数量。再次,要遵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能只重视阅读数量,而忽略了阅读质量。最后,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特点、阅读特点和考题特点,寻找、归纳符合自己的特点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

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一)总结、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要对学生进行考点上的详细梳理,以帮助学生尽快积累基本知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共有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梳理知识点时要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重点进行梳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梳理出主要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运用真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所有已考考点、未考考点,让考生在训练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考试出题特点,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押题效率。

(二)学生要主动养成归纳问题的习惯

良好归纳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生中逐渐养成。首先,学生要正确认识归纳能力提升的艰巨性,摆正心态,在平时中多加练习,不急不躁。其次,要养成良好归纳问题的习惯,比如,在阅读完文章后,学生要及时放下材料,通过快速回忆的方法在脑海里梳理基本内容。最后,通过由精读归纳到泛读归纳的渐进过程,逐渐培养自己的归纳意识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归纳能力就会在训练中逐渐形成。

在这里,以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例来说明这一问题。2012年考察了德国作家叔本华的《论名声》,其中该文结束后的第一道考题为:“‘立功’与‘立名’是通向成功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区别。”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考生不具备归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正确地分析出该题目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含义,即一方面是分析“立功”与“立名”的区别,另一方面是“立功”与“立名”背后代表的两条道路的区别。显然,如果只回答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没有正确地对文章进行归纳,在此问题的回答上就不能得到高分。相反,如果学生在平时严格训练自己的归纳能力,就会准确地捕捉到问题隐含的信息,从而快速地找出答案。

三、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的能力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教会学生寻找答题关键词是提高学生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答题中起到重要的指点迷津的作用。比如,在材料中,经常会出现“主要的”“次要的”“基本的”“根本的”“中心”“第一”“其次”等等关键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上关键词,因此这些关键词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关键词”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养成利用关键词来提高摄取题目中心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解题技巧。

查看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在整个阅读题目中,非常注重对提取题目中心能力的考查。2013年的阅读题,考查了老舍的文章《何容何许人也》。该文章共考查了四个问题,其中三个问题大体上都对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如考查该文章的第一个问题,问:“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提取中心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发现该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如,考查的第二道题目:“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何容身上的矛盾现象。”在这个问题中,给出了关键词,即交往、生活、心理,只要学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弄懂了文章,就可以很快地给出答案。再如,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的找出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然后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才能真正的给出答案。

高考阅读训练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阅读训练工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德超,《思维训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诉求》[J],《语文建设》,2009(12)

第5篇: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一、夯实基础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归纳了三十多个必考基本点,复习时要以这些基本点为目标。

1.全面撒网。尽管每年的高考对基本点并不一一涉及,但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必须点点俱到,全面撒网,要穷尽每个考点所涉及的范围,如《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表达应用”部分第7点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部分内容高考年年都有考题,它包含“歧义句的辨析、话语的转述、语句的衔接与呼应”等多项内容,教师在复习时都必须讲到,这样就避免了高考中学生解题时可能出现的知识盲点。

2.典型引路。教师在组织这一轮复习时,特别要重视选取哪些典型的例题来加以分析,切不可信手拈来或胡乱拼凑一些“五音不全”的例题,否则会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在具体的操作中,一般把近年来的高考题作为例题,高考题终究经过行家之手,能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考点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剖析高考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定位在高考的水平上,让学生学起来有的放矢,心中有“高考”。

3.精刻细雕。教师对基本点的讲解除准确外,还应全面深入,细分缕析,精刻细雕,力求理论上讲透,训练上到位。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各个击破。训练时,要尽量选择那些有一定梯度,在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上接近高考的题进行反复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基本点。切忌走马观花、一触即弃、浅尝辄止,这样就失去了基本点复习的意义。

4.联系课本。高考考题知识尽管超出书本,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点在命题上与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组织考点复习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历年的高考题,看哪些考点知识是源自课文的,如语音题、文字题、词语的运用、名言警句的默写等。这些考点有些直接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特别是古汉语知识,从近年的高考看,实词的运用可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语义,虚词的运用有些句子直接出自高中课文。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抓住这些强化训练。

二、突出重点

对高考基本点的复习在全面撒网的基础上,还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历年高考中必考的基本点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本点。如“字音题、字形题、词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文学常识和语言表达”等知识点几乎年年都考,这些基本点我们在复习时应作为重点,要让学生搞清《考试说明》对这些基本点的要求,能力层级,近年来高考考了哪些题型,难度多大,考生出错的原因等,依据这些加强训练的力度。

从近年的高考看,“字音、字形、词语的使用、文学常识”着重考察知识的积累,复习时可利用零碎时间浏览记忆,能辨析出错误,再通过平时的考试查漏补缺。而“病句的辨析,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题偏重于应用能力的考察,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一定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2.能力要求较高的基本点。如“古诗词阅读”中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它们都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层级定位为E,是高考中的最高能力要求。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主要靠教师平时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日常的积累,但临考前的强化训练也必不可少。这类基本点教师要反复讲,讲深讲透讲彻底,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组织这方面的专题讲座,选取一些典型材料集中进行训练,也可有目的地推荐一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经常与这些基本点碰面,从而达到熟能生巧。

3.分值相对集中的基本点。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分值较集中的,一是“文言文阅读”,二是“现代文阅读”,三是“写作”。这几个基本点也是学生感到最棘手的。

文言文阅读,从近年的高考看,主要考察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观题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复习时应以课本内容为主,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翻译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一定要逐字逐句落实到位。

现代文阅读分两部分:一是实用文本阅读,重点考察分析综合能力;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偏重概括理解能力的考察。近年的高考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突破了阅读障碍,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把握了文章重点间的联系。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把对文意的把握和分析作为重点来训练。

“写作”是高考语文中的重中之重,对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要贯穿整个高考复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将“写作”中的基本点分点指导,以历年高考中的习作为蓝本,让学生明白这些习作成败的原因,并对照自己的写作实践,找准突破口,发挥自己的特长,力争作文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各地的高考命题突出了密切关注现实、着重人文关怀的命题特色,复习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见微知著的能力。让学生广开视野,多关心社会现实,同时一定要避免套作和宿构。

三、形成能力

对基本点复习的最后落脚点,是让学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

1.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教学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主动地学习知识,超前地思考知识。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如果“满堂灌”“一言堂”,或是考试不断,段考、月考、周考接连而至,这样一来,学生接受知识时会疲惫不堪,收不到好的效果。

第6篇: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55-02

【作者简介】许博识,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00)教师,一级教师。

数学中有一种数列叫“二级等差数列”。“二级等差数列”也称“差后等差数列”,就是数列的后项减前项,组成的新数列是等差数列。比如3,7,12,18,25就是二级等差数列,为什么呢?用后项减前项可以得出4,5,6,7,很明显,得出来的新数列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仔细观察3,7,12,18,25这个数列,如果直接用后项减前项,它并不是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如果用后项减前项的结果组成新数列,那么我们就可以惊喜地发现它是一个明显的等差数列。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试卷中的一种题型――概括题。它又和数学中的二级等差数列有什么关联?这类概括题应该如何做?下面以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为例加以阐释。

一、注意在一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二级概括

请看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的第17题: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罗丹的雕刻》)

仔细分析文本,我们发现“根本性变革”主要体现在文章第2~4段。根据文本,我们不难概括出“打破外在约束,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进行创作”“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大胆地改造人体,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这三点答案,那么将这三个点作为答案写在试卷中会得高分吗?

查阅当年的高考标准答案,我发现答案是这样的: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对照高考标准答案,我们发现刚才的答案少了这样几个词:“在雕刻观念上”“在雕刻内容上”和“在雕刻形式上”。

再回到原题――请简要概括“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比两个答案后,我们不禁要为高考标准答案叫绝。“在雕刻观念上、在雕刻内容上和在雕刻形式上”这是更为精炼的概括,而且也是更上一哟蔚母爬ǎ恰恰体现了题干中的“哪些方面”。而我们刚开始的答案哪怕在这一低层级的概括上再精炼,如果没有“更上一层楼”的话,恐怕也只能算是“原地踏步”,最多得一半的分数。

这是不是和数列中的二级等差数列很相似呢?受此启发,我们不妨把概括也分为一级概括和二级概括。以上题为例,我们刚开始的答案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抄原文,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概括,我们将这样的概括称之为一级概括;高考标准答案没有局限于原文,而是根据题干的要求做了上位概括,也就是“更上一层楼”的概括,我们将这种情形称之为二级概括。

很显然,就拿这道题来说,依照题干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要在一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二级概括,这样才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标准答案”。

二、注意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类似的题目在高考中不只出现过一次,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的第19题: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晚清学人杨守敬》)

有的学生给出了如下答案:

答案一:①聪明好学,刻苦用功;②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③专注学问,博览群书,潜心研究;④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答案二:①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②治学方法得当;③广泛交游。

“答案一”抽象的逻辑思维欠缺,找到了有效信息,只是做了简单的概括,最多只做到了一级概括。“答案二”心态浮躁,不能在原文中仔细且准确地找寻有效的支撑信息。做到了二级概括,却又忽略了一级概括。

两个答案所犯共同的毛病是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作答时未能做到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因而答案显得要么空泛要么笼统。正确的答案是:①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②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③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可见,高考标准答案很好地在一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级概括,很好地体现了此类题型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再简单举一例,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2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上善若水》)

当年给出的高考标准答案是: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仔细观察这个高考标准答案又一次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概括性部分和具体性部分。都是需要先进行一级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更高一层次的二级概括,这样得出的答案才更接近标准答案,甚至得到满分。

三、注意一级概括与二级概括的使用情境

在作答此类概括题时,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那就是什么时候需要进行一级概括,什么时候又需要进行二级概括。简而言之,需要根据具体的问法区别对待。

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文言文第9题: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这道题从问法上看,是属于问得比较细的,答案趋向于比较具体的点,因此可以大体判断答案应该是四小点,所以此时只需要进行一级概括即可: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②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③考题出自经书;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再如,2016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第13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这道题从问法上看,也是趋向于比较具体的答案,因此也只需要进行一级概括即可:①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②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③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总而言之,如果从题干的问法上看,趋向于比较具体的点,那么这个时候一般只需要进行一级概括。

但是,如果题目的问法是像刚才列举的“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或“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等形式时,那么就需要在一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二级概括。因为在题干中已经明确用了“哪些方面”这样的词用来暗示答案趋向于比较大的点,而且从文章中找到的答案是可以进行更高一层次的概括的,这种情境下就不能简简单单地只停留在一级概括上,还需要更高一层次的二级概括。

第7篇: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湖南语文高考;备考建议;基础知识

语文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深度与广度,这就使无数莘莘学子在语文高考前感到彷徨无措,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规律与备考技巧,从而为他们语文高考中的更好发挥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储备

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储备是其自身语文文化修养及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更是影响其思维能力、认识水平以及思考深度的关键性元素。高考作为一场以衡量高中生学业成绩与实际水平为主的考试,相对于难度较大的拔高性题目,其更侧重于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与考核。例如,2013年湖南卷的第10小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1分)

再如,接下来的第12小题:古诗文默写。(8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

(2)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3)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其命题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命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以及基本的审美、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高考备考阶段应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储备。

鉴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高三学生在高考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工作:首先,学生应以《语文考试大纲》及《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为主要理论依据,率先对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要扎实掌握的字音字形、文言知识、鉴赏知识等基础内容进行摸底,在形成大致了解的情况下初步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基础知识框架与体系;其次,便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速度等实际情况制订科学而合理的积累计划,切忌心浮气躁、存在“一口吃个胖子”的错误心理,而应当将计划落实到每月、每周、每日的具体复习安排与计划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在稳步前进的基础上实现语文基础知识质的飞跃;最后,学生自身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措施,以此督促自己能将很好地完成既定的复习与积累任务。

二、注重自身思维能力的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独立阅读水平与鉴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湖南语文高考试卷就新课标对学生的这一要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如,2011年湖南卷的第15小题和第17小题:

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4分)

答: 。

17.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答: 。

再如,2012年湖南卷的第20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6分)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6分)

上述题目都需要考生在对文章形成足够认识与深刻理解的同时,真正深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去探究作者背后的创作思路以及精神情感,并结合自身严谨的思维以及科学合理的言语组织,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为此,我给高中生语文备考的建议为:在日常的阅读训练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核对答案是否正确、自己又能得多少分;而应当在结合题目参考答案的基础之上,尝试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认真且科学的评价与分析,例如,答案是否完整、全面,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是否到位,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与偏差……长此以往,相信必定能在学生反复的自我训练与练习中,着重提高其自身全面理解文章主旨、正确审题、严谨作答的水平与能力,真正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极大提高与发展。

第8篇: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高考;语文命题;应对;方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046-06

写下这个题目,先声明一点:考试评价必须进行,高考更不可取消,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命题确实在不断改进,但也确实仍存在着很严重的弊端,具体表现为命题模式化、肢解化、浅表化和书斋化。高中语文则教学死瞄“高考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正日益极端的应试化、功利化和实用化,严重地被扭曲和异化,弃本失真。

一、命题模式化及应对方略

高考语文命题模式化主要体现在试卷板块以及字音字形辨识、病句判断、名句默写等试题命制方式的固化上。到2013年为止,全国卷及绝大多数的省市卷仍是这样的模式:基础板块+文言文阅读板块+古诗赏析板块+翻译默写板块+现代文阅读板块+语言运用板块+写作板块。其中正音辨形、病句、成语运用等仍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文言文阅读仍大都是三个四选一的客观题加两三句的翻译,古诗词鉴赏仍多是三道肢解式(一般关涉诗句、技法、主旨等)的主观赏析,现代文阅读仍是两类文本肢解式(由词到句、段、篇)的主观赏析、探究和评价,等等。2014年,尽管北京和江苏两省市的试卷有所调整(江苏卷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增加了一道题,试题的考查点与去年稍有不同,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查,具体考查了语境下的词语运用、语体辨用、语句合理排序,以及对联的匹配、漫画寓意理解等;北京卷的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增加了两道题,调整的幅度比江苏卷要大,也是突出了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具体考查了语境下的正读音、辨字形、填词、词语合理排序、语体运用辨正,以及“对联”“月”等的文化知识的考查;作文板块则增加了“微作文”这一考查形式。但是,两省市卷在板块上仍没有变化),但全国大纲卷、重庆、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9省市的试卷与去年的板块、题量、题型等仍完全一样;天津、江西两省市卷也可以说是与去年无甚差别,只有一道题在相邻板块做了数量上的微调。就是近年来有一定改革气象的全国课标卷、福建卷、辽宁卷、安徽卷等也还是与前一年的板块、题型、题量等完全一样,只有上海卷在一道题的分值上有微调。这无疑又在形成新的模式化。这种模式化,动辄十几年都没有大的突破;作文命题,也是动辄五六年甚至十来年风行一种题型而无大突破,而且总是从命题人自我感觉出发,严重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比如,先是风行六七年的话题作文,接着是风行六七年的“解说文字+命题”,现在又开始风行“新材料作文”了。所命制的作文题大多是考生打心里不愿意写或不大会写的题,逼着考生在那里“挤牙膏”编造骗取高分的“假话”,做“人形鹦鹉”(叶圣陶语)。对这种高考伪命题和伪写作,每年都会受到有良知之士的批评,指出其背离生本化、立意和选材模式化等严重弊端。这种一段时间内形式相对稳定的模式化高考作文命题(据专家讲,这叫做需要有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给猜题、押题和考辅资料泛滥创造了机会和环境,从而也导引、助推着一线作文教学及考练极端应试化,只求“高仿真”和“高分术”,根本就不顾及学生写作能力和素养真发育与真提升。

再有,为了考练好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默写之类,“死记硬背”全线下移,高一高二年段就忽而一个“多音字辨识集合”“常考成语训练集合”忽而又一个“病句训练集合”“课外名句集合”等,就好像一个个“死冰冰集装箱”不断地砸向学生,逼迫他们生硬地死记强背,死命地做考练试题――高三更是不知加码几倍地“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有的教师干脆就这样告诫学生:阅读赏析那些“活东西”大家都不怎么样,作文也都好不到哪里去,谁把这些“死东西”记得死,做得实,谁就是考试乃至高考的“大赢家”。实事求是地讲,当下的一线基础年段的语文教学基本就等于死抠“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默写”,照着“详解”讲析教辅练习和试题答案了。至于高三年段,就更不用说了,无论做得怎么残酷都是天经地义的。简直就到了这样的程度:随便哪个人,只要手中有教辅和考辅(当然必须是带详解的)就都可以来教高中语文(包括高三)了。这只能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扭曲、畸形、异化,自辱、自残直至自杀!在这种教学背景下,高中三年学生到底要死记多少字词和名句,强做多少成语和病句题,到底要浪费多少宝贵青春又经受多少身心摧残,都被那点儿可怜的分数给蒙蔽掉了!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平时教学最关心的已不再是自己如何提高阅读、思维、审美、赏析、表达等能力和素养,如何活教教活,真教学生学好、会学或会用语文了,而仅仅是如何死命地压着学生把“死知识”砸得更死,把“高分术”用得更到位,如何全盘最仿真化地“教考练”,如何猜题押题,获得“高分王”的美誉。

假如高考语文命题不再模式化,不再总是死守着这个“模式化”来小修、小补、小改进,而是在课标、大纲和考纲的范围内,每年在试卷的板块上和题型上都有所取舍和出新,保持动态化,同时加大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核力度,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结合具体语境或通过语用、听力等形式来考查注音、字形等(如2014年的北京、江苏卷);通过辨析、运用的方式考查成语、病句等;拟设特定语境考查名句默写和运用(大可不必总是命制成上下句对接形式)。作文命题则紧贴考生的思想与认识实际,年年有思路、新样式,且能最大化地激发起考生的写作欲,让考生真写作文,表达真实的自我。比如,直接利用试卷上的阅读材料来命制改写、续写、读后感或评之类的作文试题,让考生自然地写、真实地写、有趣地写,写出真实的自我,也该是很好的尝试。

二、命题肢解化及应对方略

命题肢解化,主要表现在古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赏析这两个版块上:

先说古诗词鉴赏板块。这一板块全国大纲卷和绝大多数省市的命题赋分一般为8分,试题多为两道(每道题4分),像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12题第(2)问,湖北卷的第14题第(1)问,山东第14题第(1) (2)问,江西第14题的第(1)问,安徽卷的第8和第9题等;有的省市还多达3道题,有的题分值更低,像2013年天津卷第14题的(1)(2) (3)问,湖南卷第10题的第(1) (2)(3)问等。(2014年,个别省市的试卷仍存在着这种弊端,就不再赘例了)

客观地讲,这一版块的命题是符合《考试大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要求的。问题在于总是从命题人如何容易制定答案和阅卷人如何好操作评分的意愿出发,肢解宰割文本,命制出几道支离破碎的试题。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命题方式直接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肢解化、破碎化。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总是念念不忘考点和考法,总喜欢直接就照着教辅资料把一首血肉丰满、有体温有心跳的诗词肢解成零碎的、冰冷的考题来“高仿真”地讲析,甚至还不厌其烦地讲解怎么答、答什么才给分,把个课堂古诗词教学搞得鸡零狗碎、乏味透顶。至于课后的“考练”则更是直奔试题,满堂 “高分绝技”,零碎死板、高仿真地讲析再讲析,可结果就是低效再低效。

同时,试题被肢解得过于破碎,实际上也不利于考生作答和评卷操作。试题多而琐碎,考生作答时就必须得不断转换思维方式,疲于应付;再有,每道题分数都不高,扣了要点分数,就不好扣答题方式和语言表述的分数了。像2013年湖南卷第10题第(1)问的答案是“桃花流水鳜鱼肥”,分值是1分。若有些考生写错了一个字(如“鳜鱼”的“鳜”),那么该不该给分呢?若像评默写题那样判分的话,肯定是不给分了,但谁能否认这些考生总比对此一无所知的考生强多了,而现实却生生把这两类考生扯到一个平台上了。若分值为2分,让这类考生也可以得1分,恐怕就比较合理了。再如,这道题第(2)问的答案是“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这样制定答案,显然是考虑到了“净”字在词中的表层意、深层意和表现手法以及具体语境而拟定的,但却只赋给3分。若某些考生的答案要点全面,但就是答题方式欠妥、语言表述不够规范,显然至少要扣1分的。然而,有些考生只能答出一个要点,答题方式和语言表述也不尽人意,本该不能给分了,但却往往又给了1分,这就导致了得分多少的不公平。如果非要严格考虑答题方式和语言表述的不足,也只好不再考虑这些考生所答出的那个要点了,这又会导致少得1分的不公平。这样一来,就不仅会导致给分的不公正,也会降低阅卷给分的可信度,进而损害一线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这种弊端还表现在文言文翻译类试题上,3道翻译题共10分,翻译要点准确和翻译语言规范不能兼顾,最后阅卷时只好放弃对语言规范的硬性要求,稀里糊涂地处理掉。2013年的天津、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卷仍如此,湖北卷是3道题9分。(2014年,这些省市卷仍是如此)其实完全应该像重庆、辽宁、四川等有些省份那样,文言文翻译两道题10分,充分考虑语言规范的扣分余地。最可怕的是,这种弊端正在一线教学和备考中严重地滋长和泛滥着。这个问题就不再单列来评析了。

所以,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认为,这样命题和判分是没有公正性和可信度可言的,课文教得再好,也不可能保证学生得到理想的分数,还不如就直接用仿真试题来进行教学就是了。在这样的心态下,鱼龙混杂的仿真题泛滥成灾,古诗词教学日益失真甚至几近无聊加无效也就不难理解了。不仅如此,这也导致了高考阅语文卷不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弊端的合理化,进而导致平时“考练”也往往不重视语言表述的规范化,最终危害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健康发育。学生学了那么多年语文,做了那么多的“考练”,师生都花费那么多的心血和精力,为什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那么差呢?很多人都在这样质疑。笔者认为,这种不重视语言规范的“过度考练”也是难辞其咎的。学生自主学好语言表达的时间被挤占殆尽,而所谓的“考练”又严重忽视甚至无视语言表达的规范化,又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假如命题形式能改变一下,尊重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的本质规律,回归一个人读诗、品诗、赏诗和评诗原始的思维和审美程序(即先把文本真读进去,接着整体感受和感知,而后再品出特色并深入探析原由,最后做出评价),并按照这个程序来命题,结果也许就会大不一样。比如,“读了这首诗(或词),你认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心愿、心志等),主要运用了哪些的表达方法?请简析”“这首诗(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请简析。这些方法在写作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这样命题,一大一小,赋分合理(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8、9题分别为5分和6分,就比较合理),就不仅会大大改善或避免考生不够从容答题、阅卷者评分有失公允等实际情况,也会避免古典诗词教学和备考训练的“肢解化”和“破碎化”,有益于引导一线古诗词教学返本归真。

再说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板块。客观地讲,这个板块的命题要求也是符合教学大纲的,也是命题的思路和一些试题的方法上出了问题,与古诗词鉴赏的命题相类似。命题者总是机械地紧扣着《高考考点说明》,只考虑如何方便制定答案和阅卷操作,很主观地列出文本中的一些词语、句子、段落,命制成年年似曾相识的考题,即让考生去分析其意蕴、方法和作用等。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的第14题,天津卷的第16、17、18题,上海卷的第7、8、9题,江苏卷的第11、12题,安徽省的第11、12、13题,江西卷的第17、18题,湖南卷的第20、21题等。(2014年仍没啥变化)这样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从根子上讲,严重忽视了“我读我品我悟我赏评”这个阅读主体,也几乎没有考虑文本阅读的本质规律、原始程序以及考生应考答题的操作实际。故此,其后果显然也导致了一线阅读赏析教学的极度仿真化、肢解化――课后的考练和高三备考则更是有过之几倍才正常。正如特级教师曹勇军所批评的那样:“现在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已被彻底异化了,已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了。”

故此,完全可以变换一下命题思路和方式。像那些“词语、语句、段落的含义、写法、作用”之类的试题,完全可以从阅读者需整体深入阅读、深刻感受、思考、思辨和感悟的角度来命制试题。比如,“请在某几段中选择一两个最吸引你的词,说说你最爱的理由”“请在某几段中选择两个你认为最有味道的句子,简要说明其具体含义”“读完全文,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关键的段落,简析其艺术手法(或作用)”之类。这就是从这样命题,虽然在答案制定和阅卷评分等方面会增加一些操作上的难度,但却是在真命题和命真题。读者是怎么读进去的,是怎么先获得整体感受和认知的,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思考、思辨、感悟、品析和评价的,命题就依据这个原始的本真的阅读思维顺序来进行,以突出是“我”在读诗、品诗、悟诗和评诗,而不总是由别人递出几个词语、句子、段落或什么手法要“我”被动地支离破碎地去读,去品,去悟,去评。只有这样命题,才是在真命题、命真题,真考语文,考真语文,才会真的导引一线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返本归真。

三、命题浅表化及应对方略

《高考考点说明》对文言文这一考点的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考查点是“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样的考点要求也是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一要求的。但是,这样的考点要求和大纲要求绝不意味着高考文言文命题只能限于这样的形式,尤其是绝不意味着总是把内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等都命制成客观题,供考生半透明地猜想、判断,十几年都守着这一模式无大突破。像山东试卷的第11和12题,乃至2013年全国和各省市的试卷几乎仍都如此。(2014年依然如故,不再赘例)命题意图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实际上基本属于文字游戏了,不过就是利用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打时间差、以偏概全等手段来制造文字游戏似的哑谜。这样的试题,根本就无法考查出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真实能力,充其量是在“猜谜语”。高考这样考,一线文言文教学“高仿真”地这样教,“教考练”全盘浅表化,不问文本的思想文化底蕴,更不做什么赏析和评价,一垮到底,愈演愈烈。这里再强调一点,大纲和课标所提到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应该是指文言文教学效果而言的,绝不意味着教与学就可以如何浅易(事实上很多文言课文并不那么浅),教学和考试就可以仅仅关注文言实词、语句翻译和内容的理解与判断,更重要的应该是同样该关注对学生概括、提炼、赏析、评价等能力的培养。可见,文言文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是必须要大力改进的。

假如命题能换一种思路和方式,把信息筛选、内容评价等命制成主观表述题,让考生真正去用心阅读、筛选、归纳、概括、提炼、评价,发表看法、表达态度。这样一来,恐怕一线教学就会返本归真了,也不会再那样浅表、平庸,无所作为了。假如命题者和考纲制定者还能够再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文本的写作艺术也有所涉及,那无疑会更有益于一线文言文教学的返本归真。

四、命题书斋化及应对方略

命题书斋化是指高考命题试题多年来只限于读写能力的考查,一直拒听力考查于高考门外。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能力,“听说”能力又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的常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交际、交流、对话、评论、辩论等语言表达活动会越来越频繁而丰富,而且对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还会越来越高。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读不明白,可以多读几次;一遍写不好,可以多修改几遍。而现实生活中,听往往只能是一遍而过;说也往往是一语道过,一般也很少会有人多次重复给听话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听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和素养最迅速、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然而,我们的高考语文命题却长期限于“读写”的圈子(作者并无否定需考查读写能力之意),这显然是严重缺项的,是畸形和病态的,也是“严重地不靠谱的”(程红兵语)。事实常常无情地正告我们,高考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却不见佳。事实上,这种长期仅限于“读写”圈子的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长期“纸上谈兵”,进而导致语文教学久不见实效甚至低效、无效,致使广大中学生都成了严重缺乏母语听说能力的“偏瘫儿”。

当然,说现在的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点儿也不关注语用题也是不是客观的。每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上还是有几道语用题的,而且还在逐年有所改善,但这对于引导一线教学切实重视语言运用,扎实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言,其影响力还是很不够的。更何况有的年份,这类试题还被拟成书斋气十足的文字游戏。比如,1999年全国卷第25题,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卷第25题,2009年全国卷第20题、湖北卷第20题、山东卷第17题,2010年浙江卷第6题,直至2013年四川卷第20题、辽宁卷第17题等。这样的试题,很不接地气,书斋气十足,逼着学生带着镣铐做“‘诗意’游戏”,或者迫不得已地写几句“假大空”的话。近几年来,尽管这样的语用考查题确实日渐衰微,代之以比较实在的真语用题,但还是难以形成真注重语用的教学气候,甚至反而被极端的应试化、功利化给利用了,竟也成了逼着学生无休止地仿真考练的沉重负担。

为此,笔者建议,“大分时代”语文高考必须高度重视“听说”能力的考查,必须增设“听力考试”这一环节,必须彻底突破命题的“书斋化”。因为只有真正实施“听力考试”,才有可能彻底扭转高考命题“书斋化”的局面,真正促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真正转变观念,归真务本地切实抓好语文教学,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具体可以通过合理的语境、题型来考查考生的听的能力。如,听取和判断语音、语气、语调、感情的能力,听取和辨析词义、复杂语句的主干的能力,听取、理解和领悟重点语句的隐含信息和“弦外之音”的能力,听取、复述、概括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挖掘、提炼、把握听力材料的中心意思的能力等。

第9篇: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

作文题目、开头结尾……

这些地方要小心

在高考中,学生们的神经都绷得很紧,根本就没有时间“返工”,检查前面是否写了错别字,这些工作就需要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注意。但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了,从考试技巧上讲,规避错别字还是有方法的。

一般来说,学生写作文,每个人所用的词库都是相对固定的,将以往的作文试卷拿出来,然后寻找出错别字,再对这些易错的字词进行反复强化,就能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另外,高考作文实际书写过程中,有几个关键地方是非常值得考生注意的,绝对不可以出现错别字。这几个地方包括作文的题目、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承上启下的关键句子等等。如果考生在这些关键部位出现错别字,那自然会“一扣一个准”,影响整体作文成绩。

学生相互挑错字、“纠错练习”有帮助

“首先考生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起来。”针对错一字扣一分的这个变化,这要求考生首先要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每个学校都会组织考生集中对字形这方面进行练习,现在就要求考生要把这部分内容再拿出来,查漏补缺,做到时常练习。”

从现在开始考生在进行作文训练后,可以做一个纠错练习,“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挑出对方作文中的错别字,然后考生将这些错别字统一记录到一个本上,把错字重点标出,可以随时查看。”建议考生只把正确的字、词写到本上,“因为如果考生把错字也写上的话,可能会在记忆上造成混乱。”

字音字义上甄别 错字别字能“躲过”

对于高考前这段时间,考生如何应对高考语文大纲中的这一新变化,给出了两个学习的小窍门。

一是要先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进行记忆。好多考生之所以会写出错别字,就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些字词的意思,从而造成记忆混乱。“就拿‘沧桑’这个词来说吧,很多考生都容易把‘沧’字误写为‘苍’,其实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两个字的字义有什么区别。”如果考生对这两个字的意思有清楚的认识,在使用时就不会出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