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第1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必要性;对策

一、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作为一个企业,拥有先进设备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没有现代化的高素质的人,先进设备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创造不出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和现代化管理经验结合起来,贯彻“设备是基础,技术是动力,管理是关键,人员是根本”的方针,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企业发展的根本位置上。

1.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导作用

现在电力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党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政工人员为骨干,职工群众广a泛参与的企业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从全员、全方位着眼,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利,把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切入点。

2.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文化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优秀文化的体现,必然是体现在企业的行为上和经营管理中的策略、制度和价值取向上。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不能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关心职工业余生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的形象。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转变工作方法,真正从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特别是围绕企业的各项机制与制度入手,建立与企业文化配套的制度体系。

3.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全面开放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目前所遭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必然促使电力企业从以生产为导向向以市场为导向转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要求其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入市场、服务、效率、效益等因素,树立职工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率意识,从而加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盈利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就需要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用人机制、绩效机制、流程和组织结构以支撑企业的巨帆,使其在世界经济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电力市场的竞争会日趋激烈,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加需要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当前,电力企业面临的矛盾问题多、难度大、层次深,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化解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努力打造和谐电力企业,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

解决认识问题是搞好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企业存在的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有许多原因,但首先是或者主要是因为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内容、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二是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人员、职工的认识不到位。具体讲主要是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相关性、紧迫性、战略性缺乏正确认识,那种认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次要”、“无关紧要”、甚至“没有必要”的糊涂观念依然存在。因此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不仅是搞好当前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今后加强建设的主要课题。要牢固确立“是企业领导就要抓好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意识;率先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为工作到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项伟大事业来抓,作为关系企业生存、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企业职工要重点克服“无关、无需、无用”的错误思想,正确理解两个文明的相互关系,真切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已息息相关,它同物质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要求,认识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 利国、利企、利己”的大事、好事、主人事,从而确立“是企业职工就要关心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受益、提高。

2.明确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目标是旗帜,是方向。企业管理层应当从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上,来考虑和制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也基于这一点来制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战略,用新时代的企业管理理念,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和造就职工队伍,把充满创新精神,不断追求更高尚、更文明,职工与企业的满意度、亲和度、忠诚度,更融洽地把电力企业推向更高的水准。企业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企业的灵魂。有意识地培树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规范引导职工思想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激励职工奋发向上、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3.牢牢把握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重,内容多,这就需要统筹兼顾,但更要抓重点、找准突破口。一是把握环境原则。从企业所处的环境上看,它在社会、企业、家庭三者之间处于中间环节,从日常生活的时空上看,员工在企业的活动相对最长,从接触的人和事物上看,员工在企业的机会更多更频。因此,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应在企业中选定。二是把握需要原则。从电力企业面临的任务和问题来看,经济工作是它的中心,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而且比较经常。因此,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应结合电力企业的中心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选定。三是把握职业原则。从企业的社会分工来看,电力企业必然有其特殊的职业责任、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违反了就会损害电力企业危及到社会,有的甚至发生严重后果,因此建设重点应根据职业特点来选定。按照上述的原则,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务必要把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作为建设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开展建设。要进行职业性质、任务、责任、特点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要反复进行宗旨教育,牢固树立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献身的思想观念。要建立职业道德标准,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建立、执行职业规范,用规范指导员工的从业行为。倡导行业优良传统作风,总结推广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风尚。要、实行“承诺制”、“信誉制”、“公示制”,接受社会和服务对象的监督,造就内外部规范约束环境。要归纳并贯彻“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提高电力企业整体文明程度。

4.要积极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努力实现目标管理体系化、日常工作制度化、项目作业工程化、宣传手段现代化,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改革,改变思想政治工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的局面。可以通过举办干部群众轮训学习班、报告讲座,编发宣传辅导材料、观念转变对话、析疑排难答问,组织新旧体制对比讨论、知识竞赛、征文演讲、家访谈心、送温暖、培训再就业技能等一系列的活动,增强企业和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广大职工能够普遍认同改革、支持改革,逐渐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分配观、竞争观。

第2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摘要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必须要加强电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为企业管理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对具有独特特征的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只有面向市场,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企业形象,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等

电力企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人才和职工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面向市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优化企业形象,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这也正是现代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与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实现党政工齐抓共管,促进党群部门的协调发展,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加强精神文明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建设,形成一定的权责制度,促使企业上下贯通,建设精神文明。

(二)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行为、经营管理中均会体现一定的文化,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相关策略、制度建设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不要将企业文化当成是员工业余生活、企业思政工作、企业形象进行看待。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电力企业一定要转变建设文化的方式,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围绕企业各项制度与机制的建设,建立与完善相应的企业文化制度。

(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必然要向市场导向方面发展,进而在建设企业精神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市场导向的重视,充分考虑市场、效益、效率、服务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在员工中树立相应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与市场意识,进而提高企业发展的适应性与应变性。

二、企业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员工在企业的活动时间仅次于在家时间,企业环境氛围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从人际交往的角度上来看,企业员工所建立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已的同事。因些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还是要首先考虑电力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扩散式建设以及企业统一文化的培养。

(二)企业有着自己的本质需求,其本质需求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完成自已的经济任务。因此,企业只有把本身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努力完成经济任务的同时针对所存在的理念思想上的问题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以及改正,才能有的放矢,获得效果。通过企业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先处理企业的中心问题和重点问题,是企业在建设精神文明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要讲究一个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关系,因此也要计算成本和效益。在这个阶段,对于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电力企业要投入足够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完善,从而获得一个可以预见的明确数值,否则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对于建设精神文明的热情受到打击,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三、加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要坚定不移地跟随正确的领导方向,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非常鲜明的领导方向,所以在面对员工思相不统一的情况下,要对这些企业的员工进行正确的领导。

(二)电力企业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要先了解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能够准确地对电力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并且对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检查。

(三)要明确电力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因为目标是整个企业的发展的方向,文明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历史背景和时代的要求出发,以此来考虑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新时期的企业管理理念以及新的价值观来培养全新职工队伍。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需要灵魂的,企业的精神是企业发展下去的最基本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领导要有意识地培育企业的精神,要把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就能够有效的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四)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要时刻抓住重点。由于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一定要先做到统筹全局,进行统一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也能够确保其精神语言明建设的有序进行。我们在发展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地探索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地实现目标管理化体系。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要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要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度,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根据电力企业自身的特色优势和企业文化,充分认识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以促进电力企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福平,沈敏.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电网基层企业发展[J].企业研究,2014(10).

第3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党建工作指的是供电企业在其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开展的所有关于党的建设的工作。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发展目标,确定企业的正确发展方向,促使企业的党群建设工作符合国家对企业党委建设的要求,同时使得企业的党委工作建设与企业建设步调相一致。党建工作是企业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党建工作的发展,确保党建工作能为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其他工作有序进行,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精神文明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供电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代表了企业的文化发展,与企业自设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能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水平,同时提高企业的声誉。另外,从供电企业本身的发展来说,精神文明是企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企业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并且,企业通过精神文明的建设能够促使内部员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做好相关的工作,促进企业长期和稳定的发展。

二、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在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偏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因次,各供电企业也应该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使得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过去的发展中,许多人认为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更多被当做一个独立的工作部分,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忽视,最终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素质偏低。具体的表现主要包括了一下几点:第一,企业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对党建知识以及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训;第二,一些党建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缺乏纪律性,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不遵守规章制度严重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偏离,导致党建工作与企业的正常工作建设发生脱离;第三,供电企业不重视党建部门的发展,导致很多党建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员工也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水平不高,最终造成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低下。

(2)缺乏创新。新的发展时期,理应存在新的党群建设工作思想和工作方式,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各大供电企业依旧沿用旧的模式和思维,很大程度限制企业的发展。目前,很多供电企业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忽视了党建工作的发展,使得很多党建人员缺乏对正确开展党建工作的认识,长久下去,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散漫,很难形成创新的意识,导致党建工作缺乏吸引力,难以吸引职工主动参与进来,使得企业员工缺乏凝聚力,职业参与度降低,最终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

三、提高供电企业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1)注重安全生产。安全是第一位,供电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优势,供电企业必须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因此,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以企业的安全生产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与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2)注重企业发展的稳定性。要保证企业持续性发展,稳定性是必须的。因此,在开展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时,各供电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维护企业内部的稳定性,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首先,企业内部的党建部门应该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基层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切实维护员工的利益,增强员工的团结协作能力。另外,企业的发展必须将人民的利益充分考虑进去,供电企业必须维护自身的稳定发展,同时为员工和用户带来更多的发展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党建工作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与企业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由党建工作和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给企?I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引导依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更多更好的为企业的服务,最终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

第4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市自**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以来,始终视荣誉为责任,化责任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好势头,20**年又实现了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并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效。

(一)创建文明社区,不断创新发展。我市按照省、市的要求,在扎实开展社区整合的同时,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百姓需求,开展了以“共创文明社区,同享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创建活动,先后推出了“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和创建学习型文明社区(家庭和单位)等载体活动,涌现了一批特色明显、成绩突出的文明社区。

(二)创建文明行业,提升服务水平。我市坚持深入开展“共创满意窗口,同享社会温馨”为主题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近几年来,以“树示范窗口,赛星级门店,创优质服务厅,评群众满意率”和“诚实守信我先行”等活动为载体,促使行业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环境不断提高,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三)创建文明村镇,推出新的品牌。以“共创小康村镇、同享安居乐业”为主题,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以抓好经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科技文化建设、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以城带乡等七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乡镇竞赛活动。涌现出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二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沙县凤岗镇西山村、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等一批先进文明村。

(四)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始终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推进以德治市的头等大事来抓,并与“爱我中华、兴我**、艰苦奋斗、建设小康”的主题有机地融为一体,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以及外来人口抓起,构建了“强市富民、发展**”的良好德治氛围。在全市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系列活动的同时,以建设信用**为载体,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在各行各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服务理念。

(五)深化军民共建,再谱双拥新篇。我市军民共建在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称号后,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向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不懈努力。

(六)加强区域共建,促进老区发展。根据省文明委拟定的《**省推进山海协作、结对共建闽西北原中央苏区精神文明的方案》,我市在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等五个原中央苏区县全面启动了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带”活动,并分别与泉州市的丰泽区、鲤城区、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进行结对共建,结对双方均已达成共建意向,签订共建协议,在项目开发、文明共建、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的共建合作。我市五个原中央苏区县紧紧抓住与泉州市五区(市)结对共建的契机,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着力实施,突出抓好“全面提高文明素质,着力打造创建品牌,健全完善文化阵地,美化优化城乡环境”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到2005年力争全部建成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逐步使5个原中央苏区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市精神文明建设在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以上新的发展和成效,但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省委领导提出的“创新机制、增进实效”的要求,与中央文明办制定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除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之外,在社会事业和人文环境建设上也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一;文明素质不高,存在不良陋习;职能亟待转变,环境不够优化;硬件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等。

二、关于创新机制、增进实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争创意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综合性的最高荣誉称号,是振奋全市人民斗志、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检验我市发展实力和城市魅力,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提高聚合力的极好机遇。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识,增强抓好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继续弘扬和落实好已有的好机制与好做法,巩固和创新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和成果,虚心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创建经验和文明成果,迅速行动起来,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面创建。要根据中央文明办有关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具体要求和市文明委拟定的《**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分工协作,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围绕第一要务,深化创建内涵。一要紧贴“第一要务”,优化思想环境。紧紧围绕“强市富民、发展**”这个奋斗目标和第一要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代表**形象”的观念,营造全社会谋事干事、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二要狠抓诚信建设,优化服务环境。要以政府诚信建设为龙头,努力构建“信用**”体系。要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措施,充分发挥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以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市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三要依法规范管理,优化法制环境。要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结合“四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市民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重点要抓好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和文化市场等“六项管理”,着力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的创建活动,营造投资者、经营者进得来,留得住的良好社会环境。四要主动把握机遇,推进区域共建。五个原中央苏区县要加强与泉州结对共建5个区(市)的沟通联系,协商共建项目和内容,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积极争取对方的支持和帮助,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五要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文明单位(家庭和社区)活动。在去年全市确立的17个文明社区、62个文明单位、300个文明家庭为示范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全面拓展,使该项活动扩展到各社区、行业、单位和家庭,努力营造“以学习为时尚、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第5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员工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所在。要坚持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基层,与员工群众打成一片,加强与广大员工交流互动,与员工群众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互相提高,实现干部员工共同进步。要下大力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利益,既要重视让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又要真正让员工享受成功;既要让员工为社会作出贡献,又要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增强作为一名信用社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而紧紧团结在一起,奋力构建和谐企业。

加强思想作政治工作要做好四个结合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不得脱节,要一并统筹、同步开展、相互促进,互惠共赢。首先,大力弘扬“信合”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凝聚职工战斗力、向心力,使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经营管理好农信社,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以规范的职业行为准则和优质的服务开展业务工作,树立良好信合形象和提高金融服务的品位层次,把规范运作,合规经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三,以勤俭办社和定位“三农”服务的思想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积极发挥各基层党支部党员先进性作用,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做好各项业务工作。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作风建设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作风建设工作相互依托,密不可分。第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促进广大干部员工清醒地意识到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充分认识到金融部门祛除歪风邪气、开展反腐斗争、防止权力寻租的艰巨性、长期性、紧迫性。第二,做好作风建设工作,有助于营造一个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树立良好的金融企业形象。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落实责任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起规范化、制度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尤其要从总体目标、教育成果等方面加强量化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年终综合评比的内容,达到以考核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的目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联系实际,贴近员工工作生活。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分割,两者互为纽带、互为动力。首先,通过培植良好的企业文化,倡导有利于企业发展、社会和谐的企业精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可以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其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恪尽职守、奋发有为、廉洁奉公的企业精神,有力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要从每一名员工抓起,逐步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敢于挑战、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此外,我们要结合金融服务行业的特点,把优质文明服务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信用社特色的文明服务文化,打造一面牢不可破的农信服务品牌。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创新方式

1.把握实质,确保主旋律在思想潮流中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现象明显,主流思想的教育力度有所削弱,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空泛的说教教条。其主要原因是,人们觉得主流思想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念脱离自己的现实经济生活,与自己的现实利益脱节。因此,只有抓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及个人利益的结合点,以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打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把握分散的、看似无关的事件、方针政策的内在本质联系,并将其与个人的利益要求统一到一起,采取符合群众团体实际、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引导方式,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确保主流思想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2.探索创新,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反思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过分强调服从、缺乏双向沟通,对受教育者说教式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大胆尝试平等无防、坦诚相待互动式的工作方式。双方均可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用自己的见解据理力争,以求得真知,达成共识,统一思想,扫除思想障碍。并把相互教育、相互评判作为互动式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倡导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的双向沟通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保持不懂就问,向一般工作人员虚心学习的工作态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平等互动。

第6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图书馆;建设;流动图书馆

农村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村图书室普遍存在着图书陈旧、阅览人少、利用率低、经费严重不足、图书品种少、数字图书信息缺乏、少年儿童读物少等问题。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建设好农村图书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有效探索。农村图书馆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目前农村图书馆的现状

(一)图书陈旧,阅览人少,利用率低

目前大多数现有的农村图书馆长期坚持使用的很少,有的图书馆已经徒具虚名,有名无实,有的是为了凑任务,应付检查,平时都是关门大吉,并没有给农民提供借阅的方便。还有的图书馆即使看似正常运转,但是并没有多少可供农民阅读的报刊杂志,甚至有些报纸都是过期的,中老年人大部分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而对此有需求的年轻人却没有报纸可看,这种情况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尤其严重。

(二)经费严重不足,图书品种少,馆藏数量增长缓慢

绝大多数农村图书馆因为经费有限,不能及时地补充书籍,人们想看、急需的书没有,损害了人们读书的积极性,图书馆对于读书的宣传不到位,人们的读书意识淡薄。

(三)农村少年儿童读物极少

儿童图书馆在农村里的发展状况更是堪忧,有些农村即使有所谓的图书室,但是儿童图书几乎没有。家里条件好的,可以买书来看,但是有些孩子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买书对他们来说就是奢侈,有的家庭把买书看成是无用的奢侈品,这就使得农村少年儿童可看的图书极为贫乏。

(四)网络普及率低,数字图书信息极为缺乏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我国城市居民已经广泛地运用上网阅读图书资料,查阅相关信息。但在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目前互联网的应用极少,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农民获得经济信息的能力。

二、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新知识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农民迫切希望有自己的图书馆,特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加快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也就成历史的必然。

(一)农村图书馆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日益增加,有许多农民不再进入城市打工,而是留在农村里发展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广大农民迫切需求能够改善生活状况的方法,农民急需能够引导他们发家致富的知识,这就需要农村图书馆能够担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指导和帮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通过建立农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通过看到各种各样的科技书籍开阔眼界,成为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新型农民,从而使他们科学种田,提高经济收入,尽快摆脱贫困。

(二)农村图书馆建设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同时,从物质向精神生活追求发展,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民缺乏娱乐活动,辛苦劳动一天之后,没有图书馆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就消磨在打牌、搓麻将上,年轻人容易沾染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安定有着负面的影响。通过建立农村图书馆,给农民借阅书籍提供方便,人们不仅可以借阅到科技书籍,而且还可以借阅小说、报刊、杂志等。通过建立农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农民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农民。

(三)农村图书馆建设对农村的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不少群众纷纷走出去打工,由于法律知识懂得不多,各种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由于知识的欠缺,人们缺少一定法律知识,在农村很多事情人们不通过法律解决,却通过武力来解决,经常有人触犯了法律,事后却对自己所范的错误茫然无知。农民在外打工,有时候遇到欠薪问题,不知道诉诸法律来解决。通过建立农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普及政治及法律知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四)农村图书馆建设有利于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对农村的这一部分儿童进行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应该成为社会的责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农村建立图书馆,在引导农民积极读书,寻找致富的方法,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应当给农村儿童提供更多的适合他们阅读的刊物,使更多的孩子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能够走进图书馆,通过知识来安慰他们孤独的心灵,使他们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心下健康的成长。

三、“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是我国目前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有效方式

(一)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的含义

所谓图书分馆主要是指以省级、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在所辖区域各县(区)、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农村乡(镇)设立的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与以往一次性的“送书下乡”和传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的“流动车船”不同的是,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将有限的图书资源无限流动起来,盘活了公共文化资源,使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实质性共享,达到效益最大化。

(二)领导重视是搞好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建设的关键

领导重视了才能对图书馆有效地投入资金,而农村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资金,只有投入了足够的资金,才能购买图书,使图书馆有效地运行。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要购买能够引起农民阅读兴趣的图书,特别是一些能够指引大家发家致富的书籍,使农民有阅读的兴趣,吸引农民走入图书馆,农民在图书馆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把进图书馆当作一种习惯。虽然农民对图书文化的意识比较淡薄,但是图书馆加强宣传,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

(三)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要配备专业的图书馆管理人员

有的农村图书馆员素质低下,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图书,图书有借无回,越借越少,使得图书有借无回。因此提升农村图书馆员的素质是当前农村图书馆建设中的一大任务。农村图书馆不仅只是提供书籍借阅的场所,也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场所,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自学,为他们提供学习的书籍、教材,对他们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学习,扩大图书馆的功能。要改变农村图书馆的坐等服务的方式,要根据读者的需要上门服务,特别是流动图书馆能更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使那些远离图书馆的农民有机会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图书馆开展流动性上门服务,扎根于农村广阔的天地,服务于广大的农民读者,农村图书馆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四)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要重视网络和数字图书资料体系的建设

农村图书馆因为条件所限,网络还不发达,在农村建立数字图书馆还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要重视网络和数字图书资料体系的建设,这也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农村图书馆应该引导农民接触网络,让农民不走出家门也能知道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农村图书馆是农村科技人才的摇篮,是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农村建立“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是提高基层图书馆利用率,提高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流动图书馆面向农村、面向贫困地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它的实施,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践,想法克服农村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够改善农村图书馆现状,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第7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具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明确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又将生态文明这一崭新亮点写进党的报告中,文明生态村已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创建载体。因此,无论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来说,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自然观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

生态伦理思想是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的产生、繁衍与进化都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完成的。第二,人类应该尊重和善待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手段,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善待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注重可持续发展。第三,人类应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以及自然界的恩赐的同时,彼此的矛盾和不协调因素会逐渐显现。人只有遵循客观生态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凭借人类的聪明才智来逐步消除这些矛盾。第四,应坚持制度、科技进步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从表象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出现异化现象,但从本质来看,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的反应,要解决这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唯有解放人类,消除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观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自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要充分尊重自然、珍爱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代际利益,把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是与马克思自然观一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8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建设“幸福中国”是全国人民最殷切的希望,他不是一句话,不能只靠说,也要付诸行动,才能得到幸福的福祉。

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只有群众的力量才是最为强大的。国家政策要变,人也要跟着变。只有进步了,才不会重蹈覆辙。

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和谐安定,精神文明,民生举措是“十二五”规划所追求的。也正是人民的心之所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重要。因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安定,是每个人的衷心愿望;和谐,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设一座幸福的城市,其重要基础就是平安。没有平安,市民的安全感、归宿感、尊严感就无从谈起。

和谐安定是“幸福大厦”的地基,只有自觉维护和谐安定,才能带来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生活并不像迟暮的落寞,也没有苍老的哀伤,现在所呈现的是一幕幕绚丽多彩的“夕阳红”。

精神文明,自然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它,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工作学习的热情,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感、幸福感。

而民生问题是从物价到财富的分配;从住房到百姓的幸福;从教育到民族的素养。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理念。重视民生问题,就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现在的我,放眼望去——田与房搭配得蛮协调的。虽然环境的保护是有所欠缺,但是人们也在尽力变化。到处的广告设计为的就是让这个地球能更绿,更蓝,而不是更黑,更白。

其实,环境的保护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只要开展一些教育性的活动,让人们有所意识,现实还是能够有所更新的。

交通工具的发展速度是难以想象的。它已经走进了人的生活,将大家一起联系在了一起,使这地球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地球村”。我为之感到骄傲。

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就像罗曼·罗兰说的: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

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少年,我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份子。我会努力的跟上世界前进的脚步,不落后于人。做到一个良好市民,好公民的职责。保护环境,重视教育。

春天的风已渐渐离去,我跟它打了个赌,赌注是未来的幸福。我会一直等待,期待着…。。

第9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一、什么是公民意识

要给公民意识下个定义,似乎不太容易,在笔者看来,公民意识的核心表现是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科学理性意识,它与社会的平等、自由、法治和人格独立互为因果。它更具体的表现为:法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参政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健康的心理意识以及与时俱进的能力和世界公民意识等。它是在现代体制下形成的普遍性的民众意识。它的基本要义在于:将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力的人;有尊严,有价值并且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自尊和希望得到尊重。公民意识挑战的是:奴隶意识、贵族意识、小农意识以及臣民意识和等级观念。到这里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公民意识是法治社会的必要元素,是社会文明的基本价值。

二、为什么要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作用为学校理应把其作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加以把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公民意识培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充分关注,似乎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1、公民意识培育是精神文明建设设的基础环节

公民意识淡薄,容易导致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崩溃。由于公民意识的缺乏,从而导致模糊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权利、责任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的失败,而缺乏科学理性精神,会从根本上影响科学、文化的建设,科学之花一旦离开理性的土壤,将无法开放。再进一步,公民意识的淡薄,极易使人产生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也将无从谈起。由此可见,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公民意识培育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决定了公民意识培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2、公民意识培育是社会转型期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独立人格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要求全体公民在各自的角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主动参与解决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创新意识、磷、立意识作为公民意识的表现,应当而且必须在改革和开放格局中加以推广。特别是在价值观层面引发一系列冲撞的情况下,公民意识的不断强化是必然选择。

3、公民意识培育是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完善民主与法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公民权利、义务观念的建立、法制观念、法制精神的不断增强,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起着最基础,最直接的作用。充分唤醒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才能不断把依法治国推向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有前途。

4、公民意识培育,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意识、科学理性精神,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人口过多过快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重大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家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公民作为直接的建设者,是不是具备环保意识,能不能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公民意识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意识培育不能不说是必要而且重要的。

5、公民意识培育,是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潮流,让中国融入世界的需要

宽阔的胸怀,世界公民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又一表现,面对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关注世界先进科技的潮流,关注人类共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寻求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是当代公民的基本胸怀。能不能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能不能以更智慧的头脑追赶世界先进的潮流,立志为人类的共同事业而奋斗,这是影响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因素。

三、培育公民意识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公民意识培育,下文将阐述几点看法:

1、在思想上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培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培育主渠道的基本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认识指导实践,因此强化对公民意识培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科学的公民意识培育观念,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认清公民意识培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着公民意识培育能否有效落实。在素质教育刚刚起步,应试教育仍然不愿低头的今天,充分注视公民意识培育,是困难的。在“考试第一,“成绩第一”的现实情况下,改变、革新教育管理决策层的教育观念显得更为迫切,由此可见,在培育公民意识的问题上,首先必须唤醒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公民意识”。

2、建立和完善学校公民意识培育体系,推进学校公民意识培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重新审视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充分重视公民意识培育的核心价值,在教育的基本方向,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取向上体现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地位。重组学校教育的基本架构,建立和完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在教育管理和教育实施等不同层面使公民意识培育制度化、规范化。科学、系统地构建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完善从硬件到软件的系统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意识、指向性地有效实现公民意识教育。

3、加强学校公民文化建设,营造学校公民文化氛围,从物质、制度和心理层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把对象仅仅定义成学生,显然,学生,首先应该是社会公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往往注视的是学生角色,体现的是作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的公民角色,容易抹杀其公民意识的成长。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关注学生的公民角,色,体现学生的公民价值,对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形成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极为重要。学校应该在物质上,制度上为学生的“公民体验”提供保障。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等。把学生的有效“公民体验”和“公民行为”作为成长的重要指标,从心理和行为上引导学生公民意识的充实和壮大,营造良好的公民文化氛围,抑“恶”扬“善"。

4、发挥学校教育的多种载体和途径,整合教育资源,有效实现公民意识的培育。

把公民意识培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其它环节,如德育、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让公民意识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成长、充实。让公民意识培育在长期、稳定的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让公民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中壮大。关注和挖掘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实现公民意识培育效果的最大化。

5、创新教育形式,将公民意识培育进行到底,实现学校教育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