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

第1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标志着我国基本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对于还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的中国来说,“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社会负担,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健全之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老年人群体自身对于身体健康也尤为重视,大量的闲暇时间使他们能够参加体育锻炼,这无形中也增加了体育人口的数量。面对数量巨大的老年体育人口群体,如何帮助其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缓解和改善其健康状况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其特有的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等功效历来为国人推崇,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武术“竞技化”和“奥运武术”的发展,武术发展一味的迎合竞技化需要,强调和国际接轨,忽略了武术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大众化发展。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量的老年人体育人口为武术大众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和机遇,对于全民健身和老年人体育锻炼也提供了良好的项目支持。

1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动机

1.1健身祛病,改善健康状况

老年人在摆脱了工作的束缚之后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自由支配,面对日渐增高的生活成本和健康医疗成本,老年人逐渐意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身体健康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减少医疗健康费用的支出,给家庭给子女减轻负担,防病胜于治病的理念已被老年人广为接受。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进健康还能够改善和治疗某些疾病,另外,体育锻炼在老年人健康维护方面具有成本低、开支小等特点也符合老年群体的消费习惯,因此,广大老年人群体都踊跃的参加到了体育锻炼的大潮中来,锻炼的动机和项目的选择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体育锻炼延缓衰老,强身祛病,健康长寿是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1.2增加社交,拓宽人际交往

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大多闲在家里,没有了工作中的同事人际关系,社交圈子也在逐渐减小,人际交往的渠道不畅,加之城市生活的人缺乏社会联系,人际关系趋向冷漠,生活的压力使得子女没有充足的时间陪在老人身边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逐渐感到孤独,渴望情感交流,需要与人交往。体育运动大多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群体性等特点,这使得参与的老年人在体育锻炼中能够愉悦身心,增进与他人的交往,拉近参与者的情感距离,满足了社交需求,消除了孤独感,同时还能在参与过程找到志趣相同的朋友,改善了人际关系。

1.3老有所为,提高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没有了工作的烦扰,许多老年人将大量的空余时间用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来,在不断的参与和坚持过程中,自身的技能和健康状况都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年人所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大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享受锻炼过程的同时促使老年人消除了不良情绪,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许多心理医生也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调节情绪、消除焦虑的治疗手段。老年人体育锻炼对于增进心理健康,改善生存状况,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都有着良好的影响〔2〕。

2武术运功对于满足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优势分析

2.1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符合老年人的锻炼特点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林立,拳种多样。武术的多样性为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比较符合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锻炼习惯的拳种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功法。对于身体机能良好的老年人还可以选择习练一些舒展大方的长拳,刚劲勇猛的南拳〔3〕。对于老年人而言,武术运动适应性广泛,习练门槛较低,不分男女皆易于参与;难易度容易掌握,极大降低了老年人运动损伤的发生;武术运动大都讲究内外合一,修身养性,具有良好的健身、养生等功效。

2.2以武会友,武术运动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加社交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武术的母体,外在的功架中蕴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武术要求习练者要用心去练拳,注重感悟,重视拳理,加强个人修养,做到内外合一,身心一统。因此,武术历来注重习练者之间的交流和切磋,通过交流心得、切磋技艺来取长补短。这些交流大都是习练者内心对拳理的感悟和习练中切身的体会,饱含了习练者的个人情感,所以在习练过程中彼此的交流促进了个体间情感沟通和文化交流,这些交流较其他运动项目更深刻,更容易拉近习练者者之间的距离,慢慢的使彼此结下深厚友谊。 武术运动的这些特征不但提高了老年的身体机能,同时满足了老年人渴望交流、拓展交际的情感需求。

2.3武术运动符合老年人的健身消费习惯

相对于需要专门场地的球类运动、需要门票的游泳等室内运动而言,武术运动更符合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武术锻炼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专门的场地、昂贵的消费,只需要一身宽松的运动服装和一些简单的武术器械即可,对于勤俭节约的老年人而言,这些恰恰符合了他们消费的习惯,这也就意味着较其他项目而言,武术锻炼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

2.4武术文化满足了老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认为当基本生理生存需求层次满足后便会追求更高的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娱乐需求就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一些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来增进身心健康,充实改善晚年生活,而武术运动恰好满足了老年人的这些需求。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身并非是一项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蕴含着深刻内涵的文化载体,有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古书中武术意为“武之术”,包括术、技、理、意、道等含义。老年人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还能够参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谓一举多得。

3武术在老年人群体中推广的策略

3.1淡化套路,突出健身性和趣味性

老年人群体有其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武术大众化推广过程中要注重灵活编排动作,不可拘于泥套路,要着重选择一些适合老年人习练的,健身效果良好,趣味性强的动作进行编排。尽可能的降低老年人参与的门槛,便于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同时,还要注重参与进来的老年人能够在其中得到身体锻炼,并获得快乐。例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传统健身功法,因为其简单易学,习练方便,健身效果良好受到的广大老年人的喜爱〔4〕。武术在老年人群体推广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套路本身的可参与性、趣味性、健身效果等因素,剔除传统套路中那些难度较大、对习练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技术动作,针对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来从新编排套路,进行推广,以“请进来,再提高”的理念,让老年人先参与进来,随着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武术运动的理解加深,逐步的提高套路的难度,做到循序渐进、学有所获,逐步的培养老年人群体对武术运动的忠诚度。

3.2 以社区体育为依托成立武术运动社团,增进习练者的交流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是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武术运动要向广大老年人群体推广必须要融入到社区体育中去。具体的方法可以以武术运动社团的形式来为老年人提供武术运动学习、参与、交流的平台。武术社团可以为广大老年人提供身边的武术指导和交流,这样有利于拉近武术运动与老年人的距离,逐步的影响和带动老年人参与武术运动;对于武术习练者而言,武术社团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共同兴趣爱好者,这不但提高了习练者的热情,同时也增进了老年人的交际,习练过程的交流及提高了技术又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武术社团还可以不定期的举办业余比赛,通过参与比赛来增加老年人的主管成就感,提高了老年人对武术运动的忠诚度。

3.3发动高校及俱乐部的志愿者,为老年习练者提供指导

武术运动要在老年人群体中广泛推广还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正确、科学的习练武术才能发挥武术最佳的健身效果。广大高校武术专业拥有丰富的武术教学人才,武术专业的学生不仅具备了武术运动的技能,高等教育还使他们拥有了良好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这些赋予了他们成为老年人武术指导者的能力。充分发动高校武术专业的学生走进社区,走进老年体育参与者中间去,不但解决了老年武术爱好者的技术指导问题,同时还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武术教学水平。武术俱乐部是生活中最长见的发扬、推广武术的组织,其中不乏各个流派的高手,充分发挥俱乐部的技术优势,为老年人武术爱好者提供技术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技能提高俱乐部的知名度,展现其公益的良好形象,又能为老年武术爱好者给与了良好的技术指导,可谓一举两得。

第2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

据国内权威部门的有关数据来看,我国自2000年起即步入老年型国家行列。据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结论表明,到2060年止,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经历加速期、高速期、减速期和稳定期等四个阶段。这意味着未来50年内,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逐年上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金支付面临巨大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以对养老保险制度带来诸多压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是数额最为庞大的开支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衡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适合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并未覆盖到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人口作为我国老龄化总人口的大头,尚未建立符合农村地区需求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存在巨大缺口。其次,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尚未解决历史债务问题。现阶段社会统筹部分仍实行现收现付模式,个人账户也在连续积累基础上存在空账运行情况。而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很多老年职工并未实现任何形式的养老资金积累,中年职工的养老资金积累较少,二者叠加的亏空数额成为我国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的巨大历史债务。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上海市在国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典型性

上海市是我国众多省市中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也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典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推动下,上海市选择构建了城乡、区域、制度多项统一的发展型养老保险制度,施行全市统一的基础养老金运行机制。

目前,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城镇企业职工药老保险、小城镇社会保险、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高龄无保障老人的养老补贴。以上保险制度理论上覆盖了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农村居民及失地农民等上海市辖区内各类社会群体。

四、上海市发展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了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就上海市发展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现状来看,虽然形式灵活、覆盖广泛,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现行制度难以实现收支平衡。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城市保险赡养比例为1.5:1,小城镇保险赡养比例为3.2:1,农村保险赡养比例为1.2:1,综合赡养压力较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逐步增大,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将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其次现行制度难以兼顾效率性和公平性。受户籍制度城乡二元格局限制,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缺少合理有效的衔接过渡性,间接阻碍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周边城市化进程,反过来造成城乡居民缴纳保险矛盾进一步激化。

再次现行制度并未区别对待各区域人口结构差异。其一,以奉贤、嘉定、金山、松江和青浦为代表的郊区,当下人口结构相对均衡,但因40至60岁年龄段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其在未来10年内进入退休养老阶段,届时该地区的社会养老压力会骤然加大。其二,以黄浦、静安、虹口、普陀、闸北、杨浦、宝山、长宁和徐汇为代表的城区,其50至70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口已经相对较多,养老压力已然很大,而在未来10年内,随着现阶段40至50岁年龄段准老年人口加入养老大军,地区养老资源会深化吃紧。

最后现行制度下养老保险缴费率偏高,窄化了部分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险覆盖面。上海市养老保险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分担的缴费方式,其中,企业所负担的养老保险份额维持在22%左右,加上医疗、失业及意外伤害等保险项目,综合缴纳费用偏高,降低了这些企业雇员的参保可能性。

五、上海市发展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途径

首先,应在十二五期间内,最大限度地推进发展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能保皆保。其次,应在十三五期间内,实现上海市全市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统筹,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为实现阶段性目标我们还应做到:第一,应尽快解决城乡无保障老人全员参保问题;第二,应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各项指标的市级统筹进程;第三,应通过国有资产合法变现转入、国土出让金收益个人所得税专项转入,及国有大型企业的超额利润中属于历史沉淀的养老资金部分转入等方法,填补个人账户亏空。第四,应完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配套做好应对准备。

第3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2016健康中国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正式,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人,占到总人口的161%,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经接近1亿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急需社会社会养老功能补缺。养老问题不仅是个人家庭问题而且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养老产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还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1养老产业内涵与外延

11?B老产业界定

全国第一届老龄产业座谈会正式界定老龄产业是指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设施和服务,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以及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具有相同性质的行业、企业的经济活动。王章华[1]等认为养老产业包括老年人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与设施。麻凤利[2]从宏观上认为养老产业是涉及多种学科、多种经济门类的综合性产业。全球养老产业研究中心提出:养老产业是针对不同个体提供的生命保障产业,与个体所处的国家、地域、社会环境、年龄、亲情习惯及经济条件等有关。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养老产业是由老年人市场需求增长,主要为老年人提供、满足衣食住行及精神文化层面等各方面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的一种新兴的产业。

12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的区分

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在浙江调研时说:“养老服务业既是产业又是事业”,目前有人认为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都是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但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3]从属性上看,养老产业属于营利性,而养老事业属于非营利性。[2]有学者[4]认为,要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既要强调其福利性,又要注重其微利性。

13养老产业的分类

养老产业包含三大核心组成部分:养老服务、养老产品和养老产业链。[5]其中养老服务是核心,是保障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服务;养老产品是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设计的产品的总称,涉及衣食住行、休闲、保健、养生、医疗及文化等多个行业;养老产业链是养老产业发展和繁荣的延伸产物,是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有机链接,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对上下游行业具有明显的经济驱动效应。

2比较国内外养老产业

日本的养老产业经历了初创期、扩充期和转换期三个不同时期,逐步形成了运行机制多元化、法制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模式。任建通等[6]从政府职能、行业指导、产业规划、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比较中、日两国养老产业,认为中国相对滞后于发达国家。从政府职能比较,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养老产业扶持政策,我国政府虽然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但养老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如融资政策、政府角色定位等;从行业指导比较,日本成立了专门的养老产业行业发展协会指导和培训养老从业人员,并出台养老行业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养老从业人员必须获得从业资格才能上岗,而中国没有专门的养老产业行业指导委员会、也没有出台养老法,养老产品市场也很不规范,养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数量也不足;从产业规划比较,日本有相应政策对养老产业行业进行统一的远景规划,而中国对养老产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完全由市场调控;从社会保障制度上比较,日本成立了世界上第5个护理社会保险制度,颁布了《生活保护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等六项法律和法规保障养老产业良性发展,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老年人消费观念较为保守。韩国是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社会支持”的养老产业模式。[7]借鉴发达国家养老产业经验,杨宏等认为,我国应尽快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发展社区养老。

3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实践路径

31转变养老观念,加强养老工作宣传

养老是关系到一个家庭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发展养老产业可拉动内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缓解就业压力等,政府应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阵地多途径向社会宣传多种养老模式,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引导老年人和老年人家庭养老消费观,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

32政府明确定位,加大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开展广泛调研,收集老年群体家庭经济状态、养老消费观及养老需求等信息,制订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设立公益养老基金组织,吸纳社会、民间公益资金;三是建立健全养老相关制度,制定养老产业的准入制度、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第三方评价制度、养老从业人员的资格、晋升晋级制度等;四是建立区域和城乡一体的养老产业政策体系;五是探索和完善养老产业多元化投资与管理;六是建立和完善养老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33探索“互联网+”养老模式

互联网养老项目已涵盖紧急救助、康复医疗、健康管理、远程医疗、家政服务、主动关爱等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政府牵头,联动科研部门、养老部门、医疗保健部门、金融部门等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姓名、年龄、性别基本资料、疾病状态、生活自理情况、养老需求等)、开发养老新产品(GPS定位和活动记录器的穿戴养老产品、疾病监测仪等)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职能服务部门的有机衔接,为各类养老模式提供科学、方便、快捷、高效的互联网服务。

34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以培养、选拔、评价、聘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养老工作者相关制度;二是需要有相关资质的学校根据区域发展,调整专业结构,新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具备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医疗护理等复合养老护理人才;三是免费岗前培训下岗职工、低保户,达到照料老年人生活起居工作要求。

第4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东莞养老产业;现状、趋势、战略建构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活”。随着老龄人口、高龄人口、空巢及失能人口数量以平均每年超过10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的需求逐步提高,养老产业大有可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东莞享有“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受原材料、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东莞的“世界工厂”地位正受到冲击,东莞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对东莞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对东莞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战略建构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养老产业是为老年人提品和服务的特殊产业,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它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形成健康老龄化社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它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有助于减轻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

一、东莞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2011年月7日《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数据,我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4.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占老龄人口总数的0.84% ,服务领域涉及老年人健康护理、日常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终生教育、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临终关怀等等。虽然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实施时间较短,还存在很多不足,东莞养老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1300多万,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1/4左右的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照此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东莞常住人口较多,比邻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而一线城市养老成本比较大,东莞拥有独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养老成本较低,地理位置优越,而现在养老存在供需差距大的问题。

(2)养老机构入住率比较低。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2年,东莞养老机构的床位闲置率在24哈28% 之间,大多数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的入住率只有30%。相对来说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由于条件、设施好,老年人居住的环境好,入住率高。而民办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一般在50% 左右。主要原因是受到价格成本约束,较高的价格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同时又因为受到成本约束养老机构只能提供一些基本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3)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大多数养老机构由于受到资金困扰,养老设施不完善、条件差,缺乏家庭气氛,更缺乏个性化的服务,个人自由和私人空间小,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缺乏医疗、康复、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上随意性较大,对老年人的服务和管理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养老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具有很好发展前景,是值得政府推动以及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项新型产业。

二、东莞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养老产业的发展正在被提到全球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市场潜力巨大。养老产业发展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随着多种养老服务产业业态的出现,老年消费群体会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养老产品。(2)养老服务业会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发展得越来越健全,满足老年消费群体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等不同需求。(3)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养老产业为老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周到细致、更考虑老年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4)养老住宅业发展相对成熟,功能将逐渐完善。社区养老服找云涫辗训停覆盖面广,收益大,适合于普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必将成为养老产业的主导发展方向。

三、东莞养老产业战略建构

(1)着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阶级分化、利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日益显现,快速老龄化给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但同时也为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带来广阔机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可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就业、优化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的工作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宣传确立社会化养老理念。古往今来,围绕传统孝道构成的家庭养老观念认为,养老天然是家庭的责任,正所谓“养儿防老”。政府应该依靠强大的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明确社会化养老的优势,使社会化养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3)进一步提高经济保障水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项目众多,内容不同。只有政府才能统揽各方,综合协调。要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确保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主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才有人格上的完整性,而这正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在社会救助中,对于老人要有相应的优惠,如低保对象中的老人免费入住养老机构等。

(4)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落实居家养老在养老方式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夯实社区服务的基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务的深入发展。

(5)完善行业扶持政策。山西省政府在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业发展、社会福利发展规划方面,应明确把养老服务业作为社区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列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向纵深推进。“十二五”期间,重点以提升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逐步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研究制订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规范养老服务业行业监管,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进入养老服务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6)实行中介组织运作。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改变过去政府包办、包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多地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组织或服务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具体可以采用“购买服务”、“合同外包”、“委托”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5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 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6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抚养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面临着来自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1世纪在人口问题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对于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索。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预期的寿命不断得到延长,使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方面不断上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人口老龄化。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10%;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7%。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0.3%,而65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7%。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属于“老年型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不同的学者都进行了预测,其具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要分为具体的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在1999-2010年,属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器,人口老龄化平均每年要增长0.1%;第二个阶段是在2010-2040年,属于高速期,人口老龄化每年增长0.4%,第三个阶段是在2040-2060年,属于减速期,这时候的人口老龄化则每年下降0.1%;第四个阶段是在2060年以后,属于稳定期,老龄化人口将停止增长,基本稳定下来。基本总结出来,有以下两个结论:1.在未来的50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总体来说属于发展阶段,而到2060年以后,则逐渐开始稳定下来。2.我国老年人的具体人口巨大,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分析

(一)统筹全民,对标准进行平均

首先在农村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因为我国农村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落后,对于养老保险不够重视,单纯通过宣传的方式是不够的,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农民还是不够馥郁,所以有关于养老保险中的财政补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将将具体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进行结合,形成健全的养老保险政策。在我国全国地区建立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是全国的居民都可以参与到养老保险制度当中,使缴费比例和缴费方式以及结算方法进行统一,对于各种养老保险的难题进行解决,将各种人群的承受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政策。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养老保险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不断进行统一,对于保险的政策和保险的账户进行统一,使各个层次的人群都可以不受到身份的限制。

(二)加强资金管理

在立法的角度上,对于养老保险的资金的管理要明确,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法律的保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要建立具体的管理部门,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占用,对于养老保险的基金的收入以及支出过程要不断进行透明化,使其得到充分的监督,实现资金的健康运作。要将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尽快的实施,将投资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的具体途径要不断得到创新,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国情,对于银行利息和国债等方面的低收入投资要尽量减少,可以更多的尝试股票投资,将国家的政策扶持项目作为重点的投资项目,还可以对于以政府角度发行的保险基金二购买的利率较高的债券多尝试一些,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

(三)将退休年龄进行调整

将退休年龄进行提高,那么我国从业人员的比例就会有效的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进行缓解,将我国的年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采用鼓励性或者阶段性的方法,使我国退休年龄得到提高,对于那些有技术或者能力较强的人眼,要鼓励他们申请延迟退休,与此同时将养老政策适当的进行调整,规定退休越晚的人员就会得到更多的养老金,这样人们就会主动自愿的去延迟退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将退休年龄进行提高,可以采取每三年提高一岁的方式,这样,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冲击就会逐渐得到缓解。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主要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其具体的完善提出相应的措施,使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产生的冲击不断进行缓解。

参考文献:

[1]汪伟.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金融研究,2012,10:29-45.

[2]武锐,王薇.人口老龄化视阈下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238-242.

第7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对策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根源,其一,老年人口基数大。根据中国统计局相关资料并参照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老年人数量占据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加快;其三,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不合理。中国家庭典型421结构和不匹配的养老模式给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选择并完善养老模式,将成为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和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社保专家指出,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生在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单纯依靠适度普惠的社会化养老方式来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并不现实。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也就成为进一步破解养老难题的不二选择。

二、居家养老现状研究

我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采取法律、财政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具体如下:

(一)法律保障。为了应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政部加快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201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我国家庭小型化和养老功能相对弱化的角度增加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等内容,同时也强调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作为子女赡养人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抚慰、照顾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义务。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更是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二)社会保障。国务院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规划要求,到2015年“十二五”末,养老床位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而去年底,全国养老床位是390万张,每千名老人20.6张。同时,社区为老服务的覆盖率,城市要达到百分之百,农村要达到50%。

但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和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我国居家养老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讲,

其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较严重,而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新疆、、青海、宁夏等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小。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预示着未来人口流动的加剧,人口老龄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明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将减小地区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但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二,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居家养老模式的是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当地居民收入。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城乡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的现状尚未改善,这也加大建立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难度。

三、完善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

针对居家养老模式现在存有的弊端,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改进,

(一)国家层面。中央政府应顶层设计,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省级依据本省实际需求,补充相应的基础建设。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福利”和“市场福利”,防止“政府干预过多”和“市场调节走偏”两大弊端。

(二)企业层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尽量降低担保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大、前景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另一方面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等措施,对养老服务业予以大力发展和扶持,落实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向养老机构进行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家庭层面。鼓励421型家庭多生一胎和倡导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并在家庭成员的早期教育上形成孝道的思想观念,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协作,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同时,通过家庭财富的共同积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四)个人层面。物质上,鼓励个人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倡全民参与养老、医疗等保险,并倡导部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再就业;精神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月刊,2010,09:70-72.

[2]胡钟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2:204.

[3]王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2,04:52-55.

[4]王文静.论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完善[J].新西部(理论版),2012,13:10-17.

第8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全民健身计划;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119-02

引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总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9%,人口老龄化的基数大,联合国的人口数据曾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使得我国消费机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如何能够尽快实现健康老龄化已经是现在很多国家将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健康老龄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对我国全民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指的是老年人能够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智力、体能、身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社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主要的特征是认知、情感状态、躯体健康程度,健康老龄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服务、退休制度以及养老金等等。老年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完善在健康老龄化实现的过程中拥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

从科学定义来说,其实人口老龄化可以看作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的减少或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同时增长的动态过程,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老化,主要强调的是人群的老化。联合国定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是依据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或者是65岁以上(包括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

二、理论支撑

(一)去标签化理论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给一个人贴上一“标签”,这里的标签是指一个人被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其行为进行了定义。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一提到老年人,大家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标签,就是弱势群体,觉得老年人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少。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会对老年人本身造成一些伤害,会让老人否定自身的价值,觉得自己已经老朽、无用,在生活中是如同累赘一样的存在。

(二)老年次文化理论

老年次文化理论认为,因为老年人身体的衰退,社交功能的减退等等,所以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困难的。结合老年人参与老年次文化需要凭借社会参与程度和老年人对老化抵制的因素来定。在遵循老年群体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和老人进行交流与互动,在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强迫接受其他老年人群体的文化。在制定老年社会工作类的项目中要以老年人次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为基础来衡量。

(三)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中主要讲的是,他人将老年人的一些行为当作是不正常的行为后,使得老年人的自我认知发生了改变。就比如说,在生活中样样替老年人做决定。这会形成一种潜意识,使老人有了依赖性。这一行为使得老人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自主能力。社会工作者意识到,有时候老年人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是受到了自己暗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老年人自己没有能力。在帮助这些老年人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老年人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中主要讲述了如何改变老年人现存的客观环境,从而帮助老年人重建自己的自信心。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让老年人本身了解到这个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以及对老年人的错误偏见。其次是通过政府资源来改变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客观环境所造成的问题。最后是激励老年人拥有自己决定的权利和提升老年人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三、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各国政策措施

每个国家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都依据自己本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特点而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不同的养老模式中有很多的闪亮点,是可以结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借鉴过来的。

(一)日本

日本是众所周知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便很重视本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了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打下了基础,在1978年,日本首次推出一个计划主要是针对健康老龄化,这个计划就是国民健康运动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普及人们重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在1999年又制定了黄金计划21,主要为了延长本国国民的健康寿命。在2000年推出《护理保险制度》,在日后的年间不断改善和修改,改善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居家服务和在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服务。于2002年制定了《健康增进法》,为推动国民健康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2013年修改了《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中的退休员工的年龄标准,将原来的60岁改为了65岁,但也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依据个人的意愿而执行的。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公开了《老龄化澳大利亚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中将老年人视为有长期经验的老年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不是看作是一种负担。同时还提出完善已经运行已久的养老和退休制度。2003年联邦卫生与老龄部和卫生与福利研究所联合了《澳大利亚老龄化研究议程框架》,这一框架确定了老龄化应该优先研究的六大领域。

(三)美国

美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开端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美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发展得缓慢。最早出台的相关政策是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但并不是完全针对老年人的,真正对健康老龄化有所推进的是1965年出台的《美国老年法》,这一法律的颁布使得美国老龄行政机构有了法律的支持。之后为了完善老年政策法规,又出台了《医疗保障方法》和《健康照顾计划》两部法律。至此,美国为了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做了全面的准备。1973年公布了《老年营养项目》,此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家庭服务。2000年开启了《国家家庭照料者支持项目》,这一项目由老龄署向各地州以及地方提出拨款支持,鼓励家庭照料者帮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并只针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

四、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从老龄化发展的速度飞快来说,其实我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最严重的国家,但是我国却是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次,我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很庞大,我国目前以65岁为老年人的标准来计算,老年人口已经达到9 000万,并且这一数字在不断上升。再次,我国同时也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之一。像日本、法国等很多国家都是国家的经济先富裕起来才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导致我国需要在一个经济相对来说并不发达的背景下来面对老龄化这一问题。最后,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相对快的地区老龄化发展得更迅速,例如,城市先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快于内陆地区等。这一老龄化的趋势是极端的不平衡,拿西部的新疆来说,现在人口结构还是青年型人口结构。这样的地区差异也使得实现健康老龄化面临了多重挑战。

五、我国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

(一)建立合理的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最佳路径,虽然现在很多人的健身意识相比以前要强了很多,但是从整体来看健身意识还不够强。政府在这一计划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可以建立一些社会组合和地方单位的体育健身活动,完善现有的社会服务。要想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所指定的全面健康计划必定要长期执行下去才能达到效果,最终使得全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要想建立全民健身计划,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保险体系、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也要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有了这种呼应和支持,这一计划才有了保障。

(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老龄化目标的制度保障之一。首先,在健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经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模式,毕竟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发达国家要晚,因此这些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问题方面拥有更多的经验,许多政策和措施的建立更早。其次,要确定养老保障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再次,是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是国家主导的立法支持,一方面是企业的养老保险金由企业内部决定,最后是个人的养老保险遵从自愿的原则。这三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是很合理的。

(三)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

在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都是家人来相互照顾的,但是,这种照顾毕竟还是缺乏一些专业性的。一方面机构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针对家庭照顾这一方面。对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用户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增加老年人在家中的照顾时间。另外一方面,从社区的角度来看,要不断完善社区的服务体系和加大社区建设的力度,合理运用现有的卫生资源,不断推动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改进。

(四)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现在我国的基础卫生建设随着时间的推进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是应该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更多的存储及卫生保健服务,大的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小的方面以家庭为单位。为老年人的根本保障做出更多的改变,例如在护理、医疗、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方面。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机构来宣传,使得老年人从自身方面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对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这些都是可以促进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因素。

六、结语

实现我国的健康老龄化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来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培养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人才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了更多的这样的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体育体制,充实老年人社区体育活动,使大众体育的普及率开展得更为顺利。同时还要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从根本上有所改善,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汤哲.老龄化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J].世界医学杂志,2003(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第9篇: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范文

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制造业进口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确实促进了省级制造业进口,而且,人口老龄化越严重,制造业进口的增长幅度越大。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制造业;进口

一、引言

当前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12亿,而且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最快的地区,据估计,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亿。人口老龄化导致就业工人数量减少,这对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一个巨大冲击。工人有效劳动减少将推动工资上升,使得国产中间品价格上升,进而促进作为替代品的外国中间品进口增加,这种渠道一旦成真,将对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选取2009-2014年我国省级制造业进口数据进行验证。关于中间品进口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关税降低可提高进口企业的生产率。Bernardetal.(2007)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证实了这一点。田巍和余淼杰(2014)以中国加入WTO作为政策冲击,发现中间品关税下降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研发水平。而人口老龄化引致的制造业中间品进口增加,目前尚缺乏研究。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为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制造业进口的影响,本文构建的模型。表示i省份t年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就业人数对数的乘积,其中人口老龄化以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即老年抚养比来衡量,人口老龄化越严重,有效劳动越少,工资上升,本国中间品价格提高,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进口的国外替代品越多,故预期此项系数为正。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为i省份t年制造业人均资本存量的对数,衡量本国中间品制造商的资本密集度,资本密集度提高,有利于本国中间品制造商降低商品价格,从而进口的国外替代品减少,故预期的系数为负;为i省份t年投资的对数,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扣除了制造业当年的投资额)衡量,投资越多,外部需求越大,进口越多,故的系数预期为正;为i省份t年政府支出的对数,政府支出越多,外部需求越大,进口越多,故的系数预期亦为正;为i省份t年出口的对数,同样,出口越多,外部需求越大,进口越多,故的系数预期也为正;为i省份t年的通货膨胀率,通胀率越高,外国商品价格相对越低,进口越多,故预期此项系数为负。

(二)变量测度:资本存量模型中有人均资本存量的对数,关于省级资本存量的测度,本文的数据来自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方法采用了陈诗一(2011)的永续盘存法,先计算出各省各行业的资本存量,再将其按省加总。具体计算公式为(以2009年为基期,用其固定资产净值代表基期的资本存量):累计折旧t=固定资产原值t-固定资产净值t;t年折旧=累计折旧t-累计折旧t-1;折旧率t=t年折旧/固定资产原值t-1;可比价投资额t=(固定资产原值t-固定资产原值t-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t;资本存量t=(1-折旧率t)*资本存量t-1+可比价投资额t;省级资本存量t=∑各行业资本存量t。

(三)变量选取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级区域(由于个别数据缺失,未包括)主要经济指标为样本建模,样本区间为2009-2014年,数据来自EPS、中经网的分省宏观年度库和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其中制造业包括21个细分行业。变量选取为:被解释变量,以2009年为基期,各省名义进口值(单位:十亿)乘以当年汇率,再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平减,得到实际值后取对数。解释变量,人口老龄化程度以老年抚养比衡量,labor是21个细分行业的年平均就业人数(单位:十万)。控制变量:中,按上文中方法求得各省每年制造业资本存量(单位:十亿)后,除以21个细分行业的年平均就业人数(单位:十万),再取对数。都是以2009年为基期,将各省的名义值(单位:十亿)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平减,得到实际值后取对数。以同比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涨幅衡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本文实证采用了固定效应面板模型(Hausman检验支持FE),回归结果见下表1。表1中模型(1)为30个省总体样本的基准回归。该模型表明,进口对数与老年抚养比*劳动数量对数的交叉项、政府支出对数和出口对数正相关,与人均资本对数、投资对数及通货膨胀率负相关,这与预期符号一致。除人均资本对数10%水平显著外,其他变量都达到5%水平显著。根据该模型,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老年抚养比每增加1%,每个省的实际进口将增加0.41%;人均资本每增加1%,每个省的实际进口减少越0.5%;实际投资每增加1%,每个省的实际进口将减少8.83%;实际政府支出每增加1%或实际出口每增加1%,将分别拉动实际进口0.719%和0.596%。通货膨胀虽与实际进口呈负相关,但是其影响系数最小,通货膨胀每增加1%,实际进口将减少约0.05%。(见表1)为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计算了2014年老年抚养比的均值,并据此将总样本进行分类。老年抚养比大于均值的,为老龄化严重的样本,回归结果见模型(2);小于均值的,为老龄化较轻的样本,回归结果见模型(3)。比较(2)和(3)可发现,人口老龄化影响制造业进口的系数,在老龄化严重样本中更大(甚至大于总体样本),且在5%水平显著;在老龄化较轻的样本中,系数为负,和预期不符,且不显著。除解释变量外,其他控制变量系数正负在(2)和(3)中皆相同,但显著性有差别。

三、结论

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制造业进口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确实促进了省级制造业进口,这是在保持人均资本对数不变下得到的稳健结果,而且,人口老龄化越严重,制造业进口的增长幅度越大。为保证中国贸易收支平衡增长,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特别是进口供给侧的影响。中国虽然过去保持贸易顺差,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必然对进口和出口带来冲击,这在制定省级贸易促进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从而避免贸易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1]王有鑫,王猛,赵雅婧.人口老龄化促进了出口产品品质升级吗?[J].财贸研究,2015,26(2):61-69.

[2]吴俊培.人口老龄化、公共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10):5-19.

[3]蒋伟.人口老龄化抑制了通货膨胀吗?——来自跨国数据的经验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5):64-70.

[4]赵丽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5,(10):40-4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