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

第1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急速增长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的第六次大灭绝。

刚刚在南京结束的第四次国际寒武纪大会上,国内外著名古生物学家表示了上述看法。他们认为,目前物种消失与地球历史上的生物灭绝事件惊人地相似,与以往不同的是,人类在这次生物灭绝事件中充当了“总导演”的角色。

人为的生物大灭绝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发表的“2004年全球物种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15000种物种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2004年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称,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地球上六个地区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陆地生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半个世纪后,约100万个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教授西蒙・莫瑞斯说:“现在的环境和以前发生生物大灭绝时的环境没有多少相似性。但是化石证据可以使我们判断出,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非常剧烈的气候变暖。当时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和今天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正在经历的变暖现象有类似的地方。它们都导致了大量动植物种类灭绝。”

科学家认为,工业革命拉开了这次生物灭绝的序幕,而且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除了星体撞击、全球性火山爆发等突发事件外,我们正在经历的生物灭绝比地球生命史上其他灭绝事件更为恶劣。”我国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说。

这位近年来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早期生命研究论文的科学家说,以前的生物大灭绝都属于自然灾害,但这一次是人为的。

科学家发现,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比自然灭绝的速度高1000倍,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如夏威夷画眉和康定云杉已经消失。

“我们对地球生物组成所知有限,但它们的栖息地都在快速消亡。人类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灭绝物种。”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科学人》杂志中文版总编辑李家维说,“工业革命以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物质需求的满足,几乎都是用损坏环境换来的。”

前五次生物大灭绝

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命演化史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虽然具体原因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都与环境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生物灭绝,爬行类动物遭遇重创。最为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探索这些生物灭绝原因的热情不断高涨。参加这一课题研究的学科越来越多,研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各种假说、推测和实验数据层出不穷,虽然科学家已经认定上述的五次生物灭绝属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所致,但是令科学界普遍认可的结论至今没有出现。

西蒙・莫瑞斯说:“研究生物灭绝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课题,它能够使人们通过历史看到全球变暖、人口膨胀给地球带来的坏处和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历史没有哪个时代比今天的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丝毫没有减弱。

李家维说,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但当人类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其他生物就难免灭顶之灾。比如在禽流感和登革热流行时,人们大范围喷洒消毒剂,造成一些物种在短时间内灭绝。

生物灭绝将殃及人类

美国寒武纪研究所所长普马・艾理森说:“人口的急速膨胀,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灾难性事件。或许人类能够幸免于难,但其他生命将难逃厄运。”

科学家们称,人类在目前的地球上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对任何事件的考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生物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单调是必然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经过十多年的调查,在最近发表的《家养动物多样性世界观察》中称,在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000个品种的家养动物灭绝,而且这一状况还在继续恶化。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在该组织全球农业动物基因资源数据库中,记录在案的家养动物有6379个品种,其中4183个品种有数据可查,而在这其中,又有740种已经灭绝,1335种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如果不采取措施,20年内人类还将失去2000个家畜和家禽品种。

专家认为,造成目前家养动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输出一些“优良品种”的家畜和家禽,与进口国当地的品种进行杂交,甚至取而代之。另外,现代化的饲养方法,使得家畜和家禽养殖业越来越依赖几个优良品种,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品种逐渐消失。

专家说,生物多样性是无可替代的,基因技术只能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并不能挽回失去的品种。家养动物的多样性减少,将使它们在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新疾病流行等因素面前更加脆弱。

德国沃茨伯格大学教授盖亚・歌德说:“全球性的森林缩减、海平面上升和人类对环境的掠夺,使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这场危机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并使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了很多。”

当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由人的活动导致了生物栖息地大面积消失和环境破坏。剩下的栖息地变小了,而且支离破碎。

西蒙・莫瑞斯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变化将会更加敏感。比如气候变暖使陆地和海洋内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将发生变化,小麦和大米的产量也受到了影响。同时,地球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恢复物种的多样性。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取决于人类希望生存在怎样的环境中以及为此作出怎样的努力。

第2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第3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灭绝

人类猎杀数量锐减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象龟是目前世界上体形最大的陆龟,往往一只成年象龟身长可达1米多,体重能上300公斤,这个物种此前有14个亚种,其中有两个亚种在19世纪时灭绝。

400多年前,西班牙人在该群岛上发现了这些巨大的陆龟,因为它们腿脚粗壮,体形巨大,因此将其称为“象龟”。“加拉帕戈斯”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就是“龟岛”。

《进化论》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叫做“岛屿效应”:在被隔离的岛屿上,小的生物会变得越来越大,大的生物会变得越来越小。而达尔文曾研究过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象龟,则成为了支持这一规律的最好证据:在大陆地区,龟都是小型的爬行动物,唯独在岛屿上,其体形变得巨大无比。

但是,这一岛屿上独有的自然进化过程,却被人为打断了。象龟肉成为当地民众一种稳定的食物来源。整个18、19世纪,岛屿上的象龟被人疯狂猎杀,在1830年达尔文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时,船员一下船就猎杀了18只象龟食用。除了被人当成食物之外,也有捕猎者以收藏为爱好,将之作为胜利品展示。

达尔文初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当时岛屿上有大约25万只象龟,到1974年,岛上象龟的数量仅3000只。随着达尔文基金会在当地进行的保护工作展开,今天,象龟的数量恢复到了2万只左右,但依然远远少于人类猎杀之前的数量。

生存

1972年已过百岁

位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岛屿,当年达尔文曾来此研究当地生物的规律,最终写出了《进化论》。6月24日早晨,科学家莱瑞纳像往常一样查看当地动物的生活状态,他发现象龟“孤独乔治”在一个水洞旁瘫在地上,一动不动,仔细检查后,发现“乔治”已经死亡了。

尸检报告显示,“乔治”是自然死亡,肝脏有明显的衰老迹象。但这还是令科学家惊诧不已。“乔治”的年龄显然比任何人都大。1972年,莱瑞纳等科学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平塔岛上首次发现了它。当时群岛上大量的象龟已被人猎杀,对于“乔治”所属的平塔岛象龟亚种,科学家没有发现它的同类,并确定,“乔治”不仅是名“老单身汉”,而且是这个亚种中已知所剩唯一的一只。

发现“乔治”时,科学家们判断,它至少已经活了一个世纪。但对于象龟而言,即使是100岁也不代表着什么,科学家原本预计“乔治”还能再活至少半个世纪,去世时的它,其实正处于“黄金年龄”。

在过去的40年中,乔治作为世界上最稀有的生物,成为了全球物种保护的象征符号。它的形象曾经出现在纸币、邮票、纪念币上。“乔治”去世后,厄瓜多尔国也已将其命名为该国文化遗产。“乔治”死后,当地的达尔文大道上的一块黑板上写着,“我们亲眼目睹了灭绝”。

繁衍

多年尝试未果

当“乔治”被发现时,它没有同类,因此,它有了一个后来闻名世界的名字――“孤独乔治”。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乔治其实并不孤独,过去的40年,人类精心照顾它,试图令其繁殖,可惜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科学家尝试寻找和“乔治”同类的“夏娃”,但始终没有找到。科学家后来在其栖息地引入了两只近亲雌龟,它们被认为是与“乔治”基因最接近的亚种,但是,“乔治”却一点兴趣也没有。

厄瓜多尔政府曾经以1万美元的奖赏鼓励人们寻找乔治的“纯种配偶”,但最终没有人领取这笔奖赏。2008年和2009年,“乔治”令人意外地与两名生活多年的近亲雌龟进行了,雌龟产下了一些蛋,这给了人们希望,可惜的是,孵化以失败而告终,所有的蛋都没有存活。

科学界普遍认为,“乔治”繁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配偶都不是其同类,而它的生育能力似乎已经退化。

也有一些科学家在考虑DNA克隆的方法,但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科学家可能会将“乔治”的尸体做成标本,在当地博物馆展出,纪念一个逝去的物种亚种。

启示

下一场物种大灭绝?

“‘乔治’很重要,但加拉帕戈斯群岛比‘乔治’更重要,”厄瓜多尔负责公园保护的官员泰皮亚说,“这是世界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最纯粹自然形态的所剩无几的地方了。”

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在一份声明中说,“乔治”的死亡,给了人类一个教训:人类必须更谨慎地对待其他物种。声明说,“乔治”虽然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一个象征,它的死,可能是一个结束,也可能是一个开始。

有不少科学家将之视为正在发生的物种灭绝的新警示。在非洲从事物种保护的科学家多亚・塔夫克写道,当人们谈到物种灭绝时,似乎不会感到其威胁性:“一方面,很多物种没有像‘乔治’那么幸运,被人所知,它们的灭绝都是静悄悄的,另一方面,像恐龙这样的灭绝又是发生在人类之前,跟人没有什么关系。”

《纽约时报》也在报道中称:“‘乔治’的死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它意味着一个物种的灭绝过程,清清楚楚地被人类看到――捕猎者总是认为还有更多的动物存在。”

第4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电脑装了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就能防止黑客“偷窃”吗?即使有最严密的网络安全系统,也无法确保资料不被窃取。研究人员证实,光是利用眼球反射的电脑屏幕影像或打印机发出的声响,就能破译信息。这类攻击难以防御,也不会留下异常记录或损毁档案等窃密行迹,没有线索能让安全研究人员找出窃密发生的频率,因此无法追踪。

信息窃贼能跳过加密系统,直接窃取信息。最近,研究人员示范了五种不需在目标计算机上安装任何黑客软件就能偷偷记录信息(如按键)的方法。技术高超者甚至可以藉由读取网络交换器的发光二极管的(LED)闪烁信号,或是仔细分析屏幕发出的微弱电波频率,就能窃取他人的资料,甚至利用打印机发出的噪音也能窃取信息。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专家孔恩指出,液晶显示器会从影像传输辐射出数字信号,这些信号能在好几米之外被人接收并破译,原因是屏幕每秒更新画面60次以上,取平均值再去除图样的共同部份之后,留下的就是画面及任何肉眼可判读的资料。孔恩解释:“判别键盘哪个键被按下的方法,就是轮询矩阵电路的行与列。轮询过程会放射出微弱电波脉冲,这些脉冲的时间坐标就会透露是哪个键被按下。”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研究生弗亚纽和帕西尼也发现,利用普通电波监控设备实现隔墙接收按键信号的方法多达四种,距离最远的可达20米,最新的方法精确率高达95%。

另外,德国萨尔兰大学研究室专家贝克斯发现,很多日常用品都会将电脑屏幕的秘密反射到偷窥者的相机里,眼镜、咖啡杯、塑料瓶、金属饰品等也有同样效果。贝克斯甚至证实,即使笔记本电脑位于10米长廊的另一端,且背向望远镜,望远镜也能看到的屏幕上的字体,清晰得几乎就像电脑放在膝上一样,而影像就来自旁边桌上的玻璃茶壶反射的倒影。

遗传学家:“定制婴儿”尚无法实现

今年3月,美国A.U.S生育研究所宣布,未来6个月内,他们将开展“婴儿定制”业务,希望拥有“完美婴儿”的夫妻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挑选后代的性别、肤色、眼球颜色等。

一些科学家公开指责这项服务有悖伦理道德,且违反自然规律。他们认为,“定制婴儿”服务是对“完美婴儿”的过分追求,歪曲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有损人身尊严。此外,科学家还怀疑“定制婴儿”在技术上能否实现。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发言人肖恩?蒂普顿称,按父母意愿选择婴儿的肤色和眼睛,目前在技术上很难实现,这项服务就像是今天的航空公司向大众销售飞往月球的机票,“没有任何研究报告表明,胚胎植入前的遗传诊断技术可用于‘定制’婴儿的肤色和眼球颜色,在目前看来,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长期以来,在培育试管婴儿时,科学家一般利用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检查胚胎是否携带遗传缺陷。此外,某些父母请求科学家利用这项技术,为他们培育胚胎,以便为生病的孩子提供遗传兼容性干细胞和骨髓。那么,遗传诊断技术能否提前决定婴儿的头发和眼球颜色呢?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玛丽亚?拉丽欧蒂说,从目前来看,生物学技术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任何疾病都不是由单个基因决定的,头发颜色、肤色、眼球颜色也是这样,因此要为婴儿“定制”某种特征,就必须找到多个相关基因,但问题是人们目前只能从胚胎上取出一个细胞,样品太少,很难完成这么多检测任务。未来的技术也许能利用少量样品完成多重任务,不过在此之前你仍得确定,哪些基因决定了某个特征。

发明:摩天大楼逃生轮年度领先

年年月月,都有无数发明狂人在忙碌。他们可能无法治愈白血病或送宇航员上火星,但其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一样深远。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最近评选出2009年度十大发明。

1.摩天大楼逃生轮,研发成本33.5万美元,耗时6年。它可自动控制下降的速度和频率,从100层高的大楼落到地面,耗时不到4分钟,平均1秒钟下一层。2.最快的坦克,研发成本未知,耗时5年。这辆无人驾驶的坦克能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在泥泞的野地里披荆斩棘,从50英尺的高处跃下。3.能发电的减震器,研发成本10万美元,耗时2年。它其实是简单的液压系统,但对于卡车来说相当超值,一年内省下的油钱就与票价相等。4.“喉语”翻译器,研发成本33万美元,耗时5年。这个小装置可探测并捕捉到大脑和声带之间交换的电子信号,并转换成人们听得懂的语言。5.“第六感”界面,研发成本350美元,耗时8个月。戴上由迷你投影机、摄像头和笔记本电脑组合而成的“第六感”,仅做一个手势,就能拍摄照片。6.截瘫人士助行器,研发成本超过200万美元,耗时10年。这是一种可以帮助截瘫患者站立、慢走、甚至爬楼的外骨骼结构。7. 新式静脉导管,研发成本60万美元,耗时6年。这种静脉导管,不会伤害血管和肌肉。8.环保鱼饵,研发成本未知,耗时数月。环保鱼饵用硅树酯材料制成,如果被鱼儿扯掉,会逐渐生物降解,而不会像塑化聚氯乙烯制成的软鱼饵那样释放出有毒物质。9.植物油发电站,研发成本30万美元,耗时4年。它像是高6英尺的箱子,看上去如同普通的工具箱,事实上却是一个设备齐全、可独立运作的废油精炼厂兼功率5千瓦的发电站,是全球首创。10.蘑菇墙板,研发成本1500美元,耗时2年。这是一种成本很低但强度很高的生物材料,可以取代昂贵并有害于环境的聚苯乙烯泡沫材料和塑料。

生态: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即将来临?

一些科学家断言,我们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初期。自人类称霸地球以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给其他物种带来灾难。而现在,一次大范围的物种灭绝可能正在发生。

第5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水温变化与水生生物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在最适水温范围内,温度升高,持续时间越长,生长越好。通常,水温升高10℃,可使鱼类生长速度增加1~2倍。但过高水温却可能使鱼类死亡。当然,水温下降对鱼类也不利,因为这时鱼类代谢活动降低,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水温低于极限,也会导致鱼类死亡。

德国不莱梅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与极地和海洋研究所的汉斯·波特等人对瓦登海(沿丹麦、德国西部、荷兰西部和北部的浅海区域,是世界第二大的国际重要湿地)的长绵鳚进行研究时发现,当夏天海水温度达到20摄氏度时,这种鱼活得有滋有味。但是,在温度达到25摄氏度时,它们的种群增长就下降到几乎为零。原因在于,这种鱼的心血管系统在其感到舒适的温度下才能正常工作。而在较高温度下,这种鱼的代谢速度增高,它们就需要更多的氧,但是它们的心脏无法搏动得更快以供给身体大量的氧,所以它们无法在较高温度下生存。 每个物种都有其适宜的生存温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它们才能舒适地呼吸。但瓦登海的长绵鳚现在的生存环境已经处于其保温窗的上限,而它们又不喜欢游得离其自然栖息地太远,所以不可能向北面的更冷的水域转移,因此它们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只有窒息。最大的长绵鳚会首先死去,因为它们比小长绵鲥需要获取更多的能量以泵出氧气供应较大的躯体。更糟的是,温暖的水里包含了低溶解度的气体,包括氧气,因此不足以供给水生生物呼吸。而未来全球气温升高将更为常见,科学家推算在过去40年内海水平均上升了1.13摄氏度,未来还会大幅上升,因而长绵鳚可能成为气候变暖而灭绝的许多物种之一。

中国研究人员对中国沿海主要鱼种(带鱼、小黄鱼、大黄鱼)进行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温度升高对鱼类生长和渔业生产会产生不利影响。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产卵、洄游、死亡等,从而导致鱼类种群的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渔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

总体上看,由于环境变暖水温升高,可能使冷水性鱼分布范围缩小,鱼的性成熟年龄提前,减少怀卵排卵量,降低幼鱼成活率,进而导致成鱼鱼龄缩短,体重减轻和出现“逃避行动”,最后造成成鱼数量减少、渔获量下降。

同时气温升高对于暖水性、温水性以及广温性鱼类也有影响,主要是对其生长、繁殖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我国四大海区主要经济鱼种的产量在气候变暖后将降低5%~15%,渔获量将降低1%~8‰

寒冷极地生物的命运

受到全球变暖负面影响最深的应当数极地寒带的生物,其中北极熊和南极的企鹅岌岌可危。

2005年8月13日北极一个叫艾里斯的相当于1.1万个足球场大的巨型冰架完全断裂,形成浮冰岛,漂浮在海面上。这是全球变暖加速的一个根本性标记。由此研究人员预测,北极地区的夏季冰川到2040年有可能全部融化。

北极的变暖对于北极熊的影响首先是造成其种群减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6年警告说,北极熊种群数正在加速减少,从2001年减少1个增加到2006年减少5个,目前世界上北极熊种群数目仅剩19个。根本原因在于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变快,该地区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2倍。

由于北极熊依赖冰块生存、猎食及繁殖,在变暖的气候下,它们的生存必然受到巨大影响。在过去20年中,加拿大哈德逊湾的北极熊及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南波弗特海的北极熊分别减少了22%和17%。

另一方面,现在幸存的北极熊也处于生存困难的境地。由于冰面融化,北极熊的觅食发生困难,它们必须长途跋涉才能找到食物。

英国海洋生态学家查尔斯·莫奈特博士的调查组发现,在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岸,短短1个月间出现了4具北极熊尸体。莫奈特等人的观察表明,这些北极熊很可能是因为长途跋涉觅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北极周围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北极熊的地盘不断受到“蚕食”,找寻食物也越来越困难。为了觅食,它们不得不在海里游上大约100千米。虽说北极熊也是游泳好手,但它们更擅长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游泳。而且,漫长的海上觅食会导致它们精疲力竭、体温降低、抵抗力相当虚弱,如果碰到海里的大风浪,很容易淹死在海里。

北极熊主要捕食海豹、幼海象及其他各种海生动物。海冰是他们觅食、和生产_的场所。但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冰块减少,北极熊的生存也因此受到威胁。由于缺少食物,北极熊陷入自相残杀的境地。

美国地质调查局阿拉斯加科学中心的史蒂文·阿姆斯托普等人调查了2004年1月到4月发生在阿拉斯加北部及加拿大西部的3起北极熊同类相食的案例。2004年1月,一只公北极熊冲进洞穴,对一只母北极熊发起突袭。之后,公北极熊把它的猎物拖到75米远的地方,开始食用母熊的尸体。2004年4月,在加拿大的赫斯切尔岛,一路跟踪北极熊脚印的科学家发现了一具成年母北极熊的残骸。没过几天,加拿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另一只1岁的北极熊残骸。

而研究人员在对阿拉斯加北部波弗特海24年的跟踪研究及加拿大西北部34年的研究中,还没见过北极熊像这样围捕、杀害然后食用同类的例子。这说明白极熊的生存面临食物短缺的绝境,因而不得不蚕食同类。面对北极熊的生存窘境,一些人预测,北极熊很有可能逐渐消亡。

在极地生存的企鹅,变暖的日子对于它们同样不利。南极的帝企鹅遭遇了在地球最北端北极熊的相同危机。帝企鹅和其他企鹅也需要浮冰作为猎食的平台。帝企鹅可潜入水下1640英尺深处寻找食物,能在水下屏息游泳20分钟之久。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它们的栖息地不可避免地减少。帝企鹅一般在隆冬季节繁殖,这一过程必须是在冰天雪地中进行。如果海冰秋天结冰过晚,或春天裂开过早,新降世的小企鹅由于发育尚未完全,此时还不能潜入水中游泳,就会威胁它们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统计,在全世界19个企鹅种类中,其中12个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需要受到特殊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正向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提出申请,要求其列出的所有12种企鹅应受到美国《濒危物种法》保护。这其中就包括世界上体形最大的企鹅——帝企鹅。

气候变暖下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称,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地球上6个地区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25%的陆地生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在半个世纪后,约100万个物种将从地球上消失。

美国和中国研究人员也认为,本世纪将是全球变暖最恶化的一个世纪。伴随着其他一些因素,全球变暖将引起物种的大灭绝。这将比6500万年前恐龙大灭绝还恐怖。甚至许多非濒危物种都会在数量上急剧下降,从而造成物种间基因多样性的逐渐消失。虽然一些物种,尤其是昆虫,也许能够适应变暖的环境,甚至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继续进化。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尤其是那些濒危物种来说,全球变暖只能是一种灾难。 转贴于

气候变暖主要是通过改变生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来影响生物的多样性。比如,全球变暖的一个明显的后果是春天提早到来。这对赤道到两极的动植物都有巨大影响。

比如,植物开花、卵孵化、青蛙产卵都提早了。在欧洲,树木呈现秋色的时间每10年晚0.3到1.6天,许多迁徙的鸟类正在改变它们的旅行日程。在英国,蝴蝶在春天的出现较20年前平均提前了6天。而动植物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正不断地改变着其活动范围和行为。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变迁正在引起生态混乱。例如,迁徙的鸟类到达欧洲的时间太晚,因此,它们产下的后代会错过了毛虫生长旺季,严重影响到后代的生存。

动植物对气候的适应体现在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由于全球变暖,在这些方面它们会有很大变化,而种种变化则导致其生存能力降低。比如,美洲哥斯达黎加的鸟类濒临威胁,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蚊子向高海拔地区扩展,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蝴蝶栖息地在丧失,不能耐受霜冻的植物上升到新的海拔高度,英国彩龟后代的性别比例受到7月平均温度升高的影响。而珊瑚礁大量死亡的原因则直指气候变暖。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植物生态学家迈克尔·贝伦非尔德发现,海洋生命系统的存在依靠一个平衡的生态链,这一生态平衡的微妙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的想像。海水的温度即使上升一点点,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也会明显下降。温度越高,这种下降的趋势越明显。

海洋浮游生物活动所需的氮、磷、铁等营养物存在于海洋深处的冷水之中。而气候变暖使得海洋表面的水温上升,这一原因导致浮游生物和它们生长所需的营养物之间产生了一个屏障,水温越高这个屏障越坚固。这一屏障的形成使海水难以和大气层进行必要的流通,浮游生物也因此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物。如果温度持续升高,将会对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生物产生巨大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气候变暖也有好处?

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并非一无是处,有些好处是我们还未觉察到的。比如,上面所说的海洋浮游生物因气温变暖可能导致其种群减少。但是,也许海洋水温变暖会促使浮游生物在地球两极频繁活动,同时水温升高也可能会增加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但这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而对于北极来说,气温升高也许有利于一些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格陵兰的严寒超乎想像,中部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47度,绝对最低温度达到摄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然而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依然有勇敢的生命。夏天,格陵兰的南部低地,野花像五彩的地毯满满地铺遍原野,黄春菊、蒲公英、蓝铃、北极罂粟、野草莓……即使是在北纬80度左右的北部地区,仍然可以找到90多种开花植物,它们无疑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开花植物。尽管格陵兰的植被大都十分矮小,但却顽强地生存着。

而气温的上升几度,也许有利于这些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比如,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劳瑞·艾特曾写道,由于全球变暖,原来被冰雪覆盖的土地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格陵兰人开始种植一些蔬菜,这对于长期依赖进口的格陵兰而言是个惊人的变化。格陵兰代表了一个没有被意识到的全球变暖的另一面……尽管大家在纷纷议论全球变暖后,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格陵兰人来说,全球变暖不是威胁而是恩惠。

当然,全球变暖对于极地动物北极熊是负面影响,但对于其他动物,如驯鹿、麝牛、旅鼠、北极狐,以及在蓝色的海水下的可爱的逆戟鲸、凶猛的杀人鲸、美丽的白鲸、稀罕的独角鲸等是祸还是福还需要观察和研究来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美国研究人员也认为气候变暖还可以产生进化大爆炸,产生更多的物种并使一些物种产生新的适应。

第6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斑羚飞渡》;消极因素;方法

作者简介:周建君,任教于广东惠阳高级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是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感受审美愉悦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范本。因此,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应该文也彬彬,质也彬彬。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斑羚飞渡》(见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虽然不乏积极的、正面的因素——一群斑羚在猎人的追杀下无处逃生,最后采用牺牲一半斑羚生命的代价飞渡“伤心崖”,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位读者感到心灵的震撼,引起人们对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的思考。但是,同时它也承载着下列两个方面的消极的、负面的审美因素。

一、《斑羚飞渡》中的消极因素

1.小说中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有许多虚假的成分,不利于学生以此为写作范本进行写作训练

比如:小说中描写的斑羚飞渡的这道悬崖为什么刚好是六米多宽,而不是五米多宽或八米多宽,甚至更宽一些;这道悬崖为什么正好叫“伤心崖”而不叫别的名字等。又如,小说的最后一段写道:“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狗是动物,它们并不具备人的思维和情感,那么,狗怎会也像人一样被斑羚飞渡的壮举所感动?何况,这篇小说中的狗,不是一般家庭中圈养的看家狗,而是猎狗。而猎杀的天性和本能是凶残地追杀猎物。因此,在斑羚飞渡的悲壮场面中,猎狗怎会轻易放弃就要到手的猎物——斑羚,而待在一旁“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2.小说中对猎人凶残地追杀斑羚、逼得斑羚以牺牲一半的代价换取种群的延续而跳崖自救的场面描写,与当代大力提倡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背道而驰,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鉴于此,教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尽量消解上述两个方面的消极因素,使学生在鉴赏这篇小说时能够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学生不仅会被斑羚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所震撼,还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它们的生命。

二、消除上述两个方面的消极因素的具体办法

1.引导学生明白

《斑羚飞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允许虚构和夸张,只要它能自圆其说就行,鉴赏这篇小说时,我们无需过于追究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中某些细节描写的真实与否。具体阐述如下:

小说中所写的斑羚飞渡中的这道悬崖刚好是六米多宽,而不是五米多宽或八米多宽,甚至更宽一些,作者称这道悬崖为“伤心崖”等等,当然都不是巧合,而是作者为了便于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意安排和虚构的。因为,这群被逼到伤心崖上的斑羚,极健壮的公斑羚最多跳五米多远,而母斑羚及幼崽则更少,只四米左右。只有这样的宽度才适合斑羚飞渡,才不会让那群斑羚因为无法飞渡而待在原地被那些偷猎者全部猎杀,或因飞渡全部失败而全数坠崖身亡!也因为只有这样的名称——“伤心崖”,才能符合悲壮的“飞渡”。倘若斑羚全军覆没或全部逃生的话,就没有下面精彩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壮场面了。正是这近乎残忍的故事情节的设计,才会引出这篇小说的和震撼人心的场面:斑羚群中为数近一半的老斑羚用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帮助年轻的斑羚飞渡,保存了另一半年轻斑羚的生命。 正是这样的情节设计,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斑羚头羊灿烂的人性之光,看到了所有的老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的生命,在没有任何办法求生的险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团队意识、服从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极致:“整个斑羚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另外,小说的最后一段对猎狗异乎寻常的举动的描写,赋予狗以人的心理,虽有明显的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写法。作者这样写,意在渲染斑羚飞渡举动的壮美和斑羚飞渡场面的悲壮。这种“移情于物”的写法古已有之,比如: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采用这种创作方法赋予花、鸟人的心理和情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表达作者揪心国事、关情家小的痛苦不堪之情。

2.向学生补充说明

向学生补充说明,小说中所叙述的斑羚飞渡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反复强调:在全人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类似“斑羚飞渡”的悲剧决不允许重演具体阐述如下:

这篇短篇小说是“著名作家沈石溪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描述的是他在1969年在西双版纳插队时,与当地农民一起狩猎时亲眼目睹的情景。以当时的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水平,描述狩猎情景是非常平常、非常普遍的事,因为人是无法超越时代的。”当然,在全人类具有高度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今天,“斑羚飞渡”的悲剧决不允许重演。因为,“当前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在已经被全面评估的脊椎动物物种中,30%的两栖动物、23%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另“据科学家估计在90 年代初的20 年来,全世界有5000 种动物受到绝种威胁,每天都有3 种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 倍,比形成速度快100 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一个种加快到每小时一个种。目前,世界上已有593 种鸟、400 多种兽、209 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 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这些濒于灭绝的物种大多数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人为活动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由于商业贸易而导致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导致了“第6 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

艺术最终的追求是美,而美的境界是生命文化的和谐。小说中猎户追杀斑羚、逼得斑羚跳崖自救的野蛮的狩猎行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对美的和谐的生命文化的破坏!因此,我们应该及时终止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耻行为,要珍视生命,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因为,大自然中的任何生物都具有天赋的内在价值,都拥有生存的权利,都应该得到人类的关怀和爱护。否则,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人类在自然界的朋友将越来越少。

3.引导学生明白

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让读者学习斑羚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编者选编这篇小说为语文教材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斑羚飞渡》后,培养自己为了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而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希望同学们珍爱生命、珍爱人类的好朋友——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以上是笔者个人的一些粗浅见解,当然,除此以外,一定还有别的办法可消除这篇短篇小说中所承载的消极的、负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7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珍稀植物;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Q949.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233-02

珍稀植物不仅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植物科学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果这些中国特有的种质资源消失了,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近年来对国内外物种保护的经验来看,一个物种消失往往会造成多个以其为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因此必须及时抢救这些濒危的植物。

1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各项资源的基本来源,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资源。但当前,我国珍稀植物的数量越来越少,很多珍稀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加强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很有必要。下面主要总结当前我国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经费投入不足

实际上很多地区的的预算中并没有专门设置珍稀植物的保护专项基金,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正规的资金渠道。这种情况下,直接造成了珍稀植物保护经费开始方面的困难,当前珍稀植物保护正面临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因为珍稀植物保护的经费紧张,面临着开支困难的现状,因此很多这方面的科研及保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不仅对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相关科研及宣传工作也只能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大大制约了珍稀植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发挥。

1.2缺乏专业的人员与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管理机构不完善,专业人员缺乏,总体专业水平不高。很多乡镇林业站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牌子挂出来,多数人员均为兼职,加上珍稀植物保护地区均处于偏远的山区,面临着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以及福利待遇不高等问题,因此,我国珍稀植物保护队伍并不稳定,现有的条件无法留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1.3珍稀植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当前,我国珍稀植物正逐渐减少,珍稀植物资源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实际上出现当前这种现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第一,经过过去几十年的过度采伐,很多天然阔叶林破坏十分严重,尤其是南方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植物已经濒临采伐殆尽。第二,大量违法犯罪现象出现,如近年来乱砍滥伐现象猖獗。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受到珍稀植物市场好、经济效益高等因素的影响,不惜以经营珍稀植物为手段谋取暴利,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采伐,因此野生珍稀植物越来越少。第三,当前人工造林的数量相对比较少,广大林农对珍稀植物苗木的营造积极性不高,林政相关部门也没有针对人工珍稀植物营造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严重影响了林农对珍稀植物造林的积极性。

2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途径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从原始生命进化来的,人类作为自然中的一分子,要想生存下去必然需要和自然发生关系。人类不能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就肆无忌惮的开发自然,应该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进行积极探索。为此,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对这些濒危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2.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珍稀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宣传,在各种场合向广发人民群众介绍珍稀植物,尤其是让大家了解珍稀植物保护的重要现实意义,使民众树立对珍稀植物进行保护的责任,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各级领导对珍稀植物保护引起重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珍稀植物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营造出一种全民保护珍稀植物的良好氛围。

2.2完善珍稀植物保护机构,提升专业人员综合素质

政府应该将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看成一项重要工作,监督相关部门将这项工作贯彻落实到具体地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加大执法力度,针对乱砍滥伐等不法行为应严厉惩处。同时,进一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健全珍稀动植物保护与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高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为技术骨干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组织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培训和深造,有效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人员不够的问题。

2.3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培育研究

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当前珍稀植物数量越来越少,加上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这方面的科研明显滞后。如果可以在珍稀植物培育上增加科研经费,就可以有步骤的开发濒危物种,加强对关键种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增进经济、社会及生态方面的效益。

2.4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

在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中,应该将合理培育资源作为基础,不仅要防治出现过量采集的问题,还要积极挖掘新品种,积极引进野生植物类型,加大力度培育优良品种。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发展加工业为主体,使植物资源利用从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建立起集生产、经营及科研等一体化的载体,对视频、药品及香料等进行有计划的开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的各部分进行加工,促进野生植物综合效益的提高。

2.5重视植物的繁殖驯化,使园林绿化树种得到增加

通常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树种会采用一些花色各异、树形优美的野生植物,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节约成本,还能使绿化树种的种类得到增加,一改当前我国市场上绿化树种较为单一的局面,将野生树种驯化成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这样可以使广大城市居民充分了解和认识野生植物,这对增强大家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非常重要,起到了无形的宣传效果与作用。

3结语

珍稀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财富,应该对这些珍稀植物进行较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保证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最多财富,为城市园林绿化及家具美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庆法,高红莉,王洪友,等.河南省珍稀树种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4):134-138.

[2]许耀辉,甘新军,曾振军.广东省从化市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观赏特性评价及其开发利用[J].热带林业,2006(3):34-35,30.

[3]李国标,林中大.清远市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观赏特性及开发利用[J].广西林业科学,2007(3):158-163.

第8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对策

1 我国野生动物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理念。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消失,对于人类以及子孙后代都是有害无益的。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自然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野生生物是生态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1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1.1.1 野生动物资源不断减少

栖息地干扰、破坏、退化和缩减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非法猎捕和过度开发利用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重要原因。

1.1.2 高额利润的驱使

一些人追求“山珍野味”的嗜好,使野生动物交易有了市场。近年各地区经济发展,食用野生动物数量也激增,造成野生动物市场“行性看涨”,其市场价连年走高。加上猎捕野生动物本小利大,经营野生动物中间利润可观,致使少数不法之徒铤而走险。

1.1.3 管理体制不规范

按照目前的管辖分工,森林公安只能管辖野生动物刑事案件。多数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型的违法案件中,绝大部分是行政案件。森林公安办理野生动物行政处罚案件没有明确的法规授权,给执法活动带来不便。特别是野生动物进入市场后,按照当地目前的管理体制,以工商部门管理为主,林业部门协助配合,影响森林公安执法作用的发挥。

1.1.4 宣传工作尚有欠缺

大量的宣传已经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但由于少数非法猎捕者、经营者文化素养低,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加上一些人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不良嗜好,觉得食野味可以“提升身价”,造成了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行为难以根治的局面。

1.2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1.2.1 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

自1950年起我国政府颁发了《关于稀有动物保护办法》起,为保护野生动物至今共颁发了29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2.2 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现状

我国一直在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全国已建立各级各自然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我国自然保护区有重要生态保护功能 ,绝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保护。

1.2.3 国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得到极大的改变。野生动物成为人们获取皮毛和美味的重要来源,野生动物的皮毛和肉蛋因为具有较高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人们逐渐增加了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因为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野生动物的捕杀现象急剧增加。

2 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

2.1 硬性保护

2.1.1 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

对野生动物生存区域的保护必须要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比如在一些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必须要做好防火防盗、防止乱砍乱伐、防止滥捕滥杀工作,严格杜绝自然保护区内放牧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加强野生动物区域的安防检查工作,避免野生动物走私、买卖、收购野生动物皮毛等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2.1.2 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有较多的空白,因此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上必须有严格细致的法律法规,如果违反了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必须要严格的进行处罚工作。另外在野生动物的买卖上必须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并依据相关的规定处以较高的罚款,而罚款金额的规定可以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界定,避免出现轻罚。其次,要在消费环节上要进一步规范,要对不文明的消费行为给予处罚,禁止或者限制野生动物的买卖。对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买卖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刑事处罚。最重要的是,为了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的效率与质量,必须要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避免发生事件后,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明确责任以便更有效。更明确地保护好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2.2 加强保护的观念

2.2.1 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

通过加大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教育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从而尽可能地制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并有效的增强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通过加大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力度,可以提高人们对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2.2.2 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但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动物对地球,乃至人类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利用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适度、合理、可持续利用。适当的利用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2.2.3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野生动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此大环境下,高效的处理和管理野生动物贸易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野生动物的保护不仅仅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工作,对于世界各国同样重要。因此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通过促进国际间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合作,可以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协作能力,提高管理和保护能力,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生存和发展。

3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的总结

野生动物涵盖着地球上很大一部分的动物群体,而且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我国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法律保护。由于这些珍稀的野生动物由于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目前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虽然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可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迫害并没有因为法律的保障而有所减少,甚至不断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实际上就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发展在考虑。近年来由于我们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甚至濒临物种的灭绝。根据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由于生物链失衡而导致的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地球上每天几乎有100多种生物消失。在我国,目前哺乳类动物已灭绝也达数十种之多,另外还有数十种动物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的灭绝很大程度上都可归咎于人们对生物平衡和生物链的破坏和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对于人类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并不断能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

[1] 董红旗. 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强化措施 [J]. 中国林业, 2007

第9篇: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园林绿化;多样性;生态系统

Abstract: plant diversity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in the urbanized construction process reasonable use, protect the natural resources, make natural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create a good ecological city.

Keywords: plant diversity; Landscape; Diversity; Ecologic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 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植物多样性原理及其保护

植物多样性是指植物的个体、物种、种群、群落、栖息地以及生态系统的各种形式,植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植物经过漫长的发展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一种植物都是大自然的杰出创造,失去则不可能复得。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和保护植物多样性成为当今人类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中心议题。综上所述,植物多样性从3个水平体现出来: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南北跨越多个气候带,东西方向随着逐渐远离大海,水分供应渐趋减少,因此,具有极丰富的植物资源,也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植物资源。

但是,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无节制的活动,导致植物多样性趋于枯竭或灭绝,土壤、水和大气资源的质量恶化,正在继续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资源。植物多样性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栖息地的减少和改变一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大,工业化的发展,大片的土地被开发利用,使植物栖息地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滥砍乱伐森林、盲目开荒,草原的盲目放牧和沼泽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利建设等,都会引起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污染。栖息环境的减少和改变是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

(2)人类的过度利用由于不加控制的过度采集,使得一些植物无法及时增殖个体,导致植物濒危和灭绝。

(3)污染由于工业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植物无法生存而导致植物濒危和灭绝。

(4)气候变化如全球气温变暖,造成植物的固有生存地气温发生变化导致植物濒危和灭绝。

由于植物多样性承受各种压力而导致植物种类数量的急剧减少,对此,人类必须采取措施,阻止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植物多样性。解决的办法主要有:

(1)保护森林和草原等自然植被,使植物有良好的栖息地。

(2)合理利用,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保证其不断进行生长、繁殖和更新,避免植物资源枯竭。

(3)治理和改善环境,使植物有适宜的生境条件。

(4)建立植物种子资源库,人为保护植物多样性。

二、植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植物多样性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3个层面表现出来。理解和应用植物多样性原理,为园林绿化服务可从如下角度考虑。

1.保护园林植物遗传多样性

任何生物,包括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每个物种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基因,也就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些基因型或表现型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不受人们欢迎,但在别的情况下却是需要的。以常用花卉鸡冠花为例,在F1代品种广泛应用之前,一般品种的鸡冠花种植很普遍,但当F1代品种应用后,人们觉得其整齐的品种特性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尤其是在配植花坛时觉得特别适宜,于是就广泛使用Fl代品种而将一般品种逐渐抛弃了。如今,要寻找普通鸡冠花已很难,这种植物基因的丢失,是无法弥补的。对于每种园林植物,不能只应用一部分基因而放弃另一部分基因,应该收集每种园林植物的各个品种,不管是认为有用的还是没有用的,建立基因库把它们保护起来,为持续利用和保护园林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做贡献,造福子孙后代。

2.物种多样性

从自然界来讲,首先要保护自然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生境条件;其次应大力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避免物种灭绝;第三应建立自然保护区用以保护植物多样性。只有在有足够数量的物种和种群数量时,植物群落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植物生长的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有些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植物可能就会生长不良,直至死亡。特别是在很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更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创造植物生长的良好生境,确保植物多样性。

从园林建设来讲,在植物配植时应考虑植物多样性原理,确保园林植物种群和群落良好生长发育是必要的。虽然,森林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病原,包括昆虫和真菌、细菌等,但是,森林植物并未因此而遭受严重危害和形成灭顶之灾,就是因为森林群落是由种类繁多的植物组成的,且这些植物在群落中是随机的或镶嵌分布的,这种植物的多样性,保证了群落中的植物不致因病虫害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园林植物配植也同样,只有做到了植物多样性,园林人工植物群落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自然式园林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植物配植也不应例外。各种园林植物群落在建植时必须考虑植物多样性问题。植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植物配植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1)园林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无论是位于城郊的风景林、近郊或郊外道路边的道路附属绿地(绿色走廊),还是各类公共绿地,都要避免由单种植物建植而成,而要建植成由多种植物组成的群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些园林植物群落正常生长发育而发挥其园林综合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情况下应建植混交林,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尽量不建或少建由单一种群组成的园林植物群落,如近年来常见的所谓“色块”这种配植形式,即由色叶灌木组成的模纹花坛,一旦遭遇病虫危害,由于没有其他种植物的间隔或隔离作用,其危害可能会很大。如果风景林也是由单种乔木组成的,一旦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生活的变化,或遭受严重病虫害时,其后果就会非常严重。

(2)园林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自然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良好的园林植物群落也应该具有这种群落结构。从理论上讲,园林植物群落可以有4层:大乔木层、小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群落层次越丰富,其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群落的生长发育越良好;反之,群落层次越简单,其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弱,群落的生长发育也越差。在风景林、较大面积绿地中多见层次结构比较丰富的园林植物群落;较小面积绿地或街道绿地的层次结构多比较简单。就功能性园林植物群落而言,以行道树的群落结构最简单,行道树往往是单种树木以较大的株距列植而成,几乎呈孤植状,没有任何群落结构可言。近年来,街道绿地的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善,在作为行道树的乔木下方至少种植灌木或草本地被植物(由于交通的原因,不能有中层),形成具有上层和下层的两层群落结构,这种群落的内部环境要比仅种植孤植状的行道树要好得多。

(3)园林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年龄结构

在自然界,组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种群具有年龄结构,也就是每一个自然种群都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作为园林植物群落,往往由大小相近的个体建植而成,即使若干年后有自播小苗,这些幼苗也会由于人工养护和认为不符合配植要求而清除殆尽,无法实现更新,缺乏年龄结构。作为园林植物群落,尤其是风景林等比较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人工植物群落,应该重视其自我更新。近年来,在城市绿化中有一种倾向,即热衷于种大树。大树移植,不仅对个体本身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进一步造成年龄结构的不平衡,且大树多挖自山林,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很大,这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无法用城市里种几株大树来弥补的。所以,在绿化工作中,使用少量的大树,从种群的年龄结构而言是可以的,而种群中大量的植物个体应该是苗圃培育的符合绿化要求的合格苗木,而这些合格苗木应该有允许的个体大小区别。这样的植物配植,能体现种群的年龄结构,符合生态学原理。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所谓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与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整个地球、一座山、一条河、一座城市和一座公园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谓物质循环是指化学元素由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再由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以碳元素为例,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合成为碳水化合物,并在生物体中转化为各类其他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呼吸作用又转化为二氧化碳;而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吸收,并在生物界中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的过程。所谓食物链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被动物(食草动物)所食,食草动物又被别的动物(食肉动物)所食……这样的食物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称为营养级,一个简单的食物链一般可以划分成4级。

三、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及建议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化环境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和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第一生产者的作用属于次要地位,而其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则是主要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口的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人工为主,有一部分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使城市遭到污染。而且,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在人为的干预下,其演替偏途化,即不能演替成地带性顶极群落,而只能以人们的意志或要求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