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森林采伐;生物多样性;措施
在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是不能单一存在的,其一定要依赖于其他生物,这样就使得生物的种类非常多,森林也是如此。森林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资源,同时也能对人们生活的环境进行保护,因此,森林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森林生产的时候要对其多样性进行更好的了解,这样在生产过程中才能避免出现一种物种过度开采的情况。
1 森林采伐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 活动形式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在森林采伐过程中,活动的形式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会出现不同情况的,通常情况下,采伐的措施能够对采伐活动的强度进行影响。为了更好的对采伐活动形式进行了解,对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更好的掌握,能够更好的对这些活动形式进行更好的分类。在砍伐形式中,有一种是全部砍伐,这种活动的形式对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是有很大影响的,在全部砍伐以后,砍伐区域内的气候条件是会出现很大变化的,主要是温度和湿度情况的变化,这样对生态系统也产生很大影响。全部砍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样也会导致原有的森林资源由封闭性的多层次结构转变成为开放性的单层次结构,这样是会导致森林资源出现很大的破坏,同时导致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改善能力失去作用。森林资源的消失也是会导致出现的大风天气无法进行控制,对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进行影响,同时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行破坏。
在全部砍伐以后,生态会出现非常快速的变化情况,在土壤和地形等方面都会出现改变,这些改变情况是会出现一系列的反映,对砍伐区域的种植环境进行影响,然后对整个气候条件进行影响。在进行森林采伐的时候采用全部砍伐的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而且导致的后果也将是非常严重的,但是这种方法也并不是没有好处的,在进行砍伐的时候对出现的森林成过熟林是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砍伐的,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森林中的生物进行更新换代,这些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是处于后期的,对其进行全部的砍伐能够更好的实现森林资源的更新换代,同时,森林中很多的生物都是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点的,对出现的不符合物种进行砍伐能够更好的保证生物的稳定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森林资源的稳定性。
还有一种砍伐的方式是有选择性的,这种砍伐方式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同时,对森林构造的影响也非常小。有选择性的砍伐能够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在作业过程中是能够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这样能够对水土进行更好的保护。有选择性的砍伐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进行砍伐的时候对间距过小的树木来说,会导致其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进行砍伐的时候要避免出现对树木带来危害,同时要做好安排工作。对出现的处理不当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这样能够避免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影响,同时,在采伐过程中进行有选择性的采伐,也能够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1.2 采伐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在采伐过程中,有选择性的活动方式是非常科学的,对生物物种的影响非常小。采伐活动中出现不科学的方式会导致物种出现灭绝的情况,同时,在开展采伐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使用大型的机械进行开采的情况,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动物搬迁的情况。很多的林区在进行采伐的时候经常是会导致林区中的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在进行采伐的时候是会出现很大的噪音的,这样会导致动物受到噪音的影响出现搬迁的情况。在对采伐的设备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也非常多,要避免出现噪音过大的情况,同时不能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很多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很多的油料,在进行采伐的时候要避免出现漏油的问题。在进行采伐的时候只是对优良的树木进行采伐,这样是非常容易出现树木生长过程中遗传受到侵蚀,会导致优良的树种出现灭绝,这样非常容易资源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集中采伐方式对森林资源的多样性有很大影响,在进行采伐的时候如果不能顺利进行,这样是会导致土地情况受到很大的影响的,导致土质情况受到很大的影响,水分情况会出现含量降低。
因为水分不多,所以树木等无法获取充足的水,就影响到生长活动的开展。而空气含量也很低,会使得土层中氧不足,进而不利于进行活动,使得植被枯死,许多地表下的小动物和微生物也会受到破坏。与此同时,作业也会造成水土流失,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影响森林更新,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干扰和破坏。伐区集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但是,如果这种外界干扰较小、仅产生微小的变化,还不至于影响林木等生物更新生长;如果超限地干扰和变化,不仅影响林木等生物生长,而且也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手段控制超限干扰,使暂时性的不利影响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有利影响。例如,大兴安岭、塔河等林业局应用森林生态干扰梯度理论,利用集材相当于整地的有利作用,使大量的拖拉机集材道上非但没有因为破坏地表、压实土壤影响森林更新,反而集材道上的新情况相当好,并未受到超限干扰。
2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在未经破坏或破坏较轻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中,采用绿色保留地作业法,保留木的侧重点在站干、倒木及其他粗大枯死木,保留木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也可以为种子发芽、生长提供苗床,保持水分乎稳,并通过缓慢分解,不断地向土壤中释放各种养分等。应采取“近自然林”的采伐方式,像是有选择的砍伐。该项活动规定在经济上要确保连续,以提供稳定持续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现在这种砍伐方式非常常见,不管是管理活动或是经济性特征上都有非常显著地优势。该项活动不会对动物等产生非常大的负面效益,非常轻微的活动对多样性不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意义,所以和我们倡导的内容是一样的。加强森林作业方式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科研工作。生物多样性涉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了解和掌握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规律,有利于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 结束语
采伐活动对森林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影响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看到的,因此,在进行采伐活动的时候要进行长远的考虑,对采伐活动进行很好的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整个采伐活动加以掌握。对采伐活动进行分析,能够更好的找到更好的方式,这样能够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进行预防,这样也能更好的对森林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赵晓波.论森林采伐作业对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 藻类;生物多样性;生长量;废水处理;营养元素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183-03
Abstract Biological 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Due to high availabilit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and fast growth rate,microalga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biological treatment. In this paper,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Scenedesmus obliquus,Anabaena sp. and Chroococcus sp. which distributed widely in natural environment were selected,the effects of biodiversity on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in wastewater were studied by control the amount of different microalgae spec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croalgae biodiversity could restrain microalgae growth distinctly. The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revealed that biodiversity could promote the removal of nutrients in wastewater.
Key words microalgae;biodiversity;growth;wastewater treatment;nutrient
近年恚超过水体承载力2倍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排入水体中,使自然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导致各大湖泊流域出现藻类暴发现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1-3]。藻类暴发的原因是由于其对于氮、磷的高利用率和自身较快的增殖速度,也正因为这个特性,藻类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并应用于生物废水处理方法中[4]。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强其系统功能[5]。在物种分区限制资源发生时,多样性可以提高物种的资源获取率[6]。多物种交流时会提高物种间有益交互的可能性[7]。有研究表明,多样性的降低会改变生态系统的进程并且影响土壤中的氮循环[8]。研究藻类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水体中藻类暴发的控制以及藻类生物废水处理方法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本文通过控制污水中藻类物种的数量探究藻类生物多样性对于污水中营养元素去除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藻种分别为小球衣藻FACHB-52、斜生栅藻FACHB-13、鱼腥藻FACHB-235、绿球藻FACHB-193,均购自中国科学院野生生物种质库――淡水藻种库(武汉,中国)。小球衣藻与斜生栅藻的培养基为SE培养基(Bristol′s Solution),其组分包括NaNO3 250 mg/L、K2HPO4 75 mg/L、MgSO4・7H2O 75 mg/L、CaCl2・2H2O 25 mg/L、KH2PO4 175 mg/L、NaCl 25 mg/L、FeCl3・6H2O 5 mg/L、H3BO3 2.86 mg/L、MnCl2・4H2O 1.86 mg/L、ZnSO4・7H2O 0.22 mg/L、Na2MoO4・2H2O 0.39 mg/L、CuSO4・5H2O 0.08 mg/L;Co(NO3)2・6H2O 0.05 mg/L。鱼腥藻与绿球藻的培养基为BG11培养基(Blue-Green Medium),其组分包括NaNO3 1 500 mg/L、K2HPO4 40 mg/L、MgSO4・7H2O 75 mg/L、CaCl2・2H2O 36 mg/L、柠檬酸6 mg/L、柠檬酸铁铵6 mg/L、Na2CO3 20 mg/L、H3BO3 2.86 mg/L、MnCl2・4H2O 1.86 mg/L、ZnSO4・7H2O 0.22 mg/L、Na2MoO4・2H2O 0.39 mg/L、CuSO4・5H2O 0.08 mg/L、Co(NO3)2・6H2O 0.05 mg/L。
小藻在光照培养箱(BDP-250CO2,上海百典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中进行试验,设置培养箱温度为(24±1)℃、光照强度为2 000 lx、光暗比为12∶12。试验所用处理污水取自合肥工业大学给排水实验室里SBR反应器的出水。
多莉于1996年7月出生在英国爱丁堡的罗斯林研究所。科学家称,它的诞生对干细胞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生物学和医学“开启了之前无法想象的可能性”。布鲁斯・怀特洛(Bruce Whitelaw)教授现在是罗斯林研究所的过渡主管,多莉羊诞生时他就已经在研究所里工作,并且直到今天还一直使用着当时获得的成果。
“克隆使基因靶向的方法得以应用,”怀特洛说,“现在我们已经在克隆技术基础上更进一步,使用非常高效的基因工程方法,直接应用于受精卵。利用DNA编辑技术,我们可以极其精确地改变动物基因组。我们将这一激动人心的方法应用于农场牲畜和家禽上,目标是获得更不易得病的动物。”
克隆羊多莉的名字来源于美国乡村音乐歌星多莉・帕顿(Dolly Parton),这位歌手胸部十分丰满,而多莉正是由乳腺细胞克隆而来,因此得名。在多莉诞生之后,科学界和公众中都引发了关于克隆的伦理学争论,特别是在有人宣称要进行人体克隆之后,争论变得愈加激烈。
多莉是277次克隆尝试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羊羔,它的遗传物质来自一只6岁的芬兰多赛特母绵羊。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从这只母绵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并将这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未受精的卵细胞中,后者的细胞核已经被移除。然后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发生融合,开始分裂并形成胚胎细胞。接着,科学家将胚胎细胞转移到另一只代孕母绵羊的子宫内,在那里进一步分化和发育。
多莉与一只名为大卫(David)的威尔士山地公羊进行了两次正常的,并产下4只羊羔。多莉后来患上了关节炎和病毒引起的肺部疾病。在兽医团队检查之后,罗斯林研究所认为它的健康问题过于严重,最终在2003年2月14日对它实施了安乐死。
有人认为,多莉是从一只已经6岁大的母绵羊体细胞克隆而来,因此出现了早衰的现象。多莉死去之后被制成标本,一直放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中陈列。如今距离多莉死去已经14年,但它的4个基因完全相同的克隆体依然生活在诺丁汉郊外。
黛比(Debbie)、丹妮丝(Denise)、戴安娜(Dianna)和黛西(Daisy)出生于2007年,都是用1996年克隆多莉的冷冻组织样品克隆出来的。它们都是研究克隆长期效应的实验项目的一部分。
这4只克隆羊被合称为“诺丁汉多莉”,如今已经10岁,相当于人类年龄的70岁。科学家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发现它们的身体状况保持得还相当不错。虽然已经如此高龄,但这些绵羊并没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关节病变的迹象。在这4只克隆羊中,黛比的衰老速度是最快的。它有几处关节出现了骨关节炎症状,但还不足以使它跛脚。
诺丁汉大学的凯文・辛克莱尔(Kevin Sinclair)教授主持了对这4只克隆羊的研究,他说:“在对多莉的早期研究中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整个过程的效率实在太低了。”
“你必须使用大量的卵细胞,并移植大量的胚胎,只为了获得一只克隆动物,”辛克莱尔说,“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克隆的效率已经有很大改进,因此这些问题不再像以前那么令人头疼了。”
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的严谨态度,论文当中引用的内容是可以查阅到的,也为同一研究的作者提供正确的阅读方向。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生物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参考欣赏。
生物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1]田兴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李斌,蒋步新,李化雨.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J].环境保护科学(第28卷),2002(4):49.
[3]高振宇,徐海根.中国――俄罗斯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4]杨建新.生物多样――人类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的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3(3):30.
[5]马克平,米湘成,魏伟,等.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6]徐海根,丁晖,吴军,等.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指标与进展[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4):289~293.
生物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李文华.中国的自然保护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4]宋朝枢.自然保护区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5]马克平.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J].生物多样性,2011,19(2):125~126.
生物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周子杨,黄先才,孟玲,谢桐洲,李保平;有机稻田埂植物上节肢动物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11年07期
[2].吴玉红,蔡青年,林超文,黄晶晶,程序;地埂植物篱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3].简永兴,李仁东,王建波,陈家宽;鄱阳湖滩地水生植物多样性调查及滩地植被的遥感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5期
[4].官昭瑛,何莹,安玉蓉,蔡吉花,童晓立;外来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摄食功能群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11期
[5].魏彦昌,吴炳方,张喜旺,杜鑫;生物多样性遥感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9期
[6].岳天祥;生物多样性遥感研究方法浅议[J];生物多样性;2000年03期
[7].徐文婷,吴炳方;遥感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的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8].郭中伟,李典谟,甘雅玲;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遥感评估[J];生态学报;2001年08期
[9].方彬,陈波,张元;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尺度选择及制图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6期
[10].黎道洪,罗蓉;贵州和尚洞不同光带内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多样性及分布研究[J];中国岩溶;1999年02期
[11].刘红,袁兴中;曲阜孔林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12].金翠霞,吴亚,王冬兰;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J];昆虫学报;1990年03期
[13].朱巽,袁金荣,林仲桂,朱雅安;衡阳盆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4期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讨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治 宜宾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张掖市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 园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小城镇人居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讨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范围和措施探讨 湿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的探讨 论沙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分析 生物多样性――淡水的保护神? 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的构建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企业路径 浅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用影像保护生物多样性 浅谈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基于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6]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03-27)[2013-05-27]..
[8] 熊继宁.系统法学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9] 张国庆.系统企业学[EB/OL].(2013-05-21)[2013-05-27]..
[13]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5-246.
[14]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M/OL].(2012-05-25)[2013-05-27]..
[15]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3-05-27]..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人居环境 绿化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其不可估量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价值是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在维持全球和区域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境丧失和片断化、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致使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之一。
2 小城镇人居环境及其功能
小城镇人居环境,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小城镇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也可广义的理解为小城镇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包括小城镇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和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逐步失衡的演变过程,随着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扩张,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加剧衰退,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正处于持续恶化之中。从小城镇自身的特点分析来看,小城镇人居环境具有多元性和局限性,小城镇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其人居环境的这两个特性,它们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环境问题,其质量好坏不仅影响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小城镇乃至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它从属于生态环境,并对整个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创造其聚居环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类生活和行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各种类型的建筑、街区、城镇等等,既是一个庞杂的聚居系统,又是构成各层次环境的基本内容。
3 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环境与自然资产”中具有生命意义的组成部分,它与人类共同组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作为一个等级系统,包含多个层次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生物多样性有益于物种间遗传基因的交换,增加对小城镇人居环境适应的物种,提高了小城镇绿色环境的稳定性和景观异质性。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改变人对自然的传统索取方式,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的伦理观深入人心,从而保证小城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构建和谐小城镇人居环境首先考虑的问题 [1]。
4 小城镇人居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小城镇原生生境消失和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伴随着小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楼群、混凝土地面逐渐取代了小城镇原有的自然生境、景观。小城镇化导致生态系统的碎化,变为孤立的“岛屿”,气温、湿度、风力和光照等小气候都产生质的剧烈变化,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原先生长良好的许多物种由于环境的筛选作用消失,或遗留种群的数量较小、分布区狭窄,环境随机性逐渐发生作用。随着生物入侵利用了剩余资源,占据大量的有效资源空间,进一步恶化了其他生物的栖息环境,加剧了种群的衰退和灭绝过程,导致了小城镇生物多样性的剧烈减少。
4.2 小城镇污染物等系统胁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小城镇发展产生的“热岛”效应、混凝土地面不透水性造成土壤干旱、板结以及环境污染物等系统胁迫都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和群落的生态过程,尤其是小城镇工农业产生的废水、废物、酸雨和大气污染物对生物生存有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小城镇污染物对生物本身产生直接伤害和生理伤害,影响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致使生长势减弱乃至死亡,从而导致种群的减少,甚至灭绝;另一方面,污染物也能通过毒化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间接对生物造成伤害,导致群落结构简单化、物种多样性丧失和原生生物多样性降低。
5 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小城镇生态绿色网络,构建小城镇人居环境
正确认识自然对人的意义,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天然纽带关系,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贯彻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原则,以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基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在“以人为本”的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原则下,尊重生态系统自身固有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运行规律,克服狭隘的人类中心论,适当的从物种的保存、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完善、稳定出发,主动适应、调整和完善自然界及其过程,使人居环境建设与小城镇自然保护协调发展。
小城镇人居环境绿化的目的是植物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而生态功能的发挥是靠植物来完成的。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和土壤差异大,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但是我国小城镇绿化树种普遍缺乏地域特色和变化,制约了环境绿化的水平和效果。植物作为小城镇人居环境绿化的主体,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通过改善群落内部环境,提倡多层次、多品种、多形式的复层绿化,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同时重视植物配置,借鉴地带性自然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重视抗逆性和适应性的试验,根据种间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筛选,引进和培育栽培变种,丰富适应性植物种类;进一步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构筑和拓展生态环境,在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遵循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突出个性特征与特色,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丰富林下植物,增加群落物种组成,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绿视率,形成疏密有度、障透有序和高低错落的群落层次结构以及丰富的色相和季相,使小城镇人居环境绿化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
作为软质景观,环境绿化就是人居空间的柔化剂。生物多样性能够使人居环境绿化在形态、色彩和风格上不断发生变化,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依靠多样的植物及配置模式,丰富人居环境中的绿地景观,使其在结构、功能和时间等方面充满变化,增强艺术效果,软化小城镇建筑群的轮廓线,使整个小城镇变得生动起来。利用河流、高压输电线路和道路等,在小城镇各绿地斑块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尤其在影响生物群体的重要地段和关键点修建绿色廊道(corridor)和“暂息地”(stepping stone),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与连通性,确保合理的绿带宽度。总之,在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人居绿地系统应保证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少小城镇间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面,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改善生物群体的遗传交换条件,创造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环境[2]。
保护小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是小城镇环境绿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小城镇生态系统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与全体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同时通过立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中[3]。
6 小城镇环境绿化中增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绿化建设要按照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及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绿色植物为特征,以城乡一体化为理念进行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增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6.1 合理规划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当今小城镇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狭小的乡镇街道,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绿化建设要从整个地域的角度着手,把小城镇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扩大对绿地的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大力保护和发展自然、近自然模式,提高小城镇人居环境中绿地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6.2 加强小城镇环境绿化的特色性建设。各小城镇及小城镇各部位的环境条件都不尽相同,绿化有很高的异域性。保护和推广优良乡土树种,本地植物往往能体现本地景观特色,最适合本地生长条件,也比较容易达到景观的稳定性,符合适地适树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
6.3 合理建设动植物园。公园建设是小城镇人居环境绿化的重中之重,选择特有、珍贵和有发展前途的植物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合理配置,以保护原有的生态资源作为前提条件,设计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公园,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同时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和普及作用。
6.4 注重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小城镇中的各种水体,形成了小城镇中有独特功能的湿地生境,它不但有调节小城镇微气候、水体的过滤和自洁作用,也是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栖息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生物多样性。这些湿地环境,往往在小城镇化进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是小城镇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
6.5 合理引进外来植物和古树名木的栽植。为了提升小城镇形象,环境绿化中对绿色景观的美化艺术效果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外来植物的引种和古树名木的栽培。合理的引种栽培植物的丰富度,也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的异地保护。但与此同时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也有负面影响,或耗时耗资或生物侵害,应当合理引进。
7 结语
在小城镇人居环境中保持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保护的同时,在数量和层次上要不断深入的改善目前我国小城镇中的人居环境。通过增加绿色的人居游憩空间和生物多样性,对于改变小城镇中出现的小气候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优美、和谐的小城镇人居环境应当作为其他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借鉴,共同构建起小城镇人居环境中的绿色长城。
参考文献
[1] 刘跃建.城市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四川林业科技,2006(2):54-56.
根据联合国大会第a/res/55/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200*年5月22日是日期变更后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
请各地环保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纪念活动,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现将《国家环保总局20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纪念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供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环保总局20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纪念活动方案
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2001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确定为“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为了做好宣传纪念活动,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根据2001年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制订此方案。
一、举办外来物种管理研讨会
1、时间:2001年5月21-22日
2、地点:珠海
3、主要议题:
(1)世界外来物种的现状和经济利弊分析;
(2)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对策;
(4)外来物种引入的指导原则;
(5)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国际协议和政策探讨;
(6)引进外来物种与加入wto的关系;
(7)中国外来物种引入现状、案例、影响和对策;
(8)中国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探讨。
4、参加人员:有关部门、研究机构的有关人员、国际专家。
二、媒体宣传
1、报纸宣传
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
形式:由管理部门领导和专家撰写文章。
内容:生物多样性基本知识,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对策等。
2、电视宣传
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形式:专家访谈、播发宣传资料片。
内容: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等。
三、组织地方开展宣传活动
1、通知地方环保局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已改期,要求地方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纪念活动。
2、为地方开展活动提供指导,提供有关背景和有关宣传材料。
四、生物安全培训班
1、时间:200*年5月14-17日
2、地点:南京
(一)资产的两重性 森林生物样性资产由森林生物资产(包括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资产)构成。森林生物资产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转化是指导致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质量(遗传价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层、纤维强度)或数量(重量、立方米、纤维的长度或直径)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化、生产、繁殖的过程,从转化的机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主要靠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转化能力实现其再生和转化。林业生产活动只起“催化剂”作用,会经常出现数量不减反增的现象。因此,对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应定期地结合评估,以评估促进核算。
(二)价值的多元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这一综合地域类型中所呈现出来的生物多样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类(国家环保局,1998)。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又可分为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态功能的价值;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支付意愿;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张颖,2002)。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确认与计量的困难与复杂性。森林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密切相关,其所体现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当代人提供直接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人类及将来所创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价值,所展现的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资产的整体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动植物产品来源时,释放的是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态效益资源的时候,释放的是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两者的结合点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同一载体。森林生态资产不能脱离森林生物资产而独立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其价值的形成、消费和补偿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资产在其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增减变动过程中,森林无形资产也相应地发生变动,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地会发生变化。因而在对森林有形资产的价值确认和计量中,也要相应地对森林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确认与计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相对稀缺的,这不仅表现在天然存量方面,还表现在生成率方面。同时,地球上生物物种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因而各物种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产生了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体现在会计上是必须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五)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它超越了进行森林经营活动的林业行业以外的外部,即不通过市场机制反映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主要是一种无形效用,不能贮藏和移动,生产者难以对其控制,即无法迫使受益者偿付了补偿费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态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态效益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时,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中的生态资产一般不存在市场,所以应更多地考虑非市场价值的计价,实现对其生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分类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确认是指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作为一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记入会计载体的过程。会计确认的核心是选择合理的会计确认标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要能够作为一项资产加以确认,应当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会计确认从上讲要同时满足四项标准:(1)可定义性。我国《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给出的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最本质特征。森林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药用、食用、纤维、芳香油等)和野生植物资源(如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等)。作为林业经营组织来讲,一旦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其所拥有或控制就能为它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净现金流入。因此,它们符合确认的第一个条件——资产的定义。(2)可计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可以通过现有多种计量属性选择达到对其计量的目的,但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自身的特殊性,其计量比较复杂。同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定价主要通过对其价格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从长远来看,随着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做到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合理计量。(3)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于富生等,2000)。显然,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计量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存量和流量信息,从而会影响到他们为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所采取的宏观或微观的经济决策。(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会计信息给予充分信赖。“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真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核心标志。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计量结果,可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林业经营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的实物量与价值量,足以使决策者信赖。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分类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类标准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是按存在形态分。按存在形态可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分为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和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是指森林中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栖息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个体基因,包括林木资产、林副产品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因此森林生物资产是一种有形资产。森林生物资产在价值层次上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价值和基因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主要表现的是直接使用价值。森林生态资产是指森林生态效益所形成的资产,包括有机物质的生产、的固定、的释放、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水土保持、净化污染物等。森林生态资产在价值层次上表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在价值总额中表现的主要是间接使用价值和和部分直接使用价值(如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此外森林生物多样性所表现出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也归属于森林生态资产。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核算在实践中的 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目前主要可侧重于森林物种多样性价值方面的核算,特别是其中植物和动物多样性价值的核算。虽然森林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但目前人们对每个层次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相对而言,物种多样性最明显也最容易测定。而森林遗传基因多样性多发生在分子水平上,它主要包括染色体的多态性、蛋白质的多态性和核酸的多态性三个方面。就目前人们的手段和认识水平看,要做到完全掌握森林中有机体,即动植物和微生物的DNA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及其结构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定比遗传多样性的测定更困难,因为系统的边界都是模糊的。同时,对于物种多样性,也部分受到研究手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测定与确定比较困难,所以物种多样性目前主要着重于植物与动物多样性的测定,特别是其中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脊椎动物。因此,一般来讲,目前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核算主要是以物种多样性中的植物与动物价值的核算为代表,暂不考虑基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的核算。
三、森林生态效益的会计确认
(一)森林生态效益的概念及特征 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就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其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外在经济性。外在经济性在林业中是最普遍的现象。当森林生物多样性发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和保护物种及基因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益的时候,这种生态效益却被非林业经营部门乃至全社会无偿地享用,而不必为此付出相应的费用。(2)非减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效益的发挥,意味着森林生物资产的减少。而森林生态效益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减少森林生态资产。(3)模糊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效益随着木材、蘑菇、动物毛皮等的出售而实现,并可用货币直接计量。但森林生态效益没有物质载体,无法对其效益进行准确的计量,只能通过估计来反映。因此,森林生态效益的确定具有模糊性。
(二)森林生态效益的确认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林业会计中核算的收益部分只是对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进行确认,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效益外在性不予确认,使得大量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游离于会计循环之外,严重阻碍了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效益的发挥,危及了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因此,作为林业经营组织必须考虑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外部产生的,会计上应反映这一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将森林生态效益外在经济性作为收入要素纳入核算体系(温作民,2003),从而进一步转化为林业经营组织的环境效益,真实地评价其业绩。根据财务会计的收入定义,收入是一种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显然,森林生态效益外在性部分并没有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传统财务会计确认收入的流入和流出概念不能满足将森林生态效益完整地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要将森林生态效益作为收入要素纳入会计系统,其确认可以根据其标准进行:(1)符合定义。符合森林生态效益定义,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间接效益,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出来的效用。(2)可计量性。据有关部门测算,森林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森林生态效益每年都要进行准确的核算。(3)相关性。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提供了关于森林生物多样性非木材价值的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和决策者对森林生态功能重要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可以为林业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或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与准则提供依据,适应新时期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4)可靠性。模糊性虽然增加了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的难度,但是只要是估计的合理,仍然具有可靠性。因此,凡是符合森林生态效益的定义,能够用货币计量,并且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森林生态资产所释放的效用,都可确认为森林生态效益。
四、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
(一)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尺度 计量包括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就货币计量而言,其计量单位笼统地讲就是货币,由于货币能把经济业务全面、综合地反映出来,所以货币成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应同时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种形式。这主要是由森林生物多样资产的特点和森林生态效益的特点决定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两重性、价值的多无性、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以及森林生态效益的外在经济性、模糊性等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对其价值计量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即使它们的价值通过一定的得以计量,但在其计量结果的公众认可度上仍存有争议。因此,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完全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为了满足提供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会计信息,使其具有较强的可理解性,应当尽可能多地考虑运用非货币计量尺度。在非货币计量形式中,可同时使用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多种形式。运用货币计量形成一些财务指标,运用非货币计量则会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和文字说明等,从而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 以成本为基础计量是一项广为流行的会计惯例。对于一般实体资产来讲,在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较小的情况下,其历史成本与其价值的差异是较小的。然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一项特殊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却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一个致命弱点,这主要是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大部分是由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由自然力和人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它们往往没有或只有较低的历史成本。另外,它们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动力的,其价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在变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暂时相对固定其价值。因此,如果仅按目前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来计量,它们的价值计量会偏低,违背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原则,不能达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计量属性,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而应包括面向市场、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会计计量属性,从狭义上看,其表现形式有: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历史成本固然可以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有时为了管理或决策上的需要,要求会计可以提供以公允价值反映的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另外,象森林生态资产一类的历史成本原本就没有,用公允价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它们的真实价值。在这些情况下,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计量也是可行的。当然,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公允价值的确定避免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怎样提高和增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是一项需要进一步的课题。从目前我国会计现实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尚不具备(张心灵等,2004),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可以选择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之以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具体计量时,应分别不同资产及不同阶段加以考虑。森林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应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森林生态资产的初始确认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森林生物资产及森林生态资产报表日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可以通过如实际市场价法、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替代花费法、机会成本法或条件价值法等,对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进行评估取得。从发展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流(黄世忠,1997),那么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将来应主要选择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即采用“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模式。
[]
[1] 国家环保局:《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年版。
[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4] 温作民:《环境外在性的会计核算》,《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11期。
[5] 于富生、黎来芳:《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上海会计》2000年第8期。
[6] 岳上植:《森林资产的特殊性及其确认与计量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