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正是基于系统内各要素有机作用、协同进化所取得的成果总和。它汇集了人们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以全面整合的方式展现了新型文明的特质、面貌与风采。生态文明是由生态系统生产成果的总和构成。任何社会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生态文明。”[2]因此,我国“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的发展战略,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现代文明,对生态文明地位和意义进行了深刻和精辟的阐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突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也系统地简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这是一项整体性工程,技术的发展即可以获取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机。科技创新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关系的系统科学分析
文明本身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文明的的复合体。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向人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必须改变西方国家的老路,“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战略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实践途径。从系统科学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系统科学的出现揭示了世界的全新图景,系统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生物学、通讯技术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随之发展起来的控制论和信息论研究系统的控制与反馈、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混沌理论等系统自组织理论揭示系统的演化机制和规律。甚至人们把系统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等看作是现代科学革命的先导。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由此也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科技创新也必然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3]
“现代科学技术在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方面则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处理当前的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需要更多更好的新型技术。目前,国际国内广泛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科学技术进行固体、水、大气污染的治理。”[4]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都在争夺科技制高点。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还要依靠科技创新。随着经济全面化的深入发展,科技对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越来越表现它的不可替代性。“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最高追求引导科技创新生态化的转型,以适应和推动自然、经济与社会复杂系统协同演进。人类社会整体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在当代演化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现实因素。”[5]
“科技创新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解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科技观,更多包含了人与自然对抗的思想理念,自然在人类眼中是一个征服的对象,人们似乎忘了自身也是自然的一员,在不断的所谓的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大地异化了。而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科技创新则更多地蕴含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并进,共荣共生的思想,要求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重新复归于自然,总之,以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科技创新是对工业文明的科技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注重环保与生态。”[6]系统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它组织,系统需要通过外部的力量和因素组织自身,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二是自组织,系统的发展演变都有其内因,内因就是自组织的因素、自组织机制,通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达到有序运行。生态文明这一系统是两种组织形式的合成,既是自组织的结果,也有他组织的形式。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系统自组织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发挥人们的创新能力,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协调发展,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进步。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向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科技创新在相关产业上的应用所产生的前向、后向、旁侧的扩散和渗透效应,大大地促进了劳动分工,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从而也使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差异。”[7]
3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由此形成的生态系统要素的多样性特点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果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为了保护环境不去发展也可取,寻求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协调、有序发展对于建设创新性国家尤为重要。要实现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的生态化为目标。“经济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为前提的,而自然界接受经济发展过程中向自然排放废弃物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生态二者之间的矛盾。第一,可促进经济增长,并在不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为经济系统提供发展的资源和能力。高新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现代高新技术,可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供应短缺的矛盾。第二,可促进经济系统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由粗放型、资源型、劳力型经济向集约型、生态型、知识型经济转化。我国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从而造成“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实施技术创新生态化战略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步伐,推进我国关键技术创新和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三,可推进各地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技术创新,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中的工艺流程,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与竞争力,带动低碳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推动生态文明社会更好更快建立的坚实有力的技术保障。”[8]
经济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保障。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新加坡新市镇;榜鹅新镇;集约用地
1 我国城市土地开发需要由粗放低效向高效集约转变
目前,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国家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大战略任务。其中,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方面,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成为核心内容。
2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典范――新加坡
新加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初期时还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整个国家贫穷脏乱、住房严重短缺。在这种形势下,政府组建了专门解决国民居住需求的建屋发展局,负责公共住房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其规划部门借鉴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新镇、小区理论与模式进行调整、改善与深化,拟定了新镇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新镇规划、建设体系。建屋发展局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公共组屋,并通过新镇的建设来发展组屋,解决居民房屋问题。
1971年,新加坡进行了第一版的概念规划,其南部以市中心和裕廊工业区为主,中北部则规划了早期的新市镇群。新市镇主要在围绕在淡滨尼高速公路两侧布局,依托快速公交体系与工业区和市中心联系。
从1965年第一个建设的大巴窑新镇,到后面陆续建设的宏茂桥新镇、淡滨尼新镇和榜鹅新镇等,新加坡至今为止已建设23个新市镇,很好的解决了国民住房问题,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典范。
3 新加坡21世纪新市镇――榜鹅新镇
3.1 榜鹅新镇概况
榜鹅新镇位于新加坡东北部,东西临河,北面滨海,南面以快速公路为界,总用地面积为9.57约平方公里左右。榜鹅新镇通过淡济尼快速公路、地铁东北线与新加坡的中心区联系。
榜鹅新镇是新加坡在二十一世纪新镇计划下建设的第一个新城镇,于1996年正式启动建设,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后能提供约9万个住宅单位和相应的商业、社会、娱乐休闲设施,共约30万人口居住生活,建设“生态镇”。
3.2 榜鹅新镇规划建设的两点核心思路
3.2.1 采用“21世纪模式”:“新镇-街坊”两级结构新模式。新加坡新镇空间层级结构的至目前为止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最初1960年代的“新镇-邻里”两级结构、197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镇-邻里-组团”三级结构和21世纪的“新镇-街坊”两级结构模式。前2个阶段空间层级结构的新市镇建设与“居者有其屋”计划制度体系紧密相连,在1990年代以前完成了解决了国民住房短缺问题的历史重任。而伴随着新加坡由第三世界国家进入第一世界国家后,新镇的目标则转变为注重通过提升品质、突出特色,来改善大部分国民的生活居住质量,“新镇-街坊”两级结构的“21世纪模式”也相应提出。“21世纪模式”旨在为国民建立一个更理想的家园和社区,着眼于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居住、娱乐、商业、工业及其土地利用的合理分配,强调通过城市环境的重塑与改善来创造一种更完整的生活方式。
“街坊”是小区与邻里的变体,是新镇基本的规划单元,规模为1200~2800户,并有0.4~0.7公顷左右的开放绿地作为居住单元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结构体现为更紧凑的发展、更高的容积率(住宅地块净容积率为3.0~3.5)和更高的高度(住宅层数约为18层或以上),将学校、图书馆和教堂等公共设施进行集中布置,将学校操场等活动设施开放给社区居民共同使用。这些街坊主要以站点密集的轻轨进行连接(轻轨站点间距300~350m),将住宅与教育、购物、娱乐功能串联起来。
3.2.2 采用新型TOD开发:在传统的“地铁+公交”基础上,增加“地铁+轻轨”的组合。一般新镇内部主要依赖常规公共交通,形成“地铁+公交”的组合,实现TOD开发。榜鹅新城通过地铁东北线快与南部的新加坡中心城区快速联系,大大缩短了通勤距离。同时,榜鹅新镇也通过南侧的淡滨尼高速公路与新加坡的高速路网相连通,为居民的出行提供常规公交和机动车交通选择。
然而,为了使榜鹅新镇内的居民能够尽快抵达新镇内部的各个居住组团和公共中心区,榜鹅新镇则在传统“地铁+公交”基础上,增加了新镇内部的高架轻轨系统,使得新镇内部形成复合型的公共交通体系,新镇内各个居住组团与地铁站点、主要公交枢纽、新镇公共中心的联系大大加强。这种大晕量、高密度站点布置的轻轨交通系统结合常规的地铁和方式是21世纪新镇模式在交通方面的最大特点。
4 总结与思考:新加坡新市镇建设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进行了五十多年的新市镇建设,并在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稠密的挑战下成功地解决了其国民居住问题。其新市镇在传统的规模结构、TOD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公共配套、公共开敞空间组织等内容在国内学界已有诸多研究。而以榜鹅新镇为代表的“21世纪模式”新市镇在新镇内部层面的“新镇-街坊”两级结构新模式、“地铁+轻轨+公交”的复合型TOD开发模式等突出特点,值得我国城市在新城开发或城市更新中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茂林.新加坡新镇规划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2009(8).
[2]胡昊.从榜鹅镇看新加坡二十一世纪新镇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2(2).
[关键词]古城堡遗址;保护传承;创新开发
一、平凉古城堡遗址分布简述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平凉“当陇山之口,距六盘之险”,是古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东部重镇,境内有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诞生地古成纪,黄帝问道广成子崆峒山,也有闻名遐迩的泾川王母宫,周文王伐密祭天的古灵台等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其中代表不同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古城堡遗址有30多座,现将分布在各县(区)的主要古城堡遗址简述如下。
成纪古城,享有“人类开元第一城”的美誉。成纪是传说中伏羲、女娲的诞生地。据《世本》载:“赤光照室之夜,雄皇成纪之辰。”(1)《帝王世纪》载:“伏羲孕十二年而生,故伏羲降生地名成纪。”(2)可见,成纪名称的来历都与伏羲氏的传说有关。西汉初属陇西郡,北宋又移上镇(今天水市)。《水经注・渭水》曰:“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庖羲所生之处,汉以为天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另据《后汉书・隗嚣传》注云:“成纪,县名,故城在今秦州陇城县西北。”(3)陇城,即汉略阳道,隋改名陇城,地点在今秦安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陇城镇。可见,北魏以前成纪城的地理位置在成纪水流域。成纪水即今治平河(又名南河),发源于通渭县义岗乡,全长约100公里,流经寺至、陇川三乡后进入静宁县界,在静宁流经长约55公里,经新店、治平、李店三乡,于仁大乡汇入瓦亭水(今葫芦河)。据考证,今天治平河的实际水道,与郦氏所述成纪水相符,最早的成纪在今静宁县治平川的古成纪水旁,正如魏晋贤先生所说:“古成纪在静宁这个结论,久为学人共识。”。
成纪古城遗址内文化堆积层深厚,叠压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上,基本呈正方形,总面积25万平方米,今存约14万平方米,边长约490米,西、南两面城垣因河水冲刷早已塌陷,有一部分现为河滩农田,东、北两面现存部分城墙,基厚12米,顶宽1.5―2米,夯土层14―18厘米。夯土中夹杂着大量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陶片及汉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内外还发现有大量秦汉时期的板瓦、筒瓦、回纹砖和陶器残片,城外四周有秦汉墓葬众多,曾出土了大量多饰有双云纹、单云纹、葵花纹的瓦当,有的还发现刻有“长乐未央”或“帛美禾大”等字样。(4)另外,城址内还曾发现有似筒形的5口水井,对两口进行清理后,测量井深12米。一口井底有战国和汉代时期的陶罐残片和大概是井废后填充的汉瓦片等杂物;另一口可能是废弃后被一座西汉墓覆盖。从大量的城址遗物推断,古城应建于战国时秦统辖时期。
密须古城,即古灵台遗址。《大明一统志》载:“隋析灵台县,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义。”史载,密须是黄帝的后裔,很早就在泾、渭河之间的土地上生活,后来成为号令泾水一方的氏族方国,《诗经・大雅・皇矣》云:“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俎共。”以致引起文王的愤怒,于是“爰整其旅”“明年,伐密须”。《史记正义》曰:“阴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其东接县城,即古须密国。”(5)最终灭了密须。这一事实,在1977年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凤雏西周甲组宫殿基址11号窖穴中清理出的周初甲骨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6)而且结合夏商周断代工程推算的最新成果,可以断定文王伐密所筑灵台应在公元前1057年,文王先后两次伐密和伐崇并筑灵台。《诗经・大雅・灵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政之,不日不成。经始勿亟,庶民子来。”(7)可见,文王筑灵台是顺应民意之举。
密须古城遗址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达奚河岸二、三级台地上。遗址东一公里处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据《民国旧志・灵台专集》载,1928年县南城塌陷,无土复筑,加之驻军占地修建营房,当局计划掘灵台故址,遂被夷为平地。台下出土周代的祭器数件,但均已遗失。后来为了观光所需,又加以修缮,但在“”中灵台有被当做“四旧”被拆除。1984年,又从旧址前移于断面之下重修灵台,依崖拔地起建,底筑基台,上面树立四层楼体,顶建仿古殿堂,里面供奉文王塑像,通高78尺、周长288尺,古朴典雅。192方各种修缮旧碑,铭记着古灵台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变迁。(8)
长武古城,位于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村泾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临泾河,东、西两面是深沟,南面是人工开辟的断面。城址有内外城,内城呈“吕”字形,是夯土所筑。内城东、西墙长均约1200米,北墙长约1000米,南墙长950米。现存墙高为3.5米,墙基厚12米,夯土层厚8-10厘米,从痕迹来看,是用圆形的夯具所筑。城南墙外有人工城壕遗迹。城内还有数条暗渠引入城外泉水,且为竖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战国时期的提梁铜壶、汉代铜鼎、唐代造像及瓷碗、牌饰、弩机等,城址东南还发现有铜矿石、铜渣。
泾阳古城,位于崆峒区安国乡油坊庄村的颉河北岸100米的二级台地上。遗址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南北宽约200米,东西长约800米,城址内地表存有大量汉代绳纹瓦片和陶片以及铜簇等遗物。在城垣断层中夹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的筒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六年(前301)“泾阳君质于齐”,(9)应是以地名封君,《括地志》记:“乌氏县,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汉书・地理志》记,安定郡领21县,泾阳、朝那等排在“乌氏”(10)之前,有学者认为排列顺序系以置县先后为准的,所以泾阳应是战国时代秦所置县。现定为西汉置县遗址。
庄浪古城,位于庄浪县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汉时在这里设受渠亭,唐称结公城。蒙古太宗时在此设庄浪路治所,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城“周围一里一百七十步”,时设东、南、北三门。南门名镇远,北门名拱极。明成化五年(1469年),城周长扩至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年)于南门建城楼,至清康熙五年(1660年),城的南北垣先后塌陷。乾隆三十三年(1694年)整修时增筑瓮城,改南门偏向东,名朝阳,北门名迎恩,各修二层城楼。现旧城垣尚有残迹,附近有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
潘原古城,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北依山岭,南临泾水,西靠小路河。遗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宽约500米,东西长1500米。残墙厚6米,夯土层为9-11米,夯窝圆形。墙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汉时的陶片。遗址内砖头瓦砾堆积甚厚,多为汉、唐、宋代物,间有子母砖。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经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飞天、三世佛、经变等佛经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镌有“景明四年”字样,“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号,“四年”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遗址内曾出土数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时“熙宁”和徽宗时“崇宁”铜币。古城始建于西汉,后经北魏阴,至唐时为潘原县城。
石门堡,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与万泉乡交界处石门口东南小湾村西侧山巅。《水经注》载:水洛水“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此地“山石如门,其路斩截”,故名。清乾隆《静宁州志》记为“石门高山堡”。古堡筑于1087年,为水洛城所辖二堡之一。遗址呈椭圆形,东墙残留30米,内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残高8米。遗址内有齐家文化灰层灰坑。
胡谷堡,位于崆峒区安国乡土桥村北颉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东西长429米,宽319米,墙基厚21米,夯土层为10-12厘米。现存残墙高15米。原有东、南、西三门。遗址内散见瓦片、瓷片多为宋代遗物。
二、平凉古城堡遗址的保护措施
众多的古城堡遗址昭示着平凉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平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古城大多是由夯土筑就,饱经风蚀雨侵,目前尚存的也只是些断壁残垣,为了合理的开发这些土遗址资源,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才能持续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因为对文化遗产的过度或是超载开发,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的破坏,正如徐新民所说:“在遗产受到诸多破坏因素中,旅游业开发破坏位居第一位。人们对文化遗产破坏的指责中,最大的批评指向是对遗产进行过度超载的经济开发。”(11)平凉古城堡遗址主要是土遗址,保护时间较晚,破坏严重。因此,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期,更应该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合理地保护这些文化遗址。
一要深入调查,彻底摸清平凉古城堡遗址的现状和可开发利用的程度。然后,向民众宣传这些历史遗迹的价值和保护开发的意义,加强教育,增强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将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丰富地方文化生活,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式,新途径。
三要建立健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永久的保护,才能保证对其可持续开发。
四要对一些残存的古城遗址进行墙体加固和围护,树碑立传,尽量保留其完整的文化层,对一些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的,更要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郝艳芬指出“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开发原则”(12)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进一步调整旅游产业布局,优化配置文化旅游资源。建立不同的旅游文化区域,打造旅游文化品牌。(13)平凉古城堡遗址就有其本身的地域特色,这也是本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平凉古城堡遗址的开发意义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北宋时期,在陇右南道东段北线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经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称为中线。(14)平凉是古丝绸之路甘肃东段的重要重镇,众多的古城堡遗址是当时经济文化繁荣辉煌的集中体现,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这些资源,将在以丝绸之路文化带和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历史文化区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城堡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是将文化产业转化为商品的根本途径,以文化资源为招牌,开拓旅游经济领域,发展地方经济。正如阮仪三所说,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种提升和增值”。(15)
第一,对古城堡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索。
第二,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可以繁荣地方经济为建设文化大省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将古城堡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对探索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平凉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俗民族文化,古城堡遗址各具特色、是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有利见证,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些文明符号的象征,有利于民族团结。
平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大有作为,而对平凉古城堡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是实施这一重大举措的重要方面。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特色文化名市。
注释:
(1)(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张澍集补注本・氏姓篇》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81―82页。
(2)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65版,第513页。
(4)平凉市地区编纂委员会:《平凉地区志》(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06页。
(5)(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8页。
(6)甘成福:《平凉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7)宋元人注:《四书五经?诗经?大雅?灵台》,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28页。
(8)甘成福:《平凉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189页。
(9)(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0页。
(10)(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5页。
(11)徐新民:保护整体性是大遗址的根本,《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3期。
(12)郝艳芬:浅谈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山西建筑》,2005年第2期,第24页。
(13)李勇锋:简论丝绸之路甘肃段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2009年第8期,第39页。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化;设计原则;施工
1.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风景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所发挥着重要作用。园林绿化工程营造了美的景观,改善了生活居住的环境,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园林的设计与施工是其中重要的两部分。笔者简述了风景园林绿化的重要性,总结了风景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并就施工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2.风景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1)风景园林绿化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更对自然环境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
(2)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他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派生的经济效益等。
(3)城郊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环境的园林绿地,可为植物、动物、鸟类、微生物等提供适生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
(4)风景园林绿化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本国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行为道德。
3.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城市绿化结构很是简单,没能强调植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特点。第一,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采用植被种类多样,但营造出来的景观单调乏味,缺少生机盎然的景象,更没有体现出园林更深层次的艺术气息。第二,就是选用植被种类较少,绿化结构简单,植被比例搭配不协调,基本上是一种树木占据一大片区域,色彩极其单调,没能体现多样性的特点,当然就谈不上美化的效果了。
园林生态环境能耗较高,没能体现环保的特点,这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遇到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一味地强调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严重破坏了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绿化的先天不足,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已经相当恶劣。现在的城市园林绿化想要扭转这种形式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其次,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一味强调美观,忽略园林的生态效益。最后,因为铺设草坪简单、成本低,很多园林设计中草坪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这样的园林缺乏观赏性和生态效益。相关数据显示,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与10m2乔灌草合理搭配的生态效益持平。以上因素,造成了城市绿化的结构简单,生态效益低下,能耗较高。
4.风景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
4.1 功能性园路不仅是二维平面的几何构成,而更多的考虑其功能性,即满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是使用便捷性,如步石间的距离若不合理,使用时则较整脚。如成年人的步幅为50 cm左右,游步道的设计施工以此为依据设置石板更为合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设计中应避免使用光面材料。
4.2 艺术性美学感受对于普通受众而言,往往是其对景观评判的直接标谁,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否则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景观的艺术美感显得尤为重要。
4.3 文脉性尊重地域文脉、延续地域文脉是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某地景观营造了现代社会中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园林文化,运用现代的水泥、钢板、玻璃等材料来着力表现中国古代山水园的意境美,并运用竹、荷、水、桥、榭、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构成,达到了景中有景、意外有意的中国园林特色,延续了中国人心理文脉的继承感。
4.4 经济性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中应尽量使用本土植物,以降低造价及养护费用,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加以推广。
4.5 可持续性应引进多方参与制度,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可持续性不仅意味着技术上的解决办法和对设计项目中问题的回应。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关于在个体与物种之间资源的分配,因此是基于公平的论述。
风景园林师必须致力于这个根本性公正问题。而公众能有效地对领导者和设计者这2个主体进行制约,形成合理的公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模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平衡各种使用者的需求,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公众的参与能集思广益,使决策更为科学,增强设计项目的可操作性,避免设计师陷入形式的自我陶醉之中。
5.风景园林绿化的施工
5.1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需做到:①明确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制定出一套完善、科学、适用性强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制度。②大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推广和宣传,使其成为行业内基本认可的基本管理制度之一。③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组织模式的更新与完善,对于质量管理人员的聘用一定要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择,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要合理、充足,既要满足工作的需求,又要防止管理部门人员的闲置。④园林工程行业要加强对于质量管理与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不断对现行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紧跟时展与行业创新的步伐,保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5.2 严格审核工程设计图纸风景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施工与验收的主要依据,其设计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景观效果。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应从设计阶段抓起,管理人员要在对工程项目所在地区各项自然、生态、经济、地形条件进行全面统计与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整体功能需求与各项设施的具体布局,以审核工程设计图纸。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图纸的审核仅依靠工程管理部门是难以全面完成的,工程管理部门还要邀请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设计图纸审核工作,最终以科学、合理、客观的方法理解该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和有待修改与完善之处,确保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最优化。
5.3 施工前准备施工前制定适宜的施工作业方案,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专项攻关。由于园林工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交叉的特点,重点抓住关键的作业环节,如钢结构异形加工、土工膜焊接防漏等专业环节,则需借助外力完成。最大效率地发挥有限资源,力求使每个环节做精做细,做到质量保证、成本最低,以达到创优目标,避免为达创优目标而一味提高成本的做法。
5.4 确保施工质量应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各分项工程符合质量标准,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通过各工序来完成。由于工程质量在工序中创造,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时,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只有每道工序都符合质量要求,整个绿化工程才能符合质量要求。
土方工程主要控制为土壤质量和土方造型2个方面:①土壤质量,这是影响植物种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绿地进土前必须先查看土源,可依据有关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对栽植土壤进行检测。②土方造型:要兼顾景观和排水要求,景观是功能性要求,排水是技术性要求,应以地形排水为主,做好地形整理工作,满足设计文件标准和植物配置要求。
苗木栽植前应修剪苗木根系和树冠,拆除带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带土球的乔木栽植时,应踏平种植穴底部,裸根的种植穴底部要将土填成锥形,填土时要分层压实,最好浇水充足并用锄把捣实,不留空隙,并注意观赏面的朝向。
5.5 后期保养与维护风景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后期保养与维护也是保证园林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由于受人为、气候等各方面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园林绿化工程在交付使用后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必然导致园林工程整体质量的下降,若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对遭受破坏的部分进行保养与维护,园林的质量也将持续下降。园林管理人员要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延伸,以实现更持久保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目标。
6.结语
设计与施工是风景园林绿化工程中重要的两个部分。通过合理的设计,掌握科学的施工方法,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养护,才能营造出美丽的园林景观和维持景观的长久美丽。
参考文献:
[1] 吴志明,徐杰元,步红风.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66-267.
关键词:主观题 解题能力 例题分析 方法步骤
作者简介:苏跃民,男,浙江省丽水学院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思想政治高考主观题,侧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是对考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也是对考生分析、理解、探究能力的检验。有些考生从考场出来往往感觉良好,但实际得分却并不高。本文试图以2014年浙江省高考政治主观题(下文中标明出处的除外)为例,结合自己高三复习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一、提高解读设问信息的能力,是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出发点
一道主观性试题,从其结构看包括材料、设问和答案三部分,解答试题应从何处人手?笔者认为从设问人手,带着知识和问题阅读材料,有助于提高解读材料的效率。那么,应如何解读设问信息呢?
1.要了解设问信息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形式。设问中的信息一般包含四个要素:知识指向、材料指向、主体指向、设问类型,其表现形式一般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我们可通过下表解读2014年浙江文综卷政治主观题设问的四要素和表现形式:
2.要掌握解读各个指向的基本方法。
(1)知识指向。显性的知识指向一般用“运用……知识”“根据……知识”“从……(知识)的角度”等来表述;隐性的知识指向一般有机结合在设问中,如41.(1)问“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有的知识指向与设问结合得更为隐蔽和巧妙,我们只有通过分析设问中的特殊主体、关键词语、学科专门术语等才能确定。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38.(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这里的知识指向粗看是整个政治生活模块,但通过分析设问中的特殊主体“公民、人大、政府”和关键词语“保护”、“个人信息”就可以明确具体的知识指向了;还有一种知识指向则处于显性和隐性之间,设问形式为“运用……的有关知识”或“蕴含了……的哪些知识”,如,42.(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这里的“有关知识”说明不是“文化与生活”单元的全部知识,是与材料指向“中华美食文化的影响”有关的知识,也就是“文化的作用”方面的知识。
(2)材料指向。显性的材料指向一般表现形式是“结合材料”或“结合材料一”、“结合…材料”如“结合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有的设问还会在“结合材料”的基础上,再加上限制范围的文字,如41题,两个设问虽共用一个材料,但第(1)问指向材料的前半部分“美食的创造”,第(2)问指向后半部分“中华美食文化的作用”。隐性的材料指向与隐性的知识指向类似,会把材料指向巧妙地结合在设问中,如40.(2)“运用公司经营与发展知识,简述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3)主体指向。设问中包含主体词语的属于显性形式,如40.(2)、(3)的主体分别为企业和公民,隐性形式是指只在材料中出现主体词语的情况,如41.(1)设问中并未出现主体,但我们可从材料中得知是“美食创造者”。一般来说,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主体更为明确,而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却不太明确和注重。
(4)设问类型。基本的设问类型有三大类,每大类又包括多种具体的设问形式,如“是什么类”有“指出……的信息”、“指出……反映的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知识”等;“为什么类”包括“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据、理由、原因”、“意义、作用、影响”、“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知识的”等;“怎么办类”有“得到……启示”、“应采取……措施”、“应有……态度和行为”等。我们可以通过设问中的关键词,判断其属于哪一种设问类型。
二、解读和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是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关键
正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利于做到材料和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缩小和确定答问所需的知识范围和主体指向。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层次、角度法和重点句、关键词法。层次、角度法就是针对设问指向范围内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或者根据设问指定的角度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找出与知识指向相对应的内容。这种方法适用于层次比较清晰或角度明显的材料。如40.(2),根据材料指向“B集团华丽转身”可将材料三划分为三个层次:从再生造纸起家的B集团,遵循国家产业导向,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污水污泥处理及相关产业上;十年来投入10多亿资金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术和配套设备,破解了污泥干化处置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B集团不仅经济效益良好,而且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得到社会认可。与这三个层次相对应的知识分别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j/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重点句、关键词法也就是在对材料划分层次的基础上,在各个层次中找出与学科专业术语、知识原理中的关键词相近、相似、相关的词汇,找到与知识指向相关的重点句子,以更好地联想相关的知识原理,为组织答案作准备。如,在上面材料中划出的带点词汇和句子。
2.知识要素出发法。当试题材料过于简单或者很混杂的时候,就很难划分层次、角度了,运用重点句、关键词法往往也不能使答案全面,此时我们可以运用“知识要素出发法”:即根据设问中的知识指向,全面回忆该知识所包含的各要素,然后从这些知识要素出发,寻找对应材料,甚至在现有材料基础上作必要的归纳、推理、联想和拓展,或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知识与材料的联系。如41.(1),与材料指向“美食的创造”相关的材料主要是: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上述与知识指向直接相关的材料是带点部分内容,而关键词“就地取材,应时而作”对应的知识为在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其他的知识似乎都联系不上。但我们可从该知识的构成要素出发与材料建立联系: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美食的创造需要进行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烹制方法的选择;人们能在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东西——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就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就地取材,应时而作。
3.材料与知识互动法。在材料比较混杂、知识指向又比较宽泛、且需要读取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即需要从所给材料中归纳、推理、提炼出与知识指向相关的新信息)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经过从知识到材料、又从材料到知识的多次互动、对照比较,才能确定材料与知识间的联系。例如41.(2)“中华美食文化的影响”涉及材料主要是: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在找出带点关键词和重要句子后我们明确,中华美食与纪录片是中华美食文化的载体,人们在品尝美食和观赏纪录片时可感受其文化的作用。这里的主体是:个人、家人邻里、远客近友、食客、游子。经过材料与知识间的多次互动,可建立知识与材料间的如下联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家乡美食,可以感受美食承载的亲情乡情友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反作用——纪录片播放,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家乡美食,观赏纪录片,感受其承载的文化,平添乡愁,引发对家乡、祖国的热爱,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三、掌握答案组织方法,是提高解答主观题效率的保证
1.答案要点的一般排列顺序。首先,按知识要点的顺序组织答案。因为书本中的知识要点顺序,基本上也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顺序,是逻辑思维的顺序,是人们想问题、办事情的一般顺序,所以按知识要点的顺序组织答案是最常用的答案组织方法。如40.(2)、(3)和41.(1)、(2)的参考答案要点都是按相关知识点的顺序组织排列的。其次,按材料的层次顺序组织答案。当试题选取的材料层次清晰、界限分明的时候,答案要点可以按照材料的层次顺序排列。例如,2014年四川卷文综卷l3.(3)“结合材料三,运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G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其参考答案就是按照材料中“G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措施”的顺序编写的。最后,按照思维的逻辑顺序,采用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答案。措施类问题,先综合(总),后具体(分),先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后具体要求、做法;依据、意义类问题,先现实后理论依据意义,先从材料概括对具体事物的意义,后推广至对同类事物、一般事物的意义。如2014年山东文综卷40.(1)“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意义。——有利于拉动消费;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不同类型试题的答案书写要求。答案要点的内容共性为“知识十材料”,但设问类型不同,答案要点的具体表述形式也不同。首先,是什么类试题的答案编写方法。设问为“指出某某经济信息”,一般按照材料或图表顺序,用文字概括材料、描述图表所体现的经济现象,并归纳所反映的问题或本质即可;设问为“指出材料蕴含的知识原理”“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一般写出相关知识即可,不必与材料挂钩。其次,为什么类试题的要点书写方法。①设问为“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某观点(知识点)的”,一般可用“某部分材料十体现了十某知识元素”或“某知识元素概述十某部分材料与该知识元素具体内容的有机结合”;②设问为“运用某知识简析某材料(现象、观点、措施)”,一般可用“某部分现象(观点、措施)+体现了(反映了、符合或不符合、违背了、否认了)+某知识元素”;③设问为“结合某知识(或从某知识的角度),说明某观点、做法的依据、理由、原因或正确性”,一般可写“践行某观点、落实某措施是某知识元素的必然要求”或“某知识元素十要求十践行某观点、落实某要求”或“某观点、措施十符合十某知识元素”;④设问为“运用某知识分析(说明、阐述)践行某观点、落实某举措的意义、作用、影响”,一般可用“践行某观点、落实某举措十有利于(有助于)+某知识元素”或“践行某观点、落实某举措十对于某知识元素十具有促进、推动、影响作用”。最后,怎么办类试题的答题要求。一般的答案包括“理由(原因)+主体十做法”,即从材料中概括出理由、原因,主体对此应该怎么做(根据知识指向中的内容来确定,但也可以是与知识、材料相关的具体措施)。如40.(3)答案“‘五水共治’是民生大事,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因此,每个公民都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积极行使知情、表达和监督等权利,自觉履行生态保护义务……”。其他答题思路还有:①从材料中例举的现象、问题,推出相对应的措施,包括知识指向范围内的指导思想、原则、态度、总体要求、具体做法等;②从材料中个别主体的具体做法,抽象出同类主体的一般做法(可在知识指向中找根据),如40.(2)“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