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实效 高效课堂

现阶段,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具体研究中,依然面临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实践,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

一、崇尚“解读”,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1.崇尚学科“解读”的清晰认知

崇尚学科解读是指对小学语文学科要有清晰的认知,语文学科的“语”字,诠释着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功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夯实学生文化和精神发展的基石;小学语文学科的“小”字,诠释着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施的着力点集中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语文学科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学科独有的特征,遵循学科标准的基本要求与学科定位,深入探知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清醒地认知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任务,以崇尚学科解读的清晰认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2.崇尚学生“解读”的清楚认知

奥苏伯尔曾经指出:“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莫过于深入的了解学生现在都学到了什么,并据此去开展自己的教学。”崇尚学生的解读必须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智力发展状况有准确的把握与清楚的认知,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优劣了然于胸,这是解读学生的重要方面。因此,崇尚学生解读的清楚认知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必由之路。

3.崇尚本我“解读”的清醒认识

崇尚本我的解读,最重要的是教师对自我学科的清醒认识,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厚薄,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语文学科能力的高低,以对本我的清醒认知为基础,不断增加语文学科知识的储备,不断提高自身语文学科素养,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有效提高。崇尚本我的解读还要深深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与才艺优势,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选择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二、崇尚“预设”,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预则立,不预则废,看似平常的道理却蕴含深刻的内涵,崇尚预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必由之路。预设既是计划,就要在教学的开展中,对教学的目标制定、教学的内容优化、教学的流程设计、学生的活动安排等教学问题,都要制订出较为翔实的计划,开展与教学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预设安排。教师要在预设过程中追问四个问题:其一,追问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怎样的,以此解决因何而教的问题;其二,追问学生应该学什么,以此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其三,追问我该怎么教,以此解决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问题;其四,追问教的效果怎样,以此解决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以上预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思考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实践问题:其一,教学目标的简明扼要,教学目标的简约是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目标的简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其二,教学内容要简单明了,教学内容求多求繁,教学中就必然会囫囵吞枣、顾此失彼,教学实效不高,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力求简单明了,以此促进教学的高实施;其三,教学环节的凝练,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环节不用过多,要力求凝练,以凝练实效的教学环节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其四,教学方法的简便易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越难越好,要力求简便易行,只有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容易应用,易于应用的教学方法必然是高效的。

三、崇尚“真实”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真实的教、真实的学,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反映的是一种符合教的规律,遵循学的规律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的实施是高效课堂实施的真实展现。崇尚真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的情感要真实,教学情感的真实,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真情实感是学生真情投入的前提和催化剂,是教学高效实施的动力之源;其二,教学的角色要真实,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教学定位准确,教师的主导定位要真实,学生主体定位要真实,在教学中落实不同的角色,教师要做到充分落实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到教学不超位,教学少越位,角色不错位,教学不缺位,以教学角色的落实有效到位,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崇尚实效性的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实施的必由之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教学的实现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明确面临的问题,探寻实效性教学的有效路径非常有必要。

第2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一、录音范读代替了学生朗读

小学生读课文,不注意重音、停顿,达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而录音范读,大都是名家的作品,声情并茂。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作示范,往往只播放录音而不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老师讲课费劲不说,对好词佳句的理解体会也不到位,更别说揣摩推敲、欣赏体味了。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范读的作用,关键是要适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前,要布置学生认真预习,熟悉教材内容。课堂上,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分组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等学生理解了内容,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再指导感情朗读,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体会,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

二、课件播放代替了老师范写

小学低年级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同样也有识字教学的任务。当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之后,纷繁多样的课件层出不穷,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教学录像等,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尽管能吸引学生,但小学生有他的年龄特点,如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等。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如播放课件,就会放松对学生的组织教学,特别是一些好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件播放完毕,还没记住生字的写法,更别说是写好字。而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时,往往会边写边提醒学生哪部分该怎样写、哪部分容易写错、哪些字容易混淆、怎样区别字形等,这样学生就会对生字的音、形、义及间架结构掌握更牢固。

三、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因此,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四、课堂实录代替了教师讲解

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名师讲授”、“同步课堂”等视频教材,部分教师便抱着“自己讲远不如名家讲”的心理,将自己的课堂交给了名家、名师。录像中的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活跃,而下面的学生只是被画面所吸引,对于名师所讲的重点、难点一无所知,同时也放弃了动脑思考、分析、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印象很浅。回头复习时,总会发现凡采用课堂实录授过的课,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固,尤其是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是糊涂,老师只好采取补救措施以“查漏补缺”。

五、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了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六、画面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第3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关键词】返璞归真;“开悟”;读;诵;说;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第1期的《语文建设》再一次摆上了案桌,我们逮着就读了起来。《聚龙宣言》、《语文教学必须求真务实》、《语文课堂拒绝表演》以及贾志敏老师《〈普罗米修斯〉课堂实录》等文章,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引起了我们心灵的共鸣! 如“语文,姓语名文”、“课堂教学不装、不演、不做作,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等等,都让我们获益匪浅。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着课改的深入,成绩有目共睹,但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扎实、真实、朴实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返璞归真,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才能走出低谷,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紧紧扣住“读 、诵、说、练”,努力让学生早日开“悟”。

“什么是“悟”?这里的“悟”和佛教的“开悟”是一个意思,并不神秘,就是所谓的“得到更多的智慧”,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觉醒”(唯有开悟才能唤醒本人)。如果说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读”、“诵”、“说”、“练”等手段,使得一个个的学生知识丰富了,智慧增加了,内在觉醒了(学生被老师唤醒了),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这就是“悟”(开悟)。达此境界,还用得着你老师费力劳神、苦口婆心的教吗?岂不是事半功倍了吗?岂不是就实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了吗?

笔者认为,“读”、“诵”、“说”、“练”是手段,是方法,“悟”才是目的,是归宿。一个真正的明师,在课堂上,应该激情满满,“实实在在讲课,真真切切说文”,努力让学生早日开悟!“开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当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一、紧扣一个“读”字,以“读”开悟

学生学习汉语的规律和汉语本身的特点以及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都要求我们课堂教学必须紧扣一个“读”字。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学生们在“读”中一定会有所思考,一定会有所领悟,在“读”中也一定能汲取营养、明白事理。长此下去,学生们定能达到内在觉醒、开悟的境界。不是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古人经验的总结,是至理名言!柳斌在《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一文中指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有!那就是:一个字,“读”!两个字,“熟读”!

在课堂上怎么读?宋代朱熹说过:“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的这段话,对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很有启发意义,值得深思。今天,我们万州区变革课堂教学,实施的小学语文“三读”教学模式,就返璞归真,强调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卓有成效。

二、紧扣一个“诵”字,以“诵”“开悟”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我们明白,厚积才能薄发。课改之所以强调“积累”,就是这个道理。诵读(记忆)乃学习语文的一条捷径也!“因诵成好,因诵开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主张在课堂上要努力指导学生诵读,加强“记忆”教学。小学生脑子好、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正处于记忆力强的最佳时期,记住了,终身难忘!在这个阶段多积累、多背点诗词和文章,不仅可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将终身受益,“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三、紧扣一个“说”字,以“说”“开悟”

语文姓“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说”,在有意无意间,被好些教师忽略了。学生会表达,能说会道,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说”,即学生口语的培养。如今年秋,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在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先让学生4人一组相互复述课文,讲这个故事。十多分钟后,我问道:“谁愿意上台来讲讲这个故事?”没想到,学生们纷纷举手。我有意叫了一个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学生:他红着脸讲完了这个故事,尽管讲得不是很好,还有点儿结结巴巴,声音也不够响亮,但我毕竟训练了学生……!

课堂上,或让学生们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让学生们发表各自的见解,或让学生复述课文,或让学生们讨论交流谈体会等等都是“说”的训练。他们在“说”中“争”,在“说”中“辩”,在“说”中“思”,相互启发,渐渐开“悟”。假以时日,学生们一定会能说会道。

四、紧扣一个“练”字,以“练”“开悟”

第4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关键词:主问题;困惑;策略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很大。通过专家现场“同课异构”课堂实录、讲解、点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界定“核心目标”有了很深的印象。我明白了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我以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较琐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也很短暂,学生的应答大都不外乎“是”或“不是”,不仅如此,由于所设计的问题过于零碎,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连贯性,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下面谈谈本次培训的收获与体会,把学到的新方法、新理念运用到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主问题”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华老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教学设进行了诠释。所谓“主问题”,就是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王老师以《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为例,就如何设计这篇课文的主问题深入浅出。可以说,王老师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使课堂有一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她把握好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时空交叉”,真正做到了问点的优化。我以往的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大杂烩,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好胃口”。

又如谭燕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她首先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其次让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随着情节的一步一步的展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主问题”设计。学生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了如何阅读“讽刺作品”的文章。然而,我以前的语文教学“满堂问”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一模式严重耗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围绕“主问题”即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我的语文教学与困惑

王兰在《可爱的动物》习作课教学中,利用简单的课件,展示了可爱的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小动物的可爱之处。由于王老师的教学中善于抓住动物特点的几个动词“趴、跳、抓、扭、偷”等,引导学生些片段作文。训练过程中运用“慢镜头、抓动作、猜想法”等,使学生训练有法。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我们开始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独特体验。但是,不难看到有的课堂上还会出现一些有违新课程改革初衷的课堂。我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根本没有抓住习作教学的“主问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讲授如何选材、如何详写、如何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而学生往往写出来的文章枯燥乏味,如同记流水账。

三、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第5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方法

一、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双灵动的、渴求知识的眸子,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在课堂上渡过的分分秒秒是快乐、沉闷,抑或是痛苦、麻木,都是由我们教师亲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澎湃的课堂。

(一)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情感”是其基本因素,一个做事沉闷,表情呆板,对生活得过且过没有激情,对美的事物没有欣赏情怀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呢?所以,学生对情感的感悟是需要教师来传递的,教师上课时必须摈弃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的情感,融合所授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激情澎湃活力四射,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愉悦中汲取知识,提高听课效率。比如,人教版《黄山奇松》这一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其奇松、云海、怪石、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偏爱有加、情有独钟,黄山奇松的美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的文笔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么,怎样教好这篇美文呢?如何把我所感受到的美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的心灵展现一个美的世界呢?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黄山奇松的图,阅读了有关黄山奇松的书籍……课堂上,我娓娓动听的话音,一幅幅多姿多彩、楚楚动人的黄山奇松图以及优美抒情的轻音乐,把学生带进黄山奇松的欣赏之旅。一节课结束,余音袅袅,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情感的余波中……像这样的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每一段“激情燃烧岁月”,学生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二)尊重学生需要,注重激发兴趣

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语文教师这样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此,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巧设导语、妙用课件或音视频直观演示,或故弄玄虚巧设悬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从根本上扭转“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理念。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在教学当中就要带着这种“情”点拨学生逐渐进入课文佳境。如《黄果树瀑布》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第二段的时候,我播放了黄果树瀑布中“银雨洒金街”壮观的奇景录像,学生从荧屏上看到,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杰作,一种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二、高效课堂应让学生动起来

当今新课改极力改变的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一节课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生怕遗留下讲不到的地方。学生被动地听,勤快地记笔记,忘乎所以地死记硬背,阅读量有限,阅读视野不开阔,课余大量抄答案去应付练习题、检测题、达标过关题,真所谓“中国的教师真会讲,中国的学生真会考”。我们现在国家省级公众资源教育平台的“一课一名师,一课一优课”的晒课活动,就是要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晒设计理念,晒说课稿,晒精品教案,晒精美实用课件,晒微课,晒课堂实录,晒导学案及随堂巩固练习,晒课后反思,晒课外延伸练习等等,出名师,出精品,达到优质资源共享,彻底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语文授课模式,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一)让学生深入课文,充当角色,体验情感,实现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文本,内容丰富多彩,学习起来妙趣横生,很多课文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贴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语文课堂的绚丽多彩,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这样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某某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或者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改编成课本剧、诗朗诵等,这种让学生“以文会友”充当其角色去体验,去感受的方法何尝不是实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的好方法。

(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师生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尽量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他们,呵护他们,做学生的朋友,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走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学生自然愿意与教师沟通,那么你想了解与掌握的也能第一时间获取。

三、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在生活中学语文

俗话说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处处皆学问,都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科教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深深感受到:原来学习好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语文离不开日常普通生活,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语、电视节目、电视剧、报纸杂志、网络、手机qq、微信平台、口头交谈等无不渗透着语言,都可获得课本上学不到的语文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只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努力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汲取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手段,就一定会打造一节节高效课堂,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

从2001年至今,我国小学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具有培养学生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因而,这门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为了积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 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 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人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人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再次,做好学生训练后的点拨与评价工作。每名学生训练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训练的得失。教师一定要首先肯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励、称赞学生训练中的优点,然后中肯地指出学生训练中的不足。教师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对待还未正式踏入讲坛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训练体会,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训练完之后。自己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训练进行评价。效果是真实、贴切的。而同学的评价往往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准确地指出一些亮点、优点或缺点、问题,使训练者容易接受。教师如果营造出这种积极的氛围,用学生训练的范例去引导所有学生,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实效。

第7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一、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1、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正确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教学中决不能一蹴而就,要体现教给方法示范梳理――设计指向明确的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梳理――规定整理目标让学生群策群力充分研讨集体梳理――指导学生注意联系自觉梳理,并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这样一个以教师为主导逐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

2、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不仅在新知识教学前的基本训练,新知识的教学,还是所学知识方法的强化、变式等训练中,都要注意不断提示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显示联系转化的条件方法,揭示知识间联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不断运用新旧知识结构的良好认知习惯。

二、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钻研大纲,把握大纲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机械地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语文课外活动等形式。例如,我们学了几篇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后,结合探究型课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作业。学生可以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谜语、谚语、古诗、诗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画成图画;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编制春天的剪贴小报、手抄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最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激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的欣赏、想象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第8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在反复阅读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之后,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课文以生动的文字介绍了丹顶鹤美丽的外形以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课文文字优美,将丹顶鹤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不由得生出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全文充满了迷人的形象美、意蕴美。特别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对丹顶鹤样子的描写特点鲜明,很适合品味欣赏。而第三自然段丹顶鹤的姿态美,文字虽然浅显,但用词准确,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生动范例。我决定选择此课为例,以感受丹顶鹤的美丽为主线,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借助媒体手段,尝试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开展一次关注学生表达的语文实践研究。

本次实践研究得到了我校课堂观察团队的支持,我们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如何激活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上。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确定了九项表达任务。有品读课文后,对词汇领悟体验式表达;有利用课文语段,朗读表演式表达;有借助视频,使用课文句式再创式表达;还有借助生活经验、课外资料,自主式表达。表达方式更是采用了画、读、说、演等多种形式。

在这次特殊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依据观察团队给我提供的多方观察数据,及课后教学录像的再观察,我看到了很多很多,摘取其中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情境创设,激发表达欲望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课堂中应该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愉快地说、主动地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自信。

对文章优秀段落的背诵积累是低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可是我们在许多教学中都看到孩子们背诵文章像小和尚背书一样,让积累的过程充满机械的腔调,让表达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在本课教学中,对于第二自然段的背诵积累的处理,我便转换了方式,借助第二段教学感受丹顶鹤美丽的余热,让学生把自己变成丹顶鹤夸一夸,孩子在快乐的表演中积累,人人参与,释放个性,语言表达彰显出它独特的美丽。

相比于这段教学中学生对表达的投入程度,我又回首反思在“画一画、说一说”教学实录中呈现的观察数据。“读一读”(文)、“画一画”(丹顶鹤)、“说一说”(借助文中语言初识丹顶鹤),从语言表达的引导上来说教师的设计是有思考的。为什么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表达状态与效果都不甚理想。细细观察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此环节处于教学的开端,学生缺乏应有的情境基础,加上绘画所需条件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反而不能很快地进入课文,表达心理不充分,表达时显得信心不足。由以上两个环节数据与课堂实录的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的表达需要情绪的支撑,有效情境的创设直接影响学生的表达激情与效果。

二、借力文本,提高表达质量

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但又存在学习经验少,知识积累少的问题,这就为他们的语言表达带来了困难。学生或觉得无内容可说,或觉得不知如何去说,说不生动。因此精选教材中的语言素材,“因材制宜”巧施训练,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精妙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把认识的事物,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家可以看到在“看一看,练一练”教学实录中,我选用了一组丹顶鹤快乐活动的视频,为课文内容作了适当补充。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丹顶鹤优雅的姿态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课文中的句式“丹顶鹤不论是在(),还是在(),都显得那么高雅”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依托、借力的表达载体。从观察数据显示学生表达欲望强,表达效果显著。当然对教材语言的模仿训练绝不是单纯的仿照。我在使用课文句式训练前,还运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表述方式“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由浅入深,让新句式的表达可以水到渠成,同时渗透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视频中的引语,课外词语的补充更给学生在表达中提供一份依护,在模仿中学表达,在模仿中悟方法,借力文本,孩子们的表达会更规范、更精彩、更自信。

三、依托生活,内化表达能力。

第9篇: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一、评价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师教学评价的语言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要求出发,根据目的的不同,或严肃、或温和、或激昂,但无论什么样的语态,都应具有激励性。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2008年4月份,我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在课堂上,于老师请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个男孩音质悦耳,吐词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于老师热情高昂的评价语言使这位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

二、评价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因此,教师要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的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语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

三、评价语言要具有引导性

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多提出鉴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教师的评价,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何处。评价语要同教学意图结合得相当紧密。”可见,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有的学生表达时,由于紧张或一时语塞或说错时,老师说:“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 我讲授《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我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我这样的评价客观地指出了学生不足,使得学生的第二次朗读十分到位精彩。

四、评价语言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