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对思路
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人口现象。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对外公布,河北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河北省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000多万,城乡居民养老问题任重道远。人口老龄化并非一定是危机,面对来势迅猛的白潮,我们要未雨绸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传统,努力研究、寻求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付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1.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快速、持续的下降,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人口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从“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是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具体变化。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与此同时生育率实现了由高向低的转变。
2.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经对外公布。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93041人,占16.83%;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目前尚处红利期;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综合分析我省人口增长的情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每年我省人口自然增长数大概为40~50万之间;二是机械增长,即流动人口。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一般而言,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是衡量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我省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8.24%,这表明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伴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强,我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3.河北省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河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也相应而生,具体表现在对未来社会保障、社会扶养负担、消费结构、储蓄率等各个方面。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对整个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6月底,河北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21.03万人,比年初增加32.59万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2001年到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及离退休人员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2009年,北京、上海的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依次为9.2%,3.5%,而河北省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6.6%。河北省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提高对于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有益处。
作为容易患病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2009年,河北省共有18个县、市启动实施了国家“新农保”试点,从制度上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参保率达80%。据此河北省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实现更进了一步。具体数据显示,2011年6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31.13万人,比年初增加13.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616.77万人,比年初增加24.33万人。河北省医疗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服务型政府,增强百姓的幸福指数。
二、河北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思路
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且深远。因此,我们要坚持“积极应对、全面统筹、科学治理”的思想,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战略,汇聚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随之出台了老年政策法规。对此,我们要全面落实“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效加大安老养老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老年人实际的社会养老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注重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人口和老年人口信息化建设。加快“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建设,建立省级老龄人口数据库,逐步形成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实现全省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和人口预测。加快人口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民政、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整合涉及人口的基础数据,提供更多的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信息。开发和运行全省养老机构统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家庭养老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社区养老管理服务等综合应用系统。
3.培育老年友好的组织,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河北省在实际经济社会建设规划中,要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现状,合理规划老年服务蓝图,创造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多种条件。针对城乡不同区域分布特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多种类的具备特色的和谐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社区可以为辖区老人提供帮扶、关怀等服务。同时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老年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针对特殊困难老人,可以提供专门服务,真正保证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注重宣传爱老、尊老精神,提高青年志愿者积极性,设立“一对一”专项服务等相应措施,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老龄问题及应对方面,发达国家走在世界前列。自1850年法国最早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就陆续进入老龄社会。2015年,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3.5%,预计本世纪中叶,将普遍超过三分之一,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老龄化程度更高,将达到40%左右。比较而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更深,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应对举措更为健全,经验更为珍贵。
一些国家面临的老龄化挑战
一是人口规模萎缩危及国家安全能力。发达国家生育率下降已形成普遍趋势,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共同下降的局面。目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正在缩减。到2030年,除美国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都将出现停滞或缩减的态势。同时,越来越多国家的总人口也将开始下降。除非移民或出生率激增,否则,到本世纪末,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总人口将会减半。目前,俄罗斯平均每位育龄妇女只生1.1个子女,使得俄罗斯民族正面临着“无人为继”的生存危机。适度规模的人口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口规模萎缩趋势将威胁和破坏发达国家维持安全的能力,甚至民族的存续。
二是劳动力老化和提前退休重叠,劳动力面临长期短缺。人口老龄化还意味着劳动力老化。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与预测,1980年,西欧和日本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4.5岁和32.6岁,到2030年,假设生育率不变的话,这两个地区和国家的年龄中位数将分别飙升到45.6岁和51.6岁。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将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年龄大于正式退休年龄。此外,当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存在提前退休趋势。这两方面的趋势共同推动劳动力供给日益降低,劳动力长期短缺现象逐步凸现。
三是实体经济增长潜力下降,速度放缓。一方面,全社会用于养老的经济支出加大,增加宏观经济运行负担,对经济增长形成外生性影响。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还通过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给经济增长带来内生性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欧盟的预测显示,在当前老龄化趋势继续延续且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欧盟25国的平均GDP年度增长率将从2007―2020年的2.4%降至2030―2050年的1.2%。
四是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难以维系,公共财政负担沉重。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金、健康保健、护理费用大幅增加。欧洲委员会预测,公共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度相关,预期寿命每提高1岁,公共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例上升0.5%。近年来,英国养老金已经占到公共支出的40%、GDP的10%,每年养老金缺口达570亿英镑。与此同时,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照护费用支出也必然增加。以日本为例,1980年到1990年医疗费用增长的1/4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2000年到2005年,日本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支出上升了92%,使日本政府公共财政负担沉重。
五是老年群体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政治压力群体。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往往比其他年龄组的人在政治参与方面更为活跃,他们投票率普遍较高,关心公共事务,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福利制度和公共政策,甚至为了提升政治影响力而成立专门的政党。例如,德国灰党、乌克兰养老金领取人党、俄罗斯养老金领取人政党等,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政治进程的重要压力群体,也成为选举制国家各大政党争取的重要政治力量。
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财政支出压力。针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和医疗保障带来的挑战,发达国家普遍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在养老保障制度方面,主要通过适度降低养老金待遇水平、延长缴费年限、加强待遇与缴费之间的精算联系、发展职业年金等手段,降低公共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主要通过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开发治疗老年疾病的低成本医疗技术和药物、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渠道、提高个人付费比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补充医疗保险、严格控制医疗服务提供成本等措施,缓解政府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财政压力。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鼓励发展职业年金和私人养老金,为老年人提供多支柱的养老保障,有效分担了公共养老金支付压力。德国、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效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失能老年人护理费用激增、医疗保险支付难以为继的问题。
二、改革退休制度,逐步延迟退休年龄。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发达国家普遍改革退休制度,适当提高退休年龄,提出“寿命更长,工作更长”的思想。如美国从2002年开始,对不同出生队列的人采用不同的调整方式,把退休年龄逐步由65岁延长到67岁。英国计划先将女性退休年龄用10年时间逐步延长到65岁。德国计划把退休年龄从65岁升至67岁。
除提高退休年龄外,一些国家还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延后领取养老金。一是奖惩并举。比如,德国现在规定,如果提前领取养老金,每提前1年减少3.6%的养老金给付,如果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再领取,每年增加6%的养老金给付。二是增高提前领取养老金的门槛。比如,意大利原来规定只要缴纳37年保费,到54―56岁就可以领取养老金,现在则改为需要缴纳40年保费,最早到57岁才可以领取养老金。
三、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持续增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障。为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大教育、培训和研发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希望借此提升人力资本。欧洲设立的2010年就业指导目标规定,要使85%的年轻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25―64岁人群终身学习的参与率要达到12.5%以上。日本颁布了《促进终身学习的相关法》,为个人终身学习提供便利和激励。同时,一些国家还非常重视研发费用的投入。瑞典和芬兰在欧盟国家中研发投入最高,占到GDP的3.5%左右,德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5%。这些国家,在老龄化程度较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制定扶持政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面对失能老年人口照料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机构照料服务成本增高、政府负担日益沉重的现实,发达国家大多倡导老年人回归家庭,实行居家养老,并给予居家老年人的照料者各种支持。美国、德国、日本为家庭照料者提供喘息服务,减轻他们的压力,给他们休息调整的机会,并对照料提供者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此外,还包括在经济上予以支持,给予照料提供者税费优惠和现金补贴。比如,韩国政府对与老年人同住的子女实行遗产税和收入税部分减免的措施,并提供家庭津贴,使家庭照料老年人这一传统得到较好保持。在日本,子女照顾70岁以上低收入老人,可享受减税优惠等。德国在2012年实施了《家庭护理休假法》,该法规定,被护理老人的家属可以享受护理休假,确保能够安心护理亲人。家属可以获得的护理假期最长为2年。
五、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过度老龄化。发达国家认识到,生育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为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努力提升其生育率水平,力求从根本上改善人口年龄结构,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各国实行的政策包括:一是采取弹性工作制、实行带薪产假,减轻女性在工作与家务间的冲突。比如,韩国政府规定,子女不满6岁时,女性可以有1年时间在家养育子女,每月可领取40万―50万韩元的底薪,并保留职位等。日本职业妇女如果在家照顾幼儿,则有“留职有薪”方案,妇女可领工作时40%的薪水在家专心育儿。在法国,孕妇一共有16周产假,至少有2周可以在生育前使用,剩下的14周生育前后都可使用,休产假的政府员工拿100%工资。父亲可以有11天的陪产假,休假期间工资照拿。二是通过提供生育津贴、税收优惠等减轻家庭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如西班牙政府规定,劳动妇女所生的子女在3岁之前每个月都可以享受政府给予的100欧元补助。如果这个家庭生育第二胎,对于第二胎子女给予每年3000欧元补助。第三胎子女将获得每年6000欧元补助。 三是给予生育多子女家庭名誉奖励。如,2008年5月,俄罗斯向多生育的妇女授予“父母荣誉勋章”。四是对生育子女家庭提供诸如免费或低费的托儿服务、保姆训练等服务。瑞典规定,幼儿园收费与家长的收入挂钩,瑞典父母只需支付不多于每月总收入的3%的托育费。
发达国家虽然在鼓励生育方面开出了种种优惠,但总体收效甚微,生育率水平依然持续低迷,人口老龄化程度仍不断提升。比如,日本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生育率从1990年的1.57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1.32。
六、吸引国际移民,补充劳动力资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许多国家采取了吸纳国际移民的政策,特别是吸引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存量高的素质型人才。比如,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主要接收技术型、技能型、商务型和学生移民。国际移民对发达国家起到了“一石数鸟”的经济社会效果,既补充了劳动力资源、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增添了其人口增长活力、节省了人力资本培育投入。但也带来了文化、族裔、、收入差距、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比如,2016年2月,在德国“抵制西方伊斯兰的爱国欧洲人”组织和欧洲其他反伊斯兰化组织的共同发动下,欧洲10余国同时爆发反伊斯兰反移民游行示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日本经济增长;人口红利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状况分析
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大致四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即战后恢复阶段(1946-1955)、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6-1973)、低速增长阶段(1974-1991)、低迷停滞阶段(1992年以来),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人口数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经历从高出生率到超低出生率的转变。从劳动力层面分析,1956年日本经济迎来高速增长时期,而人口的年龄分布结构对经济增长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劳动数量的充足不仅为经济的崛起提供可靠保证,这一人口红利优势在工资成本、劳动力抚养、人力资本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此时日本老龄化率仅为5.3%;1974年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生育率的降低、生活质量水平改善使老年人寿命大大延长,1975年老龄化率上升为7.9%;2014年日本总人数达1.27亿,超过65岁的老年比重达26%,超过联合国20%的标准规定,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率最高的国家。
日本的老龄化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对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重新改革、产业结构的转变等都要求对此问题引起深刻重视。首先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的降低使得日本国内劳动力大大减少,不仅对传统的公司雇佣制度造成冲击,同时也会滞后日本国内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影响日本的经济发展;老年人整体消费意愿低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对日本的消费存在一定的抑制效果。日本总人数的减少使国内消费市场持续萎缩,以至于内需刺激国民经济这一拉动作用大大降低;老年人数的增多会导致日本家庭剩余资金的减少,降低日本国内的储蓄水平,进而阻碍借贷和投资的规模,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产业结构也会随着人口年龄分布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日本会相应地根据老年人的消费习惯、需求发展与之相关的行业,这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有弊,政府的有效调节和指控也会起到关键作用。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和日本同样作为亚洲强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复兴历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经济加速发展初期,都享受了充足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作用这一保障和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福利设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出现老年人数量大大增加及出生率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针对日本本国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推广开发老年人相关产业
截至2015年初,中国60岁以上人口量达2.12亿,占总人口数为15.5%,据估计,2040年将超4亿人,2080年之前中国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规模之大,如果不能实施相应地政策充分调动老年劳动力,不仅会对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将产生极大阻碍。日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措施之一便是推广开发与老年人相关的产业,即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开发新型产业包括养老医疗保健产品、老人文化娱乐服务和日常生活交通设施等等,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将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我国老年产业的推进要求政府和市场协同配合,针对城乡、区域、收入甚至性别的特点进行有效划分,而采取相应地对策。政府应该对私营企业部门开发的老年市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强化政策保障。针对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的趋势,设计的保健医用食品应营养丰富、保健器材应安全便捷。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应加强对老年人知识的教育和娱乐文化的普及,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大量老年人的存在起到制度保障作用,日本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本国的老龄化问题的积极效果较为明显,其中实施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值得我国进行借鉴学习。一方面针对老年人看病难、贵的难题实行合理的老年人医疗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完善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老年人娱乐活动设施建设。提高退休职工的薪资水平,切实保障其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可以借鉴日本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还可以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相应的关于低保费、高保障的养老保险产品。
(三)充分利用现有“人口红利”,改革生育政策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保障及促进作用,合理有效的开发我国现有的人口红利,能够对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目前我国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成本的上升,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不仅要大力加强对国民素质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本,发展科学技术完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且要注重城乡、东西部协同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完善人口战略,实行全面二胎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该消息足以显示国家对人口问题的重视,对进一步缓解我国低出生率的现象以及缓解我国老龄化加快的趋势起到一定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韦朕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兼论对中国的启示 [D].海南大学,2015.
[2]侯建明.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10(4).
日本人口老龄化及对策全文如下:
摘要:日本在 20 世纪 70 年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论述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日本; 人口; 老龄化; 对策。
日本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突出的国家之一。
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的社会、经济等带来了不利影响,多年来,日本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断进行实践与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研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有益于我国应对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
据 2011 年日本高龄社会白皮书,以 2011 年 9月 15 日计,老龄人口 2980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3. 3% 。与 2010 年的 2956 万人,23. 1% 相比,人口增加 24 万人,上升了 0. 2%,老龄人口数和所占比例都创造了历史新高。从年龄层次看,70 岁以上老龄人为2197 万人,占总人口的17. 2%,比2010 年增加 68 万人,上升了 0. 6%,75 岁以上老龄人数为1480 万人 ( 同 11. 6% ) ,增加了 53 万人,上升了0. 5% ,8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866 万人( 同 6. 8% ) ,增加 38 万人,上升了 0. 3%。
从男女性别看,男性 1273 万人( 占男性人口的20. 5% ) ,女性 1707 万人( 占女性人口的 26. 0% ) ,女性比男性多 434 万人。
把人口性别比( 相对女性 100 人的男性人数)以年龄层分为三类,0 ~14 岁为 105. 2 人,15 ~64 岁为 101. 3 人,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而 65 岁以上为74. 6 人,女性多于男性。此外,70 岁以上男性为69. 4 人,75 岁以上男性为 62. 1 人,80 岁以上男性为 52. 4 人。
2003 年,日本 65 岁以上的老人达到 2431 万人,占总人口的 19. 0%,65 岁以上人口中,男性1026 万人,占男性人口的 16. 5% ,首次突破 1000 万人; 女性为 1405 万人,占女性人口的 21. 5%,比男性人口多 379 万人。
1950 年以后,65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1985 年达到 10. 3% ,首次超过 10% 。之后,每年增加 0. 5%,2003 年达到 19. 0%,总人口中,大约 5 人中就有一人是 65 岁以上的老人。65 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今后还会继续增加,预计到 2015 年将达到总人口的 26. 0%( 约 3277 万人) ,大约 4 人中就有一个65 岁以上的老人。
老年人口指数是 65 岁以上人口占 15 ~64 岁年龄段的人口比率,1950 年,日本老年人口指数为8. 3% ,1970 年为 10. 2% ,1990 年为 17. 3% ,2000 年为 25. 5%,2003 年为 28. 4%,预计老年人口指数今后还会增加,2025 年将达到 48%,估计 15 ~64 岁的劳动力人口中,约两人负担一个 65 岁以上的老人。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日本人口老龄化更快,日本65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 7%上升到14%( 翻一番) 只用了 24 年( 1970 ~1994) ,而德国用了 40 年,英国用了 47 年,意大利 用 了 61 年,法 国 用 了115 年。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首先是老龄人口发展速度快,数量大,高龄化。自 1970 年开始,日本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0 年已经基本赶超了欧美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其次是老年抚养比大,老年人与子女同居率比例下降,传统的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第三是与老年人护理息息相关的社会关系资本也呈现不断削弱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老人独自在家成为空巢老人,无法获得密集的社区服务,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参与度下降。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养老金、医疗费用等老年赡养负担加重,劳动力供应减少,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等,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抚养系数的提高,其结果是越来越少的劳动人口抚养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在现代社会,由家庭和社会共同负担老年人口的赡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的总额和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社会承受的养老支出压力增加,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高,给家庭和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严重影响。此外,还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设施和服务的保障,这就增加了社会在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
二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劳动力总量相对下降。由于劳动力年龄上升,体力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劳动力总体质量相对下降,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那些对开拓创造能力要求较高的产业更是如此。劳动力数量的不足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由于中年和年长劳动力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工作、生活习惯,一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习惯,使劳动力不易从衰退产业和地区转移到新兴产业和地区,从而造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
三、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主要包括: 完善法律法规等养老服务体系,推迟退休年龄,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积极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措施。
( 一) 法律法规建设。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现在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先后出台了《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国民年金法》、《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 10 年战略计划》、《看护保险法》、《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福利人才确保法》、《关于社会福利服务基础结构改革》等,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这就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老人的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使老人事业有法可依。其中,《老人福利法》强调国家和社会应该通过建立福利设施,收养那些在家中养老有困难的老人,并通过老人福利院、福利服务和开展终身教育等福利措施来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安定。《老人保健法》强调疾病预防、治疗及功能训练等综合性保健。1990 年,日本政府修改了《老人福利法》和《老人保健法》,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福利与保健相互协作、功能交叉的老人保健福利规划,要求应把居宅福利放在优先地位予以考虑,并建立老人福利信息收集、反馈的网络服务,以方便居民利用。
( 二) 在养老形式方面。
日本老人养老的主要形式: 一是家庭养老,另一个是社区化居家养老。日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已不完全适应老龄化社会,主要因为年轻人很难有精力照顾家中的老人,再就是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与老年人传统的行为方式有碰撞,家庭养老形式影响家庭和睦,进而波及社会的稳定。现在,日本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完善的社区化居家养老方式,该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室内外环境设置,保证其与社会的接触交流,尽可能长地保持其独立生活能力。在日本,80% 以上的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开发护理、医疗、保健、娱乐等多项指标,旨在按照老年人的需要为其提供家里家外的全方位服务。这种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基础、以多项指标开发为原则、把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的多元化养老方式,更符合日本现代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三) 社会保障、税收一体化改革大纲。
为提高对儿童及育儿援助等社会保障,构建国民放心的全世代对应型社会保障制度,进而为社会保障提供稳定的财源和良好的财政状况,2012年,在日本内阁会议上通过了以提高消费税率为内容的社会保障、税收一体化改革大纲。同年,国会也提出了与社会保障、税收一体化改革大纲相一致的社会保障改革相关法案和税制修改法案,以此来推动改革。
( 四) 促进就业与增加所得。
政府委托民间职业介绍机构从事老年人的再就业工作,设立接纳老年人再就业补助金。由职业介绍机构为到退休年龄暂时不想退休的老年人介绍工作,若被其他能发挥其知识和经验的企业聘用,则政府给予聘用单位资金补助。
( 五) 健康、福祉方面。
1. 实施保持老年人体力的援助工程。增进和保持老年人身心健康是国家的重要责任,老年人要生活得有意义,就需要定期地运动、活动,老年人的生活从工作中心向区域社会中心转移,需要进行与其年龄健康状况相适应的运动或活动。政府实施保持老年人体力的援助工程,如通过举办老年人健康研讨会等,努力创建一个充满健康活力的长寿社会。
2. 必要的护理服务。为了实现区域居民尽可能在原常住地接受持续的护理服务体系的目标,实行访问照顾、访问护理紧密衔接的定期巡回,随时服务,增加小规模多功能型的居家访问照顾或护理的上门服务点,改造旧住宅使其适合老年人居住。
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修改护理保险法等,遵守基础护理规定。
3. 推进区域间的相互支援。为防止老年人的孤立死现象,采取区域配合,交换老年人信息,对区域配合的先进典型事例的经验进行总结,开展区域综合性配合的支援活动。此外,为了推进区域福利等,对独居老人的生活给予特别的关注。
4. 开展老年人在家医疗服务。加强对老年人医疗服务人才的培养,建设并增加老年人在家医疗服务点,制定老年人在家医疗服务的目标,建立医疗合作体制,改善老年人在家医疗服务。
( 六) 学习、社会参与方面。
1. 老年人生涯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开设全国老年人生涯学习网络专栏,发挥生涯学习活动成果,解决社会性课题。由行政机关、来自于大学、非政府组织团体、企业等人士进行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建立起跨部门的相关者网络。培养具有优良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社会教育工作指导者。
2. 老年人的社会性参与和生存价值。为促进以地域为主体,以相互协作的老年人为对象的生涯学习,鼓励老年人的社会性参与,充分体现老年人的生存价值。建立学校支援组织,广泛利用学校放学或周末等的多余学习设施,通过举办研讨会,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创造由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区域居民参与的青少年教育环境,开展家庭教育支援等活动。此外,为老年人创造便于外出旅游的环境。
( 七) 生活环境方面。
1. 发挥民间出租房屋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民间出租房屋,在谋求与地方公共团体合作的同时,改建民间租赁房屋的空置房,确保育儿家庭、残障者家庭等对住宅的需求,通过合同管理,建立出租事业支援制度。
2. 优化住宅市场环境。为了扩大改造二手房的市场,利用互联网等向消费者提供二手房与二手房改造信息,充实担保责任保险。采取民间出租房屋改造等措施,优化市场环境,以适合老年人、育儿家庭等租赁。
3. 创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等。广泛征集意见,建设有益于确保老年人居住的稳定住房、社区,总结有创新和推广价值的做法,推进老年人住房等工作。
4. 提醒老年人防止诈骗。汇款欺诈和谋利劝诱案的犯罪团伙往往会利用登载有老年人的名册信息。因此,警察对在办案过程中得到的老年人信息要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外泄。警察要委托公司的操作员,以此信息为基础,通过电话提醒受害者。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模式、就业及人口政策等提出了严峻挑战,积极应对老龄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化服务事业和产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指出,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十及历次全会精神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化作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特征,如何有效应对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学术界、政府相关部门及各级智库均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讨,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人口红利”衰竭、“未富先老”等观点以及如何调整完善我们现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一度成为学界争论关注的焦点,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政府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解决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国家老龄委的预测,2013-2021年是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届时将年均增加700万老人;2022-2030年是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届时将年均增加1 260万老人,接近当前的2倍;204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严峻态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积极的老龄化社会政策。“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带给我们的诸多挑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是一个巨大考验。
二、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老年人口数量庞大,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照料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大
根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亿,占总人口的10.5%,其中2.22亿的老龄人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此外,高龄老年人口以年均增长100万的态势上升到2 4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增长到3 500万;我国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0%,目前有1.4亿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部分大城市老年人空巢率高达70%,①慢性病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规模持续上升,均已突破1亿大关。“银发潮”不仅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速全球第一
从人口增速来看,我国已属于人口增速最慢的国家之一。“六普”数据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66亿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 390万人,增长5.83%。平均每年增加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8%。我国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人口的红利期已经结束。如今我国人口的增速已非常缓慢,如果低生育水平持续下降至2027年,我国人口将转为负增长。而从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速度发展来看,我国已居全球之最。根据中国老龄委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等方面的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就是说,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而我国也许将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如此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我国政府的财政投入能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他相关政策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
(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建设受到极大制约
一个国家应对老龄化的能力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或更高水平,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 000美元。也就是说,我国是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所以,“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非常突出。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我们面临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养老事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建设迫切需要我国加快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予以支撑。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问题十分突出
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总体呈现出城乡倒置的现象,即农村老龄化程度更高。“六普”及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两个百分点,即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远高于城镇。农村地区的失能比例高于城镇地区,整体上城市老年人口中生活失能的比例为2.45%,而农村老年人口失能比例则高达3.32%。此外,由于农村老人普遍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养老保险金领取的水平还较低,导致老年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同时,农村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得不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有效服务和照料,部分老人患严重疾病或丧失生活能力得不到及时治疗,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五)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对人们的生育意识和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规模呈现日趋小型化趋势,“四二一”结构模式的家庭日益普遍。家庭规模小型化直接导致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家庭传统代际支持的能力逐步削弱,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着如何加强和创新的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及机遇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在改变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导致适龄劳动人口大量减少。此外,对我国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模式带来较大影响,倒逼我国的产业结构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第二,挑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及健康管理体系。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中有近4 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老年人口慢性病平均患病率为74.80%,有1.4亿的老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保障,对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课题。
第三,养老服务模式的挑战。老年人不仅需要得到生活照料,还需要得到精神慰藉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传统养老模式和理念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服务。
第四,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急剧增长,尤其是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此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也导致对养老服务需求大幅攀升,养老服务供给的压力与日俱增。“十三五”时期,能否为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做好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准备并保持长期精算平衡,能否为老年人医疗养老服务需求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将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第五,对人口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挑战。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态势,使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目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目前,这一状况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提出了新课题。目前,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已开始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十三五”时期,如何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适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等,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保障国家人口安全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当然,人口老龄化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人口老龄化将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产业也被称为“银色产业”,“银色浪潮”的到来,使得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需求快速增加,只有大力发展以老年服务业为主导的老龄产业,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口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老年服务业的大发展,相应地也会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变现有的就业结构,进而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实施应对老龄化的社会政策的对策建议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我国政府坚持民生导向,不断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及其他各项社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十三五”时期,要有效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态势,不仅需要加强现有社会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更需要对一系列事关民生的社会政策予以创新,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构建以社会救助为保底层、社会保险为主体层,以企业(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目前,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当前,要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养老保障水平,建立综合考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主要因素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有序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替代率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整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通过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急难救助等救助制度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帮扶。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将医疗护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支持建立以社区医疗机构和护理院(站)为依托的基层医疗护理体系;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打破城镇公办养老福利院与农村敬老院城乡分割现状,使老年福利事业的公共资源在城乡间能够得到均衡配置。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高龄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并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完善失独家庭救助政策,加大对失独家庭的经济救助和精神慰藉。
三是推进基金投资运营。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平衡进行精算预测。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和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
四是提升商业保险的供给和服务能力。第一,支持商业保险机构针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需求开发各类适老保险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第二,推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以出资新建等方式新办医疗机构等健康服务机构,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
(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
应对老龄化既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身体状况及相应的健康需求也有差别,需要差别对待,要依据不同的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出多种制度安排,满足不同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要针对社区的重点人群,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有特殊困难家庭的老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建设家庭病床,进行社区护理,开展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基本服务。推进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并着重在一、二级医院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需要进一步探索服务内容、项目、收费标准等,把服务内容和流程规范化,使无论是机构助养,还是在家养老的老年人,都能够便捷地获得服务,对于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要纳入医保支付的范围,实现医养结合的目标。
(三)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合理发展养老机构。首先,要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我国老年人口普遍认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养老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同于养老机构建设,导致很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得不到合适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各地迫切需要完善居家养老的服务系统,加大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场所以及适老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投入,提高我国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稳步发展机构养老,弱化养老机构床位数考核,注重服务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其次,拓展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空间。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采取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出资的办法,建立小型老年居住生活区、小型托老所和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有闲置学校、卫生院等资源的,鼓励支持个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建设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的老年互助养老院;没有闲置资源的,可将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改造建设,也可以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建设农村幸福院、老年饭桌。同时也可以整合危房改造资金,采取个人拿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建设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养老院,解决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生活困境。
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经济发展 影响 对策
引言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出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面临的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环境稳定,改革发展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阶段,解决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面对下一世纪高龄化社会的挑战,从现在开始必须准备应付比目前多出四倍以上的老年人口,这种准备不仅包括如何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物质、文化和各种服务的需求,而且还要科学地估计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对劳动力的供给、投资、分配、生产、经济发展的速度、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对策,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究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引导积极影响、减缓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事实上我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所需的时间作比较,英国和德国大概需要45年,瑞典需要85年,法国需要115年,而中国只需28年。尤其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统计,世界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的国家已达70个。而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同时出现,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8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小于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北京、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目前的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城市;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由于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老龄化问题很严重,大致和西方国家老龄化程度相当;河南等我国的中部地区,在2004年前后才步入老龄化社会;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偏远地区到2010年左右才跨入老龄化社会,可能还要更晚一些时间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武永生,2011);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因素,而这种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上。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要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齐传钧,2010)。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主体与直接承担者,社会的发展总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一定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总是与这个社会的人口构成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品需求逐渐下降,而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并由此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
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期间,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成长的深入,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全要素生产率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即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结果,真正由技术进步和微观效率改进做出的贡献微不足道。第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增长率在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第三,在整体生产率稳步改进的同时,如果把环境生产率与市场生产率分别观察的话,反映减污技术利用效率的环境生产率实际上是下降的。
(三)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万美君,2010)。同时,老年人所拥有的娴熟技术以及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更是日积月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尽管精力上可能不如年轻人,但相对年轻人来讲,老年人才工作报酬要求比较合理,工作经验丰富,一上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稳定性更高。让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重返职场,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压力,还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空巢综合症”等心理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逐步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解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问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目前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筹资模式,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总之,解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不能采取单一的保障办法,而应采取“大保障”的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
(五)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二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医疗保险 医疗服务 医保基金
我国人口老龄化每年都在呈递增趋势,因此面对我国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做好老年人医疗服务迫在眉睫。现对住院老年患者的现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近5年来老年人住院就诊的统计报表和相关资料,以老年人的医疗保险保障作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预测数值。
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为主,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老年人医保就医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文献比较法,了解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的基金筹措措施等。
结 果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老龄化是全球性课题,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左右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将增加到20亿人,占总人口1/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据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32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近9000万,占总人口6.96%,已基本达到国际上公认的7%的老龄化标准线。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继续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预计10年后,老年人口将逐年递增到2.43亿人,占总人口的16.96%。此后的30年将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32.73%,并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这一高水平上,因此带来了严峻的形式。
人口老龄化使医疗保险基金的供给减少: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筹资方式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其中在职职工缴费率为工资总额的2%,单位缴费率为工资总额的6%,退休人员不再缴费,且和在职职工一样享受医疗保障待遇,住院的报销比例比在职职工还高5%。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对于退休老人来说,他们的医疗保险资金就构成了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资金解决的前提下,仅靠在职职工缴费来负担自己和已经退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必然使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在职职工和用人单位只有提高缴费率,才能保障老年人口的就医需求。
人口老龄化使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加:①年龄的增长是导致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加的根本原因。调查表明,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尤其以高龄老人为甚。在老年人中随年龄的增长,住院人次随之增长,如76~80岁比61~65岁的住院人次增长了54.29%,住院总人次比例也提高了近8%,住院人员中80%以上为老年患者,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影响重大。②慢性病是导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加的直接原因。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的患病率>70%。据调查显示,近5年来因慢性病住院的老年患者住院人次逐年增加,人均住院费用、日均住院费用逐年增长,导致医疗费用成本随之扩大,必然会增加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见表1、2。
讨 论
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确立专门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必然选择。在成立老年人专门医疗保障制度之前,有必要针对老龄化的趋势和老年人疾病特点,逐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中的有关老年人医疗保险措施,并在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及使用上给予政策性的倾斜。
增加保险金的筹资渠道:目前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主要是企业和职工缴费,但如果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问题,就必须扩展医疗保险基金的渠道来源,增加基金的存量。可通过政府的力量收拢社会闲散资金或鼓励慈善捐款;也可借鉴彩票市场经验,设立社会保险福利彩票,来扩充医疗保险基金。另外,还可根据个人收入水平,制定不同的缴费比例。
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管理,减少基金流出:人口老龄化后,缴费人群不断减少,导致医疗基金收入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应加强管理,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保险日常监管制度,做到实时监控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的发生情况,争取用有限的医保基金获取最高的医疗保障水平。
依托社区建立老龄化医疗保障体系:多数患者看病习惯选择大医院,但大医院往往偏重于诊断和治病。而对于一些患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社区更适于长期的常规治疗,且医疗成本远远低于大医院。所以,要提高社区医疗保险服务能力,注重社区预防、治疗与健康保健相结合,构建老年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以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
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老龄化:健康的老龄化不但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科学的生活方式,还要注重老年人的文化修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桂萍,陈方武.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中国实用医药,2008,9(3):195.
2 张贤.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保健体制的探讨.老年保健,2007,7(21):22.
3 彭奕华,许红雁,王雁,等.韶关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4):216.
4 张璐莹,程晓明,邹振东,等.上海市闵行区老年人口卫生服务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6,12(9):2001.
[内容提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猛发展以及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视的重要问题。老龄人口日益增加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增加老龄教育专业,增设老年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采取多种形式开设老龄护理专业和老龄学习课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形势。
[关 键 词]人口老龄化;教育;职业教育;启示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为适应社会而进行的人口生产、再生产的必然结果。老龄人口对物质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给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总人口数的13.26%,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剧。学者们预测,到2030年至2050年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峻。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加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普遍显现,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问题成为首要问题。目前,我国高龄少子家庭和失独家庭大量存在,引起人们对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的关注。养老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不断探索的问题,一般存在着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几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是人们最初的选择。在我国民间流行的“养儿防老”这句话就体现了人们对于养老的定位。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421”家庭、“248”家庭数量迅猛增加,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将更大。有资料显示,我国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赡养2-3位老人的城市家庭占城市家庭的49%。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逐步成为养老模式的主体,当前已经覆盖了城乡几乎所有人群。但是,有的地区和行业的养老金额度还有待提高,各地的养老机构和养老院的数量也相当有限,还不能够满足有些老龄人口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模式才刚刚开始,覆盖的人群日益扩宽,服务的项目还远远不能够满足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因此,老龄化带来首要的问题就是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二)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随着老龄人口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被激发出来。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多数老龄消费者具有追求购物方便、物品实惠和使用方便的特点。这与老龄消费者的生理特点和消费心理分不开,同时也与老龄消费者自身的消费习惯密切相关。第二,老龄消费者对隔代消费支出较大,会为了下一代的生活或者教育(例如择校费)付出比自身生活费更多的费用。第三,老龄消费者对于传统民族品牌有着深厚的情感,因而老龄人口是老字号品牌的重要消费群体。随着老龄人口退休金的增加、子女的自立以及其他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将逐渐显现出来。
(三)健康护理的需求迫切。老龄人口对自身的健康投资和消费比较大。一方面,通常老龄人口非常注重自身的健康。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数老龄人口身患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往往在就医的时候会住院,这样就产生了老龄人口对医疗护理和照顾的需求。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家庭护理也需要专业护理人士。往往很多有高龄老人的家庭都雇佣保姆照料老人的起居生活,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复杂,一是保姆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照料不到位;二是对保姆的专业管理严重不够,造成雇主对保姆的不信任以及保姆素质较低的状况。
(四)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老龄人口有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渴望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老龄人口渴望追求时尚健康的生活,渴望在生活和消费中去展现个性和发展自我。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所渴望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体现在社交、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究其内在的原因在于老龄人口的文化生活相当的单调,他们大多数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社会活动。各地的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也颇为老龄人口所喜爱,但是,由于老龄大学一般在一个城市数量有限,且一般距离老龄人口生活的社区较远,就有相当一部分腿脚不太好或者较为忙碌的老龄人口不选择去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此外,有些老龄人口热衷于同学会或者老友会,经常性地聚会和相约去旅游。
二、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培养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要的技能、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而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培训或者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劳动者,侧重于劳动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训。但是在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老龄人口对于职业教育也给予了一定期待和需求,给职业教育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对老龄护理人才产生强烈需求。老龄人口对护理方面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护理的需求。老龄人口多数都是从某种职业上退休下来而停止工作,这种社会身份的转化使得老龄人口容易产生社会疏离感,会产生焦躁、抑郁、少言等现象,对老龄人口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家庭成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老龄人口走出孤独,但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成员工作的繁忙,使得家庭成员对老龄人口的关怀十分有限。因此,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帮助老年人缓解不良情绪的护理人员。二是疾病护理的需求。然而,我国老龄护理培训刚刚起步,还存在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很多医疗机构和社会都急需专业的护理人员。
(二)对老龄人口的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老龄人口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一定的场所和教师。在21世纪的今天,老龄人口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获得文化、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旅游、社交、交友、学习艺术等。然而目前老龄大学和机构设置较少,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对晚年生活的需求,而目前的职业教育还鲜有相关的老龄课程和老龄专业。
职业教育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都大量存在职业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对于一些对高等教育望而却步的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教育模式。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展了许多与新技术和新工种相结合的教育,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能的培训。从这个角度来看,老龄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有一定的交融性。老龄人口主要生活在社区之中,职业教育也贴近大众生活。因此,职业教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三、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发展启示。职业教育可以利用其现有的教学基础,针对社会需求所在,不断拓展办学思路。
(一)职业教育应增设老龄护理专业。健康的生活离不开护理,特别是对于一些生病或者不能自理的老龄人口,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老龄人口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伴有一定的疾病,而且活动能力下降,在体育锻炼、日常生活和住院养护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帮助。目前我国从事护理专业的人员学历低,人员少,没有受过老龄护理的系统教育。职业教育应抓住老龄化发展的机遇,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增设老龄护理专业,系统培养社会需要的老龄护理人才。
(二)职业教育应开设老龄课程。近年来,老年教育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可,各类老龄大学和学习机构也在不断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是老龄大学和教育机构所设很少,而且存在一定的差异。老龄人口继续教育的需求和老龄人口保持和延长社会化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老龄人口对于现代社会的接纳程度越来越深入,以及老龄人口自身接触社会的迫切需要,形成了目前对于发展老龄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需求。加强老龄教育是建立健康的老龄社会的重要条件。老龄教育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开设保健、美术、诗歌等丰富老龄人口身心的课程,不仅可以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优势,也可以满足老龄人口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
(三)职业教育应走进社区。社区是老龄人口生活的重要空间,对于老龄人口来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教育具有相当广泛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开展老龄课程:第一,开展有效的游戏活动,让老龄人口愿意参与,在活动中学习与锻炼智力和体力。在社区开设相应课程,不仅能够吸引老龄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而且能够唤起温馨的邻里关系的回归,加快社区内老龄人口的熟悉度,排解老龄人口的寂寞。第二,发动社区老龄人口当教师,来讲授有些课程,例如培育花草、烹饪美食,每个老龄人口都可以成为老师和学生。让愿意讲授的老人做老师,更贴近老龄人口的实际生活,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第三,增设健身课程,按照不同年龄段的老龄消费者给予设计不同的课程,提供与老龄大学同样的各种才艺课程,让老龄人口在家门口就能够满足上大学以及展示才艺的机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势凶猛,具有未富先老、老龄人口基数大的特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给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挑战。职业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贴近普通大众的优势,能够在培养老龄护理人员和增设老龄业余教育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可以考虑增设社区培训机构等途径来增加培训网点,满足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和卫生护理等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2)86-88
[2]张 艳、金晓彤.中国老龄人口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分析[J].学术交流.2010(10)152-156
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①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当这一比重超过7%时,称之为“老龄化社会”;②老年抚养比,指老年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③老年人口总数。2.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成县总人口为24.23万人,其中0~14岁人口为4.48万人,占18.5%;15~64岁人口为17.70万人,占73.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5万人,占8.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下降6.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从老年人口系数来看,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成县老年人口系数为5.78%;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为6.45%,而到了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则提高到8.46%,分别比2000年和1990年提高了2.01和2.68个百分点。从老年人抚养比来看,1990年、2000年的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成县的老年人抚养比分别是8.66%、9.47%;到了2010年的老年人抚养比却高达11.57%,比2000年高出2.1个百分点,比1990年高出2.91个百分点。从老年人口总数来看,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成县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2.05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老年人总数1.66万人增加了0.38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老年人总数1.33万人增加了0.94万人,增长比例分别为23.5%和54.1%[2]。以上分析表明,成县已进入老龄社会,今后老龄化发展速度和程度必将进一步加快,(见图2)。
成县人口老龄化趋势
(一)老年人口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继续增长
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90年、2000年、2010年老年人口数分别增加1.33万、1.66万和2.05万人;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5.78%、6.45%和8.46%,年平均增长率为2.41%。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人均寿命持续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会日益提高,这种持续增长的态势还将继续扩大。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
对成县人口的年龄构成分析可以看出:15~64岁成年组人口数最多,成年人口系数为73.1%,在各年龄段中占有比重最大。从发展趋势看,这部分人口是未来老年人口增长的潜在基数,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未来成县的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成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预测
以成县2003—2010年的人口数量为依据,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未来县域总人口规模和老年人口数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一)总人口数量预测
分别采用综合增长率法、经济弹性系数法、劳动力需求法三种方法对县域总人口进行预测,预测得出的结果为:2015年、2020年、2025年成县县域人口将分别为30.8万人、35.2万人和39.1万人,总人口数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老年人口数量预测
采用年平均增长率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法对成县老年人口进行预测。
1.年平均增长率法的预测公式为:pn=po(1+r)n式中:Pn—预测期末的预测老年人口;Po—预测期起始年份的老年人口;r—老年人口系数年平均增长率;n—预测年限。由2000年、2010年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老年人口系数6.45%、8.46%可得出2000—2010年老年人口系数年平均增长率为3.10%。即可得到成县老年人口数预测结果:2015年为2.39万人;2020年为2.78万人;2025年为3.24万人。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法。以年代为自变量X,老年人口系数为因变量Y,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由SxxΣX2-(ΣX)2/n;Sxy=ΣXY-ΣXY-ΣXΣY/n;b=sxx/syy;a=ΣY/n-(ΣX/n)b得到一元回归直线方程:Y=-354.6+0.181X可求得老年人口系数:2015年为9.43%;2020年为10.34%;2025年为11.24%。老年人口数分别为:2015年为2.90万人;2020年为3.64万人;2025年为4.39万人。由表1的预测结果可知,在未来数十年,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会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由2010年的2.05万人增加到2015年和2025年的2.65万人和3.81万人,增速达85.85%,呈不断上升趋势;成县的老年人口系数也由2010年的8.46%增加到2015年的8.60%,到2025年将高达9.74%,增速递增(见表1,图3)。
甘肃省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一)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
1.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全县人口增长速度。根据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成县总人口由1990年的22.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6.8万人,增长了17.03%;而65岁及以上人口从1990年的1.3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27万人,老年人口数增长了70.67%,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全县总人口增长速度的4.15倍。
2.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上升。人口抚养比反映了少年儿童、成年人与老年人在数量上的对比程度,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的比率。1990—2010年间,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下降的,而老年人口比重则明显上升。虽然总抚养比由1990年的49.9%下降到2010年的36.9%,其中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1990年为41.2%,2010年下降为25.3%,但老年人口抚养比却从1990年的8.7%上升到2010年的11.6%。总抚养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的大幅度下降造成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出生人口会有所下降,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有所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会大幅度增加。结果是,尽管少年儿童抚养比和总抚养比都呈下降趋势,但是老年抚养比却呈急速上升态势,这就意味着成年人口抚养子女的负担减轻的同时,赡养老年人的负担却在不断加重。
3.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老龄化有别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情况是:(1)“先富后老”。即社会经济水平发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价值观和生育观发生了改变,自然生育率下降,老龄化进程基本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2)“先备后老”。具有健全的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撑。这些国家在步入老龄化时,自身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承受能力。而成县的老龄化与我国其他地方面临的情况相同,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主要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情况下迅速出现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在经济实力和社会承受力不足,相关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的情况下出现的,尤其在广大的西部县域农村地区。因此,成县老龄化的经济基础很薄弱,物质基础也相当脆弱。
4.社会保障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成县每年净增的老年人口数约600余人,老龄人口的增加无疑会加重社会保障的负担。而完整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尚不完善,养老金的支付赤字较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缓慢。到2010年底全县共有县级社会福利院1个,农村乡镇敬老院36个,这与实际的需求尚存一定差距。
(二)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原因
成县老龄化的成因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生育率的下降。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急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孩子在家庭中作用的变化以及抚养成本的上升使得人们的生育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转变。生育意愿、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成县从1978年开始具体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近些年来人口综合增长率从2003年的13.4%下降到2010年的6.5%,生育率和生育水平均在持续下降。
2.死亡率下降和期望寿命延长。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一方面,全县人口平均寿命得到不断提高,由原来的65岁提高到71岁,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死亡率的下降,期望寿命的延长推动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3.初期年龄结构的影响。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初期人口年龄构成对以后数十年的人口发展有很大影响。从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看出,少儿人口系数逐渐下降、成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呈上升趋势的初期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人口金字塔中下半部分呈减少型,上半部分呈增长型的人口发展结构态势,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上大下小的趋势会愈演愈烈,势必会导致未来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的逐渐增加。
4.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影响。人口流动和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口年龄构成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成县较周边地区在经济、工业、农业、城建、交通、生活居住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周围地区的人口,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会向成县流动和迁移,从而导致成年人(未来潜在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
甘肃省成县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西部县域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社会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影响尤为突出和显著。表现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
(一)正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促进老龄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数量存在较大差异。老年人需要更多是相关的劳务服务,而非一般性的物质消费,由此催生了伴随着老龄化而出现的新兴综合性产业———老龄产业。它主要包括:医疗保健业、医药制造业、家庭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日用消费品业、金融保险业等多个行业和产业[4]。由此会带动和促进与老龄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加速改进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人口的数量,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减少,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弱,从而迫使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
3.迄今尚无例证表明有国家或地区因老龄化造成经济萎缩或陷入困境的后果。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比我们提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它们几乎都经历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瑞典为例,其老年人口系数高达18%,几乎是我国的两倍,但它们都能利用老龄化对社会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探寻适合本国的解决方法,保证了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我国,北京于1990年比全国水平提前1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有22年,但GDP始终以10%左右速度增长,经济社会依然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整个社会对老年人口的承载能力[5]。
(二)负面影响
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老龄化对生产、经济方面的影响表现在:(1)从劳动参与率角度看,人口老化影响劳动力资源量的供给,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和比重降低,劳动力供给的匮乏和不足,其结果是劳动人口的减少和劳动参与率的降低;(2)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随着人的年龄逐渐老化,人的体力、脑力、精力会不断衰退,接受能力和创新意识都会不同程度地缺乏和减弱,从而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
2.对储蓄、投资与消费的影响。老龄化会引起储蓄、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第一、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加上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丧失、疾病的增多加重,使得老年人口用于储蓄的收入减少,而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储蓄,储蓄率和投资是成正比的关系,储蓄多,用于投资的资金就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大;反之亦然。老年人较低的储蓄率明显对投资和经济增长不利;第二,老龄化使老年人口从工作状态转向退休或休息状态,没有或减少收入的老年人变成单纯的消费人口,与此同时老年人用于消费的资金不断增加,这样无疑形成了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和投资下降的情形。
3.对国民收入中分配比例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国家的抚养重心由少年儿童转向老年人,从而使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国家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医疗保健、生活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上升,使消费基金增加,积累基金减少。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改变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在积累基金中用于老年人生活福利、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大量增加,势必会减少用于扩大正在生产的投入;在消费基金中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开支会增加,因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4.对社会保障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养老费用和医疗费用大量增加,结果是老年人养老金数额和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不断增加,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数额会不断增长,而为社会保障制度缴费的人数相应减少,给社会保障带来沉重的负担。
5.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被日益小型化的家庭结构取代,许多家庭呈现出“四二一”的代际结构,子女的养老负担明显加重,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成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合理、有效地解决好成县老龄化社会问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涉及范围广。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正负面影响,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一)把解决老龄化问题纳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中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单纯的人口学现象,它具有多学科的复杂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老年人口在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实施成县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过程中,要重视人口老龄化与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
(二)大力发展经济
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2030年之前,我国成年人口比重较大,总抚养系数不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而甘肃省的老年抚养比在2035年左右将会达到高峰[6],未来二十多年是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成县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经济,为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成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尚不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极不协调,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处在初级阶段,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刚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在起步阶段,未来成县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将会对目前的社会保障状况提出严峻挑战。主要的建议有:第一,建立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以家庭养老形式为基础,社区养老形式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保险模式;第二,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成县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养老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家庭为养老主体”的原则,积极鼓励发挥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加强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险和社会养老形式;第三,继续大力发扬中华民族晚辈尊敬赡养长辈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或邻近居住,让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四)实现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应采取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战略选择[7]。成县应将“健康老龄化”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需要做到:第一,进行宏观协调,共同推动实施。“健康老龄化”的推行需要科学、教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第二,加强宣传力度,尽力做到人人皆知。县乡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使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健康老龄化”是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和事业有成的重要保证,同每个人、家庭、部门和全社会都息息相关;第三,对“健康老龄化”的目标管理、运行程序、实施手段、进展推进等方面进行协调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第四,积极参与、组织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和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促进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形成健康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7,8,9]。
(五)开发老龄市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老龄产业是针对在老年人特殊消费需求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相关产业,既包括老年服务、医疗保健、专用商品、福利设施等传统老年产业,也包括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老年教育等新兴老年产业。在国外,有人把老龄产业同汽车业、房地产业等称为未来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可见老龄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成县在今后数十年中,人口老龄化会保持一个持续上升的势头,随着老年人需求的不断旺盛,要大力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加快构建城乡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据了解,目前成县还没有一家专业的老人用品专售商店,在开发老龄产业方面潜力巨大。建议成县应采取以下措施:(1)倡导、鼓励社区开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2)积极发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产业,把老年医疗保健作为社区卫生工作重点之一;(3)研究、开发和生产针对老年人消费需求的设备和产品;(4)大力发展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家政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娱乐业、文化教育业、咨询服务业等,激活老龄经济的蓬勃发展。
(六)利用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减轻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的负担
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实现“生产性老龄化”,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发老年人的能力资源和健康资源,重新开发,实现再利用,为成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新贡献。第一,积极组建、开拓老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市场,为再度开发老年人资源创造条件、提供良好运行环境,进一步挖掘和激发老年人力资源潜力,使有用武之地的老年人发挥余热,保障老年人顺利再就业;第二,在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和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健康低龄老人“有一分光,就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就发一分热”;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照顾并给予优惠,维护老年人和退休人员的再就业权利,保护他们再就业的合法收入。第三,建立“老年人才中心”,为愿意工作的老年人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开展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教育[10,11]。
(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社区老年人服务网络系统[12]。老年人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及时了解各种信息,获取所需服务,如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和文化娱乐等。目前成县境内尚无一个专门的社区老年人服务网络系统,加强城镇社区和农村乡镇老年服务网络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实用、便捷、高效的服务,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