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改范文

课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课改范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事业,老师也倍受人们尊重。封建时代,学子拜师要先对老师行跪拜礼,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由此足见他们对老师的尊崇。信奉“严师出高徒”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旧时老师与学生地位悬殊,等级分明。今天,“新课改”的春风刮了过来,刮遍了神州大地,刮走了那些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盲目尊师思想,剩下的,则是一种崭新的、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

孔子和曾子都是一代圣贤,但谁能料到一个为师,一个为生的他们竟是一对知心朋友。他们的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我们称道,今天这一幕也到了我们身边。老师,既是我们在求学路上让我们学会认知的导师,也是一位能让我们倾诉心声的益友!

我们的课堂再也不是以往的老师高高在上拼命讲,学生恭恭敬敬在下乏味听,腰杆被沉重的书包压弯了,脑袋被文山题海搅浑了。这一幕已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课堂内,是一片生龙活虎的景象,老师时而说几句幽默的话,引的大家哄堂大笑,大家像老朋友一样畅谈着自己的感想,交流自己的心声,在与别人思维的碰撞中,智慧的火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欢乐声中,我们度过了一节又一节课,懂得了一个又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又一种技能。谁也不会为下节课没预习好而担心受皮肉之苦,知识再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巧学妙用了,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实现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愿望!

第2篇:课改范文

看似轻松,实则更忙。我一直能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思想上能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保持一致,行动上积极参与“121”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每周认真参加集体备课,仔细编写导学案,研究学生,设计每一课时的探究,让课堂活,让课堂高效。课堂上,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努力探究,积极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精神。老师始终充当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老师在课堂上确实少讲了,轻松很多,但一学期下来,真忙!

1.忙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根据导学案的作用、设计理念及编制的九条原则,除了有的教师对教材灵活处理及驾驭的能力外,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一个单元的导学案的编写至少要熬夜赶制。

2.忙作业全批全改。导学案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批改导学案,预习质量因人而异,要赶在上课前完成全批全改,必须全神贯注。

3.忙课前组织小组长培训。每节课前我要求每一个小组长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积极组织成员进行讨论、展示与点评;要求课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学情分析以致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培训小组长讲题技巧;对C层同学提前进行单词的抽查或听写;量化小组的得分记录。

4.忙小组建设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课改的实践载体,小组建设尤为重要。开学初,我确立了班级发展理念,与科任教师统一了班级课改思想,能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及时沟通班级课改中的得失,从而有效调整,以合力促进班级走向成功。通过班级学习小组团队培训、学生家长培训、课堂学习机自主管理评价体系建立,小组文化建设。

5.忙,有所获且有所思。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发生了一些变化:

(1)小组建设初具规模,小组长组织意识与管理意识增强。在课堂上,小组长能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自学、对学与群学,能利用好A层,对B、C层同学进行耐心的讲解,小组长的管理水平逐日提高。

(2)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在点评与质疑环节有了明显的提高。一开始,英语每节课的导学案内容根本无法完成,不是因为导学案上的内容多,而是因为学生点评时说话嗦,说不到点子上,效果也不好,再加上质疑的同学七嘴八舌,时间过去了,留下了课后我的叹息声,但我又相信:只要坚持培训,学生一定会有进步与提高的。半学期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进步,但离我的标准还有距离,这也是我要继续努力的方面。

(3)学生的预习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老师讲,老师盯变成了自学与群学,刚开始学生不会看书,不会预习,自主学习部分的作业质量很差,也增加了学生的改错任务。随着导学案的使用,学生知道了如何预习,先看书、记忆单词,再关书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做作业与预习习惯有所提高。

(4)学生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每节课通过小组的讨论、展示与点评,教师进行量化打分,每节课的小组得分是一周小组总分累加的基本单位,一周总分又影响小组的排序与评优。通过量化小组课堂、作业等学情,小组之间的竞争逐渐形成,小组内的关系也就越团结,C层同学也会逐渐收敛贪玩,半推半就地把较以前多一点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其进步有目共睹。

(5)课改给优生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主动学习、热心助人,各方面都有提高,但针对C层,参与意识、学习习惯差,不会学习又不听教,有错不改,导致成绩越来越差,使班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如何补差又成为教学工作的难点。

(6)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有所降低。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读书时只动口,不动脑,读过的内容做题时仍然茫然不知所措,令我堪忧。

第3篇:课改范文

关键字:新课改;全面发展;自主学习

窗外,草长莺飞,春意渐浓,又是一年春来到,到处都是勃勃的生机,整个城市充满无限希望,伏案批改着学生的作业,体味着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心中涌现出难以言表的幸福感。今年已进入新课改第三个年头,曾经,“课改”顶着各方面的质疑与压力,在褒贬不一的评论声中,在各界期待的目光中不可阻挡地席卷了京城的每一个三尺讲台,如今,我们作为最后进入“课改”的年级,依据前辈们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似乎变得淡定从容了,不再惶惑不安,同时渐渐领悟了课改的核心理念,切实感受到了课改后学生的变化,尽管也有些许忐忑不安,但心中更多的是课改之后带来的惊喜。

“课改”究竟改的是什么?我想改的应该是教育理念。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要懂得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态度、能力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基本知识。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每一位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爱”灌注全部的教育过程,“教师必须把真诚的爱施于每个孩子、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推行,教学理念的更新,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课堂应还给学生,课堂应是学生自由学习知识的天堂,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源自学生自己的习得、悟得。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思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而不是把每件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那样,势必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出来的学生都程序化、模式化,又谈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我要求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为自己最宝贵的青春负责,一定要把课堂当成是自己求知的最重要的阵地,抓紧课堂的每一分钟。在课堂上,我只会提出关键性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分组讨论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们也看到了其它同学的优秀之处,常常能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想的火花会时常碰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学生们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甚至引经据典,其知识面之广,也常让我赞叹不已,给我很多启发。课堂,成了师生充分交流思想的幸福场所。尽管分组讨论并不是新生事物,但是教师的导向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看到一名普通学生发自内心对文学巨匠的理解,对文本的喜爱,我知道,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在身体力行实施着新课改的理念,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学生真正理解了文学大家的作品,我没有辜负我挚爱的学生。我懂得了教育的核心思想——“启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应承担的责任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正如“国宝级”教育专家霍懋征老师所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我相信,新课改最终会排除一切阻碍,深入人心,因为它的核心理念顺应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思想。只有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才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自然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中国的教育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而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继续努力,兢兢业业,用“爱心”灌注我教学的全过程,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注释:

第4篇:课改范文

A说:“我体会到了象征、对比手法的魅力本领。我觉得它们真了不起。”B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C说:“我觉得最了不起的是高尔基。”D说:“我最喜欢文章中海燕的形象,它是一个面对困难能勇往直前的英雄的化身。”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此时,执教教师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什么大风大浪,我都不会气馁的,我要像海燕一样高傲的飞翔,搏击生活的浪潮。”又有一学生说:“我觉得《真心英雄》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它和《海燕》一样具有魅力。”……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大开眼界。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最好的践行方式我认为就是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每周轮回,收作业、上课提问、测试,全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有自己的名字及口号,并设有组长、副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副组长监督制。但时间久了,刚开始的新鲜劲没了,小组学习的弊端也初见端倪,取而代之的是部分学困生厌学情绪兴风作浪,扰乱小组内其他同学学习,课堂出现混乱局面。……我累了不知如何是好,可静下心来想:既然事情出现了,就不能坐以待毙,只能一件一件解决。针对学困生厌学情况,我帮他们设定短期超越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自然而然不再懈怠,只能往前超!现在,我们每周调换一次座位,而不是每小组固定坐在那个位置。难题接二连三被我攻坚,只是不知道在前方的路上,还有哪些拦路虎在等着我?但我铁定了课改的心。

第5篇:课改范文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小马过河》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第6篇:课改范文

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改,既是理性的自觉,更是实践的呼唤。理性的自觉在于它自觉遵循了课程的形态与生产方式的形态相适应、课程实施进程与学生的身心成长相协同、课程实施途与学生的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相同步、课程改革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强相匹配的规律。实践的呼唤在于已有的以传承性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不适应、不协调、不全面”等弊端,它是以牺牲相当部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为代价,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共性轻个性、重他主轻自主,既不能体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不能体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不能体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步早,推进快,影响大,有成效。2001年9月,无锡市惠山区、锡山区成为国家课改实验区;2002年秋季,我省小学起始年级50%的学生进入课改;2004年秋季,我省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全部进入课改,比全国提前一年完成了推进任务;学前教育课改与义务教育课改同步进行;2005年秋季,全省普通高中课改在所有学校展开。在全国课改的总体框架当中,江苏基础教育课改的基本定位是“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总体目标是“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通过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评价方式、改革课程管理体系,构建“省市县相互协调的课程管理体系、促进发展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多维并举的课程资源保障体系、面向未来的学校主动发展体系、可持续的过程调控与质量反馈体系”。

十年课改,给江苏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整体面貌的显著变化,用“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代替了“提供适合教育的学生”。其次,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生态面貌”的显著变化,用“遵循规律、拥有尊严”代替了“单一苦干、片面流汗”;再次,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工作者精神面貌的显著变化,用“关注能力、关注‘会学’”代替了“关注分数、关注‘学会’”;第四,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课堂面貌的显著变化,用“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了“他主训练灌输”,呈现出“学生动起来、教师跑起来、课堂活起来,校园乐起来,社会笑起来”的生动局面。

江苏课改的显著特点是理念先行。教学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尊严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长远根本利益为本。强调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强调人人成才、多样成才;强调终身学习、系统培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强调教育就是依托现有的人培养未来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教师的有效教学意味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强、教师的成功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进步、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江苏课改的突出成就是教师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之中,打造了“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建设了“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摒弃了“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形成了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构建了“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身难忘”的课堂。

江苏课改的鲜明标志是质量提升。纠正了忽视教育本质、藐视教育规律、蔑视时代要求、轻视主动生动、无视有效教学的错误。教育部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结果表明,我省八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学科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为:D等级5~15%,远低于全国21~34%的平均水平;A等级28~41%,远高于全国19~24%的平均水平。我省三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学科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为:D等级2~3%,远低于全国12~19%的平均水平;A等级48~62%,远高于全国13-14%的平均水平。

江苏课改的重要突破是模式革新。坚持学思结合,改革了接受性学习;坚持因材施教,拓展了研究性学习;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了体验性学习。体现了“给学生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给学生以主动,有主动才有进步;给学生以探究,有探究才有创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的“第一目标”。

无锡市惠山区和锡山区是全国最早的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之一。惠山区坚守教育理想不动摇,坚持课改理念不怀疑,创新课改举措不停步,破解课改难题不气馁,以科研促课改,以强师推课改,以“共同体建设”促课改,校本课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于尊重学生禀赋的多元性、差异性而建构“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取得明显效果,“目标叙写、目标导引、自主学习、课堂观察、多元评价”的整体课改思路产生较大影响,经典诗文诵读等特色工程建设拓宽了素质教育渠道。惠山的做法启示我们:只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看课改,自觉遵循教育规律抓课改,采取有效措施促课改,课改就能出成效、出经验、出人才。惠山的课改实践有力地证明: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是全面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立足省情、着眼世界,全面审视江苏基础教育的课改,与时代要求、人民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知‘短’而后勇”,我们应正视差距、不畏差距,迎“短”而上、补“短”而行,“争先”不倦、“创优”不止,力争在课改的关键领域、薄弱_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当前,江苏的基础教育正在由“面向现代化”走向“建设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现代性”提升的过程,教育的“现代性”提升过程就是“自由、创新、快乐”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由“面向未来”走向“引领未来”,建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由“面向世界”走向“融入世界”,强调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目标,强调横向分类的办学模式体现教育公平,强调高选择性课程,强调提供专业的学生发展指导;由“面向实际”走向“立足实际”,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为可爱”,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上述这些变化,既为继续深化课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向继续深化课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努力,扎实推进;以“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改革精神。创新推进;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博爱胸怀,倾情推进。

一要志存高远,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促进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更加富有时代精神,更加体现开放多元,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具弹性的时间,扩大选择性,增强探究性,激发主动性,富有创造性。进而,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文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创新,提升江苏基础教育的品质。

二要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

在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师。校长既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也是学校发展的“工程师”,“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必须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做到“校长引领发展、教师首先发展、学生健康发展”,倾力打造“教育家型”校长队伍,倾情建设“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主动实践,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热爱教育、建树教育,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7篇:课改范文

语文课改了十年,而我在语文教学中探索,我该如何面对语文的新课改?

刚开始着手语文,总发现学生不能跟着我的思路走,总感觉学生的回答与我的答案差距太远,总认为学生的质疑是那么的没有份量,总为学生的不愿开口说、不愿动脑想,不愿动手做而心烦意乱。有压力才有动力,我开始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翻阅教育杂志,上网查看各地的课改信息,并不失时机地参加一些学习研讨活动,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回首一年来的新课改工作,我最直接的收获是:新课改正在无声无息中改变着我,而我的的心情也已是:累,并快乐着!

在课改中我深深的认识到,教师应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观念,蹲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让自己融入他们之中,以满怀期待的“童眼”去看一颗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一堂课,如果教师没有真正走入学生心灵中,就算准备得再精心,也“备”不准孩子的心,“防”不了意外事件。

曾在杂记上看到一个故事,故事内容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父亲相继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儿子读书的学校是一个条件较差的学校,教他们的老师教学水平、知识程度也不高,学校也从未出个大学生,教师上完课后无作业,但这个农民父亲给读书的儿子布置了作业,他布置的作业是,叫儿子给农民父亲讲懂当天的学习内容。父亲只有小学文化,要把当天学习的初中或高中知识给父亲讲懂,谈何容易,儿子只有认真听,更多的是琢磨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给父亲讲懂,三个儿子成功了,他们的农民父亲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直接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琢磨”实质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和新课改倡导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现在上课,我已不再像以前那么急躁,总抢学生话茬,总把自己的观点加强给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表达;课堂上,我不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地注重学习方法的授予,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发现,原来教学也可以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一种“交流”、一种“分享”,课改下的学生,也是敢想、敢说、敢做,也是乐于展现自我的。

新课改,让我体验到了做为一个教育者的快乐;新课改,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学生的感觉――学习的快乐。

第8篇:课改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兴趣 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13-01

初中历史学科属于中考科目,从分值方面看虽然只有五十分,但在我看来它比高考的地位还要高。虽然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多年,但现在发现初中历史教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与高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学中我不断思考如何让初中的历史课堂既有趣味又有知识,摆脱死记硬背的俗套方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一年来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让我感受颇深,我将我的切身体会和心得与各位分享。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中是历史学习的起步阶段,而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尚处于表象阶段,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没有提升,但是他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而历史距离我们的现实都是遥远的,对学生来讲也充满了神秘和幻想,学生本能地对历史学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与生俱来的优势,我们应该立足于这个起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真正主角。例如:在讲述《人类的形成》一课中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时,我创设了两个情境:“如果让你穿越到三四百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初期,你会怎样生存”;“随着你不断的进化,捕捉猛兽的能力逐渐增强,你还愿意保持初期的群居生活吗,你愿意和谁分享食物”。第一个情境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他们真正融入了课堂,非常积极的探究问题;第二个情境比较生活化,学生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和亲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通过这样创设情境,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思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教师非常轻松的解决了人类由群居过渡到氏族社会的原因。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适时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自主的、参与度高的探索平台和历史情境,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这样的课堂才是轻松而又高效的课堂。

二、重视体验,重视探究

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是“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在学习中突显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南通历年中考也重在考查学生探究历史、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活动课,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获得真正地情感体验。例如:世界史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学生分成五组角色:西班牙王室、哥伦布及船队同伴、新闻记者、印第安人、欧洲代表团。学生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专题讨论,最后以新闻会、人物访谈和新闻追踪报道的形式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这节课生动活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创造性地再现了历史,并真切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内心感受,拓展了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和认识,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新教材中活动课的设置非常科学合理,是将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的,对广大初中学生很有吸引力,既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创新能力,历史课的教学也变得有声有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提倡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给单一的课堂教学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

三、关爱人文,面向未来

古人云:“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属于社会学科,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简单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历史经验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从前人的价值理性中汲取今天所需要的养分,这种不断渗透、积淀在人们精神深处的教育成果无疑是历史教育功能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南通历年中考也很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考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顺应课改、深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体现其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例如:在总结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时,我选择了华盛顿坚决拒绝国王头衔、任期结束后毅然退出政治舞台、林肯竞选总统的演讲词等事例,形象而直接地使学生认识到两个人物的高贵品格,认识到廉洁从政、捍卫民主、不贪恋权位、嫉恶如仇、维护统一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和发扬的。

第9篇:课改范文

我是一名专职历史教师,教了十年的历史。虽然这门课如今还被人称为“副课”,但是比较课改前后,它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初当历史教师的那几年,是我教学工作中最难过的几年。那时,历史不是中考科目,在政史地组中,初三历史教师是处境最难的,而我恰恰就在教初三。中考的指挥棒,让学生和家长都明白,花时间学历史是完全多余的,所以,虽然我精心备课,努力讲好每一堂历史课,可学生根本就不学,就连提问都不屑于回答,统一答案都是:“我不会。”但是初三的第一学期末,历史要参加考试,考试成绩还要被公布在电视上。那年月,我们全校教师的教学成绩,收视率极高,成为了全团父老乡亲关注的焦点。

而我们初三历史教师,更成为了大家耻笑的对象。面对教学成绩几个“率”后面的“0”,有“好心人”在为我担忧:“这姚雪琴在学校可咋混下去呀!”听到这样的话,我感到莫大的委屈:谁能知道我为了讲好每一堂课,在课前花的功夫?谁又能知道我花了几个晚上辛苦刻出来的油印资料,发到学生手上后,就成了飘散一地的废纸……回想起只做了几分钟的历史卷子,就带着满脸喜气走出考场的学生,这让我想到了“”时期交白卷的张铁生。难道我们的基础教育真得就不需要学历史了?历史课真得就已经沦落为一门多余的课程了?

我无力改变现状,我只能为我是一名历史教师感到悲哀,更为我见到的一些现象感到担忧:我在讲日本人在时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中国人,我们的学生竟发出了冷漠的笑声;明星面对电视镜头,和主持人提问时,她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不敢想象,如果我们的教育朝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再过若干年,还有多少人会知道为何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2003年,我们团场进入课改的第一年,我作为第一轮进入新课改教学的教师,参加了农二师教委组织的新课改培训。在和各团场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作为历史教师,大家的处境都差不多,都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感到无奈,感到茫然。我们的培训教师,来自农八师教委的历史教研员王亚光老师重新点燃了我们的信心。他告诉我们:“现在中央都在大力提倡领导干部学习历史,你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历史教育会有受到重视的一天,教育部门不会让历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缺失的。”就在那年年底,历史被确定为2004年中考的科目,学生对历史这门课也开始重视起来,因为有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充满了活力。

课改后的历史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后,我不纯粹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我们说的”授之以渔“。每节课最多讲授不超过25分钟,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组织文字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识图能力、理解能力、辩论能力、历史情景剧表演能力,等等。这样的教学形式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历史考试成绩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新课改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更为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虽然很多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对它仍然轻视,但我认为,重视历史教学应该从我们历史教师自身做起,如果我们都不重视,那就不会有人重视这门课。我首先从作业抓起,严把作业关,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哪怕一个错别字,我都不会放过。凡是错误之处必须订正,决不放松。久而久之,学生知道历史教师是认真的教学,他们自然也就会认真地来学习这门课。